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环境

2024-08-24

喀斯特环境(精选12篇)

喀斯特环境 篇1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的环境系统, 整个生态环境系统显示出稳定性差、变异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异质性强、系统功能低下等特点, [1]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明显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地处世界三大连片喀斯特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的贵州省, 是世界上喀斯特相对面积最大、形态最典型、发育最复杂、景观类型最多样的地区。[2]

研究表明, 脆弱环境与贫困有一定的相关性, [3][4]贫困人口处于较差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5]特别在喀斯特地区, 环境问题与贫困紧密相关。如果仅仅以根据经济指标制定的农村贫困标准作为贫困依据来开展扶贫工作, 便模糊了环境的作用, 缺乏针对性, 影响效果。因此, 笔者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 根据与贫困关系密切的喀斯特环境问题, 划分喀斯特环境的贫困类型, 并分析这些环境问题对贫困的影响, 以便识别不同贫困类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因地制宜地制定反贫困策略。

一、贵州省社会、经济和贫困特点

贵州省辖3市、3州和3地区, 87个县 (市、区、特区) 。2007年末人口总数3975.48万人, 其中, 乡村人口占71.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8‰, 位居全国第10。人口密度225人/km2, 位居西部各省 (区、市) 第2。

2007年, 贵州省生产总值2741.90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6.28∶41.28∶41.84。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序中均处于末位或靠后 (见表1) 。

贵州省具有贫困面大且程度深, 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 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山区、偏远山区、高寒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6]全省有扶贫开发任务县 (市、区) 83个, 占总数的94.3%, 其中,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的56.8%, 重点贫困乡 (镇) 占60.9%, 重点贫困村占54.3%。2007年末, 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16.14万人, 占全国同类人口的14.61%, 是全国绝对贫困发生率平均水平的4.06倍。[7]另外, 还存在隐性贫困,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贫困程度上的深层内涵。

数据来源:2008年《贵州统计年鉴》。

二、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中的“人”是社会性的人, 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 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 是指有意识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 即有机与无机自然界中的诸要素, 包括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在内有机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 也是指人类活动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8]人地关系指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 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 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 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 同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生活在地理环境中的人类, 毫无疑问与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基础,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一般认为, 人地关系主要有五种互不相同的代表性观点, 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文化差异论、生态人类学、人类中心论, [9]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特别是“人定胜天”思潮和“人类中心论”, 由于片面强调人的能动和改造作用, 往往产生人类违背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 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后果。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和贪婪的索取, 当然也受到自然界报复, 如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石漠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开始反思, 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协调发展。

喀斯特地区的人地关系具有环境承载力低、环境状况普遍较差、人口多且文化素质低、经济基础薄弱等特征, 正面临着石漠化、水土流失、贫困等压力, 人地矛盾突出。由于喀斯特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 其环境问题更多且难以解决, 容易引发人地关系的失衡。另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人口膨胀以及不合理的对待环境方式, 使当地的人和环境没能和谐相处, 激化了人地矛盾。目前, 已经通过改变一些人类活动来改善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石漠化治理等。可见, 人地关系充分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和结果。因此, 我们在考虑喀斯特地区面临的两个棘手问题时 (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 需要在人地关系的框架下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

三、喀斯特地区环境贫困类型

在喀斯特地区, 环境问题有加剧贫困和阻碍稳定脱贫的双重影响, 甚至导致新的贫困。由于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和水平的地域差异, 决定其贫困类型也不同。

1.喀斯特石漠化贫困型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 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 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的演变过程, 这可以说是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在贵州省, 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成为引发石漠化的自然基础, 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31%, 占喀斯特面积的31.19%;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34%, 占喀斯特面积的34.47%。[10]同时, 据贵州省水土流失公告称, 贵州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5%, 大量的水土流失是导致当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使喀斯特环境严重恶化。通过相关分析, 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有着密切关系。[11]全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 有42个是石漠化重点防治县。

2.水资源缺乏贫困型

在喀斯特地区, 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严重, 尤其是农村人畜饮水及饮水安全问题严峻, 这已成为制约该地区摆脱贫困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的缺乏使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粮食产量、畜牧业等均受到严重影响。同时, 干旱季节, 大量劳动力耗费在挑水上, 占用了有限的劳动时间。据贵州省水资源公告称, 2007年, 贵州省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25万t, 直接经济损失达4.4亿元。并且, 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8.9%, 农村人均灌溉面积只有0.41亩, 远低于全国农村人均0.86亩的水平, 也低于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最低要求的0.5亩。[12]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 即不易蓄水和水的二元结构, 地表水利用难度大, 地下水深埋, 使水资源利用和人畜饮水相当困难;此外, 人地矛盾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退化, 甚至岩石裸露, 土壤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水源建设的投入不足还导致了工程性缺水, 日趋突出的环境污染又造成水质性缺水, 这就使喀斯特地区成为综合性缺水十分突出的地区。

3.自然保护与生存冲突型

拯救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是我国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表现, 特别是对喀斯特环境这种脆弱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目前, 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不同类型的保护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 这些保护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贵州省, 其保护地占全省总面积的12.6% (见表2) , 加上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地区, 保护面积还远远大于这个数据。

在表2所指的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有4个位于喀斯特地区, 其区域全部或部分处于贫困县。社区人口压力、资源的利用方式, 特别是严重依赖土地的利用方式, 形成了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主要矛盾, 出现了生存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在承载力较低的喀斯特地区, 这种冲突更为尖锐。首先, 人口膨胀产生人地之争, 使得生态环境资源受到冲击;其次,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一定的空间, 对于生计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农民而言, 当资源受到保护后, 将大大减少其生计来源;同时, 贫困家庭没有其他的生活出路, 只能强化其他类型的资源利用, 如开垦坡地等, 从而引发更多的资源破坏。这些现象在保护措施施行下的区域均有出现, 其后果是引发新贫困或加深贫困。

4.环境污染贫困型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喀斯特地区致贫的另一因素。由于工业“三废”、乡镇企业布局不当、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治理不够, 造成大气、水、土壤的污染, 导致企业周围耕地减产或绝收, 也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另外, 因受污染的地区耕地资源紧缺和当地居民环保知识的贫乏或无奈, 不少农民仍继续在被污染的土地上耕作和消费受污染的农产品, 导致各种疾病时有发生;加上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落后, 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而喀斯特环境的脆弱性, 致使环境自我修复能力不高;加上其特殊的水文系统的双层结构, 增大了污染面和治理难度, 加快了污染传播的速度。据贵州省环境保护局统计, 1997~2004年, 因矿山开采而摧毁的耕地达5.32万hm2;2006年, 由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农作物受害面积达26900hm2。可见, 环境污染致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5.自然灾害频繁贫困型

喀斯特地区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进一步加剧了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恶化效应, 已成为影响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在贵州省, 自然灾害每年均有发生, 且几乎遍及全省各个县市, 受灾人口众多, 如2001~2006年间, 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9.55亿元。特别是在喀斯特地区, 由于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差, 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发生涝灾和旱灾的机率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此外, 还有一些特有的灾害, 如喀斯特洼地涝灾。而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群体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不同, 据测算, 喀斯特地区受灾强度和成灾强度分别为非喀斯特地区的2.75倍和3.2倍。[2]

四、对策

贫困现象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贫困和环境问题, 不论在我国农村还是城市, 都交汇在一起, 使我们实施减贫时不能不触及环境问题, 也使我们治理环境时不得不触及贫困问题。[13]因此,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贫困问题, 特别是在环境脆弱的地区, 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是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础。

1.调整产业结构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农民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计方式与自然条件匹配不符, 大量土地的开垦, 导致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反之, 环境问题又致使其人口贫困。因此, 调整产业结构, 是增大生产效益、消除贫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首先, 在宏观上进行总体规划, 以不同的生态功能区为单元, 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其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石漠化防治、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种 (养) 技术开发与应用、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等, 以促进产业调整。

