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社会实践

2024-08-08

护生社会实践(精选10篇)

护生社会实践 篇1

健康素养是近年来研究的新领域, 指个体获得、理解和利用相关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判断, 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农村居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长期受传统农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使得他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观念和健康素养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 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

一、健康素养概述

(一) 健康素养发展背景

“健康素养”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simonds发表的一篇标题为《健康教育和社会政策》[1]的论文中, 同年, 由simonds在国际健康教育大会正式提出健康素养的概念。2010年, 美国提出了改善健康素养国家行动计划, 美国学者将健康素养的三个影响因素:文化和社会、卫生系统、教育系统作为健康素养的干预点着手干预, 改善和提高美国居民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的提出, 到现在为止不过四十多年, 传入中国也仅仅十多年。2005年, 郭欣和王克安[2]在“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一文中首次将健康素养的概念引入我国。2007年12月, 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3], 并以此为基础, 卫生部组织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健康素养调查。

(二) 健康素养的定义

国际卫生组织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人的认知和社会技能, 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 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并且健康素养被国际公认为维持全民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现阶段, 我国卫生部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中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 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定, 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4]。

二、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

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加强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只有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 才能在内涵上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设文明的新农村。我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5]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 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 参与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目前,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 “以农村为重点”体现了卫生工作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原则立场问题。尤其是当前, 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尚显薄弱, 一些边远贫穷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并未改善。

对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研究, 近三年来有不小的提升。张晶晶[6]指出, 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具有接受膳食营养知识的良好态度, 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健康素养知识相对匮乏, 对儿童的教育力度、教育时间以及教育方式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途径少于城市居民, 针对这一现象, 钱晓波等[7]指出农村居民平均年龄低于城市居民, 文化程度显著低于城市居民, 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基本医疗相关知识、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方面、一般的安全与急救知识与方面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 因为缺乏对健康体检的正确认识, 加上个人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 农村居民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的执行率极其不乐观, 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还是限制在“治疗疾病”上。

三、护生社会实践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关系

由于我国护理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在校护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人文课程、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临床见习等途径来实现, 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境真实性欠佳、护患沟通实践不足的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8]统计分析可见, 接近85%的护理专业学生期望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有72.6%和70.6%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对自身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分别有63.8%、65.1%、55%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提升较明显。由此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对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效果比较明显, 同时, 也愿意参与社会实践, 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陈小萍等[9]指出, 护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了护生的自我感知认同度、学习兴趣、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利用。

护理专业学生, 尤其是本科护理专业学生, 是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的高级专门人才, 需要具备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 并且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体系的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参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可以将课堂教学中书本上的固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刺激护生要进一步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提前接触人群,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护生, 对农村的健康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都比较了解, 可以更准确的发现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就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也更了解农村居民对健康知识、医疗知识的渴求, 相比之下, 更愿意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传播给亲人和朋友, 更愿意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提高健康水平。护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 一方面, 可以锻炼自己临床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及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于医疗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农村居民提供帮助, 获得自身的认同感。王瑞等[10]指出, 护生在服务中给予病人的帮助和指导比普通志愿者给予的更加专业、更加细致, 可以有效地缓解医护人员人手不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从另一个角度讲, 护生在参与社会实践, 普及健康素养知识的过程中, 小范围内减轻了农村基层医疗的资源的紧张的问题。

四、总结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延续,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的有效形式, 是使护生认识社会、了解自身、构建个体角色身份等的社会化过程, 是提高护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健康素养则包括了形成健康决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内容。护生应充分认识健康素养这一概念, 应用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 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为重点, 注重培养农村居民健康知识与技能, 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内容, 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Simond SK.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licy[J].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1974, (21) :1-10.

[2]卓晟珺, 付伟.国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4 (8) :628-631.

[3]李新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 (5) :385-388.

[4]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

[5]曲巍, 唐军.预防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7.

[6]张晶晶.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健康素养知信行及儿童家庭养育现况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5.

[7]钱晓波, 李晶华, 张秀敏, 等.吉林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相关问题知晓率的比较[J].老年医学杂志, 2013, 5 (33) :2334-2336.

[8]覃艳.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29) :166-168.

[9]陈小萍, 郭靖, 俞铮铮等.护理本科生参与养老机构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 :127-129.

[10]王瑞, 由天辉.基于志愿者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5) :37-38.

护生社会实践 篇2

关键词:高职护生 职业淑女 素质教育

一、淑女概念的变迁

1.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我国最早的文学《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对女子的赞美之意。不同的时代对“淑女”有着不同的理解,封建社会中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淑女”的概念中更多的融入了传统礼教的思想,它束缚了女性身心的发展,抹杀了女性应有的魅力和社会价值。

2.职业淑女: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淑女”也有了多元化的理解。“职业淑女”是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传统美德融于一体的现代职业女性。它的基本内涵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的服务精神和具备良好个人修养的新时代女性。

二、五年制高职护生进行“职业淑女”培养的必要性

1.五年制高职护生素质现状

我校从2009年起每年对护理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个人修养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社会公德方面主要是文明礼貌观念淡薄,有的学生“出口成脏”,尤其是对老师、长辈缺乏应有的尊重,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助人为乐是很傻的事情,很少主动去帮助别人;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方面的意识更差,日常生活中一切以方面自己为主;大部分学生守法观念较强,但对校规校纪抱无所谓态度,违纪现象普遍。

护理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普遍。大部分学生缺乏慎独精神,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自控能力差;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能力差;盲目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缺乏大爱精神、奉献精神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个人修养方面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在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发现学生个人修养更主要的和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方式联系紧密,部分学生言行粗鄙,喜欢奇装异服,打扮得不伦不类,头发色彩缤纷,甚至刻意学习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2.护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医疗为主转变为更加重视预防和保健工作。护士是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力量,护理工作范围也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护理工作内容也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整体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症状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等方面,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我国现阶段,护理行业基本上还是女性“一统天下”的书面,因此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淑女”的培养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必然要求。

3.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我国自1996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后,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2014年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三、“职业淑女”培养措施

