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议论文写作

2024-09-16

英语议论文写作(共12篇)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1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是很多写作教学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着从理论上分析思辨能力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指导学生的思维过程,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过程,思辨能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思辨能力逐渐兴起, 国外学者开对其进行了关注与研究, 进入21世纪, 很多学者与教育者通过各种渠道开始了解并反思思辨能力“缺席”问题[1], 同时兴起的是在教学中构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模式。曾梦蕊在《论英语议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2]中提出写作课与思辨能力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双赢过程。

一、解读议论文

议论文要求作者通过概念, 判断, 推理等思辨能力阐明事理,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秦朝霞认为国内写作研究习惯于将习作者作品当作最终成品进行剖析, 忽略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构思活动。[3]

本文拟议论文写作为例, 阐述利用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为模型[4]讨论思辨能力指导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过程。

二、思辨能力指导议论文写作:

根据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 笔者要求学生按照七个步骤进行论文写作, 分别是审题, 资料收集, 提纲撰写, 议论文撰写, 同伴互评, 以及作文修改, 并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构思活动与思辨能力结合起来。

审题作为所有写作的第一步。从学生的作文来看, 很多学生出现审题错误, 比如将议论文写成说明文。在题目“如何解决大学生的经济问题, 是通过增加收入还是减少支出中”很多同学将题目的重点解读成如何增加收入, 将作文就从议论文变成了说明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充分运用思辨能力, 对作文题目做出最为准确的解读, 为下一步资料的收集打下基础。

第二步是收集资料。在审题结束后, 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题目的重点和要求, 接下来是根据审题的结果收集资料。这是课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学生利用分析, 评价和归纳能力, 从广大资料中做出第一次筛选。上课后学生就收集的资料和小组的成员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再次阐释, 分析, 评价以及归纳的能力, 找出相关性最强的资料。

第三步撰写提纲。在经过小组的讨论, 资料被分析, 归类, 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现有资料进行总结, 归纳出关键词, 并根据关键词列提纲。所谓提纲, 展现的是文章主题与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即各个分论点之间关系符合逻辑, 清楚, 明确, 且确实是为文章主题服务。在这一步中, 要求学生进行逻辑分析, 思考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分论点的呈现, 避免论文内部出现缺少主题句的现象。比如学生的三个分论点分别是1.在中国节约是美德;2.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3.数据显示男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差。通过分析, 评价, 很明显, 仅第一点与主题句相关, 后面两个主题句并不能很好的论证主题, 与第一个分论点也不存在逻辑上的关系。

第四步为作文撰写。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结果, 撰写的大纲, 以作文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中, 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的语法知识, 利用分析, 归纳能力, 将讨论结果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五步是同伴互评。在学生完成作文撰写后, 有学生互评, 并针对其他学生做文的问题作出反馈。当然各人的看法不同,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阐释, 在此基础上得出最佳修改方案。这一步骤首先要求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进步, 有好奇心, 才能很好的阅读小组成员的作文, 有自信挑战对方的观点, 不放弃自己的看法, 最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第六步是作文修改。在经过同伴互评后, 学生自己分析小组成员给的评价, 进行自我反思, 调整作文。在此基础上完成最后自己相对满意的作文。学生必须能够容忍对方的意见, 乐意修改自己作文中的不当之处。

第七步, 反思总结。一篇文章写完后, 这并不代表写作过程的结束。此时需要学生反思自己再写作过程中的每一步, 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将自己的长处继续保持下去, 克服自己得短处, 在下次的写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了将思辨能力融合指导议论文写作的思维过程, 提高学生思辨及写作能力, 然而理论必须要与实际联系, 所以今后在教学实践继续观察, 以期为改善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环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7) 1-19.

[2]曾梦蕊.论英语议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3) :67-70.

[3]秦朝霞.国内大学生英语写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外语。2009.8 (3) :195-204.

[4]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刘艳萍, 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1) :37-43.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2

Model 1

It is a new thing that_____.Many people welcome this new development while others have expressed their concern about this.Those who take sides against this new trend believe that _____ because_____.One common argument, however, for ____ is that_____.Of the two views discussed above, I am in favor of the _____.My reason is that____.Model 2

As is known to all, there has been a wave of ____.There are many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of this modern way.First of all, _____.In the second place, _____.Lastly, _____.In a word, ____.Model 3

When asked about ____, different people will offer different opinions.Some people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_____.In their mind, ____.Besides, ______.However, others hold that ____.They maintain that ____.Weighting up these two arguments, I am for the first one.For one thing, ____.For another, _____.Therefore, as stated above, ____.Model 4

____ is becoming more popular in ____, especially among ____.Today, it’s certainly difficult to think of ____.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its popularity.First, ____.Second, ____.However, in terms of _____.2.个人观点议论文

Model 1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_____.Some people argue that ____ while others firmly hold that _____.In my opinion, I think this question should be probed in depth.On one hand, the first group is not totally correct because ____.On the other hand, the second group seems ____ because ____.In a word, we can see clearly that the key lies in ____.Otherwise _____.Model 2

It becomes a common tendency these days for people to ____.Many people are opposed to ____ because they think_____.They also argue that ____.In my mind, however, I can’t agree with ____.At the same time, _____.In addition, ______.In conclusion, ______.Model 3

____ has been on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that has connected all the people around world.More and more people tend to concern the ____, because it is so _____ that _____.The advantages of ____ are obvious to some people.For one thing, in terms of ____, _____.As a result, _____.Consequently, _____.For another thing, _____.Personally, I side with the former opinion.Because _____.However, _____.Model 4

Presently, one phenomenon calls for people’ s attention that ____.In general, ______.For one thing, _____.(For example, _____.)For another, _____.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_____.To sum up, _____.3.解决方法类议论文

Model 1

If you ____, what will you feel? Of course, you will feel ___ because _____.Besides this, ____.For one thing, ____, For another, _____.No easy solution can be taken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 of ____, but ____.Therefore, my viewpoint is that _____.There is no doubt that____.Model 2

Most of us today recognize that ____ has been a greatly serious problem.Therefore, _____.From above, we can find that the reasons why ____, are as follows, the primary reason, I think, _____.For example, _____.However, ____.Second, _____.The third reason actually is the result of ____.Therefore, _____.Moreover, _____.Let’s make our good efforts, and _____.Model 3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___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our country, ____.And it is not extremely astonishing for us to _____.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se phenomena have already aroused public attention._____.There are a quite number of factors, and the main reason is the ____.To start with, _____.Secondly, _____.From my perspective, it is imperative for us to implemen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easures to _____.For one thing, ____.For another thing, ____.All in all, _____.Model 4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3

关键词:英语议论文;语篇分析;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72-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an argumentative essay from the intensive reading materials of College English by the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ing the textual structur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nd the writing methods and skills of argumentation in order to help improve the writing skills of English argumentative essays among students.

