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共10篇)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篇1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户籍所在地办里的助学贷款, 学生和家长 (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为共同借款人, 共同承担还款责任。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长, 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费问题, 让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业, 助学贷款应运而生。
现行的高校资助主要包括“奖、助、勤、困、减”等五个方面, 其中, 助学贷款的金额相对较大, 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意义也较为重大, 2007年8月, 国家出台了“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 学生正常在校期间, 助学贷款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这对于因贫困而不能安心地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是, 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起步时间较晚, 发展的时间也不长, 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的需求而言,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1. 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问题。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申请条件是家庭经济困难, 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 高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认定机制。一般学校的做法是先由学生提出个人申请, 出具贫困证明, 然后再结合他们的家庭经济现状以及班级同学对他们平时的表现来确定贫困生, 而对于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情况, 一般很难了解透彻。
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不健全。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 最短不低于6年, 最长不超过14年。对于刚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这个期限有些偏短, 很多发达国家的助学贷款还款期都比较长。在生活中, 住房、生活支出占了很大比重, 而刚毕业的学生工资不会太高, 可能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 从而增加了违约率的上升。另外, 在贷款额度上, 当前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是每学生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而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光学费就要6800, 再加上住宿费和平时生活费等, 助学贷款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所需。第三, 贷款比例问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高校的贷款人数和贷款金额都有着限制。学校在审核申请人条件时, 如果申请人数超过所占比例, 那学校就不得不从申请人中进行筛选, 这可能使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得贷款。
3.学生心理贫困, 缺乏诚信和还贷意识。如今的贫困生, 有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 在我国社会信用意识不强, 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助学贷款无疑给银行带来了很高的违约风险。对学生来说, 他们对法律条例认识比较模糊, 有的学生甚至有反正毕业之后找不到我, 从而逃避还贷的思想。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高校贫困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的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面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除了依靠政府和银行之外, 学校能做的也有很多。
1.完善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实际的贷款认定工作中, 应该严格审批学生的申请材料, 以家庭经济状况能否申请贷款为主要条件, 确保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对于恶意骗贷的情况, 及早加以制止并加强教育, 必要时可以纳入其信用记录, 从而让真正需要的学生有款可贷。建立并且及时更新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 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2. 配合国家、银行, 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
由于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时间较短, 缺乏经验, 存在着种种顾虑, 例如怕学生不能及时还贷, 从而产生死账坏账等。为此, 学校应积极协调配合, 化解银行的顾虑:严格审查贷款学生的相关情况和信息, 确保出现问题能及时与学生取得联系。针对学生和家长对贷款政策理解不透的问题, 学校也要做好解释工作, 把繁杂的手续和条文以简便易行的方法告诉学生、家长, 耐心解答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履行对贷款学生监督和督促的职能, 加强学生的还贷教育, 降低银行风险, 确保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很多贷款的信息都通过网络进行建档, 高校也及时告知学生做好网上的更新工作, 敦促他们遵守与银行和学校签署相关协议, 认真工作, 按时还贷。
3. 加强心理引导和诚信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贷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有一定的自卑倾向, 不愿与人交流, 老师应当观察发现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所在, 及时进行教育, 把一些不良倾向扼杀在摇篮中。其次, 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 为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进而端正他们的思想, 引导贫困生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 勇敢自信地面对人生, 真正从心理上脱贫。同时在校园文化教育上加强诚信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让他们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对于即将毕业的贷款学生更应提醒他们及时还贷, 通知他们通过网络做好毕业生贷款的确认工作, 并发放还贷指南, 让他们清楚地了解到何时还贷及如何还贷的问题, 把贷款违约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意义也越来越大。我国助学贷款发展的时间不长, 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继续完善助学贷款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让助学贷款这一政策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罗小林.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突破助学贷款发展瓶颈.经济导刊.2006
[3]李慧静, 高玉娟, 李永才.农林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中国林业经济.2011.48页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篇2
各学院、相关单位:
2010年,我省将继续全面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则上都应在生源所在地申请助学贷款。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贵州银监局关于《贵州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现将我校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贷款性质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特区)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本付息责任。
二、申请条件
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学生均可与父母(或其它法定监护人)在户口所在地的县级学生资助中心申请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三)所有在读本专科学生(含求是学院学生)、研究生;
(四)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特区);
(五)家庭经济困难,所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三、贷款申请办理程序
(一)申请办理时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每年7月初开始接受申请。需要申请的同学务必在暑假期间到生源所在地县级资助中心申请。
(二)申请程序:
1.上学年已经获得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同学,持学校出具的《贵州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认定证明》到所在地县级资助中心继续申请贷款(也可使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授权委托书》由被授权人代为申请)。未继续申请贷款的,视为放弃。
2.其它符合贷款条件并希望申请贷款的同学,首先填写《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向户籍所在地县(市、区、特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机构)提出借款申请,同时还应提供以下材料:
(1)学生及共同借款人有效身份证及复印件;
(2)户口所在地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
(3)学生本人在县农行开立个人账户的卡及复印件;
(4)《学生证》及复印件、学校出具的《贵州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认定证明》。
3.新学年开学第一周,获得贷款的同学应持贷款合同(或县资助中心出具的已获贷款函)到学校报到,并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回执单》(以下简称《回执单》)交到学院。同时填写《贵州师范大学2010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情况统计表》。
4.学院按《回执单》要求如实填写学生所学专业的学费和住宿费,并盖章确认后,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一盖章。
5、学院将盖章后的《回执单》返还给学生本人,由学生本人将《回执单》及时寄回当地县资助中心。
6、各学院将《贵州师范大学2010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情况统计表》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四、其它事项
(一)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省份的学生,不再办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因此,请各学院务必高度重视,及时将通知精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申请程序等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准备好相关材料,确保学生能在生源所在地顺利办理助学贷款手续。
(二)未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省份的学生,符合以下贷款条件的,可申请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所需材料为:
1、学生本人有效身份证及学生证原件;
2、《贵州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一式两份;
3、《贵州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开学后填写);
4、学生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办理时间另行通知。
请各学院及相关单位收到该通知后,统计需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人数,到我中心领取《贵州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认定证明》。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篇3
【关键词】高校 生源地助学贷款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06-02
生源地助学贷款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的过程中,高校事实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是连接学生与经办银行的中介人,在贷前,高校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者;在贷中,高校是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在贷后,高校是还贷催缴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如何进一步强化高校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中的职能意识,促进高校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控制和管理,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认识不足。由于生源地贷款是在学生户籍所在地申请受理的,对于申请材料的审核以及风险控制主要由当地的资助中心和银行完成,高校由此认为跟自己关系不大。但是在整个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过程中,贷前的审核和风险控制尤为关键,因为对申请者的资格及条件的审核,特别是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信用记录,直接关系着高校贷后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比如,由于对申请者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的控制不到位,高校在日后催缴工作中必须面对过高的贷款违约率,无形中增加催缴的难度。贷款回收的质量关系到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能否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也影响到高校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暂行办法》第七章工作考核第三十五条规定: “高校生源地贷款贷后管理工作考核以贷款金额违约率为基础,根据违约率对各高校生源地贷款限额实行差别化管理,对违约率低的高校,贷款限额不受限制,对违约率高的高校,严格控制贷款限额增长;特别严重的高校,将暂缓在该高校开展生源地贷款业务”。因此,提高高校的风险意识,加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与信贷风险可控性管理,将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
