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推荐

2024-10-13

实名推荐(精选10篇)

实名推荐 篇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清华大学曾实行自主招生, 著名史学家吴晗当时数学零分, 却因文史英文均为满分被录取;作家钱钟书当时数学只考15分, 也因英文满分同样被清华录取。

2009年11月, 北京大学出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选择全国部分高中试行校长实名推荐招生。这一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一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试水之举何以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激烈争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邀请知名学者、高中校长、研究生三方齐聚一堂, 就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激情对话与不同观点的交锋中, 学者、校长和学生展现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观点, 这对于今后高考制度改革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或许有所启示。

主持人:2009年11月, 北京大学出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选择全国部分高中, 试行校长实名推荐招生, 被推荐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享受30分的优惠。全国有13个省市的39所中学获得了这一资格, 其中北京市有北京四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和北师大二附中四所中学。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师大二附中的曹保义校长、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马健生教授、北师大朱志勇和康永久副教授以及其他几位老师和部分博士生、硕士生, 来共同探讨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话题。

一、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背景和内涵

曹保义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校长) :对于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出台, 我并没有参与政策的制定, 也没有参加类似的研讨会。目前中学的推荐形式有若干种。最早的是保送生制度。保送的面还是比较大的, 像“三好生”的保送等。后来, 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 保送生主要集中在学科竞赛层面。一个是五大学科竞赛 (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 , 相应的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奥赛, 如果获得各省市一等奖, 就有获得保送进入大学的资格。另一个就是各类科技创新比赛, 通过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论文, 获得国家二等奖、省市一等奖的学生也可以取得保送资格。各省市也有自己的保送政策, 北京市基本上采用的是教育部的政策。近年来, 中学保送的范围缩小了, 人数也大大减少了。

现在的高考录取还是统一考试、统一录取, 尽量保证公平, 越来越强调分数的重要。因此, 在高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 只要求高中课改, 很多老师担心越来越难教。实际上, 知识是很好教的, 但是在育人方面, 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这是很难教的, 而且在高考中并不能得到体现, 但又不得不教;这对于学生而言也越来越难学, 要学习各个方面, 而最后衡量的标准还是考分, 所以总结起来, 基础教育的困境就是学生不得不为分数而学习, 教师不得不为分数而教学。

钱学森教授在辞世之前留下了“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的发问, 究其原因就在于考试制度。高考要求整体划一, 这样看似是公平的, 实际上是“没的说”。这种“没的说”的境地让每个人明明知道这种考试制度是不公平的, 但是由于实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或者要解决这种问题实在干戈太大, 所以懒得说, 于是陷入了一种自己也不心甘情愿的惯性境地中。高考用同一标尺衡量学生, 表面上是为了获得了认可, 实际上是为了社会的和谐, 所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 光指责教育是没有用的, 也是没有道理的。

校长实名推荐制开辟了招生的一条新途径, 即由原来的学校负责变为校长负责, 操作性比较强, 责任更加具体。我相信, 在北京市的示范校中, 绝大多数学校推荐的学生

学术争鸣

是品学兼优、符合保送资格的。在我看来, 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自主招生的一种招生形式。随着教育的发展, 还会出现教师推荐制、社会知名人士推荐制、自荐制等等。

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理性问题

主持人:社会各界对校长实名推荐制褒贬不一。尤其是在谈及教育公平时, 更多的是批评, 认为这39所中学本来就占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 从大的层面说, 这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那么,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模式?还是教育大众化的合理诉求?我们听一听各位的看法。

马健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没想到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得到大家这么高的关注。就像曹校长说的,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种形式, 而高校自主招生又是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获得教育授权可以实施自主招生的学校, 通常占招生规模的5%, 后来有的学校有所突破, 但是更多的学校还没有达到5%。从自主招生实践这一角度来说,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小步, 并不是说获得了校长推荐的资格就一定能够升入北大, 高校内还要组织专家组对推荐上来的学生进行面试, 有的还有笔试。而且本次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高考分数降低30分录取, 因此取得名额的学生还不一定能进入该大学。由学校推荐制到校长推荐制, 最大的变化只是明确了责任主体, 因此对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考而言, 它不会冲击整个招生制度。举个例子而言, 以前学校编书, 只是署名“某某学校编写组”, 现在为了明确责任, 必须写主编、副主编。因此, 校长实名推荐制从实质上来说就是校长负责。

朱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我十分同意刚才曹校长所说的, 现在的高考制度的弊端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内部问题, 而是一个教育的外部问题。从这一角度而言, 教育研究者有权发言, 但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并且自己的话语权也非常有限。对这一事件发言最多的就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 另外, 凤凰卫视的评论员梁文道也对此给与了评论。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一种招生措施, 不是整个招生制度的改革, 北大的措施出台了, 接下来关键的问题是“校长怎么做”。刚才曹校长说, 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 这其实是校长把责任让位给了集体, 是一种推诿责任的表征, 是校长的让位、失语、失权。

我从网上下载了北京某中学给三位学生写的推荐语, 我给大家读一下 (所读的推荐语基本上是老师惯用表扬词的堆砌, 而且雷同, 此处略去原文) 。

曹保义: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 学生的同质性太高, 基本没有什么特色。多年来的教育要求并不培养个性、特色, 现在实名推荐怎么可能凭空产生特色呢?但是, 不可否认, 这也正好体现了推荐的必要性, 希望通过推荐, 能够从一种层面上改变人才的培养要求, 真正实现特色招生。现在的校长推荐, 如果推荐一些偏才、个性学生, 即使有后面的30分的优惠, 这样的学生也很难被录取, 只是浪费了名额。

现场学生:我想说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该受批评。为什么呢?北大是中国“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它代表着改革。但是我认为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种退步, 因为它不相信教师, 这是一种信任危机。另外, 北大这次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完全是为了对抗清华与其它高校的“五校联考”自主招生, 与清华争夺优质生源。

马健生: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如果单纯从竞争策略来看, 北大是成功的。清华可以有“五校联考”的招生策略, 北大作为我们寄予创新期望的高校, 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让人们眼睛一亮, 引起了社会轰动。

但这并不是退步, 因为之前并没有教师推荐制这一说, 所以不存在退步的问题, 校长实名推荐制尽管步子不大, 但还是一种前进的。所以, 如果要谈退步的话, 首先要知道北大这项措施所标榜的目标, 以及这一措施可能的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这样才能比较出是不是退步。如果北大说自己的招生对象是那些偏才、怪才、有创新、有个性的人的话, 那么我们就要问校长实名推荐制能达成这一目标吗?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标, 我们就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政策、无效的政策、失败的政策。所以我们要从北大标榜的目标和政策执行的效果来分析。

朱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这样我们的批判视角已经发生了转向, 由校长实名推荐制转向了北大本身, 我很同意那位同学“北大该批”的看法。从39所学校的分布来看, 大多数学校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大中城市, 西部地区基本没有, 这显然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根据我做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录取中, 少数民族人数占10%, 现在却降为6%~7%, 这是不利于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的。我校教师刘云杉老师在研究中发现, 在城乡教育问题上, 农村学生人数也有下降趋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在20世纪并不是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但是现在却很关注弱势群体、少数族群和女性。尽管它们都是私立学校, 但却体现出了公益性。相比而言, 在中国, 大部分公办学校的公益意识还很淡薄。

马健生:我不同意“民族不均衡”的观点。自主招生只是招生中的一部分, 只有大概5%的比例, 不可能依靠自主招生解决弱势族群的问题。关于不同族群、弱势群体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要在大范围的高考框架中解决, 不能完全寄托于自主招生。

康永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庄子说“始生之物, 其形必丑”。北大刚刚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大是要对其负责的。北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是北大人的北大;另一个是作为中国改革精神载体的北大。作为北大人的北大, 它与清华争生源, 这是可以容许的;但是作为精神载体的话, 北大就需要有一种社会关怀, 需要负担一种社会责任, 要注意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如果北大仅仅因为自己是“五四”运动发起者的招牌就垄断这种发言权的话, 这是自私的, 因为“五四”运动不仅仅是北大的, 还是整个国的。因此, 北大如果没有注意自己的公共形象的话, 就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好这块“招牌”。“招牌”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和旗帜。因此, 北大在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公共形

学术争鸣

象, 担负起社会责任。北大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涉及13个省、39所学校, 但所挑选的学校缺乏一定的根据, 且集中于39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 这是有失公允的。北大完全可以去“民间”寻找, 就像“还珠格格”一样“唯才是举”, “英雄莫问出处”, 避免弱肉强食的状况。

三、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操作程序问题

《中国教师》杂志社编辑:校长实名推荐制给基础教育传达了什么信息?对以后的教育理念有什么影响呢?

曹保义:我觉得启示还是有的, 但是要说启示和推动力有多大, 这还很需要实践的检验。

张老师 (北京某中学老师) :曹校长你好, 我们很想知道北师大二附中推荐三名学生的具体程序是什么?

曹保义:具体程序有四步:首先是学生自愿报名;其次是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处和教学处等相关部门的教师进行评议, 并对学生进行排序, 排序不是依据分数, 而是对学生的印象, 这个排序是老师头脑里平时形成的框架;然后由我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 确定最终的名单;第四步就是要公示, 有异议的可以提出来。

现场学生:推荐的主要依据还是分数?

曹保义:不是。在我推荐的这三名学生中, 其中有一位是多次考试得第一名的, 另外两个成绩排名都将近二十。

现场学生:那你们这次推荐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曹保义:这次推荐的三名学生, 一位是校学生会主席, 组织了很多大型活动;一位是学校文学刊物《三色草》的主编, 相当优秀;还有一个是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成员, 曾经在全国性的模拟联合国辩论赛中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总体而言, 我们这次推荐的学生, 不仅成绩优秀, 还各有特长, 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很高。

现场学生:这三名学生如果正常参加高考的话, 他们能考上吗?