Key words: English argumentative essay, 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of writing

1. 引言

语篇(text)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刘辰诞,1999:3)。语篇分析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连贯,从而把握篇章的主题思想(郭丽华,2001:82)。语篇分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对文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本文拟运用语篇分析方法,选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议论文作为范文,分析议论文的语篇结构、衔接与连贯和写作技巧等,旨在帮助学生写好英语议论文。

2. 英语议论文的语篇结构分析

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说理性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力图使读者同意并支持自己的观点。议论文的目的是“说服”。我们对英语议论文进行语篇结构分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语篇的发展模式、组织形式和逻辑结构以及英汉议论文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议论文虽然都是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但由于东西方语言、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各自的写作模式和谋篇布局等方面还存有着差异。例如在英语议论文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普遍使用一般—特殊型的思维模式,即用演绎的方式来论证问题,其篇章结构与谋篇呈直线或线性特征;而在汉语议论文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作者常用螺旋型或间接的论证方式,即用归纳的方式来阐明观点。中国学生用英语写议论文时,由于受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影响,常表现出一种重悟性、重含蓄、重暗示、重综合、重整体的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语篇大都是从相关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习惯于绕圈子,常常先避开主题,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在一定的铺垫和引言之后才引出主题;甚至使主题含而不露,期待读者自己推断出主题。因此,培养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意识是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英语议论文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树立这种意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选用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议论文并对其进行语篇分析可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李荫华,2003:44-46)就是一篇典型的按照演绎方式来论证问题的英语议论文。文章的第一段是引论,开门见山地以一个朋友的问题“Why do you teach?”开头,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表明了文章的主题。本论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二自然段为止共分三部分阐述主题——“Why I teach”:1)阐述当教师不是因为……(第二、第三自然段);2)阐述当教师的五点理由(第四至第九自然段);3)阐述最为重要的四个理由(第十至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段为结论,作者用了一个比前文意思更进一层的句子:“I teach because, being around people who are beginning to breathe, I occasionally find myself catching my breath with them.”来结尾,不仅使全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很有说服力,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自己当老师的理由。

除了谋篇布局之外,中国学生对英语文章的段落结构也缺乏一定的认识,不懂段落写作方法,写出的段落既无主题句,又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英语的段落一般都是由主题句、支撑句和结尾句构成。主题句引导全段、概括全段的中心思想;支撑句是指用具体的细节、事实或实例(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套话)对主题句加以描述、说明与论证的句子;结尾句是指在段落结尾时用与段落主题句不同的词语重复段落中心思想或总结段落主题的句子。英语段落的统一性是指段落中的每一个支撑句都要紧紧围绕段落的主题句来写,凡是与主题无关的句子都不能写。段落的连贯性是指段落前后各句安排的逻辑性,上下句过渡的自然与流畅。对此问题,同样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段落进行分析。例如《Why I Teach》一文中的第二段,第一句是主题句,其后三个句子为支撑句,它们都是围绕段落的主题句展开说明,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其中的第三个支撑句采用了相同句法的重复,更加体现了句子的连贯和段落主题的统一。

对议论文范文语篇结构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议论文篇章结构和段落结构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写出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的段落和篇章,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3. 议论文的衔接与连贯分析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虽然来自同一词根(cohere),意义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衔接的定义在不同的理论中略有不同,夸克等人将它定义为文本中的小句和句子间语义和语用关系的正式语言实现(the formal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semantic and prag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lauses and sentences in a text)(1985: 1423)。Gutwinski从阶层(stratificational)观点出发,认为衔接是文本中句子和小句之间形成的关系(1976: 26)。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定义为语言中存在的一组可能性,将文本连为一体(1976: 18)。Jin认为衔接是句子间的联系,由此文本被连接成为统一的整体(1985: 10)。罗选民、刘琦榕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显著特征之一,衔接关系是语篇性(textual)的体现,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之一(2003:17)。这些定义都承认衔接是一种语言规律,词语在这种语言规律的作用下组成一个有意义的语篇。在语篇中,尤其是在书面语篇中,衔接体现了句子间和段落间的联系,并且把句子和段落连结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衔接在语篇生成中的特殊作用在于它表示出语篇的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存在的连续性。在对衔接的种种分类中,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被广泛接受。虽然他们的分类历经数次修改,但最基本的划分自从1965 年之后一直没有改变,即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 (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换(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包括词汇重复(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acation)等(转引自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2:5)。

英语写作中的衔接是指写作内容以支配观点为中心,文章从开始到结束环环相扣。衔接不仅表现在说明段落主题思想的展开句之间的自然过渡,还表现在说明文章主题思想的段落之间的自然过渡并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因此,要提高语篇的连贯性,就要在句子和段落的组织安排上讲究方式方法,运用必要的衔接手段,把自己的意思成功地传达给读者。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课文语境,运用衔接理论,引导学生注意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实现。再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Why I Teach》的主体段为例。此单元主体段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第2、3段)里,作者为了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用了两个“I teach not because...”来回答读者可能会想到的作者当教师的理由“Why do you teach?”这个问题,实现了从引言段到主体段的过渡。连接词“nor”的使用又将第2、3段有机地衔接起来。既然“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Nor do I teach because I think I know answers, or because I have knowledge I feel compelled to share.”, 那么“我”又为什么教书呢?作者在此又以一个问句“Why, then, do I teach?”把文章的主体段引入第二部分。这一问句把第二部分里所阐述的五个理由和上文紧密相连,并且这五个理由又以“I teach because...”开头的句子的重复以及连接词“but”、“so”使第二部分的各个段落衔接紧密。主体段的第三部分由句子“I have left out,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I teach”引入,它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连贯语篇的作用,而且使整个阐述理由的主体段显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文章的结尾段只有一句。同样以“I teach because...”开头,呼应了引言,使全篇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实现了全篇各部分的衔接和整个语义的连贯。

4. 议论文写作技巧分析

一篇文章除了结构清楚、切题、连贯外,要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还需要注意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果在写

作时不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写出的文章往往索然无味,无人欲读。而恰当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可使文章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有很多运用写作技巧的范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只要有意识地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现对《Why I Teach》一文中的写作技巧作如下分析:

1. 用词生动形象

词是构筑文章的砖瓦。如果用词平淡,文章便黯然失色。古人云:“故义虽深,理虽当,此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欧阳周,1992:47)也就是说,文章既要有真实的思想情感,又要有精美的文辞,才能流传久远。在《Why I Teach》一文中作者就用了许多精美的文辞。如:step up, red-eye profession, sweaty palm profession, sinking-stomach profession, struggle to answer, set out of the ivory tower and into the real world, nudge, begin to breathe, to fan sparks, Im my own boss等。这些词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有一种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之感,并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的确值得仿效。

2. 句式结构多样化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其结构形式也应丰富多采,变化万千。因此,作者在写作时既要努力使用正确的句式结构,又要尽量使句式结构多样化,因为相同的句式结构往往令人感到单调乏味,且可能造成语义混乱,使读者不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句式正确、结构多样的句子能准确地表达思想,突出中心,使文章读起来更富有趣味性。《Why I Teach》一文在句式结构多样化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例如:

One is Vicky. My first doctoral student, Vicky was an energetic student who labored at her dissertation on a little-known 14th century poet. She wrote articles and sent them off to learned journals. She did it all herself, with an occasional nudge from me. But I was there when she finished her disertation, learned that her articles were accepted, got a job and won a fellowship to Harvard working on a book developing ideas shed first had as my student.(李荫华,2003:45)

此段一共用了五个句子。第一句只有3个词,而第五句则有36个词。第一句为简单句, 第二句是带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第三句是并列句,第四句是一个带有介词短语的简单句,第五句是带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其中的状语从句是由四个平行的谓宾结构组成,最后一个谓宾结构中还包含了一个作定语的现在分词和一个定语从句。其用词精练、结构紧凑、表达丰富、语言地道,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3. 运用修辞手段

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段可进一步做到语言鲜明、准确、精练、生动、深刻、具有感人的力量,以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Why I Teach》一文就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段。现列举如下:

1)连接反复(Immediate repetition)。连接反复指接连重复某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这种反复感情色彩浓厚,能获得强调效果,并且具有音乐美。如:“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 I teach because...”;“I was there when she came back, I was there when she told me that...”

2)间接反复(Intermittent repetition)。间接反复指在反复词语中插入其他词语,或两个本身次序互换,这是反复辞格运用最广的格式。如:“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profession built on change. When the material is the same. I change—and, more important, my students change.”

