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议论文的写作(共12篇)
高考英语议论文的写作 篇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一文是苏洵的一篇史论,其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重在说理,结构严谨,情绪激昂,为传统的政论文名篇。无论在阅读方面还是写作教学上都堪称经典范例。此次教学《六国论》这一名篇有着如下的考虑:首先,在目的上,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其次,在方法上,主要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全情投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最后,在技能上,力求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从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入手,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同时实现学以致用,以本课内容的学习为指导使同学们在高考议论文写作方面有所借鉴。下面,就本课教学设计中的写作范式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指导这一内容做具体阐述。
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本课是一篇政论文,趣味性不强,又是一篇古文,这就给同学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很难让同学们快速投入到文本中。但是,本文主题明确,课本注释十分详细,背景知识已在学案部分做以交代,所以,只需一个总体明确的、有指引性的问题设置,就可以将同学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置悬念调动同学们的自主思考。如将问题设置为:阅读第一段并思考“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切入文章的主旨,干脆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开宗明义。本文写作入题快,又讲究策略,逻辑思维严密,结构严谨,而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议论文写作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开篇最好也能做到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根据同学们平时在这一环节暴露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首先,缺乏提问的意识,没能从所给作文材料中提出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但是不能结合作文材料。因此,在高考作文写作中,我们应该明确,开篇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紧扣材料、提出问题、明确观点。如果文章开篇能做到以上几点写作要求,同时行文干净利落,思维清晰,那么就能够帮助读者很快地抓住要领,易于领会全文的核心思想。再者,好的开头,清晰、直观的表述也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直入主题的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鲜明清晰,不蔓不枝,是考场作文的首选方法。
二、总论分论,对应得当
议论文体的一般思维模式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构成。前面阐释了“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的开头部分一般要鲜明而准确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具体论述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行文过程中需要做到总论分论,对应得当。如:《六国论》中,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在接下来的两段文字里就“赂秦”和不“赂秦”的国家,分别展开论述,揭示他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第二段通过“韩魏楚”最终导致灭亡的论述,印证了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三段则通过“齐燕赵”最终导致灭亡的论述,印证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种清晰的对应使行文整饬,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我们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可以尝试借鉴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分析问题方法的分析方向是常见的并且是实用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因分析法。即对作文材料中的主要人物或事件作出的关键行为或产生的结果进行原因的追问和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行文之前,我们需要有总体的考量和分析,做到思路清晰,在总体思路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文章的论述层次,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加具有条理性。
一般而言,论述的结构有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无论是哪一种结构,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都要注意总论分论,对应得当,借以保证文章层次结构的清晰。同时,还需注意分论点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可无序、重复、包容、矛盾等等。
三、对比举例,透彻精辟
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论证充分有力。要使论证充分有力,正如前面的阐述,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进行分别论述,分论点论述清楚了,中心论点自然就论证充分透彻了。同时,论证方法的丰富无疑会给整篇文章加分。本节课在分析文章的主体论述部分即二、三段时,着重分析了语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本着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我们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模式,学生自主讨论、补充、总结,学习探究过程中我们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论;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通过对文章第二段的分析,学生们总结出,首先,作者将“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作对比,“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从数量上说明了韩魏楚三国的失败“固不在战矣”,进而印证了第一段提出的“非兵不利,战不善”,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论证的例子。其次,作者将韩魏楚三国祖辈父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后代失地的容易作对比,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同样进一步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再者,“诸侯土地有限”和“暴秦之欲无厌”又是一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诸侯各国奉献土地的妥协,和秦国无法满足的侵略野心。学生们从自己挖掘出的多组对比中感受到文章所突出的矛盾的尖锐,同时领略到了作者严密的论证思维和清晰的论证思路。正是因为有了文中多重的对比论证,才使得文章的论点得到更精辟的阐述。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一二,相信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文章的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从而对应分论点,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列举齐国的事例,阐述他在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时,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那么,显然“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用武而不终”的事例,指出他们又处在“秦革灭殆尽之际”,因而得到和韩、魏、楚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中,通过学生们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主要通过列举事实的方法进一步论证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议论文写作虽然重在说理,但是“事实胜于雄辩”,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只是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所举事例必须真实具体、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同时注意对所举事例要进行概括和分析,不能以叙代议,以事代理。
再深入细致地挖掘文本,同学们可以根据之前的讨论补充出额外的内容。例如:本文的第二段还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法。“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就是明显的例子。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形式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既能增添文章的风采,又能使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引证法,即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的方法,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除此之外,第三段还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综合使用多种论述方法会使文章论证更有力度、更丰富、更深刻、更透彻。
四、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本文中的内容看似处处说六国,实则却是处处刺时事。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六国的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则是北宋的现实。我们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两个背景知识即六国破灭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把握,使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到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也完成了我们教学设计设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
苏洵用精炼的文笔、独特的视角,发表深刻的见解,希望用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借史立论,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论点,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政治见解。从古代的历史事件过渡到现实的政治环境,显现出它的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语言表达气势磅礴,内涵传递含蓄婉转,问题揭示明确尖锐,结尾收束沉着有力。
苏洵对六国的历史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抓住一个问题,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并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作文写作中也可以适度借鉴借古讽今的手法。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我们经常会针对某种事件或者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认识,其中不乏对经典历史素材的选取和运用。因此,我们可以着眼于所选素材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使精确的历史素材得当的运用,从而增添文章的丰富性和厚重感,同时,以史鉴今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委婉含蓄。
以上是本课中针对《六国论》写作范式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借鉴意义的浅谈。本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探究说理性文言文的论证方法,展现古代史论文体对现代高考作文的借鉴意义。秉承着新课程背景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忌浮虚,讲实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关注学生的学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有针对性地设置。确保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适中。多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精选资源。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深度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注重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的角色退到一个导演和点拨者的位置,指引着学生思考的方向,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交流和沟通的姿态去探讨。学生们在老师的情境创设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彼此交换思想和认识,对于知识学习和探索的快乐在交流碰撞中生发。总体来说,本节课完成了所有预设的内容和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处处体现出的是教师的智慧和探索,也许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暂,但离不开每位教师的长时间的学习与摸索,对于课堂教学这门学问来说,求索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高考英语议论文的写作 篇2
议论文主体段是指议论文展开议论,充分论证论点的部分。议论文要有说服力,必须有理有据,有理就是有道理,符合客观规律,有据就是有根据,经得起实践证明。这也就是说议论文的主体段的作用就是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去证明文章的观点。那么如何使议论文的主体段写得既充实丰满又逻辑清晰呢,
相比较而言,一段内的文字结构如何安排常常是大家头痛的问题,通常会出现以下错误。1.用大段大段的叙述代替论证,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文体不明,详略不当,没有目的的信口开河。2.空洞乏味的议论,缺乏必要的事实支撑,车轱辘话绕来绕去,论述肤浅无力。3.虽能注意有事例有论述,但却是水是水,油是油,没有分析,论点就如同生硬地贴在论据上面的标签,缺乏说服力。
那么如何做效果才好呢?可以这样做:1.主体段每段要有段首句,作为本段论述的分论点,开宗明义,点明本段所重点论述的问题及主要观点。2.针对论点选择合适的角度合理剪裁已有的事实论据,要求指向性强,重点突出,有力证明段首分论点。3.分析事实论据,着重挖掘论据与论点之间的一致性,使论据与论点之间的结合更紧密。从而有效地构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论据鲜明有效:4.总结论述,使段内结构形成总分总结构,结构严谨周密。
如果主体部分每一段都按照这种结构来写,那么主体段之间就构成了相似的排比段,整篇文章必然浑然一体,文章会更有蓬勃的气势。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论据叙述的角度,要针对论点,进行剪裁,同一素材,因论点的不同,侧重点一定不同。
例如有一则典故“洛阳纸贵”是这样说的晋代的左思,相貌丑陋,口吃严重,他在成名前先后学习过书法、琴术,终是一无所成,这也引发了其父的不满,认为自己的.儿子一无是处。左思后来潜心学写文章,构思十年,在室内厅前走廊甚至厕所,到处都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便随手记下,废寝忘食,最终写出《三都赋》,洛阳城里的人抢着抄写,引起纸价上涨。后来“洛阳纸贵”就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典故,用来赞誉佳作有名,风行一时。
这则论据如果要用来论述勤奋的重要性,可以选择左思从一无所长到成就名作《三都赋》,历尽十年艰辛这个角度。具体的可以这样写,左思写《三都赋》时,在室内厅前走廊甚至厕所,到处都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便随手记下,废寝忘食,终成名作。如果要论证人才是不拘一格的,就可以选择左思在潜心学写文章前曾学习书法,又攻琴术,但都没有成功,这个角度可以说明培养人才重在发掘其内在潜质,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左思文章千古却相貌丑陋,口吃严重,这个角度可以去论述人无完人,重在有内涵的道理。这则材料还可以论证要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以从左思父亲的角度,把左父对少年左思的评价与成年左思的成就做对比,否定其父的做法,从而说明要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事物间关系的角度,左思《三都赋》的轰动,引起了洛阳纸价的上涨,可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可从上涨纸价的商人谈起,谈机会的重要,要善于抓住机会。总之,选择论据论证论点,要选择最切近论点的角度,剪裁最能支撑论点的部分,进行论述。
2.论点与论据之间要有针对性的论证过程,使之结构严密,水乳交融。
例如“做真实的自己”的一篇文章。主体段为两段,分别选择了李白、庄子两个事例,这两段就可以这样写:
做真实的自己审视的是自己的内心,拥有的是赤子情怀。看,那位对月举杯,高声吟诵的李白,纵然满怀远大的志向,身处长安城内,但心中的愤懑何处抒发,那不是真实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真实的李白回来了,浪漫潇洒,放荡不羁,能使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啸带三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就是李白,真實得不掺一丝杂质。
李白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回了真实的自己,便省去了劳身之苦,古之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酒仙之名传千古,诗仙之名流百世。
真实的自己不需太多修饰,你就是你。看,那极冷眼的庄子,池边钓鱼,前方是清澈的河水,后边是一国之君的臣子请他拜相,庄子不加修饰,直言不讳不愿为政所累,只愿像淤泥中曳尾的乌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就是真实的庄子,不向名利妥协,一心追求逍遥自在。于是庄周化蝶的美丽传说被后人传诵,逍遥游成为后人自由洒脱的人生理想。
说庄子冷眼一点也不过分,一国的宰相他都看不上眼,但后人却一直很尊崇他,庄周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印刻在后人的脑海里。
一篇议论文,写好每一个主体段,主体段之间采取正反对比式、层层推进式、并列式等关系模式,使段与段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就会取得论点突出、严谨充实的表达效果。
总之,文章主体段写得好与坏,决定了文章是否充实、是否有说服力。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要先声夺人,要给读者眼前一亮之感,但实际上如果不想给人绣花枕头做表面文章的坏印象,还必须要扎扎实地写好文章的主体段,让你的文章经得起品读,优秀得货真价实!
