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条件

2024-08-30

创新条件(精选12篇)

创新条件 篇1

加快创新发展,正确认识形势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直观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背后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的系统性转换;从长期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这一平衡的实现,将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从需求侧看,高投资要触底;二是从供给侧看,去产能要到位;三是从中长期看,新动能要形成。

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则主要是质量追赶。与数量追赶期相比,质量追赶期的一个特点是外在的变化趋缓、追赶难度加大,主要由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与数量追赶相比,质量追赶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一是纠正资源错配。目前在行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生产率差异,表明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欠佳,其根源在于行政性垄断,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定价受阻。通过深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仍然会在传统产业释放出规模可观的需求,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投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生产率,增加收益,化解潜在风险。这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潜力最大的领域。

二是激励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将带来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产业集中度的适当提高;将更多地开发和利用中高级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将从行业标准到工匠精神,全面推动精致生产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区别在于:产业升级中的大多数内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我们也要跟着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追赶的含义;而创新则是从无到有,我们与发达国家大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入质量追赶阶段后,创新是否足够活跃,特别是创新成功的概率是否足够高,成为能否实现质量追赶阶段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活动。尽管当前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创新活动的重心所在。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实体经济为本、创新驱动的理念和政策导向。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极易形成经济泡沫,吸引大量资源脱实向虚,削弱创新发展的能力,甚至导致金融和经济大幅波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必须高度警惕、及时抑制各种形态的经济泡沫,把资源尽量引导到有利于促进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鼓励各地开展创新竞争。创新要素是流动的,只有吸引到更多创新要素的地方,才会拥有更多创新成功的机会。所以,大量创新出现在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但是,创新型城市或区域创新中心并非人为指定的,而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地方竞争是我国以往发展的重要动力,新阶段应使改善创新环境成为地方竞争的新元素。应给地方和基层更大的创新试验空间,鼓励形成各有所长、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

加快创新发展,正确认识形势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创新条件 篇2

三类创新团队的具体申报条件

一、科技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创新团队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每年应在牵头单位工作6个月以上。

2.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为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项或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其他成员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创新团队成员间的学科交叉、专业多样和能力互补性良好;创新团队成员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科研不端行为。

3.创新团队科技研发方向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其研发领域显示出明显的创新能力、研发优势和发展潜力,近三年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得到业内公认。

4.创新团队建设应与市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发(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等创新载体紧密结合。

5.对归口管理部门、所在地方和单位扶持力度较大、扶持措施扎实,以及由政府支持引进的创新载体予以优先支持。

二、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创新团队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技术研发骨干,形成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中青年团队成员一般不少于1/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本行业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以本企业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形成较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发的主导产品在行业中竞争优势明显,能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2.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既是业内普遍公认的行业技术领军

人才,又是统筹掌握所在企业核心技术的本企业领军人才,并在企业相关项目研发中起核心作用。

3.创新团队所在企业的企业家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本领域国际顶尖产品、技术竞争的战略视野。能跟踪了解本领域国际最高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把握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并及时作出创新决策。

4.创新团队所在企业具备较好的研发平台和条件,建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重点试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具备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所必备的科研设施、技术装备和实验条件,具有良好的技术研发工作条件和环境。

5.创新团队所在企业,拥有较为著名的自主品牌,并能在国内外市场上与著名品牌展开竞争。在团队的研发经费投入、优化环境、交流合作、分配收入等方面能够提供持续的支持和保障,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企业建有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创新团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相对独立的业绩考核、薪酬分配、激励保障和人才培养制度。

三、文化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一)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团队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设计的总体框架合理。2.团队研究方向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其成果具有较高价值。

3.团队带头人一般应为在社科研究一线工作的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绍兴市高级专家、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二)文艺创作类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以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生产机构为主体,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遵循艺术规律,具有较强的艺术创

作生产能力和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

2、具有相对集中的创新方向,在艺术创作、表演、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某个领域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受到业内认可。

3、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和较高的知名度,获得过省级及以上重大文艺奖项,一般应为市级以上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市级及以上重大文化项目负责人等。

(三)新闻传播类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以新闻媒体为主体,在新闻实践中,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媒体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

2.积极推进新闻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团队新闻传播水平在同行中有明显优势,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新闻传播业务课题。

3.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高新闻业务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一般应为浙江省飘萍奖获得者、绍兴市胡愈之奖获得者、市级以上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和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四)文化产业类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创新理念为核心,以提高文化产业实力,可迅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社会推广应用价值,实现产品创作生产、产业推广延伸和品牌打造提升。

2.研究(创作)成果具有创造性、高增值性、拓展性并具有知识产权,使其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得到提升,在业内具有领先水平或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品牌及文化产品。

团队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研发优势和发展潜力。

3.团队带头人应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文化产业竞争的战略视野,得到业内较高认可的领军人才,在项目研发中起核心作用。一般应为市级以上宣传文化系统 “五个一批”人才、获得市级以上重大奖项的优秀文化科技人才和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创新条件 篇3

一、教师要善于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如:小组讨论(其实在聊天),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一堂课下来,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实验,总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小学曾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自主创新学习”的教育模式。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大多教师都忽略了文化课的创新教育,只进行应试教育。然而,课堂上总是满堂灌,一天一次练习,讲评、考试没完没了,何来创新教育?其实,每一个合情合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别人是否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通过努力完全能够挖掘教材,创新教法,高效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例如在试卷讲评课的普遍方法历来都是逐题讲解,教师问,学生答,然后纠正错误,这千篇一律的讲解模式有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是让学生自己先提问,尤其是选择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轮流如实说出自己的选项,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有的学生说看错了,有的说不理解题意,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题意不明确。然后他们向我质疑,向做对的同学质询,展开讨论。对于学生的求知、求思,我都及时给予肯定,并用“大胆地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不是找到了答案吗?”“非常好”等一系列激励的语言,欣赏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勇气。我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补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就可以借此掌握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对症下药,以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抓住契机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化学教学过程恰好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思维过程,我们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高层次的思考,才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如在复习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资源,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请一些学生上台进行归纳、串讲。他们往往能举一反三地借助知识迁移探索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上面的学生头头是道,台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收获不小于教师在上面讲的效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新力会令我们赞叹不已。当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将会发现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资源,以优导差,以差激优,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团结协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机制。

浅谈万众创新的心理条件 篇4

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 《政府工作报告》 中, 38次提到“创新”, 提出通过“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 他指出, 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 如果说, 改革开放“前30 年, 我们更多的是靠勤劳的话, 再往后走, 我们更多的应该靠智慧。 ” 这个智慧更多靠的是创新。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 与常规性思维相对,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而且, 在创新思维驱动下, 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但是, 创新会受到来自自身心理、思维方式、社会习惯各方面阻碍的影响, 如何克服心理阻碍、形成社会心理氛围, 是保障万众创新得以实现的心理条件。

1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新形态, 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业主体、以创业创新为动力的发展形态的深刻转型, 只有大力推动“众创”发展, 真正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1]。 创新小而言之是创业的特定工具, 高屋建瓴则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 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综合国力的差距还很大, 创新能力还较弱。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不发展不进步, 没有创新必将被淘汰。能否创新, 能否拥有真正自主的知识产权对我们国家来说, 事实上已经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创新是重要的, 但它不会自发地产生。创新是由创业———使好想法得以实现的远见、激情、能量、热情、洞察力、判断力与坚持不懈努力工作的有效结合所驱动[2]。 当前我国生产力和市场活力的关键在于创业创新, 以大众创业来激发万众创新, 以万众创新来推动大众创业, 是驱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

2 克服创新思维的心理阻碍

万众创新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从心理层面受到人类自身各种心理因素影响和阻碍。 创新思维重点在于一个“新”字, 要创新就必须改变旧思想, 改变旧思想就是改变现有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既定形象, 不改变旧事物的形象, 难以产生新事物的形象。许多事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往往一成不变, 正是这种既定的形象大大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 人们常常会把某些习惯视为理所当然, 固守知识经验形成的偏见, 受权威思想束缚, 以及从众心理作祟, 都会影响我们的创新思维。

2.1 创新要摆脱偏见保守定势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心中的偏见, 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 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去解释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去创新, 不敢冒险,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这是一种惰性思维, 是人类思维深处一种保守的力量。 这种偏见保守的来源有多种, 有来自我们经验、知识的局限, 来自自我私利的驱动, 来自看问题视角的局限, 也有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因素, 往往影响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影响我们创新。 因此, 创新要摆脱保守经验定势, 看问题时要跳出已有经验、地域、文化的束缚, 以更全面的视角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创新要摆脱消极权威定势

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遵从权威人士的想法, 不少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 不加思考地认为权威的言论、看法就是真理, 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或理论, 便想当然地认为必错无疑, 这就是我们思维的另一误区———权威型思维误区。 树立创新意识, 要有怀疑精神。我们要学会明辨和判断事实,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专家不可能出错”。从创新思维培养的角度来说, 我们需要突破权威定势的思维束缚, 不要沿用权威的思路。

2.3 创新要摆脱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少数服从多数”, 是我们在决策或者行为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 从集体发言到开会表决, 从思维的定势到惧怕风险的承担, 无一例外都有从众心理在作祟。盲目从众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抑制个性发展, 束缚发散思维, 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盲目从众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 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 大大减少了社会的创新。

