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违纪的背后

2025-01-17

学生违纪的背后(共7篇)

学生违纪的背后 篇1

新接手初一 (15) 班学生的教学任务, 班内有七八名学生在“超哥”的带领下, 在课堂中“胡作非为”。笔者讲解一句, 他们在“超哥”的带领下, 不着边际地应和, 故意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在广播操教学中进行背面示范时, 他们七八个人一起离开做操位置, 相互嬉闹追逐, 我转身厉声指责。“超哥”将刚才的所作所为全部推得一干二净, 却反驳道:“老师, 你问问看。”我一连问了几位学生, 有的退缩不答, 有的摇头不作声, 和他一伙的学生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定势力和气候, 靠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问题, 笔者决定周密计划一番, 慢慢地整治。在随后几节课中, 笔者实施了一些应对策略,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变换队列位置, 切断同伙之间的联络

一般体育课集合队伍都成四列横队, 男、女生各两排, 恰恰“超哥”和同伙们都在前后排位置, 有的在同一列的相邻位置, 联络起来格外方便。于是笔者先从变换位置着手, 一改以往男两排、女两排的队伍, 编为一列横队由男生半排、女生半排组成, 一列横队从左至右为男生6个、女生6个或者均为7个, 隔离学生安置于男生与女生的交汇处, 或直接安置于排头, 也可以直接安置于女生队伍的一头, 彻底与男生分离。各个隔离点上都派一名“女强人”监护, 并嘱咐她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理会与其相邻的男生。这一招在教广播操的进程中产生明显效果, 同时使课堂开始和结束的讲解和小结中也少了很多声音与干扰。

二、根据差异, 选择合理的应对方法

根据逆反学生的心理和表现差异, 选择正确的应对方法。有的学生性格开朗, 有的较为内向, 开朗者大大咧咧在课堂内肆无忌惮;有的属于调皮捣蛋, 引起别人注意, 出出风头, 满足自己的虚荣, 纯属个人习惯。当教师确认学生的某些言行举止是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时, 一是不采取当众批评, 用眼神、停顿暗示警告, 在私底下个别交换意见, 切忌采用粗暴的当众训斥, 这样会让学生的逆反火上加油, 他们很可能会直接顶撞教师, 导致课堂中断、教师权威丧失;二是对小事不过分追究, 使学生产生“老师不屑一顾”的假象, 不使逆反心理得到满足, 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不屑一顾只是暂时的, 在课后要及时进行警告;三是和学生交心, 但不干涉其内心“秘密”, 给学生保留一点自己的空间, 满足其独立的愿望。如, 有一次傍晚笔者在训练, “超哥”受到班主任的“照顾”, 在操场上慢跑, 笔者主动上前询问, “运动会快到了, 小胖你打算参加1500米吗, 锻炼如此积极?”“超哥”嘟囔着不知说什么好:“对哦, 没有, 减肥。”笔者跟了上去和他一起进行慢跑, 并详细询问了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还和他讲如果有什么让我帮助的请打我电话, 或者直接来找我。在接下去的课堂中, “超哥”明显收敛不少。

三、对逆反生说教要像“雪中炭”、“六月风”、“及时雨”般的迫切和理性

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教师除了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外, 还要学会察言观色,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并实施应对策略。

集合队伍时, 男生都各自聚众, 女生有的在相互嬉戏, 不顾体育委员高声整队, 笔者一气之下, 批评他们纪律松散, 班级集体如散沙一盘。话音刚落, 排头小燕立刻回应:“松散个屁啊!”学生居然敢在课堂中这样说话, 而且带有极度挑衅和侮辱性。笔者还算理智, 强压怒火, 大家见笔者强压怒火的状态, 开始低头无语。课后, 笔者把小燕叫到办公室, 并叫来了班主任。她态度明显有所转变, 开始交代初衷:“老师那句话真的不是有意针对您的, 只不过很多老师都这样说我们班级, 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我当时一个念头就是想在你说的时候出头, 并出口气, 仅此而已, 我真的不是针对您的。”班主任的话较为严厉, 要求其当面道歉, 并叫家长谈话。笔者接着说:“小燕, 过去的已经发生, 无可挽回, 老师不怪你, 因为我们都年轻过, 但经过这次事件, 你要明白只有自己做好的前提下, 才能发表意见;其次是作为一名女生用这样的语言来发泄情绪, 你觉得合理吗?何况这是在课堂, 你身边的其他学生会怎么认为, 你的形象会因此受到损害, 你知道吗?我们一起向前看, 过去老师不会计较什么, 我关注的是你以后的表现。”话说完, 小燕失声痛哭并给笔者道歉。第二天早上, 在笔者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信, 拆开一看, 一股清香, 是小燕写的一封道歉信, 信中情真意切, 句句让人感动, 笔者感到相当欣慰!

