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女神》

2024-11-12

《复仇女神》(共12篇)

《复仇女神》 篇1

三年后, 曾经力能缚虎的夏桀在南巢饥寒交迫, 贫病交加, 终于有一天再也支持不住了, 姒履癸是太阳, 但今天他终于等到了日落西山的那一天。亲眼看到国仇姒履癸落个如此悲残的下场, 妺喜悲喜交加, 喜的是, 大仇终于得报, 有施国有出头之日了;悲得是, 为灭夏国, 她由一个纯真的少女, 不但付出了青春的代价, 还落得个“千古第一狐狸精” 的骂名, 红颜祸水从此因她而写入历史。

想像得出, 当夏桀的大军狂扫有施国的时候, 已在幼小的妺喜心中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夏桀的残暴、夏桀的狂笑、夏桀的抢掠奸淫, 无时无刻不在妺喜的心头闪现, 既令她觳觫, 又令她咬牙切齿。在夏桀进攻有施国之前, 天天都是春暖花开的日子, 她是天下最美丽的公主,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要星星不给月亮的。 她成天幻想着将来的白马王子怎样的英俊, 怎样的英雄,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是夏桀, 这个杀人的狂魔, 用武力打碎了妺喜的梦!

夏桀“冲冠一怒为红颜”, 有施国遭到了亡国之灾, 夏桀指名点姓命令有施国君交出他们的宝贝女儿妺喜, 否则就踏平有施国, 让有施国绝祀亡种。在灭顶之灾面前, 妺喜反而表现出了出奇的镇静, 主动要求父王献出自己做大夏国的牺牲, 以挽救一国君臣百姓的命运。有施国君“执手相望泪眼, 竟无语凝噎”, 他实在舍不得从此与花朵儿般的女儿天各一方啊!但夏桀兵临城下, 容不得他多思多想讨价还价, 他一摆手:“送公主出城!”话一出口, 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复仇!复仇!复仇!父王的眼泪更坚定了妺喜复仇的决心, 她的眼中冒出了仇恨的火焰, 妺喜决心刺杀夏桀, 为有施国被夏桀残害的父老百姓报仇血恨。但一踏入大夏国广袤的土地, 一看到大夏国人喊马嘶的军队, 一步入大夏国辉煌巍峨的宫殿, 妺喜就惊呆了, 大夏国太强大了, 难怪无数的方国臣服于他, 无数的英雄在他的强权下折腰。“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果真不假啊!有施国根本就不会是大夏国的对手, 既便是侥幸刺杀了夏桀, 大夏国的复仇大军一定会挥戈所向, 有施国一定会国灭人亡的, 到那时, 我就是有施国的千古罪人, 万死难赎其罪!何况, 夏桀王天生神力, 打猎时能生擒野牛、老虎, 那么粗的铁钩, 他硬是能赤手拉直, 让人胆战心惊。

要报仇, 就得像夏桀所言, 也让大夏国亡国绝种, 永世不得超生!妺喜一筹莫展, 失去了往日的欢笑。但她是天下第一绝色女子, 不管怎样, 夏桀王喜欢。 夏桀王本姓姒, 名履癸, 文武双全, 自诩为天下第一英雄。所谓英雄爱美人, 姒履癸也不例外, 费了那么大的劲, 终于如愿得到了天下第一美人, 他心满意得。 天下第一英雄, 拜倒在天下第一美人的石榴裙下, 是上天赐给天子的最大荣耀。姒履癸在别人面前, 像凶恶的豺狼, 让人感到时刻有生命之危;在妺喜面前却一反常态, 满面堆笑, 象温顺的羔羊, 气得妺喜将姒履癸赐给的华丽丝绸一条条撕得粉碎, 像撕扯大夏国万恶的江山。姒履癸大喜, 以为撕扯丝绸是爱妃妺喜唯一的嗜好, 下令宫女们从国库中抬来一筐筐的丝绸, 撕裂它给妺喜开心。一条条刺耳的“裂帛”声蔓延开来, 妺喜仿佛看到了姒履癸被五马分尸大卸八块, 仿佛看到了大夏国四分五裂家破人亡, 仿佛看到了在凤凰涅磐中有施国冬去春来, 再也不会受到外来威胁, 一只只自由的鸟儿飞到了蔚蓝的天空中。于是她笑了, 笑得花枝乱颤, 笑得地动山摇。

在刺耳的“裂帛”声中, 妺喜终于找到了灭亡大夏国的最佳途径, 那就是消耗他的国力, 动摇他的根本, 让姒履癸尝尝“天作孽, 犹可违;自做孽, 不可活” 的后果。为赢得妺喜的千金一笑, 姒履癸“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既使倾国之力也在所不惜, 在大夏国的辉煌宫殿里, 姒履癸修了一个很大的酒池, 大得可以航船, 喝醉后掉下去, 可以淹死。什么叫肉山?什么叫酒海?姒履癸在生活中给了它一个真实的诠释。每每姒履癸完成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都引发妺喜一阵阵狂笑, 每每有小人为讨妺喜喜欢而火上浇油, 出些个千奇百怪的主意, 妺喜都大加赞赏, 于是姒履癸便许他升官发财;每每有所谓的忠臣劝谏, 妺喜都愁眉紧锁, 为她的复仇计划多延长一天而担忧。她恨不得一觉醒来, 明天就是姒履癸的亡国之日。

当妺喜的哭与笑成了姒履癸决定政策的依据时, 注定了大夏国的亡国之日就要来临了。在妺喜的诱惑下, 姒履癸像是中了魔咒一样不可自拔, 一个月一个月地不上朝理事, 终日沉迷在肉山酒海中, 以淹死、醉死甚至用酷刑杀死臣下为乐事, 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 遭到姒履癸的痛斥后 “投敌卖国”奔了成汤;大夫关龙逄献黄图进谏, 遭到姒履癸怒骂后施炮烙之刑而亡;而天天呼喊大王千秋万代的小人赵梁却得到了姒履癸的宠信, 成了大夏朝唯一的“忠臣”。“大夏朝自先王大禹开国以来, 已传国近四百年, 九州宾服, 哪里会像终古和关龙逄所言会亡国绝祀呢, 纯属蛊惑人心无稽之谈嘛!”回到宫中, 姒履癸对妺喜说:“天上有太阳, 正像我有百姓一样, 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 我才会灭亡。”妺喜心中暗暗发狠:“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 我真愿意和你一道灭亡。”

尽管大夏国君臣离心离德, 四方诸侯纷纷背叛, 老百姓怨声载道, 但不采取军事行动大夏国绝不会自消自灭的, 亲身经历过战祸的妺喜深知这个道理。有一天, 大夏国的宫殿里多了一位议事的臣子, 他就是从商国投来的伊尹。伊尹明为弃商投夏, 实是成汤施用“苦肉计”派来的间谍, 目的是刺探大夏军情。伊尹精明过人, 刺探的最大军情就是妺喜恨桀之心, “英雄美人惺惺相爱” 竟是天底下最大的谎言, 得知这个消息伊尹如获至宝, 同样的目的让伊尹、妺喜一拍既和, 妺喜深知, 靠有施国一国的国力不可能动摇大夏, 但如果比有施国强大得多的商国加盟, 则推翻大夏指日可待。于是妺喜果断地答应了伊尹做商国的内应, 共谋灭夏大计。

伊尹任务完成, 找了个机会回到了商国, 做了成汤的国相, 鸣条一战, 伊尹、妺喜里应外和, 终灭夏国。昔日不可一世的姒履癸成了商国的俘虏, 立有大功的妺喜喜极而泣:盼了多年的复仇愿望终于实现了, 真是老天长眼啊!姒履癸, 你也有今天!但庆功之日, 令妺喜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 姒履癸并没有被判处死刑, 而是被判流放南巢。姒履癸罪孽再大, 也是一朝天子, 商汤不愿背上弑君骂名。 对这个判决, 妺喜心有不甘啊! 姒履癸是什么? 是一国天子, 也是一头复仇的豺狼, 一旦纵虎归山, 后果不堪设想啊。本来, 胜利之日, 妺喜打算是回有施国与父王团聚的, 但商汤的决策改变了她的主意, 她要随姒履癸一同到南巢, 直到看到他死, 哪怕此生再也不能与父王相见。

“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亡”, 这其实是复仇者的声音, 悲壮如同后世荆柯刺秦王时唱的那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年后, 曾经力能缚虎的夏桀在南巢饥寒交迫, 贫病交加, 终于有一天再也支持不住了, 姒履癸是太阳, 但今天他终于等到了日落西山的那一天。亲眼看到国仇姒履癸落个如此悲残的下场, 妺喜悲喜交加, 喜的是, 大仇终于得报, 有施国有出头之日了;悲得是, 为灭夏国, 她由一个纯真的少女, 不但付出了青春的代价, 还落得个“千古第一狐狸精”的骂名, 红颜祸水从此因她而写入历史。

妺喜是中国历史上为报国恨家仇的第一位复仇女神, 但背上史上第一顶红颜祸水的帽子令她死不瞑目。

《复仇女神》 篇2

苹果肌松弛下垂就会显老。本年流行的液态、霜状腮红的湿度让肌肤有水嫩感,再加上打底、打亮,澎润感让你清新又重回年轻。

LIP立体多一点、微嘟感唇妆3D立体

不一定要换颜色才能使唇妆不一样,利用深浅色的层次让唇部有嘟嘟感,就能偷偷让五官更立体。

EYE晶亮多一点、V字眼头妆点亮小清新

今年秀场出现许多眼头妆,打亮眼头V字,睁眼后有种无辜的晶亮感,而且近看也不会觉得浓妆。

光润减龄苹果肌?

1、沿着苹果肌涂上

把保湿产品轻轻点压上肌肤,才不会毁了底妆。

2、腮红不要低于鼻头

将腮红涂在眼下三角的位置,有拉提苹果肌的效果。打亮颧骨可以让光亮加倍。除打底之外,想让亮度再加倍,可以在颧骨上打亮。而且如果将腮红延伸到眼下,眨眼时还有萌萌的惊喜感。打亮颧骨更立体。沿着颧骨至眼角打亮,转动脸部会有光泽感,更有气色。

层次感唇妆?

