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教育(共12篇)
社会实践教育 篇1
教育一个孩子, 带动一个家庭, 影响整个社会
六一儿童节期间, 全国各地被授予“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的众多基地, 都组织开展了围绕质量主题、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掀起了青少年质量教育的一阵高潮。
质量塑造未来, 质量教育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自2011年正式启动以来, 在国家质检总局和教育部的大力推进下现已日见规模, 目前已有国家级中小学基地52家, 省级中小学基地近百家, 不断形成以国家级基地为骨干, 省、市等各级基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质量教育基地是集知识讲解、现场观摩、动手实践、互动交流为一体的别开生面的公益实践平台, 作为孩子们正常学习空间之外的“第二课堂”, 通过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实地感知和体验, 极富创新性地奠定、提升孩子们的质量意识。本期《中国标准化》将重点从各国家级基地2013年所开展的活动中选取部分精彩“章节”与读者分享。
社会实践教育 篇2
学院名称:xxxxx
专业:xxxxxx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实践单位:徐州市睢宁李集中学
实践时间:2012年1月26日—2月8日
当地教育资源和教育现状
在今年的寒假我参与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以“当地教育资源与教育现状”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学进行了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主动拜会母校班主任(老师)、高中同学、校友,交流心得,培养友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就2011届高考学生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以及志愿意向、专业意向及考前心里等问题进行调查并进行总结分析。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同时,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我们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调查、采访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关于对“当地教育资源和教育现状”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针
对李集中学的现有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师生满意度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现状为主。其间利用大部分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家
访以及同李集中学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素质教育。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基本全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
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徐州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镇里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我们这些不太发达的小城镇,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乡镇的优秀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
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社会实践教育 篇3
李斌,女,1980年生,辽宁盘锦人,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维佳,女,1985年生,辽宁鞍山人,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钟鸣,男,1985年生,辽宁大连人,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丁颢(通讯作者),女,1978年生,吉林洮南人,主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担任着培养优秀党的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增强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个体实践,提升他们的能力素质将会对伟大“中国梦”以及“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作用。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中,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很好的抓手和平台。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可以理解“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学习优秀社会人物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 学生党员 中国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无论是党的整体,还是党的成员,在自身素质、思想觉悟、政治行为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先进性。先进性是理论学习前提下的行为和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不断奋斗。高校作为培养党的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也担负着党员再培养、再教育,培育出能够永远紧跟时代步伐,造福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优秀党内成员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员“中国梦”教育的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对党不断提出新要求,在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先进性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也不断拥有新的主题。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闡述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最大限度为实现中国崛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将党和人民紧紧凝聚在了一起,也赋予了每一位党员更强大的自信和力量、更坚定的责任和担当。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代表,肩负着 “五位一体”社会建设的重任。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能力素质和个体实践将会对伟大“中国梦”以及“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紧跟时代发展,契合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内涵,适时、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党员“中国梦”主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途径
依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近段时间以来,全国高校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培养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丰富,有结合十八大开展的党员民主生活会、党校培训、理论讲座以及宣讲等理论学习活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梦”、认识“中国梦”;有征文比赛、青春励志书籍推荐、电影展播等拓展活动,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中国梦”以及自己与“中国梦”的关系;也有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共植理想树、评选优秀学生典型等活动,这些则主要起到在大学生中发挥“中国梦”的积极导向作用;还有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学雷锋社会实践等活动。笔者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化“中国梦”教育效果方面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中国梦”教育实效
1.“观”资源,强化学生党员“我的中国梦”认知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作为优秀青年中的积极分子,更应该扛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通过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党员走出校园,到基层中去了解,到社会中去调查、参观、访问,去认识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和部分地区的落后现状,去了解改革开放事业的艰难复杂,从而明白“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意识到自己在实现“中国梦”中的责任,树立明确、清晰的“我的中国梦”,为“中国梦”奠定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2.“学”资源,增强学生党员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有梦想而不敢于实践,就是空梦想。要增强学生党员“中国梦”教育实效,还需让他们拥有梦想必能实现的信念。要达到这一教育效果,大学生村官、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劳动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都是拿来可用的理想教育资源。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党员去接触生活中的平凡英雄,去了解他们实现梦想的故事,去解读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必将激励学生党员去大胆实现个人梦想,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并坚信只要齐心协力,不断进取,“中国梦”必将实现。
3.在资源中“实践”,锻炼学生党员全面发展和履行责任的能力
“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碌碌无为实现不了中国梦,平庸作为也实现不了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积极贡献,更需要过硬的能力。大学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将是对他们的必然要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不断付出努力。而大学生们现在更需要努力全面提升个人能力。社会实践可以为他们提供真实的操练舞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依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设计活动主题,通过沟通联系、策划宣传来进行前期筹备和团队组建,制定详细的实践流程和任务分配,最终通过全体成员努力,将任务执行下去,将计划实现。当然,实践活动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突发事件,成员们需要集思广益、开诚布公、以大局为重,拿出解决方案。一次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组织、领导、执行、合作、沟通等各方面能力。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的支医、支农、支教等活动,还将大大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具备这些能力,也是实现“中国梦”这一时代责任对学生党员们的必然要求。
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梦”提出的时代意义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增强他们实现梦想的信心和能力,激励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强大的正能量和突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爱玲.论实现“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6-17.
