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卫生类

2024-07-12

医学卫生类(精选12篇)

医学卫生类 篇1

一、医学卫生类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现状

(一) 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目前, 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种类繁多, 但这些教材的内容非常相似, 而且层次不分, 使用对象包括中专、高职、本科层次的学生, 专门适合高职学生的很少;很多教材理论叙述多, 实践、技能训练类的案例很少, 能促进学生技能发展、贴近工作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案例更少;教材大多以纸质教材为主, 电子版教材质量不高, 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学的需求[1]。

(二) 忽视与专业的结合

现代医院的日常管理和医学研究离不开计算机, 医学卫生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过程中碰到的实践问题是必备的技能。很多教材不能与专业很好地结合, 适合医学卫生类专业的教材很少, 缺乏专业特色, 不能适应医学卫生类专业学生的需求。

(三) 很难适应计算机考证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一专多能, 计算机证书是很多学生求职的敲门砖。浙江省要求高职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高校一级考试。目前相关配套教材不多, 在教学中通常需要教师花时间补充考级内容, 也给学生准备考证带来一定难度。

(四)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材编写体系陈旧落后, 整个章节的结构以知识点为逻辑结构展开介绍, 知识结构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这种类型的教材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了以后只能做模仿性的操作, 如果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大的项目或任务就会觉得力不从心。

二、医学卫生类高职计算机教材应具有的特点

(一) 语言简洁生动

传统的教材理论体系严谨, 专业术语连篇, 给人感觉高深莫测, 令人望而生畏, 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作为高职教材, 除在内容上要保留科学性和准确性外, 在语言处理时应尽量通俗易懂、简洁生动,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编写方法, 形象直观, 引人入胜,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师生交流, 更好地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2]。

(二) 具有实用性

作为高职学生, 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材中多采用贴近生活工作实践的案例, 无论是课内教学案例, 还是课后的作业案例, 都须精心选取, 案例能包括课中知识点, 必须具有实用性, 能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能突出高职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导向, 每个实例都须有详细的操作步骤, 有些难点通过录制案例操作视频让学生课后自学。

(三) 突出专业性

医学卫生类高职计算机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知识, 还要求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强调在医学上的应用, 突出医学卫生方面的应用特色, 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让医学卫生类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为将来从事医院各项数字化应用打下基础。

三、完善医学卫生类高职计算机教材的举措

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医学卫生类高职相关专业特点进行编写, 提供计算机基础、能力与素质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卫生类应用实践操作案例, 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接受计算机知识, 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一) 前期进行充分调研, 明确目标

医学卫生类高职主要培养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药部门、卫生信息情报机构和医疗卫生相关企业的应用人才, 在编写教材前, 首先要深入这些单位进行调研, 与医院信息专家、医务人员和毕业生进行交流, 了解计算机的具体应用需求, 并收集相关案例。与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教师和各专业负责人交流, 了解计算机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计算机基础在各专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交流, 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真正的需求、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学生对教材建设的期望。

(二)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发教材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现代化医院的建设, 以及医学设备的更新, 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要求计算机技术与医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同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医学卫生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是培养各专业学生能力素养的一门课程, 教材编写参与者除了长期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一线教师外, 还要邀请医院信息专家、各专业教师一起参与进行, 共同分析各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 按照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教材[3]。

通过前期调研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 总结医疗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要求:能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能使用网络进行医学信息检索;熟悉计算机医学检验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制作医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能使用EX-CEL、SPSS和SAS软件开展医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进行常规的文档处理。

上述的项目通常比较大, 而且会涉及各个学科, 有些要求也不一定能在这门课程中达到, 所以先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教材编写体系, 分析各部分的重点难点, 并加工这些项目, 从中提取出适合本学科、适合学生能力要求的知识, 作为案例充实到各个章节中。

例如, 医学信息基础部分, 着重介绍计算机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常见的医学检验设备的原理;文字处理部分, 使用Word制作实用的EPR (电子病历) 模板;在演示文稿制作部分,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幻灯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能够结合医学资料和素材, 制作以卫生信息化为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网络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简单医学信息的检索, 利用互联网查阅最新研究成果、治疗技术;数据库管理部分结合医院数据库管理系统举例;电子表格部分能使用表格、图表和函数进行医疗数据统计分析。

(三) 建立项目化的教材体系

高职教育是21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它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由于发展时间比较短, 所以人才培养方式和教材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两年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高职人才培养观, 受到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多方肯定, 在实践教学中, 项目化的教学方式确实高效可行,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项目化教学是指每一阶段设置一个或多个工作项目, 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 写出计划书, 然后正式实施项目, 项目完成后演示项目, 并由学生阐述原理, 教师对学生的项目进行评估。通过这些步骤,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4]。

要实施项目化教学, 首要的任务是建立一套项目化教材体系。我们把这套教材分为医学信息基础、计算机基本结构和文件管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畅游网络八个章节, 每个章节设置几个工作项目。例如, 在Word部分设置三个工作项目, 第一个项目是电子病历模板制作, 第二个项目是贺卡设计, 第三个项目是毕业论文设计。在畅游网络部分设置两个工作项目, 第一个工作项目是办公 (家庭) 网络组建, 第二个工作项目是医学信息检索。每个项目设置项目分析、相关知识介绍、项目制作、小结以及能力拓展几个部分。这套项目化教材建设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项目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 满足学生计算机考证需求

让学生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获得一定的学分, 又能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 成为既懂得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教材编写结合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 设计足够的实践性习题, 通过典型实例对实践的任务、内容、流程作出详细说明, 让学生学习后, 既能达到学历教育的要求, 又能达到获取相应资格证书的目的, 实现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融合。

