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观察

2024-09-02

教会学生观察(精选12篇)

教会学生观察 篇1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 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现象, 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 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此外还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 指导学生捕捉写作时机,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在作文中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 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 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 从玩中观察

指导学生从喜欢的事物中观察, 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 效果容易事半功倍。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选三种你喜欢的植物, 认真观察它的颜色, 样子以及生长特点, 然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 学生们在活动中看得可仔细了, 摸一摸, 闻一闻, 有的还专注地拿笔记一记, 生怕忘了似的。作文的第一步———“画”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来进行作文的第二步———“说”。在第一节作文课上, 我组织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也了解这种植物, 喜欢这种植物。学生争先发言, 讲起来滔滔不绝。热烈的掌声、喝彩声, 从教室里传出。很显然,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仔细观察了自己喜欢的植物,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文第三步———“写”, 安排在第二节课。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 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 再没有左顾右盼, 呆呆坐着的人了。有的同学写道:“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 可是走到近处看, 却是四, 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 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 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 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 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 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 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 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 还给了孩子们观察植物所带来的乐趣, 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 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六年级毕业前夕, 要写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写作之前, 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 (天天见到) , 又陌生 (熟视无睹) 的校园的印象, 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要求学生以《夸夸我的学校》为题, 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 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课堂学习的动态。学生行动起来, 背上相机, 走遍校园去选景, 选角度, 还真像个小摄影师。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的眼底。照片出来了, 学生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 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让他们有话可说, 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 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作文教学过程中, 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 情绪性突出, 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 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 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 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一) 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 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 观察活动也是如此。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喜动物》一文时, 我从学校找到了《小白兔》的录像。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先整体到部分的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 录像采用定格, 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下来”。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的小白兔, 真惹人喜爱。”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 从头到尾, 从左到右, 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 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 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 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 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到写下来。通过指导, 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 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 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 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 多用投影, 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 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 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 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想向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 具体而生动的。

三、平时教学中,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只认识到观察的重要, 学习了观察的方法, 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 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 最有意义的事物, 用六要素法写出来。随着年级的增高, 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 再到写篇, 长期坚持,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更细致。

总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 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会学生观察 篇2

谈到议论文的说理,不少人总以为只有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的抽象思维进行。其实不然。用形象 思维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说理,进行形象化的议论。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我很相信说理文要 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

写作议论文时,怎样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形象化的议论呢?

一、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在议论文中进行说理时,不是单从理念出发去进行抽象议论,而是着力描绘一个画面, 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去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在《庄暴见孟子》这篇议论文中,孟子为了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没有从道理上去进行推 论,而是精雕细刻地为读者描绘了两幅图画,从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政治形式)中去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思想。

第一幅画面描绘了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引起 百姓怨声载道的情景。

第二幅画面是“黎庶安乐”图。它写出国君在享乐时应考虑到民生疾苦。百姓们如果能够活下去,能够 保住身家性命,他们就会祝愿国君的康健。

这两幅画面虽然只是形象描绘,但从本质上说还是在说明道理。因为看完画面,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为 什么人们怨声载道?为什么“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答案只有一个:是否“与民同乐”。这 个答案点出了苛政的弊害,得出了本文的结论:“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两幅形象描绘的画面,却使抽 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齐王欣然接受。

类似这样的说理方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屡见不鲜,后代学者也经常运用,如贾谊的《过秦论》与《论积 贮疏》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二、勾画形象

在议论文中,为了阐述抽象事理,或是批驳某一谬论,有时也可以通过某一形象的精心勾画来帮助说理 。这样做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可以使行文多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一文中就用了这种手法来勾画旧社会里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的形象:

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的地位。他们看见 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毛泽东边议论边勾画“这种人”,“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 的.涎水”的形象,使文章叙议结合,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的嘴脸。

论说文中的勾画形象,有时和生动的比喻结合进行。读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人,大都不会 忘记鲁迅笔下的叭儿狗的形象:

……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 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把这些资产阶级走狗丑恶的嘴脸揭露了出来。“是狗”,说其本质;“像猫”, 揭其伪装。怎样的一副猫脸呢:“折中,公允,调和,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 ’。”因为用“猫脸”掩盖了其“狗性”,所以这种叭儿狗更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由于叭儿狗的虚伪性、欺骗性,必然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宠爱,因而也就一直得以流传。作者就是这样,三言两语就狗的比喻 作了形象的描绘,阐明了叭儿狗必须痛打的道理。

三、妙用比喻

议论文中,利用比喻手段来进行说理是极其常见的。这种方式是通过揭示事物之间具有同类性质或相同 特点来进行说理论证,使人们对抽象事物获得具体形象的感受。例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为了论 证“四个现代化需要的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实干家,需要的是勤奋努力、虚怀若谷、老老实实的好作风 ”这个中心论点,以南郭先生为喻,通过南郭先生“混”的行为,“装”的伎俩,“溜”的下场的事实,使 “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现象、实质与危害昭然若揭,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示。

《劝学》一文更是通篇运用比喻,使人对所说道理理解得具体生动,全面深刻,而又不觉得重复腻烦。 文中有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有正反 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有 反复设喻,如“qì@①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说明一个共同 的道理:学习的重要作用。

在运用比喻时,有的单说比喻而将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等。有的设了比喻,引出道理后,再 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课文第三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作进一步论证。

全文极少抽象说理,所引比喻多是生活中常见事物,形象具体,所以读了以后使人感到津津有味,从有 味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讲述故事

为了说理,有时可以选择一个典型故事进行叙述,然后针对这个故事加以评述,画龙点睛地揭示道理。 这在古代论说文中颇为常见。韩非的《五矗》就是一例。

韩非为了阐明“不期修古”的论点,除了举例和分析进行论证外,还说了“守株待兔”的故事,然后进 行评述,一句话将故事扣住了论题:“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反对因循守旧,反对 固步自封的道理本来十分抽象,可作者以一个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笑”字,与论题有机联系起来:一个 是为新圣所“笑”字,一个“身为宋国笑”,深刻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