1、单色左右渐层

嘴唇由左至右分为三等份,加深中间的范围,丰盈感立现。

2、多色叠擦三色唇更可“亲”

除左右渐层之外,也可以将浅色画在外围,再利用唇蜜或浅一阶的颜色画在上下唇峰,立刻就有啾咪感。深色涂中间,浅色涂外围,可加厚唇形,同色系但浅一点的颜色,点在上下唇峰,有嘟唇效果。

小清新怎么画大眼?

1、闪闪眼头妆

打亮眼头可用粉肤色、肤金色,而且珠光要够细才自然。

2、从眼头开始刷

眼头的颜色最深,上下眼皮都刷到瞳孔边缘。

3、边界刷出渐层感

打亮与眼褶同宽,但结尾要将边缘推散,有渐层感。

4、山根打亮妆

女神不理财算不了女神 篇3

剧情:千颂伊坐拥清潭洞的房产物业,为了支付高昂的违约金,千颂伊清潭洞的物业被以“白菜价抛售了”。

清潭洞位于韩国著名的富人区“江南区”,因为住着无数上流社会的富豪、商人和影视明星,所以也被称为韩国的“比佛利山庄”。清潭洞在韩国人眼中是一种“符号”,这个地方代表了时尚、奢华,是普通百姓甚至高管金领都难以跻身的高度。

作为韩国当红的“国民女星”,千颂伊当然也坐拥清潭洞的房产物业。可是,为了支付高昂的违约金,千颂伊一出手就把清潭洞的物业给低价甩卖了,“白菜价抛售”的事情很快在圈中传开,没了“清潭洞”这个身份的象征,所有人都知道她的身价“一夜暴跌”。

女神这下亏大了,抛什么也不该先抛物业,尤其是不该以低价抛售这种黄金地段的不动产。要知道清潭洞的房价一直都居高不下,近年来更是因为富豪和明星的涉足而“一路飙升”。乐天、三星等大财团都在此购置房产,很多房产在三年时间里涨了3倍以上。例如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2008年曾以38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购买了一栋位于该地区中心地带的3层建筑。此价格虽然高于当时市价的两三倍,但现在的价值已经超过1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而明星们热衷于购买的公寓价格也已经达到了10万元人民币/平方米。

《复仇女神》 篇4

关于复仇的写作,在整个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数不胜数。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很多文学著作中。此时期将复仇这一概念加入文学作品中大多是从人类原始的无意识和自觉的复仇角度来描写的,还承袭着氏族社会时期的复仇模式,即只要族群中的某个成员受到伤害或者毁灭时,那种根深蒂固于意识深处的复仇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小说《水浒传》无疑是中国最有代表的“在描写复仇的场面程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复仇小说。被逼上梁山的好汉就是复仇实践者的代名词,种种复仇建构了整部《水浒传》。梁山好汉有的是自身受到了官府或达官宦人的欺压而走投无路愤起复仇,有的是为弱者抱打不平、申屈鸣冤的侠义式复仇,他们的复仇行动贯穿整个人物命运的始终。《水浒传》中的复仇故事,正如梁山旗号“替天行道”一样,只有通过无数具体的复仇行动才可以解释“替天行道”的真谛和造就众多的梁山英雄好汉。由此可见,大量古典作品中的复仇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所要表达的整体价值观就是惩恶扬善、追求复仇的正义性,正如胡邦炜、冈琦由美在《古老心灵的回音》中所指出的“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复仇,都是好人向坏人复仇”。较之西方古希腊神话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系列的复仇文学所反映出的复仇主人公在实施复仇过程中,作家意欲揭示出人性灵魂世界的激烈矛盾冲突,从而达到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而截然不同。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心理,他们内心克制,彬彬有礼,心理稳定,在任何灾难面前都表现出淡然怡乐、泰然处之的气度;但另一方面,却在狂热的信仰中表现出及其迷醉的冲动,甚至表现出一种潜藏极深的欲望的驱力甚至刻毒、自私的攻击性。这种近乎“二律背反”式的现象竟和谐地交汇在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的心灵中”中国式的复仇及其文学中展现出来的复仇主题,也带有以上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特征是中国这块古老土地长期承受苦难的结果,不断的内忧外患让忍无可忍的中国人民拿起武器反抗异族和阶级压迫,特别是心怀救国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和生活在苦难深渊中的底层民众,加之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轮番压榨着国人,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只有愤起反抗,向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压迫势力实施复仇才能求得生存之路,才能维护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尊严。应运而生的现代文学为完成其启蒙的重任和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目的将“复仇”这一母题纳入到救亡图存的队伍中。揭示殖民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无情、残忍和血腥,警醒、拯救和重铸麻木国人的灵魂,重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雄伟。

20世纪20年代东北现代文学的出现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而诞生的。自此,东北地区进入一个反抗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阶段。东北现代文学也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呈现出独具东北地域特色的新文学样式。

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东北地区出现了无数或大或小的文学创作团体和个人,一些心怀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文学的青年,组织成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组织领导群众游行活动,以此来抵制日本人的淫威。他们沿着五·四新文化的创作思路兴起了左翼文学和普罗文学的创作。早在1919年,后来享誉东北文坛的小说家穆儒丐就已经开始了文学创作和对外国文艺作品的翻译。据史料记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东北社会在5到6月间相继在黑龙江、吉林和奉天出现群众的集会游行活动,而且大多数都以知识分子领导学生社团进而带动群众的形式展开。当时的长春二师、二中学校,奉天第一中学,朝阳地方学校还有黑龙江的师生全体罢课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决定“抵制日货,相应内省”。并且在五·四运动中,东北还出现了《工人宝鉴》、《民生丛刊》和《进化杂志》等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并开始采用白话文写作,发表反封建、反礼教的文学作品。由日本人创办的当时东北新闻界最据权威性的报刊《盛京时报》拥有众多读者,在1919年为了迎合知识分子所好首先刊登有进步意识的新文学创作,更在1920年末设重奖以《我对新文化运动之希望》为题向社会征文并用报纸大篇幅刊发,表达着东北进步人士对关内新文化运动的向往。东北大地在五·四运动的激荡下,新文化、新文学蓬勃兴起。在创作内容上,东北作家也受五·四时期左翼文学为人生的创作思想影响,摒弃了原来的“鸳鸯蝴蝶派”,出现了反对封建父母包办婚姻主题的小说《父母的心》,赞颂铁路工人英勇斗争、抗议军阀血腥暴行的诗歌《血》等。

在反抗封建制度和外族侵略的主旋律下,东北沦陷区作家继承着五·四文化精神,加之身临东北社会黑暗的统治下,亲眼见证着东北乡亲的艰难生活,内心深深的愤怒与苦闷在当时的森严统治下又无处释放,最后选择如实记录下东北社会三千万同胞的受难史。东北沦陷区复仇文学作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五·四新思想的继承,这是与五·四进步人士救国救民思想一脉相承的主张,是师从关内爱国知识分子的现实文艺观。可以说东北沦陷区作家的小说创作就是对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呈现和继承,此时关内的文学创作多是反帝反封建、揭露黑暗社会现实之作,复仇主题更是东北沦陷区作家表达内心忧患苦闷意识和拯救国民灵魂,改变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的有力匕首。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伪统治时期东北沦陷区文学的考察,对东北作家文学创作中的复仇问题进行整理后,将东北沦陷区文学中与复仇相关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文学的主要内涵从继承古代复仇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阐释。

关键词:东北沦陷区,复仇,五.四文学

参考文献

[1]汪远平《.水浒》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1987(1).

《复仇女神》 篇5

【学科分类】法理学 【写作年份】2005年

【正文】

人类历史的悠悠长卷上,复仇曾普遍并且长期存在。尽管复仇已经在当今社会受到国家法律的禁止,但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仍一如既往地感动着今日的受众——从西方古希腊的《安提格涅》、《赫库帕》,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乃至近代名篇《基督山伯爵》都涉及了复仇这一题材。而在东方的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先秦时代,著名的如伍员鞭尸、卧薪尝胆、荆柯刺秦王以及本文用以示例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数十年来中国两部享有盛名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在淡化其“革命色彩”之后,仍然讲述的是复仇的故事。

复仇主题在文学的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丰富而持久的表现,其中必定有其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索。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考察复仇来重新理解刑法及其它法律的缘起,复仇制度的核心要素依然是实践中传统法律所必有的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上讲,复仇的研究探讨具有鲜明的法理学意义。

《赵氏孤儿大报仇》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宫廷事变,其因果发展太史公在《史记》中曾有过记载发挥。该剧故事发生在政治法律制度的历史转折时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研究意义。太史公还运用了生动的文学性描述,以至王国维先生曾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具有很强的文学欣赏性。虽然较之《史记》原文,《赵》剧强化了某些地方的戏剧性,但是剧中主要人物程婴与公孙杵臼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强烈个性中较浓的市民化气息性格趋向,故事的道德化,使之落入奸臣当道、忠良受陷,幸得义士相助,最后忠良后代雪冤报仇的民间故事老套,不失为败笔。但是,本文从社会政治法律制度角度提出的社会学解说,或许仍能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构成有所启示。

分析复仇与法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要求研究者首先充分理解复仇的背景和特点,为了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复仇与报复、自卫的关联和差异,并由此出发,了解复仇的社会属性。在这里,我们将报复界定为受侵犯的生物个体出于生物本能而激发的对于侵犯者的抗争和反击,它在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当利益受损时,人类表现出的下意识的反应更为明显,包括情绪上的气愤和行动上对侵犯者的惩罚。这种惩罚可能表现为对侵犯者的“社区内流放”,严重时则表现为以自己可能的力量反击侵犯者(通常被称作“自卫”),使之受伤或死亡,这种情绪往往会表现为“失去理智”的行动,即不顾一切地“试图”对其造成伤害或痛苦,有无数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种报复性反应,是生物学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竞争的基本需要和本能。虽然就有些人看来,这种反应是“蜗角之争”,但它却是长期经过自然选择的生物存活

下来的竞争基因,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承袭了这种基因。尽管由于种种理性原因,这种本能受到某种程度的弱化,或者被有意淡化和压制,但它还是存在于生而为人的生物本性中,难以消失。

复仇也是一种报复,但与自卫有着明显差异,从行为的主动与被动上,行为目的的“自保”与“害他”上,二者显著不同。在话语系统中,如现代刑法“正当防卫”的界定中,其差别非常重要;但在行为主义视角,基于生物学的分析话语系统来看,这种差别就并不重要:它们同是对侵犯的回应,实际作用同是打击侵犯者,阻止侵犯继续,从而保护自己——用博弈论的话语来说,这都是一方博弈者对不合作者作出的符合理性的反应。

