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特性

2024-06-21

学习特性(精选11篇)

学习特性 篇1

社会在飞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阔步前进,人们对教育和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它借助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工具,让学习者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一、移动学习的定义和发展史

1. 移动学习的定义

教育行业运用移动通讯技术衍生出一种全新的高效教育模式,即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就是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意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进行远程学习。移动学习是对现今远程学习的一种补充和改善,利用移动设备的便捷和普及将人们从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制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2. 移动学习的发展史

一是课堂时代。这种传统的“一对多”教育模式,学习的中心是教师,一切学习活动的时间、地点乃至学习内容都是由教师和学校组织的。学生只能接受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况进行选择,受教育者只能被迫接受和适应这种模式。

二是多媒体教学时代。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让课堂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气氛、更活跃。然而学习的主体仍然是教师,一切还是得教师和学校进行组织。

三是网络时代。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使人们在家里就能够学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多样性,使得学习更自主,初步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四是移动时代。移动学习能够免除电脑的束缚,即使不坐在电脑前也能够学习。移动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和信息通讯技术结合的产物,减少了学习对教室的过分依赖,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想学的内容,进行属于自己的学习。

二、移动学习的特性和设备

1. 移动学习的特性

一是学习便捷性。便捷是移动学习的优势,满足了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进行学习活动的需求,传统学习模式使学习者得坐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内,就连现在流行的在线教育也得坐在电脑面前进行。而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设备的,所以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更好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让移动学习无处不在。

二是知识条理性。移动学习的知识体系都是经过整合整理后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的,这比杂乱无章堆积起来的知识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和学习,可以方便地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满足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爱好,适应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是情景再现性。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移动学习更加灵活,学习某项知识不是为了记住它,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移动学习就能够在大家学习某个知识点后针对知识点展现运用情景,方便大家更好更快地记住所学知识。

四是灵活交互性。众多志同道合的学习者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论坛平台、在线答疑、作业测试、讨论小组、在线调查等诸多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闭门造车不是正道,团队合作才是最终目的。

2. 移动学习的设备

MP3/MP4: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通信技术还没如今这般发达的时候,MP3/MP4是比较好的移动学习设备。由于该设备一般不具备联网功能,所以使用者都是利用电脑下载一些音频视频的学习资源,然后通过MP3/MP4收听或观看达到移动学习的目的。

智能手机:使用者可以运用智能手机下载学习类的应用程序或者教学视频、音频,也可以利用手机上的网络功能登录一些网络教育的平台进行学习。基于智能手机的超便携性和诸多强大的实用功能,其成为移动学习的主流终端设备。

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一样,具备诸多强大的功能,并且平板电脑的整体性能要优于智能手机。但是平板电脑的外形相比智能手机偏大,不是非常方便携带,并且由于平板电脑并未如同智能手机那般普及,所以市场使用率不够高。

笔记本电脑:虽然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和性能更加强大,但由于其体积大、不利于携带,因此使用率也不是很高。但是对于某些要求较高的移动学习项目,如多人在线视频学习或者慕课等,还有对于那些需要运行某些特定大型软件程序的课程,笔记本电脑就具有无可替代性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革新,移动学习必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摘要: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必将在学习领域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从移动学习的定义和发展过程入手,分析总结移动学习的特点、特性和支撑设备,让更多的学习者了解和熟悉移动学习,进而借助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移动学习,特性,设备

学习特性 篇2

1、安全、成熟、国际领先的特性,

2、具有专有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

3、采用高性能的全状态检测(Stateful Inspection)技术。

4、具有优异的管理功能,提供优异的GUI管理界面。

5、支持多种用户认证类型和多种认证机制。

6、需要支持用户分组,并支持分组认证和授权,

7、支持内容过滤。

8、支持动态和静态地址翻译(NAT)。

9、支持高可用性,单台防火墙的故障不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10、支持本地管理和远程管理。

11、支持日志管理和对日志的统计分析。

12、实时告警功能,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支持较大数量的连接数。

13、在保持足够的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能够提供尽量丰富的功能。

14、可以划分很多不同安全级别的区域,相同安全级别可控制是否相互通讯。

15、支持在线升级。

16、支持虚拟防火墙及对虚拟防火墙的资源限制等功能。

学习特性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多样性;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章节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同时,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而又深刻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章节内容和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承载体,这就为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一、紧扣数学问题表现形式多样性,以情促学,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知

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知新知内涵的“不竭源泉”和“内生动力”,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设置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问题表现形式上的“活”特性,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丰富联系,设计出“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满园春色”问题中情感得到激发,内在潜能得到挖掘,全身心投入到问题分析解答中.

例1.如图1,在△ABC中,∠CAB=60°,点D是△ABC内的一点,使∠CDA=∠ADB=∠CDB.求证:线段DA是线段DB、DC的比例中项.

例2.如图2,在Rt△ABC中,∠ACB=90°,边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AB于点F,BG⊥AB,交EF于点G.求证:CF是EF与FG的比例中项.

上述两个问题都是关于“相似形”知识点内容的问题案例.教师抓住数学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特点,围绕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特点,设计了不同数学问题样式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点内容的无限丰富特性以及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特性,有效激发起了学生主动探知解答问题的浓厚情感.

二、紧扣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性,以引促探,使学生“学会”动手探究

“曲径通幽”是发散性数学问题解答的独特“魅力”和功效.教师应利用数学问题在解答方法上的多样性特点,通过设置具有启示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能够“另辟蹊径”,获得问题解答的不同方法,达到“异曲同工”的解题功效.

例3.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和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P(-2,2),且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相交于点Q(0,4).(1)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3)求出△POQ的面积.

教师在该问题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该问题中所给予的条件有哪些?”“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是什么?”“解答此类型问题一般抓住什么条件?”等不同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找寻问题解答的“突破口”,学生在教师引导和指点下,发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抓住“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利用“函数性质以及图象性质”知识点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解答.

三、紧扣数学问题策略辨析多样性,以评促思,使学生“能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辨析能力.但由于初中生处在学习能力素养形成的积累阶段,所以,对自身在解题活动中的表现不能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例4.如图3,已知直线y=-2x+b(b≠0)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一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b+10)x+c.(1)若该抛物线过点B,且它的顶点P在直线y=-2x+b上,试确定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过点B作直线BC⊥AB交x轴于点C,若抛物线的对称轴恰好过C点,试确定直线y=-2x+b的解析式.

解题过程:

解:(1)∵当x=3时y取得最小值-2.即抛物线顶点为(3,-2).∴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3)2-2

又∵图象在x轴上截得线段AB的长是4,∴图象与x轴交于(1,0)和(5,0)两点.

∴a(1-3)2-2=0 ∴a=.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2-3x+.