2.倡导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扶贫工作

由于喀斯特地区的贫困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扶贫项目理念和工作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扶贫干预活动中, 村民应与卫生、林业、环保部门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结合“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认真搞好环境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和草地的基础上, 让荒山披上绿衣, 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进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等。与此同时, 充分利用扶贫资源, 加强基础设施和农民能力建设, 引导农民发家致富, 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3.建立和完善环境补偿机制

早在2003年的“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叶如棠就表示,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得到扭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我国生态保护缺乏合理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目前, 我国实施的生态补偿主要是资源环境补偿, 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煤矿开发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等。功能区补偿和流域补偿则较为薄弱。由于机制不完善, 补偿不能完全依理、依法进行, 部门行政色彩浓厚, 导致补偿有不到位、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的问题。为此, 应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 开展资源保护行动, 加强生态补偿;此外, 还应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

4.加强社区对环境的监测

社区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 村民能够直接感受到环境恶化对社区的影响, 但村民没有反馈的渠道。在贫困的状况下, 村民更没有改善环境的资本和能力。笔者认为, 如果可能, 可在环境敏感地区建立社区层面的环境监测机制, 除了仪器监测之外, 还可组织村民以日志或影像的形式记录环境变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亦能为专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对保护环境、促进社区健康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5.多部门的共同合作

环保、扶贫、林业、农业等部门在改善贫困人口的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承担着重要责任。但部门间权限及责任的条块分割, 造成部门各自为阵的局面, 不利于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统筹考虑。如有的扶贫项目设计可能会有损当地的环境, 而环境政策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却又忽视了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因此, 倡导部门间多交流, 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合作, 甚至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 这可以说是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策略。

喀斯特环境 篇2

360教育集团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成立于1880年,‘Vrije’荷兰语中意为‘脱离宗教和国家’。这一独特背景促成了自由大学外向型的教学氛围:态度严谨、以学生为本、对公众负责。学校现有15个系,3500名教职工和14000名学生。学校非常注重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将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的根本点。为此,学校被荷兰政府授予了HogerOnderwijsprijs称号,荷兰政府每两年向有杰出表现的学校颁发一次此荣誉称号。

学校设施:

该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各项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设施。现代化的图书馆每天开放,你可以在馆内就读,或者把书带回家研读。每个学院都设有电教室,计算机中心,学生都有各自的电子信箱,因此与国际沟通变得简单快捷。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校园和校医院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西南部,这是荷兰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商业区,捷毗邻ABN-AMRO、ING、Philips等跨国公司的总部。同时它与著名的‘法街’相连,那里聚集了主要的国际律师事务所,还有阿姆斯特丹地区最高法庭。从阿姆斯特丹到希波尔国际机场是10公里的路程,乘坐火车仅需8分钟,交通极为便利。

住宿条件

专家介绍,学生公寓位于大学附近,周围有酒吧、商店、餐馆和其它服务设施,公寓里每个单元有六个单人间,共用厨房、浴室和卫生间;每月房费约为700荷兰盾。

学校环境

中国南方喀斯特 篇3

“中国南方喀斯特”具有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多样性,拥有独特的塔状、锥状、剑状喀斯特及其它特殊的喀斯特现象;

“中国南方喀斯特”具有突出的生物多样性,拥有众多濒危、珍稀、特有动植物种类;

“中国南方喀斯特”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具有突出的美学重要性。

喀斯特原来是前南斯拉夫的由碳酸盐岩构成的一个高原的名字,后来被西方学者用来泛指所有的碳酪盐岩地质地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岩溶地貌。中国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25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南方以贵州为中心,连片出露的喀斯特面积达64万平方千米,包括了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广西北部、四川南部和湖南西部等,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被认为是世界上单个面积最大、大陆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区域。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各个区域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集中体现了这一区域复杂的地质演化、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美。长期的地质演化使这一区域形成了极为多样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发育有具全球代表性的三种喀斯特地貌,即塔状喀斯特(峰林)、剑状喀斯特(石林)和锥状喀斯特(峰丛),以及一些罕见的喀斯特现象,如巨大的天坑和地缝等。地下则有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溶洞系统和丰富的洞穴堆积。因而这一地区被誉为大陆热带——亚热带喀斯特的博物馆,其喀斯特地貌的丰富性和典型性在世界上都是无可比拟的。丰富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展示了非同寻常的自然美,一些地区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其中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等更是久负盛名的世界自然奇观。

“中國南方喀斯特”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拥有数量众多的濒危、特有和珍稀动植物。以贵州荔波和重庆金佛山为代表,拥有高等植物6000余种,包括珙桐、银衫、贵州苏铁、红豆杉等众多濒危和特有种,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国家保护植物,保存和展示了典型的大陆亚热带喀斯特植被 类型和生态系统,代表性的喀斯特长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长绿针叶林等不仅被认为是“最后的喀斯特森林”,而且反映了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喀斯特生态过程。动物方面,有丰富的兽类、鸟类、两栖类、鱼类及洞穴动物等,包括黑叶猴、云豹、金雕林麝等许多濒危和特有种,是多种濒危和特有生物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桂林山水甲天下”,从桂林到阳朔的漓江两岸,一幅展开达83公里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中国山水的代名词。“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扁舟一叶,将人们送入诗画般的境界。桂林山水是世界最典型、发育最完美的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峰林地貌,融峰林、溶洞、深潭、险滩、危崖、飞瀑之美于一体,峰林平原更是世界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景观美学价值最高、具有珍稀性和垄断性的自然遗产。漓江环绕着座座峰林,山水相依的缠绵悱恻,在这里挥洒到了极致,桂林的山与水,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生生世世的永不离弃。

石林位于云南省东部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岩石组成的“森林”,穿行其间,但见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由于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林形态的典型代表。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拟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世界能给予人类的最大惊奇,大自然的造化把美赋予了石林这片神奇的土地,集中了喀斯特区域的地貌之美、自然造型之美、色彩之美、阳刚之美、荒野之美,其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使云南石林在世界喀斯特之中立于特殊的地位。石林景观还展示了2 7亿年来这种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演化过程,喀斯特作用赋予岩石独特的自然美,这也使石林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最美的喀斯特景观之一,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岩石为主的地貌,以其起伏连绵的山体,刀劈斧削的石林来展现大自然特有的几何之美。但裸露的喀斯特景观有时却给人一种悲凉之感。随着贵州荔波喀斯特森林的发现与开发,人们无不对这里覆盖着茂密原生植被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和洼地流连忘返。荔波喀斯特森林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是一种很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非地带性生物地理群落,以原始性强,集中连片的森林为特色。中外专家认为是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绝无仅有的绿色宝石,神秘奇特的喀斯特森林,将树、石、水、藤、乔、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大自然的奇迹。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与浓郁的森林覆盖相搭配,形成了艳丽多姿的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可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及槽谷森林四大景观。荔波的樟江河谷风光带,全长30公里,一水贯穿水春河峡谷和大七孔、小七孔景区。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特色和浩瀚苍茫的喀斯特森林景观为主体;景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集瀑布、激流、清江、跌水、暗河、明湖、峡谷、森林、溶洞为一体;景物景观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是既有奇、幽、峻、秀、古、野、险、雄的自然美,又有浓郁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河面水流平稳,水清如玉,两岸由近及远,农田村落、低丘远山交相组成秀丽的田园风光。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境内,武隆喀斯特以其巨大的天生桥而著称。天生三桥由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组成,桥平均高度为200米以上,桥面宽约100米,三座桥呈纵向排列,平行横跨在羊水河峡谷上,将两岸山体连在一起,在距离几百米之内就有如此宏大的三座天生石拱桥实属世界稀有,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亿万年的地质裂变,造就出雄劲与磅礴的天坑与天生桥景致。武隆天坑三桥景区以其壮丽而独特的“三桥夹两坑”景观称奇于世:这里,山是一座桥,桥是一座山,桥连坑,坑接桥,洞生洞,三山生三桥,桥坑嵯峨险峻,气势磅礴,景象万千。世界最大的天生桥群和世界第二大的天坑群相映生辉,规模宏大,瑰丽壮观。武隆芙蓉洞在“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排名第二,洞内景观壮丽辉煌,又玲珑剔透,已发现的钟乳石类有20多种类型,占世界已知种类的绝大多数,其中有些类型在世界上极为罕见。芙蓉洞的石晶花颜色洁白,形态娇嫩。其数量之多,分布面积之大,在全国所有洞穴中,堪称第一。