1.确定“职业淑女”标准

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行业调研,在护生中进行了反复的讨论,确定了“献身医学、热爱护理;遵章守纪、自律慎独;待人以恭、举止端庄;仁心博爱、自尊自重;谦虚好学、不断进取”的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淑女”的标准。

2.制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

将“职业淑女”教育融入五年制高职护生的整体培养方案中,主要是实现三个结合。

一是文化基础课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语文必修课上重点进行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如在学习《三字经》中的精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学生就以此为主题在第二课堂进行了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在学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时,学生会就在全校发出了《向身边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倡议并开展了学习先进班集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护士礼仪》、《护理美学》、《护理伦理》、《护理社会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的学习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安排在《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危急症护理》、《儿童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之前学习或是同一学期学习,同时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将人文的知识整合到临床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加强礼仪、美学等知识,同时逐渐学会从生理、心理、道德伦理及社会等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将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相结合。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操作中始终融入德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合理确定职业定位和增强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尊重关爱他人和无私奉献的理念。

3.加强人才培养的监督和评价

为确保“职业淑女”的培养效果,成立专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和修改了对护生的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由校长一把手领导,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位分管校长负责,各系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为成员,形成全员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的评价小组;对学生的评价纬度也改变了过去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修订了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智育素质、德育素质、身心素质和美育素质四个纬度,按不同的百分比由老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几方面评价组成,最终形成学生的个人综合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格次。

四、成果和体会

1.成果

我校实施“职业淑女”教育三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学生调研发现,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能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二年級就树立了基本的职业理念,三年级就基本具备了一个合格护生的素质,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进入临床实习以后各实习单位优秀的评价明显高于以往;家长也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中反映学生懂事了,长大成人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2.体会

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生具有入学年龄小(初中毕业后入学)、在校时间长、可塑性强、心理稳定性差,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时期。我们只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护理职业素质要求结合来构建“职业淑女”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就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产业需求与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的新时期的“职业淑女”。

参考文献:

[1]周新亭.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2,4(2):104-105.

[2]陈文娟,谢振荣.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困境及中径探析[J].科教纵横,2012,(2):273-274.

护生社会实践 篇3

1 高职护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及评价内容

护生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目前, 对护生实践能力的定义及内涵描述非常模糊, 不同学者各持所见[1~3]。我校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小组根据众多学者的观点, 结合专家咨询意见, 认为高职护生实践能力应包括: (1) 一般能力 (学习与发展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 (2) 专业能力 (评估与判断能力、护理操作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健康教育与指导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 ; (3) 社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管理和领导能力、法律和伦理素养等) 。各种能力分3个阶段考评, 即各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 实习前集中实训阶段和实习阶段, 为此建立了3个评价体系, 即基本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把各种能力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考核。

2 护生实践能力评价方法

2.1 基本技能评价

基本技能评价项目包括护理病史采集、护理体检、案例分析、基础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常见病健康教育。每一考核项目都制定了评价标准。护理病史采集、护理体检在健康评估学课程结束后考核, 其余项目根据教学大纲及课程进度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方法采用临床多站式考评 (OSCE) , 又称目标结构化临床考试[4]。评价主体包括教师、护生代表、护生本人、模拟病人等。考核方法:护生从5个项目题库中分别抽取1道考题, 按要求对模拟病人进行病史采集、健康教育;用模拟病人结合模型进行护理体检及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采用笔试形式, 评价者按相应标准打分。测评总分为100分, 评价内容及分值见表1。

2.2 综合能力评价

护生综合能力即顺利完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5]。综合能力评价采用行为评价法, 其基本做法是: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能力的活动项目并让护生完成, 然后根据项目完成情况, 对照评价标准, 做出能力水平的评价[6]。我们的做法是:将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个护理实训项目进行整合, 每一项目包含若干护理任务, 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的各项护理任务, 评价者根据护生护理任务完成情况, 从整体素质、情感态度、评估判断、操作技能、沟通合作、宣教指导6方面, 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能力评价,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2.1 建立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库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组织护理教师设计综合实训项目, 共42个。要求每个实训项目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若干护理任务, 涉及入院护理评估、病情监测、基础与专科护理操作技术、突发事件的处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

2.2.2 情景剧的编写、演练

根据实训项目要求, 由学生或教师编写情景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此项工作贯穿于各门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中, 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具体组织安排。

2.2.3 确定评价指标及评价内容

根据护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及专家咨询意见, 确定护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内容及分值, 见表2。

2.2.4 考核过程

考核集中安排在实习前两周进行。根据学生人数设置若干考核组, 每组由两名专科护理教师、两名基础护理教师、一名学生代表组成;考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明确考核程序, 统一评分标准, 设置模拟病区;学生以组为单位抽签, 根据抽到的项目及小组成员在剧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半小时准备, 然后按顺序分别到相应的考点进行考核。评价者根据小组成员护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最后汇总结果。

2.3 实习质量评价

2.3.1 评价内容 (1) 实习表现 (劳动纪律、学习态度、工作积极

性等) 占15%; (2) 职业素质 (职业道德、礼仪修养、法律法规意识、责任心等) 占15%; (3) 专业知识 (临床各科理论知识) 占20%; (4) 操作技能 (基础或专科护理技能) 占20%; (5) 专业能力 (评估与判断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健康教育与指导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等) 占30%。

2.3.2 评价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7], 即护生在各科室实习结束后, 科室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在广泛征求医护人员和护理对象意见的基础上对护生的实习表现及职业素质按评价标准作出优、良、中、差定性评价, 并赋予一定分值。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可通过出科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 参照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专业能力评价可采用临床综合考核的方法, 即从本科室住院病人中随机抽取1人, 要求护生收集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 确定护理诊断, 制订护理计划, 并对病人实施护理及健康教育, 评价者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最后汇总各项考核结果。

2.3.3 评价主体

以临床各科带教教师评价为主, 病人、小组长、学生本人评价为辅。

3 护生实践能力评价的原则

3.1 真实性原则

在护生实践能力考核过程中, 实训项目的设计、情景创设、护理任务呈现的顺序等都要符合临床实际, 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3.2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即考核标准应能分解为一定的量化指标, 能够用这些指标客观定性或定量评价护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必须是具体的、行为化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参数。评价方法要简单、易于操作。

