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特性

2024-09-11

景观特性(精选8篇)

景观特性 篇1

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一种相对较为永久的艺术, 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当代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具体特性:即环境性、公众性、地域性、空间性。

一、环境性

环境我们主要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种, 而城市的环境也是如此。城市的自然环境包含地、丘、山、河、湖、海等自然景物, 也包含街道、广场、建筑、植物等人工景物, 但它们都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城市的文化底蕴、地域习俗等人文环境则更多的体现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现代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 自然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文环境的提升所替代。当代城市景观雕塑注重的是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性更多地侧重于人文环境方面已经逐渐成为艺术家与景观设计师的共识。

二、公众性

城市这一人类聚居地在其诞生之初就带有了其与生俱来的属性——公众性。早在古希腊时代, 城邦的兴起让我们索骥出希腊公民的权力与公共性。柏拉图认为公众包含了所有公众利益的决定, 所有集合与团体所做的决议。由此可以看出, 公众一词最初带有明确的政治性指向。城市景观雕塑的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感悟活动, 但因其主题与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异常紧密, 艺术家必须考虑艺术作品的社会属性, 让公众参与其中是艺术家检验作品公众属性的最好方式。西方众多的雕塑艺术先驱们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美国的“枝条艺术家”帕特里克·多尔蒂就曾说过:“我通常当众工作, 路过的行人能够接触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与居住在雕塑附近人们之间的谈话, 对我作品的构思和完成都很有启发, 这成为非常有趣的第二收获, 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消除大众和艺术家之间的隔阂。”于此可见, 当代城市景观雕塑具有强烈的公众属性。

三、地域性

今天的城市处于正日新月异地变革之中。国内外许多古老的城市拥有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的历史, 并具有独特的城市地域性景观雕塑风格。这些造型各异、内涵丰富的城市景观雕塑风貌的根本来源于其独特的地域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经济文化、人文历史等因素是城市景观雕塑的主要地域性因素。有效利用这些因素才能使城市的景观雕塑与城市自身所特有的自然风貌相互映衬、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整个城市的个性特色。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众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 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和发扬之后, 成就了生命力的永恒, 并向世人证明了其存在的典范价值。西班牙艺术家伊奇达的锻铁作品让人过目不忘。他的最著名作品《风之梳》安放在了他的家乡圣塞瓦斯蒂安市区的尽头——海边, 三只鼎足而立、彼此呼应的“风梳”如同从礁岩中伸出的钢爪, 似乎要抓住风的头发进行梳理……。再如我国本土雕塑艺术家何力平, 他的作品一直在寻求与四川低于传统文化的融合, 如《鬼域系列》, 作品中浓郁、深沉的地方文化意味, 使其像深埋地下的古酒。又如殷小峰的《修复嬷嬷人》作品系列, 反映出他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关注, 他的作品多以中国民间剪纸、非洲雕刻、图腾艺术为语言资源, 民间意味和原始的神秘气息充斥其作品中。

四、空间性

城市由空间和实体这两种基本形态组成。城市实体一般指人造建筑等物质主体, 在这物质主体之外的区域,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在城市的景观构成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从城市的审美上来说, 处于“实”与“虚”中“虚”的地位。作为城市建筑主体的“实”来说, 它所形成的美感不仅仅来自其本身, 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城市的“虚”空间。实与虚密不可分, 城市建筑物与城市空间同样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城市景观雕塑中, 纪念性的城市景观雕塑一般在空间中起着主导地位, 它往往会成为整个环境视觉空间的主体, 比如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基督像》、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等。装饰性的城市景观雕塑往往在城市空间中处于从属地位, 但其对于调节公众精神与情绪陶冶公众情操, 有着相对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城市建设发展如火如荼, 城市实体密度越来越高, 城市空间越来越小, 过于紧密的建筑物相互挤压,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视觉上身心上得不到有效地休息和放松, 长期的压抑使人产生情绪上的浮躁和厌烦。因此, 创建和谐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成为目前很多城市改造的重点。在这种情景下, 城市景观雕塑在调节城市空间节奏、和谐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凸显, 空间性也成为了城市景观雕塑设计者不得不考虑的重要特性之一。

结语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者们只有牢牢把握上述四种城市景观雕塑的特性, 深入思考城市景观雕塑与景观环境设计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才能设计出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与精神且较为永恒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段禹农.城市景观雕塑代言城市公共文化[J].中外建筑, 2008 (5) :94-97.

[2]沈春竹, 葛幼松.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57-66.

[3]徐诚一.徐诚一文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

[4]滕小松.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5]严茅.浅谈我国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特征的发展方向[J].美术大观, 2009 (12) :80.

[6]梁家年, 万敏.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规划设计探讨[J].装饰, 2006 (7) :111-112

[7]诸宁.景观雕塑与城市形象传播[J].林业科技开发, 2012 (6) :123-127.

景观特性 篇2

一、校园边缘区的滨水景观

校园边缘区的滨水空间是校园边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需要改造与设计的地方。作为高校与城市联系的前沿地带,它己不仅仅是对校园空间的限定,还作为门面被赋予展示校园文化、风貌的使命,是学校与城市的通道和纽带。[1]同时,高校与社会联系的进一步紧密,使校园边缘区滨水空间也有了许多种不同的形式。高校边缘区滨水空间就是城市空间和校园空间的并置、叠合、渗透和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边缘区滨水景观进行研究,使其成为校园整体性规划设计研究的基础。[2]

校园边缘区的滨水景观是校园与城市交界地带的滨水景观,是校园边缘区水域频临的陆地边缘地带。它使整个空间的过渡更有渐进感和层次感,它所表现出来的融合、流动、渗透的空间形式为建筑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氛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人们心理上的避难所。

二、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设计特性的探究

景观的美在于它是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体。人在景观中,能同时得到很多不同的感受,既能感受到人工设施的便利,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广博,而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设计的特性让我们能够更加舒适的生活在景观中。现将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设计特性总结如下:

(一)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的观赏性

景,是园林游赏的核心。景观的观赏性是景观最基本的属性。在我国古代的园林中,无论什么样的水,它的形状都要有曲有折,或是在水中种荷、养鱼、植水草;或是做不同形态的小品以供观赏;或是在水中建造亭子,让人置身于水中,让平静的水面产生不同的变幻的的景观。校园边缘区的滨水景观也是如此。只有满足了景观的观赏性,来满足其它更多的特性。

(二)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的功能性

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与校园景观的过渡与融合,它的存在让边缘区不再冷清,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是整个校园水系的源头,为学校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它的维护与治理使整个学校水源得到了保证,让学校师生能够更安心地亲近水、使用水。同时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也是幽静怡人的休憩空间和活动空间,让我们空闲的时候又多了一个幽静怡人的好去处,其生态自然的景观类型也对景观空间有了净化和保护的作用,使我们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三)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的多样性

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有丰富的景观类型,它是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体,有树林、流水、阳光和草地这些自然生态景观,也有喷泉、跌水、花廊这些美丽的人工景观。

不论是自然景观、生态景观还是人工景观,都是组成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的重要部分。水景让我们与环境保持着平衡,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衡量标准,水景在我们与环境之间起到连接作用,树林、阳光和草地,还有喷泉、跌水和花廊这些必不可少的不同要素,让水景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起来。

