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再现论文(共10篇)
创新再现论文 篇1
摘要:英语学习在小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创新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希望对小学英语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工作,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对英语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实践, 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 运用英语语言。
一、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组合作的参与热情不高, 参与度不均衡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对英语运用的初步能力, 在开展小学英语小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在受到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后, 只顾着自己低头准备, 没有和小组成员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 没有将自己置于积极地团队讨论中来, 这样的小组讨论合作浮于表面, 不但没有实际的效果, 达不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的, 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 没有将课堂小组合作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2. 没有明确学生的学习地位, 新课改教学观念淡薄
教师在进行英语授课的过程中, 只注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不注重课堂对小组合作环节的把握, 例如, 许多教师跳过课前学习的Free talk部分, 直接进入正文的学习, 没有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由于课堂的跨度较大, 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上课发言机会的增加, 可是学生之间表达能力不同, 造成了一些孩子发言的次数过多, 而部分的学生却很少发言, 达不到对全体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习惯性的充当听众的角色, 长此以往, 失去了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对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
1. 培养小组在竞争中对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
教师为了增强小组的活力, 可以适当地举办一些课堂活动和表演比赛等等, 这些以小组为单位的竞争性任务, 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行激发, 提高小组完成任务的效率。如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最后一个部分小诗和歌曲的教学时, 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 让学生自行的进行准备, 然后进行小组间的朗读或唱歌大“PK”。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而且往往最后总要向老师要个结果, 还不太高兴与别人并列第一。这样的竞争性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实践教学证明, 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小组合作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恰当的对学生的进步之处进行及时的表扬, 例如, 教师对小组讨论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用Excellent、very good、well done等词语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 对于表现不够优秀的学生或者小组讨论参与不够积极地学生, 教师要加强鼓励,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可以用you do very well and 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later或者是please keep it up等对学生进行鼓励, 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3. 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英语词汇量相当的大, 靠传统的死记硬背学生不但容易产生疲劳, 而且学习效果也不明显, 因此在小学英语分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制定适合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常规, 完善小组学习督促机制, 比如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 对重点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背诵, 安排成绩优秀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同一组, 促进成绩的快速提高。
4. 注重对相关情景的创设, 对课堂内容不断地进行优化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情景创设, 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进行教学情景创设时,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 注重情景的多变性。例如在进行最高级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实现准备好先关的道具, 例如钢笔、尺子、书本等, 通过比较三个物体的长处得long的比较级为longer, 最高级为longest, small的比较级为smaller, 最高级为smallest, 在情景的创设过程中, 注重多样性, 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 将沉闷的课堂变成活跃的舞台, 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
5.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在对相关内容进行事先导入以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对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在教学“there be”学习完以后, 要让学生分组合作, 总结出什么情况下用is什么情况下用are, 什么情况下用be动词。在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归纳以后, 学生会得到许多的规律, 例如, 当主语为单数时或者第三人称时一般用动词is, 当主语为复数或者you时一般用are, 当主语后为情态动词一般用be动词, 这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总结结果, 进行合理的补充, 例如当主语为不可数名词是也要用is等, 保证学生学到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总之, 我国素质教育正在激烈有效地进行, 英语教学作为小学学习的重要一部分, 要时刻保持重视, 小学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要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学生展开, 积极地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提高我国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能力, 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 (02)
[2]宋玉红.浅谈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 (01)
[3]牛瑾瑞.小学英语合作学习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素描≠模仿再现 篇2
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各具形式风格的素描作品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素描的无穷艺术魅力。如西方早期乔托的古典优美,米开朗琪罗的健壮有力,安格尔的优雅高贵,柯勒惠支的质朴善良,伦勃朗的奔放大方、杜米埃的辛辣诙谐,还有德加轻巧的舞女,梵高质朴的农民,高更原始的土著人……我国传统绘画对于素描也有其独到深刻的认识与表现,传统绘画中提倡以笔写神、以笔畅神的意象性表现理念。清代画家郑板桥画中之竹千姿百态,表现出画家的独特品性与情怀,是画家“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的生动写照。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是对生活中自然物象的艺术感悟,更是中国画由意生发,由笔生成的素描意象意境的生动表现。我国传统绘画对素描的理解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个人主体意识对生活的体验与表达。所以说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把素描视为与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把素描视为艺术生命的重要节点。