(2)∵△PAB的面积为12个平方单位,AB=4

∴×4×Py=12

∴Py=6

∴Pg=±6.

但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值最小为-2,∴Py=-6应舍去,∴Pg=6 又点P在抛物线上,

∴6= 2-3x+ x1=-1,x2=7

即点P的坐标为(-1,6)或(7,6).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过程的辨析和评价活动,要求学生借助已有解题经验,进行问题解答过程的评析,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转变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进行问题解答.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抓住知识点内涵,紧扣问题多样特性,发挥主导作用,将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探究、创新思维等能力形成的过程.

学习特性 篇4

关键词:外语自主学习中心,特性,自主学习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并强调“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语言学习的本质不是单个个体对语言知识 (如语法、词汇等) 的掌握, 应该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特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因此要创造适于语言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为学生主动的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提供便利。为此国内各大高校在贯彻教育部精神指导下, 为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努力寻求和积极构建理想的学习环境, 其中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就是性能最为强大, 最具影响力的语言自主学习环境。本文拟从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平台) 性能特点着手, 分析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自主学习中心以其技术交互性和资源集成性,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核心是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理论, 一方面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也强调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和社会性, 真实性是指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始终保持与他人密切联系, 处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 社会性是指交互性的协作学习。基于外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自主学习,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 为学生创建了开放、真实的学习情境, 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互动平台, 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该理论为我国英语教育带来了开拓性的发展和变革。

(二) 自主学习

Holec (1981) 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现有的知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效果等一系列技能。国内学者 (肖庚生、徐锦芬、张殿玉等)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 自主学习不等同于独立、孤立的学习,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是在师—生、生—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和学生与媒体虚拟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中得以实现。

三、外语自主学习中心的优势特性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self-access learning center) 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支持为自主学习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在这一新型环境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 增强了学生个性化、协作式、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形成,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具有以下优势特性:

(一) 资源集成性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 (亦称平台) , 汇集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形成了高度综合集成的教学资源库, 其中包括有音频、视频类资源和文本类资源, 集声、像、图、文于一体, 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立体化、多样化的语言素材, 全方位展示了逼真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 是真实社会情景的再现。

(二) 学习自主性

丰富多样的媒体素材和情景化的学习环境以及对信息资源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大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了学习者认知主体的作用, 体现了个性化、自主式的学习。

(三) 技术交互性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是互动性学习交流平台, 其交互功能强大, 学习者可通过“答疑辅导中心”与教师、学习者之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学生可发表主题, 参与讨论交流, 开展意义协商、会话等活动, 实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 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为学生外语自主学习构建了具有交际性、互动性的学习环境。

(三) 管理与评价

平台拥有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 全面地构成了教学管理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 具有鲜明的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评估管理模式。通过水平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剖析自己, 正确定位自己, 以此来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学生通过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记录, 反思在一定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自主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总结成绩找出差距, 然后进行调整或重新计划。同时, 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管理和成绩管理记录, 了解班级学生基于平台的学习情况, 做出评价和反馈, 并为今后改进提出建议和要求。充分发挥评价与反馈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不断挖掘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基于自主学习中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仅仅是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与关心、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念、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者之间相构筑的互动交流、相互支持、彼此协同等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此我们基于自主学习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 教师的角色作用

自主学习中心,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的角色作用是关键。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监督者。更为重要的是, 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社会心理支持。同时, 教师要善于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为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会话、协作学习创造最佳环境。教师还要随时跟踪学生基于平台的学习记录, 鼓励和支持学生坚定学习信念, 保持积极的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念

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中, 学生须转变角色, 加强自主学习信念, 消除对教师的依赖, 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努力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开放、真实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与教师、同学建立起相互支持、彼此协同的良好人际关系, 积极开展互动交流活动,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加强对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训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主要由目标确定、计划制定、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等策略组成。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 使元认知策略运用自然融入学生自主学习当中, 变被动接受灌输式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 进而自我调节学习进程, 大力促进其语言学习。可以说元认知策略是通向自主学习的桥梁, 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只有当学生能够自己承担学习责任, 对学什么和如何学作出决策, 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调整, 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

(四) 完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着眼于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和未来发展, 加强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购置教学软件, 将评选的优秀教师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设置精品课程, 等等, 以此完善和丰富网络资源库, 改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 加强自主学习中心的运作管理, 营造和谐、温暖具有人文氛围的自主学习环境, 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 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中心的功能特性及运作特点, 熟悉中心各板块的学习模式, 以及各板块之间的层级链接关系。培养如何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有效获取网络资源信息, 避免沉溺在海量信息中, 迷失方向。

(六) 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 作好咨询者、引导者

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中心的优势作用, 要求自主学习中心的辅导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不仅要为学生使用平台提供指导和帮助, 还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进程的咨询者、引导者和监督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或危机时更要给予感情上的鼓励和支持。同时要求辅导员必须跟踪平台网络资源学习记录, 了解中心资源利用情况,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利用率。并且定期收集平台信息, 及时发布信息, 协调和调整系统学习。

五、结语

外语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了崭新的学习环境, 它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功能于一体, 为学生自主式、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平台。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有效地促进自身的认知发展。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自主学习中心仅仅是构成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 以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 最重要的是能够大力激发、调动学生内部因素, 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Benson, P.&P.Voller. (eds.) .Autonomy and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London:Longman, 1997.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 1997, (1) :35-43.

[4]张一平.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8, (4) :20-21.

[5]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First published1979, 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 1981.

[6]肖庚生, 徐锦芬.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班级归属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J].外语界, 2011, (4) :33-35.

[7]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 2005, (1) :49-55.

[8]OM'a lley, J.M.&Cham o, A.U.Learn ing strateg 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性教案 篇5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教学目标:1.掌握猪的行为学特性

2,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1.猪繁殖力强

2.猪的群居性

3.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难点:1.猪的群居性

2.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讨论】大家都见过猪,你认为猪有哪些特性? [【板书】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讲解】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在了解猪的品特征、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养好猪、多养猪、快出栏是非常必要的,是实行科学养猪的依据,其特性如下:

【板书】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1)性成熟早。猪是多胎高产家畜,为其它家畜所不及,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可以初配。

(2)妊娠期短,只有效期114天。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1年能分娩两胎。(3)猪的繁殖力高》初产母猪一般产仔8头左右,二胎以上可产10-12头,三胎以上可达14-16头,有个别的可达20头以上。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与马、牛、羊比,猪胚胎期和生后期,生长都迅速,时间短、生长强度大。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育肥猪6月龄体重可达90-100公斤。以后生长速度缓慢,并且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增强,特别我国地方猪更明显。

3.杂食,饲料报酬高:猪是杂食动物,能利用多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猪有择食习性,喜爱甜味,采食量大,消化力强,对精饲料消化率可达75%,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弱,但我国地方猪要比国外引入猪种强得多。