(五) 建设配套的多媒体教材

教材建设很大一块内容是建设多媒体教材, 除了纸质教材以外, 还有配套光盘, 包括电子教案、案例素材、案例操作视频文件, 并在教学网站设置在线自测系统、作业提交系统、相关的资源素材以及最新的知识点。多媒体教材包含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丰富, 给教师的备课、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 可以通过作业提交系统让学生方便提交作业、批改作业, 并能把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多媒体教材体系也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课后复习, 学生通过观看电子教案和案例操作视频及时复习上课的知识点, 也可以使用在线自测系统了解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在课后也能自学, 真正满足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 跟踪最新技术,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计算机发展速度非常快, 软硬件更新周期非常短, 教材内容必须反映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发展, 所以需要跟踪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知识,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的, 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形式让使用本教材的师生下载, 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 不至于一毕业就落后。

参考文献

[1]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5) .

[2]辛立强.浅谈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修订和课程设置[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2, (6) .

[3]周察金.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研究[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4]任泰明.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语言项目化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医学卫生类 篇2

朱述英,张淼,刘东华

(山东协和学院 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摘要]《中医学》系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本文就《中医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如何紧扣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特点开展教学,如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临床医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1.高职类临床医学开展《中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本学院在近年来在省内乡村医生培训中调查发现,目前广大农村急需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养得起”经过系统学习的卫生医疗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而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大批高校毕业生均拥挤在省市级大型医疗机构。

这种现状实际上在期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高职类临床专业培养的学生恰恰定位在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小病能治疗,大病不耽误”,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诊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中医学是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之一,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秀,虽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却依然生机盎然,至今为止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另外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医疗设备的局限性,甚至都无法进行类似血常规、尿常规等仪器诊断,而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法,恰恰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在这种形势下,开展中医课程的学习势在必行。目前,西医院校教育大纲把中医学规定为必须的选修课,但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却令人困惑。如何根据高职类临床医学专业定位开展中医学教学,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2.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模式改革

授课教师充分理解所用教材是上好所授课程的基础,而对所用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则是做好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恰当处理教材应该是在切实把握教学大纲精神,理解教材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要,我们整合了教材,将针灸推拿课程从大中

[4][4]

[3]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课程,并将针灸推拿技能操作纳入学生综合技能考核范畴。

本课程的教学紧扣职业能力需求,积极推行“一条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又称“123”教学模式;集中实习实训阶段对部分学生采用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一条主线”即以临床医师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为主线,“两个真实”即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三位一体”即以临床医师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有突出特点:

2.1以临床医师岗位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医师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将教学融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解决中,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的行动能力。2.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模拟病历资料是来自于临床一线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到分析证侯,诊断疾病和病历书写,治疗方案等各项工作,期工作流程和临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完全一致,让学生通过完成临床医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的反应临床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2.3教学环境的仿真性

2.3.1模拟环境教学:借助模拟病房、模拟病人、各种医疗器械,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管理等。

2.3.2 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中医诊断实验室临床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如脉诊仪教学等。

2.3.3标准化病人教学:建立标准化病人队伍,使标准化病人在教学及考试过程中得到应用。2.4教、学、做融为一体

我们不分理论和实践课,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融合,所有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或模拟病房、医院病房进行,采用“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选了以学生为主题的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教室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3.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中医辨证论治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中医学》课程教学中我们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3.1组合式教学法

组合式教学法运用,即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症与症、症与证以及证与证的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组合。

3.2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医诊断、辨证等课堂教学,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诊断知识、方法,又逐渐增加了独立思考、辨证论治的能力。3.3案例教学法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便于技能的掌握。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一直是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的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习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采用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进行临床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3.4“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法

针对临床少见病和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采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给出实际工作任务,引导分析和思考;该方法直观、形象、深刻,学生通过扮演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学习掌握疾病,训练对实际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及处理的综合能力,体验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突出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特色。角色扮演将枯燥的讲述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3.5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述,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首先接触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提出问题,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

医学卫生类 篇3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高职高专;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092-02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手段对医药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1]。医学免疫学是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专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医药专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免疫学具有理论相对独立,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枯燥深奥抽象等特点,加上医药类高职高专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因此,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机体免疫应答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将免疫学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成为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因而,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观念,并取得新的观念[2]。的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

1 学情分析及措施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基础及能力分析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日常接触,发现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差、底子薄,并且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采取“必需,够用”的原则,弱化理论内容,突出其实用性和应用性。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医学免疫学课程分析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内容涉及细胞分子水平,概念抽象、繁多,多学科交叉,同时知识的连贯性较强[1],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不但要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如果前期没有跟上,就每一步都跟不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该情况,课程设计多从案例和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知识的介绍遵循从具体例子到抽象概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同时,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以生动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融入课堂,每个知识点间留有时间让大家讨论思考,同时每个知识点前后让学生进行简单小结,以便更好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目前免疫学理论及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各领域的研究。教师通过调研文献,追踪学科的前沿发展,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实时跟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和实验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免疫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也有较好的了解。同时,教师还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将企业实际需要学生掌握的免疫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手段带到课堂,并给学习优秀的学生推荐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所学与就业密切相关,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微课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体系结构层次比较明显的章节划分成若干个知识点,以微课的模式进行教学。如讲到免疫系统章节时,把每一个免疫器官作为一个知识点,同时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分别作为两个小结,最后总结出免疫器官的功能。这样设计,每个知识点时间较短,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且通过中间的小结和最后的总结,有中间走神的学生也容易在再次讲授该知识时跟上学习进度。

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与互动 在具体讲授过程中,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如讲到免疫器官时,可以问学生胸腺在什么位置,是在胸腔上部还是下部?脾脏在什么位置,是在腹部左边还是右边?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亲自辨认各器官的部位,从而实实在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比起直接挂一张人体解剖图会来得形象和有趣。同样,还有很多章节可以设计这样那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互动。

再如,在讲到临床免疫学超敏反应时,可以首先问一下学生:有没有同学对某种食物或药物过敏?容易过敏的一般是哪些物质?过敏一般是什么症状?先从学生熟悉的案例讲起,再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有些人会过敏?过敏的机制是什么?