2.4 创新要打破习惯思维定势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我们称之为思维定势或惯性思维。它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 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是创新思维的天敌。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 总是把一切问题看成是钉子”。因此, 进行创新思考, 必须警惕和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作用。 无论是在创新思考的开始, 还是在其他某个环节上, 当我们的思考陷入了困境时, 往往都有必要检查一下是否被某种思维定势捆住了手脚。

3 创造和形成万众创新的社会心理氛围

如何克服创新思维来自内心的保守、 偏见、从众、权威等定势心理阻碍因素, 还需创造和形成一个利于创新的社会心理氛围, 更好地挖掘万众创新的心理潜能与空间。

3.1 创新需要宽松、民主与自由的心理氛围

有人打了很形象的一个比喻, 称创新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中不顾一切挣脱束缚的孩子, 如果被常规或期望所控制和压抑, 创新就只能在挣扎中求生存。它需要新的机遇激发新的创意, 为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供氧。 如果这些因素被粗暴或谨小慎微的因素所遏制, 创新就死于它们之手了[3]。 所以说, 摆脱常规保守偏见, 创新是要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产生的。宽松、 民主与自由的氛围是创造力发挥的基本心理条件。 只有感到自由、宽松、愉快、坦然, 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 提出问题, 发表意见, 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新。创新往往要破坏整体平衡感才能诞生, 总是显得与众不同, 棱角分明。创新本身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 需要给创新多一些包容和鼓励, 为万众创新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大环境。现阶段的改革, 需要破除一切束缚创业创新的桎梏, 激发起全体人民的创造潜力, 增强发展的新动能。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新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 人人是创新之人”。创新思维不是少数发明家、天才人物才具有的素质, 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地去思考, 在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 创新思维都能够施展手脚, 并且都能获得应得的报偿。

3.2 创新需要根植于大众的理念和价值观中

创新思维不是少数发明家、 天才人物才具有的素质, 摆脱权威定势, 谈及创新应该是根植于大众的理念和价值观中的。

英国BBC录制的一档关于教育纪录片, 引发了大家对于中英教育的各种比较, 传统保守的中国式教学与无法压制好奇质疑的英国孩子形成巨大的反差和冲突。 我们的教育常常以老师“一言堂”、“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隘、僵化, 而他们也将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 以老师为模版, 以书本为教条, 缺少个人的主张和质疑。 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象个问号, 毕业时却象个句号。而创新恰恰源自问题和质疑, 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有创新的冲动。

万众创新是需要大众基础铺垫的, 创新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入手, 培养我们思维的多元性、批判性, 培养敢于怀疑一切、敢于挑战一切的无畏精神, 将创新理念根植于思维习惯和价值判断中, 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 中国才能彻底摘掉代工制造大国的帽子, 拥有自己的创新人才与自主的核心技术。

3.3 创新需要积极心态和意志参与

创新能力是一种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比生理潜能弱很多, 更容易被忽视。创新思维是一种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 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思维活动, 摆脱从众心理, 要具有积极主动和不断进取的心态, 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所未思”, 去创新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 困难重重, 更需要创新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 去敏锐观察, 发挥想象, 激发灵感, 标新立异, 坚持不懈, 需要把一个人的全部积极的心理品质都调动起来。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 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 所有人都想挑战自我, 但在实际生活中, 人们主要的精力都被放在一些驾轻就熟的事情上。 创新是对常规思维的挑战, 要脱离舒适区, 需要强大的意志力, 甚至是一种修炼。就好比习惯用右手的人转而练习左手做事, 也是需要咬牙坚持的。 马克·扎克伯格作为脸谱网的创始人和CEO, 可能是现在世界上最年轻的富豪之一, 目前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做好脸谱网, 似乎没必要不断挑战新领域, 但他仍然害怕留在舒适区, 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目标来测试自己的自制力, 纯粹是为了挑战而挑战[4]。

3.4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

打破思维定势, 实现万众创新, 需要想象力的支撑和助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瞬息万变的世界, 知识是一种商品, 答案随处可见, 轻松易得, “我知道”已不再是优势, 只有创造力才能保证我们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今天的人们习惯于电脑影视的图像信息, 习惯于各种智能搜索的帮助, 欠缺语言文字阅读思考对于想象力创造力的思维开发, 各种思维定势限制了思考力的同时也禁锢了想象力的发展。孩子们也许会描摹会模仿, 却早已画不出他们自己的齐天大圣和白雪公主。缺乏想象力, 即使电脑提供再丰富的信息, 也无法使人变得更聪明。

21 世纪什么最重要? 日本专家大前研一认为是“想象力”。 就是把看不见的、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 把它变成梦想的形式, 再根据梦想编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事业规划, 寻找风险资金。 对21 世纪的创业家来说, 这一步是必需的[5]。 打破思维定势, 以想象力突破创新的桎梏, 挖掘创新创业更大的心理潜能和空间。

4 结束语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放眼世界资源有限, 而人的潜力无穷, 要想创新创业, 在政府号令下, 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是, 克服创新思维的心理阻碍,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释放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大的心理潜能和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保安.打造“众创”发展新形态[J].求是, 2015 (13) .

[2]John Bessant, Joe Tidd.创新与创业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3]安德鲁·格兰特等著.谁是创新的杀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万维钢.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创新条件 篇5

浅析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论文题目:浅析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姓名:

学号:

班级:人力资源管班

目录

摘要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新经济的内涵

(二)新经济的特点

二、营销创新的涵义及理念

(一)营销创新的涵义

(二)营销创新的理念

三、目前企业营销创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市场导向缺乏正确认识

(二)对营销创新缺乏正确认识

四、企业营销创新的策略

(一)观念创新

(二)产品创新

(三)服务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在新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直接导致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对手的增强。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自身现在所处的环境还不了解,企业所用营销方式还是传统的市场营销,但这些方法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营销环境,根本是无法别的企业竞争。要解决这些问题, 则须从营销管理方面入手进行变革和创新,因为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营销创新的基础知识及营销创新的概况、营销创新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效益,其后主要就企业营销创新的原则、企业在需要营销创新的方面、营销创新的策略做出研究。

关键词 : 新经济传统营销营销创新营销创新方法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新经济的内涵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而且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九十年代崛起的信息经济,如今正在经历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再到“电子商务”三个发展阶段,这清楚地表明“新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网络经济。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程的加快。

(二)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4个不同特征。

1.增长原动力不同于传统经济,它是以高科技、信息等为增长原动力。

2.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

3.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

4.经济主体交往也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

二、营销创新的涵义及理念

(一)营销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及新组织形式的实施。

营销创新是企业经营的最佳策略,就是抢在别人之前淘汰自己的产品,这种把创新理论运用到市场营销中的新做法,包括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产品的创新、营销组织的创新和营销技术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营销人员就必须随时保持思维模式的弹性,让自己成为新思维的开创者,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先进,而不仅在于别人没有,而且一旦发现是一种新技术,就要及时捕捉,以免错过时机。

(二)营销创新的理念

1.创新要有新思路

广告需要创意,营销也要强调创意,需要创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得新发明新发现才是创新,只要对营销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这也是创新。

2.营销方式的创新

即打破平常的营销方式,改变我们头脑中惯用的思维,打破常规的方法。

3.抓住新的人群

营销的关键是解决卖给谁得问题,企业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生产出顾客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这样才能抓住顾客。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创新的理念,才能做好营销创新, 营销过程如果没有创新,道路只能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走。而营销创新,很简单,就是打造差异化;但做起来却很难,最起码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比别人走得快一些,要比别人站得高一些,要比别人看得远一些,要比别人挖得深一些。

三、目前企业营销创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市场导向缺乏正确认识

营销创新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执行正确的市场导向,营销创新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市场导向是企业创造优越顾客价值、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很多企业却没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市场导向。

企业不以市场为导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忽视市场。经营成功的企业容易犯这种错误。这种企业曾经拥有明确而共同的使命目标,业务范围明确,十分清楚如何为顾客提供优越价值而取得良好绩效。但是,它们容易把企业的市场看作是既定的,沉醉迷失于以往成功的经验当中,关心如何从现有市场取得更大的回报,而没有注意到已经发生的市场变化。形成一种内部导向。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导向会使企业原来的价值主张变得模糊,原来市场对于企业的意义也被扭曲。

市场驱使。这种情况是企业对市场过度反应,从而掉进市场驱使的陷阱里。市场驱使的企业忽视了自己能力的限制,试图去满足顾客所有需要,而不知道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更需要在能力基础上对市场进行选择取舍,从而建立自己的特色。

超越市场。这种情况是忽视顾客而超越市场的需求。认为顾客没有能力设想出创新的产品及服务,跟随顾客的企业“能够保护其现存的市场份额,但不能引导顾客到企业想去的地方”。这种观点没有把让顾客提出问题与企业为顾客提出解决方案区别开来,认为企业可以不顾现存顾客的需要而创造顾客全新的需求。但事实上,市场不能被超越。

(二)对营销创新缺乏正确认识

营销创新是企业提升顾客价值、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很多企业在营销实践中对营销创新的理论、方法、手段缺乏正确认识。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营销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营销组织层面看,有不少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部门的层面上,只重视现有产品的销售,而对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以及营销与R&D等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整合有所忽略。即使一些企业建立了营销部门,很多也是仅限于收集科技信息、客户售后服务、中间商协调管理等职能。而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营销工作的好坏,也确实决定着企业总体效益的高低。

