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2024-07-15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精选7篇)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DR与CT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7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对患者进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 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节段或肺叶实变、结节或肿块、空洞、支气管内膜结核及淋巴肿大等,7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CT诊断符合率为69.7%(53/76),高于DR诊断符合率44.7%(34/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对不典型肺结核判断更准确,诊断符合率优于DR摄影,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关键词:DR检查,CT扫描,不典型肺结核,应用价值

肺结核是指肺部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体肺部感染结核菌时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下降时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反应,包括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及女性月经失调等[1]。肺结核的检查方法有痰结核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特异性抗体测定、胸腔积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2]。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为比较DR与CT在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所在医院选取7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本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无乏力、咳嗽、低热、胸闷、咯血及盗汗等典型症状,并均经手术、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及穿刺等检查确诊为不典型肺结核。所选患者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19~73岁,平均(59.6±9.5)岁;红细胞沉降加速者43例,痰液培养呈阳性者61例。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程序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评审,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不典型肺结核诊断标准[3]

①无乏力、咳嗽、低热、胸闷、咯血及盗汗等典型症状。②影像学检查肺叶实变、结节或肿块、空洞、支气管内膜结核及淋巴结肿大。

1.3 方法

DR检查方法:所有患者使用的检查仪器均为本院的西门子VX-plus型数字化摄影装置,设置条件:120~130 k V,320 m A,0.6~0.8 m As,检查距离:180 cm。检查前患者进行深呼吸,检查过程中患者取后前立位,并屏住呼吸,使用数字化摄影装置的自动控制程序对患者胸部进行曝光,数据经工作站处理后打印输出DR胸片监测结果。C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使用的检查仪器为本院的通用电气proseed AII型双排螺旋CT机,设置条件:螺距1.75/1,120 k V,150 m A,时间1.5 s。对患者病灶区进行高分辨重建,对部分患者在病灶区加扫1~2 mm的薄层。为了对病灶边缘和内部进行强化扫描,每位患者以3 ml/s的速度注射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326,规格100 ml)。分析患者的DR图像和CT图像,根据图像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R与CT对不典型肺结核诊断符合率比较

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节段或肺叶实变、结节或肿块、空洞、支气管内膜结核及淋巴肿大等,7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CT诊断节段或肺叶实变符合率为25.0%,结节或肿块符合率为17.1%,高于DR诊断符合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DR检查比较,P<0.05。

3 讨论

肺结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可见,及时诊断对治疗肺结核意义重大。不典型肺结核诊断难度比典型肺结核大,容易出现误诊(肺炎、肺癌)[4]。王涛[5]研究指出,临床上诊断不典型肺结核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痰菌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活检等,DR胸片和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患者被误诊后,一方面耽误治疗,影响患者康复,另一方面,其他药物的使用将使结核菌产生抗药性,加大治疗难度。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检查的可靠性越来越高,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杨文军[6]等研究结果表明,DR检查是发现不典型肺结核病灶的首选检查方法,成像速度快,层次丰富,经济成本低,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但对于重叠部位病变鉴别困难。胸部CT检查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对于肺叶支气管狭窄、结核性支气管扩张、隐蔽部位的结核灶等显示优于DR,具有较高的对比分辨率,对于病灶边缘和密度的分辨率较高,有助于将不典型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7]。本研究中选取7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均进行DR和CT检查,旨在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76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中CT诊断节段或肺叶实变、结节或肿块、空洞、支气管内膜结核及淋巴结肿大等符合率高于DR诊断符合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林辉[8]等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不典型肺结核影像学结果表现多样,CT胸部扫描较胸部DR片检查能更好地显示不典型肺结核病变及病灶内的钙化情况。

综上所述,胸部CT检查是诊断不典型肺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优于DR检查,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判断,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李庆明,冯美琼.DR摄影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空洞型肺结核中的应用对比[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343-1344.

[2]郭周中,刘特,杨正军,等.不典型肺结核的DR及CT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0):42-43.

[3]江载芳,赵顺英.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249-251.

[4]龙显荣,余庭山,孟家晓.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3):212-214.

[5]王涛,高春丽,宋立江,等.16排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运用[J].当代医学,2015,21(8):96-97.

[6]杨文军.肺结核不典型X线,CT影像学表现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11-12.

[7]邱文彪.DR摄影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空洞型肺结核中的应用对比[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2):118-119.

[8]林辉.不典型肺结核的DR及CT诊断效果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123-128.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篇2

