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Kv线路(共4篇)
6Kv线路 篇1
0 引言
一直以来, 由于雷击引起的送配电线路掉闸事故屡见不鲜, 不仅影响变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 也极大地影响了我矿安全生产以及居民的正常工作、生活。由于我矿的6 k V线路大多穿越山区, 处于高地, 更容易受到雷击的危险。雷击俨然已成为影响送配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的最主要因素。为了减少送配电线路的雷击故障, 采取了各种综合防雷措施, 如线路制高点增加避雷器、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同时采用负角保护、架设耦合地线、提高线路绝缘水平等。对于部分分布在高土壤电阻率的线路,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难度较大, 对于防治雷击对线路造成的故障仍没有好的对策。
1 送配电线路避雷器防雷原理
当雷击杆塔时, 由于雷击而产生的电流一部分通过避雷线流到临近杆塔, 另一部分经杆塔流入大地, 杆塔接地电阻呈暂态电阻特性, 一般用冲击接地电阻来表征。雷击杆塔时杆顶电位迅速提高, 其电位值为:
Ut=iRd+L·di/dt (1) 式中:i———雷电流;Rd———冲击接地电阻;L·di/dt———暂态分量。当导线上的感应电位U1与杆顶电位Ut的差值超过绝缘子串50%的放电电压时, 将发生由杆顶至导线的闪络。即Ut-U1>U50, 那么如果考虑线路工频电压幅值Um的影响, 则为Ut-U1+Um>U50, 因此, 线路的抗雷水平与三个重要因素有关, 即雷电流强度、杆塔的冲击接地电阻和线路绝缘子的50%放电电压。通常来说, 线路的50%放电电压是一定的, 雷电流强度与大气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关。如线路上不加装避雷器时, 提高送配电线路耐雷水平大多采用降低杆体的接地电阻。然而在山区由于土质的特殊性, 降低接地电阻非常困难, 这也是送配电电线路为什么屡遭雷击的原因。我矿在线路制高点加装氧化锌脱落式避雷器以后, 当送配电线路遭受雷击时, 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 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入临近杆塔, 一部分经杆体入地, 当雷电流超过一定值后, 避雷器将动作加入分流。大部分的雷电流从避雷器流入导线, 传播到临近杆塔。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 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 将分别在避雷线和导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 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 使导线和杆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 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 因此, 线路加装避雷器具有很好的钳电位作用, 这也是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
以往送配电线路防雷主要采用降低杆体接地电阻的方法, 在地势平坦地带相对容易, 对于山区送配电线路杆塔, 则往往在塔脚部位采用较长的辐射地线或打深井加降阻剂, 从而增加地线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降低电阻率, 在工频状态下接地电阻会有所下降。但遭受雷击时, 如果接地线过长会有较大的附加电感值, 雷电过电压的暂态分量L·di/dt会加在杆体电位上, 使杆顶电位大大提高, 更容易造成塔体与绝缘子串的闪络, 反而使整体线路的耐雷水平下降。因为线路避雷器具有钳电位作用, 对接地电阻要求不太严格, 对我矿山区线路防雷比较容易实现, 2011年我们对穿越山区的所有6 k V线路制高点加装避雷器, 从加装前后线路的耐雷水平, 不难看出加装线路避雷器对防雷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从而也大大提高了送配电线路的稳定性。
2 送配电线路架设避雷线
山区6 k V送配电线路架设避雷线是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措施。加装避雷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电直击导线, 其作用: (1) 分流作用, 以减小流经杆塔的雷电流, 从而降低杆顶电位。 (2) 通过对导线的耦合作用可以减小线路绝缘子的电压。 (3) 对导线的屏蔽作用还可以降低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线路电压越高, 采用避雷线的效果就越好, 而且避雷线在整体线路造价预算中所占的比重也较低。因此, 针对我矿后山的特殊情况, 特殊的6k V级送配电线路应针对性地全线架设避雷线。