四、企业营销创新的策略

营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动过程,需要经营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系统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从目前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看,受市场对接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已具备了紧迫的创新意识,但其中大部分企业却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努力。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选择的创新策略很多,宜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灵活运用。通常,可供选择的创新策略主要有: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

(一)观念创新

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的客观变化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或看法。由于它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它支配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观念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树立正确的市场导向意识。这是观念创新的首要问题。

2.树立正确质量意识。应该认识到,产品的质量不仅仅指技术质量(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如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等),还应该包括消费者的认知质量,这是消费者是否接受企业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企业还应认识到产品质量具有稳定性(同一设计下的产品应具有同一性)和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设计、变更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特点。

3.增强竞争意识。这是营销创新的内在推动力。

4.强化合作意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合作能产生联合优势。营销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营销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消费者需求(即市场)的变化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了方向。市场创新除了选择企业有能力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这一内容以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

(二)产品创新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的产品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地满足

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直接目的,为此,企业产品需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

(三)服务创新

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属无形产品,它与有形产品一样,也是市场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服务常伴随产品销售而发生,属于向消费者提供的各种附加利益。所以,服务又为整体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常常是需求整体产品,因而在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服务常成为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而击败竞争对手的切入点。

结论

针对目前企业营销创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营销创新策略。面对营销形势的新变化,企业必须着手建立战略联盟、调整营销机构、开展网络营销、强化营销沟通,实现营销组织的不断创新。因此,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消除部门之间的隔膜,提高营销效率和创新效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致力于市场需求的满足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营销部门必须与研究开发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信息,这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孔淑红.中小企业创新营销精华读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方新.创业与创新—高技术小企业的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方华.整合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5]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47.[6]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电子商务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35-45.[7]余来文.试论中小企业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中国管理传播网

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具备及其风险 篇6

我们似乎关注创新太多,而关注创新的条件是否具备和风险太少。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科学、严谨且充满市场风险的企业决策,任何理由的轻率和盲动都是对创新的亵渎,不但无法取得创新的成功,反而很容易把自己导入创新的陷阱,成为悲壮的烈士。

案例说明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开发生产汽车制动系统的股份制企业,创建于1979年。公司是研发生产整套汽车制动系统的大型专业化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自主研发生产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企业,是国家汽车零部件行业重点规划发展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技术中心。公司生产的系列“湘湖”牌和“APG”牌汽车制动系统为浙江名牌产品.从2000年到2004年,公司先后通过了QS9000、VDA6.1、ISO/TS 16949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公司的汽车制动系统产品通过了中国汽车产品认证中心的质量认证;目前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已和国际接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5年12月5日,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委员会在沪颁布2005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单位,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荣膺一等奖, 至此打破了国外企业在ABS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2004年4月,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东京部品工业株式会社(简称TBK)结盟, 双方在萧山金马饭店就合资组建杭州亚太特必克制动系统有限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

仅在一年前,2003年3月, 亚太集团董事长黄来兴与德国FTE公司副总裁杰士勒先生就轿车制动系统技术合作达成协议。按照协议,德国FTE公司在上海的市场份额同时转让给亚太公司。这次合作也正式宣布亚太打入了门槛奇高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市场。

2000年亚太开始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成功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为成为真正一流的制动系统供应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民营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中,由名不见经传到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被授予“国家汽车零部件行业重点规划企业”的荣耀,这个企业究竟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被媒体称为不断创造着我国汽车制动行业的神话,在市场上刮起一股股“亚太”旋风的浙江亚太是靠什么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捷报频传的呢?

积累从一点一滴开始

1976年亚太的创始人黄来兴接手社办农机厂起家,2000年整体变更设立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前,公司不断的创造新产品, 同时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生产经验,这是许多初涉汽车制动制造业的公司所缺乏的。除了生产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亚太在市场方面的信誉积累和人脉积累,这样的积累是科技创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诚信立业”是亚太积累的主要手段。

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 使亚太的产品获得了包括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德尔福等国内外用户的认可,被他们授予“优秀供应商”。“亚太”制动泵的价格在国内同类产品中价格是最高的,却是最受代理商欢迎的。有了“诚信”这个法宝,亚太创了品牌,赢得了客户,稳定和扩大了市场。这使得公司日益发展壮大并有了积累,积累了资金,积累的信誉,积累了技术,这些积累是亚太公司最大的财富,为今后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个创新的企业,都应该有这样的积累,这种积累可以算做科技创新的企业的一些基本素质,很难想象一个对要创新的技术所在行业没有任何积累的企业会顺利成功。假使一个企业买一个技术到一个陌生的行业里去搞创新,在没有人脉资源、没有销售渠道、不能准确及时的收集相关行业信息,也许付出成倍的努力最后也只能功亏一篑。

创新 在具备实力以后

亚太虽然不断的取得好的业绩,可是一直为没有自己的技术,一直仿制下去就只能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技术创新与转化并非一种短期的投机行为,是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研发如果不成功对企业可能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风险很大。可是如果不创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然被淘汰。此时的亚太已经是一个在各方面积累成熟的企业,故1999年亚太与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合作展开关于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自主研发和生产。 2000年12月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第一个获得产业化生产的项目。

清华之所以选择亚太公司来做,是因为亚太在多年来的生产和销售中,赢得了行业内非常好的信誉并且一直以来出色的销售业绩也使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亚太董事长黄来兴认为,亚太是传统的制动系统制造商,技术积累丰厚、行业信誉好,也有本钱投入。后来第一个应用亚太的ABS系统的原北京吉普也与多年的信任积累有关。此外,也正是由于亚太以前的成绩,使其能够获得当地政府乃至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工业司把该项目列为国家项目、高新司也给予了高技术产品基金支持。

2005年12月5日,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荣获一等奖。据亚太机电副总经理施正堂介绍,在几年前国外的ABS一套要5~6千元;随着他们ABS的产业化成功,大大降低了ABS的价格。当亚太的ABS一套降到1500的时候,国外的ABS也随之降到了2000多。有此可见,亚太的ABS产业化成功,不仅是亚太的成功,也是中国汽车制动业的成功,更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一大幸事。到目前为止,亚太机电ABS已装车近2万套,市场反映良好。

成功 靠人才也要靠合作

未来的商场不再是比拼企业规模的大小,员工的多少,而是看你有没有足够强的人才,人才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亚太公司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人才尤其是中青年技术带头人的引进、培养,并积极从高等院校、大中型机电企业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精干科技队伍,建立起高中级搭配、老中青阶梯式的人才结构。通过多年不断改革,亚太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人才的积累不仅对现在的生产有积极的作用,更是对将来的不断创新铺垫了康庄大道。

亚太公司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后,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关于建立博士后联合招收培养合作机制协议书》。同时,通过几年的努力大规模设计数据库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新产品开发工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研发上选择与高校强强联合,是亚太机电的特色。此外,CAD、CAM、CAPP等先进的设计技术和使用UG、PRO/E、CATIA等开发软件,具有一系列与产品技术配套的实验、研究、生产、质量检测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条件,提升了亚太产品研发能力。

在目前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商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促使所有的企业都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占得先机,赢得市场主动权,获取更高的时市场份额。而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奇思妙想,而是要靠不断的积累才能最终得以完成。每一次的成功成为都成为积累,为下一次的创新与成功做积累,在亚太自主研发产业化的成功,就是靠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积累实力而成功的,亚太的积累是方方面面的积累。

背景链接

“ABS”是英文“Anti-lock Break System”的缩写,中文译为“防抱死制动系统”。它是一种防止制动刹车时车轮抱死拖滑的安全控制系统。没有安装ABS系统的车,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来不及分步缓刹,只能一脚踩死。这时车轮容易抱死,地面的附着力大大降低,侧向附着力甚至可以降为零,便可能发生侧滑、跑偏、方向不受控制等危险状况。而装有ABS的车,当车轮即将就要抱死拖滑的时候,制动机构可以不断地“松开—制动”,达到每秒60~120次左右,相当于不停地刹车、放松,即相似于机械的高频率“点刹”。因此,可以避免在紧急刹车时方向失控及车轮侧滑,使车轮在刹车时不被锁死,能保证紧急制动时的行车稳定和缩短刹车距离。

ABS曾是汽车的卖点,现如今已成为标配,未来市场总需求将突破100万套以上。在国内轿车企业,整车厂大都是合资企业,ABS多数是从国外与底盘一起进口,或由国外零部件企业的合资厂商提供。在亚太与其它单位联合开发自主的ABS系统以前,市场全部由国外公司垄断。2004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的规模430亿元,从事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的厂家超过1000家,但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30%。

点评

新经济条件下的营销创新 篇7

关键词:售货渠道,促销方式,营销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全球经济其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朝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 我们逐渐学会提高自身的能力, 从众多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中, 我们学着总结与归纳, 从而发现只有营销是一直未曾改变的。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敏锐的指出了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其《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一文着重论述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对市场营销冲击, 并提出了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营销法则。不论社会的市场经济怎样去推动企业发展, 其本身拥有完善的销售理念和举措才是生存之本, 营销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更好的发展。我们只有注重营销, 学会知道用户的需要, 把握好与其他企业的协调发展, 注重企业整体形象与整体素质, 这些便是企业谋求发展的最主要的目标。

