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地质公园

2024-10-01

凤凰山地质公园(共3篇)

凤凰山地质公园 篇1

1 凤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体系的确定

1.1 公园简介

凤凰山地质公园坐落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部山河屯林业局施业区内, 凤凰山地处张广才岭西坡, 主峰海拔1696.2米, 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27°59′16″, 北纬44°07′31″, 园区总面积5万公顷。凤凰山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以其峡谷狭长幽深、瀑布深潭叠布、沟壑纵横交错、湿地植物珍贵、原始风貌奇特而闻名于世, 是省内罕见的构造类、水体类、地貌类地质遗迹景观互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是地球历史发展的见证。

1.2 评价体系确定

依据凤凰山地质公园的特点, 本文确定以下评价体系。见表1。

2 地质遗迹评价

2.1 价值评价

2.1.1 科学价值

本区是研究岩石沉积和区域变质作用、构造现象、应力变化情况以及岩浆岩岩石性质、侵入机制, 以及追索不同时期岩浆活动状况以及受地质内外应力影响的窗口。凤凰山地质公园的科学性表现在:通过四大景观, 大峡谷、大瀑布、大石海、大湿地的研究, 让我们进一步探索地质发展史, 形成机制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基础。

大峡谷探秘:本区晚元古代晋宁期处于小兴安岭-松嫩古陆的东南缘, 由于古陆壳的不断抬升, 边缘的持续下降, 形成了大规模的海侵, 沉积了一套陆源含炭质板岩夹砂岩的 (固安屯组) 复理石建造。

固安屯组地层沉积形成后, 在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之下。除形成一些密集的节理外, 还形成一些倾角在70°~85°之间的断层。其中最大的一条即是本公园内的凤凰大峡谷, 与这条主断裂相伴的还有一些次生的小断层, 这些断层断距一般较小, 在1~5米之间, 大多属压扭性断层, 常发育在峡谷的两侧, 凤凰峡谷本身是一处张性断裂, 在断裂两侧岩层中往往发育伴生节理及劈理, 断层局部有细小的脉岩充填。

海西运动阶段, 西伯利亚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对接, “古亚洲洋”从此消失;距今2.5亿~2.08亿年的“印支运动”阶段, 再次受到西伯利亚地块与华北地块双向的强烈挤压, “伊春-延寿小地块”地壳发生南北向张裂, 形成岩浆通道, 形成南北向“伊春-玉泉岩浆岩带”, 在形成巨型花岗岩岩基同时, 滨东地区还表现为岩株;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 小兴安岭-滨东隆起, 再次发生强烈的燕山运动, 造成剧烈的火山活动, 造成依舒大断裂与华北“郯庐大断裂”连通;喜山运动早期, 滨东地区受到北上的太平洋板块的挤压, 公园区内产生了特点显明的共轭剪节理, 北东向压性断层, 和北西向的张性断层与节理, 南北向的深断裂, 都影响园内地质遗迹分布格局。

大石海探秘:凤凰顶上的石海岩性为距今2.29~2.08亿年间晚三叠纪的西土山组形成的英安玢岩。据初步分析可能是第四系冰川时期由冰劈作用形成的,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不断变化, 岩石缝隙中的冰雪不断重复冻胀——融化——冻胀的循环过程造成岩石胀裂坍塌形成。

高山草甸湿地探秘:这个湿地属高山低位湿地, 永冻层是湿地存在发展的主要原因。高山湿地中由于泥质层厚度达3.5米, 底部为裂隙不发育的花岗岩岩基, 并且地形为两侧高、中间低的洼地, 造成自然水积聚不易泄出, 同时, 由于湿地中植被发育, 保水性较强, 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水份长年不干, 夏季持水层厚度为1.5~1.8米。

2.1.2 美学价值

凤凰山地质公园悬崖峭壁耸立、瀑布叠布、沟壑纵横交错。由于多年来未被人识, 这里依然保存着接近原始状态的山川景色, 特别是在“天保工程”实施后,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其独特的冰水冻融地貌、峡谷地貌、花岗岩地貌, 纯净的河流、瀑布、湿地等水体景观, 极具特色的森林、灌丛、草甸、沼泽等生物景观类型, 省内罕见, 极具美学价值。

