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2024-07-23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共12篇)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篇1

“两课”教育要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 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构建“两课”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校内校外社会实践空间组织实地参观、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等, 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 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 是促进“两课”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1. 改革教学内容

坚持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两课”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当然也应坚持这一原则。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新问题, 实际在不断变化, 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理论所针对的问题在不断变化, 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高校“两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 以变应变才能把握实际, 找到理论和实际的切合点, 达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涉及课程设置、教材、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但这些改革归根到底必须围绕增进“两课”教学效果, 实现教育目标这一中心。改革如果脱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无论教学方法怎样先进, 教学手段怎样现代化, 都会将理论教育变成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术, 都会窒息理论课的现实生命力。因此, “两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在保持“两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 避免在内容上的重复;优化教学内容, 合理地详讲、略讲、不讲, 让学生自学等。否则, 理论离现实越远,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减。

2. 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 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它是学生走向社会,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但由于目前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来源等还很困难, 在人力、物力上都会受到限制, 教师不可能搞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 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多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 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意义, 可比较的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如建立农村社会调查基地, 既要选择经济发达、农民生活比较富裕的乡村, 又要选择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相对贫困的乡村;同样, 建立企业社会调查基地, 既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大中型企业, 又要选择公有和非公有小企业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辨别能力, 使他们能更加认清国情, 使他们对“两课”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1) 建立“两课”社会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分期分批下去参观访问, 撰写小型调查报告或社会现象分析报告, 记入学生成绩。实践教学基地的确立, 以就近、典型、有特色为原则, 典型教育意义突出。便于短期操作, 便于与课堂内容及时结合,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容易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且方便教师组织、指导, 便于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也可以保证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不会打乱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如果难以组织大批学生统一安排社会实践, 可以在各班中选调部分学生代表, 分期分批进行, 他们要负责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系统地向全体同学作汇报。另外, 还可以配以图像等方式, 增强实地感。如果影响到其他课程的进行, 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需确定一个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教学基地, 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独立操作的, 需要学校和学院的配合。如果组织大批学生下去, 人数多、规模大, 时间安排比较难, 还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老师, 需要和其他学院进行协调, 另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实践经费。如果利用正常上课时间下去, 可能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 需要教务处协调。

(2) 在校内开展诗朗诵、教学录像、演讲赛、知识竞赛、参观展览、撰写学科论文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参观展览就地取材, 随时可以操作, 只要有相关的展览就可实施。放映录像、电影的实践教学形式已经被很多学校采用, 具有生动性、直观性、材料的典型性等特点, 而且对“两课”而言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撰写学科论文是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理论学习深入程度的考核手段, 不需要经费投入, 不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 而且占用的时间比较少, 可以边学习边思考, 逐步积累。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给学生一周时间专心于论文的撰写, 以保证论文质量。参观展览、购买影像资料需要学校提供经费等的支持。演讲赛、讨论和知识竞赛, 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开展的次数不可能很多, 因此学生数量越多, 相对而言参与的人数就越少, 效果越不明显。

(3) 结合假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任课教师可与院学生工作处、团委配合布置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可由学生根据实际自行拟定调查题目, 于放假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并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 开学后学生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递交小论文, 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报告会。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两课”的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实效, 方便易行, 能解决目前学生多, 难以组织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的难题, 是比较经济一种的实践教学方式, 且符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求,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模式需要多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成绩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因为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要在新学期开学以后才能出成绩, 和教务处的成绩管理要求脱节。如果能有学校支持, 教师可以在期末把试卷成绩和平时其他方面的成绩先上报学院教学秘书, 待开学后一个月之内把成绩综合, 上报教务处成绩管理部门。这是这种社会实践操作起来难度最大的地方。

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所欲达成的目的, 是实践教学的终极追求, 是主导实践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教学目标不同, 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事任何工作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 没有相应的方法要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毛泽东同志则把工作方法比喻成“桥”或“船”。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 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拼船就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都说明, 方法是人们为解决一定任务而采取的工具、手段或操作的总和, 而教学方法则是人们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工具和途经,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方法的运用, 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别, 完成同一项任务, 能够运用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是在诸多方法中, 有的可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有的可能达事倍功半之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将引导人们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会延缓或阻碍教学任务的实现完成。因此,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为指导思想,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 使学生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

4. 改革考试方法

“两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所关注的最终目标是:理论是否能真正运用于实践, 能否真正解决实践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理解、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考试方法应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 改革“偏重知识测试, 忽视能力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 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 还应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命题不能过死, 单纯记忆性的题目要少, 理解说明的题目要少。为了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要保持“活”的特色, 题型就要灵活多样。如简答、填空、辨析、改错、简述、判断、说明、立论、驳论、写论文等多种形式, 从多方面变换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创新“两课”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 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检验、丰富理论, 使理论因实践的丰富而五彩缤纷, 从而强化对“两课”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增强信心, 增长见识, 锻炼能力, 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创新“两课”实践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 构建实践性教学基地, 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不同, 采用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 形成和提高实践能力, 是实现“两课”教学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两课”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穆晓睦.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7.

[2]唐春波.浅析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3.

[3]刘新生, 吴卫东, 王喜明, 傅建芳, 李建成.高校“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的探索与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篇2

读《论待人接物》有感

读完张闻天的《论待人接物》后,我感受挺深,觉得受益匪浅。其中,根据自己一些待人接物的经验和感想,我也总结了一些待人接物的原则和要点,它们必将在我今后的为人处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待人接物问题》主要阐发的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作者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同样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但要求估计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区别,而且也要求认识一切中国人所有的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风俗习惯的各种传统与特点,再加以改造与发展,使之适合于中国革命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不仅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且待人接物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在当代依旧值得我们去推崇和发扬。尤其在新世纪的今天,待人接物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而备受重视。

文中,作者写到,在待人接物另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不要把个人的眼光限制在个人的家属,朋友,师生,同事,亲戚等更狭小的圈子内。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尤其是在今天,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要有所建树,除了其本身需要的才能外,其人际交往也相当重要。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伟大胸怀与气魄,即我们所说的容人之心。就比如说,一个企业的老总,如果他的目光仅限制在个人的家属,朋友,师生,同事,亲戚等更狭小的圈子内。那么,他必将失去很多人才,他的企业也必然

不能很好的发展,那么,他又怎么能成就他的事业呢?所以,拥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的待人接物态度有多重要,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大多数人们的弱点,在于常常欢喜恭维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的人,而有这样弱点的人,对于那些正直不阿、大公无私的人,却常常抱有厌恶与不快之感,对于过去有过争论的人,有过恶感的人,常常表示怀恨。这就是不能容纳人了。这样的人,会常常使自己陷于一种不利的境地。试想,一个不能容纳别人的人,她将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又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更不用说要建立自己的事业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太多太多了。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理智的头脑,去分析我们所听到的一些奉承或者是批评。有时候,总是良言苦口。甜美的话语里,更经常暗藏杀机。所以,不要轻易地根据一个人对你的看法去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更不要因此而远离或者亲近某些人。