论说文中讲故事,有时为了需要可以连用。吕叔湘先生的《谈谈虚和实的关系》一文就是这样。他在论 文中用“有眼与无眼”的故事来说明“光是观察也不容易”;用禅宗和尚的故事来形象地论证:前人的理论 是我们的财富,但只是一种参考,要用自己的观点来验证。此外,作者还用了达尔文的事例,门捷列夫的事 例,叶斯丕森的事例等。这样,不但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可以使文章变得到娓娓动听, 避免议论文容易出现的干瘪枯燥的毛病。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形象说理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但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特别需要 提及的是,形象说理中的“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前者可塑造,通过场面和 情节详尽地描述出来,后者则是使抽象道理形象化,深奥道理通俗化的一种议论形式。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一 定要区分清楚,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说服有力的议论文章来。

字库未存字注释:

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观察 篇3

一、强化引导,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习惯

1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

加强多方引导,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多看多想,不断充实知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机会,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优质、精悍的范文,以便于让学生模仿、学习和借鉴,并结合有关范文,指导学生抓住新情况、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启发学生发现特点,把握特点。从中学习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叙、描写、议论等,确保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所写者小,所见者大。有意识地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观察。在生活中,有些小事、平常事,并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高、大、全和真、善、美,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对“一件小事”的理性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由此启发学生,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不小的主题来。

2结合观察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初中生观察事物,难免会顾此失彼、厚左薄右,为纠正这一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笔者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就找到了《小白兔》的录像。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之后,指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中把握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当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笔者就将录像中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格下来,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像完整地放一遍。配上讲解和音乐,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3结合具体活动,推进学生深入观察

为了有效结合具体活动,推进学生深入观察,笔者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推进学生深入观察。像“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熟视无睹的陌生的校园的印象,笔者就让学生写了一篇《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征文比赛,每个小组选出3篇优秀的范文,在全班进行宣读。在此基础上,利用上课五分钟,在学生中开展《我喜欢的学校》演讲比赛,在班上介绍校园里学生最喜欢的环境、设施以及其他事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都行动起来,带着任务、用自己的慧眼,以细致的目光,走遍校园,将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眼底,真正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

二、强化指导,丰富途径,教会观察的方法

1以实例分析为重点,教会学生观察

一方面是由点到面。观察必须“细”而不能“粗”,若是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难免一般化。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观看拔河比赛,必须要仔细观察每一个人,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写“记拔河比赛”才能写得细腻、全面、逼真。很多学生写有关动态活动,往往写成“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分到合。观察任何事物都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笔者带领学生去观察银杏树,但是有的学生就是看了半天,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意又无“新”姿,都是些老套的词语,如“高大”“茂盛”之类,凡是大树均可适用的,原因就是没有细致观察树的于、枝、叶、皮、果等方面。

2以生动联想为基础,放大学生观察

初中学生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言之无物、空空洞洞、老旧俗套。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而初中生天真活泼最富想象力,只要正确诱发他们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必然有神,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欣赏优美句子,多启发他们想象,巧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写出文章来才能具体、生动、丰满、形象。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神态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神、声、貌等等。

3以典型引路为抓手,教会学生观察

教会观察引导分析综合评价 篇4

生物科学的特点之一是观察性极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 并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从教材安排了九个“观察与思考”并辅以大量精美图片中, 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 还要为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提供条件。这些设计有的训练“提出问题”, 有的训练“作出假设”, 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每一个内容都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物入手, 实践性强且贴近生活, 力图让其带着兴趣去参与、观察、实践并完成。在这期间,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评价的内容在整个综合评价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 除了书中的图片, 我还从“K12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相关图片, 以丰富学生的视觉, 让学生在学会观察, 进行分析后, 自己得出结论, 改变以往“先说结论, 后举实例”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体内物质的交换”这部分内容, 由于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挂图、投影、板图三方结合的方法。首先出示挂图, 这是静止的, 让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用投影出示人体内环境模式图, 通过斜纹薄膜的拉动, 演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 以及CO2、O2的进出方向, 这是动态的、形象的,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关系。最后再通过课前准备好的故意有名称错误、箭头错误、顺序错误、原理错误等问题的板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 找出错误所在。这样, 学生通过静→动→静的多面观察, 再通过识图→作图→纠错等一系列教学手段, 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如果仅靠单一感知, 往往会导致认识的片面性。有的学生对实物与挂图对不上号;有的认识实物, 但在作图时却不能正确表达。这些正是由于观察不全面所致, 如能通过观察分析评价的方式便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再如马铃薯块茎上长出新芽, 仙人掌茎上长出新芽, 酵母菌生出芽体, 学生很容易认为它们都是出芽生殖。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观察马铃薯、仙人掌的出芽情况, 再与课本上出芽生殖的概念相比较, 找出其不同所在。然后通过挂图进一步比较以强化印象。最后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并与前两种情况再次比较。这样, 学生对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这两种生殖方式就不会搞错了。另外, 在《动物胚和胚后发育》这节内容的教学中, 我还要求学生做了三方面的对比观察:一是受精卵的动物极和植物极的对比观察;二是卵裂时, 动物极和植物极的对比观察;三是囊胚和原肠胚结构的对比观察。我依次出示观察材料让学生进行反复观察对比, 最后由学生总结。可以看出, 在这些教学过程中, 运用观察, 注意对比, 并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促进生物课程的学习。

教会学生总结 篇5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2014级覃勇

有一句名言说:“人类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可见总结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临近期末,学生对自己一学期来生活、学习进行自我总结是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学生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习惯、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会总结才会进步。

一、总结的内容:

1、整体总结

建议学生先对自己先前的整体情况做一个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都有一定的期望值。那么,下个阶段自己,达到什么期望?自己期望在哪个层次上?如果要进步,还要在哪一方面努力?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改进等。

2、做好习惯的总结。

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一个人有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伟大的性格。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习惯有多么重要,但习惯是从播种行为开始的,不良行为会导致恶习的养成,良好习惯需要从一点一滴的行为做起。

习惯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包括:卫生习惯、睡眠习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着装习惯、为人处事习惯等等。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操行分总计中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做的好的方面,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完善自己提供一个依据。

3、知识的总结

知识的总结是总结最重要的内容。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那么,如何正确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呢?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其次,.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最后,教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如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图示记忆法,列表展示法,归纳记忆法,使学过的知识更直观,更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4、考试技巧总结

同学们要注意,要回顾自己前段时间自己是怎样对待考试的,每次考试自己做得怎样?.你的考试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些很明显的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样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具体到每门学科。是否有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大题而没有检查前面的题,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等等。.把你总结的记下来,这都是你最宝贵的经验,进行这些总结后,还要把这次考试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以更好的回顾和吸取教训。

二、总结的方式:

1、课时小结:

课时小结如水池补漏。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利用每一节课下课之后,用3—5分钟回顾

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如果这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就会比较清楚,而且能加深印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每日小结:

学生在一天忙碌的学习中,学的知识门类较多,有些知识可能在脑海已留下深刻记忆,但有些知识在脑海里犹如湖面上的一道划痕,很快就会消失,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放学前或睡觉前的几分钟进行知识疏理、回忆——简短地总结一下当天学了那些知识,会收到到很好的效果。

3、抓好每周小结很重要。

学生学习一周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这一周到底学了些什么,而且没有一点条理性。这时只要你在每周的星期五用十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把本周所学写于一张纸上,然后交同桌互相参阅补充,学生会发现自己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但会对本周所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习惯,也会成为很好的学习方法。

4、单元小结必不可少。

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先自己总结一下本章学了那些知识,再让优差生交换写好的总结,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优等生写掉的知识点差生给补上他认为遗漏的知识点后会感觉到自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差生认识到自己倒有哪些知识没记住或者不会,通过看优等生的知识总结,填补了他的知识缝隙,优等生也自然能从中受益。最后再加上教师的细致化总结,全班对本章知识便可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每章小结不就相当于把学生学完一章内容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缝隙填实在吗?

5、不可缺少的每月总结。

通过上面各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总结方法和习惯,一月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月自己到底学会了那些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可以直接说,爱动笔的可以写在纸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挑写得比较全面的在全班交流,达到填缺补漏,巩固个人和全班知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记忆,牢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会学生学习 篇6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为了能引导学生学会一些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几个语文老师进行讨论研究总结出语文学习的一般通用方法(即:学习文章之前,先学习与作者及本文相关的辅助资料,为学习文章打好基础。然后通读全文解决字词问题并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然后再选取重点段落精读、细读,深入理解、领悟,分析总结,最后进行迁移、再现。)后对各种课型认真设计,研究探讨总结出要素切入法、研究性学习法、阅读学习法、对比学习法、诵读赏析法、评注式学习法、统揽式学习法等几种学习方法,并对哪种方法适用于哪类文章做了初步界定,以便选准学习方法,正确引导。

一、要素切入法

所谓要素切入法,就是以文章的要素为切入口,从而突破全文的语文学习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学习那些文体类型要素明显的文章。记叙文可从记叙的六要素入手来学习,譬如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写人的记叙文,就可以从写的什么人(母亲)的什么事(关心爱护思念自己的孩子,勤劳、热心、乐于助人、最能吃亏、深明大义),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母亲出嫁一直到母亲去世),这些事发生的过程结果如何等入手,进而到母亲的品格,“我”对母亲的歌颂赞美及未能尽孝的愧疚之情,然后这些事是如何叙述出来的等等,一篇文章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议论文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切入,从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方面入手来学习全文;说明文可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来学习;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入手来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法

所谓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文学作品时常常会用到这种学习方法,譬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好范例。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就选择了这种学习方法,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中发现了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并发表了他们独到的见解,令人欣喜不已。

三、对比学习法

对比学习法适用于那些有可比性、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课文,通过比较来学习不同风格的作品,领悟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譬如学习《唐诗二首》或《宋词两首》,就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在对比之中学习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阅读法

广一点讲,它适用于各类作品的学习,窄一点讲,它主要适用于学习那些信息量比较大的文章,譬如《海洋与生命》这篇文章信息量比较大,就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获取其中传递的信息,精读一些段落,突破课文的关键点。

五、诵读赏析法

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那些经典而篇幅又不太长的文言文和古诗文的学习。学习时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品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然后鉴赏分析,体会其妙处。如《琵琶行》、《劝学》、《师说》等均可采用此法,非常有效。

六、评注式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一些经典的佳作的学习,边读边点评、标注,点出作品的精妙之处或不足之处,评出自己的感受,如学习《明湖居听书》、《林黛玉进贾府》时,若采用这种学习方法,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七、统揽式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那些抓住一点就能够统揽全篇的文章。譬如《荷塘月色》、《项链》、《守财奴》等,就可选用这种学习方法。

原来我们不少语文老师总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语文教学无非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记,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一些知识即可,因此,只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课,是否掌握住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演员,而变成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研究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会学生感恩 篇7

一、为学生制造感恩的环境

把学生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 让他真心感受, 同时教师的言传身教, 使之耳濡目染, 并内植于自己的人格之中。试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老师给我们传授知识, 我们要谢谢老师;同学帮我解决难题, 我要感谢同学……总之, 教育并引导学生时时言感谢, 事事存感恩。让学生懂得有了感恩, 生活就有了阳光, 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快乐, 日子即使过得非常清贫, 但也活得有滋有味。懂得感恩的学生, 才是幸福的。

二、利用好各种节日这个教育载体

我们生活中的节日差不多月月都有, 这也为学生的感恩教育创造了丰富的载体, 我们应该利用好节日这个载体, 教会学生感恩。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亲属送给他的礼物, 并表示感谢, 不管价钱多少, 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 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 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 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 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幸福, 学会感恩。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或烈士陵园参观, 用生动的现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通过组织学生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 让学生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 并改变学生的冷漠, 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增加学生的人情味。

四、当好感恩的表率

在家庭中, 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 每当得到学生的帮助, 家长和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 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教会学生阅读 篇8

我参与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已有三届, 回首这五年来, 深深感受到这项活动对大陆一线教师语文教学上的启迪以及影响, 而我也将此经验带回台湾分享。期待下一届也能邀请台湾老师参与观摩。

犹记得第一次出席本活动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太原会议) , 受到深深震撼。如此多的精英以及来自各省的教师、教研员, 齐聚一堂评课论教, 可谓盛况空前。在大会闭幕式上的报告中, 我提出了六组对照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观课总结以及个人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 单一模式Vs多元模式。

(二) 教教材Vs用教材教。

(三) 教师舞台Vs学生舞台。

(四) 内容导向Vs学会学习。

(五) 价值灌输Vs批判思考。

(六) 个人学习Vs小组合作。

及至第七届教学观摩活动在南昌召开, 我结合了台湾经验 (参与国际儿童阅读素养调查PIRIS) 以及国际阅读教学的趋势, 提出了“提升阅读力的教与学”作为观课回应, 指出了台湾以及大陆阅读教学上较为欠缺的阅读策略教学。这些阅读策略包括了:预测 (Predicting) ;联结 (Making Connections) ;提问 (Questioning) ;图像化 (Visualizing) ;推论 (Inferring) ;找出重点 (Determining Importance) ;统整 (Synthesizing) ;监控理解 (Monitoring Comprehension) 等。寄望透过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 平衡传统教学过度看重知识导向教学的偏误。