(四)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校园滨水景观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设计不仅能让师生的日常生活变得舒适惬意,而且有利于长远的生态结构的发展,还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身在校园里的人们都能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每个人其实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交流与对话,环境影响我们的心情和行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相比较其他自然物,水更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学校历史作为主题,来设计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校园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校园的边缘区更是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它既是城市文化的延伸,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3]。它蕴含了多样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思想、精神和氛围。

(五)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空间并不仅限于局部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和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相联系。在对滨水景观区的设计中需要整体的看待生态圈中各级相互依存的关系。滨水区的发展应该实现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既要预留划定滨水景观自然生态发展空间,防止丧失和打破的滨水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多样性,也要考虑水景的自然承载能力,安排满足不同需要的空间和设施,以创建一种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对此,我们需要保留滨水自然生态空间,设置师生滨水活动空间并治理校园的水环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最大程度保留基地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的负担,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把森林带入校园,在校园边缘区的滨水区建造林带,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边缘区提供绿色景观;还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为生物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植物、鸟类、菌类的多样化来丰富生物生态系统[4]。

三、总结

校园边缘区滨水景观设计高校边缘空间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与城市联系的纽带,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发现对校园边缘空间的利用和塑造,不仅可以调节空间气氛,过渡视觉,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具整体感的优美的校园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校园边缘区的水景大大增强了学校使用者与自然的亲密性。在校园边缘区的景观设计中,我们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好的地理位置,打造拥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绿荫的风情和灵气的水岸的校园景观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实现校园“承传文脉,交融情景”的生态文化校园景观。

参考文献:

[1]张晓辉.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

[2]荆福全.沈北大学城公共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

[3]韩伟.校园文化影响下大学校园更新的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耿满.昆明市居住区生态水景的植物景观设计[D].西南林学院,2008.

作者简介:

分析城镇小区景观设计的一些特性 篇3

1 景观

现在各地都在搞景观, 各地区都在琢磨小区景观, 景观大道、景观广场、景观公园甚至绿地、大楼都被认为是城镇景观。其实, 这是不符合景观的概念的, 但对于概念的混淆, 问题就在于人们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简单的以为景就是栽花种树、涂脂抹粉、搞个大喷泉、做点立面处理, 诸如此类。但很显然, 这只是表面认知。那么。什么才是景观的具体定义呢, 或者说怎么样才能正确的去表达景观呢?下面, 我们就用一组形象的表达来讲述:城市景观应该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一座城市, 上千万人的社区, 为了相同或不同的目标, 人们生活在一起, 有时互敬互爱, 有时嫉妒有加、憎恨之极以至于你死我活;有时为了交流, 修驰道、掘运河, 有时为了隔离, 却又垒城墙、设陷阱。同样的爱和恨也表现在人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态度上:恨之切切, 人们可以把猛兽和洪水视为共同的敌人, 因此筑高堤盘龙以拒之;爱之殷殷, 人们又不惜工本, 挖湖堆山引虎狼草木入城。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需求都被刻写在大地上, 刻写在某块被称做家园的地方, 这就是景观。

其实关于景观, 还存在着很多形象的比喻, 诸如有人说它是一百年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 与人们交流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还有人说它像一首诗、一幅画等等。但是, 景观毕竟是人为创造的, 符合现代要求的景观是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精心的设计得到的, 并且在建成之后还需要专业人员去改造和管理, 同时也需要人们的关心和爱护, 这样的景观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 景观建筑的一些知识

景观建筑包括花架、葡萄架、亭子、走廊、门楼、平台、假山水池、喷泉水景、草坪、甬路、木地板、栅栏等, 是除房屋建筑外, 所有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的统称。景观建筑的内容非常广泛, 其中还涉及有译作园林学和造园学, 并且除去造园, 园林, 绿化之外, 景观建筑甚至还包含着区域性甚至国土性的景观。所以, 怎样合理的利用生态土地进行规划经营, 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环境课题。小区景观可以说是现代化发展所催化而成的产物, 由于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已经成为当今主流, 而且受时代要求, 在进行小区建设时, 景观绿化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为了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 设计设还会根据具体情况在小区内设计一些景观, 这些景观有的是天然景观, 也有些是人工建造的, 不管小区内景观是绿色的, 还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 它们都会给予小区居民视觉上的景观感, 某些特殊的景观还会给与人们精神内涵的意义。

3 城镇小区景观设计的特征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虽然在城市化的推动下, 城镇发展的越来越好, 但是城镇小区景观与城市小区的景观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如今, 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 并且大力促进农村向城市的转化, 但就小区而言, 与城市相比, 还是存在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但由于城镇的地区性, 其景观也具有独特之处。所以要构建一个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 交通组织系统完美合一的优美型环境系统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3.1 小区绿化系统-结合当地环境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促进下, 各行各业也都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状态, 但这无疑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 随着人们的素质水平越爱越高, 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城镇居民对于小区也会有较高的要求。在城镇小区的建设中, 除却考虑绿化面积外, 应在景观设置上多下功夫, 比如树木的设置, 既要有美感, 还要具有夏季纳凉的作用, 并且还应设置一些长青植物, 如松柏类植物, 用于满足人们冬季的视觉要求, 添置光合作用强的植被, 用于净化空气。住宅小区绿化设计的首要目的是让居民能溶入其间, 在建筑、绿化与日常活动为整体环境中生活达成居住环境的有机运行才是真正合理的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 而城市中由于缺少绿色植被, 所以景观多以树篱、灌木球, 空荡荡的草坪为主, 只是为了追求那一点绿色。而城镇住宅小区中, 应合理使用原有树种和当地树种, 不要轻易引入异域物种, 以免破坏生态平衡。

3.2 景观设计要符合本小区, 本发展地区的特性

整体性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通过整个小区的空间组织、住宅建筑群体布置、小区的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 构造小区的整体形象。从景观设计的整体性规划原则来看, 城镇小区居民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从思维观念上看还相对比较之后, 有很重的守土情节, 一些老人体现的尤为显著。这就要求我们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景观。如一些地方让居民自己去选择性的种植一些时令菜, 符合劳动人员闲不住的特性, 南方原来村庄多有池塘, 小区可以开辟这样一些景观。

3.3 建造适合的户外休闲景观场所

我觉得土地较为宽裕的地区城镇小区, 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文化广场, 这样的广场是引领倡导文化新风尚的绝佳地方, 极大的发挥了景观精神文化的功能性作用。住宅小区的广场只是户外休闲系统中的一种。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 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 以大型广场为主, 但是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

3.4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为人服务的理念

小区的一切包括房屋都是为人服务的, 更何况景观呢。所以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体现人本效应,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 绿地环境也是由于人的活动才有了存在的必然, 环境设计首要任务是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要, 以人为核心是环境设计的根本, 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追求环境的多样性、舒适性, 提倡居民参与意识, 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

结束语

城镇小区的景观建设, 应以实际情况为准, 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合理性的设置人文景观, 使建筑、绿化和人们的生活形成一个整体, 才能真正建设出优美型环境系统的城镇小区景观。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带动, 城镇农村的从业人员和居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视野也更加开阔, 与此同时, 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 人们更愿意住在环境优美, 景色宜人的地方, 当然, 环保型、节能型小区更是人们的首选。所以, 当今城镇的住宅小区建设除了要进行绿化和营造优美环境, 还要设计相应的小区景观, 使小区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在兼顾居民要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特征,以人为本,城镇小区,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王国平.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 2005, 16.

