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制度

2024-05-14

体育中考制度(精选10篇)

体育中考制度 篇1

摘要: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以下简称体育中考) 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 起于1979年, 直到2000年, 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普遍的实施。期间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和反复, 带来很多讨论, 各方人士对此看法不一, 但是, 由于地域和各种条件的限制, 每个地方的中招体育考试项目和方法虽然存在差异, 但是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即:增进学生身体素质, 促进他们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形成。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市中学体育中考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 旨在为更好的发挥体育中考的作用, 较好利用这一契机促进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 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提供好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考试,制度

1 体育中考发展的制度背景

1.1 体育中考制度的探索阶段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1 9 9 2年原国家教委体卫司印发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并正式确定京、津、辽、苏、鲁、浙、湘、粤、陕等九省市为全国试点省市, 同时允许其他省市可根据情况确定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1993年4月, 原国家教委在深圳召开会议, 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 要求各试点省市结合本地情况参照执行。同年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升学体育考试的试点工作。1995年, 原国家教委出台了《全国继续试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 对体育考试的范围对象、组织领导、考试项目的确定、评分标准, 及计分办法、时间安排、对残疾和有病的学生的照顾、实施工作的要求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规定。1997年11月, 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凡已试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两年以上的地区, 从1998年开始, 全面实施“体育考试”;凡至今尚未试行的地区, 从1998年开始, 进行为期两年的试行, 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考试”。“体育考试”作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被正式确定下来。我国体育中考开始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1.2 体育中考制度的全面实施阶段

1999年开始, 体育中考作为制度被确立了下来, 并全面铺开。1 9 9 9年4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 体育考试分数一般应为中考部分的5%。要积极试行将体育课成绩和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计入体育考试总分。1999年9月,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确定, 辽宁省营口市、浙江省嘉兴市开始进行体育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实验。

2001年,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1年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 下达了做好全面实施升学体育考试的工作。确立了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体育锻炼, 上好体育课;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试的方法要简便易行、公正合理。

1.3 体育中考制度的纵深发展阶段

2007年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 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 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这一规定充分肯定了中考体育制度的重要性与合法性, 极大地坚定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贯彻实施这一制度的信心与决心。至此, 体育中考开始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现阶段各地区的体育中考基本是由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操作进行的, 其考点选择一般为集中于一个或几个有条件的学校进行统一考试, 参与体育中考的监考人员一般由本地区的教育主管机构选拔和任命。体育中考的评分标准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且不同地区考试项目也有所不同。各地区都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

总之, 体育中考由最初的试点到随后的全国推广, 实施至今,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发展了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 增进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2 大连市体育中考的实施现状分析

2.1 大连市体育中考的组织

按照规定, 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体育考试由各区市县教育局和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人员下校考试, 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地区非测试学校的主任代表各1人进行监督;初三年级考生的体育考试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考试场地标准要求统一) 。当天, 考生可以在现场获得考试结果。考生互相监督评判标准, 如果考生现场提出质疑, 考务人员将现场解决。考生每测试完一项, 由记录人员将原始成绩记录在“登记表”上, 并签字或盖章, 同时, 督查人员签字或盖章。若考生对自己的测试成绩有疑义, 必须在听到考务人员报出成绩后当场立即提出。每测试完一项, 考生签字确认自己的成绩。考点学校在醒目地方设置体育考试评分标准公示板。

2.2 大连市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及成绩设定

2.2.1 项目设置

初一:男女生均为跳绳。

初二:男女生均为立定跳远。

初三:男生:1000米跑, 引体向上和掷实心球 (重2千克) 两项任选一项;女生:8 0 0米跑, 仰卧起坐和掷实心球 (重2千克) 两项任选一项。

2.2.2 成绩设定

大连市体育中考成绩从初一开始计算, 初一、初二年级各占10分, 初三年级学生的体育成绩满分为30分, 总分为50分。

初一、初二年级体育成绩由体育考试成绩和学校平时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体育考试成绩满分为5分, 学校平时考核成绩满分为5分。体育考试成绩优秀为5分, 良好为4分, 及格为3分, 不及格为2分。无故不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体育考试成绩为0分。

初三年级学生的体育成绩满分为30分, 由体育考试成绩和学校平时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体育考试成绩满分为25分, 学校平时考核成绩满分为5分。体育考试成绩优秀为25分, 良好为20分, 及格为15分, 不及格为10分。无故不参加体育考试的考生体育考试成绩为0分。

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的考生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任何一项有无故缺席记录的, 有一项扣1分;健康教育测试成绩不合格的, 扣1分。体育平时考核成绩由考生所在的学校认定, 报主管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辖区学校须经各区教育局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教育局备案。

经审查确认因残疾免试体育的考生, 体育考试成绩按考试满分处理;因病、伤免考体育的考生, 体育考试成绩按考试满分的40%计算;在大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考生因病伤免考体育, 体育考试成绩按考试满分处理。

3 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的特点分析

3.1 比较全面准确诠释学生健康发展的概念

考试内容涵盖了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和健康发展的众多要素, 能够引导中小学各年级把学生运动体能发展、运动技能培养落到实处, 有利于引导学校体育教学常态化发展, 有效抑制应试体育教育现象的发生。

3.2 强化过程评价

重视学生的平时体育学习的表现或行为。对学生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康教育测试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对鼓励或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活动, 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建构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符合自己发展情况或兴趣爱好的体能类或运动技能类项目进行考试, 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解决了学生运动能力、运动体能差异性的问题。

3.4 重视学生基础运动能力发展。

把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作为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手段和载体来看, 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几项运动技能, 让学生喜欢玩、学会玩, 希望以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带动学生运动体能的发展。