(二)高校对学生开展的诚信教育成效不大。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项青年工程,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学生的一种人性化关怀,目的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拥有平等的高等教育权利,使学生得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政策性资助措施。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操作中,贫困的相对性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地消费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存在很大的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生源地助学贷款能否实现“应贷尽贷”、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诚信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个人信用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贷款学生不讲诚信甚至恶意逃债,一方面增加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道德风险,推高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违约率,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日后催缴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与其他的助学贷款类型相比,高校在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中既不用提供风险补偿金,也不必找银行协调借款,在成本上似乎成为局外人。因此,许多高校忽视了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国家助学贷款相配套的诚信教育方面、开展诚信评价管理方面以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惩罚工作管理方面,措施相对较少、工作力度不强,没有形成以学习诚信评价管理、生活诚信评价管理等全方位的诚信评价标准系统,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缺失。虽然开展过相关的教育,但教育没有系统化、制度化、常规化,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不能贯穿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也没有纳入日常教育管理中,教育的成效不大。
(三)贷后追偿工作难度较大。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分散、流动性强、工资水平低,就业空间和状况不理想,群体性的“蚁族”、“漂族”现象日益增多。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毕业生离校即待业的现象逐年增加,增加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风险性,无形中也加大了高校追偿工作的难度。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根源于对学生未来的收入预期和偿还能力的信任。如果贷款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就没有还贷的资金来源,助学贷款本息的回收就难以兑现。高校在学生毕业后,在贷款追偿上无法有效控制学生的还款,不能很好地制约学生的违约行为,贷后追偿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目前国家层面上与助学贷款方面相关的法律较为缺乏,对政府、银行、高校、贷款学生在贷款中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高校在整个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上缺乏必要的法律依靠,寄希望于通过各种政策来实施与约束,依靠国家职能部门来强力推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学生违约行为所能起的制约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二、高校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制度,严格贷前审查和合同管理。高校只有建立健全政府、银行、贷款学生的信息沟通制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反馈各类信息,建立健全贷款学生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库,增加信息传递效率,才能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可借鉴江苏省探索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预申请”制度:先将贷款申请学生划分为不同类型,分为在校生和参加高考学生(即高中毕业生)两种类型,实行分类审核,严格贷前审查。高校参与审核在校生的贷款资格,而参加高考学生由所在高中组织根据贫困生的有关认定办法,通过民主评议予以确定。通过实行预申请制度,严格贷前审查,加大合同管理的力度,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使生源地助学贷款真正做到应贷尽贷。
(二)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多种消极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底线”,社会上存在的失信违约现象,淡化了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强化了学生恶意逃债的心理,造成贷后追偿的困难。高校要把诚信教育提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战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以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建立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在校表现、学生贷款资料、学生就业信息在内的学生信用档案,把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在校期间,高校要在为学生出具申请贷款证明、签订贷款协议和还款协议、毕业离校等环节开展贷款知识讲解活动,向学生解读合同条款,明确还款义务,普及金融知识,宣传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作用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可通过学生社团、院系、年级、班级多层次深入开展各种类型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把教育活动做到普及化、经常化和多样化。endprint
(三)完善贷后管理工作责任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工作。首先,完善机构,建立责任制。高校要根据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需要,组建专业的贷款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管理岗位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领导、管理。落实校级、系级的责任人机制,明确院系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责任人,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充分调动校级、院系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贷后管理工作效率。其次,建立多方联动催收机制。高校要在贷款学生毕业后,把学生贷款及还款情况纳入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具体跟踪管理措施和要求,定期与贷款学生联系,通过短信、电话、QQ、家访等方式,重点做好贷款毕业学生每年还款日前的还款提醒工作;密切注意贷款贫困学生动向,与贷款贫困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沟通,及时收集贷款贫困学生个人的变动信息,及时跟银行沟通和反馈。同时,加强对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学生实行监督与惩罚,把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信息及时录入个人征信体系,更新、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信息,从而减少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保证助学贷款的顺利回收。最后,优化考核奖惩机制。一是定期通报。高校要加强对院系贷后管理工作的监督,实行信息公开,定期通报各院系学生资助工作量化情况,特别是生源地助学贷款毕业生还款情况,对毕业生违约情况特别严重的院系提出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定期考核。制定合理的考核量化指标,每学期组织对各院系贷款毕业生还款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现工作有序、考核有章、奖罚分明、监督有力,进一步推进考核激励机制规范化、科学化,以考核促进工作开展。
(四)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积极就业,提高学生的还款能力。在目前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下,高校要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贷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就业,为确保贷款学生还款提供可能。首先,加强对贷款学生的就业观教育。高校探索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帮助贷款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评价自己的择业能力,从而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引导贷款学生结合社会的客观形势、自己的就业期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和工作选择。其次,重视对贷款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高校除了对贷款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还要结合贷款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强化贷款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尤其要为择业有困难的贷款学生配备就业指导老师,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开展就业技巧培训活动,使贷款学生增加对面试程序的了解,从而提升就业的自信心,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最后,加强贷款学生的心理辅导。贷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根据学生资助工作本身的特点,重视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创新工作方法,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及时进行约谈和疏导,开展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贷款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思想上想得通,行动上有所作为,意识上自强不息,责任上有新的认识,保证贷款学生毕业后有经济能力偿还贷款,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云仙.促进广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7)
[2]孙涛.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干预[J].教育科学,2012(8)
[3]陈忠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制度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3(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2013ZZ03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社会学分析 篇4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社会组织网络,地方社会网络
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 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 (市、区) 办理的助学贷款[1]。
目前有关这两种贷款模式的研究, 学界讨论比较多的集中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分析, 助学贷款违约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运行等方面, 却鲜见从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以上问题。
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社会学探讨
由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省市采用, 因此学者比较倾向于认为它的制度设计比原先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起来更有效。从名称看, 所谓国家助学贷款的模式设计在于政府主导, 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模式设计在于地方金融机构主导。这两种不同的主导方向虽然依然可以从制度设计上看出一些差异, 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这不单是制度改变的问题, 而是改变的依据及其有效性问题。笔者认为答案可以在目前兴起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理论找到。
