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心理

2024-06-09

复仇心理(共10篇)

复仇心理 篇1

复仇文学是文学之苑中的一枝奇葩, 而以血亲复仇为主题的作品又是其中尤为凄艳的一朵。文学作品中的血亲复仇故事多是人类现实世界血亲复仇的直接或间接映像, 所以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探询血亲复仇的心理动因。血亲复仇是“原始社会中‘以血还血’的习惯。最初表现为血族复仇, 即受欺凌的氏族的全体成员, 共同对欺凌所属氏族的成员实行复仇。……后来……复仇便不再是全氏族的事, 而成为被害者近亲的责任……” (1) 。血亲复仇的表现形式多样, 复仇的具体起因各异, 但拂去故事层面的纷繁表象进行一番探询, 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复仇主人公有着相近或相同的潜在心理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 将人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层次的生理与安全的需要是各级动物与人都具有的, 是其生存下去所必须满足的。如果此类需要满足受挫, 无论动物抑或是人都会产生本能的或类本能的复仇行为。对于人来说, 虽然引起其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受挫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但基于此类满足受挫发生的复仇却多大同小异, 因而本文略过不提, 而在形成复仇情结的另三类需要满足受挫中又以归属与爱的需要满足受挫更具根本性和隐密性, 本文试从归属需要满足受挫的角度对血亲复仇的心理动因作出探询。

人总是处在一种对完整状态的渴望中, 但人那种最初的原始完整状态随着其脱离婴儿期一去不复返了, 因而人的这种残缺感、匮乏感就成为一种较古老也较持久的动力状态。这种残缺匮乏感是隐伏在人的潜意识深处的, 它导致人总是试图在寻求归属中满足自己对完整状态的渴望。拉康也曾说过, 各种需求最终是对认知和爱的需求。

脱离了母体的婴儿长大成人就意味着其彻底失去了那种与母亲水乳交融的完整合一感, 因而人在现实中需填补他失去母体的残缺匮乏感。这主要通过两个渠道, 一种是来自家庭的亲人之爱, 即亲情, 这是血缘归属;一种是来自异性的情人之爱, 即爱情, 这是合一性归属。这两种情感都能使主体获得归属和爱的满足,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完整感, 倘若这种需要在满足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就会激起主体复仇情结的外化。

这其中异性的爱带来的满足感又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它甚至在血缘之爱中也发生作用。来自异性的爱给人的完整感、一体感更强烈、更实在, 中国道家也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和, 万物生”。这种潜意识的需要在血缘之爱中有时可能表现为“俄狄浦斯情结”或“俄瑞克特拉情结”, 这时如果主体失去依恋对象, 就会造成这种需要的满足受挫, 从而引发主体的复仇欲望。

归属感的获得最早来自于母亲, 人最先是在父母那儿得到满足的, 也就是说按血缘关系由父母亲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是个体的先天港湾和归属之处。家的完整性是不容破坏的, 亲人被残、被害甚至被杀将导致此层需要无法满足, 这将自然而然地激起人报复的冲动, 这时“每个人都可以从其近亲那里求得支援” (2) , 以在仇敌身心中制造同样的, 或者更甚的创伤, 这就是所谓的血亲复仇。

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有名的三部曲悲剧《俄瑞斯特斯》 (《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展示的是错综复杂而又典型的血亲仇杀和复仇的故事。最后俄瑞斯特斯之所以要冒大韪, 冒不敬、不孝的罪名杀死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和叔父埃葵斯托斯, 正是因为母亲和叔父杀害了父亲阿伽门农, 破坏了家庭的完整统一, 使俄瑞斯特斯失去了安全归属的心理依附, 使其血缘性归属需要的满足受到挫伤。这种归属需要的无端受阻引发其寻求报复的欲望, 强烈的复仇情绪和复仇对象的特殊性———母亲和叔父———产生了某种冲突, 但漂泊无依的无根感和痛失精神家园之根———父亲———的心灵创伤使其超越了亲情的外在羁绊, 毅然痛惩毁家仇人。后来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创作的同类题材的复仇戏剧《苍蝇》正是反映了俄瑞斯特亚的艰难选择, 而这种选择的艰难性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表现得更加典型, 哈姆雷特延宕犹豫的性格是其很好的注脚。

俄瑞斯特亚、哈姆雷特等的复仇是起因于家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使之失去了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归属所在,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报复欲望。但这只是在人意识层面的浅层探询, 若进入其深层心理结构即潜意识领域, 就会发现由人类那种本源的合一感衍化而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瑞克特拉情结”在血亲复仇, 尤其是为父复仇中潜在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综观中西典型的血亲复仇文学作品, 会发现此间存在着一种母亲角色的缺失, 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父亲受辱、被害, 子女复仇, 这是因为男性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社会的主要角色, 冲突利害多是先危及他们。而担任复仇者的则男女皆有, 在西方此类较典型的复仇文学作品中多是儿子复仇, 而在中国较出色的为父复仇的文学作品中则是弱女子居多。

儿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是发自本能的, 脱离了母体成人的儿子仍然渴望一种回归。但这种回归合一在母亲那里是不可能得到实际满足的, 因为社会道德伦理和父亲的存在从根本上切断了他潜意识欲望外化和得到满足的可能。郁积的依恋情绪不断受挫凝聚为“俄狄浦斯情结”, 即“恋母情结”, 而此情结在人的潜意识里往往与对父亲的仇恨紧密相连, 所以“恋母”也就常常与“弑父”联系在一起, 俄狄浦斯王就最终没能逃出“弑父娶母”的命运怪圈, 但日常家庭的和谐完满稀释和遮掩了儿子潜意识里对父亲的仇恨和希望取代父亲角色的欲望。

一旦父亲的角色缺损, 家庭即残破不全, 而完整合一家庭的中和作用也就消失了。这时, 从意识层面上来说, 儿子和母亲都是受害者———儿子失去了血缘上和精神上的父亲, 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 失去了来自异性的归属和爱。但在潜意识里真正受到伤害的只有母亲, 对儿子来说, 父亲的缺损正好暗合了其“弑父”情结。既然如此, 为什么儿子又要为父复仇呢?这除了前面所分析的意识层面的原因外, 潜意识的“恋母”情结在这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父亲缺失后, 母亲原本圆整的世界变得残碎不全。面临仇敌, 儿子成为脆弱无依母亲的唯一支撑, 母亲只能在儿子那里寻求到安抚和帮助。母子共同承担痛苦和灾难, 相互扶助, 这样儿子就得以代替父亲补充进母亲的心理世界。这是儿子由自身角色到父亲角色的一种合理偷换, 这种母子一体感潜意识里缓解了父亲缺失给母亲带来的残缺的苦痛,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儿子潜意识领域压抑、潜藏着的向母亲回归, 与母亲合一的渴望。但接替了父亲角色的儿子同样也要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此时具体要做的就是以灭绝、报复仇主来平慰母亲的痛苦, 这就促使儿子为父报仇雪恨, 其实更是为母亲, 为自己。

当然, 如若致使父亲缺失的仇敌也包括母亲, 并且如《俄瑞斯特斯》、《哈姆雷特》中的母亲一样又让仇人取代了父亲的地位, 儿子就不单单是丧失了作为归属之处的家的完整性, 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向母亲回归, 与母亲合一的可能和希望。这种情况下为父复仇的结果只能是连同母亲一起毁灭, 像《俄瑞斯特斯》、《哈姆雷特》中的母亲克吕泰墨斯特拉和王后葛忒露德最后一个被儿子杀死, 一个误服毒酒而亡, 在儿子的双重苦痛中, 母亲重组完整两人世界的希望难以为继, 所谓的幸福也不堪一击。

而女子为父复仇在中国的复仇文学中较为多见, 虽然其间并不特意凸显其心理冲突和磨难, 但我们仍能从这些旨在标榜孝女烈妇美德的简略文字中, 透过其或隐忍、或决然的复仇姿态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心理情结。中国古代的女子长期被灌输着“三从四德”的做人准则, 其中首条就是“在家从父”, 即未嫁时, 一切都要听从父亲做主。中国的文化讲究男为阳、女为阴, 父为上、子为下, 阳命阴从, 上令下行, 才能阴阳和谐、上下一体。父亲作为这谐和状态主导一极的乍然缺失会令身处下位、属性为阴的女儿怅然若失、无所适从, 其实这是其潜意识中的“俄瑞克特拉情结”, 即“恋父情结”失去了原本依恋对象的外现。而此时为父复仇重任理应由儿子担起, 但在弱女复仇文学中其兄弟要么同父亲一起被害, 如《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中蔡瑞虹的父母兄弟全家被杀;要么无兄无弟或恰逢其兄弟遭横祸夭亡, 如《列女传》中记载赵娥亲三个弟弟得瘟疫而死;要么病弱不堪或懦弱无能, 如《聊斋志异·商三官》中商三官的两兄长长期诉讼却无结果。这使为父复仇似乎成为女子别无选择的无奈担负, 但实质上这些附属条件遮盖住了其潜意识中真正的复仇动机, 积极主动为父复仇才是她们真实的心理状态, 因为父亲是其和谐完满归属的主要缔造者, 父亲的失去意味着一体感、心理归属性需要满足的受挫, 正是这激起弱女子的复仇。

每个人的身心都需要有所归属, 这最切的归属就是父母, 父亲是根, 母亲是源。根源的完整性和来自根源的爱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子女归根、溯源和渴求完整合一的需要是隐秘的, 亲人的被害、缺失是一个契机, 为此而复仇是此种需要受挫必然产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论希腊悲剧的复仇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 2001, (3) .

[2]杨经建, 彭在钦.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 2003, (4) .

