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理论

2024-11-03

物化理论(精选12篇)

物化理论 篇1

“异化”或“物化”理论问题作为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特别是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一直是当代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为无论是物化理论还是异化思想, 不仅对2世纪无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对当今社会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很大的帮助, 更加使人们认识到当今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从而做出应有的措施。对于二者的异同问题, 我们把目光主要集中在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上, 一是卢卡奇发表于192年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 (以下简称 《意识》) ;二是直到1932 年才问世的青年马克思的重要文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 《手稿》) 。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概述

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体现在文字上是在1841 年春天所完成的博士论文, 这时的马克思异化的思想还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去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马克思在 《论犹太人问题》 时开始用异化去分析经济问题, 并且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 人却向它顶礼膜拜”;之后马克思又在 《巴黎笔记》 中对“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及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和在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批判的基础上, 开始对历史主体的异化劳动进行批判, 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 核心就是异化劳动理论。

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从生产结果看, 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 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 成为外部存在, 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 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1]45第二, 从生产过程看,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按马克思的观点来说, 劳动是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的实践活动, 并且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又使劳动者感受到成就感, 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并不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 精神遭到摧残。”[1]47第三, 从人的类本质上看,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动物相比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也就是人是类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然而异化劳动则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 使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仅仅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马克思在 《手稿》 中所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化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 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 使他的精神本质, 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51第四, 从人与人的关系看, 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人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1]51

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关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其实早在1919 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职能的变化》 时就提到资本主义物化问题, 后来1920 年的 《阶级意识》 又进一步探讨了“物化意识”, 而写于1922 年的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则比较系统地全面研究了资本主义物化问题, 并在1923 年发表的其代表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 正式提出物化理论, 并且作为其核心内容提出来。

卢卡奇在 《意识》 中通过对商品形式的分析, 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从而对物化定义为:“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2]152卢卡奇从两方面进行解释, 既包括客观方面, 也包括主观方面。在主观方面, 卢卡奇在 《意识》 中指出:“在主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 (即商品及其在市场上运动的世界) , 它的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因此, 虽然个人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利用对这种规律的认识, 但他也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现实过程本身。”[2]153也就是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由于商品生产而创造了一个商品的世界, 一个存在于人之外异于人的第二自然, 在这个第二自然中人只能直观地把握其规律, 却不能超越其规律, 反而这种规律支配和控制着人的意识和行为;在主观方面, 《意识》 指出:“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 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 变成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服从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 它正如变成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 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2]153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点

首先,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来源具有同一性。从异化思想和物化理论的表面意思来看, 他们的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相联系, 感受到了物的世界的压力。马克思所指商品拜物教理论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商品发达阶段, 人们对物质过分追求而导致了人性的变异, 使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本性;而卢卡奇思想中的“物化”直接依据了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商品拜物教是物化现象的集中表现, 并认为物化现象使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物的关系。

其次,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批判维度具有相似性。无论是异化思想或是物化理论, 二者都是从物化现象或者异化现象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分析当时的国民经济事实得出异化劳动概念的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并且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财产, 二者相互作用, 所以要想消除异化现象, 必须消灭私有制;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商品生产是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而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机械化时期,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导致了商品堆积, 并且由于大量商品掌握在资本家手中, 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取代, 而卢卡奇认为要想消除物化就需要具有无产阶级意识, 这也就是叫人们来反对资产阶级意识, 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说, 两者无论是批判私有制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 最终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

再次, 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内涵和最终走向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都认为, 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 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具有客观性的物的世界, 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被人所认识但却支配着人, 与人相对立。虽说两者的理论在表述上不一致, 但却都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即“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我们知道,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实也就是两层含义: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概括为“物的异化”, 而劳动活动、人的类本质及人与人的异化可以概括为“人的异化”;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他的理论表现在主客两方面, 而客观方面与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物的异化”相一致, 而主观方面与马克思的“人的异化”相一致;所以说,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最终的走向具有一致性。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 概念理解上的差异。马克思在 《手稿》中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得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 物化为对象的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44同时他又指出只有“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44也就是说劳动产品作为客体, 只有与主体相分离、相对立, 才有客体的客观存在, 这本身并不是异化, 是对象化, 而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 此时的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因此, 对象化是异化的前提, 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 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 异化只是对象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 物化即异化, 没有把物化和异化区别开来加以研究。卢卡奇在对 《资本论》 中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物化是指:“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2]152卢卡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物化, 但是他认为物化、异化的结果就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 这个自然与人相异, 并且支配着人, 显然是卢卡奇把对象化与异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

对于二者在概念上的不同, 学者孙伯鍨先生, 在其代表作 《卢卡奇和马克思》 一书中, 他指出:物化和物化意识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 是历史现象, 不是自然现象;物化和异化是一回事。而他又分析了马克思的观点, 指出:“马克思的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劳动的对象化, 这是指在其自然规定上的物化, 其实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对人的否定, 而是你对人的肯定, 是指人可以认识自然, 同时又尊重自然;一种是生产者的劳动在社会规定性上的物化, 亦指社会关系的物化, 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就具有对人的否定作用。”[3]所以说在概念理解上二者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并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放在一个意义上使用, 而是对其进行了区分。

第二, 产生根源上的差异。虽说二者理论的来源具有一致性, 但是理论产生的根源却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直到私有财产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 私有财产的这样一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了的劳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 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54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 私有财产的存在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加深了劳动的异化;二者的关系又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 也就是说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阐明异化思想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存在。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他在 《意识》 一书中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 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 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的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痕迹。”[2]149所以卢卡奇他从商品交换及商品结构出发, 对当时所具有的商品形式剖析, 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商品生产所决定, 也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三, 理论起点上的差异。马克思是从“劳动”概念出发, 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事实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马克思在 《手稿》 中指出:“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 同时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力, 增进社会的财富和文明, 然而却使劳动者陷于贫困以致沦为机器。”[1]也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下分工的存在, 导致生产的产品是由多数人的劳动共同凝聚的, 一件产品属于多数劳动者而不是个别劳动者, 并且产品的最终所有权属于资本家, 这就使劳动者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附于资本家、不得不沦为生产产品的机器、不得不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所控制。卢卡奇是从“商品生产”概念出发来阐述物化理论的, 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商品生产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生产占据了支配地位, 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被劳动产品 (也就是商品) 这种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形式所掩盖, 人们面对着一个由自己生产出来但与自己相对立并压迫自己的异化了的世界。

第四, 扬弃途径上的差异。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曾经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就是说, 要想扬弃异化, 不能完全抛弃异化思想, 而是在其中借鉴其合理因素。[1]70马克思认为, 要真正的消灭异化:首先,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私有制, 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支配自己的产品;其次, 异化的扬弃可以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 就是说工人要想摆脱劳动异化的状态, 就要使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争取权利的斗争;最后, 异化的扬弃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因为马克思观点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马克思不同, 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 首先关键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 企图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 就获得了自我意识, 随之商品拜物教就会瓦解;其次在获得自我意识的同时, 要加强无产阶级的组织建设, 通过教育活动增强和规范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实践从总体上彻底改造社会和自身, 从而彻底消除物化思想。但是也要注意到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并且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等同于革命的实践, 显然是不科学的, 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所以两人具有很大的差异。