★ 高考语文满分议论文800字作文
★ 语文高考满分议论文800字
★ 高考议论文
★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 语文学科论文范文
★ 高考议论文满分作文
★ 高考议论文作文痛苦
★ 高考议论文平等
★ 高考满分议论文范文
试论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突破艺术 篇3
一.见解独到,卓尔不群。文贵有“识”,写作高考议论文尤为如此。所谓有“识”,简言之,即观点深刻、见解独到。“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也是衡量所发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评论事物、阐发道理,只有见解深刻、独到,方可卓尔不群。
1908年的一天,在南洋爪哇,一位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在宵禁时间要回家,为避免荷兰巡捕的查罚,就拿出一块钱叫一个日本歌女送他回家。荷兰巡捕不敢查日本人,富翁被安全地送回家里。(某市高考作文训练题)
看了这则材料,一些考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下列种种感想:
A.一块钱能支使歌女荫护富翁安全地回家,可见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
B.富翁让歌女荫护回家,有失人格体统,真是利令智昏。
C.用一块钱避免了高额的查罚,可见富翁很有经济头脑,在当今社会这种头脑是不可或缺的。
D.富翁机智、巧妙地利用了歌女的荫护才回到家里,真可谓“君子善假于物也”。
E.中国富翁竟不如一个日本穷贱的歌女,这很能说明自身的穷富不能决定自身的地位,而国家的强弱却能影响国人的地位。
上述诸见解,立意平庸、落于俗套者有之;失之肤浅、流于空泛者有之;甚或认识荒谬、严重偏离题旨者亦有之。而比较其科学性、深刻性来说,观点E显然是高出一筹。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其完全切合题旨,更因为其见识超群。
当然,能否发表深刻独到见解是以是否具备较高思想认识水平为前提的。它也取决于是否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思想深邃、认识水平高,就不至于发表类似上述C、D的观点;思维品质好,也就是说具备了广阔 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思考问题就能纵横驰骋、左右逢源,既可横向拓展,又可纵深开掘,发表见解也就不会囿于成见、落入窠臼,或失之肤浅、苍白无力。
二.贴近生活,映射时代。早在千年以前,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这样一条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今,虽说时过境迁,但它的光耀依旧,仍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它一直启迪人们写文章应贴近生活,映射时代。写作高考议论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写文章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体现时代精神,从而具有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否则,就只能写出些脱离实际、毫无针对性的空泛之作,这样,在角逐中难免留下遗憾。
想起30多年前的1979年,那年全国高考作文副题选用的是明代刘基写的《郁离子》中的一则寓言材料,这则寓言说的是有位赵国人养猫治鼠灾的故事。猫既吃老鼠,但也偷吃主人心爱的鸡,是留下猫呢,还是赶走猫?结果,那赵国人没有采纳儿子的建议,而是坚持留下猫。事实表明,就这件事谈谈认识可谓“见仁见智”,而真正慧眼独具者却不光能正确认识到:“处理事情要权衡利弊轻重”,“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能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颇富创见地发表出既贴近生活又映射时代的感想来。当年,有篇《养猫的得失及其它》的文章,曾这样写道:“猫吃鸡固然是不利因素,赵人也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没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但我们当代人总该比古人高明些吧。试想,如果我们用筑鸡窝、置鸡笼、猫鸡分养等办法来兴猫吃鼠之利,克猫吃鸡之弊,使养猫这件事更符合人的愿望,让人们既避免鼠灾,又能吃上营养丰富的鸡蛋,岂不两全其美?”这是多么貼近生活的论述!不仅如此,有人还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生发出如下宏论:“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在汲取外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又想方设法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腐朽风气的侵蚀,既重视发展物质文明,又注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毋庸讳言,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精辟论述,在当时不光贴近生活,而且极具鲜明的时代感。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叫绝,得益匪浅。因此,像这类出类拔萃的精思佳作,一旦在高考答卷中出现,又何愁不脱颖而出?
