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实名推荐制

2024-06-23

校长实名推荐制(精选8篇)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清华大学曾实行自主招生, 著名史学家吴晗当时数学零分, 却因文史英文均为满分被录取;作家钱钟书当时数学只考15分, 也因英文满分同样被清华录取。

2009年11月, 北京大学出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选择全国部分高中试行校长实名推荐招生。这一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一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试水之举何以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激烈争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邀请知名学者、高中校长、研究生三方齐聚一堂, 就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激情对话与不同观点的交锋中, 学者、校长和学生展现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观点, 这对于今后高考制度改革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或许有所启示。

主持人:2009年11月, 北京大学出台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选择全国部分高中, 试行校长实名推荐招生, 被推荐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享受30分的优惠。全国有13个省市的39所中学获得了这一资格, 其中北京市有北京四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和北师大二附中四所中学。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师大二附中的曹保义校长、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马健生教授、北师大朱志勇和康永久副教授以及其他几位老师和部分博士生、硕士生, 来共同探讨校长实名推荐制这一话题。

一、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背景和内涵

曹保义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校长) :对于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出台, 我并没有参与政策的制定, 也没有参加类似的研讨会。目前中学的推荐形式有若干种。最早的是保送生制度。保送的面还是比较大的, 像“三好生”的保送等。后来, 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政策, 保送生主要集中在学科竞赛层面。一个是五大学科竞赛 (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 , 相应的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奥赛, 如果获得各省市一等奖, 就有获得保送进入大学的资格。另一个就是各类科技创新比赛, 通过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论文, 获得国家二等奖、省市一等奖的学生也可以取得保送资格。各省市也有自己的保送政策, 北京市基本上采用的是教育部的政策。近年来, 中学保送的范围缩小了, 人数也大大减少了。

现在的高考录取还是统一考试、统一录取, 尽量保证公平, 越来越强调分数的重要。因此, 在高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 只要求高中课改, 很多老师担心越来越难教。实际上, 知识是很好教的, 但是在育人方面, 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这是很难教的, 而且在高考中并不能得到体现, 但又不得不教;这对于学生而言也越来越难学, 要学习各个方面, 而最后衡量的标准还是考分, 所以总结起来, 基础教育的困境就是学生不得不为分数而学习, 教师不得不为分数而教学。

钱学森教授在辞世之前留下了“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的发问, 究其原因就在于考试制度。高考要求整体划一, 这样看似是公平的, 实际上是“没的说”。这种“没的说”的境地让每个人明明知道这种考试制度是不公平的, 但是由于实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或者要解决这种问题实在干戈太大, 所以懒得说, 于是陷入了一种自己也不心甘情愿的惯性境地中。高考用同一标尺衡量学生, 表面上是为了获得了认可, 实际上是为了社会的和谐, 所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 光指责教育是没有用的, 也是没有道理的。

校长实名推荐制开辟了招生的一条新途径, 即由原来的学校负责变为校长负责, 操作性比较强, 责任更加具体。我相信, 在北京市的示范校中, 绝大多数学校推荐的学生

学术争鸣

是品学兼优、符合保送资格的。在我看来, 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自主招生的一种招生形式。随着教育的发展, 还会出现教师推荐制、社会知名人士推荐制、自荐制等等。

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理性问题

主持人:社会各界对校长实名推荐制褒贬不一。尤其是在谈及教育公平时, 更多的是批评, 认为这39所中学本来就占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 从大的层面说, 这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那么,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自上而下的精英决策模式?还是教育大众化的合理诉求?我们听一听各位的看法。

马健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没想到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得到大家这么高的关注。就像曹校长说的,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种形式, 而高校自主招生又是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的规定, 获得教育授权可以实施自主招生的学校, 通常占招生规模的5%, 后来有的学校有所突破, 但是更多的学校还没有达到5%。从自主招生实践这一角度来说,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小步, 并不是说获得了校长推荐的资格就一定能够升入北大, 高校内还要组织专家组对推荐上来的学生进行面试, 有的还有笔试。而且本次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高考分数降低30分录取, 因此取得名额的学生还不一定能进入该大学。由学校推荐制到校长推荐制, 最大的变化只是明确了责任主体, 因此对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考而言, 它不会冲击整个招生制度。举个例子而言, 以前学校编书, 只是署名“某某学校编写组”, 现在为了明确责任, 必须写主编、副主编。因此, 校长实名推荐制从实质上来说就是校长负责。

朱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我十分同意刚才曹校长所说的, 现在的高考制度的弊端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内部问题, 而是一个教育的外部问题。从这一角度而言, 教育研究者有权发言, 但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并且自己的话语权也非常有限。对这一事件发言最多的就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 另外, 凤凰卫视的评论员梁文道也对此给与了评论。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一种招生措施, 不是整个招生制度的改革, 北大的措施出台了, 接下来关键的问题是“校长怎么做”。刚才曹校长说, 目前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变成了学校推荐制, 这其实是校长把责任让位给了集体, 是一种推诿责任的表征, 是校长的让位、失语、失权。

我从网上下载了北京某中学给三位学生写的推荐语, 我给大家读一下 (所读的推荐语基本上是老师惯用表扬词的堆砌, 而且雷同, 此处略去原文) 。

曹保义: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 学生的同质性太高, 基本没有什么特色。多年来的教育要求并不培养个性、特色, 现在实名推荐怎么可能凭空产生特色呢?但是, 不可否认, 这也正好体现了推荐的必要性, 希望通过推荐, 能够从一种层面上改变人才的培养要求, 真正实现特色招生。现在的校长推荐, 如果推荐一些偏才、个性学生, 即使有后面的30分的优惠, 这样的学生也很难被录取, 只是浪费了名额。

现场学生:我想说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该受批评。为什么呢?北大是中国“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它代表着改革。但是我认为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种退步, 因为它不相信教师, 这是一种信任危机。另外, 北大这次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完全是为了对抗清华与其它高校的“五校联考”自主招生, 与清华争夺优质生源。

马健生: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如果单纯从竞争策略来看, 北大是成功的。清华可以有“五校联考”的招生策略, 北大作为我们寄予创新期望的高校, 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让人们眼睛一亮, 引起了社会轰动。

但这并不是退步, 因为之前并没有教师推荐制这一说, 所以不存在退步的问题, 校长实名推荐制尽管步子不大, 但还是一种前进的。所以, 如果要谈退步的话, 首先要知道北大这项措施所标榜的目标, 以及这一措施可能的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这样才能比较出是不是退步。如果北大说自己的招生对象是那些偏才、怪才、有创新、有个性的人的话, 那么我们就要问校长实名推荐制能达成这一目标吗?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标, 我们就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政策、无效的政策、失败的政策。所以我们要从北大标榜的目标和政策执行的效果来分析。

朱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这样我们的批判视角已经发生了转向, 由校长实名推荐制转向了北大本身, 我很同意那位同学“北大该批”的看法。从39所学校的分布来看, 大多数学校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大中城市, 西部地区基本没有, 这显然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根据我做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录取中, 少数民族人数占10%, 现在却降为6%~7%, 这是不利于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的。我校教师刘云杉老师在研究中发现, 在城乡教育问题上, 农村学生人数也有下降趋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在20世纪并不是很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 但是现在却很关注弱势群体、少数族群和女性。尽管它们都是私立学校, 但却体现出了公益性。相比而言, 在中国, 大部分公办学校的公益意识还很淡薄。