CR是用IP板作为载体, 经X线照射后, 曝光后的成像板在阅读器内被红色激光扫描, 再经光电倍增管以数字影像方式存储, 再经计算机和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最终形成影像。CR系统主要由影像板、影像阅读器、影像处理工作站、影像存储系统组成, 与传统X线机器配合使用, 操作简单, 成像速度快, 提高了工作效率。优点: (1) CR系统能提高危重急诊床边摄影的成功率。床边摄影的主要对象是危重急诊患者、牵引不易搬动者及复合性外伤、术后患者等。传统X线床边摄影,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影像质量难以保证, 摄片形成过程中的重照率高, 而CR在危急患者床边摄影过程中用IP板作为成像的载体, 因其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宽容度, 并有高于常规胶片系统的密度分辨率, 加之计算机丰富的后处理功能, 所以大大提高了床边摄影的成功率。 (2) 减少曝光量, 减少动态模糊, 减少X线辐射量, 提高了照片质量。 (3) 不受部位厚薄的限制, 曝光条件均可由CR后处理来调整, 满足诊断要求。床旁摄片患者大多病情复杂, 而所用的设备多为中小型X线机, 故摄影所用参数有明显的限制, 而CR的投照条件宽容度较大, 选用合适的mAs后, 只需适当提高kV值并通过影像调节处理可得到理想化影像, 降低重拍率[1]。 (4) 在后处理过程中根据病情诊断的需求, 还可做影像边缘增强处理, 改变不同的密度来提高诊断水平。CR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X线成像设备, 大大改善了胸部成像的显示能力, 能清楚地显示肺段以上气管、支气管、纵隔、心影以及膈顶、肋膈角界限, 减少了漏诊率,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诊断疾病的范围。同时CR系统摄片也应注意:不能过度减少照射剂量, 否则易造成量子噪声而降低图像质量。床旁摄片需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 注意保护好IP板, 避免人为损坏。另外必须注意避免一张IP板的重复摄影或张冠李戴, 造成误诊。 (5) 实现图像的数字化存储和传输。 (6) 放射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 加强业务学习。在工作中技术员直接接触患者, 因此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因工作人员的疏忽而重复摄片, 避免不必要的人为增加工作量, 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优质的医学影像照片, 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篇3

C R系统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成像信息的成像板 (imaging plate;IP) 作为载体, 以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 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从而使常规X线摄影的模拟信息直接转换为数字信息, 能更好提高图像的分辨、显示能力。突破了常规X线摄影技术固有的局限性, 可采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各种图像后处理 (post-processing) 功能。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 可降低X线摄影的辐射剂量, 减少辐射损伤。

现将我院2004~2007年收集的84例病例报道如下, 就其临床工作种的实际应用价值作进一步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至2007年10月间, 对临床表现乳房胀痛、可触及肿块, 健康检查的8 4例乳腺病变的患者进行高频钼靶X线摄影CR系统图象后处理。乳腺癌17例。乳腺纤维瘤21例, 乳腺增生症31例, 乳腺慢性炎症15例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2~63岁, 平均43.6岁。其中乳腺癌17例, 乳腺纤维瘤21例。乳腺增生症11例均行手术病理证实。

1.2 摄影方法

使用钼靶摄影X线机, 选用GP91型IP板 (规格8英寸×10英寸) 。摄片后经柯达CR-850主机系统激光扫描, 然后将扫描获得图像提交后, 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优化处理, 最后由柯达8900干式照相打印机出胶片。检查时让受检者充分暴露两侧乳房, 利用乳房挤压板, 使乳房近似平铺于投照平台上。常规采用正位、斜位投照条件32~35k V、32~38m A进行摄像。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通过提交后的工作站, 对以上病例图像进行优化处理, 可获得图像清晰、对比度适宜、局部放大、正负反转、细节调节等手段, 可以充分显示乳腺的结构和各种异常征象, 如:乳房内<1.0cm的小结节病灶, 细沙粒样的钙化, 充分显示。尤其对微小钙化为唯一特征表现的TO期乳腺乳腺癌 (临床未触诊阴性) , 能早期发现和诊断, 并可准确定位、定性, 还可帮助明确病变范围、有无多发癌灶以及对侧乳腺的情况。对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同时, 对一些癌前病变、乳腺癌患者接受放疗、化疗后, 病变情况进行摄片随访检查, 观察疗效, 并对健侧乳房进行定期检测。

2 结果

经乳腺钼靶摄影CR系统处理, 发现<1.0cm结节者24例, 明显肿块33例, 微小钙化17例, 混杂密度影19例, 结构紊乱、皮肤乳晕增厚、乳头内陷13例 (其中包括合并明显钙化、肿块11例) 。诊断乳腺增生症为43例, 表现为局限性或漫性片状、棉絮状、团状阴影。其中部分病灶轮廓显示模糊不清, 部分显示圆形、类圆形、变椭圆形, 边界光滑、锐利密度均匀的阴影。乳腺纤维瘤21例, 显示圆形、类圆形、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肿块阴影。乳腺慢性炎症14例, 显示边界不清模糊、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 临床表现为具有明显触痛的肿块、质硬、活动度差。乳腺癌16例, 表现为病灶中心较高密度, 小沙粒状钙化、针尖状钙化, 血管增粗, 导管走行紊乱、部分扩张, 且皮肤增厚、受牵拉, 乳头内陷征象, 溢乳。本组49例 (其中乳腺增生症11例, 乳腺纤维瘤14例, 乳腺癌24例) 均手术病理检查证实。

3 讨论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病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广大女性妇女的身心健康。据资料表明, 乳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疾病的第二位。

乳腺是体表器官, 临床上可触及乳腺肿块, 通过病史、体征、相关检查及手术切检, 其定性相对简单。但随着CR系统技术的较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被发现。在乳腺定性, 定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进行年度健康体格检查, 对于早期病变, 以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明显提高。相对降低了乳腺癌的死亡率, 同时对于定期随访检查, 观察病变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CR系统曝光宽容度大, X线照射剂量对患者损伤小, 利用优越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可以充分显示乳腺的结构及异常征象。综上所述, 我们深刻的体会到CR系统在乳腺疾病和妇女年度健康体格检查中可以较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顾雅佳.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观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439~444.