[2]冯德勇.论大学生理想教育中的中国梦[J].青年与社会,2013:9,146.
[3]唐昌维,王馨婧.中国梦--当前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新思路[J].理论观察,2013:5,116-117.
社会实践教育 篇4
爱国主义本身是千百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对自己的祖国形成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 其核心是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 心系民族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自古以来, 我国各族人民形成的血肉与共的关系, 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把本民族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心系祖国大家庭。大学生带着社会、人生的许多问题, 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寻找答案, 自己解决问题, 往往会使他们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思考, 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从而使他们的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了解和熟悉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中国当前的国情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他们才更能明确时代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 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
2通过社会实践, 实现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优越的环境中、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 其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均较缺乏。学校、父母迫于高考压力, 从小给他们灌输的是考上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 实现个人价值。而对学生奉献自我, 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 实现社会价值却很少顾及。所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刻不容缓。而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第一, 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 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了愉快体验, 才会在今后更乐于参与类似的实践活动, 进而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第二, 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会赞同的需要、对未来奖励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第三, 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广阔前景, 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为民服务等实践, 既帮助了别人, 又与相应的社会人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也受到了教育,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锻炼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3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要渠道来进行的。政治理论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 系统地向广大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走上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
社会实践教育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要健康成长, 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 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 自觉地投入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 “艰辛知人生, 实践长才干”。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 只有联系实际, 才能真正掌握, 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 才能真正用好。青年学生只有到实践中去, 他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会不断得到提高。一个人的成长, 只有书本知识, 没有实践锻炼是不行的。大学生要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要在祖国和社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就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对国家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所以, 让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有意识地去认识社会, 在社会中成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缺一不可。一方面, 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协助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社会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他们有所提高, 有所升华。另一方面, 当今大学生大多都是“三门”生 (小学一中学一大学) , 在家庭和学校, 大多数人是被捧着过来的。他们缺少社会实践, 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 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使他们认识问题多浮浅、片面, 分析问题易于绝对化, 对个人前途或者理想化, 或者悲观化, 而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他们走出校门, 到农村、工厂去, 到基层去, 去体验社会, 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 这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情,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和不断地完善自己, 从而真正实现理论的内化。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又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具体地说。就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 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去,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服务社会相结合, 与勤工俭学相结合, 与择业相结合, 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训练。利用好寒暑假,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 只有我们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元, 逐步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多渠道地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卓有成效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面对这飞速变革的时代, 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才能充分地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丰富自我、改善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同时, 也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深化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行之有效的得到开展。
参考文献
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篇5
在此次的实践活动中,我始终被一些精神打动着,下面把我的一些领会总结以下:
1、被困的只有精神,而不是精神
在与门生兵戈之前,我们有幸见到了校长,一个质朴的像是平凡农民的中年男人,对我们的到来表现了欢迎,给了我们又一种难言的打动。
在教师宿舍,我第一次看到,农村教诲的艰苦,一间十平见方的房子,几张陈腐的单人床,一张充满光阴陈迹的木桌,另有便是一顶吊扇,床上的安排的大略的,尽管有些教授也如我们平常的年龄,但她们异国布偶,异国打扮镜,她们的床单上天然也异国维尼小熊。
据那边的教授介绍,冬季还是靠生火炉取暖和,在校留宿的教授也异国暖气,吃水要到最远的处所去打,教授们为了给孩子批改功课,冬季的手是冻了的,我没法想像,在一间间低矮的办公室里,教授们是用甚么样的精神去连续知识的。
走进粗略的讲堂,看到破旧的桌椅,才知道进修前提的艰苦。连投影仪都是豪侈品,黑板是发白的,桌椅是破旧的,玻璃是有着黑色裂缝的,另有那因为冬生成火而熏黑的墙壁,乃至,我可以看到穿透玻璃的裂缝。讲堂里异国电扇,一顶都异国,因为房屋低矮,通风结果也不好,便是如许的前提,冬季冷,夏季热。
我们的到来,引发孩子们一阵纷扰,她们好奇,她们求知,她们用巴望的眼睛看着我们,这让我的心沉甸甸的,多了一份责任。
孩子们寂静地坐在讲堂里,渴求的眼睛敞亮而闪烁,对知识的酷好震动我的心灵。当我传闻,这群孩子当中有县里的第一名,区里的第一名的时候,我的心又一次震动,孩子的面貌是质朴的,也是明净的,更是坚韧的,他在提醒着我,艰苦的环境,只能带来精神的贫苦,而他们那颗巴望富强,巴望走出去,巴望知识与气力的心是不会被困住的!
