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写作(精选12篇)
议论文的写作 篇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一文是苏洵的一篇史论,其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重在说理,结构严谨,情绪激昂,为传统的政论文名篇。无论在阅读方面还是写作教学上都堪称经典范例。此次教学《六国论》这一名篇有着如下的考虑:首先,在目的上,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其次,在方法上,主要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全情投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最后,在技能上,力求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从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入手,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同时实现学以致用,以本课内容的学习为指导使同学们在高考议论文写作方面有所借鉴。下面,就本课教学设计中的写作范式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指导这一内容做具体阐述。
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本课是一篇政论文,趣味性不强,又是一篇古文,这就给同学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很难让同学们快速投入到文本中。但是,本文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背景知识已在学案部分做以交代,所以,只需一个总体明确的、有指引性的问题设置,就可以将同学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置悬念调动同学们的自主思考。如将问题设置为:阅读第一段并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切入文章的主旨,干脆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开宗明义。本文写作入题快,又讲究策略,逻辑思维严密,结构严谨,而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议论文写作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开篇最好也能做到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根据同学们平时在这一环节暴露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首先,缺乏提问的意识,没能从所给作文材料中提出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但是不能结合作文材料。因此,在高考作文写作中,我们应该明确,开篇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紧扣材料、提出问题、明确观点。如果文章开篇能做到以上几点写作要求,同时行文干净利落,思维清晰,那么就能够帮助读者很快地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的核心思想。再者,好的开头,清晰、直观的表述也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直入主题的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鲜明清晰,不蔓不枝,是考场作文的首选方法。
二、总论分论,对应得当
议论文体的一般思维模式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构成。前面阐释了“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的开头部分一般要鲜明而准确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具体论述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行文过程中需要做到总论分论,对应得当。如:《六国论》中,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在接下来的两段文字里就“赂秦”和不“赂秦”的国家,分别展开论述,揭示他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第二段通过“韩魏楚”最终导致灭亡的论述,印证了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三段则通过“齐燕赵”最终导致灭亡的论述,印证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种清晰的对应使行文整饬,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我们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尝试借鉴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分析问题方法的分析方向是常见的并且是实用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因分析法。即对作文材料中的主要人物或事件作出的关键行为或产生的结果进行原因的追问和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行文之前,我们需要有总体的考量和分析,做到思路清晰,在总体思路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文章的论述层次,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加具有条理性。
一般而言,论述的结构有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无论是哪一种结构,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都要注意总论分论,对应得当,借以保证文章层次结构的清晰。同时,还需注意分论点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可无序、重复、包容、矛盾等等。
三、对比举例,透彻精辟
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论证充分有力。要使论证充分有力,正如前面的阐述,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进行分别论述,分论点论述清楚了,中心论点自然就论证充分透彻了。同时,论证方法的丰富无疑会给整篇文章加分。本节课在分析文章的主体论述部分即二、三段时,着重分析了语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本着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我们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模式,学生自主讨论、补充、总结,学习探究过程中我们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论;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通过对文章第二段的分析,学生们总结出,首先,作者将“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作对比,“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从数量上说明了韩魏楚三国的失败“固不在战矣”,进而印证了第一段提出的“非兵不利,战不善”,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论证的例子。其次,作者将韩魏楚三国祖辈父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后代失地的容易作对比,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同样进一步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再者,“诸侯土地有限”和“暴秦之欲无厌”又是一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诸侯各国奉献土地的妥协,和秦国无法满足的侵略野心。学生们从自己挖掘出的多组对比中感受到文章所突出的矛盾的尖锐,同时领略到了作者严密的论证思维和清晰的论证思路。正是因为有了文中多重的对比论证,才使得文章的论点得到更精辟的阐述。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二,相信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文章的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从而对应分论点,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列举齐国的事例,阐述他在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时,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那么,显然“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用武而不终”的事例,指出他们又处在“秦革灭殆尽之际”,因而得到和韩、魏、楚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中,通过学生们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主要通过列举事实的方法进一步论证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议论文写作虽然重在说理,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只是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所举事例必须真实具体、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同时注意对所举事例要进行概括和分析,不能以叙代议,以事代理。
再深入细致地挖掘文本,同学们可以根据之前的讨论补充出额外的内容。例如:本文的第二段还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法。“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就是明显的例子。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形式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既能增添文章的风采,又能使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引证法,即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的方法,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除此之外,第三段还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综合使用多种论述方法会使文章论证更有力度、更丰富、更深刻、更透彻。
四、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本文中的内容看似处处说六国,实则却是处处刺时事。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六国的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则是北宋的现实。我们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两个背景知识即六国破灭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把握,使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到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也完成了我们教学设计设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
苏洵用精炼的文笔、独特的视角,发表深刻的见解,希望用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借史立论,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论点,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政治见解。从古代的历史事件过渡到现实的政治环境,显现出它的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语言表达气势磅礴,内涵传递含蓄婉转,问题揭示明确尖锐,结尾收束沉着有力。
苏洵对六国的历史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抓住一个问题,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并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作文写作中也可以适度借鉴借古讽今的手法。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针对某种事件或者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认识,其中不乏对经典历史素材的选取和运用。因此,我们可以着眼于所选素材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使精确的历史素材得当的运用,从而增添文章的丰富性和厚重感,同时,以史鉴今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委婉含蓄。
以上是本课中针对《六国论》写作范式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借鉴意义的浅谈。本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探究说理性文言文的论证方法,展现古代史论文体对现代高考作文的借鉴意义。秉承着新课程背景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忌浮虚,讲实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关注学生的学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有针对性地设置。确保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适中。多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精选资源。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深度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注重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的角色退到一个导演和点拨者的位置,指引着学生思考的方向,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交流和沟通的姿态去探讨。学生们在老师的情境创设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彼此交换思想和认识,对于知识学习和探索的快乐在交流碰撞中生发。总体来说,本节课完成了所有预设的内容和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处处体现出的是教师的智慧和探索,也许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暂,但离不开每位教师的长时间的学习与摸索,对于课堂教学这门学问来说,求索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议论文的写作 篇2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如果“面目”(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二、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如《诚信不可抛》、《科技与人文齐飞》、《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坚强--我不朽的信念》等文题,均是鲜明、夺人眼目的好题目。在鲜明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和富有个性,则是议论文拟题的更高要求。这类文题能抓住阅卷者的视线,使之观其题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如文章中心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拟题为《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别致中显出几分幽默,令人产生一睹为快之感。
三、开好头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四、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五、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六、结好尾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七、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如一篇评论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将怎么样的文章,其引语:“wto之后,全球的文化随着雄厚的资本入境,迎接或抵抗着民族主义的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享受资本之中的快乐。”这段话虽简明,但失之简朴,如果稍加修饰,顿觉满目光华:“wto之后,全球的文化携资本的凌厉之风而来,迎接或抵抗着不再具有史诗般英雄色彩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在资本之中快乐地舞蹈。”同是说理,修饰之后,用语虽繁,但神秀意满,令人赏心悦目,毫无枯燥之感。
