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领袖论文(精选12篇)
政治领袖论文 篇1
“粉丝”, 是那些忠实的偶像崇拜群体在网络时代的昵称, 其精神核心直接指向自己偶像的名字。
日前, 网络上活跃起了一个新的粉丝群体———“什锦八宝饭”。什锦八宝饭本是一道香甜可口的中国传统美食, 如今这个名词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早已超出其自身的本意, 成为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粉丝团的昵称。人们用“什锦饭”来代指胡锦涛, 因为两者中间都有个“锦”字;同理, 用“八宝饭”代之温家宝。至于那个共同的“饭”字, 则是英语中“fan” (拥趸) 的谐音。“饭”、“粉”都是fans的谐音, 而fans在英语中, 是追随者和崇拜者的意思。什锦饭和八宝饭连在一起, 便是中国当前政治领袖崇拜群体的昵称。
政治领袖在国家和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人们对领袖崇拜的热情也从未消减。绵延两千年多年的帝王崇拜, 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 对此, 中国人并不陌生。本文以“什锦八宝饭”为研究对象对网络时代领袖崇拜模式进行研究。与以往的对领袖的神化崇拜模式相比, 什锦八宝饭凸现网络时代去神化的领袖崇拜倾向。
一、去神化的崇拜模式
(一) 平民话语
1. 对领袖的去权威化称呼。
已不再有诸如“天子”、“万岁”、“太阳”、“舵手”等充满仰望的称呼, 而更多的是将领袖看作自己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 称胡锦涛为“涛涛”, 甚至称兄道弟称“涛哥”;称温家宝为“宝宝”, 甚至是最普通老人的称呼“老爷子”。这在30年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不是一种恶搞, 而是一种平民最朴素的情感。一如当年“小平你好”, 给人以亲切、亲近、平等之感。
2. 机智幽默的话语方式。
网络上语言的方式, 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官腔官调, 而呈现出网民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新鲜的用语、丰富的表情符号增加了网络交流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达到了可视可感的交际效果。看到两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 “什锦八宝饭”称:“什么是气质, 这就是气质啊, 逼人的气质, 沁人心脾的帅气!”设问、感叹的句式以及生活化的用词一下子拉近了胡总书记和温总理与网友的距离。看似不太符合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恰恰凸现了网民别样的的表达方式, 达到传统词汇达不到的机智幽默的效果。网络时代的大众不再把政治领袖视为高高在上、可远观而不可触摸的导师, 而是将其作为自然而亲切的亲戚朋友。中国的政治领袖被广大网民给予了明星般的待遇甚至有了粉丝雅号, 领导人和人民之间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动人场景。
(二) 轻松政治
什锦八宝饭可以用一种理性的、轻松的心态来谈论政治领袖的政治活动。
1. 去政治化的软性内容。
什锦八宝饭讨论的内容包罗万象, 不再局限领袖们的“丰功伟绩”, 既有对领袖们的工作业绩的肯定, 更多的是政治外的内容, “‘涛哥’今天穿得很有型”, “‘宝宝’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都是在网上第一时间热议的话题。
2. 网页设计活泼生动。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央级网站, 人民网推出“什锦八宝FANS圈”, 被网友认为是官方正式认可了“什锦八宝饭”。从网页设计到内容设置, 严肃中透着轻松, 严谨中又略带着幽默。在内容设置上同样考虑到了网民的“口味”, 不仅栏目设置多样化, FANS注册、经典留言、灌水聊吧、帖文风云榜、真情告白一个不少。相对于其他FANS网站, “什锦八宝FANS圈”发给注册的什锦八宝饭一本虚拟的红色“什锦八宝粉丝证”, 证上不仅有签发日期和人民网的LOGO, 还有证书编号, 增加了神圣感和趣味性。
3. 领袖活动不再刻板。
众所周知, 领袖的任何活动都会被媒体冠以“政治”的头衔, 使领导人的言行生硬和刻板化, 增加了政治的神秘感。而“什锦八宝FANS圈”中的领导人的消息不再刻板, 如“罗格给胡锦涛打了多少分?”、“胡主席为什么表扬布什爷俩?”、“温总理看球五大片断跌宕起伏!”将严肃神秘的政治活动生活化, 为领袖去魅。
(三) 个性参与
网民对领袖的崇拜活动不再是狂热的朝拜, 而是呈现出网民自身的特点, 即个性、多样。
1. 参与渠道。
粉丝团最初的和最常见的聚集场所是百度贴吧。它们由热心的粉丝建立, 还在百度贴吧成立了“什锦八宝饭吧”、“什锦饭吧”、“八宝饭吧”等, 供粉丝们交流讨论。各著名论坛也是什锦八宝饭常踩的地方。在天涯、凯迪等社区论坛, 开始出现称呼胡锦涛为“涛涛”、温家宝为“宝宝”的帖子。后来, 胡总书记的昵称有“胡哥”、“涛哥”、“BOSS”等, 温总理则有“宝宝”、“老爷子”、“温总”等称谓。有了这些昵称后, 网友们便自发组建类似于“玉米” (李宇春粉丝团) 的粉丝团来, “什锦饭”、“八宝饭”、“什锦八宝饭”随后便流行于网络。版面建立后, 心理群体形成。并且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模式———组织活动的形态、方式, 在贴吧发贴的格式、内容等等。同时, 产生了许多专属于领袖粉丝的网络用语。不过, 这些粉丝团起初略显零散, 直到9月4日, 人民网时政频道特别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正式上线后, 胡锦涛和温家宝的粉丝们才有了真正的网上家园。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央级网站, 人民网推出FANS圈, 被网友认为是官方正式认可了“什锦八宝饭”。
2. 图片, 陈年照片。
除当下的新闻图片外, 一些老照片也被网友们翻了出来。如总书记读初中时的样子———“初三 (五) 班支部成员合影”。总书记和总理年轻时英气勃发的合影都被网友“搜”了出来, 并配以经典说明如“二排右一那个帅小伙就是他”供什锦八宝FANS欣赏, “风采”栏目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让领导人的形象立体和丰满起来。
3. 留言互动。
什锦八宝FANS不仅可以浏览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消息, 看看他们图片, 还能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传达自己的信息。留言内容丰富多样, 不仅包括对领袖的祝福和崇拜, 还有发自内心的心疼, 看到两位领导操劳过度, 双鬓染白, “什锦八宝饭”留言:“胡哥温总, 要保重身体啊!”在这里“心里话”, 是朴素的, 普通的, 家常的。6月20日, 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 最终让活跃在网络上的民间粉丝团走到了前台。
二、时代背景
(一) 网络时代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飞速发展, 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发生了数字化的转变,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已成定局,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媒体作为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在网络这一平台上, 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了。人们不仅通过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还可以隐瞒身份, 在虚拟世界中做回原本真实的自己。什锦八宝饭的形成, 和网络媒体息息相关, 互联网是什锦八宝饭的信息码头、宣传媒介和虚拟的聚集空间。信息迅速的发布和获得、群体便捷的聚集、情感的交叉释放, 使得网民因为网络媒体而对领袖的了解和认识发生了“无缝连接”的突破。什锦八宝饭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的集群, 逐渐形成了心理群体并且具有了空间群体所固有的心理特点, 强烈的身份认同、情绪化的表达和浓烈的情感。以粉丝的名义聚集在网络群落里表达关注, 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表达, 这种情感是一种认同, 是一种支持, 是一种感谢, 也是一种期待。他 (她) 们建立博客, 群组, 交流信息, 无处不在, 活力四射,
(二) 政府亲民到民亲政府
安德森在讨论近代民族主义时曾经指出:存在着两种民族主义, 一种是“真实的、自发的民族主义热情”, 一种是“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灌输”。[1]领袖崇拜也可以这样来看, 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 也存在着“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领袖崇拜灌输。自发的领袖崇拜, 是指存在于社会本身、普通民众之间的对于领袖人物的崇仰, 这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和行为。从政治领袖身上, 普通民众能够看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而, 自发的领袖崇拜热情根植于每一个社会之中。处于转型阶段的社会, 这种“需求”尤其迫切。所谓系统的领袖崇拜灌输, 是指政治领袖或者政治集团本着扩大政治影响、增进政治权威的目的, 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种种宣传, 或者倡导各种公共性的行动, 来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政治形象, 甚至为此不惜手段。神化领袖的崇拜都离不开政治集团的系统灌输。网络时代的领袖崇拜属于网民自发的领袖崇拜, 体现了政府亲民和民亲政府的结合。
“什锦八宝饭”的出现, 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亲民之念、爱民之心和为民之举的必然结果, 是民心民意的自然流露, 是“政府亲民”和“民亲政府”的成功结合。
2008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神州七号”成功飞天, 但在喜悦的背后也伴随着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胡锦涛和温家宝冲在最前线, 沉着、亲民、务实的行为, 表现出政治家良好的大局观和历史责任感, 深得民心, 因而引发了一批“什锦八宝饭”在网上发帖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和热爱。它们表达了广大群众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衷心拥护, 对中国政府的强烈信心和支持, 对祖国崛起的自豪和期待。同时, 也代表了群众“亲近”这些领导人的心声。
(三) 宽松的政治环境
作为被封建社会浸染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 政治长久以来保持神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形态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日益变化, 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幅度逐渐扩大, 种种政治禁忌开始打破, 爱国也成为一种时尚。“什锦八宝饭”的青春活力, 率真无忌, 以及“胡哥”、“宝宝”做为“去神化”偶像所带来的身份转换, 无疑使得执政者以更多平民化、生活化的姿态出现在民众面前。促进社会底层 (基层) 民意与执政者的联系对接, 在某种程度上形成通畅的民意表达路径和萃取机制。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革, 这些变革深刻影响了每一个经历的中国人。在可查询的一系列财富增长数字背后是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巨变, 国人享有越来越多的政治自由, 以更丰富的内心来面对生活。从“小平你好”到“胡哥加油”这种堪称时尚而张扬的表达方式中, 看不到对政治领袖的顶礼膜拜, 反而显得更为真实、自然和亲切。人民越发娴熟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对于领袖的情感。神化领袖并不是真正的捍卫权威。真情的支持, 要远胜于虚假的膜拜。在了解高深博大、卷帙浩繁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 或许我们也该从最初原的层面去观照群众心绪。这可以让人发现, 伟大的真理其实往往是最朴实的。
三、小结
基于上述对网络时代政治领袖崇拜模式与原因的分析, 可以发现领袖崇拜并不只是带来狂热和破坏, 在完全自发的情况下, 还会形成国家 (民族) 、领袖和民众“三赢”局面, 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提高国家和民族形象。
群体对个体的作用之表现的一个方面, 就是群体归属感。“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 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为准则, 进行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 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2]比如在“什锦八宝饭”中, 赞誉, 爱戴, 仰慕无疑是主流情绪, 然而, 在如何批判现实, 理性建议, 乃至提供建设性观点和方案上, 却乏善可陈, 甚至由于某些身处虚拟群体的粉丝轻信谣言而产生冲突。对于每一个“什锦八宝饭”而言, 应理性客观地修补这方面的欠缺。
参考文献