2、带来的不可是精神,更紧张的是一种精神的传达
实践期间,我们尽量把我们所学的精益求精,我们知道,一周的时候,我们不能带去更多的知识,但我们要带去一种理念,要带去一些进攻心灵的东西。
我们用心去上,从作文教导到涉猎练习,从英语语法到数学运算,从美术练习到音乐喜好,我们想把我们知道的都报告孩子们。并且,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个全国很大,这个全国很高雅,他们有必要也必须经过议定本身的竭力走出去,走到更美好的全国,再把更美好的东西带返来,构筑故乡。
我们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些带领讲义,从他们的甘甜的笑容和巴望的眼神中我们读出,我们带来的不是这些便宜的精神,而是一种精神,是知识的传达,是搏斗的热忱!
3、我们的思虑
暑期社会实践是转瞬的,与孩子们别离非常的不舍,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的刚强的求学精神是可敬的,我异国经历过他们那样的苦日子,异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进修过,此次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也感觉到了。
社会实践教育 篇6
【关键词】专业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75-02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创业产生了需求和兴趣。对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各高校开始逐渐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制。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力量和学生的发展潜力上更具备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自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后,国内各大本科院校也先后设立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同时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高校继续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本科院校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创业研究基地,为大学生设立创业项目等,而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展了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在开设创业课程、探索教学方法和创业管理研究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创业教育观念未能统一。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在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创业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和学校对学生创业信心不足,认为学生缺乏资本,很难创业成功,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教育的开展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可以不受别人管理,可以赚大钱;而一些家长对学生自主创业不支持,要么盲目给予学生经济支持而没有教育引导,要么把学生自主创业看做空谈,坚决反对。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对创业教育目标的认识差距较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
(二)创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从课程设置上看,大多数院校把创业教育归入就业指导课程中,是选修类课程。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学科,近年来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开发了SYB、STYB理论为主的教材,但在教材和课程的开发上尚未系统化,可选择的教材和教辅资源较少,一些教材未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没有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多为大班上课,一些高职院校并未设置创业教育的实习基地。理论来源国外,未能贴合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际。
(三)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创业教育课程配备专业教师,一些还是具有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创业教育因涉及多学科,内容丰富,需要教师熟悉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同时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的需求把握到位等,这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社会阅历较浅,本身缺乏创业经历,不熟悉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因此对课程的理解和研究动力不足,导致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理论灌输,而对企业的运行过程和管理操作环节并不熟悉,学生渴望了解的知识没有学到,学习兴趣不高,达不到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仍不是很重视,没有设立具有针对性的部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和服务;一些学校未能建立创业实践平台,学生缺少锻炼机会。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整,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引导和指导不足。
二、结合专业社会实践,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创业教育,将专业社会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通过“经贸助农工程”项目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开展与特色专业相结合的创业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创业教育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接受专业创业教育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服务回馈社会,有效地将专业社会实践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以专业社会实践创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质量。
(一)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打造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等现有专业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将技能训练和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创造多样专业实践机会,让专业课教师能在指导学生解决专业难题的同时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引导学生服务、回馈社会。同时,更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创业教育,创造机会开展创业教育实践。自2013年4月起,“经贸助农工程”通过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为一些县、村提供农产品流通网络规划方案,同时有效利用学院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促进各村农副产品营销,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流通中所遇到的难题。目前,融水县、宁明县、马山县、大新县、横县、宜州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等部分特产依托这一平台走进市场。
(二)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实习创业教育培养目的。“经贸助农工程”通过在校内开展创业计划、创业模拟、创业技能大赛和校园展销会等与各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专业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运行模式,了解国家政策和创业环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外,由专业教师具备农产品营销、流通专业知识的学生到乡召开知识讲座宣传农产品营销知识、宣传国家惠农政策、开展农产品营销市场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发挥具有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认证学生的专业特长回馈社会,同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有效地将专业社会实践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切实掌握建设农村、服务农民的过硬本领,达到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预期培养目标,为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三)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研究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为教师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经贸助农工程”把社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强的“双师型”教师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时把一批专业知识较扎实的年轻教师纳入队伍中来,以老带新,加强创业教育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项目的实施,教师结合本校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到基层实践调研,组织学生在校外内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活动,丰富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经验,打造了一支创业教育知识扎实、师资结构合理、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四)构建校内外专业社会实践体系,形成教育长效机制。“经贸助农工程”将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共发展,创建专业社会实践体系,项目化引导、以校内实践活动深化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在项目启动后组织志愿者到村中协助村民共建村垃圾池,在多个乡、村小学中建立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站,定期在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爱心募捐并将助学物资送到农村孩子手中。此外,专业课教师还多次带领学生到村宣传国家助农政策并开展农产品经纪人知识培训,形成与专业教育接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搭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系社会的专业社会实践体系,建立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的有效平台,保证教育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运用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在创业教育中的启示
自“经贸助农工程”启动以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过程中收获了良好成效,对学院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主要收获以下启示:
(一)从学生需求出发,确立创业教育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当前“90后”学生思想和需求的变化改革现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学生面临的难题开展创业教育,寻找适合学生需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教会他们更全面地看待创业。同时,创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教会他们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创业问题,面对创业难题,训练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从书中理论走向创业实践的转变。
(二)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将教育效果最大化。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更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整合各专业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条件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最大化、最优化使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三)将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回报社会。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优势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为目标。专业实践使学生从理论学习阶段过渡到社会实践阶段,高职院校既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也要联系社会需求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使专业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专业实践带动社会服务,以社会服务促进专业学习,让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科学指导下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0
