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研究

2024-11-07

配方研究(共12篇)

配方研究 篇1

0引言

近年来, 在中国传统医学价值获得重新认识[1]和数据挖掘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 为促进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数据挖掘领域的研究逐渐活跃起来。研究者逐步实现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中医药研究领域相结合, 希望通过对中医工作者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量临床经验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纳总结, 发现其中隐藏的原理和规律。

中药配方作为中医治疗的直接载体, 它的现代化研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中医现代化的研究进展。然而 , 中药配方的制方思维是多维、系统和非线性的[2]。由此可知, 中药配方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积, 而是有着特有的原则和复杂的规律。中药配方包含多个研究点, 它们的发展将对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带来积极的作用。在对中药配方有了上述认识后, 不少研究者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在该领域展开研究, 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分别就中药配方挖掘中的多个研究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 这些研究点包括:中药配方剂量缺失值处理、中药药物组团、中药药物量-效分析、中药综合功效分析。

1中药配方中的缺失值处理

中药配方中的缺失值是指某些中药配方的药物由于各种原因遗失了剂量, 导致该药物的剂量在中药配方中的值为空值。它的存在为以后中药的组成分析研究带来很大不便, 因此, 对缺失值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数据挖掘技术, 文献[4]用数据挖掘技术中k-近邻法 (KNN) 等算法处理中药配方中的缺失值。它的思路为“使用与给定元组属同一类的所有样本的平均值”, 把数据的所有属性作为一个整体, 以数据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考虑问题。

对应于中药配方, 可把中药配方转化为向量, 从而使得配方分类可行。首先定义药方空间:把配方数据库中出现的所有中药, 按一定规则组成单值有序集合, 每种药物用其序号标示, 称之为中药空间D (d1, d2, …, di, …, dn) , i为药物序号, n为药物总的个数, di则代表中药中的某个药物。

对于配方f, 给出向量F, F的维数为中药成分空间的大小。对于F的每个维数据i, 如果空间的元素di在配方f的药物组成中出现, 就把i置1, 否则置0。这样的向量F称之为配方f的向量, 即中药配方向量。

K近邻法的决策规则是以度量样本间的距离为基础, 然后取距离值最小的K个样本作为决策依据[5]。有了中药配方向量后, 就能计算出前TOP K相似的配方, 相似度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常用的余弦夹角法或欧氏距离。算法实现的策略为:

(1) 在k近邻法原理中, 取最相似的前个样本作为决策依据。但是如果对于配方来说, 即使是“最相似的前k个方剂”, 它们对于配方f的相似度也很小, 那么这k个配方显然也不能作为剂量补缺的依据。这时应设置一个对药物剂量补缺有效的相似度阈值, 只有相似度大于此阈值的配方才可作为方剂f剂量补缺的依据。

(2) 如果配方f的药物d缺剂量, 那么配方f没有必要对数据库中的所有其它配方计算相似度。比如任意的配方g, 它的组成中没有药物d, 那么即使g和f的相似度很高, 也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 对于配方f, 只需对包含药物d的方剂计算相似度。同理, 如果配方g中药物d的剂量也是空缺的, 则仍然无需计算f和g的相似度。

(3) 假设已经获取了配方f的前k个配方, 那么要用它们来预测配方f的药物d剂量,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k值应取何值为宜?先来考虑k值的设置。

K=1, 即是最近邻决策, 那么配方f的药物d剂量直接用最相似方的药物d的剂量填充即可, 这正符合“用最可能的值”这一填充空缺值最常用的策略。但如果填充的值和期望值误差很大, 就会使算法错误率增加。

再来看k>1时的补缺策略。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

(1) 平均法:

undefined

(2) 相似度加权平均法:

undefined

其中, dosei为配方i中药物d的剂量, simi为配方i对于配方f的相似度。从理论上说, 更大相似性的中药配方对剂量补缺应该具有更多的贡献, 使剂量补缺值更有可能靠近准确值。

2中药药物组团

中药配方中存在大量经常搭配的药物, 它们的存在能为中医专家准确地分析与识别中药功效提供依据。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中药里的药物组团关系, 文献[6]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 利用中药配方数据库, 自动地挖掘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中药药物组团。

关联规则挖掘是用于从大规模数据集中挖掘项集之间有趣的关联关系或相关关系的一种基本的数据挖掘方法, 对数据分类、聚类和其它数据挖掘任务有很大的帮助。在关联规则挖掘过程中, 常常会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概念[5]:

定义1 关联规则挖掘的数据集记为D (一般的事务数据库) , D={t1, t2, …, tk, …, tn}, tk={i1, i2, …, ik, …, in}, tk (k=1, 2, …, n) 称为事务, im (m=1, 2, …, p) 称为项目 (Item) 。

定义2 设I={i1, i2, …, im}是D中全体项目组成的集合, I的任何子集X称为D中的项目集, |X|=k称集合X为k项目集。设tk和X分别为D中的事务和项目集, 如果X⊆tk, 称事务tk包含项目集X。每一个事务都有唯一的标识符TID。

定义3 数据集D中包含项目集X的事务数为项目集X的支持数, 记为λx。项目集X的支持度记为Support (x) :

undefined

其中, |D|是数据集D的事务数。若 Support (X) 不小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 则称X为频繁项目集, 简称频集 (或大项目集) , 否则称X为非频繁项目集, 简称非频集 (或小项目集) 。

定义4 若X、Y为项目集, 且 X∩Y=ϕ, 蕴涵式X⇒Y称为关联规则, X、Y分别称为关联规则X⇒Y的前提和结论。项目集X∪Y的支持度称为关联规则X⇒Y的支持度, 记作:

undefined

关联规则X⇒Y的可信度记作:

undefined

关联规则挖掘通常可以看作两个基本过程:①从事务集中寻找所有的频繁项集, 即找到所有支持度大于给定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②利用第一步找到的频繁项集, 产生所有关联规则, 而其中满足最小置信度的关联规则就是所要挖掘的强关联规则。目前, 关联规则中常用的算法包括Apriori算法和FP Growth算法。

3中药药物“量-效”分析

“量-效”是指在同一个中药配方中不同剂量的中药对该中药配方功效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单个中药剂量的多少对整个中药配方性能的影响;②“药物对”中不同的剂量比例对中药性能的影响。

如果能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大量的中药配方资料中分析总结量效使用上的经验, 寻找出隐含的中药配方规律, 在以后进行中药配方时就能根据不同的治疗需要, 通过剂量选择来发挥被选中药的效用。文献[4]采用聚类和模糊关联规则的思想来实现。

聚类就是将数据对象分组成为多个类或簇 (cluster) 的过程, 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较大。聚类中常用的是k-Means算法, k-Means方法相似度的计算根据一个簇中对象的平均值 (被看作簇的重心) 来进行的。首先, 随机地选择k个对象, 每个对象初始代表一个簇中心;然后, 对剩余的每个对象, 根据其与各个簇中心的距离, 将它赋给最近的簇;再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直到准则函数收敛。

传统的挖掘数量型属性的关联规则将属性的论域划分为不重叠的区间, 再将连续数据映射到这些区间中, 存在着边界划分过硬和不同元素属于同一集合隶属程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引入模糊概念理论, 用定义在属性论域上的模糊集来软化边界, 在集合元素和非集合元素之间提供平滑的变迁。

基于聚类和模糊关联规则的中药“药对”量效分析, 首先对中药的缺失剂量和缺失功效进行处理, 然后调用FP-growth算法挖掘出药对频繁二项集, 这些药对的集合记为Drs。同样地, 调用FP-growth算法挖掘出功效的频繁项集, 这些功效的集合记为Eff。对于集合Drs中的每一组药物对, 首先计算其在中药配方库中同时出现的剂量比例并记录到相应的集合中去;然后调用k-Means算法, 求得每个药物对的聚类比例中心以及隶属度函数;最后开始挖掘过程, 根据模糊关联规则的原理, 对每一个候选模糊模式集, 构造关联规则, 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模糊关联规则, 构成强模糊关联规则集合。

4中药综合功效分析

中药功效分析是指根据中药的药物组成确定某种中药配方的功效。一个中药配方往往由多种不同的药物组成, 每种药物都有自身的特定功效集合, 配方的功效不等于组成药物之功效的简单总和, 而是通过综合配方使其扬长避短而产生的。

中药配方功效归纳问题的本质是高维数据归约, 是对高维度的数据集进行约简, 旨在保持主要信息、减少存储和通信开销、加快处理速度、突出对象本质属性、解决事物主要矛盾。奇异值分解是典型的高维数据归约方法, 其主要思路是将数据映射到一个低维子空间中, 从而完成数据归约。另一类方法是采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属性约简。由于缺乏领域知识, 前述的归约方法在很多具体归约问题上效果不理想。中药药物功效作为数据属性, 彼此之间实际上存在潜在的相似关系, 这种关系没有直接保存在数据集中, 而是潜在地蕴涵在数据属性的关系上。因此, 文献[7]采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 (ANN) 和属性距离矩阵的高维数据归约方法。

神经网络是模仿人脑智能、思维等功能的非线性自适应动力学系统, 它类似于生物系统, 以神经元为基本运算单元, 组成了一种互连的分布式存贮信息的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系统, 具有很强的自学习性、自组织性。目前, 广泛应用的神经网络算法是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8] (即BP算法) 。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包含三层节点, 分别是输入层节点、输出层节点, 还可有1个 (多个) 隐含层节点。对于输入信号, 要先向前传播到隐含层节点, 经作用函数后, 再把隐藏节点的输出信号传播到输出节点, 最后给出输出结果, 如图1所示。

神经网络虽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局部搜索能力, 但是它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导致不能找到问题的最优解。即使已知关于属性的先验信息, 在传统神经网络中也无法引入以提高搜索能力。基于神经网络的特点, 可将属性先验信息带入神经网络, 从而降低因随机搜索陷入局部最优的风险。将数据表中的元组视为空间矢量, 根据先验的领域相似信息, 定义标准属性矢量距离及投影方法, 然后根据得到的属性距离矩阵, 构建了一个三层神经网络,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 最终获得高维数据属性约减器, 通过属性约减器完成高维数据归约, 最终确定某个中药配方的性能。

5结语

在大规模中药配方的积累和数据挖掘的背景下, 中药配方挖掘也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分别就中药配方挖掘中的中药配方剂量缺失值处理、中药药物组团、中药药物量-效分析、中药综合功效分析给出了定义, 并对它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做了分析与总结。

中药配方挖掘还包括方剂主药识别[8,9]、方剂药物修正, 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 能够满足基本辅助诊疗目的的方剂自动推荐将成为现实。此外, 中药及针灸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针灸处方以穴位为基础, 中药处方以药味为基础[10]。所以, 中药配方挖掘研究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针灸处方挖掘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医数据挖掘的快速发展, 中药配方挖掘作为它的重要研究领域, 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方便后续研究者, 加速该领域的研究步伐, 对前期中药配方挖掘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尤为必要。从中药配方挖掘的多个研究点出发, 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定义和研究路线, 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医,中药配方,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苏云放.中医内在价值和发展思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1) .