运用影像资料吸引学生眼球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等特点,便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影像资料进一步可以把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3]。可以用一些小动画来演示一些复杂的机理,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补体的激活过程以及?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等。同时,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视频来讲述疾病发病与防治过程中的免疫学知识。如讲到抗感染免疫时,可以播放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毒入侵的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再如在讲到疫苗时,可以播放巴斯德发现减毒疫苗等视频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还可以请学生自己来概括视频中涉及的相关免疫学原理,锻炼他们的总结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在免疫教学中,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既有利于对理论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4]。根据目前免疫学的应用前沿和企业的需求,设计出多个实验,如抗原—抗体的凝集实验,ELISA试剂盒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乙肝表面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常用生物制品市场调研等。通过实践操作、理论设计和市场调研,让学生从中体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教学考核和评价的方式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导向[5],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侧重学生知识点的考查,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免疫学概念的记忆,但是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体系中的分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 结语

随着免疫学的日益发展,免疫学理论和实验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医药方面的发展。提高医药专科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对免疫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将非常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医药方面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达到学校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圣尧,孟凡云.医学免疫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

[2]李艳艳.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9):54-55.

[3]李春霞,司传平,马群,等.《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8):766-768.

[4]刘书逊,刘娟,于益芝,等.从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塑造学术型人才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1-3.

急救和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 篇4

1 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范围

这类装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机、输液泵、注射泵、供氧及负压装置、气管插管装置、简易呼吸器等。

2 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管理的内容

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调配及故障处置流程;指导临床使用科室日常保养和技术指导;定期组织预案调配及故障处置演练。

3 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处的状态

A类:应急预案保障下的紧急救援工作, 需要各科室应时刻处于待用状态;B类:职能部门对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C类:达到100% 完好率, 随时可正常使用。

3.1 A类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管理

临床使用科室对A类装备应做的工作主要包括: (1) 组织人员学习预案及流程; (2) 使用人员掌握操作规程并可熟练操作装备; (3) 做好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对装备使用和完好情况进行记录; (4) 遇有故障必须及时报修。

对于A类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设立应急预案: (1) 应急预案适用范围:①科室因业务需要 (抢救患者) 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②装备发生故障时。 (2) 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应明确组织结构与职责:医院应成立“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小组” (图1) , 统一指挥应急保障工作。发生突发事件由医院统一领导, 医疗设备科具体负责, 职责是负责预案启动后装备的调配、外借、紧急采购供应、维修及协调处理等各项工作。

临床医务人员对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 (1)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装备的学习和培训, 熟知操作规程并能熟练操作; (2) 装备应在固定位置放置, 医务人员应知晓放置位置; (3) 使用科室应每日检查设备状况,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待用状态, 医务人员发现故障不能自行解决的, 应立即向医疗设备科修理组报修, 并在《医疗设备使用登记本上》做好记录; (4) 医疗设备科分管工程师每月巡检, 并做好二级维护保养工作; (5) 对配有蓄电池的装备, 使用科室应定期放电、充电, 使蓄电池处于良好状态, 工程师巡检时, 须检查电池状况; (6) 在使用装备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随时观察装备的状态是否正常。

3.2 出现紧急情况时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处置方法

科室因业务工作需要 (抢救患者增多) ,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全部处于在用状态, 仍需要此类设备时, 应联系医疗设备科调配中心进行紧急调配或医院相关科室进行院内紧急调配。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小组成员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到达现场, 服从医院统一指挥, 协调设备中心及全院各科室调配设备, 如无法满足使用时进行院外调配 (向本市其他医院、供应商联系借调或应急采购) 。在用的装备发生故障时, 操作人员按程序关闭故障装备, 并采取紧急替代措施。如简易呼吸机替代呼吸机, 除颤监护仪替代心电监护仪等。并向医疗设备科报修, 同时向调配中心申请紧急调配或院内紧急调配。医疗设备科工程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维修, 对不能立即修复的装备, 应将搬离工作区, 不易搬动的应挂上“故障暂停使用”的标识;同时向医疗设备科科长汇报状况。

3.3 对于B类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

职能部门应对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医疗设备科对B类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对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并做好二级维护保养。故障维修工作由医疗设备科分管工程师按照工作制度每月定期巡检、安全检测, 填写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监管记录表。

临床使用科室对B类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 (1) 填写医院“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使用记录本”; (2) 临床使用科室每日检查装备性能, 每班交接, 对故障及时上报医疗设备科; (3) 临床使用科室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 做好日常维护及保养, 保证装备表面清洁、结构完好等, 确保装备处于完好状态; (4) 临床工作中装备出现突然故障, 应及时汇报科主任, 并第一时间通知医疗设备科, 及时报修, 实时监管。

3.4 对于C类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管理

保证装备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完好率100%;故障装备及时报修并尽快修复;对不能及时修复的情况, 在修复之前由医疗设备科调配中心提供备用机。

总之, 我院通过对急救、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细致科学的管理, 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 也使我院急救、生命类医学装备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同时也间接预防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帅万钧, 晁勇, 李玉鑫, 等.医院急救设备专管共用模式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3, 37 (6) :460-463.

