重点技术领域

2024-10-13

重点技术领域(精选12篇)

重点技术领域 篇1

(1) 基础工艺

重点推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 为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工艺支撑, 积极推进绿色加工工艺及装备的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高强度轻质合金零件精密铸造技术, 铸造工艺清洁技术, 新型绿色铸造工艺技术;铸 (锻) 造—热处理连续工艺技术, 铸造节能技术;精密冲压技术, 挤压—弯曲复合成形技术, 轴承冷辗扩技术, 超塑—气/液胀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冷风润滑、微量润滑技术, 干式切削技术、硬切削技术, 环保型冷却润滑材料及工艺;清洁热处理技术, 热处理过程节能技术, 环保型表面工程技术;无害化焊材及制备技术, 新焊接工艺技术等。

(2) 基础技术

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 (CAX) 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工程 (CAE) 技术、并行工程 (CE) 、协同设计和动态仿真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开发适应机械制造企业的各类应用软件并产业化。积极研发快速原型制造和快速制造技术, 提高新产品开发的市场响应速度。充分发挥各类科技成果数据库的作用, 完善数据库网路和平台建设, 加速资源共享。加强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技术研究, 开展故障诊断、远程诊断、寿命预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强化产品性能和试验条件的建设, 发展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和自动化试验装备及各种极限工况条件下的试验研究技术。围绕提高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积极开展先进传感技术、控制与优化技术、工业通信网络技术研究, 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技术领域 篇2

(一)软件

又名:嵌入式软件、管理软件、其它软件

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

(二)微电子

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产品设计、集成电路封装、集成电路测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

(三)计算机及网络

计算机及终端、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网络、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

(四)通信

光传输、小型接入设备、无线接入、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软交换和VoIP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五)广播电视

演播室设备、交互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保护系统、数字地面电视、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专业音视频信息处理系统、光发射、接收、电台、电视台自动化、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IPTV、高端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

(六)新型电子元器件

半导体发光、片式和集成无源元件、片式半导体器件、中高档机电组件

(七)信息安全

安全测评类、安全管理类、安全应用类、安全基础类、网络安全类、专用安全类

(八)智能交通

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及相关软件、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

二、生物与新医药

(一)医药生物

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与检测试剂、蛋白质/多肽/核酸类药物、生物芯片、生物加工天然药物、生物分离、装置、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新生物

(二)中药、天然药物

创新药物、中药新品种的开发、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化学药

创新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原虫药等)、老年病治疗药物、精神神经系统药物、计划生育药物、重大传染病治疗药物、治疗代谢综合症的药物、罕见病用药(Orphan Drugs)及诊断用药、手性药物和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

(四)新剂型及制剂

缓、控、速释制剂——固体、液体及复方、靶向给药系统、给药新及药物新剂型、制剂新辅料

(五)医疗仪器、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医学影像、治疗、急救及康复、电生理检测、监护、医学检验、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的软件

(六)轻工和化工生物

生物催化、微生物发酵新、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生物反应及分离、功能性食品及生物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七)现代农业

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节水农业、农业生物

三、航空航天

民用飞机、空中管制系统、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

四、新材料

(一)金属材料

铝、镁、钛轻合金材料深加工、高性能金属材料及特殊合金材料生产、超细及纳米粉体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工艺、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加工成型、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制造、半导体材料生产、低成本超导材料实用化、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金属及非金属材料先进制备、加工和成型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性能结构陶瓷强化增韧、高性能功能陶瓷制造、人工晶体生长、功能玻璃制造、节能与环保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

(三)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的制备、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化、新型橡胶的合成及橡胶新材料、新型纤维材料、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高分子材 料的循环再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应用

(四)生物医用材料: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及产品、骨科内置物、口腔材料、组织工程用材料及产品、载体材料、控释系统用材料、专用手术器械及材料

(五)、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剂、新型橡塑助剂、超细功能材料、功能精细化学品

五、高服务业

共性、现代物流、集成电路、业务流程外包(BPO)、文化创意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咨询服务、精密复杂模具设计、生物医药、工业设计

六、新能源及节能

(一)可再生清洁能源

太阳能: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

2、风能:1.5MW以上风力发电、风电场配套

3、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关键及发电原料预处理、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生物质固体燃料高效燃烧、生物质气化和液化、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生产、大中型生物质能利用

4、地热能利用

(二)核能及氢能:核能、氢能

(三)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

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燃料电池、热电转换

(四)高效节能

钢铁企业低热值煤气发电、蓄热式燃烧、低温余热发电、废弃燃气发电、蒸汽余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输配电系统优化、高泵热泵、蓄冷蓄热、能源系统管理、优化与控制、节能监测、节能量检测与节能效果确认

七、资源与环境

(一)水污染控制

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城市和工业节水和废水资源化、面源水污染的控制、雨水、海水、苦咸水利用、饮用水安全保障

