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物化论文

2024-12-21

教材的物化论文(共4篇)

教材的物化论文 篇1

在国内高校, 计算机用于辅助教学的历史也超过15年, 用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也很丰富, 其制作方法多样, 内容和目的也不尽相同。近几年, 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 教学对象、目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应对, 我们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关于基础物化实验教学的一些看法

“分组大循环”, 使得物化实验成为一门难学的课程。物化实验所需仪器种类多, 单体价格高, 占地较大, 因此普遍采用“分组大循环”的方式安排实验, 即每种实验仪器购置6~10套;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大组 (12~16人) , 每个大组使用的实验各不相同;同一大组再细分为6~8个实验小组。因为实验课与理论课安排在同一学期, 必然有大部分同学在没有学习相关理论课之前先做实验。在有关概念、公式尚未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做实验, 其难度可想而知。

课时缩减加大了教学难度。在“厚基础宽口径”的本课教育新思维指导下, 专业基础必修课时大幅度减少。以我校生物工程本科生为例, 2008年以前物化理论课为72学时, 实验课为36学时, 现在理论课为36学时, 实验课为24学时。实验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 以前还可以占用1学时理论课堂讲解, 现在也变成教师间的一道难题。

学生在基础物化实验上的投入今不如昔。自大学扩招, 学生总体水平大幅度下降, 加上目前国内大学实际上的“严进宽出”,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下降明显。加之对四六级等各种证书的渴望以及网络游戏的诱惑, 学生在基础物化实验上投入的精力明显减少。

中级物化实验和综合实验等课程的增设剥离了物化实验的部分功能。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在专业基础必修课减少的同时为大三以上学生开设了中级物化实验或者综合实验等课程。因此, 基础物化实验重点下移至打宽打厚基础, 学生创新或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放手交给专业后须课程。

我们的想法是:不管是化学类学生还是非化学类的学生, 我们都应该让他们“快速而正确”做完计划内的几个实验, “快速而全面”的了解所有基础物化实验, 对于各种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的仪器方法等有“直观而生动的印象”;对于化学类学生, 有助于他们参与设计/创新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对于非化学类的学生, 头脑中的印象也许能让他们今后某一天将物化实验仪器方法作为“它山之石”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我们专门制作了《基础物化实验速成》多媒体辅助教材, 以便学生“照葫芦画出瓢”。

课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实验基础知识、 实验内容和仪器使用。实验基础知识指实验相关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如误差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格式等;实验内容分为实验原始讲义、实验预习报告样本、实验报告样本、数据处理、实验相关录像等5个部分, 不仅包括了书面教材的相关内容, 而且充分利用光盘大容量特点, 将实验录像等引入;仪器使用着重介绍实验仪器的原理、结构、使用维护、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件意在: (1) 为初学者提供全面的指导; (2) 对因课时限制等原因没有安排的某些实验, 感兴趣的学生可借助本课件, 顺利完成该实验从预习到完成 (虚拟) 的全过程。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1.文本素材的准备

使用WORD 2003对已有的书面教材、仪器使用说明等进行录入、整理, 并定义合适的字体、大小、颜色等各种属性, 以取得较好的版面效果。需要说明的是, 在文本素材中, 有很多的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使用WORD 2003的公式编辑器进行编辑录入。

2.图像素材的准备

作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 特别是一个以实验为题材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各实验的仪器相关的色彩丰富、直观的图像是必不可少的。利用数码相机摄下所用仪器的影像, 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另外, 我们也将传统书面教材中涉及到的图像扫描录入电脑备用。扫描要求一般为:灰阶或者彩色;200dpi;100%;JPG文件格式。实验预习报告样本和实验报告样本采用同样方法扫描录入。图像的后期处理, 使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通过仔细调整图像的亮度, 对比度、色饱和度等重要参数, 可以大大改善由于摄影所造成的图像外形及色彩失真的现象。通过使用橡皮擦及橡皮图章工具可除去摄像及扫描过程中出现的小黑点及其它杂色或图像多余的部分;通过使用滤镜中的锐化工具, 可以改变图像的模糊不清的现象;通过使用文字工具在图像上加上工整清晰的文字说明。最后, 考虑到大多数使用者的电脑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象素, 为了使显示图像时能显示完整, 我们将图像的大小定在宽760像素以下, 高420像素以下 (扣除了网页浏览器的边框) 。