第五, 在产生的背景上。马克思写作 《手稿》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 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统治地位还未形成, 阶级矛盾的对立是尖锐的, 在革命中无产阶级丧失阶级意识的问题还没体现出来。因此马克思在 《手稿》 中的的异化学说的内在逻辑是从劳动产品异化到劳动异化, 再到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而得出的。而卢卡奇的著作《意识》 一书是处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 一方面, 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还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 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极不平衡,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着不同的理解, 使马克思主义出现分化。所以,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没有简单重复马克思的思路, 而是建立在马克思 《资本论》 基础之上, 从对当时科学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经济的解剖出发, 阐述物化概念。

四、结语

《手稿》 中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批判继承传统异化理论, 特别是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马克思自己异化思想发展的必然。同时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抓住了人的劳动本质, 揭示了劳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卢卡奇成为继马克思之后比较系统而又全面研究异化问题的哲学家, 难能可贵的是在马克思 《手稿》公开发表之前卢卡奇就凭借其非凡的理论洞察力领悟到马克思的批判性异化理论, 在 《意识》 中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但是物化理论存在着许多理论缺陷, 特别是他企图通过总体性方法来获得一种理论和意识, 并用这种“理论和意识”来唤醒无产阶级时, 他过分夸大了意识的功能, 忽视了革命的客观历史条件, 表现出较强的唯意志主义倾向。

分析并厘清马克思异化和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内涵, 从几个方面进行比对, 能真正深入进两者的区别中, 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更加使人理解两种理论批判的不同侧重点, 也能深化对马克思理论和卢卡奇理论的理解;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对异化理论和物化理论的比较和研究能够使现代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物化发展的程度, 进而为人们克服异化和物化, 使自己恢复本真的生存状态提供指导意义, 实质上, 对两种理论的比较能够更加凸显对现实的人的关注, 为人们生存现状找到突破口, 指导现代人现实生活, 确切地说是希望能为现代人扬弃异化和物化的生存状态探寻独特的路径;从我国角度来看, 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我们放眼世界, 并且审视我们国内的很多问题, 好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去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自由发展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理论支撑,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和新的飞跃, 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自由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物化理论 篇2

应化111

23211111

李彪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大二的上学期即将要过去。然而,在短短的几个月里面依旧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每学期我们都有一个化学实验课程,这学期就是物理化学实验。

理论指导实践

这学期的物理化学实验放在周四的下午,而且是隔一周一次,这就让我们有时间先把理论学习好,再来实践,便是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得不说,物理化学的理论性非常强,需要我们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把之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物理化学对我个人来说是一门有挑战性的课程。正因为物理化学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物理化学实验的运用就很有必要。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我们能通过具体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来更好的体会和理解理论的精髓所在。在学测定物质的燃烧热时,我们实验所测量的是在等容条件下的燃烧热,而平时大家所常用的是等压下的燃烧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等容的条件是比等压容易达到的,再利用等容燃烧热和等压燃烧热的关系便可以求得等压下的燃烧热。同样这个实验,我们利用一个大的桶形容器装满水,在把氧弹放入桶中,而且在底座还放了特殊材料的隔热底盘,从而把桶和水作为环境。这一做法其实也是觉得实验很精妙和严谨的地方,同时也让我对环境和体系之间的关系、区别以及转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团队协作

物理化学实验和以往的无机实验或是分析实验的区别在于以小组为单位,我们做实验时,往往是四人一小组(也有八人小组实验,不过次数就一二次)。四个人做一个实验,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化学能力,还有协作能力。只有具备这两项,小组实验才能又好又快的完成。小组实验里面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分工。在做分光光度法测定平衡常数时,往往要配十几瓶溶液,而且需要准确配制。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而小组如果能把工作分配好,以流水线式配制溶液,准确度高,而且速度还快,并且可以体会到集体完成一个较繁琐工作时的成就感。对我们大家以后的实验或者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严谨治学

物理化学实验虽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但因为种种原因有很多不能客服的误差,甚至有些误差比较大(当然也有我们自身的实验错误)。这时,我们便要耐下心来认真分析实验存在误差的原因和问题。有时候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际结果差距很大,但依旧要在实验报告中将其如实的写出,分析出相应的原因。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实验负责,更是教我们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激发兴趣

物理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物理的一些方法来研究或是做实验。这时,自然而然要用到一些仪器。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我第一次接触到氧弹和第一次往氧弹里充气放气,第一次用压片机压片……这些都很新奇,亲手试试后确实很开心,让我对物理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这也让我对以后的实验都充满了期待。

物化理论 篇3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卢卡奇;物化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66-0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进入了物质丰裕的社会。鲍德里亚认为,堆集和丰盛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而这个前所未有的“丰盛社会”在使我们感到喜悦的同时,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深层压抑。鲍德里亚指出,商品具有符号特征,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同、生活品位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消费品成了人们彰显社会地位的标志,而消费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却被人们淡漠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手中的社会通信工具——手机越来越普及。随着一款高智能手机——iPhone的诞生,更是催化出了一个庞大的高智能手机王国,在这个王国中,人们更关注的是你身上是否贴有这种代表社会地位的标签,人们对于这款手机的疯狂追求,也折射了当今社会潜在的一些“拜物”现象,iPhone(爱疯)似乎更像是拜物教的一个使者,高调宣告了“拜物”时代的到来。笔者通过对马克思和卢卡奇相关的异化、物化理论以及拜物教的研读,来透视这一类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德语中的“异化”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分离、疏远、陌生化。马克思对于“异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他在这里最初提出的是自然的异化。随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中继续研究异化问题,尤其是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他进一步将异化问题推向经济领域,他论述到“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的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的概念,“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2],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而他生产的这些劳动产品反过来会成为他的统治力量,即‘物的异化;而构成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却转变为外在的、强制性的、属于他人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的、谋生的异化活动,即‘人的异化。”[3]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历史过程,探讨了异化劳动的起源,最终他得出结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其中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传统依赖,摆脱了对直接共同体的隶属和依赖,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这种形式上的独立是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性或依赖关系基础之上的。人对物的这种依赖关系,从外观上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客体化,人受物的统治,其实质是以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的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始使用“拜物教”这一概念,用以揭示发达商品经济结构所具有的以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本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成为主体经济,商品结构及特性普遍渗透到一切领域,劳动力本身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物的关系成为主导性的社会关系,并开始隐性地统治人和控制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就赤裸裸地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明确地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文化批判。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所描述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卢卡奇描述道:“人们已经多次指出过商品结构的本质。其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性,从而其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客观性,即一种看来十分合理的和包罗一切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掩盖了商品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的关系)的一切痕迹。”[4]85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直接从商品结构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本质,分析得出物化的基本含义,“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4]153。“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及货币同他自身的关系”[4]162,人成了物的奴仆。卢卡奇还进一步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揭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在客观方面,“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4]153。在主观方面,由于物化,人的活动结果日益与自身相分裂甚至疏离,人变得孤立无助和不自由,人的体力和人格变成了商品的筹码,人成了物的产品。这与马克思所论述的“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是一致的。卢卡奇进一步论述到,物化在全社会的普遍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物化的内化,转变成为一种物化意识。物化意识揭示了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而人们却没有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意识,反而是将其当作一种规律来遵循,主体本身的知识、气质、表达能力等都转变为“自动发挥作用抽象的机器”。

