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背景(共7篇)
两课背景 篇1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10年创办公共基础 课“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以来, 对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提出全新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彰显职业教育本质特色。“两课”评比分为示范课、研究课两类[1]。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 具有全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研究课是指某一方面形成教学特色, 并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优质课。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要改变以往 的教学观 念 , 积极响应 课程改革 的号召 , 切实改进教 学方法 , 从备课、教 学过程设 计、授课、反 思等方面 展开精细化教学, 在比赛活动中获得经验, 不断成长。在此背景下 , 职教语文 教学就要 改变传统 教学模式 , 向精细化 发展, 使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成长都在精细化教学中得以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和现状
如何改变 传统的备 课模式 , 让教案兼 顾到教师 的教和学生的学? 职业教育公共基础科目的教学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缺乏创造性, 便是不可忽视的一点。由于职业 习惯和职 业惰性 , 部分职业 学校的文 化课老师 上课还是采 用传统的 教学模式 , 课堂缺乏 新意和创 造性 , 老师在讲台 上讲得口 干舌燥 , 学生在座 位上听得 昏昏欲睡 [2]。这一现状 的产生 , 我认为病 因仍在授 课的起始 即备课环节 。一支笔 , 一本备课 本 , 一本教参 , 加上一些 网上的参 考教案和课 件 , 往往组成 备课工具 。由于受 到思路的 干扰性和对参考材料的依赖性等影响, 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案也许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是一旦在课堂过程中实施, 就会发现仍然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的确, 回馈冷淡且效果不佳, 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底蕴积累有很大关系 (以本校为例, 从入学分数由低到高依次有中技、高技、中 职、高职、3+4模式、对口 单招等多 种类型的 班级) , 我认为这并非主要原因。如果教师站在职业教育特质的立场上看问题, 把备课这个教学的第一环节精细化, 做出有特色的教案, 兼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也许就可以突破这个 瓶颈 , 为学生打 造引人入 胜、精彩缤 纷、热闹高 效的语文课堂。
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1.教案精细化, 结构完整, 内容齐全, 注重系统性和层次感。
所谓的结构完整和内容齐全, 便是注重在教案中体现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单元内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以《荷塘月色》为例, 这篇课文选自江苏省编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新学校接触到的第一个散文赏析单元, 因此, 细致地写好单元设计说明, 是引导学生学好本单元、爱学本单元的基础。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情, 从实际出发, 为学生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鉴赏勇气, 进而再培养学生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传达进行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从语感与知识结合的角度去鉴赏作品。”这样, 在本单元的每篇课文教学前, 我便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做了详细的梳理后, 我便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确定《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单元的开篇之作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做到少走弯路, 有的放矢。教案精细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容忽视, 那便是教学反思。反思使人进步, 在每堂课中的收获和遗憾总是各不相同, 将它们都记录下来, 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教案设计中获得宝贵的经验。精细化的教案, 将单元的整体系统性和局部的层次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打开一扇理想之门。
2.教 案 撰 写 界 面 美 观 , 以 表 格 呈 现 , 一 目 了 然 。
仅仅为了应付检查而书写在备课本上的教案, 已经无法适应如今职业教育语文学科发展的节奏。在注重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和设计意图的揣摩的同时, 也要注重教案的美观, 把自己设计的教案当做一件艺术品, 不仅赏心悦目, 更能激发创新意识, 从而不断探求新知, 对教学思路有明确的定位, 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仍旧以《荷塘月色》的教案设计为例 (见下图) :教学环节是一则教案的总纲领, 它能系统反映教学本文的整体思路, 并且简明清晰, 一目了然。每个环节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提高的技能、训练的实践内容都呈现在教学内容环节, 有利于授课教师将自己的思路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文本的知识和理解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 做到面面俱到却不杂乱无章。师生活动和设计意图的书写才是教案精细化的最大特色。这个在平日普通备课中里看似画蛇添足的环节, 其实有很大的教学价值体现。师生活动重在体现教案设计者需要自己和学生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做什么、怎么做”, 而设计意图则体现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确教师和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工作学习任务[3]。简而言之, 设计意图其实是教师在备课时就在预设的教学情境中为学生量身定做的知识技能外衣, 这个环节的设计, 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精细化的思考, 在课堂上才能掌控好局面, 让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不失主动权, 在教师的引导下, 激发接纳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突破传统的备课模式, 兼顾师生共同发展, 是职教语文精细化教学的一个基点, 它可以增强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信心, 提高专业素养, 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需要一线职教语文教师更刻苦地钻研和开发潜能, 以真正实现精细化的备课, 从而更进一步地开展精细化的教学, 将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描绘得绚烂多彩, 为职业教育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卫.“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捷径.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0) .