但是市场的变幻莫测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对前景处于“不可知”的形态,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通过不断地成长和渗透, 现在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并开始重视。我们通过掌握其特性与规律, 来定制一系列的规范与章程, 从而完善营销职能, 最终发挥企业的自身特性和优势, 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经营观念。企业必须及时把握好国内外复杂的变化, 才能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大浪潮中前进, 依照其营销模式, 结合当前企业和经济情况, 我们来分析并尝试解决。

1 在售货渠道上寻求创新

1.1 当今企业的售货形式是由上到下的来多层面批发提供货物, 而现在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

这样的结构便或使得企业的销售渠道更加简单, 更加方便。不仅节省了企业的开销, 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更增加了货品的保证。同时更便于与消费者直接接触, 了解最新的消费者需求。

1.2 渠道方面实施实体与网络双层销售, 即在实体通过合同等销售, 又通过网络来接受更广泛的消费群体的订购。

我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新经济时代所提供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网络优势, 使参加交易的各渠道成员以及相关部门密切结合, 从而更加适应现今社会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与愿望, 更好的满足消费者。

2 在价格上寻求创新

2.1 在新经济时代中, 消费者通过更广泛的消息传播渠道, 更加

快捷清晰的对很多企业的产品有很深入的了解, 消费者同样对该产品的成本有一个大概估量。消费者对商品成本的估量, 使得消费者更加理性化消费, 而商家也无法做到商品的暴利收益。同时更多企业的竞争与消费者的精明, 使得企业必须得压低自身的价格, 并寻找消费者的消费底线, 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2 企业将研究、创新等成本纳入价格之中。

在过去的企业的发展中, 产品的价格里, 原材料、人力、物力等费用占了价格的大部分比例, 所以价格也很高。但是现在, 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 使得知识创新, 发展研究的费用占成本的比例最大。只有拥有高科技的企业,

(上接282页) 才能更好的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

3 在促销方式上寻求创新

3.1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 企业与消费者更多的是在网络上

进行交流, 企业通过或联网发布促销讯息及新产品的广告, 而消费者也通过网络来获得最新的资讯。网络广告的形式更好的使企业与消费者两方相互交流, 是企业更快知道消费者的需求, 而网络广告使使用户更加全面的了解产品信息。

3.2 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其含高科技的

产品日益增加, 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较少, 因此企业在进行营业推广策略时更应该着重促使消费者更多的了解该企业和该商品, 通过展示商品的办法来刺激消费者的高买欲望, 使消费者从而购买。

3.3 企业公共关系在新经济时代更加强调的是合作, 与消费者、其他企业、媒体等各方面的合作。

网络公共关系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公关创新的具体表现, 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更好的沟通。

4 在产品上寻求创新

在新经济下, 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变化, 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必须树立全球市场的营销观念。我们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4.1 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新的方式来提供给消费着新的需求, 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与需求, 使他们逐渐适应并习惯性购买。

因为一般来说, 当消费者适应并习惯一种新的需求的同时, 便会使创造这个需求的公司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 而这种市场往往只有这一家企业, 也就是说这家企业享有独有的市场。

4.2 我们可以尝试研究新的产品, 来开拓一个新的市场, 从而开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和销售能力。

例如:新型功能的手机, 拥有更先进的系统, 更好看的外形, 人们更愿意来购买, 这样更更好的扩大购买者的消费。

4.3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制作新的产品。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 不仅仅是要销售处满足消费者现今需求的产品来获得收益, 更需要把目光放的更加远一些, 尝试研究新的产品, 寻求开拓新的市场。而如今社会, 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在逐渐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不满足于现在了, 在消费者提升需求千, 企业更应该提前去开发, 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面对着这个新经济时代的来临, 要求我们应该顺应历史的潮流, 站在时代的浪尖上, 重新审视企业的营销思路。在正在呈现的市场经济浪潮中, 企业必须意识到他们创造的是值得动情回味和记忆的感受, 而不仅仅是商品。他们是在创造产品巨大的舞台, 而不只是提供服务。只有那些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商家, 才能真正获得用户的青睐, 从而在新经济浪潮中取得胜利。

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图书管理 篇8

1 图书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息化与网络化也冲击到了传统的图书行业。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电子书、网络凭借其低成本、快捷、方便等特性不断地蚕食着传统印刷书籍的市场份额和地位。图书管理及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地生存就必须掌握现代图书管理的特点。

1.1 图书资源相对不足

首先,除了一些著名高校、国家图书馆以及其他一些大型图书馆外,各个省、市、县以及其他基层单位大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这些分散的小规模的图书馆一方面就近方便了群众阅读,但是也使得图书资源分散,再加上图书馆资金有限,图书严重不足。其次,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中华全文数据库以及专业数据库、国外数据库等数据库一般的使用费都比较高,小型图书馆很难支付高昂的使用费,数字化资源也很有限。最后,目前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据测,目前技术的淘汰率为20%每年,过去15年美国淘汰了8000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种职业,一些专业化书籍必须保持同样步伐才不至于落后,导致许多花巨资购买的书籍过不了几年便少有使用价值。

1.2 数字图书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信息化与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信用等问题。去年曾发生中国社科院以及几个中央部委等单位的涉及科技等重要信息的涉密文件被境外机构窃取。数据和信息是数字化书籍及图书馆的生命细胞,如果被黑客攻击将而导致系统瘫痪和重要信息失窃,数字化图书馆就将无法运行,甚至泱及公共网络及其他数据资源。数字化图书馆从开始设计之日起就要重视数据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从网络技术、安全意识、制度保证等方面进行强化,确保数据库及网络安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化解数字图书的安全风险。

1.3 各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必然

上文已经阐述,各图书馆所藏书籍及信息有限,促使各图书馆之间实现图书信息共享成为必然,而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最终实现了这种共享。截止目前,国内图书馆基本都没有实现共享,或者在小范围内、高校内部图书馆之间实现了共享,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校图书馆与各院系图书馆图书、论文可在同一系统中查询。未来若干年实现各图书馆跨地区、甚至跨国共享成为可能,足不出户即可调用大洋另一边的图书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1.4 管理体制面临挑战

目前图书管理体制存在这样几种特定:一是服务的有限性,目前国内大型图书馆都是事业性质的单位或者单位的下属服务性质的部门,数据库有部分是营利性质的;二是图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各图书馆及数据库之间互相独立,标准不统一;四是图书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技术化、信息化要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及互连共享的进程;五是管理制度落后。卓越网、淘宝网等网络提供的廉价图书已较大程度地冲击了传统图书馆业务。这些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留下的后遗症严重制约的图书管理的发展及读者满意度的提高。

2 创新图书管理,有效应对挑战

图书管理创新要破常规,改善管理流程,尽可能提高管理效率,图书管理行业的管理者应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及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图书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成为图书管理行业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2.1 创新图书管理工作,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

在思想上明确管理创新是新时期深化图书馆管理改革、增强图书馆发展活力的原动力,是应对图书管理面临的挑战,从而促进图书管理不断信息化要求的客观需要。只有树立新的图书管理理念,才能为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管理思想必须实现以下转变。首先,从一般化建设向特色化建设转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来考虑资源建设问题,把资源建设在合作和共建的基础之上。各个图书馆在分工的基础上,应加强自己的特色化建设。其次,在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上创新。图书馆必须转变发展观,树立竞争与协作的思路,克服传统图书馆独立、封闭的办馆模式,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建立图书馆联盟,加强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再次,在图书馆的职能与功能认识上创新。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新问题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来解决,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图书馆的发展才有新的活力。

2.2 创新图书管理工作,必须要创新管理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创新是图书管理的基础,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不段创新图书管理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图书管理中蕴藏的活力,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促进图书管理有效应对时代挑战。

2.3 创新图书管理工作,必须要创新人员管理

创新人员管理,首先要树立人员管理的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市场观念、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全方位服务理念,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变金字塔式的机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建立馆员个人发展计划,形成图书管理人才更新知识、不断成长的培养机制,走通才型、多元知识型及专业化协同共进的道路,坚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方针,使图书馆员成为复合型基础上的专业型高级人才。其次,建立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形成科学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在人员的选拔上,首先根据学科设置情况,划分学科的工作范围,圈定图书管理人员重点及次重点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设置要求,在全馆范围内进行考试考核并结合工作业绩,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脱产或不脱产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形成人才梯队,以保持学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图书馆要鼓励馆员特别是中青年人才自觉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自己的专业兴趣,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成为优秀的人才。

2.4 创新图书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工作必须大胆并努力应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目前,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产品的生产与知识传递进入了电子时代,为此,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分析、研究、提炼电子图书类别、适读人群分类,还要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构建适合电子图书的新的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电子图书的便捷的信息传播途径的最大效用。公共图书馆应该加强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于读者为根本宗旨,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向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尤其是在服务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收藏功能,更好地履行信息采集、信息检索、信息分类、信息传递、信息提供、信息反馈等职能,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

3 结语

图书管理创新和任何一种创新一样,任重而道远,需要图书管理及信息技术等部门的很多人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学者大家进行理论探讨,在次班门弄斧,只为抛砖引玉。

库.

[5]万里鹏,郑建明.分布式管理与图书管理创

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6).