[2]李瑞星,艾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3]胡树祥,吴满意.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桂党高工宣〔2013〕11号);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项目B类(2012JGB342)
【作者简介】吴兴兴(1969-),女,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篇7
1. 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实践现状
目前, 各大高校都逐渐认识到了实行社会实践的优点, 继而在实际的教育环节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继而由此丰富大学生的教学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 推动大学生的发展以及成才。关于目前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体现在下述的三个方面:
1.1 开展各类大学生模拟比赛
目前,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帮助其成长成才, 各高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模拟比赛, 诸如创业设计大赛、企业模拟沙盘大赛等。事实上, 这些模拟比赛的通过设定相应的社会场景, 帮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之下学习、成长。除此之外, 该类比赛的开展能够完善课堂教学的环节,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1]。
1.2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现阶段, 为了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大高校都逐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并以此为基础, 实现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
在构建社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 需要各大高校加强与政府、企业、公益机构的沟通和联系, 并在基础上构建起以合作共赢为原则, 以推动大学生锻炼成长为目标的且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3]。
相关的实践证明,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构建和运行, 能够有效的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相关领域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3 构建实习制度
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对此, 就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建立起实习制度[4]。
以师范类学生为例, 师范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 前期需要对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教法进行系统的学习, 后期则需要在学校的安排下进入到中小学进行实习。在实际的教学实习的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并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需要面对新问题, 并且需要独立解决这些问题, 而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继而由此推动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2. 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2.1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立体认识
现阶段, 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是在传统的书本教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因而其对于我国国情、民情等方面的认识都过分地局限于书本。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则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社会[5]。
事实上, 大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的活动中, 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我国的国情, 并能够亲身感受到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到我国的发展状况。继而由此增强其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 并最终积极的推动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2 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
事实上,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帮助大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6]。
目前, 大学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理论, 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事实上, 这种能力的学习却需要依托于社会实践的开展。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 学生一方面可以应用所学知识, 从而增强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中通过面临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从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2.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
现阶段, 各高校所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大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实施的。事实上, 在社会实践活动策划开展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同团结协作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追求、发展的新认识。
事实上, 由于社会实践在策划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 而学生在这一过程, 需要加强同各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并团队协作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而这些都能帮助学生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诸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总而言之, 大学生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能够推动其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7]。
3 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由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以及学以致用, 并锻炼培养起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基于这样的原因, 就使得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笔者做了下述的分析:
3.1 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意识
为了推进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需要高校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并纳入到教学计划。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宣传, 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意义的了解,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8]。
事实上, 认识能够指导人的行动, 因而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 能够有效的带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3.2 鼓励教师参与相关活动
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指导老师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指导老师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往往起到引导的作用, 并以此提高社会实践的深度, 并推动相关实践活动的安全、有序的进行[9]。
基于此, 需要各大高校鼓励教师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从而取得最优的结果。事实上, 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3.3 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在推动高校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 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奖励机制, 继而以此诱发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事实上, 在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一方面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协商合作, 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从而推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效的发展。
此外, 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 通过合理地制定评判标准, 并进行科学的评价, 从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者是做出突出贡献的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从而以此激励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并最终由此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课堂的结合[10]。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 对相关环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对加强了高校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提出了相关措施, 笔者认为, 随着相关环节得到了具体落实, 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向上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2]徐志平.论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电大教学, 1996 (6) :1-3.
[3]郑婕.论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115-118.
[4]范冰.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柳清秀, 关红辉.高校课堂实践课教学新模式及其特点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6) :112-113.
[6]刘翠霞.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理念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4 (5) :84-88.
[7]彭海兵.浅谈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7) :164+166.
[8]SanelaČekićBašić.SERVICE USER INVOLVEMENT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BOSNIA-HERZEGOVINA[J].Ljetopis Studijskog Centra Socijalnog Rada, 2009, 162.
[9]James Drisko.Splitor Synthesis:The Odd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and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J].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014, 422.