[2]曾玉华, 许万林.我国城市的生态化转型对体育建筑规划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二) [C], 2004.

景观特性 篇4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居住条件日益改善,景观水(公园、居住小区、公共场所的水景及城市内的河流湖泊)慢慢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大部分景观水体,系统封闭,缺乏循环系统,因此水体常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上景观水体水位浅,使得整个水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自净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景观水体中氨氮、磷含量通常较高,给藻类生长提供了大量营养物质,致使水中藻类爆发,富营养化趋势不断加重。若长时间未采取有效措施,不但使得景观水体观赏效果大大下降,更有甚者会对周围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合理有效的改善景观水体水质,快速经济地恢复其在城市生活中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2,3,4,5,6,7,8,9,10]。而其中如何去除景观水体中的高氨氮又成为景观水处理中的研究热点。

处理景观水体常用到的方法有物理覆盖、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其中物理覆盖常用的覆盖材料有砾石、沙子及一些矿石填料如沸石、陶粒、方解石等。很多研究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沸石通过吸附、拦截等作用对氨氮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明显高于其他材料;另一方面,我国沸石储量相对较大,开采工艺简单,价格便宜,吸附饱和失效后可通过简单方法再生以便重复使用,且易于实现原位处理。因此,同其他处理方法及覆盖材料相比,具有成本低,经济高效,便于实现等众多优点[11]。天然沸石以二氧化硅为其主要化学成分。天然沸石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其空间网架状结构及蕴含丰富空腔和孔道的特性决定了可以吸附并贮存大量分子[12,13]。本研究以景观水体为实验对象,考察了沸石去除景观水体中高氨氮的吸附特性,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本实验研究选用的天然斜发沸石滤料买自河南巩义夹津口海宇填料生产厂。实验开始前,用蒸馏水将所购沸石洗净,并在105℃的烘箱内干燥5 h,然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原水:取自西安某景观水,其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2.2 实验方法

1)沸石去除氨氮随时间变化:动力学实验研究。以50 mL的离心管为反应容器,将1 g准备好的沸石填料置于其中,加入浓度为50 mg/L氨氮(氯化铵)溶液20 mL,置于恒温摇床震荡(温度设定室温25℃),实验开始后分别于5 min,10 min,30 min,1 h,2 h,6 h等时刻取水样,直至达到去除平衡,经0.45μm滤膜过滤后测定水样中剩余氨氮浓度值,直到沸石吸附氨氮达到平衡为止。

2)初始氨氮浓度对沸石吸附的影响:等温吸附实验研究。同样以50 mL的离心管为反应容器,将1 g准备好的沸石填料置于其中,在不同反应容器中加入初始浓度不同的氨氮(氯化铵)溶液20 mL,初始浓度分别为10 mg/L,25 mg/L,50 mg/L,80 mg/L,100 mg/L,200 mg/L,250 mg/L,300 mg/L。置于恒温摇床震荡(温度设定为25℃),根据1)实验测定结果,反应振荡进行72 h后取出反应容器,将水样经0.45μm滤膜过滤后测定水样中剩余氨氮浓度值。

3)不同温度对沸石吸附氨氮效果的影响。以50 mL的离心管为反应容器,将1 g准备好的沸石填料置于其中,加入浓度为50 mg/L氨氮(氯化铵)溶液20 mL,置于恒温摇床震荡,设置恒温震荡摇床温度分别为10℃,15℃和25℃,反应振荡进行72 h后取出反应容器,将水样经0.45μm滤膜过滤后测定水样中剩余氨氮浓度值。

3 结果与讨论

3.1 沸石去除氨氮随时间变化:动力学研究

如实验方法1)中所述,每隔一定时间(5 min,10 min,30 min,1 h,2 h,6 h,12 h,24 h,36 h,72 h)取出置于25℃恒温震荡摇床上进行吸附动力实验研究的反应容器离心管,测定水样中剩余氨氮浓度值,计算其相应去除率,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初始阶段,沸石对氨氮吸附量迅速增加,振荡反应进行3 000 min后,随时间延长,吸附量增加速度减缓,此时最高去除率高于90%。

3.2 初始氨氮浓度对沸石吸附的影响:等温吸附研究

再如实验方法2)中所述,选取吸附时间为72 h,考察沸石投加量为1 g,25℃条件下,不同初始浓度的氨氮溶液(10 mg/L,25 mg/L,50 mg/L,80 mg/L,100 mg/L,200 mg/L,250 mg/L,300 mg/L)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在图2中用q表示固体在溶液中吸附质吸附的能量大小,即吸附量,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q为沸石吸附量,mg/g;V为溶液体积,mL;C前为吸附前溶液浓度,mg/L;C后为吸附后溶液浓度,mg/L;M为沸石质量,g。

对照经典等温吸附公式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及朗格缪尔(Langmuir)公式与本实验研究结果对照(如图3,图4所示)。由图3,图4可见,研究结果更符合朗格缪尔(Langmuir)公式,因此,本研究所选取的沸石在设定实验条件下对NH4+的等温吸附公式可表示为q=Ce/(4.449 2+0.21Ce)。氨氮吸附极限值为4.642 3 mg/g。从动力学观点出发的朗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以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固体表面均匀;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为动态平衡等为基本假设,认为固体表面对气体分子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但是该式中常数物理意义不明,只能算作经验公式,这是其用于溶液吸附时的最大缺点[7]。

3.3 不同温度对沸石吸附氨氮效果的影响

不同温度对沸石吸附氨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所选温度范围内(10℃,15℃和25℃),沸石的吸附量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升高。从10℃变至15℃时,实验所选沸石对氨氮去除率随温度升高缓慢增加;温度为25℃时,去除率迅速达到93.4%。由此可见在实验所选三个温度中(10℃,15℃,25℃)25℃时,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最高去除率为93.4%。

4 结语

景观特性 篇5

1 栾树的生物学特性

1.1 栾树形态学特征

栾树属于喜温喜阳树木, 栾树属于一种落叶类乔木, 栾树的别名为大夫树、灯笼树。栾树的树形端正、树冠主要为伞形, 栾树的树叶春季浓密、颜色呈红色, 夏季花挂满枝头, 为金黄色, 在秋季果实挂满枝头, 好似一盏盏灯笼, 栾树的果实皮质为红色, 在阳光下绚丽悦目, 风吹动栾树果实, 好比铃铛在轻轻作响。栾树树木可长到15m, 栾树的胸径最大能够达到1m, 其树皮颜色为灰褐色, 树叶大多为小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 栾树的开花季节为6~7月, 其花朵较小, 为金黄色花朵, 主要为圆锥花序, 栾树花朵的长度可达30cm。其果实成熟的季节为8~9月, 其果实为蒴果, 中空, 果实外由类似于纸的三片果皮包围着, 果皮的形状为三角形, 纵观栾树果实形状, 整个一小灯笼形状, 栾树的果实尚未成熟之际, 颜色主要为黄绿色, 但是成熟后的果实与一般果实颜色有着较大差别, 呈褐色。在冬季, 栾树树叶完全落尽之际, 其果实还在高高悬挂于枝头。通常情况下, 栾树的枝干较为弯曲, 不直。所以, 首次移植栾树一定要平茬截干, 并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栾树的肥水管理。春季, 从栾树的枝干基部萌蘖出栾树小枝条, 并选择一些较直、健壮的栾树枝干作为主干培养, 主干的生长速度较快, 长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截枝, 倘若首次截干无法达标, 来年可作再次截干处理, 以保证其性状更美观, 更宜作行道绿化树[1]。