[3]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石家庄: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陈洁文, 水建馥选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杀人鲸复仇记 篇2

诺伦根本听不进去,他哈哈笑着,拿过装上麻药的鱼叉,对准选好的目标,用力抛了过去。“打中了!”就在他狂喜大叫的同时,碧蓝的海水变得一片血红,一头杀人鲸痛苦地翻腾着,不断发出悲惨的嚎叫。

被击中的是一头雌鲸。不一会儿,大量失血的雌鲸被吊了上来,高高地悬挂在甲板上方。突然从它的腹内挤下一个肉团。天哪!那是一头未成熟的小鲸!海里的雄鲸看到这悲惨的情景,痛苦得在海里翻滚,然后双眼流着泪,死死地盯着船上的一切。

丽珠劝告诺伦赶快离开此地,因为杀人鲸已看见了他。随后几天,前来复仇的雄鲸常常出现在南港港口,并一次次地袭击船只。这引起了渔村的恐慌,群众集会声讨诺伦。他们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让诺伦去和鲸拼搏,要么他杀死鲸,要么鲸咬死他。诺伦的捕鲨船带着内疚出海了。保罗、简、丽珠、安雅各与他同行。诺伦让船向杀雌鲸的地点进发,他相信雄鲸会在那儿迎战。果然,快接近那里时,雄鲸来了。诺伦命令船只向右转跟着鲸行走。谁知就在这时,鲸突然又掉转头,腾地向船上扑来……简成了第一个牺牲者。

第二天黎明,船跟着雄鲸来到了贝尔岛海峡的拉布拉多海岸,他们的前方是冰山。这时杀人鲸又冒出来了,诺伦将手中的鱼叉飞快掷去。叉着了!狂怒的鲸吼叫着,带着鱼叉离去。然而,就在人们被惊险包围着时,船撞了冰山。冰块像无数的石头滚滚落下,毫不留情地埋葬了安雅各和保罗。

船翻了,诺伦和丽珠两人跳到浮冰上。还没容他们喘口气,杀人鲸又从冰下钻了出来。浮冰破碎了,丽珠急忙跳到邻近的一座冰山上,蓦地,刚才不见了的鲸又腾跳起来,随之重重压在诺伦站着的冰块上,把站在另一头的诺伦掀下大海。然而狂暴的鲸并不去咬他,而是用尾巴将诺伦摔死在冰山上——诺伦终于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了代价。

复仇心理 篇3

在《雷雨》的公演版本中,往往没有原作中“序幕”和“尾声”的部分,虽然这缘于实际操作的困难。[1]但是“序幕”和“尾声”中繁漪的最后结局却是探知繁漪复仇心理的一个极佳的途径,不可忽视。在“序幕”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姑乙(自然想到)那么周先生为什么偏把有病的太太放在楼上,不把她搬出去呢?

姑甲说是呢,不过他太太就在这楼上发的神经病,她自己说什么也不肯搬出去。[2]

这一段话里有两处值得注意。在经历那场复仇之后,繁漪的结局是发了“神经病”,而发病之后“说什么也不肯搬出去”。可见,在繁漪的心中,她并不认可自己的复仇,甚至她厌恶自己的复仇,后悔自己的复仇。而她发病后“说什么也不肯搬出去”的心态,与其说是作为一个社会形象已经被完全毁掉的女人惧怕出门而遭到社会的鄙视——如果这样的话,她根本就没有疯——还不如说她将自己沉浸在当日的情境里,一遍遍想着如果自己当日里不做那样疯狂举动,悲剧也就不会产生,是伦理道德和良心让繁漪的心理经受着莫大的折磨。其实,从一开始,周萍就对自己和繁漪乱伦的关系抱有一种抵制的态度,并且一再地想结束这种关系,而周萍追求四凤以及带四凤私奔的举动与其说是源于对四凤的爱,还不如说是对繁漪那份不能承受的爱的躲避。但是周萍却是繁漪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是在这个“烦闷”的家庭中唯一能给她带来希望的救命稻草,所以她一再的哀求挽留周萍,以至于甘心去和四凤分享周萍的爱。周萍拒绝了她,绝望的繁漪在第四幕利用周冲阻止周萍不成后,将大门锁上,最终喊来了周朴园。她明明知道自己把朴园喊来之后,一切的关系,包括自己与周萍的乱伦都会大白于天下。可是她依然这样做了,那是“一个失望的女人”被“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第二幕,第101页)她以毁灭自己的方式毁灭了周萍摆脱自己进行新生活的希望。其实,就繁漪本心来讲,她并不想有任何人死,但是她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整个事件的结局却不是她所能控制得了的。繁漪是在不计后果地报复。她的报复不是一种有理智的行为,而是绝望中的困兽之斗,以己之躯,奉为牺牲!而在报复之后,充满在繁漪心中的就只有悔恨了,在周冲电死之后她狂笑着说“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第四幕,174页)这里并不是说周冲是真的该死,说得其实是自己的该死!

这一切并不是她所追求的,也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她的内心此后永远处于悔恨与痛苦中,而她最后也因为经受不了精神的折磨而成为一个疯子。之前她在与周萍乱伦之后,自以为从他身上获得了所谓的“爱情”,她想的只要周萍一直对她扮演情夫的角色,满足她所谓的“爱情”的需要,她便不再有任何的奢求。一方面,繁漪因失去“爱情”而悲愤、发怒,从而实行了她黑暗的报复,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另一方面,“爱情”又使她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她在得知周萍坚持要带四凤私奔时,又苦苦哀求他带她一起走,甚至愿意和四凤一同分享周萍,她的复仇心理是充满矛盾和痛楚的。这样的心理一方面是充满恨意的复仇,另一方面她又是在无助与脆弱地乞求,仿佛周萍就是她的救命良药,失去他,她就不能再生存下去。而在与周朴园的关系上,她也不敢独自脱离这种“束缚和枷锁”:她不敢向丈夫提出离婚从而彻底离开这“苦闷”的家庭,而她的报复也是在维持了与周朴园的关系之下进行的。她所抱有的希望就是一个人带她脱离那“沉闷”的家庭,并给她心目中的“爱情”,只要有了这些,她就不再有任何埋怨和报复。在某种意义上讲,繁漪是为了那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包括她的自尊的女人。而复仇,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已,而如此惨烈的复仇结果,更加不是她自己精心计划的结果,从她的心底里就不想违背这封建的道德伦理,不敢真正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相反的是,美狄亚从头到尾都认为自己的复仇是正义,她的复仇没有让她悲痛欲绝,反而是一种解脱和真正的报复。虽然她的复仇也是导致了一个家庭,以及家庭之外的人的死亡。复仇之后,美狄亚痛斥伤心欲绝的伊阿宋,说道“你的心已被我绞痛了,我作这事本是应该。”[3](退场,第179页)然后驾龙车扬长而去,陶醉于复仇所带来的快感之中。她的复仇行为是在高度理智化的精神状态下实现的。在第一场与科任托斯国王克瑞翁(Kreon)交涉完之后,美狄亚就决定用谋杀的方式进行报复,但是她又在考虑谋杀之后自己的退路,“那么,就算他们死了;可是哪个城邦又肯接待我呢?哪个外邦人肯给我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宁静的家来保护我的身子呢?没有这样的人的。因此我得等一会儿,等到有坚固的城楼出现在我面前,我再用这诡计,这暗害的方法,去毒死他们”(第一场,142页)没有退路,她宁愿暂时隐忍。而当雅典国王埃勾斯(Aigeus)发下保护美狄亚的重誓后,美狄亚兴奋得宣称“朋友们,现在我就去战胜我的仇人!”(第三场,第157页)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杀死了科任托斯公主以及自己与伊阿宋的亲骨肉。

由此可见,美狄亚的复仇都是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完成的,每一个步骤为什么做,该怎么做,以及做的后果是什么都在美狄亚的掌握之中。美狄亚是伊阿宋明媒正娶的妻子,是伊阿宋德背叛了他们的婚姻,成为中国的“陈世美”。但是美狄亚的国度没有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从古希腊开始的对个体权利维护的“人本思想”是美狄亚行为的思想源头。她的复仇是要充分维护她的个体权益,只要是个体权益受到侵犯,那么侵犯的人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见,《美狄亚》充分地肯定了个体的爱情力量,强调个体尤其是女性在两性之爱中的权利。因此,它塑造的美狄亚形象是爱深恨重的,是自尊心极强的。她会否定一切地去爱,也会否定一切地去恨。当其女性的权利在爱情中遭到损害的时候,由爱派生出来的恨就会否认一切进行复仇。在这一“破碎的妇女心灵的悲剧”中,美狄亚因被无情的遗弃而否定地实现了爱,从而进行了疯狂的复仇。而中国的繁漪,她的复仇体现了个体权利得不到社会的保障,只能以一种变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她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平和的生活状态,她是不想冒险破坏这种安定的状态的。如果不是心灵上一些需求的不满,她完全是可以继续的平和安稳的生活下去的。因此虽然她带来了家庭的毁灭,但是她的复仇心理不如美狄亚那么的激进,复仇手段也就没有美狄亚来得那么鲜血淋淋。但是从繁漪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狄亚的影子,她们都是因爱成恨,从而施行她们的复仇,而她们两者是同处于中西文学中女性复仇的母题之下的。

同样是爱情的失落者,美狄亚可以给自己找到这样的理由,而繁漪就无法找到,其原因根植于中西异质的文化生态之中。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总是根据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风貌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国家制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便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每一个生活在该民族中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受着文化生态的限制。符合文化生态的要求,就会被整个社会所承认;抵触文化生态的要求,就会被整个社会所反对。美狄亚的复仇之所以获得社会的承认,乃是因为她符合了古希腊商业社会“等价交换”的原则;繁漪的复仇之所以是一种绝望中的疯狂,乃是因为她触犯了中国农业社会最为重视的伦理律条。