金佛山位于重庆南川市境内,属喀斯特地貌,山势雄伟,气势磅博,切割强烈,岩溶发达。悬崖绝壁与深涧狭谷纵横交错,

石峰石柱与石人石笋如鬼斧神工,古老发达的溶洞群落如地下迷宫,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又犹如世外桃源。金佛山素有“巴渝第一山”之美誉,茂密罕见的原始森林、丰富的动植物、雄奇的山势岩体、神秘的洞宫地府、气势磅礴的飞泉流瀑、纵横交错的沟涧溪谷、神幻境般的气象景观,迷人的四季风光以及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展示了金佛山原始、古朴、神奇、美丽的自然风貌。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深666.2米,坑底直径522米,总容积1.19亿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漏斗”,被誉为“天下第一坑”。小寨天坑的底部有一条巨大的暗河,暗河的水来自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地缝”的神秘峡谷。据考察,地缝全长达37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而峡谷的高度达900米,形成气势-恢弘的“一线天”。从上面俯看,在群山之中,茂密的原始森林底下,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条云雾缭绕的缝隙,那就是深达数百米的神秘地缝,被岩溶地质专家称作“世界喀斯特峡谷奇中之稀”。离小寨天坑不远,还有一处与三峡夔门几乎一模一样的峡谷,当地人称为“旱夔门”。从旱夔门往里,地势险峻,无法进入,至今仍未探明。

三叠纪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兴义,以“奇山甲天下,异水醉世人”享誉大西南,被誉为“天沟地缝百瀑谷”的马岭河峡谷,是这个地质公园里一朵最耀眼的奇葩。被誉为“天沟地缝”、“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的马岭河峡谷,是喀斯特多层次地貌景观的最集中表现,她以非常独特罕见的地缝嶂谷、群瀑悬练、碳酸钙壁挂奇观而著名,集“雄、奇、险、幽、壮、秀、美”为一体,中科院旅游地理专家赞誉其汇集了“黄果之壮、三峡之险、黄龙之奇、九寨之美、桂林之秀”。兴义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地形地貌典型突出,形成了独特的锥状喀斯特地质景观。万峰林是“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上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徐霞客就曾到过万峰林,赞叹这片连接三省的峰林:“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织金洞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的第一位,位于貴州西部的织金县境内。织金洞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溶洞之王”在于它在世界溶洞中具有多项世界之最。如整个洞已开发部分就达35万平方米;洞内堆积物的多品类、高品位为世间少有:洞厅的最高、最宽跨度属于至极:神奇的银雨树,精巧的卷曲石举世罕见。最大的景物是金塔宫内的塔林世界,在1.6万平方米的洞厅内,耸立着100多重金塔银塔,而且隔成11个厅堂。金塔银塔之间,石笋、石藤、石幔、石帏、钟旗、石鼓、石柱遍布,与塔群遥相呼应。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南部兴文县,公园内石灰岩广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兴文式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国内最早对天坑研究和命名地,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公园内保存了距今约4.9—2.5亿年各时代的碳酸盐或含碳酸盐地层,地层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相标志。各类地质遗迹丰富,自然景观多样、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洞穴纵横交错,天坑星罗棋布,石林形态多姿,峡谷雄伟壮观,瀑布灵秀飘逸,湖泊碧波荡漾。各类地质遗迹与独特的僰人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卷。

其实,在“中国南方喀斯特”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内,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比比皆是。目前,“中国南方喀斯特”多个候选地中,经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第一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三个片区为: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第一,它们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第二,它们各自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类型的最好代表:第三,“中国南方喀斯特”在一统连片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多样性,表现为高原地区的石林(以云南石林为代表);高原和低地过渡地带的峰丛喀斯特(以贵州荔波为代表):长江北部的深切峡谷喀斯特(以重庆武隆为代表)。它们的组合代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申报地的特点。

喀斯特环境 篇4

1 研究区域概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中部,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东经106°27′~107°37′和北纬26°117′~26°557′。东南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邻毕节地区。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东西宽115km,南北长130km。

贵阳有自寒武系至第四系等均有分布出露齐全的底层,出露岩层分布最广的是碳酸盐岩。由于拥有亚热带季风气候良好的水热条件,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极高,喀斯特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6.31%,决定了贵阳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貌类型。

贵阳市分布有山地、丘陵、盆地和谷地等多种地貌,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贵阳市地貌的成因类型有六个,分别为:溶蚀、溶蚀-侵蚀、溶蚀-构造、剥蚀-侵蚀、剥蚀-构造及侵蚀-堆积,其中分布最广的是溶蚀构造,几乎全市都有分布。

较低的纬度与较高的海拔以及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使得贵阳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降雨充沛,雨热同季。

贵阳市拥有丰富的热量资源,但复杂的地形和大面积山丘造成热量资源在全市的分布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地理分布上,还表现在垂直高度变化上。贵阳市在太平洋东南季风和与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共同控制下,降水十分充沛,多年平均降雨总量均达到1196.9mm,由于每年季风进退时间的早晚和季风强弱有变化,使得降水量变化也较大,形成干湿季交替现象。

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复杂,致使贵阳市的土壤类型也多种多样、特性各异。主要的土壤类型为石灰土。石灰土的土层浅薄,有明显的石灰反应,呈碱性,水分有效性差,易旱、吸湿水含量低,因而石灰土土地质量差,生产能力低,生产力低。由于石灰土在碳酸盐岩上发育,易溶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贵阳拥有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的良好的水热条件,因此植物种类繁多,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是贵阳地带性原生植被,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原生植被大部分被破坏,因此,大部分地区次生植被演替发育。

综上所述,贵阳市自然环境状况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又因其喀斯特地貌和山地广布,加上喀斯特植被的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且自我调节能力差,若受到人类的破坏和干扰,则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1)

2 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亦称AHP,是美国学者T.L.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本文运用常用的层次分析法对贵阳市喀斯特区域进行生态评价。喀斯特生态评价是受多因子影响的一个过程,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不但可行,而且具有简单、有效、适用的特点。

AHP法是利用分层的原理能将复杂问题进行系统化、层次化。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确定判断矩阵按照一定的规则计算各因子相对于上层因子的权重,最后逐层推算全部因子对总目标层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而计算出各层次要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出各要素或方案的权值,以此区分各要素或方案的优劣。

权重的确定步骤如下:

(1)通过专家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采用1-9标度法进行评判,据此构造判断矩阵。

其中Cij必须满足Cij=1/Cji(i≠j),(i,j=1,2,3…n),Cij=1(i=j),C矩阵具有正值、互反性和一致性。

(2)权重计重和排序。各结构层中的相对权重,采用方根法求解C的旧一化特征向量和特征值,直到满足一致性检验,所求的特征向量就是各因子的权重排序: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是建立在每2个要素比较评分的基础上,如果2评分具有客观上的一致性,那么判断矩阵必具有完全的一致性。这里一致性检验的实质就是对经过专家的判断思考给出标度的矩阵进行满意程度的验证。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其中CI为一致性指标,CR为相对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根据n查取。若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2)

3 指标体系建立与分析

3.1 建立贵阳市喀斯特生态评价的递解层次结构

根据贵阳市喀斯特生态环境质量的实际,依据上述资料,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系统性原则建立贵阳市喀斯特评价的递解层次结构,如图1。目标层A,在喀斯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建立的总目标就是贵阳市喀斯特AHP综合评价;要素层B,从喀斯特的地质地貌指标、物种多样性指标、气候水热指标、土地覆盖及侵蚀状况指标、人类适宜状况指标五个方面分析,用这几个方面特性的非线性相加反映总目标的价值。指标层C,具体反映要素层的多项指标,根据贵阳市喀斯特的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共确定了19评价因子。这些指标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要素层,更细层次上反映目标层。(3)