素描是“用手的思考”,是体现用造型的眼光观察、认知、感受对象并把这种感受生动予于表达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国内一些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对素描本体语言的认识理解上出现偏差,一些院校仅仅是把素描局限于再现技能、技巧的基础训练,忽视了素描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制约了素描的表现空间,对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必然带来消极的影响。素描教学令人担忧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与认真思考,因为素描是艺术创作的基本保证,学生的素描综合能力最终决定着他的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从素描教学体系及其模式的分析和素描表现材料的多元选择,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我国自建国以来长期采用契斯恰柯夫苏派素描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五十多年来,这个体系仍然以它的惯性思维影响着许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与招生素描考试。然而从契氏素描体系的整体框架来看,我们对这一体系的引进照搬是有片面性的,存在着把体系中某一阶段过分人为扩大强调的误区,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僵化与教学实践中的教条化,严重影响着中学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对素描认识的单一性与排他性,其结果必然是束缚学生素描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素描教学脱离了艺术创造性的本源,出现了为基础而基础,为技巧而技巧的认识障碍,把素描表现局限在注重明暗调子、光源变化、空间形体和透视结构的客观再现,至使许多学生满足于对客观物象不加思考的照搬抄袭,满足于对自然中形体与空间关系的客观性分析,从而形成对自然肤浅的理解,使思维徘徊在对自然形象的个体描绘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客观对象的规范制约,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僵化,限制了认识物象之外诸多构成表现形式的可能性。我国每年春季的艺术类院校素描统考形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延伸,长期以来固定不变。
素描考试要倡导对素描认识的多元性、宽泛性与创造性,素描考核侧重考生对自己熟悉生活印象的图形表达。静物、石膏像、真人头像写生只是素描学习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素描的目的。这类素描写生内容的考生试卷,其分数的高低从素描的本意上讲是一样的,考分的差异只是再现技能的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只是所花费的时间长短而已。我们在素描教学、素描考试中倡导学生在初步掌握素描造型内在规律与观察思考方法的同时,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能力的开发,因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学生今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创造性的,即创造一种“新的形态”,而不会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所以在素描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确立这种思想,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艺术感知的能力。素描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已完全超出再现对象的传统局限,素描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是对生活观察感受、记忆概括、形象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培养。
二、素描首先是一门表现艺术,因此素描学习在工具材料选择应用及画面表现效果上有着更加宽泛多样的选择。我们强调素描的创造性,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框架下的认识局限,素描的艺术特性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原创性和表现性。而在我们平时素描教学中不难发现表现工具的单一类同,铅笔素描已是一种被习惯认定的素描代名词。我国传统绘画背景下的素描工具毛笔,其独特的观察,表现理念不同于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有着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铅笔是五十年代跟随着苏派素描教学体系在我国被广泛应用的,作为一种素描工具,铅笔有它存在的优势,但作为高校与中学素描练习的唯一工具,其惰性是十分明显的。铅笔的材质特性很容易使学生无限制地投入到铅笔铺设明暗调子的排线制作中去,加上用笔方法缺少变化、线条过于单调的弱点,结果往往使学生把素描作业中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明暗色调的渲染上,而素描更加重要的观察研究与思考都被遗忘了,把过多的时间精力陷入到盲目制作和局部的描绘抄袭,结果是画面主体意识的缺位和激情缺失,素描练习沦为注重铅笔应用的技能训练。素描工具材料选择的宽泛多样是改变目前铅笔素描局限的最有效方法,木炭笔、色粉笔、墨水笔、毛笔等素描工具,色卡纸、皮纸、宣纸、毛边纸等纸张都是素描练习中根据需要可以自由选择的材料。在素描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来丰富画面视觉,尝试各种形式、肌理效果的表现可能性,通过各种工具材料的实践和应用,拓宽主体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拿木炭为例,木炭的性能特点是出效果快,修改调整方便,铅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表达的效果,木炭一笔就能轻松到位,因此用木炭可以比用铅笔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与调整修改。木炭的另一个特点是画面整体表现性强,木炭在画面上能留下很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痕迹,笔触原创性强,质朴而有力,西方和日本众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一直沿用木炭作为常用保留工具是有道理的。
现代美术教育观念中对于素描的认识,引人关注的不仅是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内容,还更在于素描语言、形式本身。然而,当我们观察生活、进行思索并通过素描表现时,寻找表达工具与表现方式已不是唯一的选择,重要的是心灵与对象的沟通以及情感的抒发——留痕于素描本身。不管是铅笔还是木炭,不管是明暗素描还是线描,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能够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
创新再现论文 篇3
一、电影纪录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段
真实再现这一创作手法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兴起了, 它是记录工作者们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记录创作手段。真实再现这种创作手法最早是运用在电影《普通的法西斯》中, 这部影片运用了法西斯德国的资料镜头, 并对这些镜头重新进行了编辑整理。重新编辑之后的电影与原始版本大相径庭。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真实与艺术的关系的变化。真实记录的创作手法是伴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来得,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电影记录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段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 有些人认为真实再现这一创作手法对电影的制作作用不大, 知识让影片又回到摆拍的层面上来。其实不然, 真实再现创作手法的运用并不等同于最初的摆拍, 这种创作手法并不隐瞒搬演的痕迹, 它从开始就用各种手段明确地告诉观众这是再现的段落, 并非事实的直接记录, 这样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判断的自主权, 让观众去回味真实再现手法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一) 镜头语言的真实再现
在电影的制作中使用真实再现手法能将观众对剧情展开联想, 而不仅仅只局限于画面中出现的内容。比如对病人看病的场景进行真实再现, 画面中只要有医疗器械工作的声音或者是一只打点滴的手就能让观众领会到编导的意思。而不需要人物进行任何扮演, 画面中只要出现病房的一些局部细节就可以了。这种创作手法被国内外许多编导运用到电影制作中。例如, 在电影《失落的文明》中, 开始以这样的一组镜头出现, 雅典人民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进行投票表决。在表决仪式上, 有两个容器, 分别代表苏格拉底有罪和无罪。雅典人民手中的石子就代表其观点。在这样一组情景中, 编导并没有对进行表判决的苏格拉底人民进行特写, 甚至没有出现任何人物的画面。画面中只有进行投票用的容器和扔石子的手, 对这一细节的述说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几百年前的悲凉, 也来开了再现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的距离。
(二) 声音的真实再现
声音是人们对外界感知的重要方式, 也是构成自然事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电视缺少了声音, 我们肯定无法将继续看下去。同样, 音乐, 声音对于电影而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中, 声音时刻与画面相伴, 声音和画面缺一不可。现今, 电影制作人员已经越来越了解到声音对电影的重要性, 对声音、音乐的录制问题也做了深入研究。如果电影画面的质量再好没有声音的加入也是无事于补, 一部好的电影不能没有好的声音。声音可以为电影画面锦上添花, 甚至营造出穿越时空的真实感。
真实再现在《卢浮宫》这部影片中就用得恰到好处。在这部影片中, 编导并没有将人民起义时的场景展现给观众, 画面中也没有言语那扮演的场景。而是将一幅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西方画作为画面的开场, 在播放此画面的同时插入热闹沸腾的声音及火焰炸裂的嘈杂声。也就很好地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当时的氛围中去, 画面的真实感也更加强烈。同样编导在法皇加冕这一场景中也运用了真实再现的手法, 在画面中没有演员进行扮演, 而是在场景中运用具有历史代表性的石像和渐进渐远的脚步声。这样也更加增添了画面的时代感和真实感。
(三) 剪辑手法的真实再现