(二)大气污染控制

煤燃烧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业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局部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与污染防治、其他重污染行业空气污染防治

(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固体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

(四)环境监测:在线连续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生态环境监测

(五)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六)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污水和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关键、绿色制造关键

(七)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矿、选矿、共、伴生矿产的分选提取、极低品位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八、高新改造传统产业

(一)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基于PC的控制系统、新一代的工业控制计算机

(二)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新型自动化仪表、面向行业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

(三)先进制造:先进制造系统及数控加工、机器人、激光加工、电力电子、纺织及轻工行业专用设备

(四)新型机械:机械基础件及模具、通用机械和新型机械

(五)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

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提高设备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电力系统应用软件、用于输配电系统和企业的新型节电装置

重点技术领域 篇3

一是完善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会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编制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个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智能制造、生物育种、北斗卫星导航发展应用等重大工程。在继续深入推动广东、江苏、深圳等四省一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实施了2014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切实推动部分区域率先实现重点领域突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加值增长12.4%,已回升到去年同期水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A股)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速达10.9%,高于上市公司6.4%的平均增速,利润同比增长15.4%,成为股市表现最为亮丽的板块。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信息消费扩内需政策。进一步深入挖掘信息经济潜力、扩大信息消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宽带中国”战略,联合财政部、工信部启动了“宽带乡村”试点工程。以4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1—5月移动通信基站产量1.4亿信道,同比增长180%,三家运营商TD-LTE网络基站总数超过30万,用户超过500万,带动一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910亿元,同比增长22.3%。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5.2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增长31.6%。继续加快信息惠民步伐,上半年会同中编办、财政部等12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通知》,在80个城市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示范,推进相关政策措施、管理模式创新,加大试点示范力度。目前,试点成效已初步显现。以云南为例,其建设覆盖全省的远程可视医学诊疗中心,在215家医院建成远程医疗终端站,累计提供各项服务100万例次以上,开展远程医学教育培训150万人次以上,为国家和患者节约费用60亿元。

三是积极拓宽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渠道。会同财政部继续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截至目前,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国家资金投入达到70.5亿元,累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638.5亿元,实现1:9.1的杠杆放大效应,在51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投资创新型中小企业,完成专利授权2000多项,带动就业10.6万人。

下一步,按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围绕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抓紧在云计算、物联网、生物、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一批重大产业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快创新药物、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电力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集中资源、瞄准重点,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完善宽带普遍服务机制,加大投入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在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检验检测平台。三是深入推进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等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建设,扩大节能环保、信息惠民、卫星导航、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示范应用,重点突破深刻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加快推动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长效机制。

重点技术领域 篇4

一、新疆重点工业领域产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

在本课题的调研中, 调查范围针对新疆重点工业领域, 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机电工业、建筑材料工业、轻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盐业、黄金工业等产业。调查对象是产业技术工人, 指在产业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掌握一定的工艺和技术, 能够独立使用工具、设备进行操作或生产加工的熟练或比较熟练的工人, 包括合同工、农民工。我国技术工人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目前现状是新疆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 已经不能满足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旺盛

随着新疆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的进一步转变,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 第一产业所需劳动力逐渐下降, 第二、三产业所需劳动力日益上升。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表明, 新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长较快, 其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尤其对石油、化工、机电、纺织、建筑类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大增加。新疆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

2、各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数量缺乏, 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

根据劳动部2006-2010年对全国部分城市包括新疆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的定期监测, 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要求看, 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 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 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技师、高级技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新疆信息网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 有23.9%的企业认为技术工人难招, 30.1%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难招。

3、技术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新疆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 、高中 (含中专) 、初中、小学以及文盲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占全疆总人口的10.6%、11.6%、36.1%、30.1%、2.36%。而新疆产业工人的主体仅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提高竞争力, 众多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提高生产效率, 因而对员工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术要求也相应提高。但由于新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 应聘的工人往往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造成企业生产运营能力无法提升。

4、技术工人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一般认为, 在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中, 技师以上、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合理比例应该为8.2∶13.9∶46.1∶31.8。目前新疆地区技术工人初级技工比例大约为65%, 中级技工比例为30%, 高级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 中级工占50%左右, 初级技工占15%。新疆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严重失调状况令人担忧。

5、技术工人流动频繁, 流失严重

造成技术工人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发展机会少。主要表现在从国企流向私企和外企、技师系列流向工程师系列, 新生代技术工人跳槽改行等现象。企业流失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处于关键岗位、拥有较高级别的技术工人, 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或在人才市场上寻觅到替补。还有就是新生代技术工人, 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入职上岗培训, 能够胜任和掌握基本技能后, 由于择业观念、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原因而流失改行。这些现象都造成了“招工难”、“用工荒”的社会现象。

二、新疆重点工业领域产业技术工人紧缺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技术工人存在观念偏颇和职业歧视

