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机制

2024-09-24

社会实践机制(共11篇)

社会实践机制 篇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对于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 大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假期与日常相结合的方式,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 开展了文化宣传、技术推广、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还组织学生奔赴各地, 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和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社会实践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和更直接的效果, 可使学生所学技能与社会和企业接轨, 尽早进入“社会人”的角色, 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

走访企业、参与生产实习要鼓励在校学生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利用社会实践走进企业, 同时要求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全部走进企业, 带上《学生质量跟踪调查表》、《实习日志》等资料, 主动向企业宣传介绍学校, 或通过在企业一段时间的实践实习, 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力争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与企业相互增进了解, 可以展示自我, 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 并可间接接受企业的考察;企业也能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人才、考察人才、预聘人才。

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包括扶助社会弱势群体, 与社区、中小学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共建工作, 支教扫盲, 对中小学生讲解科普知识、宣传环保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 组织文体活动, 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新思路,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中小学生的暑期生活等等。要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 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考察实习大学生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 针对社会和基层的需要, 走进车间厂房、公司企业、城镇乡村及科研院所等地进行实际参观学习, 开展广泛的国情社情调查,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优势, 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地方需求, 可组建专业优势互补的实践服务团, 按照项目化要求, 扎实开展服务,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力所能及地帮助地方解决困难, 增强社会责任感。

项目调研大学生在有关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焦点问题、群众关注的事件等, 开展生态、农业、技术、资源、环保、社会等方面的专题调查, 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形成调研成果。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文化活动大学生要深入农村和社区, 通过发放资料、举办讲座、宣传板报、编排演出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摆事实, 讲道理, 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果。帮助群众加深对“两会”精神的理解, 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我国的大好形势, 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红色之旅”活动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 了解我国革命建设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成就, 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 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通过寻访党的革命历史旧址、走访老红军等, 缅怀革命先烈、忆史铭志。

社区活动学生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 参加自己家庭所在社区、村镇的工作。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学生可以组成社会实践服务队, 以社区文明建设为目的, 以提高居民遵纪守法意识为目标, 协助社区开展党的政策宣传, 革除社会陋习, 弘扬文明新风。

宣传和谐社会建设理念通过讲座、报告会、板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 组织大学生向城乡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建设和谐社会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组织大学生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城镇规划、支教扫盲等方面的服务活动, 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

建立长效机制, 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活动体系制度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与否, 取决于前期的宣传发动与策划, 而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具体运作和后期总结。只有将宣传、发动、运作、总结等实践的各个环节纳入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中, 形成统一、系统的运行体系, 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才能切实保证社会实践目的与效果的实现。社会实践制度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学校社会实践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制度、社会实践检评制度、社会实践奖励制度等内容。此外,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内, 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 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和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 与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挂钩, 明确指导教师的相关待遇,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成立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拨出专款并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实践活动的开展。要重视总结与评比工作, 以社会实践报告会的形式检查社会实践的成果, 实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卡”, 对比较突出的社会实践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活动内容专业化要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 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 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状态, 而是与实际相结合。随着教育改革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 高校应进一步更新育人理念,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进而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从目前高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看, 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一方面, 可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的品格, 让学生适当接受多种类型的实践教育, 将有利于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另一方面, 可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 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 同时, 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活动平台阵地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 是扩大实践成果、积累实践经验的社会条件。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阵地化, 良性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势在必行。可以根据地域就近、专业就近、方便参与的原则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当前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 要特别突出产、学、研结合, 如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等, 这些地方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 在这里进行社会实践, 容易得到指导教师的指点, 尤其是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比较便利, 地方政府也愿意提供条件, 给予支持。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不足, 不能满足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 同时也存在重建设轻培育、轻利用的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纠正形式主义的弊端, 把工作做实, 保证工作效果。

活动管理项目化通过借鉴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做法, 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和指导的有效模式, 在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课题中抽选出若干课题作为重要课题予以立项, 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收到良好效果。这一有效模式的建立对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可起到积极作用。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 可以采用社会调研类、实践服务类、就业创业见习类、志愿服务灾区类、科技创新实践类等多种类别的项目化管理模式。社会调研类应注重对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革新、民生、就业创业和低碳环保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重点调研;实践服务类应注重结合专业特色,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社会服务;就业创业见习类应注重在学校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志愿服务灾区类应注重利用学生返乡时机, 就近就便为灾情严重地区提供志愿服务, 开展儿童帮扶活动;科技创新实践类应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 支持专业教师吸收并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建设, 组建团队作为科技立项进行研究。

活动途径多样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掌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而这一目标的评价主体———企业将决定这一目标的实际效用, 因此,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灵活的校企合作, 将成为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在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 也要让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 进而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熟练技能, 可通过校企之间的科研活动促进学校的教学, 同时也可加快企业的技术革新, 使两者双向受益。教师在企业中接触一线设备和技术, 可使理论与技能直接对话, 交相辉映, 从而推动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总之, 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受到教育, 增长才干, 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顺祥.对高职教育特色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6) .

[2]马丽, 周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 培养高素质人才[J].科技资讯, 2005, (26) .

[3]赵丽霞.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性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4]吴学兵.试论实践育人的德育意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5]姜丽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4) .

[6]洪功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社会实践机制 篇2

——坦坪乡创新民调工作纪实

调解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体现出了中国人“不愿意打官司”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国际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荣称为“东方经验”。

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民调解,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5月,国务院第1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人民调解法(草案)。6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第一次审议了人民调解法(草案),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第二次审议通过了人民调解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三十四号主席令公布。2011年1月1日,人民调解法将正式施行。人民调解法的颁布施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对人民调解工作高度重视。

2010年1月13日,在坦坪乡会议室正式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会议中13名坦坪籍的社会知名人士每人均领取到一份由乡人民调解委员会颁发的综治调解志愿者得聘书,他们的工作职责是义务协助乡党委政府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其目的是整合这种社会的优势力量,把他们吸纳到社会稳定工作的队伍中来,较好的顺应了案件、矛盾纠纷群体寻求除政法、政权机构力量以外的群

体介入调解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和案件的需求。

一、创新维稳机制社会治安社会治的重大意义

坦坪乡乡域面积广,人口众多,民情复杂,各类矛盾纠纷容易突发,导致一直来基层维稳压力较大,存在疲于应对的被动局面。为此,乡政法委审时度势,在2010年1月13日率先在全县成立了综治调解志愿者委员会,此委员会成立不失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创举,一是顺应了社情民意的需要。纷繁复杂的社会面需要和需求一批“威望高”、“思路宽”、“路子好”的调解志愿者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来共化矛盾纠纷,符合“从哪里生,由哪里了”的哲理,是充分实现社会治安社会治的维稳管理机制,自而形成“村民自治”的良好局面。二是引导社会力量的需要。把这些分布在社会各行业,乡域各主要姓氏的优势力量引导到为基层政权、司法机构服务基层的工作上来,变曾经被视为基层稳定的负面力量为基层稳定工作的主力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面的控制压力。三是进一步健全、壮大基层维稳网络的需要。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的有识之士通过引导吸纳进基层维稳队伍,积极参加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可充分的缓解基层维稳的压力。只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才能确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优