3.2 构建判断矩阵,用和积法求取因素权重。

在建立总目标评价模型树的基础上,首先按标度定量化,对同一层次的各因子间相对于上一层的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问卷评分,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标定系列得出相应的标定值,将定性指标定量化。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仔细详实的调查,运用专家评分法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对总目标层的五个要素构建判断矩阵,总目标层A对于要素层(B1、B2、B3、B4、B5)各相关因子的判断矩阵,如表2,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运用公式进行权重计重和排序,得出各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λmax=5.013 7 C.I.=0.003 4 R.I.=1.120 0 C.R.=0·003 0在上表取B13=1/3,其含义表示在贵州市喀斯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地质地貌指标相对于物种多样性指标而言,属于较不重要;B31=3表示物种多样性指标相对于地质地貌指标,属于稍微重要。根据专家评议分得出上表中基准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经计算得最大特征值max=5.0137,C.I.=0.0034.取R.I.=1.12,则CR=0.0030,C.R.≤0.1,特征矩阵满足一致性。(4)

按照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可得要素层对指标层的最大特征值、归一化特征向量,并对特征矩阵进行一致性分析。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判,贵阳市喀斯特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中,地质地貌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1147,气候水热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34,物种多样性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979,土地覆盖及侵蚀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141,人类适宜状况因素层下C层各因子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223,评价因子一致性检验均小于0.1,结果均合理有效。

3.3 综合评价结果

依据贵阳市各项指标的基础数据,根据隶属函数和分级标准,可得出其评判矩阵R,据公式B=A·R进行评价。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贵阳市生态环境综合评判向量B=(0.2320,0.1370,0.5832,0.1523)中,最大值0.5832说明贵阳市喀斯特区域的生态质量等级为3级,生态质量较差,生态环境较脆弱。

4 贵阳市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喀斯特区域的生态坏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森林覆盖率和草场的面积都较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巨大。因此,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应大力发展,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实施小流域治理,大力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封山育林、限牧育草。在植树造林时应遵循“草—灌—林”的生态学规律,且要正向的人为干预,从而改善生态系统。(5)农村的二、三产业也要大力发展,搞好农牧业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深层次加工,以使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发展更好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严重的地区,最有效直接的办法是适当移民和计划生育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摘要: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据贵阳市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结构、特征、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筛选出形成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五类19个主要特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化处理并确定其权重,为贵阳市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评价,生态环境

注释

1屠玉麟.独特的文化摇篮——喀斯特与贵州文化[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2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

3张美华.黄山景观生态环境的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4R.Ram.Anthon. A note on the us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environmental in pact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 63:27-35.

赞美喀斯特景观的句子 篇5

D1一个偶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在这石头王国诞生。一个千古不变的化身,就在这瞬间形成。喀斯特,你凝固成一座巨石。从冰雪覆盖的大海突耸而立,横亘在苍茫的西部。灵魂和肉体交错,独树着永恒的思想。

D2喀斯特景观是大自然给予环江的宝贵财富,它正像一块久在深闺人未识的美玉,等待着人们的探索和发掘。多年来,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有着当今地球上同纬度类型独特、保存面积最大、原始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以及层峦叠嶂的莽莽林海和奇特景观的绿色峰林,从崎岖的羊肠石道到远古文明的汉代古道,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森林,脚下是纵横交错的岩石,石头缝里仅有一点土地山壤,却神奇生长着茂密的石山森林,让人叹为观止。

D2连绵不绝的山峰,或巍峨峥嵘,刀劈斧削,或婀娜俊秀,宛若久居深闺的姑娘,在浩瀚无际的大山里,亭亭而立,起伏的山峦仿佛波涛汹涌。山坳间,山民们依山而居,桃花盛开时,但见杨柳依依,流水人家,竹林苍翠,犬吠鸡啼声隐约着村庄的宁静,在山间坡脚一小片一小片的山间坝子里,生长着荞麦、洋芋和包谷,牛羊散落在山坡上,山峰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D3景象陌生,人们又盲又哑,爬行着弱智者。一支蜡烛自燃在天空。我的双眼,时有目光流动。喀斯特,你是《山海经》里游动的灵物,《庄子》里飞翔的鹏鸟,或者龟背上的《易经》,《易经》里的世界和宇宙?你就是我心中的喀斯特呵!一场迷梦之后,现在终于醒来了。

D4喀斯特地形,鬼斧神工,可以不断扩展我们的想象力。清新的空气,绿色的视野,没有城市的喧嚣,置身此中,令人心旷神怡。此一路,美景不断,轻风习习。蛙声一片,别有一番清幽。

D5粗朴,自然,纯真,鲜活,连接天上与人间,连接心灵与世界。喀斯特呵,这就是你!整整寻找你三十九年,包括我的记忆。我穿行于博大无边的宇宙寻找你已有数千个春秋。我是弃儿,伸出你温暖的手吧!我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让我贴近你的心窝。感受到我心脏的跳动了吗?我已感受到你心脏的跳动了。颤栗的手,颤栗的声音,颤栗的气韵和脉搏。

D6在环江,除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还有更多待开发的.景点依托着喀斯特的奇特被逐渐掀开神秘面纱。深藏在苍莽森林中的黔桂古道、以“原始、磅礴、幽静”著称的古滨河漂流、奇特的文雅天坑、一里挂九瀑的牛角寨瀑布等景观群,构成了以环江喀斯特景观为核心的景点纵横网。

D7“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2]“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显著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如尖塔状、锥状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桥、天坑之类的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

D8晨光中,秀美的喀斯特群山泛起了洁净的绿色。远处,一群散淡的奶牛,在流淌着绿色的牧场上啃着青草……

D9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D10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它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奇迹。

D11我的喀斯特,你既像一位白发老人,又像是一个幼嫩的婴儿。古朴和稚拙,无时不在向我启示。我感受到你颤栗的思想,就要在这片鬼方之地放飞;就要点燃苍茫的西部屋脊,就要让地球的重心重新转移,让海水改变流向。下沉者上升,上升者沉没。

D12地处中亚热带的茂兰,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形态多种多样,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罕见的喀斯特峰丛景观。地面枯枝落叶垫积填充,蓄存的地表水与地下暗河、泉水并存,加上年平均的降水量达1700多毫米,水源十分丰富,从而为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D13石林,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70余公里。石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D14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它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空间,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中,有的在“天坑”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都是石头上长出的森林。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奇迹。

D15洼地森林,为森林广泛覆盖的喀斯特锥峰洼地,常有农田房舍分布其间。田园镶嵌在绿色峰丛之间,喀斯特大泉及地下河水自洼地边缓缓流出,清澈透明,构成山清水秀的田园森林风光。布依族人民古朴的木板房、吊脚楼、小桥、流水,为洼地森林增添了诗情画意。

D16保护区山峦叠翠,溪流纵横,丹崖林立,银瀑四悬,自然景观奇特优美。秀峰、幽谷、峭壁、窄嵴、岩槽、巨石、清溪、碧潭、流泉、飞瀑、彩虹、沟雾、巨藤、古木、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不仅千姿百态应有尽有,而且鬼斧神工,丽质天成。岩槽阔而神奇,森林茂而原始,生物多而珍稀,集大自然之奇、险、雄、秀、幽、奥于一体,粗犷、原始、奇特、天然。由于构成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组类丰富,搭配精巧,组合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彩墨山水,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D17“水在石上淌,树在石上长”,这是荔波县又一大奇观———水上森林,其树木“年纪”多在百岁以上,根系祼露水中,紧抱巨石,任水冲击仍郁郁葱葱。小七孔的水上森林,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那里,森林长在碧水中,碧水在林中流淌,水中荡舟,丛林对抱成荫,一堆堆茂密的双扇蕨争相涌出。更有屹立水中的参天大树,傲然挺立,直指苍穹,根部紧紧抱住岩石,居然不被洪水冲走。在小七孔鸳鸯湖700多米长的“水上林荫道”放舟,水中低垂的树枝不时碰着船头,四周湖水绿如蓝,幽静极了。

D18从石林出来,有去往了石林县的月湖,月湖如月的外形让人称奇。月湖水给人呈现一种特殊的蓝色,湖周围也有一些较矮的石林,千姿百态。月湖之后又去了芝云洞,乘船进入山洞,看着头顶色彩绚丽,外形独特的钟乳石,给人极大的震撼。乘船不久就来到一个大厅,大厅内石笋、石柱十分美丽。大厅的两边还有多个各有特色的小洞,洞的奇巧让人叫绝。

D19喀斯特!掀开你的黑色面纱,睁开你的红色双眸,启动你的呼吸和心脏的跳动吧。我是夜郎王之后呵,上帝让我寻找你。找到你就找到夜间的光芒,就能照亮这鬼方之地,就能让我们看清、摇醒,并救助所有沉睡的思想者和苦难的智慧者!