[2]唐伟.急救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 2007, 36 (4) :378-379.

[3]曹江丽, 张崇英.急救设备中心化管理中的工作探讨[J].医疗装备, 2012, 25 (7) :36-38.

医学卫生类 篇5

安全监测及报告制度

1、使用科室每天必须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进行检查,使之保持状态良好,时刻处于应急状态。2、使用科室发现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检修。

3、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设备的有关程序规范操作,不得随意添加或删减步骤。

4、设备物资供应科每周必须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进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保障装备的良好状态。

5、遇重要节假日或长假,科室必须提前进行医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学装备的安全检查工作。

医学卫生类 篇6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3]肖荣,余焕玲,封锦芳,李卫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课课程内容改革设想.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1):1276.

[4]糜漫天. 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医学卫生类 篇7

关键词:妇幼保健,转化医学,策略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是全球趋势。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背景下,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来讲,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预防为主的群体保健观念,而且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法律意识、良好的组织协调及沟通表达能力。对此,承担培养妇幼医学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从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妇幼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使其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成为扎根基层、 服务妇女儿童的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妇幼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为实现临床与基础的一体化,以推动医学发展,已开始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妇幼卫生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裂痕的重要桥梁,其培养目标是保健、医疗、预防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型妇幼卫生人才。然而,目前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等为主,学生毕业前一学年才被安排到妇幼保健院( 所) 实习,这势必造成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隔周期过长,“学”与“用”脱节。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而转化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原则,始终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进行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因此,为了使妇幼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必需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妇幼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妇幼卫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1.专业素质培养

由于科学先进性的课程体系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妇幼医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保健医学的特点和妇幼病况的特征,以突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妇幼医学知识体系。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妇幼保健问题学习( CBE - PBL) ”的培养模式,采用理论讲授、小组案例讨论、临床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从而为培养妇幼医学生的优秀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

2.人文素质提升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新的医学模式则强调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的影响。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妇幼医学服务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优质的健康服务。地方医学院校妇幼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到基层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有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是我们发现,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正在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了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结合新医改对妇幼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环节中做到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以使学生树立以人类价值为终极关怀的伦理观念,并增强其为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意识,使其日后在保健服务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得到规范。

3.科研素质培养

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对于其日后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无论其成长为临床职业医生,还是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以扎实的科研素质作为基础。由于转化医学具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和“多学科会聚”等特点, 其研究内容以疾病诊疗为目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妇幼专业学生对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的理解与整合能力,巩固专业基础,为今后从事研究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医院 - 学校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课题,研究课题最好与妇幼保健学的课程内容相符合,并且是临床工作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面向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专项科研基金,让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结题、成果鉴定全过程,从实施的结果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研积极性。

4.就业能力提高

业务强、技术精是医生自然素质的体现,是其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因此,妇幼医学生除了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外,还要掌握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医疗技能, 如对妇女、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观察、护理和诊疗能力; 初步处理妇产科急诊、产科大出血及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的能力; 开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卫生宣教及指导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的能力等。

妇幼卫生实行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开展保健和临床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服务。地方医学院校要想做到所培养的妇幼医学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必须使人才培养越贴近基层越好。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筛选标准,选择3 ~ 5个妇幼保健院作为教学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开展岗位培训。通过岗位培训使学生掌握妇幼医学的以人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卫生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要求; 通过岗位培训,使妇幼专业医学生建立针对妇幼群体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能够运用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保健服务,并提高其对妇女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

5.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要培养高素质的妇幼保健医生,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因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妇幼保健医生的关键。妇幼保健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医疗与防疫工作,它是根据妇女和儿童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殊健康问题,通过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妇幼保健工作服务对象是占人口2 /3的妇女和儿童,工作内容不只是门诊服务,还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孕产妇建卡、产后访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等。因此,为保证妇幼保健医生的培养质量,各院校应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对社区带教老师的培养可采取高校委托 - 社区实践的学社托管模式。如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社区妇幼保健开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 参加社区妇幼保健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学习; 定期派教师到社区参与实践,在保健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以便更好承担带教教师作为指导者、 合作者和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三、小结

军队医学院校卫生装备建设探讨 篇8

我院是培养部队基层专业卫生队伍的一所军队医学院校。基层卫生队伍是部队应对多种非传统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是部队卫生机构的重要力量。加大岗位任职技能培训力度, 是提升卫生专业学员“训”与“用”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 做好卫生专业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必须有良好的卫生装备、器材、设备作保障, 同时要在卫生装备4个“四位一体”建设上下功夫。

1 卫生装备配齐配全要“四联一体”

军队医学院校的卫生装备、配备, 要针对培养对象、使用对象性质、职业岗位特点, 按照陆军、海军、空军、二炮“四联一体”的部队卫生工作保障要求和基本卫生装备标准[1]。以配备品名、数量齐全的通用基本卫生装备为主, 辅助配备部分军兵种部队专用卫生装备、器材, 以满足军兵种部队卫生专业学员的培养要求。

2 卫生装备建设要符合“四与一体”

军队医学院校, 除使卫生专业学员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要重点培养其基本技能、基本技术, 使卫生专业学员能正确使用和操作各类野战卫生装备, 因此, 要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同步, 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品量标准一致, 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存放条件、规定要求相符, 与部队卫生机构所配备的野战卫生装备适用范围、保障任务衔接[2]。实践证明, “四与一体”的野战卫生装备建设, 对培养卫生专业学员的操作技能和满足部队卫生机构岗位需求效果明显, 同时也避免了军队医学院校卫生人才培养无装备、教学训练等装备、操作训练老装备现象。通过装备建设, 使卫生专业学员在校学习与部队卫生工作接轨。