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社会和谐。

二、创新维稳机制社会治安社会治的基本要求

鉴于综治志愿者身份特殊性,乡党委、政府明确要求其要以构建平安坦坪、维护坦坪稳定为首要任务,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综治调解工作方针。一是健全机制,全面调度。每月必召开一次由综治调解志愿者、各村调解主任、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参加的综治工作例会,由综治调解志愿者和各村综治调解主任写出每月的工作小结,在会上进行月结汇报,交流经验。同时制定了隐患限时处置制度,小隐患即时处置,较大隐患即时报告、及早处置。二是加强学习,强化素质。有目的的组织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案件的分析调研。由司法所负责人收集和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其进一步的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乡政法组负责通报每月的各类案件及矛盾纠纷的案情及调处情况,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大家共同探讨、商议处决意见,增进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的经验。三是加强指导,适时督导。把所聘请成员视为社会稳定工作的“触觉”,为促使“触觉”能在全乡各行业、各领域延伸得更深、更广,乡政法委不定时督导13位综治调解志愿者开展排查、研究、分析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积极调处民间纠纷,预防矛盾激化,狠抓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指导调解志愿者扩宽调解领域和范围。

三、创新维稳机制社会治安社会治的现实成效

案例一:坦坪乡石富冲村黄雄军因去年在广东打工与本乡雷村郑军雄产生口角受了一定的怨气意图报复,趁2010年3月31日回家扫墓之际,纠集自己家族30余人,手持器械到雷村将郑军雄家房屋砸毁,并用狗血淋在其父的遗像上实施诅咒,其行为令人发指,社会影响极为恶劣。郑家强烈要求严惩肇事者。乡派出所迅速介入侦破此案,查明了此案的真相,将黄雄军一伙人的行为定性为寻衅滋事。乡党委政府从稳定的大局出发,为了此案的处理尽量不留后患,一方面及时安定好双方家人及所属村的干部的情绪,不使纠纷矛盾升级。另一方面组织乡调解委员会在本辖区聘请的综治调解志愿者李三毛和李四禾协同乡政法组领导着手此案的调解工作,组织当事人双方及其亲属进行了多个回合的精心调解工作,最后双方权衡利弊,握手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由肇事方一次性赔偿受害方9.7万元,并主动向受害方赔礼道歉。同时为使此案能全面处理到位,乡政法组的同志通过亲属对其进行法律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促使已被上网追逃的黄雄军于4月29日到公安机关进行投案自首。为此,这件近年来坦坪乡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仅仅用时一个月得到了圆满、妥善的处理。

案例二:2010年9月25日,罗贤义收到了补偿款5000元,布

满皱纹脸皮浮现出了沟壑的微笑。2010年5月3日,坦坪乡罗村罗贤福道听同村罗贤义对其儿子有不当言语,气上心头,赶赴罗贤义家论理。双方互不先让,并大打出手。推搡中,罗贤义旧伤再次被伤,随即送往医院治疗,共花去诊疗费用1.8万元。如此,才有了开头的完结一幕。坦坪乡人民调解委员会接悉村干的汇报后,速向村干及群众了解情况,知晓双方是同堂兄弟,年龄相差无几均为61岁。同时召集双方外家亲戚综治调解志愿者李元生分别对双方进行调查讯问调处。一是站在亲情的角度。剖析“血浓于水”的关系,让其转变观念,整合亲情资源,使其重视亲情的重要性,为调解铺基础;二是依照口供及现场观摩。据实,各方均有人身侵权的行为,理当互担民事责任。但考虑罗贤义作为言语不当一方,且身负旧伤,应承担自身诊疗费用的主要责任,而罗贤福作为侵权一方,虽自有损失,基于“串门”之前提,应承担次要责任。最终,工作人员听了双方各自合理主张后,抓住矛盾关键点,达成一次性调解赔偿协议,由罗贤福一次性补偿罗贤义5000元整,作为人身损害所造成的误工费和营养费的补偿。当赔偿款到位之后,当事双方喜笑言开,握手言和,亲情依旧。综治调解志愿者李元生还接受双方当时人家属的热烈宴请。

案例三:2010年5月26日,托山村李贤福在权属地块建造宅基地时,与邻居李本洪产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受伤。坦坪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后,协同本村籍的综治调解志愿者李桐生一起到现场,用皮尺当着当事人的面量好尺寸,并耐心调处讲析,明确权利义务,达成一致协议:

一、李本洪与李贤福房屋相邻之0.6米走道属公共区域,双方当事人均无权独自占有;

二、李本洪与李贤福在各自房屋的侧对墙均不得留出入门,如已留出入门用砖砌实封严;三是李贤福一次性补偿给李本洪医疗费等费用11800元整。

案例四:2010年10月27日下午5时许,坦坪乡秀溪工业园鑫瑞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将40.807万元赔偿款交付给秀溪村民李和翠手中,自此,发生于26日的刘天成工伤死亡事故终拉下帷幕。

10月26日晚8时许,死者刘天成在鑫瑞公司生产车间工作的时,不慎被台阶上陨落的细碎矿石砸住头部,当场昏迷。厂方知悉,速将刘天成送往医院治疗,因伤势严重,最终于晚11时许医治无效身亡。死者家属得知哀讯,悲痛万分,情绪昂涨,意欲向企业一方讨说法,并强烈要求厂方赔偿死亡赔偿金及丧葬费等费用60万元。坦坪乡政法组、乡安监站工作人员接报后,深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火速召集综治调解员刘焕喜组建专案协调小组深入鑫瑞企业及死者家属中,细心摸排调查,得知了事件的大致轮廓,进而为调解打下坚实基础。

调解工作需讲求“及时、果断、稳妥”,乡政法工作人员一刻不松懈,为彻底扭转当事双方的僵持对立局面,召集双方中的重点人物对立“公堂”,互谈想法,拟定协调意见。最终经工作人员对当事双方稳控劝导,达成一致和解意见:

1、企业方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死亡赔偿金及丧葬等费用40.807万元整;

2、死者家属签收赔偿款后保证不在向企业方索要其它任何费用及追究任何责任。

案例五:2011年1月7日13时许,家住坦坪乡石富冲村的廖被先驾驶机动车行驶于本村小学附近时,不慎撞倒本村一名5岁儿童,致儿童受重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肇事者在事发第一时间向嘉禾县交警大队报案自首,交警部门迅速将肇事者和车辆控制、扣押。死者家属廖石军得知事故哀讯悲痛万分,含着泪向坦坪乡政法工作组人员报案,坦坪乡政法工作组接报案即刻稳控家属情绪的同时,对当事人立卷调查,并走访嘉禾县交警大队查询事故原因的真实档案资料。

1月11日下午,坦坪乡政法组工作人员组织综治调解志愿者廖泽源,召集当事双方家属一起到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心协商调和。

调和前期,政法工作人员告知死者家属廖石军两条调解意见:

1、当事双方和解,不另生其他任何争端;

2、交通事故走正规程序,肇事者依法依规处理。死者家属廖石军思虑双方当事人既是同村、同姓氏,又是邻里间,主动选择了第一调解意见。经综治调解志愿者廖泽源,交警大队警官协同调解下,肇事者方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廖被先死亡赔偿金、安葬费和精神抚慰金等一切费用共计人民币15.7万元。协议履行完毕,死者家属廖石军自愿放弃追究肇事者廖某某刑事、民事法律责任。

去年整一年间,所聘请的调解志愿者协助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和案件46起,其中较大矛盾纠纷和案件达32起,促成刑事和解3起,排除较大社会隐患18件,案件、纠纷参与调结率达到80%以上,重大、疑难、反复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8%,成功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久调不结”的社会矛盾积案。

四、创新维稳机制社会治安社会治的的未来展望

“创业容易,守业难”,管理企业是这样,管理综治队伍亦然。社会稳定工作不怕出事,就怕出了事不能了事。如何以人为本,发力社会稳定事业是谋求基层维稳长效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巩固社会稳定成果,乡党委政府号召所聘任的调解志愿者和全乡干群一道努力做到了 “三个把握”、“四个警惕”。三个把握:一是全面把握