社会实践教育 篇8
一、深入学习,领会教育活动的主旨
蓬莱路二小的班子是一个年轻的集体,班子成员都踏上管理岗位不久,因此以领导干部的身份参加党内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还是第一次。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启动之时,支委和班子成员就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我们一定要真学、真懂、真提高。为此,班子成员排出专门的时间,认认真真、逐字逐句潜心研读必读书目和选读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真诚地交流学习感受。这样一种深入的学习方式,使我们几位年轻干部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问题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了,切实做到了入脑入心,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学习,我们深入领会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和责任担当。在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了谁”,最本质的问题是“依靠谁”,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去做”。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在多次学习交流中,我们不断明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那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结合学校的发展工作来看,就是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目标,检视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以“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通过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倾听民意,聚焦师生关注的焦点
明确了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明确了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和落实的方向之后,我们以活动为载体,确立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那就是一切为学校、教师、学生谋发展。为了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采取座谈、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师生、家长和退休老同志征询意见,寻找工作改进和发展的方向。本着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态度,我们听取了100多人次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归类,师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呈现了,学校发展的难点问题凸显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硬件改善。由于地处老城厢,学校场地有限,活动空间局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困扰我们领导班子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是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如何在完善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蓬莱小镇”课程建设,努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内涵发展亟待突破的难题。
三是师资队伍打造。近年来,随着学校青年教师比例的不断增长,他们渴望专业引领,需要成长平台。因此,关注不同层次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也成为我们班子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三、转变作风,增强攻坚克难的锐气
上述几个群众尤为关注的问题,都是学校工作中的硬骨头,但我们不能以客观原因或以年轻缺乏管理经验为借口而原谅自己。我们要借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直面问题,鼓起破解难题的勇气,增强动真碰硬的锐气。
看清了自身的问题,明确了改进方向,我们首先从改进班子作风入手,群策群力想办法,开门纳谏寻对策。听学生意见,请教师支招,邀专家指点,很快打开了工作思路。通过实践,三大难题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和突破。如,针对学生活动空间局促的难题,校长亲自挂帅,干部带头,带领党员和教师积极开发校园空间的功能,围绕学校德育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校园每一面墙、每一块地、每一个空间的作用。如:利用两个大楼门厅,新增了书架、书橱和玩具箱;开辟了“艺术小舞台”和“运动小天地”;走廊墙面上结合学校培养“有个性、守规则”的蓬二学子的育人目标,更新了“礼仪故事”画板等。
四、破解难题,勇于回应师生的诉求
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关键在于群众的呼声有回应,提出的建议能落地。为此,我们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把广大师生最为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审慎研究,集思广益,带领广大党员共同破解难题,助推学校发展,切实履行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承诺。
“蓬莱小镇”课程自开发以来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在听取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着手解决小镇课程中专业知识支撑不足的问题。学校分批安排教师参加相关课程的专业学习,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拓宽课程知识面,提升课程水平。专业的支撑使小镇课程的内涵不断丰富,提升了课程质量。
“政治素养高、团结协作强、育人水平佳”一直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打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我们除了落实、完善学校原有的带教制度、执勤校长制度外,还新推了轮岗制度,即安排素质高、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到教导处、德育室等中层岗位轮岗锻炼,使优秀青年教师有了成长平台,也为学校管理层结构优化、培养后备干部打下了良好基础。
智慧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 篇9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 “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教育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推动教育云平台建设实现教育社会化服务势在必行。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跨界协同、模式创新, 全力打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总部设在北京丰台科技园的云校 (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推动“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进程, 深入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 将“互联网+”与学校传统教育全方位结合, 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提升教育质量, 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几年的发展, 云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域2万多所学校, 四百余万学生群体, 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教育信息化智能平台之一。
融合创新 共享发展
立足“三通两平台””教育规划的实施, 云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坚持创新、融合、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把创新摆在智慧教育云平台发展的核心位置, 以开放的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撑的关键,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推进学习模式、学校形态、教育管理的创新, 把云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面向全国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管理资源共享平台, 促进区域共建共享,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国集中供给。云校为各省市教育局构建专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方便对各个学校进行全方位管理;云校为学校提供集学校信息发布、教学教务管理、资源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化管理服务, 为老师提供集备课、教学、进修、交流为一体的一站式办公服务, 为家长提供全方位了解孩子成长的家校互动服务, 为学生提供集上课、答疑、测评为一体的一站式学习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 为教育部门产出学业诊断、教育智能、区域教学质量评估等教育教学优化解决方案。
根据智慧教育云平台的顶层设计, 云校为学校管理者、教学研究者、教育行政人员、学生、一线教师、家长等六大人群提供服务。
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云校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是一个校园内不同业务系统的服务综合集成平台。从校务管理、教学管理、家校互动、移动办公、考勤系统、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帮助学校提高教学教务管理效率, 将学校管理、OA办公、运营管理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在设计理念、功能设置、内容提供方面满足了学校的实质需求。云校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功能:1.学校管理平台:校务管理、教学管理、考勤系统、OA办公、统计分析系统;2.家校协同教育平台:家校即时通讯系统、家校协同教育系统;3.学校微网站平台:手机微网站和PC端双网站;4.移动办公平台:基于手机及PC信息共享的校园APP。云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已经覆盖全国十几个省市区域, 帮助一万多所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