三、物化和异化催生了“拜物”时代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分析看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不管是物化还是异化,最后都会引领着“拜物”时代的到来。因为物化或异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商品本身所反映的人与人的关系,被物所掩盖而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至此,商品像是拥有了某种魔力,它的光辉照得人们眼花缭乱,人们开始对它顶礼膜拜。正是这样,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市场上除了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各种必需品之外,更是出现了很多的奢侈品,从各种品牌衣服、香水到各种电器高端产品等等。近些年,人们对这些奢侈品的狂热追求更是愈演愈烈,例如,iPhone手机在中国着陆时的定价很高,然而它却逐步向学生消费群体蔓延,一些学生为了获得一部iPhone手机更是不惜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于是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可悲的“iPhone女”事件。从这些典型的例子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些诸如此类的现象仿佛经常在现实中上演,“宝马女”更是成为这一现象的代名词。当今社会,人们更多时候关注的不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这一消费品能否为他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增值。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生产出自己所需的产品,然而产品却反过来统治人,人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前,开始膜拜自己的创造物。这就像是马克思所论述的“物的异化”,人们生产劳动产品,而劳动产品反过来却成为统治力量来吞噬人。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的主体客体化似乎更能揭示这一现象,人们在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中,由自由自觉的主体开始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或物的追随者。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的就业问题。当下,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就业问题更是一度又被推上风口浪尖,即使是已经就业的人,迫于生存和生活压力,当初选择的工作往往也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不管工作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所擅长的,甚至是丢弃了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这些很多时候是生活强制下的被迫所为,就像是马克思所说的,是人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工作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看起来似乎很是荒诞和可悲,但这正契合了马克思的“自我异化”或卢卡奇的物化的主观方面,“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观商品。”卢卡奇则更是强调了物化意识,人们对于现在的这种就业困境似乎早已是习以为常,遵循着这条规律,也并没有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的意识和想法,而这个被迫所为的就业大军更是呈日益壮大之势。

四、马克思对异化和卢卡奇对物化的扬弃

马克思和卢卡奇不仅对异化或物化进行了批判,而且他们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终将扬弃异化,走出这种文化困境。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人的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工作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到了马克思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就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扬弃了异化的社会不再是片面发展的社会,而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扬弃了异化的人不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卢卡奇也是进一步论述了物化的扬弃,他与马克思不同的是,他把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结合起来,从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发挥效应,如人的原子化、数字化、片面化等方面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就此,他指出要扬弃异化首先就是要扬弃社会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的物化状态,推进社会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生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3]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卢卡奇,著.历史和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物化理论 篇4

一、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卢卡奇在深受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及其商品拜物教的启发之后,经过自己缜密的思考,进一步提出物化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显现问题。他认为,物化是指“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他还认为物化在主客观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内涵。在客观方面,物化指的是人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物质世界几乎并不具备属人属性,而是在人面前呈现出一种相互对立的姿态。而在主观方面,人类自身的无援感以及人类活动与自身的疏离化,都呈现了人类与自身的不相隶属的趋向,进而走向物化的彼岸。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人类主体活动方面的“物化”,二是人类主体的“物化”,三是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四是主体的意识物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生产过程中,劳动主体逐渐丧失本应具有的意识,使得自己的身心仿佛都受到机械般的压榨,整个过程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与形式化,完全没有任何生机与活力。就连主体本身所具备的深刻的内在与丰富的外在的表达也都带有一丝被动运转的机械特性。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在立足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的基础上,始终以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工资、资本的利润以及地租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系统的总结。他把人的内在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理解为劳动,同时把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关人的本质的异化,用劳动异化巧妙地形容,而且他还认为这种异化绝非是纯粹的主观想象,而是一个具备客观属性的相对全面的过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在四个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人和人的异化。马克思写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二、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归纳简述,我们可以继续从两种理论的共通点和差异性来加强对二者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一)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共通点

首先,无论是卢卡奇的物化现象还是马克思的异化现象,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并且无论是其理论的产生,还是其进一步的发展,都摆脱不掉其特有的资本主义属性,在这一点上,二者无疑相契合。

另外,无论是物化还是异化,它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卢卡奇和马克思在对待二者的态度上也是默契达成一致的,即两人都主张应该消灭这种物化或异化现象,并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思考力,想尽各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为扬弃这种现象而努力。

(二)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的不同

首先,时代背景的差异。

卢卡奇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创作背景,是基于一段比较发达而又相对稳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是那时候的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水平不仅相对低下而且还极不平衡: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苏联取得了胜利,但是欧洲各国的运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卢卡奇在探索相关工人运动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分析原因,并力图尽快告别当下资本主义的凄惨局面,尽快走出阴霾。经过细致思考与深入分析,他认为,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走向失败,最关键的还是无产阶级还不具备进行革命的相对成熟的主观条件,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并不成熟。所以,他便走上了意识之路。

而马克思的《手稿》的创作阶段,却是处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该阶段的生产力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尽管如此,但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增长中的作用却还没有占据相应的主导地位;另外,此阶段中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显露出来的本身具备的革命性毋庸置疑,但是在该阶段本应具有的阶级意识却已经丧失,但是该问题所展露出的矛盾尚不明朗。所以异化理论既从劳动产品向劳动过度劳动异化,也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及其本质的异化,但却并未辐射到资本主义的政治范围和文化范围,更无法提及人的心灵的异化。

其次,产生根源的差异。

卢卡奇认为,物化作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其理论诞生的现实根源归根究底还是在于其发达的商品经济。因为,普遍的商品化使得商品在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商品交换的实质似乎已经泯灭了人类本应具有的社会属性,商品所展现出来的物的关系无疑已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面纱,这就是所谓的物化现象。

而马克思则在充分考虑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情况下,把自己对异化劳动的根源的思考深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并进一步揭示出异化现象作为人类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源主要还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原因,并且与私有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对异化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现象越发趋于固定,社会分工的固定化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加社会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却对个人的发展进行了限制与规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总之,在马克思眼中,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本身就具备一种相互作用力。

再次,基本概念的差异。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十分接近,但是他并没有对此作出严格区分,尽管他已经意识到了对象化、异化和物化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是,卢卡奇在新版的序言中指出:“《历史与阶级意识》并未认识到两重性。这正是它在其基本哲学观点上出现很大偏差的原因。”[1]可见卢卡奇在后期并不固执己见,相反却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实为大家风范。

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就首次将对象化和异化的不同内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对象化使得劳动的现实化变得更加可能,是人的“类本质”的确证和实现。而对象化活动自身就潜在着异化的可能性,一方面,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度,另一方面,相关的对象也因与人的相互作用而变得更加生动,但是,一旦当它走到一个极端就很容易随之转到它的反方向,否定人的本质存在。