4.耐热性差: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0-23,超过30时,随温度上升,猪的采食量下降,生长受阻,甚至不能忍受。然而仔猪则怕冷,抗寒力差,适宜温度量1月龄内的仔猪为30度左右。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猪的视觉很弱,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而对声音和气味则较敏感。母、仔认识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 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猪群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信息传递。在无猪舍的情况 下,猪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表现出定居漫游的习性。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一个稳定的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的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个体之间和睦相处;当重新组群时,稳定的社群结构发生变化,则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组成新的社群结构。

猪具有明显的等级,这种等级刚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毋猪前端乳头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出现最先出生或体重较大的仔猪获得最 优乳头位置。同窝仔猪合群性好,当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远,若受到意外惊 吓会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当仔猪同其母猪或同窝仔猪离散后不到几分钟,就出现极度活动,大声嘶叫,频频排粪排尿。年龄较大的猪与伙伴分离也有类似 表现。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猪的相互交锋,除 争夺饲料和地盘外,还有调整猪群结构的作用。

当一头陌生的猪进入猪群中,这头猪便成为全群猪攻击的对象,攻击往 往是严厉的,轻者伤皮肉,重者造成死亡。如果将两头陌生性成熟的公猪放在一 起时,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它们相互打转、相互嗅闻,有时两前肢趴地,发 出低沉的吼叫声,并突然用嘴撕咬,这种斗争可能持续I个小时之久,屈服的猪 往往调转身躯,嚎叫着逃离争斗现场。虽然两猪之间的格斗很少造成伤亡,但一 方或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炎热的夏天,两头幼公猪之间的格斗,往往因热 极虚脱而造成一方或双方死亡。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猪所占空问下降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时攻击行为增加,从而降低 饲料的采食量和增重。这种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 争斗。

8猪的多相睡眠性:

5.活动与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部分在白昼,在温暖

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昼夜活动 也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为 60%-70%,种猪 为70%,母猪为80%-85%,肥猪为70%n-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时左右 休息最少。

哺乳母猪随哺乳天数的增加而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次数也由少到

多,时问由短到长。哺乳母猪睡卧休息有两种,一种是静卧,一种是熟睡。静卧 休息姿势多为侧卧,少为伏卧,呼吸轻而均匀,虽闭眼但易惊醒;熟睡为侧卧,呼吸深长.有奸声且常有皮毛抖动,不易惊醒。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甜睡不动,随日龄增长 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 40 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 母猪。出生后 10 天左右便开始与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 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板书】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加强对猪的调教,使之吃、睡、排粪尿三点定位,以便做好圈内清洁工作。排泄行为’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本性;野猪就不在窝边拉屎撤尿,以避免敌兽发现。

2.猪的模仿性

【讲解】猪有探究行为。猪群之间靠拱、推、咬和听进行信息传递。比如仔猪会吃奶,向大猪学习。以母带仔法或大带小法。猪的探究行为大多数是对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尝、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表现出很发达的探究躯力。探究躯力指的是对环境的探索和调查,并同环境发生经验性的交互作用。猪对新近探究中所熟悉的许多事物表现出好奇、亲近两种反应,仔猪对小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对同窝仔猪表示亲近。探究行为在仔猪中表现明显,仔猪出生后2 min左右即能站立,开始搜寻母猪的乳头,用奥子拱掘是探查的主要方法。仔猪的探究行为的另一明显特点,是用鼻拱、口咬周围环境中所有新的东西,用鼻突来摆弄周围环境物体。其持续时间比群体玩闹时间还要长 3.猪的拱地性

(1)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 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会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每次喂食时猪都力图 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拍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梢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 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颖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千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快。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情期可以有特异 的求偶表现,公、母猪都表现出一些交配前的行为。

发情母猪主要表现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音调柔和而有 节律的哼哼声,爬跨其他母猪,或等待其他母猪爬跨,频频排尿,尤其是公猪在 场时排尿更为频繁。发情中期,在性欲高度强烈时期的母猪,当公猪接近时,调 其臀部靠近公猪,闻公猪的头、肛和阴茎包皮,紧贴公猪不走,甚至爬跨公猪,最后站立不动,接受公猪爬跨。管理人员压其背部时,立即出现呆立反射,这种 呆立反射是母猪发情的一个关键行为。

公猪一旦接触毋猪,会追逐它.嗅其体侧肋部和外阴部,把嘴插到母猪

两腿之间,突然往_L 拱动母猪的臀部,口吐白沫,往往发出连续的、柔和而有 节律的喉音哼声,有人把这种特有的叫声称为“求偶歌声”。当公猪性兴奋时,还出现有节奏的排尿。

公猪由于营养和运动的关系,常出现性欲低下,或发生自淫现象。群养 公猪,常造成同性性行为,群内地位低的公猪多被其他公猪爬跨。

有些母猪表现明显的配偶选择,对个别公猪表现强烈的厌恶;有的母猪 由于内激素分泌失调,表现性行为亢进.或不发情和发情不明显。

5.母性行为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 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母猪临近分娩时,常衔草、铺垫猪床絮窝,如果栏内是水泥地而无垫草,就用蹄子抓地:分娩前24 h,母猪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磨牙、摇尾、拱地、时起时卧,不断改变姿势。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问分娩,一般多 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在夜间产仔多见。当第一头小猪产出后,有时母猪还会 发出尖叫声;当小猪吸吮母猪时,母猪四肢仲直亮开乳头,让初生仔猪吃乳。母 猪整个分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在放奶状态,并不停地发出哼哼的声音;母猪 乳头饱满,甚至奶水流出容易使仔猪吸吮到。母猪分娩后以充分暴露乳房的姿势 躺卧,形成一热源,引诱仔猪挨着母猪乳房躺下。授乳时常采取左倒卧或右倒卧 姿,一次哺乳中间不转身。母仔双方都能主动引导哺乳行为,母猪以低度有节奏的哼叫声呼唤仔猪吸乳,仔猪则以它的召唤声和持续地轻触母猪乳房来发动哺 乳。一头母猪授乳时母、仔猪的叫声,常会引起同舍内其他母猪也哺乳。仔猪吮 乳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仔猪聚集乳房处,各自占据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 乳房;吸吮;仔猪身向后,尾紧卷,前肢直向前伸,此时母猪哼叫达高峰;排乳完毕,仔猪又重新按摩乳房,哺乳停止。

【小结】猪的行为学特征和猪的生物学特性。作业:P57T1、2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养猪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 3.杂食,饲料报酬高: 4.耐热性差: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8猪的多相睡眠性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 2.猪的模仿性 3.猪的拱地性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学习特性 篇6