3.3 过程性原则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评价过程应贯穿于学习全程, 要重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多元性原则

一是指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即从护生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学习态度、活动参与、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加以评价考核。二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即改变以往教师作为单一评价者, 而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可由教师、学生代表、医院专家、模拟病人、学生本人等构成, 每个评价主体都从自己的视角去评价学生, 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3.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根据实践能力评价过程的实际情况, 能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最好采用定量标准, 不能用或不易用数量确定评价等级的给出定性评价, 如采用优、良、中、差4个等级进行评价。

护生实践能力的构成是复杂的, 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 国内外对护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仍存在争议。一方面, 对护理实践能力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另一方面, 缺乏稳定、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1], 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另外, 护生还有许多能力无法用现有评价方法直接测得, 这些问题有待于护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护生社会实践 篇4

一、护生实习护理安全的HACCP管理:严格遵循HACCP七项原则要求实施

1.影响因素分析

组织护理教师、医院护理部和资深带教老师分析护生实习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其中归因于学校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模拟病房和实训基地、医学法律教育和医德培育。归因于实习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习医院的物理环境、医院管理和文化、医患关系、床护比例和排班、病种数和诊疗技术及药械使用等。归因于护生本身综合素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责任感、医德情操、性格修养、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

2.确定关键控制点

根据“学校可控制、医院可接受、护生易操作”的原则,确定关键控制点,归纳为4大类,即强化护理安全教学理念:护理教学不仅要注重护生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过关,同时要注重培养护生的医学法律和伦理意识、沟通能力、爱伤观念和慎独品质;严格执行关键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服务质量考评办法等;健全监控关键队伍:健全学校——医院——护生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并充分发挥管理作用;落实评估纠正机制:包括实施周期内关键项目的检查评估纠正机制和下一周期实施前的系统纠正机制。

3.制定预防措施

围绕关键控制点,开展“三基、三课、三规、三支队伍”为主线的护生实习护理安全系统管理。

“三基”即抓好护生重点护理项目训练考核。针对护生实习中最常用的输血、输液、注射、服药、无菌操作等15项临床护理技术项目和口腔护理、整理床单位等10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制订并实施专题“三基”培训计划,考试90分以上者方可进入临床实习。改造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布局、流程符合本地医院临床实际,常用设备种类和型号基本与医院同步更新。实验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临床情境模拟法等方法,让护生通过相互模拟寻找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

“三课”即上好医学法律、医学伦理、护理礼仪三堂课。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安排《护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培训,牢固树立护理质量和安全意识。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讨论护理缺陷案例,使护生学会甄别可能出现的护理伦理潜在风险。组织《护理礼仪》《沟通艺术》讲座,提高沟通能力。

“三规”即三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临床实习期间安全管理规定》,对临床实习中的日常管理、人员安全、操作安全、职业暴露防范等作了全面规范。编印《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指南》,详述15项常用临床护理技术的适应证、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并附录医疗事故定性标准和预防、护理缺陷定义和分类、常见护理缺陷的预防等,实习护生人手一册。制定《临床实习护理服务质量考评标准》,明确基础护理、物品准备、消毒隔离、服务礼仪等各方面的护理质量要求及评价标准。

“三支队伍”即健全学校——医院——护生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4.监控

健全监控机制。实习组执行“一日一记录、一周一点评”及重大安全隐患即时报告制度。每个实习点学校指定1名责任心强的老师为实习督导老师,实行“一月一巡检一汇报”制度,每月分片下各实习医院全面督导实习和护理安全情况。学校实行“一年一总结”制度,每年组织实习医院护理部负责人、部分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召开实习工作座谈会,双向反馈护生实习工作情况和改进建议。

突出三项监控重点。一是三项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带教老师日常带教、实习组长日常管理和组员相互监督、学校实习督导老师每月督导,登记、分析和讨论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建立护生护理安全量化考核表,基础分100分,三查七对,每遗忘1环节1次扣1分,护理行为有缺陷或有安全隐患被带教老师纠正每次扣5分,受患者表扬或有效投诉1次相应加或扣3分。二是病历书写质量监控。学校实习督导老师每月对护理病历资料进行抽查,重点检查护理记录是否客观、及时、准确和真实;护理记录是否片面或笼统;是否缺乏所实施的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护理措施的记录及落实医嘱过程中的举证依据等,一方面及时纠正护理文件中的潜在护理风险,同时查找和纠正护生护理工作中的缺陷。三是患者满意度调查。实习督导老师每月巡检中征求患者或家属对护生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5.纠正

学校实习督导老师每月分析巡检结果,针对普遍性或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报学校批准后实施持续改进。这是HACCP管理流程中评估、改进、再设计的循环过程。

6.确认

每轮实施周期结束后,对HACCP管理进行系统评估,确认管理体系流程、运行、控制、评估等措施的有效性并相对固化。

7.记录

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程序和针对这些原则的实施举措全部记录并文件化。

二、实施效果分析

选择2007-2009年在市级医院实习的中职护生为研究对象,其年龄结构、学习经历、实习环境等无明显差异。设未实施HACCP管理的2007年为对照组,与实施后的2008、2009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护理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对3年护生实习前用同一试卷进行护理安全知识测试,考试得分情况见表1。采用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意义(F=712.2,P<0.05)。进一步作两两q检验,结果显示,2008、2009年结果无差异,但均显著优于2007年(q0809=2.74,P>0.05;q0708=11.98,P<0.05;q0709=10.21,P<0.05)。

2.实习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3年间在市级医院实习期间护生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情况见表2,采用x2检验,结果显示,实施HACCP管理后实习期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数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

三、结语

实习阶段的护生存在对医院环境陌生、对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对职业防护意识及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等问题,构成护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隐患。护理差错既有系统因素也有个人原因,差错多来自系统缺陷。因此,加强护生实习护理安全管理必须从系统入手。本研究尝试将HACCP原理引入护生实习护理安全管理,遵循HACCP七项原则要求,系统分析风险和危害,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落实监控评估并做好纠正、确认、记录等,实施效果明显,表明HACCP不失为护生实习护理安全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护生社会实践 篇5