曹保义:一般能考上的。第一次推荐的时候, 我们不会推荐多加30分也考不上北大的学生。我们学校前30名的学生是比较稳定的, 对推荐的学生而言, 加30分对他们来说只是吃了个“定心丸”。

四、校长实名推荐制与教育公平、社会诚信的关系

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虽然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招生改革的一小步, 但是对于中国教育改革而言却是一大步。推荐制从古至今由来已久, 像九品中正制等。且不管它合不合理, 但凡在历史上存在这么久的制度还是有其重要性的。为什么历史上有这样的推荐制度, 而现在的人却不信任这种制度, 我觉得这是由于缺少社会诚信体系的约束。在农业社会, 人们的交往局限于小范围, 所以交往需要多次重复, 就像在农村, 一旦名声败坏, 将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城市中更多的可能是一次交往, 因此诚信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北大启动了教育领域诚信系统的建设。

马健生:我打断一下, 如果按这样的逻辑, 这个信用体系永远建立不起来。因为新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也需要条件, 这样的条件无限循环下去, 新的信用体系会永远建立不起来。所以, 马克思说, 实践需要什么, 它本身会形成。我想提醒一下大家, 我们在理解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时候, 不要把“保送”和“实名推荐”混淆了。校长实名推荐是自主招生的一部分, 自主招生不过是获得30分的加分, 它完全不等同于保送学生的制度。

曹保义:诚信是培育出来的, 需要一步一步做出来, 这次诚信得到认可, 下次我可能是有权利推荐4名、5名学生的。

朱志勇:目前社会各界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怀疑, 这说明诚信制度不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 而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

乔锦忠:现在社会很多领域都在建设诚信体系, 比如说金融贷款等。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会在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的高考录取程序是什么样的?我曾经参与过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招生模型的制作与修订, 对这块还是比较熟悉的。现在的高考录取采用的是“分省定额, 划线录取”形式, 即招生名额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计划处决定的, 但各个高校可以自行决定在各个省市的招生名额。以北师大为例, 北师大每年招收北京生源的名额占总招生计划的6%。北京市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 而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大约占10%;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名额达到了50%;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在天津的招生名额也是这样的比重, 浙江大学在浙江的招生名额超过了50%。所以, 教育不公平不仅包括了朱老师所说的族群差异, 还包括区域和城乡的差异。我曾对高考移民做过研究, 发现高考移民的走势和各个省市招生名额的多少呈现高度吻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因为地方政府对所在地的高校进行了资金投入, 同时要求所在地的高校提高其在本省市的招生比重。比如“985工程”一期, 上海市政府也给复旦投资了9个亿, 但是提出的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复旦在上海的招生计划要达到50%。从目前的招生政策来说,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 如果按国家统一的高考分数线, 这些地区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蔡宗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我的发言是定位于西部农村家庭, 并且从学理、学术的视角进行探讨。我关注的是:为什么自主招生制度的“小事”会闹得沸沸扬扬呢?

我想有两个原因:表面原因是媒体有意识地炒作, 深层原因是现在人们对教育权的广泛关注。

这一政策是谁得利的问题。北大利用公共权利, 达到自己的目的——争取优质生源。这也是招致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反对的原因。同时, 本来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的学

学术争鸣

生和家长也在徘徊、犹豫, 因为如果有了这个名额, 保险系数就会增加很多。但同样的, 一旦有了名额, 也就如同进入了窄胡同, 只能上北大了。如果站在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学生的立场看, 通过对网上关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文章的整理, 像“农村学校理应有推荐权”“教育部原发言人称校长实名推荐制将引发更大矛盾”“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逗你玩”“教育专家指责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荐偏才、怪才”等, 可以看出, 校长实名推荐制在社会的反对声是挺大的, 其弊端在于没有顾及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作为教育研究者, 我感觉我们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对于政策的制定, 我们的声音仍然不够大, 我更希望听到更多的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 不仅对校长实名推荐制产生很多影响, 更要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提供舆论支持。而关于校长实名推荐制政策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多大推动作用, 我拭目以待。

娄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2009年11月启动的, 到今天为止, 出台才有几个月的时间。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在高考制度之外, 存在一些弹性的、浮动性的东西。对于那些并不能单纯依靠分数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社会为他们设立的很窄但不是唯一的通道, 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种:保送、各种形式的加分或降分录取。加分或降分录取又分为以下几种:学科竞赛、民族身份、特长生 (包括艺术和体育特长) 的加分, 再有一个就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自主招生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上述的几种加分通道中的一种。当看到39所中学推荐的90名学生的名单和对他们的介绍之后, 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被推荐的90名学生即使不在校长推荐的名单之上, 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可以通过保送、竞赛加分、特长生或者自主招生等形式走进理想的大学。所以校长实名推荐制对这些本来就有非常大的希望考上北大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上了一道保险。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一种变革措施。网络上关于这个话题, 通常是把大家的意见划分为支持方和反对方, 其实这种视角就是狭隘的, 不足以深刻分析校长实名推荐制。

首先, 一项制度的理念和具体操作分为不同的层级, 可能在一个环节上做的很好, 而在另一个环节上不尽如人意。因此, 当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个政策时, 应该以一种全方位和系统性的视角看待这个政策, 而不能简单地以从前的二分法来表态。

其次, 校长推荐制不是从今年开始的。据我查询的资料, 北大已于两年前在上海做过同样的尝试, 今年北大之所以在全国39所中学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是因为在上海的试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才有信心实行39所中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作为通过艺术特长生考试进入北师大的一名学生, 我的体会是, 如果在高考制度之外, 能有其他一些认可方式, 使他们的能力、学术潜质和特殊才能得到认可, 是一件好事。推而广之, 在高校招生的过程中, 我认为多一条渠道、多一种形式、多一些机会, 这对广大考生来说, 也是一件好事。目前, 无论是校长实名推荐制从出台到目前的一个月时间来看, 还是从两年前北大在上海的招生实验来看, 它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还太少, 要对它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 还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我本人是怀着美好的期望来看待这项改革的。

五、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未来展望

主持人:对于校长实名推荐的发展趋势, 人们看法不一。有些人怀疑, 随着人们对校长实名推荐关注度的降低, 中学会不会推荐一些“擦边生”和“关系生”?

曹保义: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展望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这项改革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变调, 改革必须有严格的评估体系,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采取矫正措施, 保证它能实现初始的目标。我觉得任何政策和措施的出台, 都要有相应的矫正措施, 也就是有严格的监督机制, 坚决杜绝“擦边生”“关系生”, 确保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健康发展。

马健生:北大这次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成本与公关费用, 及遭受的社会舆论压力, 恐怕会得不偿失。如果校长实名推荐制在执行过程中变样, 仅以北大的力量, 恐怕难以处理。但有一点可以做到, 北大每年自主招生的数量是有限的, 并且是很小的一个幅度。总量的限制使得高校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 这样的数量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校的推荐策略和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另一方面, 北大是扛着诚信的旗号在剥夺学生选择的自由, 此举容易形成“霸王”条款。因此, 校长实名推荐制要进一步完善。

朱志勇:我关注的是校长实名推荐会对我们基础教育的创新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思维惰性, 仍比较保守, 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在改革的征程中, 很多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创新思维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教育的诉求在学校教育中发生了冲突, 因此,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体制、形式与方法的创新。

康永久:关于这一制度, 我关注三点:一是这个制度本身的发展, 二是它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将产生多大的影响, 三是它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希望我们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应试教育”,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学校的育人氛围更浓厚, 家校合作更加完善。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光临和参与!

录音整理:祝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实名推荐 篇2

已近11月中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13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仍不见踪影。不过精华学校昨天从部分中学了解到,两校“中学校长推荐”部分的自主招生方案已经悄然启动,一些中学已经获得两校的“校推”资格确认。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和清华大学“领军计划”自主招生均采取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形式。全国有超过200所中学在去年得到北大或清华的推荐资格。而今年获得两校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却迟迟不见公布。“现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情况不清楚,高考复习都不踏实。”海淀区的学生家长徐先生告诉记者。

这几年来,随着加入自主招生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到去年出现数十所高校联盟“三国杀”的局面,被不少人称为“小高考”。“上级有关部门不希望出现自主招生加重学生负担,加上社会上还有‘掐尖’的质疑,这些都导致今年各高校制定自主招生政策会慎之又慎。”京城一所高校的招办负责人对记者透露。

实名推荐 篇3

这两天,北京大学老化学楼121号北大招生办本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所有的人都在询问一件事:北京大学刚刚对外公布的“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与以往的大学自主招生办法不同,“校长实名推荐”,第一,中学和校长的资格需要北大认证;第二,被推荐学生通过北大审核后,无需笔试直接面试。

面试通过者,可以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而其中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可以向北京大学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

这种类似于很多西方大学“校长推荐制”的录取形式,向许多做着“北大梦”的中学生敞开了一条“绿色通道”。当然,这条通道并非“一视同仁”。

在“校长实名推荐”的资质申请审核环节中,北京大学招生办共收到了来自全国400余所中学的申请,经过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议后,最终确定了13个省39所中学的校长入围。

“校长实名推荐”是否公平公正?会不会引发另一种教育腐败?入围的39所学校是如何确定的?……各种质疑接踵而至。

北大校机关的一位老师向本刊记者透露,北大如此迅速地出台“校长实名推荐”,绝不仅仅是对自主招生政策进行新探索这么简单。

生源争夺是真正用意

就在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前不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五所著名高校招生部门刚刚决定,在2010年实行“五校联考”。通用测试部分由这5所大学共同出题,高校特色测试和面试由各校自主决定,通过者,高考录取中享受该校30分的优惠。

“这五所学校都是国家首批‘985高校’。”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尹佳说。

“这一轮考试里,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所学校。我们在29个省市都设了考点,学生也不用奔波。”尹佳认为,这跟以往清华大学实行的自主招生政策没有本质的不同。

“这是给学生们多次选择的机会。即使学生参加了考试,没有被他申请的这两所学校录取,他拿着这个考试的成绩去找其他学校,应该也是有帮助的。”尹佳解释说,“而且,我们一般不强调‘五校’。”