[1]B.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London, 1991, pp.114, 163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06页
政治领袖论文 篇2
精神领袖
启迪――是任何生灵一生中上帝经常赋予的力量,有时某一件物品、某一种动物、某一个人甚至某人的动作、语言都蕴含着启迪,它又像跟任何生灵玩着“捉谜藏”,你只有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才能终生受益。
可你是否发现,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千千万万对你有用的启示,比如……
蜡烛,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就是用蜡做成的用火烧供照明的东西,可供人们照明时,它的灼身之痛能与谁分担?当蜡烛上的烛一滴一滴地流下时,我想,那是它的眼泪,是它幸福的`泪,它或许心想,我终于能以化成一些气体来换取人们短暂的光明,当火在它身上燃烧时,恐怕它想都没有想过害怕和退缩,直到牺牲……它在燃烧时,又有谁注意着它,只有上帝在默默为它祈祷,而微弱的光下的人们说笑声仿佛是蜡烛燃烧的伴奏…..
多么伟大的精神,难道蜡烛还称不上一个精神领袖吗?
新加坡政治领袖产生因素探析 篇3
关键词:政党制度化;人民行动党;政治领袖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31-02
政治领袖作为政治界的精英人物,处于政治阶层的顶部,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着本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过程和方向。政治领袖的产生、地位极其社会作用反映了追随者和政治领导之间密切的关系:社会基础是领袖地位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政治领袖的魅力和威信主导政治追随者的生活。由此可见政治领袖的作用之大。新加坡的政治现实在其人民行动党的主导下的政党制度化进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目前新加坡的经历了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三任领导人,在新加坡政党制度化之下也改变着新加坡政治领袖的决策方式和治国理念。
一、党内精英整合程度高
政党领导制度化是现代政党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1]。政党领导的制度化,一方面是指执政党的活动要遵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正确处理党与国家和其他政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执政党内部的政治活动要遵循党内的法规,正确处理党内的各种关系。领导人定期的代际更替对于政党发展极其重要,权力的平稳移交能够保证政党的持续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如果政党过分依赖于领导人的个人魅力,那么领导人去世或犯严重错误对政党打击就会太大。新一代领导人即使个人政绩和声望低于第一代领导人,若能有效利用政党组织,不仅会保持政局稳定还会有助于政党自身能力与合法性的提高。通过任期制的约束,确保党内精英有机会通过正当途径谋求更高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背叛和分裂。通过制度化产生新的领导,使更加先进的治国理念转化为国家的大政方针,以此进行政策调整扭转过去领导者执政上的偏差。
政治精英对程序与制度的信仰和遵守直接影响着制度化的实现程度。精英理论认为,精英整合与政治稳定、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按照政治社会学的观念,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精英分化或精英碎片化。党内精英整合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政治领袖的成长。精英整合程度高的国家,往往会容易达成政治共识,形成巨大的能量聚合,从而有利于政治领袖的产生;党内精英整合程度低的政党往往会因为派系之争而弱化对政治领袖的认同程度,从而阻碍政治领袖的成长[2]。
新加坡两代领导人几乎都曾留学西方,欧美的现代文明以及“社会病”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避开西方的政治弊端,新加坡建立了一种符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发展模式。新加坡的政治体制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集权主义,但是与专制型权威政体不同,新加坡是一种法理的民主型权威政体。新加坡的法制化程度较高,法制健全,执法严格,闻名全球。公民依法享有个人自由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执政党和在野党遵循自由竞争的法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政府依法行政,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适度干预,政治透明度高,整个权力体系在东方价值观指导下依法运行。这种建立在法制基础上把民主与权威有机结合的政治发展模式,是与新加坡成熟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它既克服了传统的“东亚权威政体”的弱点,又弥补了西式民主模式的缺陷。
新加坡政府在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排除反体制力量对现代化的干扰,为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环境,就必须提高政府强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力度,以使政府的决策和计划能够迅速变为现实。但是这种行政集权必须同民主相结合,它只能在民主和法制的范围内进行。
新加坡主要是精英主义路线,但不是说没有制度的限制可以随意任之。从精英的定位、衡量标准、精英结构、精英培养、精英选拔、精英任用、精英维持、精英更替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化程序和要求,实现了对领导人精英选择的程序化。
新加坡政治领袖基本经由以下几个程序选择,第一道程序:候选人被邀请与人民行动党第一组织秘书饮茶,进行一次正式交谈。第二道程序:候选人接受人民行动党秘书长第一助理领导的另一个委员会举行的进一步的面试。第三道程序:通过考察的候选人与由数位人民行动党部长级高官为核心成员的又一个委员会进行对话。第四道程序:该程序仍由人民行动党第一组织秘书主持。第五道程序:同意担任人民行动党议员候选人的人士与党的职业活动家、内阁部长领导的专门选拔小组进行对话。第六道程序:一次严格的选拔考试。第七道程序:与总理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组成的第二个选拔小组见面。
经过精英的选择和任用,让新加坡有限的政治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新加坡能够更快地达成政治共识,优化整合政治资源科学迅速的进行自主决策。精英路线在李光耀时代最为明显,包括后两任领导人的选择都是在李光耀精英路线选择之下任用的。但是经过吴作栋和李显龙两任总理之后,精英不再像李光耀一样精英几乎只是集中于总理一人了,而是更加注重政治团队的协作,在精英指导下转向兄长式和协作式的行政风格。
二、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
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有助于政治领袖的成长,而自下而上的决策则会阻碍政治领袖的成长。前者有助于培养政治领袖的远见和能力,后者则容易导致政治家对职业化官僚的过度依赖。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以上两种决策方式都是存在的,我们主要是看哪一种决策方式在决定国家命运和重大抉择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而已[2]。
政治领袖论文 篇4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早发源于拉丁语中的Persona,原义为演员所带的面具或脸谱,后来引申为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1]。虽然早在西方古希腊和中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对人格问题的思考,但推动人格研究真正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无疑是19世纪以来心理学的兴起与繁荣。在心理学界看来,人格是指人们在先天生理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中逐渐形成的,涵盖了需要、动机、气质、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并在变化不居的客观条件中沉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外显行为的独特身心结构。而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人,其政治人格就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心理结果,也是在政治生活中外化于行的政治自我,是个体人格系统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治领袖人格虽然也隶属于政治人格系统,但政治领袖和一般政治人毕竟是有区别:政治领袖是特定阶级、集团和民族政治中的政治精英和领导核心,是特定历史时期重要事件的决策发起者和领导组织者;而一般政治人却不以政治作为自身职业,而是在某个时空以多样方式行使国家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而参与国家管理活动,就算是那些已经进入了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公务人员,由于他们所跻身的位置较低,拥有的权力也有限,其影响力自然不可与政治领袖相提并论[2]。总之,作为人民群众的一般政治人更多的是一种整体概念,意味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最终决定性作用,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而政治领袖则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细节和剖面起着决定性意义,成功的和伟大的政治领袖必然是顺应历史大潮和人民意愿而有所作为的人物。因此,政治领袖人格是指作为政治领袖的个体在生理遗传和现实社会环境的交织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一系列政治实践中沉淀起来的相对持久和独特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和外在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政治领袖人格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系统性和动态性。构成政治领袖人格系统的独特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信念、气质性格等各个心理要素,从发展效度和发展方向的整体和全过程来看是协调的、和谐一致的;政治领袖作为“现实的人”脱离不了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其人格的发展始终都被置于一定社会制度及其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征的制约之下,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对政治领袖的人格有不同要求,就是同一国家和同一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历史背景中对其人格的要求也是动态地变化发展着的。2民族性和阶级性。政治领袖诞生成长于和领导着一定的民族,而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必然浸染着包括政治领袖在内的该民族每位成员从而使他们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与气派,政治领袖对本民族人民的领导和历史的创造也必须从既有的民族传统出发,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政治领袖同时也是一定阶级和集团的代表,他们的几乎一切行为都绝非仅是个人的爱憎喜恶,而总是要与一定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相联系,一个政治领袖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反映、维护和拓展了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受到了本阶级群众的真诚拥护和爱戴,若这个阶级是被历史所“选召”的新兴阶级,由于阶级利益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和一致性”也会受到来自于其他阶级民众的肯定与支持。3差异性和同一性。物质世界是多样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民族文化和阶级集团对政治领袖的要求是不同的,而且政治领袖们多态的先天生理特征在不同的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也会衍长成各异的个性特征;但人们却有着相同的“类特征”和“类本质”,而且同样是群属动物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的联系在今天“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开拓中更加频繁,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多样化的缤纷中呈现出统一的和谐基色。