此次活动, 我将从“教会学生阅读”这个角度, 较全面地谈谈阅读教学以及观课后的一些反思与建议。

教语文与教阅读

我们都知道, 阅读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影响个人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为重要。而关键就在: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教会学生阅读。

在谈论这问题前, 想先厘清自己的一个困惑:本活动的名称为“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因此关注的焦点应是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然而从这几届的观摩课来看, 真正聚焦在阅读教学的课例非常少, 各位执教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倒比较像一般的语文教学课。

这样的说法也许会让很多老师困惑——语文教学本就包含了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形式, 因此语文课也就等同于阅读课, 教语文也就是在教阅读。这样的看法确有其传统上的意义, 但在现代的环境中, 阅读似已超越语文课程, 成为所有学习的共同工具。因此, 本次活动主办单位 (全国小语会) 似有必要对此加以厘清:阅读教学是就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而言, 还是跳出语文课程纯就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而言。此中虽涉及教材的问题, 但就算是使用语文教材的课文进行教学, 仍不妨害“纯就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 反倒是可以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能更有创意地采取多元的方式来思考如何教阅读。

实则, 教语文与教阅读确有其区别, 以下略述之:

(一) 教学目的不同

语文教学: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强调语文知识的正确性。

阅读教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练习批判和思维能力;形成阅读的品味和策略。

(二) 教学方法不同

语文教学:教师主导性强;教师讲解、纠正、批改;教师制订出学习目标和标准;反复精熟练习。

阅读教学:学生主导性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供不同的策略练习;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 阅读方式不同

语文教学:强调逐字阅读、朗读和美读;注重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关注作者或文本的意义。

阅读教学:以个人默读为主;边读边思考;实行多种阅读方式, 如浏览、略读、精读、探究;注重个人对内容的理解, 重视文与文、书与书、书与人之间的连结。

就此看来, 两者确实是有差别的。再者, 个人的另一个困惑, 我想同时也是很多观课老师共同的困惑:两天半的观摩课, 为什么感觉这么多堂课的课型都那么相似?本届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不就是鼓励教学创新吗?创新在哪里呢?诸位做课教师是不愿、不敢, 还是不会呢?个人以为这可能与上述问题——教阅读还是教语文, 未能明确厘清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

然而, 姑且不论是教语文还是教阅读, 诸位做课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专业与敬业,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每位教师本身的教学基本素养之优、对教材解读的深入与透彻, 都让我深深感佩, 也是台湾教师所必须学习的。另外, 每位教师在课堂中所展现的教学热忱, 更是感染了学生, 让课堂充满了对学习的热烈期待。

观课的视角

接下来, 我将从阅读教学的视角, 针对此次活动所呈现的观摩课, 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与众多的观课教师一起反思。

首先, 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观课的。我本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有哪些?试说明如下:

教师是否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 确立目标, 并且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求知欲。

阅读的时候, 是否让学生运用一些比较活泼的阅读方法, 比如两人讨论、交换意见和澄清自己的观点等等。

是否向学生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并让学生把他们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

是否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能力的活动。

是否认真研究教材, 从而挑选最必要的内容进行教学。

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会关注以上这些问题, 实则是我以为阅读的核心在理解。理解过程一般包括:

1. 设定阅读目标 (非教学目标) 。

阅读必须被看作是有用的、有趣的工具, 学生必须先清楚从中能学到什么东西后, 才能把自己的阅读兴趣拓展到极限。如果希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必须站在读者的立场来思考, 与学生共同设定每次阅读的目的。

2. 把自己所知的知识和经验用到文章中。

阅读其实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就好像到便利商店买东西一样, 如果你带的钱越多, 你就越有可能买到更多的东西。阅读能力强的读者都带有一定目的并能运用他们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理解文章。只有将所阅读的材料和我们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我们才能够理解。

3. 阅读中、阅读后, 利用策略和技巧建构意义。

优秀的读者与能力差的读者的区别, 主要在于当理解受挫时各自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一位好的阅读者在面对阅读困难时, 知道如何去解决, 知道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或策略去读懂这篇文章, 理解文章的意涵, 而不会一遇到文章读不懂时就放弃。教导学生掌握自我监控阅读理解的技能, 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各种阅读策略, 如激活背景知识、利用结构关系图表、重读和在阅读前 (中) 作推测等策略, 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4. 识别作者的目的, 分辨事实与意见 (观点) 。

阅读绝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活动,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必须不断地对文本、对作者的意图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分辨事实与意见”在阅读信息性文章时特别重要, 否则就容易被作者所误导。

5. 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或是心得感悟) 。

阅读理解是与书面语言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同时提取和形成一定意义的过程。

我们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作为桥梁的作用, 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阅读的重心应不限于阅读本身, 而应在于对阅读中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这次活动的观摩课中, 做课教师精彩的教学, 确实为所有观课教师带来了许多教学上的启发, 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教师提问往往只是为了确定学生的理解, 鲜少追问。课堂中教师提出了许多问题, 大部分的时候学生都能作答。当学生回答了该问题后, 教师就以为全班同学都理解了, 欠缺请回答的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追问。而当学生无法作答时, 教师也很少向学生示范回答这些问题的理解方法。

2.大部分的课堂多以教师提问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但教师提出的问题, 层次多属字面或是文本理解的问题, 较少批判性、创造性、应用性的问题, 非常可惜。

3.感情朗读仍然是教师习惯的课文教学方式, 但是教师似乎并未分清楚:分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流利、带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这些活动间有何区别?它们各自的目标为何?所谓流利阅读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本和恰当划分句群的基础上, 能够准确、流畅、感情丰富地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而流利阅读能力分为两种:朗读和默读的流利性, 因此有必要适度地区分其操作时的功能与目的。

4.教案所列出的教学目标中, 明显欠缺高层次的阅读目标。其实我想提醒与会的教师, 一般说来, 学生的程度明显高于教师的预估,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 可以将高层次的阅读目标带进来。有不少课很清楚地显现, 学生已经理解了, 但教师仍然在原地打转, 反复诵读, 殊为可惜。