然而,北大很多人对于“五校联考”的看法,和尹佳所说的大不相同。

“‘五校联考’打破了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原有的平衡,类似于一个‘小高考’,北大明年的生源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北大的一位老师说。

他说,对于自主招生的探索是教委提出来的,但是各高校采取什么具体办法,一般不用通过教委批准。“像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生源争夺由来已久,为了减少‘五校联考’可能对北大造成的生源影响,北大也马上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大想探索新的自主招生办法,而校长推荐是一种国际潮流,但是北大在这个时候如此迅速地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跟‘五校联考’有直接关系。”这位老师说。

从北大招生网上的信息可以看到,今年儿月21日至25日,获推荐的学生要在北大招生网填写报名表,经中学校长实名签字盖章同意后提交申请材料。11月26日至27日,北大将安排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审核学生资料。

也就是说,今年年底之前,谁能够获得被批准合格进而进入面试阶段,应该会水落石出。

虽然尹佳强调说,教委规定,自主招生的考试时间必须在寒假之后,但是北大校机关的这位老师也透露,“一般如果是校长推荐了的,因为没有笔试,面试的通过率应该是很高的。”

也就是说,获得北大认可的推荐名单,在年底前应该就可确定,这比“五校联考”早了一个多月。

如何确保公正

对于校长实名推荐,大家的质疑声之一,就是通过北大认证的这39所学校是如何确定的,对于没有推荐资格的其他中学,公平性何在。

从已经公布的39所学校的名单来看,仅江苏一省就有10所中学入围,北京、湖北、湖南、浙江各有三四所学校获选。

据称,这个名单是北大参考了每年在各地中学录取学生的情况确定的。而且现有的方法只是试行,肯定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而大家热议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校长推荐的公正性。

因为没有笔试,而面试的通过率又很高,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学生得到了校长的推荐信,就等于是得到了北大录取降低30分的优惠。而对于中学校长来说,这个权力所带来的各种诱惑和压力,可能会很大。

实名推荐制给高考改革带来什么 篇4

北大首次试点“实名推荐制”, 全国39所中学校长获得推荐资质。这则消息迅速引起社会热议, 不少人提出质疑:凭什么是这39所中学?如何保障推荐过程公正透明?北大出炉“中学名校排行榜”是否加剧教育不公?针对上述质疑, 北大招办给记者提供了书面回应。这份材料说, 改革政策的初衷, 在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框架下, 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使中学和学生能够逐步转为主动培养素质, 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

北大招办表示, 近年来一直稳步推进自主招生制度改革, 旨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中, 通过采取自主招生、保送生、特长生等措施, 选拔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实名推荐制”也是自主招生的方式之一。

对于入选中学数量, 北大招办回应表示, 由于是首次试点, 试点的省份和中学数量很有限, 很多优秀的中学没有获得参与的机会, 但仍然可以继续通过自主招生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在具体操作环节上, 北大采取了系列措施保证这项政策顺利实施, 包括“严格的中学准入制度”和“充分的阳光公示制度”。中学须在本校内对推荐学生的信息及推荐理由进行公示;北京大学在北大招生网上对获得资质的中学、校长及推荐学生、推荐理由进行公示。

北大招办表示, 试行方案明确了违规惩罚措施。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 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 一经发现立即取消中学及校长的推荐资质;获推荐的学生, 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 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学生的资格。

一、仍以分数论英雄, 推荐名单为何难见“怪才”?

随着推荐学生的名单陆续公布, 新的争议接踵而至。除了江苏无锡天一中学少年班年仅14岁的洪欣格以“写作水平突出”引人注目外, 获得推荐的学生基本上仍然以分数论英雄, 难见偏才或怪才脱颖而出。这是否偏离了改革初衷?“校长实名推荐”究竟该推荐什么样的人才?

去年11月17日, 南京师大附中率先公布了推荐学生名单, 推荐该校高三 (1) 班的匡超。南京师大附中副校长周俊说:“推荐匡超上北大是最没有争议的, 他三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 现在还是全校第一。”随后武汉二中推荐了理科女生宋轶凡。据其班主任刘友平说, 这个来自农村的女生学科成绩均衡, 总分基本上都是年级第一名。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推荐的3名学生, 每次大考成绩都在年级前5名, 有的多次考取第一名。有老师猜测, 明年湖北省文理科高考状元有可能从这几名学生中产生。

“即使不用推荐和降低30分录取, 他们也能考上北大, 推荐这些人等于浪费名额!”推荐名单公布后, 社会舆论再次发出质疑。湖南、河南、陕西、吉林和重庆等地中学推荐的学生, 无不是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 汽车就会早衰,

该急速行进时, 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 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 不能满负荷运转, 要适度磨合。如此, 孩子到了成年, 才能快马加鞭, 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想

●伍晓阳, 李江涛, 凌军辉

各自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

面对浪费名额的质疑, 南京师大附中学生匡超并不认同。他对记者说:“我觉得, 中学校长举荐学生到北大是输送优秀人才, 而不是对文化考试成绩尚且不够的人进行助学加分。”南京师大附中副校长周俊表示, 推荐试点的第一年以稳为主, 而且偏才怪才的选拔也需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舆论的关注和压力下, 推荐一个‘怪才’需要非凡的勇气。”南京一所不愿具名的名校校长表示, “什么是怪才?单科成绩优秀, 学科竞赛获奖, 还是创新能力突出?似乎很难具体界定。一旦所谓的怪才获得推荐, 肯定将面临公正性质疑, 背后是不是有黑幕?是不是怪才谁说了算?”获得推荐资格的北京某重点中学校长此前曾表示, 要推就应该推荐“怪才”, 没有就宁可不推荐。但记者电话联系这位校长时, 他坦言学校承受了很大压力, 随着其他中学推荐学生名单陆续公布, 他有可能对推荐学生的思路作出调整。

“究竟选拔全才还是偏才, 应该把选择权交给中学校长, 社会不应给他们造成太大压力。”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红霞说。但她担心的事已经发生, 有位中学校长被问到为何不选偏才时, 无奈地表示:“非不能也, 实不敢也。”

二、“校长实名推荐”离“素质高考”有多远?

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近年来备受非议。如何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 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追求。北大自主招生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 给高校招生改革带来了什么?北大招办表示,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政策的推出, 将是对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补充, 这项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但从现实看, 这项改革实际又落入“分数大比拼”的应试陷阱。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招办负责人表示, 北大招生改革的意义已大打折扣, “实名推荐制”实际上变成了提前“掐尖”, 在激烈的高考生源竞争中“抢跑”。“校长实名推荐制度要想取得成功, 一定要有相应的诚信体系、监督制度和选拔程序等作为配套。”来自教育界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刘林认为, 在当前的国情下, 北大的招生改革不值得推广。如果清华等其他一流大学纷纷效仿, 公布一批各自认可的“名校排行榜”, 必然助长“择校风”, 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实名推荐制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扬生认为, 但是从实践来看, 在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招生人数有限的情况下, 推行这样的改革“形式重于内容”。而且即使有着阳光公示制度, 也难以防止权力寻租的现象。

“作为一项高考招生改革的尝试, 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谷力表示, 实名推荐制在许多国家实行,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运行良好的保障。“一项改革措施, 不可能只有益处没有弊端, 关键是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它, 以严格的要求执行它,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谷力说。

(来源:新华网)

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 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 知识的本质是科学, 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 想象力独占鳌头, 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 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 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 一

旦共存, 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 让其晚接触知识, 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 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 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实名推荐 篇5

昨晚,获得北京大学2011“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的161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在北大招生网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据了解,2009年底,北大正式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率先在全国13个省份的39所中学进行试点,效果良好。在总结首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北大决定2011年在全国推广“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北大招办共收p.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视频:北京大学公布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媒体来源:北京电视台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200所中学递交的申请。经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的认真评议,最终确定161所中学(含2010年首批试点的39所中学)获得2011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推荐学生总额为210名。学生获得实名推荐之后,只需要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不需要参加自主招生笔试。面试合格者将被认定为北大自主招生候选人。实名推荐制候选人均需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正常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惠。相关内容:北大招办解答“校长实名推荐制”热点问题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首批试点的中学校长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站在为国选才的高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向北京大学推荐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优秀学生,确保了首批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质,是按照《规划纲要》的精神,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北大希望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积极探索。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北京大学始终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十分关心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在2011年评议过程中,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中,不仅有北京牛栏山一中、河北冀州市中学、湖北钟祥市第一中学、湖南湘潭县第一中学、湖南桃源县第一中学、江西丰城中学、云南下关一中、浙江慈溪中学、浙江新昌中学、重庆梁平中学等一批县级及农村中学,也有湖南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西藏拉萨中学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中学。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领域起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希望广大中学校长站在更宽广的视野上积极向北大推荐“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学生,共同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招生工作关系重大,寄托着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北大将始终奉行阳光、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学准入审查制度、充分的过程和结果公示制度以及严厉的事后纠违制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希望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全程监督,确保“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顺利实施。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中学名单经我校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认真审议,综合考察申请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了161所中学为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现将名单公示如下(公示期7天),如公示对象存在相关问题,请通过传真、来函等方式向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反映。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2010年10月31日附1: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电话:010-62751407传真:010-62554332