D20“水在石上淌,树在石上长”,这是荔波县又一大奇观———水上森林,其树木“年纪”多在百岁以上,根系祼露水中,紧抱巨石,任水冲击仍郁郁葱葱。小七孔的水上森林,是不可多得的好去处。那里,森林长在碧水中,碧水在林中流淌,水中荡舟,丛林对抱成荫,一堆堆茂密的双扇蕨争相涌出。更有屹立水中的参天大树,傲然挺立,直指苍穹,根部紧紧抱住岩石,居然不被洪水冲走。在小七孔鸳鸯湖700多米长的“水上林荫道”放舟,水中低垂的树枝不时碰着船头,四周湖水绿如蓝,幽静极了。

北极陷入“热喀斯特坍塌” 篇6

近年来,随着融化的进展,整个北极冻土带出现了巨大的洞穴和塌方。在永久冻土带,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当冰融化之后,土地表面就会坍塌,这样所形成的地貌被称为“热喀斯特坍塌”现象。

与永久冻土自上而下的缓慢融化有所不同,热喀斯特坍塌会快速地迸发出大量的富碳有机物,冰融化而形成的溪水在土壤中冲出深深的渠道,并将富碳有机物带到河流和海洋中。

科里及其研究小组从阿拉斯加州七个热喀斯特坍塌处流入附近湖泊和小河的水流中采集了样品。他们分析了样品中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这种有机物中含有植物聚合物(如木质素)分解而形成的吸光分子。“我们大致的想法是:有机物中的碳距离陆源越近,所含的颜料就越多。”科里说。在处理六个地点的样品时,研究小组还利用紫外线照射了样品,模仿了阳光带来的影响。

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他们发现,从热喀斯特坍塌处采集的样品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含量比参考地点样品中的更少。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道说:分析表明,热喀斯特坍塌处暴露出来的较深层土壤中的碳,跟来自永久冻土最上层——融冻层的碳大不一样。研究人员还发现,较深层土壤中的碳比融冻层中的碳更容易降解为二氧化碳,较深层土壤中的碳在光化学及生物化学可降解性上要高出大约40%。

“这意味着来自这些地点的碳比永久冻土中融冻层排出的碳具有更高的活性”科里说,“因此,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较深层土壤中储存的大量的碳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现在,研究小组正在更大范围研究他们的发现。但是,在有关热喀斯特的资料仍然很少的情况下,要想知道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一种挑战。在一些地区,包括阿拉斯加的部分地区以及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对热喀斯特现象进行更加彻底的分析。

曾铁/文

内容来源:美国《科学》杂志网站

喀斯特环境 篇7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加速了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有土壤侵蚀退化,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植被逆向演替,岩溶生态系统的植物群种数量、生物量下降,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物种群多样化等;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岩石裸露,森林植被减少;破坏生态环境,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阻碍经济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2]。

1 恭城瑶族自治县概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属广西桂林市,全县总面积2 139 km2,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地理位置为东经110°36′~111°10′、北纬24°37′~25°17′。

恭城县东、西、北部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地带。形成多组沿茶江两岸延伸分布的南北走向的峰丛地貌,以山地、丘陵、平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恭城县境内的地层主要是中泥盆统石灰岩和砂岩,构造上受北东方向构造控制,形成以茶江为中轴线的宽阔河谷丘陵、石山地带。

2 恭城瑶族自治县石漠化形成原因

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碳酸岩大面积分布。调查数据显示,恭城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0%,石山地区土壤稀薄、缺水易旱,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破坏自然植被,大面积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大量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3 恭城瑶族自治县石漠化发展过程

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91、2000、2006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为0.176 417、0.068 84和0.336 478,岩溶石漠化面积分别为160.8、234.1、118.0 km[3,4,5,6,7]。进入21世纪以来,恭城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石漠化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石漠化面积正在逐渐减少,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经过治理已朝好的方向恢复,石漠化程度减轻。从2011年国土部下发的土地变更图斑中统计出恭城县林地面积1391.23 km2,园地面积484.75 km2,植被覆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之后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增长。

4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综合途径

石漠化不是纯自然过程,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不同地域、地貌、地质条件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和过程有差异性。其治理途径依据地域、地貌、地质条件不同而不同。岩溶峰丛山区,以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重建为突破口,建设水利工程,辅以技术工程(水柜等)、生物工程(沼气等);溶蚀丘陵区,建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建立合理生态模式;峰林平原区,通过区域水资源调蓄和有效利用,结合土壤改良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深切峡谷区,综合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可采用蓄、提、引方式),实施坡田改梯田、封山育林和修建防洪排水渠及水保墙等措施。

5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建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需要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恭城县治理石漠化、改造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进行生态重建,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恭城县1983年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县。通过发挥生态农业建设链中沼气的纽带作用,以“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了生态环境。截至2005年,恭城县共有沼气池5.66万座,入户率为88%。据2011年的国土数据统计恭城县林地面积达13.91万km2,森林覆盖率达64.99%(含灌木林),石漠化程度减轻恭城县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

开发利用岩溶水,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恭城县年平均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但降雨多集中在春末夏初,而农作物需要灌溉的初秋和初春则是干旱季节,喀斯特地区的地表水储存量少,转移为地下水,形成地下径流为调节降水时不均衡,该县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工程,储存大量的地面水以便在干旱季节用于农作物的灌溉和居民用水;修水渠,将水从水资源储存量丰富的地区引到难以储存水资源的地区,保证全县的生产生活用水。

5.2 植树造林

针对恭城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人工造林等实施模式。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将溶岩缝隙中小块的土地也利用起来种植树木,能减少岩石表面温差和水分消耗,改善小气候条件,减缓石漠化进程。

5.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农业立体化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8,9,10,11,12,13,14]。

恭城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

恭城县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适宜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若继续在山上开垦种植果树,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石漠化将会再次演化。沿着已成体系的生态农业思路继续发展,扩宽思路,提高效率,扩大效应,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靴”立体化的生态农业结构[15,16]。例如,在坡度35°以上的裸岩、旮旯地封山育林,在坡度为25°~35°的坡地种植经济类树木,在坡度为25°以下的地段种植经济农作物。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在山坡上种植果树,会将树下的其他灌木杂草除掉,露出泥土,没有植被覆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层变薄,植被退化;而在喀斯特地区,土壤层薄、贫瘠,连续性差,多零散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水土流失会加速土地石漠化的速度。为了解决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恭城县2004年以政府通告的形式下发了《禁伐阔叶林》的通知,以保护水源;规定山羊必须圈养,不能放养,因为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很强,山羊啃噬过的植物很难在段时间内恢复生长;严格执行《中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和“本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的规定。