3)平行结构(Parallelism)。运用平行结构可使语言简练,结构平衡匀称,声调铿锵有力,意义鲜明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mistake, to learn my own lessons, to stimulate myself and my students.(不定式短语平行)”又如:“But we set up a corporation, borrowed money, purchased a run-down house and practiced self-reliance by renovating it.(动词短语平行)”

4)隐喻(Metaphor)。隐喻和明喻是英语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因素,它们总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精当的比喻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加鲜明、准确、生动、形象,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把道理阐释得更加明白透彻,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如:“I have the power to nudge, to fan sparks, to suggest books...”作者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作“fan sparks”,学生的求知欲如同火花(sparks),老师的激发就如同扇子,会使火花更旺。同样,老师的激发能使学生求知欲越来越强烈,比喻形象生动。又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作者把教师育人比喻成上帝造人。上帝给人以肉体,而教师则赋予人灵魂,从而形象地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伟大,也有力地阐述了作者甘为教师的缘由(张旋,1997:912)。

5)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修辞疑问句一般置于段末或篇末,统摄前文,掀起波澜,以强化语势,突出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And I have power. I have the power to nudge, to fan sparks, to suggest books, to point out a pathway. What other power matters?”作者在说明教学给予他的权利之后,反问一句:“其他还有什么权利更值得考虑吗?”不仅再次有说服力地阐明了他做教师的理由,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ibid.)。

5. 结语

从对《Why I Teach》一文的语篇分析中可以看到,语篇分析对指导学生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只要能有意识地对各种语篇的文体、结构、衔接与连贯以及写作技巧等进行分析,学生就能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文体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在多次模仿和写作训练之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一定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Gutwinski, W. Cohesion in Literary Texts[M]. Paris: Mouton, 1976: 26.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18.

Jin, Soon Cha. Linguistic Cohesion in Texts: Theory and Description[M]. Seoul, Korea: Daehan Textbook Printing Co. LTD, 1985: 10.

Quirk, R., S. Greenbaum, G. N. Leech and J. Svartvi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1423.

郭丽华. 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J]. 松辽学刊,2001(2):82.

李荫华.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修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4-46.

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

罗选民、刘琦榕. 词汇衔接在小说语篇中的连贯功能[J]. 外语教学,2003(2):17.

欧阳周. 大学实用写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7.

张旋.《大学英语》精读课文教学对学生写作的启示[A]. 郑声淘编.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上卷)[C].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912.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4

目前, 词块习得正逐渐成为二语习得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词块 (lexical chunk) 是“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 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 使用时直接提取, 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 (Wray, 1999) 。人们认为, 词块可作为整体单位储存于心理词典, 或者在语言神经网络中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样可以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 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 有助于提高理解的速度和表达的流利性。词块在语言输出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甚至有人把词块水平作为二语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 (Cortes, 2004)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如Schmitt (2004) 组织力量研究留英外国学生掌握和学习英语的情况, 却未能发现这些学生在词块上有明显的增长。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了英语学习者在词块知识上的欠缺, 倡导高度重视词块的学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关于词块习得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词块理论方面的研究有 (胡小颖, 2009;李健民, 2007) ;在语块和写作关系方面研究的有 (戚焱, 2005) ;在英语专业学生词块运用于限时写作方面的研究有 (马广惠, 2009;徐昉, 2010) , 研究的作文类型为说明文;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的词块结构类型研究的有 (许先文, 2010) , 研究认为作文类型会影响词块的使用但没有具体研究议论文中的词块使用情况;在词块使用频率及类别与写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有 (刘艾娟, 2010) ,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作文中的词块研究数量与作文得分之间呈正相关, 并且词块类别与作文得分之间呈正相关, 而对于何种词块类型与作文之间呈正相关则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虽然王彬在词块运用能力与二语限时写作水平的关联 (2010) 一文中对于非英语专业写作中词块类型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发现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与词块运用频率之间呈正比, 但却没有讨论何种词块类型运用能力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限时写作水平影响较大。

2 词块类型运用能力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限时写作水平影响研究

本文试图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 见识多广但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自觉性不够, 通过公共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压力等特点来研究1) 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词块运用的类型和使用特点, 并试图发现是否他们也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 在写作中偏爱使用开放选择原则 (即使用单词和语法来造句) , 少用短语原则 (词块) 2) 哪类词块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着过度输出现象, 从而从另一方面探究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否也如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有着口语化倾向 (比如口语词块使用过度;被动语态输出不足;作者显现度过高等问题) 。其中, 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为由文秋芳等 (2003) 的界定, 指的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

参与这次实验的有3位英语教师, 每个老师的学生都来于自动化, 机械, 通信, 电子信息专业的三个不同班级, 每个班40人, 共计480人。教师要求所教授的四个平行班的全体学生写一篇120词以上的命题议论文, 限时30分钟。为了尽量保持语料的真实性, 教师事先只是告诉学写一篇作文, 并不告知是为了收集语料。收集到的学生作文根据研究需要, 用wordsmith分别提取其中的多次聚合型词块、习惯用语型词块、短语架构型词块以及句子构造型词块, 然后用社会统计学研究包 (SPSS) 对分类后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 算出每种词块类型出现的频率和特点。最后通过对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词块类型的研究, 将词块出现的频率和特点与LOCNESS进行参照对比, 发现哪些词块类型存在“过度输出”, 哪些词块类型存在“输出不足”。LOCNESS即The Louvain Corpus of Native English Essays, 该语料库收集的书面语料全部来自美国大学生写的英语议论文, 每篇字数为1000词, 美国大学生均为成人英语本族语者。

我们借鉴Nattinger&DeCarrico (1992) 的分类方法, 从结构上把词块分为四类, 即多次聚合型词块、习惯用语型词块、短语架构型词块以及句子构造型词块。

实验结果表明, 学生过度输出多次聚合词块, 例如”I guess that, ”Well, ”you know, ”I mean, ”and I like”等这使得议论文写作中带有绝对的口语文本特征。这和曾用强通过语料库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 聚合词块方面的词块过度输出, 以致于很多常用词都变成了超用词。这种现象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中非常普遍, 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对相关词汇掌握不够, 在话语情景中无法激活同一概念的同义词, 近义词或反义词, 因而出现对某些词的过度依赖。学生最先掌握的常用词很可能升格为“原型词”, 即由于先入为主的缘由而使得其他更符合表述的词汇变成了边缘词汇。 (方玲, 汪兴富2010) 这点也就表明了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一样在写作中有着口语化倾向。

实验还发现英语本族语的书面议论文中认识情态的总体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我们的学生, 也就是说我们学生过度输出了增强语如in my opinion, as for me, as far as I’m concerned, as a matter of fact, as is known to all等, 而学生很少使用短语架构型词块并且在模糊语上使用的频率低于本族语者, 如to a great/lesser/certain extent, in some cases, ”It seems, ”It implies, ...It pre-dict, ...might bedict, ...might be”等。模糊语使用严重不足而偏好使用增强语, 使作者的表达过于肯定和无端。从而证实他们也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 在写作中偏爱使用开放选择原则 (即使用单词和语法来造句) , 少用短语原则 (词块) 。

究其原因, 原因之一是母语对英语的负迁移, 因为在汉语里, 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是以人为中心,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做终于总是占绝对优势, 因此在写作中, ”I think, ”you should, ”we must, ””let’s”此类语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 表现在语言上, 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 所以多用非人称主语句和被动语态。

3 结束语

大学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5

?There?is?no?consensus?of?opinions?among?people?about?X(争论的焦点)。Some?people?are?of?the?view?that?观点1,while?others?take?an?opposite?side,?firmly?believing?that?观点2。As?far?as?I?am?concerned,?the?former/latter?notion?is?preferable?in?many?senses.?The?reasons?are?obvious.?

First?of?all,?论据1。?

Furthermore,?论据2。?

Among?all?of?the?supporting?evidences,?one?is?the?strongest.?That?is,?论据3。?

A?natural?conclusion?from?the?above?discussion?is?that总结观点。?

As?a?college?student,?I?am?supposed?to?表决心.?