[2]袁红.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9) .
[3]陈艳.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职校论坛, 2012 (35) .
两课背景 篇2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要求教师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 根据工作实践任务的需要加入理论知识。以专业职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 知识与技能呈现综合化趋势为依据开设综合课程, 随时补充、更新行业技术发展的新技能和新理念, 以此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专业课程的特征要求中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知识能力 (教育理论、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相关拓展知识、人文知识等) 、教师专业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和课堂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与学生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技能实践能力、资源组合能力, 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决策能力、计算机及外语应用能力等。) 。
笔者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中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中职商贸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技能实践性弱、科研素养非常薄弱、专业对口状况差、提升职业资格困难重重、企业实践难等现状。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刻不容缓。
二、“两课”评比背景下中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
“两课”评比深入开展, 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形成教师团队, 打造品牌教师的有力保障。使教师在心理、知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帮助教师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服务学生。适应学校组织及其变革, 适应新课程。本文结合“两课”评比的具体要求、对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资源进行整合, 对于“两课”评比背景下中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提出以一学期为周期的“理、练、赛、评”的循环性连续式培养模式。
1. 理
新学期开始, 专业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 选择反映行业发展、以实用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教材。从教材特点、课程地位、教学策略等方面对本学期所任课程进行分析。明确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教材二次处理, 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实践方法。确保知识的承前启后性, 为学生从事岗位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通过对班级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特征等信息对学情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岗位要求制定教学三维目标突出重难点。通过文本、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 对教学策略、学法、教法进行选择。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利用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特色教学。
教师依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自身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专业能力进行自查。根据自查结果进行分层式培训。通过进入企业实践、讲座、学术研讨交流、学历进修、考察学习等多种交流形式进行补充深造。为“练”提供实践标准。
2. 练
在新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专业课教师通过对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制定、资源整合、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和驾驭、教学反思将“理”环节中所涉及的知识理论应用到平时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来, 实现综合性教学。通过课时分配、课前准备、新课导入、内容分析、教学实施、教学小结、拓展提高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形成连贯的教学过程。最后做好教学中成功之处、遗憾之处的总结反思, 作为后续教学的参考。在此环节中, 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对学情分析的促进作用。中职学生社会参与度高, 易于产生知识迁移, 乐于模仿。虽然个性突出、思维活跃。但认知能力有限, 存在着情感内隐性增强、缺乏耐力和竞争意识的特征, 需要老师帮助其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由于个别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 部分教师讲课方法传统, 考核形式单一等原因, 导致部分中职商贸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高, 甚至弃学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当积极调试自己和学生的心理, 深入了解学生, 做好学情分析, 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 创新能力。通过“练”的环节为“赛”积累经验和资源。
3. 赛
通过参加两课评比、各级公开课、技能大赛、创意论坛、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 将教师在“理”“练”两个环节中积累的技能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 在应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 多角度、多形式、多途径地打破教师一段时期内形成的思维定势, 力求创新。
4. 评
(1) 评学生: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效果评价以过程性考核、作业、考试、心理测量量表等形式, 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体验、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进行调整。
(2) 评教师:通过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企业专家评、学生评价三个方面对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情况, 并对执教者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评环境:对影响教学方案制定、制度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联系、教育部门的政策要求进行阶段性的评价, 有利于后期修正。
通过“评”环节的信息积累和分析, 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查漏补缺, 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教师制定下一个培训周期中“练”环节的内容。
摘要:中职专业课程的特征要求中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知识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本文结合“两课”评比的具体要求、对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资源进行整合, 对于“两课”评比背景下中职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提出以一学期为周期的“理、练、赛、评”的循环性连续式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使教师在心理、知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方面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帮助教师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服务学生。
关键词:两课评比,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海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构》, 2011年.
[2]马成荣.《用课改创新职教的品牌》.《职教通讯》, 2011年第2期.