调解的本质和特征。人民调解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自治性、群众性、民间性。其工作原则一是“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二是“不违背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三是“尊重当事人权利”。二是全面把握调解组织和综治调解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调解员选聘渠道,完善推选方式,明确选聘条件,不断提高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三是全面把握调解基础性地位。在各种纠纷解决方式中,调解具有扎根基层,分布广泛,灵活便捷,不伤和气等特点,具有突出政治优势、社会优势,在解决纠纷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现行人民调解法建立了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处理民间纠纷中的优势和作用,使大量矛盾纠纷在进入行政、司法渠道之前,通过人民调解得到及时化解,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升级,使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个警惕:一是高度警惕,不让已处置好的矛盾纠纷和案件反弹。时刻关注此类矛盾纠纷和案件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及时介入,再次稳控,消除顾虑,消除隐患。二是高度警惕,不让自己队伍中的成员惹事。随时与成员保持联系和交流,通过沟通了解信息,通过信息的研判把握队伍成员的思想,规范其行为。三是高度警惕,不让经济发展环境

初中学生社会参与实践机制的探索 篇3

一、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理论指出:当人们满足了低一层次的需要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们作为基本需要满足后的高层次需要,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解放孩子的头脑、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4.建构主义理论。理论认为:知识不一定是单一的通过教师传授所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努力,借助社会这个课堂和他人帮助指导而获得的。

二、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目标内容

(一)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目标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内容

1.基本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学生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社会机构或部门,对社会运转进行参观。

(2)社会考察活动: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方式。如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地理风貌、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文化古迹等。

(3)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自主提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的社会情景中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解决的方法。

(4)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各种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等。

(5)社会参与活动: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学工、学农、志愿服务等活动。

2.具体内容

(1)社区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志愿实践活动在活动,提高学生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锻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2)全国中小学生暑期夏令营。在夏令营实践活动中,学生切身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自豪感。

(3)参观考察郑板桥纪念馆、施耐庵故居等兴化名胜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等活动,了解兴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对兴化的影响,激发热爱兴化、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4)江苏红膏公司、菊香河蟹养殖基地、兴化梅花鹿养殖基地、个体养鸡场等基地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调查等活动,了解红膏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及民营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5)江苏金龙果蔬有限公司、个体豆制品作坊、个体河蟹养殖基地实践活动。参加基地劳动,宣传科普知识。体验劳作的艰辛,体会农业科普知识的重要,感受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

(6)纪念新四军华东二分区烈士活动。通过听讲座、烈士事迹报告、调查采访等活动形式,感受革命先烈为国家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

三、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机制研究

(一)健全领导机制

社会参与实践涉及面广、风险大、要求高。学校成立了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统一协调、团总支具体负责,活动中校级领导跟随管理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确立课程机制

为了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必修主题,还对实施的时间和年级作了严格的规定,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发展。

(三)探究实施机制

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分三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精心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过程即教育,准备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活动前的精心设计、铺垫、引导是活动收到预期效果的前提。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高风险阶段。要求组织安排周密严谨,目标落实准确到位,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都严格按照要求实施。

3.总结评价阶段:学生收集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资料,用多种形式表现活动成果和收获。开展多元评价,对活动目标进行检测,学会反思。

(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

安全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为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活动前期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平时的“两会”完成,一是班主任通过班会进行宣传教育;二是召开学校师生大会进行强化;并定期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2.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过程的监管,所有随队教师均须参与班级的管理,与班主任一样,负责联系班级中的小组。二是所有小组必须定时向带队老师报告自己的位置和活动情况,活动结束向带队老师报告整个活动情况,听取带队老师指示。

3.制定《学生外出实践活动应急预案》。对外出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偶发事件提出了应急处置的办法,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五)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有活动就要评价,评价是总结,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激励。

1.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评价。活动后对各小组或个体学生的课题进行评价,将研究意义大、操作性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的课题收集到学校课题库中,以供其他同学选择。

2.对学生个体活动情况的评价。对学生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从课题完成情况、遵守实践活动守则情况、小组间团结协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同时通过民主评议出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

3.对小组或班级活动的评价。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评出优秀小组,根据各班的整体表现和获奖情况评出先进班级。

(六)制订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地建设、交通工具、活动器材、过程材料整理、成果提炼等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预算中,确保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经费一路绿灯。

四、开展初中生社会参与实践的收获思考

(一)近年来,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1年、2012年学校“志愿服务队”连续被共青团兴化市委表彰为“先进志愿者组织”,2012年学校4名党员志愿者、11名青年教师志愿者和34名学生志愿者受到团市委、镇团委的表彰。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学生社会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校落实育人目标,促进德育工作的优化。

1.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导向和约束、监督机制,推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要切实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通过政策导向机制和多方位的舆论宣传,形成点、线、面的带动局面,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都能够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二是政策扶持和约束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课程设置,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等措施,促使社会实践教育任务得到具体落实;三是课程安排到位:严格要求学校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一律开齐、开足,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不虚不空。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推进机制 篇4

一、理清与社会责任实践密切相关的几种基本关系

产生这些困惑和烦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非常广泛, 并与其它各项管理工作及日常工作互相交织, 而许多企业领导及社会责任工作者大多都忙于许多日常事务, 难以抽出专门时间来系统学习和研究相关问题, 因此导致他们在社会责任实践领域存在许多认识误区。要克服这些认识误区, 有效推进社会责任实践, 就需要理清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1.遵纪守法责任与道德伦理责任。一般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企业必须履行的遵纪守法责任和自愿履行的道德伦理责任两大类。企业的遵纪守法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及环境等履行法律规定必须强制履行的社会责任, 如:为职工购买保险医疗、控制废物排放、纳税、遵守合同等。企业的道德伦理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除履行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基本责任外, 还从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以更高的道德伦理标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帮助解决各种社会重大问题, 如参加慈善公益活动、环保公益活动、吸纳残疾人士就业等。

2.责任专项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许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者都有着基本类似的感触, 如:领导对社会责任工作重视不够, 社会责任工作覆盖面太广, 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源有限, 难以推进全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等, 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理清责任专项工作与其它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从本质上来说既包括企业传统经营管理范畴的工作, 如: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污染排放控制等, 也包括许多专项工作, 如慈善公益、推进供应链责任履行、责任报告编制与发布等。

3.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责任形象。企业社会责任工作难以推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企业没有树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对责任工作缺乏系统梳理和长期规划。许多企业的做法就是想起来就去参加个志愿者活动或者做点好事什么的,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企业积累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宣传素材, 而没有真正从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系统规划传统经营领域和责任专项领域的各项社会责任工作, 其结果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影响范围有限、让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感觉缺乏诚意等问题, 最终甚至反而会影响到企业长期责任形象的树立。

二、找准推进社会责任实践的几个着力点

1.打开视野, 重视社会责任研究及交流工作。对许多企业来说, 社会责任工作难以推进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大家对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把握不准, 尤其是对其中的一些基本关系没有认识清楚, 进而影响实际工作推进。因此建议企业高层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重视社会责任相关的研究和学习, 并加强与相关学术科研机构、协会等的交流, 逐渐深化对责任内涵的认识把握, 学习其它企业先进实践经验, 以开阔视野, 提升认识水平, 为有效深入推进责任工作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2.明确职责, 确立社会责任机构的专项工作。社会责任工作难以推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及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定位不清。建议企业在对责任内涵系统梳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将本企业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工作进行梳理和分类, 将一些专项工作划分给专门的社会责任机构, 包括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研究和交流工作、社会责任宣贯与培训的策划工作、重大社会责任专项的策划工作、慈善公益管理工作、相关统计分析工作等, 由专职社会责任工作人员负责, 将与经营管理重合度高的责任工作由其它职能部门承担, 责任专职机构可以对其它部门责任工作开展方式提供决策建议, 并由高层领导亲自推动。另外, 责任机构和其它职能部门还需本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加强合作、沟通与协调。