或?From?above,?we?can?predict?that?预测

Nowadays,?the?phenomenon?of?drunken?driving?has?arouse?wide?concern?among?the?public?(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Especially?the?young?generation?living?in?metropolis(大都市),?tend?to?drive?after?drinking,?ignoring?the?fact?that?this?behavior?may?pose?underlying?threat?to?(对…产生潜在的威胁)their?precious?life?and?may?even?endanger?(危害)others.

1.大学英语辩论式议论文写作模板

2.大学英语四级议论文写作

3.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诀窍

4.中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5.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6.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7.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8.高中议论文写作要点

9.科技议论文写作思路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6

关键词:思维方式 辩证型思维 逻辑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英语写作在各种考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训练写作成为备考学生必备的功课之一。但是很多学生即使经过很长时间的系统的英语学习,仍然写不出一篇意义清晰又行文流畅的英语作文,尤其是在写英语议论文时,甚至还会出现持两种观点的错误,有时候即便是告诉了学生一些议论文的模板,上述现象还是得不到改善。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成因和思维方式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来解释上述问题。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

思维是人类在客观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分析、综合、判断及推理的过程和能力,它是人脑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机能。

思维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对人类的一言一行有着重要作用。思维方式与我们的语言密切相关,它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中国学生想要更好地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就应该了解中西方各自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这个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哲学信仰、经济方式等等。本文仅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形成。

(一)传统经济体制的不同造成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是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再到明清的海禁闭关锁国,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在这种以农耕生活为主的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天时和地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古人崇尚自然,崇拜天地,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

古代西方国家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施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古代西方的农业和贸易有着紧密联系,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经常和其他地方交换物品,这种贸易使得西方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贸易运送货物的需要,交通业也得以发展。国家工商业、贸易、航海业、交通业的不断发展,促使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与之相关的数学、天文地理、气象和物理等学科,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生活方式。而十八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及当时生产分工的精细化则进一步推动西方人对个人利益及个人责任的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中,西方重视个体,习惯于把一个事物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对其进行深层分析。

(二)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造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以土地束缚人,人们为了更好地生产聚族而居,很少迁徙,生活稳定,这时候中央集权的方式便于国家的管理,所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核心。君主是国家的中心,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是社会的支柱,这样形成的以家庭为重的社会观念使人们的言行活动有服众倾向,人们不善于坚持个人的权益,考虑更多的是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因此中国人以稳定为发展的基础,注重家庭伦理,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古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基础是民主,这源自古希腊的城邦政体,而古希腊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权力分散。同时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体制也要求社会有公平、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发展成一个民主政治相对发达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重视人生自由,注意维护个人权利,善于通过公平竞争来追求个人利益的思维方式。

(三)中西方文化信仰的差异影响各自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尽管在古代先秦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最终还是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古代中国是以君主为中心、以家庭为社会支柱的集权制国家,儒家忠孝仁义的观念符合社会尊奉的家庭伦理,并能够维系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为君主统治平民、国家统治一个个小家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反对过分地展现自我,因此,中华民族向来以谦让为处事原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同一性,在生活上讲究含蓄、追求和谐。

西方则不然,西方国家因其经济方式的影响,人们追求平等公正,努力发展自己,爭取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的是个人主义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使得西方人在重视个人空间的同时努力追求个人价值。

2 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表现

受到上述各自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偏整体、重大局,婉转含蓄;而西方人则偏独立、重个人,直截了当。

(一)辩证性和逻辑性

中国“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由来已久。人们习惯维护整体利益,注重整体和谐, 反对孤立地了解个体;而且认为绝对的对或错是不存在的;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思维模式是倾向于寻求整体和折中的辩证型思维。

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点,注重个体的独立作用,擅长于从纷繁的客观事物中直接抓住事物的重点,以求具体和精确, “个体思维”的特点很明显。

(二)直线型和曲线型

中国人是曲线思维,习惯迂回。中国人看重他人想法,重视集体利益,好“面子”,所以中国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习惯先介绍相关信息,做做铺垫,把话先迂回的说出去然后再绕回到主题上。

西方人则是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西方国家的人们看重个人利益,勇于承担个体责任,所以西方国家在与别人交往时习惯直接切入主题,避免谈论无关紧要的信息。

3 中国学生受中式思维影响在英语议论文上的表现及解决办法

受曲线型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说话写文章喜欢在主题外兜圈子,“经历一个由次要到主要,由背景到任务,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逐步达到高潮的表达过程。”而直线型思维则使得西方人说话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把关键性的话放在开头,然后再论及其它次要的内容。

(一)中国学生写英语议论文时,往往先花点时间阐述论证别人的观点,然后再点出自己的意见。比如:

Recently, our class had a fierce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to love on not.

On the one hand, some students believe that online dating is very childish behavior. Network is virtual and a lot of things are not true, if you don't care enough, it may eventually hurt yourself.

On the other hand, some students hold the view that networks have the truth on, not all online dating end up with failure, but when you talk with someone, what you should do is that you must be careful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person.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 agree with the point that online dating should not be encouraged, because we should live in a reality life.

在上面的文章中,作者首先用他人的观点做铺垫,迂回向前发展,然后才在最后点出自己的观点,且提出观点后也没有相关的进一步论证,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曲线型思维在作怪,尽管作文本身并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却是一篇不合格的议论文。

(二)中国学生的英语议论文中存在的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观点模糊,态度不明确。如:

Recently we’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know our parents’ income in our class.

W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matter. Most of us(about 70%)think we should know our parents’ income since it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how hard our parents have to work ,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earn. Then we will study harder and will not waste money any more. We may also learn to share our parents’ trouble.

About 30% of my classmates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let the children know how much their parents earn. If they know their parents have enough money to support the family, they will not study hard since they needn’t worry about the future. It is said, especially when their parents have a relatively high income, the children will easily develop a habit of wasting.

在上面的文章中,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只是说班上的同學有两种看法及原因,这种事物有两面性的中庸观点是典型的中国式辩证思维,认为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但按照西方一切两分的逻辑性思维来看,一件事情要么好要么坏,绝没有折中的可能。

那么中国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写英语议论文呢?笔者认为应用西方人逻辑辩论的思维方式来组织议论文的语篇结构。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用这样的思维写出的英语议论文才是地道的英语。

4 结语

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中西方思维方式因种种原因产生差异,但我们不能说思维方式孰好孰坏、孰轻孰重,但是出于学好一种语言的目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并能够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而作为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中西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研习英语经典文章,尤其是英语议论文,更要让学生模仿这些经典议论文,久而久之,学生必定能够写出地道的英语议论文。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敬南非.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傅敬民,吕鸿雁.当代高级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焰明.螺旋与直入的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中外教育研究,2009.

[5] 蒋慧琳.小议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高中英语议论文写作结构之影响[J].新课改研究,2009

[6] 王丽.中西思维方式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段落结构[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英语教学论文写作之我见 篇7

提及英语教学论文写作, 不少人总觉得写论文高不可攀, 不敢问津。这些心态使我们对论文写作望而生畏, 以致不敢提笔。因此, 对我们中小学英语教师而言, 写论文首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良好的心态, 要勇于拿起笔杆子, 勇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勇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二、论文的结构

论文主要是根据材料论据, 论证问题, 得出结论。提问题要准确明了, 主次清晰, 中心思想突出。材料、论据要全面、可靠, 不能断章取义, 随意取舍。论点要精确, 突出要点、重点。论证要科学、充分, 富有逻辑性;结论要科学、正确和合理。撰写论文的结构一般是:

(1) 题目。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题目要突出主题、精确、精练、鲜明和新颖, 使人看了题目以后就能知道论文要谈什么问题。

(2) 署名。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和作者姓名, 以示文责自负和便于读者联系。

(3) 摘要和关键词。由于摘要只有二三百字, 要独立成文, 因此要求词句精练、结构紧凑、论点清晰和富有逻辑性。关键词能启发思维、指点迷津、突出重点、加强理解。

(4) 前言。前言又称序言和引言。前言往往是提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以及论述解决问题的目的和重要性等等。