3.录像素材的准备

为了使学生能在做实验之前对于实验全过程有直观的了解, 我们在课件的实验内容部分为每个实验安排了一段录像。请操作熟练规范的学生演示实验过程, 使用家庭或专业的录像机将实验的全过程以及关键步骤录制下来, 然后使用“狸窝全能视频转换器”等软件将其转换成MPG的格式。在Windows Movie Maker中, 调用MPG文件, 进行剪接、配音, 转换并保存文件为*.WMV, 备用. *.WMV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媒体播放器的控件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

4.使用FrontPage 2000 对各种素材进行融合

相对于Authorware等专业多媒体制作软件, FrontPage更易得易学。整个课件容量1.28G, 内含320个文件夹, 文件个数高达4800个。课件部分界面见图1和图2。

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为了检验本课件的实际教学效用, 自2008年以来, 特地选择生物技术、信息与安全工程等非化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大规模试用, 学生普遍反映“很给力”。如今已是我院物化实验教学的必需品, 包括新近参与带实验的教师、研究生也常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林少凡, 乔园园, 张涛.计算机辅助教学回顾与展望[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9, 16 (5) :331-333.

[2]黄明, 赵斌, 赵新刚.多媒体物理化学CAI软件的开发[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9, 16 (6) :473-474.

[3]刘志军.物理化学实验CAI课件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3 (1) :42-44.

[4]王利华, 覃然, 钟祯新.用Authorware制作物理化学多媒体教学软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自科版) , 2000, 19 (2) :70-74.

[5]王利华, 梁盛风, 何晓方.用FrontPage2000制作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自科版) , 2004, 23 (1) :30-32.

[6]谢小红, 许胜先.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探讨[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6) :123-127.

[7]刘弋潞, 胡晓洪, 梁舒萍.构建现代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133-136.

[8]李建平, 胡玮, 董超.最大气泡法测液体表面张力实验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8) :86-89.

教材的物化论文 篇2

——谈“正面报告文学”创作的突出问题

丁晓原

2013-3-19 5:43:07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9日 14 版)编者按 以文学的方式,直接对当下的现实生活发声,迅疾地向时代和读者报告,是报告文学文体的特殊性所在。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媒介环境的剧变,当下的部分报告文学创作有些力不从心,步入误区,损伤了报告文学整体性的声誉。本版自今日起开辟“问诊报告文学创作”栏目,对报告文学创作的“短板”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求报告文学走上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敬请关注。

在新世纪十余年中国文学的版图上,报告文学的位置卓然醒目。这一时代文体在社会进一步深刻转型的风云际会中,又一次得到了激活,呈现出创作的活跃繁盛之势。就作品的生产量而言,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这一似乎很难复制的“报告文学的时代”。

但是,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这既由于新世纪“众声喧哗”后文学声音的进一步减弱,更在于报告文学文体自身存有的问题:报告文学作家介入现实的激情和能力不足,缺少像《天使在作战》《十四家》《矿难如麻》这样直面现实问题、善于思考叩问的“问题报告文学”;反映模范先进人物和重大建设成就的报告文学,多数近似好人好事表扬稿和通讯报道,甚至沦为广告文学,成为人们诟病报告文学的现成材料。而叙事的纯化、物化和新闻化,是造成这类创作低值的重要原因。

时代命题与文体担当

与“问题报告文学”相对应的一类作品,尚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命名。李朝全曾经撰文将其指称为“歌颂体报告”,“描写和表现优秀人物、先进事迹、重大事件或建设项目之类的歌颂体报告”,“这些作品大多通过记录或讲述一些影响较大的人和事,赞美和讴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某种人格操守、思想追求或精神力量”。从取材和题旨来看,“歌颂体报告”类似于新闻中的“正面报道”。其共同点都是基于主流价值取向,对人物事件的客体进行讴歌礼赞式的肯定性再现。基于此,可以将叙写先进模范人物、报告改革开放建