目前社会上对技术工人的看法有所偏颇并且存在职业歧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成才与择业的标准。主要表现为“重文凭、轻技能”, “重科技人才, 轻技术工人”, 把学历和职称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传统的成才观念和现实的人才标准铸就了这种观念的偏颇, 家长和年轻人都希望上本科、研究生, 认为学历越高, 前途越好, 而不希望就读职业技术院校, 年轻人也“羞”于当工人, 学技术, 认为这是成绩差, 没有办法的选择, 毕业后考取公务员或成为职场白领成为他们的择业首选。再次目前技术工人薪酬不合理, 福利和社会保障差, 工作条件艰苦, 社会地位和成就感低, 加之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技术工人自我认同感低, 积极性受挫, 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不到认同和体现。这种观念的偏颇和职业歧视已经长期深刻地影响了技术工人的的生源和培养,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技工荒”并存的状况。

2、针对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政策体制不够健全

首先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上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评聘次数较少, 评聘的高级职业资格人数极少, 技术工人的职业资格系列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系列不相通, 致使人才成长只能沿单一轨道发展, 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不能够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工资、福利, 高级技校老师不能评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这些使很多人不愿跨入技术工人的门槛, 严重压抑了广大青年技术工人争当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其次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导致产业工人收入水平低, 很难吸引年轻人和高端人才加入, 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不同行业的技术工人的分配不公平, 导致某些收入差的行业难以培养并留住人才。例如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 如石油、电力等的职工待遇普遍较社会平均水平高, 然而, 其待遇并不是与其技术技能成正相关。此外, 技术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特别是农民工权益侵害情况严重,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拖欠、克扣工资, 强迫超时工作等现象屡有发生, 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特别是外来劳动者在经济地位, 社会保障, 民主权利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的问题尤其严重。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着重学历教育, 轻技能培训的特点, 对职业院校的重视与投入不到位, 使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在短期内培养的技工数量相对于新疆快速发展的人才市场的需要仍供不应求。

3、企业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

通过调研, 发现新疆众多企业管理者对技术工人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没有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部署。首先在招聘使用环节中, 将技能人才当作商品, 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招到员工, 不需要时就可以辞退, 没有进行技能人才的事先储备和内部选拔和开发等工作。对技术工人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只使用、不培养, 有的企业只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忽视一线广大技术工人的培训, 造成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整体偏低, 素质低下, 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需求, 从而造成产品质量低下, 成本偏高, 缺乏竞争力, 无法与内地企业抗衡。此外薪酬和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福利保障制度缺乏, 技术工人自我发展和提升通道受限, 造成人员流失严重。管理模式粗放落伍, 不适应80、90后新生代技术工人的个性诉求、社会需求和价值追求, 不重视工人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不注意培养和营造激励技术工人的企业文化, 使不少产业技术工人认为自己就是企业最低层的打工仔, 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无法调动技术工人的职业热情和潜能。

4、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和地区技能人才建设的主要途径, 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既能动脑, 又能动手的技能人才, 经过实践的锻炼, 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然而, 现阶段新疆职业教育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国家政府也在不断投入, 但是审视起来我们不难发现, 新疆的高职教育规模扩大但是并没有做强, ,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办学模式陈旧, 专业设置滞后, 与市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错位;入学门槛低, 生源质量较差, 学生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和培养效果不佳;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不紧密甚至流于形式;实训投入不够, 条件简陋且利用率低;“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 教学方法传统落伍。从而无法及时有效的为社会输送适用市场需求的合格有力的后备军力量, 造成了新疆产业技术工人的短缺结果。

三、新疆重点工业领域产业技术工人紧缺的对策分析

1、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和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全面的人才观, 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倡导重视技能、敬业爱岗的社会风气。人才基本分为两类:科研人才和应用人才。社会对科研人才的需求是必须的但是少量的, 更多的需求是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正确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应该不唯学历、职称、身份、资历, 而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评价标准。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是人才, 有一技之长的操作能手、能工巧匠同样是人才。两种人才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国家政府应给予积极有效的配套措施, 与企业、职业院校联动, 实行社会化管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后续技能型人才, 建立技能型人才供求预测信息网络, 科学地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开发。各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舆论宣传, 多形式地营造尊重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 提高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树立尊重劳动, 崇尚技能, 终身学习, 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2、政府完善有利于技术工人的相关政策体系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 国家应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 摒弃以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的僵化机制。打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 广泛开展技能竞赛, 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 创新优秀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和职称评定等政策, 在全社会为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保障技术工人的就业、社保、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为产业工人队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产业高级技术工人引进和流动机制, 建立紧缺职业培训经费政府补助机制, 鼓励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 并打破技能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限制和企业所有制限制。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有效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信息化培训学习平台, 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从源头上保证产业工人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构建产业工人多元化终身化培训体系, 充分调动各类资源,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工人培训系统。对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 返乡农民工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