透视“两课”,磨炼能力 篇3
一赛前准备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赛文件的精神, 每个参赛选手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以下材料: (1) 参评申报书; (2) 不少于2个参评教案, 教学总课时不低于6课时, 原则上参评教案教学内容应为同一单元, 若总课时不足6课时, 可跨单元补足; (3) 参评课教材; (4) 与参评教案相匹配的说课课件。
参赛所选的话题既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又要能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选好话题, 开始备课。参与“两课”评比的前提是“确立课程意识”, 所以备课中首先就是备课程, 了解教学大纲、省编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等;然后备学生、备目标、备内容、备策略、备资源、备活动、备评价、备作业及备反思等。备教学设计时做到设计的思路与理念必须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 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 按照“循环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设计的环节要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 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导入是建立学习的意义;教学活动中知识融入情境;教学评价简洁、可观测、多维立体;作业承上启下、适当分层。
我对本单元的设计中以一个胖小孩为原版, 从最初的一日三餐中各种各样的美食的诱惑中, 通过对文章“法国女性健康的生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 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开始健康的饮食及健康的生活。其中特别提及食物的卡路里及如何购买健康的菜等设计到数字的运用也是密切贴近他们的专业, 整个单元比较连贯、有意义, 也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很感兴趣。
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完成教学评价, 是实践;说课是要说出整个设计的理念、思路, 目的及达成的成效, 是理论。由实践到理论高度, 对于习惯上课实践的教师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两课”评比, 从接到任务到省级比赛, 中间历时整整4个月, 单元的选定, 内容的梳理, 章节的安排, 理论的支撑、教案的书写、课件的制作……耗尽了太多太多的精力, 让我身心疲惫。我已记不清多少个日夜自己挑灯夜战, 精心备课;已数不清自己多少次梦中醒来, 嘴里还念叨着英语说课稿。只知道每天在忙碌中上班, 在忙碌中下班, 舍弃了平时的各种业余爱好, 牺牲了陪小孩读书的时间, 全力以赴。
“两课”评比结果固然很重要, 但过程却最值得回味。
二赛中磨炼
在准备“两课”的过程中, 我得到了教研组其他英语老师的大力帮助。他们群策群力, 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说课、磨课, 集体讨论、研究、构思教学设计, 一起研讨, 解决问题。每一次的磨课, 教研组成员聚集一起, 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及时调整。大家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校级层面的磨课、区级的选拔、市级的比赛, 省级的参赛, 每一步走得都那么艰苦。每一层次比赛结束都有新的收获。
备课是课程思维, 在一次次的磨课中, 逐渐了解到说课已经达到了一个理论高度。优秀的说课要突出教学设计的亮点、特色;诠释设计的理论依据, 重在说理;体现新课改理念, 同时还展示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个人风采。因此在说课的环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 展示说课内容, 对说课内容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同时还要面带微笑, 恰当的肢体语言也能活跃现场气氛。
除了完美的说课外,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赛文件的精神, 每个参赛选手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 回答答辩老师的问题。答辩的题目可以从教案中提取, 可以从说课稿中提炼。
答辩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我在备课设计的时候, 采用三维目标,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教材出发,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立足课堂, 但从能力目标的培养, 未能体现新课程标准, 未能体现课改的精神。
答辩问题:浅谈评价体系对你的教学起到什么作用?
评价, 要关注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 关注学业成绩, 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 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答辩问题:英语教学中有从输入到输出, 中间还有一个过程, 是什么?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的?
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 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第一阶段:输入, 是语言学习的前提条件, 作用主要是为第二阶段的加工提供材料;第二阶段:加工, 学习者以分析、形式匹配和综合等方式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 并把它融入已有的相关认知结构中, 使其成为其中的有机部分;第三阶段:输出, 学习者在这一阶段尝试运用已加工过的语言材料, 并根据内、外的反馈修正言语的运用, 使其符合目标语的规范。在这三个阶段, 输入和输出是关键和核心, 相互依存和促进, 缺一不可。在真正的教学中, 通过一定的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 不断提升, 最终完成语言的输出。
答辩老师的问题直中要害, 直切主题, 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要记住答辩时要扬长避短, 有条理、有礼貌, 还要有自信, 有理有据地与评委互动交流。
三赛后反思
回顾几个月来的尽心准备与磨炼, 虽然结果还没出来, 但自我感觉收获颇多。
1. 对教学改革有进一步的理解
参加“两课”以后, 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 慢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重教轻学, 课堂上“满堂灌”, 教师讲, 学生听, 忽视了学生课堂地位的做法。逐渐形成现在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教学为引领, 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本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让每一堂课都得到优化。
第一, 教学思想的优化。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进步。
第二, 教学目标的优化。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 教学过程的优化。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第四, 教学方法的优化。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讲究教学方法, 注重学法指导, 致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 教学手段的优化。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使用“教学案”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第六, 教学内容的优化。熟悉课程标准, 切实落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充分挖掘与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七, 教学时间的优化。压缩教师单向传输信息的时间, 精讲精练,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兵教兵”过程和当堂训练的时间。
第八, 教学评价的优化。以学论教,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依据,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同时, 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活动, 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加强
参加“两课”以后, 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加强, 尤其是个人的修养水平、课堂语言水平、课堂的应变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
第一, 个人的修养水平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 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 他应该感到,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 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两课”的影响下, 课堂教学更有激情, 上课的语言简洁风趣, 亲切和蔼, 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 就能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课堂氛围更加浓厚, 课堂效益进一步提升。
第二, 课堂的语言水平得到提炼。在“两课”的带动下, 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科学性, 做到准确、精练, 有条不紊, 合乎逻辑。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启发性, 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 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三, 课堂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在“两课”的引领下, 课堂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 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 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 调整教案的原有设想, 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 进行及时捕捉, 合理利用。