二、政治领袖人格的单元关系模型分析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L·A·珀文提出了人格的单元论,即人格是由动机单元、认知单元和特质单元构成的。但从人格生成的一般规律来看,珀文提出的动机、认知和特质单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增加具有最初决定意义和客观外在性的遗传和环境单元以及“评价人格生成进展状况及调节行为的监控单元,也应增加代表人类学习成果的经验单元”[3]。只有这几项单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有可能形成包括政治领袖人格在内的健全的人格心理结构,如图1。
需要和动机单元。需要源于人的自然属性,是从人的匮乏状态中萌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欲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推动着人类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动机是随着需要强度的增加,在有相应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心理状态。需要向动机、动机向行为的过渡发展都会受到来自经验单元和监控单元的道德法律、经验教训和“社会禁忌”制约,一些违反了社会规则体系的需要和动机会遭到“压抑”。在对政治领袖人格的研究中发现,在早期生活愿望和学习动机上,他们大多数想通过教育改变或改善当时家庭的生活境况,或者为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做准备;高度的成就欲和冒险精神是这些人成年初期最突出的人格特点,这指引着他们通过实际的、具体而细微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奔向某种宏大的、总体的社会目标;他们成年后的生活中处处显示着理想主义的特点,自我实现的需要尤为强烈,而且实现自我潜能和价值的每一个行动都掷地有声[4]。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甚至认为存在一种基本的政治人格,它以强烈的权力冲动为特征,吸引着政治人参与政治的正是那种行使权力、控制他人的机会;政治活动是自我满足政治行为者人格需要的方式之一,政治活动的权力动机来自补偿未被满足的自尊需要[5]。沃辛斯基(Oliver H·Woshionsky)则从政治参与者的基本动机中揭示了政治人格的基本类型:欢愉型、义务型、程序型、游戏型、地位型、使命型和谄媚型。可见,需要和动机在政治领袖人格的生成过程中具有发源性和始端性的重要意义。
认知单元是指一切有认知能力的个体所共有的认识事物的基本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环节,它在形成政治领袖人格及其一系列价值目标的过程中起着信息输入和加工的作用。经验单元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认知成果及其相应的认知图式以及情绪情感意志等积淀性经验,它为个体进行持续性认知和不断完善目标体系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各种非理性因素的正向支撑。认知单元是经验单元的源泉,而经验单元又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进行制约和调控。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政治领袖表面普普通通,却拥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自命不凡,这反映出个体相对于一般社会群体的边缘感和自我优越感,这成为它们领导或试图领导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4]。而且某些传说或偶发性因素(如:赵匡胤降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孙中山出生时出现了“紫气东来”的祥瑞之兆等)通过人们有意无意的“雷森塔尔效应”将期望和预测潜移默化传递给了当事人,再加上萌动的英雄崇拜和学业、社会活动中取得的成功,强化了该群体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例如,少年毛泽东在东山求学期间写作的《立志》《救国图存论》等一些文章就体现出一股“居恒鹜高远而鄙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慨”的沉雄气质受到了众多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与重视。他曾在1955年接见谭世瑛回忆当年之事时说:“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个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6]他还在反抗父亲和私塾老师的经历中认识到,对方的妥协和客气是由公开的、较为激烈的反抗导致的,而任何的怯懦或屈服则只能换来对方的压迫加剧。这一认识影响了他的一生,胜利极大地强化了他的斗争情结,促成了他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反抗斗争。
监控单元既是认知单元和经验单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对二者实施计划、协调、控制、评估和修正,并从二者中获取反馈信息。虽然经验单元也具有一定的监控功能,但监控单元涉及更为高层次和基本的信仰和元认知领域,其施行监控的力度和广度深度是经验单元所不能比拟的。信仰总是通过一定的人生理想或人生目标体现出来的,但理想又是有层次的,主要有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等。但这些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的理想并不呈现出一种绝对线性的递进轨迹。例如,革命时期的工农加入红军队伍,最初的动机也许只是为了保卫“打土豪分田地”的成果和家园或为了“混口饭吃”,但他们经过革命的淬炼和党的教育之后,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了打倒军阀除列强、建立新中国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目标。青年马克思曾经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7]。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都拥有一个“英雄梦”,这种理想一旦确立,就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不但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信仰,而且将包括爱情、婚姻在内的一切日常事务都融入实践这种信仰的行动中[4]。监控单元的信仰和理想目标体系通过对认知单元和经验单元进行监控进而对整个政治领袖人格的生成过程进行监控,不断监测出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以此进行调控,促进个体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特质单元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较为稳定和独特的身心结构或模式,它是以往各个单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汇集性产物,是个体人格结构的主要表现。政治领袖人格一般具有以下特质:1强烈的政治需要和政治成就欲。孙中山追求的是轰轰烈烈的“社会成就”而非狭隘和自私的“个人成就”,他要立的是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他的成就动机直接指向了革新社会这一宏大的社会政治问题[4]。2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品质。青少年的周恩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还在香港西医疏远读书的孙中山就“念念不忘‘革命’”。政治领袖以民族国家的兴盛为最高目标,更多的是一种指向“集合体”的历史义务,因而对其的道德评价不应从人际小节或是局部视域出发,而应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准。3高度的政治自信、情绪情感调控力和坚强意志。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和“与天、地、人奋斗,其乐无穷”等名句就反映出了他高度的政治自信,而且他在1932年的中央苏区遭到“左”倾路线前所未有的打击后,仍然将满腔的革命赤诚投入到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并等待时机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8]。4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政治能力。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实践选出的属于中国人民的伟人,他屡次在革命的重大关头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高超智慧和非凡胆略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领导中国革命走向光明前景。正如邓小平所评价的:“他(指毛泽东)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9]
遗传和环境单元作为根源性影响单元,从人还处于胚胎状态起就已经交互地对其开始发挥作用了。遗传因素如智力和气质等是父母身心特征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历程,是人格生成的生物前提;而且遗传因素的个体差异,也为个体人格的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环境因素则是个体生命孕育之初尤其是生命诞生之后,对其人格生长产生影响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最初人格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而且社会生活及其环境则是制约个体人格发展水平与方向的最重要因素,对个体的社会认知图示、信仰、性格等特质的影响尤为显著。古今中外伟大的政治领袖们无一例外地都从他们的祖辈那里继承了健全的身心,并十分注意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进行适度的体能锻炼以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就很喜欢游泳,美国总统奥巴马喜欢篮球,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是拳击和柔道高手。从“制造人格的工厂”的家庭来看,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父亲都比较严厉和干练,而母亲则都非常温柔善良,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们都继承了父亲刚毅、进取的男子气概,也吸收了母亲那种勤劳坚韧的优秀品质。人格的生成伴随相同的实践,政治领袖人格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和演绎一定的政治角色,逐渐磨练而成的。研究发现,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几乎都有过为践行理想而九死一生的冒险经历,“在当时极端险恶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重大的决策都是一种可怕的冒险,都面临牺牲或死亡的考验。在此过程中,他们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练就了杰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创造性人格。”[4]
三、基于政治领袖人物人格单元关系分析的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培养的思考
(一)以识解传统与现代政治领袖人格的特征分野为基点
儒家思想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儒家所追求的理想政治领袖人格是“圣人”——“圣人者,人道之极也”,其对“圣人”人格的阐释也较为系统:从内涵上说,圣人是“既仁且智”“仁智之极”;从整体特征上说,圣人“至强”“至辨”“至明”;从外在事功上看,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从修养方法上看,圣人“积善成德”“穷理尽性”[10]。但在以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封建宗法制度和专制皇权为具体历史背景的封建中国,儒家的“圣人”人格必然走向异化,其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从“圣人=统治者”演变成为了“统治者=圣人”,这意味着“圣人”从最初的一种人格追求、一种统治者取得统治地位所必须达到的道德高度,褪变为统治者在道德上固有的非凡性和毋庸置疑性,无论获取最高权力的途径和方法是否道德,只要权力人占据了统治中心,他就会被道德化为“天命所归”,而作为权力争夺中“败寇”的一方则往往被视为“失德”或“少德”之人,不配拥有神授之君权。由此,“父王”取代了“圣人”,即君主皇权与宗法父权相结合,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独断与专制的性质和家长制作风。与“父王”人格共生的是“臣民”人格和“官僚”人格,前者表现为对权威和“克利斯玛型”政治领袖的盲崇和狂热,后者则表现为对上奴仆式的绝对顺从和对下“父母官”式的作威作福。但无论是何种政治人格,无一例外地都呈现出权力本位和特权情结、感性泛滥和理性缺失、双重人格和崇尚人治、“小集团”主义和“夜郎自大”性。