社会网理论关注社会上行动单位体之间的连接关系。所谓行动单位体既包括个人与个人间关系, 也包括社团行动者, 比如商业公司甚至更大的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连接。可见, 社会网理论研究既研究行动者的日常互动, 也讨论商业公司直接的交易关系。社会网分析试图把微观层面的社会网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构衔接起来, 强调结构主义的视角, 即整个社会是由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在网络分析者看来, 组织和组织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的联系都是按照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由于各行动者占据的相对位置不同, 因此他们占有的稀缺资源也有所不同。
为了对社会网中的行动者与资源分配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格兰诺维特认为上述那种网络化的资源分布差异, 可以看成是个体行动者所处的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社会资本。所以要想看到社会资本的差异, 需要在客观上测量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强度:强关系或弱关系。关系的强度可以根据交往者的时间量、情感紧密性、熟悉程度和互惠交换等四个标准进行测量[2]。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强关系是指人们之间建立起来的内部性纽带, 彼此之间获得的信息重复性太高, 相对有价值的信息也就过少。而由于弱关系连接的是外部性纽带, 因此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有价值信息。这样一种有关关系程度的理解, 还可以通过“结构洞”理论来获得进一步的认识。罗纳德·伯特认为, 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时, 如果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 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而一旦出现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 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即称作“结构洞”。从结构洞的角度来看弱关系, 那么弱关系的作用主要是在两个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群体中建立起了信息桥, 以填补结构洞的缺陷。
二、两种助学贷款模式的比较
通过上述对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理论的讨论, 假如我们把国家助学贷款模式放入其中来看, 那么一种相关的社会网特征便会浮现出来。先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模式, 其主要程序是:首先由学校负责对学生的申请进行资格审查, 并核查学生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最后由银行负责审批最终发放贷款。在这一过程中, 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是考生家庭同其考上的学校以及他将贷款的银行之间所构成的三角形关系。这种关系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都是一种弱关系, 即存在着罗纳德·博特所说的网络整体结构中的“结构洞”。在这个结构洞中, 考生的真实信息状况是如何传递给学校的呢?我们通过询问负责学生贷款的学校部门那里得知:学生贷款时被要求准备贫困证明材料, 而这份材料通常是由学生所在的户籍所在地 (村委会或社区委员会) 开具的, 可见, 村委会或居委会充当了结构洞中的信息桥。对于这个信息桥的作用我们下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我们再来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该贷款模式的主要程序是:先由学生本人在新学年开学前, 向家庭所在县 (市、区) 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 (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 , 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申请进行资格审查, 金融机构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表面上看, 这两种助学贷款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只是村委会或居委会变成了当地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学生家庭向所在地该机构提供贫困证明、担保人 (学生家长) 或有效资产抵押等信息。看起来管理中心所接受的信息也未必比村委会或居委会多, 而且它在社会网的关系特征上依然还是一种弱关系。但如果我们再对社会网理论进行深度解读, 就会获得新的启示。
中国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关系化的社会[3]。所谓关系化的社会是指社会构成的方式不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的社会, 而是整个社会都是以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人人都以自己为中心, 根据亲疏远近的方式将关系向外推广。由于每一个个体都会以自我为中心, 形成了逐渐放大出去的社会圈。由于这样层层叠叠的社会圈为数众多, 差序格局彼此交错, 社会网络也就不明显体现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更多的是地方网络和政府管理网络的类型差异。也就是个人与家乡人的关系容易连成一片, 而地方组织与中央的关系容易连成一片。由此构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网络:一种叫地方社会网络, 另一种叫国家社会组织网络。前者的建立虽然在现代社会也具有组织化的特征, 但依然保留了关系化的特征, 后者的建立虽然在现代社会也具有网络化的特征, 但依然偏重组织性特征。一旦我们将这两种贷款模式放入中国这两种不同的网络结构, 差异便显现出来:
首先, 在关系化的社会中, 关系的强度并非那么重要, 交往频繁不意味着强关系, 交往不频繁也不意味着弱关系[4], 却有地方与国家网络的差异, 因为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在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网络中, 许多真实的信息被地方所共享。但这类信息一旦进入国家社会组织网络, 便变得未必很真实了。其次, 在中国文化中, 共享一种网络的人们往往彼此了解却不愿同其他网络人们进行分享。一个人不进入地方网络, 则不能确定获得信息的真实性, 而恰恰在这点上, 当考生借助于同一个网络的机构, 村委会或居委会来提供信息时, 为了护送当地孩子顺利地进入大学, 以一种格式化的信息在组织网络中流通, 是很难获得考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的;最后, 中国的家庭经济状况经常处于不断的变动中, 通过一次性的调查或填表, 即使真实的信息, 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不及时更新, 也会从比较可靠变得不够可靠。以上这些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本所关注的信任问题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 在中国社会中, 由于社会关系化的特征, 随着关系的亲疏远近扩展出去, 越近的关系信任度越高, 越远的关系信任度越低。要想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乃至于及时掌握信息的变动情况, 只要能够进入同一网络的地方社会, 信用情况也就会提升, 反之就会下降。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最大特色就在于“生源地”方面, 由于贷款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金融机构等彼此共享一种地方网络, 那么即使它们之间构成的关系在西方社会网络理论中是弱关系, 但在中国社会关系化作用下依然具有轻易地分享到有效的、真实的信息的特征, 这就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优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Z].财政部[2008]196号文件.
[2]Bian, Yanjie 1997,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June, Vol.62.
[3]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302—33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须知 篇5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学生)发放的,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一、问: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人、共同借款人应具备哪些条件?答: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下简称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对象为户籍在已经开通生源地助学贷款省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及其家长(法定监护人)之一组成生源地贷款共同借款人。
(一)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3.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专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学生;
4.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市、县(市、区);
5.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注:2008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已于今年6月底前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完成,申请今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新生和在省内高校就读的老生须已被列入认定名单,详细情况可咨询您所属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
(二)共同借款人
共同借款人主要是借款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如借款人是孤儿且没有法定监护人,则可由包括近亲属在内,自愿与借款学生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低于60周岁,无不良信用记录且当地户籍的自然人。
二、问:申请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是多少?
答:(一)贷款额度
贷款额度每人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为1000到6000之间的整数,原则上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高校在读学生当年在高校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不得同时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二)贷款期限
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年限(在校生按学制剩余年限)最长加10年确定,借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4年。学生正常学制毕业后满两年开始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分期偿还贷款本金。
学生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分期偿还贷款本息。学制超过4年及继续攻读更高一级学位(包括第二学士学位)的借款学生相应缩短学生毕业后自付本息的期限。
(三)贷款利率
利率执行贷款发放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自贷款发放日起每年12月21日调整一次,调整后的利率为调整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
(四)贴息政策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有关规定,原则上学生正常在校期间,助学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学生毕业后贷款利息由借款人自行承担。
1.利息。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其中,考入中央部属高校的学生,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跨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本省就读的,其贷款贴息由地方财政负担。贷款学生毕业后利息全部由学生及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负担。
2.风险补偿金。建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风险补偿金比例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15%确定。
3.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管理。中央和地方负担的贴息及风险补偿金分别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各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归集。每年12月20日前,向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及时足额划拨,由经办银行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弥补贷款违约损失等有利于防范风险和加强管理的费用。
三、问: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要哪些申报材料?
答:
(一)贷款证明材料
已经开通生源地助学贷款省市外高校开通生源地助学贷款省市籍在校生,须由所在高校出具贷款证明。
(二)身份证明材料
1.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监护人也可以军人证或武警证为有效证件);
2.录取通知书或学生证。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在校生凭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四、问:申报及办理程序?