关键词:护生,医用化学,操作竞赛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改要将护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故学院规定每学期组织医用化学技能竞赛,搭建这个竞技平台能够很好地检查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既可反映护生通过学习和实训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达标程度,也可检验教师教学和实训改革的效果,起到了双检验、双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改积极性)和双改(学习和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改正)的作用,针对以往医用化学技能竞赛中存在与高职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现进行如下改革和实践。

1 更新观念,树立医用化学为护理专业服务的理念

为适应高职培养技能型素质人才的要求,需将高职生“做”和“用”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其改革的成果要在操作竞赛中体现出来。

1.1 以往竞赛效果不佳的原因

1.1.1 护生原因

护理专业中大多数是文科生,学习该专业存在一定困难。护生不了解护理专业开设医用化学课的意义,更不了解医用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不同要求。其结果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现象。

1.1.2 教师原因

教学观念没有更新,教学和实训中没有体现化学与护理的关联性,没有提高护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不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竞赛中,都以化学课程的标准来要求护生,不仅没有消除护生的畏难心理,还加重了学习负担。

1.1.3 学校原因

竞赛设计偏向化学专业,与医学关联甚少,护生没有体验到化学对护理专业的重要性,没有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1.2 操作竞赛的改进

1.2.1 竞赛组织者结构的改进

从2014年起,对医用化学操作竞赛进行改革,准备阶段组织化学与护理教学和实训团队,探讨化学与护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关性,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竞赛项目,步骤经过表格细化后,再请相关专业教师审阅,提出意见或建议,修改后再执行。同时在培训阶段,请护理团队观摩指导,检查与医学相关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和准确。最后在决赛阶段邀请化学与护理团队教师参与考评工作,整个过程由一支综合团队合作完成。

1.2.2 根据护理团队的要求进行改进

(1)根据全国高职护生操作竞赛的要求来完善相关竞赛要求。如:要求穿护士服,戴护士帽,化淡妆。(2)注重能力的培养。如:将以往操作竞赛仪器和药品由实验教师准备好,护生上台只操作的简单竞赛模式改为护生自己选择和准备操作竞赛的仪器和药品,这样能更全面考查护生的实验能力。(3)增加职业素质考核项目。如:当仪器和药品不符合实验要求时,考核护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实验完毕后,考核护生与竞赛评委的语言交流(语气、语态)和肢体语言交流是否规范和礼貌等[1]。(4)增加考核护生观察、描述、记录和书写能力的项目,如:操作完毕后要求护生写出实验报告,全面考查护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表述以及对结果的解释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等。

2 竞赛要求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融合的方向转变

在以往的竞赛中,评判的标准注重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方面,没有结合理论和专业进行考核,竞赛要求单一和呆板,护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没能被有效激发,现进行如下改进。

2.1 操作与理论相结合

操作完毕后,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与操作相关的理论考核[3]。如:在配制100m L 9 g/L的Na Cl溶液的操作比赛完毕后,组织护生抽签回答问题:溶解Na Cl的烧杯和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有何影响?在领取实验仪器和药品时不进行核对而马上进行实验是否合理等。

2.2 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如:由上述化学问题延伸到医学问题:比较说明护士在临床进行溶解青霉素钠盐操作时,为什么要反复抽吸几次,一次不行吗?对医疗有何影响?实验仪器、药品在实验台上乱堆乱放的习惯对今后护理工作有何影响等。

教师将医用化学操作竞赛中易出现的错误联系护理专业设计成考题,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有效激发护生的热情,效果较好,不仅能做到基础为专业服务,更有利于护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 化学团队与护理团队相结合,达到以赛促教和促改的目的

在以往的竞赛中,从组织、培训、选拔到决赛的整个过程,只有单一的化学团队,没有护理团队参与,竞赛项目中涉及护理知识是否合理和准确不得而知,现改为竞赛全程由化学团队与护理团队合作。其优点:一是让护理团队教师观摩、指导和评判护生,护生更容易认可化学与护理专业具有相关性,竞赛作用效果更佳,也可真实体现基础为专业服务的理念。二是检验化学与医学相关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达到以赛促改的作用。三是有利于护理教师全面了解竞赛护生的实际情况,为选拔参加全国护理操作竞赛的护生提供依据。四是通过竞赛反映出护生前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为教学和实训计划制订提供合理依据。五是通过操作竞赛中反映的问题,促进化学团队与护理团队间的相互学习和改进提高。

4 改变竞赛的总结方式,使其成为教师和护生的交流互动活动

以往竞赛完毕后,总结、颁奖成为固定模式,现改为参赛护生、观摩护生、化学团队和护理团队的相互交流活动,护生通过对竞赛中表现出的成功与不足,谈如何继续保持和改进完善;相关教师通过竞赛反映出的问题,谈如何改、如何教等,达到了以赛促学、促教和促改的综合效果,获得了各教学团队的大力支持,并获得了学校领导和护生的肯定。

5 改进护生参与竞赛的形式,真正做到以赛促学

将护生参与竞赛的形式改为:(1)预选的选手全部作为决赛的观众,并以抽签的形式公平、公开、公正抽取两名护生参与决赛。(2)各班派5~8名护生作为决赛观众。(3)由教师组织7~8名本课程学习兴趣差的护生协助教师准备竞赛的各项工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4)当决赛选手操作完毕进行理论抽签考试时,如果问题回答不出或错误时,观摩的护生可举手回答,对正确者给予奖励。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增加了参赛选手的竞争性,使竞赛转化为既竞争又相互促进的提升过程。同时,激发淘汰选手和其他原因未参加预赛护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机会与决赛选手同台竞技和展示自我。不同层次护生同场竞技,可起到少数带动多数,激励大多数护生参与学习、改正以往错误认识和操作的作用。

总之,将医用化学操作竞赛进行改革,起到了三促进的作用和效果,一是促进了化学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即为医学而教化学,而不是为化学而教化学。二是促进了化学与护理团队的合作,明确了医用化学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并为其他相关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护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护生不再为升学而学习,而是为职业学习知识、技能,并养成一定的职业素质。四是促进了课程教师了解护生的学习达标程度,从而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避免盲目和重复性。

参考文献

[1]陈鲁,陈德.护理技术操作中护士人文素养要求与评价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4(3):174.