5.课堂中, 师生互动多 (多为一问一答) , 生生互动少, 欠缺小组合作学习。其间或有小组讨论的活动, 但多徒具形式并未真正展现合作学习的精义。

6. 将古文安排在五年级是一种新的尝试, 但综观几堂古文教学, 教师似乎过度依赖注释与翻译。让学生接触了解词汇的方法有很多, 根据研究, 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帮助学生通过查找上下文、结合以前所获得的背景知识及单词隐含的概念来建立多个联系。因此, 如何利用学生对白话文的熟悉度, 帮助学生联系今古文, 应该是教师值得去探索的教学方式。

教会学生会计核算 篇9

阅读题为《会计要素“重心”的历史透视》[1]的论文,想起了《会计学概论》[2]和《新编工业会计》[3]中有关会计要素章节的设置,反映的都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明细项目,只是书中描写的“会计要素”更详细,但基本做到了一篇论文和两本会计学教材思路的统一。

(一)《会计要素“重心”的历史透视》一文大谈“会计要素‘重心’”:

①“‘财产’重心的雏形期”说,“14世纪,卢卡·帕乔利在《簿记论》立足于财产盘存和财产目录的编制”;②“‘资产’重心发展期”说,1907年,斯普拉格的《账户的原理》认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含意都是在资产的基础上逻辑推理的结果。会计要素以‘资产’为重心阶段由此得到快速发展”;③“‘收益’重心的发展期”说,1940~1980年,佩顿等提出,“收益是整个配比模型的核心”,“在这一时期中,收益表也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第一报表”;④“‘资产’重心的理性回归期”说,“1985年12月,FASB认为,“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是会计要素体系的重心所在”,“因此,‘资产’为重心的思想再次得到认可。”则“二、会计要素的‘重心’的本质,三、会计要素‘重心’本质对会计要素的重新诠释,四、会计要素的重新诠释协调与会计载体、会计等式之间的矛盾”,上述三点不过是展开来论述“‘资产’重心的理性回归期”说。

应当指出:“14世纪,卢卡·帕乔利在《簿记论》立足于财产盘存”的说法,没有事实根据。对此,笔者在题为《演绎<簿记论>》[4]一文中设置专题研究,证明帕氏在期末没有进行财产盘存,造成损益核算理论错误。笔者支持“收益核心”说。试问:不接受“实收资本”,企业都无法建立,还谈什么资产盘存?!试想,商人为什么要进行会计核算?说到底就是要核算利润。也就是说,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投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商人需要核算接受投资,才能构建固定资产,才有可能进货、销货,取得利润。所谓“透视”,不过是把一种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所谓“‘资产’重心”理论包装起来,当作真理,沿街叫卖。所谓“会计要素‘重心’”的本质,不过是通过企业“产权”、“拥有”、“控制”等词汇,强调资产是“重心”的拜物教理论。

(二)点评《新编工业会计》

1.“第三章货币资金”举例:

①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现金收入70元。确认会计分录,

②企业收回应收账款150元现金。确认会计分录,

2.“第四章应收与预付款项”举例:

③向东海公司销售甲产品一批,货款为50,000元,尚未收到。确认会计分录,

第一笔收入现金是产品销售收入,第二笔是清理应收账款,第三笔是赊销产品,都与产品销售相联系。企业销售产品必须经历接受投资、构建固定资产、招聘、培训员工,组织试生产经营成功,才能转入企业生产经营阶段;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阶段,需要经历进货、投产、产品交库、验收产品等过程,才能进入销货。没有经过这些过程就演绎销售产品,显然不符合事实。

笔者认为:“会计要素”的论述与会计学教材的不良效果,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传统会计学原理教材,完全忽略了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以致许多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到了实践中往往无从下手,无所适从,操作能力很差。尽管他们知道会计科目和编制会计分录,却不知道在记账凭证上如何处理,做出来的凭证也不合要求;尽管他们在作业上和考试中知道登记“T”字账,却不知道如何登记真正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5],教学没有达到教会学生操作会计核算的目的,令人叹息。

基于学校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作为老会计人,自认为有责任分享自己学习操作会计核算的体会,做实习指导老师的经验,撰写会计学教材的方法,形成抄录教学法的轨迹,供会计学教师和学子参考。否则,死有愧。

二、学习中式簿记的体会

20世纪50年代,小城市还没有开设会计学校,甚至没见过铅印的会计学教材。学习会计核算,有的通过所谓“口传心授”,教材是手写的;有的通过会计培训班,教材是用蜡纸刻印的。

(一)1956年3月,笔者被指定为合作社会计人员,因为对会计核算一无所知,只能临时抱佛脚,求教于堂兄。堂兄曾经是一家商号的大账房,教授的是中式收付账法,采用仿真账簿和报表。

他用白纸制作一本草流簿,用十行纸制作三本清簿,用斗方账页制作六本总簿和一本结册。首先在草流簿上记录20多则经济事项,根据经济事项在银清簿、进货清簿、销货清簿上制作会计分录,期末根据盘点结果记录盘点留底簿,根据清簿和盘点留底簿登记股本、生财、本埠交关、外埠交关、货源、杂支六本总簿,根据货源和杂支总簿核算结果编制彩项结册,根据股本、本埠交关、外埠交关、银清簿核算结果,以及彩项结册和盘点留底簿,编制

存除结册。摆在我面前的教材,是一份完整的企业经济事项发生和执行结果的说明书、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

堂兄说:所谓会计核算,实际上就是核算企业利润。例如接受投资才有钱构建生财(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商品,否则无法生产经营。货源总簿核算进货、销货、期末盘点商品价值,适用公式:销售成本=进货成本一期末盘点商品价值;商品名称毛利润=销货收入-销售成本。毛利润结转彩项结册上方,杂支总簿的账户余额结转下方,结出本期损益。接着,要求我认真地抄录草流簿、清簿、盘点留底簿、总簿、结册。对于我在抄写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地方,堂兄一一作出解释。

我照抄12本会计账簿,觉得会计核算易学易懂,容易操作[6]。我仅仅学习十几天,就能够记账、算账。

(二)三个月之后,我被送进会计培训班。同学们普遍反映,借贷账法晦涩难懂。我却认为很好理解:贷方=收方,借方=付方,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表现形式为中式收付账法,学习起来,觉得相当容易。