4 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

4.1 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的供需矛盾使得考核项目难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

大连市体育中考加试制度是根据国家指示精神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所制定的, 考评者从自己预先设定的统一的标准、规格出发, 对被考评者进行度量, 给以定性、定格、定量, 居高临下地给以规训、惩戒。这里没有多少被考评者说话的机会, 没有什么例外可以解释, 所有的人被操控成一组顺从的行为模式, 行为与意义的界限完全由考评者决定。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管理, 便于统一。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形式其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方面, 学校和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 就只在要考核的体育项目上下功夫, 集中训练这些项目, 而忽视其他体育项目的训练使得体育课成了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课程, 造成体育课枯燥无味和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兴趣。另一方面, 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受到打击, 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中考体育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不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约束学生的体育个性化发展。

4.2 政府的有限理性是体育中考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观点, 即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 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协调者。不过, 政府是由官员或公务员来使之运转的, 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利益, 构成特殊的利益集团。体育中考制度施行以来, 争议一直存在。制度的制定由于缺少民间力量的介入而缺乏理性。包括:考试项目的制定并非对所有学生都机会均等 (比如:中学生长跑运动员显然在1000米考试中有优势) ;学生自选项目可供选择的项目太少 (比如:学生在自选考试项目中是二选一, 可选项目太少,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考试的组织存在漏洞 (虽然为确保体育考试公正公平, 大连市采取许多举措比如: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所有考务人员实行轮岗制等等。但是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身兼一职, 难免保证公平公正) 。

5 完善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的建议

中考体育工作, 由于上上下下长期坚韧不拔的共同努力, 现在已是大势所趋了, 剩下的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与方法的问题。

5.1 加强过程评价, 纠正应试倾向

体育中考制度制定的根本宗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但是, 从这几年大连市体育中考制度实行的现状看, 某种程度上, 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重视, 督促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但是, 不排除是应试压力所致。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反而, 由于过于强调达标, 不能全面评价学生体质

的发展状况, 甚至会造成考什么, 教什么, 练什么。使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这和政府部门所制定制度的初衷是背离的。体育中考制度应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 重视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行为和表现的评价, 促进体育教学常态化发展。

5.2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凸显学生自主选择项目

原来的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不够丰富, 方法过于简单, 容易导致体育教学简单化。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符合自己擅长或兴趣爱好的体能类或运动技能类项目进行考试, 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解决了学生运动能力、运动体能差异性的问题。比如:除了体能类项目必测之外 (男子1000米, 女子800米) , 其余项目可在列定的考试项目中由学生自选。自选项目的设置, 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5.3 规范考试程序, 提高体育中考信度

罗尔斯认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 那么, 中考体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正义的价值, 坚守公平原则, 能够实现每个学生的自由和权利。由招生学校或者专业组织研制考试方案, 交立法机构审议通过, 委托具有一定资质的中介组织实施考试, 并成立考试监督机构和仲裁机构。避免行政力量的直接介入。

参考文献

[1]柳西浪.考试改革中的非理性倾向[J].透视新课程, 人民教育, 2009, 24.

[2]黄龑.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8.

[3]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1~2.

[4]张磊.维护、巩固、完善与发展中考体育制度[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7.

[5]武云飞, 石冰冰.用制度维护中靠体育的信度[J].中国学校体育, 2009, 3.

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篇2

一、青少年现阶段健康情况

2012 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非常突出,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的发病率在持续增加,力量、速度素质的增长停滞不前,耐力素质徘徊在低谷,柔韧素质比较好。同时,报告中也指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人们身体锻炼时间减少,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第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静态生活方式的养成阻碍了青少年自觉进行体育锻炼,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体质健康也随之下降。第三,鉴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青少年学习的时间逐渐延长,睡眠质量不好、时间不足,严重减少了休息的时间,尤其是体育活动的时间。第四,学校体育工作的松懈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减少,此外,体育课的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严重地减弱了学生体育课锻炼的效果。第五,现阶段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和学校体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确实严重地限制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体育中考现阶段政策

2007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有两点:第一点是把体育中考考试项目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指标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积极导向作用;第二点是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测得的成绩和学生平时体育课的成绩加入到体育中考的总成绩中,以此来促进学生参加课内外体育锻炼。体育中考制度以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可以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及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逐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得到改善。作为一项日趋完善的考试制度,体育中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价值,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探讨体育中考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三、体育中考现存问题相关研究

体育中考现存问题相关研究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实施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自身弊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也慢慢显示出来。体育中考的分值设置相比其他学科分值设置比较低,从而影响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另外,体育中考固定的考试项目使学生的可选择性小,也有很多地方考试项目一成不变,这使得体育中考制度出现了应试化现象,因而较为容易出现考练相一致的现象。在体育中考的计分方法上,过程性评价方式的真实性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此外,学校体育教学中也出现了体育中考考试什么项目,体育课就教什么内容的现象。学生们为了毕业升学考试,盲目地在考前进行突击练习,这样的过度训练方式容易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严重阻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体育中考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都是以三项考试项目为主要内容,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及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体育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也应运而生,如代考、喝兴奋剂等。另外,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内容也偏离了学校体育以学生健康为本的方向,致使学生耐力素质下降。最后,以三项考试项目为定向指标的学校体育教学,反复锻炼和练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及锻炼的兴趣。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有:体育课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地方的学校以体育中考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结果是学生虽然取得了较好的考试成绩,但也只是学会了考试项目,体育教学变成了针对个别项目训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难以有效实施;而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對学生身体锻炼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对后续的体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中考制度 篇3