3 送配电线路安装避雷针
安装避雷针也是送配电线路常用的一种防雷措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1) 由于避雷针从而导致雷击线路的概率增大。 (2) 保护范围单一。 (3) 避雷针的材质, 锈蚀问题。国内外不少防雷专家对避雷针能向被保护物提供多大的保护距离做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对一根垂直避雷针无法获得十分肯定的保护区域”。德国防雷法规则有意识地不引入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概念。而英国的BS6551法规曾指出:“经验显示不能依赖避雷针提供任何保护区内的完整保护”。从近年来避雷针因绕击雷、侧击雷, 造成事故的案例来分析, 其保护范围是不十分肯定的。由于避雷针的引雷作用, 雷击次数会提高, 当雷电被吸引到针上, 在强大的雷电流沿针而流入大地过程中, 雷电流周围形成的磁场会产生截应过电压, 它与雷电流的大小及变化速度成正比, 与雷击的距离成反比。而被保护物的自然屏蔽装置对电磁感应或电磁干扰的屏蔽作用, 不能达到有效屏蔽, 使被保护区内的弱电设备因感应过电压而损坏。
4 预防送配电线路直击雷
首先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沿线路装设避雷线。我矿风峪沟变电站供要子庄风机房的两条, 就全线架设了避雷线。避雷线防雷电是通过防护对象的制高点向另外制高点或地面接引金属线的防雷电。根据防护对象的不同避雷线分为单根避雷线、双根避雷线和多根避雷线。避雷线一般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它的防护作用等同于在弧垂上每一点装一根等高的避雷针。架设避雷线是送配电线路防雷保护最基本的措施。通常来说, 线路电压愈高, 采用避雷线的效果愈好。
5 跳闸后迅速补救损失
预防送配电线路停电, 就是使送配电线路建立工频电弧后不中断电力供应。采取的措施是变电站装设自动重合闸、双回路线路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等。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 线路雷击跳闸是不可避免的, 但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自动重合闸装置是线路防雷的一项重要措施, 提高自动重合闸装置动作的可靠性, 可有效地保证雷击跳闸后的供电可靠性。双回线路雷击同时跳闸次数约占总雷击跳闸次数的65%, 为此应尽量减小雷电反击造成的同塔双回线路同时跳闸率, 可在原有同塔双回线路杆塔上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 我们可以在其中一回线路中增加2片绝缘子, 来提高该回线路的耐雷水平, 而另一回线路保持原有绝缘水平不变。这样, 雷击杆塔时弱绝缘的一回线路先闪络, 闪络后的导线又相当于地线, 增加了对强绝缘回路导线的耦合作用, 进一步提高强绝缘回路的耐雷水平, 使其能够不跳闸, 从而保证线路的连续供电, 提高双回线路的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
6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防雷击术的研究和改革, 送配电线路防雷的保护措施会越来越多, 在实际中, 送配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位全面地考虑。合理地选择防雷保护措施, 加强管理和强制检修, 定期巡视检查, 定能有效地防止雷害事故, 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为我矿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6 kV送配电线路和雷击跳闸一直是困扰矿井安全供电的一个难题, 雷击事故几乎占线路全部跳闸事故的一半以上。找到更好更有效的线路防雷保护措施是每个电力工作者关注的难题。通过对雷击线路的危害的分析, 找出各种改善线路雷电性能的措施。
关键词:送配电线路,防雷电原理,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解广润.电力系统过电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5.
[2]周泽存.高电压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1.
[3]吴桂芳.110 kV线路避雷器在输电线路防雷中的应用研究[J].电瓷避雷器, 2002 (2) .