与作为一般概念的自卫相比,复仇最外显的特点在于历时性,即强调先在的侵犯行为与后发的复仇行为之间没有时间上的直接连续,这一点,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法的流行便可见一斑,《赵》剧中苦苦等待复仇良机十五载的程婴亦是一例。复仇的滞后性成因即在于理智的参与,甚至在一定限度内,人们可以以这个时间间隔来衡量理智参与的程度。复仇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复仇者有意识施加的,往往经过处心积虑地谋划和安排,杀死仇人而被施加者自己并不知晓,那至少不算是完美或典型的复仇。复仇的意蕴之深,还在于对复仇行为(本能)的观念性和意识形态的追认,即道德与正义的认同或筛选、装饰和剪裁;而复仇行为的回应性和对称性也是衡量复仇的重要标准。以上这一切,更证明了复仇基于本能而受社会文化因素的根本性影响的特性。可以想象,如果程婴没有对赵武痛诉家史,激发他的报复本能并加以文化意识上的诱导的话,报复的激情也许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弱化,“相逢一笑泯恩愁”的现象也完全有可能发生。

《复仇女神》 篇6

印花连身裙 CLASS Roberto Cavalli from 银泰网

她说:

时间真的过得太快了,一眨眼就过了20年。我很幸运,因为我可以以自己的兴趣作为终生职业,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追求这样的生活,我能做到,而且沿途一直不断有机会跟世界各地的大师们合作,真的很幸运,很幸运。

我觉得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我们都尽量做到最好,为的都是希望可以活得更好,凡事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是最重要的。

我跟我老公的工作真的是不同界别,所以大家回到家里可以分享的话题真的很多,我觉得两个人相处的最大功课就是互相聆听,要用心去听对方的话,然后尽量分享一些意见,不需要太多,一点点就够了,这样大家都会很珍惜与彼此分享的过程,是一种乐事!

图纹连身裙 Balenciaga from 银泰网

从女孩到女神

提及莫文蔚,就怎么也绕不过她令人艳羡的家世和让人敬畏的学历,毕竟很难说不是四国的血统给了她聪颖的天资,良好的教育给了她女神的气韵,这些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是每每谈起,还是让人赞叹不已。莫文蔚的祖父曾是香港英皇书院的创办校长,祖母是在复旦大学研修过中国文学的名门之后,父亲曾任政务官员,母亲又是香港电视台高管,哥哥不但是英国剑桥大学国际法律系的博士,还是香港第一部三维动画功夫电影的创作者。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就不难理解莫文蔚为什么可以精通中、英、法、意、德五国语言,又为什么能擅长钢琴、古筝、双簧管等多种乐器和舞蹈了。

不说你绝对猜不到,以“性感”“美腿”“美背”而作为符号的莫文蔚事实上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少年”,她曾在15岁就获选了第一届香港十大杰出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又拿着奖学金独自去意大利进修,之后莫文蔚又进入英国伦敦大学主修意大利文学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拿着名校学历的莫文蔚并未选择在学术界继续深造,也没有一头扎进写字楼做个职场白领,而是一脚迈进了风生水起的演艺圈。

回忆刚出道时的自己,莫文蔚说:“那时的我是一个什么都觉得很新鲜的女生,尤其在这个圈子里,每一天发生的事情都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我还清楚记得当初拍电影时看到很多演员很期待收工的那一刻,而我则是非常不舍得,就算已经拍了几个通宵还是想继续留在片场。”

闯演艺圈毕竟不如在学校读书,只要用功就会有成绩。曾经在前20年顺风顺水的莫文蔚初入演艺圈却尝到了艰辛:第一张唱片销量只有800张,第二张唱片她别出心裁地用自己的光头裸背作为封面却又受到了外界的质疑。对于刚出道时的举步维艰和如今的星光熠熠,莫文蔚淡定地总结着自己的女神之路:“我常常就是有一句话挂在嘴边的,‘Do what you love, love what you do!’就是‘做你喜欢的,喜欢你所做的!’这句话很简单,却很受用。开心地生活是最重要的大前提,不好玩的话我一早就不干了。我很珍惜我所得到的一切,更高兴的是,我对我的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过,而且还不断感到新的兴趣。”

正是这一颗充满好奇,又懂得知足的心,伴随着莫文蔚的一路成长一路狂野一路突破,使她拿到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和“两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可能太专注于前进,莫文蔚似乎都不曾发觉,那个曾经凭着一身韧劲在演艺圈摸爬滚打的女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万人瞩目的“神坛”上,“很多事情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都是说着说着想着想着,它就自然地发生了,很奇妙。”

红色皮衣、红色皮裙 All by TOD'S

从女神到女人

2014年将是莫文蔚出道的第20个年头,莫文蔚不像圈里其他女明星那样藏着掖着自己关于经历和岁月的秘密,而是大方地跟大家分享着自己这20年的点点滴滴。她先是在今年9月初举行了自己的20周年演唱会,9月15日又在香港做了自己的个人展览《莫后年代——莫文蔚20周年展览》。莫文蔚还将在10月份推出一张新歌+精选专辑,其中新歌更是请到了一位以前从来没有合作过的制作人协力打造的。在11月,莫文蔚会全面展开她的20周年巡回演唱会,第一站在上海一连三晚,之后在重庆、北京、深圳、广州等陆续举行,光是第一轮就会有15场演出。

出专辑,办演唱会,很多艺人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自己的出道,但是却鲜有以展览的方式来展现和回顾自己的,谈及做个人展览的念头是如何萌生的,莫文蔚笑言,自己是一个“收集达人”,尤其是喜欢收集自己用过的东西,所以就有同事建议她开一个展览会,让所收集的东西有用武之地,受到同事启发的莫文蔚开始将想法一点点付诸实践。莫文蔚说自己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很支持这个展览,给了她很多帮助,一些朋友甚至是主动投身到布置展览的工作中来,还有很多朋友及粉丝特地从世界各地飞到香港看展览,让她感动不已。

她用20组展览不但向观众展现了为大家所熟知的那个莫文蔚,还讲述了许多她鲜有人知的故事和经历。除了广大观众,在这次展览中感受到新奇和震撼的还有莫文蔚的丈夫Johannes。Johannes是莫文蔚17岁时的初恋,他们自离开学校后很多年没有联系,直到再次遇上,于2011年步入婚姻的殿堂。莫文蔚的20周年个人展览,才第一次让Johannes全面地了解了妻子这20年所经历的时光,补上了妻子在他生命中缺失的那段年华。

图纹连身裙 Balenciaga from 银泰网

谈及丈夫Johannes,一向为人爽朗、作风狂野的莫文蔚变得安静而羞赧,仿佛是只愿独自沉浸在幸福中而不想被惊动的小女人。她说自己非常满意过去两年的婚姻生活,虽然不是每一天都可以和丈夫见面,不过有的时候相隔两地,那一份想念却是更甜蜜。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他们以吃饭的形式庆祝了自己结婚两周年的纪念日,虽然不是什么花哨的仪式,莫文蔚却觉得很是满足,“其实每一天都应当好好庆祝,因为有缘在一起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莫文蔚说丈夫Johannes平时工作也很忙,但在闲暇之余就会在外国的网站上搜集一些关于她的新闻或资料,并帮她做好整理。在伦敦生活的时候,都是由Johannes来负责煮饭,而自己只是负责“老婆大人”的特权——吃就好了。说到这里,莫文蔚不由感慨到:“我之前真的什么事情都是以工作为主,现在才在学着平衡,因为真的要顾及身边另一半及家人的感受。”

在被问到“你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眼中的你又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莫文蔚给出的回答是‘“他是好人。我是美人。哈哈哈哈哈!我觉得最难得的是我在他心目中,到现在还是那时那个17岁的女生,真好!”说这话时,莫文蔚开心地笑了,她那标志性的大嘴中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从这笑容中,我分明看到那闪耀迷人的女神脸上,一种小女人平凡而真切的幸福正在荡漾开来……

我是"绘画小女神" 篇7

从幼儿园开始, 我就迷上了绘画。小小的我, 一手拿着画笔, 用上各种色彩, 天马行空地描绘出一片缤纷斑斓的世界。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现在, 我主要是学习素描和儿童画。但我更迷恋儿童画。我常常把很多小动物画到作品里, 青蛙、鱼儿、鸟儿……无所不有。有一次, 我还把自己的名字藏到了画作里。每个看到那幅画的小朋友都想从画中找到我的名字, 真是太有意思了!

为了让我的画画内容更丰富, 我还经常去一个叫“创意天地”的地方。在那里, 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已经做了很多小玩意儿——纸制的风铃、手工缝制的大眼仔、陶泥做的狐狸面具、木头做的飞机。每当完成一件作品, 我顿时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觉得自己越来越像小艺术家了。你可别以为这些和我的绘画无关, 看着这些艺术创想, 我绘画的灵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这也是我的画画秘诀哦!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品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还获过金奖呢!“绘画小女神”的美誉也传开了。

我的梦想是要做一个艺术家。我的一个好朋友已经答应长大后做我的经纪人。我要努力把我的绘画本领练强, 实现我的艺术梦想。

(指导教师:朱俊)

用“小女神”来形容自己的绘画本领, 确实霸气惊人。

文中有多 处用词突出绘画本领强:“酷爱”、“迷恋”、“天马行空”、“获过金奖”等。

“女神“”男神”的语义演变 篇8

关键词:女神,男神,语义演变,女性消费力量,女性话语权

流行词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通过流行词的考察,往往能发现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当今社会的各种媒体上充斥着各路“女神”与“男神”:“性感女神”、“宅男女神”、“高校女神”、“素颜女神”、“性感男神”、“韩剧男神”、“亚洲男神”、“男神老师”等等。

《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女神”的解释基本一致,指神话中女性的神。而今天媒体上的“女神”新义,词典没有对此立新义项。下面略举网络上对“女神”新义的主要解释。维基百科的解释是:“现今社会中,女神常有极度吸引男性的性感女人、或男人有好感的女性的定义。”[1]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现在主要泛指外貌、智慧、素质等综合资质高的女性(包括娱乐圈部分女星)”、“也指自己喜欢,或者暗恋的女性。”[2]也就是说,现在的“女神”主要指“美好、令男性倾慕的女性”。