因此,作者又提到了,待人接物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对人要有很好的态度。这就是说,决不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也不要随意去批评别人。不要自以为是。那种态度,使你纵有多大本领也得不到人家的赞成与拥护。这样的人必定是失败的。所以,要有良好的态度待人,要做到这点,一方面要善于自己批评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不讳疾忌医。

因此,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来讲。我认为,对于别人的批评,首先应该想到自己的不足,无论对错,谦虚地接受。这也可以当做是一种动力,让自己不断努力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对于我们,别人的批评并没有让我们有多大损失,反而,有时候是一种帮助。能够做到这样的人也必定是有广大胸怀的,是人们所乐于交往的。也是人们所愿意信任并与之合作的。具有这种态度,才能使我们同人们之间除去一切隔膜,建立起很好的同志与朋友关系,同他们打成一片。

也只有这种态度,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环境与自己工作的对象,才能虚心的倾听人们意见,接受人们的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这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等其他方面,都对我们大大有益。如把人们对于自己的诤言、劝告、批评,当做人们对于自己的攻击,当做人们要破坏自己的威信,当做人们要同自己争取地位或所谓“争领导权”,这种人不论今天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是断然不能成就大事的。

文中,作者也提到了,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要适当地对付坏人。前者要求我们要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而不是骄傲自大,藐视他人。这样,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乐趣的同时,在各个方面都将有益的。我们要能够善于接近一切“名流学者”、“庸夫俗子”、“三教九流”、“引车卖浆”之流,善于找到同他们接谈的机会,善于同他们进入精神上的接触,从具体的日常生活的问题,纵谈到一般的政治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情绪与要求,他们的思想与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出各种提高他们觉悟程度的具体办法。

对于后者,我也是有较深体会的。中国有句俗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对于一切坏人的活动,我们要有很高的警觉性,要老练,不要上他们“花言巧语”的当。我们要站稳自己的立场,紧靠住坚定的力量保证自己不至为坏人所暗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首先学会以光明正大、仁至义尽的态度去劝导坏人走向正路,要他们“改邪归正”。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一部分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很完美,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种类的坏人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的对付方法。决不要以简单的敌对的态度去对付一切坏人,或打倒一切坏人。

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幼稚病者的空想。

这些,是我读后《论待人接物问题》后的感受,也是我获得的一些成果。,总之,张闻天的《论待人接物问题》是一篇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共产党人修养的不朽力作。其加强共产党人修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共产党人以及革命工作者在抗日战争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对待非党的人民大众、如何对待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坏分子,从而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今天,对于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美德,和我们自身的修养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目标和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精神支柱和价值引领,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是我们党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两课”教师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两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

一、高校“两课”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高校“两课”教师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传播生产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高校“两课”教师则是把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文化、新思想、科学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的源头。每当有新思想、新理论出现,总是高校教师最先做出反应,学习吸收,通过课堂传授及理论研讨把新思想、新理论辐射到大学校园及社会。同时,高校“两课”教师还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创新者。

高校“两课”教师是人类社会科学及文化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现今中国最新理论成果,其推广和传播、交流不仅需要媒体,更需要高校“两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课堂宣讲及理论研究而使之大众化。

高校“两课”教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离不开教师,而思想战线正是展现“两课”教师风采的重要舞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无一不与“两课”教师职责、专业及研究领域紧密相连。同时,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需要通过广大“两课”教师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学生及至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高校“两课”教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思想道德合格人才的生产线。在大学校园里,不光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多种社会思潮也在这里交汇。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占领他们的头脑,那么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多元价值取向、信息来源多样化、社会矛盾多极化的今天,高校“两课”教师不仅能作为、有作为,而且更需要有作为、巧作为和多作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高校“两课”教师责无旁贷

高校“两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追求真理、矢志不渝,坚定信仰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各个环节,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用优秀成果熏陶大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高校“两课”教师应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通过加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高校“两课”教师应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高校“两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人类思想领域中的先进文化成果播撒、耕种在高校这块阵地上并使之开花结果。

高校“两课”教师应不断修身,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知行统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两课”教师职业特点,丰富和深化对师德精神内涵的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学识魅力、人格魅力及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工作,高校“两课”教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两课”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这一机遇和挑战,善于学习,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探索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形成全民族奋发 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实践性教学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 篇4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校“两课”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与其他学科相比, “两课”教学有其特殊性, 它既进行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 组织社会实践就成为搞好“两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1.“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其本质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就要求“两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做到坚持“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 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也是对“两课”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两课”教学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而且要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两课”实践性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操, 从而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如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对社会现实而展开, 不能圆满解释社会变革时期表现的种种现象, 不能正确有力地阐明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 不能使学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达到“信”, 那么,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就难免会显得苍白无力。而社会实践则为学生关注、思考、研究现实问题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同时, 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能促进其品德修养的提高。

3.“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调动学生学习“两课”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两课”理论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传授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学术性, 而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课堂讲授这一种形式, 他们希望有直观的环节, 喜欢新的形式与手段, 希望能有自己的参与。“两课”实践性教学则注重知识传授的应用性、经验性和综合性, 实践教学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实践设计、调查研究等, 学生创新能力、交际与组织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由“配角”成为“主角”,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第一手的知识和经验, 而且能学会真实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就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它通过综合多样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经验, 培养兴趣, 锻炼能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从而实现“两课”的教学目标。在“两课”教育中, 如果把学生置于整个思想教育活动的前台, 引向社会这一广阔的课堂中, 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 增进对人民的感情, 培养他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建设祖国、服务于民的责任意识, 更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两课”社会实践方案的设计

1. 社会实践主题的确立。

首先, 社会实践的主题应当鲜明, 应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教育方针, 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原则。其次, 社会实践的主题必须具有可行性。要根据实践主体的客观和现实条件来选择活动主题。从实际出发, 按照“两课”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学生特点,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来设计主题。教师根据“两课”实践性教学计划和要求来确定实践性教学的方向和选题范围, 并为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做一定的知识储备, 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愿望。

2. 社会实践内容的选定。

对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 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是“两课”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两课”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政策宣传等, 它以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为主要目的。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访问革命前辈、追寻先烈足迹,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重点建设工程和取得显著成就的工矿企业及农村, 进行生动具体的改革开放的形势教育, 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暑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环节, 利用节假日时间, 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做社会调查,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自考察, 去了解和体验社会, 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

高校要把“两课”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 在学时上给予保证, 进一步制定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政策, 可参照实习的办法计算工作量和学分。在社会实践的时间上, 做到假期与课内时间相结合。难度大的、任务重的活动, 一般应安排在假期为宜, 其他活动课内进行。在安排社会实践过程中, 应把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是负责“两课”教学的部门统一联系实践单位 (一般应选择那些便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单位) , 然后学生们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参观或考察;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结束后组织大家交流体会。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择。

实践教学基地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人物的活动地, 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事业单位等。选择这样的基地, 内容丰富、代表性强、有典型意义,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大,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要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

学校要将实践教学像对待专业实习一样纳入教学计划, 学校要对实践教学做出统一安排, 即时间安排、教师的安排和分工及后勤保障等, 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 要认真检查考核。

对教师的考核是:教师对实践教学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与落实;教师对学生是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对学生是否进行了认真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是:学生是否缺席、逃避实践教学;学生对实践教学是否认真;学生实践报告或总结完成情况及质量情况。

4. 要注意交流总结。

对写得较好的实践报告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实践教学一个阶段结束后有关部门和人员要进行一次总结, 包括计划任务的安排、时间的安排、人员的分工是否合理, 等等。通过总结, 发现好的做法相互交流, 同时找出存在的不足, 以便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圣祯.“两课”实践教学的探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06.