今天回忆,老师采用的是抄录教学法,与《连环账谱》[7]异曲同工。

二、做实习指导老师的体会

1987年,笔者接受会计学校聘请,担任实习指导老师。

会计学校交给我四位学生。我请科里的同事和学生开会,向同学们介绍五位指导老师,又向同事们介绍四位同学。具体分工:两位同学实习出纳业务,原两位出纳人员任实习指导老师;两位同学实习填制记账凭证、记账和编表,原记账会计人员任实习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发生问题,由我来统一解决。

实习现金与银行存款的两位同学,一周轮换,半个月后轮换抄录记账凭证;实习记账的同学,由老师指导建账,抄录1986年1、2或3、4月份的记账凭证,分别登记会计账簿,核算结果编制会计报表。半个月后轮换实习出纳业务。实习结束,他们分别有了一本总账、几本明细账、一份会计报表。我要求他们谈谈实习体会。他们说:实习前,觉得好害怕,害怕不知道怎么处理会计业务。实习后,直接接触了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了解了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信心了。

而我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实际上是模仿我老师的做法。

三、撰写会计学教材的心愿

通过以往做实习指导老师的体会,笔者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本能“教会学生操作会计核算”的教材。为此1991年,笔者开始撰写《会计学原理(新论)》[8]一书。指导思想是:会计核算程序应当与经济活动同步,做到例题连续,用仿真记账凭证确认会计分录,用仿真账页登记每一笔经济业务,账户余额是编制仿真会计报表的根据。不需要另外设置例题。

(一)企业经济活动规律是:

企业第一阶段筹资、投资、试车,第二阶段生产经营,第三阶段清算。企业清算完毕,账上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没有资产,表现为从0开始,至0终结(见“图1”)。

(二)解读“经济活动示意图”

1. X-A,示意企业筹建阶段。包括接受投资、市场融资、构建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招聘、培训员工,组织联动试车。试车成功的同时,具备了活劳动和生产资料两个生产力要素。

2. A-B-C或A-B-B’-C,示意企业生产经营阶段。A-B,示意商品流通企业购进商品或工业企业购进材料,是为构成生产力的劳动对象,商业企业可以开始经营;B-C,示意商业销售商品同时回笼货币;B-B’,示意工业企业生产产品,向仓库交产品;B’-C,示意工业企业销售商品同时回笼货币;A-C,示意费用支出。又一轮A-B-C或A—B-B’-C,示意企业持续生产经营。

3. C-X’示意企业进入清算阶段。

企业筹建、生产经营、清算三阶段,这是经营规律,只能顺序发生,不可能发生跳跃。企业清算会计核算也是会计学应当论述的内容。但是,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等著作均没有论述,大约是受“持续经营的假设”的影响,是一个不小的缺陷。

(三)“经营活动示意图”也可以作为演绎会计核算程序(本文仅举一例示意)。

[例]12月2日,中行签发进账单,证明外商出资款USD187,500元已进账。当日外汇牌价(中间价)1:8.1,已验资。出纳人员开具“出资证明书”。

解析:

(1)资本溢价1 8 7 5 0元[=(8.1-8.0)×187500]

(2)经济凭证有:验资报告(复印件)、银行进账单和出资证明书(记账联)。

(3)先发生外商出资,后发生存款入账。会计确认:

(4)根据顺序编号的记账凭证(见图2)登记仿真会计账簿。

(5)根据账户余额编制仿真会计报表。

例题做完,才算基本完成《会计学原理(新论)》的撰写。

会计学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作为写入会计学的材料。

四、抄录教学法的再实践

根据《会计学理(新论)》教授学生原会计业务操作,首先说明经济活动规律,其次说明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9],然后要求学生照抄习题涉及的记账凭证等等。例如:

(一)2010年夏,工友老赵的女儿从会计本科毕业,但两个月没有去应聘,据说缺乏信心,请我“调教调教”。我与学生约定:每天学习两个小时,同时交给他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样板,要求各复印100页。第一步,教他根据例题抄录企业筹建和生产经营阶段的记账凭证;第二步,根据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并分两期结出账户余额;第三步,根据账户余额编制会计报表。有疑问,随时提问。学生装订两本记账凭证,一本会计账簿,一份会计报表。第四步,要求学生写一篇抄写记账凭证的体会。

他写道:“学习了将近一个月的做账,才知道什么叫做账。以前在学校里学了四年,不知道凭证、账簿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整个做账的流程是什么。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体会到了以前四年所没体会的东西。我感觉,其实做账没有那么可怕,也没那么深奥。”

(二)2011年1月,外孙读会计本科二年级,与我约定,暑假跟我学习操作会计核算。我用同样方法教他抄录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用他爸爸的名章加盖在“制证”栏,用我的名章加盖在“审核”栏,用他妈妈的名章盖在“出纳”栏,用他自己的名章加盖在“记账”栏,也要求他写一篇学习心得。

他写道:“我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亲手操作了一遍会计实务。正如许多人说的,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四年却还不知道会计是什么。尽管我知道会计分录和会计科目,真正操作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做出的凭证也是漏洞百出。经过这么多天的学习,我已经完整的经历过一遍会计核算,懂得了如何规范化做账,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的习惯,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笔财富,能为我以后的工作和理论学习起到指导的作用。”又说,“本次学习的最后,我又实践了一次中国原生态的(中式直书)民间账簿,在学习之余,我又一次感叹了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四簿两册’的账簿组织,不仅比同时代的西方理论先进、领先,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简单、(容)易操作,满足实际操作需求,毕竟科学不是繁琐,科学是简单、易懂。”

抄录教学法可以在重复抄写中学会会计核算方法,并且做到操作规范,包括加盖制证、审核、出纳、记账会计人员的名章。至于企业清算会计核算,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自学。

我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会计学理论的唯一标准。离开会计业务实践的会计学理论,对指导学生操作会计核算无益。

参考文献

[1]鲁芳、刘爱东.会计要素“重心”的历史透视.《财会学习》2011年4月号。

[2]杨雄胜、晓郭风.1998年版.会计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3]曹冈主编.1993年版.新编工业会计.红旗出版社。

[4]《财会学习》2011年明号.见《演绎<簿记论>》

[5]任宝增主编.《新会计原理与实务技巧.前言》.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1月版。

[6]《财会学习》2011年7月号.见《中式簿记概论》。

[7]蔡锡永著.蔡璋、蔡琦校.光绪三十一年冬.第一版.连环账谱.湖北官书局出版;杨时展主编.1992年.第1版.《中华会计思想宝库——连环账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刘中文.2005年.第2版.新会计学原理(新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学生教会我成长 篇10

