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丁安滴眼液

2024-07-29

酞丁安滴眼液(共3篇)

酞丁安滴眼液 篇1

酞丁安是我国自行创造的治疗沙眼的有效药物, 已在国内普遍使用[1,2,3], 效果满意, 但临床报道甚少。为观察统计其确切效果, 近年来, 我们采用0.1%酞丁安滴眼液治疗56例 (112眼) 沙眼患者, 并进行了详细的追踪观察,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门诊及本市某中学部分学生沙眼患者共56例 (112眼) 。按照1979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指导制定的沙眼分期[2,3], 其中沙Ⅰ+68眼, 沙Ⅰ++14眼, 沙Ⅰ+++11眼, 沙Ⅱ+9眼, 沙Ⅱ++8眼, 沙Ⅰ+++2眼。

1.2 治疗方法

应用0.1%酞丁安滴眼液 (武汉市五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点眼, 每日早、中、晚各1次, 共3次, 连续应用8周。每周复查1次, 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在肉眼观察下, 睑结膜及穹窿结膜充血消失, 表面光滑, 乳头、滤泡全部消失或疤痕形成; (2) 基本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睑结膜及穹窿结膜充血消失或减轻, 乳头、滤泡全部消失或疤痕形成, 结膜面基本光滑, 仅内外眦粗糙; (3)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 睑结膜及穹窿结膜轻度充血, 乳头、滤泡全部消失或疤痕形成, 睑结膜面粗糙; (4) 好转:自觉症状和充血均减轻, 乳头、滤泡减少; (5) 无效:自觉症状和客观检查均无进步。

2 结果

用药2周后, 22眼 (19.64%) 已获治愈或基本治愈, 其余病例大多数睑结膜及穹窿结膜充血减轻, 乳头变小, 滤泡逐渐复平;4周后, 54眼 (48.21%) 已获治愈和基本治愈, 其余部分病例睑结膜充血, 乳头、滤泡扁平或见疤痕形成;6周后, 已获治愈或基本治愈89眼 (79.46%) , 其余病例滤泡亦见扁平或吸收。本组56例112眼沙眼患者通过8周的酞丁安点眼治疗后, 治愈和基本治愈96眼, 治愈、基本治愈率85.71%, 其余16眼均有显效或好转, 无1例无效。

治疗2个月, 各期沙眼患者疗效比较见附表。从附表可见, 其治疗效果与病情轻重有关。

3 讨论

酞丁安化学名为消旋-B-邻笨二甲酰亚胺-a-酮一正丁醛双缩氨硫脲, 为淡黄色混悬液。该药为抗病毒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DNA (脱氧核糖核酸) 和蛋白质的早期合成, 故对沙眼衣原体病毒有抑制作用。据研究[1]:当培养基内酞丁安的药物浓度为1mg/ml时, 沙眼衣原体在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几乎全部受抑制, 抑制沙眼衣原体所需金霉素的相应浓度则约为10mg/ml, 说明酞丁安的作用强度为金霉素的10倍。据国内有关医院临床验证[1], 无论是轻症或重症沙眼, 0.1%酞丁安滴眼液点眼均有极其显著的效果, 与金霉素等抗生素滴眼液药物比较, 具有点用次数少、用药量少、效果高、稳定性持久、无刺激性、点后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本组病例采用0.1%酞丁安滴眼液点眼, 56例 (112眼) 经过2个月的治疗, 96眼获得痊愈和基本痊愈, 其它患眼均有显效或好转, 痊愈、基本痊愈达85.71%, 有效率100%。我们体会到, 酞丁安滴眼液治疗沙眼, 疗效显著, 尤其是对早期、轻型沙眼疗效更佳, 无明显副作用, 用法简便、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对56例 (112眼) 沙眼患者采用0.1%酞丁安滴眼液点眼, 每日3次, 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通过4周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和基本治愈者54眼 (48.21%) ;经过8周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和基本治愈者96眼 (85.71%) 。酞丁安滴眼液治疗沙眼效果显著, 且简便、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酞丁安滴眼液,沙眼

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资料组.酞丁安眼药水治疗沙眼[J].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81, 1 (2) :116-117.

[2]张效房, 廖树林.新编眼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46-251.

[3]罗兴中.实用眼科诊疗手册[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1-112.

酞丁安搽剂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研究 篇2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 泵:LC-10AT, 检测器:RID-10A, 工作站:N2000双通道色谱工作站。

1.2 试药:乙腈 (色谱纯) , 甲酸 (分析纯) , 重蒸馏水, 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75%甲酸溶液 (30∶70) 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 进样量20ul, 检测波长280nm。

2.2 检测波长选择:

由于2010年版药典二部收载的酞丁安搽剂的质量标准中并没有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 国内外对其有关物质研究的报道又较少, 故我们只能参考有限的几篇文献报道进行研究。经过试验得知本品的乙腈溶液在355nm处有最大吸收, 另参考上海市药品检验所的张欣耘、杨永健的文献报道[1], 分别在280nm和355nm两个波长处测定样品的有关物质, 结果样品在280nm波长处检测到的杂质峰明显多于355nm波长处的杂质峰数量, 所以初步确定有关物质的检测波长为280nm。

2.3 专属性试验:

参考文献中的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75%甲酸溶液 (30∶70) 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 进样量20ul, 检测波长280nm。