浅析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篇3
1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一段完整的议论文必须含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典型、恰当,有说服力,必须与论点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论证的结构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 训练点滴,理顺思路
2.1 明确要求,确立论点。
2.1.1 认知源头:议论文中的论点是指作者提出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进而表明自己对所提问题的观点、主张、看法和见解。简单说,就是要表明作者对这一客观事物的态度。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构思的中心环节是提炼文章的主题。而文章的主题不是主观臆想的,是通过把现实生活的材料所蕴涵着的思想意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掘出来的。文章的构思首先是要吃透题材内容,而题材内容又来自于生活素材。因此,构思首先是理解生活。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分出主次、真伪,进而深化主题。那么写作中对论点的要求就是:正确、鲜明、新颖(即文章的论点要出新、出奇),这样,才能达到使所写文章具有新意、吸引力。
2.1.2 思维技法:我们知晓了论点的如何确立之后,就该考虑考虑如何样提出这些中心论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只列举常见形式:论点型,即开宗明义,文章的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开门见上,让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的观点、主张、态度,不做半点掩饰,给人一种简洁、明朗的感觉。一开篇在七八十字左右,必须把看法“是什么”揭示出来,务必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以收“观点鲜明”的效果。当然在保证特殊的读者不“费解”的前提下,也可以用艺术手法增强其“含蓄”性、“艺术”性。
2.2 找好论据,叙述有理。
2.2.1 认知源头:要想写好一篇议论文,除了论点的确立外还必须做到议论要有理有据。所谓的“有理”,就是观点正确,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是非观念。同时,理有小道理和大道理之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得让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所谓的“有据”,就是有论据。观点正确往往不能让读者信服,必须拿出足够的证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论据有的是被大家公认的道理,有的是客观事实。不论哪种,要想得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可靠,二要典型,三要新鲜。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我能够发现:同学们对作文素材的积累毫不夸张的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贫乏。比如把小学作文中的爱迪生,牛顿,雷锋等等,在高中的写作中,他们都能当做最典型的事例洋洋洒洒的来进行大篇幅的描述。对此类文章,根本无新鲜可言,何谈吸引力。
2.2.2 思维技法:那么怎样才能“有理”,那就必须学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要有针对性,这是写议论文必备的,一定要让自己的观点明确,切忌模棱两可,要与众不同。怎样才能做到“有据”,就必须记住:真实可靠性,典型性,新鲜性这三点要求。根据上述看法(是什么),此时就要假想有个人在反驳你的观点,你就要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层次清楚地将观点说清楚、讲透彻。(为什么)
2.3 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2.3.1 认知源头:如果说一篇议论文的立意是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论据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那么结构就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表现形式:总分式(这种结构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很常见,他还可以分成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是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加以分析的过程)。
2.3.2 思维技法: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式文章的骨架。有了正确的主题,找到了典型的材料,还有一个比不可少的环节--结构。结构就是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出发,按照请的思路,将所选用的材料连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下列顺序组织材料:时间顺序一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安排结构,是叙述论据常用的结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脉络清晰、有条不紊。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认识顺序,层进顺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就是在写好上述“为什么”的内容的基础上,乘势破竹,讲清楚怎么样来使开头提出的看法“发扬光”大,得以实现。
有人说,见鄙无佳文。就是说,作者的见识庸俗肤浅,就不会写出好文章,因此,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对写作的材料进行慎重的分析提炼,追求对生活最本质的认识,把思想提升到哲理的高度。就是由个别看到一般,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唯有如此,文章才会产生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才会收到震慑人心的艺术效果。
3 考场模式
3.1 分析:纵观高考中的满分作文,对于他们的语言叙述能力,毫无疑问个个文采飞扬,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进行细微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就更值得我们来探讨,他们都遵循一定的模式,那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六段定“乾坤”。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起绕八,拖泥带水(一般不超过50字)。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不少学生忘记了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过于详尽,变成了记叙文的写法,这是应该尽力避免的。老师在指导时,就应该让学生学会“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一般不超过30字)。
议论文写作的素材积累 篇4
这只是开头, 学生的兴趣让我惊奇的发现, 马云只是一个引子。过了几天, 突然有个学生, 课下跑来告诉我, 他对这些IT精英都很感兴趣, 只是手头没有材料, 他也不想一直用到李白、屈原、苏轼……而且他很神秘的告诉我, 他们班的学生都很喜欢这样补充人物素材。
这个学生的话让我很振奋。接着, 我以“让我心潮澎湃的一些人”为题, 给他们补充了新浪王志东、搜狐张朝阳、网易丁磊、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的人物材料。学生被他们的睿智、勇气、果敢、大气打动, 因此更有兴趣整理这些材料, 并且写文章用这些材料。这也是我告诉他们的第二个积累素材的途径, 联想、归类整理。
后续的还有很多, 比如做现代文阅读中人物访谈, 关于李宁的文章。学生要求整理李宁的人物素材, 紧跟上邓亚萍、李开复、徐静蕾……这一组华丽转身的典型;学生在家看电视, 看到有介绍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事迹, 然后要求我帮他们整理曹德旺的人物事迹, 紧跟上新东方俞敏洪、海尔张瑞敏……这一组敢为天下先的典型。这些让我看到,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性越来越强。我慢慢发现, 学生的潜力无穷, 只要有心, 处处是材料, 而且鲜活、紧跟时代。这算是积累材料的第三个途径吧, 一颗乐于发掘的心, 一双独到的眼睛, 天下之人、天下大事尽收眼底。
当然, 事例有了, 不能无序的堆在笔记本上, 最好应该整理成人物卡片。积累多了, 这便是一笔财富。现在我的学生都能熟练地动手整理了。以马云为例, 展示一下, 学生的成果。
马云人物素材
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 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创业经历:
(1) 大学毕业后, 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
(2) 1995年初, 他偶然去美国, 首次接触到互联网。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 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3) 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 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 毅然下海。这个想法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但他义无反顾。
(4) 创立“中国黄页”网站, 不到3年, 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 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5) 介入电子商务领域。建立阿里巴巴网站。“弃鲸鱼而抓虾米, 放弃那15%大企业, 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6) 2000“西湖论剑”。马云广发英雄帖, 召集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以及8848的王峻涛等这些行走互联网商海江湖的英雄, 在美丽的西湖边共同探讨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策。
(7) 马云创办的个人拍卖网站淘宝网, 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
突出贡献:
马云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限机会,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 阿里巴巴的使命, 就是要把互联网由“网民”和“网友”时代带入“网商”时代。
当然, 积累了素材, 不能不练, 可以给他们适当的话题让他们去写, 这样素材才能真正的变成自己的“粮食”, 遇到话题才能不慌不忙, 从容应对。比如马云这个素材, 我给了学生四个高考作文题目, 分别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位置与价值、转折、双赢的智慧, 没想到学生写的还真不错, 而且是教语文作业人数最多的一次。看来, 学生的兴趣是这场积累素材的浩大工程的关键。
议论文的写作 篇5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会采用不同体裁表情达意,而议论文这种体裁使用频率较高,无论高考应是还是平时工作都要经常用到它。因此,应当重视议论文的教学,着力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把诸多亮丽的古诗词名句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先作到“三会”(会背、会释、会写),然后引导他们用到议论文写作中,以求文章生辉添彩。
一、长流水,不断线
充分利用课堂这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不同课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把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介绍给学生,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句的审美价值。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这些名诗佳句,犹如一串串晶莹璀璨的珍珠熠熠发光,读之琅琅上口,铿锵和谐,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每读一次就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我充分利用早自习,让学生反复吟诵,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只有读的多,才能背的熟,只有背的熟,才能体味佳句的妙处。众所皆知,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通过诵读诗歌,有助于领悟、欣赏它的优美意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接受艺术的薰染。难怪人们常说“佳句不厌百回读”。使学生会背诵,会解释,这是为运用打下基础,为把佳句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创造条件。
结合诗词单元教学,重点讲析诗词中的佳句,多方面诱发学生在领会原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怎样运用在写作中。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作者未来的理想,总有一天会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这种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以李白来说更为突出。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运用联系学生和当今社会实际,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样可以“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学习修辞格的运用时,也尽量列举古诗词中的名句,例如: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来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委实耐人寻味,一江春水向东流显示的特征,是清江碧水,徐徐悠悠,既深且长,深不可测,长无止处,而人的愁绪绵绵,欲理难清,想断无能的一面,于是乎两个特征相贴,恰好构成了这样的比喻。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说明艺术夸张。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来展示对偶的作用。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明对比的好处,等等。
总之,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应坚持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机会,如课前5分钟,活动课等,分析鉴赏佳句,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二、联实际,巧运用
示例比较,让学生了解运用古诗词名句的好处。熟语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所货比货。”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名句用在议论文中有何好处,用与不用有何不同,我在教学中常用示例比较:
例一,《教师法》的诞生很不容易,经过几年的修改、讨论、再修改,最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它在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例二,《教师法》历时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它对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显而易见,例一语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简洁。例二由于运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仅增加文采,而且语意蕴含丰富,《教师法》诞生的艰难过程,都凝聚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中,颇有可读性,值得品赏,显得雅致。
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古诗词名句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都是允许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如: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词.则具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08年江西考生《天涯共此“事”》的结尾:
“芳树无人花自落,空山一路鸟空啼!”自私的人类,请擦净自己的灵魂吧!你们将依然是自然之子,让我们一起,一起体会,曾几何时,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心情吧!