(一)贷款受理部门
借款人所属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
(二)准备材料
准备齐全上述贫困证明材料、身份证明材料、邮储银行存折后到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借款人需将申请表填写完整并印章齐全。
(三)审核材料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到登记领表的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出具身份证明材料(含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学生证或录取通知书、户口簿)复印件需要两份、申请表和邮储账号,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审查。
(四)签订合同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签订《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签订借款合同同时授权邮政储蓄银行从上述账户中扣收贷款本息。特别提醒,合同中请填写存折账号,账号务必填写准确,如因填写错误造成贷款无法汇划,责任由学生本人承担。
(五)合同回执寄返
借款合同签订完毕后,学生可持合同到高校报到,报到后在贷款银行规定的日期内将高校盖章确认的合同回执以邮寄或其他有效方式送达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如遇特殊情况,应主动与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联系。本合同所附回执是本合同项下重要凭证,特提醒各位同学,在条件允许下尽量采用挂号信邮寄。
(六)贷款发放与支付
根据合同约定,邮储银行将在合同约定日期发放贷款,并将贷款资金电汇至借款学生所在高校指定账户。
(七)偿还贷款
借款学生毕业后,学生及其共同借款人负责按借款合同约定,按时在个人账户中存入足额资金;代理结算行根据区资助中心提供的扣款明细表,从学生个人账户扣收相应款项。
五、问:如果户口已迁至学校,可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吗?
答:可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要求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
六、问:申请材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1.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
(1)申请理由应包含家庭经济情况,不能过于简单,应写得情真意切。
(2)所写内容不能与其他材料中的内容相矛盾。
(3)申请书不能涂改,并且一式两份。
2.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1)该调查表字迹不能更改、擦拭或有内容的添加。
(2)必须用碳素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
(3)加盖民政部门的公章。
民政部门公章必须含有民政字样(如民政局、民政办公室),业务章无效。
注意:若当地民政部门因故取消,而代之以社会事务办公室,则可以盖社会事务办公室的印章,但应同时由当地政府(乡、镇以上级别)出具此种情况的说明。
(4)贷款学生本人及其父母亲的姓名必须与各自身份证上的姓名完全一致。
(5)贫困证明应注明家庭具体人口。
如果家庭人口包括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贷款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是独生子女的必须提供独生子女证明,如其父母不是独生子女的,要计算出其父母分担(外)祖父母的赡养费,作为家庭支出。
已结婚的兄、姐一般不包括在家庭人口中。(外)祖父母最好不包括在家庭人口中。
(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350元。若把兄弟姐妹算在家庭人口中,如他们有收入,则要把他们的收入计算在内。
(7)调查表中的人口与其他资料中的人口应该一致,不能前后矛盾、混乱。
(8)父母离异的在调查表上应填上父母双方姓名。
3.父亲和母亲身份证复印件:
(1)如身份证已失效,可用其户口页(要有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复印件盖派出所鲜章代替。
(2)如父母离异的,应提供父母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书)和父母双方的身份证复印件。
注意:若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书中关于子女抚养情况的内容与实际抚养情况不一致,则应在相应文书上予以注明。
(3)如父母一方(或双方)已故,须在贫困证明中注明已故,同时由派出所出据死亡证明,加盖鲜章。
死亡证明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xxx(贷款学生的名字)的父亲或母亲于x年x月x日死亡。最后由公安机关加盖派出所户籍专用章。
4.学生身份证复印件和学生证复印件:
学生证复印件应加盖学生处资助中心印章。(由学生处统一办理)
5.2个见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2个见证人中1名是学校老师,1名是学校同学。
6.下岗证和低保证不是申请贷款的必需材料,但如果提供上述证件,则更容易申请到贷款。
7、对已办理了信用卡的学生,银行不予贷款,除非具备下列条件:信用卡发卡行出具“办理信用卡时不需要收入证明,不需要担保,银行征信系统数据记录错误”的证明。
8、中国农业银行等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一次申请、逐年发放的办法。每个学生仅有一次贷款机会,即已经贷款成功了的学生不得再行申请。
9、所有材料不得用传真件。
10、所有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除外)必须加盖相应机关的红章。备注:
1.所有资料需要用A4纸张,不是A4纸张的资料可粘贴在A4纸上。
2.各复印件应清晰。
3.书写要工整、规范,用碳素墨水或黑色签字笔书写。
4.每份材料上所盖印章必须清晰。
5.所有表格内容应前后一致,能自相矛盾。
七、友情提示:
(一)借款人应认真阅读合同文本,切实履行借款人各项义务。
(二)如国家相关政策发生调整,按新的政策执行。
(三)国家开发银行及各级资助中心有权不经借款人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公布和使用借款人个人信息以及借款人贷款违约信息。
(四)借款人个人信息和借款人贷款违约信息将被录入全国联网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不良信用记录将会给个人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五)借款人应在还款后及时与市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及经办银行进行帐务核对工作,防止出现问题。
八、问:《四川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如何下载?
答:下载途径:成都中医药大学主页→学生工作→学工网→热点推荐→资料下
载→资助管理中心。
九、何时到款如何查询?
答:可登陆学校学工网→学生资助→通知公告栏进行查询或致电我校财务部
进行咨询,电话 61800187。
如果银行告知已将贷款打到学校账户,而名单上没有个人相关信息,请及时与
贷款银行联系。
设计: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咨询电话:(028)61800093
网址:http://xsc.cdutcm.edu.cn
地址: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柳台大道1166号行政楼20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篇6
(1) 生源地贷款发展迅速, 贷款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陕西省地处西部, 经济相对不发达, 同时又是教育大省, 高校数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众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也相对较高。长期以来, 为落实“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国家政策, 陕西省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就读。但是, 拖欠学费这一问题给各高校带来沉重的负担。
(2) 生源地贷款组织机构健全, 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全覆盖。2007年当年, 陕西省下辖的107个县区均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县级学生资助中心, 负责生源地贷款的日常管理, 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县级资助中心全覆盖的目标。2010年开始, 陕西省制定了县级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方案, 对县级资助中心的人员、经费、办公设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全省推广高校与县级资助中心结对帮扶计划, 由高校与县级资助中心一对一结对子, 从人、财、物多方面对县级资助中心进行帮扶, 有力推动了县级学生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 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 学费拖欠问题基本解决, 高校财政状况好转。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所限, 西部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学费和住宿费收入在高校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大量学费拖欠使部分高校陷入两难境地, 既无法采取强制手段收缴学费, 也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改善财务状况, 在原有国家助学贷款形式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 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生源地贷款政策实施后, 陕西省内高校基本解决这一问题, 财务状况明显好转, 学校良性发展有了基本保障。
2 陕西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1) 在实践中, 由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量大, 人力不足, 要求认定的时间段过于集中等具体原因, 各县级学生资助中心普遍采用的认定办法是“贫困证明”:即以村委会和乡镇政府民政部门的书面证明为准, 持有证明的学生被认定为贫困学生。村委会和乡镇政府民政部门没有总量上的要求, 也没有明确的认定标准, 不需要承担放贷的任务, 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中国传统的乡土情谊的影响, 也使得基层的村委会和乡镇民政部门更倾向于维护本区域学生利益, 部分地方甚至把贷款当作一种福利来分配, 造成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申请学生都可以得到证明。所谓的“县乡村三级审查”在实际操作中成为形式审查, 贷款申请材料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贫困证明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了。
(2) 贷款组织机构虽已健全, 各相关主体管理机制未捋顺。学生和公众媒体反映较为强烈的执行标准不统一、信息沟通不及时、工作衔接不紧密、手续繁琐效率底下等诸多现象, 归根结底是由于相关各方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各相关主体的目标不一致造成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涉及到政府、高校、县级资助中心、银行、困难学生等各类主体, 由于各方的利益和诉求差别很大。在实际工作中, 银行、各高校、各县级资助中心为了本单位的工作便利或风险防控, 在省级所定标准的基础上, 分别制定了大量形式各异的审查、管理方式。