三.说理辩证,切中肯綮。写作高考议论文要想获得“突破”,论事说理当以周密、透辟、中肯为致力点。而要把道理说深说透,关键在于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是一面洞烛幽微的明镜,也是一柄锐利的解剖刀,运用它认识事物、剖析问题、阐明事理,可以高屋建瓴,胜人一筹。
以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一道作文样题(原为1991年高考作文题)为例。这是一道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文题: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我们认为,发言稿的质量如何,能否在论辩中取胜,主要就取决于说理辩证与否,而不在能否“自圆其说”。文题中的观点一“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相对合理性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是无可非议的。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诸如孟母三迁、狼孩的故事都可证明这一点。而观点之二“近墨者未必黑”与观点一相比,则有深刻的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对观点一的辩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也是正确的。因此,不管选定哪一方,都不应轻易否定另一方,都必须对问题的实质作一番辩证分析。比如,在选择“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题进行论述时,倘若对“近墨者黑”这个观点一概加以否定,就会显得片面、偏激。因为论题“近墨者未必黑”(其关健词“未必”)并不等同于“近墨者不黑”,它是以不排斥“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为前提的。所以立论时,对“近墨者黑”的观点是不应全盘否定的,而应承认其相对的合理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来个“推陈出新”,对之加以辩证否定。这样,不仅扣住论题中“未必”一词,更重要的是也使说理辩证中肯,令人信服。此其一。
其二,论述时,如果仅列举事实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而不讲清道理,即“近墨者”何以会“不黑”,那论述显然是缺乏深度,难以给人启迪的。这同样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深入剖析这一问题,那就是从内外因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考虑:客观环境(外因)固然重要,但关健还是主观因素(内因)起决定作用。“近墨者”之所以“不黑”,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乎此,说理所显示出的力度以及反映出来的思想深度与认识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华义平,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兴化。责任编校:舒 坦
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材料选用 篇4
议论文是我们在高考作文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文体,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则是一个必须考虑也大有讲究的问题。这里所谈的材料选用,主要是指议论文的论据材料选用。高考中如果是写议论文,我们根据题目(或是命题,或是话题,或是材料等)确立的观点再好,如果没有恰当的选用论据材料,也是没有说服力以致会严重影响得分的。
材料的选用,其实可以分为“选”和“用”。先说“选”。选就是选取。议论文的论据材料,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材料两类。作为高中生,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材料积累,包括源自古今与中外、科学与人文、书本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考场上一篇八百多字的文章里,究竟选取什么好呢?是选苏轼的乐观旷达对待人生,还是选刘翔的奥运因伤退赛到亚运会的再显雄风?是选“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是选“江山代有才人出”?……这就有个讲究选取原则的问题。首先,是要讲一致性。所谓一致性,就是材料和文章所持的观点高度的吻合,材料能够证明或推导出观点,这是文章具有说服力的根本所在。如2009年全国卷题目,是就“动物管理局让兔子、小狗、小龟、小松鼠等上游泳训练班及有关评论”这个寓意性材料作文,有篇叫《看,参差而美丽的五指》的优秀作文,观点是“优点和缺陷共同组成了与众不同的人,成功永远不能脱离个人特质,要扬长避短,发掘特质”,选取的材料有罗丹由青年时期潜心画技转而学习雕塑终成大师,齐白石未专攻文学而在画坛上建树终成艺术泰斗,朱光潜在生物、数学等学科中绕了一圈最后选定美学终成美学名家等。这些材料和文章观点就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说明了人要成功得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的道理。其次,要讲典型性。词典对典型的解释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议论文选取典型的论据材料,就是指选取“某一类”中最有代表性的个体。这一个体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一般的,体现出个性与共性、具体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对于说明观点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2010年山东的题目是阅读列夫·托尔斯泰“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句话,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篇文章。有篇叫《阴影之美》的优秀作文,所持的观点是“阴影之下的苦难和泪水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就是穿破阴影后,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选取的材料是“俄罗斯的索尔仁尼琴”。索翁曾被判处劳改、流放,后又流亡多年,“正是他那埋藏于阴影之下的苦难成就了他”,直至“在万众瞩目的光明之下接受普京总统颁发的国家奖”。索翁的人生,正是“阴影之美”的人生!他的经历突出反映了光明和阴影构成人生的独特风景这一普遍道理,作者选取这一材料就很好地体现了典型性的原则要求。
再说说“用”。“用”是指对材料的处理和表述,是材料在文章中的物化和呈现,是对材料所蕴含的意义的揭示和发挥,诸如引述角度、叙写详略、表达方式以及材料与观点的黏合等。就事实性论据材料的引述运用来讲,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引述要紧扣论点。一个材料往往蕴含着多种意义,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用在一篇特定的文章之中,它的使命就是为某个观点服务,和此篇文章的此个观点保持高度的统一。因此,引述材料就需要把握好侧重点和角度。比如,我们说居里夫人“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这是侧重于突出她的贡献和价值;说她“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而这又是侧重于突出她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人贵有自知之明、广开言路非常重要、提意见有时也得讲点委婉艺术等观点,但是在不同的观点之下就要求对故事材料做不同的引述。2010年湖南作文题目是“早”,有个考生的观点是“早固然有早的好,但晚了、迟了也不见得不能转变成早”,文章选取的材料之一是“‘英国达人’苏珊大妈”。苏珊大妈由一个普通的英格兰老妇成为了“平民天后”,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平民也可不平凡、兴趣是成功的最好老师、梦想的实现“在于心的归附与认同”等观点,问题就看你怎样去引述。这位考生的引述是:英国著名选秀节目“英国达人”近来捧红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天后苏珊大妈。参赛前的苏珊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行的英格兰老妇,而她的一曲《我曾有梦》使她名传天下。当她站在台上引吭高歌的时候,心中定然有一个信念,那便是向所有人证明,我仍有梦。她站在一个很低很低的起点,在一个很晚很晚的时刻出发。但她成功了,她完成了人生的一场华丽蜕变。她晚吗?太晚了!晚到了一个可以做奶奶的年龄。她早吗?还很早!她还有无穷的精力与未知余生可以飞翔,可以追梦!作者紧扣自己“早有早的好,晚了也未必不好”这一独到见解引述苏珊大妈的材料,使材料和观点高度统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引述要与议论结合。议论文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事实材料是为议论服务的,从论据材料“用”的角度来讲,并不是做纯粹地引述,也不是引述出来后就完事了,还要考虑如何使材料和观点黏合起来,这就需要做到引述和议论紧密结合。这里的议论是相对引述而言,其实议论就是指分析说理,目的就是要揭示出引述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揭示出材料和观点的内在联系。引述与议论如何结合,大致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在议论后引述。如前述《看,参差而美丽的五指》一文,先做如此议论:人岂非如此?优点和缺点共同组成了与众不同的人。全面发展难道就推倒了扬长避短吗?成功,永远不能脱离个人特质。扬长避短,发掘特质,如同起跑线上标准的姿势,为视线之外的终点确定了方向。此后,再引述罗丹、齐白石等人发掘自己特质、正确定向的材料。二是引述中议论。如前面谈“引述要紧扣观点”时所举的例子,作者在引述“苏珊大妈”这一材料时,或边述边议,或述中带议,述议同行,议述一体。三是引述后议论。如前述《阴影之美》一文,在引述了索尔仁尼琴和李清照的材料之后,再作如此一番议论:光明之美,美得鲜艳,夺目,众所周知,而阴影美得太过含蓄,常被人遗忘。阴影之美,美在它的低调,不张扬。美在它对人的心灵“润物细无声”的浸染,美在它对人格长久而坚韧的塑造。人们常常因为苦难太过深重而想要远离和摒弃它,但当我们真正感受到阴影之下的荣耀时,才会理解它的珍贵与可爱。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只有真正领悟阴影之中苦难的力量,才会在光明之下接受属于自己的荣光。这段议论分析,是事实性材料引述的逻辑延伸;有了这样的议论分析,论据材料也才可以说“用”出了深刻的意义。
高考材料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篇5
高考中,常见的议论文写作是材料议论文,很少有命题作文的考查。材料作文以现实针对性强,不易猜题、押题等优点深得命题教师青睐。
材料议论文的写作审题是关键。近几年的高考并不在立意上给考生造成太多的障碍,但是立意除了准以外,还有一个新颖的问题,“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是写作得以出新的关键。
材料式议论文的写作要充分利用好所给的材料,首先我们要读懂材料,然后我们以此为基础,根据写作要求去构思为文。
1、材料式议论文的立意:
①多对象定向法
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自选角度”要求的写作题。写作时我们要从阅读中选取涉及到的各个对象,为文章写作确定一个最佳角度,“最佳”包含该角度有内容可写,选题新颖深刻等方面的.内涵。
示例:
有这样一则材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尽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孙子•汤问》)
a、选对象:薛谭、秦青
b、选角度: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不仅会教歌,也会教做人;讲究教育方法,善于诱导。)
c、延伸立意:见上面括号内
完成了上面的几个分析以后,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写作了。
②求同思维法。
这种方法往往适用于多则材料或一个含有相同因素的单则材料。
示例:阅读下面材料,归纳出共同点,写一则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有人问球王贝利最喜欢的进球是哪一个,“是下一个。”他这样回答。
(2)有人问著名导演谢晋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哪一个,他答“下一个”。
分析:两则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共同的是永远有追求,没有功成身退。这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围绕这一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定一个议论的中心:人生,永无止境的奋斗舞台。(‘的高考作文与此相同)
③求异思维法。
适用于多则材料。应透过寻找材料间的不同点确定议论中心。同样的材料,如果我们再另外加一条,恐怕就不能像②所说的那样立意了。
(1)(2)同上
(3)期中考试刚刚考完,小明面对自己的成绩,淡然地说,“看下一次。”