西方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也造成了畸形的政治人格以及政治领袖人格,宗教的或世俗的政治领袖们皆在华美神圣的礼服下和冠冕堂皇的祷词后暗自进行着诡秘而不光彩的“世俗”举动。当文艺复兴的文明之光照耀到四分五裂的意大利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君主论》应运而生。马基雅维利(NiccolòMachiavelli)坚持认为“一位君主必须依靠他们的行动去赢得伟大人物与才智非凡的声誉”[11],而且伟大的政治领袖必须将政治和道德剥离开来,“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15],“君主……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15]。很明显,虽然此时新时代的曙光已乍现,但这个时期对政治领袖人格的界定还仍具有很浓重的封建君主专制痕迹。到了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了三种政治领袖人格:法理型统治人格、传统型统治人格和魅力型统治人格。他进而指出,法理型统治“是那种借助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班子进行的统治”,因而法理型政治领袖人格是与非人格化科层制、专业知识、理性规则、开明包容等人格信息紧密相连的,为现代政治领袖人格提供了范式基础。伯恩斯(James Mac Gregor Burns)的《领袖论》一改以往把领袖个人的人格心理作为研究着眼点的倾向,而是注重对领袖所处的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的研究。“领袖永远是个人性的并同时是(权力)结构性的,他永远同时具有个人的性格色彩和权力结构的政治色彩”[13],但伯恩斯对“结构和情境中的领袖”的关注以及对置于英美政体和政党政治范围内的“交易型领袖”的强调,都显示出他本人对“常态政治”和“常态政治领袖人格”的肯定与褒扬,这无疑与韦伯的法理型政治领袖人格的价值取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专断性向制度性政治领袖人格的现代转换。
(二)以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袖人格为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领袖人格观的创始人。在他们看来,“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14]伟大的政治领袖不仅是应时而生的,也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和顺势而为,只有当他们真正了解到群众的呼声和意愿、真正理解改造社会的条件,才能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其指明前进之路。但无论政治领袖多么伟大,他仍然只是普通劳动群众中的一员,永远都只能为大多数群众谋利益,一切歌功颂德和个人迷信最终都会被历史证明为为滑稽可笑的悲剧。列宁则是在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中来把握领袖人格的:“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他进而指出,“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16]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看来,政治领袖应是“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7]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者的邓小平,他不仅继承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领袖是一个政治集团而非个人”的思想,十分强调党的集体领导,还进一步提出“党的领导集体要有核心”的思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中央政治局,关键在政治局常委班子,“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18]而“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21]他吸取了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后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24],因此必须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和领导核心,绝不能夸大个人,要坚决反对个人崇拜。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这些论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袖人格的理解。
时代创造伟人,伟人引领时代。在新形势下,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袖人格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领袖人格除了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质:1具备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首先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伟大旗帜的擎旗人。2树立弘扬“四观”,带头反对“四风”。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树立为人民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马克思主义事业观,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工作的马克思主义政绩观;要带头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的作风从根本上巩固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3鲜明的中国风格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要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来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方位、基本国情以及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既要有兼容并蓄的胸襟和眼光,基于我国国情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又要在国际交往的关键时刻彰显好中国风骨。4卓越的和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要适应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不断推进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熟练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管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事务;要强化学习意识,由知识型向智识型转变,把“高学历”转化成为“高学力”;要认真扎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真正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切入口,防止拍脑袋决策;要带头践行担当精神,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业中勇立新功。
(三)以构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为抓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说:“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21]。邓小平也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是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21]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领袖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现今全党如火如荼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下,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来培育健全的政治领袖人格和未来的政治领袖,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领袖家风有感 篇5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题记
看完《领袖家风》后,我很受触动,突然间明白,明白为什么时至今日提起毛泽东,老一辈的人还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外国友人崇拜他,写各种各样的文章称赞他。毛泽东在国内外都享有如此盛名,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开国领袖,领导并创立了新中国,而是因为他把“人民”两字真正地植入了他的生命,因为他的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结,心系中国,因为他用实际行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大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俗语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对人民好,人民心里装着你,记着你,爱着你,全国上下一心,国家就没有理由不强大,不富强,这就是人民尊敬他,爱戴他的原因。毛泽东,一面永不落下的旗帜,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领袖,是世界人民眼中泱泱中华的象征。
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的六位亲人们先后为革命事业献身,这是一种怎样的贡献,这是对人民怎样的一种爱能让他们真正做到舍小家为大家,而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未来出一份力。片中讲述,建国十年后,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回到养育他的土地—韶山冲,事先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要去祭奠父母,以至于工作人员连一个小白花都没有准备,事后有人提出要整修他父母的墓,也被他拒绝,他告诉人家每年清明的时候来弄一些土就行了。作为孝子的毛泽东,还是把国家人民放到了第一位,他知道国家当时的困难,他明白作为人民公仆的他还肩负着建设中国的重任,忠孝出现矛盾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家尽忠。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子女绝不能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的特殊化,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冲在最前面才行。他的女儿李讷说,“父亲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财富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毛泽东一直强调尤其是党员干部们要艰苦朴素,而他本人的俭朴也为今天的所有人做出了榜样,据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说:“主席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除了接见外宾穿的灰色制服外,就是一双旧皮鞋,还有一床已经破得不行了的毛巾被,一件旧袍子和一双拖鞋。”作为一个国家的主席,他完全可以过上比这好得多的生活,然而他又为什么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呢?因为他爱着自己的国家,爱着自己的人民,他的心中有很强的责任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他唯一的心愿,而每一次放到最后考虑的才是自己。毛泽东自己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却把自己赚的稿费拿出来资助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同志,他的护士长李银桥提到这些的时候,禁不住热泪盈眶,而此时我们的心中也充满了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敬仰和尊敬之情。
政治领袖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微博;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82-02
当前,微博已经融入于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之中,对其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微博的发展,“意见领袖”在微博环境中具有新特点,“意见领袖”被赋予了更多话语权,培养微博“意见领袖”, 能够更加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发挥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微博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要以官方微博和机关工作者、教师、团学干部的个人微博推广微博建设,积极培养和推动他们成为“意见领袖”。通过微博为大学生搭建沟通桥梁,提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培养“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微博“意见领袖”的内涵