关键词:色彩 应用 感性 理疗

引言

随着情感化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色彩作为情感化设计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迅速得到重视和发展。人们对色彩的感性认识来源于遗传基因、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最新的光学研究及其应用结果表明,色彩具有独特的理疗特性。成功的色彩设计有助于在人们产生健康愉悦的使用体验。

1 色彩感性特性的应用

人们对色彩的感性认识来源于遗传基因、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色彩具有冷暖、动静、远近等感性特性,例如暖色令人感到温暖、舒适、或是愤怒、敌意并使人的脉搏跳动加快:而冷色令人感到平静、亦或是悲伤,并能使人脉搏跳动减缓;而这些过程就是色彩给人从心到身的影响,在医学界这点被认定动植物都会受到影响。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桥身曾经是黑色时,经常有人跳桥投水自杀。后来伦敦市政府尝试听取医学专家普利森博士的“离奇”建议,将桥身从黑色粉刷为蓝色,当年跳桥自杀的人数顿减了56.4%。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色彩与心理情感之间的关联问题。下面以标准色为例,分析色彩感性特性的具体应用。合理的标准色应该是色彩情感与行业形象的合理对应。

消防行业的标准色是红色,多数国家的消防车都是红色的。一方面,因为红色在色彩心理感受中能够与火和紧急情况直接联系起来,而且非常醒目;消防车是用大红色的,象征火焰、紧急的意思,与消防车的功能相符合。另一方面,在可见光中,红色光的光波最长,而且偏转角最小,容易穿过水层、雨点、灰尘和雾珠。所以消防车不仅是为了叫人看见有触目惊心之感,而且为了处在恶劣天气时,增加其可识别性。但据美国纽约交通部门调查,红色的消防车每出现10万车次,肇事32次。而若将消防车涂成更鲜明的黄色的话,每出动10万车次,肇事仅为14.5次,下降了一半多。因为淡色调会使汽车的轮廓显得大些,有距自己更近的感觉,对交通安全有利。所以他们主张把消防车涂成黄色。但消防部门坚决反对这样做,因为黄色使人情绪安定,会使救火效率下降,而红色更能激发斗志,让人振奋。

城市和交通色彩的设计原则是:防止或减少因色彩无秩序、不和谐、无标准而导致的交通事故,这就需要对交通色彩与人这一系统中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引起的感性和生理上的反应及与之伴随的交通色彩安全问题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交通灯通常指由红、黄、绿三种颜色灯组成用来指挥交通的信号灯。绿灯亮时,准许车辆通行,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用这三色作为交通讯号跟人的视觉机能结构和心理反应有关,颜色也有活动的含意,要表达热或剧烈的话,最强是红色,其次是黄色。绿色则有较冷及平静的含意。因此,人们常以红色代表危险,黄色代表警觉,绿色代表安全。而且,由于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其他颜色的光很容易被散射,在雾天里就不容易看见,而红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即使空气能见度比较低,也容易被看见,不会发生事故,所以用红色交通灯表示禁止。

医疗行业的标准色是白色,白色给人以整洁、卫生、安静的感觉。然而,医疗行业长时期以来给人的冷冰冰的感情色彩,加上人们对于疾病本身的恐惧感使人们对医院和医疗行业有着莫名的畏惧感。人们对于医疗行业的恐惧感证明了医疗行业形象重新调整塑造的必要性,而色彩情感、色彩治疗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能为医疗行业色彩改革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医院内部环境和医疗器械的色彩都是千篇一律的白色,这样的标准色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首先,医疗行业是个庞大的系统,包括整个医院系统和医疗设备、医药等相关领域;就医人员可能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所以,医院面向的病人是多种多样的;此外,不同疾病科室的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设计中要采用人性化的设计,根据目标用户(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人群特征和使用环境,从人机关系、形态和色彩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

2 色彩理疗特性的应用和发展

生命的一切都是振动形成的,而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波长、不同振动频率的光。继红外线、紫外线和×光医疗应用之后,随着光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见光的理疗特性也逐步被发现和应用。

色彩可以分为环境物体颜色和光照的颜色。环境物体颜色和光照的颜色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这些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神经,进而在情绪和心理上产生效应。医学上可利用各种色光进行照射治疗,每一种色光都有其特定频率和疗效。如长时间的红光与短暂的绿光,适用于各种冷性病变,例如酒糟、肌肉扭伤等;桔黄与蓝色光的短时间照射,对一些热性病变如烧伤、关节炎有效;绿色与短暂的红色光并用,则适用于湿性的病变,例如盗汗、水肿等。此外,一些医院妇产科诊所内,利用色光来增加院内怡人的气氛,会使患者产生舒适感;在医院景观设计中,色彩作为重要的研究因素,色彩学与医学的结合是当今医学界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红蓝光祛痘是根据蓝光作用于皮肤表层,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而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且其还可有效抑制皮脂腺油脂的分泌,防止青春痘的复发;而红光则可穿过皮肤表层组织,作用于瘢痕组织,促使细胞分泌产生胶原蛋白而起到祛除痘印,修复痘疤的作用。蓝紫光对核黄疸的治疗作用:对患核黄疸的新生儿用蓝紫光或白光照射其皮肤时,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下降,皮肤退黄。胆红素对光线吸收的最佳波长为420~460nm,即蓝紫光,其吸收蓝紫光后,通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最后形成水溶性低分子量的产物,由尿排出体外。光浴的作用因素就是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热空气。光浴可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加强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可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全身光浴可明显地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加全身热调节的负担;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科学研究发现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安静,橙色刺激食欲,黑色则让人感到抑郁、恐惧和紧张。实践证明,在医院中设立不同颜色的病房,辅之以药物,会收到很好的疗效。病房宜采用明度较高、色彩纯度较低的柔和色调,使病人产生轻快、洁净的感觉。紫色环境可使孕妇感到安慰。国外实验还显示:淡蓝色环境对高烧病人有退烧效果;褐色环境可帮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而植物的青绿色对人的心理起镇静作用,有洁净感,生理上起到降低血压和平缓脉搏的作用。巴黎医学研究者证实心脏病患者住在红色的环境中,90%的人会有心跳频率增高的反应,反之在淡蓝色和粉红色的环境中,则有减轻心跳的作用。在加拿大,有些牙科诊所,墙上涂上蓝色可减轻患者的紧張情绪。科学家们还发现,狂躁者在发怒时,把他关入涂有粉红色的房间里,病人很快会镇静下来。

有科学家认为:未来的药物将是颜色、声音和光线的结合。在当今的医疗保健领域,色彩疗法和其他疗法相结合,可以达到最佳保健和治疗目的。

3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的分析论述,可以总结出色彩应用的趋势:一、在功能指向性较强的领域(如交通指示灯),标准色的应用是合理的,而在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领域(如医疗行业),色彩标准化应用是不合理的。二、随着人们对色彩研究的不断深入,色彩应用呈现出从感性特性发展成为与治疗和保健相结合的理疗特性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TB472