(5) 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 根据论据提出论点并进行全面的、充分的论述和论证,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材料和观点统一, 以理服人,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6) 结论。结论是论证的结果。文字要简明扼要。有的问题难以作出明确答复的, 要说明原因, 以便后人继续研究。

(7)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反映了作者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同时它也便于读者了解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以及评价论文的可信度和水平的高低。

三、英语教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步骤

1. 确定选题

写论文, 首先要有选题。我们要从当前英语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和对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起指导作用的问题中确定选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应该让读者一看题目就能洞察出文章的内容范围。

(l) 选题要新颖。创新是论文的生命线, 要有创造性、新颖性,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选题要新颖, 就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关注学科教学改革的动态。捕捉、探讨本学科的信息, 以科学性为前提, 言他人所未言, 发他人所未见, 示读者所未知, 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

(2) 从小处着眼。大题目的论文并非不能写, 但题目过大, 会不着边际, 往往要说的东西太多, 结果是什么也讲不深道不透, 两三千字无法包容其内涵。从小处着眼, 能使题目变得具体、实在, 有利于作者更集中、深入地搜集材料、出示论据, 写起来得心应手, 做到“小题大做”, 从而给读者更多有益的东西。

2. 构思谋篇

(l)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有目的地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学科教学法》以及一些与选题有关的内容, 以便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的作品, 增强论据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 搜集整理资料, 做读书笔记卡片。在平时教学和课外阅读中, 我们要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 将英语教学实践中有益的感受记载下来, 利用报刊、图书, 广阅博览, 摘录有关资料、信息, 制作成卡片, 并分类归档, 以备参考选用, 做到厚积薄发。

(3) 草拟构架, 自如运筹。撰写英语教学论文时拟订提纲恰似建筑施工之前的图纸设计, 因为论文须有严密的逻辑性, 支撑论点的大量零散材料应该组织好, 否则文章写起来就可能松散、缺乏力度。提纲通常包括论题、论点、目录、材料排列等。拟订好提纲后, 可对资料卡片进行分析, 重新排列组合, 抽出拟撰写的论文需要的材料, 为正式写作铺平道路。

3. 执笔行文

写英语教学论文不是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堆积, 而必须注意融会贯通, 把这些原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为自己的东西, 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

(l) 初稿。写初稿时, 不看卡片, 根据提纲把自己的想法、体会、感受全部写出来, 每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写好主题句。这样, 作者能将自己的观点及笔记中重要内容包罗进去;还可以避免孤立堆砌材料, 使文章意思连贯。撰写初稿要观点明确, 组织结构严谨, 说明清楚, 层次分明, 必要时可用量化的图表、图解等来增强论据的说服力。

(2) 二稿。写成初稿后从内容到形式上要作反复思考;观点论据、篇章结构和文字等各个方面要作认真推敲;通篇、逐字、逐句、逐段要作多次阅读和修改;还可请同事、同行审查提意见后, 再修改完善。

写好初稿后, 我们即可借助卡片重塑初稿, 将撰写初稿时可能遗漏的某些材料安插到文章的合适地方。需要直接引用时, 引文要核对无误、精少得当, 还要加注, 说明出处, 以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写二稿时, 要检查细节安排是否妥帖, 语言是否准确。

(3) 定稿。写英语教学论文最好能“一气呵成”, 以免打断思路, 但修改时宜作“冷处理”。二稿完成后, 可暂时放一段时间,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 作者可能会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为了确保文章的科学性、客观性、创见性及应用性, 应努力做到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见解新颖、论证精辟、概括恰当、用语贴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和结构完整。

四、撰写英语教学论文的注意事项

撰写英语教学论文要有务实的精神。作者要做到严谨、细致、认真, 切忌浮躁、急功近利。要实事求是, 深入实际, 将教学研究植根于日常教学中。我们有些英语教师工作十分勤恳, 但平时缺乏积累、疏于动笔, 对论文写作望而生畏, 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作品, 使作品成为单纯的经验、感受。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份辛苦一份才。”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坚持不懈, 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勤于钻研, 善于总结, 就完全有可能撰写出精品论文!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8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极其重要,但又并非易事。英语议论文写作能力不仅是学术英语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在很多学生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也大有用处。能够完成一篇合格的英语议论文,是评估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接受四年本科教育后,学生应能写各类体裁的文章,做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用词恰当,表达得体。所以,英语议论文写作常出现于各类英语专业语言测试中,如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TEM-4、TEM-8)。李伶俐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所选话题各式各样,但基本上都是议论文写作。此外,在雅思、托福或GRE等国际英语语言测试中,对于议论文写作的考查也极为常见。然而,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面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时,依然感觉困难重重,且对自己的表现颇不满意。

汪福祥曾说,议论文写作“需要严谨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会造成作品的残缺“。关于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议论文写作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外的学者提出的观点不多,如缺乏论据;逻辑性较差,写得像是散文;结构与风格选择不当等。尽管已有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英语议论文写作的研究,但专门关注英语议论文写作结构的实证研究还并不多见,而且对于一篇议论文的论述结构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本文中,作者将首先介绍两种极具影响力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图尔敏模式与海兰德模式。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一所一本院校的40名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和一所二本院校的40名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所完成的80篇英语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结果部分,研究者基于两种模式对所收集的80篇英语议论文进行分析。之后,研究者将本次的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进行对比与整合,对本次研究的教学意义进行进一步探索,最后提出本次研究的缺陷所在。

二、图尔敏模式与海兰德模式

图尔敏与海兰德分别提出了两种议论文写作模式。图尔敏(1958)认为,真正的、有效的论述应包含三个基本因素:论点(Claim)、数据(Data)、论据(Warrant),和三个二级因素:支持语(Backing)、修饰语(Qualifier)、反驳(Rebuttal)。据Brockreide&Ehninger,论点,又称结论(Conclusion)、立场(Position),指辩论者所支持的立场或论述;数据指用以支持论点的事实或依据;论据通过因果关系来连接论点和数据,并得到支持语的协助;修饰语包括“许多”、“经常”、“有时”等,用以限制论点、论据和支持语的强度。另外,反驳指反方的论述或一些论点无法成立的情况。Brockreide&Ehninger[8]绘制的图表清晰地展示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图1:图尔敏议论文写作模式六因素关系图

海兰德认为,议论文写作包含三个阶段:论点(thesis)、论据(argument)、结论(conclusion),而且每个阶段都包含一些步骤。第一阶段包含四个步骤:吸引策略、背景信息、话题评价或表明立场、标志词。第二阶段包含四个步骤:标志词,如“首先……,其次……”;对话题的重申;理由和依据等分论点;用以支持分论点的支持语。最后的结论阶段包含的步骤有:标志词,如“总而言之”;巩固(consolidation)(对论据部分的重申),确认(affirmation)(对立场的重申)和结语。

Qin & Karabacak曾利用图尔敏模式分析了中国学生的英语议论文写作结构。他们选取的样本为133名中国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完成的133篇英语议论文。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其中大部分议论文只包含图尔敏模式的两个基本要素:论点和数据,极少数议论文包含论据、反论述或反驳。与之不同,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缩小为中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并尝试结合图尔敏模式和海兰德模式来分析样本。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1 . 样本收集。该研究的参与者为A大学的4 0名学生和从B大学的40名学生,共80名学生。首先,研究者为其给出一个话题“Do you or do you not believe that the package iseverything?”,然后在研究者的监督下,令其在35分钟之内围绕该话题完成一篇150-200字的英语议论文。