马健生:我不同意“民族不均衡”的观点。自主招生只是招生中的一部分, 只有大概5%的比例, 不可能依靠自主招生解决弱势族群的问题。关于不同族群、弱势群体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要在大范围的高考框架中解决, 不能完全寄托于自主招生。

康永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庄子说“始生之物, 其形必丑”。北大刚刚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 北大是要对其负责的。北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是北大人的北大;另一个是作为中国改革精神载体的北大。作为北大人的北大, 它与清华争生源, 这是可以容许的;但是作为精神载体的话, 北大就需要有一种社会关怀, 需要负担一种社会责任, 要注意自己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如果北大仅仅因为自己是“五四”运动发起者的招牌就垄断这种发言权的话, 这是自私的, 因为“五四”运动不仅仅是北大的, 还是整个国的。因此, 北大如果没有注意自己的公共形象的话, 就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好这块“招牌”。“招牌”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和旗帜。因此, 北大在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问题上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公共形

学术争鸣

象, 担负起社会责任。北大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涉及13个省、39所学校, 但所挑选的学校缺乏一定的根据, 且集中于39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 这是有失公允的。北大完全可以去“民间”寻找, 就像“还珠格格”一样“唯才是举”, “英雄莫问出处”, 避免弱肉强食的状况。

三、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操作程序问题

《中国教师》杂志社编辑:校长实名推荐制给基础教育传达了什么信息?对以后的教育理念有什么影响呢?

曹保义:我觉得启示还是有的, 但是要说启示和推动力有多大, 这还很需要实践的检验。

张老师 (北京某中学老师) :曹校长你好, 我们很想知道北师大二附中推荐三名学生的具体程序是什么?

曹保义:具体程序有四步:首先是学生自愿报名;其次是由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生处和教学处等相关部门的教师进行评议, 并对学生进行排序, 排序不是依据分数, 而是对学生的印象, 这个排序是老师头脑里平时形成的框架;然后由我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 确定最终的名单;第四步就是要公示, 有异议的可以提出来。

现场学生:推荐的主要依据还是分数?

曹保义:不是。在我推荐的这三名学生中, 其中有一位是多次考试得第一名的, 另外两个成绩排名都将近二十。

现场学生:那你们这次推荐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曹保义:这次推荐的三名学生, 一位是校学生会主席, 组织了很多大型活动;一位是学校文学刊物《三色草》的主编, 相当优秀;还有一个是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成员, 曾经在全国性的模拟联合国辩论赛中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总体而言, 我们这次推荐的学生, 不仅成绩优秀, 还各有特长, 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很高。

现场学生:这三名学生如果正常参加高考的话, 他们能考上吗?

曹保义:一般能考上的。第一次推荐的时候, 我们不会推荐多加30分也考不上北大的学生。我们学校前30名的学生是比较稳定的, 对推荐的学生而言, 加30分对他们来说只是吃了个“定心丸”。

四、校长实名推荐制与教育公平、社会诚信的关系

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虽然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招生改革的一小步, 但是对于中国教育改革而言却是一大步。推荐制从古至今由来已久, 像九品中正制等。且不管它合不合理, 但凡在历史上存在这么久的制度还是有其重要性的。为什么历史上有这样的推荐制度, 而现在的人却不信任这种制度, 我觉得这是由于缺少社会诚信体系的约束。在农业社会, 人们的交往局限于小范围, 所以交往需要多次重复, 就像在农村, 一旦名声败坏, 将会有很大的影响;而城市中更多的可能是一次交往, 因此诚信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 北大启动了教育领域诚信系统的建设。

马健生:我打断一下, 如果按这样的逻辑, 这个信用体系永远建立不起来。因为新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也需要条件, 这样的条件无限循环下去, 新的信用体系会永远建立不起来。所以, 马克思说, 实践需要什么, 它本身会形成。我想提醒一下大家, 我们在理解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时候, 不要把“保送”和“实名推荐”混淆了。校长实名推荐是自主招生的一部分, 自主招生不过是获得30分的加分, 它完全不等同于保送学生的制度。

曹保义:诚信是培育出来的, 需要一步一步做出来, 这次诚信得到认可, 下次我可能是有权利推荐4名、5名学生的。

朱志勇:目前社会各界对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怀疑, 这说明诚信制度不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 而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

乔锦忠:现在社会很多领域都在建设诚信体系, 比如说金融贷款等。为什么教育公平问题会在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的高考录取程序是什么样的?我曾经参与过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招生模型的制作与修订, 对这块还是比较熟悉的。现在的高考录取采用的是“分省定额, 划线录取”形式, 即招生名额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计划处决定的, 但各个高校可以自行决定在各个省市的招生名额。以北师大为例, 北师大每年招收北京生源的名额占总招生计划的6%。北京市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 而清华、北大每年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大约占10%;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名额达到了50%;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在天津的招生名额也是这样的比重, 浙江大学在浙江的招生名额超过了50%。所以, 教育不公平不仅包括了朱老师所说的族群差异, 还包括区域和城乡的差异。我曾对高考移民做过研究, 发现高考移民的走势和各个省市招生名额的多少呈现高度吻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因为地方政府对所在地的高校进行了资金投入, 同时要求所在地的高校提高其在本省市的招生比重。比如“985工程”一期, 上海市政府也给复旦投资了9个亿, 但是提出的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复旦在上海的招生计划要达到50%。从目前的招生政策来说,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倾斜。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 如果按国家统一的高考分数线, 这些地区的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蔡宗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我的发言是定位于西部农村家庭, 并且从学理、学术的视角进行探讨。我关注的是:为什么自主招生制度的“小事”会闹得沸沸扬扬呢?

我想有两个原因:表面原因是媒体有意识地炒作, 深层原因是现在人们对教育权的广泛关注。

这一政策是谁得利的问题。北大利用公共权利, 达到自己的目的——争取优质生源。这也是招致清华大学部分教授反对的原因。同时, 本来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的学

学术争鸣

生和家长也在徘徊、犹豫, 因为如果有了这个名额, 保险系数就会增加很多。但同样的, 一旦有了名额, 也就如同进入了窄胡同, 只能上北大了。如果站在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学生的立场看, 通过对网上关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文章的整理, 像“农村学校理应有推荐权”“教育部原发言人称校长实名推荐制将引发更大矛盾”“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逗你玩”“教育专家指责校长实名推荐制不荐偏才、怪才”等, 可以看出, 校长实名推荐制在社会的反对声是挺大的, 其弊端在于没有顾及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作为教育研究者, 我感觉我们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对于政策的制定, 我们的声音仍然不够大, 我更希望听到更多的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 不仅对校长实名推荐制产生很多影响, 更要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提供舆论支持。而关于校长实名推荐制政策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多大推动作用, 我拭目以待。

娄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2009年11月启动的, 到今天为止, 出台才有几个月的时间。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在高考制度之外, 存在一些弹性的、浮动性的东西。对于那些并不能单纯依靠分数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社会为他们设立的很窄但不是唯一的通道, 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种:保送、各种形式的加分或降分录取。加分或降分录取又分为以下几种:学科竞赛、民族身份、特长生 (包括艺术和体育特长) 的加分, 再有一个就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自主招生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上述的几种加分通道中的一种。当看到39所中学推荐的90名学生的名单和对他们的介绍之后, 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被推荐的90名学生即使不在校长推荐的名单之上, 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可以通过保送、竞赛加分、特长生或者自主招生等形式走进理想的大学。所以校长实名推荐制对这些本来就有非常大的希望考上北大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上了一道保险。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一种变革措施。网络上关于这个话题, 通常是把大家的意见划分为支持方和反对方, 其实这种视角就是狭隘的, 不足以深刻分析校长实名推荐制。