1.2 栾树生态习性

栾树也被称之为摇钱树, 栾树属于喜温喜光照植物, 也能够生长在半阴凉处。所以, 栾树大多生长在石灰岩土壤, 能够在短期水涝的条件下生存, 栾树幼苗长势缓慢。栾树树叶具有较强的杀菌功能, 多作为行道、庭荫等景观绿化树种。栾树对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只要是土壤偏向微酸与碱性, 其生长存活率都较高。所以, 栾树的分布范围较广泛, 其主要分布区域还包括了我国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日本和朝鲜等国家。栾树主要为温带、亚热带树种, 该树木在高山地区的生长海拔范围主要为1500~2600m, 生命力较强。

1.3 栾树的品种

栾树树种品种主要包括5大类, 我国就有4种栾树品种。主要包括北方栾树、黄山栾树、复羽叶栾树、秋花栾树。不同分类的不同的栾树树种有不同的名称、特性等[2]。

1.4 繁殖方式

栾树的繁殖方式主要为播种繁殖, 还可以分蘖或根插, 在秋季, 栾树果实成熟后, 需及时采收, 并第一时间将其晒干去壳, 栾树的果实皮较硬, 不易透水。所以栾树树种在播种前不经过有效处理, 其发芽率相当低。所以, 通常情况下, 栾树都是在秋季待果实成熟后, 去壳播种。春季播种也可将果实经过湿沙沉积处理, 提升其出芽率。通常情况下, 由于栾树果实的特殊性栾树都采用垄播的播种形式, 垄距在60~70cm之间。所以在播种时所使用的种子数量较多, 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栾树幼苗, 满足当季栾树幼苗种植量。

1.5 栾树的观赏性能

栾树春季观叶、夏季观花、秋冬观果, 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庭荫树、行道树与园景树, 还可作为工业园区、山林地区的绿化树木[3]。

2 栾树的观赏价值与景观价值

栾树枝叶茂密, 树干繁杂, 树形优美, 在春季, 红红的树叶吸引人眼球, 夏秋两季黄黄的树叶很耀眼, 秋季果实成熟后, 果实为紫红色, 外形酷似灯笼, 外形奇特美丽, 属于较为理想的景观、绿化树种, 可被用来遮阴、乘凉、绿化, 栾树春季观叶、夏季观花、秋冬观果, 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庭荫树、行道树与园景树, 还可为作为工业园区、山林地区的绿化树木。另外, 栾树树干还可用来提制栲胶, 栾树花可用来制作染料, 栾树种可进行榨油, 经济价值相当高。

2.1 公园与名胜地风景林的应用

公园与风景点等公共场所是专供人们学习和休息的场所之一, 人们在此下棋、交友、学习, 休息、游览等, 与此同时, 公园也是突出一个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标志。所以在绿化造景方面的要求和标准都较高, 其追求的美学品味也较高, 而栾树作为一种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各有特色的园林绿化树木, 能够应用于各个公园与风景名胜点。

栾树种类较多, 其不同的季节具备的观赏特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能够单株种植在建筑物周围, 假山周围、桥头两旁、石阶两侧, 具有较强的衬托主景的效果。还能够成片种植在空旷开阔的山林草地, 具有较强的构造凸显的景观效果, 其美化彩化效果更胜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

2.2 庭园与居住区绿化

很多庭园的面积都不大, 空间面积也较小, 绿化面积要求的是精致小巧, 那么就应该选择一些遮阴效果较好, 适合用作参观的花木为原材料。而栾树就符合这一特性, 在栾树周围还能够混栽一些杜鹃、玫瑰等其它花木, 相互映衬, 不仅可以有效分隔宅间庭院, 净化空气, 还能够减少噪声, 遮荫避暑。

2.3 厂矿绿化

在部分大气、水等污染很严重的地区, 种植上栾树类树叶具有较强的粉尘吸收能力的树种, 能够过滤、净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并吸收一些对人体有较强危害性的苯、醛、酮、醚等物质。另外, 由于栾树有较强的生命力, 其树木的种植成活率较高, 只要在种植的过程中确保其疏密得当、虚实相生, 再在周围辅助搭配植物抗性较强的小乔木, 就一定能够打造一个精致、别致的现代园林小品[4]。

2.4 街道绿化

将栾树作为街道绿化树木应用最广泛, 因为栾树很茂密, 春夏秋冬四季皆有可供人们欣赏的独特之处。而栾树自身的树冠较大、枝叶茂密、花期偏长, 已成为街道植物文化的象征, 很多栾树在我国各大街道上也呈单株与成片种植, 具有较强的美化彩化效果。

3 结语

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 在汉朝时, 就在庭院内开始种植栾树。北京植物园属于我国面积最广、品种最多的植物园, 该园内就保存了两颗从明朝开始就种植起来的古栾树, 其树木总高度为25m, 树枝干的总周长为2.5m, 该园内的古栾树到今为止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也获得了“古栾树之最”的声誉。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用“绛霞烛天, 丹缬照岫, 先于霜叶、可增秋谱”对栾树秋季的壮丽景色给予了赞美和歌颂。栾树主要被栽种在溪边、池畔、园路旁、草坪边缘等处, 景观效果较显著。

摘要:栾树属于落叶乔木, 通常可长到高达10m, 该树苗主要生长在石灰石风化的钙基土壤内, 该树苗喜温, 耐寒性不强, 栾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下游, 在黄河流域北部地区不常见, 在部分硅基酸性的红土壤内, 该树苗无法存活。栾树树形美观、多被用于街道绿化树木, 属于较好的园林绿化树木。本文主要从栾树的形态学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方式、观赏性能、品种分类、观赏价值与园林用途等方面展开分析, 综合阐述了栾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栾树,生物学特性,景观价值

参考文献

[1] 童丽丽, 王哲宇, 吴世光, 金静娟, 许晓岗.模拟淹水对黄山栾树幼苗的光合特性及部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14 (1)

[2] 刘凯, 文仕知, 何功秀, 赵西哲, 邵明晓.湘潭锰矿栾树人工林林内外降水重金属含量变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6)

[3] 蔡喜悦, 陈晓德, 刘成, 张淑琴, 范庭兴.外源钙对干旱胁迫下复羽叶栾树幼苗水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13 (10)

景观特性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处理,营造对策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成功的园林景观工程不仅在于设计, 还要从其建设细节来进行体现。贝律铭在谈到设计时曾指出, 一个优秀的设计, 不仅源自构思, 更要从细部处理上做到位。与之相对的是, 在城市园林景观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 对园林铺装及景观细部的处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具体施工中也未能真正从细部的界定、意义和功能上来展现其特性。为此, 本文将从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视角, 试图从景观细部处理上提出积极的对策, 以改善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面貌。

1 中西方城市园林工程细部处理理论依据

景观工程细部处理是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必要部分, 无论是东西方园林设计与建设, 都格外关注细部处理, 如古希腊的山花、哥特时期的玫瑰花窗,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丹楹刻桷等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概括来讲, 主要从地域历史文化、美学范畴, 以及现代人体工程学视角来表现。