[2]吴育廉,李泳,吴湛霞,等.以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为契机,加强学生化学操作技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241-242.

本科护生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探讨 篇6

1 目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在各护理院校开展已有数年,但与医院临床护理实践相比,无论是在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教老师的选择和培养,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特有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4]。目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主要存在4方面的问题和不足。①实践教学时间短: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健康促进、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时间却相对较短(一般2周~4周),加大了教学难度[5,6]。②教学内容欠全面:目前,各大院校还没有统一的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对内容的选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7]。教学内容通常仅限于实习点的日常社区护理工作[8]。③师资力量薄弱:护理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具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而社区护士专业素质不高、缺乏教学经验,使教师对护生的指导不到位,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9]。④实践基地少:目前,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在家庭和卫生服务站,基地建设尚不够全面。而社区护理教学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社区场所提供实践机会,包括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学校、家庭、社区护理养老机构等[10]。

2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新模式

2.1 学院式社区护理中心

学院式社区护理中心是指该护理中心附属于学院机构,其目的是为居民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为学生、教师提供一个社区护理实践的场所以及进行护理研究的基地[11]。学院式护理中心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相对较为新颖的社区护理模式,它融社区护理服务、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为一体,能够将服务与教育相结合,并满足与国际接轨的需求[12]。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借鉴国外学院式社区服务中心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区卫生发展的现状,2001年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护理学院共同创建了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工作切入点的社区护理服务中心。该中心在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学生社区护理培训与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2 社区-学校合作性护理服务站

社区-学校合作性护理服务站是在社区护理服务站的基础上,与在校的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互合作,将社区护士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更科学、更全面地为社区居民进行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基础护理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社区护理服务站[13]。建立这种社区与学校之间的护理服务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方式,护生的加入有助于社区服务站服务层次的提高和拓宽服务范围。同时,护生参与社区服务,能早期接触社会,并深刻体会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护理并取得成效的前提,从而使护生自觉地加强沟通知识、技能的学习。通过社区护理与护理教学相结合,护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生在社区能够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2个方面。①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开展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居民健康体检;深入社区开展健康宣教。②帮助社区服务站进行允许范围内的基础护理:社区紧急护理知识的教育、主要慢性疾病的护理、康复护理、妊娠及产褥期妇女的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临终护理。目前,护生做得比较多的是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3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效果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本科护生在学院式社区护理中心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在社区的护理实践活动,护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提高,而且更好地理解护士多元化的角色功能、护士工作的独立性及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1] 。同时该学院表示还会增加社区护理实践的时间,以便护生进一步了解以护士直接管理为特点的社区护理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将所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观念应用于社区实践。河南大学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等护理院校进行了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尝试。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实践可有效影响《社区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注重社区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可对护生的社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其学习社区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4]。社区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护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强了其沟通技巧、应变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而且社区护理提升了其作为护士的自信心,初次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部分护生表示将来希望从事社区护理工作[5]。上述两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模式,值得各护理院校的社区护理教育者借鉴和参考。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增强其社区服务的能力,同时,也为社区护士提供了社区护理知识培训的场所。目前,已有护理院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社区护理实践的比例在扩大,只有不断建设和完善社区护理实践基地,才能保证社区护理实践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应选择适当的社区作为教学基地,包括卫生中心、护理站、学校、家庭和社区养老机构,以及在社区建立学院式社区护理服务站。笔者认为可以在建立学院-社区合作性护理服务站为主的基础上开展社区护理教学实践,例如选择医学院附属医院所在社区点为实践教育基地,社区负责人作为护生实践基地的管理者和老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利用护生团组织活动或社会实践作为辅助手段完成部分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活动。在护生毕业前抓好毕业实习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搞得较成功的社区服务中心签订长期的实习合同,让护生到这些社区进行毕业前实习,一方面感受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充实这些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通过以上举措,先积累一些社区护理教学的经验,随着时机的逐渐成熟,再着手建立属于学院自主管理的学院式社区护理中心。另外,承担社区护理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摘要:指出目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主要存在实践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欠全面、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基地少4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介绍了学院式社区护理中心和社区-学校合作性护理服务站两种社区护理教学新模式,认为该两种社区护理教学模式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区服务的能力。

护生社会实践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科实习的96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1月至9月实习的48名护生作为传统护理带教组, 其中男生6名, 女生42名, 平均年龄 (21.4±1.2) 岁;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实习的48名护生作为康复护理带教组, 其中男生5名, 女生43名, 平均年龄 (21.8±1.1) 岁。两组护生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护理带教组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带教, 每位护生由固定带教教师带领完成各自的职责, 对专科疾病护理常规与程序、各种仪器设备操作保养、消毒隔离措施、各项技能操作由带教教师负责讲解示范, 并结合病人身心状况给护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 同时注意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主动沟通能力, 及时给予指导与肯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培养护生的学习认知行为, 根据具体疾病创设问题情境, 了解护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给予反馈指正, 使其主动查阅相关信息, 增强自我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另外, 每周由带教组长统一讲授专科疾病理论知识1次, 以提问及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 使每位护生准备相关疾病的护理查房内容, 书写护理病历, 出科前带教教师共同考核评定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 以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康复护理带教组在传统带教模式的基础上, 增加以下内容: (1) 入科介绍。带教组长向护生统一介绍科室医护人员、科室制度、科室文化特色、专科疾病治疗、护理发展状况等, 使护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2) 护生跟随带教教师完成各项工作时, 带教教师以护理程序为主线, 融入康复护理理论知识, 包括: (1) 示范护理评定, 如肢体感觉运动、末梢血运、动脉搏动、肿胀疼痛、体位摆放搬运方法等。 (2) 讲解疾病治疗方法的各项准备要点。 (3) 介入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如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 潜在并发症预防措施, 生活自理能力, 各种康复仪器应用等方面。根据疾病恢复的不同阶段逐项讲解示范, 督促护生及时评估病人, 落实情况, 鼓励护生与病人进行沟通, 从询问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协助卧床病人改变体位、指导功能障碍肢体活动方法等, 说明卧床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后果, 教护生利用健肢配合调整体位, 避免引起疼痛, 使病人愿意接受护生的工作方式。指导护生查阅相关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或与主管医生沟通, 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适当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从而提升护生的自信心和临床工作适应能力。