古希腊地区耕地狭小贫瘠,粮食生产不足,这是促使古希腊人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原因。古希腊商业极为发达,这也反映在文学作品里面,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提到了大量的商人职业和市场上出卖的商品,这些情况生动的说明了古代雅典城邦商业的繁荣和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故而商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古希腊民主政体的形成。在其社会法则之中,个体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如果个体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那么使别人权利受到伤害的人们就会受到惩罚。这就是商业“等价交换”的原则的体现。

为了伊阿宋,美狄亚背叛了自己原来所拥有的一切,祖国、亲人,失去了公主的地位,没有了显赫的家世,她付出这么多,唯一想得到就是伊阿宋这个丈夫对她的爱。在这一点上,不管他人看法如何,至少在美狄亚心中,她觉得是足够的,她的付出与丈夫的爱达成了平衡。然而不幸的是伊阿宋攀上了科任托斯的公主,于是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美狄亚的付出”与“伊阿宋的爱”发生了失衡。所以,在古希腊的价值观中,美狄亚应当报复,因为伊阿宋的移情别恋违反了社会所公认的“等价交换”原则,而这就是在第一场里歌队长所说的“你向你的丈夫报复很有理由”。(第一场,第138页)

而在中国,最基础的产业从商代开始就是农业。虽然中国历代出现了如陶朱、端木赐、吕不韦、胡雪岩等许许多多的大商人,但是中国的商业发展并没有改变自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情况。中国文明从整体构架上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明。优越的发展农业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国人将农业视为立命之根本。中国以祖先崇拜为核心,以亲情为纽带,借几千年来大一统的局面,以对尊卑贵贱、长幼之序、夫妇之别的区分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并明确各等级相应的道德伦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一种伦理式家国同构的政治组织模式,并由此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封建制度被推翻,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直到今天还发挥着作用。

曹禺创作《雷雨》是在“五四新时期”之后,此时中国社会女性们的自我意识有一些的觉醒,繁漪敢于渴望爱情、追求爱情,但是却无法摆脱几千年的伦理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她无法像美狄亚那样给自己找到一个正义的理由,乃在于她的乱伦行为,只要她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她就触动了中国人最敏感的神经,不管她有着什么样的理由,也不管她日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一步踏出去,她就永远没有洗清之时。周萍之于她只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她是惊慌绝望的落水者,她所做的只是拼命抓住这根稻草,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后果是什么。繁漪是担负着这样的心理重压来到我们眼前的,也正因为如此,她才那么容易陷入绝望走向疯狂。

美狄亚和繁漪都是可怜的女人,都以火一样的复仇燃烧自己的生命。但是美狄业的复仇是一种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胜利,这是因为在古希腊商业文明的价值体系中,伊阿宋有义务以自己的爱来偿还美狄亚的对自己的付出,因变心而受到美狄亚的惩罚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复仇的实施者美狄亚无论是从社会还是自我的角度看都是处在正义的一方;而繁漪则是一种同归于尽式的挣扎,在中国农业社会伦理至上的价值体系中,乱伦是一种没有借口的不可原谅的行为,复仇的实施者繁漪无论从社会还是自我的角度都是不能获得认可,所以绝望伴随着她整个的复仇行为。

参考文献

[1].曹禺在36年写成的《雷雨序》上就说“不过演出‘序幕’和‘尾声’实际上有个最大的困难,那便是《雷雨》的繁长。《雷雨》确实用时间太多,删了首尾还要演上四小时余,如若再加上这两件‘累赘’,不知又要观众厌倦多少时刻。”见《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2].曹禺著,《雷雨序幕》,见《曹禺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下面同版本者仅注明场次;

足球“复仇”赛等 篇4

《七彩校园》栏目旨在给学校文学爱好者一块园地。欢迎在校师生惠赐佳作,要求文章精短,1000字左右为宜。

足球“复仇”赛

广东省恩平市独醒中学高二(4)班郑柏龙

今天天气晴朗,我们班在足球场上和高一(5)班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在上一次的交锋中,我们班以0∶2告负,原因是我们缺少了大部分的主力球员。显然,这次我们是为复仇而战的,这场比赛只可胜不可败。

现在,比赛双方都选好了主力队员,我们班排出了最强的阵容,比赛在欢呼声中开始了。

首先开球的是我们主力前锋大番薯,他把球传给后场的我,我和队长小强来了个撞墙配合,球很快就飞到了对方禁区前。这时,大番薯突然出现在对方禁区里,直接就是一脚抽射,球擦着门柱飞了出界,真可惜!

轮到对方进攻时,对方的前锋接到球后,连过我班的几名后卫直接射门,我班的超仔凭着个人能力飞身将球扑出底线,真险!

我们双方都努力想打破场上僵局,但进球的机会总是擦肩而过,僵局一直没被打破。直到过了18分钟左右,我们班终于取得了一个进球。经过是这样的:小泽在边路连续晃过对方几名后卫后下底传中,有“头盔”之称的大番薯在对方众多后卫夹防中高高跃起,将球顶进对方的大门死角,对方门将毫无反应。凭借这个进球,我们1∶0暂时领先。这时,我们的队员都欢呼起来。

然而仅仅过了几分钟,我们的后防就出了漏洞。后卫小德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居然把对方的传中漏了过去,这给了对方前锋小苏一个单刀的绝佳机会。他冷静地把球射向我们球门的远角,门将超仔再一次反应迅速,飞身将球拒之门外。谁知,球刚刚扑到了小德的脚下却反弹进了球门,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也能进球!凭借这个“乌龙”球,双方又战成了1∶1,大家都回到了同一起点。

我们都不甘心比分被扳平,于是,队长带领我们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我们决定改变战术,打快速反击战。

这招很快就见到了成效,在离完场不久时,我们的战术终于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方的进攻失败,球被我们断下了,球再一次传到了大番薯的脚下,他带球快速向前推进,左晃右晃地利用假动作过了对方数名后卫。眼看对方有个后卫快抢到球了,大番薯就和我做了个one two配合,差不多到底线时,他一脚大力传中,埋伏在禁区的我在对方后卫的逼抢下,用脚一伸把球踢进对方大门的右下角。对方门将虽然奋力扑救,可惜足球的角度太刁钻了。就这样,我们再次领先。在剩下的时间里,双方未能锦上添花。最后,我们以2∶1取得了胜利。

这场精彩的足球“复仇”赛,以我们的胜利而结束。

我不想成为“背多分”

广东省台山市北陡中学初二(2)班容小莺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只要一提起贝多芬的名字,无一不称赞他的。的确,贝多芬是好样的。谁都想拥有像贝多芬那样的才能,我也想。但是,我不想成为“背多分”。

曾经听过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母亲对她正在上小学的儿子说:“如果你想拿到高分,就一定要熟读课本,别的可以不管,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能拿到高分了。”儿子可怜巴巴地问:“这么多的东西,怎么背得过来呢?”母亲又说,“你没听说过贝多芬吗?只有能背,才能多分!”

听后,我觉得很可笑,但却又笑不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背多分”。他们一味死读书,重复的一句话:“背背背,学习的必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但是,仔细想一下,“背多分”真的起到大作用吗?如果单单是背就能拿高分,那么那些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为什么还是拿不到高分呢?如果单单是背,一味想要“背多分”,不作思维能力的开拓,理解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呢?

当然,我们又不能不背,因为背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的是,既要背,又要理解。

读书好

广东省雷州市附城中学高一(4)班 吴熹

山的那边还是山。

山里稀稀落落地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里穷得厉害,几十亩薄田仅能养活几十户人家,要是遇上荒年,就得饥不择食。当山外的《爱你一万年》已红遍大江南北,山里仍然是咿咿呀呀地唱《东方红》。

山里的孩子如果想读书,就得走几十里的山路到山外去。以前山里准备办一所小学,有孩子上学的人家都愿意投资,而没孩子上学的人家却死活都不肯掏钱。他们说与其把钱花在这“不值得的地方”,倒不如丢到河里听水响。由于大家对这事远不如对庄稼那样热心,学校便没有建成。再说,这里的孩子大多只是上几年学,粗略懂得几个大字,便被大人召回,教他们犁田种地,让他们走祖辈的路。

山娃那年读初二,是山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山娃的爹妈早就给山娃下了命令,要山娃念完第四册就得滚蛋。那年由于闹虫灾,山娃的爹不得不怀着惶恐的心情到山外去打工。不几个月,山娃的爹便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刚到家便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无论如何,山娃都得再念几年书。”山娃的爹这句话在这个普遍认为“读书不能当饭吃”的山里不亚于一颗炸弹的份量,谁也猜不透山娃爹刚见了几个月的世面便说这样离谱的话是为了什么?

山娃不但聪明而且刻苦,懂得这机会的来之不易。凭着他的一股顽强劲,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念完了初中、高中、大学。过了几年,山娃已是一家公司的经理了。

当山娃红光满脸地回到山里时,山娃的爹不失时机地对羡慕不已的乡亲说了一句话,“那时我到外面去打工,干的是搬砖的重活,一月只有两百块钱,而工地对面那座大房子里的那位小伙子,一天也就只看看报纸,一月却有两千多块。”

山娃决定改变山里的面貌。他投资30万元建了一所学校。有了山娃这个榜样,山里人再苦也咬紧牙关让孩子上学。以后学校需要一些什么捐助,大家都乐意掏腰包。山里的孩子很聪明,不过几年,山里便出了一批人才。

见了世面的年轻人没有忘记山里的贫苦。他们纷纷出钱出力,为山里修了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他们利用自然优势在山里办了渡假村、旅游区、游乐场……

没过几年,这个曾经闭塞得连狗都不知道的山村竟成了省里有名的经济模范村。

当一行风尘仆仆的记者赶到山里采访时,全山村的人都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读书好!”

世界在我掌心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中学高二(4)班 郑敏

回到家,已是暮秋。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已经收割了,光秃秃的一片,一眼就望到天与地的交界。

我使劲攥紧拳头,然后张开。奶奶说过掌心的纹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我曾不相信,但考试的失败让我徘徊在掌纹的边缘,命运真的已经决定了吗?