真实再现毕竟与现实场景有着历史时代的差异, 创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强调历史时代所产生的差异。事实上真实再现与现实场景之间的反差还是很大的。编导将真实再现的场景与现实场景结合起来, 有时还会将二者合一。这样制作出来的电影会带给观众一种时空差异的感觉。《故宫陶瓷》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在《故宫陶瓷》的拍摄中, 编导为了呈现出景德镇当年的盛况, 撞门奔赴景德镇陶瓷加工的地方进行拍摄, 拍摄了陶瓷从和泥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而画面中仍没有出现任务的画面, 而是一双双制作陶瓷的手。从古至今, 不管陶瓷艺术家们的服饰、发饰再怎么变化, 那双摸泥的手还是一样的始终未变。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法展现了景德镇的历史原貌, 也将观众拉回到了当时的场景之中, 使得观众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制作的形式。
二、电影纪录视觉创新的风格
视觉艺术对于电影而言, 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对社会真实情况进行反馈, 以真实事件为构建依据。被大家所熟知的文学是以文字为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读者付诸于一些视觉享受。文字可以唤起读者对画面的联想, 但较电影的视觉效果而言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毕竟文字带给受众者的视觉效果不如电影来得那么具体。可以这样说, 巨象表现是视觉艺术在电影中最明显的反映特征。
《泰坦尼克号》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新版本较传统版本而言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有所突破。但在视觉上却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这也说明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视觉上的冲击更大, 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或许观众已经将故事的具体情节淡忘, 但这种视觉上的创新又能让观众对故事情节回味无穷。当代电影中, 视觉创新被广泛的运用。对白在电影中变得无足轻重, 视觉画面在电影中被无限放大。文学思想对电影来说地位也不是那么高了。
《黄土地》这部影片在视觉艺术上有很大创新, 在当时看来, 这部影片在视觉上的突破为电影行业带来了一丝新的发展机遇。电影行业一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当时的视觉创新在今天看来实际上也就是绘画层面上的创新。《黄土地》的拍摄在视觉的表现形式这一方面比较注重, 拍摄的场地是大片的黄土地, 没有选择任何绿色的事物, 主要以黄色为主。在拍摄的所有镜头中, 黄土地和黄河就占多半。大片的黄色表现出了一种冲破束缚的欲望, 对新生活的追求, 电影中所要表达的隐忍与无奈的思想也在视觉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结束语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有好的制作技巧, 这种制作技巧能表现出
人定胜天——中国灾难片的主旋律表达
方锐柳晓萌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中国的灾难片虽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但依然带有比较浓厚的主旋律色彩, 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与好莱坞灾难片相比, 不自觉地表现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追根究底, 这与我国宏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沉淀的民族心理密不可分。
关键词:灾难片;人定胜天;生态思想;传统文化
本文为黄冈师范学院青年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2012022503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无度开发引发的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电影应时而生。其中以“灾难”题材为载体——无论是现实灾难还是科幻灾难——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影片, 成为传递生态意识与自审最有效的影像语言, 如好莱坞经典灾难片《2012》《后天》《生化危机》等。中国以灾难为主题的影片虽然不像西方生态灾难电影那样汹涌澎湃, 但在人类生态危机和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大潮下, 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957年导演石挥拍摄的《雾海夜航》是中国的第一部灾难片, 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片。“它不强调灾难而强调救助, 它不表现灾难奇观而表现救助精神, 它不突出个体英雄而突出集体智慧, 它不展示人性冲突而展示人际沟通, 它不提供宣泄的快感而提供安全的抚慰感”1虽然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灾难片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结构模式都有了长足发展, 与好莱坞灾难片有相似之处, 但在主题表达时, 却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不自觉地向主旋律影片偏移。
一、自然灾难力量的弱化
生态灾难片中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主要的元素则是人与自然。大多灾难片, 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 虽然情节跌宕起伏, 紧张刺激, 但其中的矛盾冲突就是简单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模式。如《后天》中求生的人们与突然冷冻的恶劣, 《惊天动地》中的地震与人, 《百万巨鳄》中的鳄鱼与人。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最初的依赖自然演变成统治自然, “对人的统治是通过对自然的统治来实现的”2这就形成了“人类统治自然”的隐喻模式。以表现生态意识为己任的生态灾难片显然应该颠覆这种对立关系, 凸显灾难的力量, 展示自然对人类报复的不可逆性, 而非人定胜天。好莱坞很多影片中都通过城市的被毁灭甚至是地球的被毁灭来突显灾难对人类的强大危害。如《后天》中灾难来临后:纽约市被“速冻”, 滔天巨浪顷刻间涌进整个城市, 美国精神的象征自由女神像被淹没, 万吨巨轮被冲进高楼大厦之间, 人们仓皇而逃却又无处可逃。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城市在强大的自然力量之下, 瞬间毁灭, 掌握着强大的科技的人们, 在自然的报复下不堪一击, 显示了人类在大自然面
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想要的制作效果, 比如, 舞台效果、电脑制作技术、模型制作等。视觉效果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烘托气氛,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渲染故事的意境。还有利于赋予影片基本色调。总而言之, 对电影真实再现以及视觉风格做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电影行业的发展, 增强影片的视觉冲击力与电影表现力。
前的渺小。强烈地对比启示我们:人类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敬畏自然, 保护自然, 把人和大自然放在平等位置上对待, 而不是怀着征服之心对立。
中国同类题材的灾难片则在这种二元对立关系颠覆时一方面凸显了人类的力量, 另一方面弱化了对灾难的描写。以《惊天动地》为例, 影片中对地震的强度造成的危害大多依靠人们惊慌失措的表情动作传达, 真正的画面显示却不多。当地震发生后, 气氛最紧张时, 英雄人物出现了, 他们安抚受灾群众并鼓励大家实施营救。整部影片中刻画的最多的是战士为救助群众与各种困难抗争的场面, 影片中没有像《后天》中出现的对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主体 (图书馆) 被自然所摧毁的场面。《惊天动地》所要彰显的不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崇高的精神, 是救助而非灾难。《超强台风》和《危情雪夜》同样也遵循《雾海夜航》的叙事套路, 虽然给了灾难的伏笔和场景, 灾难似乎并未对人类造成重大危害。在这些画面中, 看不到自然对人类贪婪行为的疯狂报复, 也看不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相反, 它们表述的是“人定胜天”的中国传统价值观, 大大消弱了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的批判。
二、科技灾难的“人为”故障
作为强大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逐渐被神化, 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作为一种已经成形的工具的理性, 它的恶性膨胀导致人类文明出现某种偏颇, 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开始意识到科技至上, 无视自然的承载的发展观的荒谬。一些导演也意识唯科技、唯发展思想的危害, 用想象出的影视画面向人们揭示科技带来的灾难, 科幻灾难片诞生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 好莱坞就开始了这一主题类型片的探索, 且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制作出大量优秀影片。如《大白鲨》《哥拉斯》《异形》《生化危机》等都预示了人类妄想以科技发明主宰自然却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科技怪物所反抗, 酿成巨大灾难的生态悲剧。这些影片对科学技术及科学家作了深刻的批判, 科技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 它关乎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命运, 不能不计后果, 需要接受全人类的监督。影片中塑造了一批可笑又可悲的科学家, 他们为了实现科技梦想, 以近乎痴狂的态度进行实验, 在科技灾难形成后才幡然醒悟, 但却要付出惨重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这些影片中, 缺乏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工作者受到了严厉批判。很多科幻片使用特技向观众展示科技畸形发展所造成的巨大灾难, 以此来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科技发展观。
中国的科幻灾难片相比西方而言在数量上要缺乏很多, 但导演显然也已经意识到科技的滥用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在影片
参考文献
[1]宦晓渝.略论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6.