当前,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积极推进以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整个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体育考试作为中考当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多年来, 在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体育课质量、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体育中考制度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2008年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制度改革进行一系列的深入调查与研究, 目标旨在充分反映出 (准备) 中考体育加试过程中, 考生、学校、考生家长等各方对此次中考体育加试制度改革的态度以及意见。为今后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根据实施2008年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制度改革后的结果以及成效作出客观的评价。在社会越来越注重中学生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的大环境下, 通过对2008年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实行方案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 为广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体育加试制度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并将此次广州市体育加试改革的有益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广州市体育加试制度改革的经验可以在我国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应用。

二、研究方法

为了充分反映广州市各区考生、教育工作者、考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通过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 并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 在广州市抽取了八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这八所中学包括省一级中学三所: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黄埔区) 、南沙中学 (南沙区) 、广州市天荣中学 (天河区) , 市一级中学两所:广州市聚德中学 (海珠区) 、南村镇侨联中学 (番禺区) , 区一级中学三所:广州市第三十二中学 (荔湾区) 、石龙中学 (白云区) 、萝岗中学 (萝岗区) 。共发放调查问卷份563份, 共收回调查问卷552份, 有效问卷552份。调查对象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抽取。其中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12份, 收回409份;发放教育工作者调查问卷26份, 收回26份;发放学生家长调查问卷125份, 收回117份。

调查问卷设计部分, 我们借鉴《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相关模式, 自己设计、编制了体育加试调查问卷, 主要用于调查考生、考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对2008年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的态度及意见。该调查问卷的设计是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 遵循了社会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 并经过六位相关领域的专家 (其中有高校正高职称专家2人, 中学高级教师2人, 中学一级教师2人) 对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据统计, 该调查问卷的平均综合效度达到82.7%, 应视为具有较好的效度。问卷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 间隔时间为15天, 分别计算前后两次各条目及选项的值和标准差, 并计算相应的相关系数。结果, 各条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7251至0.8187之间, 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平均相关系数为0.7561。选项重测相关系数为0.7653。经t检验, 各条目重测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三、结果与分析

1、对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现状的分析

广州市在中考体育加试的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在以往的几年都是对有关内容进行小幅度的调整;而2008年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 是有别于以往的重大改革。其中, 体育加试分数所占中考总分比例的大幅上升是此次改革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 以下作者将对2008年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的概况进行分析。

(1) 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广州市教育局颁布的《二○○八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中对招考指导思想作出以下阐述:“为进一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通知》,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考试评价制度, 规范我市中小学招生管理工作, 确保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教育公平问题已经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2) 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的内容方法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指示精神, 并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 市教育局制定了《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 (穗教体卫艺[2008]7号) , 将2008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方案与2007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方案进行仔细的比较, 发现2008年的改革最明显之处就是:2007年中考体育考试满分为40分, 占中考成绩总分 (文化课考试的原始分) 的5.3%;而2008年中考体育考试的满分为60分, 占中考成绩总分 (文化课考试的原始分) 的8%。除此之外, 2007年与2008年中考体育考试的变化极少, 必考项目与选考项目完全相同。

2、对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 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表现出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改革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顺应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顺应当前教育减负的形势和需要, 体现出中考体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有86.79%的学生、88.46%的教育工作者认为, 今年中考体育内容方法改革对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 上好体育课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是切实可行的。有93.15%的学生、96.15%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中考体育加试的改革很有必要。

(2) 改革呈现出体育项目选择的多样性特征

体育课程的特性表示, 体育教材是一个媒体, 体育教材中的锻炼项目都有锻炼的价值, 都可以作为锻炼的手段。广州市今年在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上, 在规定考试项目的同时,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性别差异、自主选择考试项目。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性, 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体育特长和兴趣发展, 有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和技能储备, 也有利于各校发掘各自优势, 形成各自体育特色。因此有97.31%的学生认为采取自选项目很有必要。

(3) 继续重视耐力素质项目

从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的内容变化可以看出, 耐力素质项目将会继续受到重视。根据1997年全国青少年体质调查情况, 13~16岁学生耐力素质有下降的趋势, 把200米跑定为必选项目, 从问卷调查情况反映出有62.59%的学生、65.38%的教育工作者、73.50%的学生家长对该项目比较认可。但有66.26%的学生、46.15%的教育工作者、50.42%的学生家长不赞成继续提高评分标准。

(4) 改革有利于构建新的中考体育形式结构

新的中考体育结构是以加强学生的耐力运动, 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为向导的。为此, 2008年广州市中考体育考试总分增加至60分。在政策层面上来说, 是响应教育部相关政策的积极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平时体育锻炼, 有利于上好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间操, 有利于使体育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 98.29%的学生、92.31%的教育工作者、90.60%的学生家长认为今年中考体育内容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具体目标应是: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重视体育基础的训练, 着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特别是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要实现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育过程是关键, 而中考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体育的教学过程。

学校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考前无论学习多么紧张,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能得到保障,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象其它学科一样加班加点地进行训练, 所以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在强化训练下得到了增强。但由于许多学校重视文化课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只把体育教学的视野放在中考体育前的训练上, 考后便停止了一切正常的体育活动, 一门心思把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 中考体育结束也就意味着初中时期体育学习的结束几乎成为各校认可的一项制度, 因此学生体质的增强也只能称为是目前得到了增强, 中考体育也只是促进了现阶段学生体质的增强。如果教师在“教”的方面再缺少科学的方法, 不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 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致使少数学生体质下降或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初中体育加试改革的最终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 某一程度上来说, 初中体育加试的改革并没有最终实现“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负责”的目的。作者认为, 要彻底地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就应该使中学阶段的体育加试继续考核下去;对高中的高考科目进行调整, 加入体育科目的考试, 让体育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这是使中学生的身体锻炼得以维持的根本动力, 也是解决体育目前这种应试教育问题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广州市中考体育加试改革的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应该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 增强考试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第二, 继续坚持把中考体育分数纳入到升学总分, 并适当提高体育加试总分在中考各科总分中所占的比例。