在园林文化上, 西方园林所展现的多以其强烈的形式感、理性和人工方式的自然风貌为主, 水景处理上以几何图形为主, 并侧重于对水流的精心处理, 有的水流设计成喷涌的, 有的水流设计成轻柔的, 不同环境下水流状态的营造, 都需要从细部施工中来进行着重把握。在园林小品上, 西方园林细部处理更加注重审美与实用相结合, 如台阶的设计、矮墙的规划等都着意从艺术处理手法上得到完美呈现。另外, 在园林的规则布局上, 注重对称、轴线, 如植物修剪上整齐统一, 人工化修筑细部处理更加明显, 从而凸显严谨与理性的园林风格。中国古代园林在细部处理上也是讲究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如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将山、石、水与植物、建筑等进行仿自然处理, 营造出丰富的园林特色。如水景处理上凸显“上理石泉, 口如瀑布, 亦可流觞, 似得天然之气”, 园路处理上结合不同环境而采用不同的材料或形式来体现艺术与功能的统一;在石景处理上注重层峦叠嶂的意境;对于墙体设计上, 把握空间界限与墙洞的形式, 既从感官上愉悦了园林结构的层次性, 又从开洞方式及形式上彰显了园林的活泼与生气。

在美学理念的运用中, 建筑美学无论从形式, 还是内涵都不是孤立的, 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6个阶段: (1) 实用性。即将建筑的坚固、实用与美观作为首要目标; (2) 艺术性。即从建筑理论与建筑结构的基础上, 形成对建筑艺术的重塑与延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后对美学观念的重新认知与体现; (3) 机器美学。即将工业化的建筑方式作为城市居住和规划的基础; (4) 空间观念性。即从空间的组合、变化与构成上来认识建筑的空间艺术特征; (5) 环境观念性。即将建筑与自然、人的因素进行综合, 以满足对环境的保护; (6) 可持续性。即从建筑与科技、建筑与文化等方面注重建筑与环境、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与可持续性, 并从综合生态学理念上来处理建筑、环境的关系。

现代人体工程学将心理学、生理学、技术科学等融合起来, 从人的生存环境与健康视角来渗透对园林景观工程的细部处理, 特别是人本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有效的功能分析, 来强化环境与景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在环境视觉上融入光学理论, 并从人的视觉生理上来进行优化;在环境听觉上融入声学理论, 来获得人对声音及听觉效果的优化;在味觉、触觉等方面融入人的客观需要, 如从看到、听到、进而到闻到、触到的顺序来布局景观。

2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处理的关键点

对于城市园林景观中的细部处理, 多从功能上来探讨相互作用的联接要素, 在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强化中来把握整体性。主要关键点分布在如下部位:

2.1 构件的穿插处

对于园林景观中的构件材质, 不同设计风格的材质选取也不同, 如对于休闲座椅既可以是木质的, 也可以是石木结合的, 而不同材质间的穿插则需要进行细部处理, 以确保其耐久性和稳固性、观赏性。

2.2 材料的接头处

材料的接头处也是构成细部处理的关键点, 如景观水池四周花岗岩与木质休闲座椅间的相接, 木头的热胀冷缩系数较大, 而花岗岩的热胀冷缩系数较小, 色调上也不均匀, 因此, 在细部处理上要从材质特性、伸缩缝及收口技术上进行合理安排。

2.3 景观形体的转折处

特别是对于大型景观项目来说, 不同转折处的细部处理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品种和舒适度, 如材质做工细腻程度、崩角的处理等都是容易被接触到的关键点。

2.4 景观色彩的过渡区

特别是对于黑白卵石路面的色彩过渡上, 可以采用新疆红石材, 使其色彩对比和效果呈现渐进性。

2.5 不同形状景观的变化处

如直线木平台与圆形树池的交接, 对台阶石进行异形切割时要从形状及拼接方式上进行细化处理, 对于弧形图案与直线图案的交接, 更是细部处理的关键。

3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的特性分析

3.1 功能性分析

从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来看, 首先要从功能上满足需要, 如对于路面的铺装首先满足防滑要求, 然后再增添铺砌肌理, 以增强其美观性。对于围栏的加装首先满足防止攀爬的要求, 再凸显其艺术手法。对于园林中的无障碍设计, 也要从细致入微的处理上来体现空间要素的基本功能, 对于出入口宽度至少120cm以上, 水平空间至少满足150cm×150cm的轮椅要求。也就是说, 对于基本功能的满足是进行人本设计与艺术化表现的前提。

3.2 感知性分析

感知是从人的视角来设计和优化的, 对于城市园林建筑细部设计, 在满足其原始功能的基础上, 还要从建筑与景观的结构、功能进行联接, 突出其对人们的感知功效, 如从景观的整体性上把握尺度感, 从建筑细部来体现人文关怀。

3.3 艺术性分析

建筑从美学视角来分析, 其内涵不仅局限于建筑的表面附加成分, 而是作为建筑美学不可分割的整体艺术效果。特别是在细部设计上, 应该从艺术性来创造最大的美感。如对于园林景观中的小品, 需要从环境的衬托和交互中来彰显情趣, 景观中的座椅是常见的设施, 在细部处理上应该与周边环境进行巧妙构思, 仔细推敲, 以营造相应的艺术氛围。再如, 对于草坪的设置, 平坦的大面积草坪与带着起伏波纹的草坪, 其艺术效果是差异的, 无论从视角效果, 还是形式美上, 波纹状的草坪总能激发人的想象, 也更能取悦人的审美情趣。

3.4 地域性分析

城市园林景观与地域人文文化的结合, 更能够彰显景观的个性与特色, 不同地域位置的地方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也是园林设计与建设的关键点。如在纳西文化背景下, 围绕民族特色与园林景观建立关联, 可以对小空间赋予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更能够从局部环境的美化上来增强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如日本江户彩虹路, 从道路景观元素上融入地域标识特征, 路灯、护栏、街边设施、行道树等都增加了七色彩虹的搭配, 从而增添了城市街道的独特魅力与风情。

4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细部的优化思路

细部处理往往需要从精致中来完善, 而对于园林景观细部处理, 同样不容忽视, 尤其是在尺度的把握上更应该从整体上来追求平衡。

4.1 园林景观细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把握

城市园林景观是由多种建筑单体群组而成,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建筑全貌的三维效果。在把握园林景观细部与周边环境关系上, “移步异景”是中国古代景观设计的特质。从人的主体出发, 随着位置的变化和视线的转移, 对于周边景观的搭配与协调上, 将人与环境的细部尺度建立合理化关联, 从而增强视觉美感。从景观细部的相对性来看, 将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尺度, 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来优化景观的深度, 如地面砖铺装比例与尺度关系的把握, 对砖的尺寸及景观灯的高度、休闲座椅、垃圾箱的间距设置等, 这些不易察觉的细部环节, 都需要从与周边环境的衬托中来营造深远的境界。