迷失再现的森林 篇4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 日本 村上春树 纠葛 三角恋 性冷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森林曾一度风靡全日本,越南导演陈英雄将其拍成电影献给喜欢春树并热爱这部书的读者们。挪威森林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之上,通过导演对电影本身的理解,深刻的揭露了电影的主题。春树在书中曾提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影片的主题深刻,它通过男主人公与两个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揭露人性的欲望与束缚。两个女孩的生活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价值观的世界,并呈现了这个世界观中,人们对待爱情、友情、性的态度。
直子和男主人公渡边的感情是建立在一种非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之上的。主流价值观中,两人接近病态的爱情让人无法理解,然而这种爱情却是真实而感人的。影片中同样在讨论一个问题,爱和性的关系和意义,女主人公因为无性而无法得到正常人的爱情。直子这个人物的生活状态代表着一种残缺不完整的社会价值形态,在一种残缺的状态下,直子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现了人性、情欲、个人情感。她本身的不完整性注定与她所处的主体社会相背离,她的人生观和生活状态也注定和主流社会生活相互排斥。直子的人物形象反复探讨了影片的真实内涵,在这片森林当中,她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存在的人物。这片森林就是男主人公的真实写照,而直子这样的一个人,注定不能离开她所生活的环境。“迷失”是她唯一的宿命和选择。她始终代表着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情感存在,也注定是影片中迷失的不能真正出现的伤痛一角。
整个森林被迷雾笼罩,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有特定形态,他们的出现固定了主题的方向。男主人公与周围人的交往互动也拉伸了主题的层次。影片中男主人公与绿子的纯洁感情则是影片的另一个思考点。绿子的生活状态是现阶段正常女孩的主流生活状态,她与男主人公的感情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正常的恋情,她代表着另一种世界的价值观。拥有健全身体,需要强烈感情的绿子,通过她在影片中的生动伶俐展现出了阳光而真实的富有希望的生活。男主人公介于这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一往情深无法回头的迷失自我与活力永恒真实永存的再现永远成为影片不断探索的主题。如何面对过去真挚的感情,如何面向未来开始新的生活。两种形态的恋人和两种形态的感情冲突,是影片最核心的艺术价值。
影片中,最突出主题的地方是在男主人公与玲子分别的那一组场景。“迷失”与“再现”的交界点,抛掉过去重新开始的新节点。迷失的人真正消失,相遇的人重新生活。这个是影片回归的主题,由一段非主流的价值观过渡到主流价值观的历程。由男主人公与直子开始到结束的非主流爱情状态到与绿子彻底结合的主流爱情状态的成功过渡。每个人终将回归平淡,而影片能呈现的艺术价值就是让我们相信,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不一样的美好爱情。玲子与男主人公在分别时,两人做爱,这一情节把影片的内涵又上升到一个不俗的层次。在以往的观念中,两个相爱的人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玲子和男主人公是纯洁的友谊,他们的结合是当时事态的一种必然性。当肉体不再充当爱的代言,变成一种友好的彼此纪念怀念的感情时,做爱的意义也随之不同。玲子与男主人公始终保持着纯洁的友谊,又用这样的方式来彼此纪念,打破了人们固有观念对爱和性的理解,将影片的内涵又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去。这一组场景,切断了男主人公与过去的联系,又将男主人公无可厚非的与绿子联系到了一起。将影片最终的意义和目的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生活永远不会停止不前,对于过往岁月,导演以一种珍惜怀念之情将它埋藏在每个人心里,并且告诉每个人要重新开始生活。这才是影片独到之处。
对真实再现与情景再现的浅析 篇5
真实再现, 可以作为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来理解。也就是用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而记录保存下来的影视资料, 经过编导精心挑选、合理安排到纪实类节目中, 再次展现出来, 使观众真正能够了解到那一段真实的历史。这种再现绝非启用演员搬演历史事件的再现, 否则会失去真实的意义, 扰乱历史的真实性。《李大钊》中, 使用了在俄罗斯首次发现长度仅有十余秒的电影镜头, 它记录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会议上演说的情景, 这在李大钊生前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影像资料中是十分珍贵难得的。这种再现使观众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了真实历史的效果。《百年中国》中, 利用了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影片资料, 画面中不仅有多艘外国军舰在海面上游动, 还有从各艘军舰上发射出来的猛烈炮火, 真实再现了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情景。该片还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影像资料中, 选用了一组旧中国世纪之交的镜头:上海租界乘人力车的洋人们、天津老城墙口川流不息的行人和马车、北京豪华的送葬队伍、广东旅途坐轿的游人、香港总督府门前停下的人力轿子等, 让我们从20世纪初留下的这些影像资料再现中, 能够了解到真实的旧中国清朝末年的状况。《档案》则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这种真实再现中, 使观众受益匪浅。
另外, 在以往的电视创作中, 属于真实再现这一类的镜头, 曾冠以“资料”注释角标。也曾出现过利用影视剧的镜头弥补画面的不足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 有的冠以“资料”字样, 有的冠以“影像资料”, 后者可以理解, 而前者则有篡改历史、创作不严谨之嫌, 其后果可想而知。无论是用“真实再现”, 还是用“资料”来加以注释, 其目的就是要把真实的东西从鱼目混珠中分离出来, 因为观众在欣赏纪实类节目时, 不仅仅为了娱乐, 重要的是还要从中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历史知识。
“情景再现”一词, 是由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倡导者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概念演变而来的。“情景再现”是纪实类节目中的一种创作手段或技法, 是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以扮演、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 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制作技法。也可以理解为参照历史事实, 又不拘泥于事实本身, 用表演的方法, 在不改变事实总体印象和框架的前提下, 加以合理想象, 部分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达到创作人员艺术追求的一种制作手段。“情景再现”不是“真实再现”。情景再现的本质是模仿、相似, 它不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真实。这种再现是让观众从扮演或搬演的情境中, 间接理解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弥补历史资料不足、叙事单一、情节单调等缺点, 解决时光的流逝与记录历史之间的矛盾, 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历史的“立体档案”, 以达到把已经逝去却被人们所掌握的历史片断记录下来, 而又不失“真实”的目的。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在1922年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北方的纳努克》中, 首先开创了现在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先河。当时的爱斯基摩人已经不再居住冰屋了, 为了再现爱斯基摩人的风俗特点, 重演了搭建冰屋的情景, 又穿上早已脱去的兽皮, 仿照祖辈的样子到海边用钢叉去捕捉海象。格里尔逊后来曾这样评述:只要想一想爱斯基摩人的情况就可以了……他们穿的衣服, 用的毛毯几乎都是曼彻斯特的产品, 是在温尼伯百货商店买的……他们用收音机了解毛皮的行情, 为从纽约飞来的机敏的投机商们所操纵。弗拉哈迪的拍摄方法是把逝去的历史, 用扮演手段在现实中还原再现。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称这种方法为“重拾现场”、“复原补拍”, 在中国也有“现场模拟”的提法。这种创作手法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应用十分广泛, 赋予了时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崭新的内容和形象。在《阿炳1950》中, 由于编导手中的资料只有日伪统治无锡时期阿炳良民证上的一张照片和1950年留下的六首曲子, 仅靠访谈和那张照片凑成一部片子, 其视觉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在无锡长大的编导衡青, 凭借自己对阿炳生活环境的理解, 采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不仅很好地还原了无锡的历史街景, 而且把自己对音乐的敏感和理解转化成具体的镜头, 弥补了视觉画面不足的缺憾。历史的细节浩如烟海, 即使对历史考证的再严密, 镜头的设计再周到, 也永远不可能像现场记录那样真实、那样十全十美, 于是情景再现也就难免百密一疏。比如1995年的《南京的血证》就是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犯了错误。再现中的日本军车的型号以及日本军官的服饰等等都与史实不符, 受到了历史学家的批评, 这就使得一个煞费苦心的段落设计变成了贻笑大方的话柄。观众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求真, 是因为情景再现是纪实类节目的一种表现手法。真实, 是纪实类节目的灵魂。观众选择看纪实类节目, 而不是看电视剧, 就是看中了它客观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如果情景再现在事实上出现了问题, 不仅误导了观众, 而且也破坏了纪实类节目的文献价值和观赏价值。
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的制片人周兵认为, 电视纪录片中最有含金量的东西是历史上真实存在和保存下来的历史影像, 作为创作者, 更有价值和能力开挖的是真实影像的资料。如果有100分钟、200分钟梅兰芳表演的原始资料, 或者当时记录活动的胶片资料, 他肯定在《梅兰芳》中不去使用“情景再现”。■
5·19行情再现? 篇6
现在市场有一种声音, 认为当前的股票市场政策面和基本面与几年前的5·19行情十分类似, 言下之意将会出现第二次5·19行情。在经历了一年的下跌之后, 该判断无疑带给很多投资者以希望的曙光;再看看手中的股票, 大多数价格已经不到一年前价位的30%, 于是很多人加入了抄底的行列。
当前的市场形势与5·19行情的确有些相似。5·19行情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 而如今是全球金融危机;1999年, 中国企业的出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国内有国有企业改制的挑战, 大量工人失业、下岗, 如今是大量出口企业面临困境, 有些甚至倒闭, 大量农民工失业回乡;1999年物价是负增长, 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 如今是物价增幅从8%迅速下跌到3%, 很快出现负数, 通货紧缩的威胁日益加重;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降到7%上下, 电力消费出现了少有的负增长, 如今电力消费已经出现负增长, 工业增加值从17%左右快速回落到10%以下, GDP将出现“保八”的挑战。