首先, 一项制度的理念和具体操作分为不同的层级, 可能在一个环节上做的很好, 而在另一个环节上不尽如人意。因此, 当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个政策时, 应该以一种全方位和系统性的视角看待这个政策, 而不能简单地以从前的二分法来表态。

其次, 校长推荐制不是从今年开始的。据我查询的资料, 北大已于两年前在上海做过同样的尝试, 今年北大之所以在全国39所中学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是因为在上海的试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 才有信心实行39所中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作为通过艺术特长生考试进入北师大的一名学生, 我的体会是, 如果在高考制度之外, 能有其他一些认可方式, 使他们的能力、学术潜质和特殊才能得到认可, 是一件好事。推而广之, 在高校招生的过程中, 我认为多一条渠道、多一种形式、多一些机会, 这对广大考生来说, 也是一件好事。目前, 无论是校长实名推荐制从出台到目前的一个月时间来看, 还是从两年前北大在上海的招生实验来看, 它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还太少, 要对它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 还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我本人是怀着美好的期望来看待这项改革的。

五、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未来展望

主持人:对于校长实名推荐的发展趋势, 人们看法不一。有些人怀疑, 随着人们对校长实名推荐关注度的降低, 中学会不会推荐一些“擦边生”和“关系生”?

曹保义:对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展望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这项改革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变调, 改革必须有严格的评估体系,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采取矫正措施, 保证它能实现初始的目标。我觉得任何政策和措施的出台, 都要有相应的矫正措施, 也就是有严格的监督机制, 坚决杜绝“擦边生”“关系生”, 确保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健康发展。

马健生:北大这次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成本与公关费用, 及遭受的社会舆论压力, 恐怕会得不偿失。如果校长实名推荐制在执行过程中变样, 仅以北大的力量, 恐怕难以处理。但有一点可以做到, 北大每年自主招生的数量是有限的, 并且是很小的一个幅度。总量的限制使得高校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 这样的数量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校的推荐策略和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另一方面, 北大是扛着诚信的旗号在剥夺学生选择的自由, 此举容易形成“霸王”条款。因此, 校长实名推荐制要进一步完善。

朱志勇:我关注的是校长实名推荐会对我们基础教育的创新产生多大的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思维惰性, 仍比较保守, 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在改革的征程中, 很多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创新思维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教育的诉求在学校教育中发生了冲突, 因此,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体制、形式与方法的创新。

康永久:关于这一制度, 我关注三点:一是这个制度本身的发展, 二是它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将产生多大的影响, 三是它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希望我们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应试教育”,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学校的育人氛围更浓厚, 家校合作更加完善。

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光临和参与!

录音整理:祝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2

昨晚,获得北京大学2011年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的161所中学及其校长名单在北大招生网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据了解,2009年底,北大正式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率先在全国13个省份的39所中学进行试点,效果良好。在总结首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北大决定2011年在全国推广“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北大招办共收p.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视频:北京大学公布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媒体来源:北京电视台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200所中学递交的申请。经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的认真评议,最终确定161所中学(含2010年首批试点的39所中学)获得2011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推荐学生总额为210名。学生获得实名推荐之后,只需要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不需要参加自主招生笔试。面试合格者将被认定为北大自主招生候选人。实名推荐制候选人均需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正常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惠。相关内容:北大招办解答“校长实名推荐制”热点问题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首批试点的中学校长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站在为国选才的高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向北京大学推荐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优秀学生,确保了首批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质,是按照《规划纲要》的精神,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北大希望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积极探索。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北京大学始终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十分关心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学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在2011年评议过程中,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中,不仅有北京牛栏山一中、河北冀州市中学、湖北钟祥市第一中学、湖南湘潭县第一中学、湖南桃源县第一中学、江西丰城中学、云南下关一中、浙江慈溪中学、浙江新昌中学、重庆梁平中学等一批县级及农村中学,也有湖南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西藏拉萨中学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中学。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领域起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希望广大中学校长站在更宽广的视野上积极向北大推荐“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学生,共同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招生工作关系重大,寄托着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北大将始终奉行阳光、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学准入审查制度、充分的过程和结果公示制度以及严厉的事后纠违制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希望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全程监督,确保“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顺利实施。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中学名单经我校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认真审议,综合考察申请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了161所中学为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现将名单公示如下(公示期7天),如公示对象存在相关问题,请通过传真、来函等方式向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反映。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2010年10月31日附1: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电话:010-62751407传真:010-62554332

地址:北京大学老化学楼129室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100871附2:获得北京大学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中学名单地区中学校长姓名推荐名额安徽合肥市第一中学陈栋1安徽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汪正贵1安徽芜湖市第一中学庞定亚1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学王建明1安徽安庆市第一中学沈波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1-3北京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1-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曹保义1-3北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王铮1-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蔡晓东1北京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1北京北京市第二中学钮小桦1北京北京市第八中学台峰1北京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刘克祥1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石彦伦1北京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郭涵1北京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李有毅1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田琳1福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陈文强1福建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周君力1福建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刘殊芳1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赵继容1福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李迅1福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连思标1甘肃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信生1甘肃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化得福1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颖民1-3广东广东深圳中学王占宝1-3广东广东实验中学郑炽钦1广东珠海市第一中学韩延辉1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贺优琳1广东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张复昌1广东深圳实验学校曹衍清1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何伟萍1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方洁玲1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李昌林1贵州贵阳市第一中学赵福菓1贵州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建华1海南海南中学马向阳1河北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邵喜珍1河北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刘长锁1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高玉峰1河北秦皇岛市第一中学刘庆杰1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刘月建1河北河北冀州市中学马学伟1河南河南省实验中学王学进1河南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任艳丹1河南郑州市第一中学朱丹1-3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毛杰1河南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陈运道1河南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毕乐武1河南安阳市第一中学付宏1河南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云昌1河南林州市第一中学王志强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赵文祥1-6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符景海1-3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宁德忠1-3黑龙江大庆第一中学武文芳1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卜祥林1黑龙江佳木斯市第一中学付晓秋1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真1-2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李鸿朗1湖北武汉市第二中学董汉利1湖北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刘道德1湖北钟祥市第一中学杜传家1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马德明1湖北湖北省荆州中学彭继平1湖北湖北省黄冈中学陈鼎常1湖北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周云久1湖北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程敬荣1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1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卢鸿鸣1湖南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力源1湖南长沙市第一中学赵雅茜1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李素洁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王斌1湖南湘潭县第一中学赵罗海1湖南长沙市南雅中学孙传贵1湖南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燕立国1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桢1-5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履伟1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董正璟1江苏江苏省淮阴中学张元贵1江苏江苏省海门中学石鑫1江苏江苏省姜堰中学高志雄1江苏江苏省启东中学王生1江苏江苏省天一中学沈茂德1江苏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张耀奇1江苏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吕建1江苏江苏省扬州中学卫刚1江苏江苏省南通中学姚天勇1江苏江苏省苏州中学张昕1江苏江苏省泰州中学蒋建华1江苏徐州市第一中学王志勇1江苏江苏省盐城中学李志成1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邹正1江西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饶祥明1江西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汤赛南1江西上饶市第二中学周方鑫1江西江西省丰城中学熊才卫1江西新余市第一中学黄余平1辽宁本溪市高级中学庞鸣嵘1辽宁辽宁省实验中学关俊奇1辽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刘春普1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琛1辽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黄启成1辽宁鞍山市第一中学周兴国1辽宁阜新市实验中学王洪奎1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中学郭炳胜1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王力争1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孙武平1青海青海湟川中学张建国1山东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品木1山东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孙先亮1山东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于树增1山东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于允峰1山东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卢法斌1山东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许崇文1山东淄博实验中学程德权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3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指: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可向北大推荐优秀毕业生,审核合格的推荐生将直接入围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范围,通过面试的学生高考时将享受线下30分录取的政策。推荐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