[2]王永炎, 张伯礼, 程昭寰.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3]刘娟, 蒋永光.中药药对剂量配伍的数据分析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 2006 (5) .

[4]袁楠.基于聚类和模糊关联规则的中医药对量效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 2008.

[5]邵峰晶, 于忠清.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6]田玲.中药“效—效”、“药—药”关联分析算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8.

[7]彭京, 唐常杰.基于神经网络和属性距离矩阵的中药方剂功效归约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6 (1) .

[8]张立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9]李红军, 陈蓉, 张光华, 等.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中医主药挖掘技术[J].计算机工程, 2007 (20) .

[10]秦湘清, 熊军, 王亚强, 等.综合证素分析和“方名—药名”相似度的方剂主药发现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 .

[11]葛林宝, 陈莲芳.穴位、中药功效相似析[J].上海针灸杂志, 1999 (6) .

配方研究 篇2

泸西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研究

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在水稻上进行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和配比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配比最好的.是处理6,亩净增产值、产投比较为理想,在此类肥力田块的水稻生产上,最佳施肥量为每亩纯N:17kg,P2O5:3kg,K2O:6kg,最佳施肥配比是1:0.17:0.35,最佳理论亩产量为690.9kg.

作 者:何艳琼 万永全 刘永明 作者单位: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52400刊 名:云南农业英文刊名:YUNNAN AGRICULTURE年,卷(期):“”(10)分类号:S5关键词:水稻 测土配方施肥 试验

有机番茄的有机基质栽培配方研究 篇3

摘 要:以金棚朝冠番茄为试材,将玉米秸秆、兔粪、土壤等按不同体积比配制成4种有机基质,进行有机番茄栽培,以土壤栽培为对照。通过分析基质的理化性质,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筛选出有机番茄的适宜有机基质配方为T2(玉米秸秆∶兔粪∶土壤=2∶1∶1+骨粉1 500 kg·hm-2+蓖麻粕2 241.45 kg·hm-2,其容重、孔隙度、EC值、pH值在番茄适宜生长范围内,基质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明显促进番茄的生长,产量达86 595.9 kg·hm-2,比对照增产15.26%,品质显著提高。

关键词:有机番茄;有机基质;基质配方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30

设施蔬菜的连年种植使设施内土壤有害生物的积累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允许用于有机蔬菜的药剂较少,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差,因此,研究有机蔬菜的土传病害防治尤为重要。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法,它利用动物粪便、作物秸秆、茹渣、稻壳等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有机基质,填充于栽培槽内种植蔬菜。因其所用物料全部符合有机生产要求,所以,研究栽培基质的配比、理化性质和其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对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机蔬菜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1年秋季在临沂市罗庄区东开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机蔬菜基地日光温室内进行。供试品种为金棚朝冠。原材料为兔粪、玉米秸秆、蓖麻粕、骨粉和基地内未种植过蔬菜的大田土壤。兔粪和玉米秸秆发酵前按每公顷加入骨粉1 500 kg,经水蒸气蒸3 h后的蓖麻粕149.43 kg,加入一定比例发酵菌(临沂奥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湿度控制在50%~60%,每2 d翻堆1次,发酵时间30 d左右。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5个处理(体积比),分别为:T1,玉米秸秆∶兔粪∶土壤=1∶1∶1;T2, 玉米秸秆∶兔粪∶土壤=2∶1∶1;T3,玉米秸秆∶兔粪∶土壤=3∶1∶1;T4,玉米秸秆∶兔粪∶土壤=4∶1∶1。玉米秸秆和兔粪先按比例混合,加入骨粉、蓖麻粕经好氧发酵后分别与过筛土壤按体积比2∶1(T1),3∶1(T2),4∶1(T3),5∶1(T4)混合,以土壤栽培为对照(CK)。采用地槽式栽培,横断面为等腰梯形,槽上口宽35 cm,底宽25 cm,槽深25 cm,槽长9.3 m,槽距1.4 m,槽内铺设0.1 mm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与土壤半隔离(槽底部不铺薄膜)。每个栽培槽填栽培基质0.698 m3,土壤栽培对照每畦施入腐熟兔粪0.075 m3+骨粉1.69 kg+蓖麻粕2.93 kg。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小区面积13.02 m2,3次重复。

番茄于2011年9月10日定植。基质栽培:小行距25 cm,大行距115 cm,株距45 cm。土壤栽培:小行距60 cm,大行距80 cm,株距45 cm。栽植前浇透水,浇水采用滴灌。其他管理按常规生产。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不同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测定 取按比例配好后的混合栽培基质,参照基质理化性质测定方法[1],测定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pH值、EC值、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速效磷用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用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

1.3.2 番茄生长指标的测定 采用直尺和游标卡尺。定植后15 d开始测量番茄株高(从地面到生长点)、茎粗(第6节)和叶片数。以后每隔10 d测定1次,直至第3穗果坐住为止。每重复取10株。

1.3.3 番茄产量指标的测定 测定番茄整个生育期小区单株结果数、平均单果质量和产量。

1.3.4 番茄品质指标的测定 在盛果期,取成熟度一致的果实测定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硝酸盐和有机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法测定[2],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手持测糖仪测定,维生素C含量采用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2],硝酸盐含量采用紫外分光法测定[3],有机酸含量采用标准酸滴定法测定[2]。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作图,DPS软件进行LSD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

由表1可知,4种栽培基质的容重范围为0.49~0.61 g·cm-3,显著低于对照,但均在0.2~0.8 g·cm-3的适宜范围之内[4-7],而且随着玉米秸秆比例的上升,基质容重呈下降趋势;T1最高为0.61 g·cm-3,T4最低为0.49 g·cm-3。

孔隙度是基质吸水和容纳空气能力的重要指标,4种栽培基质的总孔隙度显著高于对照,而且随着玉米秸秆比例的上升,基质总孔隙度也呈现上升的趋势;4种栽培基质中,T4最高为79.0%,T1最低为70.5%,均在60%~90%的理想范围之内。

EC值是筛选基质配方的重要指标,反映基质水溶液的离子浓度;4种栽培基质中,T1最高为1.64 ms·cm-1,T4最低为1.08 ms·cm-1,均小于2.5 ms·cm-1。

4种栽培基质的pH值在7.28~7.67之间,均偏碱性,T1处理的pH值最大,为7.67,T4处理的pH值最小为7.28,除T1稍超出番茄生长适宜的pH值 5.0~7.5的范围外,其他都在理想范围。

不同栽培基质的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T4的有机质含量最高,为37.45%,T1的有机质含量最低,为29.49%;T1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 007,97.5 ,6 700 mg·kg-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CK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低,分别为648,62.9,3 050 mg·kg-1。endprint

2.2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2.2.1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如图1所示,各处理植株的株高均在前期迅速增大,11月4日进入坐果期后,株高的增长开始减慢。其中,T2在各个时期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T3次之,T1前期生长缓慢,进入坐果期后,T1和T4差别不大,对照处理株高最小。由此可见,合理的栽培基质配方更有利于番茄的生长,T2处理番茄生长最好。T1处理前期生长最慢,可能由于兔粪比例高,养分过高,抑制了番茄生长。

2.2.2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各处理茎粗前期增大迅速,11月4日后随着生长中心向花和果实转移,茎粗增大趋于平稳。T2处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茎粗最大,12月4日达到1.262 cm,T3为1.234 cm,T4为1.183 cm,T1为1.112 cm,均高于对照1.057 cm。T1处理茎粗前期增长缓慢,低于对照,说明高兔粪含量的基质抑制了番茄茎的横向生长。

2.2.3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如图3所示,各处理叶片数前期迅速增加,直至进入坐果期增加缓慢,叶片数的增长规律与株高相似。T2处理叶片数增长速度最快,其他处理均快于对照。说明合理的基质配方有利于番茄叶片数的增加,有助于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积累。T1处理前期叶片数增加缓慢,说明兔粪过多不利于养分的吸收,抑制了叶片生长。

2.3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有机基质栽培的番茄比土壤栽培的番茄产量高,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到86 595.9 kg·hm-2,比对照增产15.26%,差异显著;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分别为T2>T3>T1>T4,与对照也有显著差异。不同栽培基质对单株果数的影响除了T2和T3与对照差异显著外,其他处理与对照差异不大,对单果质量的影响,处理T2与其他处理和对照差异显著,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4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还原性糖、总酸、Vc和可溶性固形物是番茄产品的重要营养指标,能够反映番茄品质。不同基质栽培的番茄品质见表3,T2处理还原性糖最高,各处理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T2和T3处理总酸较低,与对照差异显著,对照总酸最高,T1和T4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处理Vc含量差异显著,T3最高为827.1 mg·kg-1 ,T1最低为751.1 mg·kg-1 ;T2、T3和T4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与对照差异显著,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最低为4.72%;T2处理糖酸比最高为10.05,风味较好,对照糖酸比最低为6.50,各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

由表3可知,不同栽培基质处理的番茄硝酸盐含量均比对照低,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T2最低,其次为T3

3 结论与讨论

有机基质栽培采用符合有机蔬菜生产的有机物料进行栽培,充分利用当地的动物粪便、玉米秸秆等廉价资源,是一种低成本简易无土栽培技术,适合我国的国情[8-10]。本研究利用玉米秸秆和兔粪发酵配制成栽培基质进行有机番茄的生产,为有机蔬菜生产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T4处理栽培基质,玉米秸秆比例较高,持水孔隙小,保水保肥性差,植株易出现缺水现象。T2处理的基质,气水比、EC值、pH值均在番茄适宜生长范围内,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促进番茄的生长,提高了番茄的品质,产量比对照增产15.26%。综合试验结果,T2处理番茄生长最好,产量较高,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前景广阔。利用菇渣和锯末等其他有机物料进行有机蔬菜生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增煜.常用农业科学试验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14-222,313-376.