“男神”本指男性的神明,现代汉语中较少用,词典也未收录,只在网络上见到一些解释。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网络词汇,与‘女神’相对应。”“可望而不可及的男人的统称,一般指女生们心仪的对象或偶像。也可意为贬义,即男神经病的简称。”[3]南都网上一篇名为“现在的男神都长这样?!”的文章则说:“所谓‘男神’,是比‘偶像’一词更高级的存在,更为历史悠久的代名词则是‘白马王子’。”[4]南都网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男神”即“帅气、令女性向往的男性”,“白马王子”的“升级版”。

“女神”是何时、如何“坠入凡间”,“男神”又是何时、如何“应运而生”的呢?本文试着追源溯流一番。

“女神”从何而来?百度百科在词条“屌丝女神”的解释中提到,“‘女神’一词最早诞生西方神话故事中。后来传入东方国家,成为少年对于喜欢的女性,或是粉丝对其偶像的一种爱称”[5]。“女神”一词是不是“舶来品”,诞生于西方神话故事中呢?《汉语大词典》“女神”一词引袁珂《中国古代神话》第四章:“那么说这武罗神是一个像‘山鬼’样妖媚的女神大约是不错罢。”为例,也认为“女神”一词现代汉语才出现,而且很可能是受西方神话影响产生的。

实际上,“女神”一词绝非那么晚才出现。中古的汉译佛经中已经出现“女神”一词,而非佛经文献的例子则出现偏晚,最早可查的能推到隋代。(1)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二:“雪山南胁,有大女神,名设陀怜迦醯(晋名摄声),有五百子及诸眷属。”(T3/85b)[6](2)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释慧明》:“后于定中见一女神。自称吕姥。”(T50/400b)(3)北宋《太平广记》卷二九五引隋朝佚名《八朝穷怪录·刘子卿》:“子卿一日访之,见庙中泥塑二女神,并壁画二侍者,容貌依稀,有如前遇,疑此是之。”

如此看来,“女神”一词是中古时期经师们翻译佛经时的创造,早期仅见于佛典中。以往汉语里表达“女性神”的概念,常常直呼神名“女娲”、“嫦娥”、“西王母”,或称“X帝女”(如炎帝女、黄帝女),或称“神女”(如后世的“盐水女神”,先秦称“盐水神女”)“天女”(天女魃),或称“XX神”(如“织女/ 神”、“青女/ 神”)。“女神”到唐宋时期才渐渐进入汉语通用系统,但出现频率不高,一直到明清文献中才比较多见。

佛经翻译时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汉语已有的“神女”,而创造“女神”一词呢?其实,佛经中也有“神女”一词,表达“女性神明”义,如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明度无极章》:“王喜设酒为乐七日,曰‘:尔等为吾获神女来,吾其升天以国惠尔。’”(T0/44b)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尔时,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于大众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T1/442a)同时还有一些词组“X神女”,表示“神明的女儿”义。后者如后汉安高世译《佛说奈女耆婆经》:“梵志大恐怖,不知当以与谁,乃于园中,架一高楼,以奈女著上,出谓诸王曰:‘此女非我所生,自出于奈树之上,亦不知是天、龙、鬼神女耶?……’”(T1/902c)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其夫觉已,寻还向家,开门见妇端正殊异,怪而问之:‘汝何天神女,处我屋宅?’”(T0/457c)

新词形的创造也许跟汉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语序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变化有关。早期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所以“女性的神明”构词为“神女”,而后汉语的语序发生变化,中心语在后,修饰语在前,“女性的神明”则构词为“女神”。而原先的“神女”则可理解为“神之女”。此外,“女神”一词的产生也不排除受到佛经原典语言的语序影响的可能。因不详其译经的原文语言和语言特点,我们无法展开进一步探讨。

总之可见,“女神”并非近现代时期从西方神话里传入的,而是有其更早来源——汉译佛经。但正是西方神话的传入使原本使用不广泛的“女神”一词焕发了活力。

有意思的是“男神”一词也是中古经师们的创造,与“女神”对应。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男神女鬼,供养最圣。”(T9/74c)。这与佛教中对男性、女性的态度有关,佛典中多将善男子和善女子,男众和女众,男鬼和女鬼,男神和女神对称,体现一种平等对应。但古典文献中“男神”的出现频率远比“女神”低。

“女神”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现在网络上所谓的“女神”的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被称为“女神”的女性有以下六种类型,这些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大体如下:

1.德才兼备型:(4)“森林女神”(《瞭望》1986/12)(5)守护生命的“女神”———记获得南丁格尔奖章的四位中国护士(《人民日报》1989.05.27)

2.才貌双全型:(6)马场女神(《华文文学》1986/04)(7)“女神”的前行与迷茫———评近期银幕上的女性形象(《电影评介》1990/09)

3. 偏重品德型:(8) 爱军女神———记李军烈士的妈妈李祖珍(《中国民兵》1985/09)(9) 永远的女神———献给在5.12 汶川地震中牺牲的女教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04)

4.偏重才能型:(10)令你心跳!飞行女神兀然失踪(《科学时代》1995/03)(11)“花卉女神”陈素珍(《河南农业》2002/03)

5.偏重外形型:(12)优香魔力小女神(《当代电视》2000/14)(13)永远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电影评介》2000/01)

6.泛指都市女性:(14)紫荆花下的“千面女神”们(《科技潮》1998/03)(15) 瞧,这一群时尚的“月光女神”!(《江门日报》2004/05/14)

可见“女神”一词主要用于形容两类女性:或者德才兼备,或者才貌双全,当然还必须超出一般人。其中又有所偏重,或偏重其德,或偏重其才,或偏重其貌。后来甚至可以泛化到指一般的都市女性。

从历时发展来看,大约20 世纪80 年代,“女神”的意义出现泛化,不再专指神明,开始用来形容德才兼备的凡间女性,尤其指品德高尚的女性。这既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也符合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衡量人的首要标准是“德”。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逐渐用于形容才貌双全的女性,主要指银幕女性,或者宽泛点说从事艺术事业的女性,诸如舞蹈、歌剧、器乐等等。对于这些领域的女性来说,除了专业技能,外表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21 世纪以来,媒体上常见的“女神”一词主要指美好、令男性倾慕的女性,其意义更加泛化,指称范围更广。

“女神”的词义演变主要与其联想义有关,女性神明一般都是有神力又貌美的。而到可以泛指有自主能力的都市女性,不再过分强调出众的外形、才能、品德,其“神”义已经非常泛化。“千面女神”讲述的是既要应对职场压力,又要忙于操持家庭生活的香港都市女性。这里“月光女神”并非指以歌唱月光而著名的歌唱家莎拉布莱曼,而是指“月光族”女性,每月把月薪花得光光。

总的来说,“女神”的神性光环在逐渐消失,早期能够称得上“女神”的女性寥寥可数,而今“女神”虽仍带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意思,但相比之下,该词的使用已经比较宽泛。从早期重视女性的品德、才能,到后来越来越重视外形条件,这符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追求感官享受胜于精神涵养。

当然换个角度,也可以乐观地说,现在社会各方面条件胜于以往,培养的人才多了,才貌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也多了,“女神”自然也多了。感官享受的追求、可视性的强化与现代科技的发达密切相关,尤其与网络的普及有关。至于,什么时候外在标准压过内在标准?网络上普遍认为是2009 年台湾“宅男女神”的“异军突起”引发了各路“女神”的“评选”。

作为“女神”的对应词,“男神”一词的使用频率自出现以来一直远低于“女神”。因为神在人类意识中要么超脱男女性别,可幻化成男性,也可幻化成女性;要么默认神是男性的,男性是更接近神性的,男性神明无需标记,而女性神明则需要加以标记。这两个相对应的词的使用呈现一种不对称,指称男性神明是可以直接用“神”,而指称女性神明时,则必须标明是“神女”或“女神”。这从语言上反映出人类社会中男性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

语言中的性别标记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印记并不少见。汉语中,诸如“护士”一般默认是女性的职业,男性从事时则必须标明“男护士”,类似的还有“男保姆”、“男保育员”“男模特”、“女教授”、“女将军”、“女博士”、“女法官”、“女医生”、“女工程师”“女企业家”“女作家”、“女画家”、“女兵”、“女警”等。“皇”和“王”一般默认是男性的,所以特殊情况下女性掌权时,则称为“女皇”、“女王”。韩国电影《王的男人》,绝不会理解成女性最高统治者的男人,而是理解成带有同性恋色彩的“男性最高统治者的男人”。至于把能干有魄力的女性叫“女汉子”,阴柔软弱的男性叫“娘娘腔”“、伪娘”,以“汉子”来称呼女人,以“娘”来称呼男人,这种表层的语言矛盾正反映出人们深层意识里长久以来的性别定位,把能干和魄力默认为男性特征,而把阴柔软弱默认为女性特征。其他语言的如英语中的man男人,又可以指人类,而woman女人,则不能涵盖全人类,而且有“出自男人”的潜在意思。据雅克·巴宗(JacquesBarzun)研究,human和梵语的manu、拉丁语的homo来自相同的词根,这个词根的意思既是“人类”,也是“男人”[7]383。从语言什么时候特别需要贴上“女”“、男”的标记,可以看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诚如罗伯特·麦克艾文(2005:1)所说,在决定人类的哪一部分人是重要的时候,这种语言的微妙而极强的效果就会昭然若揭[7]382。

而从“男神”新义项的兴起和盛行,我们却看到一些微妙却惊人的变化。“男神”的“帅气、令女性向往的男性”义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是发展很快。与“男神”相关的报纸期刊标题从1990 年到2012 年,每年也不超过10 篇,而到2013 年突然飙到800 多篇。尤其是2013 年随着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爸爸之一模特张亮、韩剧《继承者》、《来自星星的你》中男主演的走红,该词使用的顿时“爆棚”。“男神”的此种意义,没有经过一步步的引申泛化过程,而是从“女神”的今义类推而来。

以往对“女神”的评判主要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如各种选美活动、对“宅男女神”的票选。市场为了吸引男性的注意,不厌其烦地打出“女神”牌子。而“男神”新义的出现和对“男神”的评判则意味着现代社会女性话语权的提高,女性在逐渐获得评判权。女性话语权和评判权提高的基础在于女性消费实力的不断增长。该词的频频使用主要是为了吸引女性消费者的眼球,从这个语言的角度,可以看出女性消费群体的日益庞大和消费实力的日益增长。导演冯小刚响应广大女粉丝的心声,特地在2014 年春晚把韩国欧巴(韩语:哥哥)李敏镐请来,不就是明证吗?