(3) 随着还款高峰期到来, 县级资助中心催缴困难。由于生源地贷款毕业后分六年偿还的特点, 在运行初期还款压力较小;但近年来, 进入还款期学生数逐年增加累积, 违约率和不良率逐年上升, 催缴工作存在的实际困难日益凸显。按照陕西省标准化资助中心的要求, 县级资助中心人员配置3~5名, 应对业务办理高峰尚显不足, 此外一些县区管辖面积与人口数较大, 贫困地区交通不便, 催缴工作面临严重困难。更为本质的问题是, 生源地贷款本身属于信用贷款, 没有附带任何抵押物, 生源地助学贷款以学生家长为共同借款人, 虽然做到了相对固定, 但是仍然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 催缴手段单一, 存在着贷款流失的潜在风险。
3 解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展困境的建议
(1) 依托贷款银行, 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困难来自其固有特点造成的相关主体之间的复杂关联。高校与各生源地之间存在着全国范围内的一对多的关系, 即每所高校面临的是来自全国不同县级行政区域的学生, 每个县级资助中心面对的是全国不同高校的学生。因此, 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相对规范的信息系统, 为高校、县级资助管理中心、银行和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不同接入端口和权限, 实现贷款信息的查询核对、审查审批、事务通知、贷后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
(2) 依托基层政府, 严格困难学生资格审核, 共同进行贷款回收催缴。生源地助学贷款与一般的商业贷款本质的不同在于其是由政府主导的、用来解决困难学生读大学难问题的带有帮扶性质的贷款;从根本上来说, 承担着一部分政府职能。政府应充分发挥行政资源的优势, 把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和贷款催缴纳入基层政府工作考核体系中, 形成由县级学生资助中心牵头负责, 各乡镇基层政府共同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审核阶段, 明确村委会和乡镇民政部门的审核责任, 对认定的困难学生抽样进行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 对把关不严或弄虚作假的基层单位要建立奖惩机制, 做到谁审批、谁负责。在贷款回收催缴阶段, 同样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组织优势, 按行政区域负责, 通过各种行政手段落实催缴责任, 提高贷款回收率。
(3) 依托高校, 配合县级资助中心进行困难学生资格审核认定、贷款追缴。高校是生源地贷款的直接受益方之一, 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 高校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学费收缴难题;同时, 生源地贷款和过去的校园地助学贷款相比, 高校避免了资格认定、银行审贷等诸多难题。因此, 高校有义务在生源地贷款办理过程中, 主动配合银行、县级资助管理中心, 做好相关工作。
摘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发展迅速, 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最主要形式, 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陕西省为例, 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展的现状出发, 对其当前存在的贷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贷款过程管理机制待改进, 及贷后催缴难度大等制约其发展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并提出了改善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优化生源地贷款办理流程, 促进生源地贷款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 (财教[2007]135号) .
[2]张光明.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3]陕西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启动.陕西日报, 2013-05-18.
[4]教育部.学生资助工作简报, 2011 (10)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篇7
2009年8月12日, 四川省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正式启动, 经过两三年的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操作方式、相关政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贷款人数也逐年增加, 截至2011年, 四川省部分地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年均增加率达50%。
但是, 由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在四川试点工作启动比较急, 而且工作量大, 工作具体, 原则性强,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大家都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对此, 我们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 我们走访了四川省各地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涉及办理的各部门, 希望能从各部门办理的实际经验中寻找问题, 在此, 我们将从涉及的三个部门阐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现状, 并总结分析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过程中各方遇到的主要难点。
1. 政府部门
目前, 四川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主要政府部门是学生资助中心, 它设立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部,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保证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基础信息的收集、认定、贷款初审, 以及贷后管理等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而这一系列工作需要审核每个贷款同学的资料、与其和其共同贷款人签订合同、做好高校的回执单并核实、发放贷款和支付, 最后还要负责与不按时还款的同学联系, 可谓工作任务重、周期长。
另外, 由于四川省大部分的资助中心一般都挂靠在教育局下的某个科, 大部分市 (州) 、县 (市、区) 基本上没有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这种内设机构无法承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法律责任, 也无法固定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更不能独立设置账户, 这对今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开展和长期的贷后管理工作十分不利, 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 一个县成千上万的贷款合同和贷款人信息很容易丢失, 人员变动也很容易造成政策上的不连续。
2. 金融机构
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个:农村信用社以及国家开发银行。
农村信用社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时间比国家开发银行要早许多, 加之开发银行不及农村信用社普及, 四川省80%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都在本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办理。虽然国家开发银行起步较晚, 也不及农村信用社网点多, 但是它创建了一套方便学生和资助中心的网络系统, 使贷款人办理手续更加简化, 办理更方便、快捷, 准备的资料更少, 这些优势受到广大贷款学生的肯定和喜爱。
3. 高校
从国家助学贷款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高校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中间人环节,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也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资助工作。因此, 目前四川省所有的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资助工作部门, 以我校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我校学工部专门设立了勤工助学贷款办公室, 用来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各类事务, 并且在各学院也设置了负责分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老师。
虽然高校不断地推进并完善自己的工作, 以力求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在工作中仍然出现某些问题:
(1) 学生生源地的宣传力度不到位
2011年5月, 我们调研组对几所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统计出了同学们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途径。其中, 高校网站等校内宣传媒体成为同学们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最重要的途径占36.5%。从电视等大众媒体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同学, 占地比重非常小, 只占26%, 可见, 政府资助中心、金融机构以及高中校园在本生源地的宣传工作做得较少, 这导致了一部分新生报到时还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知识很茫然, 由于大多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的时间都是每年的7~9月, 如果新生在高校了解到生源地贷款情况后再回到生源地办理贷款, 既浪费了大量时间, 也错过了最佳的办理时间, 导致很多同学第一学年无法成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给同学和家长带来很多困扰。
(2) 办理农村信用社助学贷款程序太复杂, 银行需要学校提供的材料要求不统一, 信用社回执单不统一等细节的手续问题, 也加大了学校办理时的阻力, 并延长了时间。
4. 各部门协作现状
目前, 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主要部门之间协作现状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各部门信息沟通少。 (2) 资助中心与贷款学生所在高校在收发贷款回执单上很难较好地协作。 (3) 银行方面也只负责给高校打款而交流沟通很少, 甚至有的银行将款项打到高校账户时除去学生的姓名外无任何其他信息, 增加了学校工作量。 (4) 资助中心与银行之间协作虽然稍多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体来说, 三大部门之间协作交流甚少,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展。
二、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建议
1. 加强各地方资助中心的建设
加强资助中心的建设在完善整个贷款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要加强硬件条件, 例如:落实办公设备、办公条件和场所以及办公经费, 制订详尽的助贷操作细则, 建立严格的部门考核准则, 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公人员的培训和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设情况的督查与考评。
2. 加强资助政策的社会宣传力度