分析:这三个材料,前两个有共同点,第三则材料就没有这样的相同点了,相反,文中的“淡然”一词,明显标示出小明对待成绩的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确立中心论点时,就应瞄准三则材料的不同点,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得出“要立足现实,正确对待成绩”的结论。
④关键词法
有人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对此,你如何理解?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则议论文。
分析:该句中有两个词语“也”、“笑”很关键,“也”标明“你”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互动性,“笑”实际上富有隐含意义,含有乐观的意味在里面。明白了这个内涵,我们就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了。写作的角度确定有时还要依题干的要求来定,有时作文题要求只依据所给材料的中心拟题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选准写作的中心了。
2、材料或议论文的行文
该种作文在要求上一般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要求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一个是要求以材料为话题,引出相关论点。两者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前者要围绕材料展开议论,后者可以脱开材料,只是以其为话题就可以了。
①前种类型的写作一般有这样的思路:
a、概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材料内容,力保所用内容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语言精炼。
b、提出中心论点或提出议论的范围。
c、回评材料或引述事实,理论论据证明论点。回评就是根据概述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明确如何得出这个观点或为什么会得出某个观点。引述论证就是对论点进行事实或理论的证明。
d、联系现实,展示写作此文的现实针对性,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写作的目的性,针对性突现出来。
e、收束全文,重提材料。
课文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可以作为写作材料或议论的范例。我们举《恰到好处》这一例说明一下。
浅谈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 篇6
技巧一:拨云见日,准确审题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受到青睐,这就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炼中心,因此审题立意就非常重要。立意,“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准确的立意,即使语言结构再好,也只能归于二类三类作文,审题时要注意:1.从材料给我们提供的内容确定材料主题是什么。关键词往往是文眼,它蕴含材料主旨,因此可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2.要善于联想想象,只有这样才能由此(所给材料)及彼(自己的认识)。
技巧二:巧拟题目,准确新颖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新颖亮丽的标题,首先能抓住老师的心,给老师好的印象,使老师对文章有了阅读兴趣。一个好的标题,或是文章主旨立意的体现,可以总领全文,开宗明义;或是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语句,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部分学生写作时由于开始拟不好标题,干脆写完后再添,可是很多忘了添上,或是时间不够没有添上,失分严重,“题好一半文”,一个准确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回味之思。
技巧三:先声夺人,扮靓凤头
古人强调为文“起要美丽”。因此,作者如果在文章开头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或一连串的比喻拟人句,就会造成浩浩声势,增强感染力,但应当注意,一定要围绕中心立意来设置开头语句,并且开头一定要点明中心论点,让急于知道你文章是否符合题意的阅卷老师吃上一颗定心丸。
技巧四:调动积累,充实猪肚
在议论文中,要做到“有理有据”,至少要详略得当地列举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古今中外自然社会中的素材都可入笔,选取素材时应注意:1.围绕立意选材;2.选择真实材料;3.选择典型新鲜材料;4.选择熟悉材料。列举事例边叙边议,切忌单纯列举事例。
技巧五:耐人寻味,舞动凤尾
文章有了好的开头,还只是成功的初步,结尾是文章的压台戏,更要唱得精彩,也可说是大音余响,须唱得荡气回肠,韵味绵绵。好的结尾经常要么激情号召,掷地有声,戛然而止;要么委婉缠绵,含蓄有致,发人深省,余味深长。好的结尾方法有:1.首尾照应式;2.呼唤号召式;3.引用佳句式;4.收笔归旨式。
技巧六:展示文采,美语陪伴
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应是语言。语言的最低要求是通顺,更高要求是生动。生动就是要高于文采,能给人以震撼力,但优美的语言表达需要平常多积累优美语句,多读佳作。
高考英语议论文的写作 篇7
一、立好烛, 规范结构
对同学们来说, 写作议论文有一个清晰而规范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下笔前, 仔细审题, 明确论点, 然后写好开头, 用一段话或一句话自然过渡。
议论文的第二要素是论据, 观点要让人信服, 必须有足够的支撑材料, 这就是论据。文中所用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所以, 同学们在写作时必须明确:“我选用这则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我建议同学们, 写作议论文, 可以借鉴鱼骨结构:鱼头是首段, 鱼中心脊梁骨是论点, 两侧的小骨是论据。所有的论据都必须紧紧围绕论点展开论证, 论据要经得起推敲, 才能增强说服力。正如每根鱼骨的存在都是为了撑起一条完整的鱼, 议论文中每个论据的存在都是为了论证观点。而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要阐述明白, 以证明这一论据使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可避免出现“论点+论据”的脱节型议论文。
在论证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常用结构。
并列式, 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来阐述。这种论述方法是议论文拓展思路、论证分析的有效手段, 每个分论点自成段落, 意义相关又相对独立。如2003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 一位考生在阐述“不要让名利遮住你追求卓越的双眼”时, 采用了并列式论证方式, 分别论述了三个分论点:“抛开名利, 你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和潇洒的人生”“抛开名利, 你会得到世人的尊重”“抛开名利, 你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每个分论点分别论证, 共同证明“名利遮住双眼是不对的”这一主要论点。
递进式, 即围绕中心论点, 逐层深入说理。2012年上海市的高考作文, 要求围绕微光写作文, 一位考生在作文开头时就提出“抓住那一次微光, 把它变成强光, 成功者或许是你”的论点, 之后逐层论述, 引用中外名人的事例来阐述“抓住微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下面说下议论文的结尾。其实, 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 它是评卷老师重点关注的一个环节。所以, 议论文结尾的写作, 要收束全文, 突出中心论点;呼应首段, 前后照应, 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和完整;不能草率收兵, 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 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二、点亮火, 文采飞扬
议论文的结构就像蜡烛, 立好烛之后必须点亮火, 才能光芒万丈。但是如何点亮火呢?我认为, 这个亮应该主要点在两个方面———内容和语言。
一是内容, 即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文章所引论据从根本上讲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而在于力量的大小, 能否支持论点的确立是首要的, 其次便是论据是否新鲜典型。同学们总是容易进入“名人的口袋”的怪圈, 反反复复引用里程碑式的名人, 说到坚强便是海伦·凯勒, 说到文学便是鲁迅, 每年高考都有无数“史铁生断了双脚”等等。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选用接地气的素材, 从生活常态、万象社会中去选择素材, 例如本文后面所附的绍兴市职教中心沈淑媛同学的一篇作文, 她选用了李健、王家卫的事例做论据, 这些人物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 但是作为媒体人, 他们有社会影响力, 用来做作文素材既新鲜又有效。同时, 使用论据时要避免一边倒现象, 建议同学们学会使用正反对比的论据来论证, 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进行对比举例, 这样能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例如阐述“对着生活微笑”的观点, 有考生将陶渊明、施特劳斯和沈从文三个正例与陆游、纳兰性德两个反例进行对比, 强化了观点。
在概述论据时, 我建议使用排比句。对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论据, 不能或不需要讲得太具体时, 我们可以采用排比的方式列举, 既充实了论据, 又显得有气势, 同时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学修养。
最后, 建议大家素材回归自身, 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以学生的事情或看法来论述观点, 真实贴切, 如后面所附的例文中, 作者将高三同学学习生活的现状, 用来论述“强基础, 借外力”的观点。
二是语言。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 重视论点的提出, 论据的选择, 论证方法的选用, 结构的安排, 却往往忽视了语言的锤炼。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一本正经, 便是老气横秋, 索然寡味, 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所以, 我们要学会亮化文章的语言。
第一, 亮化开头与结尾。我们说“未成曲调先有情”“回眸一笑百媚生”。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部位, 所以在写作时, 开头要精彩亮丽, 结尾要响亮有力, 头尾要呼应精彩。议论文开头, 为了精彩且引出论点, 我们可以选择设疑、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方法, 也可以引述名言, 讲述故事, 但核心是要引出论点。例如后面的例文中, 作者运用一系列的设问, 构成排比, 引述苏轼的话来阐述论点, 简单而有力。
在结尾的亮化中, 我建议使用排比、顶针、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一方面加强语气, 另一方面突出观点, 优化语言。例如在阐述理想的作用时, 有位考生用“梦想是什么?它是绳, 扬起了希望的帆;它是帆, 推动了前行的船;它是船, 飘荡在理想之海;它是海, 托起了明天的太阳”作为结尾,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 妙语连珠, 环环相扣, 点亮了结尾。同时, 头尾要互相呼应, 照应标题。这样, 不但显得首尾圆合, 而且能够显示考生的话题意识强, 文章主题突出。如绍兴一位考生在论述“世界在变, 道不变”的论点时, 头尾如此设置:“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什么该变?什么不该变?”两句话结构一致, 内容相似, 两句反问将文章完美收尾, 关合严密, 给读者留下了整体性的美感。
第二, 素材表述准确。议论文选用素材不是人物介绍或事情阐述, 每个素材的选用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在表述素材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它使用的目的, 做到贴切, 避免出现百科式的人物、事情介绍。同时, 也要注意语言的美感, 灵活使用整句和散句,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适当加入哲理名言。这些方法都能让议论文文采飞扬。
【例文赏析】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高楼为何能耸立于大地?桥梁为何能横跨于江河?牛顿又为何能成功?高楼的建立需要牢固的地基与精湛的技术, 桥梁更是如此。牛顿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 都要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与前人的理论基础。