第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两课”的辐射下,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在PPT的帮助下, 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提高教学质量, 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课堂控制。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通过“两课”评比活动, 我感受到做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有意义。“两课”评比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检验。因此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还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理论, 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要不断进行反思,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升, 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核心途径。
“两课”评比因为参与, 所以精彩;因为付出, 所以珍惜;因为艰辛, 所以甘甜;因为收获, 所以享受。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司燕.在任职教育大背景下, 教育反思“思”什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4)
“两课”教学艺术探索 篇4
关键词:两课,教学艺术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使新时期两课的教学对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他们对课程的认识、看法和要求成为对两课进行改革, 完善其教学艺术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评价主体。因此本文由此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高校两课教学艺术的看法。从学生角度出发探讨目前高校两课教学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并希望借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两课教学艺术现状分析
笔者从辽宁三所大学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3 0 0名大学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回收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287份, 有效率为96%。该问卷共设置了9个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两课的教学艺术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1 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是对课程不满的主因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部分大学生觉得两课对自身的成长有帮助和教育作用,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两课不甚满意。在不满原因的调查中发现, 其中59.4%的学生认为两课与自己的思想需要离得太远, 与实际脱节。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他们的思维活跃。网络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在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下成长, 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单一的教导和说服不能使他们信服。所以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讲大道理和理论灌输自然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两课教育不能否认问题, 逃避问题, 应该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的一些不满, 甚至是过激的言论、行为, 都是两课教育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由此可见, 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是完善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会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理论教学, 68.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而极少的学生赞成单一的传统教学法。其中涉及最多的是课件。11.6%的学生认为课件简单明晰, 仅列提纲和重要概念就可有, 38.6%的同学希望课件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46.9的学生希望图文并茂, 仅有2.9%的同学认为直接把教学内容搬到课件上, 完全呈现课本内容。所以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多使用多媒体课件, 但并不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复制, 他们希望从课件中获得更多信息与内容, 而这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 理论教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 学生们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 认为两课大多只是纸上空谈,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导致课堂出勤率下降或者一心多用;另一方面, 两课教师也压力颇大, 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尽心尽力, 想方设法吸引学生, 但课堂效果仍不尽人意, 普遍反映讲政治理论课太累。
而实践教学对缓解这一尴尬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非常喜欢两课中的实践环节。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实践, 而更希望参与到校外的实践中。45.9%的学生希望到两课教育实习基地参观, 身临其境,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两课的意义所在, 更加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39.6%的学生希望参加公益活动。13.1%的同学喜欢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学习两课, 深入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中去。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 学生希望在实践教学的最后能有一个对整个过程的回顾和分享环节, 58%的同学希望通过课堂讨论, 15.4%的同学想采用分组评比的方式进行学习, 14%的同学选择老师点评, 有1 2.6%的同学认为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比较适合两课学习。
1.3 考核方式
两课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两课和专业课教学不同特点决定着, 两课更无法仅凭一张纸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5.3%的同学赞成一次期末考试定乾坤。大多数同学都不想以一次期末考试而评判自己的能力以及对“两课”的学习成果。学生自身也希望采用综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判。
2. 完善教学艺术的途径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两课教学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完善的方面, 以下主要根据此次的调查结果提出三个方面的改进途径。
2.1 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素质
要高度重视两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两课教学好坏的关键之一是教师素质, 提高两课教师素质是两课教学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
2.1.1 不断地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 提升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两课教师, 应把握住时代脉搏, 抓住理论前沿, 立足于中国的现实, 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入课堂, 进入学生头脑。两课教师自身应该不仅仅是一理论的传授者, 更应该是一个榜样的树立者。在课外两课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 多与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接触, 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 思维动态。根据年级, 专业等不同特点使课程有的放矢。
2.1.2 不断提高多媒体制作和使用的
技术水平。通过各种资源搜集教学资料, 从大量的资料中挖掘、筛选出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材料, 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参加多媒体操作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鼓励计算机操作好的教师多帮助、带动其他教师学习, 更快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 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出教学设备的作用, 提高整个教学效率。