许多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对政策了解不足, 同学们去办理贷款时不知所措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对生源地政策的宣传要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应该成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工作做好、做实, 积极组织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研讨会, 从各个县到区到镇再到村通过新闻、报刊、网络、宣传车等媒体认真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工作, 特别是在偏远地区, 要保障资助政策信息的畅通。除了高校, 高中更应该成为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源头, 在同学们领取录取通知书的集中时间段, 各地区的金融机构应该印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小册子发放给同学, 或由资助中心在高中校园张贴醒目标语并设立专门讲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网点。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逐步规范、简化各地方贷款流程
(1)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数据共享
(1) 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系统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各相关机构及人员的数据共享。 (2) 省一级部门需要统一领导并协调各机构, 将贷款同学的相关数据信息统一建立, 加强分析研究。
(2) 规范、统一贷款手续及贷款流程
目前, 各地方的资助管理中心或农村信用社整个信贷操作流程存在诸多的差异, 各地方要求不一, 尚未形成一套统一、完整、有效的工作模式, 省一级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 规范各地信贷操作流程, 统一全省贷款要求, 形成一套既完整、规范、有特色, 又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贷款工作方式。
4.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 协调各个机构的工作关系, 加强联系交流
目前, 四川省各地区的资助管理中心、贷款银行、高校三部门之间的协作、统一性差。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与公立机构、高校的联系, 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真正落到实处, 扩大资助面。首先, 可由省一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带头, 成立有效机构协调各部门工作, 并定期进行工作讨论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创新。或者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平台, 专人专岗, 协调规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参与各方的行为责任, 做到分工合理、权责分明, 使贷款程序一目了然, 工作状态一片生机。其次, 要加强高校与公立机构即地方政府之间, 高校与银行之间, 银行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方面可以避免在生源地接受过资助或者助学贷款的学生的贫困生资格重复认定和重复资助, 这主要是指贫困学生受助信息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整个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参与各方组成的系统合力, 进一步提高贷款工作的效率。
摘要:近年来, 四川省高等院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日益增大,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就成为家庭贫困学子一项不可缺少的助学政策。通过对四川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实地调研, 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所涉及的各部门的视野出发, 综合分析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四川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改进方法, 以促进四川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更好的地发展。
关键词: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调研
参考文献
[1]白瑛.发展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和问题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
[2]李春霞.完善诚信机制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63-64.
[3]王永新, 韩光涛.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开展的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 (10)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篇8
一、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贴息等相关政策未得到严格落实
在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之前, 生源地助学贷款各项操作工作均由地方政府负责、主导和实施的。由于区域性实际情况影响, 针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各地均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定位, 其具体表现为在贷款额度、对象、担保方式以及期限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特别是在政府贴息方面, 有无贴息和风险补偿金、贴息与风险补偿金比例大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而应由哪一级政府负责贴息以及风险补偿金的支出、具体落实措施等仍然缺乏明确可行的操作机制。导致大多数省份未切实落实相关政策, 生源地信用社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缺乏足够积极性, 难以形成规模。
(二) 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机制缺失
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 根据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可知, 在贷款风险控制中, 担保是其基础机制。而国家资助政策则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变成缺乏担保的信用贷款。换而言之, 与此前不少地区自行实施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均有担保这一情况相比, 现阶段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其贷款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基础机制, 风险管理难度由此大幅增加。信用社作为贷后管理主体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 而受多种因素影响, 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可比拟于商业银行的优势。同时由于借款学生过大的流动性、过长的贷款周期等因素影响, 难以有效实现控制贷款风险。
(三) 信用社负责助学贷款的单独审批可能存在道德风险
在政府负责缴纳一部分风险补偿金以及贴息政策的影响下, 助学贷款必然产生租金, 而寻租行为由此难以避免, 寻租者往往会对助学贷款项目方面地方信用社与政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目标差异性等漏洞加以充分利用, 对大学生录取通知书产生借用或者购买行为 (对考试成绩不满意、或放弃所考取的院校及相关专业而复读重考的学生不在少数) , 进而实现挪用学生贷款另作他用的目的。据早期审计数据支持显示, 国家592个贫困县中, 其扶贫信贷资金真正落实到目标项目上的比例平均为37%, 甚至有些地方低至10%、7%。由此管窥可推断出国家贴息贷款寻租者和租金行为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二、对策
(一) 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为落实政府风险补偿金以及贴息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提高生源地信用社积极性
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以及贴息政策之所以难以落实, 政府、生源地信用社以及高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是重要原因。三方在发放贷款、统计数据、传递信息方面各行其是, 缺乏有效的信息互动。要想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真正发展, 则必须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各大高校可以实际发生额为依据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报, 管理中心则对此进行统计整理, 遵循中央就地落实风险补偿金和贴息政策, 将其移交至生源地资助管理中心, 由该区域自行落实。
(二) 建立贷款保证制度, 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加以有效控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
若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用于代替担保, 同时又将担保机制取消, 则会造成贷款风险控制难度直线上升。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确保担保资源于学生就读高校和家乡所在地集中分布, 由此可对此类担保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而贷款风险控制条件和质押、抵押资源匮乏之间存在的矛盾得以解决。借款学生一旦做出违约行为, 保证担保机制随之自行启动, 那么违约借款者由此会受到经济损失, 继而对借款人履约施加经济激励。因为借款学生虽然流动性较大, 但借款担保人仍然生活在生源地。信用社可查询担保人相关信息, 由此可对担保人提出贷款偿还要求;担保人代替借款人偿还助学贷款偿后, 借款学生则会发现因违约而付出了违约罚息的超额代价。
(三) 由第三方对贷款发放行为进行监督, 规避道德风险
负责监督的第三方应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运作中能够对信息作收集、比较、解释、分析和传递处理。在考虑成本因素的同时, 高校是可参与、协同以及约束的最适合一方, 具体操作为: (1) 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现金流动形式加以限制, 通过代收费形式将其直接记入高校账户, 用于学费以及住宿费支出, 使挪用可能性得到控制和降低。 (2) 信用社和高校一同对借款对象进行考察。对于双方存在是否具有获取助学贷款资格争议时可由资助管理中心进行核实。若确认无助学贷款资格, 高校则可拒付应支出的50%风险补偿金。由此防止使用风险补偿金目标人群的扩大, 减轻高校负担。
三、结语
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对学生家庭状况以及控制学生流动性就业造成的信息困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能否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智, 王明恺, 谢林林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6 (z1) :1120-1124.
[2]唐跃, 毛畅果.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8) :101-103.
[3]张强, 吴敏, 李立华等.基于改进模糊算法的大学生征信评级模型探讨[J].教育与经济, 2009, (2) :35-39.