[2]徐开埜.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6:145.

[3]何子元.当代乳腺疾病X线诊断图谱[J].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64.

[4]许良中.乳腺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54.

[5]谷振声, 姜鸿刚.现代乳腺疾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98.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行外伤后颅面骨、手骨、足骨及颈椎、胸椎、腰椎检查的330例患者影像资料,其中行普通X线检查83例,行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247例,两者重复检查66例,年龄14~58岁、平均41.2岁。全部患者均于外伤后20 min~3 h来院检查,经计算机X线摄影(CR)检查影像,均采用CR系统后处理方法,对感兴趣区进行后处理,如放大、对比度转换、反转图像等。66例行普通X线摄影后建议行CR进一步检查,并进行对比。

1.2 设备

使用KODAK Diretview CR850,kodakDry View8150激光打印机,KODAK Gcpacs1.5摄像信息管理系统,万东F31-A 300 m A摄像床,上海中贝2600 C自动洗片机。

1.3 诊断方法及标准

所有摄像都经打印或冲洗影像胶片,对所有外伤后骨质影像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包括骨皮质连续情况及周围软组织的显示,而对骨折则以发现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皮质隆起或皱褶、骨小梁断裂及密度增高为重点,必要时加拍对侧进行比较。普通放射线摄影胶片质量均达到甲级片。

2 结果

在330例患者中,行普通X线检查83例,CR检查247例,其中66例行普通X线检查后建议进一步行CR检查,其中有9例在普通X线检查中未发现异常,而经CR复查时发现骨折(见图1,2),含隐形骨折及肋骨骨折。

图1左手普通X线正位片未见明显骨折线图2 CR正位片箭头处可见左手第三掌骨基底部有一明显斜行骨折线

由于骨关节系统的复杂性,特别是外伤后,有些细微骨折和特殊部位的骨折,仅凭X线检查难以确诊,即使初次检查为阴性也不能排除骨折的可能性,应根据病情的发展及临床表现安排定期复查。

3 讨论

3.1 骨质结构

骨质中含有大量的钙盐,是人体最致密组织,它与周围的软组织在密度上有明显的差别,同时,骨骼本身的密质骨、松质骨、骨髓腔、关节腔等结构的密度也不同,也形成了鲜明的自然对比,给X线检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成人骨内无机盐成分占50%,有机质占25%,儿童则相反,故成人骨折比较清晰、锐利,而儿童多为青枝骨折,骨折线多模糊,显示不清。由于骨的结构和骨折的部位不同,患者外伤后来院检查时,X线摄影宜作为首选。

3.2 计算机X线摄影(CR)的优点

CR的影像比普通X线影像在发现骨折、显示骨质结构及其周围软组织关系有较大的优势。CR成像原理是将透过的X线影像信息记录于影像板(Image plate,IP)上,经过读取、处理和显示等步骤,显示出数字化图像。CR经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以在一定范围调节,从而提高图像的显示能力,增加显示信息的层次。CR系统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线性度,动态范围和曝光宽容度也较大,可以得到清晰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CR系统摄影的空间分辨率低于传统放射线摄影,有时对骨骼的微细结构的观察受到限制,可以通过CR系统的直接放大摄影得到改善。CR图像有较强的后处理功能,保证图像诊断的可靠性,CR图像是数字影像,数字影像诊断的优势体现在合理应用图像后处理功能。要真正体现数字摄影的优势,必须在高分辨率的显示器终端上通过适当后处理调整,多层次地图像观察与分析,再进行图像诊断,从而减少漏诊和误诊[2]。有人统计在80例胸外伤正位CR片与普通X线平片在肋骨骨折、肺挫伤及血气胸诊断中敏感度和准确度有显著差异(P<0.05)[3]。

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患者往往急、危、重,在摄片时需要放射科工作人员稳、快、准确地拍摄出最佳位置的优质片。在普通X线摄影时,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程度,有时需要重复拍摄,加重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和不必要的辐射。CR摄片可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大多能够一次成像,并能取得较好的影像资料。CR对重症卧床患者能够提供床旁摄影,对感兴趣区可采取放大、反转图像提高诊断水平,特别是对细微骨折及骨痂生长状况,能够获得较清晰的图像,为临床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4]。

3.3 普通X线成像技术的不足

普通X线成像系统是采用屏-胶成像,其增强效果受增感屏种类、质量的影响,易产生漫射和散射造成图像的畸形、模糊和失真。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很多,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普通X线成像系统没有后处理功能,X线胶片一旦曝光就无法对影像进行补救。在对危、急、重患者摄片达不到理想图像时,重复拍摄不但浪费胶片,耽误诊断,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辐射剂量。普通X线成像图像动态范围小,因此在显示骨与软组织时形成矛盾,要得到理想的骨结构图像就必须增加曝光条件,此时软组织影像因较高的曝光量而不能显示;要得到良好的软组织影像,则需较低的曝光量而骨结构则不能满意显示。