文章全篇引用的。如2007年北京卷《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文章开篇点题,由唐朝诗人刘长卿“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何恨不能言”和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为点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红酥手,黄藤酒„„”,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时可以更改名诗句的一个字或某几个字,照样用在文中,例如改一字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才,做到不拘一格出人才。”只是把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中的“降”改为“出”字,文意就表述得更加通畅明快。不仅可以改为“出”字,而且可以结合实际的需要改为: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荐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一格爱人才,不拘一格惜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等。
改几个字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作文需要多方面的全面的材料,横看成岭侧成峰,东西南北各不同。必须把多方面的材料搜集起来进来分析研究,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是把苏轼《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的“远近高低”改为“东西南北”,显得巧妙别致,恰如其分,给文意增添了光彩。
由此可见,古诗词名句不仅可以用在议论文的不同位置和适当的改动几个字,而且可以把各句作题目、论点、论据。我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过程中,结合个人阅读报刊,把有关范文及时向学生讲析、评价,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词名句的能力。这些报刊上的文章有的把名句作为题目,有的把名句作为论点,有的把名句作为论据。例如《人民政协报》上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一文,就是用杜甫的名句来说明当前住房的困难情况。《中国教育报》上的《润物细无声》一文,题目新颖,其意深邃,告诉人们如何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例如《中国青年报》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文,题目就是全文的论点,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这里可以用上古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陪伴自己度过了幸福的少年时代,在才艺、人品、治学态度等各方面赋予全方位教育的师长,对于培养了数千名音乐人才、蜚声海内外的母校,每一位校友都怀着对母校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崇敬和感激。”处处扣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中心论点,并且论述得透辟。又例如五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文字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作论据,来揭示凡是大事业大学问家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把这些例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了古诗词名句既可以作为题目用,又可以作为论点或论据用,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要带头用好古诗词名句,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形式都应尽量运用名句,最好能背诵二百句以上,并且以做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我将常见常用的古诗词名句分类提供给学生(用讲义形式),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三)分类别多形式
我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名句作了如下归类:1.用于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用于阅读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用于新生事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4.用于勤奋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开;5.用于评析文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6.用于新旧交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7.用于朴素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8.用于社会发展: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9.用于功夫很深: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10.用于景象繁荣:春城无处不飞花,春风得意马蹄疾;11.用于爱惜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2.用于久经考验:疾风识劲草,板荡识诚臣;13.用于透视本质: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4.用于亲自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15.用于处处皆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6.用于自作聪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17.用于客观规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8.用于崭新面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9.用于深厚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用于熟谙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21.用于空前绝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2.用于新奇巧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3.用于幽默环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4.用于气势磅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5.用于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6.用于到处有朋友: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27.用于友谊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8.用于人生坎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9.用于内外交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30.用于优越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31.用于好的征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32.用于绝处逢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3.用于爱国主义: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34.用于死有价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5.用于刚正不阿: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6.用于潜心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7.用于字斟句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38.用于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9.用于互相媲美: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花不须多;40.用于高瞻远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写任务议论文的写作模式 篇6
一、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英语议论文有其独特的框架结构,让读者迅速捕住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值得考生模仿。
1. 开门见山引出论点。
在文章开头,通过主题句鲜明提出观点或引出将要论述的内容,防止在论述的过程中跑题。常用的句式有:
2. 多种形式展示论据。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如通过对比观点、阐述原因、列举例子等,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常用的句式有:
3. 总结升华,重申观点。
在段或文章的结尾,考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重申主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常用的句式有:
To sum up/In short/In conclusion/ On the whole/ All in all, ...
Taking all the factors into account,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From the discussion above, it can be safely concluded tha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
To be brief,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Only when we/Only by..., can we...
二、审读写作内容,规划写作思路
在审题和整理思路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题干中的写作内容。正确解读写作内容是我们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因为里面包含或隐含着命题者希望我们写什么,怎样写。
近两年的广东高考读写任务的写作内容都会包括“写作背景”和“内容要点”两方面的要求。其中“写作背景”告诉考生写这篇文章所用的人称(考生的角色)、时态、主题、文体(格式、套语)、语体(读者是谁,用什么语气)。而“内容要点”则帮助考生搭建文章的内容框架。考生需要分析解读“内容要点”,揣摸命题者希望我们考生写什么,怎么写。笔者结合2008年高考读写任务题干中的写作内容分析如何审读这部分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内容”。
学校最近组织了一次中美学生交流活动,你参加其中的“大学校园生活”讨论。听完Mike的发言之后,你准备写一份发言稿,题目是“Preparing Myself for College Life”,内容要点包括:
1. 以约30个词概括Mike的发言要点;
2.然后以约120个词谈谈你理想的大学生活,内容包括:
(1)对中学生活的感受;
(2)理想的大学生活;
(3)中学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差别,以及你打算如何适应。
1. 对“写作背景”的解读。
“写作背景”隐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考生仔细解读。我们可以借助下表对2008高考的“写作背景”作整体的分析。
2. 对“内容要点”的审读。
“内容要点”实际上是告诉考生如何围绕主题,分层分点论述。笔者建议,对于每一个小点,考生都应该写出该要点的主题句,而且要分段,以展示文章的逻辑和层次结构。另外考生要充分挖掘各要点所派生出的子问题,使主题和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述,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2008高考题的“内容要点”可作以下的审读和分析:
要点(1)除了关注你的感受是什么,但其实还隐含另一个问题 Why do you feel so? Give some points to support your view. 所以考生需要写出感受作为主题句,然后再围绕主题论述原因。例如:
For me, my life in high school is fruitful, because it makes me grow from a naive kid to a grown-up, who knows how to study efficiently and handl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perly.
但笔者评改作文的时候发现,有部分同学没有捕抓到所隐含的问题,对要点进行扩展,而只是一带而过,或者对自己的感受作简单的列举、堆砌。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文中提到 “My high school life is extremely dull, as I do not have spare time to do what I like.” 值得商榷的是由于这是一篇中美学生交流活动的演讲稿,考生作为演讲者的角色,用“dull”来形容中学生活似乎就不大得体了,而且给评卷老师的印象也不好,因为面对繁重的改卷任务他们更希望看到观点内容积极乐观的文章。如果真要强调这一观点,换成 “Generally, my high school life is enjoyable, but it is a little tough, as lots of homework makes me suffer a lot sometimes so that I do not have much spare time to do what I like.”是否会得体些呢?所以考生在选取角度和观点时需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注意内容和语言的得体性。
要点(2),同样可以解读为下面的问题:What do you expect your college life to be? Why do you think so? 该要点的主题句可以是:In my mind, college life can provide us with opportunities to follow my hobby. 然后从“Why do you think so?”这一角度对话题展开讨论。例如:First, many optional courses are offered there and I can choose some of them according to my interests. In addition, in my spare time, I can enjoy myself in some clubs where I can practise my interests or make full use of them to serve the public. In this way, my interests can be so well developed that they can prepare me for my future career.