苏轼曾说:“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基础是关键, 只有通过不断积累, 夯实基础, 借助于他人的力量与坚定的信念, 方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取得成功。人生犹如下跳棋, “铺路”是关键, “借路”亦必不可少。
多少人拼死挤上娱乐头条, 可最终不过昙花一现。为什么?因为本身不够完美。
有这样一种声音, 温润而铿锵, 诉尽情意绵绵, 道尽人生苍楚。它柔软地滑入我们的心灵, 打动我们。这种声音, 正是李健的歌声。比不过童星出道早, 拼不过偶像派的帅气, 可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音乐的高峰上, 他用十多年的默默无闻来打好音乐的基础, 然后借助“我是歌手”的舞台, 把他的声音融入每个人的心灵。正是有长时间的积累与歌唱平台的助推, 方能获得如今的名气。
又如“长脚大王”王家卫, 一部戏花费多年时间, 字字考量, 后受到其老板的赏识, 借助于他的力量, 终获成功。再看看李安, 以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第一名毕业后, 因未得拍片机会而在家带小孩六年, 直到台湾某公司找他拍摄《推手》一片, 方才一举成名。多年的辛苦打拼, 经验积累, 终于使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雨果从小爱好文学创作, 对文学产生兴趣时, 便开始写诗, 曾经历“七月革命”“六月革命”等动荡时期, 可谓人生艰难, 但这些经历反而催生了他如此多名作的问世。
如今的我们, 面临着高考的重重压力, 唯一能做的, 就是夯实基础, 克服难关,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人生亦是如此, 先前的积淀好比高塔的底座, 想要攀上高处, 不克服困难并借助它的力量前进, 怎么能行呢?他人的事迹与克服困难后的经验无疑是我们攀上高峰最好的借力点。
正如《平凡的世界》所言:人生有多少无奈与惋惜, 又有着怎样的悲苦和感伤, 雨侵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 静静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而这些苍楚与落寞何尝不是一种积淀呢?正是有了无奈与惋惜、悲苦与感伤, 我们的奋斗与触摸理想的岁月才会更真实。
正是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厚积与“灯火阑珊”的映衬, 那“蓦然回首”才会更为动人。
前行路上, 因为有厚积和借助, 薄发的景致才更为动人。
【分析】这是一篇中职学生的考场作文, 虽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是对于中职同学的应试作文而言, 其中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作文材料内容为:
姬中宪在《传承》这篇小文章里这样写:
小时候和爸爸下跳棋, 爸爸教我, 下跳棋有两个基本技巧:一是“铺路”, 把自己的棋子间隔排开, 方便自己腾挪跳跃;二是“借路”, 当双方棋子短兵相接时, 还要善于借助对方铺好的路, 直捣黄龙。
考生牢牢抓住中心, 时刻不忘点题, “‘铺路’是关键, ‘借路’亦必不可少”的论点鲜明地呈现在开头, 干净利索。素材的选择比较新鲜、丰富, 李健、王家卫的事例, 既有影响力, 又有新鲜感。《平凡的世界》内容的选择, 既论述了文章论点, 又体现了考生的阅读广度。
高考英语议论文的写作 篇8
一、 精彩的开头是议论文成功的一半
《六国论》的开头十分出彩。文章开门见山, 开宗明义, 第一句话仅用15 个字便摆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简洁明了, 一锤定音。而且论点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 先反面否定“非兵不利, 战不善”, 后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 从而使观点更为鲜明。紧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中心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 用设问句式“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这两方面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 同时也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文章最后用“故曰:弊在赂秦也”作总结, 呼应开头, 重申了中心论点。总之, 文章首段点题, 极为简洁, 分析论点全面而有层次, 既是全文的总论, 又为下文的论述纲举目张, 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关键, 是灵魂、统帅, 而用简洁的语言, 把中心论点鲜明地摆在文章的开头, 先声夺人, 议论文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 高考应试议论文要尽可能把开头写明, 写出彩。
二、 清晰的层次结构是议论文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一篇好的议论文必定是一篇讲究构思、结构清晰的文章。精巧的结构离不开动笔前的精心设计, 作文如同建造房屋, 动笔前一定要先有个总体构思, 给文章画出一个轮廓, 方能写得从容不迫。一篇缺乏整体构想, 思路混乱, 过于从心所欲的文章注定是很难博得阅卷者喜爱的。议论文的结构, 统而言之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构成, 除去开头结尾, 文章的主体结构一般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并列式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论据的结构方式, 并列的几个层次之间关系是平行的, 它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并列式结构的优势在于论证全面, 眉目清楚, 有条有理, 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很容易把握作文的写作思路。
《六国论》篇幅短小, 脉络清晰。从整篇来看, 采用了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总--分--总”的结构非常典型, 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一种论证结构。全文共五段, 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 分两层来证明中心论点。第一层是第二段, 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第二层是第三段, 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此部分照应十分圆合, 真可谓环环相扣, 有条不紊。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主张———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合力抗秦。第五段借古讽今。全文虽仅有653 个字, 可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文章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代得十分清楚, 前呼后应, 论证严密, 精美绝伦。所以,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研究作者是如何提出、分析、证明论点的, 如果能把这一课的论证结构讲明白讲透彻, 且让学生铭记于心, 对议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三、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是使议论文说理透彻的有力法宝
高考议论文写作如何冲刺高分 篇9
一、规避高考议论文的写作误区
(一) 有论题, 没论点
一篇好的议论文, 一个精辟独到的中心论点是灵魂。既然要议论, 那就把话说明白了来讲道理, 如果单有论题没有论点, 人们往往很难理解你所表述的是什么, 更加不会信服你的观点。要明确表明自己的主张, 有确切的观点, 如果模糊不清, 若隐若现, 让人通篇找不出一个论点, 这样的文章毫无新意, 只是单纯的就论题泛泛而谈而已。
策略:在文章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用一句话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 议论角度逻辑混乱
有些学生在文章中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层次不分明, 论述单一, 即便是写出了层次, 也难以分清各个层次的关系, 使得文章单一, 毫无生命力, 纯粹是为了生拉硬拽拓展文章内容罢了。或者是文章逻辑不严谨, 分论点之间探讨的角度重叠交叉, 没有说服力。在文章中, 议论的角度要严谨, 如果没办法对一个中心论点整合, 那么通篇议论文就显得混乱。
策略:确立分论点, 明确文章议论逻辑, 围绕中心论点论述。
(三) 论据材料毫无新意
在阅卷者眼中, 往往都“喜新厌旧”的。但在写作中, 虽然古今中外论述的材料很多, 但绝大部分同学仍旧喜欢用些陈旧的事例, 比如说要写些克服困难的, 国外的往往引用爱迪生、贝多芬、海伦凯勒、拿破仑等, 国内的无外乎司马迁、李白、苏轼等等。虽然是典型的论据, 但是用多了就显得没有新意。阅卷者要的是新鲜感, 用来论证的论据要真实合乎主旨大意之外, 懂得“除旧迎新”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篇以写“坚韧”为主题的文章, 引用的是司马迁受宫刑、居里夫人炼铀、张海迪瘫痪学习, 即便是写得很好, 结构很完整, 语言很精炼, 但在材料的选择上, 这三则事例没有新鲜感, 难以吸引阅读了大量文章的阅卷者眼球, 想拿高分很难。
策略:由内向外关注时事变化
(四) 以叙代议
往往有学生区分不开叙事和叙例, 叙例是议论文中帮助论证观点分析问题的常用手法, 是给议论服务的。道理很简单, 但写作起来就容易忘记, 盲目的堆砌事例, 代替议论, 像叙述文一样细致入微的描述, 看似材料丰富, 但却很难突出中心, 没有深刻的寓意, 更无法说明道理。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学生对文章的要求不清晰, 也可能是学生在写作中知识匮乏, 不擅于总结和分析, 以至于写出来的文章文体不明。
策略:把论证事例高度浓缩, 少而精。
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 审题, 提炼论点
材料作文是各地高考的一个重点, 写好一篇议论文, 最重要的是能在命题或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命题或材料中心思想的集中概括, 提炼论点就是要弄清楚材料或题目的含义和信息,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考。
(二) 注重议论角度和论据选择
一篇好的议论文, 选对合适的角度和有力的论据来论述是基本要求, 准确把握文章的层次, 深刻准确的分析认识, 才能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广度, 围绕中心论点, 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概括议论的各个中心, 贴合议论角度, 新颖明确。保持条理性, 不然逻辑容易混乱, 不知所云。在论据的选择上, 无论是事实或理论论据, 也应围绕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述, 应该摒弃与文章各论点无关的论据, 使文章真实可信。
(三) 有效的叙议结合
在议论文中, 进行有效的叙议结合, 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避免文章结构分散, 推出论证观点。将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结合事例统一起来, 才能形成一篇出彩的文章。
三、高分冲刺技巧三招
(一) 新颖独特的开头
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又称“凤头”、“龙头”, 一般议论文有开门见山法;名言警句法;设问置疑法;抒情引入法;还有承接材料和设置修辞法。然后最独具特色的便是“故事性开头”。故事性开头法是通过讲诉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 引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新颖独特, 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要选择有利于引出论点的故事, 叙述不宜过长, 引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好。
(二) 层层递进的结构
依照逻辑关系, 将文章内容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 一层层分析解剖。在解剖中敢于自我批评, 拥有自知之明, 还要有追求真理的信念。敢于剖析自己才会有所提升。按照严密的逻辑, 将层次梳理清楚, 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的原则, 进行深刻论证, 当然, 也需要注意的是要各层次承接过渡要自然。
(三) 深思性结尾
在议论文的结尾处, 留下一个让人深思的哲理性结尾可以称是“豹尾”, 干净利落、简洁明快, 让人回味无穷。从一个设问中巧妙发问, 引人深思, 深化文章的意蕴, 使文章论点更深刻, 达到收纳总结的效果。
临近高考, 在复习中要注重效率, 高考议论文要写出高分, 无疑需要实之有效的方法, 规避误区, 还要多听, 多看, 多练, 注意各类题型的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仇巧玉.浅议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J].中学生优秀作文 (教学) , 2011, (02) .