2.2 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实践教学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内引向了一个更广阔, 更加无限的课堂中。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 培养他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建设祖国、服务于民的责任意识。两课的教学要在课内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一方面, 在学校内为学生提供实践支持。提供相关的图书、影像等资料支持, 也提供论文交流、专题讨论会等活动场所的支持。另一方面, 在校外为学生建立高起点、高质量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使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把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的带回课堂, 互相交流, 既开拓学生思路, 创新思维, 提高认识, 又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把课堂理论引入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社会调查、使他们走向社会、深入社会、认识了解社会, 从实践中看到社会的发展。
2.3 完善考核方式
两课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内化理论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做到知行统一。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采用单一的试卷考核模式远远无法实现对两课学习效果的考察。而是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与监控, 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效果, 使学生真正深入社会, 了解社会。在考核过程中一可以根据学生日常德育表现实践免试制, 制定相关标准, 并设定一定的比例;二对于大数学生采用平时表现 (如出勤率, 发言等) , 实践成绩, 笔试或口试等成绩的综合评定。以期更好考核学生的入座, 入耳, 入脑, 入心, 入行的情况。
要想帮助大学生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和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等新形势下,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必须有效的发挥好高校两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为此两课就需要在把握了理论核心的基础上, 在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现实、适应学生需要基础上不断的改革和壮大自身, 完善其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程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探析.教育与职业, 2011 (18) :83~85
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融合教育 篇5
●问题的提出
转眼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根据课改要求,全国各地区、各学校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开课模式。然而,由于各课程模块较多,特别是非高考课程,受课时、师资(跨学科教学能力型的教师)和教学设备等条件限制,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选择课程模块的需求,表现在学生喜欢的模块,学校开设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学生喜欢“美术设计”模块,却无设计工作室及相关教学材料;喜欢“电脑美术”模块,又未能提供电脑美术设计用的计算机教室,缺乏懂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美术教师;喜欢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专用计算机教室,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艺术感未免缺乏一些。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到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和“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能否创造性地实施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教育呢?依据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为两课程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各位同仁分享,愿能为各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两课程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与信息技术各模块相结合
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按36个课时编写,若按高一上学期每周开2节课、下学期及高二学年每周开1节的形式,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信息技术学科6个学分获得的要求;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共9个模块,因每个模块是按18个课时编写的,内容多,课时少,加上学校分配的课时一般比信息技术课还要少。据笔者调查得知,有些学校的美术课是跟音乐课绑定在一起的,采用单周上美术课、双周上音乐课的开课模式,一年才能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获得1个学分,两年内就很难完成美术学科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
还有,相对于“美术鉴赏”模块来说,“电脑美术”模块开设起来又比较困难。一是学校一般没有配备美术专用计算机教室;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精通电脑美术的教师严重缺乏。为解决此现状,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要求,学校应制定规划,积极改善高中美术师资的状况,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另一可行办法就是仿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将相关内容安排到通用技术课程“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及“技 术与设计II”必修模块“控制与设计”部分的做法,“电脑美术”模块相应教学内容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到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这样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国家规定的学分,而且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样融合以后,对信息技术教师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在图像、动画、网页以及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体系里,有一项“艺术性”评价指标,但是跟电脑美术这样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态结合起来,那势必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更强的艺术修养。笔者建议,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能力,研究一些艺术及设计方面的书籍,提升跨学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美术教研组教师的备课交流,一同研究相结合以后课的设计及教学方法,达到教师资源共享的目的。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教学管理是统一备课,互相听课,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分工,负责分配班级的教学。当然,面对所有班级,其他学校也可以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安排两个不同学科教师授课。
同时,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引入电脑美术课内容,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源和计算机设备的潜力,创新了两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且降低了学习电脑美术的难度,为完成美术课程目标提供了保证。此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地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教学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生,从而获得了信息技术、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
●艺术设计项目与美术“设计”模块相结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 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这里的X也就是选修Ⅱ(校本课程)所得学分,为获得这部分学分,参照美术、信息技术教科书编写建议:学校或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或当地特色的教科书,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电脑制作活动中电脑艺术设计项目与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进行结合,编写了一本集传统纸质设计与电脑软件设计为一体的《电脑艺术设计》校本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充满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丰富,提供大量师生创作的获奖作品,实用性强。选修的班级及学生数量多,兴趣浓厚,打破了传统设计课型单一、只注重欣赏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课程的结合设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欣赏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这与在校本教材开发时就已经考虑到“设计”模块的教学理念与电脑制作活动“探索与创新”主题相吻合。
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要尊重其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分类编班。发现确有信息技术、美术设计天赋和特长的学生,采用课外活动形式,给予专门辅导和培养,使其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电脑制作活动就是这部分学生能力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独立创作,争取在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中表现突出,出佳作。成立的电脑艺术设计组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可以在“设计”模块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