3.4 CR的不足

CR影像与普通X线影像一样,都是二维平面影像,缺乏立体效果,而且对患者的体位设计要求高,对呼吸和肢体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敏感,摄影条件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影像质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5]。数字化只是一个起步,因此,为获得最佳CR影像质量,应充分了解其性能并掌握后处理操作技术。

综上所述,CR系统因其有较丰富的后处理功能,拓展了X线检查的使用范围,从而能够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并能较清晰地显示骨质结构及其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因此对细小骨质及复杂骨质外伤的检查,应首选CR检查。

参考文献

[1]杨新军,吴红霞.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在临床工作中的优势[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69(2):147-149.

[2]于连水.计算机X线摄影特点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0,12(7):153-155.

[3]杨蓉,周海.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在胸外伤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1,3(6):56-58.

[4]林海波,曹然.影像技术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J].现代医院,2004,4(6):19-21.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篇5

我院应用德国高频乳腺X线机配以德国AGFA计算机X线摄影装置, (AGFA乳腺专用IP板, AGFACR图像后处理系统和AGFA7500激光打印机) , 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双侧乳腺X线摄片。能明显提高影像质量, 加快检查速度, 降低辐射剂量, 减少了各种乳腺疾病的误诊、漏诊。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1 影像技术运用的最优化原则

CR系统的工作流程是 IP接受 X线照射后, 将 X线的能量以潜影的形式贮存下来, 经激光束扫描, IP释放其贮存的能量发出荧光, 荧光被集光器收集送光电倍增管放大并转换成电信号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 传入计算机和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处理后形成最终的 CR数字影像, 然后被送到潜影消除部分, 经强光照射, 消除 IP上的潜影 。在成像过程的任意环节出现疏漏, 都会影响图像质量。

1) 充分利用临床资料, 配合查体。

触诊前首先认真阅读临床医生的申请内容和目的,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向病人解释说明检查方法,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然后对乳房进行触诊, 获得的第一手感性认识记录在摄片单上。对于普查病人如发现异常一定要做诊断检查。

2) 严格技术质量控制。

一张好的乳腺钼靶片可以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比临床医生提早2年。通过对乳腺标准化摄影技术的探讨, 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日常投照工作, 可以获得质量优异的图像, 为各类乳腺疾病及早诊断提供高质量, 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1) 设定合理的曝光条件。CR会同时读出 IP上原有存储较强的信息而显示重叠影像即记忆伪影, 这主要显示于前者 X线剂量过大, 而后者剂量过低, 消除方法不当, 致使前后影像重叠。因此为消除这类伪影应使用合适的 X线射影条件, 不能为了增强细节而一味地提高摄影条件, 或为了减少辐射一味地降低摄影条件。对于经过高 X线曝光量曝光的IP一定在规定的时间内消除潜影, 不可将还未完全消除好的 IP取出来马上投入使用。我院使用的德国进口乳腺机, 利用AEC (自动感光控制系统) 采取自动曝光条件参数的优化值, 千伏值一般采用28 kV。摄影技师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利用其手工调节系统, 根据受检者不同年龄、乳房的不同厚度、实际照野内不同组织密度来调节千伏值和时间。以获取满意影像信息。

(2) 选择摄影体位常规采用的头尾位 (CC) 及内外侧斜位 (MLO) 可满足临床诊断者约占93%, 仅7%左右需辅以非常规位。常规采取双侧乳腺侧斜位 (MLO位) 及头尾位 (CC位) 投照四副图像, 发现病变再加摄其他特殊位置, 如侧位、乳沟位、局部点压放大、乳腺导管造影等。

(3) 掌握正确的摆位和方法操作步骤目前国内普遍以美国《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 (MQSA) 为标准。在摄影过程中, 适当的压迫是获取高质量影像的关键。乳腺组织每下压1 cm, 对比度大约增加7%, 剂量减低14%。同时固定了乳房, 减少产生运动模糊的几率, 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对显示乳腺的微小钙化和病变是至关重要的, 而钙化是早期乳腺癌极为重要的X线征象。恰当的压迫即处于组织紧张和不致疼痛的程度, 该过程中, 放射技师与患者间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侧斜位:正确的侧斜位具有在单一体位中使所有乳房组织成像的最大机会。在此体位中, 常规暗合托盘平面与水平面成45°, 根据需要可酌情调节为30°~60°, 使得暗盒与胸大肌平行。X线束方向从乳房的上内侧到下外侧面。角度必须调整到与被检着体型相适应 (影像探测器与胸大肌角度平行) 以利于最大量的组织成像;高瘦患者所需角度50~60°, 较矮胖患者30~40°, 一般身高体重患者所需角度为40~50°。暗盒与胸大肌的角度不平行, 将导致成像组织的减少, 双侧乳房的体位角度应尽量相同;患者成像乳房侧的手放在手柄上, 移动患者的肩部, 使其尽可能靠近滤线栅的中心;暗盒托盘的角度放在胸大肌后面腋窝凹陷的上方, 但要在背部肌肉的前方;患者的臂悬在暗盒托盘的后面, 肘弯曲以松弛胸大肌, 向暗盒托盘方向旋转患者, 使托盘边缘替代技师的手向前承托乳房组织和胸大肌;向上向外牵拉乳房, 离开胸壁以避免组织影像的相互重叠;然后开始压迫, 压迫板经过胸骨后, 连续旋转患者使她的双臀和双足对着乳腺摄影设备。压迫器的上角应稍低于锁骨。最后步骤是向下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房下皮肤皱褶。整个乳房, 从乳房下皱褶到腋窝, 都应位于暗盒托盘的中心。