笔者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道:说教要掌握好“火候“, 所谓“火候”, 含有两个因素, 一是温度, 二是时机。批评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步, 要取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抓住即时性, 有时需要当机立断、单刀直入、切中要害;有时则要压压情绪, 即不要过分追究, 先缓一缓, 等下课另寻时机再个别交流。特别对于集体聚众叛逆的处理更加需要理性, 否则会因为教师的处理不当, 而促使学生群起攻之, 导致难以收场和下台。

其次,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教师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 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 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在说教时必须是真正热爱学生, 因为, 学生的自尊心很容易受伤害, 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一旦受到伤害, 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往往要用十倍的努力才能弥补自己一时疏忽造成的损失, 在这一点上, 教师真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小心翼翼才是!

四、切身感悟

逆反学生是群体中较难应对的特殊学生, 他们通常需要一定的教育智慧和理性思考, 教师只有认真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日常表现, 以及了解其在集体中的人气或势力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 并向班主任了解具体情况, 采取应对措施,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学生违纪的背后 篇2

一、违纪行为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违纪行为的产生,从表面上看,大多是由于学生的一时冲动或一时糊涂造成的。事发后,大部分学生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追悔莫及。但如果深入分析学生所犯的错误,任何一个违纪行为的发生又都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外部的客观因素又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双重影响的结果。

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不正之风强力冲击着大学生,并成为学生违纪的催化因子。社会上所谓的“关系学”和任人唯亲、任人唯派的恶劣作风,否定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形成一股重智育、轻德育的冲击波,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党内某些官僚主义、贪污受贿、假公济私等腐败行为和社会上讲究吃穿、讲排场等不良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消极作用。社会上的制假贩假、坑蒙拐骗、不讲诚信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也有所污染。在学生思想中混淆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也改变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与自身价值观,致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迷茫,学习目的不明确,内驱力减弱,上进心下降,从而导致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的发生。

2. 家庭教育的偏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共同心理,过高的期望值使一部分家长偏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一是父母无限制地满足子女的欲望。一些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对那些不良的要求和欲望,也不加以制止,对他们的不良习气、行为听之任之,更有甚者是在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时还加以庇护。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经常是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皮肉教育的结果,使孩子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特别是当他们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得不到家庭的同情和安慰,因而在思想上产生苦闷和烦恼,变得孤僻,情感冷漠。这些都直接助长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发展,为学生违纪违法埋下了祸根。

3. 学校教学改革的滞后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试行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封闭式、全包型学生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处于转型期,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理念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管理队伍的人数也跟不上急剧扩大的招生规模。高校管理工作的薄弱,使一些差生容易滋生旷课、酗酒、赌博的恶习,导致发生违纪行为。高校的教学改革较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使得部分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旷课、作弊等违纪行为的产生。

4. 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

青年充满朝气,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着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遇事不经思考、缺少足够的理智,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养,缺乏远大理想,人生观不端正;在学习上有依赖性,寄希望于不劳而获;缺乏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常常模仿和随从他人及周围的环境因素,并以此做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缺少独立主见、不具备独立人格,随波逐流、盲目从众、盲目攀比、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少抵御不良风气影响的内在品格,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违法乱纪的行为,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和正确面对种种现象。

二、大学生违纪行为的预防措施

1.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对教育转化工作的认识。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违法违纪学生教育转化不利的现象,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教育转化工作是使迷途者“迷途知返,抑恶扬善”。另一方面要树立开展教育转化工作的信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克服各方面的消极因素,要对教育转化工作倾注热心,还要及时解决来自教育转化对象方面的困难,使违法违纪学生逐渐体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苦用心,从而得到有效的转化。

2. 加强校纪校规和法制教育

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学生违纪的年龄特点和季节性特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做好校纪校规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规章的宣传工作,要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法律,明白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禁止什么,反对什么。每逢考试、过国庆和元旦等特殊时期,事先做好对学生的纪律、安全教育,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对大学生中违法违纪的行为要依据有关规定及时严肃处理,以此促其反省思过,吸取教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其他学生也会起到警示作用。在处理违纪学生时,处分要及时、公正、得当。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出现在校园里的多种思潮和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加强对校报和广播电台的指导,使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经常关心学生社团的工作,帮助他们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健全机制、加强监督,杜绝精神毒品流入学校,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 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施加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就是经常到游戏室、影视厅等场所观看不健康的影视片,效仿其中的行为而实施犯罪。各级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应认真按照中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安部、教育部的要求,加强高校周边及其内部环境的整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校保卫力量,强化校园内部治安管理。加强保卫力度,充分发挥其第一防线的作用。

5.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基本保障之一。高校要继续健全专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其学历层次,组织定期的学习培训,建立终身学习体制,并建立学生管理队伍的晋升和奖惩制度,以保证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保证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渊博的知识投入到学生工作之中,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朱文丽.人才培养中的暗流——大学生违法违纪现象心理分析[J].理论界,2005(3)

[2]李伟迪,曾惠燕.法治与人性[N].光明日报,2004-09-21(B4).

[3]闫超栋.高校学生违纪现象分析与探讨[J].教书育人,2005(Z2).

[4]李宗桂.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N].人民日报,2005-02-04.