3、企业提高针对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要建立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和培训机制, 加大对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培训投入, 给企业技术工人提供完整的培训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制度, 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的福利保障待遇,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技术工人的工作绩效挂钩、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新的技能人才评估体系;实行人本管理, 尊重80、90后的个性心理需求和多元化价值取向, 多渠道、多方面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的企业文化。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 增强技术工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 倡导边干边学的学习风气和勇于尝试的创新氛围, 激发技术工人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4、新疆高职院校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进程

面对新疆迫切需要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的地位突显, 意义重大。新疆高职院校首先要定位准确, 立足市场, 产学结合, 加强实践。根据新疆经济发展的企业用人需求, 办学模式要有所突破,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改革陈旧的课程体系,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有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大实训设施的软硬件投入, 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进行校企合作, 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实现学生和市场零距离。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学院建设思路为:围绕一个目标: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两个平台:即校企合作平台、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三条途径:即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竞争激励机制;实施四项工程:即双师结构培养工程、实训基地共享工程、教学质量提高工程、职业素质养成工程;形成五个亮点:即校企合作办学院新体制、工业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引领新疆第二产业职教园区发展、中小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全方位的就业保障机制。学院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 服务新疆六大支柱产业, 满足新疆新型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实施重点专业和综合专业建设, 培育了大批适合市场需求、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形成有地方性高职教育特色又有普适价值的地方性高职发展范式, 推动了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技术工人是新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力量, 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重要作用。通过以上的分析, 解决新疆产业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的紧缺问题, 需要政府、社会、企业、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 多方联动培育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促进新疆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应林, 宋兴川.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坛.2006 (1)

[2]常海庆.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的原因与对策[J].《上海企业》.2004 (10)

[3]王志杰.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综述[j].学术研究.2008 (6)

[4]杨飞.联动促进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 (8)

重点技术领域 篇5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五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大国,一些优势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仍有明显差距,大而不强。因此,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应着力实现的重大战略目标。

为了推进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国务院组织编制并于 2015 年5 月8 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和重点,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制造业覆盖面很广,为了确保用十年的时间,到 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必须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国制造2025》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选择 10 大优势和战略产业作为突破点,力争到 2025 年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

十大重点领域是:

        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下面是各领域详细技术路线图。(点击图片可看清晰大图)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1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

1.2信息通信设备

1.3 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

1.4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2.1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2.2机器人

三、航空航天装备 3.1 飞机

3.2 航空发动机

3.3 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

3.4航天装备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4.1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5.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6.1 节能汽车

6.2 新能源汽车

6.3智能网联汽车

七、电力装备 7.1 发电装备

7.2输变电装备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 篇6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3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与原来倡导的“新四化”并举。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方针,提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并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从国际视野来看,发展绿色经济、培养公民绿色技能是重要的国际趋势。欧盟“2020战略”提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强的低碳经济是欧盟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欧洲公民必须具备恰当的技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公民的“绿色技能”及全体公民的绿色意识。国际劳工组织(ILO)和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联合发布针对全球21个国家绿色技能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绿色工作需要的技能:全球概览——基于21国的综合分析》。报告提出,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重要国家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行动,推动在职业教育中培养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并将“绿色技能”开发与本国发展战略相结合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Cedefop,2012)。

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培养劳动者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对于绿色技能开发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开展更加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形成明确的、可操作的绿色技能开发模式和实践路径。为促进我国在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绿色技能的培养,2014年我国首次成功申请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项目“职业教育系统开发绿色技能”,并于2015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以此项目的启动为契机,本刊从理论研究、国际实践、学者思考等多个视角对在职业教育中开发绿色技能进行了展现,希望籍此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刮起绿色技能开发的“旋风”,使培养劳动者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

重点技术领域 篇7

大尺寸超高纯铝靶材的制造技术

2.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 超高纯度铝原料的制备技术。针对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及TFT-LCD制造用超高纯铝及铝合金靶材的要求, 开展化学纯度99.999%-99.9995%的超高纯铝精炼提纯技术研究。

(2) 进行大型铝及铝合金靶材的形变加工成型与微观组织/织构控制技术研究, 掌握大尺寸坯料的熔炼铸造、大尺寸板材形变加工及热处理等关键技术。

(3) 开发大型靶材的精密机械加工技术, 以及靶材与背板的表面处理与联结的关键技术, 实现靶材与背板的可靠焊接。

重点资助连续偏析提纯、真空低偏析铸造、精密变形加工及高平直度精密机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优先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结合优势及一定产业基础的项目。

3. 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1) 超高纯Al原材料:在分析40个以上杂质元素的基础上, 化学纯度达到99.999%~99.9995%。其中要求:Na+K+Li≤0.1 ppm, U+Th≤1 ppb, 其它杂质元素总量≤5 ppm, 气体元素C、N、O、H2、S等满足现有电子国标要求。