学习特性 篇7

一、研究在骨干教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策分析

在《北京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的选拔条件做了规定,这实际上代表了从政府层面对于骨干教师团队的要求和期望。除了基本要求以及相应的学历、职称、外语、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实践、发表论文、承担科研课题、获奖情况等外,还对骨干教师及学科教学带头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从描述中强调,骨干教师不仅仅需要教育教学效果好,还需要具有研究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和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上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师专长研究分析

1. 洞察力。

斯腾伯格提出了“专家”不同于“新手”的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第三个不同的方面是洞察力:“专家不是仅仅解决手边的问题,他们经常重新定义问题,所以能够产生具有独创的,洞察力的解决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别人所做不到的。我们认为这些具有洞察力的解决部分表明了专家对问题性质的深入透视”。的确,拥有良好的洞察力是专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使得他们在完成重复性和常规性的任务和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况时,能体现出自动化、本能的行为特征;而面对非常规的任务,专家往往能够“直觉”地分析那些任务中所包括的关键问题,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或者自己创造出新的方法。

2. 思考能力。

专家教师并不仅仅依靠“直觉”,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是专家特征的一个关键因素。“反思”的重要性是舍恩关于专家知识理论的核心,专家常常“对行动反思”以及“在行动中反思”。同时,专家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能有效地处理复杂问题和非常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专家教师往往具有整体性思维、反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3. 知识。

专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综合性且组织结构良好的。骨干教师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新手,而且在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专家教师拥有的知识结构比普通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从而能被更快更及时地提取出来,使得专家教师运用知识更加自动化和有效。同时,专家教师还具有大量的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4. 信念。

信念在专家教师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断地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面临挑战,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并努力达到这些目标,从而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意志、提高能力。

(三)骨干教师自我分析

在对北京市2007年小学数学部分骨干教师的访谈中,在谈到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回答最为集中的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提升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科研、学习与提高上缺乏足够的指导。“双提”———提炼教学经验、提升研究水平无疑是骨干教师最渴望实现的目标。

进一步,访谈骨干教师平时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最为集中的是:听专家报告,向优秀教师或专家请教,读书或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自我反思、同伴交流选择得不多。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些骨干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少,或者骨干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写反思,同时也说明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途径,增加同伴交流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性。

分析以上的访谈结果,我们不难看到,这些骨干教师“缺乏”的是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缺乏的是学科组织化的知识,缺乏的是结合实践反思和群体交流的深层次的研究。实际上,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对经验的反思与同伴智慧的碰撞的研究既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同时,又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教育知识。

二、骨干教师学习的“研究”特性的具体体现

(一)实践动力性研究

骨干教师从事的研究应该具有“实践动力性”,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源于骨干教师教学实践的研究。因为是他们所面临的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

第二,满足于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或者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及重要难题,或者将将貌似正常的问题“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自我发展。

第三,服务于“他人”的研究。这与骨干教师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密切相关,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应该能解决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任务,在课程改革新时期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能形成较为系统的成果,以求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群体的作用。

(二)系统反思性研究

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存在的关键性之一在于前者具有有意识地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以便使从经验中获得的缄默知识显性化。而对于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是他们已经具有的优势,这些都决定了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是反思性研究。并且这种反思性研究不是零碎的,而是具有一定系统的。这种系统性一方面体现在骨干教师个体面对研究问题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系统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骨干教师群体所从事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具有系统设计的,包括研究的主题和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分析的,虽然骨干教师占有了比较丰富的反思资源,并且具有一定的反思体验,但他们却常常感受不到反思对自我提高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反思缺乏深入研究和交流的机会,系统反思需要研究者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揭示实践经验和困惑、反思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和获得新的方法、运用思考和不断学习新的思维,这些都是系统反思性研究的应有之义,也应该是骨干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对实践进行系统反思的研究中,教师的个人“知识和经验”会通过理性反思而获得合理性或者调整,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合理的个人“理论”。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不断丰富的洞察力,将使他们的专业敏感更加强烈。

(三)知识整合性研究

根据对专家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专家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是丰富的,并且知识结构是综合性且组织结构良好的,同时具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而不少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比如知识结构过分单一和狭窄,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特别是学科教学知识。因此,骨干教师的研究既要利用他们已有的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促进知识的全面获取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即他们的研究应是知识整合性研究。知识整合性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和整合已有知识;补充缺乏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对学科知识的多元表征,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缄默流向明确又流回缄默,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实际上,骨干教师知识的应用和创造过程中经历了如下的四个模式:从个人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共享的模式、从缄默知识到明确知识的显性模式、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融合模式、从明确知识到缄默知识的内在升华模式,这样知识从缄默流向明确又流回缄默,形成知识整合转换创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四)群体自组织研究

我们知道,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一特点在骨干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凸显,因为他们从个体上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智慧,同时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反思质疑的能力,同伴之间的交流能够使他们之间形成“话语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不断收集彼此的知识、观点、经验,甚至是理论,在收集的过程中又进行了自觉不自觉的分析和筛选,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对高水平的互动能够给他们提供许多新的视角,为自己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能够使他们互相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同时,这些骨干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需要共同面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共同合作,解决的成果又体现出了他们作为骨干群体的价值。因此,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具有群体自组织的特点。

具体来说,群体自组织的研究包括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形成研究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拥有共同研究兴趣、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第二,要有形成共同研究的氛围和机制。一方面,群体自组织需要一种自由开发的学术研究氛围,大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机制,体现研究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第三,自组织是共同研究和个性化研究的结合。大家在共同的研究兴趣下,个性化地开展研究。第四,自组织研究还需要体现出骨干教师研究的示范性。实际上,身份是关系,即身份不在个人之内,而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中。骨干教师的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不仅仅要促进骨干教师自身的成长,极为重要的是促进骨干教师所形成的团队的进步,无论是研究内容、研究结果、研究组织形式等都要符合骨干教师的“身份”。

三、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工作室的研究特性分析

(一)来源于实践的“基础性”研究

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专题的提出,来源于对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不能整体把握,不能很好地认识课程蕴含的思想和教育价值,即使是对于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一现象也明显存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仔细分析学员需求强烈的原因,还由于此研究属于“基础性”研究,即每一位优秀老师都必须对所教课程有系统深刻地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生长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反思目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集体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限,其中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新课程背景下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缺乏资料的系统积累。而此研究将产生系统研究成果和资源,能为北京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做基础性的建设。