第三, 在适当的时机扩大考核范围, 增加体育基础知识考核内容, 提高学生的体育修养。

第四, 抓紧推进将体育加试纳入高考考试制度改革范围的工作。

体育中考制度 篇4

关键词:中考;初中体育;体育教学

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收集以及电话访谈了解YQ初中生体育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在体育课程室外课学习情况和体育理论课程学习情况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初中体育教学更加合理和有效。

一、YQ初中初三学生体育学习现状

1.体育课程室外课学习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得出YQ初中初三体育教学老师在教学中,36%的老师能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教学,50%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工作都是围绕中考来进行的,并且在体育课程上使用的器材都是围绕中考体育项目来选择的。

2.体育课程理论学习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运用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体育理论课程学习中,31.6%的老师会进行理论教学,61%的老师不进行理论教学。YQ初中老师表述进行理论学习根本没什么意义,因为体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强度的训练,学生的体育成绩自然而然就可以提升,理论知识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并且体育理论知识不参与到考核中。

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总体来说,学生的课外锻炼也是围绕体育中考项目进行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课外活动锻炼的形式有很多种。并且学校还实施收费并且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锻炼,加强学生对中考体育项目的训练。

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1.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思想认识

YQ初中初三的体育教学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上比较笼统,对于教学时间规定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教材对于教学目标和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却有着明确的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体能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体育成绩,所以,对于体能训练不能只局限于初三的教学,初一和初二的教学也应该责无旁贷。初一、初二的体育课的教学应该具备系统性和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使体育教学转变教育观念,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

理念。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辛苦。而新课程提倡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老师指导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一要关注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二要关注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进行跳远学习中,因为学生之间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引导方法,首先对学生之间根据能力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相差不大,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间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例如能力差点的小组,就要求其不断锻炼,尽可能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同时小组的目标也是不同的,能力较强的小组目标可以略高点,但是不要太超过学生的能力,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他们,找出他们的优点,及时地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并为学生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

3.改變学生体育锻炼思想

初三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都是围绕中考而展开的,这样就使学生锻炼是本着完成任务去进行的,这和新课改对体育教学的原则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不要过重地去强调中考,并且让学生明白,进行体育锻炼首先获益的是自己的身体,其次才是中考,因为自己进行体育锻炼,让自己身心健康,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中考体育成绩,何乐而不为。改变学生体育锻炼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例如,在足球学习中,老师可以在教室中播放世界杯视频,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老师在播放的时候,对足球规则进行讲解,当老师在讲解完这些知识后,就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去足球场上,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且当学生初步了解熟悉足球之后,以及掌握了一些足球技巧之后,老师可以通过组织足球赛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体育被列入中考考试项目,对于教育来说是一大进步,但是老师却还是像以往一样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体育的本质,所以改变老师的思想观念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同时灵活体育教学形式也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堪连.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1):60-62.

[2]崔井贵.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教学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8):159.

体育中考制度 篇5

一、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有机结合,体育中考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

现在许多地方,体育中考成绩都是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平时锻炼。但实施以后发现,初三年级的体育课平时成绩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许多校领导要求体育教师给那些文化成绩好的学生打满分,而因为满分比例是有规定的,所以平时真正积极锻炼的学生却不一定能拿到满分。平时成绩成为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手中的专有权利,滋生了腐败现象,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现在大多数地方都已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那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优秀级的学生得5分、达良好级的学生得4分、达及格级的学生得3分、不及格的学生得2分,并为免试学生定一个得分标准。为防止在最后弄虚作假,要求各校每年把学生测试的成绩公示,学生平时都是现场测试,对自己的成绩很清楚,公示后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成绩。初三体育中考时,对学生的平时分也要进行公示,让学生可以对照其测试成绩,增加透明度。这样学生在平时就能认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设立有氧练习项目作为必测项目

现在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耐力素质下降,这是当前社会大环境和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所致。耐力素质是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且耐力项目的成绩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如果不坚持练,耐力项目的成绩会明显下降。所以设立耐力体育中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对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如1000米、800米、2分钟跳绳等项目。

三、不要固定体育中考的选测项目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而许多教师并不重视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技巧,学生也根本不去练,虽然这些项目对学生有很大的锻炼意义,但就因为它不考、和学生的分数不挂钩,所以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身体素质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均衡的。现在有的地方规定体育中考的项目,或是从几项中选其中某一项或几项。这导致有的学校在初一时就定下体育中考项目,且只练中考项目,其余的体育项目都不练。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要求偏低,锻炼项目太少,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全面发展。

由于现在新课程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不作统一要求,对于教材的选择有很大空间,教师很可能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新学期开学伊始,宣布体育中考的项目范围,这个范围应该包括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基本内容。初三体育中考时分类随机抽取,抽到什么项目就考什么项目。虽然这对于组织者来说比较麻烦,加大了工作量,但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可能投机取巧,而必须全面锻炼。