在1999年的危机和挑战面前, 政府采取了刺激股市的措施。因为政府需要寻找经济增长点, 搞活股市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招活棋:只要股市活跃, 老百姓的手中财富增加, 可以刺激消费, 有利于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泥潭;股市可以为国有企业融资, 有助于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按照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刺激股市上涨可以增加内需”。
从现象上看, 当前的股市政策面及基本面和1999年十分相似, 但客观地分析, 当前的市场背景与5·19行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政府对股市的好感来自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使我们看到了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的缺陷, 同时认识到直接融资的优越性, 该认识在200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后被进一步强化。因为新经济泡沫破灭了, 股市大跌, 但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 这就是股票直接融资的优越性。因此,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的金融改革目标模式实际上定准了美国,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和美国类似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 “大力发展股票直接融资”、“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创业板市场”等都是在这种改革思路下的产物。
需要强调的是, 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增加居民财产型收入”同样是美国的舶来品, 直接来自于美国的“资产型储蓄”。维系美国高消费的重要手段是“资产型储蓄”, 即通过居民金融资产和不动产增值来弥补储蓄的不足, 资产型储蓄成为储蓄的替代品。无疑, 如果我国能通过增加“资产型储蓄” (即“财产型收入”) , 就可以降低储蓄率, 增加消费, 内需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但十七大之后的股市大幅度下跌的事实告诉我们, “增加居民财产型收入”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弄得不好就成了“居民财产的再分配”。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至今, 股票流通市值已经缩水5万亿元, 指数下跌70%, 几乎所有持有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作为理财“专家”的基金同样没有幸免, 一年来基金共亏损超过1万亿人民币!
而美国的金融危机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居民财产型收入是靠不住的, 储蓄才是正道。在次贷危机之后, 温总理有一个总结, 认为“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这三句话正是我国政府对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刻总结与反思。如果说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不再迷信“东亚增长模式”的话, 那么次贷危机将使我们重新认识美国的金融发展模式, 使我们重新认识股票市场及投资银行的风险与监管问题。
“金融国九条”中, 对股市的定调是“保持股市稳定”, 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任已经落到“债券市场”, 这是决策层对股市态度的重大变化, 股票市场前头的许多定语和修饰词悄然消失了, 此时再提“股市上涨可以刺激内需”这样的话未免有些“天真”了。
第二, 经济基本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挑战, 但赋予中国更多的是机会。正是由于那次危机, 使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得以突破, 使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得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使中国基础设施得以完善, 汽车业也是从那个时候进入百姓生活的。
住房制度改革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1999年后得到空前的发展, 房地产投资成为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也成为全球重工业繁荣的直接推动力。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我们无法再找到类似的经济增长动力了。不仅如此, 房地产价格泡沫将成为我们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包袱, 而且不仅中国如此, 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房地产都是如此。
另外, 1999年IT产业正如火如荼,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IT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成为当时全球股市上涨的龙头。中国股市在那一轮上涨行情中的龙头就是科技股, “清华同方”、“清华紫光”、“综艺股份”、“海虹控股”、“中兴通讯”等是那个时代的“骄子”。
没有主导产业的经济增长是乏力的, 没有龙头行业和龙头品种的股市行情也一定是不能持久的。在9年后的今天, 我们找不到类似房地产这样的经济支柱产业, 也找不到类似IT行业这样的股市兴奋点了。仅仅把希望寄托在政策上, 底气未免有些不足。
更重要的是, 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亚洲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很多转移到了中国, 使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制造业大国。原因很简单, 当时的世界经济需求端没有出现问题。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 发达经济体在当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因此, 当时的市场需求没有什么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的制造业遭到打击, 为中国让出了市场。因此, 对于中国来说挑战是暂时的, 只要将眼光拓展得更宽些, 亚洲之外是更广阔的天地。
而如今, “天下乌鸦一般黑”, 全球金融危机使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都遭到严重打击, 全球的经济需求急剧下降, 这对于严重依靠外部需求的中国经济来说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有一种选择是扩大内需, 将中国的内部需求刺激起来, 但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从短期看, 如果给低收入者多些收入, 则需求很快增加, 但如何给这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呢?收入高的那部分人会同意这样做吗?从长期看, 要增加需求需要政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这都是艰巨的工程。
从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看, 主要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 通过这种方式增加需求只能解决短期经济增长的问题, 无法实现经济真正转型, 无法使中国经济走上主要依靠自我循环的道路。因此, 增加投资无法使经济出现转折, 也不能使股市出现拐点。
第三, 股市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2年前, 政策对股市起决定作用只要政策暗示做多, 股市一定上涨。但2002年以后, 政策对股市的作用越来越小, 原因是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投资者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前的机构投资者与2005年后的机构投资者有很大的差异, 2001年前的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大多数是短线资金, 很多钱是通过银行、信托、财政挪用来的, 资金取得的方式并不十分合法。因此, 这些资金只能做短线投机, 当有政策暗示的时候大家携带资金一起冲进来, 这导致了200年前的行情波动很大, 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大, 是典型的“政策市”。此时的股市博弈主要是庄家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或者说是投资者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而2002年后市场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 基金持有的股份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5%, 2005年的10%, 2007年的30%, 基金成为市场真正的主力。
基金的发展改变了股票市场的生态结构, 博弈的对象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基金的迅速壮大使“坐庄”行为难以为继。道理非常简单, “坐庄”需要高度控制流通筹码, 当市场出现了很多基金后, 好股票里都有很多基金驻扎,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基金是庄家的天敌”。2002年之后, 基金规模出现超常规增长, 基金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可以看作是基金消灭“庄家”的过程。当股市跌到1000点时, 昔日的“庄家”基本上被消灭, 因此股价见底。2005年后的股市博弈主要是基金之间的博弈。
当市场的主要博弈对象是投资者与政府时, 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自然很大, 但2002年后, 基金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导, 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开始下降。
其次是市场规模发生了变化。1999年的市场规模按照流通股市值计算只有现在的15%, 当时的流通市值是居民储蓄存款的10%, 而如今, 股票流通市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膨胀 (主要是股改所致) , 流通市值很快将超过居民储蓄存款的50% (假如股价不变) 。当市值很小时, 只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操纵市场的涨跌, 而股市容量膨胀后, 单个的机构很难操纵市场了。这也是目前政策难以改变市场走势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股市下跌到4000点以后, 救市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刺激股市, 但每次股市在短暂的反弹之后疲态依旧。这些现象已经证明现在的市场和以前相比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者切忌以老眼光看新问题, 否则风险难测。
总之, 现在不是5·19。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篇7
“好,好,好,爷爷给你做一个。”爷爷这位老木匠痛快地答应了。他找出锯、刀等工具和一块木头,很快就给我做好了“毛猴”。(“毛猴”是什么样子的?没写出来,建议在此处描写一下“毛猴”的样子。)
我拿着“毛猴”就要去玩,爷爷拽住(动作描写不够准确,不像老人的动作,建议换成符合老人动作特点的词。)我,说:“鹏子,这还不行,爷爷还得给你再绑个鞭子。”爷爷找来一根苹果树枝,稍作修理,在它上面绑上一根跟我的手指头粗细差不多的布条,鞭子便做好了。
我把“毛猴”放在地上,用鞭子去抽打。可是“毛猴”转也不转。(没叙述清楚,建议把“毛猴”在地上只滚不转的样子描写出来。)爷爷走过来,笑眯眯地说:“鹏子,来,让爷爷教教你。”爷爷用鞭子抽打起“毛猴”来。(怎样抽打的?这儿叙述得很笼统,建议细致描写爷爷抽打“毛猴”的动作。)我一看,忙说:“我会了!我会了!”