地址:北京大学老化学楼129室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100871附2:获得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中学名单地区中学校长姓名推荐名额安徽合肥市第一中学陈栋1安徽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汪正贵1安徽芜湖市第一中学庞定亚1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学王建明1安徽安庆市第一中学沈波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1-3北京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1-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曹保义1-3北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王铮1-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蔡晓东1北京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1北京北京市第二中学钮小桦1北京北京市第八中学台峰1北京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刘克祥1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石彦伦1北京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郭涵1北京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李有毅1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田琳1福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陈文强1福建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周君力1福建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刘殊芳1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赵继容1福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李迅1福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连思标1甘肃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信生1甘肃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化得福1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颖民1-3广东广东深圳中学王占宝1-3广东广东实验中学郑炽钦1广东珠海市第一中学韩延辉1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贺优琳1广东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张复昌1广东深圳实验学校曹衍清1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何伟萍1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方洁玲1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李昌林1贵州贵阳市第一中学赵福菓1贵州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建华1海南海南中学马向阳1河北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邵喜珍1河北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刘长锁1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高玉峰1河北秦皇岛市第一中学刘庆杰1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刘月建1河北河北冀州市中学马学伟1河南河南省实验中学王学进1河南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任艳丹1河南郑州市第一中学朱丹1-3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毛杰1河南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陈运道1河南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毕乐武1河南安阳市第一中学付宏1河南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云昌1河南林州市第一中学王志强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赵文祥1-6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符景海1-3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宁德忠1-3黑龙江大庆第一中学武文芳1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卜祥林1黑龙江佳木斯市第一中学付晓秋1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真1-2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李鸿朗1湖北武汉市第二中学董汉利1湖北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刘道德1湖北钟祥市第一中学杜传家1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马德明1湖北湖北省荆州中学彭继平1湖北湖北省黄冈中学陈鼎常1湖北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周云久1湖北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程敬荣1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卢鸿鸣1湖南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力源1湖南长沙市第一中学赵雅茜1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李素洁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王斌1湖南湘潭县第一中学赵罗海1湖南长沙市南雅中学孙传贵1湖南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燕立国1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桢1-5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履伟1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董正璟1江苏江苏省淮阴中学张元贵1江苏江苏省海门中学石鑫1江苏江苏省姜堰中学高志雄1江苏江苏省启东中学王生1江苏江苏省天一中学沈茂德1江苏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张耀奇1江苏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吕建1江苏江苏省扬州中学卫刚1江苏江苏省南通中学姚天勇1江苏江苏省苏州中学张昕1江苏江苏省泰州中学蒋建华1江苏徐州市第一中学王志勇1江苏江苏省盐城中学李志成1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邹正1江西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饶祥明1江西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汤赛南1江西上饶市第二中学周方鑫1江西江西省丰城中学熊才卫1江西新余市第一中学黄余平1辽宁本溪市高级中学庞鸣嵘1辽宁辽宁省实验中学关俊奇1辽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刘春普1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琛1辽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黄启成1辽宁鞍山市第一中学周兴国1辽宁阜新市实验中学王洪奎1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中学郭炳胜1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王力争1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孙武平1青海青海湟川中学张建国1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品木1山东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孙先亮1山东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于树增1山东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于允峰1山东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卢法斌1山东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许崇文1山东淄博实验中学程德权

实名推荐 篇6

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过于倾向重点学校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为全国高中毕业生提供一个推荐入学机会的一项自主招生制度, 对于每一所高中学校与每一个高中毕业生而言获得推荐名额和校长推荐的机会理应是均等的, 然而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推荐名额分配不均、过于倾向重点学校的问题。在2013年校长实名推荐制实行过程中存在招生对象过于倾向东部重点地区的问题, 详见表1和表2。2013年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港澳台除外) 的276所高中。这276所高中共拥有417个推荐名额, 其中北京的19所高中就拥有45个推荐名额, 占到全国推荐名额总数的10.8%。与此同时, 在获得推荐资格的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学里, 有湖南桃源县一中、北京牛栏山一中等一批县级及农村中学以及新疆华山中学、西藏拉萨中学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中学。由此可以看出, 2013年度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中学严重倾向于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1]

(注:表1及表2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2013年11月7日公布的《北京大学2013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候选人名单》)

2. 推荐标准不够合理

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是给那些学科突出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一个推荐上名校的机会,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推荐标准不够合理的问题, 致使这一目标成为空谈。关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的条件,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2009年11月8日发布的《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上说, “由校长以实名形式向北京大学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而在2013年11月4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发布的《北京大学2014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中则提出推荐对象为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 (文理科类分列, 特长异禀者, 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核后, 可适当放宽标准) 的高中毕业生。[2]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绝大多数校长为了避免社会上的质疑而走上按分数推荐的老路, 推荐的学生多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叶翠微校长当初提出校长推荐制的设想出发, “实名推荐制”旨在给特殊人才开辟一条升学渠道。很多人也都期待校长们能够推荐一些“怪才”和特殊人才, 就像20世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拘一格招揽了罗家伦、张充和、叶曼、钱钟书、朱自清等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天赋的人才一样。然而, 在被推荐学生的名单下来以后, 所有人发现, 这些学生都是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的, 他们即使是不被推荐也能上一流的高等院校。[3]的确, “学科成绩突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的推荐标准使得校长在推荐学生时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分数, 造成“唯分数论”的现象的出现。

3. 公众质疑之音强烈

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了高考选拔体制的弊端, 对于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公众质疑之音强烈的问题。国内改革采用的惯常路径是, 依据自主招生政策设计出各种招生方案, 通过试点寻找到有利于合法地发挥高校自主招生权利的、最合法可行的招生录取方式。但是, 因为受制于所谓的国情实际和社会舆论, 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难免折衷与妥协。[4]肩负着打破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弊端的“重要使命”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也同其他教育制度一样, 自其颁布之日起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浪网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出来之后, 就对广大网友进行了一项调查, 在参与讨论的10.8万名网友中, 67.5%的网友持反对态度, 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对多数人产生不公平;24.8%的网友表示支持, 觉得“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 发现高素质学生”;另有7.7%的网友表示“不好说”。[5]近年来, 对于现行高考制度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 而校长实名制是为创新型、拔尖型人才建立的“绿色通道”, 是重点大学破冰招生改革的一个善举。然而, 为什么公众却普遍反应谨慎, 甚至反对之声高于支持之音?问题在于人们对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疑问多于信心。由于公众普遍对校长实名推荐制持质疑的态度, 社会公信力不够, 这就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举步维艰, 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问题归因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推荐对象过于倾向重点学校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所造成的。从校长实名推荐制运行至今, 在获得“实名推荐”资格的学校中, 以城市重点中学居多, 并大多集中在沿海省份。而农村中学却很少, 少有的几个也是该地区的重点中学, 这就造成了推荐只是“优中选优”, 并有违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6]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优中择优”的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于学校而言, 基础设施的好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生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在我国,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有着天壤之别,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有着云泥之别,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悬殊。因此, 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获得的推荐学校和推荐名额所占比例甚小, 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学校在申请推荐资格时, 其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质量都无法与东部地区的学校相提并论, 从而使得在学校申请推荐资格与分配推荐学生名额时, 东部地区会占据绝对优势。这就造成了在分配推荐学校和推荐学生名额时存在过于倾向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的问题。

2. 高考选拔制度约束

我国传统高校招生一般是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根据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自高至低录取考生。在此过程中, 大学与中学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理性对接的渠道, 大学只是凭借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录取, 学生的真实情况如何, 大学并不清楚, 而作为最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中学却没有发言权。[7]校长实名推荐制正是给特殊人才开辟了一条升学的绿色通道, 也为改变这种高校与中学缺乏沟通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契机。然而, 由于高考制度作为一种招生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三十多年, 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这就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运行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分数这一因素, 在确定推荐标准时不得不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试想, 如果真的有哪个校长推荐出一个“怪才”来, 比如某一方面特别突出, 但其他方面都很差, 可能很难服众, 估计多数人也很难接受。[8]因此, 由于高考选拔制度的约束, 分数的硬性规定对于严重偏科的怪才而言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 校长推荐制最终也只能凭分荐人, 这与高考“凭分取人”的功能无异。[9]这就使得校长推荐制难以达到其最初的“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的目的。

3. 制度本身不够细化

校长推荐制在刚刚提出时并没有对推荐标准作出具体的描述, 只是在对招生对象进行定义时提到过, 即北京等13个省的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因此, 综合素质优秀和学科特长突出可看作是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标准。而2014年的推荐对象则描述为全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1%以内 (文理科类分列, 特长异禀者, 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核后, 可适当放宽标准) 的高中毕业生。[10]从推荐对象的界定中可以看出, 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标准是比较模糊的, 这种模糊的推荐标准使得校长在推荐学生时有较大的暗箱操作的空间。[11]此外, 在审查申请高中的资格时其标准是什么、获得推荐资格的高中学校如何选拔推荐学生、由谁来选拔推荐学生等问题上也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这就使得公众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给校长权力寻租制造一个良好的机会, 也正是校长实名推荐制里这些模糊的概念和标准使得公众对其普遍持一种质疑的态度。

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问题解决策略

1. 扩大推荐对象范围

针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的过于倾向重点地区的重点学校的问题, 首要解决策略就是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 让贫困地区、非重点中学的学生也享有推荐入学的权利。就目前校长实名推荐制实行现状来看, 其招生对象来源主要是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可以依靠“实名推荐”资格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进而招收更多更好的学生来发展自己, 而普通中学却只能越办越差。为了成为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对象, 学生大多往有推荐资格的重点学校挤, 使本来就竞争激烈的重点中学竞争更加激烈, 走后门、高额择校费等现象更加严重。而没有钱、没有关系的学生只能进入普通中学就读。[12]那么对于这些普通中学的优秀学生而言怎么才能享有入学推荐权呢?“实名推荐”所体现的公平性又在哪里呢?这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笔者认为, 校长推荐制要解决上述实行中产生的问题, 就必须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 改变推荐对象分布不平衡的现状, 排除重点中学的影响, 让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参与推荐, 让更多的优秀学生享有通过推荐入学的权利, 做到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相平衡, 以保证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2. 制定科学推荐标准

要改变我国目前校长推荐制运行过程中“唯分数论”的推荐标准, 就必须制定完善的推荐标准, 保证推荐标准的多元化、科学化。首先, 要进一步细化中学推荐学生的可操作性标准, 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考生推荐标准。[13]笔者认为“志向远大”“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发展潜能”等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应尽量减少这种欠缺可操作性的标准。在确定推荐标准时, 应加大学生日常各方面表现的比重, 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考虑, 保证对于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 给予相应的推荐制度, 力争推荐方式多样化, 评价学生方式多元化, 切实保证具有特殊专长的学生也享有推荐入学的机会。此外, 在制定科学的推荐标准的同时, 要加强推荐程序的透明化和公开性, 确保推荐自始至终都阳光透明, 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力图摆脱高考选拔机制的束缚, 实现推荐入学的最大科学化。