[2] 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3] 卢基明,陈敏,廖宗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硝态氮的改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4):104-106.

[4] 冯锡鸿, 赵金华. 育苗基质中腐熟牛粪用量对番茄、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8):230-232.

[5] 田吉林,汪寅虎.设施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J].上海农业学报,2000,16(4):87-92.

[6] 田吉林,溪振邦,陈春宏.无土栽培基质的质量参数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1):46-49.

[7] 李天林,沈兵,李红霞.无土栽培基质培选料的参数因素与发展趋势[J].石河子大学学报,1999,3(3):250-258.

[8] 袁四清.改进型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0(7):4-7.

[9] 李式军,高丽江.我国无土栽培技术成果及发展动向[J].长江蔬菜,1997(5):1-5.

[10] 蒋卫杰,郑光华.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及其营养生理基础[J].园艺学报,1996,23(2):139-144.

2.2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2.2.1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如图1所示,各处理植株的株高均在前期迅速增大,11月4日进入坐果期后,株高的增长开始减慢。其中,T2在各个时期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T3次之,T1前期生长缓慢,进入坐果期后,T1和T4差别不大,对照处理株高最小。由此可见,合理的栽培基质配方更有利于番茄的生长,T2处理番茄生长最好。T1处理前期生长最慢,可能由于兔粪比例高,养分过高,抑制了番茄生长。

2.2.2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各处理茎粗前期增大迅速,11月4日后随着生长中心向花和果实转移,茎粗增大趋于平稳。T2处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茎粗最大,12月4日达到1.262 cm,T3为1.234 cm,T4为1.183 cm,T1为1.112 cm,均高于对照1.057 cm。T1处理茎粗前期增长缓慢,低于对照,说明高兔粪含量的基质抑制了番茄茎的横向生长。

2.2.3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如图3所示,各处理叶片数前期迅速增加,直至进入坐果期增加缓慢,叶片数的增长规律与株高相似。T2处理叶片数增长速度最快,其他处理均快于对照。说明合理的基质配方有利于番茄叶片数的增加,有助于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积累。T1处理前期叶片数增加缓慢,说明兔粪过多不利于养分的吸收,抑制了叶片生长。

2.3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有机基质栽培的番茄比土壤栽培的番茄产量高,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到86 595.9 kg·hm-2,比对照增产15.26%,差异显著;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分别为T2>T3>T1>T4,与对照也有显著差异。不同栽培基质对单株果数的影响除了T2和T3与对照差异显著外,其他处理与对照差异不大,对单果质量的影响,处理T2与其他处理和对照差异显著,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4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还原性糖、总酸、Vc和可溶性固形物是番茄产品的重要营养指标,能够反映番茄品质。不同基质栽培的番茄品质见表3,T2处理还原性糖最高,各处理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T2和T3处理总酸较低,与对照差异显著,对照总酸最高,T1和T4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处理Vc含量差异显著,T3最高为827.1 mg·kg-1 ,T1最低为751.1 mg·kg-1 ;T2、T3和T4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与对照差异显著,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最低为4.72%;T2处理糖酸比最高为10.05,风味较好,对照糖酸比最低为6.50,各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

由表3可知,不同栽培基质处理的番茄硝酸盐含量均比对照低,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T2最低,其次为T3

3 结论与讨论

有机基质栽培采用符合有机蔬菜生产的有机物料进行栽培,充分利用当地的动物粪便、玉米秸秆等廉价资源,是一种低成本简易无土栽培技术,适合我国的国情[8-10]。本研究利用玉米秸秆和兔粪发酵配制成栽培基质进行有机番茄的生产,为有机蔬菜生产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T4处理栽培基质,玉米秸秆比例较高,持水孔隙小,保水保肥性差,植株易出现缺水现象。T2处理的基质,气水比、EC值、pH值均在番茄适宜生长范围内,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促进番茄的生长,提高了番茄的品质,产量比对照增产15.26%。综合试验结果,T2处理番茄生长最好,产量较高,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前景广阔。利用菇渣和锯末等其他有机物料进行有机蔬菜生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增煜.常用农业科学试验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14-222,313-376.

[2] 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3] 卢基明,陈敏,廖宗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硝态氮的改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4):104-106.

[4] 冯锡鸿, 赵金华. 育苗基质中腐熟牛粪用量对番茄、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8):230-232.

[5] 田吉林,汪寅虎.设施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J].上海农业学报,2000,16(4):87-92.

[6] 田吉林,溪振邦,陈春宏.无土栽培基质的质量参数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1):46-49.

[7] 李天林,沈兵,李红霞.无土栽培基质培选料的参数因素与发展趋势[J].石河子大学学报,1999,3(3):250-258.

[8] 袁四清.改进型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0(7):4-7.

[9] 李式军,高丽江.我国无土栽培技术成果及发展动向[J].长江蔬菜,1997(5):1-5.

[10] 蒋卫杰,郑光华.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及其营养生理基础[J].园艺学报,1996,23(2):139-144.

2.2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2.2.1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如图1所示,各处理植株的株高均在前期迅速增大,11月4日进入坐果期后,株高的增长开始减慢。其中,T2在各个时期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T3次之,T1前期生长缓慢,进入坐果期后,T1和T4差别不大,对照处理株高最小。由此可见,合理的栽培基质配方更有利于番茄的生长,T2处理番茄生长最好。T1处理前期生长最慢,可能由于兔粪比例高,养分过高,抑制了番茄生长。

2.2.2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各处理茎粗前期增大迅速,11月4日后随着生长中心向花和果实转移,茎粗增大趋于平稳。T2处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茎粗最大,12月4日达到1.262 cm,T3为1.234 cm,T4为1.183 cm,T1为1.112 cm,均高于对照1.057 cm。T1处理茎粗前期增长缓慢,低于对照,说明高兔粪含量的基质抑制了番茄茎的横向生长。

2.2.3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如图3所示,各处理叶片数前期迅速增加,直至进入坐果期增加缓慢,叶片数的增长规律与株高相似。T2处理叶片数增长速度最快,其他处理均快于对照。说明合理的基质配方有利于番茄叶片数的增加,有助于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积累。T1处理前期叶片数增加缓慢,说明兔粪过多不利于养分的吸收,抑制了叶片生长。

2.3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有机基质栽培的番茄比土壤栽培的番茄产量高,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产量达到86 595.9 kg·hm-2,比对照增产15.26%,差异显著;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分别为T2>T3>T1>T4,与对照也有显著差异。不同栽培基质对单株果数的影响除了T2和T3与对照差异显著外,其他处理与对照差异不大,对单果质量的影响,处理T2与其他处理和对照差异显著,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4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还原性糖、总酸、Vc和可溶性固形物是番茄产品的重要营养指标,能够反映番茄品质。不同基质栽培的番茄品质见表3,T2处理还原性糖最高,各处理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T2和T3处理总酸较低,与对照差异显著,对照总酸最高,T1和T4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处理Vc含量差异显著,T3最高为827.1 mg·kg-1 ,T1最低为751.1 mg·kg-1 ;T2、T3和T4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与对照差异显著,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最低为4.72%;T2处理糖酸比最高为10.05,风味较好,对照糖酸比最低为6.50,各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

由表3可知,不同栽培基质处理的番茄硝酸盐含量均比对照低,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T2最低,其次为T3

3 结论与讨论

有机基质栽培采用符合有机蔬菜生产的有机物料进行栽培,充分利用当地的动物粪便、玉米秸秆等廉价资源,是一种低成本简易无土栽培技术,适合我国的国情[8-10]。本研究利用玉米秸秆和兔粪发酵配制成栽培基质进行有机番茄的生产,为有机蔬菜生产探索出一条可行途径。T4处理栽培基质,玉米秸秆比例较高,持水孔隙小,保水保肥性差,植株易出现缺水现象。T2处理的基质,气水比、EC值、pH值均在番茄适宜生长范围内,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促进番茄的生长,提高了番茄的品质,产量比对照增产15.26%。综合试验结果,T2处理番茄生长最好,产量较高,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前景广阔。利用菇渣和锯末等其他有机物料进行有机蔬菜生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增煜.常用农业科学试验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14-222,313-376.

[2] 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3] 卢基明,陈敏,廖宗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硝态氮的改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4):104-106.

[4] 冯锡鸿, 赵金华. 育苗基质中腐熟牛粪用量对番茄、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8):230-232.

[5] 田吉林,汪寅虎.设施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J].上海农业学报,2000,16(4):87-92.

[6] 田吉林,溪振邦,陈春宏.无土栽培基质的质量参数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1):46-49.

[7] 李天林,沈兵,李红霞.无土栽培基质培选料的参数因素与发展趋势[J].石河子大学学报,1999,3(3):250-258.

[8] 袁四清.改进型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0(7):4-7.