学生违纪的背后 篇3

一、独立学院学生违纪的主要类型

1. 学习方面违纪

相对一本二本的学生而言, 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 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强。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较低, 他们的各科基础课程成绩较差, 由此导致专业课程学习上的困难和影响, 进而, 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 学习积极性差。有些学生甚至把学习当儿戏,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最后导致考试时什么都不会只能靠作弊, 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学习的相关规定, 影响了独立学院的正常的教学秩序。

2. 行为方面违纪

目前,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 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独立意识强, 但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学生道德意识淡薄, 确实传统的文化熏陶, 意志薄弱, 优越的家庭条件形成了他们娇气的性格。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少独立学院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道德和法制观念, 最常见的行为表现为违反学校的校纪校规。主要包括:晚归、夜不归宿、打架、酗酒、擅自离校、赌博等。

3. 其他方面违纪

主要有少数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导致的自杀现象, 极个别学生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违纪违法现象。

二、导致独立学院学院违纪的原因

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但在物欲的驱使下, 社会风气令人堪忧。如笑贫不笑娼等金钱至上的思想泛滥, 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日益下滑, 行贿受贿、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现象层出不穷, 种种不劳而获的事例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关键阶段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导致学生产生一些偏激的看法, 甚至导致学生的违纪违法行为。

(2) 不良文化的侵蚀。改革开放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导致目前的文化市场良莠不齐。图书文化、音像制品市场混乱, 淫秽图刊和光盘充斥着市场并流向校园。学生的接受能力强但识别力差, 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侵蚀。

(3) 不良思潮的影响。目前, 社会上充斥着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思想, 特别是由于反华势力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得到大肆宣扬,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导致学生违纪违法现象增多。

2. 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也是终身的学堂。家庭不能很好地履行对孩子所负的职责, 是引起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3. 学校的因素

(1) 设施紧缺引发学生违纪。独立学院是新型的高校模式, 学校建设的滞后和学生人数的增多造成食堂、浴室拥挤, 教室、图书馆位置不够, 娱乐活动场所较少等因素, 容易引发打架等违纪事件。

(2) 处理违纪事件不及时。独立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一般学生出现违纪事件时, 由系部先进行调查, 然后根据事实报处理意见至学生处, 学生处根据系部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 核对违纪处理办法, 报分管领导审核后出处分文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会出现老师为学生求情、系部调查违纪情况困难、对违纪事实避重就轻等各种情况, 导致处理学生不及时或处理过轻, 使违纪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对其他同学也没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 从而导致更严重的违纪行为的发生。

(3)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各独立学院虽然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校纪校规, 但很多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流于形式, 内容老套不系统。虽然各独立学院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 但其课时少, 很多法律知识教师无法深入讲解, 加之很多学院、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生的法律知识及其匮乏。

4. 学生的主观因素

(1)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

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生长环境造成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把个人利益放在较高的位置, 有些学生很难融入班级和宿舍这样的集体生活。自私自利的性格让这些学生变得麻木不仁, 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2) 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的唯考试论导致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 虽然独立学院都开设法律基础课程, 但由于课时少等原因, 大学生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和法规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学生虽然有一点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但他们分析问题不够全面, 遇事易从动, 感情用事, 自控能力差, 不计后果。

(3) 心理不成熟

独立学院的很多学生会因为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而违法校纪校规。他们远离家乡,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不同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有些学生会不自然的处处跟人比, 会因为“家里穷”、“长得丑”等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好胜心强, 在遭遇挫折时造成心理失衡, 类似的这些心理问题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三、预防学生违纪的对策

1.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构筑学生精神支柱

按照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规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 明确科学的价值观, 端正学习态度, 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消极现象, 明辨善恶是非,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遇事冷静处置。

2. 严格以法治校, 规范学生言行, 强化学生管理

首先, 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 依法治校。规章制度是独立学院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 严格以法治校是建立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形成良好育人环境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执行学院的管理制度, 对违纪学生要严字当头, 敢于管理、敢于批评、敢于教育, 要本着对学生对学校负责的态度, 科学的运用奖惩机制, 做到奖惩分明。

其次, 要规范学生的言行, 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深入学生,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及时发现影响学生思想的各种因素, 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 及时的将学生违纪违法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3.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激发学生潜能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形成健康、向上、守纪的良好氛围, 是广大学生都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共同提高, 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抓好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 另一方面适当增添校园里的人文景观, 使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提高认知水平, 健全人格, 并消除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4. 探索多角度育人途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独立学院应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消除各方面的消极影响,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 大胆走出校园, 消除学生思想上的茫然和政治上的困惑, 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信心, 从而减小社会的负面影响并杜绝一些消极违纪行为;另一方面, 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等各方面情况, 并了解学生在家的各种情况, 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让学生在多方面的关心关怀下健康成长。

四、违纪学生的教育和转化

对于所有的违纪学生, 我们都应该根据学校的校纪校规给予他们相应的处理或处分, 对其进行威慑和教育。然而处分学生不是目的, 而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手段, 是要挽救违纪的学生, 也要通过对他们的处理来教育他们身边的广大学生群体。如何实现对违纪学生的有效教育和转化, 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是一个新的挑战。

1. 建立违纪学生档案, 记录对其教育和转化过程

建立违纪学生的转化档案, 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谈话、聊天, 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 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 使违法违纪学生逐渐体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苦用心, 从而得到有效的转化, 并将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暴露的不足, 目标实施的进展情况作详细的记录, 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2. 对违纪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消除障碍