(二)突出系统反思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性”研究

如前所述,骨干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应该是系统反思性研究,而系统反思性研究要求研究者经历研究的全过程。同时这种研究过程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教育科学研究,而应将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核心之一。具体来说,在工作室中,骨干教师的研究经历了如下的过程:明确问题——学习交流——反思实践——形成成果——应用再反思。而每次的活动,教师都处在“研究过程”的一个结点上,同时在研究中将学习、反思、实践等整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过程中,研究不再是培训的一个点缀品,也不再是和学习、实践相脱节的部分。

这里不妨列举明确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仅仅提出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专题是不够的,必须经历一个不断揭示专题的内涵,不断明确研究的原则,不断细化研究的方向,最终确定清晰的研究问题的过程。为此,工作室成员共同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步形成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内涵的共识;明确研究原则的“小区原理”:既要有对“小区”(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研究)的整体规划,但在“具体施工”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早日建立起“地标式的建筑”;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提出了五条可能的研究方向;最终确定了小组研究主题。

(三)坚持群体自组织的“主动性”的研究

1. 建立工作室,形成学习共同体。

工作室与以往培训的主要不同是在共同的研究兴趣下,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个性化的研究。因此,工作室的建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本工作室非常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明确了本工作室的两个核心词: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自组织。并且明确了研修目标。

2. 进行前测,更加了解自我。

为了更好地相互了解,使得整个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前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基本情况;教学科研读书基本情况;骨干教师的作用与困惑;对整体把握的认识。

3. 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加深对整体把握的认识。

在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工作室的成员又学习了2006、2007年骨干教师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工作室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向。在对五个研究方向已有成果的继续梳理下,工作室成员确定了研究课题,分小组开展了课题研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群体自组织除了是工作室确定的理念外,还需要机制保证。为此,工作室确定了调研成员需求机制、成员参与策划工作室运作的机制、成员个性化指导机制、成员交流互动机制、成员成果及时转化机制、成员建议及时反馈机制。

摘要:文章提出了研究在骨干教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出骨干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研究”特性:实践动力性研究、系统反思性研究、知识整合性研究、群体自组织研究。在此基础上,以2008年北京市小学数学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中专题研究工作室为例,探讨了专题研究工作室的定位及培训过程中的“研究”特性。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学习,研究特性,专题研究工作室

参考文献

[1][美]R.J.斯腾伯格,J.A.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李志厚.西方国家教师学习研究动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8).

学习特性 篇8

一、重视能动特性, 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数学学科作为具有一门基础知识学科, 具有较强逻辑性、严密性、抽象性和广泛的联系性, 给人以抽象、深奥的感觉。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 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解答知识的欲望。新实施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创新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潜能和欲望, 就必须在深刻研究教材教法, 认真研析学生认知习惯的基础上, 按照教学活动的“三维性目标”原则, 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发展性、生活性等特点, 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衔接, 创设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境氛围, 实现学生身心自觉主动融入教学活动。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性质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设置“学生选择三根小木棍动手拼接三角形”的动手情境;在“勾股定理”知识教学时, 教师可以讲述勾股定理的发展史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实现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如在进行因式分解练习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 小组找茬”的形式, 将学生定位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知识。

二、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独立存在的客观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而学生有所处的学习环境, 自身的学习习惯, 已有的学习品质等方面有所不同,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所谓“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新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 实现的是“人人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人人学习品质获得发展”的“发展性”教育理念。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过程中, 时刻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和“立脚点”, 设置具有梯度性问题,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一次函数巩固练习时, 教师可以针对后进生设置“已知y=x+5/3+x, 当x=2时, y=;在函数y= √ (x-2) /x-2中,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问题;对中等生提出“已知点Q与P (2, 3) 关于x轴对称, 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Q, 且与y轴的交点M与原点距离为5, 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问题;对优生提出“有两条直线l:y=ax+b和l2y=cx+5, 学生甲解出它们的交点为 (3, -2) ;学升因把c抄错而解出它们的交点为 (3/4, 1/4) 试写出这两条直线的表达式。”练习题,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向难题冲锋, 获得更大进步。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层次性、梯度性教学方法, 让不同学生得到练习和活动的机会, 实现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三、发挥探究作用, 提供探究问题, 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古语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 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对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生活, 提升自身素质, 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如在中点四边形知识教学时, 教师出示了探究目标认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研究中点四边形, 总结图形的内部联系。然后创设出 “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有什么特点?”问题情境, 接着指导学生按照独立解决探究情境——画图并猜测探究情境——讨论探究情境——解决探究情境——总结概括中点四边形和什么有关, 归纳解决“为什么”的一般办法, 最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得出问题的结果。教学中, 教师通过此项教学方法, 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将学生主题特性充分进行激发,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和有效提升。

摘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内在特性, 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显著提升。

学习特性 篇9

项阐述。﹄能力

特当前浪潮席卷, 整个初中教学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 性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开展切合教学特点, 学实, 已成为现学生

文/广大初中学科教师, 特别是初

提陈婷婷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和现实任务。学习能力的高低作为学生学习升效能的重要保障, 已引起初中学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 初中在新课习学习能力这一目标数学教师围绕培养和, 树立了与提升学生能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采用了切和科学完备力的以影教来响学, , 策由教略于师。受在但传教众统学所教中周学往知理往, 念将长的学期

生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水准的重要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形成了一种“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

程”的教学模式, 致使学生学习内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培养, 学习能力得不到切实锻炼。近几年来, 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 借助先进教学理念,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现将自己所运用的一些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一、紧扣学科生活特性, 注重学生内在学习情感的培养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性的教育学科, 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它来源于生活, 又时刻服务于生活。通过对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分析和研究, 发现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生活特性,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寻到数学知识的“踪迹”。而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 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 容易产生波动性和往返性, 但学生对身边现象充满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 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在帮手, 是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首要条件。因此, 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就要将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作为前提和条件, 能够紧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 在研究分析教学知识点内容基础上, 抓住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性和趣味性, 设置出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耳闻目染的情境中, 通过感知、体会, 从内心产生内在学习激情, 实现良好学习情感的有效激发。

如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抓住“勾股定理”深渊的历史性, 向学生讲述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和培养, 从而自主进入到勾股定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又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 可以抓住生活中与一次函数关联密切的生活实例, 设置出体育项目中的“跳远”这一问题情境,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次函数的浓厚生活性, 内心产生“共鸣”, 从而实现能动探究新知的积极情感, 打下有效学习的情感基础。

二、紧扣问题发散特性, 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型人才更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智力支撑。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智力发展的效能。古语云:“思而不学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的概括和知识点的体现, 在其形式上、解答上都表现出数学学科的多样性特点。因此, 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抓住数学问题在形式上的多变性、解答方式上的多样性和解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等特性, 设置出具有发散特性的数学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找寻和挖掘问题中的丰富知识内涵和多样解题方法, 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思路中, 领会解答类型问题的根本要领, 让学生在分析中明确解法, 在辨析解法中掌握要领, 从而有效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

问题:当一枚火箭竖直向上发射时, 它的高度h (m) 与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h=-5t2+150t+10表示, 经过多长时间, 火箭到达发射的最高点?最高点的高度是多少?