[9] 李式军,高丽江.我国无土栽培技术成果及发展动向[J].长江蔬菜,1997(5):1-5.

花椒配方施肥研究初探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点设在武都区马街镇沙坪片, 地处白龙江支流北峪河河谷半山区, 海拔1410m, 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沟谷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气温13.9℃, 一月份平均气温0.1℃, 七月份平均气温20.3℃, ≥10℃的有效积温4036.1℃, 年降水量413mm, 年蒸发量1948mm, 相对湿度61%;全年日照时数1533h, 太阳年总辐射2013.9Mj/m2, 无霜期平均为260d。土壤为山地棕壤, 自然含水率3.5%, ph值7.32;土壤有机质1.22%, 含N 0.113%, P 0.063%, K 0.335%。

1.2 材料

供试花椒园0.153hm2, 花椒树为8-10生的盛果期树, 树势中庸, 树形大小相近, 株行距为2m×3m、3m×3m两种。试验肥料为尿素 (N46%) , 甘肃刘家峡化肥厂生产;过磷酸钙 (P12%) , 汉中唐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3 方法

采用氮、磷肥分别做底肥处理, 随机区组设计, 以不施肥为对照, 见表1。距离主干1.2m进行环状施肥, 深度30cm, 5次重复。于花椒树休眠期2月底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 期间不再追肥。采收期分别调查鲜花椒、净椒重及其椒籽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水平对花椒鲜重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花椒产量都有影响见表2, 6种配方施肥与处理1 (对照) 相比均有增产作用。研究结果见图1表明, 在施磷肥水平相同时, 不同施氮水平对花椒鲜重的影响不同。随着氮肥施用数量的增加, 花椒鲜重增加, 当氮肥施用数量达到一定水平, 花椒鲜重增加不再增加, 其中处理2 (0.115kg/株) 的增产最显著, 施氮水平最高时, 花椒鲜重反出现下降。三个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27.5%、83.0%和8.7%, 同时表明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增加氮施水平对比不施肥处理, 可以极为显著地提高花椒单株产量。

*以上产量均为平均株产

2.2 不同施磷水平对花椒鲜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 见图2, 在施氮肥水平相同时, 不同施磷水平对花椒鲜重的影响也不同。随着磷肥施用数量的增加, 花椒鲜重增加, 当磷肥施用数量达到一定水平, 花椒鲜重不再增加, 而呈现出下降, 出现海罗瑞格尔所说的肥效负效应。其中处理5 (0.24kg/株) 的增产最为显著, 平均单株花椒鲜重达到8.970kg, 与处理7相比增产幅度120%, 而处理4和处理6则增产24.7%和37.1%, 表明在施氮肥的基础上增加施磷水平对比不施肥处理, 可以极为显著地提高花椒单株产量。

2.3 不同施氮水平对花椒制干率的影响

花椒制干率是花椒生产的一项重要指标, 影响着经济收益。研究表明, 见图3, 在施氮肥水平相同时, 不同施氮水平对花椒制干率的影响也不同。随着氮肥施用数量的增加, 花椒鲜重逐渐增加, 两者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处理2和处理3的制干率提高幅度达到和1.5%和10.0%。其中处理3 (0.345kg/株) 的提高幅度极为显著。

2.4 不同施磷水平对花椒制干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 见图4, 在相同施氮肥水平时, 不同施磷水平对花椒制干率的影响也存在不同。随着磷肥施用数量的增加, 花椒制干率也在增加, 当磷肥施用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 花椒制干率增加趋缓。其中处理5 (0.24kg/株) 和处理6 (0.36kg/株) 的增加最为显著, 制干率达到25.73%和25.79%, 分别相对对照处理的制干率提高了5.0%和5.2%, 表明施用磷肥有利于提高花椒制干率。

3 结束语

(1) 配方中处理2和处理5在陇南大红袍花椒上施用, 花椒鲜重分别提高83.0%和120.0%, 增产效果显著。

(2) 增加施磷水平, 在增加花椒鲜重的同时, 可以提高花椒制干率, 处理4、处理6相比处理7提高5.0%和5.2%, 从而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3) 花椒低产园的改造, 施肥能显著提高花椒鲜重和制干率, 但不是施肥量越多越好, 而是合理施肥。在陇南北峪河流域花椒主产区, 配方施肥优化处理为处理5, 即N:P2O5的配方比为1:1.04。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制干率, 又能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芳芳.陇南武都区花椒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 2012, 17 (5) :17-20.

[2]余优森, 任三学.陇南花椒生态气象条件与品质的调查[J].甘肃林业科技, 1995, 2 (1) :27-28.

[3]浙江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

[4]汪君利, 刑东光, 姚彩杰, 等.施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磷肥与复肥, 2008 (7) :70-71.

[5]李月娥, 刘福喜, 谢天永, 等.施肥量对杭晚蜜柚初结果树产量与果实品质的影响[J].福建果树, 2008 (2) :24-25.

[6]蔡跃台.氮磷钾不同配方施肥对柑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07 (8) :25-27.

[7]狄彩霞, 王正银.影响花椒产量和品质的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 2004 (3) :179-181.

[8]赵元根, 师明渊, 李建牢.良种花椒“秦安1号”栽培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 2002, (10) :33-34.

[9]谢宗谋, 冯廷敏.花椒施肥试验初报[J].甘肃林业科技, 2005, 3 (1) :54-55.

配方研究 篇5

第26号)

2016年06月08日 发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26号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3月15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毕井泉

2016年6月6日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保证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依据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申请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进行审评,并决定是否准予注册的活动。

第四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应当遵循科学、严格、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受理机构(以下简称受理机构)负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申请的受理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机构(以下简称审评机构)负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申请的审评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核查验机构(以下简称核查机构)负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现场核查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配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开展本行政区域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现场核查等工作。

第六条 申请人应当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申请人应当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与注册相关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等工作。

第二章 申请与注册

第七条 申请人应当为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并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企业或者拟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境外生产企业。

申请人应当具备与所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相适应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符合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出厂产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项目实施逐批检验。

第八条 申请注册产品配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提供证明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研发与论证报告和充足依据。

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应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申请书;

(二)申请人主体资质证明文件;

(三)原辅料的质量安全标准;

(四)产品配方研发报告;

(五)生产工艺说明;

(六)产品检验报告;

(七)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的证明材料;

(八)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

第九条 同一企业申请注册两个以上同年龄段产品配方时,产品配方之间应当有明显差异,并经科学证实。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每个配方系列包括婴儿配方乳粉(0—6月龄,1段)、较大婴儿配方乳粉(6—12月龄,2段)、幼儿配方乳粉(12—36月龄,3段)。

第十条 同一集团公司已经获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及生产许可的全资子公司可以使用集团公司内另一全资子公司已经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组织生产前,集团公司应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交书面报告。

第十一条 受理机构对申请人提出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进行注册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注册申请。

受理机构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注册申请,应当出具加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行政许可受理专用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二条 受理机构应当在受理后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送交审评机构。

第十三条 审评机构应当对申请材料以及产品配方声称与产品配方注册内容的一致性进行审查,并根据实际需要通知核查机构对申请人开展现场核查,组织检验机构开展抽样检验,组织专家对专业问题进行论证,自收到受理材料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工作。

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审评时间的,经审评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延长决定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核查机构应当自接到审评机构通知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人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等情况的现场核查,出具现场核查报告。

核查机构应当通知申请人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参与现场核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派员参与。

第十五条 审评机构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开展抽样检验。

检验机构应当自接受委托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抽样检验工作,出具产品检验报告。

第十六条 对境外生产企业现场核查、抽样检验的工作时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七条 审评机构应当根据申请人申请材料、现场核查报告、产品检验报告开展审评,并作出审评结论。

第十八条 审评机构作出不予注册审评结论的,应当向申请人发出拟不予注册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对通知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审评机构提出书面复审申请并说明复审理由。复审的内容仅限于原申请事项及申请材料。

审评机构应当自受理复审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九条 审评机构认为需要申请人补正材料的,应当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应当在3个月内按照补正通知的要求一次补正材料。补正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审评时间内。逾期未补正的,按申请人不再提供补正材料处理。

第二十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根据审评结论作出准予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

受理机构应当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发出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或者不予注册决定。

第二十一条 现场核查、抽样检验、复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技术审评和注册决定的期限内。审评时间不计算在注册决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作出不予注册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书面行政复议申请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三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及附件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产品名称;

(二)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生产地址;

(三)注册号、批准日期及有效期;

(四)生产工艺;

(五)产品配方。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号格式为:国食注字YP+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其中YP代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四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有效期内,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遗失或者损毁的,申请人应当向受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因遗失申请补发的,应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上发布遗失声明;因损坏申请补发的,应当交回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原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发。补发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应当标注原批准日期,并注明“补发”字样。

第二十五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有效期内,需要变更注册证书及其附件载明事项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变更注册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变更注册申请书;

(二)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及附件;

(三)与变更事项有关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申请产品配方变更等可能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审评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组织开展审评,并作出审评结论。

申请人申请企业名称变更、生产地址名称变更等不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审评机构应当进行核实,并自受理机构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结论。申请人名称变更的,应当由变更后的申请人申请变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接到审评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审评结论作出准予变更或者不予变更的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依法办理变更手续,注册证书发证日期以变更批准日期为准,原注册号不变,证书有效期保持不变;不予变更注册的,作出不予变更注册决定。

第二十七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申请人应当在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延续注册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延续注册申请书;

(二)申请人主体资质证明文件;

(三)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情况;

(四)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自查报告;

(五)产品营养、安全方面的跟踪评价情况;

(六)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延续注册意见书;

(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及附件。

审评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延续注册申请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组织开展审评,并作出审评结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延续注册或者不予延续注册的决定。准予延续注册的,向申请人换发注册证书,原注册号不变,证书有效期自批准之日起重新计算;不予延续注册的,应当作出不予延续注册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延续注册:

(一)未在规定时限内提出延续注册申请的;

(二)申请人在产品配方注册后5年内未按照注册配方组织生产的;

(三)企业未能保持注册时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的;

(四)其他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变更注册与延续注册的程序未作规定的,适用本办法有关婴幼儿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相关规定。

第三章 标签与说明书

第三十条 申请人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应当提交标签和说明书样稿及标签、说明书中声称的说明、证明材料。

标签和说明书涉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的,应当与获得注册的产品配方的内容一致,并标注注册号。

第三十一条 产品名称中有动物性来源的,应当根据产品配方在配料表中如实标明使用的生乳、乳粉、乳清(蛋白)粉等乳制品原料的动物性来源。使用的乳制品原料有两种以上动物性来源时,应当标明各种动物性来源原料所占比例。

配料表应当将食用植物油具体的品种名称按照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标注。

营养成分表应当按照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营养素顺序列出,并按照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可选择性成分等类别分类列出。

第三十二条 声称生乳、原料乳粉等原料来源的,应当如实标明具体来源地或者来源国,不得使用“进口奶源”“源自国外牧场”“生态牧场”“进口原料”等模糊信息。

第三十三条 声称应当注明婴幼儿配方乳粉适用月龄,可以同时使用“1段、2段、3段”的方式标注。

第三十四条 标签和说明书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二)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

(三)明示或者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护肠道等功能性表述;

(四)对于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不应当在产品配方中含有或者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不含有”“零添加”等字样强调未使用或者不含有;

(五)虚假、夸大、违反科学原则或者绝对化的内容;

(六)与产品配方注册的内容不一致的声称。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承担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的机构和人员应当对出具的审评结论、现场核查报告、产品检验报告、专家意见等负责。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等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进行技术审评、现场核查和抽样检验,保证相关工作科学、客观和公正。

第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举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受理、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审批等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三十七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目录信息。

第三十八条 参与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申请受理、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等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保守在注册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申请材料中的商业秘密进行标注并注明依据。

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拒绝现场核查或者抽样检验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批准其产品配方注册申请。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依据职权或者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可以撤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

(一)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注册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注册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

(一)企业申请注销的;

(二)企业依法终止的;

(三)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四)注册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注册证书依法被吊销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违法行为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样品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注册,对申请人给予警告,并向社会公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方式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依法予以撤销,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人变更不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事项,未依法申请变更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申请人变更可能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事项,未依法申请变更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五条 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注册,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准予注册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注册审评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是指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量,以及产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

大豆田的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篇6

[关键词] 大豆;测土配方;施肥;常规;产量;效益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设计

(1)试验处理面积: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对照处理、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和不施肥的空白处理三个。其中,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对照处理面积各15亩,不施肥空白处理面积为1亩。

(2)供试材料:试验作物品种选用本地区推广面积较大且丰产性较好的吉育47。试验肥料采用生产上常用的肥料品种,氮肥为尿素(含N-46%)和磷酸二铵(含N-18%)。

(3)施肥水平:①常规施肥对照处理的施肥量按照主要农作物施肥标准,吉林省中部地区亩施N为3.3kg、P2O5为4.7kg、K2O为4.7kg,折合成尿素3.3kg、磷酸二铵10kg、硫酸钾9.2kg。②配方施肥处理根据土壤化验结果、目标产量及专家决策系统给出的配方施肥,根据本地区土壤的肥力、气候、品种及栽培技术情况,本试验设计目标产量为200kg,配方施肥量N为1.68kg/亩、P2O5为2.42kg/亩、K2O为0.2kg/亩,折合成尿素1.59kg/亩、磷酸二铵5.26kg/亩、硫酸钾0.4kg/亩。③空白处理即在大豆整个生育期不施用任何肥料。

2.试验地概况

试验布置在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试验区土壤为草甸土,地块平整均匀,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土壤的肥力基础状况为有机质29.4g/kg,pH值6.05,碱解氮106mg/kg,速效磷49mg/kg,速效钾141mg/kg。以上说明,试验田土壤氮处于中等水平,磷、钾含量较丰富。

3.试验方法

施肥方法采用结合春整地将氮、磷、钾肥一次性施入的施肥方法。秋收后,各施肥处理在春季苗期所设定调查点处取样,三次重复,每个重复取样10株,

4.栽培管理

大豆生长阶段,概不进行叶面追肥,中耕管理、化学除草及收获技术均与大面积生产相同。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施肥处理与大豆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分析

(1)不同施肥处理的大豆性状分析:通过对大豆各性状比较分析可见,配方施肥后,大豆生育期所需氮、磷、钾比例趋于平衡,且能够满足其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生物性状表现为施肥区处理株高明显高于空白处理,配方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比空白处理高25.1cm和29cm;主茎节数施肥处理比空白处理多3个;分枝数施肥处理比空白处理平均多1.2个;从叶色上看,配方施肥处理叶色正常绿,常规施肥处理叶色浓绿,空白处理叶色淡绿;从倒伏率上看,配方施肥处理和空白处理无倒伏现象,常规施肥处理倒伏率达到30%。产量性状表现为每平方米荚数配方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明显高于空白处理,配方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比空白处理多207.67个和211.67个;每平方米实粒数配方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明显高于空白处理,配方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比空白处理多623.33个和522.0个;百粒重配方施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比空白处理高1.5g和1.0g;空秕率配方施肥处理和空白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低2.54%和2.47%;

(2)不同施肥处理的大豆产量分析

不同处理产量方差分析如下:

经F测验处理间变异显著大于处理内误差。

处理间比较:用LSD法测验,配方施肥处理与空白处理、配方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之间产量都在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配方施肥处理较空白处理亩增产97.15kg,增产比率为93.8%;常规施肥处理较空白处理为增产78.29kg,增产比率为75.63%;配方施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亩增产18.86kg,增产比率为10.37%。

2.不同施肥量与大豆经济效益的分析

2009年春尿素单价为2.0元/kg,磷酸二铵4.0元/kg,硫酸钾4.5元/kg,大豆在10月份单位为4.0元/kg。通过各施肥处理增产效益分析,配方施肥处理较空白处理亩增效益362.58元,常规施肥处理较空白处理亩增效255.16元;配方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配方施肥处理亩肥料投入较常规处理减少61.98元,亩增产18.86kg,亩增效75.44元,亩增总效益137.42元。可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后,大豆生产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3.大豆对土壤养分依存率的确定

通常我们在确定大豆目标产量时主要根据的是土壤的肥力状况,即以地定产,因此我们就需要确定本地区大豆对土壤的依存率。其计算表达式为:

依存率(%)=无肥区农作物产量/完全肥区农作物产量×100%

将常规施肥产量与空白产量进行分析计算得出,2009年该试验地大豆对本地区土壤养分的依存率为51.6%。

4.目标产量的吻合度分析

目标产量的吻合度(%)=实际配方施肥产量/拟定目标产量×100%

通过土壤化验结果,拟定目标产量为200kg/亩,利用专家决策系统进行配方施肥,获得亩施肥量,即肥料总量为7.25kg/亩,其中尿素1.59kg/亩,磷酸二铵5.26kg/亩,硫酸钾0.4kg/亩。秋季收获测产为200.67kg/亩,比目标产量增加0.67kg/亩,目标产量吻合度为100.33%。

三、结论

1.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测定各处理产量,配方施肥较空白亩增产97.15kg,增产比率达到93.8%,较常规施肥亩增产18.86kg,增产比率为10.37%。

2.对各处理进行效益分析,测土配方施肥较空白亩增效362.58元,较常规施肥亩增效137.42元。

3.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定大豆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为51.6%。

4.将2009年秋季试验田测土配方施肥区大豆进行收获测定,每亩产量为200.67kg,比目标产量增加0.67kg,目标吻合度为100.33%。

参考文献

[1]魏玉光,赵丽琴.大豆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3)

配方研究 篇7

关键词:3414试验,水稻,产量,配方施肥,安徽铜陵

为了改变西联乡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施肥习惯, 满足单季中稻对氮、磷、钾肥料的有效需求, 降低生产成本, 保护环境, 获得高产、稳产, 2010年根据铜陵县推广中心的安排, 在中稻田里进行“3414”施肥试验, 以确定铜陵县主要土壤类型的各个施肥单元在中稻上的N、P、K施肥配比, 为中稻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西联乡兴桥村, 供试田块面积840 m2, 土壤为水稻土田, 地力均匀,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1.2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地优151。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 设氮、磷、钾3个因素, 0、1、2、3 4个水平, 共14个处理, 3次重复, 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小区面积20 m2 (2.5 m×8.0 m) , 田边没有保护行, 每个小区作埂用塑料薄膜隔离, 防止串肥, 移栽密度20.01万穴/hm2, 不同处理小区主要经济性状及穗粒结构于收割前7日调查, 每个小区随机取5穴, 各小区收割后单打、单晒、单收, 称量各小区实际产量。

(kg)

1.4 试验过程

于4月12日播种, 移栽期为6月1日。5月28日施基肥, 6月10日施返青分蘖肥, 7月22日施孕穗肥, 8月5日施抽穗肥。试验小区各项操作一致, 试验田灌溉、病虫害防治、除草等同大田正常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知, 不同处理生育期差异不明显。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产量以处理1最低, 为3 997.5 kg/hm2, 其次为处理2, 为4 245.0 kg/hm2, 处理10产量最高, 为6 495.0kg/hm2, 其中产量在5 250.0 kg/hm2以上的有处理6、处理9、处理10、处理11、处理12、处理13、处理14。N、P、K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都极显著, 但影响程度不同。随着N、P、K肥量的增加, 特别是N、K肥施用量的提高, 水稻产量显著增加, 但N、P、K的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水稻产量又会随之降低[3,4]。在该试验中, 水稻对N、K肥比较敏感, 不施N的处理2和不施K的处理8产量都很低。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 随着N肥使用量的增加, 水稻有效穗有增加的趋势[5,6], 处理10有效穗最高, 而不施N的处理1、2有效穗最低, 而处理3、处理12、处理13少施N肥, 有效穗相对较低。另外, 钾能明显增加单穗结实率, 但对穗总粒数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裕军, 邱玉秀, 何露, 等.中低产田杂交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21-122, 124.