高校图书馆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职能部门,一个清晰易用的网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师生的查询和浏览效率,促进师生的学习和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各大高校都竞相组建或升级自己的门户网站,以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十几所高校的图书馆网站的调研,从网站内容、栏目设计、色彩美工、网站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见表1:调研表),最后对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意见。

1内容组织与栏目设计

1.1图书馆网站的内容及功能需求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1]主要有信息传递、教研辅助及读者互动,而读者对图书馆网站的一般性功能需求主要包括:(1)对图书馆基本情况的了解;(2)查询图书馆馆藏期刊,借阅、预约、续借图书期刊;(3)查询借阅状态、管理个人借阅信息;(4)利用图书馆提供的数据库链接进行资源检索;(5)利用图书馆提供的链接进行网络导航或浏览因特网;(6)通过留言本、图书馆信箱、BBS进行互动;(7)对图书馆最新情况的了解;

经调研得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栏目大体上分为[2]基本栏目和特色栏目两大类。基本栏目主要有:(1)资源类:主要有馆藏目录(OPAC)、电子资源、特色资源等。(2)服务类:主要栏目主要借阅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代查和课题查新、读者培训、校外远程访问、常见问题解答、咨询台等。(3)帮助类:主要栏目有关于本馆、开放时间、馆藏分布、借阅规则等。(4)读者互动类:主要栏目有留言本、馆长信箱等。在特色栏目的设置上,不同高校间的差异比较大,在此不再详述。

1.2图书馆网站的层次设计

在图书馆网站的层次设计上,不同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同一栏目在不同高校的图书馆网站上所处的链接层次存在差别,以读者常用连接“馆际互借”为例,作者对调研网站上“馆际互借”所处的链接层次进行了统计(详见表2)。一般来说,网站栏目确定后,要对栏目的层次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用户在三次的点击内找到自己想用的资源和服务,以增强网站的清晰度和可用性。

2色彩搭配与设计

一个好的图书馆网站,不仅要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结构,还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要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在网站的外观上,国内高校图书馆网站和国外高校图书馆网站有比较明显的区别[3]。首先国内高校图书馆网站主要以蓝色、灰色为主色调,风格上清新明快,国外高校图书馆网站主要以绿、白为主色调,风格上简单朴素,另外国内高校图书馆网站比较多的使用了动态或者静态的图片,丰富了网页的内容,但国外网站相对较单一。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的色彩美工调查详见表3。

经比较总结得知,在网站的色彩上,一般以2-3种色彩搭配为宜,不但要避免颜色单一造成的枯燥乏味,又要避免颜色太丰富导致的花哨缭乱、俗不可耐。图书馆网站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读者,所以网站色彩的选用应该以大众的审美习惯为指导,并体现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网页的色彩美工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艺术性,要整体和谐、局部变化;(2)合理性,要符合眼睛的生理特点,不使用大面积的高纯度色彩,以免造成长时间的视觉疲劳。(3)独特性,每一个高校都有其特色,所以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得色彩美工上的运用上既要体现图书馆的职能,有要体现所属高校特色和专业特点。

3 读者互动

图书馆是服务单位,听取读者心声和反馈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图书馆网站就是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交流的信息平台。经调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网站基本上采取诸如常见问题解答(FAQ)、留言本、E-mail、BBS等栏目来实现读者互动,详见表4。

由表3可以看出,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和读者的沟通和互动,在网站上给出了多样化的互动途径,为读者提供及时、有针对性地服务。

4 个性化服务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的数量增长的现代社会,读者的个体意识在不断增强。[4]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再是千篇一律,每个读者都需要在图书馆网站上迅速获取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和资源。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合读者这种发展中的需求,将纷繁无序的信息向有序化、个性化引导,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调查对象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情况详见表3。由表3可见,国内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重视个性化服务的建设,形式主要体现在通过手机短信向读者发送借阅信息,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这一形式上有较好的尝试,另外一个方式是RSS定阅服务,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通过RSS向读者提供定制服务。国外高校图书馆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功能更加丰富,他们不

中外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调查分析

王亚1翁敬农1陶新权1张丽丽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数图工作;2.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计算教研室北京100083)

摘要:图书馆是一个高校的知识服务中心,图书馆网站则是向全校师生提供资源浏览、检索和信息服务的重要门户。本文对国内外12所知名高校的图书馆网站进行了调查,从栏目设计、色彩美工、读者互动、个性化服务四个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在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层次结构、资源揭示、特色资源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站栏目设计色彩美工个性化服务中图分类号:G25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9)04(b)-0255-02

参考文献

[1]申玉粉.谈以人为本对图书馆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

[2]张美花.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9).

[3]张碧娟.现代图书管理之研究[J].考试周刊,2007(2).

[4]于晶晶.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博硕士论学位论文数据库.

创新条件 篇9

1 研究综述

早在1912年,熊彼特就指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不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均匀分布的,而是趋于结成集群,鱼贯而出;创新不是随意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中,而是趋于在某些部门及周围环境中集聚[1[1]。德布瑞森(1989)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对创新集群产生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来自经济系统的内生因素和来自经济系统外部的要素,会产生协同作用效果,促使创新倾向于集群,并存在着系统的自增强动态机制[2[2]。Liyanage(1995)认为,自然选择、资源互补性、创新系统中的群组形成、参与者互动是促成创新集群的四个决定性因素[3[3]。Kongrae L(2003)通过对韩国创新集群的研究提出,持续稳定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是促进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原因[4[4]。

国内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集群的产生与演变进行过相关研究。李顺才等(2008)认为,知识的流动与互动学习机制在创新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5[5]。滕堂伟(2008)认为,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知识经济、全球化、电子时代、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以及时间因素的空前重要性,是创新集群形成的条件[6[6]。仵凤清(2012)基于自组织理论,认为创新集群系统形成动力的来源具体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是指组分间的协同与竞争,外部动力主要指环境的变化及环境与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的变化,提出了创新集群形成的协同机制,并构建了创新集群形成机理模型[7[7]。董微微(2013)认为,创新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因在于创新主体的有向选择,并将创新集群的形成条件概括为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主体之间联系的密切性、创新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使得单一主体创新不确定性的提高等三个方面;基于复杂网络视角下,有向选择机理、学习机理、突变机理、扩散机理、互动机理、协同机理等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交互作用、共同推动创新集群的产生与演变[8[8]。

可见,目前国内外针对创新集群产生和演变的研究有不少较为精辟的论述,而系统地对创新集群的产生条件和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文献比较少,对演变机制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单一机制上进行讨论。本文在充分理解创新集群内涵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出创新集群的四项基本产生条件,并从动力机制、学习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三方面,进一步对创新集群的演变机制进行探讨与阐释。

2 创新集群的产生条件

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并总结出产生创新集群的“四项基本条件”,分别是:地理条件、产业条件、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

2.1 地理条件:邻近是创新集群产生的基本条件

邻近是创新集群产生的基本条件。为更清晰地认识邻近在创新集群产生中的作用,本文用一个简单的“小世界网络”模型来揭示邻近在促进知识流动或转移中的相互关系。用G表示集群中知识流动的网络图,N为网络节点数,即集群内主体成员数量,表示小世界网络模型中任意两个节点i、j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表示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即邻近程度),它与特征路径长度L(G)的关系可用式(1)表示(Watts等,1998)[9[9]。

成员之间交流的频率与节点间的最短路径长度成反比,即(k为常数)。在创新集群中,由于各成员规模、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各成员之间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存在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各成员间的具体情况赋予不同的k值。k值越大,知识转移和流动就越容易,当k趋于0时,则表示两个成员间无任何交流。将式(1)进行变换,可以得出:

从式(2)本文可以得出结论:集群内成员间知识流动的频率与特征路径长度成反比。可以得出两个解释:第一,知识流动的边际成本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近距离的频繁沟通更有利于企业的知识积累,因此集群成员会选择与邻近成员更频繁交流;第二,成员间相似程度越高,即邻近性越高,越容易建立交流关系,知识流动频率也会越大。成员间频繁的知识流动正是形成创新集群的根本所在,邻近使得知识交流频繁,进而催生了创新集群。邻近性为企业集聚时的知识流动提供条件,促进创新集群网络产生,创新集群本质上就是互动创新网络[10[10]。

2.2 产业条件:具有成熟的产业集群基础

产业集群是创新集群产生的基础条件,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端形态。其实可以从成熟产业集群具备的特征来理解产业集群的基础作用。一是产业集聚度较高,满足创新集群的邻近条件。成熟的产业集群具有较高产业聚集度,为其演变成创新集群奠定结构基础。二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活动频繁、创新协同性强。成熟的产业集群往往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群内创新活动十分频繁,群内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现象十分普遍,形成发达企业关系网络,为创新集群产生提供组织结构基础。三是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形成创新网络的辐射源。在成熟产业集群内部往往有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它们往往是集群内创新辐射源,知识的溢出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带动和辐射整个集群的创新活动。四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创新需求强烈。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看,成熟的产业集群往往即将走向衰落。整个产业集群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产业集群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通过创新活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重新获得技术垄断带来的利润的需求尤为强烈。

2.3 要素条件:具有丰富的创新资源

产业集群能否顺利演化为创新集群,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创新资源以及这些创新资源能否为创新活动所有效利用。总的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资源对于形成创新集群至关重要。一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决定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产业集群要演变为创新集群,必须拥有一大批从事创新活动的创新人才。二是技术网络和R&D平台。技术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经济网络系统,可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来产生创新集群。R&D平台可促进创新人才研发的新技术、新知识得以快速应用,形成创新产品或服务。三是战略联盟。本着风险共担、优势互补,自愿结成的一批战略型技术创新组织,可有效吸引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演变为创新集群。四是风险资本。创新集群模式在投资对象、信息和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示范效应,快速推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建立。