3 卫生装备管理要“四有一体”

教学训练的野战卫生装备配齐后, 要严格按照“三分四定”“三定两严”的部队野战卫生装备管理规定落实, 区分携行、运行和教练3个区域存放, 同时对携行及运行和教练装备、器材按配备标准存储、按划区位置摆放、按运输车辆定位、按管理人员标明的“四定要求”管理。为达到最佳管理和能力培养要求, 应着重建立有统一的战备药材管理装箱单, 有规范的战备药材管理品量表, 有明细的卫生装备库房物资管理账, 有标准的战备药材装箱样板实物箱, 采取“四有一体”的管理方法, 实行专人、双锁管理, 做到账物相符、出入库有登记等, 全面提高野战卫生装备的使用寿命和管理效率, 并为卫生专业学员卫生装备使用及管理提供系统、标准、规范、可靠的岗位任职管理模板。

4 卫生装备使用要“四能一体”

军队医学院校卫生装备建设, 就是要在卫生装备教学使用上发挥最佳效能, 使现有卫生装备发挥最大作用。因此, 野战卫生装备在使用上, 要能够充分满足卫生装备课程教学和一线实践演示要求, 能够全面立足学员实地见习、观摩和实兵演练实际, 能够全方位保证学员野战卫生装备实际操作练习, 能够确保平战兼顾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医学救援卫勤保障“四能一体”功能的实施。在功效上, 既要适用各军兵种卫生专业学员培养的教学训练, 又要保证不同类型卫生专业学员培养的实际操作, 还要满足室外教练、野营拉练、课程教学演练和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功效[3]。

参考文献

[1]总参谋部.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8.

[2]王正国.战伤救治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医学卫生类 篇9

2001 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根据我国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要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纲要还提出“2015 年目标包括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然而近年来, 随着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连年递增, 医疗卫生系统的就业门槛不断提高, 使得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职业期望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与向往, 它既是个体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也是个体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 (1) 探讨当前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期望现状及特点, 将有利于引导其理性对待就业问题, 同时也能为相关院校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抽取了苏州市某卫生职业院校大一至大三共500名在校生为被试, 剔除无效问卷后, 共获取有效问卷480 份, 有效回收率为96.0%, 有效样本构成见表1。

本研究的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等人口统计学情况;第二部分职业期望量表, 由吴谅谅、李宝仙编制, 该量表包含声望地位、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三个维度, 21 个项目, 按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五个等级记分。此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采用SPSS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总体特征

由表2 可见,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认为最重要的5 个因素依次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职业稳定、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能学以致用、能提供受教育机会, 而最不重要的5 个因素分别为:单位规模大、单位在大城市、单位级别高、有出国机会、容易成名成家, 这5 项中有4 项属于声望地位稳定性维度。说明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待就业更讲究实利。

2.2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差异比较

2.2.1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性别差异

由表3 可知, 男女生在声望地位稳定性和外在价值两维度上差异显著 (p < 0.05) , 女生对声望地位、外在价值的期望显著高于男生, 而男女生在内在价值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这说明女生较男生更重视职业的声望地位稳定性及外在价值。

2.2.2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年级差异

由表4 可知, 不同年级学生在声望地位维度与外在价值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而在内在价值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声望地位维度上, 大三和大一、大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p <0.05) , 大三的均值最高;在外在价值维度上, 大三和大一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大三的均值最高。这说明较其他两个年级来说, 大三学生对声望地位与外在价值的重视程度最高。

2.2.3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生源地差异

由表5 可见, 城镇来源和农村来源的学生在职业期望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p > 0.05) 。这说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对待职业期望的认知上基本一致。

3 结论与建议

3.1 呼吁公平的就业环境

从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21 个职业期望项目重要性的排序可以看出, 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是否具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公正的竞争环境。分析原因, 可能与高职生面对就业问题时, 普遍对自己的学历和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有关, 尤其当他们与本科院校学生处于同一就业市场竞争时, 这种心理就更为凸显。而这种心理的存在恰恰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尽管教育部在2013 年4 月16 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 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然而, 实际找工作的过程却没有文件所规定的那么公平, 甚至近年来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更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这种公平不仅包括学历公平、性别公平、身份公平, 还包括各种就业渠道的畅通与透明。

3.2 择业的求稳心理较重

本研究发现, 稳定性和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是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社会的急剧转型所带来的职业风险、生活风险有关, 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代年轻人“求稳图安”的心理, 使得他们在就业时, 不再单纯地追求“高收入”, 而是越来越看重工作的稳定、有医疗养老公积金等。“求稳”不失为规避风险的一种选择, 然而, 对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而言, 当下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面对“僧多粥少”的现状, 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引导学生正视就业现状, 使学生意识到除了进大医院之外, 基层医疗单位或是与医学相邻的新兴行业都是不错的选择。总之要少一些一步到位的想法和一劳永逸的求稳心态, 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行动, 毕竟医学是一个经验型的行业, 当知识经验、年龄阅历积累到一定水平, 总会迎来职业上的“春天”, 而求稳心理和安逸心态的存在, 只会加剧眼前就业难的困境。

3.3 重个人发展不务虚名

调查显示, 除上述因素外, 自我发展因素也成为了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就业动机, 主要表现为:注重个人才能、特长在工作中的发挥,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就业后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 愿意找寻有潜力的工作职位。这一方面反映出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 对待就业问题更加理性成熟;另一方面又再次映射出大部分高职生对自身的学历水平并不满意, 希望工作后能有更多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此外, 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工作单位的地域、规模、级别等声望地位给予了最低的关注, 这表明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待就业问题更重实际而不务虚名。的确, 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事实面前, 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已在发生着转变, 从以往的“认为读高职是无奈的选择”, 到现如今的“不讲面子讲实际, 冲专业而来, 奔就业而去”, 职业定位更加实际。