所谓“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发挥着信息共享、社交交友、思想引导、舆情监督等作用。“微博意见领袖”是指借助微博这个平台,通过传播信息、表达意见等方式对大量受众能够产生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能够制造并参与舆论主要话题的讨论,通过与粉丝们的频繁互动产生社会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具有极强的自由空间,是一个极为开放与活跃的舆论平台,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经常自由地发表个性化观点,对于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评说,从而引起思想共鸣者,掌控舆论的发展趋势。因此,一些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和学生微博“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严重的会导致危机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影响高校的形象与声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未雨绸缪,平时加强对学生微博“意见领袖”进行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成长为一支健康、阳光、向上的舆论队伍,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解析
(一)微博具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条件。
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 拥有宣教部门独有的微博和信息沟通平台至关重要, 这将使得新媒体应用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这些信息平台的转化, 将主流意见、舆论导向与微博之间实现互相渗透、逐步融合, 并产生潜移默化地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究其原因,大学生群体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与微博交流沟通简易方便、内容多样化传播的特质是密不可分的,微博所提供的开放平等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了大学生渴望沟通、渴望被到关注的人格特质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群体为高校通过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创新。
(二)微博具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中央16号文指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据了解,截止到2013年12月,全国已经开通微博高校团委达到1800多所,这为开展高校微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地实践平台。微博的作用正在被权威部门所熟知、关注,为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和传递社会正能量起到良好的推动效应。
(三)微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突出的自身优势。
相比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微博独有的特质,使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拥有前所未有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学生微博的发表对文字水平没有极高的要求,学生群体只需将自己的真实的意思表示表述出来,就能够形成一篇微博进行展示,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微博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群体平等地放到了同一对话平台上,拥有相同的话语权,有利于双方之间加深理解与信任,同时表达各自真实的意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让青年学生接受。由此看来,微博能够实现个人与信息的“无缝对接”,从而充分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性。
三、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微博传播信息繁杂是对思政教育形式的挑战。
微博传播过程中,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每个人每天获得大量信息,但是信息庞杂良莠不齐,不违法的信息并不意味着是真实的信息。这使得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接收到了更多、更加复杂的信息内容,这其中也包括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标准来看,属于不良信息的内容,预先把握大学生接收到什么样的消息内容变的越来越困难,这也无疑是微时代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大学生在应用新媒体的背景下,也更多地表现出不愿意受限于传统思政教育的模式中,认为可以脱离学校和老师的引导,随时随地接收和發布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这势必会给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造成冲击,同时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带来了挑战。
(二)微博传播“随意化”、“个性化”带给思政教育内容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锋,这就要求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务必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价值主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潮、整合多元价值。然而,网络信息“随意化”、“个性化”的特性使得大学生很难获取系统的、完整的篇章信息。大学生群体虽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掌握不到完整信息、不能进行真假判断,也会导致其认知偏差和价值偏差。
(三)学生沉溺微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党政干部、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主体。微博使用非常的简易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和发布新信息,备受学生群体的喜爱,很多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刷微博,沉溺者甚至半夜起来上微博。过度沉溺微博的大学生往往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堂上用手机或者Ipad等方式上微博,错过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者每天刷微博很晚才休息,导致第二天在课堂上睡觉,从而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不但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寻
(一)加强思想教育,规范“意见领袖”管理。
由于微博的可操作性、信息发布门槛低和公开性、自由性等特点,加之高校目前尚未制定微博规范的管理办法,因此在高校微博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方面尚显滞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对微博“意见领袖”的教育与培训,并会同宣传部、网络中心等部门尽快建立微博“意见领袖”的管理办法,明确微博“意见领袖”的权利、义务、纪律等,加大对校园不和谐因素的查处力度,从而营造微博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通过开通“微党课”、“微新闻”、“微调查”、等内容的设计,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问题;还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的学习、娱乐等功能,加强对微博“意见领袖”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其言论的传播更易被让学生群体所接受。
(二)定位渠道目标,明确“意见领袖”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传统意义来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掌控着教育的形式、教育内容以及指导着教育的过程和手段,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充当微博着“意见领袖”的引领者,也是微博平台的管理者。除此之外,校园里的“导师学者”、“专家明星”、 “团学榜样”以及“实践牛人”等,一切被学生群体所认可、崇拜和敬仰的个体或团队,都应该纳入校园文化范畴,根据其受校园学生群体喜爱程度及对周围学生的影响力,对其进行“意见领袖”的定位,进而发挥“意见领袖”的指导、教育的作用。
(三)增强自律意识,提高“意见领袖”综合素养。
微博“意见领袖”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博“意见领袖作为舆论引导人应该提高媒介素养,完善传播技巧,自觉承担学生群体发言人的责任,更好地引导微博舆论。密切留意活跃在青年学生群体周围具有较好信誉度并能发挥正能量的个性人物,随时邀请他们加入高校微博平台,鼓励他们积极推广微博平台的正向引导作用,进而培养宣传一批能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深受师生喜爱的“意见领袖明星”,如“意见达人”、“心灵学者”、“感动领袖人物”等,通过建立长效的交流机制来整合资源,搭建互动平台,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远发展。
五、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启示
(一)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资源性。
微博“意见领袖”是促使舆论生成的关键,对舆论的发展起到主动的引导作用。微博意见领袖之所以受到“粉丝”的追捧,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正能量”,敢于讲真话、实话、有用的话。大学生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的群体,在和大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时,微博“意见领袖”可以引导主流言论,指引着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朝负面、消极 的方向延伸。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微博“意见领袖”可及时在微博上设置议程,积极发表权威性言论,对学生实施正面沟通和引导。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微博是大学生自我宣泄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平台,正逐步成为大学生表达诉求的新平台。微博“意见领袖”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高校大学生对涉及的学生事务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现实生活中,微博“意见领袖”受各种因素影响,当面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在表达自己思想动态时会有所保留。在微博中,“意见领袖”可以拥有话语权,代表大学生群体自由地表达观点,并按照多数人群体的意愿编辑微博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加入,可以从中捕捉、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微博舆论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网络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微博“意见领袖”的参与、引导和推进,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为广泛的在学生中传播,从而产生。微博对社会现实具有干预能力,通过极强的社会影响力。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