女性消费实力的增长是以女性经济实力(或说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支撑的。正如罗伯特·麦克艾文所预言的男性兴起的“流动大革命”(大体指市场经济、消费时代的兴起),“或许也会以对女人地位的改善而告终”[7]223,“因为自由市场经济是基于数字之上的,它把每‘一个’都看得相似,都看成一个潜在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女人最终也被人这样看待”[7]237。这就意味着女性也是潜在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那么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势必要挖掘女性的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这样无形中,也许并非男性所预料和乐见的,女性也趋于和男性一样平等地拥有这两项权利,女性的地位有所改善。市场经济时代,趋向于以消费了什么来界定人,“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你买什么,你就是什么。”“人们不再说他们是干什么的以此来界定自己,而说他们怎么消磨闲暇———以及他们把钱花在什么东西上面。”[7]272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对女性的界定随着人的界定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复仇女神》 篇9

温暖得就像一束和煦的阳光,温柔得就像微风吹过的水波。不要以为舞池中爱挑眉的冠军赵亮是在对你挑逗,其实那是个腼腆又有风度的暖男。

性感只是我的一面

Sveta个子不算高,甚至有些小鸟依人的小巧,漂亮的线条切割在她的身体和脸上发挥到了极致。Sveta微信朋友圈里的照片让你觉得这是个爱蹦跶的女孩,没准还是个Party Animal。她说:“不不不,其实我是个安静的女孩。”实际上,安静的地方和安静的人才能让她感到舒适又安心。

Sveta的家乡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位于亚欧之交,周围群山环绕,在极度寒冷的冬天,那里的人们有自己的乐趣——到雪山上滑雪。圣诞节、新年,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爱在这样的日子去体验白雪和高度带来的刺激,但Sveta却非常害怕。安静的女孩不喜欢极限运动,甚至连朋友开车速度快都会让他心里感到不适。

在叶卡捷琳堡最好的朋友Denis,是和Sveta从12岁就开始搭档、共同合作了十年的舞伴。他们在同一所大学念书,也在同一个地方工作。Denis从一家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公司那里得到舞蹈俱乐部的特许经营权,他和Sveta共同经营着舞蹈俱乐部,同时也是那的教师。Sveta说,那个无敌的team和那段无价的时光都让她十分怀念。2009年是Sveta和Denis在舞蹈竞技上最闪亮的一年,他们获得了俄罗斯、欧洲乃至世界锦标赛的21岁以下组拉丁舞冠军。

你不妨把Sveta称为“战略管理专家”,大学毕业后,在工作的同时,Sveta还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其中一所大学完成了战略管理方面学位的修读,还在2011年作为“最佳毕业生”被记录在学校的毕业荣誉册里。

Sveta和舞伴从小一边学习舞蹈,一边还要完成学业,花在舞蹈上的时间仅有一些晚上和下午,Sveta说,有限的时间使得他们对舞蹈有更多的渴望和激情。

22岁,正是一个女孩开始在成人的世界里绽放美丽的年龄。而22岁的Sveta,却是在孤独中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为了与在香港生活了7年的第二任舞伴Dorin搭档,Sveta离开家乡来到香港,不过她和Dorin只存在事业上的合作关系。“那段时间挺不容易的,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大家都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父母不在身边,朋友也很少,”Sveta—个人在香港生活了一年,“不过我总有事情可做,我会让自己忙碌起来!”Sveta说到香港的第一天就让她对这个城市一见钟情。

一个人的时候,Sveta喜欢在屋子里安安静静地看书,有时候会四处走走,走上几个小时都有。健身房里的瑜伽和普拉提也是她的心头好。天气炎热的时候,如果到沙滩上没准会遇到Sveta,因为她喜欢在沙滩上晒太阳。尽管在香港的第一年常常alone(独自一人),但她未感到lonely (孤独)。“当然独处太长时间对自己不是好事。”

到如今,Sveta在香港已经生活了三年。她居住的区域以欧洲人居多,有商人、银行家,也有旅行者,还有全世界各地口味的餐厅,在那里,Sveta感到很放松。只有一点,香港的房租高得有些离谱,空间却很小,Sveta每一个月花在公寓的租金上就有一万四千元。Sveta现在的舞伴很懂得体谅人,比赛的奖金一般是平分的,但赵亮经常把所有的比赛奖金留给Sveta,他总说,—个女孩子在外国生活多不容易。

同样与世无争的性格让有着东西文化差异的两个人和平相处,也让Sveta充满了安全感,“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吧,因为有时候我们会错过内心的火焰。”

曾有过那么一点心动

两年前,赵亮和Sveta刚搭手的时候,舞蹈圈都热闹起来了,大家好奇为什么赵亮又换舞伴了,而且这次还是—位美丽的洋妞。撇去这些絮絮叨叨的谈资噱头,感觉他们的搭档自然得就像水到渠成。

Sveta和合作不到一年的Dorin拆档之后,情绪受到很大影响,这段合作关系让她有些精神紧张,足足休息了两个月。赵亮一直在深圳生活,他有不少的香港学生,他们中有人知道孙宁即将与赵亮分伴,介绍他和Sveta认识,在香港的一家舞蹈教室试了手,那感觉被Sveta称为像是“化学反应”一样。之后,Sveta回过俄罗斯和其他选手试手,最后还是决定和赵亮合作。期间,曾有一位加拿大男选手希望Sveta到加拿大去与他合作,但对香港的留恋成为了Sveta拒绝他的理由。

除去中西搭档炫目养眼的光环,行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赵亮和Sveta第一年的合作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常常觉得他们合不到一起。老师梁思源、张卓妮也和赵亮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赵亮告诉自己的老师,他和Sveta对舞蹈的感觉和认识都很一致,他们应该坚持下去。对这组中西搭档有信心和耐心的人在第二年看到了他们在配合上的变化。

“在舞蹈上,你找到了一条路就会很简单,一直走下去就行了。”和Sveta的合作应该就算是一条路。赵亮坚持在舞蹈上做减法,就像他最喜欢的老师Ruud Vermeij—样,这位来自荷兰的舞蹈大师并不教技术,却能从心理层面让舞者有很大启发,跳舞的时候,选手总会想很多,Ruud会明确地告诉选手何时最该想什么,其他都不要想,这样舞蹈才能自由。

在练习中,赵亮和舞伴也做着减法。他平时住在深圳,常不定期地去往香港,出发之前都会发信息告诉Sveta,然后定个练习的时间。他们的练习时间并不多,“有的时候练得太多的话是一种‘精神折磨’。和以前的舞伴就会很细致地磨合,我要求比较高,合舞的时候必须得到这个点,到不了我就不行,一晚上就是这个动作,这样就会很难受,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最终也没搞定。”赵亮说舞伴Sveta很有天赋,两人一下就能找到他想要的合舞的感觉。Sveta不仅会follow,也会做leader,提出自己的想法,让舞伴来follow。这样的舞伴关系让彼此都感到舒服。

或许,舞蹈中的减法和赵亮的生活经历也有很大关系。身边的朋友都了解,从前的赵亮,舞蹈大于一切,包括女朋友,舞蹈以外的事情,他几乎不会顾及。尽管过去的女朋友都是优秀的舞者,但也有因为赵亮太过于专注舞蹈而离开他。有一天,赵亮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万物都需平衡,在舞蹈中做减法,在生活中自然是做了加法。赵亮说,自己很早就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不过感觉似乎最近才真正地进入社会,因为以前的生活单一到只剩下舞蹈。他比以前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学习为人处世,打开自己的感官,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

搭档两年,赵亮和Sveta从未是恋人关系,尽管曾有一度两人都是单身状态。赵亮悄悄说到,其实也不是没有过一丝心动。只是那一瞬间的感觉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半年多前,Sveta说,自己和赵亮还有一些语言上的隔阂,这使得她缺乏更进一步了解他的机会,“如果我要和一个人在一起,我要读懂他的灵魂,百分之百了解。”舞伴之间仅是保持职业上的联系更好,这是两人一直以来的共识。

谈到舞蹈,赵亮可以滔滔不绝,很有自己的见解。可一谈到感情,他总是“惜字如金”或者温和地一笑而过。连Sveta都说,他俩都不爱说太多话,但赵亮要内敛得多,他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切有关前舞伴和前女友的故事,赵亮不愿谈论太多,只说感恩她们,一生能相遇不容易,愿她们一直幸福下去。好,那就让往事随风吧。

冠军终究有休息的一天

如果翻看历年来国标舞比赛的颁奖照片,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十多年前开始,身边的选手都换了好几代了,可总会有赵亮在。那些曾与他同场竞技多年的对手都陆陆续续地成为了评审。

冠军终究有休息的一天。生于1983年的赵亮说,毕竟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他很快就会退出赛场,也许就在今年年底。现在已经开始思考退役以后的计划了,“培养下一代舞者,为他们从小打基础开始,就像浇花施肥那样;做一些表演和创作,多走走看看,到生活中去寻找灵感……想法很多,但还没开始具体规划。”

赵亮退役了,那Sveta呢?毕竟她只有25岁,如果和其他选手再搭档比赛,也许还会有更大成就,但Sveta说“不”。赵亮要退役,这对她来说很伤感,只希望赵亮是她的最后一个舞伴,并且尽可能在赛场再待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她真的很感怀这一份舞伴之间的情谊。Sveta在两三年前就考虑过回归平静的家庭生活,所以即使赵亮退役,她也不会再和其他选手合作了。Sveta的多才多艺让她对生活的选择可以更加自如,她依然会乐此不疲地做那些她喜欢做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自己热衷的舞服设计上,将来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舞服设计工作室,或许会在俄罗斯,也有可能在香港、大陆。