设成就的这一类作品,指称为“正面报告文学”。

此前,文学界对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理解上有些偏颇,以为报告文学的文体功能更体现为对于问题存在的揭示与批判。其实,理性精神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精神,作品是批判还是讴歌,都当以理性精神为尺度,即批判其不可不批判的,讴歌应当讴歌的。而且批判与讴歌并不绝对分离,以“反”求“正”,以“正”祛“反”,体现了报告文学创作的某种辩证逻辑。

“正面报告文学”既是文体内在的重要构成,同时也体现了现时代的特殊之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但经济化社会所伴生的社会物化,却是现代化建设的陷阱。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所以,在新世纪,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重大而急迫的时代命题。而“正面报告文学”以非虚构的方式,承载积极的社会主流价值,参与时代所急需的崇高的精神建设,恰好显示着这一类型写作的重要意义。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问题报告文学”,以其思想启蒙、呼吁改革而生成了其时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那么,在行进中的新世纪,以崇高道德、美好人性和伟大业绩给读者以文学温暖、以精神感奋的“正面报告文学”,它的发展则是适逢其时。因此,优化“正面报告文学”的创作,是当前推进报告文学文体建设的重要课题。

纯化、物化与文体失重

非虚构是报告文学力量生成的前提,而报告文学叙事的纯化,实际上是对这一文体规范的异化。受制于“正面”的先验设定,作者对于对象的表现尽可能地去粗取精、去杂提纯,以求取“正面”表达效果的最大化。纯化的作品,其人物的叙写偏于“正大”的一维,或显示出与生俱来的高尚,或大写无我的奉献,或放大舍其无他的特异,总之,人物是零缺陷的;对于工程建设类的叙述,指向数字化的重大成就,遮蔽其中的挫折矛盾,显示出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帆风顺。

这样的强化处理,人物倒是被提炼得非常纯正,事件叙述也更为顺达圆满,但作品实际的表达效果却大为弱化。因为,这样的处理有违于报告文学所要求的客观真实原则。尽管从局部看,作者没有虚构叙事对象,但由于抽去了对象构成的其他因素,因此,作品所呈现的人物和事项与其实际的存在产生了距离,这样作品的叙事信度就被打折了。

纯化的处理还弱化了非虚构正面叙事的审美感染力。纪实之美,美在真实、真诚。今天的读者对于先进模范人物的接受,并不是因为他的超凡脱俗,而是认为他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人性,在寻常中创造了崇高。郭明义的可敬可爱,不仅因为他敬业爱岗,大爱助人,而且也在于他是一个爱唱歌、会写诗作文,也要发脾气的富有个性的人。李春雷的《幸福是什么》,写到郭明义“人缘好,脾气暴”,导入了郭明义为工作和同事打架的事,“两人都拼命了,皮开肉绽,鲜血淋淋”。过后重归于好,“偶尔还是会有争吵。但即使再着急上火,两人也不打架了,只是互相瞪瞪眼,咬咬牙,在耳朵边大喊大叫几声,再忍不住,就像两头发怒的公牛一样头碰头,拼命地顶撞安全帽,撞得‘啪啪’直响。”这是一个极有表现力的细节,但有人认为影响了郭明义的形象。可见报告文学的“纯化”已经成了定势。

所谓物化,在“正面报告文学”中主要表现为重事轻人,取表丢核。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人物再现应是作品叙事的中心。事由人为,即使是报告建设成就的作品,也应突出人物的活动。但是在这一类作品的写作中,往往忽视了人的存在,人的再现让位于事的叙述。作品中充斥着体现效益的数字,满是描述产值、利润、同比增长等数据,类似于财务报告,还有的作品可算是经验总结。反映工程项目的作品,比较多的是叙述工程的决策、设计、勘察、工程难题的攻克等,专业性强,人本性弱,读来索然寡味。