微博具有很强的互动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必须利用微博特点,发挥微博所具有的技术上、时间上、群体上的优势,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学生群体。思政工作者利用微博的交互式功能,实现与青年学生的即时互动和教育指导,能更充分地发挥渗透、导向和教育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微博“意见领袖”在传播活动中有较高的地位,如果能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微博动向,主动参与微博传播,疏通信息渠道,及时答疑解惑,及时正面作出回应,及时公布权威信息。一方面微博“意见领袖”主动沟通,平等交流;另一方面配合沟通,积极参与;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有效的沟通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微博的兴起开创了一个“意见领袖”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影响力,从而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起到很好的宣传、引导舆论和应对舆情的作用。当然,要培养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见领袖,确需树立正确的理念,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指导,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微博时代的发展步伐,付诸行动,全面应对。
参考文献
[1]王敬红.“意见领袖” 观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58-62.
[2]张作荣.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群体在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 2012(2):48-49.
[3]戴冰.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意见领袖主导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7):70-73.
[4]范曦.充分发挥微博“意见领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新西部,2013(5):183-184.
[5]黃海蓉.论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8):140.
领袖的诞生 篇7
女儿上二年级后, 这套把戏没有了。班里照样没有学生干部。不过, 人是权力的动物, 从小就希望当头头, 支配别人。上午有一个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 一个年级的孩子在游乐场自由活动, 小小的权力角逐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儿班上一位叫阿历克斯的男孩, 组织起一个虫子俱乐部。女儿喜欢自然, 赶快去参加。结果她发现, 阿历克斯把自己封为老板, 另一个女孩是副老板, 还有一个是老板助理, 她则是个普通雇员。女儿是个谦和的人, 对此并不太介意, 跟着玩儿了不少时间。
不过时间久了, 女儿觉得自己总听人指挥, 有些不耐烦, 就决定退出, 发起了一个自然俱乐部。这次她可神气了, 她当老板, 好朋友杰克当副老板, 另外一个叫奥莉维娅的女孩当老板助理。
奥莉维娅是个典型的孩子王, 什么事情都要按自己的主意办, 从来不甘居人下。她怎么可能安心当老板助理呢?果然, 几天后俱乐部权力就发生了变化。女儿规定, 要给手下人评分, 根据工作成绩确定职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捡树叶、拾垃圾。那个奥莉维娅特别机灵, 马上捡了许多, 比杰克的成绩好。女儿找到杰克, 问是否应该让奥莉维娅当副老板, 他当老板助理。杰克无话可说, 只好同意。过了几天, 杰克宣布退出, 自己另立一个快乐俱乐部。
这个小小的游乐场, 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俱乐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 不能什么都参加, 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你想当头儿, 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 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同时, 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可想而知, 成为领袖要有几个条件。第一, 你自己要比较有人气, 人家愿意和你玩儿;第二, 你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 能够吸引人;第三, 你要比较能干, 会管理, 能服人。那个奥莉维娅, 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她常常带一些小东西分给小朋友, 而且主意特别多, 许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儿。另外, 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俱乐部。奥莉维娅的母亲讲起自己女儿来, 说:“一次, 奥莉维娅组织一个音乐剧, 开始时她特地停下录音机里的音乐, 问大家是否都能跟上。这显示了她对别人的关心, 显示了她的领袖才能。”
我当时听到“领袖才能”一词, 心里一惊:常青藤的教育中总是念念不忘领袖才能。学校游乐场上, 实际上许多孩子都在为确立自己的领袖位置而努力。和我们小时候班干部的法则不同的是, 这些孩子都懂得, 自己是不是领袖, 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 而在于小伙伴们是否认同。一个领袖, 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 给大家带来福利。
领袖观点 篇8
在新年讲话中,默克尔表示,2010年将是决定德国如何走出衰退及是否能打下避免类似灾难再现基石的关键一年。德国政府预计,在2009年经济因遭此次战后最严重下滑打击而大降约5%之后,2010年该国经济将增1.2%。但2010年预算赤字预计将达创纪录的58亿欧元。但德国已于12月通过备受争议的85亿欧元减税方案作为刺激措施,尽管外界对该措施会对德国业已恶化的公共财政产生何种影响持严重保留意见。
最坏时期已过去
布朗在2009年12月30日发表讲话说, 英国经济的最坏时期已经过去, 2010年英国经济将缓慢复苏。政府不久将公布一项旨在让全民共享繁荣的计划, 包括兴建高速铁路、加快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入等。他还承诺削减英国的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已是工党政府最大的软肋。截至2009年10月, 英国的财政赤字总额高达8297亿英镑。据英国财政部估计, 财政赤字今年将占英国GDP的12%, 在20国集团中属最高。
拟斥巨资研究中国
澳大利亚媒体2009年12月29日披露,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中国通”总理陆克文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亿澳元在他的母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建立一个世界领先的中国研究中心,为澳大利亚对华政策出谋划策,并引导公众加深对中国的认识。按照陆克文的计划,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将整合亚太研究资源,并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对中国的研究,应对未来的挑战。其中,特别要加强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比如中共中央党校等。
投资未来产业
据《卢森堡之声报》报道,法国总统萨科奇日前在对全国观众的电视讲话中指出,政府将出资350亿欧元投资5个未来产业,它们是:高等教育与培训;科学研究;工业及小型企业;信息化产业;以及可持续发展行业。萨科奇希望可以通过此举带领法国走出经济危机,真正走上长久发展的道路。但有些专家认为,面对法国日益上升的失业率,这些投资明显“远水救不了近火”。
重申反恐决心
得知“炸机未遂”事件后,正在夏威夷度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二十八日发表讲话,强调美国将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恐怖主义威胁。“那些企图杀戮无辜男女老少的应该知道美国的回应不会只是加强国防。”奥巴马说,“我们会继续破坏、瓦解、击溃威胁美国安全的暴力极端组织,不论他们是在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在也门还是索马里,或者其它任何他们在策划袭击美国的地方。”
将抑制热钱流入
“我们需要调整规则, 减弱投机资本涌入俄罗斯的兴趣。”普京近日表示, 俄罗斯将设法抑制资本流入, 并称, 近月来这种资本流入已导致卢布走强, 威胁着俄罗斯经济在金融危机后脆弱的复苏。俄罗斯央行近期一再下调利率,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减弱俄罗斯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投资者表示, 大宗商品价格高企, 加上该国负债较轻, 使俄罗斯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避免二次探底
鸠山表示, 他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避免日本脆弱的经济再度陷入衰退, 并承诺将尽最大努力推动国会通过财政预算案。鸠山由纪夫预计政府支出可能会继续支持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复苏,而这可能导致政府支持率的回升。根据一些民意调查结果,本届政府的支持率已从9月此届政府上台时的70%下降到了50%以下。
呼吁“民进国退”
领袖观点 篇9
11月9日, 默克尔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波兰团结工联前主席瓦文萨等, 在数百名民众的见证下, 徒步跨过波荷木铁桥, 也就是20年前最早开放的东西柏林检查哨。默克尔表示特别感谢戈尔巴乔夫, 在柏林墙倒下的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为默克尔当年就是从这座铁桥, 由东德进入西德, 从而改变了她的政治人生。
对金融交易征税
布朗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 (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提出, G20应考虑包括针对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征收赋税在内的措施, 以惩处过度冒险行为, 并限制纳税人因银行破产而承受的负担。他表示, “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现状:这个部门的成功果实仅仅为少数人所分享, 而失败的代价却由所有的人来承担。”
“亚太共同体”构想
日前, 陆克文再次阐述他的“亚太共同体”构想。他说, 由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首倡的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成功的故事”, APEC成立20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开放度和自由度, 他所设想的“亚太共同体”将把本区域的经济体和国家集合在一起, 共同开展政治、安全、经济合作, 甚至可以解决包括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问题。
“大妥协”方案受阻
韩国总统李明博11月16日表示, “我军必须通过实战演练, 提高警戒。若出现实际情况, 要根据交战守则应对, 并且必须打胜仗。”韩国媒体报道说, 李明博总统的上述发言被认为是针对西部海域交战后朝鲜方面提出的指责而作出的表态。
从“侬好”开始
奥巴马访华的第一站是上海, 他用一句“侬好”开始了自己约15分钟的演讲说。他引用了中国经典《论语》中的句子来形容中美关系, “中国有句古言, 温故而知新。‘我们必须一定是对手’的这种想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我们两国的合作, 美中两国都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安全。我们基于相互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拯救俄罗斯电影
“政府可以从物质上帮助本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也可以帮助本国电影业加强技术革新、购置先进设施, 还可以加强本国电影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但国家不可能逼迫观众去看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电影——这就是创作定律。”11月3日, 俄总理普京在出席莫斯科国立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建校90周年相关活动, 并亲自主持俄政府国产电影发展委员会会议时如是说。
日本应接纳移民
低出生率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 日本人口自2005年开始萎缩。日本移民限制严格, 来自国外的常驻居民人数非常少。上任伊始的首相鸠山近日表示, “我认为日本应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国度, 让更多外国人来旅游、工作和定居, ”鸠山说, “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友善环境, 让全世界的人都愿来日本定居。”
东亚小心泡沫
财智领袖常州“论道” 篇10