3. 完善落实监督机制

由于制度本身不够细化, 使得社会各界对推荐制的信心不够, 公众普遍持质疑的态度, 从而致使推荐制发展缓慢,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在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运行过程中, 推荐制在实施程序方面不够细化, 尚缺乏明确可行的监督机制, 这就使得公众担心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助长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 出现权力寻租等问题, 难以保证推荐制的公平与公正。因此,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 完善和落实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一方面, 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管理推行过程中弄虚作假等情况, 使人们在对公示有异议时能够有地方申诉;另一方面, 要将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公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 使整个推荐工作在阳光下完成, 接受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避免滋生腐败。在实施过程中, 促使校长实名推荐制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推荐标准的科学化、多元化和人性化, 使得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够真正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入学选拔机制, 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14]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高校人才选拔制度, 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才能推动校长实名推荐制更好地发展。因此, 必须要不断扩大推荐对象的范围, 保证教育公平;制定科学的推荐标准, 保证推荐程序的公开化;完善和落实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 不断解决校长推荐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才能推动校长实名推荐制平稳健康运行, 推动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2013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候选人名单[Z].2013-11-07.

[2][10]北京大学2014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Z].2013-11-04.

[3][5][7]阚仁建.浅析“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性与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23) .

[4]郑莹, 宣力亢.“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J].教育与考试, 2011 (1) .

[6][11][12]郭明富.论九品中正制及其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1.

[8]刘海峰.校长推荐制, 能否打开另一扇窗[N].中国教育报, 2009-12-16.

[9]欧颖.关于高校自主招生中“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反思[J].江苏高教, 2012 (2) .

[13]方泽强.中学校长推荐制的实践与反思[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 2012 (4) .

实名推荐 篇7

一、 校长推荐制是否加剧教育不公

“校长推荐制”的公平性问题是其成为舆论焦点的根本原因。网络民意调查显示, 公众普遍怀疑“校长推荐制”将加剧教育不公。一是缘于其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二是因为“校长推荐制”将绝大部分推荐资格赋予都市名校不符合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笔者认为, 在目前“校长推荐制”还只是小范围践行的情况下, 公众暂时不必为“校长推荐制”的异化过于担忧。我们不排除某个别中学或中学校长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的可能, 但绝大多数校长应该会看重自己个人声誉和学校声誉。而且, 每个中学推荐的人数毕竟极少, 在实施过程中, 各个中学都采取了集体决策、校长签名、阳光公示的程序。根据北大这两年试点的情况来看, 公众担心的弄虚作假问题目前暂未出现。至于推荐制将绝大部分推荐资格赋予都市名校也属事出有因。如果把诸如校长推荐之类的权力给予那些地处偏远、不那么优质的中学, 则更加不可靠。因为无论是媒体的发达程度、公众监督的力度、吏治的情况, 大部分中国县级行政区域的各种机构都比大城市更加无法让公众放心[1] 。所以推荐名额的城乡均衡分配只是一种理想。

虽然目前来看“校长推荐制”的小范围践行带来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 一项新的政策或改革措施产生的社会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潜在性, 而且随着政策或措施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的加大, 影响也会扩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其当下的问题和影响, 更应预测其将来的问题和影响。“校长推荐制”如果只是涉及北大一校, 涉及几十所重点中学, 我们倒也不必过于惊恐;如果这一被称为“深化改革之举”的新政被广泛采用, 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其影响将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

其一是形成对教育公平的巨大冲击。可以断言, 由于受争夺优质生源的驱动, 又有国家机器的支持, 其他名校仿效北大做法将不可避免。事实上, 实行“校长推荐制”的一流高校已不止北大一家, 清华大学也在10月推出的2012年自主招生方案中表示将实施“校长推荐”, 全国221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可以直接向清华选送优才[2] 。随着实行“校长推荐制”的院校增多, 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和推荐人数将大大增加, 民主监督的难度必然相应增加。而为争夺生源, 各校对获推荐学生优惠力度会不断加大, 从北大2012年推荐制的新方案即可看出这一趋势。毫无疑问, 优惠力度的加大会使得权力寻租的空间大大提升。同时, 一流名校不论是出于自觉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还是顺从民意, 都会将推荐名额逐步部分赋予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学, 而这些地区的社会监督力度、吏治清廉度则更不尽如人意, 弄虚作假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加剧。从高校方面来看, 在这样一个物质社会、关系社会, 学生的背景越来越被高校看重, 大学愿意招收“富二代”, “官二代”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此种情势下, 高校是否会对被荐人学业表现的真实性认真查实堪忧;从中学方面而言, 推荐中弄虚作假仅仅是被取消推荐资格, 校长并不会受到行政处罚, 更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这不足以保障校方的诚信。校长推荐实质是教师和校长共同推荐, 校长负责。教师和校长非圣贤, 而校长更是上级任命非民主选举产生, 校长和教师抵御人钱请托和人权干预的能力相对较低。可以预见, 中学校长实名也好, 匿名也罢, 其所推荐的学生不可能单单着眼于品质和学业的优异与否, 还得顾及方方面面的关系, 应对头头脑脑的压力。“校长推荐制”的甘露是很难洒到优秀而清贫的学子身上的[3] 。我国历史上的推荐制在实行之初也往往效果不错, 如唐代进士科举允许“公荐”, 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 将考试与推荐结合, 以克服一试定去留的局限。此法刚实行时期效果较好, 但时日一长问题便随之而来, “走后门”现象大行其道, “公荐”实际变为“私荐”[4] 。“校长推荐制”即使有“阳光公示”, 恐怕范围广、时日长之后也会流于形式。

其二, “校长推荐制”一旦规模扩大还很可能加剧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并进而影响初等教育。各名牌高校如若都效仿北大实行推荐制, 指定自身认可的优质中学, 则同一地区原本教育质量不相上下的中学, 在有无推荐资格的差异后差距会扩大。有推荐资格的学校如同得到了“权威认证”, 很可能虹吸其他学校的优质师资, 从而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和中学的择校风。现今择校热居高不下, 各级政府都在想办法抑制择校风以消除教育的不均衡, 而“校长推荐制”却实质上拉大学校差距, 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当下,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 金钱和成绩都成了“择校”的双向标准, 在双向标准下, 非富即贵者成了“择校”的受益者, 无钱无权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几率自然被相对降低。这势必加剧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 让交不起巨额择校费的贫家子弟远离具有“校长推荐制”资格的中学, 远离优质教育资源;让权贵或富家子弟优先享有优质教育, 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宣传的均衡教育简直背道而驰[5] 。

此外, 我们不可不防推荐制可能带来的中学请托之风。

二 、“校长推荐制”是否能有效选拔”特殊”人才

是否应为选拔特殊人才服务是“校长推荐制”的另一争议焦点。有人热捧“校长推荐制”, 原因之一在于认为此举有利于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发现“偏才”、“怪才”, 是对统一高考的有益补充。不论是统一高考还是“北约”、“华约”联考, 所选拔的都是各科全面发展的“全才”。现有选拔制度下, 钱钟书、季羡林这样的非“全才”是不可能入名校的, 因此, 许多学者和普通民众对推荐制寄予厚望, 认为其价值在于发掘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另类人才”。北京某重点中学校长此前曾表示, 要推就应该推荐“怪才”, 没有就宁可不推荐。高考的统一性与人才的多样性具有难于调和的矛盾, 统一高考之下, 非各科学业成绩都名列前茅者难于考入一流高等学府。理论上而言, 推荐制正是应该弥补统一考试的缺陷, 成为对缺乏灵活性的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 从“推荐”这一通道中发现和吸纳某些具有特殊禀赋的个体, 为发掘特殊人才服务。然事实却并非如人们所想那般简单。

第一, 偏才、怪才很难制定统一的客观标准, 因而定会带来操作上的系列问题。在民众对社会诚信的普遍质疑下, 推荐偏才、怪才需要非凡的勇气。迫于舆论的压力, 校长推荐制仍只能以考分论英雄[6] 。这两年被推荐的学生无一不是各自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 推荐偏才、怪才有实际的操作困难。

第二, “校长推荐制”中对于被推荐者依然有较高的高考分数这一硬性要求, 分数的硬性规定对于严重偏科的偏怪才来说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 使其只能“望分兴叹”。“考分才是硬道理”, “校长推荐制”的最终结果仍只能是“凭分荐人”, 这与高考“凭分取人”功能无异。从我国层层筛选的教育制度本身而言, 非各科成绩都优异的全才难以进入具有推荐资格的“名牌高中”, 只在某一方面造诣非凡的偏怪才在中考中可能就已被淘汰出了精英学校, 难有通过“校长推荐制”被举荐到大学的机会。

第三, 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如果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 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 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7] 。强调选拔偏才、怪才有可能造成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因此, 我们就不难理解北大缘何表示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 不鼓励, 至少是不能正面提出招收偏才、怪才了。所以说, 标榜对现行高考制度性突破和尝试的“校长推荐制”依旧难脱“考分大比拼”的窠臼, “另类人才”难于在推荐制中脱颖而出。