中希神话女神形象之比较 篇10

1 中希方女神形象的相同点

1.1 都有创世之功

中希方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 对人类的起始都做出了自己的想象性解释。其创世神话都和女神有关, 都具母神性质, 是对整个神话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始母神。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 古希腊神话里的盖亚。在中国, 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如《太平御览》“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不仅如此, 传说中的女娲还补天救命于水火, 如《淮南子》“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有“娲, 古之神圣女, 化万物者也”的说法。因此可以说,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 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 并拯救万民于水火, 是中国神话中的始母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 盖亚的地位可以和中国神话中的女娲相较。盖亚是混沌所生的第一位神袛, 她还单性孕育了天空之神乌拉诺斯, 并开启了神袛家族的新时代。她创造了众神, 是大地之母, 众神之母, 具有始母的性质, 是希腊神话中的始母神。

1.2 都与“兽”有密切关系

中希神话中的女神形象都与兽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是这种关系有具象和抽象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女神形象多以具象的思维方式, 着重从外形外表上将女神们和兽联系起来。根据《山海经》“女娲, 古神女而帝者, 人面蛇身, 一日中七十变”的记载, 可知中国的始母神是人面蛇神, 半人半兽的形象。中国神话中的女神西王母也是一副“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山海经》) 的怪形象。而希方神话多以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将女神们和兽联系起来。在希腊神话中, 赫拉的象征为孔雀或者牛眼, 这是对她光彩照人的外表和敏锐犀利的洞察力的写照;女战神雅典娜的象征为猫头鹰、公鸡或者毒蛇, 这是她聪慧才智的标志;狩猎神和月神阿尔忒弥斯以鹿为宠兽来象征她纯洁温驯的性格;而爱与美之女神阿佛洛狄忒却以鸽子、天鹅来象征她的美丽和感性的生活观。

中希的女神们与兽这种或隐或显的关系放映了古希腊人民和古老的中华民族都经历了由自然灵物崇拜到万物有灵的漫长历史。这也反映了原始先民们浓重的图腾崇拜观念。

1.3 都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随着母系氏族逐渐为父权制取代, 中希女神都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这是女神们不断被剥夺“神的光芒”的过程, 逐渐陨落并最终走下神坛的过程和渐被“女人化”的过程。她们或者变成狭隘算计的“女人”, 或者沦为男性的附庸, 变为温驯善良的“妻母”形象, 渐失女神光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根据《山海经》的记载, 西王母为远古西方大神, 掌管瘟疫与生杀大权。但到了《穆天子传》中, 西王母成为了一个能歌善舞, 雍容平和, 熟谙世情的妇女;再到《汉武帝故事》中, 则完全变成年约三十, 容貌绝世的女人, 神性荡然无存。在希腊神话中, 赫拉的时代比起始母神盖亚所处的时代来说当然晚了不少。因此, 其形象比起盖亚来说也变化了很多。天后赫拉依附具有最高统治权的丈夫宙斯也分享到巨大的权利和荣耀。而赫拉的权利是很有限的, 在她的身上几乎完全褪尽了远古女神所具有的光辉神性, 演变成一个为了丈夫的不忠不断迫害她人, 阴险妒忌, 算计狠辣的“坏女人”。

2 中希方女神形象的差异性

2.1 数量与体系上的差异

在古希腊神话中, 女神形象数量众多, 谱系完整, 地位较高。在新神谱的十二主神中就有五位是女神。她们分别是已婚女人和婚姻的庇护神天后赫拉, 智慧女神雅典娜, 狩猎与月神阿尔忒弥斯, 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以及农业女神得墨忒尔。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们均是围绕天神宙斯生成的, 她们或者是宙斯与女神们结合生下的下一代女神, 或者是宙斯与许多凡间女子结合所生下的半人半神的东西。均与最高统治者宙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 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们在血统上都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宗族体系完备。

而中国的女神就大为暗淡了, 如今最为人所熟知的有女娲、西王母、嫦娥、涂山氏、精卫等。且每位女神的故事是零散片段, 不成体系的, 神与神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完整, 不连贯的。现只约略知道“羲和者, 帝俊之妻, 生十日” (《山海经》) 和“昔宇宙初开之时, 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 又自羞耻” (李冗《独异志》) 之类的简单记载。如果要谈中国女神地位时, 也大致只有女娲占有一席之位, 尚可言说一二。

2.2 内涵上的差异

2.2.1.“神性”与“人性”

中国的女神大多被塑造得威严庄重, 给人一种敬畏感。她们或是仁民爱物, 无私奉献, 让人们顶礼膜拜;或者成为男性想像下产生的标榜某种道德观念, 传递某种思想的符号, 对人们起到教育作用。总之, 她们是高高在上的“神”, 闪耀“神性”的光芒。而在希腊女神中, 虽然也可以依稀窥见她们神秘面孔, 感受到她们无边的神力, 但却更多的是同平凡女人相似相近的人性化色彩。她们有平凡人的情感, 平凡人的欲望, 更有平凡人的致命弱点, 在她们身上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比如, 同为始母神, 中国神话中的女娲给人一种仁民爱物, 不计个人得失的光辉形象;而希腊神话中的盖亚, 除了对新神袛的创造之功外, 从她被困地狱后流露出的对权力的渴望及凶险的复仇行为中可以隐约窥见这位始母神内心深处涌动的个人欲望。再如, 同为权利女神, 西王母更多的给人一种威严神秘的印象:住在瑶池仙境, 掌着生杀大权, 甚至还管着凡间的婚配;而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赫拉除了掌着从宙斯处分得的权利外, 却把毕生精力花费在看管贪婪不已, 风流成性的丈夫, 报复与丈夫有私情的无辜女子和后代身上。

2.2.2. 现实与浪漫

中希女神形象的差异性还表现在现实与浪漫的不同。一个倾向保守, 具有浓重的现实色彩;另一个却想象大胆, 观念开放, 在现实中去构造一个浪漫的理想世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中希方的贞洁女神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性的不同态度。

在中国神话中的贞洁女神当数娥皇和女英了。根据““尧之二女, 舜之二妃, 曰湘夫人。帝崩, 二妃啼, 以涕挥竹, 竹尽斑” (《博物志》) 的记载, 可知这两个女子最终为了夫君泪尽而死, 只留下斑斑泪迹诉说着美丽的哀伤和无奈。这个神话故事的教化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中国神话中, 潇湘妃子也就成了贞洁的标榜, 对广大女子起到现实的教化作用。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则有雅典娜, 得墨忒尔, 阿尔忒狄斯三大处女神作为贞洁的代表。与中国神话不同的是, 希腊神话中的贞洁女神少了浓重的教化色彩, 表达的是人们对洁身自好的认同及对性的一种近乎完美的想象, 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3 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

3.1 民族性差异的根源

民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这些源自先民的“集体无意识”体现在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上, 并影响着民族特有的想象方式。荣格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 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正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创造了古希腊神话的女神们。古希腊地处地中海, 三面临海, 气候温和, 物产丰富,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因此生活于其中的神们更多的表现出耽于享乐, 享受世俗生活的一面。其中, 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阿佛洛狄忒对美好的爱情和性爱的追求犹具代表性。与古希腊不同的是, 古代中国的生存条件是极端恶劣的, 这可以从中国古代众多的洪水神话, 怪兽神话见出。因此, 远古先民想象中创造的神话人物就必须是仁民爱物, 为民除害, 拯救万民于水火的神通广大的英雄。其中, 女娲的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 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人们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位慈爱、仁厚的始母神身上。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影响到中希神话中女神数量上与体系上的差异。如章培恒先生所言“我国民族文化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重实际轻玄想”。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束缚了想象的翅膀, 导致我国古代神话的相对贫乏, 女神数量较少, 体系残缺。

3.2 历史政治根源

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大多威严庄重, 高不可攀, 充满神性的光辉;而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们则更多摆出一副世俗化的面孔, 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同中希不同的历史根源有关。氏族社会的中国, 社会等级就极为森严, 上下有别, 尊卑有分。上层统治者和贵族们都倾向于把自己打扮得威风凛凛, 不可接近, 令人望而生畏。而神的形象也是以人尤其是以位高权重的统治阶层为原型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们大多威严庄重, “神性”十足。

而古希腊却有着相对民主的氛围。如雅典立法者梭伦所言:“我制订法律, 无贵无贱, 一视同仁, 直道而行, 人人各得其所。”正是这种民主与法制的现实基础使古希腊神话中弥漫着更为民主的氛围。这种历史政治背景也使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们蒙上了浓厚的人性化色彩。

3.3 差异性的影响

马克思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古希腊是“人性展开的最美好的社会幼年时期”。神话作为人类儿童时期的产物反映着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更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希女神形象的巨大差异, 作为自先祖们那里遗传而来的胎记影响了中西方女性在传统美德、品性气质上的差异。一般来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女性应具备的美德包括勤劳, 善良, 节俭, 奉献, 温婉, 含蓄等。这些美德是典型中国女人的传家宝, 集中要求女性为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家庭无私的奉献给与。但另一方面, 这些却也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女人们身上背负着的沉重精神枷锁。这些可以从女娲, 嫦娥, 娥皇女英, 涂山氏等女神们身上窥见原型。而在西方, 更多的认同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同时追求开放大胆和个人欲望的满足。从赫拉, 雅典娜, 阿佛洛狄忒等女神们身上可以找见现代西方女性的影子。这一方面滋长了自私自利的不正之风, 动摇着从社会到家庭的稳定纽带。但另一方面, 也成为女性自我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比如, 在西方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兴起的女性主义运动就是最好的明证。而在中国, 或许真正的女性主义运动从没到来过。

4 结论

中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中均有众多女神。如果从女神神话盛行的背景以及历史条件的变迁来讲, 中希神话女神们有相同之处, 可以说是对人类起始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当时女性地位的折射。而不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性差异以及政治历史背景又带给中希神话女神们的不同面孔。这不仅有数量、体系、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更有内涵上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奠定了中希方女性不同的集体身份特征。中希神话中的女神们以不同的形象和内涵为中西方 (希腊神话对西方世界影响也是深远的) 女性打上了不同的“胎记”符号, 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Edith Hamilton.Mythology[M].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1999.

[2]Herbert Jennings Rose.A Handbook of Greek Mythology[M].Routledge Press, 2003.

[3]袁珂.中国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3.

[4]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5]蔡茂松.比较神话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6]李泽厚.美的历程[M].新知三联书店, 2007.