量取适量流动相溶液, 进样备用。

量取乙腈置25ml量瓶中, 作为溶剂空白溶液。取阴性样品溶液5ml, 置于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作为阴性样品溶液。取酞丁安对照品适量, 加乙腈溶解制成每1ml约含酞丁安0.5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取酞丁安原料适量, 加乙腈溶解制成每1ml约含酞丁安0.5mg的溶液, 作为原料溶液。取样品溶液5ml, 置于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量取2mol/L的盐酸溶液1ml, 置50ml量瓶中, 用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酸碱空白溶液。量取6%双氧水1ml, 置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氧空白溶液。分别精密量取样品溶液5ml5份, 别分别置于, 50ml量瓶中, 分别进行酸、碱、氧、热、光破坏,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作为各破坏溶液。取阴性样品溶液适量放于锥形瓶中于日光照射8小时, 量取5ml, 置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光破坏溶液。分别量取上述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由色谱图知, 酞丁安对照品溶液主峰保留时间为11分钟, 为酞丁安主峰, 见图1。酞丁安原料溶液色谱图中, 主峰保留时间为11分钟, 和对照品主峰基本一致, 见图2。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 主峰保留时间为11分钟, 和对照品主峰基本一致, 见图3。由酸、碱、氧、光和热破坏的样品图谱及相应的空白图谱可知, 产生的杂峰能与主峰分离, 专属性良好。

2.4 检测限试验:

量取对照品适量, 照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制备溶液, 取该溶液适量加乙腈逐级稀释成不同浓度, 由低浓度量该溶液, 并逐渐增大体积,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以信噪比3:1作为检测限。当本品浓度约0.001mg/ml, 量取4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测定其信噪比约为3:1, 检测限约为4ng。

2.5 溶液稳定性试验:

取样品溶液5ml, 置于50ml量瓶中, 加乙腈稀释至刻度, 作为供试品溶液。

取供试品溶液, 分别于下表中各时间点,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 测定主峰面积及杂质峰面积和, 计算主峰面积及杂质面积和RSD值。结论:本品的主峰面积变化RSD值为0.49%, 说明本品供试品溶液在8小时内稳定。

2.6 样品有关物质检查:

取样品1瓶, 取溶液适量, 加乙腈稀释制成每1ml中含酞丁安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 加乙腈稀释制成每1ml中含酞丁安10u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75%甲酸溶液 (30∶70) 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 进样量20ul, 检测波长280nm。取对照溶液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调节仪器灵敏度使主成分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2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 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溶剂、空白辅料的色谱峰忽略不计。结果分别为1.19%、1.21%、1.49%和1.19%。

3 讨论

该法能够准确而有效的测定酞丁安搽剂中的有关物质, 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酞丁安滴眼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8例寻常疣确诊患者均来自笔者所在科门诊,其中男85例、女73例,年龄18~60岁,平均35岁,皮损局限于手、足及前臂,疣体数目6~30个,病程2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抗病毒药物,2周内未使用外用药,排除系统性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9例,对照组79例,两组年龄、性别、疣体数目及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每日患处外用4次酞丁安乳膏,治疗组每日外用4次酞丁安乳膏,加口服伐昔洛韦,每日1次,1次0.3 g,疗程均为6周,治疗结束时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皮损全部消退;显效为皮损消退≥70%;好转为皮损消退≥30%;无效为皮损消退<30%或治疗后皮损无变化。有效为痊愈加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37.97%、11.39%,有效率分别为75.95%、22.78%,两组痊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治疗组有2例出现头痛、乏力,1例出现轻微腹痛、腹泻,不引起血象、肝肾功能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0%,与文献[2]报道较为一致。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15.01),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44.665)

3讨论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一种DNA病毒,呈正二十面体,球形粒子直径约50~55 nm,组织培养尚未成功。人是其唯一宿主,宿主细胞是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病毒的成熟程度与细胞的角化程度有关,完整的病毒只见于不全角化的上皮细胞中。近来利用核酸杂交技术,HPV已证实有50种以上抗原型,且不同类型的HPV与疣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关系[1]。寻常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少数散在的疣体可采用切除、冷冻、电灼、二氧化碳激光、化学腐蚀等方法治疗,但多发性寻常疣的治疗比较棘手。盐酸伐昔洛韦为阿昔洛韦(ACV)的前体药物,是ACV与缬氨酸形成酯的盐酸盐。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后很快在体内转化为ACV,在病毒感染细胞内被脱氧苷激酶活化,进一步磷酸化为三磷酸酯,通过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聚合酶,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结合,终止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3]。本品为阿昔洛韦的L-缬氨酸酯,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达54.5%以上,是阿昔洛韦的3~4倍[4,5,6,7]。酞丁安可抑制被感染的表皮棘细胞中病毒的复制与合成[8]。通过临床观察,人乳头瘤病毒对伐昔洛韦确实比较敏感,伐昔洛韦联合外用酞丁安软膏治疗多发寻常疣服药简单、吸收良好、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伐昔洛韦治疗多发性寻常疣的疗效。方法 将158例多发性寻常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仅外用酞丁安软膏,治疗组加服伐昔洛韦,6周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伐昔洛韦联合外用肽丁胺软膏治疗多发性寻常疣疗效较为确切。

关键词:伐昔洛韦,多发性寻常疣,酞丁安软膏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12-113.

[2]姚文冰.伐昔洛韦的药理与临床应用浅析.青海医药志,2001,31 (4):581.

[3]邵仲英,宋丽洁.盐酸伐昔洛韦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国药房,2007,18(5):346.

[4]叶兴东,张锡宝.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8):705.

[5]Lin WR.Lin HH,Lee SS,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cacy and safety of valaciclovir versus acyclovir,in the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J Micmbiol Immunol Infect,2001,34(1):138 - 142.

[6]Ljungman P,De La Camara R,Milpied N,et al.Randomized study of valacyclovir as prophylaxis against cytomegaloviras reactivation in recipients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s.Blood,2002,99(8 ): 3050-3056.

[7]Whitley RJ.Herpes simplex virus infection.Semin pediatr Infect Dis, 2002,13(1):6 -11.

上一篇:HIFU技术下一篇:学生辅助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