“正面报告文学”取表丢核,是指作品的表现重事象的罗列,轻内在蕴含的挖掘,作品的主题分量就显得轻飘。这里关联着作者思考能力的问题。报告文学是强调以思想为美的,特别需要作者有思想者的敏锐与深刻。苏州作者唐晓玲的《城市底色》,由叙写苏州好人的道德故事,阐释现代化建设的本旨。作品原来按照《苏州好人》构篇、立意,类似好人好事集。改为《城市底色》这一寓意深刻的命题进行再写作,反映了作者思考的深入。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底色,这就深化了作品的精神高度和主题价值。

新闻化中的文学性流失

报告文学是新闻文学,它与新闻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新闻性是这一文体的基本属性。从文体的演化可见,原先的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

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通讯体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文体的真正独立,需要这一文体有新闻性而无新闻化,成为一种具有自足文学性的报告。新闻化是影响报告文学文学性生成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期有关报告文学名称的分歧,实际上其要点指涉报告文学文学性的不足。“非虚构”构不成对具体文体的命名,但它倡导的纪实写作新的叙事伦理却是值得重视的。“非虚构”所强调的书写“个人关切”“个人经验”,重视现场感和个人性等,是对报告文学叙事新闻化的一种有效反拨。“正面报告文学”新闻化更为突出,源于这类写作有着与通讯为伴的胎记。

所谓新闻化,是指以新闻的方式写作报告文学。其表现为选材立意重视人物事件的典型性,注意突出先进事迹,强化作品的宣传价值,相应地忽视还原人物和事件的本真存在,缺失对于日常生活图景的具体叙述;在结构布局上较多地采用类型写作的模式,比如导语式的开篇,模式化地叙述新闻的基本要素。文本主体突出主题主线,缺少多维而有机的叙事,显得呆板。语言的新闻化是“正面报告文学”新闻化的显性标记。文学的语言与新闻的语言不同,文学语言讲究形象、趣味和语言主体的个性,“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这是《木棉花开》开篇描写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的文字,造型性极强的语言一改以往表现高级干部的俗套。

近期刊发在大型刊物上反映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史的作品,是一部材料丰富的创业史,但语言的新闻化使作品的文学滋味流失殆尽,“担负历史重任”“建设科研基地”“精神诚可贵,管理出效益”“改制创辉煌,工程振雄风”等,这些用以标题的语词,大多属于经验总结报告类的用语。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报告文学,倒不如说是企业史。

设计源于“玩”的物化 篇3

人们在“玩”物的过程中不断构想、琢磨才有不断的创新,而且“玩物”一旦到了痴迷的地步就有可能成为发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玩”物的痴迷并没有什么不好,痴迷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事实上我们在“玩”物的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创造。虽然有的创造是初级的、原始的、甚至不被人所重视,但是一种创造,玩的“物”与“事”的规则、标准都是人在玩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完善的过程。

“玩物”语出《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那么,“玩物”是否就一定“丧志”呢?刘谦痴迷于魔术,把魔术玩得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爱因斯坦曾说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分明是“玩物得志”,同为“玩物”,结果却大不相同。

“玩物丧志”,我们往往把“志”作为志向、目标来理解,如果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玩”不仅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我们可以在“玩”物的过程中创造和发现新的事物,试想一下,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哪一个不是人们过度“痴迷”而创造出来的。关键在于“志”是否坚定纯洁。爱因斯坦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不断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虽玩物,却不丧志。所以,“玩物丧志”,不是要约束“玩物”,只要把握积极向上的目标与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不怕“玩物丧志”。

“玩物”是人手与心的创造,在“有固定形态的造物活动中,人们将对该物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按一定的设想与计划物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最直接意义上的设计”。可以说“玩物”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造物”、“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我们先人为了节日快乐、热闹发明了“鞭炮”、“泥哨”、“乐器”、“皮影”戏等,人类为了美化自己用兽骨、天然的玉石等材料制造项链、手饰等装饰品,为了生活的需要创造出陶器、铜制品、瓷器等,为了祈福在器物上描绘一些吉祥、祝福的图案等,所有这些发明创造无不是人们由于“玩”物的痴迷而创造出来的。“造物”与“设计”活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个阶梯,也是人类对物质的转化过程。