1.3 考核标准

出科前按传统带教考核项目方法实施:通过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 考查护生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目标、人文关怀、沟通协调、学习态度、技能操作及护理病历共10项内容, 每项各10分, 总分100分。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生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目标、人文关怀、沟通协调、学习态度、技能操作及护理病历的成绩进行分析, 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生成绩比较见表1, 康复护理带教组各项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护理带教组 (P<0.01) 。

3 讨论

3.1 护理临床带教的重要性

护理实习阶段在护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阶段是护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过渡阶段, 也是帮助护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的非常重要的时期[4]。带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护生对护理事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及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护生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护士, 又是带教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2 应用康复护理理论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病人对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非常关注, 对健康知识需求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5]。骨科疾病是因突然发生意外造成骨折, 或各种骨病长期的疼痛刺激造成肢体功能障碍, 它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治疗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病人病情稳定后, 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知识, 具体锻炼的方法、时间和次数, 饮食方面及预防并发症的知识。选择最佳时机并在疾病恢复阶段实施康复训练, 可以使病人提高生活质量。

3.3 应用康复护理理论带教护生临床实践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降低残疾率、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也是形成专科特色文化的基石。应用康复护理理论带教护生临床实践, 通过培训和示范肌力、关节活动度、行走步态、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指导病人采取增强肌力、关节活动度、颈腰背肌训练等方法, 有利于护生较全面地掌握病人病情动态、康复训练计划实施状况, 发现病人的不适反应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从而进行分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并分阶段进行再评估和巩固, 促使护生有效掌握专科理论知识, 提升实践能力、临床技能和沟通水平。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应用康复护理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效果, 寻求最有效的方式, 提高护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科实习的96名护生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传统护理带教组与康复护理带教组, 各48名, 分别进行临床带教, 对两组护生在出科前的护理查房进行护理质量评估, 考核康复护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护理病历的书写。结果 康复护理带教组护生康复训练指导、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沟通协调、人文关怀、操作技能和护理病历等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护理带教组 (P<0.01) 。结论 应用康复护理理论带教护生, 可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提升护生的自我价值感,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理论,护理教学,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平自玲, 廖淑梅.规范化、分阶段教学在护理本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2) :459-460.

[2]李小燕.浅谈基层医院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质量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5S) :103-104.

[3]石风英.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陶莉, 刘莹莹.护生临床带教质量管理的创新与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44-545.

护生社会实践 篇8

1. 研究对象

某校2012级大专护生, 10个班共568人, 其中女生558人, 男生10人。

2. 研究方法

2.1 确定情景, 编写资料

内科疾病很多是以系统划分, 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 同一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有相同的地方, 很多护理措施也大同小异, 我们根据内科临床常见疾病, 研究小组讨论后编写了10项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情景, 从主诉回顾到病史, 再到诊断、治疗、护理等环节, 尽量与现实一样,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2.2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过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该模式下的教学核心就是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对知识进行建构,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可行的办法”[4,5,6], 过程如下:

2.2.1 教学任务设计

在学习每一典型疾病之前, 我们都对学生提出相应的任务要求,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在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教学时, 其目标分为:

知识目标: (1) 掌握主要症状的护理措施及综合防治措施; (2) 熟悉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和治疗原则; (3) 了解病因和发生机制。

操作目标: (1) 掌握有效排痰方法、吸氧、肺功能锻炼、动脉采血及血气分析、多参数监护; (2) 熟悉呼吸机的使用。

能力目标:能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作出判断和相应的临床处置。

2.2.2 教学情境设计

根据学习内容, 创设与临床类似的情境。如在学习急性心肌梗死时, 教师扮演患者, 一手捂住胸口, 露出痛苦表情, 呼吸急促来到学生面前诉说胸骨后压榨样的剧痛伴呼吸困难1小时, 让学生进行接诊和做出相应处理,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培养临床思维。

2.2.3 自主与协作学习设计

自主与协作学习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求异思维、批判思维、探索精神与合作的能力。每个班4-8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每个学生自主去完成并做好记录, 然后小组成员再聚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相互交流, 如果还不能完全解决,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解决, 而不是帮助其解决。

2.3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在学校学习完后进行评价, 第二部分是实习后由带教老师评价。

校内考评由两部分组成:自评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包含考勤、课堂提问回答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及实践操作情况。教师评价前3项各占10%, 最后1项教师扮演病人, 护生扮演护士, 通过护生的表现来打分, 占70%。教师评价记为合格与不合格, 总评分≥70为合格, 70分以下为不合格。自评结果显示护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教师评价结果显示只有6个主动性较差的同学不合格, 其他562个同学均为合格, 教师也认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比往届各方面能力都提高了, 特别是临床处置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探索、研究和推广的教学模式。

实习后评价主要通过访谈带教老师来获得反馈信息, 我们选取了实习生多的8家定点实习医院, 随机找了16位有多年带教经历的老师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这一届实习生的评价, 然后对所有老师的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带教老师对这一届的实习生评价较好, 跟往届的实习生相比, 他们的临床处置能力更强, 遇到病人知道如何下手, 比较灵活, 主动性积极性较好。

3. 讨论

近年来, 护生见习和实习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扩招, 学生数量多;另一方面患者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有些患者拒绝护生进行操作, 带教老师也不敢轻易放手让护生做, 使得教学资源供需严重失衡[7];此外, 不少医院护士缺乏, 低年资护士多, 带教老师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8]。此前就有往届的不少同学反应他们在医院实习学到的东西很少, 带教老师基本不会主动跟他们讲各种知识和技能, 大多数时间他们只能是看, 有些病人也是不愿意他们进行相应操作。因而护生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严重受到影响, 也进一步影响了护生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甚至动摇从医信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让其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和建构, 教师只起到支持、合作和引导的作用,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场景。而典型疾病情景设置是一个接近真实的情景, 可使护生感觉自己面对的就是真正的患者, 在此情景中可反复进行训练, 容许错误出现[9], 还可以明显提高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协作能力,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当然, 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 提高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来指导教学, 如何设置典型疾病情景, 如何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等仍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摘要:目的提高高职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方法在模拟职场环境下通过建构主义教学对2012级大专护生10个班共568人进行内科护理临床处置能力的培养;结果此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护生实习前考核成绩基本合格, 实习后带教老师也对护生的临床处置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结论在模拟职场环境中可以明显提高护生临床处置能力, 护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条件使教学和现实接轨。

关键词:护生,建构主义,临床能力,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娟, 刘丽, 李峰等.在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能力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7) :68-69.