而对于要点(3)的第一点“中学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差别”,笔者认为有两种思路。考生可以在主题句把“差别”具体化,接着谈如何适应。如: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is more demanding in college than in senior high school. So it is necessary for me to make detailed plans and stick to them. 或者在主题句后的拓展部分再把“差别”具体化。如:Of course, the college life differs greatly from previous life in high school. For example, the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But I will...”
三、内容结构的几种模式
为使考生更好地整理写作思路,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的写作内容中的内容要点,对主题句、围绕主题句的展开、及结束句/段的部分内容结构模式进行归纳。
1. 主题句的几种模式。
(1)回答要点。如,你认为好老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好品质(2007年汕头一模)。
In my eyes, a good teacher should treat his students fairly as well as make the clas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2)复述内容。如,中学生活和大学生活的差别(2008年广东高考)。
From my point of view, college life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e life in high school.
(3)明示观点。如,你对学校拆掉图书馆的看法(2008年广州二模)。
Personally, I strongly believe we should preserve this old school library.
(4)引出观点。如:My support for tearing down the old library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sons.
(5)引出经历。如:根据你的个人学习简述你独自学习或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理由(2007年广州一模)。
Actually,my experience tells me tha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more beneficial to me.
2. 围绕主题句展开的几种模式。
(1)说明原因。如,你认为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2007年广州一模)。
I believe group study is the most helpful way to my learning. Within a group, opinions can be exchanged fully and casually, and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individual ideas are sparked and bred. Gradually, by I referring to such ideas, I learn how to sharpen my analysis with the help of co-operation.
(2)列举支撑点。如,解释你支持或反对学校这一决定的理由 (2008年广州二模)。
I feel shocked at the announcement and oppose tearing down the old library. First of all, as the library is a symbol of our school as well as a cultural relic in the city, it is valuable for us to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the city. Whats more, ...
(3)细化主题句。如,就“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发表自己的看法(2007年珠海调研)。
It is obvious that too much pressure is harmful to us students. As we know, pressure not only destroys our motivation for study but also ruins our health.
(4)说明结果、后果。如,你对国家“禁止商场免费提供塑料袋”的看法(2008年深圳一模)。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bid shops from offering free plastic bags. With this ban, shopping customers would gradually form a habit of bringing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bags with them so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plastic bags would be greatly reduced.
(5)引用个人经历。如,以你和李华之间的经历来说明其中的一点看法(2008年广州一模)。
As a classmate of Li Ping, I benefit a lot from his generous help. I still remember that...
3. 结束句/段的模式
(1)重申主题。Therefore, it is the choice of being positive and cheerful that can help us overcome setbacks. (2007年广州调研)
(2)陈述积极的意义。Only when honesty is ringing in the society, can trust be valued by the public.(2008年广州调研).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So whatever we do, we should make full preparation in advance.(2007年广州二模)
(4)围绕主题,表明决心、信心。I am confident that I will make every effort to satisfy your demand of being brave and successful. (2007年广东高考)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写一篇15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Florence Chadwick was a great swimmer. However, not all of her efforts worked out.In addition to working hard, she had a secret for success. At the age of 34, her goal was to become the first woman to swim from Catalina Island to the California coast. However, in 1952, the sea was like an ice bath and the fog was so dense that she could hardly see her support boats. Her body was numb(麻木) and she had been swimming for nearly 16 hours. Against the frigid (寒冷) grip of the sea, she struggled on — hour after hour — while millions watched on national television.
Alongside Florence, in one of the boats, her father and trainer offered encouragement. They told her it wasnt much farther. But all she could see was fog. They urged her not to quit. She never had... until then. With only a half mile to go, she asked to be pulled out. Still thawing(使变暖和) her chilled body several hours later, she told a reporter, “Look, I am not excusing myself, but if I could have seen land, I might have made it.” It was not fatigue(疲劳) or even the cold water that defeated her. It was the fog. She was unable to see her goal.
Two months later, she tried again. Despite the same dense fog, she swam with her faith intact(未受影响的) and her goal clearly pictured in her mind. She knew that somewhere behind that fog was land, and this time, she made it!
[写作内容]
你准备参加学校最近组织的一次英文演讲比赛,主题是“The Value of Goals”。在准备演讲时,你读到上面的文章,给你很大的启发。请准备一份演讲稿。
1. 以约30个词概括上文的要点;
2. 然后以约120个词谈谈你对“目标的重要性”的看法,内容包括:
(1)你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目标在人生当中所起的作用的;
(3)鼓励大家要树立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写作要求]
1. 可以参照阅读材料的内容但不得引用原文的句子;
2. 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参考例文
Several days ago, I came across a story about Florence Chadwick, the first woman who succeeded in swimming the Catalina Channel. It was a goal in her mind that enabled her to make the breakthrough regardless of dense fog, which failed her first attempt.
I was deeply inspired by such a story, as it makes me realize the power of a goal in shaping ones success and gives me strength to pursue my goal, despite the hardships I am to go through
In my view, goals are crucial to guiding our lives. To begin with, as goals often go with hopes, they have the magic to enable us to be positive towards ups and downs. Moreover, bearing goals in mind, we are less likely to be blind to the ideals of our life and be distracted from our way to success. Finally, As goals are what we are longing for, they thus can motivate us to strive for greater achievement, making our lives more fulfilling.
Since goals are so significant to our lives, it is worthwhile for us students to set up goals and accomplish them with every effort we can make.
议论文写作中论点的归纳 篇7
一.联想扩散法。
即由相应的材料联系到相关的事物, 比如读以下这则材料:一位青年到公园游玩, 正值春天来临, 万物生机勃勃, 许多树木长势旺盛。突然, 他看到一位园艺师正在用树铲和大剪为一棵树剪枝, 青年人不解地问:“好好的树枝, 为什么要剪下来?”园艺师语重心长地说:“你看这些多生的枝条, 肆无忌惮地横生斜枝, 这样下去, 主干就不能生长了, 所以必须得把这些枝条除去。”读完材料我们应该让学生由此及彼, 进行类比联想, 应由树的剪枝有利于成材而想到对人的教育有利于成长, 人的成长也需要“剪枝”, 由此树联想到人, 立意便呈现出来了。如果再次发散, 从园艺师与树木的关系联想到“教师与学生”、“严父母与孩子”等, 这样后者思维在前者的基础上就更拓深了一些。
二.概括法。
即教给学生去异求同, 概括焦点。此种方法适用于两则以上的材料, 让学生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学会去异求同, 发现共同点, 从而找出写作的切入点。例如:材料 (一) 荀子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材料 (二) 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吧, 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材料 (三)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 他就能达到目的。”不难看出,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都讲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在于持之以恒, 如果悟到这一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确定下来了, 下笔便有了方向。
三.由果溯因法。
这种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只适用于有情节的故事材料, 在追寻事件的来龙去脉中, 在探究事件的原委中得到生活哲理性的东西, 作为写作的“魂”。如以下材料:有个渔夫听说市场墨鱼价格高, 出海时, 便发誓专捕墨鱼, 但出海后, 遇到的全是螃蟹, 他便空手而归。上岸后发现螃蟹比墨鱼的价更高, 第二次出海又发誓:此次出海专捕螃蟹, 可这次遇到的又全是墨鱼, 他又空手而归。第三次出海时发誓:此次出海墨鱼、螃蟹都要。可出海后, 一只墨鱼、螃蟹也没有遇到, 遇到的全是梭鱼, 他又空手而归, 没等到第四次出海, 他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分析这则材料的寓意可采用由果溯因法, 首先质疑点是:“造成这位渔夫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于是引导学生质疑推理:“他遇到恶劣天气了吗?”“不是”;“他的捕鱼工具不够精良吗?”“不是”;“他的捕鱼技术太差了吗?”“也不是”。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位渔夫不知道变通,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 在引导学生质疑中找出材料的立意———“生活中应学会改变”。
四.透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寓意较强的材料, 透过现象, 究其本质, 就好像医学上的病体检查, 透过人体的表面而检查到人体的病变器官, 这样才能药到病除。分析材料也一样, 透过表面而抓其实质, 能使你的论点新颖而深刻。如以下材料:1954年4月2日, 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 邀请爱因斯坦回母校演讲, 爱因斯坦在演讲中说了这样几句话:“我学习成绩中等, 按学校的标准, 算不上是好学生, 不过后来我发现, 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 剩下的才是教育。”初看材料, 让我们感觉讲的是教育问题, 但让学生仔细品味其语言———“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 剩下的才是教育”便找到了文字材料的主旨, 在学校, 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 这才是爱因斯坦讲话的实质内容, 也是材料的立意所在。这需要让学生体会句子深刻含义才能品味出来, 即透过表面分析出其实质。
议论文的写作 篇8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即学术素质评估考试,是美国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研究最为深入的大学入学考试,俗称美国高考。它的写作考试,着意于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的学习,特别是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被认为是最强大的学术工具。
一、论点是自己思考所得吗?———议论文写作要着意于批判性思维能力
正如潘教授所指出的,我们一般的议论文写作理论认为,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假如这个定义正确,那么,我们在议论文写作实际中,是不是遵守了这一点呢?