在“实名推荐”的实施方案中,北大和推荐中学都需对被推荐的学生信息进行公示。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如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形,则立即取消中学及校长的推荐资质;获推荐的学生若弄虚作假,也会被取消资格。

这个改革措施引起了广泛热议,新浪网也对此进行了调查。在参与讨论的10.8万名网友中,其中67.5%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24.8%的网友表示支持,觉得“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另有7.7%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一些社会人士担心校长推荐制会不会出现徇私舞弊现象,他们认为,现在国内的诚信条件不成熟,如果校长推荐不公正,这就可能会伤害到其他没被推荐上的优秀学生。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4

高考, 1分之差, 千军万马。原谅我在这里对报考人群做一个等级划分, 因为名校只录取所谓优等生, 对于每门课的考题都达到了90%正确率的考生, 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优等生, 对吧?那么对于这些优秀生来说, 1分的差距真的有意义吗?1分之差就能保证公平吗?5分呢?10分、20分、30分的差距呢?一个考分达到650分的学生, 比其它100个考分只到649分的学生, 就更有资格进顶级名校吗?

让我们设想一下, 这所谓的公平标准的“1分之差”从何而来?一个填空题的笔误, 或是问答题上的一点无心墨迹、作文中的一个语气误用、考卷的一个皱褶、考生的一个喷嚏, 乃至评分老师对某一种钢笔字体的微妙好感……在每一次高考中, 千奇百怪的意外都会制造出数以十万计的1分之差, 而我们, 宁可信这1分, 这1分就是我们时代仅存的一点可怜信任感所抓住的唯一公平标准———650分的学生就是比649分的学生更有资格进名校!不, 我高喊, 这1分算不得什么, 甚至30分, 对于这些正确率达到90%以上的学生来说, 30分, 占总分数不到5%的比例, 同样也算不得什么!

不管这1分的产生有多少个不可知的可能性, 我们也不愿施舍哪怕一丁点儿信任于这39个在教育行业埋首耕耘一辈子的中学校长的一封推荐信上。这中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在作祟?

其实, 如果我们跳出高考的怪圈, 北京大学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何尝不是打破了多年以来深深植于我们心底的一种“大锅饭心态”?作为旁观者, 绝大多数人对于这39个中学校长并不了解, 他们的资历、品行、见识和眼光, 我们都只能隔着老远旁观, 通过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一些官方资料, 对他们做一些很粗浅的主观想象:他们大概四五十岁年纪、面对闪光灯而摆出来的不自然情态的照片、某年某月经过何种教育、受过何种荣誉, 诸如此类。这个时候, 我们会冷笑:“我凭什么相信这样一个人的推荐信就比那5%或然率造成的分数差距更公平, 更科学?”

但冷笑之下我们心头飘出那一丝有关切身利益的得失评估。那就是哪怕少于5%的或然率, 起码还有这少于5%的几率存在, 希望虽然极度渺茫, 哪怕这5%必须被拆碎、揉烂、搅细成粉末, 变成每年高考总人数的千万分之一, 起码还能落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落在自家孩子, 或是未来的自家孩子头上。而一旦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这化作千万分之一的机会就与自己无关了。所以, 此事一出, 我们心底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原本应该属于我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奶酪被动了!不管这奶酪是否早已发霉变质, 不堪入食。

如今社会上很多事情让我对自己的信任感有所保留, 问题猪肉、腐败问题、豆腐渣工程、毒奶粉等等———但考虑到高考那1分乃至30分的“优中择优”评判标准的可笑, 我还是很乐意将自己的信任投在这39位校长身上, 也对北大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表示支持。如果我连这一份信任都无法投注, 或者这一份信任也最终被证明是投错的, 那我们的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投注一份信任的呢?

我也有孩子, 亲戚也有孩子, 我孩子将来也会有孩子, 所以我在这里乐于放弃那被千万分之一化了的5%的或然率。但这并不表示我无条件接受他们推举出来的每一位学生, 只是我对这39位校长表达一份我个人的信任。放弃既得利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哪怕是把5%的几率拆碎为千万分之一, 要放弃它, 也不容易, 毕竟人类的战争哪一次不是为了既得利益而生?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5

417人获得“实名推荐制”资格

新浪教育

12月27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北京大学2013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候选学生名单。据了解,2013年共有405所中学申请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质。经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评审,292所中学获得2013年推荐资质,共向北京大学推荐学生425人,其中424人初审通过进入面试,最终确定417人为北京大学2013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候选人。候选人在高考[微博]录取时分别获得不同幅度的政策优惠,最高可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始于2010年。经过三年多的不懈探索和开发,今年,北京大学首次全面启动“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对“实名推荐制”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的考察。这是一整套包含了独具特色的选拔理念、系统化的选拔标准、全面的考核内容、科学的选拔方式在内的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目的是进一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窠臼,通过长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为北大选拔更适合北大培养的优秀学生。

今年,每一位申请“实名推荐制”的考生,要接受12名以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包括初步审核评价、学科基础面试、综合面试、随机抽查笔试、体质测试等五个环节。在初步审核评价环节,每一份申请材料随机派发给8名专家匿名评审。每位专家根据北大独特的人才选拔评价标准体系,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理想抱负、高中学业成绩、参与社会服务情况、获得各类奖励情况、个人特点和自述以及《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等方面在系统中独立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审意见。学科基础面试环节中,每一位理科学生均需阅读数学和物理两篇英文文献,一小时后随机分别接受数学、物理专家一对一考核;文科学生则分别随机接受中文、历史两位专家一对一面试考核。在综合面试环节,两位专家结合学生申请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综合面试并提供学科规划指导。此外,所有考生均需参加体质测试,随机抽取的学生参加笔试抽查。综合上述五个环节的考生表现和专家评审意见,经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匿名投票,确定每一位考生最终获得的政策优惠幅度。整个选拔考核过程历时近一个月。

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标志着北京大学已经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北大人才培养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北大人才培养特色和需求,结合中学校长推荐意见、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把考察重点转向更为重要的发展潜能、兴趣、理想抱负、想象力、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要素上来,为各类具有不同特点和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努力为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北京大学的招生工作应当积极寻求确立自己的全球定位,在世界舞台上和世界一流大学一争雄长,为国家和民族选拔培养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灵魂人物。世界一流大学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在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上百年的丰富经验,中国大学也应具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但如何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索。“综合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关键是综合。考试,特别是笔试,不应当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指标;冷冰冰的分数,不应当成为活生生的富于创造力的学生的单一评价标准,必须通过综合的办法,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标准。今后,北京大学将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元培综合评价系统”,并应用于各类招生实践。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6