人类在最早的“玩物”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并且“玩物”中已经蕴含有实用、娱乐的成分,有美化、装饰的成分,从而形成“造物”活动。“玩物”也是人类对于生活方式与价值的综合追求,像民间的泥玩具,自制的“铁环”、“轴承车”、“滑雪板”、“弹弓”等,虽然有很多的玩物看起来并不很专业,而现代的许多设计发明都与人们执著于“玩”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玩”与“造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转化和原始生活行为的再现,它还是以人的创造力开发物质潜能、提高行为效率、提升生活质量,开拓更完美的生活环境的行为。

“造物”活动是人类迈向社会文明的开始,从人类造出第一件人造物到现在,始终没有停止过文化和文明的追求,而是致力于如何将物品造得更好一些、更实用一些、更安全一些、更美观一些。例如,我国古代的陶器水壶,就已经知道利用力学的原理将壶身造得对称、尖底小口,一旦沉入水中即可自动横于水面,将水汲满之后又利用重心的原理而自动恢复到垂直,这样的“造物”尽管材料简单,却反映出人类对功能完美与省力方便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

“造物”活动是设计的真正起源,尽管在人类没有形成语言与文字的早期文明中,没有“设计”的概念与社会分工,但作为对人造物(工具)的设想、认定、选择等活动都始终贯穿于人类走向自身完善与适应自然的发展全过程,人类正是通过“造物”过程中的工具加工与使用,使自己变得强大、灵巧、智慧起来,这也是人类走向“智者”的开始。虽然早期的人类造物活动中,“设计”的表现非常单纯,使用者与设计、制造者直接对话,而且是个别的行为,是直接用于造物行为的活动。但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生产活动与经济活动变得空前复杂,设计就不再是单层次的活动形式,人类需要的“设计”内容变得极其复杂。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应当是有形的人造物的统称。人类通过造物活动,熟悉了自然材料,熟悉了物质的机能,熟悉了加工的媒介,熟悉了工艺的技巧,从此出现了一个人类自己的双手所创建的第二自然。人类通过造物活动,不断强化了自己与自然共处的能力,人口繁殖,生命延长,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有了频繁的接触与合作,产生了语言,从此形成人类社会。通过造物活动,人类发现了造物的形式规律与审美的意识,而且从物质的形式中产生出某种审美与精神寄托。

在现代生活中,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各种因素已基本实现人工化、标准化,使得产品设计、生产与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说的设计实际就是生活方式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今天的设计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成功的、完美的设计可以将人类引向更幸福的未来。

事实上,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使自己的“玩物”做得更加完善,希望与众不同,今天的“设计”是在痴迷的“玩物”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进而产生新的创造物,正如《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里所谓的“圣人”,事实上是神化了的人,人类创造物品,是人的本能与本质力量的显现。事实上可以理解为“玩物”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旦玩到一定的层次、一定的高度就可能成为设计创新。

改善物化污泥沉降性能的研究 篇4

关键词:污泥沉降性,微曝气,减容减量

1 背景

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投运一二三期工程, 日处理水量为90万吨, 处理工艺为"预处理-厌氧 (水解酸化) -好氧", 其中日产生污泥约7万多吨, 包括物化污泥、厌氧污泥和好氧污泥, 以不同比例进入污泥处理系统, 然后采用重力浓缩-浓缩池, 机械脱水-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 来对污泥进行减容减量处置。

物化污泥, 沉降性差, 絮体细小, 吸附性和粘性差, 易造成浓缩池上清液大量带泥;这带来两个结果:1) 由于沉降效果差, 使相当比例的污泥通过提升泵房回到水处理系统, 增加了其处理负担;2) 进机械脱水段污泥含水率居高不下, 导致泥处理成本大幅度提高。如果能改善重力浓缩段污泥的沉降性能, 提高污泥浓度, 那么对于提高污泥脱水设备的运行效率、稳定泥饼含水率、降低污泥脱水成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对物化污泥的性质、改善其沉降性能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很有必要。