我从爷爷手中接过“毛猴”和鞭子,模仿他的样子,抽打起“毛猴”来。谁料用力过大,竟把“毛猴”抽到房檐上了,鞭子也抽到了我的头上,疼得我“哇哇”大哭起来。
爷爷赶忙过来,安慰我说:“鹏子,不哭,不哭,爷爷再给你做一个大点的。”爷爷三下五除二又给我做了一个比拳头还大的“毛猴”,可是我打不动它。爷爷鼓励我说:“没说系,用力打吧。”我使出吃奶的劲去打,谁料鞭杆竟折成了两截。
我生气地冲爷爷嚷嚷:“太倒霉了,我不学了。”(这儿应描写出“我”灰心丧气的样子。)爷爷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说(“说”前可添加形容爷爷说话神态的词语。):“鹏子啊,干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你得有耐心啊,不然什么也学不会。”听了爷爷的话,我又(此处应描写出“我”在爷爷的教育下充满信心的样子。)准备打“毛猴”。(此处应交代一下爷爷很快给“我”做好一个鞭子,不然前后语意不连贯。)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到天黑时,我终于学会了打“毛猴”。
升格指导
打“毛猴”是农村孩子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作者就选取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写,习作主题十分明确,可是文中不少地方因为没有进行细致地描写,致使习作的内容不够充实,也使这件趣事的趣味打了折扣。具体是作文的灵魂,没有具体就没有作文。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谨记:要通过细致地描写,把事情叙述具体,再现出故事的情趣。本文作者如能按照老师的上述指导,对习作精心地进行一番修改,定会使习作变得精彩靓丽起来。(赵学潮)
下午放学后,我回到家,看到村里的段腾飞在他家门前用鞭子抽打一种像陀螺一样的木制东西玩。我很好奇,便问爷爷:“那是什么呀?”“是‘毛猴’。”爷爷笑呵呵地告诉我。“我要玩,我要玩它。”我摇着爷爷的手,大声恳求地说。
“好,好,好,爷爷给你做一个。”爷爷这位老木匠痛快地答应了。他找出锯、刀等工具和一块木头,很快就给我做好了“毛猴”。只见爷爷做的“毛猴”,上端圆圆的,下端尖尖的,跟我的拳头大小差不多,完全是个木陀螺。
我拿着“毛猴”就要去玩,爷爷叫住我,说:“鹏子,这还不行,爷爷还得给你再绑个鞭子。”爷爷找来一根苹果树枝,稍作修理,在它上面绑上一根跟我的手指头粗细差不多的布条,鞭子便做好了。
我把“毛猴”放在地上,用鞭子去抽打。可“毛猴”在地上滚来滚去,就是不转。爷爷走过来,笑眯眯地说:“鹏子,来,让爷爷教教你。”爷爷先将布条缠在“毛猴”上,缠了好几圈,然后把“毛猴”放在地上,用力一拉,“毛猴”便转动起来。爷爷挥动鞭子抽打起来。我一看,忙说:“我会了!我会了!”
我从爷爷手中接过“毛猴”和鞭子,模仿他的样子,抽打起“毛猴”来。谁料用力过大,竟把“毛猴”抽到房檐上了,鞭子也抽到我的头上,疼得我“哇哇”大哭起来。
爷爷赶忙过来,安慰我说:“鹏子,不哭,不哭,爷爷再给你做一个大点的。”爷爷三下五除二又给我做了一个比拳头还大的“毛猴”,可是我打不动它。爷爷鼓励我说:“没关系,用力打吧。”我使出吃奶的劲去打,谁料鞭杆竟折成了两截。
我生气地冲爷爷嚷嚷:“太倒霉了,我不学了。”我扔了折成半截的鞭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爷爷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笑眯眯地说:“鹏子啊,干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你得有耐心啊,不然什么也学不会。”听了爷爷的话,我又信心满满地准备打“毛猴”。爷爷很快给我做好一个鞭子。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到天黑时,我终于学会了打“毛猴”。
跟踪点评
再现场景生动形象 篇8
防地震演练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六年级彭瑞欢
上课了,赵老师走进教室,告诉我们今天要进行一次特殊的演练。我们一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啥药。
正当我们愣神时,赵老师说地震来了,让我们快躲。于是,我们便急忙往桌下钻去。后桌吴江凡没处躲,钻到了垃圾箱后面。我和吴培青是同桌,同时往桌下钻时,不小心头磕在了一起,弄得哭笑不得。
赵老师也躲在了讲桌旁。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出来还没等我站起喘口气,赵老师又让我们往楼下撤。我们都拼命往楼下冲,一个个狼狈不堪。到了操场,我们都被吓坏了。
赵老师最后一个下楼。他批评我们演练太乱,随后让我们回教室。大家坐好后,他讲起防地震的常识。这下我们都认真听了。
赵老师讲完后,又让我们演练。这回我们有经验了。赵老师让我们往楼下撤,我们有秩序多了。我不小心摔倒了,吴江凡和吴培青便帮助我。大家互相帮助,很快便来到操场。赵老师高兴地表扬了我们。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防地震演练!