三 、我们需要怎样的自主招生改革

作为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的校长推荐制既不能有效选拔特殊人才, 与高考“凭分取才”的选拔功能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不能在实质上形成对高考选才的有益补充;又极有可能在当前配套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损于教育公平, 这样的改革举措绝非上策。西方管理学上有所谓漏洞原理, 即如果管理存在制度性漏洞, 事情就一定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这个原理被浙江航模加分事件、重庆高考状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等“弄虚作假案”一次又一次地证实[8] 。事实不断证明, 高考制度只要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 这种可能性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一定会被充分利用。至于用“校长推荐制”来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想法更是存在逻辑上的不合理。诚信体系和推荐制, 谁为谁的条件和前提应该不难区分, 怎可对调?北大对于“校长推荐制”这一并无多大实际改革意义并可能带来教育腐败的新举措乐此不疲的原因很简单, 不过是为了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权宜之计, 招生抢生源的一大招数罢了[9] 。当然, 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指责高校的掐尖行为, 争夺优质生源是高校的正当权利, 就如同考生有权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一样。但是我们更需要既有利于高校选才, 又能真正惠及广大考生, 既能提高效率, 又能兼顾社会公平的改革良策。

高校自主招生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正当权利, 但是高校如何自主招生却是一个涉及千万考生利益、涉及高校自身利益和涉及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舆论向背的复杂问题。从当前的自主招生改革来看, 笔者认为, 高校联考更能体现招生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和对接。类型和层次相同的大学, 由于各自的竞争力相当, 在生源选择方面也表现出较多一致性, 由此, 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实行结盟联考, 具有合理的现实基础。联考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招生效率, 同时“凭分取人”又能较有效保障录取的公平公正。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联考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考试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高校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难以让所有学生都参加联考, 考生竞争机会不均等。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最起码要求, 我们的自主招生改革应努力着眼于能使所有学生有同等机会参与竞争, 从最初的小范围机会均等到更大范围的机会均等迈进;二是给高校和考生均增添了负担。目前我国还只是部分高校享有有限的自主招生权。政府放权于高校, 所有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果所有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自己命题组织考试或是高校之间形成联盟进行联考, 不仅对高校自身而言会形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对成百上千万考生而言更是巨大的身心和经济负担。

要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招考分离, 分类考试是一良好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0年) 第十二章指出,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首先, 招考分离,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考试, 这不但能减少各高校单独命题或是联合命题的繁重工作和高昂费用, 还能减轻中学和学生为应付各高校不同的要求而带来的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以及应付不同高校“单考”和不同联盟的“联考”而带来的身心和经济负担。考试由专业机构承担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命题、评分、成绩报告等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考试成绩在各高校间可以通用, 考试机构只为高校和考生提供成绩报告, 在高校和考生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不介入高校招生, 对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没有影响[10] ;考试由专业机构负责, 面向全国, 任何人都有同等参加考试参与竞争的机会, 这样保证机会公平。其次是要分类考试。实质上, 当前的高校联考就是高水平大学结成各种联盟用高难度高选拔性的试题来挑选生源的考试, 体现的就是一种“分类考试”;考试机构根据不同类别高校的要求设计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考试, 考生根据自己的各科水平和高校的要求选择考试类型、级别和考试科目, 这样不仅能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从而提高选才的效率, 也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到适合自身的生源, 实现“适才选拔”创造条件, 而高校自主招生的侧重点则从各校各自组织考试或联合组织考试上转移到高校依据自身的定位和要求制定明确的录取标准, 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依法自主招生和录取上。高校自主招生权主要体现在高校自我制定录取标准而非自行组织考试上。

参考文献

[1]田磊.校长推荐制:能为中国教育带来什么[J].中国青年工作研究, 2009, (1) :60.

[2]高校2012自主招生的“直推”新政遭质疑[EB/OL].http://gaokao.eol.cn, 2011-10-30.

[3]周寿鸿.“校长推荐制”会不会为造假抬轿[EB/OL].大河网, 2009-07-14.

[4]刘海峰, 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99-100.

[5]周明华.教育部应理性评判北大的“实名推荐”[N].燕赵晚报, 2009-11-19.

[6]伍晓阳, 李江涛, 凌军辉.北大“实名推荐制”给高考改革带来什么?[EB/OL].新华网, 2009-11-26.

[7]赵婀娜.北大首次回应质疑:偏才怪才不应成高招指挥[N].人民日报, 2011-01-24.

[8]赵元和.棒喝:高考改革的关键是杜绝人为不公[N].中国青年报, 2009-11-19.

[9]黄晔, 董进.北大老师:校长推荐制系为提前抢生源对抗清华[N].重庆晨报, 2009-11-27.

实名推荐 篇8

高校自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重要机构的大学提出的新课题。因此从2003年起, 国家就逐步对更多的高校下放招生权力, 以鼓励他们自主发展、办出特色,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推荐制作为自主招生政策的一项措施由来已久, 古今中外概不鲜见。以重点中学集体名义向名牌大学推荐优秀学生也实施有年, 而作为其中的一种变式———“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北大的推出, 本来不是一件什么稀罕事, 在逻辑上似乎也顺理成章, 并且仅涉及13个省市的39所重点中学, 招生名额也不大 (控制在总招生数的3%以内) 。然而令人不胜纳闷的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态的发展超乎人们的预料, 一时间各种争议、评论、报道、调查铺天盖地, 各种论坛、辩论会也好不热闹。这不免让人怀疑现象背后掩藏着的某一实质问题被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给引爆了。那么, 这一实质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下面请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关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各种网上调查 (见表1) 。

只要稍加浏览, 我们就可以看出广大网民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舆论) 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平问题, 二是信用问题。前者涉及到少数人与多数人、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公平问题;信用问题也涉及到两个方面:校长信用和社会信用 (权钱交易、暗箱操作、钻空子、人情买卖等。有趣的是, 华商网-新文化报的调查也显示, 六成家长担心暗箱操作愿送礼争机会[7]) 。公平问题与信用问题交织, 这个问题近年引起关注, 不限于教育领域, 它是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映射。难怪包括武大前校长刘道玉在内的很多学者也指责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隐藏几大不公, 可以预见会失败, 还得到9成读者的支持。[8]

要想通过一所高校、一个小小的招生制度改革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是不现实的。然而, 以百年北大的崇高声誉, 合法的自主招生政策框架内一项小小的改革举措为什么会造成轩然大波、引起广泛质疑?这跟北大作为13亿人的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广义) 其本身是否公正诚信、合理合法并得到人们的认可有直接关系。下面试从新制度理论视角加以剖析。

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法性及其不足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有必要先搞清楚“校长实名推荐制”政策及其制订者“北京大学”的性质。按照新制度主义理论, 北京大学作为国办公立高校, 显然属于公共机构, 法律上为全民共有并服务于全体国民, 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作为代理人承担具体的办学任务并为学校的发展担责, 但不能改变它作为公器的公益性质即公共性。因此以北京大学名义出台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完全应该被视为一项公共政策, 它既不能服务一部分人而剥夺另一部分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北京大学这一组织机构或校内群体而为自身谋利, 无视其公共责任。

在新制度主义视角下,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法性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出台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从2003年第一批22所试点院校算起, 北京大学就位列其中。如果把“校长实名推荐制”视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一种形式, 它的政治合法性无容争议。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竞争对杰出人才的迫切呼唤, 客观上对人才培养重镇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 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种尝试, 就是对传统招生方式的一种突破, 跟推行已久的学校集体推荐制比起来, 步子并不算太大。如果再与国外比较, 校长、教师、校友、社会贤达等向高校推荐学生已是常则, 我们似乎没有质疑“初生之物”的必要。三是校长实名推荐制推出以来, 在公众的关注和舆论的密切监督下, 北京大学招生办及各相关重点中学严格按照《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9]的要求选拔推荐学生, 做到了透明、公开、程序公正。

既然有上述合法性基础, 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什么还会引起众多质疑?这说明其合法性存在严重不足。在新制度主义看来, 既有内在的合法性障碍, 也存在外在的合法性危机。

首先从内因来看, 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 即制度文化不足, 建立于个人 (校长) 诚信基础上的新政策难以与之相容。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接轨, 我们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引起关注, 并提上了国家的政治议程。然而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路艰[10]。有人认为, 我们的文化传统并不缺乏信用, 所谓“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当代信用缺失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因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由计划来调节, 不存在相互之间的诚信履约问题;其次是由于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完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信用记录不全, 信用查询不便, 使得中国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一个基础平台。因此在技术上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 在时间上需要重塑人们的信用, 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无疑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在新制度主义看来, 更为根本的原因还要到文化传统的基本层面去找。大家知道, 中华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区别, 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从儒家伦理到马克思主义, 社群主义的主流价值相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区别于自由主义的西方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我们文化的“意义框架”中, 个人的价值由集体赋予并从属于集体的价值, 因之个人的信用永远也不及集体的信用可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西方社会运行良好的个人推荐制度, 到了我们这里就遭到质疑, 为什么学校的集体推荐没有问题, 校长实名推荐广受争议。这说明, 外在制度 (校长实名推荐制) 与内在制度 (文化传统) 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校长实名推荐制表面上从学校集体推荐迈出了一小步 (制度延伸或制度完善) , 在文化类型方面实则是跨越了一大步 (制度转轨) , 已经超越了社群主义文化传统的“红线”。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 只有国家或政府权威才可能发动这种强制性质的制度变迁, 以小小一所大学, 完全不胜其力。这可能是北大那些“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肇始者始料不及的。

再从外因来看,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校长实名推荐制“善中而没有善始”, 即注重并引导舆论关注该项政策的实施过程, 却把更为关键的前提掩盖起来, 没有做到政策制订过程的透明、公开, 没有广泛倾听、公开征集、采纳和反映民意, 这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 难逃合法性质疑。比如, 只有13个省市 (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 的39所中学入围, 这是什么道理?而且这些中学都集中在大中城市, 这对其他地方的学校和学生来说公平吗?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北大出台政策之前不公开征求意见?为什么无视公众参与?原来北大另有隐衷:为了“掐尖”, 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生源竞争。[11]它原本没有抱着公共性目的, 不过是借着公共、合法的名义开展生源争夺战, 以博取一校之利而已。可见, 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的北大智囊们, 在这个问题上完全背离了公众———全中国人民的委托意愿, 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进行着逆向选择。这是典型的败德行为, 只不过该谴责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而已。

至于该政策能否“善终”, 即能不能接受大众的评价, 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得到公众认可, 这也是大可怀疑的。从目前的推荐结果来看, 90名“合格”推荐生都是品学兼优、综合素质突出, 完全可以通过硬考或常规推荐程序进入重点大学。那么, 校长实名推荐的意义又何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被许多人解读成偏才、怪才的福音, 这不过是“校长推荐制”的借口。“我们要考虑偏科学生的特殊性, 因为其中确实不乏一些杰出人才, 比如吴晗被清华录取时, 数学就得了0分”, 但他显然不能被今天的“实名推荐制”降30分录取。

对于北大此次的招生改革, 刘道玉很不客气地指出:“如果北大明智的话, 现在就应该戛然而止, 如果一意孤行, 肯定会失败。希望北大充分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见, 不要盲目推行一项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改革。”虽然他的断言基于不同的理由, 但在新制度主义看来, 却不失为正确而严厉的警告。

三、“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法性补救

在应然层面, 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项新制度未能充分意识到其与内在制度——传统文化的协调性问题, 这为后来“超乎预料”的社会争议 (实为合法性危机) 埋下了隐患。然而, 现在要骤然关闭“潘多拉的盒子”已不可能, 因此在实然层面应该着力考虑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确保政策实施的公共性:它的先天不足能不能得到补救?如何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如何在推行过程中落实政策的公共性?