一些违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因素是诱发他们违纪的原因。我们要增强心理学知识, 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自我“诊断”等方式,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 提高其自身的心理修养,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很多违纪学生在受到学院的处分后会产生失落感, 这时候尤其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因此, 我们要主动接触受处分的学生, 关系他们的学生和生活, 尽可能的为其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 为其思想转化打通心灵的渠道, 同时寻找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的进行鼓励。

参考文献

[1]高校学生工作词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高校学生违纪现象探析 篇4

一、社会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建立是一场持久而深刻的社会革命,经济领域的不断变革必然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这其中当然也会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多方面的冲击。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使得一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追求世俗化,甚至于在对于社会现象的道德评价上也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在各种价值面前,有一把金钱的尺度先决衡量。

除此之外,高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等原因造成的高校就业形势紧迫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种消极思想的萌生。这种消极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学校缺乏学习的长久动力,把眼前实惠当作是参考重点,甚至了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采取某些不正当的行为手段等。从而引发学生逃课旷课、考试作弊、偷窃等违纪现象。

现实社会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对于在校学生当然也有较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使得学生也较为注意培养自身的求异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当然还有高校人才培养中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

在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相关的不良心理和习惯得到了滋长,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大多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显示出大学生特有的朝气。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由于他们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导致部分学生自身人格发展不健全,个人意识膨胀,在逞强好胜、哥们义气等不良心理支配下,较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等学生违纪现象,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学生打架违纪人数有所上升的原因。

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序进行,制定出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条例,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学校组织新生在入校一周内进行集中学习和讨论,力求让所有学生清楚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能够适时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减少违纪事件的发生。但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没有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原因在于,一方面学院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从爱护和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过处分的学生今后的发展,不上报学校进行处理,起不到教育警示学生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大部分同学在思想上认识不足,以致于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自己还不清楚。另外,对于受处分学生的处理结果,学院也没有及时在同学中宣传和教育,因此根本起不到处理一个,教育一批的目的。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进空间

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弱化了班级的整体性,同学间的约束性。并且较高的要求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能够有效遏制校园违纪现象的发生。详细来讲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实施和推行完全学分制

用学分管理学籍,由学生自主选定课程和安排学习计划,按照累计学分数达到毕业要求即给予毕业。根据合肥工业大学的情况,在学分制实施方面,学校主要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逐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完全由学生自主掌控学习的灵活,既以班级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又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学习上较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保证班级整体性,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使得此类违纪现象较为低频率的发生。

(二)贯彻“自我教育”管理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强调和坚持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大学生全面地、个性化地发展中,知识、智育的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还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这要求我们注重大学生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尽可能尊重学生的选择,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励、自省等方式把握自我的感受,进而上升为做人的道理,沉淀为指导自己正确行动的稳定的内心信念。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必然就会减少很多管理人员原来很习惯的集体性管理行为,减少很多命令式的管理,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获得自主空间,但这需要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律能力作为条件和基础。目前的情况是因为学生行为选择的自由度增加,而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并没有同步跟上,学校的管理基本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超负荷运转而不能管理到位,不能有效遏止校园里的违纪违规现象。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更加保证学生质量,减少高校违纪学生数量,降低学生违纪现象发生频率,必须引起了各个高校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改进学校学生行政处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章立制,加强教育,科学合理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2)及时有效地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更新;3)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加强校园风气舆论导向对学生约束的作用;4)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和程度,使他们在参与中不断发现自我,挖掘自我,培养自我,完善自我。

大学是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力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整体推进学风校风建设,教育培养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全面素质,实行优生优荐,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者要实行淘汰,以此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他们的警惕性,从而避免违纪事件的发生,保证教育质量,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保证学生质量, 减少高校违纪学生数量, 降低学生违纪现象发生频率, 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严峻的课题。文章就高校违纪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如何杜绝或减少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大学生违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违纪,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江兵.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2]闫超栋.高校学生违纪现象分析与探讨, 教书育人, 2005.

学生违纪的背后 篇5

一、实现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实体正义

(一) 完善涉及学生处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校规

法治的核心, 首先应当是在建立起一套严谨、科学的规范体系。针对目前教育立法的不足, 立法者有责任为高校提供一个相对符合现实状况的法律环境, 尽可能使所有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和运作规范。进一步明确国家立法与学校制定校纪校规的法律关系, 从而使高校拥有的行政职权应有明确的授权。应制定《学生法》, 明确规定保护学生权益, 将学生的每一受教育阶段的权利以及该权利受到侵害后的保障机制具体明确。应根据具体学生管理行为的特点, 制定配套的程序性法律规定, 明确管理程序的步骤、顺序、方式以及时限。教育部可从法律上明确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原则、制定程序和制定范围, 规范和约束学校内部规章的制定权, 限制高校违纪处分权的权限, 将该权利的范围逐步细化。对学校违纪处分权的对象应该将其具体化, 明确“违法、违规、违纪”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才给予违纪处分。校规作为内部管理规范, 是一种自治规则, 在合法的前提下, 可认为是对法律规范的一种补充或完善。校规在其立改中必须坚决贯彻以下几点:1.校规的制定以国家法律规章为基础和主要依据, 必须是高校自主办学范围内的事项, 无权超越法律的规定对学生作出更重的处分, 更不能加强学生的义务, 不能侵害学生的尊严、自由和其他基本人权;2.要密切关注国家立法动态, 保持与法俱进, 提高校规的应变力;3.学生的具体权利在校规中要有充分的体现;4.把简明、标准、规范、可操作作为准则, 尽量克服处分制度相关用语的模糊性, 多用倡导性条款、少用禁止性条款、慎用惩罚性条款。