2.4 环境条件:具有良好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

产业集群能否顺利演变为创新集群,也受外部环境影响。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提出,创新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创新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集群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交融的。一方面,外部环境为创新集群存在与演变提供各种必备资源,同时又因资源禀赋差异,企业经营方式会不同。另一方面,为适应甚至积极改造外部环境,集群会持续向所属环境输出产品和提供技术服务,为将来发展创建更好环境。可见,集群开放性、输入输出关系都需要依存于既定环境,而开放性在本质上是集群对所处环境之间紧密联系的必然结果[11[11]。

3 创新集群演变机制

本文创新集群演变机制的定义借鉴金镭(2006)对产业集群演变机制的定义,是指创新集群的影响因素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产生的影响创新集群产生和演变的相互间作用关系[12[12]。演变机制是创新集群发展演变的关键,完善的演变机制是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跃迁的核心。下面将从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方面来探讨创新集群的演变机制。

3.1 创新集群演变的动力机制

创新集群演变的动力是指驱动创新集群形成和前进、发展的一切有利因素,而动力机制是指向创新集群目的性变化的运行手段,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新集群演变的动力机制可归纳为:“支撑和驱动创新集群形成、发展和演进的所有动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构成的力量支撑体系与其运行规则”[10[10]。创新集群演变动力机制是以卖方市场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与技术创新聚集的耦合方式构造的[13[13]。按照动力生成来源,创新集群演变的动力机制分为内生动力机制与外生动力机制。

3.1.1 演变的内生动力机制

创新集群演变的内生动力是集群内部自发的,对集群的演变具有直接影响。在创新集群形成初期,集群内网络结构尚未成熟,其内生动力因而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和孤立性。随着集群的发展完善,各种动力因素因时因地而生成、发展、成熟,乃至消退,空间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网络等内生动力机制共同作用于创新集群演变。创新集群的内生动力机制保证了知识网络的形成和集体学习的开展,这也是创新集群有别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之一。

3.1.2 演变的外生动力机制

创新集群演变的外生动力是指来自集群外部的驱动力。外生动力机制对集群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其必须与内生动力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外生动力机制同样存在系统复杂性,其动力源主要表现为政府制定的集群政策、政府参与的集群项目建设、集群投资出口活动、外部市场竞争、区域品牌建设、需求拉动等,创新集群以这些外部动力要素实现竞争优势的增长。

3.2 创新集群演变的学习机制

创新集群演变的学习机制,是指创新集群各个要素之间知识流动的渠道和作用方式。学习、知识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学习,原有知识存量得以运用和扩散,创新由此展开。创新活动本身会激活根植在集群网络中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并促进集体学习,从而形成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造与知识网络形成,再到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双向循环过程。

3.2.1 创新集群的知识流动

知识流动包括知识转移、共享、使用和创造的过程。知识流动的规模和效率直接影响研究系统的创新效率和经济绩效[10[10]。创新活动必然有多主体共同参与,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公共部门等参与主体间的知识流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复杂非线性关系,使创新集群呈现相互作用的网络形式。

将OECD提出的知识流动结构进一步深化,可得到一个非线性开放知识网络(见图1)。由于知识流动的方向和知识运作功能不同,各网络主体中流动的知识表现形式也不同。企业与其上下游供应商、客商之间,出于发展业务需要,将传递更多显性知识;而无论在哪一类知识网络中,隐性知识扩散与内化都存在,其对创新集群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3.2.2 创新集群的集体学习

创新集群内的集群成员可通过与集群内其他成员的交流和互动形成集体学习,利用并根据内外部条件拓展集群知识库,实现对知识的转化吸收。集体学习是知识流动的载体和形式,也是创新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有学者在集体学习动因和过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集体学习机制(见图2)。创新环境学派GREMI研究组通过对欧洲高新产业区信息共享的研究,认为集体学习是指在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以共同准则和规范为基础相互协调合作,共同积累知识的社会过程。

集体学习与创新集群的空间集聚密不可分。基于企业间联系和社会网络而言,集体学习是集群成员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技术环境,降低由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创新风险,将信息不断进行编码和内化为有效知识的过程。在集群成员相互协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发生了流动和创新,集体学习也就成为了知识空间转移的有效载体。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学习,创新集群的学习是通过创新集群内部各类行为主体共同合作协调与相互作用,以及与集群外部的交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的累积、传播与创新。集体学习主要发生在创新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包括组织和个人)存在自发的学习行为,同时与集群内外系统保持着学习联系(见图3)。

集体学习有助于集群知识基础的扩大。如何把信息编码成知识是集体学习的核心,获取隐性知识是集体学习突破创新的关键所在。集体学习能够提高集群成员的信息编码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在互动学习过程中,也会加速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扩散。因此,集体学习无论是对创新集群整体的竞争力还是对集群中的单个组织及组织网络,都具有正面效应,是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变的关键。

注:成员指创新集群中的供应商、客商、销售商、大学、政府研究机构等各类行为主体。

3.2.3 创新集群学习机制的层次分析

创新集群的学习机制体现在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活动当中,由这些主体构成的集群内部核心网络、中间辅助网络和外部网络共同组成了创新集群的生态系统。集群的学习机制就在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中建立起来,其中,企业是核心构成要素。根据集群系统的网络层次,创新集群内部的知识流动、学习机制可划分成相对应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是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这一层是学习机制层次的核心。第二个层次是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研究部门、支撑服务机构与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动,可称为中间辅助知识流动网络。第三个层次是集群外部网络与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动。这三个层次知识流动网络共同构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流动网络系统,并由此构筑出集群知识流动的分析框架[16[16](见图4),建立起集群的学习机制。

3.3 创新集群演变的激励机制

本文创新集群演变的激励机制,是指创新集群内自行发挥激励作用的多种要素组合。企业创新对外部知识技术的需求、创新集群对成果转化的需求以及中介机构为协同合作提供的信任资本,共同刺激着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变和发展。

3.3.1 企业创新对外部知识技术的需求

成熟的产业集群基础是创新集群的形成条件之一。作为创新的根本主体,企业在分工专业化过程中,知识的分布也更为分立,存在显著的知识分工。基于知识的不可编码性,以及知识的认知成本和收益角度,企业内部对知识的发展往往追求深度而不追求广度[17[17],因此,集群内企业的知识结构都是相对单一的。当一所企业其内部所拥有的知识广度不足以支撑相关创新活动的进行时,企业创新就会受到阻碍,创新活动乃至企业的发展有可能因此而停滞不前。这个时候,集群内的企业对外部知识技术的需求会变强,企业在集群发展中的知识结构单一化与其创新活动对知识结构广度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创新集群演变的一股重要激励力量。企业需要从企业外部获取知识技术、进行协同创新,以弥补知识结构广度上的不足,从而激发企业加入集群的积极性,推动创新集群的形成与演变。

3.3.2 创新集群与大学科研机构双方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要实现创新驱动,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创新活动的出现和创新产品的产出,成果转化是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创新驱动力。与企业相比,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技术储备的广度上无疑存在着巨大优势。创新集群的演变需要借助大学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力量,而大学和科研机构也需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来实现其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职能。然而,大学和科研机构因其自身局限性,在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脱离市场实际、缺乏转化资金、转化后续能力不足等原因而导致成果转化率低[18[18]。要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实现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高校、科研机构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和企业建立一定联系,获得科研转化平台支撑以及足够庞大的科研资金支持。创新集群与大学科研机构双方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激发了彼此加入创新集群网络的热情,成为了创新集群的重要主体,促进创新集群的演变与发展。

3.3.3 中介机构为协同合作提供的信任资本

创新集群的顺利演变,有赖于参与主体间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以促进知识技术的转移和转化,实现知识的共享。为集群创造良好的集体学习与协同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培养知识共享的态度与意愿,建立信任与沟通机制十分重要。集群内信任资本的积累机制主要有三种:基于重复交易的信任、基于交往的能力和品质的信任以及基于第三方即中介组织的信任[18[18]。随着企业的发展,在其选择合作者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些问题影响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比如合作者欺诈后逃走的行为,也称为最后一次交易(last move或者end game),这种行为会阻碍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特别是创新集群发展过程中不断新进入的企业与旧有企业之间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而中介组织的出现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Kramer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在这一积累机制下,交易者分属不同团体,由团体来对所属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一旦团体内某个成员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违约或者欺诈的情况,那么,其他的团体和交易者就会中止与这一成员所属的团体中的所有成员的交易,此时,如果团体对发生失德行为成员的处罚大于其欺诈所得,就能保证信任和合作是一个纳什均衡。中介机构的进入可以促进不同集群主体间乃至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协同合作,这对创新集群的演变和发展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4 结论和对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创新集群的产生条件可以归纳为四点:邻近的地理条件、成熟的产业集群、丰富的创新资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创新集群产生和演变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动力、学习和激励三个方面。在对创新集群的产生条件和演变机制进行探讨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培育创新集群的对策建议。