[2]白玲.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尝试和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03.02.

“两课”社会实践 篇5

调查报告标题(二号黑体加粗)——调查报告副标题(华文中宋三号)

作者系别专业年级学号成绩指导教师

年月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小二号黑体加粗)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五号宋体)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正文格式:

论村民自治

张三

摘要:(150字~300字)

关键词:(3~5个)

一、文字格式

(一)字体:宋体

(二)字号

1. 标题:二号,粗体

2. 作者:三号,粗体

3. 一级标题:三号,粗体

二级标题:四号,粗体

三级标题:小四号,粗体

正文:五号

(三)行距:单倍行距

例:

一、村民自治的历史

(一)村民自治的概念

1.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的概念来源于„„

二、版面格式

1.加页眉,内容为: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08年暑期“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字体为:小五号

2.页面设置

(1)页边距

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3厘米右:3厘米装订线:0厘米

(2)页眉:1.5厘米

页脚:1.5厘米

(3)纸型:A4,纵向

3.插入页码,位置:页面底端

对齐方式:两端

4.注释

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

2008年暑期“两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

1.社区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

2.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调查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4.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思考

5.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6.当前农村干部及群众法律意识的调查

7.新形势下,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特点调查分析

8.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9.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推广现状及成效

10.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

11.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12.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13.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调查

14.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前后的思想观念变化的调查分析

15.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查

16.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17.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分析我国国情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1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群众中的普及的调查分析

19.调查研究实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现状和对策

2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2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2.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3.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必要性

24.社会风气与人的素质关系调查分析

25.民主法制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26.公民法律意识考察及分析

27.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

28.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现实考察

29.用现场的实例说明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30.结合实习地或单位的实际探讨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31.根据实习点的实际情况探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32.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实习地三个文明发展现状

33.探讨实习地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经验和对策

34.了解当前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理想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看法

35.了解人们对金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当金钱与事业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

36.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价值观调查分析

37.了解人们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以及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程度

38.结合实践地点的情况谈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体会

39.结合实习地或单位的实际,探讨该地或单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意义和方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篇6

[关键词]高职 两课 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沈惠(1967-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从事高校“两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陕西 户县 7103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49-02

高职的“两课”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简称,它承载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等,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营,但近年来高职“两课”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是高职“两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教育部实施“两课”新方案以来,各高校不断探索“两课”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教学效果仍存在不理想的状况。总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习兴趣不浓。许多高职学生对待“两课”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上不带教科书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课到期末时临时突击一下就行了,平时认真听讲对自己的前途也没多大帮助,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不如看外语和计算机,多拿几个“证”。学生来到课堂上,也只是“为了应付上课”而已,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两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消极被动。在“两课”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表现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全盘接受”,不动脑思考,上课不过是走个过场;一种是“部分接受,部分质疑”,这些学生有的能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抒发己见,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一种是“完全排斥”,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前两种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两课”教育的反映,后一种则存在于极少数学生当中。这些都使“两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3.教师素质不合乎要求。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两课”教师的观念陈旧,因循守旧,没有意识到“两课”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它对学生一生将产生的重要影响,不能正确处理好“两课”教育与“两课”教学的关系,教学方法单一、呆板,仍停留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的教育层面上,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的教师从师素质欠缺,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语言平淡,讲课讲解的艺术技巧等还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两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1)我国仍然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这是一个复杂的阶段,市场经济除了给中国带来效率、竞争、信用等优秀意识之外,也带来了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形形色色的文化,这股伴随商品经济涌入的文化潮流以其广泛的覆盖性渗透到我们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运行初期泛滥起来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都对青年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降低。(2)传统“政治”观念的消极作用以及现实政治生活领域负面现象的影响,淡化了高职学生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对政治理论课的错觉。在教学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学生因对社会政治失望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的事例。可想而知,学生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学科是无法投入太多精力认真学习的。

2.教学条件因素。一个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两课”教育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一般说来,单纯的教师讲授,其效果很难与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的效果相比。以单纯教师讲授为特征的传统授课方式也终将被以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为辅助的讲授方式所代替。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但许多学校受资金和设备等条件所限,目前能运用的电教手段多数是使用教学电影和放录像,还不能保证为所有“两课”课堂教学提供多媒体设施。同时,由于近几年高校纷纷扩大招生,学生人数激增,教室、教师承担的压力也日益增加,政治理论课大都以大课的形式进行,每堂课的师生比例大约在1∶200,教师组织教学困难,这种情况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座谈讨论等都有很大的制约。

(二)主观因素

1.学生因素。(1)学生没有意识到“两课”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两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其观点、概念往往是人类社会现在和过去经验的结晶,较为抽象、难理解。高职学生感觉不到其与切身利益的重要关系,也就没了兴趣,而抽象难理解又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起来也就枯燥无味,甚至感到痛苦。(2)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主攻方向是取得各种技能证、培训证以及过级(外语、计算机)。学生专业课负担较重,学习压力大,各专业还有生产实习活动,客观上弱化了高职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2.教师因素。(1)随着高校扩招,“两课”教师课时过多,工作量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和搜集大量讲课素材。同时,“两课”教学不断变动,课程及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向“两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接受挑战的教师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实践和总结经验的过程。(2)部分教师缺乏对“两课”特殊性的认识。“两课”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特殊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因此,教学要为教育服务,要始终以教育为主旨,而好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在“两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或者重视教育效果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多种手段的运用,或者注重教学方法与方式的丰富多彩、新颖别致而忽视了实际取得的教育效果,无法做到教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师整堂课的说教、灌输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听课的要求,而语言平淡乏味甚至照本宣科也愈来愈让学生反感。一堂枯燥死板的思想政治课和一堂绚丽多彩却无教育内涵的作秀课都是不精彩的。(3)教师地位偏低。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偏重实务应用,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在短期内创造效益或给人们带来实惠,所以社会对于“两课”教育缺乏认识和重视,这使得“两课”教师的地位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认同,造成教育者本身缺乏信心,越来越多的“两课”教师“转轨”,选择更有“前途”的职业以改变自己的地位。这对于正在任教的其他“两课”教师也是一个冲击,不少教师以此为鉴抓紧进修,从而分散了针对“两课”的教学与科研的精力,导致教学水平下降和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其主要表现就是备课不认真、对学生要求不严格。