上述案例, 是教师在教授“二次函数”知识点时, 所设置的一道练习题, 通过对这一练习题的分析, 发现该问题案例实际是一道具有“发散”特性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进行该问题教学时, 先让学生对问题条件进行分析, 找寻出问题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联系所学内容, 思考解答此类知识的一般解法, 再让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 学生在解答中根据“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进行了问题的解答, 最后教师进行指导评价, 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三、紧扣评析辨别特性, 注重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具有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 在新课程标准中进行了鲜明的阐述。学生作为具有社会性、自然性的社会群体, 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表现出能动的探索实践的能力和水平。由于传统教学模式, 忽视学生能动特性, 不能提供学生探究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导致学生探究的欲望得到压抑, 探究的能力受到限制。因此,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 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用问题辨析指导特性, 设置对学生进行有效问题评价辨析的适宜环境,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辨析评价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解答和观点, 阐明自己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让学生把问题辨析评价的过程变为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促进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总之,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需要学生经过长期的积淀, 才能逐步实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按照新课标要求, 遵循科学教学理念, 抓住教学要素特性, 实施有效方式,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摘要: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实践探究, 是新课标下学生所应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 他是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作者按照新课标要求, 并结合实践体会, 从三方面对如何提升学习能力进行了简要阐述。

学习特性 篇10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设

陈伟和张旭梅[1]认为, 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文化相容、资源依赖及知识距离是衡量供应链伙伴特性的主要方面。叶飞和徐学军[2]认为, 供应链上各企业是否具有相似性的企业文化、互补性的资源、一致性的企业经营目标及在运营方面上是否具有协调性, 是衡量供应链伙伴特性的主要方面。资源依赖理论强调, 为了避免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 组织之间建立稳定性、紧密性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外部组织获取互补性资源, 以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2]。陈伟和张旭梅均认为, 知识距离是指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在知识基础方面的距离和落差, 落差和距离与知识转移的难度成正比。质量管理实践指企业为了达到改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成本的目的, 推行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和计划, 其构成要素包括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和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3]。March[4]将组织学习分为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 提出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内涵。

(一)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文化相容促进各方创新有价值的新知识, 使各方的知识创新不偏离自身的认知、文化体系、制度、价值观念, 领导根据战略计划、员工认同检验和甄别彼此的新知识, 促进接受、产生和创新新的知识[5], 促进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企业间资源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承诺, 增强彼此之间关系质量, 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 共同协作处理问题, 共同促进已有技术的利用和实践, 促进利用性学习;与网络中成员的合作拓宽可靠性和互补性信息的获取渠道, 寻求和探索新的知识源, 整合知识, 促进探索性学习[6]。知识距离减少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重叠知识和相似知识的数量, 增强彼此间知识转移的难度, 降低知识流动速率和各方的知识挖掘能力, 不利于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故提出理论假设:

假设H1供应链伙伴特性SPC促进探索性学习TS、挖掘性学习WJ。

假设H1a文化相容CS促进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假设H1b资源依赖GR促进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假设H1c知识距离KD不利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二) 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 (领导重视、员工参与、供应商关系、重视客户) 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间关系[7]:领导重视质量管理实践,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促进职能部门、参谋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沟通合作, 利于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积极地与客户、供应商保持密切的沟通, 在获取客户需求信息基础上进行内外部交流, 深入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促进知识创造[8], 利于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 (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统计控制与反馈) 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7]:注重质量管理实践, 理解和掌握客户需求, 积极吸纳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 将质量和客户需求嵌入到产品设计中, 探索新的市场空间, 促进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9]。Easton和Jarvell[8]认为加强流程管理、统计控制与反馈活动, 便于企业减少浪费和过程波动, 降低存货和废品率, 缩短生产周期, 改进技术, 促进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故提出假设:

假设H2质量管理实践促进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假设H2a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TMPS (领导重视、员工参与、供应商关系、重视客户) 促进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假设H2b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TMPH (产品设计、流程管理、统计控制与反馈) 促进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三) 供应链伙伴特性、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

相容的文化促使企业间具有相似性的价值观念、管理风格、经营目标与经营理念, 增强彼此之间沟通的意愿, 形成关系承诺, 促进合作企业共同企业质量管理实践[10], 利于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相容的文化、资源依赖和较小的知识距离深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增加双方创造性磨合和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 鼓励和驱动双方共同进行质量管理实践, 促进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另外, 知识距离过大, 不利于制造商企业各层次成员与供应商、客户的沟通和合作学习, 不利于实现彼此隐性知识的融合、渗透及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新方案[11], 不利于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故提出假设:

假设H3质量管理实践是供应链伙伴特性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假设H3a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和质量实践软要素分别是文化相容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假设H3b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和软要素分别是资源依赖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假设H3c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和软要素分别是知识距离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间的中介变量。

根据理论假设, 提出基于供应链伙伴特性和质量管理实践的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的触发机制, 见图1。

二、实证检验

(一) 问卷发放及数据获取

调查问卷采用七分制李克特等级量表。以制造业供应链为研究母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向制造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发送493份调查问卷, 回收403份, 剔除数据明显失真和信息不完整等无效问卷63份, 合理问卷340份, 问卷有效率68.97%。被试中男性占58.82%, 女性占41.18%。被调查的企业中, 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为主, 国有控股企业160份, 占47.06%;私营企业140份, 占41.18%;三资企业40份, 占总数的11.76%。

(二) 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本问卷总量表Cronbachα均大于0.7, 分量表Cronbachα均大于0.6。KMO均大于0.6, , 公因子累积解释总方差百分比均超过了50%, 各变量的因子载荷也均大于0.5, 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 实证分析及假设检验

未加入变量质量管理实践时, 根据MI值生成最终的体现供应链伙伴特性和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显示, 文化相容与探索性学习 (β=0.375, p<0.001) 、挖掘性学习 (β=0.301, p<0.01) 都显著正相关。资源依赖与探索性学习 (β=0.293, p<0.01) 、挖掘性学习 (β=0.295, p<0.01) 都显著正相关。知识距离与探索性学习 (β=-0.171, p<0.01) 、挖掘性学习 (β=-0.168, p<0.01) 都显著负相关。假设H1、H1a、H2a、H3a成立。