父亲来了,风吹着他的衬衫,显出微驼的背。我想父亲应该知道我这次突然从学校回来的原因。

“爸,你相信掌纹决定命运吗?”我望着父亲的眸子。

父亲没有回答我,而是从地上捡起一块土,放在我的掌心,凝视着我,然后离去。我诧异着,父亲突然回过头来说:“我只知道掌心可以改变世界。”

我的眼前出现了父亲的手,粗糙的大手,掌纹犹如刀刻上去。父亲用它碾碎了坚硬的土地,建起漂亮的房子;用它开垦了这片土地,种上金黄的稻谷。他的大半生都是用手与暴风雨斗争,与命运抗争。

忽然,风卷地而起。我猛地合眼,手一用劲,手中的土一瞬间成为粉末。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答案。

“英雄传说”云顶复仇之战 篇5

2010年10月9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WBC和“英雄传说”赛事管理机构联合举办的“英雄传说”世界搏击王者争霸赛在马来西亚云顶的云星剧场开战,这是中国功夫与泰拳首次在海外顶级擂台上的大规模碰撞。针对此前中泰赛事公平性的质疑,本次比赛摒弃中方主场优势,聘请国际职业裁判执裁,为所有参赛选手提供一个中立权威、有公信力的比赛平台。5场中泰对抗全部采用职业扣点评分标准:除1场中泰复仇战允许站立摔法之外,3场比赛采用K-1规则,先锋战更是将规则完全放开,采用当今国际擂台流行的MMA规则。“英雄传说”赛事组力邀泰方顶尖选手参战——除去年中泰对抗赛被张开印争议性KO的泰拳WMC冠军蓝桑坤之外,至今KO过3名中国选手的泰拳冠军“钻石”麦乐佩(Malaipet)也将第4次与中国选手对决,泰国著名菲尔提斯拳馆派出的2员虎将更为泰方阵容加大了必胜的筹码。21岁的德颁琼·菲尔提斯(Detbanjong.Fairtex)身为S-1 140磅冠军,可谓泰拳界的超新星,而他的师兄雅桑克莱(Yodsaenklai Fairtex)更被公认为当今“泰拳70公斤第一人”。雅桑克莱不满20岁就登上王者宝座,今年25岁的他出道以来更相继获得112磅、126磅、147磅、154磅、160磅、168磅6个级别王者,囊括了包括仑披尼、WBC、WMC在内的几乎泰拳所有冠军头衔,被公认为当今泰拳的顶级拳王。

中立权威的国际赛事平台,与世界接轨的职业赛事规则,史上最强的泰方阵容,这一场中泰对抗将是中国选手面对的史无前例的挑战。中国第一位获得WBC洲际泰拳冠军的职业选手康恩、2009年K-lmax总决赛64秒重拳K0日本冠军长岛雄一郎的“火麒麟”徐琰、刚在德国获得MMA赛事胜利的综合格斗名将杨建平以及散打悍将“铁拳硬汉”曹耀民、“中国泰拳第一人”王冠,5位中方勇士不惧强敌,远征马来西亚云顶战场。

杨建平旗开得胜

10月9日,在亿万拳迷的关注之下,中泰选手展开激战。第1战由国内综合搏击名将杨建平在MMA规则下对战泰国MPMF冠军丁力。泰国在综合搏击领域刚起步,地面缠斗和柔术技术方面相对属于弱项。反观杨建平练习过古典摔跤,在站立方面也颇有造诣,技术较为全面,加上杨建平体格健壮,肌肉非常发达,在65公斤级别力量优势明显,赛前杨建平被看高一线。在赛前称重仪式上,杨建平如健美先生般清晰发达的肌肉给了对手不小的震慑力。杨建平说“当时泰拳手看见我的体格吓了一跳,我盯着他看,他都不敢正视我的眼睛,我就知道我肯定能拿下对手”。果不其然,比赛一开始杨建平就显示了积极的进攻欲望和全面的技术,一个提膝假动作逼退对手之后,杨建平以右低扫迅速拉近距离顺势抱住丁力;随后一个精彩的过胸摔压制泰拳手,战术意识清晰,动作流畅,引得现场观众一阵叫好。压制对手之后,杨建平骑马式左右重拳轮番砸向对手,打得兴起之时杨建平索性放弃拳打,拦腰抱起65公斤的丁力,如同表演一般以惊人的爆发力连续施展了2个过胸摔,直接将对手砸晕,1分45秒杨建平KO胜出,以一场充满霸气的胜利为中国队赢下了开门红。

“火麒麟”一雪前仇

第2场由泰拳“钻石”麦乐佩对战中国“火麒麟”徐琰。29岁的麦乐佩身高170厘米,体重70公斤,身披WBC、IKBA、IKKC、IMTO等6条金腰带。麦乐佩至今与中国选手3度交锋并全数以KO胜出。2008年1月WBC泰拳世界冠军赛中麦乐佩与徐琰首次相遇,就以势大力沉的扫腿踢伤徐琰的手肘,1回合TKO胜出。不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通过2年多的磨练,如今志在复仇的徐琰已今非昔比。击败集IKKC、IMTC、IKBA的3条金腰带于一身的“独臂拳王”巴斯特·汉比(Baxter Humby),64秒KO日本超次中量级冠军长岛雄一郎,3回合力战两届K-1冠军播求,这些成绩都记录着徐琰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本次K-1规则下再次挑战麦乐佩,复仇是徐琰最大的心愿。体格强壮的麦乐佩讲究“猛”多于“巧”,以重击型打法独树一帜。为了对抗麦乐佩的重击能力,徐琰特地在赛前进行大量增肌练习,提升自己的对抗能力。比赛开始,面对曾经击败过自己的强大对手,徐琰展开主动进攻,按照比赛制定的战术充分发挥自己身高臂长的特点,以前手直拳和正蹬有效地控制了距离,并以直拳和勾拳屡屡击中麦乐佩头部,麦乐佩蛮牛般的重击也在徐琰严密的防守面前无功而返。第2回合双方打出一轮激烈的拳法对攻,徐琰右手直拳和勾拳数次准确轰中麦乐佩头部,抗打能力惊人的“钻石”立即展开反扑,期望能将徐琰的攻势顶回去。不过对攻中徐琰臂展和拳法落点明显占优,麦乐佩的强顶只能让自己损失更大。拳法大战之后,徐琰的高膝又结实命中麦乐佩的下巴,展现了其强大的火力网。但麦乐佩在重击下始终屹立不倒,反在第3回合以强力低扫展开反击。徐琰面对泰国人的重击攻势并不慌乱,闪打结合,甚至一度以搞怪动作挑衅对手,表示自己依旧游刃有余。最终徐琰以3回合一致点数优势拿下对手。虽然本场比赛没有以KO收场,不过双方从始至终不断重击,对抗激烈,体现了国际顶级职业赛事的精彩之处。时隔2年之后徐琰以出色的发挥为自己和被麦乐佩KO过的中国选手报了一剑之仇,也为中国搏击选手的实力正名。赛后徐琰接受《拳击与格斗》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能战胜麦乐佩,我十分高兴。本场比赛我坚决贯彻赛前计划,以前手拳和正蹬控制距离,以勾拳和膝法重击对手。比赛中其实我有几次已经把对手打半晕了,但是因为麦乐佩反击和抗打能力都很强,我没能及时把握机会追击对手,主要是怕一下子KO不了对手,后面体能出现问题。没能KO对手还是很遗憾,在今后我会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

曹耀民不敌蓝桑坤

中方2:0领先之后,第3战由蓝桑坤对战曹耀民。2009年12月当蓝桑坤被张开印出人意料地转身鞭拳击中,最终饮恨广州的那一刻,他便开始念念不忘要再战张开印一雪前耻。不过天意弄人,2010年10月9日的马来西亚云顶中泰对决中,蓝桑坤最终没有等来昔日仇敌张开印,而是顶替张开印出场的曹耀民。今年24岁身高178厘米的曹耀民拳风硬朗,勇于拼打,以重拳成名,是位不可多得的散打悍将。不过在这场允许摔法的中泰规则赛事中,蓝桑坤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缠斗优势和控制能力,屡屡在贴身抱缠中摔倒曹耀民,并在远距离牢牢控制住了比赛节奏。曹耀民的重拳强攻特点没能发挥出来,于是将胜利寄希望于剑走偏锋的KO突击。比赛中曹耀民拉开距离突施转身鞭拳,可惜蓝桑坤没有再犯去年的错误,曹耀民的转身鞭拳未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冷箭”。随后曹耀民再接再厉,一个强力飞踢落空不慎跌下擂台,尽显中国年轻选手敢打敢冲的彪悍。比赛结束前,裁判分开两位选手之后,蓝桑坤误认为比赛结束而背对对手走开,此时曹耀民一个飞扫突击正中蓝桑坤脸部,这个戏剧性的结尾也让赛事气氛达到高潮。最后5回合判定蓝桑坤以2:1的比分不仅赢得自己的尊严之战,也为泰方扳回一分。