[2]阳文桥.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探析[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06) .
高考英语写作的备考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考,英语写作,备考策略
江苏英语高考写作命题的特点一向十分鲜明,强调试卷有一定基础性、稳定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2009年的英语写作试题偏难了,对于农村高中考生比较生疏,我认为有其偶然因素,因为过难的高考要求将不利于省教育厅“五严”规定的贯彻落实,所以书面表达题肯定会保持高考命题的连贯性,又会考虑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经验和语言意识,以较好地把握选拔性考试的效度和区分度。
针对以上背景,我们该如何备考高考英语写作呢?首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让我们看看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评分原则:
1.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档次(语言地道、规范,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2.主要内容:覆盖所有内容要点;词汇和语法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语言的得体性;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
3.拼写和标点是语言准确性的一个方面,评分时,应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
4.词数少于130和多于170的,从总分中减去2分。
5.如书写较差,以致影响交际,将分数降低一个档次。
6.词汇、句型(高级)和语法多样化(较复杂)。
因此,要写一篇好文章,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覆盖了所有的要点(要点全)。
2.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高级词汇。
3.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连接词)。
了解了评分原则,对我们备考写作帮助非常大。以下我将谈一些高分的写作常用备考策略。
一、写作步骤
●审题———考生动笔前要仔细阅读试题,明确写作要求。审题包括审写作要求、审文体、审写作核心内容、审写作时态及语态和审人称等方面的内容。
●拟点———通过审题,拟出写作的基本的重难点,找出五、六个动词或动词短语;有时还可构思一些写作可能要用的句型、句式。然后再提炼要点,以备下一步使用。根据提示,理顺要点,既可保证不遗漏所要表达的信息,又可使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晰。
●联句———将上一步列出来的要点逐句表达出来,这是书面表达写作时较为关键的一步。完成这个步骤要注意: (1) 书面表达重在达意,千万不要简单直译,要用自己最有把握的短语或句型将意思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 (2) 如果碰到汉语提示中有一时找不到相对应的英语词语或句型时,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英语中常常会有一句多译的现象。 (3) 尽可能多地运用较高级的词汇和较复杂的语法结构,如复合句、倒装句、并列句、强调句和分词结构等。 (4) 选择正确的人称、时态、语态等进行表达。 (5) 如果是记叙文,还要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
●成文———将写好的句子组织起来,形成段落式短文。要注意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进、让步、转折、因果等关联词语,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润色———将一些“低级词汇”转换成“高级词汇”,将一些“简单结构”转换成“高级结构”,以凸显文章亮点,增加得高分的机会。通常采用的方式有: (1) 使用新颖词汇或搭配。 (2) 改变句型。 (3) 添加句子间或段落间的衔接词语。
●完善———文章草稿写成后,默读一至两遍,检查语句有无毛病,行文是否连贯,拼写是否正确,词数是否恰当等。经过检查和修改后,再认真誊写,力求卷面整洁。
二、高分技巧
1. 仔细审题,吃透要求。
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审要求、文体、人称、时态等。
(1)审要求
要特别注意高考书面表达题中的“注意”一项,因为这是命题人对考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试题提供的图画、图表或提纲,考生要进行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抓住要表达的信息点,特别是时间、地点、人物姓名等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会被扣分,甚至会被作为泄露机密论处。
(2)审文体
根据考纲要求,文体形式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试题要求写的是何种文体,必须弄清楚,因为文体不同,书写的格式和语言特征都不同。
(3)审人称
人称关系非常重要,按要求用第一人称或者用第二、三人称来写,用合适的身份、口气或语气来表达。
(4)审时态
根据要求来确定文章应该主要采用什么时态,如是日记,时态应以过去时为主;是书信,时态应以一般现在时为主;是说明文,也是以一般现在时为主。
2. 要点齐全,滴水不漏。
一篇高分或者满分书面表达必须是要点齐全,如果遗漏一个要点,要扣3分,因为评分标准最高档的要求就有“覆盖所有知识要点”。要想做到要点齐全,在动手写作之前,必须先把试题中所有要点以提纲式列出来,然后把它们组成句子,再根据逻辑关系重新排列顺序。
3. 好的开头,靓的结尾。
高考书面表达对于开头和结尾的命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供了开头和结尾,特别是应用文体,命题者并不在写作格式上对考生进行考查。另一种就是需要考生自己来开头和结尾,以下几种开头方式常被老师看好,如以俗语谚语或直接引语引出,当然也可以以疑问句、套语开头。文章能否得高分,关键还要看结尾。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就肯定能得高分。文章的结尾应根据不同体裁而定,或总结全文,或表明对所叙述的人或事的态度,适可而止,但千万不能草草收场。结尾一定要显得水到渠成。
4. 使用复杂结构、高级词汇。
评分标准A档(即21—25分)要求“尽力使用复杂结构和高级词汇”。如果能有几个复杂结构和高级词汇,势必能提升文章档次。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倒装句、强调句、感叹句、非谓语动词、插入语、with的复合结构、省略现象,甚至独立主格结构等都是复杂结构。高级词汇,在一篇书面表达中,只要用上2到3个这样的正确句子,你的分数不可能不高。
5. 用好过渡性词汇。
过渡性词汇是用来连接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连接词,它不仅使句子结构对称和谐,文章层次清晰分明,而且可增加文章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增加文章的得分。
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在高考书面表达评分中,如果书写不工整,尤其是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影响交际,就要降低一个档次(5分)给分。因此,在答题前应该先打好草稿,再工整地誊抄到答卷上。是否要加标题,一定要根据文体和要求而定。若是写成短文,千万不能按要求逐条表达,那样的话,别说得高分,就是及格都困难。
最后,写作部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字、笔迹。练字,英语、汉语都是一样,字写好了就能长分。咱们平常的时候字写不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在网上发帖,是不是要把你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码输进去。验证码如果看不清楚怎么办?旁边就会说看不清再换一张,如果你写字的时候字迹潦草,阅卷老师就会给你打一个低分,再换一张看得清楚的。为了把老师的注意力时间留在我们的卷子上,所以一定要把字写工整。
高考英语写作任务的设计 篇11
高考英语写作测试虽深受业界关注,但仍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测试开发程序。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测试使用论证为考试任务的设计和传统意义上的效度检验提供了行动依据,以该框架指导高考英语写作考试任务的开发,可以科学规划任务设计程序,清楚认识任务开发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收集测试合理化论证所需要的证据。
关键词
高考英语测试 写作考试任务 测试使用论证 测试开发
任何测试的使用都会对受众造成影响,所以,必须对测试使用进行合理化论证,以确保根据分数所做出的决策是公平的、产生的后果是有益的。[1]因此,一项好的写作测试远不止是简单地想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去写,尔后根据我们的判断来对写作样本进行排序[2]。周群指出,我国高考现有考试设计缺少教育和心理测量理论指导,设计过程流于行政化程序,考试设计开发结果缺少质量保障[3]。高考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其写作测试虽深受业界关注,但仍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测试开发程序。鉴于此,本文将结合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测试使用论证(Assessment Use Argument,简称AUA)探讨如何科学规划高考英语写作考试任务开发程序,以期为高考英语测试的整体效度论证提供合理化依据。
一、写作能力的界定
写作研究分为三大类,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视写作为文本产品,主要考虑在创造文本时可以利用的语言或修辞资源;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主要探讨在面临写作任务时优秀作者的行为,以寻求构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技能的方式;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则将写作情境特征上升到文本最终能够达到的目的,认为作者选择话语的目的是与他人交往,其呈现个人观点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4]。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写作的性质进行了阐释,其中涉及语言知识、交际目的、策略能力、修辞能力、情境以及体裁等多个因素,在设计测试任务时需要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写作行为的全貌。总之,写作本质上是一个交际行为,仅仅掌握书面英语规范不足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5]。写作是写作环境(如写作目的、目标读者等)与作者为完成写作任务、满足读者需求所采取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磋商,其表述的清晰性和观点展示的有效性取决于作者聚焦、组织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语言规范的能力。
二、写作考试任务开发的理论依据
Hughes认为,在测量产出性语言技能时,直接测量更容易操作。[6]然而,“直接测量”这一表述本身并不确切,如同所有的心理测量、语言测试,不管是采用多项选择的形式,还是要求考生进行短文撰写,提供的信息都只是关于某一内在特质的间接指标[7],因此可以说语言测试从未对语言行为背后的真实能力进行过直接测量[8]。事实上,行为并不等同于能力,如果考生表现较差,其原因不一定是语言能力欠缺,也可能是情绪低落、对任务话题不够熟悉或者没有准确理解考试任务[9]。所以,仅仅因为某种试题不是多项选择题、就机械地选用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1.AUA框架
AUA框架为测试开发提供了新视角,更为传统意义上的效度验证提供了可付诸实践的理论模式[10],可作为高考英语写作考试任务开发的行动依据。根据该框架,测试合理化论证过程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活动:清楚表述AUA声明(claim),以支撑“后果”和“考生表现”间的联系;收集支持AUA声明的相关证据(见图1)[1]。
图1:AUA框架[1]
AUA借鉴了Toulmin提出的实用推理模型,采用“数据→声明”的推理机制。[11]在整个推理链中,上一推理做出的声明成为下一推理需要的数据。比如,最基层推理依靠的数据是“考生表现”,而推理得出的声明包括“测试记录”和相关质量属性,在下一个推理过程中,测试记录则成为推理依靠的数据,以此类推。Toulmin的实用推理模型还包括另外两个元素,即理由(warrant)和反驳(rebuttal)。反驳指挑战或拒绝声明中所含质量属性的陈述,反驳能否成立需要通过相关证据来证实。理由指阐释声明中一个或多个质量属性的陈述,同样需要通过相关证据来证实。