四、建议将体育中考放在文化考试后面

体育中考制度 篇6

一、中考项目多元化, 增强体育学习兴趣

在一些地方进行调查分析时, 发现很多地方的中考体育项目还是在继续沿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中考体育项目。对于现在个性化的学生来说, 项目已经过于陈旧。有些地方做得很好, 可以学习和借鉴。比如, 积极引入三大球, 将原本身体素质类的中考体育项目, 加入一些技巧类的项目, 并及时和正确地引入过程性评价, 将中学体育变得多姿多彩。此外, 很多地方和院校为了凸显终身体育的价值, 增设了高考体育加试, 甚至增设了大学体育加试, 反而将应试教育从小学带到了大学, 并不能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 把体育中考当做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更加实际和有效。宁可“赋之以渔”, 而不可“赋之以鱼”。

二、分地区设定特色项目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将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传承下去也是年轻人的职责所在。比如, 地方的竹竿舞, 武术之乡的武术学习, 发展“特色体育乡镇”“民族地方特色”, 乡镇的舞龙舞狮等等, 能成为中学生的体育项目之一。研究和申报特色体育项目一定能成为地方体育的亮点, 同时为中国的非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作用。

三、体育中考融入并延伸“体艺2+1”

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体艺2+1”活动, 让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前, 能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终身体育和终身艺术带来的魅力。但是, “体艺2+1”并不是孤立的, 我觉得体育中考正是“体艺2+1”的延伸和升华。将“体艺2+1”中的项目融入到中考体育加试中来, 培养学生连续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将“体艺2+1”的项目变成中考体育的首选项目和必选项目, 让学生在平时“体艺2+1”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认真。

总结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此时此刻我们正享受着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校园。体育中考不是为了让孩子们丢分, 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临时简单应付, 而是让孩子享受幸福的体育, 享受终身体育的好处。所以, 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在体育中考显得尤为重要。

(1) 科学合理地尝试使用骨龄。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 有些初三学生还没有发育成熟, 无论是身高还是力量都不能达到同龄人的水平。这给学生的体育中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统一的标准对于发育晚的学生来说, 体育中考是很吃亏的, 很多家长有怨言但是也没有申诉的地方。同时, 很多的家长建议也汇集到我们体育教师这里, 觉得很有道理和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做过调查和分析, 发育较迟缓学生的中考体育分数平均分数要比发育正常的孩子的中考体育分数要低10分。如果教师对这10分视而不见的话, 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家庭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其实, 对于发育迟缓的学生而言, 还是有方法帮助他们的。可以在本人申请和教育部门审核下, 尝试进行骨龄鉴定, 同时给出一个相对于统一考试标准略微低一点的中考体育加试标准。这样, 就使得发育迟缓的学生在体育加试中不至于失分太多。

(2) 同类项目的横向测评。在中考体育加试中, 有部分项目设定的比较笼统和硬性。比如, 在跑步类的项目中, 很多地方设定了50米跑这个必选项目, 这是对速度要求很高的项目, 也是很多同学很难拿分的项目。尤其是对那些偏胖和未发育的孩子。如果给出短跑和中长跑相结合的体育中考选项的话, 则能给很多短跑能力较差的孩子带来福音, 他们能通过一段时间的长跑练习, 应该能达到理想的成绩。所以, 给出的设计方案就是, 在如此和谐的校园里, 尽量减少必选项目, 毕竟必选项目总会是一部分同学的弱项, 能避弱就强, 才能将体育加试的精神发扬光大。同时, 对同类项目进行, 横向测试, 使得在同类项目中,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起跑线。

中考体育:如何走出“不惑” 篇7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每当听到这首《春天的故事》的时候,笔者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也正是在一九七九年,我国的学校体育界悄悄地开始了一场变革。

一、体育考试从何而来?

《春天的故事》讲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那段历史。而我国的中考体育恰好与改革开放、高考制度恢复等息息相关: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原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不久,应试教育的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校逐渐凸显,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停止了有升学任务的初三和高三两个毕业年级的体育课,并将其课时用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体质也出现了下降现象。为此,我国在1979年开展了首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堪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切实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部有关部门决定开展体育考试的试点工作。1979年5月,上海市崇明中学率先进行了体育考试的尝试。几年后,全国就有上海、山东、河南、辽宁、湖南、北京等8个省市进行了体育考试的试验工作。之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指出,中招体育考试的试验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精神和要求,方向完全正确,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至此,体育课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

二、体育考试考什么?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中招体育考试只是过渡时期的无奈之举。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体质出现了下降趋势,学生的身高增长缓慢,形态向过瘦过胖“两极化”发展,耐力素质、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学生抗挫折能力等心理素质较差。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有许多方面,但缺少体育锻炼、没有认真上好体育课是其中主要“元凶”之一。

由于实施体育考试的大背景是学生体质下降,因此,开展中考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

目前,体育考试的内容大体有三类:耐力类、速度弹跳类和力量类,主要考察学生的体能素质。为了助力篮球、排球、足球开展,各地陆续增加了三大球和依据当地情况开展的项目。

以武汉市为例。第一类为耐力类:800m跑(女子)、1000m跑(男子);第二类为速度弹跳类:50m、立定跳远、急行跳远;第三类为力量类:推铅球、掷实心球、1m i n仰卧起坐(女子)、引体向上(男子)。

而北京市的中考体育项目,除了耐力和力量之外,篮球、足球等技能也被列为主要内容。男生:1000m为必考项目;引体向上或原地正面掷实心球(以下简称“实心球”)为二选一项目;足球运球绕标志物(以下简称“足球”)、排球垫球(以下简称“排球”)、篮球运球绕标志物(以下简称“篮球”)为三选一项目。女生:800m为必考项目;1m i n仰卧起坐(以下简称“仰卧起坐”)、实心球为二选一项目;足球、排球、篮球为三选一项目。