[2]丁亚媛, 余立平, 张风铃等.重点高校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2) :18-19.

[3]郑海英.浅谈影响实习护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2) :95.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 5:74-81.

[5]王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6) :1825-1827.

[6]马味.建构主义理论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7 (2) :135-136.

[7]梁芬.中职护生临床实习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分析及防范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1) :83-84.

[8]仇颖, 李秀丽, 徐乃伟.我国护理临床带教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 28 (5) :1796-1797.

绿色奥运 护生惜物 篇9

最早打出“绿色奥运”旗号的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们为保护一种濒危野生青蛙--金铃蛙,修改了填埋沼泽建设场馆的计划,为动物专门修了围挡和通道。这个举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这也符合《奥林匹克宪章》中“要确保奥运会在善待环境下进行”的要求。

在北京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进程中,北京市关于自然保护的内容包括:加强城市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立体绿化、新增林地13万公顷,林木覆盖率接近50%,自然保护区面积不低于8%,加强湿地、林等生态系统管理。珍惜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繁育,继续开展“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抵制外来种的入侵,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奥运行动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如何实现“绿色奥运,绿色生活”呢?我们可在日常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改善行为并达到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请用无磷洗衣粉,

减少水华保鱼虾。

——尽量少用洗涤液,

呵护环境与肌肤。

——拒穿羊绒衫,

保护大草原。

——穿衣自然得体,

不应频繁换弃。

——少用纸尿布,

环保又省钱。

——衣物集中洗涤,

小件尽量手洗。

——洗衣之水收集,

冲厕或者擦地。

——旧衣循环变时尚,

换季换出新感觉。

——反季买衣,宽余、便宜。

——新衣洗后再穿,

免除化学药剂。

——内衣棉麻为主,

化纤不利身体。

——拒穿裘皮衣, 不剥野兽皮。

——告别一次性餐具,不让碗筷变垃圾。

——不进野味店,拒食鸟兽餐。

——青蛙吃昆虫,请君嘴留情。

——选择绿色食品,支持生态农业;

拒食鱼翅燕窝,不做愚昧食客。

——消费肉类应适量,纵欲口腹命不长。

——吃多少点多少,吃不了兜着走。

——尖头番茄勿买,激素有碍健康。

——瘦肉精害人,抗生素伤身。

——动物性食品,重金属富集。

——方便食品,对健康不方便。

——鲜艳食品,对身体不灵验。

——亚硝酸盐致癌,熏腌食品少吃。

——增白食品增病,添加剂也添毒。

——海藻、薯类能排毒,

茶叶、豆浆减辐射。

——少荤而多素,吃远不吃近……

——造林植树,公民义务。

——阳台绿化,装点咱家。

——提笼架鸟,伤天害命。

——生活垃圾减量,家庭源头环保。

——窗前投鸟食,鸟来有喜事。

——一水可多用,洗衣水冲厕。

——选择节水器具,增强忧患意识。

——随手关灯,节俭本能。

——出门下榻宾馆,减少用具更换。

——少用空调,心静自然凉。

——简易装修,减少吸毒。

——选择节能灯,电省钱也省。

——太阳能洗浴,温馨又持续。

——公交为首选,市民都方便。

——骑车出行,环保英雄。

——每月或每周,少开一天车。

——生态旅游,敬畏鸟兽。

——开车呼朋唤友,尽量合伙搭载。

——停车及时熄火,不令空气变浊。

——支持保护区建设,非公莫入。

——不在野外钓鱼,不抢水禽食物。

——鸟兽爬虫之地,禁搂落叶杂草。

——该出手就出手,

打个电话能揭丑。

——谁把树叶烧,当心我报告。

——谁敢噪声响,告他没商量。

——留意环境信息,志愿社会公益。

——参加绿色社区,建设绿色校园。

——持家俭约和谐,秉承传统文化。

——树立生态道德,恪守持续发展。

——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人关爱着,

勿以善小而不为,天天环境日!

——网上拜年,短信传情。

——认养绿地,关爱大地。

——纸张用双面,环保又省钱。

——旧物再用,尽量不扔。

——乐善好施,物尽其值。

——回收废品,循环再生。

——集约使用物品,买书不如借书。

——选择洁净能源,耗油不如耗电。

——限制、或不用一次性物品。

——倡导使用绿色产品,

选可再生材料制品。

——选购简装商品,

垃圾减量要紧。

——购物自备布袋,

减少白色污染。

——认定绿商标,

钞票变选票。

——环保有利,

把握商机。

——购本地产品,

减地球负担。

护生社会实践 篇10

社会学整体性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护生学习社会学基础是从护患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是为了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特定的社会场所,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那么,在苏州相关的医疗单位里见习、实习,以至于将来就业,如何更好地做好护患沟通,这就使得在校护生不仅在思想上,更要在行动上做好必要的准备,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教学引导。

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同时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该院把护生的“社会学”与“苏州话”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整合。

一、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具体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1]。进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后,接受苏州地域文化和护理操作规范的社会化,见习、实习、就业继续社会化等都属于社会化的过程。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遗传和生理条件决定了人有社会化的可能性,如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高度的学习能力。人的语言能表达头脑中的表象、概念和思想。人类对语言的反应和使用,使人们能够交流思想。没有语言就谈不上社会交往,也谈不上社会化了。