4.2 人的感知与景观细部之间的关系把握

人是景观设计与感知景观空间的主体, 在人的感官世界里, “鸟语花香”、“柳暗花明”将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感官激发起来, 并从景观环境的感知中来满足人的需求。对于视觉感知, 其感知的信息量是听觉的千倍以上, 由此可见, 视觉感知在人对景观空间认知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视觉原理来分析, 水平视阈要远远高于竖向视阈, 而人在行走中所得到的视轴线会向下偏移10°左右, 也就是说, 对于前面的景观多以底层、路面及街道空间为主。因此, 在景观环境设计与优化上, 对于景观对象应该从人的视域范围内进行加大构思和施工, 而对于多数景观规划设计来说, 多侧重于总体的景观特点, 忽视了人对视尺度下的景观, 这往往是景观细部处理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对于人的听觉、触觉、嗅觉来说, 多从园林景观的材质与肌理以及植物配置上来完善。如光板小径与铺面碎石的小路, 其对人的感觉是异样的, 而对于肌理丰富的景观表面与光滑的景观表面其愉悦感也是不同的。同时, 对于花草的芳香、泥土的芬芳、潺潺的溪流、清脆的鸟鸣更是园林景观知觉体现的重点。

4.3 人性化设计与景观细部处理的关系把握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细部处理应该体现人性化需要, 特别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更是城市环境建设的总趋势。人性化设计一方面体现在对中老年人的个性需求上, 以城市街道为例, 对于地面铺装是最直观的界面, 从材料选择上要以环保、透水为主, 并从色彩、样式美观上与周边环境进行融合, 同时在施工上, 还要从经济性、便捷性、地面的可识别性来充分发挥各材料的优势, 增强耐久性、地域性和美观性。如对于无障碍设施的修建, 从老年人、残疾人的实际生理特征上来满足其安全性、选择多样性和可锻炼性要求。另一方面从儿童的需生理要上, 要从活动空间的细部处理上, 来把握好安全、自然、季节性变化、尺度适宜、功能齐全及多样性需要, 如对草坪的坡度要把握柔和性, 铺装材料以彩色瓷砖或塑胶为主, 对园路的设计要自然流畅, 增强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范围。

5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细部处理, 要从功能性、感知性、艺术性和地域性, 以及细部处理的优化上来整体把握, 结合关键部位来建立细部优化与景观环境的融合,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城市环境增添更多的美丽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苏斌.探析园林景观工程水景设计施工[J].现代园艺, 2012 (14)

[2] 管丽丹.浅谈园林景观工程细部特性及处理[J].科学之友, 2011 (14)

景观特性 篇7

1.1 环境景观陶艺概念

环境景观陶艺顾名思义就是放置在室内外环境中的陶艺,是陶艺创作者专门为了公共环境空间而创作的陶艺作品。它不再是以前我们传统概念上的室内小尺寸陶艺作品。由于环境的衍生作用,它开始向与大尺度作品方向发展,它突破了中国传统陶艺长期依循的“实用”、“功能”的范式,从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公共意识上开阔了陶艺的表达范围和拓展了陶艺新的创作形态。

环境景观陶艺是现代陶艺介入到公共环境艺术之后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作品不再是陶艺家自我个性的宣读,陶艺家创作景观陶艺时,需要多视角考虑社会、环境与观众和作品的关系。“人、环境、陶艺作品”在公共环境中和谐共存,三者之间处于互相依存、相互关联的关系。环境景观陶艺对中国陶艺的成长及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方向,我们对于环境景观陶艺的研究无疑会让陶艺这一传统技艺抓住城市建设的步伐从而重新绽放新的光芒。

1.2 环境景观陶艺发展脉络

环境景观陶艺的萌芽大约是与公共艺术在同一个时期产生的,在此之前是艺术史上的重要“现代主义时期”,时间大约从1870年代出现的后印象主义运动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在此期间,艺术正处在对传统美术形式和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突破阶段。经历了“现代主义时期”之后,公共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重建过程中开始出现的,到19世纪70年代进入了高潮。而此阶段也是现代陶艺正在试图从传统陶艺中突破出来以寻求更大更新发展的时间,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公共艺术和环境景观陶艺基本是在同一个时期寻求发展的,环境景观陶艺从属于公共艺术门类,借着城市环境建设的机遇,现代陶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1.3 环境景观陶艺分类

由于陶瓷材料采用的陶瓷烧制工艺技术可以使泥土变得非常坚硬,通过火的力量还可以使附着在造型上的彩色色釉永不退色。这极好地体现了陶艺材料的耐腐蚀性和恒久性。所以目前陶瓷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景观陶艺目前从应用方式上分:包括室外空间的大型陶艺壁画、景观陶艺浮雕、主题性景观陶艺和室内公共空间中的浮雕或壁画等。从功能上分,它还可以分为纪念性的环境景观陶艺、装饰性的环境景观陶艺、休闲型的环境景观陶艺、实用型的环境景观陶艺、游戏型的环境景观陶艺以及庆典型的环境景观陶艺。

2 环境景观陶艺的特性

从上一段概说中,我们已经知道环境景观陶艺属于公共艺术范畴,是以陶土为主要材料创作的置放于环境中的公共景观艺术作品。它同样具备如下的和公共艺术相同的特性:

2.1 公共性

环境景观陶艺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阐述:一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国外一些著名家族一直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他们将大量的艺术品收藏在自己的家中欣赏,而不将这些艺术品公之于众,这些艺术品就是私人艺术,它的形式就不属于公共艺术,因为它没有进入的是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只能以私密的形式存在,所以说环境景观陶艺的公共空间性必须要面对公众,公众可以主动选择欣赏美术馆、休闲广场中的艺术;二是从内涵角度上讲,环境景观陶艺已进入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及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自我喜好。它要以更高的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进入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从城市公共空间整体规划上进行参与,从而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活的需要。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所有放置在公共空间的一切以陶瓷为材料的艺术品都可以算作是环境景观陶艺的话,那就有所偏颇。公共性一词的涵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为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例如以前专门为皇家或私人家族服务的私家园林由于所属权的更迭,开始对人民公众开放,受众面的扩大使得私人园林艺术具有了公共性质。这种在过去只属于一定阶层的艺术,在今天才真正具有了广泛的公共性。中国古代著名的北京故宫九龙壁(图1)是一件很好地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陶瓷浮雕型壁画作品。曾经只能给皇室成员欣赏的陶釉浮雕型壁画,随着政权的更迭成为了寻常百姓可以随意欣赏的艺术作品。九条颜色各异的彩龙盘踞在一块长方形的照壁上,姿态各异,气势非凡。由于它采用陶瓷低温三彩釉的烧制技术,所以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鲜艳如初,让参观的人们无不叹为观止。

2.2 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水准也越来越得到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前只能在美术馆里欣赏艺术品,而是希望在室外公共空间里也能看到与环境结合的艺术品,环境景观陶艺便开始成为一种新的事物进入人的视线,它的多样性体现在越来越多种类的艺术形式如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水景等出现在公共绿地、广场、水体周边、建筑内外、校园及城市道路两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美化了人类生存环境。

由于陶瓷材质具有耐久性、易清洗、色彩鲜艳、同时表现手法多样化的艺术特征所以目前人类生存环境里就出现很多以陶土为材料的景观陶艺。例如美国陶艺家Jan brown checco在德国慕尼黑花园的地面上用陶瓷马赛克设计制作的公共环境陶艺景观,几种主要由灰蓝、赭石红颜色构成的烧制好的带浮雕花纹的陶片呈大圆形被镶嵌在绿草如茵的地面上,陶土的质朴与小草的亲和相映成趣,形成了一派恬静平和的田园风光(图2)。