第二届中国太阳能行业CEO高峰论坛, 吸引了太阳雨、四季沐歌、清华阳光等30多家知名太阳能企业和80家新闻媒体到会, 业内人士就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目前面临的发展机遇、方向以及产业转型带来的行业突破、企业提升、渠道建设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思想理念的交锋。《可再生能源法》座谈会更是提供了一个征集意见的平台。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论坛上, 喜文华提出了“南墙计划”, 为太阳能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作了全新的诠释。2009中国热泵产业研讨会、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光伏照明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研讨会等论坛就太阳能技术、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企业管理的提升, 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讨。
CEO高峰论坛:智者的交锋
9 月10日, 由《太阳能信息Top财智》承办, 《小康财智》特别支持的第二届中国太阳能行业CEO高峰论坛上, 石定寰理事长、朱明会长、喜文华主任、房庆秘书长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执行秘书长王月海等行业领导纷纷登场, 深入剖析了太阳能产业发展背景特点, 提出了三大核心议题:太阳能产品的多元化与建筑一体化进程, 太阳能行业品牌化趋势下的企业家品牌建设和太阳能家电下乡背景下的渠道建设。
论坛以提问、讨论、经验交流的形式, 轻松活泼地将当前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方向以及产业转型带来的行业突破、企业提升、渠道建设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全景式展望。
大美国际资讯副总裁冷跃进表示, 中国太阳能行业CEO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 旨在发掘行业热点、分析问题, 以讨论、经验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 并结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广、壮大太阳能产业。目前, 该论坛作为太阳能产业的一个单独的品牌化会议每年将举办一届, 并已拥有自己的品牌LOGO, 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
《可再生能源法》牵动光热产业
9 月10日下午, 在《可再生能源法》座谈会上, 石定寰理事长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首次审议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并称这一法案对太阳能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部分嘉宾和行业协会领导徐晓东、朱明、喜文华、王正元、郑瑞澄、沈福鑫、徐华, 还有太阳雨集团董事长徐新建、清华阳光副总裁周世武、日利达董事长王惠余、辉煌太阳能营销总监何中华、光芒太阳能副总经理范庭伟、桑乐太阳能副总工程师王斌、力诺瑞特上海分公司经理封安华、扬子新材料总经理高庆宏、恩派太阳能总经理薛培杰、同济阳光营销总经理王长青等参加了会议。
徐新建表示, 《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 必须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标准基础, 在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里面, 标准体系是指产品标准, 包括产品设计标准、售后服务体系标准。太阳能光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里面最有可操作性, 因为它的性价比比较合理, 比较容易使老百姓接受。在《可再生能源法》里面, 应该重视太阳能光热产业, 切实加大份量。
推动国家扶持热泵产业
9 月10日, 由中国热泵产业联盟主办, 大美国际资讯热泵事业部承办的“2009中国热泵产业研讨会”吸引了天舒、锦江、毫瓦特、瀚艺、纽恩泰、科阳、协诚、轩科、沃豪等20多家热泵企业及近百名经销商参会,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国际铜业协会家电项目部经理赵恒谊也到会致辞。
会上, 业内人士就联盟对于推动热泵产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细致与深入的探讨。宋忠奎指出, 热泵产业发展至今仍很脆弱, 正是需要政府关注与扶持的时候, 中国热泵产业联盟日前已将热泵行业发展相关报告递交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 并积极推动国家扶持热泵这一节能行业的发展工作。
此次研讨会的背景是, 继《商用和工业用类似用途热泵热水机》国家标准颁布之后, 近日《家用和类似用途热泵热水机》国家标准于9月正式实施。整合、规范后的热泵行业将加大政府关注与市场推广的可行性, 这预示着中国热泵产业即将迎来变革式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论坛高潮迭起
9 月11日上午, 太阳能行业供应链管理合作论坛召开, 论坛以“降成本、保质量、促合作、求发展”为主题, 特别邀请了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助理郑荣良主持本次论坛, 大美国际资讯总裁邢树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王大勇等与观众进行了现场探讨。
嘉宾和听众分别就“在当前行业形势下, 配套企业与整机企业如何整合资源, 加强合作”、“面对太阳能行业市场的不断变化, 配套企业如何进行品牌化运作”、“面对中小企业实际生产需求, 配套企业如何进行一体化供应以及前景”等议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邢树海总裁表示, 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正处于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竞争程度加剧, 利润越来越薄, 金融危机给我们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敲了一个警钟, 竞争已经不是企业和产品的竞争, 而是包括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销售在内的完整供应链同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要求企业必须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9 月11日, 由大美国际资讯和《城市住宅》杂志联合承办, 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协办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论坛, 研讨专家新颖、意见中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童悦仲副主任表示,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问题, 说起来容做起来难。一是我国人多地少, 城市里楼房越盖越高, 每一户可以占用的屋顶面积是很少的, 就会用到墙, 但是墙的效果比屋顶的集热效果差。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其二是, 国家规范每一套住宅至少有一个空间可以获得冬天的日照, 能够获得日照的房间很重要, 但建筑师在设计时一般把卫生间、厨房放在了北边, 恰恰厨房是我们用热水的房间, 但是要在南墙挂集热器就要将管道横穿过去, 而且我们很多的管线都是暗藏在墙里面的, 这就有很大的隐患。这也是影响建筑一体化的因素。三是, 对于太阳能市场一哄而上, 比如今年嘉兴市新增了400多家太阳能企业, 这个使人感觉很可怕。国内好多行业往往是一哄而上, 一哄而起, 我们这方面吃亏的例子太多了。“现在讲科研创新是对的, 真正的企业应该有创新的部门, 但是创新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在研究同样的东西, 负责创新的部门也可以到市场上面买别人的技术, 这样我们的效率就比较高。我到美国去考察, 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过去我以为企业兼并是很坏的一件事, 就是这个企业可能维持不下去了被人兼并了, 现在这个观念要改变。中国人觉得被兼并了很没面子, 但是我到美国很多的企业考察, 美国的老板很自豪地说我们什么时候被某某企业给收购了。我就觉得不理解, 别人就说了, 市场经济打得过就打, 打不过就兼并, 有价值的才收购。我的建议就是, 将来太阳能要想搞好, 中国最好是有一个大的企业可以做大, 把一些小的企业兼并过来。”
徐晓东研究员表示, 国家不断加强建筑节能全民意识和日益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促进了建筑节能完整利益链与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形成, 为建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机遇。可以肯定, 未来的建筑市场将是节能减排的市场, 太阳能建筑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代。
北京当代集团副总裁陈音建议, 太阳能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建筑结合, 而且要和建筑师和开发商进行密切的交流和接触。海尔太阳能工程部总监匡风军说, 太阳能企业应该与房地产企业结合在一起, 应以房地产设计为主, 要符合房地产发展的需求, 完善产品的安全性、艺术性、功能性、经济性和稳定性。
政治领袖论文 篇11
中国开始信仰变革
前段时间,有机会与欧洲工商界及金融界人士交流。所到之处,欧洲人问得最多的是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将会带来祝福,还是咒诅?
对此,我指出:此中的关键是取决于中国经济变革背后人的生命变革,而且很可能根本上就是信仰的转变。
可以表征中国人生命变革的一个重要证据,是中国人信众的增长。最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调查发现:目前中国有信仰者可能高达3亿。其中,基督教信众已显著增加到4000万人,相当于信仰宗教者总量的12%,相比于1990年代末增长了400%。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信仰宗教的人比以往的年轻,62%的宗教信仰者年龄介于16至39岁,只有9.6%是55岁以上(《中国日报》2月7日)。这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奇迹的显性变化之后,中国人的心灵也悄然发生了一场革命,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愿意放弃以自我为中心,转向对真善美的追求,越来越愿意放弃“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接受自己内心信仰的约束。
超越财富,才是福音
这样的变革无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变革。因为财富的增长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祝福世界,也可以祸害世界,而关键取决于创造和使用财富者的心灵。
很显然,只要中国继续发展,中国的企业就会迅速壮大,中国的企业家领袖也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有力的领袖(powerful leader)”。然而,中国的企业家领袖要成为能够被世界所接受、所认可、造福全人类的“有效的领袖(Effective leader)”,则必须经历心灵的变革,以克服人性的贪婪,超越金钱、超越财富,塑造出更加完美的财富品质,并赢得全世界的信任与尊重。
在博鳌论坛上,比尔•盖茨就对中国企业家谈到了许多具有宗教内涵的个人品格修炼,比如“谦卑”、“安静”等。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进一步谈到: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如果只是赚钱,那实在是对人生的毁坏。
惟有成为“财富管家”
那么,如何才能跨越从“有力的领袖”到“有效的领袖”的道路呢?笔者想指出的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在个人信仰上迈出跨越性的一步,让他们不仅不能成为财富的奴隶,甚至也不能成为财富的主人,而是要成为财富的好管家。
所谓“财富管家”的哲学,是说财富源自上帝(中国人也可以理解为是社会),企业家要为上帝或社会打理财富。既然企业家只是财富的管家,而不是财富的主人(当然更不是奴隶),那么,企业家就既不会被财富所役使,也不能浪费财富或滥用财富,而是要尽可能地管理好财富,并按主人所喜悦的方式去支配财富。
拥有这样一个财富伦理,大概可以让企业家们最恰当地处理与财富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没有“财管”这样超脱而又认真的理念,我们在与财富的较力中几乎不可能成为赢家。著名的领袖学家约翰•C•马克斯韦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如果你一心想赚更多的钱,你就成了物质主义者;如果你想赚钱却又赚不到,你是个输家;如果你赚了很多钱而又舍不得花,你是个吝啬鬼;如果你赚了又花光了,结果还是两手空空、手头很紧;如果你不在乎赚和赔,那你又成了没出息的家伙;如果你赚了很多,到死还存了很多,你就是傻瓜。”
呵呵,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路能让一个人在财富上获胜,那就是放松心情,成为财富的管家,管理它并慷慨大方地按公义的用途来使用它,来成就真正有价值的事情。理查得•福斯特说得好:“单单把金钱或财富捐赠出去的动作,就足以在我们的内心成就一些看不见的好处。它摧毁了贪婪的恶魔。”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5,但中国的领袖却远没有占到世界的1/5。显然,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世界级领袖”,并祝福全世界。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论探春的领袖风范 篇12