浅议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 篇9
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近年来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 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助学贷款品种。
(一) 国家生源地贷款的三个优点。
1. 学生在当地贷款, 当地部门比较容易调查学生的
家庭贫困情况, 有利于具体的扶贫贷款落实到位, 且操作比较方便, 无需抵押, 成本较低。
2. 学生可以在当地, 甚至在暑假期间就可以申请到贷款, 不影响开学报名和缴纳学费。
3. 贷款发生在生源地, 便于跟踪和管理, 这种方式比高校做助学贷款要灵活, 同时也更容易掌握。
(二) 国家生源地贷款的风险。
1. 对贷款认识不足, 还款意识淡薄。
部分家长认为, 这类贷款类似于国家扶贫款项, 所以能不还就不还, 能拖延就拖延, 给贷款回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2. 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金融机构协调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金融机构协调不到位是导致助学贷款不能及时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办理助学贷款的过程中, 碍于情面或者对申请者缺乏真正的了解, 只要申请者提出申请, 便向金融机构报送名单。地方助学贷款单笔较小, 申请者又比较分散, 发放的时间比较集中, 这些都给金融机构的贷前审核和贷时审查及贷后跟踪造成很大的困难。
3. 社会诚信及社会保障体系欠缺。
我国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 助长了助学贷款人恶意逃债的侥幸心理, 增加了贷款人恶意讨债的几率。
4. 缺乏适当的惩罚措施。
这个问题, 首先要论及国家助学贷款的担保机制。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规定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方式既可采用信用贷款, 又可采用担保贷款。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我国的信用贷款体系还不成熟, 因此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接受信用贷款, 学生只能选择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抵押担保、保证担保或质押担保。但是办理国家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大多家庭贫困或遭遇特大家庭变故导致经济困难, 其家庭能提供的可供质押或者抵押的可能性极小。这种情况导致一旦出现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往往束手无策, 处于被动的局面, 使国家助学贷款往往成为烂帐。
二、江苏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相关情况
2007年秋,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通知》文件精神, 江苏省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省份之一开始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在充分研究协商并结合本省实际的基础上, 江苏确定了“教育部门组织推荐、财政部门和高校承担风险、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提供融资支持、各级农村信用社 (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以下简称农信社) 具体经办”的运作模式。截至2008年4月末, 江苏省共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8225万元, 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725人, 实现了对全省79个县 (市、区) 的全覆盖,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认可。[1]
江苏省生源地贷款政策的新突破:
(一) 把省内普通高校纳入风险补偿金承载主体, 增强了高校积极协助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责任意识。
在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中, 对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在根据国家规定, 按照贷款发放额的15%一次性建立的同时, 对江苏籍学生在省内普通高校就读的, 风险补偿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共同承担, 并规定我省承担部分, 有关高校承担1%。这样, 在不增加高校过多负担的情况下, 把高校纳入风险补偿金承载主体, 增强了高校对贷款管理的责任意识。但是对于承担风险补偿金的高校, 无论贷款回收情况如何, 其均承担1%的部分, 不利于进一步调动高校协助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 贷款对象较以往模式有较大拓宽, 增大了学生受益面。
与原模式相比, 本次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把原生源地助学贷款未覆盖的部分城市贫困学生和在外省高校就读的本省贫困学生纳入了政策覆盖范围。即贷款对象由原来户籍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服务区域内、在本省高校就读的贫困学生和当年被省内高校正式录取的贫困学生, 扩大到户籍在江苏省、在国内正规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就读或当年被国内高校正式录取的贫困学生, 增大了学生受益面。
(三) 信用助学贷款的放贷门槛较以往模式大幅降低,
使那些在原来模式下无法提供抵押、担保的学生也能获得贷款。
原江苏省农信社生源地助学贷款一般要求担保, 部分有助学贷款需求的贫困学生由于无力提供农信社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被拒之门外。本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取消了抵押担保的规定, 只要求学生和家长 (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作为共同借款人, 找不到监护人的孤儿可由民政部门出具证明即可办理助学贷款, 贷款门槛大幅降低, 可以做到“应贷尽贷”。
(四) 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在开学前就可以领到用于缴纳学费的金额, 如期缴纳学校所需的学费, 思想包袱与压力较小, 能以平常心态与同学相处, 有利于把精力用于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三、高校在生源地贷款中的相关情况
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在校的学生总数也在逐日增加, 贫困生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虽然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在地区执行程序和力度不一样, 但贫困生的资助体系还是比较完备的。
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严格把关。各个高校对贫困生的具体认定往往存在差异。譬如, 有的地方院校规定月消费120元以下为贫困生, 有的则规定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为贫困生, 有的院系更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况, 如是否拥有手机或者电脑等进行综合鉴定。总之, 仅仅凭借家庭出具的贫困证明来衡量学生的贫困情况有失公平。现在一般的高校采取的鉴定流程是:学生提出贫困申请—学生评议小组自评—辅导员 (班主任) 审核—院系评议小组审核—学校学工处等相关机构汇总、验收、反馈。
高校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的对象集中在一种类别的家庭。在对高校的生源地贷款工作的统计中发现, 申请对象以单亲或离异家庭、父母年事已高丧失劳动力、家庭遭遇特大变故 (如洪水或者地震) 或者有直系亲属重病、父母下岗或者失业、家中兄弟姐妹多等情况为主。
高校学生申请生源地贷款的分布一般为西部和中部比东部多, 北方比南方多, 老生比新生多。[2]
(一) 生源地贷款中出现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足。
某些机构、单位或者与生源地贷款有密切联系的部门对生源地贷款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对生源地贷款的理解和操作。在相关政策缺乏的情况下, 家长和学生更是茫然和不知所措。
2. 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高校对于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宣传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大多数学生对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和相关信息知之甚少。而高校的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宣传也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将工作深入到需要的学生中去。许多学生对违约的后果不了解。
3. 由于生源地贷款的制约因素很多, 很多学生都在生源地贷款的政策享受者之外。
有些地方的生源地贷款政策规定贷款者只能在刚刚入学的新生中办理, 有的地方的金融机构规定进入大学第四年的毕业生不能参加生源地贷款。所以, 以上的规定给生源地贷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生源地贷款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扩大开放政策, 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4. 高校部分经办人员和学生缺乏积极性。
农村信用社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 由于风险直接与办理业务的信贷员挂钩, 导致信贷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所以在办理高校生源地贷款时, 高校办理人员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二) 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特别是高校直接与贫困生接触, 本着对学生和国家负责的态度, 提高对生源地贷款政策的认识。
2. 加强宣传力度。
生源地贷款政策不仅要在金融机构进行细致的宣传, 而且应在高校中加大宣传的力度。高校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 详尽地宣传政策;通过跟踪调查, 配合金融机构完成生源地贷款的后期跟踪;通过开设金融讲座、金融科目, 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明确生源地贷款政策。
3. 完善生源地贷款的政策。
对生源地贷款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仅需要行政推进, 金融机构和高校更应予以配合, 尽量打消学生对贷款政策的疑虑, 尽量完善学校和金融机构及学生链条上的配合, 建立健全生源地贷款政策, 减少生源地贷款的风险, 而且高校也应当有所作为, 可以将获得贷款学生的联系方式、学习专业、毕业时间等相关信息提供给生源地贷款管理机构, 高校每学年末要向管理机构反馈贷款学生一年来在校期间的表现, 给辖区金融机构决定是否对该生续贷提供参考依据[3]。
4. 提高高校经办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
加大宣传力度, 降低贷款门槛, 简化贷款手续, 规范贷款程序, 提高办理贷款的效率, 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经办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的过程中, 政策落实到位, 学校宣传到位, 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5. 完善后期的管理。
高校在办理助学贷款的过程中, 由于风险相对转移到当地的金融机构, 因此高校在组织过程中心理压力无疑会减轻很多。但这并不代表着高校在办理生源地贷款的过程中就没有责任。高校在办理生源地贷款的同时, 应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生源地贷款的档案工作, 建立专项档案, 跟踪走访, 同时与金融机构做好交流。高校在有能力的情况下, 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
总之, 从国家到地方, 直到相关的执行机构 (特别是高校) , 由上至下, 对生源地贷款政策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配合和支持, 以促进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完善, 保证生源地贷款政策的执行。目前, 虽然生源地贷款政策还有待完善, 但是, 能急群众所急, 为群众解忧, 替群众分担, 生源地贷款政策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高爱武, 常广国, 王棋.关于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纵横, 2008, (7) .