头尾位:头尾位作为一种摄影体位, 应确保显示MLO体位中可能漏掉的组织;技师站在患者被检乳房的内侧, 一只手放在乳房下, 另一只手放在乳房上, 轻轻将乳房组织牵拉远离胸壁, 且将乳头放在暗盒托盘的中心;患者头部向前伸向球管侧, 自己将另一侧乳房牵拉位于暗盒托盘的拐角处;患者成像一侧的手臂肩部松弛, 手臂自然下垂, 肱骨外旋;未被成像侧手臂向前抓住手柄;进行压迫时技师固定乳房的手向乳头方向移动, 同时向前平展外侧组织以消除皱褶。

做到乳腺照片标记、摄影技师的站法和手法、患者体位均准确合理, 摄影台高度、机架倾角、乳房压迫力度均适度而双侧统一。所获得的钼靶片乳房组织显示充分, 显影组织真实清晰, 病灶位置明确, 显影充分。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 又降低被检者的辐射剂量, 95%达到甲级片的要求。

(4) 严格遵循影像评片标准。充分利用图像后处理功能, 使影像达到以下标准。

侧斜位 (MLO) :①胸大肌乳头水平可见。②乳?头朝向正前方突出于皮肤线。③乳房下角皮肤皱褶分散, 且能分辨;④腺体后部的脂肪组织清晰显示, 乳房下皱褶展开, 乳房后下缘的皮肤皱褶应最小化或不存在;⑤外上象限腺体均匀压迫 (乳癌发生率最高的区域) ;⑥所有脉管、纤维束和胸大肌边缘均清晰显示。⑦左右乳腺照片影像对称显示。

头尾位 (CC) :①乳头正对前方拉出, 位于照片中心横轴线上。②均匀压迫乳房, 最重要的是要包含乳房的后内侧缘, 腺体后的脂肪组织清晰显示。③沿乳头线测得组织厚度, CC位的厚度为MLO位的80%。见不到皮肤皱褶。④双侧乳腺CC位照片相对放置, 则两侧乳房呈球形。

(5) 制定严格的图像后处理标准, 图像传输和胶片打印格式。

CR系统具有强大的后处理软件, 有丰富的处理功能, 包括:基本功能, 图像反转、放大、标记、测量、黑白反转以及像素灰度分布分析等。可灵活调节对比度和光学密度, 以增大诊断信息, 可弥补摄影的不足。摄影速度快、图像清晰无畸变、图像后处理功能强, 应用计算机软件窗口技术可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放大缩小、图像旋转、黑白翻转、标记测量等多种处理;获取信息更多, 并可应用软件技术进行多种组织结构的窗宽窗位的调节 。图像保存方便, 并能进行远程图像传输, 实现远程会诊。

实践操作中工作人员必须选择乳腺标准处理参数, 根据诊断要求进行窗宽、窗位的调整, 按照严格的影像评片要求, 发挥主观能动性, 获取信息最丰富的图像, 并通过PACS进行传输、打印和存储。屏/片组合等一经设定就不得随便更改

(6)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由技士长和高年资技师和高年资医师组成。制定集体阅片制度和定期业务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数字化图像的存储和检索优势, 定期进行技术读片和质量评比。

2 影像设备的高效化原则

2.1 对设备环境条件控制:

由于CR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控制的精密影像处理设备, 为维护其性能的稳定性, 应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既要通风又要避免灰尘过多, 也要控制好温湿度, 尤其夏季应该先关闭空调系统一段时间后再关闭 CR主机, 开机顺序则反之, 以防机内水汽形成引起故障。我院根据设备的要求严格防尘通风, 利用空调、排气扇、去湿机等辅助设备, 使温湿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操作室不铺地毯, 无毛巾等织物, 保持操作室的整洁。且要求无关人员免进, 保持空气的清洁。

2.2 摄影设备性能

(1) 准直器光野与X线照射野的一致性。目的在于避免压迫器的胸壁侧边缘显示在乳腺片上或造成某些乳腺组织漏照, 以及确保X线束不在影像接收器边缘之外产生大量辐射。

(2) 自动曝光控制 (AEC) 系统功能的评估。目的在于使不同乳腺类型的患者能保持稳定一致的影像密度。

(3) 标准的光学密度在1.4~2.0之间, 这将保证乳腺摄影照片的密度落在最大对比度区域内。根据我院的经验, 建议把密度设置在1.8, 这将对发现肿瘤有利。在日常工作中, 当一张乳腺原始像难以观察到皮肤及皮下组织, 而胸大肌又略显曝光不足, 则说明影像曝光适宜。再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获得更多层次影像信息。