高一入校, 学校将难以管理的学生全部集中在一个班, 由我这个多年来一直被冠名为最严厉、最有经验的班主任负责这个班。其实, 我也暗自高兴, 除了学校的信任外, 我也相信自己严厉的管理定能将这帮问题学生管得服服帖帖。

第一个晚点, 我先发制人:“上课不准趴在桌子上, 下课不准在教室内外吵闹, 自习课不准说话, 不准……”我板着面孔, 一脸严肃, 一口气讲了十个不准。原以为学生定会被吓怕的, 可出乎意料, 一个看起来很机灵的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再加一条, 不准把学生当做木偶人!”我还没有反应过来,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准瞧不起学习差的学生, 不准不信任学生。”“不准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学生。”“不准总板着脸训学生。”“不准……”何止“十不准”呀, 这一连串的“不准”, 使我顿时傻了, 这是我带班以来第一次遇到的, 于是我厉声呵斥道:“反了, 反了, 这个班我说了算!”谁知, 这一声并没有镇住他们, “学生也有话语权!”他们的回应震耳欲聋。此时的我已怒发冲冠, 将黑板擦狠狠在讲桌上一敲, “这个班主任我不当了, 你们另请高明吧!”说完夺门而去, 气冲冲回到办公室。

按惯例, 学生代表定会在第一时间前来道歉, 并立下保证, 反复请求班主任千万别放弃学生。第一天过去了, 学生没有动静, 第二天学生依然没有反应, 第三天照旧。我有些慌了, 晚上彻夜难眠, 学生的话不停回荡在耳旁, 我反思, 难道多年带班的经验不灵了?难道绝对服从的管理方法不妥当了?难道严格要求过分了?难道让学生明白尊重老师的道理要反过来讲吗?……我一遍遍叩问自己, 一遍遍回忆带班的往事, 试图得到一点启示, 一遍遍地琢磨自己精心制定的“十不准”……我百思不得其解, 算了, 算了, 学生不道歉, 自己找一个台阶下吧。

第四天的晚点, 我带着没消完的气进了教室, “老师, 谢谢您, 您给了我们平等与尊重。”紧接着,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此刻, 我也想说声:“同学们, 对不起。”但碍于班主任的尊严, 没有说出口。

接下来的一个月, 我并没有完全打开心结, 没有按惯例将班级制度贴在教室的前墙上, 而学生倒是干什么都积极主动, 第一个月的班级量化评比中, 就获得了“文明班级”的荣誉称号, 让我这个班主任感到纳闷。

一直在班级管理中从不松懈, 工作从不怠慢的我确实有点“闲”不住了, 我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当我将这一想法告知班委会时, 哪知班委会一致通过本次班会让我这个班主任暂且回避的决定。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原以为通过这次班会, 能更多地了解学生, 尽量让他们明白只有严格要求的班主任, 才有战无不胜的班集体。“好吧, 我听你们的, 尊重你们的决定。”我强作微笑地回答。

班会结束, 班长告诉我, 班上创建了一个“听听我的心声”的QQ群, 当然班主任也在其中。听到班长的传达, 我没精打采地说:“知道了。”

我好奇地打开群, “平等尊重, 理解信任, 个性自由, 团结拼搏”一行醒目的大字震撼了我。这不正是他们入班来第一次为自己争取的吗?我恍然大悟, 同时心中也隐隐作痛, 是为多年来自己坚守的那份严厉和服从。

“老班这人其实并不霸道。”“老大, 放心吧, 我会记住你在放学路上给我的鼓励。”“班头, 你的情绪很低落, 什么原因?”“老班, 误会你了, 你并没有把我视为差生。”“你并不是传说中的魔鬼班主任。”“班头, 你如果笑起来会很美的。”“明天早点到校, 班主任好像感冒了, 你没听见她昨天一直咳嗽吗?”……我再也看不下去了,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恍惚中我看到了:张力挥动扫帚打扫清洁区的身影, 李乐第一个起身护住了遭醉酒的继父毒打的小女生的义举, 每天扶腿不好的英语老师回办公室的王艳和杨丽的善行……我彻底明白了我给他们的不是爱。所谓的严厉只不过是限制, 是约束, 是控制欲, 而他们表现出的才是真心的爱, 是大爱。我将鼠标放好, 轻轻点击:谢谢同学们, 是你们教会我成长。

三年来, 我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大声呵斥过学生, 再也没让学生发誓“必争全级第一”, 再也没有让学生写过“永不迟到”的保证, 但是, “文明班级”“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从不离我班, 一个和谐有活力的班集体令全校师生赞叹不已。

同事们说我变了, 说我没有以前的威严和锐气了, 脚步没以前迈得快了, 身影没以前匆忙了, 说话没有以前不可抗拒的语调了, 表情没以前严肃了。是的, 我变了, 是学生让我改变了。

学生教会了我 篇11

一次语文课上,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撞入我的视线。我有点儿生气,想批评他几句。为了让他心服口服,我特意找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谁知他竟结结巴巴地回答出来了,我没有理由再批评他,就不无讽刺地说了一句:“你真行啊,这么难的问题你都会!”

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发现他变了,开始注意听课了,眼中的迷茫越来越少,我有些惊奇,试着问他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他居然能答对要点。这次我由衷地表扬了他,并希望他继续努力,他的脸涨得通红,但眼里却是愉快和自信的光彩。他学习态度的变化,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不久后看了他的一篇周记我才明白一切。他在周记中写道:“我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所以从不被老师看重和表扬,我早已无所谓了。您的表扬给了我鼓舞,给了我自信,让我觉得我还是能学会的。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语文了,对学习也不再觉得那么乏味。谢谢您,老师,我会越做越好的。”

一次不经意的提问,几句并无诚意的表扬,竟对一个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震撼了。反思以往的教学方式,也曾起早贪黑地指导,也曾苦口婆心地说教,也曾声色俱厉地训斥,然而学生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抵触。莫非我的教育方法失当?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看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豁然明白:每个学生总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其他人更强烈。而教师的每一次表扬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心里激励是一把控潜启智,培养学生奋发努力,快速成长的金钥匙。”

于是,我试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采用赏识教育模式,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宽容学生。对每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好差,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对进步较快的学生还适当地进行物质奖励,哪怕只是一个练习簿也让他们兴奋不已;就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也决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采取“提醒式”的批评,让他们知道这是缺点,对他们成长不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进步。