升格指导
1.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老师组织的防地震演练活动梗概叙述了出来,习作结构完整。美中不足的是对活动过程写得太简单,也不够生动形象。
2.习作的开头采用开门见山的法,直接交代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起因,显得很简洁,但写得平铺直叙,不够生动形象。
3.建议在习作的开头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来再现场景,并巧妙地点明文题,这样不仪能够避免平铺直叙,还可使习作变得生动形象
4.细致描写活动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将活动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再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防地震演练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嫩芽作文研究中心六年级彭瑞欢
“快跑,快跑啊!”伴随着惶恐不安的惊呼声,同学们一窝蜂似的跑下楼梯,奔向操场。这是在干什么?原来我们班正在进行防地震演练。
上课了,赵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特殊的演练”“特殊的演练?”我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啥药。
“地震了,快躲!”正当我们愣神的时候,赵老师突然下达了命令。于是,我们便“噼里啪啦”往桌下钻去。后桌吴江凡没处躲,像老鼠一样,钻到垃圾箱后面我和吴培青是同桌,同时往桌下钻时,只听“咚”一声,头磕在了一起,弄得我们哭笑不得,惊出了一身冷汗。
赵老师也“失踪”了,哦,原来他躲在了讲桌旁。过了一会儿,赵老师让我们“快往楼下撤!”还没等我站起来喘口气,赵老师又大喝一声。他迅速拉开教室门,大家你推我搡,慌不择路,拼命往楼下冲。结果你踩了我的脚,我踢了他的鞋,一个个狼狈不堪。到了操场,我们蹲在地上,双手护着脑袋,悄悄地议论开了。“吓……吓死我了!”我颤抖着身子说。“我……我的心……都……都快蹦出来了!”吴培青结结巴巴地说。
赵老师最后一个下楼。他看了一下手中的电子表,严肃地说:“刚才太乱了,而且行动迟缓,用时25秒!真要发生地震,这样根本不行……”他批评了几句,便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回教室。大家坐好后,他讲起防地震的常识这下我们都学乖了,一个个竖着耳朵仔细听。
赵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在地震来临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有秩序地快速撤离……”话音刚落,他又一拍桌子,下达了命令。这回我们有经验了,一个个急忙用外套蒙住头,拉开椅子,钻到桌下。赵老师又下达了往楼下撤的命令这次我们有秩序了。我不小心摔倒了,吴江凡急忙拉我一把,吴培青也在身旁扶着我一路上,大家你帮我,我扶他,很快就到了操场。赵老师来了,高兴地说:“不错!用时13秒!记住,地震时一定要沉着,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很快脱离危险……”
这真是一次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防地震演练!
回访复查
惠普,再现辉煌! 篇9
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1939年,由2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自家的车库里创办,几十年来,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它成为全球最伟大的IT公司之一。其惠普之道,为全球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管理精粹。我还记得,前年去美国的时候,朋友开着车带我在硅谷惠普总部外围参观,这个公司简直是太大了,成片成片的办公平房掩隐在葱茏树木中。到处都能看到惠普的门牌,但你一定摸不到你真要找的部门和你要找的人。美国朋友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惠普,没有惠普就一定没有今天的硅谷。
正当我为之高兴的时候,中国惠普公司市场总监魏江雷先生约我见面。很长时间没有听到他的音信了,还是前年他刚回国的时候见了几面。我被他硅谷的前卫观点所吸引,曾送给他一套《IT时代周刊》合订本,他答应读后把意见告诉我,但至今也没有反馈。可能他太忙了。
魏江雷早年在中国加盟惠普,5年后去美国总部,一干5年,现在再次回到中国。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很能干也很儒雅的高级白领。
晚上,我们约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家烤鸭店。
当他风尘仆仆地进来时,我明显感到他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人瘦了、脸黑了,但动作敏捷了。更重要的是,精神特别饱满。
我问他,惠普全球上个财年干得相当出色,中国情况好吗?
他说,你看看我的变化,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告诉我,2006财年,中国惠普形势同样非常喜人,同比增长了20%,尤其是PSG部门同比增长了36%,与同行相比遥遥领先。
他说,他本人在过去的一年中跑了20多个省的39个城市,跑了无数个电脑卖场,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市场感觉。他回忆说,为了赶时间,经常吃不上饭,经常把身上的东西搞丢了,包括手机。他说,他手下的顾小曼女士,在东北出差,因为劳累,途中一直发着高烧。
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事实证明,惠普的战略没有错,包括收购康柏,包括现任总裁裁员等压缩成本的措施。他说,中国惠普从去年10月起在未来的18个月里,要把办事处从原来的28个撤并成19个,人员全部在自己家里办公,给每个员工配无线上网卡,配复印、打印、电话、传真与一切的办公设备,这样可以省下很大的一笔开支。他说,我们把省下的钱用于研发和返利给客户。
我感到惠普人更加务实了。
魏说,之所以在百忙中约见你这个总编辑,我认为,写好惠普故事的非《IT时代周刊》莫属,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尤其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期都认真看,出差途中,这本杂志一直伴随着我,你们的杂志是讲故事的高手。
几天后在惠普大厦,当我见到了惠普PSG集团副总裁兼市场总监丁慧时,我看她的脸上同样洋溢着胜利的喜悦。这是一个经常处于思考状态的白领丽人。她的同事告诉我,丁做起事来从不含糊,总想做到极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一年,在智慧和冲锋陷阵中,她的头衔多了一个副总裁。
在大家都交出了好的成绩时,而她所在的集团果实尤其艳丽。我在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应该用什么来庆祝一下?知情人士告诉我,他们集团全体员工在珠海刚刚通宵狂欢了一次,据说光葡萄干红酒就喝了好几百瓶。
魏江雷和丁慧有着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到了中小城市亲身感受到很多人把惠普理解成"惠而普",或者理解成热水器生产厂商时,觉得中国的新兴市场真是太大了,我们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再现“天人合一” 篇10
这段趣闻引发我的好奇:莫非城区有地儿再现“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在熙熙攘攘的宜昌城区, 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凉水井”?是的。湖北大都集团秉承“阳光地产, 人文大都”的企业理念, 在城区东山建造的畔山林语, 在九码头建造的廊桥水岸等几个获奖小区, 兑现“传承中华文明, 提高城市品位”的承诺, 再现“天人合一”, 特色鲜明, 业界认可。
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 必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涉及文化。文化因人类诞生而诞生。如果说“自然的人化”是文化, 那么, “人化的自然”———建筑, 其灵魂是文化。
仍在武汉的大都集团董事长易仁君先生与笔者是多年文友, 在大学他学的是中文专业, 对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哲学、道家思想有过系统钻研, 他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总是道法自然, 力图回归自然。我俩最近的QQ交流, 侧重讨论了关于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话题。
“天人合一”是易经与老庄著述的基本思想, 后由汉代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