完善产业培养体系和环境。建议构建和优化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产业培养环境,包括金融服务体系、孵化培育体系、创新文化体系、配套支撑体系、园区管理体系,为集体学习和知识流动创造环境,为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区发展夯实基础,促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变发展。

加强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议集聚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区的产业创新平台、企业研发机构、高端人才、核心技术等创新资源及其协同网络,提高内部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鼓励共建实体平台等高层次深度合作。建议共建产学研合作实体和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联盟,激发集群内创新主体的活力;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集群内企业,通过集群内研发机构转化科研成果,以及以高科技为依托创建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为创新集群的演化发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摘要:创新集群的产生条件可以归纳为四点:邻近的地理条件、成熟的产业集群、丰富的创新资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影响创新集群产生和演变的因素可以分为动力、学习和激励三个方面。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机制相互融合组成创新集群演变的动力机制,其作用使得创新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组成创新集群演变的学习机制;企业创新对外部知识技术的需求、创新集群演变对成果转化的需求以及中介机构为协同合作提供的信任资本组成了创新集群演变的激励机制。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教育 篇10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理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空前加快,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表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全球经济一体化打破了各国的疆域;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低文化层次和“功能性文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失业机会。这一切表明,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地发生变革,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相对于知识经济前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金融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言的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只有知识的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知识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去完成,创新人才需要教育来培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1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被严重固化。据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考试。经过这样的历程之后学生的灵感、悟性都被消磨殆尽,因此学生受到教育程度越高,思维越是单一,视角也越是狭隘。美国也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的时候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起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说明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被知识的不足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我国的教育如果不注意到让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那么培养出的大学生将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创新性国家的需要,势必会阻碍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必须在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现实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面对汹涌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纷纷制定有关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教育发展战略中,更是积极调整教育目标,主动进行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世界各国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演变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建国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21世纪的今天,现阶段的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现实要求;的地方,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这一特征决定了它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有具有很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

1.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观念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创新人才。所以学校要对传统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扬弃,例如也不能全面否定应试教育,不能把教育产业化,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改变以知识多寡、分数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旧标准,逐步树立起“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创新”的新人才质量观、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淡化教育的工具价值,重视教育的本体功能,树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深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发挥学生才能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改变以往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意识培育。教师要通过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和设施来增加课堂信息量,要尽可能的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手段。我们常常抱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乱说话,学生的素质低,实际上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的教学手段是不是没有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性思维。倡导教授、知名学者给学生上课,帮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开拓学生视野,诱发学生的创造性。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安排上,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到自己联系或由学校负责安排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多参加面向社会的科技咨询,教育服务等有益的活动。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与实习,为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创造条件。

3. 教学民主化

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是进行模仿性学习,服从性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学生围绕教师转,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学生是学生的主体,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就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注重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和反馈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的结果通过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老师,让其他同学对这种反馈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总结,正确的反馈结果予以肯定,错误予以纠正,有创新的地方予以表扬。例如可以开展讨论法、提问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的熏陶,才能培养出具有自尊、自爱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江泽民书记在全教会上曾说:“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种宽松的环境就是教学的民主与开放。

4.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

然而现在中小学以至于大学都把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特别是高考这个指挥棒指挥方式的不变化,我们中学教育评价制度估计永远都不会变。美学上也讲:走极端的都是不美的,不合理的。所以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时间结合起来。在大学里面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教学管理,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例如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已经完成了由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的一个过程,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明白了自己到底哪个方面弱,哪个方面学习得比较好,这样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我国大部分学校仍然还在执行着总结性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最终在考试结束的时候给一个分数,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不足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下一阶段应该在那个方向努力,这样几年下来,学生稀里糊涂,没有健康地成长。

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因为教师各自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适合科研,只要他们能够在科研上有成绩,学校管理部门也要给予肯定,让这些科研型人才发挥他们的优势;有的老师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那这些教师就属于教学型人才,学校就应该肯定他们对于教学上的贡献。目前,浙江大学推出了教师评价系统,把教师分为下面几个类型:一是教学型老师;二是科研型老师;三是管理型老师。这样每位老师都有一定得归属,能够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是一刀切,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面要使自己和大多数人看齐,创新萌芽被扼杀。典型例子是在中小学穿校服,统一着装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减轻个别学生的精神压力,但是这种行为有意无意地提示着学生的大众化。学生是生活在班级这个集体单位里面,尽管集体有集体的纪律和规则的要求,但是在管理和规范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才能使有创新素质的学生个性张扬,有利于学习中的创新。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分析他们错误的原因,帮助改正错误的地方,对于有积极动机和目的的行为要给予肯定、引导。

市场化的冲击给大学这个学术的殿堂带来了乌云,有些学生整天忙于炒股票、兼职等事物,结果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太少,导致了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对于这些剽窃他人论文,侵犯知识产权现象应该严厉打击,有必要采取现代数据库技术监督学生的学术论文。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就有这样的系统,只要学生的论文被检索到有2%“拷贝”现象,就视为不合格,甚至被取消学位授予权。在我国的大学中有必要对学生和教师的论文也采取这种数据库检索系统,保护和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创造弘扬创新的精神,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强国。

参考文献

[1]许娜.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8 (2) :3

创新条件 篇11

关键词:无极绳绞车;复杂条件;中双绳

中图分类号: TD5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71-2

1 1918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位于九采区东翼,西至九运下山,北至1916工作面,东至F9断层附近,南侧尚未布置工作面。煤厚1.0~1.70m,平均1.27m。运料巷总长度为1290m(其中原1916运输巷的沿空留巷长度为500m);最大坡度17°。巷道布置如图1:2 无极绳绞车的技术参数

3 传统无极绳绞车在该工作面使用困难的原因

①1916工作面沿空留巷受采空区影响,巷道变形导致巷道断面小,使用传统的无极绳绞车安装完毕后,人行道一侧无法满足800mm行人安全间距。

②1918运料巷里段受f1918-12和f1912-4断层影响,坡度较大,无极绳绞车的牵引力无法满足大件设备的运输;而且巷道走势数度起伏,运输大件设备时极易出现主绳弹出,兜翻无极绳牵引车的现象,而且极大地影响轨道质量。

4 针对性措施

4.1 对无极绳绞车回绳站进行改造设计

通过对无极绳绞车回绳站以及弯道架、托绳轮轮系的设计和改造,使无极绳绞车的副绳距主绳300mm的位置使用专用轮系固定,改变以往的无极绳绞车副绳在轨道外缘一侧固定的传统,采用中双绳的出绳模式,大大地减少了无极绳绞车安装完毕后所占巷道的面积。改造后的回绳站如图2所示:

4.2 改变主压绳轮的布置方式

一般主压绳轮的布置是按照巷道起伏情况在各地段均匀布置,由于1918运料巷巷道起伏大, 压绳轮受力不匀, 采用均匀布置方式已多次出现弹绳、无极绳牵引车离道抬起等状况, 为此, 将大的起伏处最低点两边采用主压绳轮分组密集布置方式, 在最低点处留出5~8m不布置主压绳轮, 使主钢丝绳出现飘绳时不会超过轨面高度, 保证无极绳牵引车顺利通过,效果明显。

4.3 增大巷道“锅底”处轨道竖曲线半径

在巷道变坡点的“锅底”处是事故易发地,原因是“锅底”处如果竖曲线过小,主压绳轮受力大,无极绳牵引车通过困难,很容易卡住无极绳牵引车,导致发生断绳等事故,现将“锅底”处的轨道竖曲线半径调整R>9m。

4.4 改变主压绳轮的结构

由于巷道坡度大,超过了无极绳绞车的设计坡度,在运输支架及采煤机等大件时,绞车在两大坡处的牵引力不够,为有效保护无极绳绞车,采取的措施是当超重物件牵引到坡底处才进行摘钩,让无极绳牵引车空车运行到坡顶后,采用JSDB-19双速绞车将大件设备牵引至坡顶后再改用无极绳绞车牵引。

4.5 增加无极绳牵引车的配重

由于无极绳牵引车本身重量较轻,在通过“锅底”低洼处如果发生主绳弹起现象时容易被兜翻而引发事故,因此,在绞车最大牵引力范围内在无极绳牵引车上放置两台报废的75kW电机(约3t)并使用40t大链固定好,以防止无极绳牵引车弹起。

4.6 增设液压缸自动张紧系统

由于巷道起伏较多,无极绳绞车运行时在各处受力不均匀,直接导致绞车出力不一致,对绞车产生冲击,严重时会导致绞车传动齿轮损坏。通过增设张紧液压缸自动控制系统后,当系统张紧力达到最大时,液压缸会自动伸出,减小了系统张力,反之亦然。

5 实际应用效果

1918工作面已于2015年回采完毕。该方法效果明显,成功解决了运输过程中的无极绳绞车打滑、崩绳抽人以及行人安全间距不够等安全隐患,在大大降低了无极绳绞车在运输过程中安全风险的同时,保证了无极绳绞车正常使用及性能的最大发挥,为矿井安全生产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6 应用的前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改进无极绳绞车设计制造方面的不足而使其日趋完善,而此次无极绳绞车在1918工作面的成功经验,为复杂条件下卡轨车的改良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该方法在同行业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更好地为矿井的生产建设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确保安全稳定生产。

参 考 文 献

[1] 苏接明.复杂条件下无极绳绞车的应用[J].煤矿机电,2009.