“作者”是这个定义的关键性要件,也就是说,议论文所要体现的是作者本人对论题的主张,是其经由自己的思考所得。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指导,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尽量不要提供既定的结论。
然而,且不论我们平日的议论文写作命题和指导,即使是作为风向标的高考作文命题,也普遍存在着对“作者”的漠视。
应该说,有些高考作文题确实试图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触摸城市/感受乡村”等,但是大多数题目提供了思考的答案。尽管写作要求申明“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可以“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考作文题的立意是既定的,是不证自明的。
试以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题目为例:
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考生要阐述“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的主题,“我”是主体的一份子,“我”离开主体就会枯萎,“我”对它牵挂、祝福和感恩;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也须扣住反哺———文化反哺———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来谈;2011年“我的时间”,更是在提示中表明: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对于这些作文题目,考生需要的思考就是顺着题目的意思,如何把既定的观点阐述得准确、透彻。更有甚者,其他省市的诸如“诚信”“拒绝平庸”等题目,有着太多的社会流行见解和标准化的说辞,在此前提下,考生能够无视强大的道德力量和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另说一套吗?从根底上说,这些作文命题还是没有逃出“八股”老套,其内容仍然停留在“代圣贤立言”层次上。学生的“角度自选,立意自定”实质上就是阐发题旨的微言大义和精微奥旨,题目本质上考测的不过是考生顺着杆子往上爬的“运动”功能和圆熟的文字技巧。
而SAT作文的命题思路则完全不同,请看2011年的SAT作文题目:
1.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
2. 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会认可人们避免对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
3. 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
每个SAT作文题前,都有一段简短提示。但提示语中没有明确的单一的观点,其作用只不过是拓宽思考范围而已。
例如,上述第二题的提示是:
无论在生活中的哪个层面,忠诚都是人们鼓励和赞赏的一项美德。因此,我们向我们的家庭、团队、学校和我们的国家献出忠诚。但很多时候,忠诚是盲目的:借着不自觉地与一个群体认同,将其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就不必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了。
很显然,SAT作文并没有我们惯见的定于一尊的答案。它不会用结论来束缚写作者,甚至不会给出任何暗示,写作者不必顺应一个唯一的既定观点阐发论证,评卷老师也不会去寻找正确的观点。你可以完全赞同,也可以有所保留,或不赞同,甚至完全反对。评分者不会因为写作者“不保持一致”便认定其离经叛道而判低分甚或零分。换言之,它的实质是允许学生独立思想,鼓励学生说出“你的意见”。我们通览2005年3月以来的SAT写作题目,发现所有的题目都是如此。
为什么SAT写作题目不提供“标准答案”呢?这与其编制原则有关: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包括那些英语非母语的学生,作文题的提示语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作文题目应该与一个较广的领域或兴趣范围有关,不应该仅限于一个很窄的领域或范围,不应该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或需要学生学过特定的课程。
———作文题的提示语不应含有那些过于修饰性的或过于技术性的语言,也不应涉及过于特殊的文学引用(specific literary references)。
———作文题目应该能够引起高中年龄学生的兴趣与投入,并激发他们对于重要问题的批判性反思。
———作文题目应该给学生机会,使学生运用他们广泛多样的经验、所学以及他们的想法,来支持他们的观点。[1]
当然,从更深的层次上看,SAT所着意建构的是美国国民的关键能力———批判性思维力,正如美国的约翰·查菲教授就批判性思维应特别关注的14类问题所说的:
(1)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的意义模糊不清?
(4)价值冲突和假设是什么?
(5)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6)论据是什么?
(7)抽样选择是否典型?衡量标准是否有效?
(8)是否存在竞争性假说?
(9)统计推理是否错误?
(10)类比是否贴切中肯?
(11)推理中是否存在着错误?
(12)重要的信息资料有没有遗漏?
(13)哪些结论能与有利的论据相容不悖?
(14)争论中的价值偏好是什么?