(二) 创新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执行机构

根据程序公正原则和相对人参与原则,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纪律处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部分违纪处分权, 负责对学生违纪事件开展调查并作出是否处理的初步意见。该机构的组成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 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老师、普通授课老师、学生代表按均等比例组成, 实行逐年换届选举制度, 且选举过程本身应该透明化、公开化。该机构应当制作详尽的纪律处分规则与流程, 并对每届选举进入该机构的人进行培训, 强化他们的程序意识。可以配备一批独立于学校行政单位, 具有法律精神的、处于中立地位的专职人员。这批人员中应保证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学生和法学教育的教师参与, 并且使其成为学生处分制度运作中的主导力量, 这样有利于机构成员在分析问题、解决纠纷时的高效性和合理性。

二、实现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合法合理

(一) 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制定程序

处分制度作为一项与学生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规章制度, 为确保立法内容的合法性和妥当性, 应逐步完善学生参与的制度。学校制定或修改违纪处分制度可以遵循下列程序:首先公布规则草案, 在学生代表参加下举行听证会, 通过认真采纳学生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制定, 经过学生的合议而形成。高校还应当对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解释和适用范围进行规范, 保障规章制度真正得以实施;加强制度的清理工作, 以保持制度的生命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的学生违纪处分规章列为行政和司法审查的范围, 从基础和本源上对学校管理加以规范。要以审查学校内部规章的制定权为重心, 作好预防性监督。对《学校章程》应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方能生效。对高校制定的条例性规章可进行程度不等的合法性或合理性审查, 可视具体规章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程度的轻重采取备案、核定、核准等方式。对教育行政部门经审查被认定违反国家法律的学校内部规章, 可要求学校直接进行修正或者予以撤消。

(二) 建立处分行为实施程序的规则

尽快出台有关学生纪律处分程序的法规是实现高校学生处分程序的法治化的一种现实选择。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提醒和约束。凡学生的行为已有触犯校纪校规倾向, 并有可能向被处分方向发展的, 应进行预先警示。某一类型的违纪违规行为在达到每一等级的处分之前, 在程度还较轻的阶段进行预先警示。预警用书面告知的方式进行, 并应成为给予处分的前置条件。当学校认为学生的行为违反了规章制度应该给予纪律处分时, 学校应该以处分意见书的形式告知学生, 给学生一个表达意见和为自己陈述、申辩的机会, 充分考虑其合理的要求和意见。高校作出处分决定后, 应当将处分决定送达学生, 学生有权了解自己所受处分有关的情况, 包括处分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并被告知依法享有的申诉、复议的权利。决定书应当由学生本人签字接收, 若学生拒绝签收的采用留置送达方式进行, 缺少该项程序的视为决定书没有送达, 不对学生产生任何效力。学校对受处分学生及其监护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认真复核, 学校不得因受处分学生及其监护人申辩而加重处分。

(三) 建立和完善处分过程中几项重要制度

1. 建立听证制度。

听证是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听取被处分学生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制度。学生处分听证制度虽然还未在我国高校正式建立, 但个别高校已经对此进行了尝试, 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1]。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的听证制度的具体实施应遵循符合公开性的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证细则, 而其中听证范围的界定、听证程序的设定以及听证原则的框定是有效构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关键所在。应当注意, 涉及开除学籍或留校察看这些比较严重的处分决定, 都应当采取正式的听证程序;记过以下的处分决定可以保障公正、正确的前提下, 采用简易化的非正式听证程序。

2. 建立处分先例制度。

高校学生纪律处分“一事不同罚”的案例引起了强烈关注。在各个高校处理考试作弊的事情上, 其处理结果差距很大;更有甚者, 在同一学校, 对考试作弊处理的结果也会出现本质的区别。实际上, 学生违纪情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处分先例”是在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现行体制的框架内加强对高校行使处分权者的规范[2]。如学校已对其中一位同学因夹带纸条作弊而处以警告的处分, 学校则不应对其他当事人作出大相径庭的处分。高校在行使处分权过程中, 应当遵循先例, 以增进高校规范的确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处分先例”制度具有补充条文不足的价值。各高校作为处分先例的确认主体, 可以汇集一定时间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处分个案汇编。各教育部门在处理申诉案件后, 应及时的汇集、整理处理结果, 将处分先例以文件的方式公布于各高等院校。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将处分先例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高校在作出处分决定时应将是否遵循先例以及理由写入, 以便学生行使知情权。