这种做法效果十分显著,短短的几个星期后,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由“要我学”快速向“我要学”过渡,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和谐。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可谓教学相长。

如何教会学生“悟” 篇12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怎样去教会学生“悟”, 使他们真正懂得分析、理解的技法, 提高语言感悟力呢?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要教会学生“悟”语言文字组合规律

按理说, 九年级毕业时, 写一篇文从字顺、章法得体的文章, 总该不在话下吧, 可遗憾的却是大多数学生的作品不过关。对此,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 就汉字教学而言, 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去“悟”汉字的结构规律, 或者说我们教到位了, 但学生没有去“悟”透。譬如说汉字的结构吧。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 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都有表意的特点和功能, 但学生不清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只是模模糊糊、笼笼统统地知道有这么回事。又譬如汉语的构词法, 短语的结构类型等, 为了降低教学的所谓难度, 汉语构词法已经从教材中剔除, 短语的结构类型, 也已经简化为用列表的形式附在教材后面。据本人的调查, 很多同行已经把这些语法知识略去不教, 或者只是要求学生自己用课余时间去自学, 不再占用教学课时。这样做学生连“悟”到语言组合规律的机会都没有了, 何谈“悟”透?学生稀里糊涂学语言组合规律, 不乱七八糟用语文才不正常!这种不清不楚的教学状态, 教学效率不“少、慢、差、费”才怪!我反思个人的教学历程, 深刻体会到花时间教学生“悟”字法、词法和句法等语言规律, 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很重要。因为上述语言规律有如数理化的公式、定理和定义一样, 如果学生“悟”透了, 阅读、作文教学的许多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譬如汉字结构, 如果学生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 几乎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是汉字结构的四种基本类型, 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独体字, 形声字和会意字是合体字;这四类结构的字之间在音、形、义方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 那么他们就不会“暮”、“幕”、“墓”、“慕”、“募”分不清, 总写错别字, 老师要他改来改去就是改不对了。又如构词法和短语结构问题, 如果学生“悟”到了汉字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的规则, 阅读文章就能抓住主要信息, 把握主要内容;写作就能文从字顺, 不写或少写病句;即便写了, 自己也能修正。因此,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教会学生“悟”语言文字组合的基本规律, 初中教材不应该把这些必须让学生学透、悟透的语言运用“公式”舍弃或淡化, 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就有缘木求鱼之嫌。

二、要教会学生“悟”文章阅读技法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约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 但阅读教学效率“少、慢、差、费”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 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最低, 导致教学效率如此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说是试题难度太大, 跟平时的教学不是一回事;有些人说学生的阅读能力差, 提高很困难。不管怎么辩, 我想跟我们日常教学的程式化有很大关系。据我了解, 不少语文教师仍然是严格按照教学参考资料的课时要求上课, 把教完课文当作硬性任务去完成, 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重点内容, 按现在时髦的课件讲述一遍, 把课文后面的“研讨和练习”题答案讲评一遍, 至于讲过之后学生有没有收获, 有多少收获, 很少过问。这种教师囫囵吞枣教, 学生囫囵吞枣式学的教学程式, 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读了十二年语文, 学了几百篇课文, 除模糊地积累了生字词外, 文体阅读知识模糊不清, 文章阅读技巧零零碎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这样, 做起考题来, 不模棱两可才怪!

要改变这种局面, 我个人觉得有必要教会学生“悟”透阅读规律和技巧。叶圣陶先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 工具拿在手时, 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这些话的意思有三点:第一, 教材是例子, 教过的课文, 学生就要能读懂读通读透, 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第二, 文章是教不完的, 教一篇就要让学生懂得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第三, 阅读技能的熟练得靠学生用心去“悟”, 悟透后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很赞同叶老的说法, 觉得课文不必每一篇都教, 也不一定非教教材中的课文;教一篇就得有利于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 否则学生掌握生字词即可, 这是一;就算重点教的文章, 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状况, 重点突破某一点。譬如教授人教版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你如果觉得学生还不懂区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方法和依据, 那么就完全可以把这一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处理, 联系学过的小说去讲清楚, 析透彻,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于勒不是主要人物, 而是次要人物中的线索人物, 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不是次要人物, 而是主要人物, 是依据这些人在表现主题, 推动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去分析、判断的。至于构思的精妙, 环境描写的精要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不理。俗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教会学生“悟”生活, “悟”写作技法

作文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很令老师头痛, 学生害怕的。这种头痛除因学生作文语言不通畅, 缺少文采, 批改费劲外, 还表现在内容空洞无物, 千篇一律, 缺乏真情实感, 结构散乱, 不成体统等方面。学生害怕主要表现在搔破头皮, 搜肠刮肚, 咬破笔头, 煞费苦心写出来的文章, 总难令自己和老师满意。学生作文能力差, 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墨水太少, 即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多或积累的语言材料只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 而不会灵活运用;二是学生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太差, 即生活感悟能力太差;三是作文基本技法不熟练, 不能学以致用。要改变这种现状, 第一得靠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 变“胸无点墨”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提高学生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能力, 即生活感悟能力, 得靠老师用言传身教法去垂范。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 我比较注重这一点。春暖花开、夏树成荫、秋实累累、冬寒料峭时节, 我往往会利用语文课时间, 带他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校园的物候变化;我自己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有了新发现, 也在第一时间告诉学生, 让他们去欣赏。开展这类课外活动后, 我会舍得再用语文课时间, 跟学生一起交流观察体验生活的收获, 然后自己先写文章, 再结合作品把个人感悟讲授给学生听, 让学生从中感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和写作实例中“悟”到感受生活的重要, “悟”到感悟生活的技巧和方法。第三就是多加练习, 熟悉作文基本技法。

“悟”, 就语文学习来说, 其实就是领悟、感悟语言, 我们通常说某人语感强, 即是说他语言感悟能力高。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都期盼学生语感能力强, 但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确实值得深入研究。以上文字, 我只是从教会学生“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技法的角度, 说了个人体会, 肤浅甚至荒谬之处在所难免, 恳请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

摘要:新课标不仅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悟”的能力培养, 而且把“悟”作为考察和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标准之一。本文将从三方面谈怎样去教会学生“悟”, 使他们真正懂得分析、理解的技法, 提高语言感悟力。

上一篇:养护机械下一篇:墙面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