三、解决高职“两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高职“两课”教育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新时期,一个合格的“两课”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透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并能与学生拉近距离;不仅要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通过深入浅出、多维度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事理。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学生偏差的认识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两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转变“应试”教学观念、教风和教法,要清醒地认识到,“两课”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要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让他们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在以后的人生中进行自我道德教化、道德选择、道德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中存在的对“两课”负面的错误认识加以正确引导,对轻视甚至敌视“两课”的偏激情绪加以有效疏导,由此纠正学生对“两课”的偏差的错误认识,由不重视转变为重视,由不愿意学转为愿意学。

(二)丰富、发展教学内容,提高“两课”的影响力

“两课”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四有”新人的重任,其课程设置与基本内容是由教育部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两课”的重要内容与其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不能改变。但要提高“两课”的影响力,让学生“愿意”到课堂上来,“两课”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中部分内容,增强“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应该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本质规定的变化作为“两课”教学的新内容,讲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趋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一体化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问题;了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状况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在利益分割上的两极分化趋向;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同时认清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实现的;学会用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认识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化国家意识。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课本知识,讲清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点拨。比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是否会被资本主义所同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原则是不是一句口号而已?“以德治国”会不会否定“依法治国”?如果我们“两课”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解答学生所提出的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正确面对,这也就等于不断充实和丰富发展了“两课”教学内容,为提高“两课”教学的影响力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三)采取复合型教学方法,提高“两课”的吸引力

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两课”教师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两课”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

1.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移,变被动为主动,变僵化的灌输为灵活的对话式、启发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虽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但却配之以专题讲座,学生讨论、演讲,师生辩论、评析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比如,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根据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灵活采取了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演讲、案例分析、举行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分析、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这种教学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

2.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客观性、多样性和感染力。目前,高职“两课”教学多以“粉笔+黑板+嘴巴”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无法提供生动直观的图像资料。因此,高职“两课”教师要适应当今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因地制宜地采用幻灯片、录像片、网上教学、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以增强“两课”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感染性,加大教学效果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在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过程中,也要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两课”教学中的能动性,从而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

“两课”教学艺术探索 篇7

关键词:两课,教学艺术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使新时期两课的教学对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他们对课程的认识、看法和要求成为对两课进行改革, 完善其教学艺术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评价主体。因此本文由此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高校两课教学艺术的看法。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目前高校两课教学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并希望借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两课教学艺术现状分析

笔者从辽宁三所大学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3 0 0名大学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回收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287份, 有效率为96%。该问卷共设置了9个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两课的教学艺术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1 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是对课程不满的主因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部分大学生觉得两课对自身的成长有帮助和教育作用,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两课不甚满意。在不满原因的调查中发现, 其中59.4%的学生认为两课与自己的思想需要离得太远, 与实际脱节。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他们的思维活跃。网络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在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下成长, 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单一的教导和说服不能使他们信服。所以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讲大道理和理论灌输自然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两课教育不能否认问题, 逃避问题, 应该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的一些不满, 甚至是过激的言论、行为, 都是两课教育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由此可见, 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是完善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会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理论教学, 68.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而极少的学生赞成单一的传统教学法。其中涉及最多的是课件。11.6%的学生认为课件简单明晰, 仅列提纲和重要概念就可有, 38.6%的同学希望课件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46.9的学生希望图文并茂, 仅有2.9%的同学认为直接把教学内容搬到课件上, 完全呈现课本内容。所以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多使用多媒体课件, 但并不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复制, 他们希望从课件中获得更多信息与内容, 而这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 理论教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 学生们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 认为两课大多只是纸上空谈,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导致课堂出勤率下降或者一心多用;另一方面, 两课教师也压力颇大, 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尽心尽力, 想方设法吸引学生, 但课堂效果仍不尽人意, 普遍反映讲政治理论课太累。

而实践教学对缓解这一尴尬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非常喜欢两课中的实践环节。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践, 而更希望参与到校外的实践中。45.9%的学生希望到两课教育实习基地参观, 身临其境,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两课的意义所在, 更加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39.6%的学生希望参加公益活动。13.1%的同学喜欢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学习两课, 深入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中去。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 学生希望在实践教学的最后能有一个对整个过程的回顾和分享环节, 58%的同学希望通过课堂讨论, 15.4%的同学想采用分组评比的方式进行学习, 14%的同学选择老师点评, 有1 2.6%的同学认为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比较适合两课学习。

1.3 考核方式

两课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两课和专业课教学不同特点决定着, 两课更无法仅凭一张纸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5.3%的同学赞成一次期末考试定乾坤。大多数同学都不想以一次期末考试而评判自己的能力以及对“两课”的学习成果。学生自身也希望采用综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判。

2. 完善教学艺术的途径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两课教学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完善的方面, 以下主要根据此次的调查结果提出三个方面的改进途径。

2.1 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素质

要高度重视两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两课教学好坏的关键之一是教师素质, 提高两课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

2.1.1 不断地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 提升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两课教师, 应把握住时代脉搏, 抓住理论前沿, 立足于中国的现实, 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入课堂, 进入学生头脑。两课教师自身应该不仅仅是一理论的传授者, 更应该是一个榜样的树立者。在课外两课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 多与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接触, 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 思维动态。根据年级, 专业等不同特点使课程有的放矢。

2.1.2 不断提高多媒体制作和使用的

技术水平。通过各种资源搜集教学资料, 从大量的资料中挖掘、筛选出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材料, 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参加多媒体操作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鼓励计算机操作好的教师多帮助、带动其他教师学习, 更快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 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出教学设备的作用, 提高整个教学效率。

2.2 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实践教学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内引向了一个更广阔, 更加无限的课堂中。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 培养他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建设祖国、服务于民的责任意识。两课的教学要在课内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一方面, 在学校内为学生提供实践支持。提供相关的图书、影像等资料支持, 也提供论文交流、专题讨论会等活动场所的支持。另一方面, 在校外为学生建立高起点、高质量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使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把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的带回课堂, 互相交流, 既开拓学生思路, 创新思维, 提高认识, 又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把课堂理论引入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社会调查、使他们走向社会、深入社会、认识了解社会, 从实践中看到社会的发展。