[2]王琴.水稻3414田间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3) :60-61.

[3]王强.水稻3414肥料试验效应初探[J].农技服务, 2009 (2) :73.

[4]廖佳丽.测土配方施肥水稻3414肥料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3) :213-218.

[5]孙艳.2008年水稻3414完全试验[J].农业与技术, 2008, 28 (6) :35-39.

耐介质包覆层配方研究 篇8

由于井下的复杂环境, 对压裂弹火药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 特别是对火药的耐温级别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该领域现有耐温级别150℃/48h的压裂弹推进剂配方, 存在以下问题:

(1) 耐水、耐介质性能差;

(2) 该装药所用包覆层—酚醛布管, 由于燃烧不完全给井下带来很多落物, 污染严重。

以上问题, 导致压裂弹无法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困惑着火工专业人员和油田开发人员, 因此亟需研制一种既具有普通包覆层所有的良好的力学性能、粘接性能, 又要耐水、耐介质 (酸碱盐、油) , 耐高温、高压性能优异的多功能包覆层, 以满足爆燃压裂技术需求。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氟橡胶、硅橡胶, 中蓝晨光化工设计有限公司;改性环氧

树脂、联二脲, 黎明化工研究院;APP, 西安太航阻火聚合物研

究所;炭黑, 憎水、憎油剂。

1.2 测试

1.2.1 耐高温实验

实验条件:

(1) 1℃/min升至150℃, 保温48h;

(2) 壳体:250mL烧杯;

(3) 控温点:热电偶悬于样品正上方, 未与样品接触。

1.2.2 耐酸碱盐、耐油实验

参考国家标准GB-9265-88建筑涂料、涂层耐碱性测定, 制定包覆层耐介质性测试标准进行包覆层耐介质性能测试。

1.2.3 耐高压实验

实验条件:压力140MPa, 时间30min。

1.3 样品制备

按一定比例称取基胶和填料, 充分搅拌均匀, 排除气泡, 利用专用工装成型成片, 制作成一定尺寸、一定几何形状的试验片。

1.4 基体材料选择

经过理论分析, 选取不同型号氟橡胶、硅橡胶、改性环氧树脂作为基体, 进行耐高温、耐介质性能对比, 结果见表1。

根据实验结果, 基胶确定为改性环氧树脂。

1.5 填料的选择

在基体中引入功能填料, 目的是对基体材料性能进行优化或弥补。所以功能填料选择原则比基体材料要求更高。由于无机填料基本上与酸碱盐反应较多, 所以体系中尽量不引入无机组分, 根据多年包覆层研究经验, 结合前期资料调研结果。该项目填料选择遵循的原则是:耐高温、隔热、憎水、憎油、耐酸碱盐、最好还要可燃。最后选定的填料有:APP、联二脲、炭黑、氟硅憎水、憎油剂等。

代表性配方见表2。

1.6 固化体系、固化剂加入量确定

(1) 固化体系对性能影响

对于同一基体, 所采用的固化体系不同, 其固化后性能也有一定差别。本研究中的基体, 用胺类和醚类两个固化体系所得到的固化产物、耐温程度明显不同 (见表3) 。

根据本项目对包覆层性能要求, 选定胺类固化体系。

(2) 固化剂加入量确定

同一体系, 固化剂加入量对固化速度影响非常明显, 对固化后性能也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选定固化体系后, 必须通过实验对固化剂加入量进行确定。表4是固化剂加入量对固化速度及性能影响部分实验数据。

1.7 固化参数确定

固化参数对固化速度有很大影响, 要完成产品的良好包覆, 必须认真确定包覆层的适应期 (合适的固化速度) , 固化太快, 可能会在包覆过程中出现胶料胶凝现象, 影响包覆质量;固化太慢, 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影响到包覆层与推进剂粘接性能。另外固化速度对产品的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对环氧树脂而言, 固化温度升高, 固化速度加快, 固化后产品耐高温性能较好。所以必须探索合适固化参数以控制最佳的固化速度。

从表5可知, 湿度对固化速度影响不明显, 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当固化剂加入量30%时, 在30℃的条件下固化较快, 适用期也完全满足操作要求。

2 结果与讨论

2.1 包覆层耐酸碱盐、耐油性能测试结果 (见表6)

(1) 通过配方组成研究发现, 对于改性环氧树脂基体材料, 功能填料联二脲、APP的加入对包覆层耐介质性能影响不明显;憎水、憎油剂, 增柔剂的加入对配方性能影响较大;炭黑的引入不影响配方性能, 如需改变包覆层颜色可以少量加入。因此本研究确定的配方最佳组合为:基体+增柔剂+憎水憎油剂。

(2) 增柔填料种类

该项目要求包覆层具有抗跌落性、耐高压, 这就意味着包覆层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韧性。如果基体材料性脆, 就必须进行增柔处理。可选择的增柔剂有:增柔树脂、丁羟、聚酰氨树脂等, 通过实验验证配方中加入聚酰氨树脂增柔效果较好, 因此最后增柔剂种类确定为聚酰氨树脂

(3) 增柔剂添加量

增柔填料的添加量决定其增柔程度, 添加太少, 增柔效果不明显, 包覆层在高压下易破裂;反之太软在高压下包覆层易变形。通过实验确定的增柔剂的最佳添加量是20%。

(4) 憎水、憎油剂添加量

憎水、憎油剂的引入, 对配方耐水、耐油性能有显著提高, 通过实验确定的最佳加入量为1%。

2.2 包覆层配方耐高温、高压实验结果 (见图1)

环氧树脂体系包覆材料外观颜色由蜡黄色变为红棕色, 其它性能基本无变化, 证明该体系包覆层配方完全满足性能要求

3 结论

(1) 通过系列实验, 确定满足性能要求的包覆层配方组成为:

改性环氧树脂+增柔剂20%+憎水、憎油剂1%+固化剂30%;该配方在30℃环境温度下, 固化效果最佳;

(2) 研究的包覆层配方性能完全满足耐温级别150℃/48h的压裂弹推进剂对包覆层所提出的要求。

4 应用前景、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石油资源开发深度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低渗油田会得到开发, 这就必然会使用到爆燃压裂, 2005~2010年间, 国内各类压裂弹器材年递增20%以上;资料调研显示SLB公司、苏丹、阿曼、伊拉克等国外石油公司对爆燃压裂技术需求明显, 有意引进技术或相关产品。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该技术的研制成功, 将推进石油资源开发业的大力发展, 随着在低渗油田的广泛应用, 将使油气产量大幅度增加, 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汪长栓, 王宝兴.燃气压裂弹装药结构和地层性质关系[J].火炸药学报, 1997, (03) :14-16.

[2]李文魁.深井高能气体压裂技术试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 1995, (02) :1-55, 99-100.

[3]郭亚林, 梁国正.聚酰胺固化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 2006, 36 (05) :30-34.

[4]黄月文, 刘伟区.高渗透有机硅改性环氧防腐胶的研制与应用[J].化学建材, 2007, 23 (03) :35-37.

板栗花生牛奶的配方研究 篇9

花生和板栗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资源丰富, 在溧阳地区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定程度。为了避免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 我们正大力开发相关产品, 现在市场上板栗饮料和复合口味的花生牛奶还很少, 对该产业发展不利。

花生牛奶本身口感较好, 加入板栗后口感更佳, 营养更丰富。板栗花生牛奶主要由板栗浆、花生浆、奶粉和蔗糖组成, 它是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完美结合, 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板栗花生牛奶是4种成分的有效结合, 是本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更好的突出花生香味, 体现板栗香味的辅助效果和奶粉的风味, 试验借助感官评定, 对板栗花生牛奶做了详细的研究, 确定了较为合适的配方。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板栗:品种平桥板栗, 产地溧阳, 由江苏溧阳天目湖土特产博琦销售公司提供;花生:品种花育16号, 产地溧阳, 由溧阳农乐种子公司提供;奶粉:伊利牌高蛋白脱脂高钙奶粉;白砂糖、食用柠檬酸、Vc均为市购食用级。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电子台秤, 美国双杰兄弟有限公司;FDM-2型系列自动分离磨浆机, 镇江市丹徒区记庄忠标古金机械厂;电子天平, 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

1.3 试验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配方试验方法

板栗花生牛奶主要由板栗浆、花生浆、奶粉和蔗糖组成, 查询资料表明, 牛奶和蔗糖的比例较为固定, 口味主要决定于板栗浆和花生浆的比例。所有本试验将奶粉固定在3.3%, 蔗糖固定在3.4%, 再通过板栗浆和花生浆的单因素试验确定两种浆液的百分比, 最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组合。

本试验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08食品加工技术班选择了20位同学参加感官评定, 试验以感官评分为标准 (由于本次评分只是一个初步评定, 复合汁并未添加乳化剂, 也未进行杀菌均质处理, 所以评分时只打出:组织结构, 外观, 色泽, 滋味、气味前几项的分数, 以此来评价配方, 总分50分。感官评分标准见表1。每次以500g的试样量为标准, 通过感官鉴评, 分别确定单一板栗浆的最适浓度和花生浆的最适浓度;再通过正交试验, 确定板栗花生牛奶中板栗浆、花生浆、牛奶的最适浆液比例。

2 结果和分析

2.1 板栗浆的口感确定

首先先将板栗磨成浆, 配制成20%的母液, 分别稀释成7%、8%、9%、10%、11%、12%的板栗浆溶液备用, 再加入糖3.3%、奶粉3.4%, 通过35MPa均质后配制成板栗饮料后进行感官鉴评, 确定最适比例。