2.3 对IP板的控制:

IP板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 在装取操作中应戴医用手套, 轻装轻放, 避免玻璃碰撞、划伤及污染。IP的荧光物质对放射线的敏感度远高于普通 X射线胶片, 摄影前、后的IP都要屏蔽;IP板要注意防水, 防潮。IP板的保养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每曝光500次或一个月清洁一次) , 使用专用清洁剂定期小心擦拭IP, 否则IP边缘会出现细尘附着及霉斑发黄等现象, 直接影响后处理和诊断;IP用清洁液擦拭后, 或一段时间不用, 或不正确的曝光后, 建议使用前应消除潜影。对荧光性能严重哀退的IP及时更换。

2.4 对胶片的控制。

现数字化摄影一般采用光盘、移动硬盘等数据存储器留存。胶片作为病例储存资料的一部分, 我院使用干式激光热敏胶片。将胶片储存在干燥、阴凉处, 温度 (5~24) ℃, 湿度30%~50%, 防止辐射及化学气体侵蚀。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和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 以防影像逐步变黑。

3 影像医生的诊断依据合理化原则

3.1 照片观察条件

乳腺结构均为软组织成分, 影像缺乏自然对比。虽然计算机乳腺钼靶照相可获得层次丰富的图像, 但胶片这一载体以表现某一主要层次为主。在观片时建议使用高亮度观片灯阅片, 因为高亮度观片灯显示影像层次比低亮度观片灯更为丰富, 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应用PACS工作站尽量选择高亮显示屏, 提倡观察传输显示屏上图像, 其可根据个人观片习惯, 利用各种后处理功能依诊断医师个人读片需要进行影像后处理后获得准确诊断依据。

3.2 乳腺钼靶数字影像阅片注意事项

(1) 对于致密乳腺可进行调窗处理排除腺体重叠, 仔细查找隐匿病灶, 注意腺体轮廓变化, 结合临床其他检查。

(2) 注意腺体后脂肪间隙、腋尾区、乳晕后等易被遗漏的部位。

(3) 早期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为小结节影、细小颗粒状或分枝样钙化、小灶状致密影和局部组织结构紊乱、乳腺内异常增多增粗的血管影及导管像。仔细查找类似微小病灶。

(4) 看到一个病灶还要注意查找有无其他病灶。

(5) 注意新老片子对比观察, 特别注意密度及微钙化的变化。

(6) 对腋下淋巴结阳性者要仔细寻找乳腺内的原发灶。

(7) 判断病变的良恶性主要以恶性征象为主。

(8) 对难以判断的病变要注意有无细微的恶性征象。

(9) 一定要双重阅读, 注意两个体位上查找病灶, 除外体外原因。

总之, 乳腺疾病多种多样, 常见病包括乳腺炎症、增生或良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计算机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1 cm以下肿块能准确诊断, 可以清晰显示肿块直接和间接征象, 对于良恶性乳腺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清晰地显示这些病灶的影像细节, 获取各种明确诊断依据, 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 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是减少乳腺疾病误诊、漏诊的基础。高质量的影像信息, 高素质的诊断人才不仅会大大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也会提高公众对乳腺摄影价值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曹琰, 梅红, 李萌, 李圣军.数字乳腺摄影中不同剂量模式对病灶的显示能力.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04) .

[2]沈茜刚, 顾雅佳, 唐峰, 毛健, 郑晓静, 谭红娜.数字化乳腺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9, (04) .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先后在我院进行乳腺检查的女性患者40例, 年龄25~60岁, 平均41岁。受检者分别应用CR技术与传统的屏-片技术各摄乳腺1份, 共80份, 收集320张双侧乳腺片, 两组照片进行图像质量对比研究。

1.2 仪器设备

Senographe DMR+钼靶机 (美国, GE公司) , 空间分辨率为15像素/mm的乳腺专用板 (日本, FUJI公司) , FCR5000图像处理系统 (日本, FUJI公司) , DRYPIX7000干式激光打印机 (日本, FUJI公司) , HIC655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日本, FUJI公司) , 单面药膜X线胶片 (日本, FUJI公司) 。

1.3 检查方法

每位患者投照体位均为常规双乳头尾位 (CC位) 和内外侧斜位 (MLO位) 。CC位:让受检者受检侧胸部及腹部挺起, 受检侧肩下垂, 头转向对侧, 另一侧手握住手柄, 拉受检侧乳头同时对乳房进行加压, 以减少皮肤皱褶。MLO位:让受检者受检侧上臂抬高并充分展开, 充分暴露腋窝部, 指导其挺腹突出乳腺下半部, 机械臂倾斜45°, 在受检者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用压迫器压紧乳腺, 该体位为乳腺摄影最有效的体位。CR摄影选择自动曝光系统, 曝光条件为22~32kV, 20~40mAs, 压力10~15dN。传统屏-片摄影选择手动曝光条件, 23~34kV, 50~150mAs。获得影像后采用CR系统图像后处理工作站HIC655进行空间频率和谐调处理, 处理好的双侧乳腺四张图像通过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在一张胶片上。