2.3 完善考核方式

两课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内化理论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做到知行统一。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采用单一的试卷考核模式远远无法实现对两课学习效果的考察。而是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与监控,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效果, 使学生真正深入社会, 了解社会。在考核过程中一可以根据学生日常德育表现实践免试制, 制定相关标准, 并设定一定的比例;二对于大数学生采用平时表现 (如出勤率, 发言等) , 实践成绩, 笔试或口试等成绩的综合评定。以期更好考核学生的入座, 入耳, 入脑, 入心, 入行的情况。

要想帮助大学生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和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等新形势下,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必须有效的发挥好高校两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为此两课就需要在把握了理论核心的基础上, 在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现实、适应学生需要基础上不断的改革和壮大自身, 完善其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程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探析.教育与职业, 2011 (18) :83~85

“以人为本”与“两课”教学 篇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两课”教学的一切环节中, 教师就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两课”教学中。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内涵, 一些教师却存在以下错误的观点:

有人认为既然“学校教育, 学生为本”, 学生是“两课”教学的中心, “两课”教学作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精神财富的服务活动, 应该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需要, 所谓“以人为本”, 就是要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是非为是非, 以学生的好恶为判断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在此观念的指导下, 庄严的“两课”教学活动被扭曲为一种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庸俗的商业活动, 学生就是上帝, 凡学生说是, 就是正确的, 而不复为一种“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教学活动。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两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那么教师犹如职业经理人一样, 要全盘负责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 因此,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享有充分的教学自由, “两课”教学的讲台不过是充分展示教师的学术观点和教学魅力的舞台, 只要教师能够提供让学生满意的产品, 那么教师就可以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自我主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两课”教学是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育活动, 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国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的体现和保证,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利益而进行的党的事业为中心, 这些利益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上。“两课”教学活动是一种严肃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在这里, 起支配作用的是国编教材, 教师的任务就是确切无误地把教材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学生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接受教材的内容, 教学的效率取决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以上三种观点都对“以人为本”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内涵作出了阐释, 教师由于理论理解上的分歧,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混乱。有的高校过于强调教材的支配性, 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导致“两课”教学变成学生厌烦、教师压抑的枯燥活动, 以致出现优秀教师不愿意教“两课”, 优秀学生不愿意上“两课”的现象, 从而损害了“两课”的目标利益;有的高校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将讲台全权委托给教师, 以致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散布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 发出一些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符合的声音, 偏离了社会主义高校的宗旨;有的高校则把学生的评价作为判断教学好坏的决定性的因素,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支配下, 教师为了迎合学生, 完全迁就学生, 将社会上商业性的媚俗应用到教坛上, 这也偏离了“两课”教学的主旨。

因此,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内涵, 对于正确调节国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保证“两课”教学高质、高效地完成, 充分地实现“两课”所承载的阵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的主阵地) 、舞台 (教师展示教学风格和水平的主要舞台) 、平台 (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和内在修养, 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者有机统一的功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在“两课”教学中的内涵。

1.从教学内容讲, 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 以“人民群众”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是一门培养优秀人才的课程。社会主义高校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功能, 这是它的本质特征, “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因此, 国家明文规定:“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不得从事高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宗旨,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所在, 它们充分体现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制定和颁布的教材上面, 因此, 在“两课”教学中,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把好思想政治关, 与中央保持一致, 与国编教材和教学大纲保持一致, 不能制造思想混乱。当然, 这并不是说国编教材和教学大纲就是绝对真理, 而是说要大体一致, 需要商榷的地方, 应在课堂之外通过学术探讨促进教材和大纲不断完善, 而不是在课堂之上横加指责或者全盘否定, 否则必然使得学生思想混乱, 无所适从。

2.从教学过程讲, 必须以教师为本, 由教师自主安排教学过程。高校“两课”教学既是国家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又是“两课”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舞台。“两课”教师通过它, 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赢得学生的爱戴和支持, 获得高校高评和社会认可,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尽管教材和教学大纲是统一的, 但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有个性的, 因此, 针对不同的学生, 如何最有效地实施教学, 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学生与教材最有效的结合,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因此, 在统一的教材和大纲之下, 高校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自主安排教学过程, 安排教学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进程, 哪章先讲, 哪章后讲;哪章详讲, 哪章略讲;不同的章节错开来讲, 有的章节甚至不讲, 采用实践等方式来学习;有的方面用PPT, 有的方面放视频, 有的方面让学生讲, 等等, 都应该由教师来支配, 任何人不得横加干涉, 以免干扰教学秩序。与工厂批量生产产品不同,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特别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四有”新人, 绝不可用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同一化的教学, 高校教师担负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也有责任努力改进教学, 将“两课”上成“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从而无愧于“教书育人的表率”、“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期许。

3.从教学手段讲, 必须以学生为本, 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教师要针对授课对象———学生的具体特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灵活地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努力把“两课”上成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最受教益的课程。“90后”的大学生与“80后”的大学生、理工科的大学生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大学生、来自发达城市的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和来自中西部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等众多学生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教师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到共性, 兼顾个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把思想政治教学做成学生的“心灵鸡汤”, 把“两课”教学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大合唱。“两课”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背熟几条原理、记住几条法规, 而要致力于让学生把这些原理和法规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正确地指导、有效地引导自己的行动,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基于此, 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必须改变, 学生的教育主体的地位必须得到尊重, 无论是以理服人还是以情服人, 教师都必须走进学生心中, 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学生, 而不是像暴雨一样冲击着学生。

以上从三方面分析了“两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内涵, 这三个方面兼顾了高校“两课”教学所承担的三个功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功能, 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功能, 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功能, 分别强调了“两课”教学中的三要素: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教师教学主导地位, 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这三方面并不是分离的, 而是有机结合的, 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两课”教学, 就必须把这三方面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 因此, 教师必须把“以学生为本”作为结合的底线。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两课”教学的核心和中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无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还是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 最终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拥有一个有前途的未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学生有前途, 国家才有前途, 教师才有前途, 教育才有前途。

要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教师就不能搞自由主义, 言行无忌, 偏离教学本质;不能搞本本主义, 照本宣科, 让人望而生畏;不能搞好好主义, 一味顺从学生, 没有原则, 对学生过于溺爱。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吃透教材, 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 掌握中国现代发展史, 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 保证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不会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左右摇摆、含糊不定, 以己昏昏, 何以使学生昭昭?只有对教学内容有系统地把握和充分消化, 教师才能做到教学的主导性, 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说服学生, 教育学生, 才能敢于教, 敢于与一切错误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作斗争, 捍卫思想战线的阵地, 为学生撑起思想天空中一把绿伞。

2.不仅要“敢于教”, 而且要“善于教”。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阅历差异, 师生之间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关注主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代沟, “两课”教师必须学会主动打破代沟, 融入学生的世界, 将学生的问题提炼为教学的重点, 对学生及时指导。当代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多姿多彩的、有声有色、能够进行互动的信息,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口、一个人”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的。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所关注的热点焦点是丰富多彩的, 同时, 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不足, 他们所感受的困惑和苦恼也是层出不穷的, 因此, 教师必须学会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和教育工具, 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及时的沟通和指导。这样, “两课”教学才不会出现“你明白你的, 我困惑我的”的错位现象, 才能真正实现“两课”教学的目的。