最后,扬弃途径的差异。

卢卡奇关于在扬弃物化现象的途径方面态度相当明确,他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对于克服该现象有着其他任何途径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他觉得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无产阶级所具备的阶级意识的成熟程度直接决定着相关革命的命运以及与革命相关联的人类的前途。总之,卢卡奇力图通过唤醒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来对物化进行扬弃。

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对扬弃异化的途径做出明断的分析,但是马克思在书中却给出了明确的提示:“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2]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克服异化现象还需要做出很多方面的努力,主要还是要依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普遍实现。可见,马克思在此问题上注重的是社会生产实践。

三、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体会到,尽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存在着很多理论缺陷,但是,卢卡奇是在并未知晓马克思的《手稿》的情况下,提出了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贡献,体现了卢卡奇的非凡才能。

对于马克思,尽管他的异化理论没有涉及异化对人的心灵的侵蚀,但是却不能忽视马克思异化学说本身具有的价值,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颇具科学性,并且他把扬弃异化劳动的相关研究与私有制的根本变革牵涉到一起,为今后唯物史观的创立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在扬弃异化的思路上,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各有侧重点且各有其合理性。那么,对于物化或者异化现象的真正扬弃,并走向全人类的解放,既要具备意识觉醒,又要注重社会实践,即需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双重观照。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具有各自的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两种理论的基本内容出发,尝试着对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尽管有共通之处,但物化理论和异化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孕育各自理论的背景、理论产生的根源、基本理论的概念等方面。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马克思,异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智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47,20.

物化心得 篇5

通过本学期的物理化学的学习,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做事讲步骤,循序渐进的习惯。物理化学很多的题目都是讲究适用的条件的:恒温,恒容,绝热条件的不同,所用的方法绝对是不同的。画框图,列出各个状态的条件,应用相关的步骤来达到标准状态下的求解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方法。

物理化学的学习与一般的学科是不同的。如果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交上去的作业都是参考书上挪来的,靠考试前几天的突击,看看书,是很难弄清楚的。几份历年考试的试卷做下来,发现选择题是难做的。各种各样的使用条件,很容易混淆,张冠李戴。

同时,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必须要掌握,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焓变的定义以及符号,都要有了解。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上课虽然不是听得很懂,有时在听微观粒子知识的时候完全是在听天书一般,但课后的作业自己对着相关的知识还是能做的,比如书上的例题等。但这不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它的弊端会在做试卷的时候显示出来。新的题目,条件的改变,应用知识的改变,都会造成自己的不会。

物理化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读图的能力。在物理化学的基础实验中,读图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读好图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并做一些比较。

“物化”研究,材料更新 篇6

是什么

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同属材料类学科,围绕某类材料开展研究,是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行为与规律,从而开发具有特定性能的先进材料与相关器件。

材料物理:材料物理是从物理学原理出发提供材料结构、特性与性能的一门新兴交叉专业,主要面向新能源与新信息等新功能材料探索。

材料化学:材料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没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性质。

不同的是,材料物理侧重对材料物理特性或相关物理理论的研究,比如材料的电磁性能、力学性能或者微观组织形貌等方面的研究;而材料化学则更侧重化学方法制备、分析这种材料及研究其相关机制,比如合成某种塑料,检测分析材料化学组成、材料使用过程发生的化学变化等。

学什么

材料物理:主十学科是材料科学与物理学,主要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学、基础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

材料化学:主干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化学,主要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

在大学,除了课程学习,学生还会进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开展3-8周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通过这些实习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此后,再进行10-20周的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论文及其毕业答辩,才可以获得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目前国内高校这两个专业的学位证大多数都是工学学位,只有少数高校是理学学位。

做什么

也许你看不懂上述这些课程,或许你也不清楚T学学位与理学学位的差别,但是你一定对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与发展感兴趣。

材料物理:该专业研究方向在半导体物理、电了材料、微电了器件、磁性材料、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测试分析等领域,因此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通讯行业、电了行业、汽车行业、家电行业、新材料行业、传统金属行业以及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

材料化学:该专业研究方向在高分了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化工、医药、能源、材料化学测试分析等领域,可在化学化工行业(宝洁、杜邦、陶氏化学等),医药行业(强生、诺华、拜耳等)、车辆行业(南车集团、通用、大众等)、通讯行业(如三星、华为、中兴等)、能源(中石化、中石油等)、新材料行业(可细分多类)或质检部门(如质检局、检验部门等)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在教育部近期公布的各专业就业率评分中,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两个专业的评分均为A档,平均薪资待遇也较为接近,不过不同单位的薪资待遇差距较大。

读什么

目前国内开设材料物理专业与材料化学专业的高校较多,其巾材料物理专业与材料化学专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有7所: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的陶瓷材料、高分了材料独占鳌头;中南大学的有色金属材料(如铝、铜、镁、钛等)、粉末冶金材料及新能源电池出类拔萃、享有盛誉;浙江大学特色在于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及高新技术材料;北京科技大学侧重黑色金属(钢铁等)及新材料研发;西北工业大学重点研究金属材料及航天航空用材料;南昌大学的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稀土材料特色鲜明;河北工业大学的半导体材料一枝独秀。

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学的材料学科在先进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享有盛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航天航空材料、材料成型与加工均为国内顶尖;东北大学在金属材料尤其在黑色金属方面的研究历史久远、成果颇丰;华中科技大学在数字化材料成形、模具及先进功能材料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强项领域主要在无机非金属、船舶等;山东大学的半导体材料、电了功能材料实力雄厚;华南理工大学的先进陶瓷材料、新型高性能与功能材料国内一流;北京化工大学的高分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传统强项;吉林大学的材料学专业主要服务汽车工业领域,特色鲜明;西安交通大学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有较大影响力。

物化理论 篇7

关键词:异化思想,物化理论,概念理解,根源分析

一、引言

异化是几十年来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直到现在此词仍在普遍使用着。异化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 其意为“离间、疏远”和所有权之让渡及转让。据考证, 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 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 堕落成凡人, 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在中世纪, 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 以加尔文为首, 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 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费希特依赖主观的自我设定了非我, 揭示非我仅是自我的能动外化;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 (有时他把异化与外化通用) 。在《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把异化理解为意识与个人的脱离, 主体视自身为客体, 所以, 整个客观世界就是“异化的精神”。他认为, 绝对精神作为主体“异化”为客体, 作为个体精神异化为社会现象, 即国家权力和财富, 作为主观精神异化为法律、道德等客观精神。

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哲学家, 马克思对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兴趣不大。相反, 他总是把研究的焦点投射于社会现实, 深情地关切着人的处境, 执著地追寻着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马克思即便在探讨人的一般本性时, 也不是把这种探讨当作目的, 而是想借此设定一个价值参照系, 来观照和揭示人的异化, 使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应然和已然之间的张力充分显露, 从而找到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着力点。马克思之后, 1923年, 卢卡奇凭借《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使沉寂近百年的异化问题重新得到独创性的阐发。可以说, 卢卡奇和马克思在异化问题的探讨中都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对卢卡奇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梳理和索解, 必然会促进我们全面正确地把握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内涵, 加深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物化本质的认识;促进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比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更促进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用与时俱进、富有张力的思想洪流, 以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指导我们的实践。