“昆仑女神”的故事 篇11

步行万里上昆仑,17岁的她成为一名边防女兵

八年前的一个中午,河北省定兴县杨各乡初中刚毕业的姜云燕在家里一边吃午饭,一边听收音机,穷乡僻壤里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惟一的娱乐就是听收音机,她特别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军事生活”栏目。

这一天,“军事生活”栏目讲述的故事是,在遥远的喀喇昆仑有一个叫“三十里营房”的地方,这里有一群白衣天使,她们个个能歌善舞、手巧心灵,默默地为边防伤病战士奉献着天使般的爱心。其中有一位叫吴凡英的医生,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昆仑女神”。

“白衣天使”、“昆仑女神”,这些如诗如画的名字和她们为国戍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16岁的小云燕,她如痴如醉地抱着收音机。这一夜,小姑娘失眠了,她多么向往山外的生活,多么希望自己就是“白衣天使”啊。云燕是个孤儿,一岁时,母亲因病离开了人世,五岁时父亲也病重西去,失去双亲的姜云燕,是堂姐收养了她,并供她上学直至初中毕业。特殊的生活环境,锤炼了小云燕要强的性格,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白衣天使”和“昆仑女神”啊,虽然她当时并不懂这些名词的意思。有一天,云燕悄悄对堂姐说:我要到昆仑山去,我要当军中“白衣天使”!我要当“昆仑女神”!

堂姐以为她是开玩笑说说而已,也没有当真。

没想到,几天后,小云燕却突然失踪了。堂姐找啊,找啊,可怎么也找不到小云燕的身影。邻居们也帮着四处打听,小云燕犹如石沉大海,一点消息也没有。不久,有传闻说小云燕落水了,甚至还有传闻说小云燕被人拐卖了。

再说姜云燕,其实她并没有落水,更没有被拐卖,她怕堂姐不同意,便悄悄地溜走了,踏上了寻找“昆仑女神”吴凡英的征程,那是1993年8月18日。

昆仑山在哪里呢?她隐约听人说过,青海有座昆仑山。青海又在哪里呢?于是,她一路走一路问,从保定到北京,又从北京到西宁,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前行,最后到了昆仑山脚下的格尔木,总算找到了昆仑山。但整整花了三个多月时间,行程达六千多里,这一路全靠步行,到格尔木的时候,她的双脚肿得就像小馒头一样,白球鞋被血水浸红了。

看到了昆仑山就看到了希望,她顾不得劳累,又开始向当地人打听广播里讲的单位与人物。然而,让她失望的是,当地竟没有一个人知道她要找的人。

忽然,她灵机一动,既然“白衣天使”是部队的,我为什么不去问解放军叔叔呢?解放军叔叔一定知道的。她找呀找,终于找到一所武警医院,一位军官告诉她,“三十里营房”是一个医疗站,在数千里外的新疆喀喇昆仑山上,不在格尔木。

天啊,数千里外的新疆!姜云燕举目四眺,不寒而栗。这位军官见姜云燕浑身是伤,双脚红肿,于是给她几十块钱,并对她说:“小姑娘,你坐火车回去吧,喀喇昆仑山连鸟儿都飞不上去,你是上不去的。”但倔强的小云燕仍坚定地要去追逐梦中的云彩,她接过那位武警叔叔的钱,表面点头答应马上回家,然而却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

又经过12个昼夜的辗转,她终于在新疆最南端的叶城解放军第18医院见到了广播里介绍的“昆仑女神”吴凡英。

孤身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姜云燕万语千言涌上心头,她扑进吴凡英的怀里泣不成声。吴军医深深地为姑娘不幸的身世和奇特的寻觅经历所感动。

“吴阿姨,我要当兵,我也要上昆仑山照顾边防战士。”小云燕边哭边说。

听一次广播就万里迢迢来当兵,好冒失的姑娘呵。吴凡英在佩服姑娘的勇气和执著之余连连摇头。除了战争年代,招收上门来的农村女孩入伍,全国尚无先例。于是,军官们决定凑一笔路费送她回家,但不管怎么劝说,姜云燕就是赖着不走。无奈之下,领导只好暂时让她住下,给她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就这样,姜云燕成了女兵排的编外女“兵”。姜云燕能吃苦又心灵手巧,每天抢着打扫卫生、做饭、洗衣,就连为伤兵端屎倒尿一类的活儿她也抢着干,结果,她一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五六个人的总和。不久,换药、打针之类的技术活,她也悄悄地学会了。

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姜云燕入为兵服务堪称典范。

“这孩子,如果当兵绝对是个好兵!”18医院的领导们常背后赞叹。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出也舍不得让她走了。但年轻人的前途还得考虑啊。于是,院领导经常向上级机关推荐姜云燕,希望上级机关能多给一个参军指标。经过医院领导的努力,姜云燕参军的希望也越来越大,小姑娘的工作劲头也越来越足。1994年初,南疆军区党委研究后决定,姜云燕正式参军。这样,姜云燕就成为建国以后第一个《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似的军人了。

云天中的世界屋脊,她是一朵灿烂的雪莲

成为军人的姜云燕马上打报告要求离开叶城,她的要求不是到大都市,而是到吴凡英曾工作过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上班。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海拔5000多米,是全国最高的医疗诊所。它担负着天山和阿里高原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内驻军官兵的医疗保障任务。这里常年气温在零下十度左右,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水的沸点仅70度,紫外线辐射严重,对人的身体有严重危害,很多战士都出现皮肤溃烂的症状。

领导被她的诚心打动,最后答应了她的请求,就这样,姜云燕成了第一个主动申请来这里来工作的女兵。

一天深夜,全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卡送来了一个完全昏迷的脑水肿战士。病人嘴唇发紫,满脸冻疮,大小便失禁,十几岁的年龄看去足有30多岁。姜云燕出于对哨卡战友的挚爱,悉心守护着大小便失禁的战友,每天按时喂药、喂饭,按时帮他换洗衣服。一天几次端着堆满屎尿的衣裤到冰河里搓洗……两个月后,病人痊愈出院了,她自己却病倒了。

对此,姜云燕没有后悔。但作为一个未婚女孩,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护理病号时出现的许多难堪,却是她意想不到的,姜云燕对此深有体会。

一次,一名新战士由于严重高山反应出现神经错乱被送到医疗站。经过她的悉心照顾,小战士的病情日渐好转。一天中午,小战士突然发病,把自己的衣服脱得精光,赤条条地躺在地上。姜云燕刚好进来为他量体温,她一进病房,这位赤着身子的战士就往外跑。这突然出现的场面使姜云燕措手不及,体温计一下子掉到了地上。

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如果出门肯定要冻坏。姜云燕很快镇静下来,她立即冲到门口,死死地抱住新兵,任凭他踢打辱骂,姜云燕就是不松手。一边劝他,一边拼命把他往被窝里拉,折腾了整整半个小时,她才把这位新兵按进了被窝。然而,这时她才发现自己已是一脸伤痕,可她依然含着泪守在这位战士的病床前,直到他完全安静下来。姜云燕没有与任何人讲述她的委屈,也没有申请调走。

新兵痊愈出院的时候,“扑通”一声跪在姜云燕面前,哭道:“姐姐,我一辈子忘不您的恩德!”姜云燕也哭了,这是自己价值的体现,这也更加坚定了她扎根昆仑山的决心和信心。

在昆仑高原的日子里,她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爬冰卧雪到哨卡巡诊,在巡诊中,她还经常帮战友们拆洗棉被。后来,她得知战士们由于经常巡逻,配发的手套和鞋垫不够用,于是,就用自己每月几块钱的津贴托人从山下买来毛线和布料,在工作闲暇之余,为战友们编织手套,制作鞋垫。

很快,她的事迹传遍整个昆仑山,战士们都把她誉为昆仑高原最圣洁的雪莲。

都市里的“白衣天使”,再次飞上昆仑山

在“天上无鸟飞,地上不长草,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的喀喇昆仑山上,除了高原反应和疾病带来的痛苦之外,最难耐的就是寂寞。原本不会唱歌的姜云燕,没事的时候,就对着大山唱,巡诊的时候就为官兵唱,虽然唱的都是老歌,虽然唱得有些跑调,可战士们的掌声却一浪高过一浪。

按规定,驻守高原海拔地域半年,就得下山休整半年。然而,姜云燕却坚决不肯下山,在与世隔绝的喀喇昆仑雪峰上一待就是整两年。鉴于她在西陲边防的优异表现,姜云燕荣立了二等功,并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1997年,上级保送她到军医学校学习深造。

在军医学校,姜云燕遇到了“拦路虎”,只有初中文化的姜云燕听教员讲课就像听天书一样,怎么也听不懂。第一次考试就挂了“大红灯笼”。但她没有气馁,从那以后,她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在厕所里看书,早晨往往比其他同学提前两个小时起床。一年下来,她的全部课程都赶上去了,还有一多半的课程在班上名列前茅。

1999年,姜云燕以优异的成绩从军医学校毕业。此时,媒体对她的宣传达到一个高潮,以她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昆仑女神》也开机拍摄。为了抢这个典型人物,北京、上海、成都、兰州等几十家大医院都派人来学校,希望姜云燕能够到他们的单位工作。这个时候,她的去留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以她的资历和成绩,留在大都市绝对不成问题。

然而,姜云燕却说:“我上军校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昆仑官兵服务。我哪也不去,只去昆仑。”

她的确这样做了,毕业那天,她打起背包,重新回到魂牵梦绕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

当军官,成名星,此生只嫁“昆仑兵”

姜云燕成了“明星”后,求爱信从全国四面八方雪片般飞来,求爱者中有国家干部、有军官、有大学生、也有大老板,许多人开始关注起她的婚姻大事来。

然而,姜云燕对这些求爱信却一概不理,平时声称“不讲啥条件”的她却提出一个既简单又“苛刻”的条件,梦中那个“他”必须是扎根边疆不言走的知音,内地青年不谈,不铁心戍边的军官不谈。可是,有谁,有谁愿意一辈子呆在这里呢?结果,这个“香馍馍”成了“困难户”。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战士叩开了她的心扉。

姜云燕所在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喀喇昆仑松花江医疗站”,医疗站作为全军的先进单位,要组织一个巡回报告团进行事迹宣讲,姜云燕理所当然的成为报告团的主讲成员。

刚参军的新战士豆恩社是某汽车团的驾驶员,第一次上山就赶上了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报告团作报告,姜云燕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他。豆恩社的家庭条件好,说实在话,他来部队当兵,只是为了开开眼界,结果,自认“倒霉”的他被分到了边疆部队,上山前还冲领导发了牢骚呢。可是,听了姜云燕的演讲,却使他有了一种异样的感动:人家一个女孩子,为了理想万里迢迢来昆仑山当兵,自己却在打退堂鼓,还算个男子汉吗?