●“电脑美术”模块与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相结合
我们可以将“电脑美术”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相结合起来,编写一本名为《电脑动画及网页设计》的校本教材, 也可以分开编写《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和《网页设计与制作》三本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课,方便分类编班。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只有《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校本教材待开发,其他校本教材已陆续开课。实践证明,结合后的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电脑美术”模块的内容标准,结合后弥补了美术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学生能充分地深入学习相结合的专业内容, 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电脑动画组和网页设计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 让学生在欣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 尝试在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动画和网页设计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个别学生加入到人才资源比较缺乏的三维动画设计项目中来,为参与电脑制作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摄影摄像”模块与“微视频”项目相结合
按照以上的思路,同样也可以将“摄影摄像”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微视频项目相结合起来,可以编写一本既贯穿“摄影摄像”模块思想又切合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的名为《微视频创作》的校本教材,方便有兴趣的、有摄像机和录像机等设备条件的学生选课。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发该校本教材,其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摄影摄像”模块的内容标准。
微视频创作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考虑到首次参加该项目的特点,强调贴近学生实际原则,在脚本编写、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完善作品,共同实现两课程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目标。
●具体开课模式
对于开设高中信息技术、美术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美术鉴赏”等以上七个模块的地区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需求情况,执行如表1、表2所示课时,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下,完成国家规定的两课程学分,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模块学习的需求,同时又关注到了少数冒尖学生的学习愿望。
●结束语
“以人为本”与“两课”教学 篇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两课”教学的一切环节中, 教师就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两课”教学中。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理念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内涵, 一些教师却存在以下错误的观点:
有人认为既然“学校教育, 学生为本”, 学生是“两课”教学的中心, “两课”教学作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精神财富的服务活动, 应该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需要, 所谓“以人为本”, 就是要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是非为是非, 以学生的好恶为判断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在此观念的指导下, 庄严的“两课”教学活动被扭曲为一种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庸俗的商业活动, 学生就是上帝, 凡学生说是, 就是正确的, 而不复为一种“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教学活动。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两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那么教师犹如职业经理人一样, 要全盘负责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 因此,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享有充分的教学自由, “两课”教学的讲台不过是充分展示教师的学术观点和教学魅力的舞台, 只要教师能够提供让学生满意的产品, 那么教师就可以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自我主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两课”教学是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育活动, 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国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的体现和保证, 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利益而进行的党的事业为中心, 这些利益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上。“两课”教学活动是一种严肃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在这里, 起支配作用的是国编教材, 教师的任务就是确切无误地把教材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学生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接受教材的内容, 教学的效率取决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以上三种观点都对“以人为本”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内涵作出了阐释, 教师由于理论理解上的分歧,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混乱。有的高校过于强调教材的支配性, 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导致“两课”教学变成学生厌烦、教师压抑的枯燥活动, 以致出现优秀教师不愿意教“两课”, 优秀学生不愿意上“两课”的现象, 从而损害了“两课”的目标利益;有的高校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将讲台全权委托给教师, 以致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散布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 发出一些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符合的声音, 偏离了社会主义高校的宗旨;有的高校则把学生的评价作为判断教学好坏的决定性的因素,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支配下, 教师为了迎合学生, 完全迁就学生, 将社会上商业性的媚俗应用到教坛上, 这也偏离了“两课”教学的主旨。
因此, 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内涵, 对于正确调节国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保证“两课”教学高质、高效地完成, 充分地实现“两课”所承载的阵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的主阵地) 、舞台 (教师展示教学风格和水平的主要舞台) 、平台 (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和内在修养, 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者有机统一的功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在“两课”教学中的内涵。
1.从教学内容讲, 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 以“人民群众”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 是一门培养优秀人才的课程。社会主义高校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功能, 这是它的本质特征, “两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因此, 国家明文规定:“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不得从事高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宗旨,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人民群众利益的所在, 它们充分体现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制定和颁布的教材上面, 因此, 在“两课”教学中,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把好思想政治关, 与中央保持一致, 与国编教材和教学大纲保持一致, 不能制造思想混乱。当然, 这并不是说国编教材和教学大纲就是绝对真理, 而是说要大体一致, 需要商榷的地方, 应在课堂之外通过学术探讨促进教材和大纲不断完善, 而不是在课堂之上横加指责或者全盘否定, 否则必然使得学生思想混乱, 无所适从。