3.不仅要懂得教学的指导精神, 熟练运用教学的艺术, 还要承担课下指导功能。课堂上的时间终究有限,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则是无时不在的, 学生的许多苦恼和困惑并不一定在上课的时候才想到, 也极少愿意在课上表达, 他们更希望在课下通过电话、E-mail、BBS、QQ等与教师交流, 因此, “两课”教师要学会这些交流方式, 以便及时沟通, 有效指导。教师可以主动进入学生喜欢登陆的网站, 了解他们的话题, 也可以开办自己的博客, 将学生关注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通过深入探讨,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与学生互动, 只有当教师能够说出学生的语言, 讨论学生的共同话题, 只有当学生发现教师重视自己的问题, 活跃在自己的身边, 学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 教师的课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关注和热爱, 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深受欢迎。

摘要:在高校“两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需要从三方面来理解:教学内容上, 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在教学安排上, 要“以教师为本”;在教学手段上, 要“以学生为本”, 把这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阵地功能、舞台功能和平台功能, 发挥国家意识形态指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把国家利益、教师职能、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这三方面的内涵最终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获得统一, 为了高效地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两课”教师需要从三方面改进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两课”教学,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顾海良.着力创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 2005, (11) .

[3]刘福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光明日报, 2009-08-12.

高校“两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探索 篇9

关键词:“两课”教学,师生互动,角色互换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是传播主导意识形态,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政治平台, 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重要。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旨在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完全尊重受教学生自身特点和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侧重知识灌输,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理论讲授确实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由于其往往注重灌输, 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 互动不够,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不能发挥受教学生的主体意愿及其能动性, 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中心论”, 导致受教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被动地囫囵吞枣, 从而降低了受教对象的学习的积极性、意愿及其主动性, 结果导致学生逃课严重, “两课”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 教材体系“繁”、“难”, 难以走近学生。

“两课”教材注重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相对刚刚系统接触“两课”的大学生而言, 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言, 教材就显得内容繁多、知识结构体系庞大、理论深度较高。从而使学生不但难以把握理论的精华, 而且望而生畏。要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 单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 使学生能及时与教师沟通, 解决疑点,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 落后的教学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传统的“两课”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难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 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难以接受, 从而严重影响了“两课”教学成效。即使有一部分“两课”教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 也只是简单地将理论文字从书本搬家到屏幕, 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的播放、展示和扩展教学内容的功能, 无情地扼杀了“两课”理论的鲜活性, 致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大打折扣,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 理论知识深厚扎实。

教师要吃透教材, 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 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这样才能高屋建瓴, 保证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不会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左右摇摆、含糊不定。只有对教学内容有系统地把握和充分消化, 教师才能在互动教学中很好地与学生交流、答疑。

2. 强烈的责任意识。

实行互动教学, 不是减轻了教师的责任, 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互动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要课前精心设计, 课堂上适时引导和有效管理, 课后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而且要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 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往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努力。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才能使得互动教学不流于形式。

3. 将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紧密联系。

“两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博大的知识储备, 还必须把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夯实理论基础。在这方面, “两课”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且还要从受教学生经常和热心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国内外时事出发, 基于两课相关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依据两课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以提高广大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思, 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两课理论的欲望、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具有亲和力沟通技巧。

首先, “两课”教师在平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平等、公平, 秉行换位思考的思维和行动, 用博大和宽容的爱心去关怀和帮助学生, 从良师益友做起, 处处为人师表, 在教态上亲切感人, 有很好的人格魅力, 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 与之接近。其次, “两课”教师要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两课”教师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 积极与学生沟通, 不仅要知道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规律以及心理状态, 还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不同级段、不同时期的思想诉求。再次, 时刻信任和鼓励学生。“两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空谈理论, 而是用信任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探索创造理论的实践对象, 利用所学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 检验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三、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模式的具体策略

1. 案例教学法。

“两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可大量采用案例,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利用案例引出理论法。教师结合所要讲的理论知识, 事先准备好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案例, 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结合拟用案例设计好与预讲授知识相关的问题。上课时先依据现实讲述或展示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在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后, 再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给予引导和点评, 进而延伸和引导出所要讲授的理论。 (2) 利用案例加深理论法。“两课”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过后, 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 教师可选取与所学理论紧密联系的案例, 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 教师的点拨, 使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 做到活学活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很好地实现。 (3) 搜集评析案例法。课后, 让学生收集与所学理论有关的社会实践案例, 探寻出所学理论与案例的关系并进行评析, 通过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联系实际,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两课理论分析问题、结合其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搜集案例时, 教师可不设定范围, 既可以是国内外实时和既往的时政要闻、历史事实, 也可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惑;既可以是社会的美好现象、事物, 也可以是不良的社会问题。教师主要看学生对案例评析时是否运用原理得当, 是否观点正确, 分析透彻。对于那些优秀的作业, 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优秀的成绩。

2. 分组互动讨论。

分组互动讨论主要是在两课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后, 组织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两课理论知识主题展开讨论。先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 相互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 而后再按小组陈述本组观点, 最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解释和讨论, 以达到全体受教学生之间的互动。

3. 角色互换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认真地去研读教材, 可以实行师生的角色互换, 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制作课件法。“两课”教师在借助多种现代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视频、Power Point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等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兴趣度的同时, 事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两课教材一节或一章的内容结合实践内容制作课件。在学生自主制作课件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特别是那些选择结合“两课”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学生, 在资料的收集、案例应用等方面加以帮助,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避免学生在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课件制作完成后, 教师要留出充足时间给各位学生, 特别是给那些对问题认知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生展示的机会, 先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然后再由教师结合学生对课件的疑问对课件进行点评, 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积极性, 又要纠正学生认知偏颇。这样, 学生不仅通过制作课件的过程对两课理论进行了探知, 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高两课教学成效。尤其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讲, 这方面的锻炼有助于将来他们更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2) 学生亲身讲课法。学生亲身讲课法是将所要教授内容由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把握上讲台讲述课程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备课, 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同学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通过角色互换,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老师的工作,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这种方法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尤其适用。

4. 演讲法。

演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演讲, 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挑选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并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主题, 如《概论》课中的“诚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基础》课中的“理想”、“爱情”, 《原理》课中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价值”等等。首先让各小组在课下进行演讲比赛, 然后每小组选取最优秀的同学进行课堂演讲。表述能力的训练也是大学课堂最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 网上交流法。