2.1.3 稀有性

凤凰山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丰富, 瀑布、沟壑纵横, 暗河涌动, 悬崖峭壁林立, 石海、湿地相嵌的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省内唯一, 国内少见。

2.1.4 自然完整性

凤凰山地质公园陡峻峡谷地貌的物质形成于海相沉积, 经过大自然的千锤百炼才成为今天的模样, “大峡谷”、“大瀑布”、“大石海”、“大湿地”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内容丰富多彩。其自然完整性亦属上乘。

2.2 条件评价

2.2.1 环境优美性

凤凰山地质公园森林茂密、峭壁耸立, 河谷纵横, 瀑布飞流直下, 水花四溅, 水域无污染, 水质清新。高山石海、高山湿地、黑龙瀑、五凤瀑、凤爪石等自然景观资源造就了优美的环境。

2.2.2 交通状况

从哈尔滨市到凤凰山地质公园, 全程236千米, 大部分为柏油路或水泥路。从公园大门西行20千米为“雪乡公路”, 沿此公路向东100千米, 可达镜泊湖, 向南100千米可连松花湖, 西南可与吉林省舒兰县连接, 交通四通八达, 十分便利。

2.2.3 安全性

公园内地质环境状况良好, 仅局部有崩塌及冲蚀现象且规模不大。观光区安全防护设施齐备, 对高危岩壁进行了处理, 游客观光不存在安全隐患。

2.2.4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求, 按照国家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地质公园规划概论》所定的环境容量指标控制里所提测算公式 (Cr=Cz-Cj-Cw) , 得出公园日旅客环境容量为26391人次/日, 年环境容量为316.6万人次。

2.2.5 可保性

公园建成后, 当地政府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 一旦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建设, 效果显著。

3 结论

凤凰山地质公园自然天成, 本文从“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两个方面建立地质遗迹评价体系, 经评价, 凤凰山地质公园园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国内罕见, 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开发利用十分合理,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凤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凤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

凤凰山地质公园 篇2

一、旅游资源特色

1.1 地质旅游资源

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岩性构造、特定的地壳运动等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貌景观。这种地貌在我国非常罕见,是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内特有的地貌, 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意义和重要的科学价值.

台地岩溶地貌的特点是岩溶台地与峡谷相间分布,且台地边缘(峡谷两侧)发育着峰丛、峰林,台地上发育着溶丘、溶沟、石芽、石林、岩溶洼地、漏斗和落水洞等,台地之下发育着暗河和溶洞。暗河出口一般在峡谷两侧, 故往往在峡谷两侧形成壮观的岩溶泉和瀑布。而不同类型或不同尺度组合下的岩溶地貌又有各自的景观特征。

1.1.1 峡谷地貌景观

公园内峡谷发育密集,形成条件独特,形成过程和发育阶段表现系统而完整,景观丰富多彩。在120Km2的峡谷群内,共发育峡谷30多条,总长度约110Km,平均每平方公里发育峡谷0.9公里,峡谷发育密度之高非常罕见。公园内既有雏形形态的“一线天”、幼年期的嶂谷、壮年期的峡谷,也有老年期的宽谷.壮年期峡谷在公园内最为发育, 天星山峡谷是其典型代表。

1.1.2 峰林地貌景观

峰林大都分布在台地边缘,即峡谷两侧。据调查统计,共有峰柱880多个,萌芽、形成、成熟、消亡等不同发育阶段的峰林在公园内各有表现,尤以成熟阶段峰林最为发育。公园内的峰林,高大挺拔、大多分布在幽深峡谷两侧的峭壁上,形态多姿、千奇百怪,且奇峰异石与森林、溪流、瀑布等相互依存,相映生辉,形成一幅幅秀丽的天然图画,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1.1.3 岩溶洞穴地貌景观;

公园内共有较大溶洞30多个,它们的发育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并具有顺层性、垂直变化性、阶段性等共同特征,岩溶洞穴发育规律明显,洞内形态和景色又各具特色。齐梁洞长余6000M,共分3层, 以奇、秀、阔、幽四大特色著称,集奇岩巧石、流泉飞瀑于一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华、石幔、石珊瑚、石葡萄、石瀑、石田、石球等化学堆积物应有尽有,千姿百态, 是一座宝贵的地下艺术宫殿。