[2]孔成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助学贷款生源特点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7, (4)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篇10
关键词: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长效机制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由学生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以借款人信用作担保的助学贷款。学生和家长 (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为共同借款人, 一起承担还款责任, 财政给予贴息。为了解方城县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情况, 人行河南省方城县支行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方城县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情况
河南省方城县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县唯一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机构, 自2005年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以来, 申请办理此类贷款人数为400人, 实际办理此类贷款人数为182人, 占比为45.5%, 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02万元, 余额71万元, 按时结息还本率达到72%。贴息资金由团市委提供, 团市委对每个学生贴补一年的贷款利息, 超过部分的利息由学生家长自己负担。
具体操作规程是:由团县委 (或县政协) 提供需要助学贷款贫困学生名册, 农村信用社审核发放, 每笔贷款金额3000—6000元, 期限一年, 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 贷款期内由团市委、县政协利用社会捐资助学资金或地方财政全额贴息一年, 逾期执行信用社浮动利率且不再贴息。对已经发放的生源地助学贷款, 各乡镇信用社逐户建立贷款档案, 按月报送贷款台账, 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监督与管理。
二、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从方城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开办情况看, 生源地助学贷款在解决贫困生及时入学上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但在开办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贷款“门槛”过高, 难以满足贫困户家庭的贷款需求。由于需要助学贷款的家庭一般都没有经济实力担保, 所以生源地助学贷款原则上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但是, 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办理贷款过程中, 仍把担保作为必备条件, 要求学生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有关证明、助学贷款申请表等提交信用社, 并需要有4—5个有经济收入的个人作担保, 担保人还必须没有在信用社贷款。否则, 即使属于助学贷款的帮扶对象, 信用社也不能给予贷款。
2.贷款政策缺乏刚性规定, 承办单位之间配合不够紧密。首先是助学贷款政策中虽然对贷款的方式、利率、偿还时间等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 但对团委、信用社、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各方在办理助学贷款中具体应承担的责任没有做出规定, 部分学生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过程中不知道先找哪个单位, 后找哪个单位, 各单位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 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其次是各方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中, 时间性要求不强, 往往等团市委将学生名单报送县信用联社时, 离开学时间已经很近了, 再等联社汇总后将名单发到各个乡镇信用社时, 有的学生就已经开学了, 各信用社就没有时间对申请人进行贷前调查, 人为增加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
3.国家补偿政策“缺位”, 信用社政策性负担加重。助学贷款是一项政策性信用贷款, 带有扶贫和支教性质, 风险较大。而国家对信用社将来可能遭到的成本损失和面临的风险在补偿机制上差异较大, 对于国家助学贷款, 规定按隶属关系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按贷款的50%分担;生源地助学贷款却享受不到此项优惠政策, 贷款的风险完全靠信用社自己来消化, 这与信用社的市场化经营目标和自身承受力有一定的矛盾。
4.贷款担保机制不完善, 助学贷款潜在风险加大。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象基本上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家长, 加之信用社无法随时了解借款学生的在校情况, 更不用说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当有偿还能力的学生毕业后出现不还贷现象, 面对贫穷的学生家长, 信用社将很难收回贷款, 资产损失的潜在风险比较大, 以致于部分信用社出现“惜贷”、“惧贷”现象。
5.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 各方对政策理解存在差异。由于国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力度不大, 所以相关各方对政策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差异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学校及教育部门对待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不严肃, 只要在校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学校及教育部门对学生情况不做详细了解就上报学生名单;学生及家长将生源地助学贷款误认为是“扶贫贷款”, 不考虑自己家的实际情况, 就匆忙向信用社提出借款申请, “不贷白不贷”的思想比较严重, 甚至部分家长误认为本金由国家负担, 不需要偿还。
三、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1.提高贷款额度, 延长偿还期限, 扩大贷款覆盖面。一是扩大贷款额度, 在贷款额度上, 应由现在的一万元以下扩展到2—4万元;二是延长偿还期限, 缓解还款压力, 根据完成学业的时间, 生源地助学贷款期限确定为6至8年比较合适;三是降低贷款门槛, 应尽量扩大覆盖范围, 使绝大多数的贫困学子都能获取助学贷款。
2.建立定期磋商协调机制, 保证生源地助学贷款新政策的贯彻落实。教育部门、团委和信用社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调, 明确各自职责, 共同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信用社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等各方面的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信用社要加强对借款申请人情况的调查, 真正做到该获得贷款的一分钱也不少, 不该获得贷款的一分钱也不贷, 并且各部门要相互配合, 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操作流程, 以保证借款人申请、有关部门审查、信用社调查审批都能在合理有序的秩序下运作。
3.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加大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研究建立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按照信用社发放的贷款额度, 为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信用社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 减少信用社的后顾之忧, 防止信用社出现“恐贷”、“惜贷”现象。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一方面, 高等院校也应协助信用社加强对借款学生的信息管理, 对借款学生的基本信息、贷款和还款情况等及时进行记录, 定期将该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具体信息反馈信用社。另一方面, 信用社要加强贷后跟踪管理, 使借款学生受到严格的还款约束, 借款学生应无条件接受贷款单位对其相关资信状况的查询。如果学生就业后, 未能按时归还信用社贷款, 也未主动联系申请延期, 信用社也可将其情况向该生所在学校通报, 学校有义务将违约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 以此方式约束有钱不还、恶意逃债的学生。
5.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认知度。信用社应印制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小册子, 在小册子中要明确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性质、借款方式、利率、归还期限、具体申请操作流程、学生不按期归还应承担的责任和信用社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并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 每年定期在辖内各个学校进行宣传, 同时将宣传小册子下发到各个村庄, 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 以提高社会相关方面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认知度, 引导社会各方面理性认识和正确对待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推荐阅读:
生源地信用贷款表10-24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操作流程10-1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校生证明材料05-13
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须知05-24
申请生源地国家信用助学贷款证明样版07-18
外省籍在校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09-29
寿宁县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细则07-02
新-陕西省在校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样表10-08
2024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