云校教学资源综合系统包括文库、视频、题库、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云校文库整合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课件素材、备课教案, 为老师提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 还提供权威的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材和课件下载, 为老师提供强有力的教研工具。同时支持文库、视频、题库、数字图书的上传以及管理。
云校教学资源综合系统将更多的资源进行传递, 打破班级的围墙、学校的围墙、城市的围墙, 通过云校的这个平台, 让资源流动起来, 让边远地方的孩子也能共享共用, 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师生互动 学生为本
云校慧学系统围绕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互动展开, 为学校教师提供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教师空间相互之间, 以及与学校空间、学生空间可以互联互通, 形成教教互动, 教学互动;空间资源也能自动汇集和相互推送, 是老师开展学习、交流、分享活动的实用平台。
教师空间功能包括:我的课程、公告发布、我的任务、我的资源、电子作业、记事本、学生问答。帮助老师的日常工作更加清晰、有条理, 方便沟通、简化工作流程。是为广大教师量身定做的教学空间。
学生空间功能包括:快速问答、教学公告、我的任务、弱项分析、天天练习、错题本。方便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业, 对自己功课上的薄弱环节了如指掌。
让教育理论走进教育实践 篇10
一、医学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的启示
20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类疾病的大量变异和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疾病的迅速增加, 人类疾病的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诊断与治疗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传统医学的诊治方式越来越受到质疑。一个医生, 不管他临床经验多么丰富, 如果仅凭个人经验进行诊断与治疗, 将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不道德的, 因为他面临着巨大的医疗风险。
如何选择诊治方案, 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事故呢?循证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 循证医学已深刻影响到世界和我国医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进程。循证医学的任何医疗决策都必须依据三个条件:一是最好的临床研究成果, 二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临床症状, 三是病人自己喜欢的诊治方案。
此时, 研究者、病人、医生三方形成医疗联盟。在该框架内, 医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者密切关注医学实践, 对临床实践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医生从诊断、治疗、评估等环节均参考相应的治疗指南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行医;病人的价值观、文化与偏好也得到重视, 医生不再主宰治疗全部过程, 病人亦可基于证据参与治疗决策, 选择自己适宜的治疗方案,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的过程中。
这样就将医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的应用研究分开, 并根据严格的临床研究证据建立起治疗指南或医学数据库, 让医生遵循最佳的证据进行治疗。这样既保证了医学理论研究的权威, 也保证了治疗的效果, 规避了医疗风险, 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框架。
二、教育理论走进教育实践的途径
教育的对象是人, 而人具有无穷多样的发展潜能, 教育的全部意义便是实现和扩大其发展的可能性, 让学生充分展现其自由性、开放性及创造性。为了实现这一神圣的教育目标, 仅凭教师个人的教育经验是难以实现的, 也是违背教育的道德的;受循证医学的启示, 我们可借鉴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 搭建教育研究者、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合作的教育平台;将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分离开来, 分别构建具有指导、牵引意义的理想教育理论和具有操作意义的实践教育理论, 使教师既能明晰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 认识教育的真谛, 又能明确地把握教育的实践规范, 这样教育理论就会“下嫁”教育实践。
1. 构建理想的教育理论。
教育是人类自己发明创造的一种实现理想追求的途径和手段, 因此, 理想的教育理论就是反映人们对教育的崇高追求, 包含理想的目标、理想的原则以及理想的方法等。理想的教育理论中的一切构设虽然只是理想设定,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 也许永远得不到完整的显现, 但是这些理想的构设却是我们向往的目标。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人们提供关于教育的认识论指导, 正是这种可能的存在, 引导人类充满信心地奔向未来。
由于理想教育理论中的理想目标把人的多种可能上升为统一的目标, 具有一种抽象的关系构架特征。因此, 理想的教育理论不能直接指导教育实践, 而只能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尤其是联系眼前的现实。这样往往会淡化教育理论的终极价值, 失去了理论升华与超越的动力。
2. 构建实践的教育理论。
如果说理想的教育理论是从人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进行构建的话, 那么实践的教育理论就是用什么样的框架和策略达到目标、实现追求。
第一, 设置最低的教学标准。以往, 我们总是设立一个固定的最高标准, 促使每个学生向该目标努力, 让千差万别的学生拼命达到一个很难达到的、固定的最高标准, 这样会阻碍学生多种可能的发展。现在, 我们需要设置最低的教学标准, 在学生达到最低教学标准之后, 学生拥有了多种可能发展的条件。
第二, 建立多元合作的平台。搭建合作的平台, 将研究者、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纳入同一的教育体系之中, 各司其职,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建立一个知识持续积累、实践可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行动的框架结构, 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实践“相互滋养”。
研究者提供教育的解决方案。研究者要从业已形成的理论拓展到正在进行着的生动的教育实践, 从教育理论中分离出类似临床价值的操作框架与策略, 建立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基于解决方案进行教学。在这个合作平台上, 教师依据问题解决方案, 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 结合校本、班本状况, 制定出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此时的教师不再孤军作战, 而是与教学联盟合作教学, 每个成功的案例又可以完善解决方案。
学生有权参与教育实践决策。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均由教师决定。现在, 学生及家长的文化背景、偏好、价值观等因素均得到考虑, 学生通过参与教育决策, 不仅能选择集体的学习方式, 而且能提出个人的学习要求。学生还能了解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程序、学习的评价及预期的结果。这样, 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目标达成的效度。
管理者协调整个教育过程。有了研究实证为支撑, 管理者可以用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来进行管理。例如, 参照研究实证的结论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定, 科学地评估教育改革的成果;组织相关专家, 针对具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制定教育问题诊断、干预、评估的教育指南;保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权利, 规范教育秩序, 保证教育系统得以顺利运转等。
我们应在上述诸方面构建实践框架, 落实实施策略。让学生率先达到最低的教学标准, 然后提供更高水平的标准、框架与策略, 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赏识教育 篇11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信奉“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总是认为他们的表现离要求还差一大段距离。另外,教师潜意识里还认为:如果表扬学生,他们会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所以教师会有意不去表扬学生。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殷切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何况还处在成长阶段的那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相信,只要教师以真诚的笑脸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都能发出由衷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一定会燃起求知的欲望,一定会扬帆远航。
二
教师也许经常给自己找借口:学生不够优秀我怎么表扬·可什么是优秀,怎么才算优秀呢·难道非得方方面面都过人才算优秀·难道今天比昨天进步不算优秀·
再想一下我们初为人父、人母时的情景:在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话说得再差、再迟,也从不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也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刚刚一岁甚至不到一岁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优秀”可言,可为什么在父母眼里就那么棒,那么“优秀”呢·那是因为爱。因为爱,父母总能发现自己孩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不吝赞美。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如果教师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欣赏每个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学生的闪光点,怎么会找不到表扬學生的途径呢·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闪光点,不论是所谓的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只要对学生充满爱,只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只是盯着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就一定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这么可爱,每个学生都是这么优秀。