如果我们把“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待, 而不是北大应对生源竞争的权宜之计, 那么从政策的制订和出台来看, 它的合法性便因公共参与的缺位而“先天不足”。但这是就政策制订的程序而言的, 程序的不合法并不必然引出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不合法的结论。根据前面的分析, 从国家的自主招生政策到社会对杰出人才的需求, 都给北大此举提供了合法性背景, 并且从公众的调查反映来看, 更多的关注集中于政策实施层面 (校长是否公正、机会是否公平) 而不是政策内容和政策制订层面的公正问题。这就为该项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弥补其先天不足留下了空间。

那么, 校长实名推荐制下一步可以作何选择, 以维护公共性的神圣价值呢?

首先, 确保政策施行过程的透明公开, 自觉接受全民监督, 杜绝任何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步目前北大和相关学校都尽力做到了, 毋庸多言。

其次, 在政策执行透明公开的同时, 调整政策的公共航向, 坚决剪除言在“素质”、意在“掐尖”, 欺瞒公众、表里不一的逆向选择行为——这完全偏离了公共性要求, 真正给“学科特长突出”的偏才、怪才敞开大门, 不必硬守“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限制。否则像钱钟书、梁漱溟那样不合常模的奇才必成遗珠, 难以彰显该项政策的独特价值, 也远离了广大公众寄于的期望。

第三, 必须对选择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39所重点中学试行“实名推荐制”的原因作出诚挚的解释和说明, 并认真听取公众意见, 就如何逐步推广这项工作以惠及更多地区、学校的学生作出制度承诺, 着手后续配套政策的跟进制订及实施, 使这项广受争议、倍遭质疑的政策在一个连续的政策系统中获得合法性支撑, 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摆脱目前陷于被动辩解的尴尬处境。

当然, 以上仅在实然层面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 并不一定能改写该项政策滴落的负面历史。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形象问题, 恐怕还得从政策实施主体———北大自身的规制入手, 比如严格约束手中的特权, 认真对待民众的声音, 敞开襟怀迎接各种挑战, 使公共权利为国所用, 为民所爱, 受之于共, 施之于众, 方能维护北大在全中国人们心目中不可动摇的精神地位。

参考文献

[1]你如何看待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EB/OL].http://survey.news.sina.com.cn/result/39264.html, 2009-12-09/2009-12-10.

[2]新浪-南都调查:校长实名推荐能否选出优秀学生[EB/OL].http://survey.edu.sina.com.cn/result/39420.html, 2009-12-1017:06:41.

[3]你支持北大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吗-[EB/OL].http://www.edu.cn/php/diaocha/topic_result.php-topic_id=552, 2009-12-1017:18:58.

[4]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 被荐者可降30分录取, 对此你怎么看-[EB/OL].http://vote.news.tom.com/r-134784.html, 2009-12-10, 17:35:20.

[5]如何看“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被荐者降30分录取”-[EB/OL].http://home.eeo.com.cn/bbs/thread-288241-1-1.html, 2009-12-1100:17:50.

[6]北大将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调查[EB/OL].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9-11/18/content_3205080.htm, 2009-12-1100:26:57.

[7]北大试行实名推荐制六成家长愿送礼争取机会[EB/OL].http://news.163.com/09/1112/02/5NSRLPSR0001124J.html, 2009-11-12/2009-12-11.

[8]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痛批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EB/OL].http://news.qq.com/a/20091118/000255.htm, 2009-11-18/2009-12-11.

[9]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topku.cn/data/detail.php-id=4913, 2009-11-08/2009-12-11.

[10]鄢来雄, 李军, 周文.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路艰[N].中国信息报, 2009-10-14 (005) .

手机实名制的终点是“名义”实名 篇9

快销品模式之花实名制泥沼之果

让新用户实名登记不是一件难事, 反正是在工信部强制要求下各运营商统一行动, 不实名就不可开户, 困难的是让老用户实名, 这几乎让运营商陷入泥沼之中。

其实最早一批移动用户都是实名的, 当时可称为“安装移动电话”, 毕竟模拟手机都是要烧号的, 离不开运营商的服务。但是从机卡分离的数字手机上市之后, 运营商们发现手机卡可以很方便地被做成快销品在各种渠道销售, 用户买到手机卡即插即用, 销售模式能够快速扩张。而让用户提供资料基础之上的实名认证, 无疑将极大削减快销品模式的优势, 在没有法律明文禁止的情况下, 神州行、如意通等大量非实名制卡纷纷涌现。

快销品模式无疑能极大程度促进手机卡的销售, 当政府、运营商高层发现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且扩大的时候 (如电信诈骗等) , 市场已经接受了这个规则, 买卖双方都觉得实名制是很麻烦的事情。于是, 即便有了实名制的要求 (如2013年下发的《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 , 市场也能想出对策, 例如仅登记部分信息, 又如社会渠道将所销售的众多手机卡登记在少数几个人的名下 (这几个人还未必知晓) 。

上述面向个人用户的快销品模式构成了非实名卡的3种形式:首先是完全无用户资料登记;其次是用户资料登记不全;最后是使用他人身份登记。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形式是集团卡, 即整个单位内所有手机卡的用户名都是公司, 只留下了经办人的信息, 难以查找具体使用者信息。另外, 由于集团卡往往有较大优惠且深受市场欢迎, 于是一些集团卡流入社会渠道当中, 以快销品方式销售, 更加无法追溯使用者。

由此来看, 快销品模式之花却结出了实名制泥沼之果, 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实名制的数据盛宴“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如果所有的手机用户都能够实名, 理论上, 电信运营商能够知道每位用户一天的行为, 例如去过哪里、行走的路径、访问过哪些网站、看了哪些内容、与哪些人沟通过……毕竟所有的比特流都会流经运营商的管道 (当然, 比特流中的每一段0和1数字代表的具体含义, 取决于运营商同各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

一场数据盛宴即将展开, 这也构建了“互联网+”的基础。政府部门可以对虚拟世界进行有效治理, 并可反作用于真实世界;各个割裂的互联网生态圈, 可以借助于手机号码所代表的真实个人而实现贯通, 也可实现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实名制;社会信用体系借助贯通生态圈的数据而逐步构建;企业可以更有效地面向真实的个人开展营销等, 而这些都必须仰仗代表真实用户的手机号码, 互联网公司虚拟的账号是无法实现这一切的。

实名制的终点:“名义”实名

新用户的实名制中, 如果完全不填写或者填写一部分用户信息, 目前在各个运营商的后台系统中基本无法通过, 运营商也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方便各社会渠道进行实名制办理, 高级一点的提供身份证扫描硬件, 低端一点的提供手机APP, 通过APP拍摄身份证后进行查询。但目前仍然有部分社会渠道销售用其他人身份证开户的手机卡, 这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而老用户的实名制更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对于无用户信息、用户信息残缺、集团卡用户, 运营商可以较为容易地发现非实名制用户, 也可以冒着用户流失的风险, 采用停机“一刀切”的手段, 倒逼用户实名制, 但这样是否公平?他们的非实名在当年是符合规则的, 现在却要他们来承担实名制的部分成本。举一个极端的案例, 一个住在山村中的老人, 距离最近的营业厅有10公里的山路, 10年前他的子女在集镇上为他购买了一张手机卡, 现在却需要他来实名, 这是否可行?另外, 一些用户也确实抱怨为了实名制在营业厅里排了一个下午的队, 而他们当年是在合规情况下购买了非实名制卡。

对于以他人身份办理的手机卡则更加麻烦。运营商可以发现某个人的名下有多个手机号, 也能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分析出这些手机号的使用者之间并无关联, 但又能怎样?它们只能“高度怀疑”这些号码未实名, 只能通过短信等方法提醒用户, 而无法像对待无登记信息的用户那样采用强制性手段。至于想把登记在他人名下的手机号转到自己名下, 按理说属于过户业务, 需要用户双方的身份证明, 毕竟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当前登记的信息就是虚假的, 尤其对于一些靓号, 本来就已经形成了租用的产业链。这势必导致各地处理模式的不同, 有的地方是让用户提供3个月自我缴费记录, 有的单独设立单方用户过户业务 (明确这是最后一次单方过户) , 有的分号码处理 (靓号不可单方过户) 。总之既不会强迫, 也为单方过户留有通道。

因此, 以笔者的理解, 在一系列强令政策的推动下, 每个手机号都会与一个具体的个人挂钩 (物联网卡号除外) , 但这个具体的人可以是实际上的, 也可是“名义”上的, 毕竟对借他人身份开卡的情况, 尚难有彻底的解决方法。