3.4 女生、大三学生更重视职业的稳定性与外在价值

本研究显示, 女生对职业声望地位稳定性及外在价值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男生, 此结果与王书宁 (2009) 、 (2) 胡云君等 (2011) (3) 的研究一致。这反映出当前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女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复杂化与多元化, 即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职业的高福利高薪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束缚, 女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求稳求安, 风险意识不如男生。此外, 调查还显示, 大三学生在职业期望声望地位稳定性和外在价值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分析原因, 可能与大三学生更接近社会有关, 或许也可以看做是其在评估了社会环境后, 做出的较为现实的选择。因此, 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采取差异化的就业指导, 尤其加强对女生和大三学生的职业观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职业条件, 预防就业中的短视行为, 并对其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摘要:本研究采用职业期望量表, 对苏州市某卫生职业院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 探讨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职业期望的现状。研究发现:当前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对待就业更加理性, 重实际不图虚名, 求稳心理较重, 女生和大三学生更重视职业的声望地位与外在价值因素。

关键词:职业期望,医学相关类专业,高职

注释

11吴谅谅, 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7) :18-23.

22 王书宁.大学生职业期望、专业承诺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医学卫生类 篇10

1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的紧迫性

近年来, 随着新医改实施, 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学历层次需求日渐上移。同时, 健康产业发展升级提速, 健康服务需求激增, 由之而来对卫生健康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体系正发生深刻变化[5,6]。但是, 相关医学类18个专业有近2/3的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准入不匹配, 导致高职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初始岗位不明确。如何依托“政校行企”合作平台, 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院校卫生类与健康服务类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是学校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2,3,4]。

2积极实践, 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自2010年起,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对省市范围内卫生健康行业产业的调研基础上, 积极探索构建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吻合的建设机制, 做出由单一为卫生行业服务转向为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双领域服务的战略选择, 通过专业方向分流的“平台+岗位方向模块”培养模式, 拓展学生就业面;搭建“政校行企”合作平台, 依托“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平台, 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体、行业 (企业) 积极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2]。

2.1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平台, 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成立了由市卫生局、教育局牵头的宁波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 由贸易局、教育局牵头的宁波健康服务职业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委员会, 与宁波市贸易局合作成立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宁波家政学院;以及联合相关学校、行业企业, 发起成立宁波市家政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和省联盟宁波分中心等, 基本形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体系。充分发挥了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引导、协调、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咨询等作用, 使产业能更为深入地参与到专业设置与调整中去, 保持更大的开放性, 适应性, 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合理调整结构。

2.2完善学校内部调节机制, 发挥学校在专业设置中的主体作用

2.2.1重构教学机构。按专业群类别重新构建教学机构, 调整重组成立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等3个二级学院和人文社科部, 发挥专业群的综合优势。在专业群中通过优势特色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 从而形成由优势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

2.2.2成立专业指导机构。学校建立了专业论证专家组和由行业专家组成的16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形成了新专业设置和已有专业改造机制, 开展对现有的专业进行评估, 对专业的调整进行全面规划、新专业的开设、老专业的转型等论证, 全面指导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

2.2.3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机制。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重要依据, 连续三年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公司进行毕业生就业与质量追踪评价, 加强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

2.2.4建立服务于“卫生健康双领域”的专业体系。学校根据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紧扣医疗卫生类和健康服务产业链, 坚持调整、发展、建设专业建设方针, 依托医学教育优势, 以相关医学类专业为基础, 积极拓展护理相关专业,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相关专业。调整改造现有专业, 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 积极拓展专业方向, 停招不适应专业、停开不适应专业方向, 使其专业定位更加清晰、初始岗位更加明确。合理开设新专业, 学校成功申报言语听觉康复技术、涉外护理、幼儿保育、健康管理、老年护理方向、家政服务等6个专业, 初步形成了与宁波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布局。开展优势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新专业建设, 整合专业资源优势, 动态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关医学类专业群、护理类专业群和健康服务类专业群三大专业群, 加强专业群之间的协作与互补, 形成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专业集群优势。

2.2.5形成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机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不断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 丰富专业内涵, 开展专业评估制度, 形成有效的专业竞争机制。出台《优势特色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七个方面着力开展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 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完善《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 加强面向健康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建设, 开展新专业建设方案论证工作。深化专业建设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相融合, 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拓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提升专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能力。

2.2.6建立专业资源优化与配置机制。一是优化配置课程教学资源。根据市场需求, 优化配置课程教学资源, 引进先进教学设备、优质教材, 培训紧缺师资, 改革教学方法,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二是合理分配专业经费投入。学校各专业建设经费的分配以专业立项类别以及专业年平均招生数为依据, 竞争中兼顾公平, 促进专业建设。三是学校根据专业建设进度建设相关专业职场化实训中心, 使各基地达到实训情景职场化、实训过程职业化, 发挥卫生类、健康服务类专业集教学、科研、培训、鉴定与社会服务功能。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形成队伍保障。根据学校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教职工薪酬分配方案 (试行) 》、《首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教师教育教学奖励实施办法》等, 极大地提高了教职工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2.7建立基于专业方向模块的培优机制。针对区域卫生与健康服务两大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 开设了2个及以上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是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准专业, 它不仅具有主动对接的适应性, 实时调整的灵活性, 且可作为培育新专业的孵化器, 较为灵活和快捷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近年申报设置的如涉外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等新专业预先经过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形式培养人才的探索阶段, 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前提下, 以专业建设成熟为条件, 以就业市场检验为标准, 从机制上保障优化专业结构目标的实现。