二、概念理解之比较

在对物化与异化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卢卡奇同马克思有一致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在《手稿》中, 异化劳动的基本含义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并且“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 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异化是指产品作为一种异已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在对异化劳动作了基本规定以后, 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前两种涉及的是经济因素, 后两种则是社会因素。马克思的贡献在于着重分析劳动活动的异化, 指出劳动活动的异化, 必然归结为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经济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这样, 马克思就从人和物的关系中, 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 从劳动的异化中, 看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因此, 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的基本事实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 卢卡奇是以物化来表述异化概念的, 是从主客体对立关系的角度表述物化的。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论述, 比较接近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 从而抓住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核心。但是, 卢卡奇的物化导致异化与对象化的等同, 则是不正确的。因为劳动的对象化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 只要有人类劳动条件存在, 这种现象就永远存在, 劳动的对象化就是劳动的实现。

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私有制条件下, 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 二者有明显的差异。

三、根源分析之比较

马克思在《手稿》中就深刻地揭示了在私有制的异化状态下人的“异化”存在境遇, 还探讨了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 并将其和私有财产联系起来。在此意义上, 《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对历史之谜和理论之谜做出科学解答的开端。马克思明确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 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 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 以后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里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私有财产加深了劳动的异化, 改变了劳动的性质, 在异化劳动发展中, 二者的关系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形态》中,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考察异化劳动的根源, 揭示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马克思把异化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社会分工, 并把私有制看作异化实现的条件。马克思指出:“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由自己出发的。他们的关系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关系。那么, 他们的关系对他们而独立化, 他们自己生活的力量成为反对他们的强大力量, 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句话:分工。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分工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为了生存被迫劳动, 这样就使人的活动具有了异化的性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 而是自发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驱使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马克思还阐述了分工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 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一个是就活动而言, 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分工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阐明异化的根源, 而私有制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明异化的根源。

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较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发展可谓大相径庭, 各种问题和弊端就更加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到了卢卡奇生活的时代, 一切问题都可以从商品入手, 都可以在商品中找到答案。卢卡奇指出:“在人类历史的这一阶段, 没有一个问题不能最终追溯到商品的问题, 也没有一种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中发现。”正是遵循着商品结构这条线索, 卢卡奇揭示了物与物的表面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 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即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商品生产通过把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这种物的形式, 这样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和自己相对立的物的世界, 从而导致了对商品的偶像崇拜。

卢卡奇把商品拜物教看作是资本主义物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普遍现象。卢卡奇同时还指出不仅人的劳动异化、自我异化了, 而且人的意识也随之异化了, 卢卡奇面对的是一个全面异化的时代。

显然, 卢卡奇同马克思一样都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的根源的, 但马克思比卢卡奇更深入一步,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在关于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物化的普遍化的分析方面, 卢卡奇的论述则比马克思走的更远。二者的根本不同是卢卡奇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问题, 而马克思则是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里, 探讨了异化的根源问题, 当然也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

四、解决途径之比较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它终究要被消灭, 这是卢卡奇和马克思的共同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消灭异化的途径和方式则有着根本的差别。在《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还存在种种不足, 如内容上还包含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残余,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尚没有作出透彻的说明, 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根源阐述得也不够充分, 不过这些缺陷很快就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解决。马克思认为, 要真正的消灭异化, 首先, 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支配自己的产品。其次, 异化的消灭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最后, 异化的彻底消灭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卢卡奇提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解决物化问题的纯思辨的、美学的方式, 认为解决物化问题不能仅仅是理论上的, 必须通过实践。但这个实践要落实到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上来。一旦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时, 它就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意义, 无产阶级就获得了自我意识。卢卡奇把对物化的扬弃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 这显然与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得到解决和人类获得解放的现实途径还有很大差距。

五、启示

在探索异化这条道路上人们已经走过了太长的艰辛岁月, 到了现时代, 笔者以为异化不但没有式微, 反而是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大大加剧了。因此, 明晰马克思消除异化的生产之路, 同时结合卢卡奇克服异化的意识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克服异化, 如果说马克思诉诸的是生产劳动, 因为他面对的是异化劳动, 那么卢卡奇诉诸的就是阶级意识, 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全面物化的世界, 二者各有侧重点又各有其合理性。如果说马克思遵循的是“生产的逻辑”, 那么卢卡奇遵循的却是“观念的逻辑”。现代社会, 徒步不能自行, 因为观念文化所具有的“以类相传的民族性、人类通性和超越性”。

对于“意识的物化”应该具有更好的疗效。也许, 要真正克服异化, 走向人类解放, 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 就必须把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思想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物化理论 篇8

一氧化氮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它能严重破坏臭氧层并能形成酸雨[1,2,3,4,5]。近年来控制NOx排放的方法很多,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表明,再燃技术作为一种较成熟的NOx控制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烟气中NOx的含量,由于再燃燃料的喷入,形成很强的还原性气氛,NOx被大量还原,其脱氮率可达50%~85%[6,7]。为此本课题组选用煤制气作为再燃燃料,采用煤制气再燃低NOx燃烧技术在燃煤锅炉上用煤制气作为分级燃料来降低NOx排放(已申请专利:ZL 200710044664.8),以广泛地推广气体再燃低NOx先进燃烧技术。

再燃脱硝过程是高温下自由基的快速链式反应,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很多,其中对脱硝效率发生重要作用的一些自由基为CH、NH、NH2、N、CH3等,很难用实验方法揭示他们的各种变化规律[8]。本实验主要模拟NH自由基与NO的反应:NH+NO→N2+OH;NH+NO→N2O+H;NH+NO→N2H+O。揭示其反应的微观机理,对认识再燃脱硝的本质和主要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9] 。

1 计算方法

本实验采用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计算NH自由基与NO反应过程中所有反应物(R)、中间体(IM)、过渡态(TS)和产物(P)的几何构型,并进行振动分析,以确定中间体(所有频率全为正)和过渡态(只有一个虚频率)的真实性。再利用内禀反应坐标IRC(Intrinsic reaction coordinate)方法,正确关联过渡态及相应的反应物和产物。为得到更为可靠的相对能量值,在B3LYP/6-311G++(d,p)优化的几何构型基础上进一步用二次相关能QCISD(T)/6-311++G(d,p)组态相互作用法进行总能量计算。全部计算采用Gaussian03程序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图1为NH自由基与NO反应过程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及产物的结构,表1列出了各结构的能量(含零点能校正)及过渡态唯一振动虚频。

图2为各驻点相对能量图,以下就所形成产物的微观机理进行分析。

计算表明,由于基元碰撞的随机性,NH自由基进攻NO有多种方式:NH中N原子攻击NO中的N原子,从不同角度攻击可以自发得到3种不同的初始中间体IM1(Trans-HNNO)、IM2(Cis-HNNO)、IM3(HNNO),从能量上看IM1能量最低最稳定,IM3能量最高较不稳定。由于NH和NO结构中的N原子都有孤对电子,较容易成键,因而其他进攻方式如NH中N原子攻击NO中的O原子、NH中H原子攻击NO中的N原子、NH中H原子攻击NO中的O原子都得不到稳定的复合物。其中IM1与IM2互为异构体,是由NH和NO在同一平面时两个N原子纵向碰撞,随着其距离的拉近形成双键,N=O键拉长所致;而IM3则是两个N原子互相垂直横向撞击形成N-N单键,由于NH中N原子带Mulliken负电,NO中氧原子带Mulliken正电,它们相互吸引,使得键角A(ONN)较小为64.7°。