师生的互动不应仅局限于课内, 教师还要承担课下指导功能。学生对“两课”内容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迷惑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遇得到、想得到的, 并且由于课堂的时限, 学生常常不能在课堂上表达, 两课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媒介, 譬如E-mail、QQ、BBS等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教师既可以将“两课”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练习题等教学内容和思考分析发布到网页上, 对学生进行两课内容辅导, 也可以参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热点、焦点, 通过深入探讨,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结合两课理论加以探讨分析和解释。

参考文献

[1]赵静.增强“两课”教学吸引力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2) .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篇10

1. 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主要受制于教学内容和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际上都是为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服务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 多数高等院校在“两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 “两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然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总体看, 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 依照教材“章、节、目”讲授的传统方法仍未得到突破,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安于现状, 习惯于照本宣科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使师生之间缺乏思想交流, 不能让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略显生硬、空洞, 特别是一些缺乏现实针对性的课堂讲授有时会使学生对“两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程度不一, 课件质量不高, 教学设备及教学技术也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都表明“两课”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滞后”现象确实存在, 有些方面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两课”教学实践, 以及对它的社会评价也表明:教学方法的改革, 已经成为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点和关键。

2. 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环节, 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法科学与否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两课”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因此, 教师要在创新教学手段,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下功夫, 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2.1 构建“两课”教学方法论体系

2.1.1 讨论式教学法

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围绕“两课”某一课程的教学内容, 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对话, 掌握“两课”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方法。[1]讨论式教学主要包括讨论式提问、讨论课、学生讲课等内容。在讨论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讨论主题, 讨论主题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当前实际, 选取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难点问题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允许不同意见交锋, 突出对立的学术观点,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 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质辩, 打破一教一学的局限性。教师在讨论后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总结, 对争辩中涉及的问题用正确的观点、充实的内容、准确的语言去阐述, 使学生心悦诚服。讨论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角色渗透, 激活教学对象的课堂思维, 适应社会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2.1.2 辩论教学法

即教师讲授某一有争议论题时, 引出正反论题, 由学生组成正反方代表进行论辩, 再由教师作出评价的教学活动。其主要功能表现为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论辩和演讲能力。此法用于“两课”教学中有争议的问题, 如哲学中的“科技对社会的两重性作用”, 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如“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 邓小平理论概论中的“贫富悬殊、国企改革、廉政建设”等内容的教学之中。

2.1.3 案例教学法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 交给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它是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一种情景,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以及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分析解决模拟环境中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 在探讨和分析问题中掌握新的知识, 并获取新的经验。这种方法虚实结合, 具体生动, 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用于法律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

2.1.4 阅读教学法

即教师选择有关文献, 学生阅读后写出随思录,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 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功能表现为: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分析能力。此法主要用于指导学生的“读书小组”、“问题研究小组”的教学活动。

2.1.5 演讲式教学法

即教师自身运用演讲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 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活动, 通过演讲方式进行学习考核。其主要功能表现为:课堂讲授声情并茂颇能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进行自我教育;突出了考核环节上的教育性;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演讲与口头表达能力。此法较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概论等教学内容及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

2.1.6 实践式教学法

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要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即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途径, 请进来就是向学生提供间接经验。可以请有关的人士、专家、成功者、有经验者来讲学, 作学术报告。走出去就是把学生分组, 确定社会实践基地, 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所学理论的教学活动。其主要功能表现为:能使学生了解社会, 校正自我认识, 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达到知行统一。此法用于“两课”中与现实联系紧密、务实性较强的内容的教学。

当然, “两课”教学方法论体系, 绝不仅仅包含上述这些教学方法, 随着“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还会出现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2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形式发展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 结合课堂教学,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与现实镜头,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依托课堂、粉笔与书本的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 提高教育的效果。同时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 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 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 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

2.3 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是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两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 必须改革相对单一的考核方式, 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多元化的考试制度。

具体地说, 就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出发, 改变现行“两课”考试制度中, 大多重理论考试成绩、轻过程考核和日常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的做法, 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 开卷、闭卷相结合, 笔试、口试相结合, 个人单独答卷、小组集体共同答卷相结合的考试制度, 不管哪种方式, 都要避免考“死知识”, 而要突出素质和能力的考试。考试方式的改革, 一定要体现促进“进头脑”的导向, 而不能导向于让学生死记硬背。

摘要: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由于形势的变化, “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如人意。本文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 指出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 着重探索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包括构建“两课”教学方法论体系、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等方面, 以提高“两课”实效。

关键词:“两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永红.新教学观与教师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47-51.

[2]顾海良.重在落实重在发展重在开拓——谈如何切实加强“两课”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1999, (1) :11-13.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篇11

关键词:两课;教学;范例;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91-01

高校“两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但众所周知,“两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想听”成为大学校园较为普遍的课堂现状。 “两课”老师时感压力大,心情累,却又无可奈何。然而在“两课”教学实践中,尤其从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范例中,我还是深刻地体会到:高校“两课”教学不是“不可为”,关键在于“怎么为”。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尝试与思考

常看见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讲台下学生或昏昏欲睡状,或玩手机,或听歌曲等诸如此类的,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的讲课声。这样的课堂,似乎与学生无关,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不喜欢。为此,教育家魏书生就呼吁教师要把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大家都知道“两课”教学是量多而课时少,但我尝试把短短40分钟的课堂留出10分钟作为学生的“我来说新闻”时间,当一男生在讲台上边大讲中国周边的军事形势,边在大块黑板上比划,俨然是一位资深的军事专家,学生听得那是哈哈大笑,让我也颇受感染。有一女生讲新闻,图文并茂,头头是道,忘了时间,直至我“忍无可忍”地给以提醒。

这种尝试让我认识到学生是需要展现自己的,在反馈中很多学生表达了对这门课程的期待,尤其期待每次课前的“我来说新闻”时间。给点阳光就灿烂,我就想何不因势利导,提高课的有效性呢?毕竟是大学生,他们有了一番人生经历,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尤其信息化时代中信息之间的交换遍及各个地方,对学生的学习、道德行为带来不少影响。如何给学生一个平台,加强交流与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养也是“两课”教学的应有之义,何况,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成为主角,学生就会动起来,再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成功范例

“眼见为实”,“有用即真理”,“多数人相信的,就是真理”、“凡清楚明白的,都是真理”……在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围绕着掌握真理和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教师一上课,就抛出了以上命题让学生们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时地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科学理论是不是真理的标准?”“数学上的推理没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我们相信是对的,这如何解释?”一节原本会很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思辨热情。

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第十四小组上台来展示他们组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主持人的精彩主持下,各路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汇聚“2014年蒙牛酸酸乳中华风云人物盛典”,颁奖词、获奖感言,那是精彩纷呈……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抽象的主题,在几个小组成员的生动演绎中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亲切感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惊讶。

“假如一艘船即将沉没,船上有12人,但只有6人可以登上救生艇,你会选择谁?为什么?”一节课即将结束,老师罗列了形形色色12个典型人物,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在课后进行小组自主探讨,组长记录讨论的过程,下周上课时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还没宣布下课,学生就叽叽喳喳争论开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样的拓展延伸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而教师也在学生的选择中自然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了说教的嫌疑。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误区与对策