根据图1框架, 加入质量管理实践, 构建初始的结构方程模型, 依据修正指数MI修正和完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 得到经调整合格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经见表1-表2, 修正成功后的拟合优度指标均满足要求 (χ2/df=2.783, GFI=0.922, NFI=0.953, TLI=0.924, RMSEA=0.046) 。表3中包括四个含有完全中介变量、含有部分中介变量和不含中介变量的嵌套模型, 互为嵌套关系。依据简化模型的选取原理, 指标GFI、NFI、TLI、RMSEA和ΔAIC的数值区间、变化范围以及Δχ2<6.63的筛选准则, 拒绝含有部分中介变量和不含有中介变量的模型及对应的作用路径, 接受体现中介变量为质量管理实践的供应链伙伴特性、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的理论框架。

三、结论

假设H1、H1a、H2a、H3a成立。表2和表3的假设检验结果显示H2、H2a-H2b、H3、H3a-H3c成立。根据假设检验结果, 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文化相容、资源依赖显著促进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 知识距离显著抑制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质量管理实践软要素分别是文化相容、资源依赖、知识距离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第二, 文化相容、资源依赖显著促进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 知识距离显著抑制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质量管理实践硬要素分别是文化相容、资源依赖、知识距离与探索性学习、挖掘性学习关系间的完全中介变量。

参考文献

[1]陈伟, 张旭梅.供应链伙伴特性、知识交易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11) :7-17.

[2]叶飞, 徐学军.供应链伙伴特性、伙伴关系与信息共享的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9 (4) :115-128.

[3]熊伟, 奉小斌.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1-13.

[4]March I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 (1) :71-87.

[5]Marianna Makri, Lane Peter J.A Search Theoretic Model of Productivity, Science and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 2007, 37 (4) :303-317.

[6]窦红宾, 王正斌.网络结构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利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 2011 (3) :15-25.

[7]李军锋, 曾德智, 龙勇.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1 (1) :1-11.

[8]Easton G S, Jarrell S L.The Effect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98, 71 (2) :253-307.

[9]Chase R B, Aquilano N J, Jacobs F R.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M].Mc Graw-Hill, Boston, 2000.

[10]张利斌, 张鹏程, 王豪.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与知识整合效能:人-环境匹配视角的分析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5) :78-83.

谈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与传播特性 篇11

作为一种实时信息传播共享的网络媒介, 微博是当前生活快节奏下人们获得存在感、传递人生感悟的社会交际平台。微博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简单化。语言源于生活, 且在生活中不断发展, 并受到时事、热门事件的影响, 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和风格。但微博语言与传统的网络交流语体又有所不同, 其不需长篇论述, 也非教条式的说教, 而是瞬间感悟最真实的表达, 简短而有力。同时, 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语言技巧不受限制, 不必刻意编排内容, 不用拘泥于语法构成, 因而使更多用户热衷表达, 愿意“发声”, 也使“草根”阶层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满足了一般社会人都渴望被关注的潜在需求。

2 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

综合分析微博语言的语法特性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语法、语句和句式。首先, 微博语言大多是有感而发, 多不考虑句子语法;而官方微博相对语言更规范, 多使用主谓句。例如, 个人微博多出现“太牛了!”“别闹, 都傻了”这些非主谓句;而且, 常常句子成分不够完整, 如“记得电邮我”等。其次, 微博句子语序通常都是不规则的, 倒装句居多。由于微博技术要求低、字符限制, 对微博用户的汉字组织水平没有太大要求, 多为及时信息, 不会有太多斟酌, 大多以通俗化、口语化为主。例如, “快到了都”“开动先吧”“五点半顶多”“太夸张了吧你!”等。

3 微博语言的传播特性

3.1 话语风格别树一帜

微博用调侃、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表达着用户的想法和意愿, 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其信息不仅话语风格简洁、诙谐, 且使部分生僻字得以“复兴”。生僻字因可辨度不高, 常造成交流障碍, 影响词义表达, 因而日常较少使用。而微博语言传播中, 汉字的原本指代含义得到了放大, 表意也更丰富有趣。有的用户为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表意丰富的汉字以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如“囧”字, 本义“光明”, 而微博用户看重了其象形之意, “囧”字中的大囗=脸型, 八=两个下垂的眼睛, 小口=张开的嘴巴, 像是人们受到惊吓后的表情, 从而用“囧”字表达郁闷、悲伤、尴尬的情绪, 如此解读相对原意更加生动形象。此外, 还有部分词组也被微博赋予了更多新意, 如“白富美”“高富帅”一类词组表现了对男性女性自身条件优越的极度赞美;“喜大普奔”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打包组合, 表示一件让人极度欢愉、欲共同分享、相互告知的事件等。这类由微博创造出的新派词语组合, 使语言张力更加凸显。

3.2 衍生词汇千奇百怪

随着现代语言的不断变化发展、更新换代, 用户对新词新意的追逐可谓乐此不疲。微博用户也耗尽心思, 大量挖掘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语言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从而衍生出了大量新颖词汇。例如, 称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男性为“伪娘”;称在KTV爱唱歌的人为“麦霸”;称不修边幅、足不出户且热衷研究自己爱好的人为“御宅”;称热爱户外登山探险运动的人为“驴友”;对某一方面非常擅长、出类拔萃的人为“达人”;经常使用的衍生词汇还有“潮人”“熟女”“愤青”“菜鸟”“负翁”等。追求新意一直以来都是微博用户所分外热衷的, 他们志在微博语言传播中对旧词新意和旧词新用的不断挖掘和探索, 为语言的词义增加了更多、更新的元素。

3.3 类比模仿层出不穷

微博语言传播中用户通常倾向于用调侃、恶搞和模仿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热门事件为例, 这类事件不仅能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对微博语言也有很大影响, 模仿句型层出不穷。例如, 某演员被爆出背离婚姻忠实的事件, 当事人的回复迅速在微博蹿红, 如“周一见”“且行且珍惜”等词语被竞相模仿, 有人发微博称:“吃货虽易, 减肥不易, 且行且珍惜。”此外, 影视作品在微博语言类比模仿中也有所体现, 如《甄嬛传》的热播让微博用户推出了所谓“甄嬛体”:“本宫方才观夜空明亮, 繁星闪闪, 想必明天天气肯定是极好的, 私心想着若能出去游玩, 定能心情愉悦, 这倒也不负恩泽。”不同语言变体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风格各异, 如填词一样各展所长, 诙谐之余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表达渠道更为宽广。

4 结语

微博语言的传播加速了社会消息的分享与流通, 弥补了普通大众语言组织上的空白, 赋予了每一民众展现自己的平台。但也存在一定诟病, 语言的使用混乱和不当将造成文义曲解。为此, 仍需不断研究, 总结规律, 及时清理微博中的“语言垃圾”, 严格规范语言引导, 保障微博语言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宇.试析微博传播中的言语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 37 (3) .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英语教学下一篇:网络文件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