测试开发包括两个平行的过程,即测试合理化论证过程和测试生产过程。[1]测试合理化论证是为了使测试的预计使用合理化。测试生产过程包括策划、设计、操作和试测,目的在于生产测试产品。将两者相结合才能确保能够使用测试来达到期望的目的。总之,测试开发者的首要责任是使决策者信服测试记录具有一致性,基于测试的解释有意义,不存在偏见,具有概括性、相关性和充分性,同时开发者还必须了解需要做出的决策,以及测试使用期望带来的后果[1]。
2.考试任务的开发
操作阶段的重心是开发考试任务,包括两个阶段,即确定任务开发的具体情境和撰写相应的考试任务说明[1]。任务开发的具体情境主要有三种:(1)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需要经过调整后方可用作考试任务说明;(2)目标语言使用任务可直接用作考试任务;(3)不存在目标语言使用范围,需要依据构念定义和考生特征来设计考试任务。
为确保对所测能力的解释具有概括性,需要界定和描述目标语言使用范围,并从中选取任务以作为考试任务开发的基础。Millman和Greece提出可以从两个维度对教育测量进行分类:所要做的推理类型(例如个人成绩、个人水平或群体成绩)和推理所适用的范围(例如所要做的推理是关于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或思维能力的获取、抑或是将来某个场景中的表现行为)。[12]在语言测试中,推理所适用的范围即为目标语言使用范围,包括一系列的任务或刺激、观测条件以及对反馈做出评价的原则[13]。该范围可大致分为两类:教学范围和真实生活范围。[1]前者的界定主要取决于推理类型,一项测试如果是用来检验考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即个人成绩或群体成绩),界定其目标范围就需要依据教学大纲、课程专家的判断和具体授课情况;如果是用来检验考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入学要求(即个人水平),则需要依据需求分析(例如调研胜任大学低年级学习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范围的界定则主要依据需求分析,例如衡量考生是否具备某一领域对外语能力的基本要求时,需要重点考虑该领域对外语能力的具体要求。
考试任务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考试构念的界定、考试任务的环境特征(如考试任务的时间分配)、任务输入和输出特征以及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记录考生行为的方式和任务作答指示。[1]撰写考试任务说明有助于在测试开发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以尽量减少不相关的因素,这样可以使推理更可靠、决定更公正。[14]一般来说,一项考试的风险性越大,其考试任务说明应该越详细。
三、高考英语写作考试任务的设计
1.关于考试任务的开发
目标语言使用任务模板通常需要经过调整才能用作考试任务说明[1],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高考英语写作考试任务的开发。高考英语测试的目标范围是高校英语教学,包括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因此,在开发写作考试任务前需要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典型的写作任务进行调研,以确定其主要特征。
任务特征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情境、文本材料和测试量规。[15]NAEP写作框架将写作任务开发指南分成三个部分,即话题、交际目的和目标读者。从这三个方面对目标任务进行调研实际上就是在探究任务的情境特征。Jamieson等人将语言使用任务的话题分为学术话题、课堂相关话题和课外话题[15],其中高考英语写作测试所涉及的话题主要是后两种。话题也就是写作的题材,其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考生的行为表现。写作任务的话题必须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因此选题既要参考对目标语言使用范围的调查,又要考虑考生对所选话题的熟悉程度。调研交际目的是为了确定写作的体裁。体裁可按照形式和功能来划分,从形式上可分为书信、实验报告、和议论文等,而从功能上既可以按照交际功能分为描写、邀请和致歉等类别,也可以按照话语模式(discourse mode)分为叙述、描写、说明和议论[2]。写作体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概化域,即考生在考试外将不得不完成的写作任务类型[2]。根据NAEP写作框架,在K-12、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场所中,最常见的写作目的是说理(to persuade)、解释(to explain)和传达(to convey experience)。董曼霞等研究发现,高考英语写作测试考查最多的体裁是应用文和说明文,未曾涉及议论文。[16]因此,有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增加对说理性体裁(即议论文)的考查。此外,展示读者意识是最重要的写作技能之一[17],写作,作为一项社会行为,通常是为了和他人交流思想,写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能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设计写作考试任务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使用情境中典型的目标读者,并在写作提示中予以明确。
对于独立性写作(independent writing),如现有高考英语测试中的书面表达题,文本材料指作答提示,而对于综合性写作(integrated writing),如读写结合题,文本材料则指所提供的阅读或听力文本。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目的均是为了测量考生的写作能力,因此需要控制文本材料的难度,以免听力或阅读能力影响到写作能力的发挥。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用汉语提供作答提示,可以很好地避免因为看不懂提示而无法答题的情况。然而,对于一些省份采用的读写结合题,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难度和长度是否适当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这涉及到考试效度的检验。
测试量规主要包括三个参数:问题、作答形式和评分标准[15],其中与写作测试相关的是作答形式和评分标准。高考英语写作测试中常见的作答形式有建构性作答(constructed response,即书面表达题)和有限性产出作答(limited production response,即改错题和读写结合题)。相比之下,书面表达题效度较高,测量也较准确,但是需要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和严格的评分程序才能确保评分的可靠性。此外,为了确保对所测能力解释的概括性,对考生作答的评价方式应该与目标语言使用范围中对类似任务作答的评价方式保持一致。[1]因此,评分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目标范围的调查。此外,不管采用整体评分法还是分析性评分法,评分标准制定的出发点均是考试构念。由于现有考试缺乏对考试构念的明确界定,其评分标准主要关注对语言知识的考查,虽提及语言运用能力,但由于没有明确观测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维度,因而不具备可操作性。修订现有评分标准,首先需要将考试构念细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然后参照NAEP写作测试的做法,围绕观点发展、观点组织和语言运用等三个方面制定具体的评价维度,以便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的考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的调研主要包括情境特征和评价方式两部分内容。确定了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的特征,接下来的工作是撰写考试任务说明。考试任务说明的第一项是考试构念的界定。界定考试构念也就是对所要测量的语言能力进行描述,其依据可以是课程大纲、需求分析、语言能力理论或者几项内容的综合[1]。根据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1][7],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写作测试不仅涉及考生的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和修辞知识),还涉及其策略能力(如设定写作目标、评价任务需求和可用内在资源以及规划文章的组织结构)[1]。因此,在确定高考英语写作测试的构念时,需要调研完成目标语言使用任务需要哪些方面的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具体可参照Rosenfeld等人的做法从内容、组织、进展和语言等四个方面以任务说明的形式对高校英语写作学习中的典型任务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将考试构念细化为具体的声明,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18]。除了考试构念,在撰写任务说明时还需要明确考试任务的环境特征、任务输入和输出特征以及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记录考生行为的方式和任务作答指示等内容。
2.关于测试的合理化论证
根据周群的观点,改变现有写作测试仅仅参照中学课程标准命题的做法,把高校需求作为命题依据,可以提高考试的构念效度,进而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此外,将考试构念细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指标,并改变现有评分标准主要关注语言知识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测量考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可以更好地指引中学英语教学,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
前文提到,不同的研究与教学途径对写作性质的认识不同,因而也会影响考试构念的界定。调研高校需求,可以充分了解高校任课教师对写作能力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根据对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的调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避免对部分考生不利的话题,可以确保测试的公平性。参照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来设计考试任务,并使考试评价方式与目标范围中对类似任务作答的评价方式保持一致,可以确保对所测能力的解释具有概括性。同时,依据需求分析来设计考试任务并对考生行为进行充分取样(如根据交际目的不同设计两个书面表达任务),可以提高对所测能力解释的相关性和充分性。
另外,通过制定严格的评分程序(包括评分员培训),可以确保评分的可靠性和测试记录的一致性。
总之,对测试内容、形式和取样方式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是效度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19],因此,开发高考英语写作考试任务的过程也是收集支撑AUA声明的相关证据的过程。高考英语写作测试虽然只是高考英语科目考试的一部分,但是其开发过程可以为整个考试的合理化论证提供证据支持。
四、结语
作为一项高利害考试,高考英语测试的任务设计如果不合理,必然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AUA框架将测试生产过程和合理化论证过程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实现测试的使用能够带来有益后果。将该框架作为写作考试任务开发的理论依据,可以科学规划任务设计程序,清楚认识任务开发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收集测试合理化论证所需要的证据。事实上,AUA框架同样适用于听力、阅读和口语考试任务的开发。用该框架指导高考英语测试改革,可以使命题程序规范化、科学化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Bachman,L.& A.Palmer.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 Weigle,S.C.Assessing Writ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 周群.基于效度的中美大学入学考试开发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4] Hyland,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M].Harlow:Pearson,2009.