2016年,河南省郑州市的中招体育考试分值从50分提高到了70分,计入中招成绩总分,但该市的体育考试并非简单地提高分值。据了解,郑州市从1995年实行中招体育考试,当时以满分30分纳入中招总成绩。2008年,中招体育考试成绩提高到50分。2016年起,考试分值提高到70分。但从2018年起,该市中招体育考试的考试项目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考试项目仍然是目前中招体育考试的7个项目,其中,必考项目为长跑(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采用的是统考+选考的考法,项目分为三类,分别是素质类一(跳绳、50m跑),素质类二(掷实心球、立定跳远),技能类(篮球运球、足球运球)。2018年,该市的考试将呈现“必考项目+统考素质类项目一项+统考技能类项目一项+考生选考其他素质类项目一项”的考试项目组合方式,而统考和选考考试项目在九年级第1学期期末才能通过摇号确定。这就意味着,进入初中后,学生在体育学科也要全面发展,理解与掌握所学体育技能,补齐体质短板。

据了解,该市统考项目需通过3次摇号确定:第1次摇号,首先确定当年考生考素质类一还是素质类二;第2次摇号,确定考生考素质类一或者素质类二中的哪一项;第3次摇号,确定考生考技能类项目中的哪一项。最后,考生从另一素质类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选考项目。郑州市的做法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考试制度日趋完善,值得各省份、地市学习、借鉴。

就目前而言,全国中招体育考试的项目基本相同,只在个别项目上有差异。

三、体育考试带来了什么变化

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笔者看到一些学生正在做着各种体能练习,一打听才知道是在为明年中考体育“补”课。看上去胖呼呼的晓金说,几乎每周自己都要来,既锻炼了身体,又减了体重,一举两得。

近年来,随着中考体育的深入,尤其是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开展,学生、家长包括社会对于学生健康的认识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家、校、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如今,支持孩子体育锻炼,并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家长比比皆是。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身体,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有积极的帮助,这已成为了许多家长共识。

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认为,中考体育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也激发了学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升学压力较大,所以哪门功课重要,精力就自然会投向哪里。广州市在实施中考体育之初,有很多家长不认同,认为孩子胖一点、慢一点没什么大不了。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已认识到中考体育的意义了。广州市体育局的一位官员如此说。

实践证明,中考体育改革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上海市的一项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中考体育推行以来,800m跑、1000m跑跑不下来的学生几乎没有了,集合站队晕倒的现象基本看不见了。据上海市教委同志介绍,初中阶段学生的耐久力和形态指标在整个中小学生中是最好的,尤其初三学生耐力素质更为突出,而这一阶段学生的近视、肥胖等发病率都比其他学段学生有所减少。

从中国教科院会同4省市开展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情况看,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比前5年有所改善,尤其以初三学生的情况为最好,这与中考体育制度全面实施有关。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不断完善后,呈现出以下效果:使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保证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初中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加强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

四、成为“主科”,体育考试要做什么

1.解决“考什么、练什么”难题。近年来,随着中考体育的推进,“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越来越凸显。许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应付考试,体育课脱离了正常的教学大纲而只练考试的几个项目,使得学生们仅考试的几项成绩突出,却未学会其他的体育项目,更遑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体育升级为“主科”后,最应该避免的是“应试思维”带来的负效应。

当体育升级为“主科”,毋庸置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及家长,都会对体育空前重视。但成为中考必考课后,能否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对体育的兴趣,却是一个未知数。

中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前提是让学生喜爱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做好体育考试的研究工作,在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与选择的自由度上,不仅要科学、严密,更要客观、公正。不能让中考体育仅限于有限的几个项目,要从兴趣入手,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而绝不能像现在这样,让学生反复操练几个枯燥的项目,如此,非但不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反而会令其厌恶,甚至厌倦。

2.体育考试应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为目标。考试的设计应贴近课程教学,测试形式要简单,难度要降低,加大考试题库,提供更多的考试内容,让考生有更多元化的项目选择。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深植于心,并付诸行动,让体育锻炼成为伴随其一生的好习惯。

3.完善考试评价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2016]27号文件)指出,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

从目前体育考试开展的情况看,各地考试评价主要依靠的是结果性评价。体育成为“主科”后,体育考试一定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地方在体育考试中进行了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形同虚设,过程性评价成了“送分”评价,这就要求各地加强体育考试的法制化进程,严肃考风考纪,像“语数外”一样对待和严格要求,让过程性评价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各地要根据实际,科学确定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在配齐配足体育师资,开齐开足体育课上下工夫。作为教育中的短板,学校体育的“欠账”还很多,场地缺乏、投入不足、安全问题频发这些都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体育教师的缺乏和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在配齐配足体育师资,开齐开足体育课上下工夫。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的现行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

初中体育中考策略初探 篇8

1、建立个人档案,激励与创新结合

学生档案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能为学生体育活动留下的痕迹和成长记录,也是教师展示工作成绩的一个窗口。 因此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体育学习档案,把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体能转变、学习成绩等进行分类记录,跟踪监测,前后对比。 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内在的“非体能因素”,进而以较大的热情加入到体育课程学习中。

中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此教学目标下,我们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以偏概全,而要将学生各项体能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提高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在日常体育教学中, 教师首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针对校园内举办的一些大型体育活动,要多鼓励他们参与。 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多使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的体育游戏法,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提倡合作学习注重因材施教

21世纪,“合作”是时代主题,工作中需要合作,学习、教学中也需要合作,我们需要将“合作”理念通过教学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在体育课程中加强合作,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让他们乐于合作,形成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使用 “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在体育练习中扮演双重角色,既要练习,也要指导,通过相互指点,实现共同提高。 中学生年龄小,心理还不太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熟悉一些游戏规则,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尊重、关心他人,让其了解合作的意义,避免游戏中不必要的冲突。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设计一些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合作讨论,进而实现合作教学的目的。