2.3 参与性

环境景观陶艺的发展阶段和艺术的变革延续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环境景观陶艺的丰富多样性吸引了很多从事不同艺术种类的艺术家如雕塑家、纤维艺术家、油画家等将自身特有的材质表现手段语言及艺术实验手段带入了环境景观陶艺创作中,有很多世界著名艺术家和不知名的艺术家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环境景观陶艺作品的创作中。其中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毕加索就曾经积极投入到陶艺作品的创作中,环境景观陶艺《女人和鸟》就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家米罗用陶土设计创作的,他(她)对陶土材料的实践过程无疑会对陶艺的发展注入新的巨大动力。

2.4 平民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带动了一大批公园、广场、园林出现,很多具有实用功能的环境景观陶艺设计就相应而生,诸如休息座椅、照明灯具、公用厕所、社区布置和指示牌(地图)、告示牌和公用电话亭等。环境景观陶艺中通过这些细节和构件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为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轻松、愉悦、互动的环境和氛围,反映了典型的人文关怀。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都可以在其中陶冶性情、放飞心情、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和惬意,这就是环境景观陶艺的最具生活特色的饱含人文关怀的平民性。例如(图3)中的由陶泥做成的水景台,呈几何形分布在水池的周围,除却装饰作用之外,它还可以让人们在台面上就座小憩,是一件装饰功能与实用功能兼具的环境景观陶艺作品。

2.5 互动性

一件优秀的环境景观陶艺,它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公众审美认知特征和心理及人类的行为习性。环境景观陶艺的互动性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作品、设计师和公众在环境中的相互交流沟通及彼此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在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它还要接受观众开放的检验方式。在与观众互动的接触中,环境景观陶艺作品的意义内涵和对作品的评价可能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的得以充实。

2.6 开放性

环境景观陶艺的另一个特征是开放性,即所有的环境景观陶艺都是存在于开放的公共空间,处于公共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在观赏环境景观陶艺都具有同样的观看权利和评价权利,而且公众可以彼此互相交流,提出自己或群体讨论过的意见和建议。之后环境景观陶艺的管理机构和制作机构从尊重公众的权利出发,可以召集由专家和民意代表组成的调查小组对环境景观陶艺作品加以评估和修正。但环境景观陶艺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审美,比较适合雅俗共赏的艺术标准,希望随着人们整体的审美层次的提升,它的标准也能够水涨船高。

2.7 多彩性

色彩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符号,同时还是一种情感性的编辑符号,可以激发人的某种欲望,这也是色彩的魅力所在。色彩的认知心理因素影响使用者对环境氛围的感知,间接左右着人们的日常行为。环境景观陶艺同样可以利用色彩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应,传递诸如热烈与沉重等多种意义。色彩在环境景观陶艺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绪氛围,激起某种情感联想,获得观者的心理认同使受众在远观环境景观陶艺作品之前,就有一个准确的情感匹配,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色彩是形态表现中最容易让人感动的设计要素,色彩的艺术感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精华,可以增加陶艺在环境景观空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在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色彩在环境景观陶艺领域里主要是由多姿多彩的釉色表现。神秘的釉色在火的作用下呈现出丰富的颜色变化,使环境景观陶艺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手段无法替代和实现的特有的品质。如美国的陶艺家Jan brown checco的作品(图4),色彩斑斓的陶瓷浮雕壁画在光的作用下闪烁着迷离的光芒,作品将整个环境都烘托出梦幻般的童话氛围。

3 开拓新的陶艺创造语言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环境景观陶艺从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它兼具大多的公共艺术的艺术特性:公共性、多样性、参与性、平民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彩性。我们在探讨环境景观陶艺和公共艺术共有的艺术特性之后,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让我们的城市出现越来越多传承中华陶瓷文化的环境景观陶艺,如何才能让陶艺这一传统艺术抓住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建设的机遇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陶艺创作者需要努力开拓新的陶艺创造语言:

3.1 革新观念,突破传统

由于环境因素的介入,环境景观陶艺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态势,这些现象也给环境景观陶艺创作者带来了新挑战。从环境景观陶艺艺术特性分析中,我们已经得知参与性是环境景观陶艺的一个重要特性,国外已经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大师参与了环境景观陶艺创作中,他(她)们将自身比较擅长的艺术创造表现手段语言及艺术实验手段带入了环境景观陶艺,创造了一些人们喜爱的环境景观陶艺作品。此时中国的陶艺家更需要放开思想、革新观念、抱着取众家之长的学习态度培养创作艺术超前意识,我们希望更多的有责任的中国现代陶艺家的加入,他(她)把美好自然的制陶感觉带回人类自身呼唤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促使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不断推动具有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环境景观陶艺在中国城市街头矗立,像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美化我们的周围环境。

3.2 内外兼修、适应新需求

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滚滚向前的,我们的城市建设同样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在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的发展好像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体。曾几何时,我们周边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一样的城市广场,一样的购物大道,一样的政府大楼,一样的居民小区建筑,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值得后代引以为豪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和文化沉淀。可以说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没有个性、没有特色的环境景观陶艺,只有人云亦云的抄袭借鉴的环境景观陶艺。

作为一个陶艺创作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需要环境景观陶艺设计的所在城市的人文精神,民俗传统,城市文化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经过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积淀,是城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而形成的城市独有的精神气质。它影响着生活在此城市中的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民情等行而上的意识形态,反映每座城市独有的文化气质。陶艺创作者有必要好好内外练兼修的素养,才能为城市设计反映城市各自风貌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特征的环境景观陶艺。

3.3 关注新科技新工艺,更新创作手法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传统的陶瓷技艺孕育了享誉全球的中国陶瓷文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环境景观陶艺作品尺度不再囿于以前仅供室内把玩的较小尺寸向大尺寸变化以适应更大的环境空间。环境景观陶艺不像其他艺术门类,它需要经过泥、火、釉三者的洗礼才能绽放璀璨的光芒。它对陶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陶艺家大都会在工人已经帮助他(她)们做好的陶坯上绘画或是自己将作品形态做好以后交由工人完成烧制环节,但是,现在作为一名优秀的陶艺家,除了能写会画的传统技能之外,更应该深入到陶瓷的制作工艺中了解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和是否有新的工艺改良或其他行业的工艺能否被利用,只有越深入的了解各种制作工艺,才能游刃有余的更新创作手法从而创作出优秀作品。

例如挪威艺术家奥勒·利斯勒鲁德的大型户外环境景观陶艺装置作品(图5),打破了我们传统上对陶艺作品制作工艺藩篱,他将现代的丝网印刷术用来制作釉上画纸,由于现代印刷术的介入,丰富了传统釉上画纸的色彩及层次。他将这些创造出的不同于传统图案的画纸烤色到大型陶瓷公共环境艺术装置上,使作品呈现出极具震撼力的光芒。作品中的釉上画纸内容涉及很广,如各国文字、几何纹饰、中国书法等具有文化背景内涵的符号都被这个西方艺术家进行了颠覆性的错位使用,使作品充满了对文化、地域、生活、认知的反思。对此提议陶艺创作者除了掌握陶艺前期的造型阶段设计知识之外,对于陶艺烧制工艺的知识也是需要多为补充。传统工艺和新科技带来的新工艺乃至其它可以为陶艺创作所用的科技工艺都是我们需要积极关注学习的知识。