6Kv线路 篇2
6k V配电线路由于其应用广泛性特点, 因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但针对不同的用电对象, 出现故障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例如, 一般企业用地的6k V配电线路主要与工厂环境、用电负荷等有关, 而大部分民用供电系统中, 6k V配电线路的故障多由不可抗拒力构成。以下进行详细的分析。
1.1自然因素导致的故障
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下, 由于各种不可抗拒力所产生的破坏性故障。
其中, 雷电所导致的故障情况最为普遍, 这也是整个6k V配电线路故障防范的重点内容。雷击故障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雷电直接击中6k V配电线路, 另一种是雷电虽然没有击中线路, 但落在距离配电线路较近的位置上, 由此产生磁场感应, 导致电压异常。
6k V配电线路的架设长度属于中长等级, 特别是很多用来提供工矿、油田等企业级用电, 路径较长、环境复杂、空间空旷, 附近很少会有居民或高达的建筑物, 因此杆塔特别容易成为吸引雷电的目标。一旦6k V配电线路遭到雷电破坏之后, 就会出现断线、变压器烧毁、绝缘子击穿等情况。
同时, 避雷器安装的不科学或不完整, 也同样是造成雷电导致故障的原因。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的自然因素导致的6k V配电线路故障问题。例如, 配电线路沿途的树木造成的影响。“十二五”期间, 我国确定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战略, 环境保护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其中, 树木种植及其他绿化工程如果管理不严, 很容易成为对6k V配电线路的障碍因素。随着树木的生长, 很可能触及线路本身, 遇到狂风暴雨天气, 会压断线路或导致短路。
再如, 一些鸟类造成的线路故障, 也是供电系统所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鸟灾”所表现的是, 鸟类在6k V配电线路杆塔附近筑巢, 会将铁丝、树枝等物体夹杂在线路之中, 导致接地故障或短路故障。
一般来说, 自然因素所导致的故障都是不可抗拒的, 也缺乏预见性, 只能通过快速反应来恢复供电。
1.2人为因素导致的故障
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故障大多是由于管理因素, 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安全用电意识, 责任心不高, 专业技能缺乏, 另一方面, 缺乏必要的监管体系和巡检体系, 造成电力故障一旦发生, 需要较大的成本恢复。
人是人为因素中的关键, 除了管理方面的薄弱之外, 用电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如私自嫁接6k V配电线路、改变功能等。此外, 一些施工过程中对供电线路的保护不加注意, 也会导致线路断裂或设备损坏。
除此之外, 也要考虑配电线路遭到人为破坏等因素。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求利益, 会偷盗线路金属和变压设备。
1.3其他因素导致的故障
一些其他不可控或不可避免地破坏对配电线路造成的故障, 如车祸撞毁杆塔, 或设备老化等。在管理和控制方面, 一般可以假设配电线路故障的不可控制性, 但可以通过设置紧急预案的方式, 提高恢复电力的能力来预防。
2 6k V配电线路故障防范对策
“故障防范”本身是一种被动局面, 是应对不可抗拒的故障出现所采取的措施。目前来看, 针对6k V配电线路的故障防范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入手, 详细分析有以下的防范对策。
2.1提高防雷破坏水平
鉴于雷电破坏的普遍性, 应该提高防雷破坏水平, 提高线路绝缘性, 在安装避雷器的过程中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6k V配电线路的输出功率较高, 可采取新型的氧化锌避雷器, 考虑到其假设线路较长, 同时应该加强线路变压设备的防雷击水平。
2.2改善线路架设环境
6k V配电线路的应用较多, 这导致其假设范围的广泛性, 针对一些特殊环境, 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如山区、河岸以及丘陵地带, 尤其要做好线路四周树木和障碍物的清理, 减少接地故障和短路故障。
2.3建立巡检监督体系
巡检监督体系无论对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有很好地预防作用, 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故障因素。如针对“鸟灾”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清理鸟巢, 驱赶鸟类, 保障6k V配电线路的安全;针对一些发生老化迹象的设备, 可以及时更换, 减少突发性停电事故。同时, 巡检监督可以减少人为破坏等行为。
2.4完善电力设施标志
6k V配电线路作为重要的电力设施, 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果防护不慎也可能造成人畜触电的现象, 因此需要做好标志提示工作。同时, 标志提示可以减少意外事故, 提醒人们远离电力设施。
3结语
我国范围内6k V配电线路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提高其故障防范的能力, 也有助于我国整体电网的安全和稳定,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益飞.6-10k V配电线路故障分析及对策[J].电气应用, 2008, 22:24-26.