2.2.8建立学生选择专业、专业方向机制。根据区域卫生行业和现代健康服务业需求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任职要求, 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构建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特色。平台由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平台、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平台组成, 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模块由体现专业岗位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 实现了不同专业岗位方向人才分流培养, 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与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学校完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规定学生除可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根据志愿+考核原则, 自主选择专业外, 在接受一年或一年半的专业教育之后, 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末可进行第二次选择, 即专业方向模块的选择。

2.2.9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机制。学校发起成立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联盟, 并出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联盟章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联盟工作项目管理办法》、《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联盟工作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 逐步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管控模式。

2.3建立专业共建协作机制, 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度

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管理制度, 成立了7个临床学院、11个临床教研室, 15个校企合作共同体、10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开设慈林医院护理班等7个冠名班、订单班, 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 提高高等卫生类与健康服务类专业与卫生类与健康服务类人才社会需求的贴近度。

3实践成效

3.1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学校70%的老专业为市级及以上特色专业。其中, 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2个、省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3个;市品牌专业1个、市重点专业1个、市特色专业3个、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个。

3.2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参与制定国家专业标准和地方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8个指导性文件, 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被教育部列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于2012年11月第一批颁布。对目前已开设的健康管理、家政服务、幼儿保育、老年服务与管理等4个新专业的目录归类和专业名称的合理性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提出了在医药卫生大类中新增健康服务类专业目录和专业名称修改的建议。目前, 围绕新兴健康服务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49项, 研究经费345万元, 培训项目12项, 经费471万。

3.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9年的80%攀升至2012年的97.03%, 签约率达到77.99%, 专业对口率达到86.66%, 据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学校的专业对口率、职业吻合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浙江省评估院首次公布的《2012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我校综合排名全省第4名。

参考文献

[1]王立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6 (5) :82-84.

[2]潘海生, 周志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7) :52-56.

[3]王晓江, 殷锋社, 姜庆伟, 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建议—以2012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26) :21-25.

[4]金嘉平.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2.

[5]孙统达, 阮焕立, 张颖, 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信息化教学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7) :683-685.

医学卫生类 篇11

【关鍵词】卫生职业教育 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必要性 教学内容

卫生职业教育致力于栽培全能型的医疗人员,这一目标是卫生职业教育的核心。预防医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多面,因此在卫生职业教育中作为重点课程,这也说明了改革的重要。现代医学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大都忽略了预防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们没有预防的意识。那么,要怎样增强学生对于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并且能够在实际操作时运用预防医学的知识,就成了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改革的核心。

一、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那么,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够应付突发问题以及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加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的脚步就成了必然。受目前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严格,不但需要学生有极高的专业性,对于学生的个人魅力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克服它,才有可能不被这个行业所淘汰。预防医学是顺应卫生服务行业发展需求的,它是临床专业学科的必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现代医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培养优质的综合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作为在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预防医学,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开始注意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拥有预防和治疗等技能的综合型从业人员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医术的核心在于实践,那么对于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也要以实践为主,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育理论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要让学生树立预防意识,并将预防知识与医学理论结合运用在实践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来进行人才的培养,让学到的医学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教学内容改革

(一)理论教学改革

把对人身体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便于学生对于预防方法的学习。要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疾病的预防、康复以及保健知识,还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加强对学生应对突发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等方面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知识进行筛选,摒弃一些落后繁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熟练地将这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以便更好地应对真实的病例。由于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这也是预防医学课程总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将生硬的文字理论转化为学生更能接受的图、视文件,以此来展开教学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践课教学改革

医术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让医学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医术就是以人为本的,只有通过贴合生活的例子,来让学生们展开探讨,才能更好地处理医学问题。比如,对于一些与生活贴合度高的集体事件的探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心血管疾病、感冒等病症进行分析,来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技巧,以此来训练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利用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对各种素材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逻辑性;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规划与操作,以此训练学生的团体感和实际操作力;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背景,进行独立的规划分析和总结,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紧跟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要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起点。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师生互动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探讨中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教学中要勇于打破固有的模式,对学生多鼓励,用合理的方式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触预防医学的理念。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医学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尤其是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使用现代科技,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这样对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非常有效,也是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更有活力,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了解“带着问题学习”这一授课方式的成效,对某校已经实行这一教学方式的班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觉得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授课内容,并且认为这样的方式更加形象有活力;而8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简到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于医学知识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认为这样的教学环境更加轻松有趣的学生占了75%以上。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授课方式是认可和接受的。因此,在案例讨论的课堂上,可以采取分组式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有助于保障教学效果。

(四)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在过去的知识考核中,我们更加重视对于知识点的考查,而在进行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中,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完善考查制度,形成更加系统规范的考查方式。可以将考试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如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等内容;第二部分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运用情况,来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利用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学生对于操作过程的熟悉程度,如对社区常见病的调查研究,通过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示等。通过分段式的考试方法,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自身的情况有所了解,明白自己在哪些问题上需要改进和加强,哪些知识是自己得心应手的。而教师通过学生的考试结果也能够明白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授课,以及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用,学生就可以规划出以后更适合自己的从业目标。

四、结语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视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用到实际中,为培养全能型的医疗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晏渠如,李松柏.新体制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04):142-143.