可以看出,SAT写作的要求,是激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因为真实的思考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没人有权力从外部强加。这种写作内容的自由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创造力、思考力及批判力的发挥,新颖独特、富有洞察力和批判性的观点成了SAT高分作文的重要表征。正如SAT考试指南中所指出的:不要畏惧错误,哪怕是偏激的,只要能够坚持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并且很好地阐述理由。这样,写作展示的是人的个性、思想和人格,他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他不需要“紧跟”或“紧随”,他不固执己见,表达自己而又不断地超越自己。SAT作文并不要求你有多高深的思想,而对高中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深刻见解是不现实的。SAT写作题目选择的观点,更多考虑的是一个对学生个人而言容易佐证的观点。
其实,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仅是美国学生的关键能力,更是中国国民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国民素养的核心成分,OECD(经合组织)组织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能力模型,批判性思维能力乃其重要成分。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共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相对培养偏少”[2]。《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具体举例说:“以一个SAT真题的写作提示语为例———‘学校是否需要教授学生伦理与道德’。大多数中国学生支持该论点,即学校应该传授学生伦理知识。然而在架构论据时,他们却将这一论点等同于伦理是否值得学习。但多数美国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考虑,教授伦理知识究竟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庭的责任……很多(中国)学生都很难抓住题目真正想表达的含义。”
实际上,我国现代语文高考历史上就有过不少不提供结论的相对开放的试题。早在20个世纪初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就出过这样的招生考试作文题目:“孔子言上智下愚不移,而孟子乃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其旨异同,盖举其大义以对。”[3]再请看1932年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试验作文试题:“艺术与人生/科学与人生。”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新生入学试验作文试题:“(1)叙述你平日作文所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其困难的由来。(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其经过及原因。”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1946年度联合招生作文试题:“学校与社会。”[4]
梁启超在其专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指出,论辩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论者可以持对立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文思就不会枯窘。他反对如“中国宜自强论”“民生在勤说”之类空而不能驳的题目。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则认为阅读和写作应该考测学生的“思考力”:“即须养成学生有审慎批评的技巧,有抉发隐在事象背后的真相的能力,有作成最合理的判断的决志”;“养成虚心的不武断的精神,也就是尊视独立思考而不盲从权威、传说及他人意见的初步”。[5]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作文测试中,不能空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考作文中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是体现创新意识的表现,不宜引导我们的学生只会按所给信息和既定结论组成一篇几乎没有任何自己思考成分的文章。这不仅仅为了应付高考写作,也不仅仅为了语文学科教学,因为,只有“我国加强发展国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才能使我国国民素养这一国家最为核心的软实力不断增加,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2]。
纵观百年语文教学史,总体上看,我们的作文题目留给学生立论的空间为什么越来越小?他们自主发挥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和研究。
二、论证有范式吗?———以逻辑规范显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学术品位
SAT考试一直被很多专家称为“真的考试”,因为它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逻辑。SAT考试的Essay写作,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写作。就SAT考试指南的官方标准来看,它主要要求的是五个方面的能力,首要考察的是逻辑,即作文的逻辑结构。它规定了SAT作文要保证逻辑的清晰,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一个有效的论证和一个有力的证明。
我们来看看SAT学术写作的评分标准。这是满分的评分要求:
●观点鲜明、富有洞察力;见解独特、富有批判性;能用合适的例子、推理及事实论证观点。
●组织严谨,结构紧凑、集中,能够清晰、连贯、有逻辑地阐述观点。
●语言表达娴熟,用词灵活、准确、恰当。
●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语法、惯用法及技巧使用无误。[6]
从以上评分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SAT写作作为一种分析性写作,其评分标准要求考生达到出色的辨证性思维的程度。这需要考生具有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维的能力,以更深刻地剖析和分析问题。最关键的部分莫过于思路构建过程,特别是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处理。这种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犯中国学生最常出现的典型毛病———跑题。
中国学生在提炼论点和选择论据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论据对于论点的支持缺乏逻辑性,甚至互相矛盾。《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举例说,有个学生支持“成功需要通过个人努力,而并非一两次的侥幸才能达到”这一观点,但他给出的例子却是一个人坚持买彩票直到中了大奖,这个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更适合作反面论据。还有,没有对作为论据的事实进行认定,运用假设性事例进行论证。某考生写道:一个人通过继承财产而不是自己的辛勤努力获得财富,这证明运气更重要。这个观点也许正确,但假设性例子出现在写作中不具有任何说服力。
面对美国学生的SAT作文答卷,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Caperton高兴地说:“阅读学生们的这些作文真是一件愉快的事,他们富于思想,个性各异。看到这些年轻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运用写作表达他们的观点,真是让人鼓舞。”[1]
那么,为什么美国学生能比较好的适应SAT写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了。
《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小学五个年级的“说理”有具体的要求。小学一年级就要求“重述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这样的说理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中。在高中低段,说理文写作除了讲究形式逻辑,还要讲究结构逻辑,能够预先估计和避免读者可能会有的误解。此外,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对方的话,不曲解,不望文生义,也不断章取义。而到了高中高年级,“说理评估”对象是“公共文件”(public documents),如政府的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献,公共服务部门的宗旨、规章、条例、商贸和招聘信息等等。一切发表了的东西,只要议及公共话题,都是公共文本,也都必须接受公众的“说理评估”。在美国学校里,从高小到初中、高中,有一个不断持续的说理教育过程,从小学四年级算起,光必修课就有9年,可见其对培养说理习惯的重视程度。说理的民主秩序与理性公民的高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美国之所以能有比较高的公民素质、国民独立思考能力和公民社会理性,重视说理教育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7]
SAT作文除了要求逻辑规范外,其学术品位还体现在语言运用上。准确是SAT作文语言的首要追求。宁求简单而准确,不为繁复而错误。词汇的多少和句法的复杂与否并不决定写作的优劣,能清晰而有效地表达观点,把看似简单的词句用得到位才是地道写作的关键。
英语写作学习到一定程度,并具备相当词汇量的学生,往往喜好用大词、难词、长句写作,觉得这样才能显出自己语言的功底,可以得高分。如SAT英语作文中的“合理的评判标准”,其实在大多数语境下,只需用一个“good”就能解决,所以表述为“a good standard of judgement”。实际的写作需体现语言标准性的要求。但“good”一词,在大多中国学生的眼中,恰是一个太过于平凡的词,他们会希望通过替换来展现自己辞藻的华丽。于是,有人会使用“gorgeous”(“华丽”“富丽堂皇”,甚至“惊为天人”之义),或是用“grand”(“宏大”之义)来表述,甚至是“fabulous”(“好得神乎奇迹的”)、“mar velous”(“奇迹般美好的”之义)来替代“good”一词。这样的替换,在一些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师看来,无疑是杰出的表现和值得鼓励的行为。然而在美国的SAT考试中却会被考官判定为形容词修饰的误区。因为good有“合理”“合用”的意义,而上述几个替换的词却和“standard of judgement”,即评判标准构不成贴切的表意关系,华而不实,使读者不知所谓。更不必说那些敷陈大段的排比比喻、堆砌大量的诗词歌赋、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名人名言的语言形式,尽管似乎能够显示自己喷薄而出的才情和信手拈来的豪气,很炫很潮,但结果是把SAT考场当成一个秀单词的地方,与SAT作文语言的要求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任长松.美国的高考: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深度剖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26-27.
[2]鲁子问.SAT之于中国的价值及实现[OB/EL].(2011-12-15)[2016-09-21].http://edu.sina.com.cn/yyks/2011-12-05/1141319931.shtml.
[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39.
[4]王丽.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
[5]杨贤江文集(第二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682-683.