三
教师应该勤于观察、善于发现,要始终相信,在学生的身上终究会有让人值得肯定的东西存在着。也许他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为人真诚;也许他生性懒惰,但他乐于助人;也许他英语学得不好,但他是“数学王子”;也许他不是很聪明,但他勤奋执着;也许他经常违反纪律,但他是体育健将……只有全面地了解他们,才能及时准确、客观具体、恰当适度地鼓励、表扬学生,才能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表扬就是工作、学习的润滑剂、兴奋剂。表扬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表扬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满足,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肯定的喜悦感,这会增强其自信心,转化为强劲的内动力,进一步发扬自身的优点,精益求精;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情趣,并逐步形成创造能力;可以使学生得到赏识鼓励与情感熏陶,从而养成乐观的健康心理,积极向上、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多向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自由联想的空间和充分发挥的机会。
在笔者教的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平日不爱说说,更不会主动和教师交流,成绩较差,上课时经常低着头,作业经常不完成,总之他是教师们眼里的“差生”。根据观察,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不是不想学习,他是失败的次数太多了,受到的打击太大了,所以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已经默认了自己目前的状态。
一天,笔者找了个没有人的安静地方,和他一起坐着闲聊了很多,说了一些他让人欣赏的方面。最后,他问:“老师,我还能行吗·我能学好吗·”笔者看着他的眼睛坚定地说:“如果我认为你不行,我今天就不会找你了。”这时他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从那后,上课时他抬头认真听讲,按时做作业,主动问问题了……有一次,在这个学生的作业上笔者发现了一句话:“老师,谢谢您!从来没有人像您这样鼓励我,欣赏我,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其实,笔者只是给了他一点关爱,一点鼓励和表扬。原来,学生需要教师做的并不多。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再多一点,表扬再多一些,学生会创造出我们想象不到的奇迹。
四
在工作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作为教师,应具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欣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一言一行乃至奇思妙想,对他们充满信任,还要毫不吝啬地向学生表达由衷的欣赏,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展示空间和舞台,为他们的下一个进步找到新的生长点,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就是要全心投入、真诚表扬,这样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总不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不欣赏他,甚至会觉得瞧不起他,他自然就不喜欢你,从而不喜欢学你教的这一科。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12
1.1 含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实践的主体, 依托于地方资源, 通过大学生自身的体验和认知, 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由理论到实际、由接受到创造、由学习到生活的沟通,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丰富理论, 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多年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社会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 社会实践作为专业技能训练的补充, 为大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 类型。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的特点, 决定了其类型的多样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 各类社会实践在组织实施和活动形式上不相同, 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目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教辅类实践、社会调查类实践、志愿服务类实践、能力提升类实践, 等等。
1.3 发展。
20世纪初,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杜威的命题进行了辩证的否定, 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主张结合社会生活来教育。这种结合社会生活的教育就是社会实践, 两者相辅相成, 应用所学进行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近年来, 全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 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接受教育, 更多的是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两课教学和校内思想教育活动的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逐渐扩展到了各个领域, 从社会调查到企业实习, 从教学辅助到社会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进入21世纪, 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智育手段, 受到广泛关注。2004年8月, 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重要机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帮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和义务,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实践在各高校广泛开展, 并不断对其规律进行探索, 能开创新的社会实践领域, 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2. 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参与志愿性质的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内在动机, 他们在体验社会的同时奉献社会, 从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高校德育教育中, 应注重肯定这种积极的奉献精神, 强调社会实践的意义, 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树立良好的社会实践风气, 并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形式。
2.1 社会实践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 大学阶段如果只学理论知识, 不付诸实践, 会导致理论和实际脱离, 反而影响理论的学习, 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 接触社会, 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书斋里无法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 自高中毕业后就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对国情民情了解不多, 且缺乏社会经验。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 通过亲身体验生活, 如看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等, 与社会接触, 大学生能从社会实践中得到启发, 使思想得到升华, 认识和了解社会, 明确自身的时代使命,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以更积极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2.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首先, 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使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实践性教学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特点和特殊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科学的方法论,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另外, 社会实践不同于专业知识课程, 它是一种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把专业知识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升综合能力结合起来, 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 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尤其在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 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受到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 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3.1 用社会实践作为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标准。
在新思想新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冲撞中, 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显露出局限性, 而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成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活动。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大学生与社会进行接触,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所以, 社会实践可以作为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标准。