[5] Cumming,A.,et al.TOEFL 2000 Writing Framework:A Working Paper.Princeton,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0.
[6] 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 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8] Brown,J.D.Testing in Language Programs: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M].New York: MacGraw-Hill,2005.
[9] Carr,N.T.Designing and Analyzing Language Test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10] 韩宝成,罗凯洲.语言测试效度及其验证模式的嬗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
[11] Toulmin,S.The Uses of Argu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2] Schmeiser,C.B.& C.J.Welch.Test development[A]. In Brennan,R.L.(ed.).Educational Measurement[C].Washington,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2006.
[13] Kane,M.Content-related validity evidence in test development[A].In Downing,S.M.& T.M.Haladyna(eds):Handbook of Test Development[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6.
[14] Fulcher,G.Assessment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putting content validity in its place [J].Applied Linguistics,1999(2).
[15] Jamieson,J.M.,S.Jones,I.Kirsch,P.Mosenthal & C.Taylor.TOEFL 2000 Framework:A Working Paper.Princeton,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0.
[16] 董曼霞,高晓莹,杨志强.高考英语全国卷书面表达题历时分析与研究(1989~2011)[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10).
[17] Harris,M.What does the instructor want?In Sullivan,P.& H.Tinburg(eds.).What is College-level Writing?[C].Urbana,IL:NCTE,2006.
[18] Rosenfeld,M.,S.Leung & P.K.Oltman.The Reading,Writing,Speaking,and Listening Tasks Important for Academic Success at th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Levels.Princeton,NJ: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1.
[19] Downing,S.M.Twelve steps for effective test development[A].In Downing,S.M.&T.M.Haladyna(eds).Handbook of Test Development[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6.
[作者:张允(1977-),男,山东金乡人,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高存(1979-),女,山东郓城人,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谈谈英语高考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12
一、语序错误
英汉句子成分有不同的排列次序,尤其是定语、状语、否定词、疑问句等。英语中冠词、物主代词、形容词等修饰名词作定语,要前置,这与汉语大致相同;在汉语中,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句子常常前置,而在英语中却后置。另外,作状语的某些副词,在汉语中语序比较固定,常位于动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其语序由谓语动词的类型决定。方式和程度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后面;频率副词通常放在行为动词前面,系动词、情态动词和助动词后面, 尤其有些由事物做主语的不及物动词作谓语时, 中国学生常常生硬套用汉语习惯, 导致语序错误。如Wenchuan happened an earthquake in 2008.
二、英汉习惯不同导致的搭配错误
词汇搭配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 即什么词与什么词搭配使用。有些词虽然在英语和汉语中含义完全相同,但搭配习惯往往不同。我国学生往往只死记词义,而不掌握其用法根据汉语的习惯进行搭配,结果造成错误。如:The price of thehouse is very expensive.We will look a video show today morning以上错误分别来自汉语习惯搭配,如:“价格昂贵、看录像”等。
三、汉英词性不同导致的错误
中国学生对英语词性的敏感度低, 常常犯词性误用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形容词、动词、介词等的使用上。形容词错误常见于含有be的系表结构中,学生误将形容词当做谓语,be动词缺失。如:Today it very cold.动词错误主要体现在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上,学生往往把不及物动词当做及物动词使用。如:Hewaited you for a long time.英语介词往往相当于汉语的动词 ,中国学生很容易按照汉语语序,错误地将英语介词作谓语使用如:We against wasting.其他词性误用的情况也很多,皆因英汉词性差异而造成。如:He out just now. out在英语中为副词,而对应的汉语词语“外出”是动词,因此学生自然将out用在了动词的位置。
四、名词单复数及冠词的使用错误
英语名词有可数、不可数之分,汉语则没有;英语可数名词有单复数词形变化, 汉语名词单复数除人称名词有时在词尾加上“们”表示复数外,没有任何词形变化,其单复数意义并不体现在名词本身,而是由其修饰语或语境决定。中国学生因为习惯了汉语的思维方式, 往往忽略英语名词的复数词尾变化及可数不可数用法。英语里有冠词,常和名词搭配使用,而汉语里没有冠词,所以名词前面冠词的遗漏问题非常严重。如Book can give us knowledges.
五、代词的使用错误
汉语只是在代词后加“的”或“自己”等词,汉语中常在名词前省略物主代词,在动词后省略代词的宾格,而英语里有最常使用的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和反身代词。人称代词分主格与宾格;物主代词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必须在上下文中保持数、格、性别上的一致,学生在使用时往往会张冠李戴,前后矛盾,形成混乱局面。英语中常在名词前使用物主代词, 在及物动词后不省略代词的宾格,反身代词要与前面的主语保持人称一致。
如:I love motherland.
Teachers teach we knowledge.
六、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的使用错误
汉语只是用“比、最”等词表示比较,没有词形变化;英语需要变化形容词和副词的形式,加er或est,并使用标志性的连接词than或of all等。
七、时态的使用错误
汉语中没有时态,而英语有十六种时态。汉语的动词没有词形变化,其时态概念常借助修饰语体现,如:副词“曾经”、“已经”、“将要”或虚词“着 、了、过”等。 英语时态变化复杂 ,且从句中的谓语时态应同主句保持一致。由于汉语词形变化,致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无法自觉应用与时态变化相关的规则。如:Last year I go to Beijing.
八、语态的使用错误
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汉语中的谓语动词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动词本身没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常用修饰词“把”或“被”来体现主动或被动,而英语的被动语态有结构、词形和时态变化。汉语更多地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更频繁。受这种差异的影响,中国学生缺乏动词随语态作出相应变化的意识, 从而造成错误。如:InnerMongolia plants a lot of trees every year.
九、主谓不一致
汉语没有主谓一致问题, 因此学生往往忽略英语的谓语词形变化。极其普遍使用而又简单的动词be的各人称形式和时态在中国学生中出现错误频率极高,此外,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或不可数名词,且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时,谓语动词出错极多,规则动词常常忘记加s,不规则动词如have,do等忘记变为has和does。如:I is a Chinese.He love China.这样的错误在学生的作文里比比皆是。
此外,非谓语动词的使用、书写不规范也是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教师要让学生仔细体会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 明白学英语不是简单的字对字按照汉语模式进行翻译。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以上提到的各类错误, 就能写出好的英语作文。
摘要:文章从英语汉语的差异分析中国学生在作文中常犯的几种错误类型,让他们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从感悟错误中改正错误,从而达到写好英语作文的目的。
【高考英语议论文的写作】推荐阅读:
高考英语写作之议论文08-25
高考英语作文议论文写作技巧12-14
高考英语写作的训练方法08-03
高考英语写作06-08
广东高考英语写作08-27
高考英语新闻写作10-23
高考英语写作万能公式12-16
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技巧08-04
高考英语写作备考策略09-21
高考英语书信写作范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