[6]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1-98.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9
一、积累写作素材
“摆事实, 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 在议论文中“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 要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来, 我们就要先学会摆出“事实”, 因此, 我们得积累写作素材, 让“事实说话”。
(一) 写作素材的宝藏———教科书。
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富于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 丰富多彩, 难易适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为什么坐拥宝库而不去开发利用呢?学习写作时可用如下方法。
1. 准确地引用诗句。
引用古诗文说理且说理透彻是2008年湖南考生《远近焦距》的一大亮点。开篇引用“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点题又增势, 并引发悬念;接着文章从大到小进行论述。一句“眼肉有尘三界窄, 心中无事一床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解说, 得出眼界开阔由人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这是大;紧接着用“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论述, 并且很巧妙地与上面的禅语进行了呼应, 这是中;然后用现实生活之例让文章贴近了生活, 得出“只有跳出来, 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 这是小。引用的诗句达八句以上, 可谓匠心独运, 恰到好处。2005年天津考生《留给明天 (四) 》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诗句, 引发了对“我将要怎样的人生”的思考。
2. 巧妙地化用材料。
“化用”可以使材料成为行文的组成部分, 自然而不着痕迹。使文章有文采, 并显出作者的文学素养。如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 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 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 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你想起了花香从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 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此段化用《报任安书》, 贴切自然, 评析司马迁, 富有深度。2005年福建考生《圆形与星形》:“在这里, 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看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探究石钟山的得名, 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 看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感慨人生如梦……”化用《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 浑然天成。
3. 课外延伸教材。
以教材为本, 课外延伸。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 我们可以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学习《指南录 (后序) 》的时候, 我们可以关注文天祥的点滴信息。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 我们又将积累很多素材, 因为他们的经历精神思想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2005年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 (1) 被贬黄州; (2) 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 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 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峰, 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只有对苏轼全方面地了解, 考生才能将这些素材为己所用。
(二) 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时代笼罩下的我们, 自然会涉猎各种新闻, 大到国事家事天下事, 小到我们身边的琐事,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素材就会很多。2008年虽然过去了, 但很多事情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雪灾、地震、奥运让我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 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的同时, 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 如“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8年, 国庆60周年, 让我们因中国强大而激动不已的同时, 也让我们重新审视“90后”的一代。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结人梯救人献身的事例重新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二、运用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一) 品味、提炼主题。
大多数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需要反复玩味。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气息, 怎能与孤独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铁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坛》, 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彻底?如果对《逍遥游》心存难以消弥的隔阂, 又怎能与庄子一起逍遥在蝴蝶翩翩的文学世界中呢?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 可以思考:这素材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操?这种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典型性呢?我们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内化或积累。我们占有材料, 提炼主题, 还要根据主题分门归类。有的一个材料可适用多个话题, 如李密的《陈情表》可适用“双赢的智慧” (2005年山东卷) ;“一枝一叶世界” (2005年浙江卷) , 《赤壁赋》可适用“乐观”、“挫折”、“包容”、“和谐”、“自然”等话题;司马迁的素材可适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转折”、“心灵的选择”、“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变通”、“挑战”等话题。有的多种素材同适用一个话题, 如2004年全国乙卷,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马迁的素材说明他们面对挫折, 并没有放大痛苦的观点。
(二) 联想、捕捉材料。
占有大量素材, 却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我们还要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进行横向联想, 搜索自己素材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如2008年重庆考生《在自然中生活》, 作者联想到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索罗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 谢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 内容丰富, 观点极具说服力。
(三) 选择、组织材料。
对联想到的材料鉴别后, 选择与作文话题内容相关的素材, 使之与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而提炼的主旨相匹配, 可集中笔力, 深挖细掘写一两个素材, 如2007年辽宁考生《我能》文章紧扣项羽和苏东坡的事例, 深入分析, 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意蕴。也可将多个材料按一定的顺序串联, 如2007全国卷《滴水之恩, 以何报?》选择了诸葛亮、李密、贝多芬的材料, 按照中外的顺序排列, 思路清晰。
总之, 积累素材贵在有心, 运用素材贵在用心。我们相信, 只要对生活和阅读的书籍认真思考, 用心体会, 并努力把对生活和书籍的思考与体会储藏进大脑, 写好作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摘要: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 搜肠刮肚, 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学会运用写作素材。
初中议论文写作技巧的实践探究 篇10
一、让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有一个认知
我印发了几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供学生揣摩。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议论文, 理论性太强, 学生很难理解。例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 更别说是运用。因此, 我印了吴晗的《谈骨气》和陶铸《理想的阶梯》两篇议论文。要求学生先积累一些有关“骨气”和“理想”的素材。第一步:把上面两篇范文里的论据抽出来, 放入自己准备的素材, 看看是不是仍然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学生们跃跃欲试, 很快说完成了。在课堂上用电子白板展出, 学生们觉得很简单, 一下就来了兴趣。第二步, 我让学生把品析素材的部分找出来, 用自己的语言从新的角度去论述, 这一步让学生明白, 一个素材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品析, 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很有好处。这样一节作文辅导课下来, 学生一下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写议论文, 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使用片断仿写教学法
首先我自己先写了几个片断:从如何引出论点到如何品析素材, 然后让学生仿写。如我市有一年的中考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____的力量。在学生构思了“信念的力量”“宽容的力量”以后, 我写了以下片断让学生仿写。“小溪从高山上一路欢歌最终能够奔流入海, 是因为有一股坚定的信念支撑她绕过岩石, 跃过暗礁。一只雏鹰最终能够翱翔天空成为天空的霸主, 是因为在它坠落悬崖山涧的一刹那, 求生的信念骤然激发了它, 使它学会了飞翔。普雅花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上历经风霜雨雪100 年, 100 年的等待是因为它顽强的信念支撑它, 最终它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信念是力量的源泉, 是成功的基石。”用排比句开头富有表现力, 用自然现象类比, 学生刚开始练时, 语言还比较单调, 练了几次后很多同学就得心应手、富于变化了。万事开头难, 学会了开头, 很多学生顿时有了写作议论文的兴趣。接着第二次作文辅导时我就开始训练学生如何品析素材。
三、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 九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以及生活阅历的增长已初步有了思辨能力, 因此, 我首先让学生对现有的素材进行品析。例如针对刘翔2004 年获得雅典奥运会男子110 米栏冠军和2008 年北京奥运会退赛的事件, 让学生品析。尽管有些同学语言偏激, 但也不乏一些闪光的语言。例如有一位同学写道:“坚持不懈, 永不言弃固然是可贵, 但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那不仅仅浪费时间金钱, 更是在浪费生命, 有些人也知道无论怎样坚持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但他却暝顽不化, 缺乏的正是刘翔一样的勇气, 事后很多人指责刘翔说他丢了中国人的脸, 我想指责他的人大概就是缺乏接受失败考验的人吧, 胜利的桂冠谁不想摘取?多少人为了这美丽的瞬间呕心沥血?但是当我们面对失败时把失败作为一种经验教训, 那份坦然不也是一种美吗?”我立即把一些优秀的片断投影出来, 并给予热情洋溢的评价。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 我再出示一个素材:“英国著名登山运动员罗格在挑战珠穆朗玛峰时, 当他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经历了身体与心理的极限后终于看到胜利就在眼前, 美丽的珠峰在阳光下张开了她的怀抱迎接他, 就在这时, 他看到了脚下悬崖边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同行, 此是离胜利只差一步之遥, 是选择放弃来之不易的成功?还是摘取成功的桂冠以后再回来救他?罗格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他背起了素不相识的同行往山下艰难地走去, 因为凭他丰富的探险经历知道, 等他从山顶返回, 那个同行也许就要长眠在山上了。”很多同学从“选择”“价值”“关爱生命”“坚持”等角度去品析, 都写出了不少优秀的片断佳作。
浅谈高中议论文的写作 篇11
第一,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让其“有米下锅”。
从议论文的写作来看,学生的论据材料实在是少得可怜。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地奋力一跃,司马迁忍辱负重地完成《史记》,马克思恩格斯的深厚友情,张海迪的身残志坚,丛飞的坚韧伟大等等,都成了学生每次作文的“座上宾”,再加上每次的“十大感动人物”,频频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之中,有的学生几乎每次作文都是那么几个例子,不管符不符合论题要求,全部套用,经常弄得啼笑皆非。更有甚者,整篇议论文的举例论据中的主人公不是他家亲戚,就是他的朋友。笔者记得自己曾经改过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是《诚信》,他想从正面论证诚信的好处,结果举了他爸爸做生意如何诚信的例子,完全违背了议论文写作的要求。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学生论据贫乏导致的,只记得那么几个论据,实在没法子的时候,就胡编乱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深深地感到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增加阅读量的重要性。于是,平时上课,帮助学生积累课本当中的素材,帮学生订阅《作文报》、《作文素材》、《第一时间》等前沿性读物,开设阅读课,而且我们语文备课组每周会安排教师搜集整理本周的一些时文精粹,经典美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并且让他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素材,全班交流分享,发挥最大的信息效应。在交流信息时,笔者觉得一定要抓好课内交流,充实课外交流。课内交流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另一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在全班展现。这不仅可促使学生去搜集资料,重视评点素材,更可激发他们写议论文的积极性。课外交流,即安排学生将比较好的、时新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素材呈现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或者是“学习园地”,让学生感觉处处有素材,时时读素材。只要头脑里建成了素材库,何愁“煮饭没有米”呢?