6Kv线路 篇3
根据近年来某公司6kV配电线路的实际运行状况,笔者对其常见故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寻故障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以期为其他电力企业提高6kV配电线路的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6kV配电线路雷击事故及防范对策
1.16kV配电线路雷击事故发生原因
6kV配电线路多采用架空线,以钢芯铝绞线为导线。架空线路多分布于旷野 地区,这极大地 增加了线 路遭受雷 击的几率。总的说来,引发6kV配电线路雷击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避雷器接地不当。装设避雷器是防止雷击的有效措施,为此该公司所辖地区6kV配电线路上都装设避雷器,并经接地引 下线与土 壤中的接 地装置相 连。按照规 定,6kV配电线路安装在柱上变压器处,变压器低压绕组中性点、变压器外壳、变压器高压侧的避雷器应该同时接地,但实际调研却并非如此。此外,6kV配电线路还存在接地引下线断开、严重腐蚀等现象,导致接地线和接地极未可靠连接,避雷器不能发挥应有功效,从而导致雷击事故的发生。(2)防雷设计时考虑的雷暴日数值偏低。6kV配电线路在设计初期,主要是根据所辖地区雷暴日数值来确定防雷方案的,然而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地区而忽视了旷野地区。而6kV配电线路目前有很多都架设在比较空旷的地区,局部雷电活动比较频繁,因此较低的雷暴日数值会造成线路达不到相应的防雷要求,从而导致雷击事故的发生。(3)杆塔接地电阻较大。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防雷的常用措施,6kV配电线路 多使用杆 内钢筋直 接接地,没有采用专门的接地极,此种做法在很多时候都难以达 到防雷要求。根据测量,6kV配电线路 的接地电 阻普遍都 比较大,因此容易发生雷击事故。
1.26kV配电线路雷击事故防范对策
1.2.1安装避雷器
安装避雷器是防雷的常见措施,采用不同的安装方式所获得的效果会有差异,具体说来:(1)避雷器安装在易击杆。对于6kV配电线路而言,在临水处、地势较高处、线路转角处和档距较大处容易发生雷击事故,因此需要在易击杆上安装避雷 器。实践表明,随着易击杆上安装避雷器数量的增多,6kV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逐渐升高,但当左右两侧各安装3组避雷器 时,已经可以耐受97%的雷击,此时再增加避雷器的数量已没有太大意义。(2)每隔3杆安装一组避雷器。研究表明,每隔3杆安装一组避雷器能对绝缘子起到保护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电流传播方向上杆塔绝缘子的两端电压。
1.2.2降低接地电阻
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较多,在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线路周围的土壤电阻率、地质、地势、配变设备等因素。目前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深埋式接地极,即将接地极埋在土壤电阻率较低的深层土壤中;第二类是水平外延接地极,即将接地极设置为水平放射式;第三类是填充电 阻率较低的物质,即在接地极周围填充高效膨润土降阻防腐剂。
1.2.3安装保护间隙
保护间隙在正常情况下是绝缘的,当6kV配电线路遭受雷击后,保护间隙被击穿从而将大量雷电流泄入大地,这就大幅降低了电压。保护间隙具有构造简单且维护便利的特征,有角型、球型和棒型3种结构。以目 前使用较 多的角型 间隙为例,当配电线路遭受雷击时,电弧会沿着羊角迅速向上移 动而被拉长,不会引发间隙的严重损伤,同时可有效减少雷击 时绝缘子炸裂等故障,因此防雷效果良好。
1.2.4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
统计显示,6kV配电线路重合闸成功率可以达到80%,线路在遭受雷击后,多数都能够在跳闸后自行恢复绝缘,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来 安装自动 重合闸装 置对于防 雷是行之 有效的。目前,6kV配电线路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的还比较少,并且安装时针对性较差,导致某些雷击率较高的线路没有安装自动重合闸装置,而某些雷击率较低的线路却安装了,因此有必 要结合6kV配电线路的运行数据,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提高自动重合闸装置安装的针对性。
2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故障及防范对策
2.1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故障发生原因
6kV配电线路上连接点较多,而设备连接点是故障频发地区,该处电阻增加会导致局部过热而导致线路和设备燃烧。