3.着眼长远, 做好社会责任工作的长期规划。不管是企业的基本遵纪守法责任, 还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伦理责任, 不管是专项领域责任, 还是与经营管理责任, 都需要企业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考虑, 尤其是一些需要依靠企业长期坚持和信誉来保证的责任更是需要企业制定专门的规划, 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在制定责任相关战略规划时, 企业需要根据不同领域责任的要求和特点, 制定不同的落实政策和措施, 并统筹协调好各类社会责任及各职能部门在责任履行工作中的角色和定位。

4.找好抓手, 策划富有特色的社会责任专项。在理清各类基本关系、明确责任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之后, 一些实力更强的企业为了提高责任绩效和责任竞争力, 就需要策划出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项目。这些项目一方面需要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财力范围内, 另一方面最好能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 突出企业的特色, 另外, 这些项目最好还能与经营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比如市场营销、利益相关方关系管理、和谐社区与本地化经营等。这样, 既不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同时还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 有的项目甚至能直接或间接带来更多客户及利润。

三、做好推进社会责任实践的几项基础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推进离不开财力、人力、机制等各种基础保障。建议企业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各项基础保障, 为推进社会责任实践做好坚强后盾。

1.经费保障。不管是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编制, 还是企业内部、外部的责任相关交流、培训、宣贯, 不管是责任专项管理推进, 还是重大特色项目推进, 都涉及到经费支持问题。因此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可承受能力, 在进行责任绩效核算的基础上, 保证相应的专项经费, 以支持责任工作顺利开展。

2.专业化人才力资源保障。社会责任工作只有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才能保证拥有专门的时间来思考和学习各种理论及先进实践;只有对社会责任有着一定基本素养的人才可能理清各种关系, 提供出开展工作的清晰思路, 并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意见。

3.部门协作机制保障。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全面管理和全员参与, 因此除了可明确划归责任部门的专项管理活动外, 许多管理及推进工作都需要全企业范围内的大协作。只有企业内部有很好的协作机制, 才能真正落实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和全员社会责任实践的理念, 才能真正推进全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履行, 并使许多专项责任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社会实践机制 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社会实践 常态化机制构建

国内各类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尤其是寒暑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培养的作用,开展了形式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借鉴了国外大学生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效经验,就社会实践立法机制的构建和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在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社会实践激励政策的制定、社会实践志愿者工作能力的提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然而,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缺乏组织、保障、激励制度,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且多数高校社会实践多集中在暑期、军训及毕业实习等短时间内,没有形成常态化,且不太讲求活动的延伸和巩固。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手段、途径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负责社会实践工作的团队应当坚持“理论结合实践、设计结合自主、体验结合调查、寻访结合总结”的工作思路,将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联合起来,多点结合、多线联动、多面嫁接、多维续力,方能获得更多青年地信赖与参与,才能真正做到让青年在实践中长才干。

一、确立规章制度,提前细化安排

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明确了责任、细化了任务,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付之行动。高校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应当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与奖惩措施。制度的制定既要符合大学生发展的规律,又要契合学校特色与发展的需要,与高校的育人理念、课程改革形成多维合力,才能相辅相成、互相支撑,让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挥最大功效,真正成为高校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确保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与大学生想要获得社会实践的良好效果,就必须坚持“未雨绸缪、细化安排”。如今,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要阵地,但如果仅仅抓住暑期的两个月,将无法充分发挥暑期实践的强大作用。笔者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的战线从4月持续到11月,历时8个月。从创意征集、团队申报、队伍整合、实践开展、汇报总结、媒体宣讲,每个环节都提前设计、事先筹备,留出足够时间打磨实践主题、精化实践队伍、做好实践宣传,力求明确到位、细化到点、分工到人,将暑期实践转变成结合大学生日常校园活动的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的理念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让其真正从思想上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

二、学会因势利导,贴合学生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量大而多、喜欢挑战与创新,我们应因势利导,创新实践途径、方式、手段,做到三“坚持”:

1.坚持正确导向,把握主题命脉。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大学生需求如何变化,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必须牢牢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国家的法令制度,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明确社会实践的正确走向,给高校大学生做好正确的导向与标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坚持服务育人,做好方案设计。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需要以人为本做教育,必须坚持服务育人的理念,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方方面面开展工作。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需要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特点,要做到想青年所想、知青年所需、解青年所求,方能让发挥实践育人的最大功效,让他们在实践中受益。

3.坚持因材施教,执行分类指导。入对门、找对人,才能有所收获。现代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院系分布多、科系门类杂,招募人才各有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简单来说,学文的学生情感细腻、思维敏锐,见解独到,更适合开展调研类实践;学理的学生逻辑性好、操作能力突出、执行力强,更适合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体验类实践。此外,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当配齐经验丰富的专业或兼职指导老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孵化校园活动,蓄积实践能量

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多数集中在暑期、军训及毕业实习等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常态化,实践缺少延伸和巩固。要打破这个僵局,需要把社会实践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多点结合、多线联动、多面嫁接、多维续力。

1.分解实践项目,将实践节点有效融入重要主题党团日等思想教育活动,宣传实践思想,扎实活动的群众基础,提升实践活动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累积优秀项目、提炼精髓、按需组合,给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现实支持。

2.依靠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科技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形成多线联动,开展定期的实践活动,积累项目人气,形成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用青年的声音传递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谛,从而激励更多高校学子参与实践、服务社会。

3.做好实践成果的再包装、再推广、再转化,将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毕业实习等大学生学习、就业、创业息息相关的项目进行嫁接,注重实践活动的适用性、实用性,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满意度,帮助他们形成自觉自发自主的实践动力。

四、注重顶层设计,鼓励自主创新

1.注重顶层设计,搭建实践框架。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充足的热情,但他们缺少社会经验、对困难预估不足,很容易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无法妥善解决。高校作为实践组织方,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合适的实践框架,在实践开展的每个环节做好预判预设,将实践过程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应把关实践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晰实践主旨,将自己的青春才华贡献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2.鼓励自主创新,发挥青春能量。90后大学生充满朝气、想法独特,在社会实践的主题选择、表现形式、实施方法上有着独特的理解与选择。高校组织方应充分借助这一优势,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充分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熟知国家的方针政策、发挥自身的个人特长,鼓励他们把握实践主题、创新实践方案、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修身养性、成长成才。

五、精心构建项目,打造特色品牌

社会实践项目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形成特色品牌的实践项目也能吸引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从而为实践活动注入新的血液,形成良性循环,让实践长期有效地开展,推进社会实践的常态化。

1.一个优秀的实践项目,既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又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可以采取“广撒网、精挑选”的方式,即在学生中征集指定主题的实践创意,进行创意展示、意见征询,选出大多数师生能够响应的创意,再联合集体智慧对实践项目查漏补缺,从而构建出可以长期进行、不断进化、常态发展的社会实践项目。

2.一个品牌的实践项目,既要有独特性、可行性,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品牌的形成需要做好“传承与创新”,即在项目的准备、实施、总结的各阶段,采用“以老带新、全程参与”的方式,做好实践环节的无缝链接;在每年社会实践的筹备期,回顾实践过往,结合当年社会热点、国家方针、重要纪念日等契机,创新实践项目的主题和手段,方能让一个社会实践的项目逐步形成特色品牌,做到常态化运营。

六、善用媒体互动,网罗热血青年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与机遇。在资讯发达、传播迅猛的浪潮里,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媒体进行互动宣传,运用互联网吸引更多的高校大学生走基层、进企业,参与实践、锤炼意志、锻炼品质。

1.宣传及时,明确“网媒”的重要性。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也是推广实践项目尤为重要的环节。及时地做好宣传,让青年学子第一时间了解社会实践项目,才能第一时间吸引他们投身其中。