1.1.4 以瀑布为主的水文地质景观

公园内有瀑布30多条,他们分布于峡谷的两侧,高悬于峭壁之上,成为峡谷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将山势和水景密切结合,形、声、色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泡水峡景区内的尖多朵瀑布,落差236米,是湖南省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象鼻山一堵峭壁上有一高30余m,宽5-20m的天然穿洞,且有一条瀑布从穿洞中飞流直泻,山形酷似象鼻饮涧,极为珍贵。

1.1.5 构造形迹和岩性岩相。

公园内,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形迹清晰可辨,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证据。

1.2 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对增加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吸引力有重要作用,是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点缀。公园所在地凤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凤凰古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历来是湘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朝阳宫、文昌阁等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明清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居县城西24公里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堡,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石头古城。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湘西边墙”——中国南方长城,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凤凰是以苗族为主的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湘西黔边区苗族风情的核心保护区。民俗风情浓郁;泥塑和石雕艺术精巧传神、惟妙惟肖。蜡染、扎染、剪纸、刺绣等享誉国内外。“四月八”、“六月六”等苗族传统节日世代相传。“接龙”、“花鼓舞”、“跳香会”、“上刀梯”、“斗牛”、“赶边边场”等民俗活动, 使人耳目一新。地方戏曲傩堂戏节奏明快、曲调流畅、方言唱腔高亢。“赶尸”、“放蛊”等民间传说更使凤凰苗乡民俗富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神秘色彩。

凤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近代出了很多的政治、军事、文学、艺术人才。明清以来,仅军旅将帅就有100余名。贵州提督田兴恕、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都是凤凰人才的杰出代表。现在凤凰古城中保存较为完善的名人故居有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贵州提督田兴恕故居、杨家祠堂、陈家祠堂等。

二、区位与市场条件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南端, 北接吉首, 南临怀化, 西部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划界,是湘西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窗口, 枝柳铁路由北至南从公园东侧穿过县境, 209国道由南向北与1867省道在县城相交直到公园齐梁洞景区, 南距铁路枢纽怀化市82公里, 北距公路枢纽吉首市52公里, 西到贵州铜仁机场30公里, 北到张家界荷花机场200公里。基本形成一个便利的区域陆空交通网络

凤凰地处湘、鄂、渝、黔边区,周围旅游资源数量丰富, 类型齐全。据不完全统计, 四省边区, 拥有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1个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和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使凤凰成为连结北面张家界、猛洞河、德夯风景名胜区与西面贵州黄果树、梵净山等风景名胜区的中介点,因此潜在的客源十分丰富。特别是2001年凤凰被评为国家历史名城后,凤凰旅游业发展迅猛, 来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品牌效应迅速增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来凤凰旅游。凤凰已成为中国旅游的热点地区。这些都为凤凰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设想

3.1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地质遗迹具有脆弱性,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凤凰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必须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不损坏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首先应把区内地质遗迹景观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建立完整的保护网络。再根据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在保护的前提下,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同时可通过改变游览方式,如变传统的开敞式自由走动观光为有氧“密封式”电梯观光, 变近距离触摸体验为望远观察以及控制进入公园游客的数量等措施,来加强对地质遗迹保护。

3.2 加强导游队伍建设

通过聘请有关地质专家对现有的导游人员进行地学知识的培训,或选择省内大专院校中受过地质专业教育并通过导游资格考试的毕业生作为凤凰国家地质公园的专业导游。

3.3 突出地学旅游特色

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应是以台地峡谷型溶岩地貌主体, 以人文景观为陪衬, 以科学考察、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科学公园。因此在景点、景区的规划上、在线路的设计上都应以地质遗迹为中心, 突出地质科学旅游特色。

3.4 建立地质博物馆

建立凤凰地质博物馆和解说教育系统,利用当代先进的陈列设计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对本区的地质背景、地质景观作充分展示,对溶岩峡谷型台地地貌的成因、形态、结构等进行必要的解说。同时也可对本区的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及凤凰物产等主要内容进行展示。

3.5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建立凤凰国家地质公园网站、编辑出版宣传册及导游手册等各种方式向社会进行宣传, 提高凤凰国家地质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摘要: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境内, 是以一种特殊罕见的、具有典型区域代表意义的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为主要景观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文章通过对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区位和市场条件的分析评价, 对其保护、开发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凤凰,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开发措施