6 结语

福斯特论资本主义的环境市场化 篇8

福斯特认为, 人们对于生态危机根源这个问题普遍存在着误解。很多人仅仅将人类对于生态基础极度轻视的态度, 简单归咎于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缺陷, 即“支配大自然”这种传统观念, 认为大自然的存在就是要服务于人类并成为人类的奴仆。而实际上, 人类对于自然的轻视态度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主义逻辑中寻求答案。试想, 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扩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因而在全球资本主义和全球环境之间形成潜在的灾难性的冲突是必然的结果。资本主义毫无节制的经济扩张以及他们投资的短期行为都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源泉。

近年来, 很多主流环境经济学家提出资本主义本身就具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功能, 认为资本主义“非物质化” (dematerialization) 的自然发展趋势将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案。非物质化的假设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新经济的增长竟会与通过资源向环境倾倒废料形成的经济增长“脱钩”, 从而减小每单位货币GDP增长的环境影响。但实际上, 这种“脱钩”仅限于通过管道容易处理的污染物方面, 虽然某些发达国家的GDP与物质外流的比率有所下降, 但人均排放废料却大大增加;另外, 虽然每单位GDP的有形投入逐渐减少, 但能源材料的投入和排入环境的废料产出是不会停滞的, 绝对量是持续增加的;再者, 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伴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 再加上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大量废物被排入环境, 非物质化的承诺只不过是虚幻的神话;最后, 单方面考虑量, 而不考虑质也是非物质化概念的缺陷, 最好的例子就是有毒废物排放量的增加。

对于环境学家的指责, 经济学家们做出反应, 并发展起环境经济学的分支, 试图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 并将其纳入市场体系中, 用经济原则解决生态危机。在他们看来, 生态退化是市场失败的证明, 就是因为很多企业并没有将日益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作为产品的成本之一, 使环境损坏加以内化, 因此生态环境才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可以说, 环境经济学的一个主要逻辑就是, 为生态环境建立市场, 将整个地球纳入到资产负债表中。

如何在市场体系中内化环境, 这是个焦点问题。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家依赖于异乡“三步走”的措施。首先, 将环境分解为某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 令气从生物系统中分离出来, 以便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商品, 如某个特定森林出产的木材, 甚至是几十年地球温度的维持;然后, 通过建立供求曲线设定这些物品或服务的评估价格;最后, 为实现理想的环保水平设置各种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以改变现有市场价格或建立新的市场, 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

环境产品的需求曲线的建立是困难的, 需求曲线的建立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然而环境产品在真实市场上买卖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确定人们的支付意愿。一是快乐定价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与消费者对于某种特定环境产品紧密相关的物品和服务的需求来体现消费者的偏好。如人们对于居住在安静环境的意愿可以从安静环境处的住房价格来考察;一是偶然评估法。这种方法相对来说很麻烦, 而且很不精确。首先要建立起假定的市场, 抽样调查有代表性的消费者, 就特定的环境商品所要求达到的特定保护标准要他们给出价码, 同时了解如果失去这一环境产品他们要求作何补偿。理想情况时理应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保护标准和定价, 但实际上, 大多数的调查仅包括少量的保护标准, 如使河水可以养鱼、游泳和引用。福斯特指出, 这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在实际中是很难达到的。经济学家往往为了建立假定的环境商品需求曲线而夸大调查效果。例如, 经济学家把调查中的个体反应为整个人口的调查结果。

福斯特认为按经济供求法则, 自然并不是可以出售的商品, 环境物品的配置需要国家的调节。虽然环境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生产条件”, 但也不能完全纳入到商品经济的循环之中, 这里面还涉及到道德因素, 而且“盈亏底线专制”的存在也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就是将生态系统完全融入到市场经济中, 通过经济供求原则来控制环境恶化, 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环境的在生产条件因为经历忽略生态成本而遭到破坏, 但同时将生态完全纳入到经济当中也同样有害, 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 而是制度问题, 是基本经济体制的问题。经济功能仅仅是土地多种重要功能的一种, 仅通过经济手段来保护生态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主义, 妄想仅仅通过市场—商品原则构建整个社会, 甚至是整个人类生态都是粗暴的、简单的。其矛盾显而易见:一是资本主义将人类需求和自然的关系降格为纯粹的个体占有关系, 并不代表人类需求和适应自然能力的充分发展, 只不过是为了发展单一的利己主义的关系而将自然从社会中异化出去的行为。二是应用于自然的经济简化论与彻底取代市场价值支配一切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内在价值不能简化成市场价值, 也不能用于成本效益分析。用某种标准来量度不可量度的自然环境的价格是荒谬的, 金钱并不是所有价值的最高体现。三是将越来越多的自然简化为单纯的金钱关系, 而不考虑更广泛的生态原则, 必然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给自然带来不可挽救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或主持人的现场直播。”节目主持人的能力决定着节目的质量, 这就是说, 直播对节目主持人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里承受能力

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 每一次走进直播间, 面对话筒, 都是一次挑战与考验。如果节目主持人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白城电台的一位优秀主持人, 主持白城电台的大型听友见面会《走进校园》时, 话筒突然失灵, 发不出声音, 大家都为他担心。他面向观众深深一躬说:“此时无声胜有场, 在片刻的沉寂中, 我感受着大家织热目光的巡视, 真的好幸福。”工作人员把话筒递给他, 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因此, 节目主持人要注意心理承受能力的

二、语言的表现能力

主持人的语言能力是多个能力的综合体现, 并非能说会道、口若悬河者便具备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能力要求。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口头语言能力高不是指口若悬河说个不停, 也不是指词藻美丽, 更不是孔夫子说的‘巧言令色’那种会说迎合他人爱好的好听话, 而是指能用基本标准的标准语, 即普通毁灭。如,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眼里, 鸣禽类面临灭绝是因为他们的相对价格太低, 那么是不是只要建立鸟类市场并抬高鸟类价格就可以挽救这种状态。但是, 鸟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现代农业产业—仍在继续扩张, 污染和破坏鸟类栖息地的状态日益恶化, 那么即使提高鸟类价格也于事无补。还有另外一个明显例子, 森林木材是早已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 可是为了尽快收回成效利益, 人们通过人工育林取代原始森林, 森林木材完全转化为品种单一, 树龄统一的商品, 森林在价格规则的控制下的确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但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却遭到了严重破坏。这完全是商品体系本身的“自然”运行及其目标的极端狭隘所造成的。

资本主义将生态自然归为资本, 认话, 有力而得体地达到说话的目的。”显然, 对于主持人来说, 语言标准是起码要求, 关键在于“有力而得体地达到说话的目的”即大众传播目的, 这不是轻而易举, 随心所欲, 信口开河便可心

三、现场采访能力

节目主封人要提高自己采访能力必须要有对事物充分发掘的兴趣;要扬弃主观。采访时要少用“我”, “我想——”“我认为”这些字眼。要用耳朵全神贯注地听, 同时思考怎样采访下去, 要学会提问题并简短切题。例如, 我们为什么要执行这个政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问话方式能开启话题, 让受访者继续说下去。采访时提出问题必须留下思考的“空间”给受访者, 有一位主持人曾采访一位反扒能手, 刚落座, 主持人便连珠炮式的发问:你是怎么识别犯罪嫌疑人的?有什么窍门吗?你发现犯罪嫌疑人是怎么跟踪的“你想过没有自己会有生命危险吗“一串问题让嘉宾很紧张, 他只好说, 这些问题不好回答, 原本和谐的气氛被破坏了。显然, 这位主诗人的采访是失败的。

四、个性塑造能力

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性格, 它是由人的气质、素质和周围环境决定的。主持人的个性是指他在主诗节目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性。个性形象, 是主为人们对资本在生产的关注可以引起他们对生态自然的保护, 继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实际上, 资本主义经自然描述成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掩盖对自然资源更加肆无忌惮的掠夺和侵略。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将生态自然纳入到资产损益表中, 原始森林才被处于“全面管理”的商品树林所取代, 环境经济学的这种新霸权主义观点追求将资本拓展到所有自然范围已作为保护自然的手段是多么的讽刺。