康恩KO惜败

第4场康恩对战德班琼的比赛是当晚最具戏剧性的一场,也是最为惨烈的一场。65公斤级别历来是中泰对抗中中方胜率最低的,堪称死亡级别。但作为本次中国队队长的康恩征战国际擂台多年,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先前在美国5回合TKO泰拳双冠王空那帕,实力不俗,被认为有较大胜算。比赛第1回合康恩充分发挥了自己打击频率快的优势,连续击中德班琼头部,并抓住对手出腿的时机重拳击倒对手,迫使对手读秒1次,第1回合无疑是属于康恩的。也许是第1回合的击倒唤起了康恩的KO野心,第2回合康恩的打法更加疯狂,有前无后,几乎是放弃了防守,只想一鼓作气KO对手。此时场上局面峰回路转,德班琼突然提速,抓住机会在对攻中反将康恩击倒读秒1次。读秒后的康恩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继续展开攻势,进退有度,期待重新夺回比赛控制权。不过命运之神这次没有站在中国人这边。德班琼一次出腿后转身摆臂正好撞上了冲上来的康恩,这个明显带有运气的击倒逆转了整个比赛的形式。两度受创的康恩依旧选择了与对手打正面对攻,不过身体受创的他在出拳时机上已及不上年轻的泰拳拳手了。在角落的拳法激战中,康恩再次被击中下巴倒地。日本裁判见状终止了比赛,德班琼KO胜出。一场比赛4次击倒,火爆程度可见一般,泰国人以一场戏剧性的逆转KO将比分追至2:2平。赛后康恩表示“我们总以为传统泰拳手的节奏一般比较慢,没想到除了雅桑克莱外泰国还有这么快的组合型拳手。我之前在菲尔提斯拳馆训练,他们对我比较熟悉,但是我却不了解对手的风格,在赛前战术制定上我功课做得不足。”提到第2回合被击倒后康恩为何依旧宁战不退时,康恩说“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跑,一个是顶着上。赛后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顶着打。如果我跑,那么我不会被击倒,因为动作距离远,反应时间长,除非是跑不动了才会出现KO。但是那样比赛就会很难看。观众进场看的是精彩激烈的比赛,不是看我怎么在擂台跑完9分钟。我和徐琰打比赛时,在节奏和打法上都会有打K-1的那种感觉,不停重击,不断进攻,这样观众才更爱看。在职业擂台,KO是司空见惯的事情,KO也并不代表绝对水平的高低。我打游击,别人要KO我是很难的。但是我们都选择了在近距离不断的出重拳,目的就像剑客那样一击决胜负,这种状态谁倒下都有可能,比赛充满了悬念,一个疏忽随时可能倒地,但这才是职业选手对于比赛应有的态度。”尽管这次比赛康恩顽强奋战最终告负,不过对于观众来说,一场激烈精彩的视觉盛宴已经足够。

雅桑克莱轻取王冠

最后一场是当晚比赛胜负的关键,不过面对泰国第一高手雅桑克莱近乎恐怖的攻击力,王冠显得有些难以招架。比赛开局时王冠拳打腿踢进攻积极,可雅桑克莱丝毫不为所动,反以强力的扫腿和重拳不断压制王冠。在雅桑克莱强大的攻势面前,王冠顽强支撑,但他更多的只是在被动应付对手的攻势,难有余力去重夺比赛的控制权。第2回合雅桑克莱犀利的重拳铁膝迫使王冠两次被击倒读秒。年轻的中国战士不言放弃,面对着泰拳第一高手的一次次重击,王冠一次次选择站起来继续战斗。最终王冠坚持到了比赛的最后一秒,这已经是一种胜利。要知道雅桑克莱的攻击力在70公斤级别是最顶尖的,蓝桑坤在他面前1回合惨遭KO,而“钻石”麦乐佩惊人的抗打能力也仅仅在雅桑克莱面前支撑了3个回合就被击倒。虽然雅桑克莱以大比分赢得比赛,不过王冠的顽强作风也感动了现场的观众。

本次中泰对抗比分最终定格在了2:3,中方以1分之差输掉了比赛,这也是第2次中方输掉中泰对抗的总分。不过本次中泰之战最大的赢家并非是泰国队,而是欣赏到如此精彩激烈赛事的观众。赛后“英雄传说”主创人邹国俊总裁如此评论这次总分失利:“这样的一个结果其实很正常。我们的对手很强大,蓝桑坤和雅桑克莱是金字塔的顶尖人物。特别是雅桑克莱,放眼全世界,在职业规则之下能赢他的人不多。我们的选手在针对性训练不足的情况下,输掉比赛很正常。但是我想拳迷们不要太心急,选手的进步和提升需要有一个过程。举个例子,我们参赛的选手一般只有30场左右的比赛经验,而泰国选手20岁左右就会有100场的比赛经验,这其实是不平等的。只要给我们选手更多的比赛机会,他们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在国际擂台上的胜率也会越来越高。”谈到本次在中立国举办国际赛事的意义时,邹国俊说:“本次比赛采用了海外推广人的方式,赛事品牌是中国盛华的英雄传说,但由马来西亚团队承办,包括电视节目制作也是马来西亚团队来做的。以往我们都是国内一个团队包办赛事,这种跨国多团队合作的方式是一次探索。这次赛事组织推广很成功,规格相当高,马来西亚王室也大力支持,效果很好,总体来说能打90分。以后我们会有更多的国际性合作赛事。我们的选手在进步,我们的赛事组织能力在进步,我们的国际认知度在提高,我们今后的比赛肯定会越来越精彩。作为一名赛事推广人,我会尽全力去找到最有价值的拳手。用心带给观众真正的好比赛,这是‘英雄传说’品牌赛事的使命”。

试论汉画中的复仇故事 篇6

一、汉画中复仇故事的内容分析

目前汉画中常见的复仇故事, 主要有赵氏孤儿、豫让复仇、范雎辱魏须贾、丁兰供木人、魏汤报父仇等题材。典型复仇故事, 必然包括复仇者、复仇动机、复仇对象与复仇结果。若以复仇者与复仇对象的身份来看, 双方之中既有平民又有贵族。若以复仇的动机来看, 除开范雎辱须贾是为己报仇雪耻外, 余者动机不外乎尽忠守孝两个方面。巫鸿在《武氏祠:中国古代画像的艺术性上》一书中认为汉画故事往往“展示出三种根本人际关系和道德标准———臣之忠、子之孝、妻之贤”。在“以二人定义一人”的伦理中, 尽忠尽孝不仅是忠臣孝子为自身存在所寻找到的重要意义, 在君父蒙冤受辱之际更会成为他们实行复仇的根本动机。所以, 本文依据复仇动机暂将汉画复仇故事分为三类。

第一类汉画复仇故事是忠臣义士的复仇, 包括赵氏孤儿、豫让二刺赵襄子等经典故事。赵氏孤儿事迹, 从《史记》记载到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再到之后的各种戏剧, 早已深入人心, 成为中国最为经典的悲剧。现存描绘此题材的汉画有两幅, 清同治年出土于山东嘉祥县武氏祠。两幅画分别表现了故事中两个关键场景:在第一幅画中, 画面左方的赵朔妻子怀孕在身, 正坐于榻上揽镜自赏, 对即将到来的灾祸毫不知情。旁边侍女伸手右指, 指向一位执笏跪拜的男子, 此人即为前来报讯的韩厥, 最终赵妻得以进宫躲藏;在第二幅画中, 赵妻躲入宫中, 并产下男婴, 画中她怀抱婴儿, 右方是前来为她出谋划策的公孙杵臼和程婴 (今画已缺程婴) , 后来公孙杵臼和程婴通过巨大牺牲, 终得以保全赵氏孤儿, 并在其成人后实现了复仇。第一幅画描绘了故事开端;第二幅画表现了故事结果, 基本与《史记·赵世家》的记载符合。另一幅汉画豫让二刺赵襄子图描绘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死士豫让的复仇故事。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豫让者, 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 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 智伯甚尊宠之……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 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 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 我必为报雠而死, 以报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 入宫涂厕, 中挟匕首, 欲以刺襄子。

这幅汉画亦出自武梁祠, 表现的是豫让第二次刺杀赵襄子的场景:豫让再次复仇已失败, 而赵襄子又深为所动, 遂将己袍置于地上, 代自己受刺, 以达成豫让为故主尽忠的心愿, 上有字题曰:“豫让杀身, 以报知己。”

第二类汉画复仇故事是孝子复仇, 包括丁兰供木人、魏汤报父仇等题材。这些故事在汉代流传极广, 并在后世成为礼教宣扬的典型, 如丁兰事迹为二十四孝所收, 被改造成“刻木事亲”的故事。不过它们更是血腥激烈、耐人寻味的复仇故事。

关于丁兰事迹, 有着不同版本的记载。最早《孝子传》所描绘的是一个荒怪恐怖的故事:

丁兰, 河内野王人也。年十五丧母, 刻木做母, 事之供养如生。兰妻夜火灼母面, 母面发疮。经二日, 妻头发自落, 如刀锯截, 然后谢过。兰移母大道, 使妻从服, 三年拜伏。一夜忽如风雨, 而母自还。邻人所假借, 母颜和即与, 不和即不与。邻人曰:枯木何知?遂用刀斫木, 母流血。兰还悲号, 造服行丧。廷尉以木感死。宣帝嘉之, 拜太中大夫者也。

丁妻因火灼木人面而“头发自落, 如刀锯截”, 木人“颜和即与, 不和即不与”, 邻人“用刀斫木, 母流血”, 这些记载读之令人毛骨悚然。所以在东晋干宝“发神道之不诬”的《搜神记》中, 本故事正式作为一则志怪小说被记录下来。由此可见, 在汉晋之时, “丁兰刻木”故事充满了血腥气息与浓厚的灵异氛围。而在孙盛《逸人传》的记载里, 灵异色彩仍在, 不过故事重心转向孝子为母报仇杀人, 同时“郡县嘉其至孝, 通于神明, 图其形像于云台也”的记载则道出了其成为汉画表现题材的来由。经元代《二十四图》改造, 故事的灵异色彩已大为弱化, 不再恐怖骇人, 而复仇内容被完全剔除, 仅保留丁兰因妻不敬木人而弃妻的部分。据清代《太平府志》:“丁兰庙, 在慈姥矶上……每岁与赛, 非秩祀, 而岁祭者二。”可见其已完全成为教化工具了。今存丁兰题材汉画三幅, 可分为简繁两种。山东大汶口汉墓和武氏祠各出土了一幅简版画像石, 简版画仅表现丁兰供奉木人的场景, 与复仇无关。武氏祠另有一幅繁版画, 基本将整个故事交代清楚。图中丁兰在跪拜木人, 其妻亦跪于兰身后, 旁边则有来借东西的邻人。画上题曰:“丁兰二亲终殁, 立木为父。邻人借物, 报乃借与。”