统计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故障约28起,分析后总结故障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司运维人员工作不到 位,没有拧紧松动的螺丝而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电流流过接头发热而烧坏设备线夹;使用铁螺丝来连接设备线夹和触头,由于不同材料间存在电位差而导致接头的氧化松弛,从而造成设备线夹烧坏;隔离开关和设备线夹接触面较小,铁屑的存在造成 连接点接触不良;因负荷过大、电流过大而造成线路开关线夹 过热烧坏;线路过电压、短路故障或过负荷等对设备线夹造成冲击,从而导致连接处损坏。
2.2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故障防范对策
当发生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故障时,维修人员需要停电进行检修,此时会给用户的正常用电造成影响,同时给电 力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防范此种故障的发生,可以将隔离开关静触头和设备线夹做成一体式“线夹触头”,将导线和隔离开关进行直接连接,从而降低6kV配电线路设备线夹故障的发生率。采用此种方式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可以减小 检修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隔离开关 和设备线夹的连接方式,杜绝由线夹烧坏造成的各种事故,提高线路运行可靠性;避免螺丝固定和点面接触,不会发生接触 面积小、接触电阻过大和接触不良等问题。
36kV配电线路其他故障及防范对策
3.1人为破坏
虽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盗窃导线、变压器 和其他电 气设备是违法犯罪行为,但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不少不法 分子还是利用特殊工具来实施盗窃行为,这给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埋下了巨大隐患。此外,一些居民由于缺乏相关 认识,会随意攀爬杆塔,或在杆塔周围进行挖掘以种植蔬菜等,这些都会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上述事件,电力企业要加强宣传力 度,让用户了 解到保护电力设施的 重要性、盗窃 电力设施 的违法性 和应受处 罚性,从而营造良好的电力设施保护氛围,让全民都参与到电 力设施的保护中来。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要配合有关 部门,加大对电力设施盗窃的查处力度,构建一支既懂相关法律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工作队伍,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查处和打击电力设施盗窃事件的热情,并且将相关处罚结果定期展示给相关用户,让用户了解电力设施盗窃行为的严重后 果,从而切实维护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
3.2设备老化
6kV配电线路分支多且线径长,很多设备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处于超年限运行状态,很容易发生故障。此外,6kV配电线路走廊的清障工作不够彻底,辖区内存在很多违章建 筑,并且避雷器不能够正常运作,这些都导致了6kV配电线路的故障率居高不下。
针对上述情况,电力企业要对6kV配电线路的运行情况进行排查,及时更换老旧设备,对损坏的设备进行检修,同时彻底做好线路走廊内的清障工作。此外,电力企业要将状态检修和定期检修相结合,确保设备可靠运行。
4结语
6Kv线路 篇4
关键词:6KV,单井电力故障,故障原因,检修维护
采油一厂配电线路现状, 6kv架空配电线路就有2411公里, 6kv配电变压器总台数为10173台、配电变压器总容量为1087718KVA。而每一个变压器台上有30个电气连接点, 四种主要电气设备, 包括隔离开关、避雷器、跌落式熔断器和变压器, 还有柱式绝缘子、设备线夹、保险、引线、绑线和线鼻子等附件。每一个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单井电力故障, 这样就需要通过现场设备情况和天气情况快速查找出故障原因, 处理后恢复送电。
1油田6KV配电线路单井电力故障原因分析
1.1配电设备问题
1.1.1电气设备本身的故障造成的:主要包括隔离开关、避雷器、跌落式熔断器、变压器、设备线夹和引线等设备本身质量问题和长期使用老化引起的单井电力故障。
1.1.2连接点松动造成的:每一个变压器台上有30个电气接触点, 线路施工中存在连接处不牢固, 运行一段时间后烧损或长期的风霜雨雪使接触面氧化松动引发单井电力故障。
1.2恶劣天气原因
大庆地区一年四季恶劣极端天气较多。春季和秋季风大, 容易造成油田6 k V架空线路 (非绝缘导线) 之间短路放电或绝缘子闪络将导线烧断;易将临近线路建筑物楼顶基础焊接不牢固的大型广告牌或烟囱刮到, 压断或倒压在线路上或变压器台上引起电力故障;易造成变压器台上引线和铜铝过渡设备线夹断引起缺项和接地速断故障。
夏季雨水多, 电杆杆基多为土埋, 如有大量雨水冲刷和浸泡, 易形成电杆倾斜或倒塌事故;大雨易引起导线与金具或其它金具之间短路放电。
雷雨季节, 雷电较多, 线路易受雷击, 造成绝缘闪络、导线或金具被烧。
冬季冰雪多, 导线弛度会增大, 当覆冰脱落可能会引起导线跳跃, 引起线路故障;而积雪堆积到引线上, 使引线弯曲落到金具上, 造成接地故障;堆积到变压器接线柱上造成速断故障。