2.互动及时,明确“吸粉”的必要性。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上,要及时肯定、及时沟通、及时回应青年对实践信息的转发、点赞、评论、疑问,才能抓住青年的心,牢牢巩固项目的“粉丝量”。

七、巧借多方力量,重视评选宣讲

1.借力朋辈教育,延伸实践效果。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创就业指导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同样地,在高校社会实践中,朋辈教育的“亲民性”有利于拉近距离,借助高低年级学生间的直接交流,更加形象地阐述社会实践的意义;朋辈教育的“便利性”有利于开展贴近实际的指导,帮助新加入的学生快速融入实践;朋辈教育的“个性化”可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利于品牌实践项目的传承;朋辈教育的“科学化”传承模式有利于借助“榜样力量”,挖掘实践人的潜能,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

2.用评比促进步,借评选引资源。

(1)在实践开展、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开展不同类型的评比,如实践创意比赛、摄影比赛、视频比赛等,不断推动实践水平的提升与优秀品牌地打造。

(2)主动将高校的优秀实践项目向外推广,参与各类评比,借助评选的成绩和口碑助力实践项目的长期发展,吸引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加入,为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提供更高更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鲍红玉,邱化民.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研究[J].北京教育,2015,(02):52-54.

[2]张绪忠.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118-123.

社会实践机制 篇6

一、建立与教学计划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一种模式, 也是该模式的根本所在。中央16号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经费。”文件凸显了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并给出指导性意见, 对改进和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过程中, 我院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实习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可参加学校在假期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及教学实习活动, 也可以回到家乡或自发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勤工助学、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学生也可利用其他时间 (如寒假、双休日) 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我院教学实习的实际特点,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及教学生产实习, 坚持社会实践与教学生产实习相结合, 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条件。

此外, 我院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在活动中的成绩、表现等得到相应的学分, 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也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和依据。

二、融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

我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及宗旨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等功能, 而且更主要的也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其目的最终是为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把社会实践的开展及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学生所参加的社会实践要有整体规划和年度或阶段性的计划, 对各年级学生分层次、分类别地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要求, 规定学时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

2. 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能够充分发挥它在人才培养中的双重作用———实践中得到思想教育并在实践中巩固专业学习。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应用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进行实践应用,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组织规划社会实践活动时, 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 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 围绕服务三农、科技扶助、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环境保护、支教扫盲等方面来开展活动。面向基层群众或街道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 把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送到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基层;努力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把大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播到当地, 积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比如我院动物科技分院自2011年起组织学生暑期参与“万名大学生进万村”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该分院学生的专业特长, 深入各乡各村畜牧兽医站或兽药销售店进行社会实践, 不仅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 而且增强了专业技能水平及职业岗位能力。

3. 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是中国青少年教育的最高指导机关,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指导机构。为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协调会, 统筹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我院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成立了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成员由分管院领导和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学院团委相关人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学院团委负责。

学院团委带领各分院团总支在历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 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 组织社会实践团队的学院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择优筛选组队, 并选派得力干部和专业老师带队。同时发挥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创新实践模式, 充分发挥系部团总支的组织管理作用。

我院学生实践由学院团委进行日常管理, 具体实施执行由各系部团总支负责。在活动过程中有社团模式也有项目模式。 (1) 社团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学院团委的组织带动作用, 以学生社团为单位来规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地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社团间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又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这种良性竞争可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成功。以社团为单位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模式还可解决指导教师不足、跟踪考核评价不利等问题。 (2) 项目模式。该模式的社会实践主要是以各系团总支为组织实施单位, 也是我院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项目为对象, 通过临时性的专门项目小组及团体, 对某个社会实践项目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筹划、组织、管理、实施、指导和考核。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进行动态管理, 并对项目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与优化。具体实践步骤分为项目申报—项目审批—指派指导教师—实施控制—总结评价。

三、强化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实际情况相协调的投入保障机制

1. 经费保障。

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所需经费纳入人才培养的成本。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地开展, 确保全员参与, 必须保证实践经费投放到位。学院在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力度的同时, 从多方面寻求支持, 使实践活动注重实效, 服务社会, 确保社会实践活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各分院将社会实践经费投入纳入实践教学支出, 并多方创造条件支持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形式不断争取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出资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2. 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依托阵地和主战场, 也是学生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环境、工作岗位的重要载体, 并为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发挥着典型的示范作用。为保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稳步前进和持续发展, 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要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近年来, 我院团委与各分院共同努力, 建立了主题式社会实践基地, 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生产实习基地, 与政府、社区、农村合作社共建的复合型实践基地, 还有“三下乡”、“万名大学生进万村”等服务帮扶类基地。

3. 安全保障。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必须保障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在实践活动开展前或是过程中, 要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教育, 安排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作为团队负责人, 集中进行在外实践团队的安全教育。并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每名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 并且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或电话联系。

四、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可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起到一个量化及促进的作用。我院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推进社会实践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计划, 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重要比例, 也是记录和考评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各分院每学期、每年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一整套评价考核办法, 由社会实践领导组织机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及学生的表现进行检查、评价, 不断吸取经验、改进不足。

此外, 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所涌现的的先进个人、团队和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示范作用。对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分院颁发“优秀组织奖”, 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社团及其他团队颁发“优秀实践团队奖”;并且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为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先进个人奖”等奖项。

随着本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开展, 在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经验和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 还将在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上继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与完善, 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才人中发挥重要及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周, 史中生.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五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8) :109-110.

[2]张松才, 曾海宾, 陆仁炎.试论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创新[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87-90.

[3]田伟政, 丰艳平.高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4) :58-60.

[4]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1) :134-137.

社会实践机制 篇7

1 基于“主体理论”的“两步走”策略机制

主体教育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为教育关键点,以人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为目标。根据上述理论,大学生应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参与者,在选择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主体因素和特点,让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充分适应不同阶段大学生、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特点,使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验生活,体悟人生,对自我的发展和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最终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攻坚力量的重要载体。

基于“主体理论”的“两步走”策略机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为认知适应期和探究发展期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1.1 认知适应期

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造就大部分大学新生对国情不了解、不重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肤浅,价值取向模糊,进入大学之后,仍然潜意识地沿用原有的学习、生活方式。然而,大学新的文化氛围、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介入导致其心理感知与原期望产生不一致,促使其现行为与入学前的认知产生不协调。并且,大一的学生一般较少接触到专业知识。所以,在认知适应期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思想教育”和“角色适应”展开,使大学新生了解现阶段国情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学会理解、接纳大学的文化底蕴,自觉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进而逐步完善对大学的认知,坚定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信念,达到行为与其认知的积极动态平衡。

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见表1。

1.2 探究发展期

进入大学中高年级,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逐步主动关心国情、民情。然而,前一阶段(认知适应期)的社会实践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是感性认知,让他们缺乏对现象、问题进行必要分析和解决,并且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共性多于个性。再者,进入大二以后,大学生逐步接触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对自我的定位与发展也较之前有了更多的思考。所以,在探究发展期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思辨明志”和“素质拓展”展开,促进大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的提升,使大学生学会理性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寻找自己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及时弥补、修正和丰富知识结构与技能,从而正确自我评估,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生涯规划,锤炼成才,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探究发展期的初期,应当编写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培训,并积极利用形势政策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政治公共基础必修课,引导学生就课内某一专题进行社会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初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探究发展期的中后期,可以将社会实践大致分为: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主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开展)和非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主要结合社会、焦点问题开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2 基于“双赢理论”的“两套车”策略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人们不再固守“成王败寇”这一传统思维模式,而是逐步寻找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赢”。