参考文献

[1]、谭吉慧.湖南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报告[M].湖南凤凰县人民政府, 2005

[2]、彭世良.湖南国家地质公园综合报告[M].湖南凤凰县人民政府, 2005

[3]、钱丽萍, 赵士德.基于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22 (6)

[4]、徐水辉, 彭世良, 陈文光, 化锐, 冯东霞.湖南凤凰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初探[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6, 04

[5]、陈小军, 齐炜安徽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5—以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6]、http://www.wzyds.com/geopark/000891.aspx

凤凰山地质公园 篇3

随着我国大力兴建基础建设的方针的实施, 铁路、公路建设迅猛发展, 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大量修建, 在西部山区喀斯特地区工程建设中, 常常会遇到长大隧道工程建设, 面对地质复杂多变、形态各异的隧道, 要想在设计阶段完全搞清楚隧道所处位置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以及不良地质的状态特征是十分困难的, 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隧道的施工过程应该是不断变更设计的一个过程, 遵循工程项目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为保证施工安全,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隧道建设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及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长、中、短距离地质预报概述及其相结合的必要性

隧道的超前预报工作, 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不仅对施工安全起到警示作用, 防止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同时也是《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和设计图的明确要求, 因此, 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而淡化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目前我国国内的隧道施工, 隧道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有应用水平声波剖面法 (HSP) 、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法 (TSP) 等, 使用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200~300米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这些方法操作上各不相同, 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 都是利用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阻抗存在差异, 再利用高灵敏度的接受器对反射波进行接收并以数字形式进行记录, 最后用专用的软件进行分析。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些预测方法的结果越来越准确, 为隧道的施工进行强有利的指导。

隧道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是为了了解隧道工作面前方30~50米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超前水平钻探法, 国内的水平钻机形式各异, 但其工作的原理还是利用风压为动力钻孔, 也有少数利用液压为动力钻进, 自身的活动以液压为动力。

隧道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是为了了解隧道工作面周围3~5米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采用的方法是直接利用爆破钻眼风枪换上5米钻杆对掌子面前方及周围径向进行探测, 了解掌子面周围的情况。

在目前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 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应该越来越准确, 但是地质条件的复杂及不可遇见性仍然超乎人们的相像, 还有预报方法本身的限制, 例如TSP203法, 其声波发生源与接收器基本位于同一标高上, 对于接收器与声波发生源所在的轴线方向该高度 (即隧道掌子面正前方在声波发生源与接收器标高相当) 附近预测相对准确度要高, 但是正常隧道开挖总高度基本为10米左右, 单一利用长距离的超前地质预报并未能精确定位不良地质与隧道在标高上的关系, 只能笼统预测到隧道前方哪个里程到哪个里程可能存在不良地质, 这个时候中距离的超前地质预报就显得必要的了。中距离的超前地质预报不光可以印证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 并可以初步断定不良地质段的难度, 但是也有另外的可能, 隧道前方的确存在不良地质情况, 但是其位于隧道开挖轮廓线周围或靠近开挖轮廓线外, 因为中距离的超前地质预报是用超前水平地质钻机直接钻探, 因要顾及施工进度, 不可能钻探太多孔位, 一般都不超过三个, 在这种以点代面的情况下, 有可能未能钻探到不良地质段。在这样的情况下, 没有进行短距离的地质预报措施, 冒然开挖掘进, 如果不良地质位于隧道拱部附近, 且为富含水、淤泥的溶洞, 那将会给隧道施工人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笔者在施工中就曾遇见过这种情况, 但是成功运用了长、中、短距离地质预报相结合的方法, 妥善对不良地质进行了处理, 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这些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长、中、短距离地质预报相结合方法的必要性。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 对前方工程地质基本掌握以后, 可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甚至改变施工方法, 针对岩溶地区, 其主要的技术措施如下:

(1) 对于规模不大的溶洞包括溶沟、溶槽, 可直接通过, 有积水的也自然排放, 对空腔位于隧底或两侧边墙时, 可采用浆砌或砼回填, 位于拱顶时, 采用先施作二衬, 然后采用吹沙充填形成缓冲层, 厚度为1.0~1.5m。

(2) 对于规模较大的溶洞, 如为干溶洞, 可先通过, 如为填充型溶洞, 应先注浆固结, 注浆建议采用c-s双液浆, 然后再短进尺开挖, 并加强初期支护。

(3) 对于规模大的填充型溶洞, 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甚大, 应采用先注浆固结, 再施作大管棚超前支护等, 再进行开挖。