魏汤报父仇的故事, 据《太平御览》所引之萧广济《孝子传》记载:

魏汤少失其母, 独与父居色养, 蒸蒸尽於孝道。父有所服刀戟, 市南少年欲得之, 汤曰:“此老父所爱, 不敢相许。”於是少年殴挝汤父, 汤叩头拜谢之不止。行路书生牵止之, 仅而得免。后父寿终, 汤乃杀少年, 断其头以谢父墓焉。

魏父生前受恶少欺辱, 魏汤遂在父亡后杀恶少以祭其父。现存的魏汤报父仇图同样出自武氏祠, 它表现的是魏氏父子向恶少求情的场景, 从复仇事件的角度来看, 它所展示的是复仇动机 (即孝道与雪耻) , 而非复仇行为本身;另值得一提的是, 画上还有一鸟, 旁边标有“孝鸟”字样, 亦为当时的一种文化象征。

至于范雎辱须贾, 则是汉画中的第三类复仇故事, 其不同于前面两类复仇故事, 非为他人而复仇, 非为忠孝纲常而复仇, 而是为自己雪耻报仇。范雎是战国时魏人, 因受魏相魏齐与中大夫须贾的迫害而改名换姓逃到秦国, 在秦国反受秦王重用, 遂生报复之意。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的记载:

范雎既相秦, 秦号曰张禄, 而魏不知, 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 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 为微行, 敝衣闲步之邸, 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须贾意哀之, ……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河南唐河县出土的范雎受袍图就表现了这一场景。范雎先以敝衣微行的落魄形象欺骗须贾, 并接受他的馈赠, 待回到自己的相府, 则亮明自己秦国丞相的真实身份, 开始了对须贾的羞辱与报复:

须贾大惊, 自知见卖, 乃肉袒行, 因门下人谢罪……须贾顿首言死罪……范雎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 尚未足。”……范雎大供具, 尽请诸侯使, 与坐堂上, 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 置莝豆其前, 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 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 我且屠大梁。”须贾归, 以告魏齐。

武氏祠的范雎辱须贾图则表现了上述内容。画中须贾坐地, 旁边盛放着用以招待他的马食, 侍者与范雎向他伸出右手, 与其说是在招呼他, 不如说是在羞辱他。当然复仇并没有就此结束, “每饭之德必赏, 睚眦之怨必报”的范雎亦不会善罢甘休, 最终魏齐死于非命, 范雎为自己曾遭受过的不公正待遇而进行的复仇故事才落下了帷幕。

二、汉画复仇故事与两汉思想文化、社会风气的关系

汉画之所以表现这些复仇故事, 与两汉的意识形态、文化风气有着紧密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来说, 汉画复仇故事就是对汉代社会愈演愈烈的复仇之风的一种真实写照。

第一, 汉画表现的复仇故事以及汉代复仇风气之兴首先是受到自武帝以来的官方意识形态———全新的帝国儒学的影响, 具体地说是汉儒的两个观念对文化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公羊学说大复仇观念兴起, 二是三纲观念对汉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首先, 伴随着西汉中期儒学踏上神坛、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 以公羊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大复仇观念逐渐兴起。董仲舒, 汉代新儒家的第一位代表性大家, 即为专治公羊学的学者。而《公羊传》中曾多次谈到复仇问题, 均持以激烈态度。《公羊传·隐公十一年》说:“君弑, 臣不讨贼, 非臣也。子不复仇, 非子也。”《庄公四年》认为齐襄公灭纪国是在给先祖报仇, 并以设问句方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九世犹可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就是说, 合乎孝义的复仇是没有时效期限的。而且书中认为齐襄公为祖先复仇, 是贤者之行, 所以当为贤者避讳伐灭他国的行为, 可见对于这种复仇是极为推崇的。《定公四年》更是说:“父不受诛, 子复仇可也。”宣帝时, 戴圣编成《小戴礼记》, 《礼记·曲礼》中说:“父之仇, 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 不反兵;交游之仇, 不同国。”《檀弓上》更借孔子之口将此观点详细阐释:

于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 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 不仕, 弗与共天下也, 遇诸市朝, 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 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 衔君命而使, 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兄弟之仇, 如之何?曰:不为魁, 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可见, 在汉儒在复仇问题上, 既强调“虽百世可也”, 又强调“弗与共戴天”, 无怪乎日本学者富谷至认为, “复仇的理念在儒家学说中有的达到了超越时空的程度” (1) 。其次, 汉儒的三纲观念在整个社会影响深入人心, 据《汉书》记载, 宣帝曾下诏规定亲属相匿不得连坐。处理实际案件时, 礼教甚至被置于法律之上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 只要合乎忠孝之道, 便是杀人亦可得宽宥。比如上文提到的丁兰故事, 丁兰因为邻人侮辱他父母木像而杀死了邻居, 结果“郡县嘉其至孝”, “宣帝嘉之, 拜太中大夫者也”, 只要被认定是孝行, 残害他人之事不但免于惩罚, 还可得到嘉奖。这种纲常理念在社会上影响愈大, 愈深入人心, 与之相伴的复仇之风就会刮得愈发炽烈。

第二, 汉画表现的复仇故事以及汉代复仇风气之兴更是任侠之风、名节观念的产物。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描述汉代崇尚名节之风:“驯至东汉, 而其风益盛。盖当时荐举征辟, 必采名誉, 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又说:“志节之士好为苟难, 务欲绝出流辈。”游侠风气盛行、名节观念不断强化使得上至贵族下至士庶都有着强烈的自尊精神, 极为重视自我尊严与人格, 如果人格受到了一丁点的侮辱冒犯, 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与尊严, 汉代人不仅绝不甘心为之忍辱吞声, 而且必会眦睚必报, 此信念甚至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据《后汉书》记载:太原周党曾受乡佐羞辱, 后“感《春秋》之义, 辞师复仇”, 几乎丧命;烈女缑玉为父报仇, 当世者闻之, “人无勇怯, 莫不张胆增气, 轻身重义, 攘袂高谈, 称羡其美”。汉人风尚如此, 连弱女子都能轻生赴死, 无怪乎汉画中还会有表现女性复仇者形象的七女复仇图。若结合汉画中的孝子复仇故事, 就会发现汉代人会将对自尊的维护扩展至对亲族尊严及对君师友尊严的维护。这就能解释, 为何一些罪不至死的冲突, 就能招致汉代人酷烈执着的复仇。《后汉书》记载的桓谭给光武帝的奏折中详细描述了弥漫于汉代社会的复仇风气带来的严重后果:“今人相杀伤, 虽已伏法, 而私结怨仇, 子孙相报, 后忿深前, 至于灭户珍业。”在礼法与任侠风气干涉下, 法度与秩序早已被抛至九霄云外矣。

所以, 汉画复仇故事既深受汉代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 又是其真实的写照。汉代复仇观念不断在广度上发展, 不仅为他人复仇, 亦为自己复仇;不仅因肉体上的杀伤而复仇, 更为精神上的侮辱而复仇, 睚眦必报、舍生赴死, 范雎辱须贾、丁兰供木人、魏汤报父仇正是这些观念变化的生动体现;又比如丁兰供木人故事不仅表现孝子复仇, 更充满了荒怪恐怖的灵异色彩, 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谶纬与谈鬼风气的盛行。

三、汉画复仇故事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表现复仇的汉画现存数量虽不多, 却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意义。首先, 汉画复仇故事如赵氏孤儿、豫让复仇、丁兰供木人等都在后世的文化、文学、戏剧领域得到加工改造与再创作, 对这些汉画复仇故事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这些故事的流变发展与其在汉代社会传播与接受的问题, 亦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与思想、文化、文学间的互动。

其次, 这些复仇题材的汉画也体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汉代留存下来的很多艺术作品多有一种质朴粗砺而又别具风神的美学风格, 这些汉画自然也不例外。汉画表现一个故事, 往往是选取故事中矛盾冲突的关键场景加以表现, 所以, 表现好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就是表现好复仇故事的关键。汉画对于人物的造型并不拘泥形似而是追求神韵, 将冲突中的人物情态动作表现到位, 关键地方甚至采取夸张手法, 使得画面得以获得动感。如范雎辱须贾图中, 范雎与侍者向须贾伸出右臂、以马食相待, 一个简单动作就将侮辱轻慢之意表现得十分生动, 让这一幕在观者眼前鲜活起来。所以即使在今人看来, 这些两千年前在二维平面中用质朴线条所讲述的故事, 仍然鲜活如昨, 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动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朱赐禄, 编.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6.1.

[2]黄雅峰, 著.汉画图像与艺术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10.

[3][美]巫鸿, 著.柳扬, 岑河, 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8.

[4]汉画故事.张道一, 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1.