一、 校长推荐制是否加剧教育不公

“校长推荐制”的公平性问题是其成为舆论焦点的根本原因。网络民意调查显示, 公众普遍怀疑“校长推荐制”将加剧教育不公。一是缘于其有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二是因为“校长推荐制”将绝大部分推荐资格赋予都市名校不符合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笔者认为, 在目前“校长推荐制”还只是小范围践行的情况下, 公众暂时不必为“校长推荐制”的异化过于担忧。我们不排除某个别中学或中学校长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的可能, 但绝大多数校长应该会看重自己个人声誉和学校声誉。而且, 每个中学推荐的人数毕竟极少, 在实施过程中, 各个中学都采取了集体决策、校长签名、阳光公示的程序。根据北大这两年试点的情况来看, 公众担心的弄虚作假问题目前暂未出现。至于推荐制将绝大部分推荐资格赋予都市名校也属事出有因。如果把诸如校长推荐之类的权力给予那些地处偏远、不那么优质的中学, 则更加不可靠。因为无论是媒体的发达程度、公众监督的力度、吏治的情况, 大部分中国县级行政区域的各种机构都比大城市更加无法让公众放心[1] 。所以推荐名额的城乡均衡分配只是一种理想。

虽然目前来看“校长推荐制”的小范围践行带来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 一项新的政策或改革措施产生的社会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潜在性, 而且随着政策或措施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的加大, 影响也会扩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其当下的问题和影响, 更应预测其将来的问题和影响。“校长推荐制”如果只是涉及北大一校, 涉及几十所重点中学, 我们倒也不必过于惊恐;如果这一被称为“深化改革之举”的新政被广泛采用, 问题便会接踵而至, 其影响将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

其一是形成对教育公平的巨大冲击。可以断言, 由于受争夺优质生源的驱动, 又有国家机器的支持, 其他名校仿效北大做法将不可避免。事实上, 实行“校长推荐制”的一流高校已不止北大一家, 清华大学也在10月推出的2012年自主招生方案中表示将实施“校长推荐”, 全国221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可以直接向清华选送优才[2] 。随着实行“校长推荐制”的院校增多, 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和推荐人数将大大增加, 民主监督的难度必然相应增加。而为争夺生源, 各校对获推荐学生优惠力度会不断加大, 从北大2012年推荐制的新方案即可看出这一趋势。毫无疑问, 优惠力度的加大会使得权力寻租的空间大大提升。同时, 一流名校不论是出于自觉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还是顺从民意, 都会将推荐名额逐步部分赋予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学, 而这些地区的社会监督力度、吏治清廉度则更不尽如人意, 弄虚作假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加剧。从高校方面来看, 在这样一个物质社会、关系社会, 学生的背景越来越被高校看重, 大学愿意招收“富二代”, “官二代”也似乎是可以理解的。此种情势下, 高校是否会对被荐人学业表现的真实性认真查实堪忧;从中学方面而言, 推荐中弄虚作假仅仅是被取消推荐资格, 校长并不会受到行政处罚, 更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这不足以保障校方的诚信。校长推荐实质是教师和校长共同推荐, 校长负责。教师和校长非圣贤, 而校长更是上级任命非民主选举产生, 校长和教师抵御人钱请托和人权干预的能力相对较低。可以预见, 中学校长实名也好, 匿名也罢, 其所推荐的学生不可能单单着眼于品质和学业的优异与否, 还得顾及方方面面的关系, 应对头头脑脑的压力。“校长推荐制”的甘露是很难洒到优秀而清贫的学子身上的[3] 。我国历史上的推荐制在实行之初也往往效果不错, 如唐代进士科举允许“公荐”, 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 将考试与推荐结合, 以克服一试定去留的局限。此法刚实行时期效果较好, 但时日一长问题便随之而来, “走后门”现象大行其道, “公荐”实际变为“私荐”[4] 。“校长推荐制”即使有“阳光公示”, 恐怕范围广、时日长之后也会流于形式。

其二, “校长推荐制”一旦规模扩大还很可能加剧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并进而影响初等教育。各名牌高校如若都效仿北大实行推荐制, 指定自身认可的优质中学, 则同一地区原本教育质量不相上下的中学, 在有无推荐资格的差异后差距会扩大。有推荐资格的学校如同得到了“权威认证”, 很可能虹吸其他学校的优质师资, 从而加剧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集中和中学的择校风。现今择校热居高不下, 各级政府都在想办法抑制择校风以消除教育的不均衡, 而“校长推荐制”却实质上拉大学校差距, 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当下,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 金钱和成绩都成了“择校”的双向标准, 在双向标准下, 非富即贵者成了“择校”的受益者, 无钱无权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几率自然被相对降低。这势必加剧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 让交不起巨额择校费的贫家子弟远离具有“校长推荐制”资格的中学, 远离优质教育资源;让权贵或富家子弟优先享有优质教育, 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宣传的均衡教育简直背道而驰[5] 。

此外, 我们不可不防推荐制可能带来的中学请托之风。

二 、“校长推荐制”是否能有效选拔”特殊”人才

是否应为选拔特殊人才服务是“校长推荐制”的另一争议焦点。有人热捧“校长推荐制”, 原因之一在于认为此举有利于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 发现“偏才”、“怪才”, 是对统一高考的有益补充。不论是统一高考还是“北约”、“华约”联考, 所选拔的都是各科全面发展的“全才”。现有选拔制度下, 钱钟书、季羡林这样的非“全才”是不可能入名校的, 因此, 许多学者和普通民众对推荐制寄予厚望, 认为其价值在于发掘难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另类人才”。北京某重点中学校长此前曾表示, 要推就应该推荐“怪才”, 没有就宁可不推荐。高考的统一性与人才的多样性具有难于调和的矛盾, 统一高考之下, 非各科学业成绩都名列前茅者难于考入一流高等学府。理论上而言, 推荐制正是应该弥补统一考试的缺陷, 成为对缺乏灵活性的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 从“推荐”这一通道中发现和吸纳某些具有特殊禀赋的个体, 为发掘特殊人才服务。然事实却并非如人们所想那般简单。

第一, 偏才、怪才很难制定统一的客观标准, 因而定会带来操作上的系列问题。在民众对社会诚信的普遍质疑下, 推荐偏才、怪才需要非凡的勇气。迫于舆论的压力, 校长推荐制仍只能以考分论英雄[6] 。这两年被推荐的学生无一不是各自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 推荐偏才、怪才有实际的操作困难。

第二, “校长推荐制”中对于被推荐者依然有较高的高考分数这一硬性要求, 分数的硬性规定对于严重偏科的偏怪才来说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 使其只能“望分兴叹”。“考分才是硬道理”, “校长推荐制”的最终结果仍只能是“凭分荐人”, 这与高考“凭分取人”功能无异。从我国层层筛选的教育制度本身而言, 非各科成绩都优异的全才难以进入具有推荐资格的“名牌高中”, 只在某一方面造诣非凡的偏怪才在中考中可能就已被淘汰出了精英学校, 难有通过“校长推荐制”被举荐到大学的机会。

第三, 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如果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 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 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7] 。强调选拔偏才、怪才有可能造成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因此, 我们就不难理解北大缘何表示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 不鼓励, 至少是不能正面提出招收偏才、怪才了。所以说, 标榜对现行高考制度性突破和尝试的“校长推荐制”依旧难脱“考分大比拼”的窠臼, “另类人才”难于在推荐制中脱颖而出。

三 、我们需要怎样的自主招生改革

作为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的校长推荐制既不能有效选拔特殊人才, 与高考“凭分取才”的选拔功能相比并无特别之处, 不能在实质上形成对高考选才的有益补充;又极有可能在当前配套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有损于教育公平, 这样的改革举措绝非上策。西方管理学上有所谓漏洞原理, 即如果管理存在制度性漏洞, 事情就一定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这个原理被浙江航模加分事件、重庆高考状元民族身份造假事件等“弄虚作假案”一次又一次地证实[8] 。事实不断证明, 高考制度只要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 这种可能性在巨大利益诱惑之下一定会被充分利用。至于用“校长推荐制”来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想法更是存在逻辑上的不合理。诚信体系和推荐制, 谁为谁的条件和前提应该不难区分, 怎可对调?北大对于“校长推荐制”这一并无多大实际改革意义并可能带来教育腐败的新举措乐此不疲的原因很简单, 不过是为了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权宜之计, 招生抢生源的一大招数罢了[9] 。当然, 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指责高校的掐尖行为, 争夺优质生源是高校的正当权利, 就如同考生有权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一样。但是我们更需要既有利于高校选才, 又能真正惠及广大考生, 既能提高效率, 又能兼顾社会公平的改革良策。