就世界观、方法论而言, 西方文化的特色是主客两分, 侧重“天人之别”;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主客浑沌, 侧重“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命题有过这样的诠释:天, 就是大自然;人, 就是人类;合, 就是结合而形成友谊;一为一体。命题与大师的诠释, 与今天政府倡导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吻合。
易经将“天、地、人”并列, 谓之天才、地才、人才的“三才之道”。老子进而认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庄子·达生》有言:“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主张人对自然, 应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因为两者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 而不是“征服”与“索取”。人类必须敬畏自然, 效法自然, 顺应自然, 从而受惠于自然。
道教教义力主“返璞归真”。璞, 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 这里引申为天真, 淳朴。道教认为, 人原初的本性近于“道”, 淳朴而纯真, 主张还其原始的本真状态, 像儿童那样天真无邪。
归根复性, 道法自然, 彼此和谐, 天人合一。
二、“风水说”的精华:注重环境选择
古人为了固化“敬重自然”的理念, 构建了建筑文化的“堪舆学”, 民间谓之“风水说”。对于这一学说的总体认定目前仍然见仁见智, 然而其中的许多思想, 特别是“环境选择”的思想是其精华。
风水说认定居所的基本格局是坐北朝南, 这既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又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中国地处北半球, 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 生物向阳是本能, 人居朝南是必然。聚落的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 以抵挡冬季寒风, 南面略显开阔, 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诸多考古资料证明,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聚落建筑已有了“环境选择”的倾向, 聚落靠近水源, 不仅便于生活取水, 而且便于农业浇灌。选择河岸高地, 不仅土壤肥沃, 而且避免了洪水侵袭。据考, 赫赫有名的半坡遗址便是两水交汇、依山傍水的“上吉风水”宝地。
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 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 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 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 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当今城市的民居建设, 既有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也有对传统的突破。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不得开发商像农家建房那样, 自主择地。商家只能在规划部门划定的地段, 通过竞标而夺得某一地皮。
如此一来, 当今人居环境是既定更是再造, 人们对居所环境的选择, 演变为对开发商的选择。
三、易董:房子是从地上长出来的
易仁君董事长在培训公司员工时, 常以一语教导员工:“房子是从地上长出来的”。他为弘扬、传播传统建筑文化理念而设喻:搞建筑、盖房子犹如种庄稼, 庄稼离不开土地、阳光、水分、空气和周围的环境, 建筑也必须与城市自然景观相和谐, 与人文环境相呼应。
易董说:建筑商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尊重, 就必须吃透周围环境, 着力屏蔽建筑的人为痕迹, 不显山, 不露水, 让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不显突兀, 不像人为, 而像从这块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庄稼、树木一样, 与环境不可分割, 浑然一体。
仁君先生与我QQ交流时, 向我回顾了十年前, 他公司夺得东山开发区“畔山林语”地段的情形。
当初, 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段地, 称其为“边角废料”。仁君说, 接过这块地皮以后, 我并没像其他商家一样, 急着去铲平它。在那片斜坡上我是一层层地观察, 一点点地琢磨, “把玩”中不禁想到庄子关于“天地乃万物父母”一说, 恍然悟得:祖宗留给我们的这块坡地绝非“糟粕”, 而是宝地, 上好的风水宝地。我们不应也无权“铲平”它, 不应也无权“征服”它, 只能顺应它。不仅要像依就母亲那样依就它, 还要像打扮孩子那样打扮它。不妨顺其自然, 依山就势, 使房屋错落有致, 叫小区拾级而上, 让住户寄情于山水, 陶醉于意境, 返璞归真, 再现“天人合一”。
易董坚持“种庄稼”的信念: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四、回归大自然, 何陋之有?
易董说, 我们请来澳大利亚的一位著名设计师, 向他提供资料, 倾诉文化, 让他饱吸西陵峡口的山川灵气, 终于演绎出一座真山真水的自然家园。为此给这个小区取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号——畔山林语。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 并以榫卯结构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 即使西方的石头建筑也为钢筋水泥所取代。易董说:畔山林语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又超越传统, 与时俱进, 不仅用钢筋水泥打造出坚如磐石的别墅小区, 而且让人们感觉不出钢筋水泥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抑。
日前, 笔者由大都集团付洁女士和赵蓉师傅陪伴, 在“畔山林语”逛了个上上下下, 果如刘禹锡《陋室铭》诗云“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园区百余亩, 落差数十米, 一介老朽, 居然不累。小付轻车熟路, 在林荫小道穿梭自如, 虽是农历七月, 烈日高照, 我等却悠然自得, 更有缕缕风来, 浑身清凉。“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小付边走边指边说:园区保留了原住民的橘树、柚子树, 栽植了本土的草木, 你看:丛竹, 桂竹, 山竹, 凤尾竹;桂花树、紫荆树、大叶樟、苦楝树;广玉兰、大丽菊、栀子花、月月红。我们开辟了盘山沟渠, 引来了运河流水, 吸引了四方飞鸟, 招引着狂蜂浪蝶。花香鸟语, 空气清新, 层层流水, 树叶唦唦, 枝间画眉叫, 水凼鲤鱼游。“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悠然、闲适、宁静、恬淡。
千百年来, “文明”被理解为人类运用智慧、科技对自然进程和本真形态的干预和控制, 而对效法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种种作为被看作是“原始”和“简陋”。小区富贵偏显陋, 回归大自然, “何陋之有”?
畔山林语里我正恋恋不舍, 赵师傅却提议驱车看“廊桥水岸”。那里因大都公司出资50万, 将人为切割的市级文物亚细亚油罐焊接而保留, 为此笔者多次撰文敬佩易董的文化情怀。廊桥水岸开工前我看过, 不起眼儿的一撂荒扒子, 犹如付洁女士的形容:仿佛一年级的小学生, 拿毛笔在长江边写“一”字, 却歪歪扭扭写成了一个卧倒的“S”。如此“一笔”, 居然并排耸立起六栋高楼, 且以廊桥相连, 精心装扮, 亭亭玉立, 在宜昌, 在长江沿线, 独树一帜。我羡慕这里的居民工余回家, 立于窗前, 身披夕阳, 沐浴江风, 咏诵唐人元稹的诗句:“三峡连天水, 奔波万里来”。
宜昌民间有一说:裁缝手里寸布有用, 木匠斧下寸木有用, 铁匠锤炼寸铁有用。任何事物在行家手里, 都能化腐朽为神奇。苍天留给人间的, 只有没被利用的器物, 没有无法利用的“废物”。万丈高楼从地起, 千秋建筑在理念。大都建造的楼盘, 追求回归自然, 崇尚返璞归真, 再现“天人合一”。幸哉!
摘要: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 必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涉及文化。“人化的自然”———建筑, 其灵魂是文化。湖北大都集团在建筑实践中, 兑现“传承中华文明, 提高城市品位”的承诺, 再现“天人合一”, 特色鲜明, 业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