基于“双赢理论”的“两套车”策略机制:在“双赢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建立专业导师机制和实践基地机制,双管齐下,提升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以及可持续性。

2.1 专业导师机制

当前,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大多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辅导员”,但是辅导员本身所学的专业不尽相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大学生每天能接触到数以万计的不同信息,他们所关心、关注的领域也随之增多,可选择的社会实践形式、社会实践内容随之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大多来自于理论学习,一旦进行实践,诸多问题会随之产生。为此,为了不断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并使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行之有效,必须由对某一领域社会实践相关知识掌握较好的老师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指导。

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这对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可以据此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授课的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正、改革和完善;对于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来说,可据此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成部分研究。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此,指导教师和参加实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促使双方在实现双赢,让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2.2 实践基地机制

为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的育人作用,扩大实践成果,真正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搭建社会实践基地势在必行。

社会实践需要社会实践主体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但对仍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获取各种资源以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难免存在诸多困难。因此,首先社会实践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学校)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公益性事业单位(诸如社区、传统教育基地、孤儿院等)沟通交流,本着“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前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必要的平台。其次,为了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转,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双方(或多方)都应当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投入资金、技术等资源对基地进行长期维护。而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以及较高的理解适应能力,可以在课余时间为传统教育基地义务做讲解员,可以在孤儿院义务支教,以增强社会责任感,积累教学经验。此外,对于校企合作或者与地方共建的基地来说,企业或地方政府主要是资金投入者,而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实践者和服务者,可以在实践基地进行调研,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开展项目合作,主要采取科研合作、科技培训、科技帮扶等方式主动参与企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合作,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也愈发密切,而老师能适时的传道、解惑,学生则可适时弥补知识空缺,运用知识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生,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的共同关注、正确引导、有效组织、长期投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不断优化社会实践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自我,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曹裕霖,等.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研.2009(6).

[2]陈刚.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策略[J].科教文汇,2009 (10).

[3]刘时方,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16(4).

[4]柳云飞,等.试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南京农专学报,1997,13(3).

[5]邱启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初探[J].世纪桥,2008 (6).

[6]王庆武,认知·究底·立命——浅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0(3).

社会实践机制 篇8

如何结合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运行机制是高校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本文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对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三化三制四结合”的社会实践运行模式。

一、“三化”是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基础

“三化”指的是课程化、基地化、制度化。“三化”是社会实践的基本规范,是保障社会实践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基石。

1、课程化

社会实践课程化就是“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社会实践课程化,能促使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

在形式上,目前各高校已基本上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但同教学环节相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又缺乏必要的课程计划、大纲和考评体系,教师往往得不到与其它课程同等的待遇,包括课酬、职称晋升等方面。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教师与群众两类老师、书本与实践两种教材的有机结合,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方法。社会实践课程化的关键在于“要把实践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必须坚决贯彻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精神,成立教研室或常设社会实践指导机构,按照课程教学的要求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把假期有组织、有目的、有要求、有考核的系列实践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教育轨道,列入教学计划;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以及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要明确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的职责,规范实施步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使各部门独立自主又相互协作发挥作用,统筹安排、分清职责,保证社会实践做到时间有安排、组织有落实、经费有保证、贯彻有渠道、实施有效果;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给成绩合格的学生适当学分,给任课教师相应的工作量。

2、基地化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稳定载体。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阵地依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步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是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主题式基地,如教育类基地;有专业结合紧密的基地,如专业实习见习基地;也有复合型的基地,如与政府、社区共建的基地;有创业、创新类基地,如博士团基地;也有服务奉献类基地,如“三下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3、制度化

把社会实践纳入规范化的运作渠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应政策和制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组织指导及有关政策都做出明确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

二、“三制”是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深化

“三制”指的是项目申报制、校外导师制、四年一贯制。“三制”是“三化”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原有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继承和创新,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空间。

1、项目申报制

项目申报制指学生根据学校社会实践总体要求以个人或者团队名义申报社会实践项目,学校根据申报情况通过一定方式确定社会实践立项课程,并给予经费支持的社会实践运作方式。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通过立项使多方面资源得以最优化的配置。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思想理论与政策宣讲、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社区服务与志愿活动、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含“挑战杯”)、专业见习与专业服务等几大块。为确保社会实践项目正常运作,进一步明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各级单位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社会实践项目管理的机构。该机构应形成三级管理体制,即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负责人。项目领导小组是项目管理的领导机构和项目审批机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工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价、审核及经费划拨;项目管理办公室是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团委,由团委书记兼任主任,成员由各院 (系) 项目负责人组成;项目负责人由院(系)团委 (团总支) 书记担任,这一级管理者是最基层的项目管理人,根据每学期制定的社会实践方案,按照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具体要求进行项目的申报,并充当本院各个项目的联系人和协调人。

2、校外导师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采取“点面结合”的组织方式。点上主要是校级、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般都有带队教师,指导有力,职责明确,实践效果比较理想;面上是相对分散的学生个体,这些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就近就便自主开展社会实践,虽然他们也有比较明确的实践任务和目标,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校内教学相比,任课教师不可能掌握学生的实际实践情况,学生具体怎样参与、效果如何难以有效评价,也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为了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提高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我们可以实行校外导师制,在开展活动所在地邀请当地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校友等担任社会实践校外指导教师,有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具体业务指导。校外导师制和实践基地化相结合能发挥更加有益而充分的作用,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得益彰。校外导师可以拓展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必然培育更多校外导师。

3、四年一贯制

目前,很多高校仅仅在大二暑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成绩合格,给予学分,而并不是在每年的假期都开设这门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实践时间有限,指导力度不足,这样的社会实践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社会实践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阶段或某个年级。高校应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的不同层次,分年级分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多样化地开展实践活动。如一年级的学生可结合“两课”教学组织参观访问、义务劳动、红色之旅等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最基层,去体察国情民生,感受生活艰辛,磨练意志品质,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二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培训,组织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座谈、交流,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社会需求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可结合专业学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开展专业实习活动、学术科研活动和为就业做准备的定点挂职锻炼等,提升专业知识,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四结合”是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指导原则

“四结合”指的是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四结合”是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灵魂和核心,指明了社会实践实施和发展的方向。

1、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来自社会实践的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持久性是校内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高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与“两课”教学融会贯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精心组织社会实践,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进度,结合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使社会实践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相适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相适应,与培养人才的方向相适应。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内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通过参加各种各样有益的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深入群众,认识国情、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密切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亲身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落实到实处。

2、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我国教育存在着应试型教育的倾向,学校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和认识教育为主,学生接触的绝大部分都是书本理论知识,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对专业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强,眼高手低。当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就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为此,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在选择活动项目、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方面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专业能力的提高搭建社会平台。“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面对和解决具体问题,才能促使大学生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思考,大胆提出质疑,学习目的性也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更强,对相关知识和能力掌握也会更迅速和牢固。学生也可以按照科研项目组队进行社会实践,进行科技发明、调查研究,以实践促创新,逐渐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有计划地开辟学生专业实践场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可以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些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假期选派学生去用人单位实习,使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能够有近距离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实践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便于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到该单位工作,为学生的就业选择开辟一条道路。创业是毕业生一种更加积极的就业方式,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学生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创业基金,规范和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

4、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提供科研成果的地方,高校具有科技优势,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突出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倡导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切实为地方作贡献、办实事,开展大学生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为当地提供一些专业上的决策参考和咨询,帮助解决一些生产和管理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举办各类技术、管理知识培训班,提高干部、工人、农民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普及环保知识,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等等。大学生用勤奋和汗水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对于提高学生政治素质,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 提出了“三化三制四结合”的社会实践运行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2]、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中青联发[2005]3号) ;

[3]、洪功翔,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 :91-92;