对于NH自由基与NO反应,发现了几种可能的反应方式:其一,NO+NH→IM1(IM2)→TS1→IM4→N2O+H,即由于NH自由基中的N原子进攻NO中的N原子,两个N原子间的距离逐渐变短,N=O键拉长,生成稳定的中间体IM1(IM2),该过程无势垒,分别释放能量299.04kJ/mol、278.04kJ/mol,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氮原子强,IM1的N-H键逐渐拉长最后断裂, H原子被另一个N原子捕获但未成键,N=N双键键长随H原子的迁移变大为0.1247nm,从而形成过渡态TS1(唯一虚频为2230.58i),其中从IM1到TS1需要吸收304.55kJ/mol的能量,从IM2到TS1需要吸收283.55kJ/mol的能量。其二,NO+NH→IM3→TS1→IM4→N2O+H,其中形成IM3释放94.52kJ/mol的能量,而IM3→TS1需要吸收能量100.03kJ/mol。过渡态TS1中游离H原子带Mulliken正电,其他几个原子都带Mulliken负电,由于相互吸引距离拉近,H原子和中间N原子的距离由0.1222nm缩短为0.1044nm并最终成键形成IM4,成键后Mulliken电荷重新分布,使偶极矩由2.0231D变为2.828D。IM4在获得不同能量后有3种裂解方式:吸收19.96kJ/mol能量后N-H键断裂, N=O键和N=N键缩短,键角A-(ONN)变大为180°,成为直线型分子N2O,得到产物P2-(N2O+H);当吸收252.84kJ/mol能量后,N=O键断裂,N=N键缩短并形成N≡N,N-H键稍微拉长,形成N2H,从而得到产物P3(N2H+O);N=O键和N-H键还可同时断裂,游离出来的O和H原子重新组合为OH自由基并释放400.12kJ/mol热量,最终生成P1(N2+OH)。

IM1还可以越过115.25kJ/mol势垒到达过渡态TS2(唯一虚频为-35.13i),后经中间体IM5裂解为P1(N2+OH),即NO+NH→IM1→TS2→IM5→N2+OH。这是由于氧原子电负性强使氢原子向氧原子靠拢,H原子和两个N原子形成一个呈锐角三角形的三元环的过渡态TS2,TS2获得较小能量后H原子继续靠拢O原子,完成了H的迁移,形成中间体IM5;IM2则需越过150.44kJ/mol的势垒到达TS3(唯一虚频为-941.05i),后经IM5裂解得到产物P1(N2+OH),即NO+NH→IM2→TS3→IM5→N2+OH,期间H原子向O原子靠近,中间形成一个呈钝角三角形的三元环TS3,H原子在N原子的外侧,距离N=N键较近,H原子继续向氧原子靠拢形成中间体IM5,IM5中O原子和H原子由于相互吸引使N=O双键断裂,形成新的OH自由基并释放428.74kJ/mol能量最终得到产物P1(N2+OH)。

3 结论

本研究在B3LYP/6-311++G(d,p)水平上给出了NH自由基与NO的较为详细的微观反应机理。该反应第一步是NH自由基中的N对NO上的N原子进行进攻,得到3种主要的稳定中间体,这3种中间体经过异构化、氢的离解、迁移等过程可以得到几种产物。分析表明NH自由基与NO反应是多通道反应,共有3组产物P1(N2+OH)、P2(N2O+H)、P3(N2H+O),由图2可以看出,P1(N2+OH)最容易生成,其主要反应路径为NO+NH→IM3→TS1→IM4→N2+OH,该反应所需活化能最小为100.03kJ/mol,产物能量最低,IM4裂解重组为N2+OH释放400.12kJ/mol的能量;而生成P3(N2H+O)的通道由于活化能较高,产物能量高,并且由于IM4裂解为N2H+O时要吸收252.84kJ/mol能量,所以该反应最不容易进行。

摘要:对气体再燃低NOx燃烧过程进行分析,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H自由基与NO反应的机理,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并计算了它们的能量,同时对它们进行振动分析,以确定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真实性。对NH自由基与NO反应机理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模拟NH自由基与NO的反应,得出通道NO+NH→IM3→TS1→IM4→N2+OH的活化能(100.03kJ/mol)最低,为主要反应通道。揭示其微观机理,对认识再燃脱硝的本质和主要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NH自由基,反应机理,过渡态,反应通道,活化能

参考文献

[1] Yu A,Stakheev P V,et al.Two reaction pathways in the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by C6H14over Ag-Al2O3with H2Co-feeding[J].Top Catal,2009,52:1821

[2] Smoot L D,Hill S C,Xu H.NOxcontrol through rebur-ning[J].Progress Energy Combustion Sci,1998,24(5):385

[3] Tao Xiaohua(陶晓华),Zhang Zhongxiao(张忠孝),et al.Kinematic similarity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for thereduction of NOxby natural gas recrudescence(天然气再燃还原NOx动力学模拟及试验研究)[J].Clean Coal Techn(洁净煤技术),2006,12(3):67

[4] Dai Guoliang(戴国梁),et al.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reac-tion of CH3 with NO(CH3与N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2005,63(8):703

[5] Wu Peng(武鹏),Chang Hongyan(常鸿雁),et al.Researchon NOxreaction mechanism of low temperatur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with hydrogen under rich oxygen condition(富氧条件下氢气低温选择催化还原NOx反应机理研究)[J].Coal Eng(煤炭工程),2010(5):85

[6] Tree D R,Clark A W.Advanced reburning measurementsof temperature and species in a pulverized coal flame[J].Fuel,2000,79(13):1687

[7] Waseem A Nazeer,Robert E Jackson,Jacob A Peart,et al.Detailed measurements in a pulverized coal flame with natu-ralgas reburning[J].Fuel,1999,78(6):689

[8] Fan Junjie(樊俊杰),Zhang Zhongxiao(张忠孝).Reburningcombus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itrogen components inthe sensitivity analysis(煤粉再燃燃烧含氮组分转化机理的敏感性分析)[J].J Eng Thermophys(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29(12):2145

物化旱育秧技术 篇9

一、显著优点

1. 简化工序

旱育保姆集消毒、杀菌、杀虫、微肥、调酸、化控于一体, 旱育秧上配套旱育保姆物化产品, 就简化了原旱育秧消毒、调酸、催芽等工序, 变得简单、易操作了。农民戏称为“傻瓜技术”, 与当前农村劳动力匮乏的现状相适应。

2. 效果更好

用旱育保姆拌种包衣, 在谷种周围形成“小水库、小药库、小肥库”, 为种子出苗和秧苗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小环境。克服了原旱育秧烂种、烧芽、黄化等问题, 减轻了青枯病、立枯病的发生。比原旱育秧出苗早且整齐, 出苗率、成秧率均提高10%左右, 短、白根增多20%左右, 分蘖增加18%左右, 秧苗矮健壮实、秧苗素质好。一般比原旱育秧增产5%左右, 比常规秧增产10%左右。