实名推荐 篇10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现象也出现在网络上。网络的匿名性造成对信息来源的追究存在很大困难。与此同时,近年来兴起的电子商务等诸多新兴网络应用和服务,都需要对用户的真实身份进行有效标识和认证才能保证其安全性。然而,现有的用户实名体系模型中,对于用户真实身份的标识和区分缺乏较为完善的方法,且往往无法有效地依据用户的网络行为而动态地变化,从而无法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标识。

本文以实名体系模型中用于动态区分用户真实身份的非线性算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1实名体系模型中用户信息的分类及特征

1.1实名体系模型

互联网正处在从匿名时代向实名时代转变的过渡阶段,实名和非实名用户将并存于互联网中。因此,本文将所要研究的实名体系模型定义为广义的,包括实名和非实名用户,以更切合实际情况。并且,按照用户是否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作为区分实名、非实名用户的标准。

1.2实名体系模型中用户信息的分类

模型中用户信息的采集包括以下两类:能标识用户实名身份的信息、能为实现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的信息。

根据模型中用户身份标识及验证的需要,结合目前互联网用户对于网络应用及服务的使用情况,将用户信息作以下分类:

(1) Virtual ID

User Name、Password、Digital Certificate/Digital Signature

(2) Key ID

Name、Sex、Country、Citizen ID、Social Insurance ID

(3) Important ID

Home Address、Home Phone、Office Address、Office Phone、Mobile Phone

(4) Communication ID

Emails、BBS Nickname、Personal Website、IM Passport

(5) Personal Info

Job、Title、Degree、Incoming、Interests、Habits

(6) Record Info

Grade of Credit、Grade of Activity

1.3实名体系模型中用户信息的特征

根据各类信息的不同特点和应用要求,可作进一步划分:

(1) Virtual ID、Key ID 均为用户核心数据,是实现实名用户身份认证的依据。注册时,需核对其真实性。只需常规静态维护,并做好数据备份。

(2) Important ID、Communication ID、Personal Info 是实现网络个性化服务的基本依据,可以根据用户职业、兴趣爱好等数据进行网络个性化服务推荐。主要进行静态维护,动态维护的工作量相对较小。

(3) Record Info 通过用户网络行为记录该类数据,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不断对推荐给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进行修正。需要进行动态更新、维护。

2实名体系模型中用户身份的标识

2.1用户实名度概念

用户在注册过程中,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对于实名用户而言,其中的核心数据需要经过严格审核才能注册成功。然而,除此之外的大量数据无法在注册时对其真实性进行检查。也就是说,同样是实名用户,但其所提供的注册信息在真实性方面存在差别。为了区分这种差别,更好地标识用户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及网络表现,提出用户实名度概念。

图1为实名体系模型系统结构图。

如图1所示,用户实名度功能模块在系统中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用户登录时为用户提供其身份及网络表现的准确标识;另一方面,为实现网络个性化服务推荐提供参考依据。

2.2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判断

计算前,要对用户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1) 合理性分析 比如:邮政编码是否与所提供地理位置相符。合理性分析很粗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2) 网络活动记录 诸如Email地址、移动电话号码等信息,可以通过用户网络行为记录进行验证。假若用户通过所提供的Email地址或移动电话号码完成了网上交易,则可判定该信息真实有效。

2.3用户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信息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对于实名度计算,相关性大的两个信息要远比相关性小的两个信息的价值小。由此,用户的各类信息对于实名度运算的贡献显然不同。

相关性研究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分析用户不同信息间的相关程度,为计算中采样对象的选择提供依据。将距离相近的信息作合理的忽略,达到简化算法模型的目的,也减轻了系统用于计算的负担。

2.4实名度计算中采样对象权重的确定

基于各类信息对于计算的不同贡献,在确定了采样对象之后,需要进一步对每个采样对象在计算中的权重值进行确定。这是一个多准则决策问题,其系统的评价方法按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式,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实现对采样对象权重的确定。该方法是广泛采用的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一种系统分析技术。它将问题的各个组成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对各个层次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数量标定,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对标定值进行处理,求取各因素重要程度的定量结果,即权重值。

表1所示为根据采样对象选择原则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所得到的在计算中的采样对象及相应权重值。

2.5实名度生成算法设计

(1) 算法的适用对象

算法将实名和非实名用户一起纳入算法中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是因为如果仅仅将用户是否实名注册,作为判断用户网络行为可信程度的标准,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实名注册的用户不一定会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非实名注册的用户可能会提供非常详实且真实的个人信息用于网上交易等行为。到底是相信实名注册,但不一定活跃且不一定诚信的用户;还是相信有着良好网络诚信记录的非实名用户,这是每个网络用户个人的选择。而本算法要实现的正是将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如实地提供给广大网络用户,供他们参考、选择。

(2) 算法期望达到的主要指标

算法应该实现以下一些主要指标:

第一,计算结果能在实名度方面对不同用户有较好的区分度,对大量的用户样本进行计算后,不同类型用户群的实名度计算值分布曲线应该以各自的中心点呈近似的正态分布。

第二,由于用户的信息和网络行为具有可变更性,为了更好地表征用户信息的动态变化情况,需要在非线性的算法中引入时间变量,从而使计算结果同样具有动态性。

(3) 算法设计

鉴于以上指标,对算法作如下设计:

首先,在用户基本信息真实性验证方面,引入“强认证”和“弱认证”概念。两者的含义及对应情况分别为:

“强认证”:通过网络行为记录,用户基本信息库中某项信息的真实性得到准确确认。比如:用户通过所注册的手机号码完成了一笔网上交易,则该手机号码得到了“强认证”。

“弱认证”:用户初始注册的基本信息,或使用过程中对原有注册信息进行修改、更新,且尚未通过用户网络行为记录,使该信息的真实性得到准确的确认。

在算法中,对于得到“强认证”和“弱认证”的基本信息分别赋以不同的运算基值,以标识其在信息真实性方面的差别。

其次,在算法中引入衰减函数,对运算中需要进行衰减的采样对象实现动态变化。

图2为本算法中所采用的衰减曲线。

对图2所示的衰减曲线,在Matlab软件中进行曲线拟合,取指数n=6,得到所对应的衰减函数近似为:

x为某一采样对象自上次得到“强认证”或“弱认证”到此次登录所间隔的天数。f(x)为衰减因子,对应此采样对象在“强认证”或“弱认证”基值的基础之上进行衰减的程度。

以下对象不需要进行衰减:Password只要根据不同的强度赋以相应基值即可;Citizen ID在注册时进行了验证,不需要再次进行验证;Grade of Activity为用户的网络活跃度,通过相应运算引擎随每次登录实时生成。

最后,将所有采样对象经过衰减后对应的数值与其相应的权重相乘,并进行求和运算,即可得到实名度的具体数值。用户每次登录就进行一次运算,登录期间用户在网络上的操作都将通过网络行为记录功能模块实现获取、存储,以便在用户下次登录时更新各采样对象的数值后重新带入算式进行计算,求得最新的实名度数值。

将“强认证”和“弱认证”所对应的运算基值分别取为1.0和0.8。那么在理论上,通过Citizen ID认证注册的实名用户和未通过认证注册的非实名用户,其实名度数值范围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实名与非实名用户的实名度数值几乎覆盖0~100的整个取值范围。如果要严格区分实名与非实名用户,也可通过添加标志等方式实现。此外,实名用户的分布将以44.18~100.00中的某个区间为中心呈近似正态分布;而非实名用户的分布将以1.14~58.10中的某个区间为中心呈近似正态分布。从理论上讲,该算法可以达到对不同用户较好的区分度,并实现了实名度的动态变化,达到主要指标。

2.6算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的模拟

要验证该算法,涉及到用户初始数据生成以及用户网络行为模拟两个重要环节。

图3、图4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对2500个样本点进行模拟实验后的实名度分布曲线图。

图3为2500个样本初始注册、登录时,各样本对应实名度数值分布图;图4为该2500个样本在365天后,各样本对应实名度数值分布图。为了便于模拟、分析,假定2500个样本每天登录一次。

可以看出,初始和一年后实名度的分布均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即:实名用户与非实名用户分别以各自的中心区间呈近似正态分布。图4较之图3,其样本所涵盖的数值区间更大,中心区间所对应的样本点数更少。一方面,这使算法运用时间衰减函数的动态特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证明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下,该算法使得样本点在实名度上的区分度得以增大。

然而,实验结果并没有完全像理论分析所预期的那样使实名用户与非实名用户的实名度计算数值几乎覆盖从0~100的整个取值范围。其原因在于:第一,限于实验室设备条件,样本点数量取得不够大,使得模拟过程中很难出现理论分析中的极端情况,从而没有出现各类用户实名度的最大、最小值;第二,由于模拟用户注册和行为习惯涉及到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领域和知识,是一个较为主观的环节,实现过程中有太多不确定性,而要实现对每个样本点的准确模拟具有很大难度,有待进一步修正、完善。

3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实名体系模型中动态区分用户身份信息真实性以及网络行为可信度的非线性算法,即:用户实名度生成算法。通过实验模拟,验证了算法的实用性,达到了对各类用户真实身份的准确标识和有效区分。用户实名度概念的提出及其算法的实现,为解决实名体系模型中用户身份标识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在网络实名制以及网络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凌力.Proposal for Research on a Model for Authentic-Name System for Personalized Web Services.2006:1-9.

[2]刘喜华,胡宁.投资方案多属性决策组合评价法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16(1):21-25.

[3]李宴喜,陶志.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群组综合构造方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86-90.

[4]纪秋发.网民网上行为特征简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11(4):37-41.

[5]杨林,茅玉蓉.个性化:定制你的网络服务[J].软件工程师,2003(7):53-54.

[6]皮勇,胡庆海.论网络实名制不应“独行”[J].信息网络安全,2006(5):22-25.

[7]黄进,赵小龙,阚宏宇.高校网络实名认证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6,19(1):59-60.

[8]刘菁,邹大鹏.实名制能否做实[J].瞭望,2006(45):22-23.

上一篇:家电出口下一篇:传统婚礼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