[4]、王彬, 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4) :25-26;

[5]、刘冰,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6, (7) :413-415;

社会实践机制 篇9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它源于企业社会责任之争,经过多年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利益相关者概念在西方学术界最早被进行明确定义,是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在20世纪60年代给出的,该小组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1984年,弗里曼(Freeman)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团体”,该定义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突破了斯坦福定义模式只把企业作为受影响的客体的局限,而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考察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定义与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绩效的观点相契合,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随即成为关于利益相关者定义的一个标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发展,广泛应用于企业治理、战略管理等诸多领域。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股东与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一样,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强调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争取社会各方面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广泛支持。一般而言,大学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既然大学不为组织内部成员控制,那么,只能由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控制。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是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国外学者认为,从组织成长的角度看,学校内外部合作是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在国内,张婕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利益相关者时代,教育管理范式将从中央集权管理范式向地方化管理范式过渡,最终将走向“利益相关者管理”范式,其核心就是建立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伙伴关系。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即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学校组织管理范畴,将是学校组织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研究生教育的费用是由享受教育者和政府机构共同承担,因此,研究生教育属于典型的半公共品或混合产品,那么运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研究生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就有一种可能和联系。同样,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可以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机制的构建进行战略规划。

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

1.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按照弗里曼的定义,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影响研究生社会实践目标实现或受研究生社会实践目标实现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团体。因此,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各方就主要包括学校、政府、实践单位、研究生等。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说明和利益分析如下:学校。具体而言,学校方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主体包括:(1)学校决策管理者。学校中对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决策权的管理者,决定是否合作决定资金、人力等资源配置。(2)学校运行管理者。学校中具体负责研究生社会实践日常运行的管理者,负责制定实施计划,监督日常管理。(3)学校导师。学校中担任研究生课程与论文指导的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课程计划,指导研究生选择实践方向,主导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践单位。其一,实践单位决策管理者。实践单位中对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决策权的管理者,决定是否合作,决定资金、人力等资源配置。其二,实践单位运行管理者。实践单位中具体负责研究生社会实践日常运行的管理者,负责制定实施计划;落实日常管理。其三,实践单位导师。实践单位中担任研究生实践指导任务的一线工作者,负责制定研究生的实践计划;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指导;评价研究生的实践绩效。研究生。全日制参与社会实践的研究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参与社会实践按学校、实践单位导师制定的计划参加社会实践。政府、学校、实践单位所在地对社会实践开展具有影响作用的政府机构,负责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从以上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看出,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各利益相关者一起发挥有利于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才能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

2.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学校要科学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校是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否认的核心作用。(1)要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鼓励并引导研究生投入到社会实践。(2)要重视校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必须对校内社会实践基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和平台,同时,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才培养效益。(3)要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学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作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规定学时和学分。并改革教学过程,尽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化水平,逐步制定和完善管理和激励考核制度。(4)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实践项目,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践型指导教师培养,另一方面要以辅导员队伍为依托建立综合能力提升实践老师的培养。充分发挥政府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为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搭建平台。要鼓励企业参与培养,政府可以采取多项措施,其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调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宏观调控。明确规定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职责权利,同时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上向积极参与培养的用人单位有所倾斜,调动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合社会资源搭建研究生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健全和完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持续有效地开展,必须建立一批稳定、规范的社会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长期稳定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发挥专业和学科的优势,主动与地方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合作关系、能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长期岗位的实践基地。其次,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社会实践的内容,一方面从企业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符合研究生导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生合作导师,协助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选拔一些道德高尚的管理人员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兼职指导老师。再次,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建立社会实践领导组织机构,多渠道筹措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成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研究生只有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使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获得较明显的提高。一是要强化自我培养意识。研究生应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我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激励自我成才的内在心理机制,使自己将来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研究生要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并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加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使广大研究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用奉献社会的多少来衡量和体现个人价值。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实践单位及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整合学校、政府、社会的资源并结合研究生自身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4.

[2][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38-42.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5]张婕.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6,(11):35-40.

构建诚信机制 打造诚信社会 篇10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诚信理念和社会经济信用关系较为淡薄,导致诚信成了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在我国诚信的缺失犹如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渗透到了商业、金融、生产、政府部门等方方面面,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诚信机制打造诚信社会构建

1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十分重视诚信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各项活动,构建诚信机制,打造信用政府,创造诚信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政府的公信力,企业的信用度,个人的道德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仔细盘点起来,虽然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有了明显好转,象牛肉注水,鸡鸭灌砂一样手段低劣,易被觉察的欺骗行为少了一些,但在各个地区,不少企业和个人中都还存在着手段更加高明,欺骗金额更加巨大,性质更为严重的失信行为,诸如视合同为废纸,价格欺诈,坑蒙拐骗,统计数字弄虚作假,产品假冒伪劣,恶意耍赖逃债等等有悖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痼疾,造成交易成本上升,市场风险加大,人际关系扭曲,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2诚信缺失的结症所在

2.1经济实力影响着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都已转制或破产,大量私营企业应运而生,在众多的新老企业中,规模偏小,不具备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实力十分有限。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一些企业揠苗助长,少数企业甚至饮鸩止渴,采取不讲信用,不计后果的短期行为,从而影响了整个企业的信用水平。

2.2产权不明晰也是诚信缺失在体制上的一个原因。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明晰的产权是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主体才会讲信用,才会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去惩罚对方的欺骗行为。

2.3经营者的道德素质也决定其信用水平。尤其是在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中,其道德素质更是信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县大多数的私营业主和个体户都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意识十分淡漠,为了私利,不讲职业道德,欺诈、违约、赖债、造假无所不为。

2.4相关法律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也为失信行为打开了绿灯。目前,我国在《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中都有对诚实守信相关的原则规定,但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系统规范信用方面的法律条文。再加上一些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让一些失信者和地方保护主义者可乘之机。

2.5社会信用体系不完整,客观上助长了失信行为的发生。目前,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估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由于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使得社会获取信用信息的成本增加,最后导致信用信息的使用率和当事人逃债成本的下降,客观上助长了失信行为的发生。

3构建社会诚信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我国因诚信缺失而造成的损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由于诚信的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人们不敢放心消费,造成了内需不足,每年国家因此而损失上千亿元。由于诚信的缺失,使得信贷风险增大,在众多企业资金严重紧缺的同时,几万亿居民存款都沉淀在银行的柜子里,不敢贸然放出,不仅制约了金融的信贷扩张能力,还缩减了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由于诚信的缺失,还使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由于诚信的缺失,还使得我国目前每年签订的四十多亿份合同,履约率仅有一半,在造成高达数千亿元损失的同时,大大削弱了人们的投资信心。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级“两会”代表、新闻媒体、人民群众都在不断地呼唤诚信回归,呼唤诚信已成为经济生活和文明建设的主旋律。面对入世后的严峻挑战,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无法漠视诚信危机的严重威胁,要发展我国的经济,要提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唯有推进诚信建设,构建诚信机制,打造诚信社会。这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企业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4构建诚信机制,打造诚信社会的几点建议

诚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复杂的工程,面广量大,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单靠某些部门、某些措施就能完成的。笔者认为构建诚信机制,打造诚信社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要深化和完善政府的信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按照其组成可以划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整个信用体系的重心和基础,是建立真正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前提条.件。政府信用也是一种生产力,对整个社会信用具有带动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信用,首先要改革政府的行政方式,提高政府的透明度,绘企业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第三,政府公务人员也要把诚信原则贯穿到履行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职责中,讲实话、办实事、讲信誉、重效率,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4.2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管理体制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以多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政府综合信用管理体系,二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企业信用管理体制,三是个人信用管理体制。三者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构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全国性的综合信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也不多见,个人信用管理除了上海外,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因此,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管理建设必须同时推进。