二、关键技术

1. 苗床地选择

苗床地应选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排灌方便的旱地, 最好是常年蔬菜地。

2. 整地培肥

整地培肥宜早, 一般在播种前10天左右选晴天进行。除草后按1.8~2m开厢, 有效厢面1.5~1.6m, 厢长不超过15m, 翻挖土地, 做成中厢。培肥只能用酸性与中性肥料, 切忌碳铵、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一般11m2撒施尿素0.2kg、过磷酸钙1kg、氯化钾0.2kg, 泼施腐熟猪粪水2担。等收汗后, 于晴天分次来回浅3~4次, 做到厢平、土细、无杂草。

3. 浇透底水

苗床地要充分浇足浇透底水, 它是能否出苗的关键。一般在播种前1天和播前浇两次透水, 浇水宜缓慢进行, 方能使土壤墒情达到饱和状态。

4. 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可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 一般气温稳定在10℃时即可播种, 比水秧提早10天左右。根据高产播种期, 岳池县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为宜。

5. 精细播种

(1) 选准型号旱育保姆现有多种型号, 应根据需要选择。岳池应选籼型旱育保姆, 用量以1kg旱育保姆拌种3kg稻种最为适宜, 偏多偏少均不利。现在的旱育保姆小包装每袋350g, 刚好拌标准装 (1kg) 谷种1袋。

(2) 浸好种子精选后的稻种用清水浸泡20分钟至12小时均可。一般天旱、土壤墒情差取上限, 反之取下限。

(3) 拌种包衣将旱育保姆置放于圆底容器中, 捞出稻种, 沥去多余水分 (以稻种不滴水为准) , 把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 边加边搅拌, 直至将旱育保姆全部包裹在稻种上, 以均匀为度。

(4) 均匀播种根据厢面积确定用种量, 一般中苗秧每11m2播0.4kg, 小苗加密, 大苗放稀, 把谷种分厢定量, 均匀撒播在床面上, 用包上薄膜的木板轻轻镇压, 使种子三面入土。

(5) 盖种盖膜用过筛细土覆盖, 一般厚度为0.5cm左右。要求薄、匀, 以不见种子为宜。此时最好选用播后芽前除草剂 (如旱秧净等旱秧专用除草剂) 对水喷雾。然后起拱盖膜, 四周压实。

6. 苗床管理

(1) 播种至出苗期重点是保温保湿, 一般不揭膜。床土保持湿润, 如出现苗床干燥, 可补足水分。

(2) 一叶期控温保湿, 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下, 保持床土湿润。岳池播期偏早, 一般也很少揭膜。

(3) 二叶期通风炼苗, 控水防病。晴天中午应开膜两端, 通风炼苗, 膜内温度在20℃左右。此间应保持床土干燥, 严格控水。即使有龟裂, 只要叶片不卷筒, 就不必浇水。秧苗1.5叶时, 1m2用2.5g敌克松对成800~1000倍液喷雾, 预防青枯病、立枯病发生。

(4) 三叶期管理重点是施肥促蘖。当秧苗长到2.5叶时, 追施断奶肥, 一般1m2用尿素15~20g撒施;也可对清粪水泼施, 施后立即用清水洗苗。晴天时, 膜两端应日揭夜盖。

以后的管理重在通风炼苗, 促进根系和分蘖的生长, 视苗情、田间状况施肥、用药、除草。薄膜由揭两端到四周固定在竹块上, 形成伞一样, 通风透气, 既防止高温烧苗, 又避免让雨淋苗床, 防止徒长, 直至栽前10天才彻底揭去薄膜。栽前头天浇水一次, 以便扯秧起苗。

(通联:四川省岳池县农技站

设计源于“玩”的物化 篇10

人们在“玩”物的过程中不断构想、琢磨才有不断的创新,而且“玩物”一旦到了痴迷的地步就有可能成为发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玩”物的痴迷并没有什么不好,痴迷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事实上我们在“玩”物的过程中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创造。虽然有的创造是初级的、原始的、甚至不被人所重视,但是一种创造,玩的“物”与“事”的规则、标准都是人在玩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完善的过程。

“玩物”语出《尚书》:“玩人丧德,玩物丧志。”那么,“玩物”是否就一定“丧志”呢?刘谦痴迷于魔术,把魔术玩得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爱因斯坦曾说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分明是“玩物得志”,同为“玩物”,结果却大不相同。

“玩物丧志”,我们往往把“志”作为志向、目标来理解,如果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玩”不仅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我们可以在“玩”物的过程中创造和发现新的事物,试想一下,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哪一个不是人们过度“痴迷”而创造出来的。关键在于“志”是否坚定纯洁。爱因斯坦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不断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虽玩物,却不丧志。所以,“玩物丧志”,不是要约束“玩物”,只要把握积极向上的目标与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不怕“玩物丧志”。

“玩物”是人手与心的创造,在“有固定形态的造物活动中,人们将对该物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按一定的设想与计划物化为一定的表现形式,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最直接意义上的设计”。可以说“玩物”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造物”、“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我们先人为了节日快乐、热闹发明了“鞭炮”、“泥哨”、“乐器”、“皮影”戏等,人类为了美化自己用兽骨、天然的玉石等材料制造项链、手饰等装饰品,为了生活的需要创造出陶器、铜制品、瓷器等,为了祈福在器物上描绘一些吉祥、祝福的图案等,所有这些发明创造无不是人们由于“玩”物的痴迷而创造出来的。“造物”与“设计”活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第一个阶梯,也是人类对物质的转化过程。

人类在最早的“玩物”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并且“玩物”中已经蕴含有实用、娱乐的成分,有美化、装饰的成分,从而形成“造物”活动。“玩物”也是人类对于生活方式与价值的综合追求,像民间的泥玩具,自制的“铁环”、“轴承车”、“滑雪板”、“弹弓”等,虽然有很多的玩物看起来并不很专业,而现代的许多设计发明都与人们执著于“玩”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玩”与“造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转化和原始生活行为的再现,它还是以人的创造力开发物质潜能、提高行为效率、提升生活质量,开拓更完美的生活环境的行为。

“造物”活动是人类迈向社会文明的开始,从人类造出第一件人造物到现在,始终没有停止过文化和文明的追求,而是致力于如何将物品造得更好一些、更实用一些、更安全一些、更美观一些。例如,我国古代的陶器水壶,就已经知道利用力学的原理将壶身造得对称、尖底小口,一旦沉入水中即可自动横于水面,将水汲满之后又利用重心的原理而自动恢复到垂直,这样的“造物”尽管材料简单,却反映出人类对功能完美与省力方便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