“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世界也才因此而不一样。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个体差异主要指学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相对稳定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特性,具体体现在智力差异上,如认知方式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动机的差异等。 差异性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来组织课堂教学,并创造与之相符合的教学环境,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方法,达到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目的。 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般有三种:身体条件的差异,运动技能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 例如,有些学生长得高,有的学生长得矮;有的学生身体素质特好,有的学生身体素质很差;有些学生喜欢篮球运动,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运动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对待那些素质差,技能差的学生,不能以为他们就是“笨”,就是“差生”,只要他们在课堂上努力了,我们就应该给以肯定。我认为,在学生当中只有差异生而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要我们关爱与尊重帮助,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在教学中,要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应该观察学生的言行,多与学生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比较详细的划分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模拟与强化提升应变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体育中考成绩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8

国家推行体育中考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我认为,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作为培养国民素质的基层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十多年来,体育课列入学生中考的一门考试科目,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体育中考成绩,成为长期从事体育工作的教师重点挖掘和探索的一个课题。现结合我多年任教毕业班体育课的经验,谈谈自己粗浅的一些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值得教育界乃至各种领域公认的一个道理。学习任何文化知识、技能技术,有了兴趣,学起来就快,记的也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为此,有必要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抓体育教学工作,首先,加强学生对体育认识的教育和学习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育活动,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激发学生的对体育的兴趣。其次,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的教育,增强他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有针对性指导和支持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

二、要做好家长、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要通过家长会、以及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把本地区甚至整个全国的体育中考政策给家长作说明,把学生“体质与学习效率”的密切关系作好充分阐述,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这样,会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开始,自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刻苦锻炼,将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争取学校领导、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的支持

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尤其是学校工作,取得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体育设备、设施、器材的保证,教学时间的保证,协调好各科老师,不挤占体育课及课外训练时间,与各学科老师通力合作,把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纳入体育教师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比、绩效工资考核、评职晋级、评优评模制度范围之内。

四、要抓好七、八年级基础阶段的体育教学。

七、八年级教学阶段,是初中三年的基础性阶段,要根据新课标大纲,结合本校场地、设备设施、器材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具体情况,将当地体育中考的必考、选考项目科学地进行课时安排到各学期中,每学期认真考核,并把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考核成绩纳入过程性评价指标,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各项技能、技巧的提升,为九年级体育中考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要科学地安排九年级阶段的体育教学与训练。

为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九年级阶段教学一般应采用分层次教学,将学生根据运动项目、身体素质、运动兴趣、学习基础、性别等分成各种小组以及各个项目组等,根据各组的实际运动水平和技能特点,制定每阶段的教学和训练计划,逐步提高成绩。其次,要指导学生选好专项,采用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我市体育中考多年采用“2+1”模式,即二个必考项目和一个选考项目(五选一)。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确定报考项目前,做个全面摸底,进行一次全面测试,最根据多次统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提出合理的建议,再次,抓好考前的强化训练。考前安排1到2个月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对学生进行必考和选项的强化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效果。

六、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训,强化考前的心理辅导和场地适应。

首先,抓好平日的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是运动场上的灵魂,要充分相信“心态决定状态”这句古训,要增强学生临场兴奋性,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在摸拟考试中虚拟考试的场景、气氛,如由陌生的体育老师做裁判等,培养良好的迎考状态和心理素质。其次,抓好考前的心理疏导,教师要把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想到,要有应急预案,要教会学生,对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临场考试前,体育教师应向考生进行心理战术布置,使其采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控。再次,老师要想方设法带考生到不同的场地最好是比赛场地进行模拟测验,从检录、入场、测验到成绩的当场公布等整个过程严格按中考要求设计,使考生似在真实气氛下进行测验,提高考生的适应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如综合测验时,分别在不同体育场进行模拟考试训练,以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及在新环境下同陌生选手竞争而发挥正常水平的能力。

如何创新中考体育考试 篇10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 总有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地去阅读名著, 走马观花, 甚至根本不看。在现行仍以考查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手段的情况下, 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 就“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因为对于师生来说, 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 就帮助整理归纳出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 只要一张8K篇幅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 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 就可以在名著考查中应付自如。这么做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 并编成“名著导读”, 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 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 自然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 而改读“名著导读”。于是乎, 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 充斥了市场, 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日渐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 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亲近文学大师, 陶冶性情, 提升人文素养。为此, 要想改变师生的“伪”阅读现状, 避免师生猜题、押题, 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 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 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 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 既避免了答题时的主观色彩, 又有效拓宽了名著考查的范围, 容量之大几乎可以涉及整部作品, 更关注到了名著阅读的细节。如例1中率众英雄排定座次的是宋江, 而没有林冲, 另外花荣、戴宗的绰号相混;例2中C项对汤姆和哈克两人在墓地目睹印第安人乔杀死鲁滨逊医生的细节陈述显然是错误的;例3中格列佛在飞岛国的历险情节被倒置。这3道题中, 错误显而易见, 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名著, 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这些细节上的错误的。这些名著题的变革, 使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大大下降。就我校抽样调查来看, 以前的名著阅读题, 学生的得分率都保持在80%以上, 而名著题“变脸”以后, 以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为例, 名著题的得分率仅为46.9% (不排除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猜测得的分) 。但我仍要为名著题的“变脸”叫好, 因为这些名著阅读题体现了“真”考名著阅读的理念, 让那些以教师整理归纳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优势。可以说, 名著题的“变脸”, 在很大程度上