2.样本分析标准。在之前的研究中,图尔敏模式已经被应用于英语教育和英语写作教科书中。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图尔敏模式中“反驳”的定义之后发生了变化。在图尔敏模式中,“反驳”指反方的论述或一些论点无法成立的情况,而之后,“反驳”指对反方观点或立场的应对。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替代了“反驳”在图尔敏模式中的意思,即反论述(Counterargument)。另外,在本文的研究中,研究者将不考虑依据、支持语和修饰语,因为这三者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极低。总而言之,研究者将选取图尔敏模式中的四个要素进行分析:论点、数据、反论述、反驳。在海兰德模式论点部分的四个步骤中,我们只选取背景知识;结论部分的四个步骤中,我们只考虑巩固和确认。所以,研究者在分析样本的写作结构时,共考虑了7个因素,即背景信息、论点、数据、反论述、反驳、巩固、确认。

3 . 样本分析结果。其中的两篇记叙文不在分析范围之内。故样本共78篇。24篇(约30.7%)议论文在论述之前没有介绍背景知识。16篇(约20.5%)议论文只是陈述了包装的优缺点,但并未回答“包装是一切吗?”这个问题。6篇(约7.7%议论文根本没有提出论点,26篇(约33.3%)在文章开端没有指明其立场。54位(69.2%)参与者清楚地给出论点,而且也提供了相关依据,如常识、推断和个人经历,来支持其论点,但这54位中的40位同学(74%)均只用了不超过两个方面的依据来支持其论点。54位中的44位同学(81.5%)没有给出反论点或反数据。54为中的22位同学(40.7%)未在结论部分重申其立场,40位同学(74%)未在结论部分重申其依据。

四、研究结果讨论

由研究结果可知,样本中的大多数文章缺少三个要素:反论述、反驳和巩固。部分结果与Qin & Karabacak于2010年所作研究相同,即极少学生会提出反论述和反驳,但有三点是其未发现的。一是有近1/3的参与者没有围绕话题给出背景信息。二是尽管69.2%的参与者提出了论点并给出相关依据,但其中的大部分(74%)给出的论据明显单薄,说服力不足。第三是在结论阶段重申自己观点的文章不足一半(40.7%),更少的参与者(26%)会重申自己的论据。

该项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可归为五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分析范文,结合经典的论述模式,向学生系统讲解英语议论文的结构。二是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议论文中背景信息的重要性,并向其提供常见的背景句表达方式。三是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反论述”、“反驳”等议论文要素,并鼓励其应用于写作实践中。第四,虽本次研究未将修饰语作为样本分析标准,是因为绝大数样本中并未包含该要素,但这并不说明这一要素不重要。教师应专门进行针对修饰语的讲解,使学生具备更严谨的学术态度。最后,本次研究发现,参与者中不乏有论据严重匮乏的现象,故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分话题积累相关论据。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9

摘要, 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 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 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 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 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 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 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 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 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 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 (Information Abstract) , 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 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 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代笔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 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 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大量语法形态错用, 文不达意, 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 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 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 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 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 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 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 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 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 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 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 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 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 此书经多次再版, 现已多次再版, 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 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 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 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 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 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 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 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 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 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 尤其是we, our和us的使用, 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 例如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 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 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 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 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Milton (1997) 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 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 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 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 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 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 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 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 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 (1993) 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Method-Result-Discussion, 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 Santos (1996) 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 (2000) 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 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 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 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 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 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 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 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 其次……, 最后……等, 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 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 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 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 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 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 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 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 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 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 语步模式决定了论文的层次结构, 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 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 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 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 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 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 (04) :481-499.

[3]Hyland, 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 J.M.and Feak, 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57-158.

[5]操林英.国际科技期刊材料类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06) :1109-1112.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10

学士学位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但不少学者对近年来的英语学士学位论文质量感到悲观, 指出写作质量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在下滑。刘庆元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论文的研究方向选择上避难就易, 对参考资料的利用一知半解, 选题缺乏新意。盛国强、周永模指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如抄袭、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冯雪红通过调查发现,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论文选题过于宽泛和笼统、题目无新意等;论文研究内容不深刻, 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东西不了解;内容拼凑, 结构缺乏逻辑性和整体性;论文写作、引用及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 等等。张印、郭大光指出, 英语专业学生在论文构思准备过程中常出现冲动性选择题材、题目太小或太大、不会总结论点、对概念认识不清晰、理解不透彻等问题;在论文撰写中, 所用论据不足以支持论点, 结构混乱, 缺乏逻辑。有的文章无创新之处, 全文属于综述或文献回顾。本文拟从文献资料、摘要与关键词和引用与结论三个方面入手, 探析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

二、问题举隅

(一) 参考文献的问题

参考文献检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第一, 把文献检索的目的理解为“证明我的选题没人研究过”。其实, “已经有人研究过我的选题”是一种常态, 只不过还没有完全解决好, 同一选题,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对此必须以科学和诚实的态度对待。第二, 文献检索的方式不对。在网络化环境下, 最新内容往往首先出现在网络上、学术会议的报告上, 然后出现在期刊上, 最后才出现在专著上。一些同学对学校购买的常用中英文数字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不熟悉, 而在年代久远的专著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还一些同学不知道通过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 也不知道运用引文检索或作者检索的方式。第三, 忽视了文献的“查全率”。查找的文献应该既包括经典的专著类文献, 又包括最新的网络文献;既包括中国内地的文献, 又包括国外和港澳台的文献;既包括期刊、报纸、会议文献, 又包括百科全书中的章节。由于检索方式不当和检索缺乏全面性等问题, 就会相应地出现文章参考文献的规范化程度下降。比如准确性差、相关性弱、时效性差、全面性差、文献整体层次较低等问题。

(二) 摘要与关键词的问题

首先, 摘要本身就是一篇浓缩的小论文, 写作经常会出现信息量太少, 只是简单地重复论文标题中已经表述过的内容。遗漏了论文的主要信息, 不能反映论文的创新、独到之处。不重视摘要的结构特点和文体特点, 简单地把论文里几个一级和二级标题凑合起来。使用主观性太强的描述、评论和推测语句, 不是在介绍论文, 而是在推荐论文。其次, 关键词选择的问题有:第一, 关键词不关键。关键词应该能明确表达论文的核心内容。要有代表性, 在检索过程中能起到查询作用, 在理解过程中能起到定位作用。一些学位论文选用了一些常用词, 如“漫谈、分析、研究、探讨、语言、文学、教学、性质、意义、特色”等, 过于空泛, 没有专指性, 独立出现时没有标引作用。第二, 关键词的选择没有体现全文性原则。关键词的提取应该从全盘考虑, 必要时还可以考察参考文献的标题。有的关键词直接从论文标题中提取, 这样往往过于笼统而不能全面地反映中心概念和论文全貌。第三, 关键词的外延和内涵不一致。关键词应该与文献中所论述的主题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一致。同时中文关键词与英文关键词在内涵与外延上也应该完全一致。第四, 关键词的排列没有遵循逻辑性原则。关键词通常按照其外延范围从大到小排列:“学科名称→成果名称→所用方法名称→研究对象→便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名称”。关键词的排序要能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逻辑联系, 层层深入地显示出论文的主题内容。

(三) 引言与结论的问题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 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第一, 没有推介性。一篇好的引言应该使读者对研究的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 使整篇论文的价值和新颖性跃然纸上。而缺乏推介性的引言则是铺垫太远, 堆砌与本研究无关紧要的背景材料, 让读者雾里看花, 不知论文的要害所在。第二, 概括性不够。引言应该突出重点, 一般不展开、不讨论、不举例。文字不可冗长, 措词要言简意赅。要避免大篇幅地讲述研究渊源和立题过程, 或者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原理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第三, 缺乏关联性。引言是整个论文的一部分, 需要起到引出话题、限制研究范围、定义关键概念、介绍全文框架的作用。同时, 引言一般还应与结论相呼应, 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 应在结论中得到解答。