护理操作中的“三查七对制度”中,其中七对有: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七对中有“两对”是必须和患者沟通的,这就是“对床号、对姓名”,为此,作为在苏州实习的护生,如何准确地用苏州话读出“床号”的阿拉伯数字和病人的“姓名”,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护患沟通工作。

护生、护士在社会化过程中,借助地域、专业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社区护理班的学生,见习、实习乃至于就业都将定向在苏州大市内,社区里老年人特别多,听不懂普通话,护士只能用苏州话与之沟通;其他普通护理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目前该院在校护生来自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浙江、河南、河北、湖南、陕西、贵州等十一个省份,在苏州各家医院实习时操着带有南腔北调各自乡音的普通话,与苏州人尤其是与苏州老年病人进行语言交流时颇显尴尬。

因此,借助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要求,同时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种社会互动,个体的社会化是难以完成的,语言是个体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二、护患沟通的切入点

为让护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并有成就感,以提高学习苏州话、服务社会的信心。如何将护患沟通和苏州话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找到切入点至关重要。苏州话沟通的内容很多,外地人一下子要学会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但“对床号”的那些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基本上都能学会,课后只需反复练习就行。

数字的读法,虽然只有十个阿拉伯数字,但是可以借助数字学习苏州话的七个音调和相关的声母和韵母。(Yik liang se sii ng log cik bok jiu seg lin)。个别数字的苏州话读法,比较特别,比如“2”,在“222”的个(ni)、十(nie)、百(lian)不同的位置读法是不一样的。学会了数字的读法,除了床号外,诸如药名、剂量、浓度、时间、血压、体温等都将能活学活用。

还有“对姓名”的姓名中的姓,号称“百家姓”,普通常见的姓也就一百多个,这些姓在有限的几节课里也能很快地教会学生读法;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姓氏的读法,能够触类旁通,延伸到生活用语中,以一当十。

姓名的读法,在苏州话中,和普通话相比,变化很大。比如声母变化比较大的有“龚(jiong)、任(nin)、胡(wu)、何(wu)、黄(wang);苏州话特殊声母(ng)读音的姓也时常见到,比如“颜(nge)、岳(ngog)”;苏州话韵母变化,造成“刘(lou)、楼(lou)”[2]读音不分;苏州话的声调更有七个之多,使得很多人“一(yik)、叶(yig)”阴阳、清浊读音混淆。百家姓基本学会后,那么诸如“黄颜色、楼道、一片、叶片”等生活用语也能拓展学会了。组织社区护理班的学生深入苏州工业园区高尔夫社区,在学雷锋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居民量血压,在此过程中,学生接触和学习了苏州话,如“lian xuek ak”。

如此整合教学,以利于护生在“三查七对”的护理常规对话中,能用苏州话讲准“床位号”和“姓名”。

三、语言训练的网络化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社会学”课上,每次占用四分之一的时间专门教授苏州话,大量的训练和学习都放在课后,教师专门为此建立了一个新浪博客“让伲来讲苏州闲话(http://blog.sina.com.cn/suzoueo)”[3]。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标准苏州话手册》,查到自己名字的苏州话拼音,然后用苏州话拼音到网上报到,与此同时,大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学习别的报到同学的姓名读法。每堂课点名时教师都用苏州话来进行,反复强化、刺激,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苏州话。为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苏州话百家姓读法的程度,教师还专门制作了百家姓网络测试题(http://www.sojump.com/jq/1259050.aspx)以及阿拉伯数字网络测试题(http://www.sojump.com/jq/1337753.aspx),供学生课后自测。

教师及时将平时的授课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片段视频,放到新浪博客里,供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各个击破、反复练习。通过看静态的网页或动态的视频,举一反三,巩固学习效果。

为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教师还把以往每届选修班课的护士情景对话的苏州话视频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学习、观摩。

教师及时撰写或者转载博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广播电视到拼音发音,学生全方位地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苏州话方面的知识,了解苏州话的发音技巧以及苏州话在护患沟通中的可操作性。

四、情境对话的团队化

Team-based learing,TBL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法,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重视、接受和实施的教学模式。它是在2002年由美国Oka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等正式提出,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小组团队讨论合作为形式,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

团队的建立基础点是同学们互相熟悉、畅所欲言,能最大限度地散发出闪光点。为此,在“社会学”课程的第一次课上,就宣布以宿舍6个人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舍长是默认的组长,也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家长,更可看做是一个护士站的护士长。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是一个模拟社会化的过程。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为了学以致用,为此,交代学生要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和医学、护士有关的人和事。要求学生按照编写小品那样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剧本,以文本的形式交电子和纸质作业;再参照情境电视剧《护士站的故事》,自己导演、表演、录制、后期编辑制作,最后以视频的形式交电子作业。然后组织组长、教师作为联合评委,评判各组拍摄的小品视频。

学生在设计短剧的时候,以苏州话为语言展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将来与苏州病人的交流,增进亲切感,维护好护患关系。这些小组在将文字翻译成苏州话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就指派苏州籍的医学、护理教师进行专门指导。

通过这样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学生既过了一把导演瘾,也过了把演员瘾,更是在无形中将“社会学”和“苏州话”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总结

社会化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在这四个方面中,生活自理技能是步入社会化的第一步;职业技能是谋求生存的本领,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二步。个人在掌握了生活自理技能后,要进一步学习语言和文化,还要掌握专业的技能以适应独立的生活。

本课程的探索,对于推动护理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及提高其适用性,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护理技能,更好地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摘要:社会学与苏州话课程整合教学,强调了整合的必要性,使得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生们找到了在医疗单位继续社会化时,与病人沟通的语言切入点,并展示了其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课堂、网络如何学习苏州话,并通过在线测试,提高学好苏州话的自信心。

关键词:社会学,苏州话,课程整合,护患沟通,网络

参考文献

[1]孙巧玲.社会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13.

[2]汪平.标准苏州音手册[M].济南:齐鲁书社,2007:109.

上一篇:Winsock技术下一篇: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