一、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
《三国志》中有句名言:“功以才成, 业以才广。”可见“才”是领导者成就功业的关键因素, 也是一个领导者的魅力来源必备的风范。而探春就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 在她的身上, 处处闪耀着艺术文化的光辉。
(一) 探春书艺精通
《红楼梦》中常以丫鬟的名字来映衬主人的才艺, 如元春善于操琴, 她的丫鬟叫抱琴, 迎春精于下棋, 她的丫鬟叫司棋, 惜春工于绘画, 她的丫鬟叫“入画”, 而探春的丫鬟一为“侍书”, 一为“翠墨”, 可见探春是一个“书”之高手。
探春擅长书法也可以从她的居室摆设中看出:“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 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 并数十方宝砚, 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 乃是颜鲁公墨迹。” (第四十回) 这“法帖”、“宝砚”、“笔筒”和“颜鲁公墨迹”, 都反映着居所的主人探春是一位书法爱好者。
探春书艺的高超更可以从元春交付的任务得到证实。第十八回元春归省, 吩咐众人作诗, “又命探春另以彩笺誊录出方才一共十数首诗, 出令太监传与外厢”, 给贾政等人欣赏。不仅如此, 第二十三回元春回宫之后, “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 命探春抄录妥协, 自己编次优劣, 又令在大观园勒石, 为千古风流雅事”, 能被以“才德”著称的元春看中, 一再担负“誊录”、“抄录”的任务, 可见探春的书法是相当的出色, 尽管薛、林作诗水平高超, 博通古今, 但在大观园的勒石上留下的却是探春的墨迹。
(二) 探春诗作风雅
《红楼梦》中的才女很多, 就诗风而言, 林黛玉“风流别致”, 薛宝钗“含蓄浑厚”, 史湘云灵动活泼, 薛小妹博雅怀古, 然而能把大家聚拢起来, 给诸位提供交流平台的, 却是三丫头探春, 正是她一幅花笺, 延宾倡议, 大观园中的众位才女才得以欢聚, 成立诗社, 吞吐风雅。尽管探春的诗才在薛、林、史之后, 但其诗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探春的《咏白海棠》诗是大观园诗社雅集的第一首, 具有题序的作用。其中颔联“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道尽了白海棠的风姿妖娆, 品性高洁, 令人见之难忘, 同时也暗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诗作高手, 显现出作者的阔达胸襟。
第三十八回, 大家聚首写菊花诗, 众人纷纷挑选自己拿手的, 而探春:“竟没人作《簪菊》, 让我作”, 可见探春具有挑战的勇气, 而且她所作的《簪菊》中“短鬓冷沾三径露, 葛巾香染九秋霜”得到了众人的赞赏。以评诗出名的李纨就将这首诗排在林黛玉的三首夺魁诗之后, 薛宝钗更说“你的短鬓冷沾, 葛巾香染, 也就把簪菊形容得一个缝也没了”, 宝玉也自叹弗如, 可见探春的诗作水平是不错的。
(三) 探春棋艺精通
大观园中棋艺精湛者当数迎春, 但能和迎春相较高下者必为探春。《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 “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 这是探春参与的第一次娱乐活动。在之后的多次活动中, 作者也不止一次写到探春和人聚精会神下棋的情形。可见, 下棋也是探春的兴趣之一。潘知常教授认为, 喜好下棋者有两大特点:一为“喜欢思考”, 二为“记忆力强”, 而这两个特点又是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所必备的。
总之, 一个领导者只有才华横溢, 才能具有诱人的魅力, 才能把他人聚拢在自己的周围;只有自身素质过硬, 才能令人叹服。探春可以说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二、精明果决的判断决策
分析判断是决策的基础, 决策建立在分析判断基础之上;决策是管理的心脏, 是执行的前提条件, 是领导必备的素质。正如探春喜好围棋, 也就善于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正因如此, 才能准确地进行决策。探春的精明是得到大观园里众人的赞赏的。宝玉说探春是个“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 “知道分子”王熙凤也说:“她虽是姑娘家, 心里却事事明白, 不过是言语谨慎;他比我又知书识字, 更厉害一层了。”就连自诩清高的林黛玉也对探春赞赏有加, 薛宝钗也称赞她是个“聪敏人”。
探春的决策能力从组织诗社可见端倪, 她分析园中诸人, 均有舞文弄墨之才, 于是发帖邀请, 制定社规, 且率先做东开社, 紧接着就发现诗社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 探春抓住王熙凤的不好吟诗作赋, 却好弄权的心理, 拉着众人去找王熙凤赞助, 冠其美名曰“监社御史”, 在李纨的极力鼓动下, 王熙凤终于答应“明儿一早就到任, 下马拜了印, 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 你看, 探春把王熙凤的心理分析得多准确, 拉赞助的效果立竿见影。
第四十九回中, 贾府来了很多的俊男靓女, 对于学写诗虽个个自谦, 探春还是分析出“看其光景, 没有不会的”, 贾宝玉开心得立刻要起诗社, 探春却提议暂缓, 看看她的分析:
探春道:“林丫头刚起来了, 二姐姐又病了, 终是七上八下的。”宝玉道:“二姐姐又不大作诗, 没有他又何妨?”探春道:“越性等几天, 他们新来的混熟了, 咱们邀上他们岂不好?这会子大嫂子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诗兴的, 况且湘云没来, 颦儿刚好了, 人人不合适。不如等着云丫头来了, 这几个新的也熟了, 颦儿也大好了, 大嫂子和宝姐姐心也闲了, 香菱诗也长进了, 如此邀一满社岂不好?”
探春分析得入情入理, 考虑得何等周全, 且照顾到不善作诗的迎春和作诗刚入门的香菱, 难怪连最会怜香惜玉的宝玉也叹服:“倒是你明白。我终久是个糊涂心肠, 空喜欢一会子, 却想不到这上头来。”
喜欢下棋的人记忆力好, 这也有助于对事情的决策。探春理家伊始, 吴新登家的就给她出了个难题, 也就是探春的亲舅舅赵国基去世该给多少丧葬费, “办事办老了”的吴新登家的故意说忘了旧例, 想借此考验探春, 看看这个年轻的、无经验的、又是庶出的小姐如何处理, 从而判断以后行事的方向。结果探春查明旧例, 公允处理, 不给人留以口舌, 有力地回击了吴新登家的故意刁难。
三、开源节流的经济举措
“开源节流”的思想是由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况在《富国》一篇提出, 他认为国家只有做好开源节流, 对财物的收支加以调节, 才能使财物源源不断得到增加, 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富裕, 国家才会安定和谐。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开源节流”也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 自古以来, 是否能开源节流也就成为了领导干部的工作风范之一, 而探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 探春的这项经济举措主要体现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旧弊, 薛宝钗小惠全大体》。
探春的“开源”举措是借鉴赖大家管理园子的方法, 在大观园里实行承包责任制, 结果大观园中的竹林、稻田、菜蔬、香草、果木等都有专业水准的人收拾料理, 达到了四重收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 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 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 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 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 府中每年得到四百多两银子的利息和不少的进益, 同时这些老妈妈们也减少了吃酒赌博的现象, 真可谓是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探春的“节流”举措是蠲了两项不必要的开销:一为宝玉、贾环和贾兰每年学里吃点心或买纸笔的八两银子;二为姑娘、丫鬟们每月的头油脂粉钱二两银子。探春认为, 这两项开支都是重叠开销, 不够妥当。
当然探春理家之所以会出手不凡, 在于她平日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入情入理的分析, 由此, 探春的明敏能干也就显得淋漓尽致。难怪作者曹雪芹对她赞赏有加, 给她冠以“敏”字。历来的《红楼梦》读者对探春理家的卓越才能也颇为赏识:王昆仑先生说探春是“大观园中惟一具备政治风度的女性”, 说她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女中的一个改革者”;林语堂也因为探春的理家能力, 认为“要是女人统治世界, 结果也不会比男人弄得更糟”;潘知常教授用“花”来评价探春, 说她是“大观园里的铿锵玫瑰”, 说她是兼“学术型”和“管理型”的“综合型才女”。
四、勇于担责的行事作风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必须具备敢于承担责任的磊落胸怀, 要做到姚燮先生所说的“担肩得住, 抬头得起, 问心得过”, 那些人格低下, 媚上鄙下, 揽功诿过, 言而无信的领导者是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的。而探春无疑属于前者, 她有勇于担责的阔达胸怀, 这样的行事作风使得她在大观园中人缘极好, 令人打心眼里佩服。
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 老色鬼贾赦看中了贾母身边的侍女鸳鸯, 责令邢夫人给他索取, 不料鸳鸯却怀揣利剪, 跪在贾母跟前誓死拒婚, 惹得贾母气得浑身打战, 埋怨起王夫人。“王夫人忙站起来, 不敢还一言。薛姨妈见连王夫人怪上, 反不好劝的了。李纨一听见鸳鸯这话, 早带了姊妹们出去”。这时的探春分析:“王夫人虽有委屈, 如何敢辩, 薛姨妈现是亲妹妹, 自然也不好辩, 宝钗也不好为姨母辩, 李纨、凤姐、宝玉一发不敢辩。这正是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 惜春小”, 便走进来, 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 也有大伯子的事, 小婶子如何知道?”探春几句话一说, 人精老太太就明白了过来。这里, 探春敢于替王夫人出面辩驳, 指出贾母的不是, 不顾给自己带来风险的行为, 其勇气与智慧可嘉, 其敢于承担责任的胸怀令人震撼。
第七十四回中, 当王熙凤奉王夫人之命抄检大观园到秋爽斋时, 探春早已命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探春对王熙凤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 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 先来搜我的箱柜, 他们所偷了来的, 都交给我藏着呢。”命丫鬟:“把箱一齐打开, 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 一齐打开, 请凤姐去抄阅。”而且还掷地有声:“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 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 凡丫头所有的东西, 我都知道, 都在我这里收着:一针一线, 他们也没得收藏。要搜, 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 只管去回太太, 只说我违背了太太, 该怎么处治, 我去自领。……”大家看, 探春是多么善于维护下属的尊严与利益, 相较于懦弱的迎春不为司棋求情, 孤介的惜春要赶走入画, 探春的敢于承担责任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样的领导又怎能不令人敬服呢?
而在同一回中, 探春还给了不识好歹的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冷笑着说:“明儿一早, 先回过老太太、太太, 再过去给大娘赔礼。该怎么着, 我去领!”这就是三姑娘, 一朵又红又香的带刺的玫瑰, 她的胆识、勇气与担当, 在这里可以说是表露无遗。王瀣评价说:“有胆有识, 俊伟之至。”王昆仑教授也说写出了:“一种坚毅明敏、有胆有识、言行中肯的政治风度来。”
总之, 探春固然拥有经世之才, 独具领袖风范, 然而“生于末世运偏消”, 她的“补天”能耐, 不能挽救这座行将坍塌的大厦, 曹公怜惜其“才自精明志自高”, 给了她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 让她远嫁海疆, 续作者高鹗更让她带着那“贵婿”一同回京, 让人们看到“探春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 服彩鲜明”, 也算是给这“万艳同杯 (悲) ”中加入了一块方糖。
摘要:贾政的次女探春体现了作为优秀领导人所应有的风范。本文力求从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精明果决的判断决策、开源节流的经济举措、勇于担责的行事作风四个方面加以探索。
关键词:探春,文化底蕴,判断决策,经济举措,行事作风
参考文献
[1]张庆善等.红楼梦中人.中华书局, 2008.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 2009.
[3]闽虹.百年红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4]潘知常.说《红楼》人物.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5]中国《红楼梦》学会.话说《红楼梦》中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