也许我们会觉得给学生时间多了,那老师讲授的时间就少了,课程的内容就来不及完成。其实不然,一方面,大学的课堂没有高考的指挥棒,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而不是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打破原有教材章节限制,就若干专题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引起思想的共鸣,更好地达到理论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不到一半的课堂时间把每次要讲的知识点进行简要衔接,形成知识脉络,然后就其中重难点作简要说明,这样就会留出更多的时间给我们的学生思考和探讨,让他们展现自己。想一想,查一查,说一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效果显然远远高过那种传统的“满堂灌”。

也许我们会觉得学生还不够成熟,理论水平不高,探讨问题不深,纯粹浪费时间。当然,这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同时,学生掌握知识本身就需要过程,需要等待。有人说等待就像国画上的“留白”,音乐中“停顿”。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一份等待,就是抛却包办代替,避免填鸭式策略和远离简单粗暴,就是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独立探索的时空,在教师的等待中学习,学生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悟,在获得成功后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信心,品尝参与的快乐。

也许我们会觉得如何让学生唱好戏,需要化费教师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加强平时指导,这样会减少教师搞科研的时间。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就课程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来展开小组探索,通过小组竞争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同一门课程往往有好几个主讲教师,我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每位教师选择自己特长的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设计,然后相互交流,也可以同一班级的课程分不同专题由不同教师跟进,以发挥教师的特长,也开拓学生更多的视野。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也是一种相互学习、加快提高的好机会。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 篇12

一、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一) 课程困境。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 无论从教学安排, 还是考核机制, 都凸显出了其边缘课程的性质。因为高职院校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技能性, 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战场———思政课, 则处于学生眼中的边缘课程。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 高职高专的学生们更认为思政课理论性过强, 内容陈旧, 与专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相去甚远;思政课纯理论性讲解的上课方式传统守旧, 课堂互动不够, 不吸引人;此外, 思想政治课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中学至大学, 学生们对思政课地位与功能的认识单一, 感觉疲软, 所以不重视该课程也可想而知。

(二) 教学效果困境。

随着高职院校大量扩招, 生源素质严重滑坡, 部分学生性格缺限明显, 他们防疫和鉴别能力较弱, 这是基础。而我们思想政治课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所以“两课”的位置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撼动的, 它的课时也是有保障的, 但是最终看结果, 我们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方面。

1. 不会尊重别人。

他们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对人际交往礼仪礼貌比较缺乏, 不能够很好地尊重别人。课堂上任意妄行, 不听从教师教学安排, 玩手机、不认真听讲;对老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丝毫没有感恩;大学生从上幼儿园到高校毕业, 教过他的老师有很多, 如果让学生对待每一位教师都如父母般, 似为苛责, 但起码对老师不应失去最基本的礼貌, 遇见老师不打招呼成家常便饭, 课程结业了还不知道老师姓什么。在寝室, 随意呼喝、差谴、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同学和宿管值班老师等, 表现出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就此, 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 但缺乏合作精神, 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 确实如此。

2. 做事缺乏恒心。

很多学生进入学校, 过上集体生活, 虽然有激情, 有目标, 但因为意志薄弱、自理自控能力差, 慢慢同化别人或被别人同化。睡懒觉、上网、逃课等非主流不良现象反而几乎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主旋律;在学习上, 没有计划性, 没有远大理想, 得过且过, 散漫、懒惰等习性随着临近毕业而越来越明显等。

3. 做人缺乏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作为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本应该做得更好, 但部分高职学生不但难以达到诚信的基本要求, 有的还会有意破坏诚信。作为学生, 上课学习是天职, 而随意迟到、旷课、作弊, 都可看作是不诚信的表现;对个人与学校的关系上, 交纳学费本是他们的义务, 但每年拖交学费大有人在, 据了解, 有些学生不是因为家贫交不起学费, 而是把父母给的学费用于买高档消费品、谈恋爱等;有学生甚至在毕业挣钱后, 仍然不交清学费、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等。

4. 心理承受能力弱。

在校大学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遇事父母包办现象多, 行事自私自利, 平时自以为是, 自认为很明白道理, 而面对挫折时, 依赖对象不在身边, 他们就一下跌入低谷,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 就会选择逃避现实, 沉迷虚拟网络世界, 学业一度荒废。

综上所举是现在高职生中, 甚至有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种现状与学生自身的已有素质基础和家庭熏陶是有一定关系的, 但这里是不是也能折射出我们“两课”教学的效果呢?

二、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对策分析

(一) 将高职院校“两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中共中央、教育部对高校“两课”的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中共中央、教育部、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教学是“两课”教学的薄弱环节, 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课教学表现出茫然和不重视, 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茫然表现出的是无奈和可惜。所以, 对于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该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但目前还没有为高职学生量身打造的实践内容, 只是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些活动, 最常见比如带领学生参加春季植树活动, 去某一行业进行采访活动等等, 然后回来写一篇“观后感”或“活动收获”, 形式单一, 而且次数较少, 如何才能把这种实践活动长期的、不间断地贯彻下去呢?必须要找到一个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 笔者认为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充当这一载体, 因为社团活动是学生除上课以外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将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结合, 那么实践教学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社团活动为载体, 再配合以其它社会实践活动, 那么“两课”的实践教学既有了基础保障, 又不乏创新点。

(二) 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两课”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两课”教材都是由“两课”教材编写组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更重要的是全国的本科生、高职生统一使用。对于本科生来说该教材的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太适用。一是从课程设置上看, 现在高职院校的“两课”被压缩的只剩下“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了, 它们所使用的教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就不太适应。就拿“毛概”课来说, 学生不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直接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不学“政治经济学”, 直接讲“市场经济”;不学“哲学原理”, 直接讲“实事求是”等等, 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 教师讲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补习基础。二是从学生的基础来看,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学理科出身, 或者是从中职上来的, 文科知识基础非常薄弱, 甚至几乎为零, 如果再使用该教材, 效果可想而知。

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加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消除传统教材垄断性的目的也在于此。所以, 高职院校如果能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 则上述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师比较了解高职学生的知识现状, 能够因地制宜地编写出适合他们的教材, 在教材的容量、内容深浅度和知识点搭配上都可以灵活掌握。另外在内容选择方面, 尽可能的增加一些新的、时代感强的元素,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是教学之依据, 所以, 为了使“两课”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强和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意义非常重大。

三、结语

当然, 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 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职院校注重技能轻视理论等多角度挤压下, 已经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要想走出这种困境, 就要转变传统观念, 加大改革力度。本文提出的两个改革方向, 看似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但如果能下决心动起来, 它将是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何飞龙.高校“两课”教材建设的质量与意见[J].教书育人, 2005

上一篇: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对口支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