高校自主招生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正当权利, 但是高校如何自主招生却是一个涉及千万考生利益、涉及高校自身利益和涉及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舆论向背的复杂问题。从当前的自主招生改革来看, 笔者认为, 高校联考更能体现招生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和对接。类型和层次相同的大学, 由于各自的竞争力相当, 在生源选择方面也表现出较多一致性, 由此, 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实行结盟联考, 具有合理的现实基础。联考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招生效率, 同时“凭分取人”又能较有效保障录取的公平公正。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联考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考试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高校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难以让所有学生都参加联考, 考生竞争机会不均等。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最起码要求, 我们的自主招生改革应努力着眼于能使所有学生有同等机会参与竞争, 从最初的小范围机会均等到更大范围的机会均等迈进;二是给高校和考生均增添了负担。目前我国还只是部分高校享有有限的自主招生权。政府放权于高校, 所有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果所有自主招生的高校都自己命题组织考试或是高校之间形成联盟进行联考, 不仅对高校自身而言会形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对成百上千万考生而言更是巨大的身心和经济负担。

要解决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招考分离, 分类考试是一良好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0年) 第十二章指出,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首先, 招考分离,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考试, 这不但能减少各高校单独命题或是联合命题的繁重工作和高昂费用, 还能减轻中学和学生为应付各高校不同的要求而带来的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以及应付不同高校“单考”和不同联盟的“联考”而带来的身心和经济负担。考试由专业机构承担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命题、评分、成绩报告等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考试成绩在各高校间可以通用, 考试机构只为高校和考生提供成绩报告, 在高校和考生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 不介入高校招生, 对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没有影响[10] ;考试由专业机构负责, 面向全国, 任何人都有同等参加考试参与竞争的机会, 这样保证机会公平。其次是要分类考试。实质上, 当前的高校联考就是高水平大学结成各种联盟用高难度高选拔性的试题来挑选生源的考试, 体现的就是一种“分类考试”;考试机构根据不同类别高校的要求设计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考试, 考生根据自己的各科水平和高校的要求选择考试类型、级别和考试科目, 这样不仅能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从而提高选才的效率, 也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到适合自身的生源, 实现“适才选拔”创造条件, 而高校自主招生的侧重点则从各校各自组织考试或联合组织考试上转移到高校依据自身的定位和要求制定明确的录取标准, 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依法自主招生和录取上。高校自主招生权主要体现在高校自我制定录取标准而非自行组织考试上。

参考文献

[1]田磊.校长推荐制:能为中国教育带来什么[J].中国青年工作研究, 2009, (1) :60.

[2]高校2012自主招生的“直推”新政遭质疑[EB/OL].http://gaokao.eol.cn, 2011-10-30.

[3]周寿鸿.“校长推荐制”会不会为造假抬轿[EB/OL].大河网, 2009-07-14.

[4]刘海峰, 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99-100.

[5]周明华.教育部应理性评判北大的“实名推荐”[N].燕赵晚报, 2009-11-19.

[6]伍晓阳, 李江涛, 凌军辉.北大“实名推荐制”给高考改革带来什么?[EB/OL].新华网, 2009-11-26.

[7]赵婀娜.北大首次回应质疑:偏才怪才不应成高招指挥[N].人民日报, 2011-01-24.

[8]赵元和.棒喝:高考改革的关键是杜绝人为不公[N].中国青年报, 2009-11-19.

[9]黄晔, 董进.北大老师:校长推荐制系为提前抢生源对抗清华[N].重庆晨报, 2009-11-27.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7

高校自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重要机构的大学提出的新课题。因此从2003年起, 国家就逐步对更多的高校下放招生权力, 以鼓励他们自主发展、办出特色,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推荐制作为自主招生政策的一项措施由来已久, 古今中外概不鲜见。以重点中学集体名义向名牌大学推荐优秀学生也实施有年, 而作为其中的一种变式———“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北大的推出, 本来不是一件什么稀罕事, 在逻辑上似乎也顺理成章, 并且仅涉及13个省市的39所重点中学, 招生名额也不大 (控制在总招生数的3%以内) 。然而令人不胜纳闷的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态的发展超乎人们的预料, 一时间各种争议、评论、报道、调查铺天盖地, 各种论坛、辩论会也好不热闹。这不免让人怀疑现象背后掩藏着的某一实质问题被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给引爆了。那么, 这一实质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下面请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关于“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各种网上调查 (见表1) 。

只要稍加浏览, 我们就可以看出广大网民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舆论) 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平问题, 二是信用问题。前者涉及到少数人与多数人、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公平问题;信用问题也涉及到两个方面:校长信用和社会信用 (权钱交易、暗箱操作、钻空子、人情买卖等。有趣的是, 华商网-新文化报的调查也显示, 六成家长担心暗箱操作愿送礼争机会[7]) 。公平问题与信用问题交织, 这个问题近年引起关注, 不限于教育领域, 它是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映射。难怪包括武大前校长刘道玉在内的很多学者也指责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隐藏几大不公, 可以预见会失败, 还得到9成读者的支持。[8]

要想通过一所高校、一个小小的招生制度改革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是不现实的。然而, 以百年北大的崇高声誉, 合法的自主招生政策框架内一项小小的改革举措为什么会造成轩然大波、引起广泛质疑?这跟北大作为13亿人的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广义) 其本身是否公正诚信、合理合法并得到人们的认可有直接关系。下面试从新制度理论视角加以剖析。

二、“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法性及其不足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有必要先搞清楚“校长实名推荐制”政策及其制订者“北京大学”的性质。按照新制度主义理论, 北京大学作为国办公立高校, 显然属于公共机构, 法律上为全民共有并服务于全体国民, 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作为代理人承担具体的办学任务并为学校的发展担责, 但不能改变它作为公器的公益性质即公共性。因此以北京大学名义出台的“校长实名推荐制”, 完全应该被视为一项公共政策, 它既不能服务一部分人而剥夺另一部分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北京大学这一组织机构或校内群体而为自身谋利, 无视其公共责任。

在新制度主义视角下,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法性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出台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从2003年第一批22所试点院校算起, 北京大学就位列其中。如果把“校长实名推荐制”视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一种形式, 它的政治合法性无容争议。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竞争对杰出人才的迫切呼唤, 客观上对人才培养重镇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 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种尝试, 就是对传统招生方式的一种突破, 跟推行已久的学校集体推荐制比起来, 步子并不算太大。如果再与国外比较, 校长、教师、校友、社会贤达等向高校推荐学生已是常则, 我们似乎没有质疑“初生之物”的必要。三是校长实名推荐制推出以来, 在公众的关注和舆论的密切监督下, 北京大学招生办及各相关重点中学严格按照《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9]的要求选拔推荐学生, 做到了透明、公开、程序公正。

既然有上述合法性基础, 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什么还会引起众多质疑?这说明其合法性存在严重不足。在新制度主义看来, 既有内在的合法性障碍, 也存在外在的合法性危机。