4 结论

中国的陶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研究这朵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最艳丽的奇葩。在这个经济、信息、科技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时期,我们有责任思考如何让古老传统的陶瓷艺术形式和制作工艺与城市公共艺术的特性良好的结合从而得到更新的发展,在此期间,陶艺创作者需要努力开拓新的陶艺创造语言,才能让陶艺这一传统艺术抓住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建设的机遇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陶艺作品可以传达人们最质朴的情感。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极速发展和人们审美品位的不断提升下,环境景观陶艺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吕品昌.陶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孙晶,邬烈炎.现代陶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薛慧志,耿大海.现代陶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景观特性 篇8

本文着眼于步行空间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景观要素的物理量、配置特性和步行者的行为特性的关系,力求寻找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有效方法。

1 研究范围

民族大道位于南宁市中心城区,目前是南宁市最重要的生活性与交通性结合的城市道路。民族大道沿线拥有丰富的道路景观要素,景观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南宁市民族大道沿线汇集了南宁市三大广场(金湖广场、南湖广场、民族广场),本文主要研究步行者活动聚集的路段,其中包括(自东向西):民族茶花园路口—民族园湖路口—民族古城路口—新民立交(见图1)。路段概况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2 南宁市道路步行空间景观要素和步行者行为动机的调查

2.1 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调查

2.1.1 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调查方法

将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按照分类与位置在地图上记录,并制作类别数量统计表。道路景观构成要素的调查项目包括道路交通设施要素、道路环境设施要素两大类,调查项目类别共计17种。

2.1.2 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调查结果

调查路段按照1000m为单位由东至西划分成三个街区(见图1),每个街区的景观要素项目类别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Ⅰ、Ⅱ、Ⅲ街区的景观要素的数量总体呈现中、多、少的变化趋势。

根据上述比较的结果,可以分析得出不同的景观要素设置造成的影响:不同街区景观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别,会对整个街区景观连续性造成影响,也会影响道路景观质量提高。无论是与步行者关联密切的要素还是其他要素,其数量与种类都会对景观与步行者造成影响。

根据三个街区景观要素的数量变化特征,现针对改善道路景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景观要素设置不完备的区域应及时增加布置,以满足步行者在步行空间内的不同需求;增加照明设施,提高照明景观效果及步行安全性;设备要素应控制其配置的数量,并注意位置的设置,避免对步行者造成危险或障碍,保持道路景观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2.2 步行者行为意识调查

本研究使用行动观察法,选择各个项目要素分布较集中、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也就是在民族大道所选路段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

图2调查区域编号图

选调查区域共计9个(见图2)。调查选在天气晴好的日子(11月至12月期间),从早上11点到下午4点,每次隔30分钟在所选路段对步行者的行为活动状态(包括活动方式、人数、所处位置等)进行观察记录,统计出每一个路段的步行者行为活动特性。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行走、休息、站立是步行者在步行空间的主要活动。本次调查中,步行者多会选择靠近建筑物一侧的步行道行走,符合人的依靠心理,以求行走安全。假如建筑是步行者的行动目的地,步行者会选择离目的地近的空间通行,这符合人的就近心理;道路附属设施如果设置在靠近车行道一侧,也会影响步行者行走的倾向。休憩设施会更容易吸引步行者来使用,给使用者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

2.3 步行者行为特性分析

2.3.1 内在因素影响的行为特性

(1)最短路径选择型

在步行空间中,由于步行者会出入于不同的建筑,会使用公交车站、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步行者为了达到各种行为目的,都会选择最短路径。一般最短路径选择型的行为往往集中在靠近建筑物一侧的步行道。而像公用电话亭、坐椅等直接使用的设施,步行者的行为倾向会随着其设置的集中、分散或混杂而改变。

(2)舒适路径选择型

步行者在道路上通常会选择行走舒适的路径。本研究的调查时期是11月至12月较为寒冷的季节,步行者会更愿意走在有阳光照射的地带,但在炎热的夏季则相反。而为了避免与非机动车骑行者相互影响,步行者会选择靠近建筑物外墙面一侧的步行道。

2.3.2 外在因素影响的行为特性

(1)路径导向选择型

步行者会根据自己的行进方向选择与之并行的要素作为路径导向,沿着该要素行走。根据调查结果,步行者路径导向的要素包括建筑物的墙面、矮墙以及围栏等建筑领域要素,道路设施的线状配置,盲道或路面铺装的图案等。

(2)障碍回避型

道路的使用者会选择通行障碍较少的空间作为自己的行进方向。造成通行障碍的主要原因是:道路的断面方向(垂直方向)呈点状,或面状设置的道路设施以及停放在道路上的物体等情况存在。步行者会提前选择障碍较少的路径。

3 步行空间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分析

3.1 影响步行者行为特性的设施的配置特性

3.1.1 线状配置特性

(1)线状设置可形成无形的边界线

当步行者的行进方向上道路设施呈规则线状设置时(路灯、树木、绿化带、人行道隔离桩等),这些设施会形成步行空间的分界面。当步行者沿着这条边界线方向行走时,通常会选择靠近这个分界面行进。(见图3)

(2)线状设置变化能形成出入口效果

当连续线状布置的道路设施在设置间隔中发生变化,有无形出入口的效果时,步行者的行为会因为这个效果而可能发生改变(抄近道等)。(见图4)

3.1.2 点状配置特性

(1)点状配置延长线方向能形成边界空间

路灯、树木、隔离桩等种类、形状、大小不同的道路设施的配置,其相互的位置关系有可能会形成一条延长线方向的导线,这同样也会对步行者的路径导向选择造成影响。(见图5)

(2)点状配置断面方向分散行为的效果

沿道路断面方向点状配置的道路设施(树木、隔离桩、路灯等),会横向分散步行者或者自行车骑行者的行动方向。(见图6)

3.2 道路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关联

性的思考

本研究通过对南宁市民族大道沿线步行空间

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步行者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分析了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步行者的行为动机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道路景观要素的线状和点状的配置对行为特性存在明显的影响。

也就是说,道路景观要素根据一定的方式组合排列,能形成连续的道路空间景观。各个要素组合构成道路景观的整体性,良好的道路景观会对步行者的行为特性产生影响。通过一系列实地调查的结果可知,步行空间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之间的关系紧密。步行者行为特性的研究作为道路景观形成的第一步,将在未来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成为重要的参考。

4 结语

舒适宜人的道路,不是简单地将道路景观要素填充在整个空间,更重要的是根据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合理组织布置。本文关于道路景观要素与步行者行为特性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针对现状道路整治的新课题,即如何形成良好的道路步行空间与步行环境。本文选择对步行者行为特性进行研究,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同时将这一内在因素与景观要素这一外在因素结合起来研究,能为道路景观的设计提供前期重要分析,对于未来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效果。

参考文献

[1]盖湘涛.城市景观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景观特性】推荐阅读:

电动特性07-14

拉伸特性07-17

路面特性07-18

同步特性05-09

放大特性05-13

孔隙特性05-14

防火特性05-19

过程特性05-22

生物特性05-24

知识特性05-25

上一篇:优化网站下一篇:会计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