3 工程实例

凤凰山隧道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境内, 是黄桶至织金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 织金县地质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其复杂的地质成就了号称天下第一洞的织金洞, 同时织金县被列入中国地质百科全书。该隧道全长6662米, 该隧工程地质复杂, 地下水丰富, 构造发育, 茅口组灰岩, 栖霞组灰岩, 石炭系马平群组灰岩均为可溶岩地层, 且茅口组灰岩是岩溶发育的主要地层, 隧道还分别下穿龙潭坝、谌家坝岩溶暗河, 暗河经过设计钻探证实常年流水, 穿越一处大型地质断层、一段小型煤层, 穿越两处物探岩溶发育异常区, 可能发育大型溶洞及暗河, 且部分地段地表为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水源, 隧道进口400m后, 隧道高程均在地下水位以下, 处于岩溶深部滞流带, 该隧道所穿越地质基本囊括喀斯特地区所有的地质类型, 施工中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发生突水、突泥灾害, 危及施工安全, 同时造成大量地下水流失, 造成对地表影响, 恶化环境, 故隧道施工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成为施工的关键性技术之一, 现该隧道已经列为铁道部现行施工高风险隧道之一。地质预报除采用综合物探手段外, 还采取超前水平钻孔进行验证, 同时每一开挖循环设5~7个5米钻杆钻孔进行超前和径向钻探。

2007年3月进行的一次TSP203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中, 有如下的一个结论及建议:隧道探测段DK49+448~DK49+478段围岩较差, 岩溶中等—强烈发育, 存在溶腔甚至溶洞发育, 并且含有大量岩溶水, 开挖时应做好各项安全工作, 预防突水和塌方。工程指挥部决定在当时的掌子面DK49+440进行50米超前地质钻探, 钻孔布置如下图所示。

3 个中距离超前钻探孔显示的结果均为前方围岩较好, 与TSP203地质预报不符合, 这给前方的地质情况增加了一张神秘的面纱, 当时也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了解前方地质情况, 为了不耽误工期, 备好抢险物资后, 只能配合使用短距离的地质预报继续往前掘进, 每一个开挖循环用4根5米钻杆对掌子面前方进行探测, 6根5米钻杆对周边开挖轮廓线外进行探测即扇形钻探。果然不出所料, 在DK49+448时, 右侧的2根扇形探孔在起拱线附近探测到了右前方存在了大量的具有一定压力的岩溶水及淤泥充填的溶洞, 同时附近有很明显的水流声。之后及时把这些情况汇报到业主及设计、监理单位, 经过四方会议后, 对该段的岩溶情况经过进一步的探测, 初步掌握其岩溶的形态及规模后进行了妥善的处理。事后处理该溶洞时, 溶洞的体积约为15m (长) ×25m (宽) ×30m (高) , 其中在溶洞顶部有一处直径约为2米的孔洞用肉眼无法看清其往上发育的高度。在这次岩溶处理过程中, 短距离的地质预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该溶洞而盲目掘进揭穿溶洞, 那后果不堪设想。

隧道施工中, 在没有完成开挖之前, 其地质情况永远是不完全确定的, 要是我们能够自始至终完全按照长、中、短距离地质预报及相结合使用, 这就像在隧道掘进中, 我们一直在前方进行超前支护一样, 在隧道施工中就能及时把握前方掌子面及周围的地质情况, 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做到有的放矢, 确保施工安全, 提高施工进度, 由此可见, 长、中、短距离地质预报及相结合使用的方法, 可以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大力推广的实用性工程技术。

4 结束语

合理的地质预报方法才能准确地预测前方地质情况, 正确掌握地质情况是实现长大隧道快速施工、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超前地质预报也是现行《铁路隧道施工规范》的基本要求。目前我项目部施工的凤凰山隧道进口掌子面距洞口已经有2600米, 地质预报工作比较理想, 随着隧道长度的增加, 地质将会更为复杂, 我们将不断地根据地质情况, 坚持并完善地质预报制度供同仁参考, 本文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何发亮等.

[2]《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齐传生.

[3]《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尹国铭等.

上一篇:环境影响下一篇: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