[5][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黄侃经文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对中国古代复仇的诸分析 篇7

关键词:复仇,源流,冲突

一、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的概况分析

人类最初的复仇现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部落之间。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环境恶劣、工具简陋的情况下, 人们以氏族为共同生活体进行生活和生产, 这种情形下, 当氏族中某一成员受到外来侵害时, 这种侵害就当然的被看作是对整个氏族的侵害, 他的亲属甚至同一氏族的人都会为他报仇。在国家机器尚未建立完备以及未有稳定的刑罚制度时, 复仇成为人们维护自己及氏族利益的有效救助手段, 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虽然在进入奴隶制时期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由于国家和法律尚未建立完备, 统治者是允许复仇行为的。《周礼·秋官·朝士》就有记载:“凡报仇者, 书于士, 杀之无罪。”可见当时社会将为义而复仇视为无罪的情形。但随着奴隶制社会国家机器的建立完备及统治者对社会秩序控制的加强, 复仇开始在社会上得到控制。统治者将生杀予夺的权力收归国家, 由国家统一行使刑罚权来取代私人之间的复仇, 将原始社会中个人和氏族的侵害救济交由国家承担。

进入封建时代后, 倡导法治的战国时代开启了对复仇的真正法律规制。商鞅变法时明令禁止复仇, 规定“为私者斗, 各以轻重被刑”。除了东汉短期存在的《轻侮法》、魏朝法律对复仇政策的短暂反复, 以及宋、元、明、清几朝对复仇态度的稍微放宽外, 在整个时期统治者都是禁止私自复仇的。《曹丕集·诏》有载:“敢有复私仇者, 皆族之”。《唐律·斗讼律》则如此规定:“诸祖父母父母, 为人所殴击, 子孙即殴击之, 非伤者勿论, 折伤者减凡斗折伤三等。至死者依常律。”与此相似的还有清律所规定的若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 除子孙即时杀死行凶者外皆按“擅杀”处罚复仇者。这都体现了国家运用法律的力量禁止受害人及其亲属向已受法律制裁的施害者寻仇, 要求如有冤情应运用法律去评判是非曲直, 由官府采取惩罚措施, 不得擅自杀伤。这就从国法的高度要求抑制复仇。

二、中国古代复仇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1、人性使然。复仇的广泛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源。复仇作为一种报复的形态, 体现为受害者在面对侵害与侵害结果时, 其本人或者亲属直接当场予以反击, 即使未能当场还击, 出于义愤或者其他情感因素也在日后积极筹划复仇方案伺机报仇。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理是人本性之使然, 无论是彪夫悍妇或是文人雅士, 一般心理都是以手刃仇敌为快。虽然他们最后选择解决的方式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复仇不外乎是最初与本能的反应。

2、施报观念和儒家思想的作用。除了人性使然, 中国自古以来的施报观念和儒家思想也对复仇提供了感情依据和道德支持。氏族制贯穿于整个奴隶制时期并遗留下了谓之“宗法制”的东西。由于受宗法制下亲疏内外差别的长期影响, 产生了亲属、家族与外人、外族的对立。家作为传统宗法社会的生活共同体, 内、外、亲、仇的观念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得到了延续和强化, 成为了复仇的前提和基础。加之中国施报文化对人们原始公平观念的影响, 使得侵害者及其家属对来自仇家的报仇往往采取接受的态度。这本是一个极具感情色彩的问题, 但是当复仇突破法律底线时, 双方的矛盾不仅得不到解决, 还会更加凸显。

同时, 占据中国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主张“亲亲为大”、“孝悌为本”, 复仇被看作是尽孝的一种表现, 能复仇就会为社会所嘉奖。主流意识或社会舆论甚至把德行解释为为君、亲复仇, 大力宣扬“君弑, 臣不讨贼, 非臣也;子不复仇, 非子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舆论的导向将不能复仇视作一种耻辱, 复仇则是孝、义、勇、智慧和节制, 本身就是道德的。

3、司法本身所有的弊病带来消极影响。国家司法权在解决侵害时未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弊病给复仇提供了另一个理由。这可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没有追诉犯罪, 加害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使得被害人及其亲属得不到相应的精神安慰、心理平衡和物质补偿;二是虽然国家参与了追诉犯罪的活动, 但加害者由于法律的缺位或者其他原因减轻了受罚幅度甚至是免于接受制裁, 使得受害人及其亲属得不到与其期望相符的惩罚结果, 难以得到相应的平慰。在这两种情况下, 基于自我救济的考量, 自行寻求复仇就成了被害人或其亲属实现权利的无奈之选。这种扭曲的形式虽然可以弥补法律效用的缺失和实现法律应有的正义, 但却是对法律的冲击和破坏。

三、中国古代司法实践处理复仇问题的分析

对待复仇, 国家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允许、禁止与调和的三种情况。中国古代法律受儒家影响甚为深重, 至隋唐中国法律彻底儒家化, 礼、法之间的矛盾即是道德上准则与法律的冲突所在。古代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并不是单纯的道德性质评价或者法律规定评价, 而是一种多元、复合的观念, 兼具伦理性与法理性。故而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 更多的体现为情、理、法结合的解决方式。中国封建社会即以伦理为主导, 情法同在。为了将血缘、伦理、人情、法律更好的调和在一起, 在处理复仇问题时, 统治者制定的法律规范就体现了浓厚的道德与伦理色彩, 一方面不排斥复仇的伦理价值, 另一方面又更多的要求明法明罚的法律原则与规则。

法礼冲突的解决首先体现在法律制定时的法本人情。在封建社会, 法律虽明确规定禁止复仇, 但在立法之时, 统治者宁愿树立道德榜样, 听到“明时”、“胜朝”的谀词, 往往会兼顾复仇者的感情和社会传统的“施报”观念, 对复仇者减免刑罚, 以期达到礼刑两不失的结果。同样的还有在执法断案时遇到复仇之案, 在处理上会执法顾情。《刑案汇览》中收录的“为父复仇之案分别情节拟罪”、“为兄复仇殴死拟军脱逃凶犯”等复仇案件, 复仇者都被减免了刑罚。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 道德与法律从根本来说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硬性将基于伦理亲情产生的道德义务与基于国家统治形成的法律义务结合起来, 必然会影响法律的正义作用, 给法律的实施带来困境。这就使法律不能根据自身的逻辑结构对案件进行评断, 导致处理标准的混乱。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 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道德判断, 根据自己的情感因素对案件作出评价而置法律的规定于不顾。中国古代的复仇现象及司法处理虽则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积极影响, 但这种情法冲突的解决方式对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法治意识的建立难免会有消极影响。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发生变化时, 法律中的情理因素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正义标准, 使司法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韩延龙.法律史论集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复仇心理 篇8

一、成长环境

1、自然环境

呼啸山庄位于英格兰北部荒凉的湿地上, 可以说是与世隔绝, 而且气候条件恶劣, 山庄的与世隔绝使得他极少有机会和外人接触。而湿地上多变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性格的形成, 他疯狂的爱与恨和他的阴晴不定与湿地上的气候如出一辙。

2、家庭环境

他是一个弃儿, 始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与失落感, 且终身都在寻求一份归属感。他表面上是恩萧家的一员, 而实际上从未真正融入到这个家庭中。老主人的去世使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由受宠的养子降到卑微的下人, 而且是遭主人厌恶的下人, 这在他的性格上打下了烙印, 固有的遭遗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更加强烈, 而在这时, 爱人的背叛无疑将他推入了深渊, 从此展开疯狂的报复。

3、社会环境

当时正处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 工业迅猛发展, 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钱与社会地位成为了人们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惟一标准。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 没钱没势的他自然不会被人尊敬, 即使是深爱着他的凯瑟琳都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 最终选择嫁给富有又有身份的埃德加·林顿。而最具讽刺的是, 当神秘失踪三年后, 他衣锦还乡, 人们不再把他看成下人, 连辛德雷都对他惟命是从, 只因他有钱了。只要有钱, 人们可以不再计较他那卑微的出身与粗俗的举止, 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状。而他就是利用人们这种金钱至上的心理对辛德雷和埃德加展开疯狂的报复。

二、悲惨的遭遇

老主人去世后, 他的生活权利就被完全剥夺, 过着被辛德雷仇视, 被任意打骂、处罚的猪狗不如的生活, 凯瑟琳是他为之生存的一切。可凯瑟琳却在选择婚姻时, 选择了自己不爱的林顿, 虽然她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却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但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 他一无所有, 除了被一场激情折磨地痛彻心肺, 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地身心俱碎。

1、个性

没有什么比因贫穷而丧失尊严和爱情更让人悲愤的了。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 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复仇是向那个无情社会的强烈控诉!如果没有畸形社会带来的不平等和对贫穷的鄙视, 又怎会形成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如果没有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 又怎会导致他疯狂的复仇。只是, 他的复仇过于猛烈罢了, 燃烧了别人, 也燃烧了自己。可是, 他除了残忍, 天性中仍具有善良的因子, 他在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善的可能。临死前, 他放弃了一切报复的念头。这种由善到恶, 由恶向善的转变, 使他这个人物更具有了丰富性。

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来看, 无不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确实是对这一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2、人物

他是一个恶棍英雄, 其特点就是拥有双重人格。他既是被迫害的受害者, 又是迫害别人的恶棍。有一次他在凯瑟琳生前的房间住下来并经历了恐怖的梦魇, 看到了难以置信的幻象, 甚至对它说话, 使得哥特现象和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精确性结合起来, 典型的哥特因素也不再显得恐怖神秘, 而是以极端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在生命的最后几天, 他只靠着对凯瑟琳的幻象熬着, 他一口咬定看到凯瑟琳的幻象, 对着鬼魂深情呼喊的疯狂举动, 硬说听见亡灵叹息和自己被亡灵萦绕的不着边际的疯话, 誓与所爱死后重逢的愿望和靠幻象存活数天的难以置信的怪事, 所有这一切都营造出了一种扭曲不祥的氛围, 这是典型的哥特场景, 就是为了展现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不管怎样, 他从受害者变成了冷酷的迫害者, 他所采取的残忍、暴力的行动都带有明显的哥特式特点, 似乎他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非人类的恶魔, 也成功地塑造出这一典型的哥特恶棍英雄形象。

3、环境

呼啸山庄位于吉默顿山村的北部, 在它周围是空旷凄凉的荒野。那里的气候很恶劣, 甚至是糟糕透了。可见它的地理位置偏僻, 远离尘世喧嚣, 同时与普通乡村生活隔绝。这暗示了他内向孤僻、不擅交际的性格。这里气候恶劣, 常年狂风呼啸, 迷雾遮天, 无疑预示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不会是欢欣快乐的。而且呼啸山庄的老房子像一个古老的哥特城堡, 而奇怪不解的雕刻更营造出一种神秘恐怖的气氛。

参考文献

[1]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2]魏剑萍:《〈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困惑》,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邹之萍:《哥特小说与〈呼啸山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7 (4) 。

复仇之貉 篇9

武功山位于江西中西部,历史上曾与庐山、衡山齐名,山间保留着相当稠密的天然森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朋友他们经常两人一组,到深山老林里测量。

一天,朋友他们又带着各种测量工具进山。我没事干,就跟着他们进山玩。为了防身,我携带了一支16号猎枪。正走着,我发现不远处的树上有个棕黄色的影子一闪,我下意识地立即瞄准!