4.2.1建立政府信用管理方面。应由政府出面协调组织、银行牵头、工商、税务、法院、技术监督、人事等多家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一个专门的信用管理公司,进行信息的征集、评估、管理、服务、查询、发布等,信用管理对象应涵盖绝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4.2.2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方面。各个企业应与政府管理部门协调,独立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管理机制,该机制应包括信用管理阶段前期的资信调查和评估,中期的债权保障,以及后期的应收帐款管理和追收。在组织上大企业应有相应的人员和机构。在具体的业务上,要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信用管理部门依靠完整的客户调查资料,全程跟踪、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和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对逾期的应收帐款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4.2.3建立个人信用管理方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进行个人信用管理,不仅有利于促进信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利于银行和社会团体了解和掌握个人的资信情况,减少和降低个人信贷风险和商业赊销风险。

4.3诚信建设必须坚持道德教育与法律约束同时并举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引导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通过道德教育使每个劳动者都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树立起敬业精神。通过道德教育,在企业中推崇诚实经营的理念,使诚信成为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社会实践机制 篇1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探索

1.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才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 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溺爱, 生活无忧、自我感觉良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大学生们就会亲身体会到自身素质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差距, 重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潜心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发现自己理论学习中的不足, 补漏查缺、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心态、正确定位, 从而满怀信心地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

2.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大学生会亲身体会到未来的岗位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如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勤奋踏实等职业素养和从事某一类职业或特定岗位的专业能力, 这些职业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但需要经过持续的实践和体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形成。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与专业结合性强的实践的检验, 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对照、比较,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社会实践使学生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 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 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进取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成为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首选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接触社会, 熟悉行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了解企业对职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的要求, 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发展、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息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有竞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和维护大局的意识, 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学习与生活等矛盾、冲突, 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心理成熟, 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

4. 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通过社会实践, 能够使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适应的地方。主动推行改革, 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 在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中, 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把所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回学校, 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和修正教学和管理环节上的不足和失误,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5. 社会实践有助于创新实践单位的思想理念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或是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 都能够给企业和学校带来新思想、新理念, 促使用人单位发生新变化。大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调查、产业规划和文化建设等活动, 既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形成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又为参与的企事业单位增收、增效和发展出谋划策, 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使企事业单位走出封闭式的管理、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 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1.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全面

目前, 一些学校仍然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单独的课程,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重理论、轻实践,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一些家长担心子女受苦、受累、受骗, 因此不放心也不支持;很多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自己的事, 这种短期活动无法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反而耗时耗力、得不偿失, 往往不愿意接待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或敷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不仅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甚微, 而且也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 学校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

目前, 各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 往往是要求提

*本文为201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编号:103467)

交一篇实践报告或相关材料, 根据提交的报告或材料来评定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这实际上无法真实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 却因写出一篇优秀的报告或论文而受到嘉奖;有的学生假期连校门都没出, 开学前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 当社会实践证明应付了事。许多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 甚至没有将社会实践教育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中。有些学校“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 这种由学校组织, 少数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同时进行大面积的宣传造势,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参加人数有限, 大部分学生无法从中获益。这种虚多实少的实践形式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实践的愿望。

3. 大学生本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

高校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对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认识, 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追求的是社会实践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 大多是敬老院探望老人、山区支教扫盲、农村文艺演出、工厂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 没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专业背景, 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效果有限。另外, 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与热点社会问题的结合, 目前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些社会实践仍停留在捐衣服、简单的文艺演出、走访慰问等, 致使内容陈旧、成果转化困难。部分学生把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理解为到企业进行劳动, 把社会实践当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完成, 敷衍了事;而对于其他的一些实践活动, 单纯地以获得的报酬来衡量实践的意义。由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程度有限, 影响了其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价值的实现途径

1.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制度体系

对大学生而言, 社会实践有助于其全面了解社会,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是大学生加速成长成才的首选;对高校而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有助于整合学校发展的社会资源;对用人单位而言, 通过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 为本单位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有助于用人单位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因此,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实现个人、高校、企业单位和社会共赢的良好举措, 需要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 促成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制度体系。

2.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评价体系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将促进学生的成长、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相结合, 从实践主题、实践计划、实践态度和能力、实践成果四个方面综合评价, 促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良性循环。因此, 社会实践的评价应全面考查保障社会实践质量的各个要素, 有重点地考核反映学生自己的特色环节和要素, 结合实践选题的方向性, 反映社会需要、学校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将实践成果水平、实践态度、能力培养相结合, 将学校 (教师) 评价、社会 (导师) 评价与自我 (学生) 评价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评价, 学校、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可以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实现评价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3.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指导

高校应建立社会实践领导机构, 安排专人负责, 制定相应措施, 按照与专业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和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的原则设计适合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实践中, 不仅要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也要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挫败情绪进行疏导, 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帮助他们更快寻找到心理平衡点, 融入工作环境、融入社会, 并最终从实习环境中脱颖而出。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的长效机制

1. 整合资源, 增强动力

首先, 大力宣传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鼓励政策, 特别要着力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典型, 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 政府应对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单位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 使社会形成一种关心、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其次, 建立一支以实践单位负责人、学校领导、思想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师队伍, 和以学生党员、干部、有特长学生为主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队伍, 努力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再次, 建立评价机制, 将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指标, 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计入学生档案, 并作为大学生推优评先的依据。最后, 突破经费“瓶颈”, 除校内必要的经费外, 还要争取社会化和专项化资金支持, 形成学校划拨、社会和实践地三方各有侧重、共同扶持的良好局面。

2. 价值对接, 增强凝聚力

紧扣时代主题, 与时俱进,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1) 引导大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 正确观察社会;引导大学生深入调研, 了解实践地的需求, 增进实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 以学生为主体, 注意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从学生的合理需求出发, 开发和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实践需求, 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和参加社会实践。根据毕业生的特殊需求,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 为其择业就业服务。 (3) 充分考虑实践单位自身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需求, 结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弥补学校课堂教学不足的需要, 协调校、企、生三方面的利益关系, 使学校与社会、社会实践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互利共赢。 (4) 坚持“围绕专业抓实践, 抓好实践促专业”的原则, 契合人才培养理念, 激发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兴趣, 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良性循环。 (5) 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 以及进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进三同”活动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和科技创新等社会热点, 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新的增长点。

3. 规范建设, 增强生命力

通过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建设, 有效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实践主题和实践取向, 不断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潜力。 (1) 围绕“项目申报、分层审批”的原则, 形成“学校——院系——班级”的三级管理体系和“校团委——院系分团委”的两级审批体系, 加强联动、多方配合, 增强各项工作的规范性, 力求做到兼顾重点和一般, 形成大学生有效参与、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 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实践项目, 潜心研究, 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基层需求调研制度, 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地组建和派出重点服务团队, 实现精准对接, 实现实践项目由实践团队接力完成, 长期建设, 以时间换空间, 推动社会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 (3) 社会实践活动涉及人员多、地域广、流动性强, 要高度重视广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 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 提供帮助、排忧解难, 切实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要对社会实践活动严格管理, 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维护学校良好的声誉。 (4) 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联系, 深入挖掘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事迹, 切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组织动员广大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设微博,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及时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进行展示、分享。实践活动结束后, 通过召开交流、座谈、总结、评审和表彰大会等, 凝练实践精神, 扩大教育成果。要认真总结经验, 以宣讲会、成果集、专题展览和实践墙等方式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日益增长, 从价值层面探索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地引导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 已成为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社会实践,价值探索,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

[2]陈立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2)

[3]龙妮娜.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0)

[4]鲁宇红、李素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 2010 (5)

上一篇:子宫颈旋切论文下一篇:网络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