无独有偶,在这次执行运输任务途中,豆恩社患了高山反应综合症住进了医疗站,护理他的正是姜云燕。姜云燕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小豆非常感动,他决心要向姜云燕那样,做一个优秀的边防军人。

很快,两个年轻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挚友,在医疗站下面的冰河畔,两人一起散步,谈理想、话人生,格外投机。小伙子更加坚定了献身高原的决心。

小伙子依依不舍地下山了,姜云燕感到生活里空空的。下山后,小豆一连给姜云燕写了好几封信,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可是,由于大雪封山,通讯极不方便,姜云燕一封信也没有收到。他们就这样失散了。失散后豆恩社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汽车管理学院进修。

成了干部的小豆还记着姜云燕,他依然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要求回喀喇昆仑工作。他一定要找姜云燕,然而,同在喀喇昆仑,小豆却一直没见到过姜云燕,小豆很苦恼。

有一次,姜云燕参加一个战友聚会,在这次聚会上,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在这个聚会上,豆恩社也来了。阔别数年,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他俩你瞪着我,我瞪着你,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他们竟在这个场合、以这种方式见面了。两个有相同理想和追求、早就相互倾慕的年轻军人很快就步入了爱河。

去年元旦,这两个优秀军官在祖国西陲边关结为秦晋之好,喀喇昆仑为他们作证。

现在,姜云燕依然活跃在三十里军营医疗站,与八年前不同的是,她已经成了“昆仑女神”。

《冤报冤赵氏孤儿》复仇情节研究 篇12

首先, 赵氏孤儿的矛盾性格既为复仇提供了可能性, 又为他的复仇方式做出了解释。赵武的成长过程中, “这壁厢爹爹是程婴, 那壁厢爹爹可是屠岸贾”, 这两位父亲给赵武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他的两个名字屠成 (屠城) 、程勃 (“勃”有兴盛之意) 就是这种矛盾的缩影。一方面, 屠岸贾身为一员武将, 给予他的是过人的武力与胆气。赵武在全剧第四折出场时就是在教场中演习弓马, 而他的话语也仿佛是屠岸贾的翻版:“引着些本部下军卒, 提起来杀人心半星不惧”“这一家若与我关系呵, 我可也不杀了贼臣不是大夫”“他他他, 把俺一姓戮;我我我, 也还把他九族屠”。这些极具杀气的话语集中显现了赵武在屠岸贾影响下不惧天地, 好勇斗狠的性格特点。同时, 屠岸贾栽培赵武, 是要“早晚定计, 弑了灵公, 夺了晋国”的, 忤逆纲常的枭雄本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因而在得知灭门之仇时, 赵武未经丝毫犹豫便能将一直视如亲父的屠岸贾当做仇敌对待, 并要求诉诸暴力, 血债血偿。另一方面, 程婴作为一个大夫, 在赵武面前始终是“拿一手卷”的形象。赵武在程婴处习文, 被灌输的是极为正统的忠君报国思想。他的终极愿望就是“扶明主晋灵公, 助贤臣屠岸贾”。两种不同的思想汇集于他的头脑深处, 导致了他的矛盾性格:尚文而又嗜血, 忠君而又不惧权威。因此, 本该是极为血腥的复仇情节, 复仇者本人的双手却并没有沾染鲜血。即使处于愤怒的顶点, 赵氏孤儿仍是以王命和国法为先。事前奏请君王, 事后则将仇敌交予王法定夺, 君王意志始终处于他的私人情感之上。

其次, 他人因素在赵氏孤儿的复仇过程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复仇的动因除了家族仇恨, 也有程婴等人为赵氏遗孤所作出的牺牲。杂剧前三折所描写的公主自缢、韩厥自刎、程婴献子、公孙杵臼受刑等情节都为第四折赵氏孤儿的复仇做了充分的铺垫。为守护赵氏孤儿而死的人或为将军, 或是能臣, 原本都应有一番大作为, 但全部为了救一个孤儿毅然舍命。自出生起, 赵武就不再是一个普通人, 而是这些人雄图壮志的寄托。随着牺牲者的不断增加, 他的人生不可能再有其他选择, 唯有完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复仇才能真正实现这些义士的人生价值。而复仇的同时, 他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晋灵公铲除权臣的武器。本剧中君主的形象虽然始终模糊不清, 但两位权臣先后被杀, 坐享其成的都是君主。赵盾虽是忠臣, 但功高震主。与屠岸贾不睦只是赵氏家族满门被斩的表面原因, 实际上整场杀戮都是在君主的默许下进行的。而当屠岸贾势力独大, 渐生反心时, 灵公又允准了赵武对他的清算, 还派亲信魏绛跟随在后, 特地叮嘱“道屠岸贾兵权太重, 诚恐一时激变, 着程勃暗暗的自行捉获”。由此可见, 从政治层面上讲, 赵武是步了屠岸贾的后尘。

以上所讲的, 是“复仇”并不完全是赵武的个人行为, 而是众人意志的结果。从戏剧角度看, 复仇这一情节是合理的, 但从赵武个人来讲, 则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赵氏孤儿对自己的身份转换接受过于顺利, 情感变化过于迅速上。从赵武的言行上可以看出, 他与屠岸贾其实更加意气相投些, 提到这位“父亲”时尽是赞美之辞 (“俺父亲英勇谁如, 我拚着个尽心儿扶助。”) 相比之下, 他与另一位“父亲”程婴对话时, 则有着武夫与文人间的隔阂。但在得知自己身世后, 赵武对屠岸贾的感情骤然消失, 丝毫没有出现“哈姆雷特”式的犹豫, 而是即刻要“把铁钳拔出他斓斑舌, 把锥子生跳他贼眼珠, 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 把钢锤敲残他骨髓, 把钢铡切掉他头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没有考虑到, 赵武并无家族惨遭灭门和义士赴死时的悲壮感的记忆。由第一折到第四折所跨越的二十年间, 仇恨情绪的积累、发酵过程, 是由程婴、观众和作者本人完成的, 而非赵氏孤儿, 最终急于“挥剑”的也是故事之外的看客。这种缺陷既有元杂剧篇幅的限制, 也有作者对于人性和人物心理的思考不够深入的原因。整部剧的结尾固然大快人心, 但赵武的形象却十分单薄。此外, 赵武在复仇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一点抵抗, 这一点也值得斟酌。正义与邪恶交锋时若没有遭到顽强的抵抗, 就难以显现正义一方的强大。枭雄屠岸贾面对复仇者时, 下意识地想到“我只是走的干净”, 畏首畏尾的形象与前文中志在弑君的豪迈形象形成了极大反差。而赵武在一句戏词间就擒住了对方, 也使得复仇的过程过于形式化而缺乏实感。

最后, 《赵氏孤儿》中的复仇情节还与时代因素密不可分。整部剧的主题是邪不胜正, 联系其时代背景, 邪恶一方似是在隐喻元朝, 而正义一方, 即赵氏遗孤则是代表了赵宋王朝, “复仇”就变成了“恢复宋室”。“虽然难以考察纪君祥撰写此剧的真实动机, 但在宋亡不久的元代舞台上演这一历史故事, 而且让主人公高唱‘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你若存的赵氏孤儿, 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等曲辞, 至少在客观上与当时广大汉族人民普遍存在的反元复宋的思想情绪是相吻合的。”1然而在剧作中, “复仇”这一行为又被刻意地与“忠君”联系在了一起。赵氏孤儿决心复仇的时候, 说“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 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 更和那合宅的家属”, 先说屠岸贾对于国家造成的危害, 后说自己与屠岸贾的血海深仇, 把朝廷社稷放在了家族恩怨之前。复仇便不再只是由于血缘上的情感了, 更有为国家失去良臣而产生的痛惜之情。为了强调这一思想, 作者在史实的选取与剪裁上十分具有倾向性, 力图将赵盾塑造成一个不容置疑的忠臣形象, 先后以鉏麑不愿刺杀赵盾和赵氏遗孤屡次被救侧面证明了赵盾的忠心, 历史上赵盾纵容其弟弑君的情节则被删去。作者还几次提到屠岸贾在灭掉赵氏一族后想要弑君的意图, 让赵武的复仇同时具有救主的意义。而昏庸的灵公被当成了本剧的背景模糊处理, 使得赵武和程婴等人不至于沦为“愚忠”之徒。隐含着的“推翻新君”的思想和剧作中宣扬的“忠君”思想虽然会形成冲突, 但又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写照。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对于广大汉族人民的压迫使得灭元复宋的思想在民间滋生起来, 因此称“元朝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朝野而下层人民日益觉醒, 反抗意识日益昂扬的年代”2。《赵氏孤儿》之前, 也有如《窦娥冤》等控诉黑暗社会的杂剧, 但复仇终究是通过鬼魂和神明的力量完成的, 悲剧性压过了抗争性。直到纪君祥所作的《赵氏孤儿》, 才第一次把现世的报复写的如此酣畅漓淋。纪君祥其人生平不详, 但想必他也和当时许多志在朝堂而身在市井的汉族士人一样, 面对外族统治者时有着复杂的心态。

《赵氏孤儿》一剧虽然是以赵武成功复仇, 赵氏一族沉冤得雪结束, 但仍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悲剧。复仇并不能挽救几百条无辜的生命, 一直以来复仇这一行为也广受争议。因为当正义一方选择利用暴力方式复仇时, 就意味着他已经被邪恶一方所同化了。然而在这部剧中, 复仇却成为了死者生前的唯一企盼, 生者活着的唯一意义。程婴苟活于世是为了确保赵氏孤儿能够复仇, 赵氏孤儿生来则背负着必须要复仇的命运, 他们的人生都是悲剧性的。人生百年, 仅仅因为身份而放弃自我, 是非常不值得的。赵武是如此, 有元一代的汉人亦是如此。

注释

1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二版) 》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52.

上一篇:图书采购下一篇:融合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