(2) 集成电路互连线制造用超高纯铝/铝合金靶材:超高纯铝/铝合金铸锭:Na+K+Li≤0.1 ppm, U+Th≤1ppb, 除合金元素外其它杂质元素总量≤5 ppm, 气体元素C、N、O、H2、S等满足现有电子国标要求;大尺寸 (直径>180mm) 铸锭的铸造缺陷率≤0.2%;靶材直径≥380mm;超高纯铝靶材晶粒尺寸≤200μm;超高纯铝合金靶材晶粒尺寸≤100μm、第二相尺寸≤0.5μm;靶材加工精度达到尺寸公差±0.1mm, 表面粗糙度0.8μm;与背板焊接结合率≥98%, 局部最大缺陷尺寸≤2%;靶材表面清洁度符合电子级要求。

重点技术领域 篇8

据悉, 《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 (2011年版》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环保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浙江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塑料是当前资源效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材料之一。2009年, 我国塑料表观消费总量已经超过6000万吨 (含约700万吨废旧塑料) , 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塑料消费国。目前, 电子电器配套塑料配件用量已达100多万吨, 随着这类产品逐渐进入大量报废后期, 成为废塑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浙江丰利长期致力于超微粉碎技术与绿色环保装备的开发, 尤其在废塑料复合材料综合回收处理领域拥有较为领先的技术与经验。在此之前承担的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废塑料基复合材料粉体法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项目已通过验收;并建成了废塑料基复合材料粉体法综合利用设备的示范生产线。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篇9

现代服务业经过十余年的战略定位、理论研讨、概念设定、范畴界定和重点领域凝练, 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热点, 对于改善工农业生产、提升社会生活品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政策陆续出台。一批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相继涌现。在未来发展中, 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成熟经验和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海峡两岸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有若干战略合作机遇。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近年提出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 再次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 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3年6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启动, 将“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作为特定的专题进行战略研究。2006年2月,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指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思路上, 提出“以应用需求为导向, 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 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 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工农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伴生发展, 各国经济的繁荣与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的规模和增量, 更多体现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能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这一特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本目标, 建成一个基于先进信息网络的、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人人受益的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务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服务业吸纳劳动力比重达到51%;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00美元左右。并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实施“一体两翼”的行业发展战略, 即以“加速发展”为战略主体, 以“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为两翼;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面向市场, 务实创新, 重点跨越”。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的更新而形成的, 如通信业、金融业等;二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 如移动通信、数字影视、网络传媒、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

《规划纲要》指出,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是:建设以“普遍服务、人人受益”为目标的面向服务业的先进信息网络综合平台, 是发展现代服务体系的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 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学习体系, 是长期战略重点, 优先服务于生产, 提升国民经济质量, 发展现代金融业、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已成为当务之急;发展现代传媒、现代医疗, 服务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并提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示范工程、现代金融服务与金融监管系统示范工程、协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网络化教育示范工程、现代传媒服务示范工程、现代医疗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 做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 国家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战略规划研究课题, 组织国务院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编写并提出实施《“十一五”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 (简称《行动纲要》) 。指出:在“共性支撑、横向协同、模式创新、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下, 四项主要任务是:1.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 包括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与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与平台;数字内容关键技术与平台。2.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应用推广, 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区域协同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八项服务示范工程。3.建立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 包括通用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交易流程标准、共性服务标准、服务接口标准、服务质量和服务集成标准以及相应的国际标准、测试工具和认证机制。4.构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 包括组建若干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培训基地、测评认证中心、中介咨询机构;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等。

“十一五”期间, 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形态趋于明朗, 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06年, 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 正式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 随后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开展了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 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 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 有效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期间, 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科技重大、重点项目, 共投入国拨经费10多亿元, 支持的内容涉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及空间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服务、生殖健康服务、电子工商服务、药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等现代服务业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十一五”这五年的主要发展成就包括:突破60余项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服务共性支撑技术;50余项带动性、战略性的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了30多项第三方共性服务;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内容、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典型应用领域开展了近160项共性技术和共性服务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 创新了20余种新型服务模式。共研究制定了91项现代服务关键技术标准, 其中行业标准32项、国家标准52项、国际标准6项。科技部认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组建了若干家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服务平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导向

为全面推进《行动纲要》四大任务的实施, 国家科技部提出八项政策措施:1.建立了跨部门、地方协调工作机制, 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相关部委和地方参与的协调领导小组;2.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 同时加强与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3.建立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4.推进现代服务业产学研联盟的形成;5.加强现代服务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6.加强服务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8.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深入贯彻《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精神, 落实《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 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重点领域, 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传统服务业提升和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培育,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门设立了现代服务业领域, 继续组织实施相关项目和课题。2012年3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现代服务业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重点支持的方向与内容包括:

*数字文化方向。主题:动态数字出版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金融服务方向。主题:公众保险一站式服务体系研究与示范;新一代电子支付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示范。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方向。主题:消费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城市物流配送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数字化教育服务方向。主题:面向中小学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及应用示范

*数字医疗与健康服务方向。主题:第三方专科影像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社会化公共服务方向。主题:面向残疾人的无障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

*科技服务方向。主题:专业化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近几年来, 文化产业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视。针对现代服务业重要领域之一的数字文化、文化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倡导全社会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 加强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全面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并提出了文化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阶段发展目标、五项主要任务 (包括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建设) 和政策保障措施。2012年7月, 按照《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的总体部署, 科技部等六部委开展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度预备项目的申报推荐工作。2013年度支持重点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文化科技服务等六个领域。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荐的基础上, 已审核立项支持近300项重点课题任务, 国拨总经费10亿元。

*网络文化领域。主题:网络影视制作与传播;网络音乐制作与传播;网络监督与互动服务。

*文化旅游领域。主题: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文化主题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

*文化艺术领域。主题:舞美设计和舞台效果集成系统应用;文物知识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广播影视领域。主题:实时交互虚拟化电影协同制作;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立体视觉系统研发集成与内容服务。

*新闻出版领域。主题:数字出版资源投送服务。

*文化科技服务领域。主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基于先进表现与传播技术的科普产品与服务;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集成应用。

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部级科研项目, 其实施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高新科技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2013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主要支持以下七个领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与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

*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增强与提升;

*艺术创作与表演;

*艺术人才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现代物流、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加快现代物流、物联网的发展, 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现代物流领域, 工信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财政拨款5亿元, 重点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推广和标准编制与公共服务四大类项目:

*技术研发类项目:重点支持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等感知技术, 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嵌入式系统、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应用技术, 物联网信息安全、标识编码、频谱等共性技术的研发。

*产业化类项目:重点支持传感器、二维条码识读设备、M2M设备、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块/节点/网关、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关键产品的中试和规模化生产。

*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支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造传统工业流程、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工业行业应用示范, 以及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社会信息化等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项目:支持物联网总体架构、接口、协同信息处理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支持物联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电子商务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 是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和资源的组织化程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 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万亿元。其中, 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占采购和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0%。并明确提出九项可操作性强的重要任务。

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主管部门, 商务部于2011年9月发布《商务部“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提出, “十二五”期间, 中央及各级财政将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 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电子商务科研创新、模式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明确, 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鼓励中小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拓展海外市场, 开展国际合作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有条件的省 (区、市) 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广州市、宁波市、成都市、郑州市等地相继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

数字教育在行动。2012年4月,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据教育部科技司透露, 国家拟尽快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 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 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其中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五项行动。

*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 建设高校数字校园, 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 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 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 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 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 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 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数字医疗在行动。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之后, 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离不开信息化。新农合系统, 跨地区、跨县的即时结算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一五”期间, 各地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两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已经展开了多方探索, 但试点项目多数仅涵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业务信息系统。2010年中央财政专款支持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总计投入27亿元。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由于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有效衔接, 将有助于消除各家医院独立发展造成的“信息孤岛”瓶颈。鉴于此, 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已在逐年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卫生部正在研究医保卡的信息化问题, 将有助于实现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社区管理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更已上升到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的战略高度,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已批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 涵盖近200座不同规模的城市 (区) 、县 (镇)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 已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并于7月下旬报请国务院发布。《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 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

网络出版、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日新月异。电子图书即时发行。

微博、微信、微电影 (电视) 走进每个用户身边, 深得用户青睐。

数字家庭、数字旅游创新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 并成为现实……

重点技术领域 篇10

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2013年全省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要点》, 根据此要点, 2013年湖南将继续推进财政资金、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征地拆迁、招投标、价格和收费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要点明确, 要坚持公开透明, 向全社会公布财政政策和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实施情况, 省直有关单位和市州要加快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步伐。完善运用政府信息公布平台或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创新运用微博、短信平台等方式, 准确、全面、及时地公开政府信息。

要点还要求规范办事服务流程、公开办事服务的依据和结果, 建立完善收费项目的听证、咨询、发布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 在决策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河南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篇1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 河南

Henan,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ield

Liu Rongli

Abstract:Indepth analysis of Henan and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focus to concent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culture,tourism and exhibition,such as a limited number of key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Key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59-02