由表2可知:单一板栗浆浓度达到9%以上时, 浆液的颗粒感较明显;当浓度达到10%以上时, 浆液的颜色较深;单一板栗浆浓度为8%时, 外观、色泽和风味都达到了最好的标准, 所以先选定板栗浆浓度为8%。

2.2 花生浆的口感确定

由表3可知:单一花生浆在8%以下时, 花生浆的颜色较淡;花生浆浓度大于10%时, 颗粒感较强;单一花生浆浓度在9%时, 其外观、色泽和风味都达到了最好的标准, 所以先选定花生浆浓度为9%。

2.3 板栗花生牛奶的配方确定

板栗花生牛奶中的主要成分为花生浆、板栗浆、奶粉和蔗糖,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 蔗糖对口感影响不大, 所以我们可以固定蔗糖的比例, 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其他成分的比例, 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RA>RC>RB, 即花生浆>奶粉>板栗浆, 即花生浆的口味较浓, 奶粉对风味的影响稍差, 板栗浆对复合饮料的影响最小。

板栗花生牛奶的最佳配置比例为最佳比例为A2B2C1, 即花生浆9%、板栗浆8%、奶粉3%。在这一比例下, 各种成分能达到最好的外观、最适的口感和最佳的色泽, 另蔗糖的浓度固定在3.4%。

3 讨论

花生浆、板栗浆和奶粉是板栗花生牛奶的3种主要成分, 不过本试验中板栗的香味较淡, 花生的风味较浓, 牛奶在其中只是较少的一部分, 对整体影响不大。通过成分的比较可以得出, 虽然复合口味的较好, 但花生的香味太浓了, 需要降低花生浆成分的比例, 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板栗香味, 但板栗香味比较平淡, 在实际生产中仍需要加入少量的香精提味。

在打浆过程中, 花生经过浸泡以后较容易磨浆, 板栗虽然经过浸泡, 但是磨浆效果一般, 容易遗留较大的颗粒, 试验通过多次磨浆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打浆过程中虽然加入了护色剂, 但是板栗浆仍然有色泽的变化, 这和空气的氧化有一定关系, 可以通过增加护色剂来解决这一问题。

4 结论

试验证明板栗花生牛奶的配方中主要的3种成分在饮料中的重要性为:花生浆>奶粉>板栗浆, 板栗花生牛奶的最佳配置比例为最佳比例为:花生浆9%、板栗浆8%、奶粉3%、蔗糖3.4%。

参考文献

[1]胡文.板栗加工技术[J].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7 (2) :70.

[2]邓增惠.香脆板栗加工方法[J].农村新技术, 2010 (8) :60.

[3]石彦国, 任莉编著.大豆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3.

[4]李正明, 王兰君主编.植物蛋白质生产工艺与配方[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5]周瑞宝.花生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6]马少怀.花生奶的试制与生产工艺研究报告[J].食品工业科技, 1995 (3) :13~17.

[7]宁正祥、赵谋明编著.食品生物化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8]肖光辉.花生乳的研制[J].中国乳品工业, 2001 (5) :11~13.

[9]朱睦志.板栗奶加工技术[J].云南农业, 2005 (10) :17.

无机保温砂浆配方试验研究 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墙体保温,保温材料,玻化微珠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能源紧张和短缺是制约经济、社会的瓶颈之一。我国能量消耗和浪费严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标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筑节能是节约能源的重大举措之一,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筑节能有多种途径,其中保温砂浆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以玻化微珠和海泡石为保温材料制备成保温砂浆,通过室内试验对其进行了分析。

1 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建筑节能技术包括墙体节能、屋面节能、照明、采暖节能和设备节能等。墙体保温节能也分为多种方式:内保温、外保温、夹心保温、自保温等方式。外墙保温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保温效果明显、保护主体结构、消除冷热桥等优点。按保温材料不同,常用的外墙体保温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1.1 有机聚苯板类保温技术

聚苯乙烯板(EPS)、挤塑聚苯乙烯(XPS)。此类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低保温效果好,技术较成熟;但缺点明显:有机聚苯板类在火灾或高温会释放出有毒烟雾,耐候性差,其保证寿命在25年,同一般主体结构50年的设计寿命不匹配,聚苯板类保温材料以点粘法施工易形成空腔,当遇台风负压大时易剥落。目前浙江省在高层建筑中限制使用此类技术。

1.2 保温浆料类保温技术

此类技术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为代表,由有机的聚苯乙烯发泡颗粒同可分散乳胶粉、水泥及其他添加剂组成。

它的优点在于:对基层墙体平整度要求不高,易于在各种形状的基层墙体上施工;有些保温浆料的材料中采用回收废聚苯颗粒作为轻骨料,节能利废,有利于保护环境。

缺点:易开裂、空鼓、硬度低、防火性能差、抗老化耐候性差、抗负风压差,采用现场配比材料的保温性能不稳定。在一些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已发文谨慎使用该技术。

1.3 聚氨酯发泡保温技术

聚氨酯被认为是保温效果最好的保温材料,在屋面保温中应用技术成熟,近两年在墙体保温中有所应用,但由于现场发泡施工技术不成熟、环境污染大,现浙江等省发文限制使用此技术。

本文采用玻化空心微珠作为保温材料,添加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可分散乳胶粉等其他多种助剂复合成无机保温砂浆,不同于目前三大类保温技术。

2 保温砂浆试样制备

复合无机保温砂浆采用玻化微珠和海泡石作为保温材料,用硅酸盐和粉煤灰作主要的胶结材料,并添加矿物纤维等其他助剂。本文采用三种配方,以浆料1 kg为例,浆料配方见表1。

浆料配好后,再按一定比例加入玻化微珠,浆料与保温材料的配合比见表2。

无机保温砂浆配合后,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制成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然后进行多样指标的检测。

根据规范规定,将保温砂浆配好后,制成70.7 mm×70.7 mm×70.7 mm试件,经20 ℃±3 ℃及湿度60%~80%条件下养护28 d,对6块试件各项指标进行实测,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若无机保温砂浆中玻化微珠含量过高,则抗压强度会降低,达不到砂浆粘结力的需要。本文从抗压强度、干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三方面分析配方的合理性。

3.1 抗压强度

抗压强度指试件在10%变形下的压缩应力。它关系到该面层系统的耐久性和耐冲击性。无机砂浆除满足干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的要求外,还必须满足抗压强度的需要,以达到砂浆粘结力和抗压强度指标的要求。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见表3。

配方A的强度远超过规范要求,因此,适当降低水泥含量,增加粉煤灰含量,仍可满足规范中对强度指标的要求。

3.2干表观密度

材料的表观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导热系数,表观密度不合格的材料将直接导致其物理性能下降,如强度、尺寸稳定性等。干表观密度是保温砂浆的基本指标,干表观密度测试结果见表4。

kg/m3

配方A由于加入水泥比例过大,因此,干表观密度达到400 kg/m3。在配方B中,则降低了水泥用量,添加粉煤灰后,干密度降低到360 kg/m3,但仍不符合要求。

3.3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越小,节能效果越好。因此,应通过增加玻化微珠含量以及调整添加剂增强发泡效果的办法来实现降低导热系数的要求。导热系数测试结果见表5

配方A含水泥量过多,因此导热系数较大,达到0.08。在基料不变的情况下,加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后,同时提高玻化微珠的含量,因此配方B的导热系数降至0.075,仍不满足规范要求。在其他材料含量不变,将可再分散乳胶粉增加5 g时,则导热系数明显降低,为0.069,小于0.07,满足了规范要求。

4结语

以上三个指标的试验分析,通过水泥、粉煤灰以及基料的不断调整得到了干表观密度、导热系数和抗压强度均符合规范要求的配方C。无机保温砂浆克服了膨胀珍珠岩吸水性大、易粉化、在料浆搅拌中体积收缩率大、易造成后期保温性降低和空鼓开裂现象,同时又弥补了聚苯有机材料的防火性差、高温易产生有害气体和抗老化耐候性低等缺陷,因此开展无浆保温砂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泽平,李珠,董彦莉.建筑保温节能墙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工程力学,2007(S2):21-22.

[2]涂逢祥.大力推进建筑节能迫在眉睫[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4(7):76-77.

[3]李寅.建筑节能之外墙保温方式探讨[J].建筑节能,2007(2):4-5.

配方研究 篇11

关键词:压裂液;支撑剂;优选技术

中图分类号: TE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63-2

1 油藏特征

奈曼凹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境内,是辽河外围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勘探面积800km2,在九佛堂组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九佛堂组上段孔隙度主要分布在7%~23%之间,平均14%;渗透率主要分布在50×10-3μm2以下,平均12.2×10-3μm2;九下段储层孔隙度平均9.6%;渗透率10.6×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了保持低渗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渗透率,改善导流能力,压裂成为奈曼油井主要增产措施,此项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油田现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许多学者和油田工作人员为了使这项技术更加完善,仍在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2 压裂液优选

2.1 压裂液配方性能要求

针对奈曼油田油藏埋藏分布特点和改造工艺要求,结合地层岩石矿物的敏感性实验,实现了配方稠化剂及添加剂优选和整体性能优化。该区块对液体体系性能要求如下:

a该油区储层埋藏跨度大,1300-2400m,井温由50-90℃,涵盖了低温、中温和高温三个体系。因此,要求压裂液携砂性能好,且具有良好的破胶返排性能。

b该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喉道小,毛管阻力高;要求压裂液具有好的助排性能,快速返排。

c储层粘土矿物总含量高,水敏性较强,要求优选优质的防膨剂或粘土稳定剂,防止粘土膨胀与微粒运移,最大限度地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

d该储层低孔低渗,要求压裂液具有最大限度的低伤害特性,选用优质稠化剂,尽可能降低压裂液不溶物残渣而带来的伤害。

e压裂液具有低滤失特性,提高压裂液效率,控制滤失量确保压裂施工成功。

f压裂液具有较低的摩阻。要求压裂液具有适宜的延迟交联时间,以保证尽可能低的施工泵压和适当的施工排量。

g要求压裂液的添加剂之间、与地层流体和岩石的配伍性好。

2.2 压裂液体系研究

压裂液体系通过不断的完善改进,形成了适应奈曼油区压裂改造需求的低、中、高温压裂液体系,随着配液方式的改进,配液过程质量控制的加强,能够较好满足现场施工和储层改造需求。

a低温压裂液体系配方:0.40-0.44%HPG+0.20-0.25%FR-CL/LH-Ⅸ+0.03-0.10%HCHO+0.02-0.05%CO-DFO/LY-1+0.05-0.08%Na2CO3+0.02-0.03%WPJ- I