结论是全文高度概括和总结, 内容文字语句均需反复推敲。结论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有:第一, 过分夸大。对研究体现的价值夸大其辞, 对研究中的例外、缺憾进行掩饰, 对未达到的研究目标没有实事求是地指出, 对尚不能完全肯定的内容说得过于绝对。第二, 与全文联系不紧密。结论部分内容没有以正文为依据, 与前言部分的内容基本不对应。或者以偏概全, 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 或者是多个局部问题的答案列表。也有的结论过度概括或涉及前文不曾指出的新事实、新材料, 叙述其他不重要或与自己研究没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不能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第三, 缺乏评价性的看法或观点, 没有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 也没有对研究结果更深入一步的认识。使得论文缺乏研究深度和研究价值。

三、解决途径

(一) 增强文献阅读及整理的能力

在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 学生需要迅速对所需资料进行高效的勘探,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合理而独特的评估判别和加工处理。这就要求学生在文献梳理时有明确的检索目的, 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尽量全面覆盖历史和现有文献。明确已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合理确定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形成、组合新的科学思想 (或验证、丰富和发展原有的思想和论据等) , 并用来改进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指导往后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有利条件, 与国内外前沿研究相结合。将新近成果与经典研究相结合, 在历史继承中开拓创新。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 辨识相关研究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及其特点。并进行归类整理, 总结研究的发展趋势及不足, 做到有依据地提出独立客观的学术主张。

(二) 提高概括及分析的能力

文章标题及关键词的确定需要建立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以文献为出发点,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和概括已有研究的不足或缺失, 提出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目的需要通过考察各关键词及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实现。因此, 在论文写作之前, 学生应对所有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明确的界定。且关键词的意义一旦确定, 就应当贯穿始终。无论出现在文章哪个位置, 也无论以何种语言出现, 都应有明确的使用界限, 避免发生混乱或交叉。而且无论是从大到小, 从高到低, 抑或从宏观到微观, 关键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另外, 关键词的选择应从整体性出发, 全面体现论文整体面貌及内核。不能过于笼统或片面。在论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时, 应明确各词所处的逻辑层次, 如剥洋葱般地逐级剖开, 不应突变或跳跃。另外, 摘要撰写时, 需要高度概括和凝练本文的核心价值和研究结论。文章的摘要如同人的眼睛, 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以及最后的研究结果都有简明扼要的介绍。使人即使不阅读文章, 也能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及主旨。

(三) 锻炼把握全局及总结的能力

学术论文不同于诗歌、散文, 可以尽情地舒情表意。学术研究需要同时面向学界和社会, 从现实出发思考学术研究的不足, 寻找理论解答再回到社会加以验证。一篇好的学位论文需要详略得当, 通篇关联。无论在引言还是结论, 都需要作者具有把握全局的能力。能否概括性地介绍或总结自己的学术观点, 且使文章的各个段落都能论述得既充分又协调, 是一篇论文好坏的重要评价标准。从研究目标出发, 在引言部分引起读者对文章的兴趣, 明确文章的研究范围及框架, 是论文成功的第一步。在论文主体部分又要求抽丝剥茧, 深入分析。最重要的是结论部分也要实事求是地陈述研究结果, 并对研究事实提出自己的主观评价及见解, 提高研究的价值和深度。无论引言或结论的写作, 都要有很强的准确意识、关联意识和整体意识。坚决杜绝夸大研究意义或研究结果, 剑走偏锋或脱离研究中心, 以及模棱两可或观点模糊。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 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重要方式, 也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目前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种种问题反映了本科英语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需要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认真思考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摘要:大学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在文献资料、摘要与关键词和引用与结论等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本文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梳理, 以期为英语专业教师教学与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指导, 使学生在写作中引以为戒。

关键词: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论文写作,常见问题,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庆元.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J].云梦学刊, 2011 (2) .

[2]盛国强, 周永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4) .

[3]冯雪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现存问题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3 (1) .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11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课程;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写作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获得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为了更好地规范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与指导,我们以长春师范学院英语专业2009届学生

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并未规定高校是否需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因此鲜有高校把毕业论文写作纳入教学计划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能力,并且培养其独立思考、探索的科研能力。我校2009—2011三年开设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笔者仅以此为基础得出一些经验:

1.课时安排

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二年级与三年级开设写作课时,教师可以渗透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写学期论文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把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与教师单独指导相结合。

2.教学内容

毕业论文写作课往往涉及如下内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文献检索、写作技巧、专题写作、研究方法、论文格式、论文修改、常见错误评析、论文答辩及注意事项等。近年来,我国出版了很多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专著与教材,但考虑到此门课程的实用性及学时的局限性等因素,任课教师需要自行选择与整理,总结出适合所教学生学习程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清晰地掌握论文写作要领。

3.教学方法

此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形式应该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操练相结合。教师讲完每章节内容后,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之后再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或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评价与修正。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优秀论文与问题论文供学生参考、借鉴,让学生从评论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通过实践又能使学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4.考核办法

本课程以考核学生的平时任务完成为主,辅以期末考试考查理论知识及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平时的任务形式包括小组活动、资料搜集、实验设计等,而期末考试可以以开卷形式进行或是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写与所选题目相关的文献综述、论文各部分,如引言等。

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论文写作课只是为学生建构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大体框架,而具体的实施则需要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两者应同步进行,相辅相成。

1.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完成质量

在论文写作课初步介绍完论文选题之后,教师可以给出和自己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这样,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中,做到教学相长。

2.指导学生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教师还应该着重注意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避免学生思路闭塞以致题目陈旧、没有研究价值。另外,由于专业特点,很多学生选择了英语教学法,但他们的论文往往只限于文献研究,并不能真正与教学相联系。教师可以指导并帮助学生结合论文课上所讲的科研方法,设计试验,做调查分析等,真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监督力度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化指导与监控,力求避免抄袭现象。同时,也要督促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及时与老师沟通,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前最后一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规范的教学及指导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形成严谨的学术作风,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小蔷.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策略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10(2).

[2]吴俊.关于本科院校开设英语毕业论文写作课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曹佳璠(1981—),女,汉族,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作者:孙莉莉(1975—),女,汉族,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注: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调查及指导策略研究”项目论文。

英语议论文写作 篇12

大学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上普遍存在重技巧、轻实质;重程式、轻思维;重讲解、轻实践的现象, 由于教师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 轻言语和表达技能的训练, 导致大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与形式脱节。因此, 在教学实践这环节上极大地削弱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下。本文用功能文体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教学。引入功能文体学理论的语篇功能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议论文的某些文体特征和写作特点, 来提高大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功能文体学理论

功能文体学是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的文体学理论。功能文体学强调意义在文体研究中的作用, 讨论语言的功能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体相关性问题。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部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韩礼德把文体视为“前景化”, 即“有动因的突出”。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功能思想”。韩礼德认为语言结构是在交际过程中根据其使用功能发展起来的, 并把语言的功能归纳为三个元功能, 所有的语言结构都可以从这三大功能给予解释。语言的功能理论是指语言具有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和谋篇功能三大元功能。系统语法把语言视为系统, 重点说明语言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 亦称“意义潜势”。功能语法研究语言选择的过程或结果, 是对语言结构在语篇中的功能的研究。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的解释都围绕这三大元功能展开。功能思想把语言形式和情景语境联系起来, 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把握语篇的文体特点。对情景语境的关注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与语言的三个元功能相对应, 韩礼德抽象出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 基调和方式。功能语法理论的系统性为我们系统地进行文体分析提供了语言学理论框架。在及物性, 语态, 语气, 情态以及主位结构, 衔接等几个层次上同时展开分析, 旨在体现语言三大元功能是连接突出的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中介, 而与情景语境有关的有动因的突出, 则是文体特征。情景语境是在语篇形成的过程中形成, 是作者创造出来的, 与整体意义相联系。将以上的分析结果与情景语境的三个变体即语场, 基调和方式相联系, 即得出突出的语言形式在情景语境中突出出来与作品的整体意义相联系, 建立相关性, 从而获得作品的文体特征 (获得常规与偏离常规) 。