服务业是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河南的三次产业结构,2000年为23.0:45.4:31.6,到2007年则演变为15.7:55.0:29.3,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重点培育和支持现代服务业,是进一步优化河南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河南应深入分析、发现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集中精力专注发展有限数量重点产业,促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行业涉及面广、服务领域宽和区域跨度大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运输和仓储行业进行融合、重组、提升,从而大大节约流通成本。河南是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枢纽,发展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等铁路干线,以及孟宝、新密等支线在河南境内交汇,铁路通车里程共计3943.9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底已达455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4万公里,同样居全国第一位,农村公路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沙颍河入淮河、汇长江,内河航运直达南京、上海。此外,郑州还是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目前,一个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县乡公路为支脉,公、铁、水、航运齐头并进的交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为河南商贸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郑州成为继北京、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大物流集散中心。2007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2729.30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264.1亿人公里。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河南物流管理体制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交通、铁路、口岸和信息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市场分割导致多式联运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为保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河南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郑州3个物流园区和11个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信息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还应健全政策体系,支持长通、豫鑫、中原等龙头企业创建5A级服务企业。

2.文化产业

河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突出表现在以神龙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等为代表的诸多文化分支,都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有96姓起源于河南。豫剧是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二十多个省份都有专门的豫剧团。截止2007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9个,文化馆188个,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8个。全省有广播电台1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电视台18座,有线电视用户544.7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6.9%。

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服务等内容,还涉及网络、休闲娱乐及相关用品的生产与销售。河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规模投入。各级政府在“十五”期间对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投入为123亿元,近年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均在50%以上。河南会展中心、艺术中心、出版产业基地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升级,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将不断提高。河南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重点做好发展文化生产和组织文化经营,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3.旅游产业

旅游是当前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是全球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旅游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文明旅游,并进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旅游还是输出区域文化、形象和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主题文化、体育赛事、盛大展会等活动,可以广泛吸引游客,从而增进不同区域各层面、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旅游精品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游客品味宋都文化,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喜悦。年吸引游客达百万之多,门票及房租收入超过6000万元,直接带动住宿、餐饮、贸易、出租车、娱乐、工艺品生产等行业的兴旺发达。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奇异壮丽,旅游资源丰富。对于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广大海内外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河南拥有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和安阳。安阳殷墟和洛阳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云台山、龙门石窟为全国闻名的5A级景区。全省共有10个国家园林城市,8个历史文化名城。此外,还有经国家认定的23个中国民间文化之乡。

河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全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占全国国土面积仅1/60的河南就占了4个。河南广阔的土地上,点缀着嵩山、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鸡公山、太行山等名山大川,绽放着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等奇花异草,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河南全省2007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141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61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个,星级酒店492个,旅行社1020家。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7091万人次,其中接待国际游客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2.24亿元。旅游业是河南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河南应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改革创新中积聚资金并增强活力,力求实现河南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由副业型向主业型转变,由孤军奋战向多业并举转变,由低水平重复建设向集约化、系列化、特色化、现代化转变,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度假休闲型旅游转变。到2010年,河南力争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500亿元,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9%。

4.会展产业

会展是集会议、展览、旅游、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现代服务业,因其影响大、利润丰厚、带动性强,被誉为“城市经济的发动机”。会展活动产生大量的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不仅极大地促进承办地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而且可以促进国内外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河南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河南的会展业起步早,功能设备齐全,不仅各类中小型会展活动应接不暇,而且多次成功承办国内外大型会展。如国内三大交易会之一的郑州商品交易会,以及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展等。仅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就引资286.3亿元,旅游进账36.4亿。此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阳祭拜伏羲大典,世界传统武术大会,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华商文化节,许昌三国文化周,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国际制药机械博览会,郑州国际服装节,郑州国际汽车展等,在国内外也颇具影响力。河南的会展业基本形成了“洛看牡丹汴赏菊,郑州商贸禅表演”的良好形象。河南要充分发挥郑州所具有的交通和信息优势,加

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会展业软环境和配套服务,全力打造“中西部会展之都”。

参考文献

[1] 顾乃华.对现代服务业基本内涵与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7(3):123~126

[2] 任春华.现代服务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J].学术交流,2007(11):97~101

[3] 王浩.城市倾向经济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河南省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乡镇经济,2008(6):102~105

[4] 李发展、高岩.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7(6):59~62

[5] 郑吉昌、何万里,夏晴.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8):94~98

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的定量识别 篇12

1 数据和方法

1.1 重点领域识别原则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中国急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作出如下定义: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5]。既往研究人员指出,选择科技重点领域需综合考虑重要性、竞争性和可行性原则,即需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具有一定研发基础和较好应用潜力,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形成产品并进入市场[6]。参考上述定义和描述,本研究确定了如下维度来识别重点领域:(1)符合国家战略需求;(2)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3)有良好的技术水平;(4)已开发出可支撑经济发展的新产品。

1.2 数据来源

维度1: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中国重大科技计划均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指导原则,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7],因此,国家科技计划投入是反映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我国各领域近5年的主体性科技计划(包括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学支撑计划)的投入来判断该领域是否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维度2: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SCI、EI和ISTP是国际公认的3大检索系统,其收录的论文数量已经成为衡量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8,9]。这3个检索系统各有侧重,其中,SCI主要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EI是工程科技领域权威的检索工具之一,ISTP是报道科技会议文献最全面的检索工具[8,9]。本研究采用这3大检索系统近5年收录的各领域论文量来反映理论研究水平。