1.4 评价标准

由两位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按照常规评判标准对40例患者的双侧乳腺CR摄影片与传统屏-片对比评分, 评为优、中、差三个等级。评价标准为: (1) 无皮肤皱褶; (2) 无异物等伪影; (3) 乳头与胶片平行; (4) 清楚显示乳房整体; (5) 乳房皮肤、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及乳房腺体组织均清晰显示; (6) 清晰显示腺体后部的脂肪组织; (7) 清晰显示病变征兆。上述标准全部符合者为优, 有一项不符合者为中, 有两项以上不符合者即为差。

1.5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应用SPSS 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

如表1所示:CR乳腺摄影的优片率, 总有效率都要明显高于传统屏-片, 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 (CR) 在乳腺摄影中更能满足临床检查要求。

注:两组数据比较, 优片率、总有效率χ2检验,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2.2 病变细节

CR乳腺摄影不仅能清晰显示乳腺的正常组织结构如皮肤、脂肪、结缔组织、血管、腺体、乳晕、乳头等, 对其内部病变, 尤其是对结节肿块及微小钙化的边缘细节的显示也很清楚。

3 讨论

目前乳腺疾病的检查, X线乳腺摄影是首选的方法, 也是较为灵敏的检测手段之一[4]。乳腺线片图像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检查的结果。传统的屏-片组合图像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而且影响效果特别明显。比如常见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摄影条件、个体的差异和体位等, 因此相对来说其图像的质量比较难以控制;另一方面, 摄影结束后其图像质量就定形了, 无法再进行任何改变。此外, 传统的屏-片系统的摄影条件是固定的, 如果选择适合腺体结构的条件进行曝光时腺体组织显示相对清楚, 而对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则会造成曝光过度;反之如果选择适合皮肤、皮下组织结构的曝光条件时, 则腺体组织结构显示曝光不足,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而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又多位于腺体与皮下组织交界处, 此处组织密度上的微小变化, 往往是诊断早期乳腺癌X线征象最有说服力的根据据。所以传统的屏-片组合曝光宽容度小, 图像对比度不是很理想, 对微小钙化病变的检出率也较低, 而且相对来说摄影图像质量比较依赖于摄影条件及操作者的经验, 所以限制了诊断的准确率和病变的检出率的提高[5]。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 (CR) 乳腺摄影是在常规钼靶机上采用曝光宽容度大, 特性曲线好, 灵敏度高的IP板采集, 使获取的信息能自动进行调节和放大增益, 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对摄影对象采用任何X线曝光剂量, 来取得最适宜的、稳定的影像密度, 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而且图像通过后处理技术, 可以清晰显示腺体组织内肿块的大小、边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能分辨出<0.2mm的微小钙化灶, 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大量信息。CR乳腺摄影弥补了传统屏-片成像期间由于曝光不足或过度产生的图像密度的不稳定性, 对乳腺结构的微小密度变化, 微小钙化等均可清晰显示, 图像清晰度高, 病灶显示也更加清楚[6]。

本研究中两组40例乳腺片对比, 可以明显看出CR乳腺摄影片在图像质量方面要优于传统屏-片, 而且在病变细节显示方面其对微小病变细节的显示也更清楚。

综上所述, CR乳腺摄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燕.CR系统在乳腺摄影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 2011, 41 (1) :62.

[2]黄绮文.数字化DR钼靶检查技术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0, 33 (11) :182.

[3]毛丽娟, 林尔坚.CR技术在乳腺钼靶摄影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09, 28 (5) :152.

[4]封任冬.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乳腺计算机X线摄影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4) :297.

[5]黄迪开.计算机乳腺摄影与常规乳腺摄影的比较研究[J].微创医学, 2012, 7 (2) :117.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 54岁, 背部疼痛4个月余, 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针刺样疼痛, 有前胸放射, 持续数分钟, 休息平躺可缓解。行磁共振成像 (MRI) 、CT等检查诊断为“胸4椎体占位待查”。例2:女, 59岁, 胸背部疼痛1个月, 患者于1月前无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 夜间疼痛明显, 伴有明显束带感, 无放射痛, 自感疼痛经休息后仍不能缓解。行CT检查诊断为胸6椎体占位。例3:男, 75岁, 腰腿疼痛不适半年, 于行走时明显, 临床考虑骨转移瘤可能性较大, CT检查诊断胸11椎体占位性病变。

1.2 检查方法:

18F-FDG PET/CT的图像采集: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ST64 PET/CT扫描仪, Xeleris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检查前患者禁食4~6 h, 并确保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内, 静息平卧15 min后注射示踪剂18F-FDG, 注射剂量为0.10~0.15 m Ci/kg。静卧50 min后行全身PET/CT扫描, 扫描范围从颅底至股骨上段。先行CT扫描, 层厚3.75mm, 然后进行PET采集, 使用3D扫描, 每个床位3 min, 共采集6~7个床位。采集结束后融合图像, 重建后分别得到全身的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的CT、PET及PET/CT融合图像。