3. 完善证据制度。

高校处分权的运用要受证据规则的约束。对学生的处分是其依授权主动作出的, 在作出处分决定前必须主动收集证据。收集证据要全面、客观、及时, 不仅要收集直接证据, 也要收集间接证据;不仅要注意收集正面证据, 也要收集反证。坚持“学校承担举证责任”的举证原则, 不能要求学生自证其罪。高校不仅要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也有权说明责任。只有把举证责任压在学校身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学校与学生的权力剪刀差, 才能体现“程序正义”的要求。单纯的口头证言在处分过程当中一般不能作为定性的依据, 还要结合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证据形式, 以便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证据链条, 如在学生考试舞弊的查处过程中, 通过监控所获得的论据一般优先于口头证言的效力。高校获得的证据在定案前, 学生有权获悉证据的内容, 并给予学生质证的机会和权利。未经质证的证据不得成为做出处分决定的依据, 并允许学生举出对他有利的证据。如果学生违纪行为并不能被充足的证据确证, 则处分违法。高校可借鉴《行政诉讼法》中关于采用不同的证据保存规则。

三、完善处分后的权利救济制度

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权利的保障作为基础和中心环节。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中, 应当构建完善的学生个体权利救济机制, 使学生在受到纪律处分之后, 可以诉求于相应救济途径。

首先, 建立处分后的教育评议制度。处分后的教育评议制度是处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往往又是目前高校所缺少的。要用建立悔过机制的方式激励大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从法律层面确立目前部分高校施行的处分解除制度, 既可以严格维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真正发挥学生处分制度的育人功能, 又能给受处分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可谓化解高校学生纪律处分实践中尴尬处境的良方[3]。“处分解除”是指受处分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如符合相关要求, 学校即对其作出的处分予以解除, 解除后恢复处分前的状态。解除是对学生所受处分之后表现的一种肯定, 是维护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真正发挥学生处分制度的育人功能的有效机制。纪律处分解除的方式应由受处分学生申请提出, 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对符合条件的由学校作出解除处分决定书。学生处分解除后则不再具有效力, 但解除学生处分不是撤销原处分, 对于原处分材料、解除学生处分的决定书、学生处分解除申请表等相关材料, 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的文书档案和学生本人档案。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改过, 可以按处分后的不同表现给予不予解除与提前解除。针对不同种类的处分, 制定宽严不同且宽严适中的解除条件。

其次, 完善两级行政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的实行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还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要把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落到实处, 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及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运作机制。建议国家教育部下达统一的行政命令, 要求各高校必须根据各自校情制定《学生申诉条例》, 基本内容应当由教育部统一规定, 学校不能作原则性的修改。结合司法实践及国外高校的作法,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应建立制度与机构相结合、制度合理、机构多元的内容体系。首先要保证申诉程序的建立和完善, 做到申诉制度运作过程中的公正透明, 避免申诉机构因具有行政性特点而出现“一边倒”倾向, 申诉委员会应独立于处分决定机构, 应明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问题。在处理学生的重大权益问题申诉的时候,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吸纳法律专门人士、校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申诉处理;防止学校管理层人员占多数为了维护学校权威以多数压倒少数的结果使得学生申诉制度形同虚设。

应该对目前规定的第二重申诉即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首先, 申诉受理机关不应当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担任, 建议由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个专门处分评价委员会, 各省设立分会, 专门受理学生申诉案件, 该委员会独立于当地行政机关、高校, 其资金、人事等关系由教育部直接管理, 直接对教育部负责, 委员会的成员应该由专业人员担任, 如法律工作者、教育专家、社会学者等。该委员会其独立性高, 在进行处理申诉中立性、专业性更强, 申诉处理结果的公正性更高。二重申诉不应仅限于书面审核, 应当吸纳当事人参与, 听取意见, 最后由委员会综合评议, 作出书面申诉结论。从法律上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申述处理决定的法律效力, 该申诉结论对学校有强制执行力。如果学生的复议申请符合条件的, 复议机关就应该受理并尽快进入复议程序, 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进行复议。

最后,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扩大学生权益的救济途径。当学生穷尽了所有的行政救济途径, 其合法权益依然得不到充分的救济时, 司法救济就成为保护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得以实现其权利的最后也是最有利的途径。因此, 应该将高校行使违纪处分权纳入司法审查范畴, 赋予学生在不服申诉决定或复议决定的行政诉讼权, 使司法适当介入到高校的管理行为中来, 作为对高校管理权力有效的外部监督和保护学生权益的最有力的方式。我国行政诉讼法并没有明确将高校管理权引起的纠纷排除出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根据法无明文排除即可诉的原则, 高校违纪处分权纠纷是具有可诉性的。违纪处分权具有被审性, 应当被依法纳入司法审查范畴。希望在《行政诉讼法》的修正中能弥补这一缺陷, 从而统一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中的不一致。完善司法救济注意把握有限审查原则。如果纪律处分直接影响教育权, 就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反之则否。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尚不至于改变学生身份, 对受教育权尚未构成重大影响, 故不宜成为司法审查对象。但是, 开除学籍已改变学生身份, 对受教育者构成重大影响, 则应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在将司法审查引入高校学生纪律处分争议时, 笔者建议设立申诉/复议前置制度, 并将之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在教育行政诉讼程序中。学生对学校纪律处分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而应当首先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及教育部处分评价委员会申诉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复议, 只有经过双重申诉或者复议后仍然不服的, 方可提起行政诉讼。坚持申诉前置原则, 有利于尊重高校的管理自主权, 避免司法权过早干预学校行政事务。教育行政部门本来即负有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义务, 通过处理学生的申诉, 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监督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一条渠道。

参考文献

[1]胡大伟, 晋国群.论学生处分听证制度在高校管理中的构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4) .