2.从教学过程讲, 必须以教师为本, 由教师自主安排教学过程。高校“两课”教学既是国家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又是“两课”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舞台。“两课”教师通过它, 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赢得学生的爱戴和支持, 获得高校高评和社会认可,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尽管教材和教学大纲是统一的, 但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有个性的, 因此, 针对不同的学生, 如何最有效地实施教学, 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学生与教材最有效的结合,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因此, 在统一的教材和大纲之下, 高校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自主安排教学过程, 安排教学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进程, 哪章先讲, 哪章后讲;哪章详讲, 哪章略讲;不同的章节错开来讲, 有的章节甚至不讲, 采用实践等方式来学习;有的方面用PPT, 有的方面放视频, 有的方面让学生讲, 等等, 都应该由教师来支配, 任何人不得横加干涉, 以免干扰教学秩序。与工厂批量生产产品不同,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特别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四有”新人, 绝不可用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同一化的教学, 高校教师担负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也有责任努力改进教学, 将“两课”上成“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从而无愧于“教书育人的表率”、“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期许。
3.从教学手段讲, 必须以学生为本, 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教师要针对授课对象———学生的具体特点,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灵活地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努力把“两课”上成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最受教益的课程。“90后”的大学生与“80后”的大学生、理工科的大学生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大学生、来自发达城市的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和来自中西部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等众多学生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教师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到共性, 兼顾个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把思想政治教学做成学生的“心灵鸡汤”, 把“两课”教学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大合唱。“两课”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背熟几条原理、记住几条法规, 而要致力于让学生把这些原理和法规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正确地指导、有效地引导自己的行动,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基于此, 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必须改变, 学生的教育主体的地位必须得到尊重, 无论是以理服人还是以情服人, 教师都必须走进学生心中, 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学生, 而不是像暴雨一样冲击着学生。
三
以上从三方面分析了“两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内涵, 这三个方面兼顾了高校“两课”教学所承担的三个功能: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功能, 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功能, 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功能, 分别强调了“两课”教学中的三要素: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教师教学主导地位, 学生教育主体地位。这三方面并不是分离的, 而是有机结合的, 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两课”教学, 就必须把这三方面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 因此, 教师必须把“以学生为本”作为结合的底线。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两课”教学的核心和中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无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还是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 最终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拥有一个有前途的未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学生有前途, 国家才有前途, 教师才有前途, 教育才有前途。
要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教师就不能搞自由主义, 言行无忌, 偏离教学本质;不能搞本本主义, 照本宣科, 让人望而生畏;不能搞好好主义, 一味顺从学生, 没有原则, 对学生过于溺爱。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吃透教材, 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 掌握中国现代发展史, 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 保证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不会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左右摇摆、含糊不定, 以己昏昏, 何以使学生昭昭?只有对教学内容有系统地把握和充分消化, 教师才能做到教学的主导性, 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说服学生, 教育学生, 才能敢于教, 敢于与一切错误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作斗争, 捍卫思想战线的阵地, 为学生撑起思想天空中一把绿伞。
2.不仅要“敢于教”, 而且要“善于教”。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阅历差异, 师生之间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关注主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代沟, “两课”教师必须学会主动打破代沟, 融入学生的世界, 将学生的问题提炼为教学的重点, 对学生及时指导。当代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多姿多彩的、有声有色、能够进行互动的信息,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口、一个人”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的。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所关注的热点焦点是丰富多彩的, 同时, 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不足, 他们所感受的困惑和苦恼也是层出不穷的, 因此, 教师必须学会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和教育工具, 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及时的沟通和指导。这样, “两课”教学才不会出现“你明白你的, 我困惑我的”的错位现象, 才能真正实现“两课”教学的目的。
3.不仅要懂得教学的指导精神, 熟练运用教学的艺术, 还要承担课下指导功能。课堂上的时间终究有限,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则是无时不在的, 学生的许多苦恼和困惑并不一定在上课的时候才想到, 也极少愿意在课上表达, 他们更希望在课下通过电话、E-mail、BBS、QQ等与教师交流, 因此, “两课”教师要学会这些交流方式, 以便及时沟通, 有效指导。教师可以主动进入学生喜欢登陆的网站, 了解他们的话题, 也可以开办自己的博客, 将学生关注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通过深入探讨,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与学生互动, 只有当教师能够说出学生的语言, 讨论学生的共同话题, 只有当学生发现教师重视自己的问题, 活跃在自己的身边, 学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 教师的课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关注和热爱, 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深受欢迎。
摘要:在高校“两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需要从三方面来理解:教学内容上, 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在教学安排上, 要“以教师为本”;在教学手段上, 要“以学生为本”, 把这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阵地功能、舞台功能和平台功能, 发挥国家意识形态指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把国家利益、教师职能、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这三方面的内涵最终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获得统一, 为了高效地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两课”教师需要从三方面改进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两课”教学,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顾海良.着力创新,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 2005, (11) .