首先从内因来看, 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 即制度文化不足, 建立于个人 (校长) 诚信基础上的新政策难以与之相容。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接轨, 我们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引起关注, 并提上了国家的政治议程。然而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路艰[10]。有人认为, 我们的文化传统并不缺乏信用, 所谓“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当代信用缺失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因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由计划来调节, 不存在相互之间的诚信履约问题;其次是由于市场经济秩序的不完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 信用记录不全, 信用查询不便, 使得中国信用体系的建立缺乏一个基础平台。因此在技术上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 在时间上需要重塑人们的信用, 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无疑是非常有道理的。然而在新制度主义看来, 更为根本的原因还要到文化传统的基本层面去找。大家知道, 中华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区别, 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从儒家伦理到马克思主义, 社群主义的主流价值相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区别于自由主义的西方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我们文化的“意义框架”中, 个人的价值由集体赋予并从属于集体的价值, 因之个人的信用永远也不及集体的信用可靠。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西方社会运行良好的个人推荐制度, 到了我们这里就遭到质疑, 为什么学校的集体推荐没有问题, 校长实名推荐广受争议。这说明, 外在制度 (校长实名推荐制) 与内在制度 (文化传统) 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校长实名推荐制表面上从学校集体推荐迈出了一小步 (制度延伸或制度完善) , 在文化类型方面实则是跨越了一大步 (制度转轨) , 已经超越了社群主义文化传统的“红线”。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 只有国家或政府权威才可能发动这种强制性质的制度变迁, 以小小一所大学, 完全不胜其力。这可能是北大那些“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肇始者始料不及的。

再从外因来看,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校长实名推荐制“善中而没有善始”, 即注重并引导舆论关注该项政策的实施过程, 却把更为关键的前提掩盖起来, 没有做到政策制订过程的透明、公开, 没有广泛倾听、公开征集、采纳和反映民意, 这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 难逃合法性质疑。比如, 只有13个省市 (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 的39所中学入围, 这是什么道理?而且这些中学都集中在大中城市, 这对其他地方的学校和学生来说公平吗?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北大出台政策之前不公开征求意见?为什么无视公众参与?原来北大另有隐衷:为了“掐尖”, 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生源竞争。[11]它原本没有抱着公共性目的, 不过是借着公共、合法的名义开展生源争夺战, 以博取一校之利而已。可见, 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的北大智囊们, 在这个问题上完全背离了公众———全中国人民的委托意愿, 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进行着逆向选择。这是典型的败德行为, 只不过该谴责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而已。

至于该政策能否“善终”, 即能不能接受大众的评价, 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得到公众认可, 这也是大可怀疑的。从目前的推荐结果来看, 90名“合格”推荐生都是品学兼优、综合素质突出, 完全可以通过硬考或常规推荐程序进入重点大学。那么, 校长实名推荐的意义又何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被许多人解读成偏才、怪才的福音, 这不过是“校长推荐制”的借口。“我们要考虑偏科学生的特殊性, 因为其中确实不乏一些杰出人才, 比如吴晗被清华录取时, 数学就得了0分”, 但他显然不能被今天的“实名推荐制”降30分录取。

对于北大此次的招生改革, 刘道玉很不客气地指出:“如果北大明智的话, 现在就应该戛然而止, 如果一意孤行, 肯定会失败。希望北大充分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见, 不要盲目推行一项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改革。”虽然他的断言基于不同的理由, 但在新制度主义看来, 却不失为正确而严厉的警告。

三、“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法性补救

在应然层面, 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项新制度未能充分意识到其与内在制度——传统文化的协调性问题, 这为后来“超乎预料”的社会争议 (实为合法性危机) 埋下了隐患。然而, 现在要骤然关闭“潘多拉的盒子”已不可能, 因此在实然层面应该着力考虑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确保政策实施的公共性:它的先天不足能不能得到补救?如何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如何在推行过程中落实政策的公共性?

如果我们把“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待, 而不是北大应对生源竞争的权宜之计, 那么从政策的制订和出台来看, 它的合法性便因公共参与的缺位而“先天不足”。但这是就政策制订的程序而言的, 程序的不合法并不必然引出政策目标和政策内容不合法的结论。根据前面的分析, 从国家的自主招生政策到社会对杰出人才的需求, 都给北大此举提供了合法性背景, 并且从公众的调查反映来看, 更多的关注集中于政策实施层面 (校长是否公正、机会是否公平) 而不是政策内容和政策制订层面的公正问题。这就为该项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弥补其先天不足留下了空间。

那么, 校长实名推荐制下一步可以作何选择, 以维护公共性的神圣价值呢?

首先, 确保政策施行过程的透明公开, 自觉接受全民监督, 杜绝任何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步目前北大和相关学校都尽力做到了, 毋庸多言。

其次, 在政策执行透明公开的同时, 调整政策的公共航向, 坚决剪除言在“素质”、意在“掐尖”, 欺瞒公众、表里不一的逆向选择行为——这完全偏离了公共性要求, 真正给“学科特长突出”的偏才、怪才敞开大门, 不必硬守“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限制。否则像钱钟书、梁漱溟那样不合常模的奇才必成遗珠, 难以彰显该项政策的独特价值, 也远离了广大公众寄于的期望。

第三, 必须对选择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39所重点中学试行“实名推荐制”的原因作出诚挚的解释和说明, 并认真听取公众意见, 就如何逐步推广这项工作以惠及更多地区、学校的学生作出制度承诺, 着手后续配套政策的跟进制订及实施, 使这项广受争议、倍遭质疑的政策在一个连续的政策系统中获得合法性支撑, 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摆脱目前陷于被动辩解的尴尬处境。

当然, 以上仅在实然层面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 并不一定能改写该项政策滴落的负面历史。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形象问题, 恐怕还得从政策实施主体———北大自身的规制入手, 比如严格约束手中的特权, 认真对待民众的声音, 敞开襟怀迎接各种挑战, 使公共权利为国所用, 为民所爱, 受之于共, 施之于众, 方能维护北大在全中国人们心目中不可动摇的精神地位。

参考文献

[1]你如何看待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EB/OL].http://survey.news.sina.com.cn/result/39264.html, 2009-12-09/2009-12-10.

[2]新浪-南都调查:校长实名推荐能否选出优秀学生[EB/OL].http://survey.edu.sina.com.cn/result/39420.html, 2009-12-1017:06:41.

[3]你支持北大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吗-[EB/OL].http://www.edu.cn/php/diaocha/topic_result.php-topic_id=552, 2009-12-1017:18:58.

[4]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 被荐者可降30分录取, 对此你怎么看-[EB/OL].http://vote.news.tom.com/r-134784.html, 2009-12-10, 17:35:20.

[5]如何看“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被荐者降30分录取”-[EB/OL].http://home.eeo.com.cn/bbs/thread-288241-1-1.html, 2009-12-1100:17:50.

[6]北大将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调查[EB/OL].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9-11/18/content_3205080.htm, 2009-12-1100:26:57.

[7]北大试行实名推荐制六成家长愿送礼争取机会[EB/OL].http://news.163.com/09/1112/02/5NSRLPSR0001124J.html, 2009-11-12/2009-12-11.

[8]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痛批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EB/OL].http://news.qq.com/a/20091118/000255.htm, 2009-11-18/2009-12-11.

[9]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topku.cn/data/detail.php-id=4913, 2009-11-08/2009-12-11.

[10]鄢来雄, 李军, 周文.中国信用体系建设任重路艰[N].中国信息报, 2009-10-14 (005) .