1.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 。主位表示信息的起点, 是讲话人谈论的话题, 述位是对主位的发展。主位分为无标记主位 (unmarked theme) 和有标记主位 (marked theme) 。当充当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时又充当小句的主语时, 这样的主位叫做“无标记主位” (unmarked theme) ;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语, 这样的主位就称为“有标记主位” (marked theme) 。主位还可以根据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分成 “单向主位” (simple theme) , “复项主位” (multiple theme) 和 “句项主位” (clausal theme) 。单项主位就是主位由一个独立的不能再分的功能单位充当。复项主位是指主位是由多种语义成分构成。而句项主位的主位是由整个小句充当的。

在段落中, 对主位的连续选择就构成了“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反映语篇的信息发展方法, 即讲话者组织语篇信息的方法。有关主位推进模式, 各家说法不一, 仅国内就有徐盛恒 (1982) 四种模式、黄衍 (1985) 七种模式、黄国文 (1988) 六种模式及朱永生 (1995) 四种模式。下面参照各家之说, 举例说明主位推进程序的四种最常见模式:

(1) 主位一致型: (亦称平行型) , 特点为主位相同, 述位不同, 模式如下:

(2) 述位一致型: (亦称集中型) 其特点为主位不同, 述位相同。模式如下:

(3) 延续型:其特点为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模式如下:

(4) 交叉型:其特点为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模式如下:

复杂的语篇结构并非只停留在简单、工整、有序的单一主位推进中, 它往往会改头换面, 以多种混合形式出现并产生并列、对比、派生等复杂形式。而且事实上, 按照单一模式向前推进的语篇很少, 大多数语篇的主位推进都比较复杂, 呈现为几种模式的混合使用, 以此构成语篇使用中的复合主位推进模式。

2.语篇衔接手段

语篇的衔接机制是把语篇成分组成一个整体, 使其成分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使整个语篇与情景语境相联系的一种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也存在于语法结构中。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 (grammatical cohes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两种。语法衔接有:照应 (reference) 、省略 (ellipsis) 、替代 (substitution) 和连接 (conjunction) 。词汇衔接也有四种, 分别为:重复 (repetition) 、同义/反义 (synonymy/antonym) 、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 (hyponymy/metonymy) 和搭配 (collocation) 。

三、功能文体学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分析一篇大学英语四级议论文:

(1) It is true that many university campuses,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prestigious ones, have recently become the new tourist attractions. (2) Pros and c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concerning this new phenomenon.

(3) Some people are quite in favor of the campus’ opening to tourists while others are opposed to it. (4) The opening of campus will stimulate the tourist industry, but the easier to access to campus will lead to some accidents or safety problems which will interfere in students’ life.

(5) In my opinion, campuses can be open to tourist once a week. Say, on Saturday or Sunday. (6) This suggestion, I believe, is quite feasible because it could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7) For one thing, campuses could attract many tourists on weekends, thus boosting the tourism. (8) For another, restricted opening of campus will benefici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campuses and the outside world. (9) Furthermore, this will also attract more public attention and build a great reput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首先, 我们先观察一下这一段的主位:

T1:It is true

T2:Pros and cons

T3:Some People

T4:The opening of campus... the tourist industry

T5:In my opinion, campuses

T6:This suggestion

T7:For one thing, campuses

T8:For another, restricted opening of campus

T9:Furthermore, this

这篇议论文中的复项主位占了较大的比重 (T5, T7, T8, T9) , 复项主位无疑使文章更连贯, 并且引入了更多的信息;而有标记性主位的大量使用 (T1, T4, T5, T7, T8, T9) 既强调了新信息, 又变换了主位, 是避免重复的一种有效手段。就其主位推进模式来看, 这一段运用了多种主位推进模式:述位一致式 (句 (1) 和句 (2) ) , 交叉式 (句 (3) 和句 (4) , (5) ) , 平行式 (句 (6) 和句 (7) (8) , (9) ) 。大学生经常在推进主位时运用重复同一个名词, 名词短语或代词的手段, 这样做只能使文章乏味, 无法衔接和组织整个语篇。大学生作文写得好与不好, 除了要用词准确外, 还要看他正在说的和他将要说的是否有衔接。这篇议论文堪称典范之作。作者在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衔接手段。比如, 替代 “ones”, 省略 “those”, 照应 “this”, 同义词 “reputation”和“prestigious”, “new”和“recently”, “opening”和“access”, “in favor of”和“oppose”。连词 “because”, “for”, “furthmore”, “but”, “while”。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篇六级作文。

(1) According to the Bible, it is the almighty God who gave names to everything he created: “he nam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Night’”. (2) In fact, a name is a word or phrase that man uses to denote and identify a specific person, place or thing. (3) There is no inexor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gn and “the signified”. (4) For this reason, some claim that names are not so vital as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5) However, I am fully convinced that they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6) Take the name of a person as an example. (7)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a person's nam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given name and surname. (8) The given name is the name our parents assign us. (9) We ourselves might change it later in our life. (10) Usually, when a name is given, it contains a lot of information. (11) Say, “li” in the name of some Chinese females shows that we wish them to be “beautiful” while “wei” in the names of some males reveals that we expect them to be “great” in their future life.

(12) As to the surname or family name,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so important that some people may sacrifice their life for it. (13) Originally, man had no such a name. (14) But ever since a certain name was given,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 carries it wherever he goes. (15) Rather than merely a sign, it is the root from which we can trace back to our ancestor, the tie that helps bind us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same clan, the dignity most people hope to live for.

(16) Apart from the name of a person, that of a place or thing is also significant in that it embodies history and culture. (17) All in all, though names are assigned artificially, man is not free when giving names. But God is.

首先, 我们先观察一下这一段的主位:

T1:According to the Bible, it is the almighty God

T2:In fact, a name

T3:There

T4:For this reason, some

T5:However, I

T6:Take

T7:It is known to all

T8:The given name

T9:We ourselves

T10:Usually, when a name is given, it

T11:Say, “li” in the name of some Chinese females shows that we wish them to be “beautiful”

T12:As to the surname or family name,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so important

T13:Originally, man

T14:But ever since a certain name was given, each member of the family

T15:Rather than merely a sign, it

T16:Apart from the name of a person, that of a place or thing

T17:All in all, though names are assigned artificially, man

这篇六级议论文中的复项主位占了绝对的比重 (T1, T2, T4, T5, T10, T11, T12, T13, , T14, T15, T16, T17) , 复项主位的使用使文章引入了很多的信息,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有标记性主位更是贯穿了全文, 除了T8以外, 其他的句子都是有标记性主位。就其主位推进模式来看, 这一段运用了多种主位推进模式。

作者在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衔接手段。比如, 重复“name (s) ”替代“that”, 省略“some”, 照应“they”, “it”, “their”, “he”, 上下义关系词“everything”和“a specific person, place or thing”, 局部-整体关系“name”和“given name”, “surname”。连词“However”, “while”, “But”, “ever since”, “All in all”, “though”。

因此, 将功能文体学中的主位结构, 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衔接手段的理论应用到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议论文的写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较好的四六级议论文中较多地使用了语篇成分中的复项主位和有标记主位, 其主位推进模式也是多种模式的混合运用, 而且多使用词汇衔接、照应、连接词等衔接手段。因此在大学生四六级的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这一规律, 必将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本论文的结论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议论文写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Language, Context.andText[M].OUP, 1985.

[2]Schiffrin, D.Approaches to Discourse[M].Blackwell, 1994.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徐盛桓.再论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4) .

[6]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3) .

[7]曾利沙.英语线性结构段落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1) .

[8]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 1996, (1) .

上一篇:住房社会政策下一篇: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