[3]刘福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光明日报, 2009-08-1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 篇7
任课老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的首要因素
1.“学高为师”。
通常我们认为,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其实,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 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之快令我们目不暇接。作为老师, 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你一天不看电视, 一天不读报刊, 一天不上网, 你就会被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我们必须给自己不断地充电, 不断地提高自己,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加之“两课”内容的广泛性。所以老师不仅要有较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还要能及时地分析国际形势, 不仅是心理辅导员, 还是法律咨询员, 更是党的新政策、新规划的宣传员。同时还要对社会和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和潮流予以正确的引导和评析。难怪有人比喻“两课”教师为“万金油”。
2.“亲其师而言其教”。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你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性格豪爽, 真诚坦率, 热情善良, 气质独特, 风趣幽默等等都将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德高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比如, 上课提前几分钟进教室, 看是小事, 其实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纪律教育。而言行举止规范, 仪容仪表得体大方, 则会令学生赏心悦目。另外, 在教学中, 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觉得你和蔼可亲, 真诚坦率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在讲授审美观点时, 我事先做好了精心的打扮, 首先摆个pose问学生:陈老师美不美?刚开始他们还有所顾忌, 而在老师的引导下, 他们慢慢的毫不客气了。有赞美, 有建议, 有尖刻, 有委婉。而就在这时, 作为老师, 你在意的不是他们的评价, 而是欣慰他们的真诚, 完全象朋友一样没有距离。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老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固然重要, 但如何把自己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学会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教有法, 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我们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1.实例教学法。“两课”的理论空洞而抽象, 如果只是用说教来解释理论肯定是枯燥而乏味的, 但如果能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例, 它又能变得非常生动而具体。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达到了传授理论的目的。比如, 讲价值规律, 就联系农贸市场每天蔬菜价格的变动情况;讲“三个有利于”标准, 就可以联系医疗体制改革的得与失等。
2. 时事渗透法。
时事与“两课”是紧密相连的, 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讲时事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情趣, 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关于中东局势和恐怖主义, 关于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 关于08奥运, 关于藏独活动, 关于5·12大地震等等, 都是我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当然, 也切记不要单纯地为了讲时事而讲时事, 而必须和教学内容挂起钩来。比如讲国际关系时和学生共同讨论中日关系从破冰到融冰到暖春的过程, 共同探讨改善中日关系的方法。
3. 学生参与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比如在讲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时, 我选择了模拟招聘会的现场, 美容院的引导员如何招揽顾客和自我介绍等话题, 让学生实际演练。特别是针对第二个话题, 有的学生主动邀请老师配合他的活动, 很注重招呼语和礼貌语的运用, 也很会巧妙地使用赞美的语言。而我也假戏真演, 给他出了不少的难题, 但他都能机智灵活地应付过去。象这样学生的积极参与, 对教学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情感渗透法。
教育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人都是有情感的, 所以,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 还要做到以情感人。一直以来, 我们就提倡教学要艺术化, 政治老师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既要象演说家, 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时而严肃, 时而轻松, 时而亢奋, 时而沉重;又要象舞台表演家, 一个微笑,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都要让学生心随你动, 积极地投入到你的教学中来。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 也不可能全部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 而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和教学条件的变化, 与时俱进, 有所创新。不断地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来说, 更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注重实效,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 也才能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也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 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文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197.
[2]黄泽文.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1)
【两课背景】推荐阅读:
高校“两课”07-21
两课06-24
“两课”教学社会实践07-23
两课两操工作总结11-07
5两课教学模式初探doc06-02
两课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窦娥冤06-04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两课完整课时教案09-03
入学背景07-16
实践背景07-19
英语背景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