众所周知, 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不断的自我扩张, 剩余价值的积累根植于掠夺性的开发和竞争法则赋予的力量。环境经济学家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经济持续增长导致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会给环境带来多么严重的影响。经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却是整个自然生持人节目的重要特征, 正是这个特征, 正是这个特征, 使它在各种节目中显得

当然, 广播节目的性质内容决定了节目所需要的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不同的节目要求有不同的节目主持风格, 例如, 白城电台的《法制时空》节目, 选择了一位端庄稳重的主持人, 她以丰富的法律知识、沉稳的主诗风格赢得了听众的信赖。而《校园风景线》栏目则是一位开朗活泼的主诗人, 她以自己青春的朝气感染着年轻的听众。所以说, 只有主诗人的个性风格和节目的宗旨特色融为一体时,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才能得到听众的认可, 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

五、超前意识能力

作为主持人, 起码应具备两方面的超前意识:一方面是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超前意识, 另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的超前意识。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人最难得的是清醒认识自我, 只有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摆正自身的位置, 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量。而主持人的职业特点决定其要成为公众注意的对象、关注的焦点、在众多虚幻的赞誉声中容易坠入“云里雾里“失去认知自己的能力, 所以主持人有时需要跳出三界外, 远观其势, 也许会更客观更理智。

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资本价值的增长是不能补偿自然资本的损失的。可见, 在维持生态系统和维护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快速无限的经济增长之间, 存在着必然的冲突。

喀斯特环境 篇9

目前国内对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和机理的分析以及生态景观格局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宏观尺度的研究,即把贵州喀斯特景观统一按照亚热带和温带喀斯特来考虑。但由于贵州喀斯特峡谷分布在高原区两侧或周围,是喀斯特地貌的迭置和向深性发育区[1,2],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岩溶作用发育强烈,地形起伏大,是峰丛深洼地、峰丛峡谷的主要分布区,形成特有的喀斯特生态景观,微观尺度生态景观复杂。因此,对贵州喀斯特景观进行细化分类以及在生态景观细化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生态退化问题,对喀斯特地区生态景观系统的演化和喀斯特退化生态景观的恢复和调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西南岩溶区是全球三大连片岩溶发育区之一[3],贵州省正处于西南岩溶区的腹地,其岩溶面积约为12.96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是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最完全、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4]。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

2 喀斯特景观分类

喀斯特景观区的划分依据是水分状况、热量状况和地形地貌的差异性。具体参考指标如下[5,6]:一是≥10℃活动积温。依据各县(市)标准立地上≥10℃活动积温。二是年平均日照时数。贵州高原多云雾,多阴天,多雨,因而日照时数大大偏少,贵州高原的年日照时数,一般在1 200~1 400 h。三是年平均降水量[7]。贵州省的降水量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其中贵州的安顺及黔东南地区降水量较为突出,晴隆15、30、50年最大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分别为559.8、617.1、658.9 mm和2 019.6、2 177.9、2 293.2 mm,都匀15、30、50年最大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分别为557.0、626.6、677.3、1 892.8、2 044.9、2 155.8 mm[7]。四是地形地貌。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3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在此基础上,喀斯特地区地形地貌有可细分为峰丛、峰林,喀斯特峡谷、喀斯特洼地、喀斯特丘陵等微型地貌。

根据以上景观的划分标准,将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为5个景观大类,28个景观亚类,名称以热量带和地形地貌命名,其中Ⅰ南亚热带喀斯特景观:南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南亚热带喀斯特峰林(峰丛)景观;南亚热带喀斯特洼地景观;南亚热带喀斯特峡谷景观;南亚热带喀斯特地下景观;南亚热带喀斯特丘陵景观。Ⅱ中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中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景观;中亚热带喀斯特峰林(峰丛)景观;中亚热带喀斯特洼地景观;中亚热带喀斯特峰丛山地景观;中亚热带喀斯特峡谷景观;中亚热带喀斯特地下景观;中亚热带喀斯特丘陵景观。Ⅲ北亚热带喀斯特景观:北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北亚热带喀斯特峰林(峰丛)景观;北亚热带喀斯特洼地景观;北亚热带喀斯特峰丛山地景观;北亚热带喀斯特峡谷景观;北亚热带喀斯特地下景观:北亚热带喀斯特丘陵景观。Ⅳ暖温带喀斯特景观:暖温带喀斯特石漠化景观;暖温带喀斯特洼地景观;暖温带喀斯特峰丛山地景观;暖温带喀斯特地下景观;暖温带喀斯特丘陵景观。Ⅴ中温带喀斯特景观:中温带喀斯特石漠化景观;中温带喀斯特峰丛山地景观;中温带喀斯特丘陵景观。

3喀斯特植被景观退化特征及退化生态景观分类

3.1喀斯特植被景观退化特征

喀斯特地区的景观退化主要表现在植被的退化减少和地表水土流失等方面,其退化特征见表1。

3.2喀斯特退化生态景观分类

按照喀斯特地区区域尺度景观的分类,结合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逆向退化特征,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的退化生态景观类型见表2。

注:此表根据孙鸿烈[7]、韦复才等[8]的研究修订而成。

4结语

贵州的喀斯特生态景观可以按照≥10℃活动积温、年平均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并结合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地形地貌,将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为5个景观大类(南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中亚带喀斯特景观、北亚带喀斯特景观、暖温带喀斯特景观和中温带喀斯特景观),28个景观亚类。依据植被的外部景观特性和生态群落的物种组成,将喀斯特地区的生植被态景观的退化按照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特征分为原始生态密林—人工、原始混交林—人工疏林—灌丛—草丛—裸岩。并按照每个逆向演替阶段的结构、功能、水土流失状况、人类活动干扰等变化状况,分析其退化特征。按照喀斯特区域尺度景观的分类,结合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逆向退化特征,将两者有机结合,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的退化生态景观类型。本文研究生态景观的分类方法是基于定量化和定性的描述,对景观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数据的缺乏,未能将具体的景观类型与空间相对应,这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下一步,应与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借助其空间叠加和分析技术,将生态景观的细化与分类同空间位置相结合,以便提高对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景观恢复与治理的指导价值。

注:除了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属于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外,其他喀斯特地区已经没有原生性的生态密林;表中“*”由多到少表示生态景观的退化。

摘要:按照≥10℃活动积温、年平均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并结合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地形地貌,将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为5个景观大类(南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中亚带喀斯特景观、北亚带喀斯特景观、暖温带喀斯特景观和中温带喀斯特景观)和28个景观亚类。同时,结合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逆向退化特征,将两者有机结合,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的退化生态景观类型。

关键词:喀斯特景观,分类,退化,贵州省

参考文献

[1]杨明德.论喀斯特地貌地域结构及其环境效益[C]//贵州喀斯特环境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但文红.喀斯特峡谷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岩溶,1999,18(3):251-257.

[3]YUAN DAO-XIAN.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South China[J].Z Geomorph N F,1997,12(2):108-110.

[4]楚文海,苏维词,鄢贵权.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5-9.

[5]王岩松,沈波.松辽流域景观分类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6):36-40.

[6]王霞,王青.贵州的南亚热带气候[J].贵州科学,1998,16(4):298-301.

[7]孙鸿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喀斯特式的灵感解析 篇10

更有趣的是在这种喀斯特地形里,同一条河流同时有着三四个不同的名称也不足为奇——正因为石灰岩层容易被侵蚀的特性,流经地表或地下的河流时常改道转移阵地,就这样由地表凭空消失接着隐入附近地底的洞穴里,侵蚀作用始终持续,再从数公里外“突然”蹿出地表继续前进。附近居民基于沟通的便利,于是给她(斯洛文尼亚语的河流是阴性)起了新的名字,有些忙着探寻她究竟来自哪里,另一群居民则议论纷纷好奇她下一段的旅行又将往何处推进……

这里的大自然正上演着如此精彩的定幕剧(A repertory theatre),不正是关于创作灵感的隐喻?