维度3: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专利量是反映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专利分析已被广泛用于技术水平评价中,比如采用专利分析来衡量药物研发水平[10]。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当中,以发明专利的科技含量最高,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国知识产权局近3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来反映技术基础。

维度4:已开发出可支撑经济发展的新产品。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或扩大使用功能的产品[11]。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意味着新技术形成的产品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反过来促进研发和技术创新[12]。本研究采用近3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来反映各领域是否已开发出可支撑经济发展的新产品。

上述所有数据均来自于2010—2014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3 分析方法

上述4个维度对应的领域分类并不统一,其中,科技计划投入的领域分类为93个社会经济目标,论文为40个学科,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6个行业[11]。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13],其专业划分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工程院的52个专业为基础筛选重点领域[14]。从上述4个维度对中国工程院52个专业进行排序,以“符合国家战略需求”这一维度为例,其分析方法如下:

(1)采集93个社会经济目标近五年的科技计划投入数据,并将5年总投入按降序排列;

(2)选出排名靠前且累计占比约80%的社会经济目标(比如,本研究中前25个社会经济目标的科技投入共占总投入的80.93%,后68个社会经济目标的科技投入共占总投入的19.07%,因此,认为前25个社会经济目标较为重要,遂将其选出供下一步分析);

(3)将这些社会经济目标对应到中国工程院的52个专业上,比如,将“节约能源的技术”和“能源转换技术”等社会经济目标的科技计划投入总和作为中国工程院“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科技计划投入;

(4)对52个专业的科技计划投入进行排序,排序越靠前则意味在“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维度上的得分越高。

得出52个专业在4个维度的排序之后,计算52个专业的4个维度排序之和,然后采用极值标化法将所有值映射在[0,1]区间,标化公式为X标化=(MAXx-X)/(MAXx-MINx)。标化值越接近于1,表示该领域越重要。将标化值排名前10的专业确定为工程科技重点领域。

2 结果

中国工程科技排名前10的领域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与技术、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动力及电气设备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其他领域的排名如表1所示。

注:1)基于“排名之和”列的数据进行标化,标化公式为X标化=(MAXx-X)/(MAXx-MINx),标化值越大表示该领域越重要;2)“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国工程院专业分类中是两个专业,而4个维度的领域分类未将这两个专业区分开,无法获得这两个专业各自的数据,因此将其合并;3)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领域分类中包含“医药制造业”,该领域无法对应到中国工程院的任一专业上,因此在中国工程院专业分类基础上增加了该领域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综合定量分析方法识别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恰当的指标对于识别结果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指出,工程中心的选择需重点围绕当前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需求,有针对性地高效布局[15];选择科技重点领域需综合考虑重要性、竞争性和可行性原则,即需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具有一定研发基础和较好应用潜力,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形成产品并进入市场[6]。本研究的4个筛选指标与上述原则基本吻合。

从筛选结果来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得分最高,可以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工业、商贸、金融的融合发展[16]。目前世界各国均将信息和通讯工程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如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提出要在信息通讯技术等工业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投资[17],韩国政府2013年发布专门针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ICT研发中长期战略(2013—2017)》[18];美国2015财年研发预算也确定了信息技术领域为优先方向[19]。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领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苏子孟强调,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目前仍处于工业2.0和3.0阶段,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和实施中,中国机械工程行业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领域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强化制造基础,提升质量,绿色制造,优化结构,最终作为优势产业“走出去”[20]。总体来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符合全球发展重点和中国的现实国情。

第二梯队的交通运输、能源、环境、医学等领域也符合全球科技发展大方向,也应该作为中国工程科技的重点领域。比如,日本《第四期科技基本计划(2011—2015)》提出要重点资助防灾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修缮修复,进而推进电力、燃气、上下水道、信息通信等生活基础设施的修复;构建长期稳定的能源供求结构和世界领先的低碳社会,强有力地向国内外推进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实现环境、能源领先世界的目标[21,22],此外还将发展全新疾病预防措施、早期诊断方法确定为科技发展重点任务[21,23];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提出了高效能源、交通运输体系(智能、绿色、综合)等优先主题[17];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将能源高效和供给智能化、可再生原料、低能耗网络等纳入到未来规划之中[17];美国2015财年研发预算将清洁能源、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医学研究确定为优先方向,其中生物医学研发方面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安全[19]。

本研究综合考虑多个维度识别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研究结果可信度高,能够为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的遴选提供依据。但考虑到本研究仅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将来可以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跟踪、专家咨询等角度做进一步论证。

4 结论

上一篇:商业地产的嬗变下一篇:框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