第二,帮助学生避免“机械组合”,让其有理可说。
对于习惯于写记叙文的学生来说,写议论文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会议论,即不会讲道理。所以,尽管素材库建立了,也不代表议论文就会写了。学生习惯了写作议论文的模式“论点+例子+道理论据”,有时一个事实论据一摆,对事例的议论只有干巴巴的一两句话。而且就这干巴巴的几句话,有的时候还写得似是而非,不着边际,所以整段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机械组合”,外表狰狞,内里空虚。论点、例子,包括干巴巴的几句论证,没有丝毫关系,就是硬凑在一块儿的。这是因为议论文不以时间或空间为序,不以人、物、景、事为叙写的主要内容,而以抽象思维为脉络,表达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心里明白某一道理,然后又要笔下写清这一过程和结果。这就绝非易事了。于是学生难于直观,笔下难于写实。“必须写”和“不会写”这一矛盾体纠缠着学生,也纠缠着笔者。究竟如何降低门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加上从资深教师那里取来的“经”,认为从写议论段开始,可能会让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有利于消除大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
第三,帮助学生规范议论文文体,挑选适合自己风格的结构模式,避免“四不像”的文体。
如今社会微薄文化、空间文化盛行,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学生更是受到这种自由文风的侵扰,喜欢写写随笔,发发牢骚,而这些都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自由”,心是自由了,但是作为应试教育下的高考作文,如此“自由”,必然滑向低分的深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议论散文化或者议论记叙化。有些学生的引论部分大费周章地用散文诗提出,到本论部分极尽语言之能事,完全忽视中心论点,任凭自己的感情洋洋洒洒,毫无章法,随意性很大;还有些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大篇幅引用事例,仅用一两句话阐释,有的学生甚至都不阐释,直接一篇文章就讲了一个故事,最后一小节干瘪的几句话来总结。弄得文章既不像散文那样“形散神不散”,也不似记叙文那样注重细节描写,更不像议论文那样有理有据,而这样什么都不是的文体在高考作文中必然吃亏。从总分式到并列式到对照式再到层进式,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训练课上讲解过的知识点,可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讲过就忘,也就无法运用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了。因此需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进一步强化议论文结构的规范性,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意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再去讲求创新和发展个性。
第四,帮助学生找到作文薄弱处,重视作文评价。
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老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笔者个人认为,批作文不是教师一人闷头单干的事情,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以,笔者不仅主张要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评语来帮助其对自己作文的修改,笔者更加主张“面批”。把学生叫到面前,当面告诉他文章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应该如何修改,等等。必要的时候可让学生当即改,笔者觉得这样一对一的做法要比仅仅在作文上打个分数强,学生知道自己文章的毛病,通过修改达到要求,那么在以后的作文中就会少犯甚至不犯,虽然耗时间,但是出成效,所以笔者一直秉持这样的教学态度。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本来学生就问题多多,当面指出,能起到更好的警醒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从教几年来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笔者定会竭尽全力努力研究、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浅谈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篇12
高考评分标准对议论类文章的要求有:有较高的立意 (论点) ;选取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做事实论据 (论据) ;论证要有层次感、立体感 (论证) ;议论语言有逻辑性、文化底蕴 (语言) 。
以高考评分标准去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会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应对的策略。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讨, 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下面几个明显问题:首先是懒动笔。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个怕写作文的心理, 尤其是议论文, 觉得它枯燥无味, 不喜欢写, 进而觉得无话可写,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其次是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素材积累。学生受网络的影响, 一方面视野极大开阔, 另一方面却是阅读面相对狭窄。对一些优秀作品, 尤其是名著类作品的阅读不够, 造成了认识的肤浅、知识储备的贫乏, 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深刻性与丰富度。最后是论述基本功欠缺。表现在学生的语言不够通达晓畅, 表现力不够, 思维条理性不强, 遣词造句的功力差。针对以上的问题, 我认为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写议论文,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在各个学科中的作用都毋庸置疑, 在作文教学中也不例外。正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创设一个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具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二、鼓励学生大胆写、多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 应从阅读中得到知识, 认真地作,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所以认真的执笔为文尤其重要, 因为只有写出来后才能谈得上写得好不好。
三、基本的写法指导
叶老先生说过:“采取种种有效的办法, 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练, 督促学生循规蹈矩的练, 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循序渐进”“循规蹈矩”就议论文写作来看, 可以从审题立意、结构层次、选材论述、语言表达这几个方面进行。
1. 审题立意
立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篇文章的深刻度, 也是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审题与立意又是紧密相连的, 正确的审题才会有正确的立意。在审题立意上应多鼓励学生将积极的思想与远大的理想结合起来, 对材料有一个客观的态度和合理的认识, 从中发掘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以至于人生的意义和作用。将理想、信念, 梦想、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
2. 结构层次
议论文的立意可从立论、驳论两方面构思, 基本结构模式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几种, 文章的结构一般采取引论、本论、结论的写法。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引申法等。几乎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 即确定中心论点之后, 所有论点都是围绕中心论点进行组织的。
并列式也叫板块组合式, 即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多管齐下, 齐头并进去证明中心论点, 几个分论点之间的位置通常可以互换。如我在指导作文《小议追求》时, 围绕“人生在世, 要活得精彩就应有所追求”这个中心论点, 从“为什么”的角度去构思, 并列式的分论点就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追求知识能让人获得成长必备的养料;追求梦想可以让人拥有放飞心灵的自由;追求情感可以让人领悟生活的真谛。还可从“是什么”的角度构思, 得出不同的分论点。这样的构思训练, 学生会对该类文体框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像这样针对不同的结构模式进行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达到最佳的呈现状态。
3. 选材论述
选材论述的写作指导要细化到单篇文章的具体指导上学生的作文才会有整体的提高。单篇文章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信息的重要提示, 是文章的窗口, 所以拟好题尤其重要。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通畅。总之, 能激发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和令人耳目一新者为佳。
(2) 开好头
议论文的开头讲究“短、快、靓”。短, 即不冗长, 不沉闷, 突出中心;快, 即入题要快, 开门见山, 直旨中心, 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观点或议论的话题, 开篇点明中心, 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 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靓, 即精彩, 也就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 可采用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引入观点, 还可引述名言, 讲述寓言故事引入。
(3) 中段注意论证的条理
其中首句和末句尤其重要, 它可以勾勒文章的脉络, 显示全文的思路。结构是否严谨, 条理是否清楚, 论证是否严密, 论据是否典型, 都关键在于中间的论述。
(4) 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
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可以使文章血肉丰满。典型论据能够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 具有代表性, 其中包括名言与事例。它首先要求真实、切题, 其次要求弃旧用新, 厚古薄今。要选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典型事例, 与时代相联系, 文章会更具说服力。
(5) 结好尾
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 首先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 如何开头, 中间如何安排, 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犹如豹尾, 响亮有力, 催人警醒。
4. 语言表达
语言项是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要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还要从狠抓基本功入手。基本功包括词语、句子、构思、表述这几个层面。
叶圣陶先生说:“许多基本功, 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 读人家的文章, 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 自己写文章, 要多写, 越写越熟, 熟极了, 才能随心所欲。”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个性。
此外还要重视修改, 可通过学生自己修改、互助修改、老师逐个批改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 有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 只有把所有的技巧都要落实到不断的训练上, 才能不断提高。因此, 写作的指导与训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无比的恒心与毅力来坚持。
摘要: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议论文的要求, 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懒动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素材积累及论述基本功欠缺等问题探讨出几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即从激发兴趣、鼓励多写以及基本的写法指导 (审题立意、结构层次、选材论述、语言表达) 等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问题,写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信.新课堂新模式.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议论文的写作】推荐阅读:
议论文的写作训练06-15
高中议论文的写作12-20
议论文的写作指导07-18
高考英语议论文的写作05-12
高考议论文的写作思路07-28
言行合一的议论文写作09-23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指导10-21
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模式11-29
英语议论文写作的指导01-07
登临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以及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