那东西就在树干上,好像在一个大树洞里睡觉刚睡醒,或被我们惊醒了,正趴在树干上不知所措。

我正想过一把打猎瘾,立马抠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枪响,那个影子惨叫一声,从树上掉了下来! 我平生第一次打猎竟然就奇迹般的打中了!我当时的兴奋真是难以形容!

我立即跑过去一看猎物。好家伙,个头真不小呢。有大约一米长,胖乎乎,浑身毛茸茸的,有点像狼和狐狸的结合体,还挺漂亮。但是腿比较短,嘴尖。它胸部中弹,已经气绝身亡。我高兴得大叫,扛着战利品回了驻地。

在驻地,有人认出那怪物叫貉子,以前山中比较多,但近年来已不多了。大家想留着多参观几天,就没吃肉。

第二天上午,我闲得没事,在那看爆破,看着看着,猛觉头顶的树冠中蹿出一个黄影,直向我扑来!我狼狈的躲过,定睛一看,我的妈呀,真是个怪物,足有一米半长,满嘴尖牙,跟我昨天猎杀的那个差不多,但明显个头更大,也更凶猛。

我感觉脑后生风,它已经扑到我背上!这下完了,我心想。幸好有人朝怪物屁股上猛击了一下。它痛叫一声,逃走了。

光天化日之下野兽袭人,真是不多见。这肯定跟我猎杀那个貉有关。没准这两个是一对,活着的这个是公的,来找我报仇的!

我吓破了胆,整天猫在驻地不敢出门。几天后我向领导献了一计:用母貉的尸体作诱饵。在母貉旁边,藏一个伪装好的小炸药包,只要公貉一靠近,马上引爆电雷管,炸它个粉身碎骨。说实话,我的这个计谋非常无耻残忍,可也是没有办法。我要活命呀!

几个炮手依计行事,一切就绪后,我和几个人缩在隐蔽的巨石后,一直等了两个多钟头,那公貉终于露面了。

伴侣身上的气味让它惊喜而亢奋,它急匆匆地跑来。相距还有二十多米时,它停住脚,警惕地打量四周。见没危险,便径直冲向母貉。等看到爱妻已死,且被折磨得不成样子时,它朝天发出痛苦的惨叫声

在场的人心里应该都不是滋味,迟迟下不了手。可现在已经别无选择,随着按钮摁下,小型炸药马上爆炸,土石乱飞!我们捂住脑袋,半晌不敢动弹。

过了一会,我们走过去,看到两只貉都被炸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旁边的青石壁……

就这样,我总算活着下了山,但是回头想想,人和野生动物必须和平相处,人类应该为它们留出更多生存空间,更不可随意侵犯它们。伤害它们,招惹它们,难免会发生更多类似仇怨。

汪曾祺小说《复仇》的表意内涵 篇10

一、没有恨意的复仇者

主人公复仇者和和尚都是没有名字的, 通篇下来都是“复仇者”和“和尚”, 这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笔下的小说主人公K先生。同样没有具体名字的两个主人公, 不是因为作者不愿意给他们一个简单的名字, 而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他们太多的同类, 作者本身写的就是一群人, 而不是一个人。拿简单的英语语法来说, 复仇者、和尚和K先生都是复数, 而不是单数。

在汪曾祺老先生的笔下, 这个“复仇者”其实是徒有虚名的, 不仅在最后结局放弃了复仇, 前文的字里行间更是透露出他的满腔爱意。复仇者是多么想念他的母亲, 甚至充满了歉意, 但是手中的剑也是母亲亲手交给她的, 他不得不离开她。“母亲呀, 我没有看见你的老。于是他的母亲有一副年轻的眉眼而戴了一头白发。多少年来这一头白发在他的心里一直亮着。”复仇者看见白发的和尚便想到了他白发的母亲, 想念母亲的人的心必定是柔软的, 又怎么会是一个冷血的复仇者呢。身为复仇者应该要有《神雕侠侣》中杨过之前误以为郭靖和黄蓉是他的杀父仇人时的盲目, 应该要有鲁迅的《铸剑》当中眉间尺敢砍下自己的头颅交给黑衣人的决绝, 应该要有《笑傲江湖》林平之为了复仇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岳灵珊的狠心。

但是汪老先生笔下的复仇者不是这样的, 他甚至渴望有一个妹妹。“他真愿意有那么一个妹妹, 可是他没有妹妹, 他没有!”妹妹的存在, 就意味着复仇者多了一个身份就是哥哥, 他对母亲的想念和对妹妹的渴望都是希望自己去爱她们, 给自己的满腔爱意一个出口。就好比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马小军, 他有着成为英雄的满腔热血, 所以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苏爆发战争, 给他一个成为英雄的机会。复仇者也是这样, 他所渴望的一切, 其实就是为了为他的爱意寻找对象, 寻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 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 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 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 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 为父亲报仇。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父亲和仇人, 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父亲对于复仇者而言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 并没有太多的真实感受, 因此对于杀害他父亲的仇人他也没有多大的恨意, 因为父亲与仇人之间的恩怨只有他们两个人才清楚, 复仇者只不过是强行被冠上了“必须帮父亲复仇”的名义, 一个心中没有恨意的复仇者, 只能是一种可悲的存在。如果这个复仇者残忍、狠心、决绝, 有着明确的复仇目的, 虽然对他人来说是一种灾难, 但是于复仇者本身而言是一种解脱, 不必活在复仇的牢笼中, 就这样被复仇的枷锁禁锢了半辈子。其实复仇者也明白自己或许根本无法复仇, 因为他不爱父亲, 不恨仇人。“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或许就是因为仇人的存在才会使得他的存在具有意义。他仿佛被人一直逼着往前走, 走到半路发现不对了, 却也没有办法了, 只能继续往前走,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一旦停下来还能干什么。他甚至只能一直告诉自己必须复仇, 以一种近乎于催眠的方法来让自己活着。“他甚至想过自己作一个货郎来给这个山村添加一点声音的, 这一会可不能在这万山之间拨浪浪摇他的小鼓。”这就是复仇者所渴望的生活, 如此简单平静, 对他来说却如此遥不可及。

二、仇恨已然终止

《复仇》这篇文章是写于1944年的, 写于日本投降的前一年, 写于中华人民水生火热的第七个年头。那个时代, 是人人都被恨意燃烧的时代。“打到日本鬼子”成了随处可见的口号, 人人都盼望着有一天能振兴中华, 将今日所受的痛苦以十倍百倍以至千倍地还给日本人。对于当时的这场民族厮杀, 中国的大多数作家都是义愤填膺的, 都表现出了相当明显的复仇心态。当时的大部分人或许都是认为, 面对日本这样的行为, 就应该像美国一样, 在被偷袭了珍珠港之后, 能够毫不留情地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只有这样, 才能缓解人们心中的仇恨。可是汪老先生却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里面的主人公从最开始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复仇到了最后的放弃复仇。放弃复仇, 这在当时的背景下面是多么难以想象, 甚至放在今日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汪老先生这么写的用意其实就在于他清楚地明了身为没有恨意的复仇者是一种可悲, 他不希望未来的中华儿女们成为他笔下的复仇者, 抛弃自己的灵魂, 让复仇成为生命的意义。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以文革期间作为背景的, 相对于当时政治上的疯狂, 影片中一群青年男女生活的军属大院就显得平静很多, 他们过自己的生活, 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仿佛外面的一切都与他们没什么关系。即使后来主人公马小军的姥爷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马小军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情绪波动, 依旧我行我素。这部倍受好评的姜文的处女作是真实的, 没有生离死别的痛苦, 只有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 在那个“冤”与“恨”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年代, 少年根本不识愁滋味, 又何必强加于他们, 这应该就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超越年代。

所以, 曾经的耻辱我们都铭记在心, 但是不能让我们背负着仇恨长大。汪曾祺便是以一种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当时的社会现象, 他不希望未来的孩子们泡在仇恨的苦水里长大, 不希望孩子们一生都在复仇, 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却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小说的结局非常令人震撼, 复仇者最终放弃了复仇, 甚至有让人想要拍手称快的冲动。汪老先生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充满着爱的, 仇恨终将有一天会淡去, 最可怕的是整个民族都失去了意义, 很难想象如今的我们如果依旧人人磨刀霍霍向日本的话, 整个社会会是一种多么落后, 多么可悲的场景。这一代的仇恨已经终止, 留给下一代的是祈福和希望。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 (编号:2011/29) , 指导老师:首作帝。

摘要:《复仇》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 讲述了一个“遗腹子”为父报仇大半生最终放弃报仇的故事, 更深层次上作者是要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整个民族的良知, 希望民族的下一代能够放下仇恨, 谨记祈福和希望。本文从作品的主人公“复仇者”和写作者汪曾祺老先生两个方面, 通过对作品内容本身的分析和对王老先生生平性格的了解, 去分析《复仇》的表意内涵, 以及一个作家的大爱。

关键词:《复仇》,复仇者,表意内涵

参考文献

[1]肖利庆.精神的变形与灵魂的蜕变——汪曾祺早期小说复仇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 (1) .

上一篇:生物学家下一篇:交流电子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