[2]牛翔.论“处分先例”在高校学生处分制度中的构建[J].丽水学院学报, 2007, (3) .

学生违纪的背后 篇6

一、大学生的违纪行为总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迟到、缺课、旷课人数不断增加。

2、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3、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4、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

二、大学生违纪行为的外部因素

大学生违纪行为归根到底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违纪行为产生的根源, 外因是违纪行为产生的条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存在着负面效应, 使一些人产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 重索取、轻奉献, 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 又是家里的独苗, 吃穿用都追求名牌, 攀比心理严重。考试作弊、偷窃、酗酒、迷恋电子游乐场所等违纪行为就随之而来。

1、校园不良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视机、电脑、电话等先进文明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些不健康的电子读物、淫秽光碟流入校园。加之, 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社会综合治理能力较差, 学生在这些先进技术文明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下, 不能区分其中良莠。有些学生流连于网吧, 酒吧等场所荒废了学业, 容易引发赌博, 上网成瘾, 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

2、父母的影响。学生父母自身素质、价值目标、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少数家长自身思想意识差、素质不高、不注意言传身教, 或自身行为不检点, 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

三、违纪行为的发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相关联

青年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趋于成熟, 但一部分学生心理发展却落后于生理的发育。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 有时正确深刻, 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 有时主观片面, 反映出他们心理初步成熟和不完善的矛盾, 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国内对大中专学生违纪行为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方法的文章有不少。大都先列举违纪行为的表现形式, 再分析其内外因, 认为心理因素即内因是违纪行为产生的根源。但笔者作为多年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 总结在实践中处理的学生违纪行为的成因, 认为心理因素并不是导致学生违纪行为的主要原因, 而整个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班集体的班风建设, 才是影响学生违纪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教师个人的素质与违纪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 教师个人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我们不断强化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与服务理念。一些教师尤其是辅导员, 工作不深入, 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不能防患于未然。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教师上课即使不点名, 学生也是全勤。相反, 有些教师上课, 学生对他的意见很多, 都不想去上他的课, 经常缺课、旷课, 导致最后考试抱着侥幸心理想通过作弊来完成该门课程。“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陈伟光教授曾讲道:“学生打瞌睡原因有四:学生生理疲劳、老师上课语言平淡、课堂设置不合理、老师没能深入浅出地表达。”。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叫言传身教, 在实践中身教的影响远远大过了言传。

(二) 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现在高校的教师们教学任务也重, 科研任务也不能松懈, 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职务职称的提高, 许多事情方方面面都要耗费精力。真正投入到学生培养成才的精力势必会减少, 放松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要求, 有的只教书不育人;有的处事不公;有的对大学生缺少起码的尊重,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何谓人才, 德才兼备是正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高校辅导员的责任, 而且也是每个任课教师的职责。

(三) 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不敢要求过于严格, 对出现的违纪行为也不敢管。原因是每个学期学生们要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 评估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和年度考核。有些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师, 在教学评估时会被学生打很低的分数, 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反之, 有些教师上课和学生嘻嘻哈哈, 学生迟到旷课也不加制止, 这样的教师反倒在评估中学生打了很高的分数。所以高校既要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 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监控, 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五、加强师德建设可有效预防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

(一) 加强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要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师德的内容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现代化是人才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教师的培养, 现代化赋予师德建设新的内涵, 教育要想率先实现现代化, 重要的标志是树立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教育整体形象, 教育整体形象的形成, 不可或缺的是教师的师德形象。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 生长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都和我们上学的时候有非常多的不同之处。针对这些个性鲜明的教学对象, 就要求教师们要与时俱进, 了解现在年轻人的想法, 喜欢的潮流, 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教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 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教育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强调了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 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现代社会, 在校学生受到的社会压力、竞争压力、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等越来越大。大学生一些违纪行为的出现, 有些也是因为遇到挫折无法自我排解, 心理不能承受才发生的。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而且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具备心理教育能力, 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用自身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去感染带动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教师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减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成为师资培训及教师资格认定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三) 制度方面的改革有利于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学风、教风建设, 严格执行学术道德规范, 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制度的改革来加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 敢于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及时制止, 批评指正。

学校当然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但更需要的是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因为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 教育任务是在师生广泛的参与、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因此, 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 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 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 自己必须关心他人, 爱护学生。在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上, 美国各高校注重平等和双向式, 特别尊重学生自主权, 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斯坦福大学早在1921年就实行了“荣誉制度”, 新生入学要在该制度的誓词上签字, 因而该校任何考试均不设监考教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 增强自我意识, 同时建立了学生和老师间的相互信任。学校的许多管理制度保护学生的自决权、隐私权和言论自由, 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必须是平等和相互尊重。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国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校纪作为大中专学生的行为规范, 以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与教学秩序。但是违纪行为还是时有发生, 毕竟规范是字面上的是条文, 它能否内化为学生自我规范、自我意识, 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水平及自我管理水平。现代的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学生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生活目标,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选择、调整和规范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因此, 大中专学生的管理应由他律管理逐渐向自律管理转变, 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调控, 才能避免行为的无序, 才是形成正确行为方式的关键。