新课标改革后, 体育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指出了唤醒了广大师生的名著“真”阅读。

就我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名著考查题 (见上例3) 为例。虽然, 第五册语文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在第二单元以后, 但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就集中安排了三节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选读部分精彩片段、观看相关影视选段, 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在教师的督促下去真正阅读名著。随后,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章内容, 并写好故事梗概和阅读感受, 这样《格列佛游记》全书四卷39章到10月中旬就能阅读完毕, 期中考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检测、巩固。在这次考试中, 尽管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但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得分率却超过了另外一个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的班级。事实证明, 如此考查名著阅读,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了优势, 更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不过, 笔者以为, 以上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名著“真”阅读。

一是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为主”,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 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二是阅读效果的检测。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三是阅读氛围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不能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阻拦。因此, 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四是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 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能否真正阅读名著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 现行的名著考查题让学生回归了真正的阅读, 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设立测试项目旨在强调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 实现“教测分离”, 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弊端。

然而, 在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过程中, 出现了少数学校在体育考试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和练习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据了解, 2008年, 广东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置有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1分钟跳绳、1分钟计时运球上篮、田径200米等项目, 其中田径200米是必考项目, 其余的项目学生可以任选一项作为考试项目。而2009年在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中仅设置田径200米和1分钟跳绳等两个必考项目。这样, 一旦考试项目确定后, 九年级的体育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些项目作为课堂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八年级的体育教师也会把这些项目作为每节课练习内容的重点来抓。结果, 有的学生反映, 读了三年初中, 不知道足球是怎样踢的, 不懂得排球是怎样打的, 不会处理运动中的一些常见病, 等等, 学生的“三基”水平降低, 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畸形发展, 耐力素质下降。

一、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

从2007年开始, 在一些地方,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分值提高到50分。我们都知道提高这个分值的出发点的本意是什么, 但是尽管如此, 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却仍然在走下坡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项目。”由此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国家教育部决定, 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制度。实践证明, 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举措, 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但是, 随着体育考试的进一步实施, 少数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 教与学跟着考试走的应试现象。因此, 在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教师上课的内容就按照中考体育考试的内容去授课, 几乎每节课都围绕那几个项目去练, 部分学生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 学生为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而感到苦恼, 从而厌倦了上体育课, 最终令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结果, 新课程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教学模式又走回了原来的路子。

由于中考体育50分的存在, 学生在课堂内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 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布置练习, 讲解示范, 学生机械、重复地学、练中考所规定的考试项目, 学生的体育课成了训练课。为了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一些学校, 原本国家规定每班一周上三节体育课, 由于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 而每班一周减少一节课。除此之外, 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课后所参加的体育素质锻炼都要围绕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进行训练, 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诚然, 新课标的实施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就拿中考体育考试50分来说, 教育行政部门的本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加试”措施, 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重视体育与健康课, 使学生在压力下形成锻炼的习惯, 引导大家都来关注体育、重视体育。然而, 这些用意在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试”面前是这样的苍白无力, 现在体育考试分明成了学生平衡其他学科成绩的砝码, 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改变了, 教师的观念随着领导的升学指标压力“扭曲”了。因此, 我们认为50分作为“手段性”的体育价值观有悖于新课程教学理念, 其他学科的应试不驱逐, 升学压力不减轻, 体育50分一天不谈化或者改革与变式, 新课程的兴趣、学生的运动态度、习惯、探究、自主、合作等终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目的相一致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仅仅是对学生运动素质与能力的评价, 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形态、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评价, 也就是说, 它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

新课标倡导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 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 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 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 让家长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熟悉整个教学过程, 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实施以后, 我们都必须对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体育档案, 包括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记录, 每个学期结束时,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诊断性的、过程性的、终结性的评价, 从中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个学期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以便于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和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指导方案, 使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但现在看来, 新课标的成绩评价, 似乎只对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有效, 到了九年级, 因为有体育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 评价就等于空谈了。

因此, 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育人为本,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不足, 找出原因, 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 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 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出现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

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设置应该多元化

1.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设置应该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考试项目的设置要围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出发, 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出发, 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增强学生体质的原则、全面兼顾的原则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原则。我们在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设置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 身体素质类:100米、200米、800米 (女) 、1000米 (男) 、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 (女) 、20秒立卧撑 (男) , 立定跳远等。第二, 球类:篮球1分钟运球上篮, 1分钟跳投 (在规定的范围内) , 纵跳摸高, 足球20秒踮球、绕杆射门, 乒乓球推挡等。第三, 其它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锻炼项目。

2. 中考体育的一些项目需要作出调整

例如投掷实心球。在人的一生中, 利用实心球投掷方式进行工作的概率大概是最低的, 不会有人在离开学校大门之后, 还会想到利用实心球投掷作为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 实心球教材是一项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 是没有很大存在价值的。

在过去, 实心球被列为中考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 这不仅导致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畸形发展,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兴趣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造成对体育课的厌倦, 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这更不用说什么拓展项目的培养了。

毫无疑问, 我们只有进行改革和调整, 从“应试教育”的框架中走出来, 使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的目的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 才能使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教师一个自由创新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多样性, 课堂教学组织更具全面性, 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 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融洽、和谐, 从而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中能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学会“健体”的同时, 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晓赞, 季浏, 潘绍伟等.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中国学校体育, 2003, (3) .

[2]刘秀美, 沙风海.促进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3]胡增荦.新理念下中小学投掷教材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4]张海平.30分+1小时=50年-——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 2005, (1) .

上一篇:诗歌语言下一篇:玉米青贮饲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