2 结果

例1:T4椎体斑点状骨质密度减低灶, 呈虫蚀样骨质破坏, 累及右侧椎弓根伴椎旁软组织增厚影, 病灶不均匀放射性浓聚, 最大标准摄取值 (SUVmax) 4.2, 相邻椎间隙存在 (图1) 。例2:T6椎体骨质呈穿凿样破坏、边缘硬化伴均匀放射性浓聚, SUVmax 15.8 (图2) 。例3:T11椎体偏右侧膨胀性、穿凿样骨质破坏, 骨皮质不连, 骨质破坏区见软组织填充, 不均匀放射性浓聚, SUVmax 4.5 (图3) 。本组例1、例2均经手术切除, 例3经CT引导下骨刺活检。

病理诊断:例1为 (第4胸椎) 浆细胞瘤;例2为 (第6胸椎) 浆细胞瘤;例3为 (第11胸椎) 浆细胞瘤。

3 讨论

原发于骨骼的、单个孤立的SP称为SBP[1]。SBP约占骨髓瘤的2%, 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 易转变为多发性骨髓瘤[3]。脊柱是最常见的好发部位, 而在脊柱各节段中, 胸椎是孤立性浆细胞瘤最常累及的部位[4,5]。发病年龄平均约为55岁, 男女比例约2∶1[3]。本组病例均发生于胸椎, 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 而男女比例约1∶2, 发病平均年龄为63岁,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临床表现以局部骨骼肿物伴有疼痛为特征。由于骨质破坏造成的局部疼痛, 不仅脊椎受侵, 而且椎弓根也常遭破坏而引发神经根症状。除孤立的骨骼受侵部位外, 其他骨骼及骨髓均正常, 血象正常, 除10%~20%患者伴有血和尿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单克隆轻链外, 绝大多数患者不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 (轻链) 增多[1]。

SBP的诊断标准为[6]: (1) 在放射学检查仅见单个溶骨性病变; (2) 肿瘤组织病理证实为SP; (3) 多部位骨髓穿刺均为正常骨髓象; (4) 无全身受累表现。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SBP的影像学表现:脊椎孤立性SP多位于胸椎, X线片显示椎体呈膨胀性破坏、压缩变扁, 病变可累及附件, 相邻椎间隙保持正常。CT显示为膨胀或溶骨性破坏, 病变向周围侵犯形成软组织肿块。MRI上T1WI多呈较均匀等或略高信号, T2WI为高信号, 骨周围软组织肿块常见, 并可侵及脊髓和神经根[7]。据本组病例所见, 笔者认为SBP的PET/CT表现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 部分可呈轻度膨胀性改变, 骨髓腔点片状骨质密度减低灶及边界较清楚的“虫蚀样”骨质破坏, 病灶边界大多清楚, 部分可有硬化缘, 即所谓“穿凿样”骨破坏, 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呈中度至高度不均匀放射性浓聚, 本组病例SUVmax 4.2~15.8。

SBP的主要鉴别诊断: (1) 转移瘤, 脊柱单发转移瘤相对较少, 常累及多个椎体, 少有膨胀性改变, 转移瘤常引起溶骨性破坏、成骨性破坏和两者相混合, 瘤体内无残存骨小梁, 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全身PET/CT检查对椎体转移瘤的诊断提供了条件, 如果全身PET/CT检查未发现组织器官内原发恶性肿瘤病变的话, 则转移瘤的可能性极小。 (2) 脊椎结核, 常累及邻近椎体和椎间盘, 椎间隙常变窄, 并可见椎旁脓肿形成及沙粒样死骨。 (3) 血管瘤, 椎体血管瘤的典型改变是瘤体内增粗的骨小梁呈栅栏样排列, 排列的方向是上下纵行与应力方向一致。 (4) 骨巨细胞瘤, 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 多呈膨胀性生长, 病灶膨胀程度较SP明显, 破坏区多呈典型的皂泡样外观, 骨间隔较细且均匀, 无骨膜反应及骨质增生硬化现象。

综上所述, SBP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早期常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PET/CT一次扫描全身显像的优势可以了解病灶分布情况, PET/CT将功能影像及解剖影像融合, 可以获得功能学信息, 对判断骨质破坏及局部肿块的性质非常重要, 可以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 此外, PET/CT可以评价采集范围内骨骼、脏器及软组织代谢情况, 有助于骨转移瘤的鉴别, 并能明确恶性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分期情况, 有利于手术决策, 获取进一步病理诊断, PET/CT还可指导骨髓活检部位的选择, 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郝玉书, 赵永强, 等.血液病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080.

[2]张翠翠, 王建广, 刘军平, 等.7例孤立性骨浆细胞瘤的临床分析.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1) :52-56.

[3]姜亮, 袁伟, 刘忠军, 等.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附20例报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4) :316-320.

[4]贾宁阳, 沈悌, 王晨光, 等.脊柱孤立性浆细胞骨髓瘤的影像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7) :776-777.

[5]Huang W, Cao D, Ma J, et al.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cervical spine: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lesions and spinal instability.Spine, 2010, 35 (8) :278-284.

[6]Weber DM.Solitary bone and 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5, 45:373-376.

上一篇:中国影响下的巴西经济论文下一篇:成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