1.3单井电力故障快速查找方法:
1.3.1缺项故障:a.隔离开关上下引线断、铜铝过渡设备线夹断裂和刀片或触头烧断。b.跌落式熔断器保险烧断、上下鸭嘴烧断和上下引线断。c.变压器绕组断项、接线柱断裂和接线柱引线铜铝过渡设备线夹断裂。
1.3.2电压不平衡故障:a.隔离开关的刀片触头没合严虚接。b.跌落式熔断器鸭嘴与引线螺丝没紧固。c.设备线夹与引线固定的螺丝没紧固或烧了。d.变压器分解开关松动。
2针对单井电力故障进行线路检修维护
2.1加快6KV配电线路优化改造力度, 减少不合理设计, 提高线路的整体规划水平
从线路的整体规划方面作为突破口, 减少不合理的设计, 减少特种杆型, 减少线路长度, 来减少故障隐患点, 降低事故率的发生。以往的6KV配电线路整体的布局、走向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用电单位的增加或者线路局部的动迁、让位等, 线路都是以用电单位 (主要是油井) 为中心来做矩形环绕、让位的, 都是局部的改动。这样下来, 线路逐渐变成了曲折形, 长度增加了, 特种杆型也增加了 (多为转角杆) 。如果我们从线路的整体规划方面来考虑, 以各个用电单位为基准点, 以直线杆型为主, T型杆型为辅 (所谓的“树”型结构) , 来进行线路的整体规划和改动。
2.2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加大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技术水平,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电力检修、抢修专业队伍。
实践证明, 线路的检修质量、维护质量与电气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实际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们应遵照以人为本的方针, 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 特别是对青工的培训, 要熟悉和掌握用电设备的情况, 变压器的类型, 避雷器、跌落熔断器安装和型号, 变压器投切和线路接头的好坏、设备接头的好坏及用电类别。到新产品的厂家学习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开展技术比武、技术练兵等活动, 全面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2.3在线路上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力度, 提高6KV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气设备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问世, 为我们的维护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 我们应继续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来提高线路的自动化水平, 提高线路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而且一些新设备、新材料的使用在线路上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自动化扳手的使用, 使检修维护时连接点的螺丝紧固到位。象小电流接地故障选择仪的使用, 大大减轻了巡线工人的劳动强度, 缩短了故障停电时间, 对于一些隐蔽性极强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单井变压器台上的设备及接触故障点, 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探测到。
2.4加强6KV配电线路检测手段,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
2.4.1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部分老化严重的6KV线路进行更换, 包括线路绝缘子, 避雷器、跌落式熔断器和老化的引线等, 加强对变压器的检测技术手段, 提高维护水平, 对常年在低洼地带中的线路进行彻底改造。
2.4.2加大对施工方的质量监管, 对施工单位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 杆坑达到规定深度, 电杆装设底盘、卡盘后, 方可进行立杆。同时加大竞争力度, 实行工程招标, 进行市场化运作, 引进技术水平高, 施工质量好, 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 确保6KV线路的施工质量。
3结论
降低6KV油田配电线路单井电力故障, 必须提高6KV配电线路的运行管理水平, 提高检修质量, 提高维护水平, 总结经验, 创新技术, 确保6KV配电线路安全、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曲世惠.电工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
[2]郭仲礼.高压电工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