“造物”活动是设计的真正起源,尽管在人类没有形成语言与文字的早期文明中,没有“设计”的概念与社会分工,但作为对人造物(工具)的设想、认定、选择等活动都始终贯穿于人类走向自身完善与适应自然的发展全过程,人类正是通过“造物”过程中的工具加工与使用,使自己变得强大、灵巧、智慧起来,这也是人类走向“智者”的开始。虽然早期的人类造物活动中,“设计”的表现非常单纯,使用者与设计、制造者直接对话,而且是个别的行为,是直接用于造物行为的活动。但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生产活动与经济活动变得空前复杂,设计就不再是单层次的活动形式,人类需要的“设计”内容变得极其复杂。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应当是有形的人造物的统称。人类通过造物活动,熟悉了自然材料,熟悉了物质的机能,熟悉了加工的媒介,熟悉了工艺的技巧,从此出现了一个人类自己的双手所创建的第二自然。人类通过造物活动,不断强化了自己与自然共处的能力,人口繁殖,生命延长,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有了频繁的接触与合作,产生了语言,从此形成人类社会。通过造物活动,人类发现了造物的形式规律与审美的意识,而且从物质的形式中产生出某种审美与精神寄托。

在现代生活中,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各种因素已基本实现人工化、标准化,使得产品设计、生产与人的生活方式之间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所说的设计实际就是生活方式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今天的设计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成功的、完美的设计可以将人类引向更幸福的未来。

事实上,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总是在不断使自己的“玩物”做得更加完善,希望与众不同,今天的“设计”是在痴迷的“玩物”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进而产生新的创造物,正如《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里所谓的“圣人”,事实上是神化了的人,人类创造物品,是人的本能与本质力量的显现。事实上可以理解为“玩物”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旦玩到一定的层次、一定的高度就可能成为设计创新。

重思“物化” 篇11

一、商品拜物教和物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绘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揭示了商品经济结构的内在本性——以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商品拜物教现象正是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人们已经多次指出了商品结构的本质,其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的特性,从而获得了一种‘虚幻的客观性’,即一种看来十分合理的和包罗一切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掩盖了商品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的关系)的一切痕迹。”物化现象有自我的生成过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经济关系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少有人能够看透这个物性化的面纱。”也就是说随着资本逻辑的不断拓展,物化现象必然不断加剧。

二、资本全球化生成的物化的普遍性和物化意识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品还是货币,都以越来越普遍和深入的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本是掩盖其他一切色彩的“普照的光”,也是决定一切存在物比重的“特殊的以太”。然而这种“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也在以物化的面目呈现着。“在资本—利润(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一般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同财富的各种源泉的联系的经济三位一体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资本拜物教成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真理和归宿。

更为可怕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資本已侵蚀并渗透到现代社会的一切领域之中,它也不再单纯是地区性的权力,而是成了世界性的权力。“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就使得资本拜物教弥漫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物化达到了空前的普遍。

物化在全世界的普遍化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化的内化,即物化不只是作为一种统治人、支配人的外在力量和结构而存在,而是内化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所谓物化意识是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的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意识状态。具体说来,它是指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物化结构当作外在的规律和人的本来命运加以遵循和服从。由此,人丧失了批判和超越的主体性维度。就如卢卡奇所描述的:“因为所有上述理由,物性化的心灵已经开始把它们看作为他的社会存在的真正代表。商品的商品特征,商品的可以计算的抽象的、数量的方式在这里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物性化的心灵必然把它变成这样的形式,即物性化的心灵的真实的直接性通过这种形式变得显而易见了,它——作为物性化的意识——甚至并不企图超越这种形式。相反,物性化的心灵关心的是通过‘科学的深化’这些规律的作用而使其永久化。这是当资本主义的体系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从经济上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时候,物性化的结构一步一步的,越来越致命的,越来越决定性的陷入到人的意识之中。”

对于这种物化的统治,现已无法凭借单纯的政治力量进行消除,而必须依赖更加深刻的意识形态反抗,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在全社会重塑并弘扬批判意识,恢复创造性的主体。

三、重塑批判意识,呼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自觉

何为批判?哲学上的批判不在于简单的否定或谴责,而在于为人类的现存和未来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的维度,形成人类发展的内在自我意识,“就批判而言,我们指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的、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那种努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它们与普通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指的是在上述东西的发展中去追根溯源的努力,是区分现象与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简言之,是真正认识上述各种事物的努力。”而且有意识的进行批判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对历史进程的解释是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包括了由这种秩序产生出的对秩序的抗议,也包括了人类的自决的观念,因此人类的未来依赖于对现存的批判态度,掀起当代的“意识革命”势在必行。

然而,深受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支配的人们要获得自觉的批判意识需要艰巨的努力和漫长的道路,如卢卡奇所言,“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无产阶级必然从属于它的创造者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非人性的和物化的。毋庸置疑,无产阶级的存在包含着批判和否定这种生活方式。但只有在资本主义客观危机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已经到达真正的阶级意识并能充分理解这种危机时,它才能超出物性化的批判。所以,它对它的对手只具有否定的优势,的确,如果它只不过否定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如果它甚至不想批判这一整体,那么它就不能取得这种否定的优势。”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人们要想以一种自觉的批判意识来同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物化意识相抗衡,并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步取得主导地位,按照卢卡奇的设想,要求人们首先完成自身的意识结构的转变,即“内在转变”和“自我教育”。然而要想实现这一过程,笔者认为第一步应当呼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的自觉。

物化+生化处理工艺处理纸箱废水 篇12

关键词:混凝反应,水解酸化,生化

某公司以废旧纸箱为原料, 生产高强度纱管纸。该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 其中一部分废水回用外, 剩余废水进入该厂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前废水量970m3/d, 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cr浓度约1020mg/L, ss浓度约1200mg/L, BOD5浓度约600mg/L, 氨氮浓度约3.50mg/L, 色度约260 倍, 约7.2。处理后出水水质应达《造纸工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河南地方标准 (DB41/389——2004) 中的第一时段废纸本色标准。

1 工艺流程

该厂污水处理工程采用物化+生化[1~3]处理工艺。设计能力为1000m3/d, 工程总投资300 万元。工艺流程图见图1。

2 运行效果

经物化+ 生化工艺处理后, 所排废水中的污染物PH、SS、CODcr、BOD5、氨氮、色度的日均浓度分别为7.15、8.20mg/L、20.1mg/L、0.35mg/L、30 倍, 符合 《造纸工污染物排放标准》 河南地方标准 (DB/389———2004) 中第一时段废纸本色标准。

3 效益分析

该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费用包含工资、电费、药剂费、折旧费、大修维护费等, 按日处理满负荷水量1000m3计, 费用0.95 元/吨水, 其中电费0.30 元/吨水, 药剂费0.22 元/吨水, 人员工资0.10 元/吨水, 每年投入26 万元。

该厂污水处理前, 年排CODcr299 吨, 处理后排放CODcr25 吨, 年削减274 吨, 削减率92%;处理前氨氮年排0.96 吨, 处理后氨氮年排0.06 吨, 年削减0.90t/a, 削减率为94%;处理前SS年排347 吨, 处理后SS年排23 吨, 削减率为93%;处理前年排BOD55166 吨, 处理后年排BOD5 为0.6 吨, 年削减165.4 吨, 削减率为99.6%。

4 结论

该纸箱废水采用物化+生化处理工艺, 技术可行, 运行稳定, 效果显著,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为.环境化学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2]谢时伟.环境污染与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进线电缆工程下一篇:油气管道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