[2] 张小玲.矿用无极绳绞车的改进设计[J].煤,2010.

创新条件 篇12

随着顾客的需求向个性化和多样性发展, 企业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转向了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非价格竞争。特别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在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中, 技术创新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而言, 世界银行也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 实物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 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地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 (T F P) 的无形因素。2 0 0 7年我国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 就产品的产值而论, 中国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但专家指出缺乏核心技术是目前我国企业的致命弱点。而构成这些无形因素的重要内容则是技术创新。因此, 技术创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20世纪60年代起,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经过了五代变化, 即第一代的技术推动的线性模型;第二代的市场拉动的线性模型;随后发展成了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的第三代模型;第四代技术创新的平行交叉模型;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进入了系统一体化与扩展的网络模式。过聚荣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创新组织的演变经历了企业家个人行为、单个企业行为、多家企业的行业行为到网络型。知识经济的到来, 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 为此企业通过组建柔性的网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来响应外部不确定性的弱化信息的客户化需求。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 (知识) 的积累与扩散来实现的。所以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它是通过技术 (知识) 的积累成为技术 (知识) 的发源地;它是通过技术 (知识) 向外部市场的扩散成为技术 (知识) 的传播地。为此, 本文研究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问题及其实施的模式。

二、网络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条件及面临的问题

网络环境条件下, 企业技术 (知识) 存量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技术 (知识) 传导是现有的知识 (及其所处和成长的环境) 从一个企业传向另一企业, 并为企业吸收、整合、应用、创新、扩散, 使之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实现企业增量。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需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部技术自主创新的积累, 另一个是起关键作用的外部技术扩散的吸收。技术创新的基本循环步骤如图1所示:

对于单一企业而言, 广义的技术创新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步骤:技术吸收→技术整合→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以两个公司为例来说明自主创新与技术扩散的关系, 不同的公司有异质性的技术积累, 他们利用自主创新的技术和外部吸收的技术进行整合, 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加以应用, 即实现技术创新的商品化, 同时, 企业为了赢得潜在的顾客需求或新的目标市场, 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而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的技术 (知识) 被其他企业加以吸收, 成为了他们的储备。可见, 技术创新过程和技术扩散的过程是互为条件, 相互支持的。

而当企业把内部资源投入到一个新的技术领域时, 这种投入必然是对技术进行了专有性的投资, 它将产生两个现实的问题:一是高的技术创新失败率, 投入将变成沉没成本, 二是技术创新扩散后专有性投资所带来的高的退出壁垒, 从而丧失了使企业对市场不确定性反应的整体灵活性。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具体表现为:

1. 技术发展的节点断点增多, 预测技术发展方向十分困难

现在技术进步是突破与渐进并行的。但是, 技术进步的渐进平滑区间越来越短, 代表技术突破、技术发展路线变化的技术发展节点、断点越来越多, 加剧了技术开发决策和投资的难度, 加大了技术竞争的风险, 减弱了技术的发展方向的可预测性。

2. 技术更新

竞争对手跟进与市场跟进的两难。企业在选择创新的新产品上市问题上的时间问题越来越难以把握, 因为竞争对手和市场信息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若技术更新过晚, 竞争对手会捷足先登, 导致企业创新技术的贬值;若技术更新过早, 消费者不愿意跟进, 企业没有市场, 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回收期变长, 并且还有可能会使“创造新的毁灭”。

3. 顾客老练化

随着人类的进步、法制的完善、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教育的普及,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 由原来的创新产品的被动服务变为要求亲自体验 (参加) 为自己定制设计、生产的全过程, 所以,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企业必须处理好消费者心理、经济、价值、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4. 技术创新风险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时间风险——技术创新不能落后于人, 让竞争对手先行获得专利;市场风险——新技术能否被市场接受;技术风险——技术能否被开发出来。

三、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党兴华把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划分为技术创新网络化指标 (技术创新网络关系结构和技术创新合作伙伴的联接程度) 、知识与信息资源 (获取利用) 水平 (知识基础和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 和技术创新过程组织及管理指标 (技术创新投入比率、创新过程组织的动态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效果) 三个大的指标。典型的技术创新模型Pearl增长曲线揭示了除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技术性因素外, 影响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非技术性因素是企业的知识储备、人才实力、政策环境和企业组织结构, 并得出结论:随着政策的完善, 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 加快企业的创新速度, 不利的创新组织结构将阻碍企业对其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 使创新速度变得平缓;政策因素和企业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作用是相辅相承的, 只有政策因素和组织方式相互协调,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扩散效率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总结上述的研究成果, 党兴华等所著《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一文研究了在网络环境条件下, 技术创新的整体指标, 而为了能准确地说明技术共享和技术垄断的决策问题, 本文分别来研究其影响指标。张沁生所著《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非技术因素影响分析初探》一文说明了影响技术创新的非技术因素, 即环境因素。由技术创新关注的指标和非技术性影响因素, 可以得出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和技术扩散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人才实力、政策环境和企业组织结构运营环境。成功的技术创新得益于企业自主创新积累的技术和外部外溢技术的整合。反过来, 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积累自主创新的能力, 并伴随着发生技术扩散。若形成不了这样的一个良好循环机制, 则企业、整个行业或国家的整体利益必将受挫。但是在技术创新实施过程中, 存在诸多障碍性因素。

其中, 式 (1) 中表示技术开发部门 (企业之间) 的组织阻尼;ζ表示技术开发部门 (企业之间) 的组织阻尼系数;n表示技术开发部门 (企业之间) 的组织个数总和;c'n表示第i个成员沟通的次数。

为了有效地减少创新的组织阻尼, 可以通过如下三个途径实现:

(1) 减少阻尼系数。要求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技术开发队伍, 保障人、材、物的供给, 由具有较高威望和技术、指挥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进行统一的技术协调与指挥, 研究与开发项目小组通过短时间的沟通与磨合取得了解和默契, 并对关键技术和技术接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进而使创新组织阻尼系数最小化。

(2) 减少沟通次数。技术创新组织与部门通过intranet和internet尽可能地由一个规模适当的管理组织进行统一管理, 减少沟通次数, 降低组织阻尼。

(3) 减少参与技术开发的节点数目。因为技术创新初期阶段技术垄断占优势地位, 参与的节点数目越多意味着技术或知识传播的面越广, 这对于企业塑造自身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无益的。

四、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1. 技术创新的组织实现形式

为了实施企业自己创新的目的, 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多样的, 如内部主体、技术战略联盟和虚拟等灵活的创新模式。

(1) 内部主体型创新模式, 是指从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到创新产品市场化的技术创新的所有环节在企业内部完成。它是在技术创新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许可的范围内, 在企业对技术开发成功、技术市场前景有十分把握的条件下, 自己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研发模式。

(2) 技术联盟型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以股权或长期契约为纽带, 共同从事技术创新活动, 分担技术创新风险, 分享技术创新收益。

(3) 虚拟创新模式。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由市场上众多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依靠正式或非正式的短期契约, 结成的短期同盟来完成。这种创新模式是由于多变的客户市场信息, 一家企业基于创新时间、创新质量和创新成本的任务“外包”。这样做创新企业可以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集中资源于核心的技术开发。

2. 技术扩散实现的途径

技术扩散可以通过内部化、人员流动、技术转让、示范与学习这几条路径来实现:

(1) 内部化。

从技术扩散的角度说, 内部化是指具有技术劣势的企业将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兼并、控股等方式转为自用, 以期实现技术的更大商业价值。由于先进技术是由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主导的, 因此存在一个二次创新的问题。内在的技术转移与吸收的成本相对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吸收能力较差的缺陷。

(2) 人员的流动。

人员流动可能是将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人员拥有的知识存量转化为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体系外的生产力与技术进步的快捷方式。经验 (技术) 本身是不可能被传递, 它在个体中已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并且不能从他们中分离。该理论认为经验知识不可能转化成客观知识, 即隐性知识或技能不可能被转化成显形知识。但是, 这种知识转换可能是无效的, 关键是这种知识是针对特定市场的, 针对不同组织和不同激励机制。况且频繁的人员流动会产生“二律悖反”:一方面, 以人为载体的技术扩散的扩散效率很高, 可以有力地推动扩散技术吸收方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 过度的人员流动可能弱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的潜力, 这反过来又影响到技术扩散的水平与程度。

(3) 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是指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所掌握的技术直接转让给体系外的其他经济体, 并由这些经济体实现技术的商业价值。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的研发能力与技术积累, 但感觉前景暗淡或在通过自身资源实现其商业价值不可能时, 为技术转让提供了可能, 并且目前许多的技术转让项目是由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包括“二次创新”在内的技术支持, 这对于相对缺乏外溢技术吸收能力的企业而言, 能够提高转让技术的市场成功率。但因为存在更多的市场交易行为, 以及各种障碍与壁垒, 技术转让可能存在交易成本较高的缺陷。

(4) 示范与学习。

任何技术 (知识) 所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示范与学习 (如标杆瞄准) 实现的。但是, 通过示范与学习吸收扩散技术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与能力, 因此对于技术需求企业而言, 如果没有其他扩散路径提供相应的平台与支持, 仅仅依赖于这一条技术扩散的路径, 其效果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 2000, (3) :5~16

[2]党兴华刘华芳: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有效组织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2, (12) :72~75

上一篇: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下一篇:儿童生活教育误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