捉摸不定,没有确切的规则可循,众人忐忑地追寻他的脚印(“灵感”一词在斯洛文尼亚语的文法中是阳性),转眼间却悄悄蒸发,云淡风轻,再度现身时也许还会带来难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美丽的惊喜。

纵使溶蚀作用所生成的地下河,顿使人们口中的“灵感”有了最具象的形体,甚至是某种(曾经)在场的证据,但在那些喀斯特地形的石灰岩洞里,那些经过数百万年还始终持续探索着各种可能性的风景却似乎更有魅力,更让人着迷。执迷于灵感的人们言谈之中鲜少提及“耐心”,而幽暗的岩洞里钟乳石用一百万年来累积一厘米的那种固执与韧性,是在精彩地诠释了关于百年孤寂种种诗意的可能性——仿佛每一个水滴的声响都悄悄地拉近了人类与无限延伸的时间里永恒的联系。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喀斯特贫困;原因;对策

贵州的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经济更加落后。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农民群众中存在的闭锁心理和落后思想观念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外,区域地理环境的劣势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表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山高林密,坡度陡峭,岩多土少。二是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极易造成植被破坏,使植被退化造成水土流失而出现石漠化。喀斯特地质地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和其他影响因素一起造成了民族聚居区的“喀斯特贫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效果。因此必须了解造成“喀斯特贫困”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

法,帮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喀斯特贫困”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劣,是造成“喀斯特贫困”的主要原因。

1、土地瘠薄,机械化生产程度低。喀斯特地区岩多土少,坡度陡峭,道路崎岖,机械化生产实现程度低甚至完全无法实现,农民只能采用牛耕马驮锄头挖等传统耕作方式,一些缺乏牛、马等生产资料的特困户只能靠人工操作,还有一些农民甚至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土地瘠薄和机械化生产程度低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贵州的喀斯特腹地——瑶山和麻山地区这种状况尤其严重,农民也最贫困,全省大多数地区都是省级或国家级贫困地区。

2、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喀斯特地质生态很脆弱,过度降水是造成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原因之一,但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造成的。长期以来过度强调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滥砍乱伐、过度采伐森林和不合理采石采矿等“短期行为”是造成石漠化的罪魁祸首。石漠化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只剩岩石的“光板地”或表层肥土流失的“死板地”,农民只能在石逢里或“死板地”里种耐旱作物,产量极低,遇到天旱时还要减收,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粮食缺乏又迫使农民进一步毁林开荒或无限制开采,造成恶性循环。石漠化的严重后果是造成可耕土地丧失。

3、水资源缺乏。喀斯特地质虽然地下水丰富,但一般较深,不易开发。地表上山高坡陡,石多土少,加上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难以蓄存雨水,地表水流消失很快,地表水源量日渐减少,有的泉水、河流甚至完全枯竭。由于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地方只能“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很低,遇到干旱时收成还会减少,严重时甚至绝收。

4、交通不便。喀斯特地区山峰连绵,岩石陡峭,道路崎岖。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仍有许多村寨不通公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等造成困难,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给农业生产机械化造成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5、信息闭塞。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落后意识的影响,民族聚居区农村文盲、半文盲居多,相当部分农民看不懂报刊杂志或读不懂科技书籍。加上交通不便,常常报刊杂志晚到数天乃至数周,新闻成旧闻。还有部分农民不懂汉话,听不懂普通话,影响了信息交流。上述因素使农民不能或不能及时获取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主观原因

相当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一些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喀斯特贫困”的重要原因。

1、农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乡土人才奇缺。一些陈旧的观念和行为造成了农民文化素质低,乡土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奇缺,影响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形成愚昧和贫困的恶性循环。

2、部分农民群众还存在着落后的思想意识,成立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有封建迷信意识、传宗接代意识和小农意识,这三点制约了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极为薄弱。农民的个人资金更为稀缺,农民仅靠有限且贫瘠的土地上的传统农作物收入,基本生活很难保障,送孩子上学都无能为力。有的农民虽然还从事一点手工艺或养殖,但未形成规模、未形成产业,其收入顶多對家庭生活有所支持,对生产资料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仍是无能为力。据统计,喀斯特民族聚居区农民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全省人均1141.73元的水平。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远比其他地区低,并且由于综合素质低,从事技术性、智力性工作的人极少,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体力性工作,收入很低,农民工资性收入受到抑制。此外,生产资料(如化肥、良种、农药等)的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使农民增收难。由于资金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等都造成严重困难。

二、解决“喀斯特贫困”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抓好。”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大力增强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喀斯特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作为地方父母官要用父母心来办这件大事,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这是解决“喀斯特贫困”的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

(二)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品,发展生态经济

喀斯特地区有很多特色产物,如优质中药材、优质辣椒、优质烤烟、无污染野生蔬菜和水果、甜茶、苦丁茶、冰粉籽等,一些农民已从开发特色产品上尝到了甜头,但大多数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形成规模和产业的少。政府要鼓励农民大力开发最具自己特色和个性的产品,形成“一村一专、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引导他们从零星生产、加工、销售和个体单干转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并形成品牌,使特色产品经济成为强势经济。政府要充分利用喀斯特地区的地理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农村绿色旅游(亦称农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旅游的又一热点,政府要着力开发出一些有较高旅游价值的民族村寨,发展农村绿色旅游。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生产道路

生产合作化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贵阳市花溪区合棚村将畜禽产业化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民增收的突破口,89户农民以集资入股方式建立养殖公司;丹寨县扬武乡组织蜡染能手成立蜡染协会,把蜡染进行产业化生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都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指导农业专业化生产和流通,促进农户、农村经济组织与科研机构和市场有机衔接,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减少交易费用降低单位成本,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和知名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强指导,在农民志愿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贵州喀斯特山乡牛业有限公司 篇12

…, ^业有限公司是由贵州青酒集团投资, 以贵州省畜牧兽_辦堯爾, SS*, —技术为依托组建的科技型企业, 是一家以提供优质肉牛种畜、供港議育·活牛、生物饲料、优良牧草种苗和畜牧新技术开发的现代农业企业, ·国家is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国家扶贫_企业、贵州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综食·站、贵州省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 贵州省供港澳出口肉牛育肥注册场, 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q公司总资产6037万元;建有标准圈舍10000平方米, 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完善, 年出栏优质肉牛2500头。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模式, 建立畜牧养殖基地带动农户种草养畜;在镇远周边地区建设畜牧养殖基地20个, 推广种植牧草3000余亩, 辐射带动基地周围4000余户农户种草养牛。以公司生物酒糟饲料育肥的肉牛凭借其肉味鲜美醇香, 肉质细腻多汁, 大理石花纹突出等特点深受香港消费者的青睐, 塑造了我省供港澳出口活牛的良好形象;并已成功开拓了长沙、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牛肉消费市场, 年组织活牛销售达5000头以上。I州棚山乡牛廳公司镇远齡微站I (20l2.l0-20l5.l0) 时技贫龙头企必责州省农止卢业化经營mm lxsct It Sfci M PIKHh ik'llll S技术依托单位:贵州首舒牧拽医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部二0-二年十二月;:闻練M應綠室责州省农jt户A化径營联屌会议二00五顿月, 二ooi年十月1€·'JI併»«活中检»扮疫注册i£資爾罐蓽镇«代象人·xxm产地汄定证朽责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为表彰责州省科学技术进步RK浔特箱发此江*項11<5你《贵州嚷斯特山《高麩生产优廣今科紀办技水《*艽ft鴛·位, 州嚷场妗山务牛金有产取痹雾:/·*緣·产*··凑::蟹鳥:MU·卩 (kft A Mt«t M|公司坚持“品种优良, 科学饲养, 市场保障, 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 竭诚希望与广大养殖户共谋发展J让养f业‘牛-起来!·—m^m�·省鎮远應藤二·石—yfcg^8|M同平円[〒宇·Whgp就『级〒—liilliililllfc

上一篇: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下一篇:意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