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和吸附性。活性污泥中具有大量的微生物, 而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能分泌一种具有粘性的高分子有机物, 使细胞具有絮凝现象[1]。因此, 可以考虑通过发挥活性污泥的絮凝特性, 将生化污泥掺入到物化污泥中, 改善物化污泥的沉降性, 并可通过适度的微曝气工艺, 使微生物进入自身氧化阶段, 来实现污泥减容减量的目的。

本实验以小试结果为基础, 在确定物化污泥和生化污泥的混合比例, 微曝气时间, 曝气量等因素的影响大小下, 并通过中试试验放大考察该工艺的优缺点和具体参数要求。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

研究分2个阶段: (1) 小试阶段:研究物化污泥与生化污泥的比例 (2:1或3:2) , 微曝气时间 (1-4小时) , 曝气量等因素, 对改善混合污泥沉降性的作用; (2) 中试阶段:依据小试摸索的具体参数, 设计污泥曝气氧化池中试装置。如图1, 氧化池分四格, 有效容积21m3, 停留时间控制在4小时之内, 故每一格的曝气时间约为1小时。按小试确定的混合污泥比例进泥, 并可按照实际结果进行调整。每日测每格的污泥沉降性和污泥浓度。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污泥沉降比:100ml量筒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小试研究结果

3.1.1 混合污泥微曝气后沉降性

分析图2可以发现, 对混合污泥进行微曝气能明显改善其沉降性。当按物化污泥:生化污泥=2:1时, 混合污泥经过1小时的微曝气后, 污泥沉降性有明显改善, SV30从87%降到43%, 且当物化污泥和生化污泥的比例提高至3.2时, 混合污泥曝气1小时SV30为36%。说明可以通过发挥生化污泥吸附性和沉降性好的特性来改善物化泥的沉降性。同时, 随着对混合污泥曝气时间的延长, 污泥SV30逐渐下降, 到曝气4小时后趋于稳定, SV30接近于30%左右。

3.1.2 混合污泥微曝气后污泥容量

如图3, 对混合污泥 (物化污泥:生化污泥=3:2) 进行微曝气1小时后, 污泥浓度由3021mg/L降低为2430mg/L, 污泥减量率为19.56%。曝气4小时后, 污泥浓度仅为2095mg/L, 减量率为29.86%。说明, 生化污泥加入到物化污泥中后, 不但改善了混合污泥的沉降性, 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曝气后, 自身代谢增强, 消耗掉了大量的有机物, 使混合污泥浓度明显下降[3]。

3.2 中试研究结果

中试氧化池分4格, 停留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 因此, 刚好每格的曝气时间约为1小时。按照小试的参数, 初期将物化污泥:生化污泥设置为3:2, 每日测定曝气1-4小时的污泥沉降性和曝气4小时后的污泥浓度, 后期发现, 效果并没有实验室小试结果那么理想, 因此, 调整物化污泥:生化污泥比例为4:3。

经过连续多天的中试试验, 分析可以发现, 当物化泥:生化泥=3:2时, 对混合污泥进行曝气, 沉降性并为得到明显改善, 各时段的SV30都在90%左右;因此, 提高生化泥的比例, 调整为物化泥:生化泥=4:3时, 混合污泥的沉降性得到明显改善, 曝气1小时后, SV30稳定在38%, 且经过连续多天的验证, 曝气1-3小时, 混合污泥的SV30均在37-38%。证明, 生化污泥对降低物化污泥沉降性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可以发现, 曝气4小时后, SV30波动很大, 且明显高于曝气1-3小时, 推测原因可能为过度曝气, 打散了生化污泥的菌胶团, 反而使混合污泥的沉降性变差。

4 结论

4.1 生化污泥对改善物化污泥的沉降性具有重要作用。中试研究发现, 当物化污泥:生化污泥=4:3时, 能将混合污泥的沉降性降低到SV30=38%左右。

4.2 生化污泥对混合污泥的减量具有重要作用。配合对混合污泥进行微曝气, 可使混合污泥减量化, 减少最终污泥产量。

参考文献

[1]李锋, 小俊, 运平等.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 2010.38 (9) :12-14.

上一篇:信息设施系统下一篇: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