医学卫生类 篇12

1 联系医药背景阐述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有不少学生对硬件类的课程不太重视,认为硬件类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联系不太紧密,可有可无。在一些工科类院校中“重软件、轻硬件”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医学信息类专业中尤为明显。作为该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经历告知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硬件知识与软件知识如同计算机学科知识的两条手,缺一不可,任何一样学不好,对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影响。学习计算机,不光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对于医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考虑到他们学习和将来就业的医学背景,特别要联系医药环境说一说:比如作为一个医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将来除了要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打交道外,可能还要接触一些医疗设备,而现在医院的很多检查设备如CT、B超实际上都是计算机,只不过与日常的PC机相比,就是输入设备换了一下。还有在一些沿海城市的医院,医生的处方一开过,护士拿的PDA(实际上就是计算机的一个输出终端)上就显示处方的详细信息,以便护士更好的服务病人。所以,要了解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就必须学习一些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这样比泛泛讲述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我校而言,医药信息管理、医药软件开发和医药信息工程监理三个方向的本科专业均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但由于各专业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在授课的内容和深度上有着不小的区别。

2.1 医药软件开发专业

医药软件开发方向是挂靠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在我校开设的医学信息类的三个专业中,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要求是最高的,属于专业必修课。

由于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已系统学习过《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硬件类基础课程,并且在后继课程中将继续学习《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硬件类专业课程。而硬件类课程中有些教材上的内容是重复的,所以在上《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时,要与相关课程的教师沟通,对于前面课程中已系统讲述过和后继课程中将详细讲述的内容可以省略不讲或者一笔带过,而把有限的课时用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本身侧重的内容上。比如:在上第二章运算器时,对于“原码、反码和补码”就可以一笔带过,这部分知识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就已详细讲过;对于“基本逻辑元件”就可以不讲,这部分知识在《数字逻辑》中就已详细讲过;在上第三章存储器时,对于“存储器芯片的扩展”就可以省略不讲,因为在后继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将会详细阐述;在上第四章指令系统时,对于“指令的格式和种类”以及“寻址方式”就省略不讲,这部分知识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中就已详细讲过;在上第八章外部设备时,对于每种外设的原理就可以一笔带过,因为后面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中会详细阐述。

2.2 医药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和医药信息工程监理方向专业

医药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和医药信息工程监理方向专业都是挂靠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之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在这两个专业中都属专业限选课。在这两个专业中,侧重点与医药软件开发专业不太一样,其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是软件类的相关课程,而相关的硬件类基础课程没有开设或者要求很低。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硬件基础知识都要讲述,如前面提到的医药软件开发方向专业所省略的内容,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如几种存储器的各自电路组成与结构、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等,就可以不占用上课时间,让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自学。这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掌握计算机学科更多的硬件知识,以达到专业选修的目的。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涉及到的概念较多,非常抽象枯燥。运用类比方法,将难懂的概念和原理类比成他们可理解并接受的事件,然后再扩展成书本上的内容,这样教学效果非常好。

例如,在讲解“总线的仲裁部分”中的“链式查询”方式时,可类比成“学生在食堂排队等着吃午餐”这个情境。餐点是一样一样的出来,每次只能有一个同学吃到(只能有一个部件获得总线的控制权),谁吃到由老师判定(中央仲裁器判定总线的授权)。第一次出来一个包子,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喜欢吃包子,谁想吃就向老师提出申请(同一时刻,可能有几个部件向总线仲裁器提出总线请求)。在这种方式下,老师会将包子传递给离他最近的同学(链式仲裁优先级最高的部件离仲裁器最近)。如果这个同学刚才没有发出要吃包子的申请,就会传给他的下面同学,依次类推,直到传到刚才第一个发出吃包子请求的同学为止,那么他得到了吃包子的权利(离仲裁器最近的刚才发出请求的部件获得总线的控制权,某个部件只有在它前面所有的部件都没有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才会获得总线控制权)。这样一来,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就理解了这个原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讲述“补码”时就可用钟表校准的方法来类比;在讲“总线”时用城市的道路来类比,在讲“CPU内部数据通路”时可用城市自来水管网进行类比[1]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很多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采用单纯的板书讲述,教学难度很大。为此可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所讲述的内容通过动画并辅以文字解释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便学生的理解。如在讲解“指令的执行过程”时,首先将控制器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以图解的形式分步显示,然后再以分步动画的形式展示五条典型指令的执行过程,使学生对此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增强了学习效果。

4 实践环节的改革

在目前很多工科类院校中,《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而由于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要求不同和课时限制,我校目前仅开设课内实验部分。

首先,为使学生更直观、更全面的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可在讲述该门课程正式内容之前(即在第二章之前)进行2到4个课时的计算机组装实验[2,3]。这个实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计算机的硬件如CPU、内存、硬盘、光驱、主板等进行拆卸及组装,使学生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对目前PC机的内部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识,为顺利进行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接下来的是基于组成原理实验箱的验证性实验,以便学生及时的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现在的组成原理实验箱元件都是集成好的,无须学生自己动手安装,只要按照原理图正确连线便可看到结果,所以学生对硬件系统组成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原理图层面。为此,可对实践环节做些改进,引导学生根据原理图和实际使用的器件查阅其实际电气参数及封状等工程说明文档,并要求在实验箱中找出具体的芯片位置,说明实际的数据通路等[4]。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学信息类专业多数学生“偏软怕硬”的状况。

特别提出的是,针对医学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医药背景,可让他们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参观一下目前医院的几种主要的医疗设备,如CT、B超等,并请相关医技人员讲一下各种设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以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我校正在积极探索中。

参考文献

[1]黎慧,刘旭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信息技术,2007(15):85-86.

[2]穆晓芳,阴桂梅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35):29-30.

[3]陆明洲,何菊.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农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74-76.

上一篇:人员雇佣下一篇:轻松养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