校长实名推荐制 篇8

每周的这个时候,南开中学都会邀请一位嘉宾,来学校为学生举行讲座,被称为“南开讲坛”。在这个被称为面对中学生的“百家讲坛”上,这里讲过金庸小说的艺术,讲过激光的应用与发展,也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演讲的嘉宾有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也有在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

在南开中学,“南开讲坛”不是必修课,有兴趣的学生才来听,没兴趣就不来,就像高校里的讲座一样。然而,讲坛开到现在,来听的学生是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都要抢位子、站过道。

这一天的讲坛时间从中午一点开始,场面算不上火爆。等候开始的时候,本刊记者和身后一位男生聊上了天。他才读高一,还是新生。他说,只要能抽出时间,每周的“南开讲坛”他是一定要来听的,因为在这里,听到的内容是在课堂上无法听到的,可以获得多元的信息,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可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这对提高自己的素质非常有好处!”这位高一男生总结性说道。

今天的讲座内容,应该说是为南开的高三学生举行的专场讲座,由北大招办重庆招生组组长冯之越老师和北大物理学院刘川教授,讲解北大2010年的招生政策,其中的重点是北大2010年的自主招生,而在他们可能会讲解的内容之中,最引人期待的焦点,又是北大推出的“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新政。

也因为这一点,讲座现场,来了很多高三学生家长。

“尽得天下英才!”这是冯之越老师在“南开讲坛”的演讲主题。无论他是讲述北大的辉煌历史,还是列数北大的大师名单,这一句话就足以概括所有的意味。

不让每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北大擦肩而过,似乎是执掌中国高等学府牛耳的北大的责任。而对于众多的高中生来说,也无法不承认,对于北大,就如青春期的爱情一般,心中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区别只在于,有的是暗恋,有的是明恋,有的是发誓一定要把她追到手。

除了高考场上的厮杀,要想进入北大,现在似乎又多了一条“看起来很美”的途径。

按照“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的解释,“实名推荐”是北大推行的自主招生新形式,由获得北大资质认定的中学的校长,按照北大分配的名额,实名推荐本校高中毕业生,被推荐的学生将不再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北大将在他们的高考成绩上降低30分录取。

这部分招录的考生数量,“原则上控制在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

一:幸运机会:百万分之九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来说,面对北大这一招生新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会问:这种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有多少?答案是几乎等于中彩票!

按照北大的规定,从理论上说,全国的每一所中学都可以向北大提出申请,但是,最终的选择权在北大。在南开讲座结束后,和学生交流的现场,问及申请的中学应该具有哪些条件的时候,冯之越老师笑言,如何选择评选中学,那是北大专家委员会的事情。不过,他也介绍说,申请资质认定的中学,往年考入北大的学生数量,将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对于推荐的学生,他列举了三条标准,那就是“成绩拔尖、品学兼优、排名有公信力”。

2009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公示了首批通过资质审定的中学、校长姓名和各校获得的推荐名额。在这份名单中,共有15个省的39所中学获得校长推荐资格,将有59~92名高中毕业生幸运地被校长直接推荐到北大。

这份名单中,以江苏省的中学最多,共有10所,获得推荐学生名额最多的则在北京,有12~16名。而最后公布的学校名单,也印证了人们之前的猜测,那就是圈定在重点中学之中,一般中学和农村中学是不会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这些通过北大资质审核的中学,清一色都是当地的重点中学。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的报名人数约为1 020万名,如果参照这一基数计算,意味着能享受到这种优惠的学生,只占高中毕业生总数的百万分之六到百万分之九。

二、“偏才”和“怪才”是否更易获得机会

按照北大对这一新政的解释,是为了让综合素质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不因为一次高考失利而错过北大,选择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推荐对象,就成了讨论的核心“标准”。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推荐就应该推荐那些“偏才”“怪才”,因为他们的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个人素质”优秀,现在的高考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应考能力,在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取北大。

置身于其中的焦点人物,便是那些被选中的校长们。面对同为自己学生的数千之众,他们选择谁,用什么标准去选择,还有他们身后那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又会怎样影响他们,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手握“生杀大权”的他们,直接牵引着人们的视线。

事实上,39位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几乎都一致坦承,用什么标准选择“被推荐的学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压力巨大”。为了保证公平,许多学校都制订了严格甚至是繁琐的评选程序和标准,最后再由学校集体作出选择。

从2009年11月下旬开始,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就陆续公示了被推荐的学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这些幸运儿都有共同的一个特征,那就是都是学校里的“牛人”,成绩优秀,考试排名总是位居前几名——分数,再次成为了评选的唯一标准!

这似乎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没有人对此感到太多的惊讶。

如何评价和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下,这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在北大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前,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接受采访时,有一番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精彩言论。

他说:“北大要培养领袖人才。自主招生可以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但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就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

出生于农村的周其凤校长认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农村孩子能吃苦耐劳,尊重别人,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这样的解读,似乎更符合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本意。

三、只要公平就可以接受

在2009年11月12日的“南开讲坛”结束后,我们在围着北大招办重庆招生组组长冯之越老师的学生中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他们中高三、高二、高一的学生都有。

“你们担不担心校长在推荐的时候做‘人情’?”对这样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了否定,他们说,其实在学校里谁很厉害,谁有资格“被推荐”,大家心里基本上都明白,更何况还有一个公示过程,如果是“人情”,服不了众,那肯定是会惹来麻烦的。

持同样态度的还有学生家长。谭女士来自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她的女儿高中来到南开中学后,她就一直在重庆陪读。另一位赵先生的家就在南开中学旁边。他们的子女同在南开高三的20班,成绩同样都很优秀,他们是帮各自的子女来听“讲坛”的。

在他们看来,“校长做‘人情’”,这样的问题不用太担心,“公示”本身就是很好的监督。

谭女士说:“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排位是第五名,另一个学生是第六名,反而是第六名的被推荐走了,我觉得这都很正常,校长想推荐谁,他有这个权利。只要推荐的不是排在二三十名的学生!”

“现在还是欠缺一些具体的选择标准。这种标准是越清楚越好,这样一看谁能去谁不能去,自己就清楚了。”赵先生对开始的这种“标准缺失”非常理解,他希望北大在以后能把这套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备。他说,虽然那时自己的孩子已经结束了高中生活,但这会让后来的学生们,更公平地享受到这样的机会。

北大是属于中国高中生的集体梦想,在推动中国高考改革的路途上,北大的举动也总是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味。即使这一次的“新政”一推出,也同样面对着喧嚣的争议,而在各种声音的背后,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北大寓于其中的,对于改变中国教育理念深刻而长远的思考。这样的改变,必定会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而未来也总是充满了希望。

给“标准”一点阳光

“校长推荐”是国外许多大学招生的常用模式,只是比较起来,他们的标准更明确而清晰,而我们总是习惯以“综合素质”一句话来代表对学生的评价。

以美国高校自主招生为例,有旅美学者总结出美国名牌大学评价学生的“公式”,这些大学要求的综合素质评分项目分别为:就读的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1~3分),平均成绩(0~16分),SAT成绩(6~25分),全国荣誉学者(0~3分),申请论文(-3~5分),推荐信(-2~4分),课外活动(-5~30分),种族多元化(-3~5分),体育活动(8~40分),超级录取(40分),体育教练点名(5~10分),家住远处(3分),父母因素(5~8分),多元化(3~5分)。

依据这样的评价标准,公众可以明确地知道,某个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是不明不白的“综合素质高”这样笼统的描述。

上一篇:园林苗木田间栽培技术下一篇:彩色喷墨打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