3.2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3.2.1 坚持开展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社会实践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可以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 并参与多种社会实践, 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校内社会实践的优点是容易组织实施, 对教学有针对性, 大学生参与度高;校外社会实践的优点是与社会的接触多, 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促使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国情。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是发挥两者优势的基础
突出职业特色, 推进高职德育工作
李朝霞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咸宁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 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进行分析, 提出高职德育工作必须突出职业特点, 抓好学生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的教育和培养, 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 重视学生劳动观念、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和考核, 将德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 以使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高职德育工作就业教育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 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 它是按照职业分类, 根据一定职业岗位 (群) 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 (技术应用型) 人才。与普通本科相比, 高职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 “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这个具体的德育目标是由高职教育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的。高职教育的德育工作开展要针对高职的特点。
一、突出职业特点, 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是职业性, 它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为目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与这一教育目标相呼应, 应带有较为浓厚的职业色彩, 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进行各
上, 把两种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既有校内的社会实践, 又有校外的社会实践队伍, 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创造多种实践机会, 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3.2.2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是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可以稳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延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成果可保留下来, 为以后活动的开展作借鉴。正确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可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而系统地开展, 为活动的连续性提供保障,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参与社会实践, 持续地进行下去。高校在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时, 应选择革命老区, 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 同时在帮助老区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大学生参与奉献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加强。
3.3 强化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活动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的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应坚持以育人为本, 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 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社会实践能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 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 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得到锻炼, 体验和
项德育内容的教育时, 应当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职业的实际。高职的理想教育, 应当与树立职业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结合起来;在进行法制纪律教育时, 应该补充相关的行业职业法规的内容, 为毕业时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在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时, 应当结合该行业职业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史, 努力让学生热爱该行业;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时, 除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的形势和大政方针外, 还应充分讲授行业改革发展的形势和重要的方针政策, 教学过程中可尽量多选所在职业的案例, 从感性入手, 多感知, 多理解, 促使职业理想的形成。
抓好学生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教育, 从一入学就应开始, 并纳入入学教育计划, 请相关老师、工作人员组织讲座和相关活动。要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讲清该行业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可以组织学生到该行业职业的先进企事业单位参观了解邀请先进模范人物座谈, 讲述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认识体会, 介绍他们敬业爱岗的先进事迹, 使学生一入学就较快地了解所学的专业、将来所从事的职业, 建立对职业的认同感, 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当前的专业选择结合起来, 调动学习积极性。要教育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岗位特殊的纪律和行为要求, 并努力去做好, 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此外, 还要通过入学后日常的遵纪守法、基础文明教育和德育表现的量化考核等措施, 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纪律、讲究言行文明的好习惯。
二、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教育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感悟人生, 培养创新能力等。在实践中, 特别是奉献社会的志愿活动中, 大学生们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懂得生活的艰辛, 把实践经历与自己原来的生活进行比较, 感悟到珍惜便利的条件, 把握珍贵的机会, 珍惜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官秀成.浅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6) :161-163.
[2]黄平.论社会实践的功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思[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06-108.
[3]刘红英.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构想[J].教育评论, 2007, (4) :66-68.
[4]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5) :30-31.
[5]魏俊文.关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考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07, (7) :135-136.
[6]杨光.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功能与有效途径[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1994, (7) :58-60.
[7]杨向荣, 孙波.社会实践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J].青岛海洋大学学杨晓娟.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长治学院学报, 2005, (2) :56-57.
【社会实践教育】推荐阅读:
社会实践纪律安全教育12-14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08-13
社会实践通讯稿教育11-13
社会实践心得教育机构08-16
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社会实践报告05-16
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报告08-08
教育类的社会实践报告10-02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总结06-07
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调查报告07-04
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自我鉴定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