①交联时间:t=32s″(基液PH值:8.0-9.0)

②粘度:40-55mPa·s

③耐温性:60℃剪切80min后粘度52 mPa·s

④针对低温储层不利破胶的情况,破胶剂优选低温破胶活化剂+常规过硫酸铵的双元破胶剂体系

⑤破胶性能:试验温度55℃

b常规(中温)压裂液体系配方:0.44-0.47%HPG+0.20-25%FR-CL/LH-Ⅸ+0.03-0.10%HCHO+0.02-0.05%%CO-DFO/LY-1+0.08-0.10%Na2CO3+0.06%FR-HTCR/LH-I+0.015%WPJ-I

①交联时间:t=37s″(基液pH值:8.5-9.5 )

②粘度:55-65mPa·s

③耐温乃剪切性能:85℃剪切60min后粘度50.2 mPa·s

④破胶性能:试验温度75℃

c高温压裂液体系

配方:0.47-0.50%HPG+0.20-0.25%FR-CL/LH-Ⅸ+0.03-0.10%HCHO+0.02-0.05%%CO-DFO/LY-1+0.10-0.12% Na2CO3+0.2%FR-HTCR/LH-I

①交联时间:t= 37s″(基液pH值:9.0-10.5 )

②粘度:65-75mPa·s

③耐温乃剪切性能:110℃剪切122min后粘度74 mPa·s

④破胶性能:试验温度100℃

2.3 压裂液的配伍性检验

配伍性检验配方0.25%FR-CL/LH-Ⅸ+0.1%HCHO+0.05%CO-DFO/LY-1+ 0.2%FR-HTCR/LH-I+0.03%WPJ- I

用量筒量取500ml地层水放入1000ml烧杯里,先加入0.5mlHCHO,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无沉淀、无絮凝现象;再加入1.25mlFR-CL/LH-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无沉淀,无絮凝现象;再加入0.25mlCO-DFO/LY-1,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白色,无沉淀、无絮凝现象;再加入1ml FR-HTCR/LH-I,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溶液呈浅红棕色,无沉淀、无絮凝现象;最后加入0.15gWPJ- I,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无沉淀、无絮凝现象。由上说明此体系配伍性能良好。

3 支撑剂的评价与优选

从压裂后生产周期的统计对比看,平均生产周期石英砂为435.86d,陶粒为平均生产周期276.7d,石英砂生产周期长于陶粒的主要原因是奈曼油田先期开发主要针对九上段,多采用石英砂,从两种支撑剂的平均周期来看,均能较好满足奈曼油区储层的改造需求。

闭合压力与支撑剂选择分析如下:

图1为油层中深与压裂停泵压力的关系,由曲线回归可以看到,在1200m至2100m左右停泵压力虽有变化,但趋势较为平缓,在2100m后,随储层深度增加,停泵压力上升趋势显著,停泵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储层闭合应力和地应力状况,可以初步认为2100m左右是奈曼油田地应力变化的结点,可为支撑剂的选择提供依据。考虑裂缝嵌入及长期导流影响,将2000m作为支撑剂选择的分界点是较为合适的,储层深度小于2000m的采用兰州石英砂,超过2000m的采用中密陶粒。

4 结论

①针对压裂开发和区块整体压裂要求压裂液和支撑剂在低成本投入下,既能满足油藏特点和工艺技术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压裂液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的要求,提出了压裂液与支撑剂的优化设计技术。②压裂液优化设计技术至少应包括压裂液及其添加剂优选,压裂对温度适应优化、压裂液变组分配方配伍性能优化等不可缺少的内容。③根据室内实验结果,选择适应奈曼储层温度、破胶温度适合、配伍性良好的压裂液,根据地层深度、闭合压力选择支撑剂。

参 考 文 献

[1] 温庆志,张士诚,李林地.低渗透油藏支撑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实验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97-99.

[2] 温庆志,王强.影响支撑剂长期导流能力的因素分析与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29):101-104.

低糖草莓脯配方优化的研究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辅料及设备

新鲜草莓、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葡糖浆等 (一级) , 市售。亚硫酸钠、氯化钙、明胶、琼胶、黄原胶、胭脂红、柠檬黄等 (一级) 市售。手提式糖度计、分析天平、干燥箱等。

1.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原料选择→清洗→去萼→脱色硬化→漂洗去硫→热烫→煮制→填充→染色糖制→沥糖→烘烤→成品

(1) 脱色硬化:将清洗处理过的草莓放入一定浓度的亚硫酸钠和氯化钙溶液中浸泡脱色硬化。

(2) 热烫:将草莓入100℃热水中热烫1~2min, 有利于填充物质和糖的渗透。

(3) 填充与煮制:明胶、琼胶、黄原胶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将热烫后的草莓加入填充液中煮5min后加入沸腾的糖液, 依次加入糖使浓度达到50%, 再煮制5min后停火, 即共煮制10min后浸渍。与此同时, 将着色剂按不同比例、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加入煮制后的糖液中使草莓着色。

(4) 烘烤:将染色好的草莓, 排放烤盘中放入65℃的烘箱中烘至不黏手。

1.3 填充方法

将热烫后的草莓填充处理, 以增加果脯的饱满度, 以不浸渍为对照。

(1) 将热烫后的草莓果坯分别加入0.5%的明胶、琼脂、黄原胶溶液中, 煮沸5 min, 浸渍0.5h填充, 捞出后放入50%的糖液中煮制5 min后浸渍渗糖。

(2) 将热烫后的草莓果坯分别加入0.5%明胶+50%糖液、0.5%琼脂+50%糖液、0.5%黄原胶+50%糖液的填充剂中煮制10 min后浸渍渗糖。

1.4 糖浓度选择与确定

根据糖的性质选定蔗糖分别与果葡糖浆按不同比例配置成糖液煮制果脯。

果脯渗糖率= (果脯含糖量-果坯含糖量) /果坯量×100%

果脯失重率= (烘烤前含水量-烘烤后含水量) /果坯量×100%

10人进行感官评定确定产品质量, 术语为:饱满、较饱满、稍饱满、不饱满、干瘪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色与硬化处理

由表1可知:决定脱色硬化效果的顺序为亚硫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硬化时间, 较好组合为A3B1C1, 即0.5%的亚硫酸钠、0.5%的氯化钙、浸泡8h脱色硬化效果较好, 亚硫酸钠和氯化钙的作用比时间显著。

2.2 填充剂对渗糖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填充处理后的果脯渗糖率高于对照, 在烘烤过程的失重率低于对照, 说明填充物质及其保持的水分可以部分填补产品内部由于糖度降低后水分损失而产生的空间, 使产品保持一定的充盈状态, 增强产品的饱满度。

由表3可知:在煮制时间为10min时, 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糖的渗透率的变化, A处理的渗透率随时间的增加比B处理快, 渗糖率较高。考虑到经济效益, 选用A处理中的0.5%琼脂煮沸5min, 浸渍0.5h填充, 沥出放入50%的糖液中煮制5min后浸渍6h较合适。

2.3 煮制糖浓度的确定

在确定了亚硫酸钠和氯化钙的浓度及浸泡时间、填充方式的基础上确定糖液浓度, 结果见表4, 感官评定的结果以40%~50%的糖液浓度, 蔗糖与果葡糖浆1∶1, 煮制时间共为10min为好。

注:+表示甜度适合人们口味的程度, +越多越适合人们口味。

2.4 染色方案的选择

染色与浸糖同时进行, 选用胭脂红和柠檬黄为着色剂, 试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决定染色效果的排列顺序是胭脂红和柠檬黄的比例>胭脂红和柠檬黄的浓度>染色时间;最优组合为B2A2C2即:胭脂红与柠檬黄的比例为5∶3、浓度为0.006%、染色时间为6h, 所得产品的色泽易被人接受。

3 低糖草莓脯的质量指标

草莓果脯色泽鲜艳, 酸甜可口, 透明度高, 果形饱满, 有光泽, 软韧适度。

总糖35%左右, 其中转化糖30%~35%、总酸度2.6%~2.8%、含水量20%~22%、二氧化硫<0.5‰。

菌落总数<1 000cfu/g, 霉菌数<50cfu/g, 大肠菌群<30MPN/100g, 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菌、志贺菌和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4 讨论

采用0.5%的亚硫酸钠、0.5%的氯化钙、浸泡8h对原料进行脱色硬化的效果较好。从经济方面考虑, 蔗糖与果葡糖浆的比例按1∶1配制的糖液浓度为40%~50%, 填充方法选用浓度为0.5%的琼脂煮5min后糖煮5min, 再浸渍6h, 同时采用胭脂红与柠檬黄配比5∶3为着色剂, 浓度为0.006%, 与浸渍液混合使草莓着色, 达到产品充盈、饱满、色泽适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刚民.果脯蜜饯发展之我见[J].山西食品工业, 2003 (3) :13~14.

[2]黄泽元, 汪芳安.果蔬脯水分活度降低剂选择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02 (2) :16~17.

[3]张水华, 孙君社, 薛毅.食品感官鉴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4]GB14884~2003蜜饯卫生标准[S].

上一篇:铁基工艺下一篇:竞争状况的演变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