对大学生违纪行为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方式方法, 大学生的违纪行为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桂恒社:《高校学生违纪行为的成因分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07期。

[2]王勇健:《大中专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引导方法初探》, 《广西高教研究》, 2001年12月第6期。

[3]曹晓军:《试析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年第1期。

学生违纪的背后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处分,思考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 尤其是高校建设的快速发展, 在针对学生处分的具体规定、处罚标准、处罚程序等各个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处分工作, 加快高校依法治校的步伐, 完善高校处分的制度, 营造出公平的校园环境, 值得广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现行高校学生处分的基本状况

各高校现行的学生处分规定, 基本上根据教育部2005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同时, 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权利, 对开除学籍的处分的违纪行为, 特别规范为以下七种情况:

1) 违反宪法, 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2) 触犯国家法律, 构成刑事犯罪的;

3)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 性质恶劣的;

4) 由他人替试、替他人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5) 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 情节严重的;

6) 违反学校规定, 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 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 造成严重后果的;

7) 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 经教育不改的。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又详细规定了对大学生处分的实施细则, 虽细节各有不同, 但各高校把处分看作是大学生教育的一种必要工具和手段这一点上, 是完全一致的。

二、现行处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用处分代替司法制裁问题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 会发现一些学生有从中违法犯罪的行为, 许多高校往往从学校声誉, 学生前途等角度考虑, 只是对其进行校纪校规的处罚。应该说学校和老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但从更深层次上讲, 这样的做法却严重违背了高校依法执法的思想, 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法制精神, 甚至也触犯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大学生大都已经是成年, 首要的身份是一名普通公民, 作为一名大学生, 其行为一旦触犯了法律, 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 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对违法犯罪的学生决不能姑息、包庇, 必须将其送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在司法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确定后学校再从司法部门的处理意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处理。但是这么做并不是对违法犯罪的学生一推了之, 近年来, 国家对在校大学生非常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挽救违法犯罪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 对一些犯罪情节较轻的学生尽量考虑缓刑, 免除刑罚等, 以利于其改正。学校也应配合司法机关减少对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 积极为违法犯罪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 处分标准问题

虽然全国各个高校对本校学生违纪行为的处罚规定均是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根本依据, 但是由于各高校的传统理念, 所在地域等各方面因素均有很大的差异。各高校根据本校地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的处罚规定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不同大学生的同一性质和程度的行为在不同的高校往往会受到不同的纪律处分, 甚至在同一高校的不同二级学院或者不同的时间也同样会出现不同处分结果的情况发生, 这样就很难保证学校制度的真正的落实。

不可否认现在要求出台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处分细则并不现实, 但是各高校在处理本校的学生违纪行为过程中, 必须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做到对学生的处罚真正公平, 首先必须要制定细致的具有强的操作性的处分细则;其次, 要有一批熟练掌握细则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学生管理干部, 同时还要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学生处罚工作体制, 确保对学生的处分标准一致、力度相同;最后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申诉机制, 对学生处分处分过程中的意见、建议应予以及时采纳, 防止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三) 处分的“终身制”问题

学校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 对收到处分的同学, 往往给予其解除处分的机会, 一些学校还规定了解除了处分的具体期限, 根据学生所受处分的等级给予几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改正时间, 规定除开除学籍的学生, 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表现良好, 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 不再发生违法的行为的, 经本人申请和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的批准就可以解除其处分。该项规定给受处分学生以改正的机会, 其出发点是良好的, 但是实际工作中, 该项规定却有一个重大的障碍, 即“按照教育部的规定, 对学生的处分材料, 学校是要完整地归入学生的档案中, 所以即使是解除了处分, 在实际操作中, 也仅仅是将解除处分的文件放入受处分学生的档案。这样就仅仅是在形式上解除了学生的处分, 而实际上学生的处分将仍会放入其档案“伴其一生”, 严重地仍将影响受处分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这对那些能够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错误的同学是非常不公平的。

学校不应该有替学生一辈子定性的权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对于处分“终身制”要进行改革。一方面, 学校应慎重对待学生的处分;另一方面, 学生的处分放入学生的档案的规定必须予以改革。学校对那些在处分后表现良好, 符合解除处分条件的同学, 可以考虑在其毕业前, 及时将其处分材料从档案中撤去, 同时为保证高效的管理工作的完整性, 应将学生的处分材料归入学校自己的管理档案, 并加以保密。这一举措必将对受处分学生改正其错误起到积极的意义。

三、综述

随着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管理也势必要与时俱进。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学习, 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 充分利用现行学生管理规定, 勇于改革, 不断创新,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将处分作为一种警示教育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使其真正起到促进高校的建设发展, 监督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 从而实现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士俊, 李奇.论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完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6.

[2]朱宏伟, 吴钊.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

上一篇:“120”系统下一篇: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