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法研究新进展

2024-05-20

程序教学法研究新进展(精选10篇)

程序教学法研究新进展 篇1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R.M.加涅将教学设计界定为系统化 (systematic) 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任何组织机构, 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因此可以看出, 教学设计不是单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 它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包括分析、设计、设计评价全过程。

教学设计技术本身具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首先,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 有系统方法理论;其次, 分析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 包括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后, 随着科学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而产生的丰富的教学手段技术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的补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 教学技术理论甚至反过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学与教的过程, 如现在国内外风靡的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 、慕课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 , 信息技术使教学从电化走向信息化。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可以由下图1所示, 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共为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起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 行为主义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是反对行为主义的, 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建构主义则基于情境、基于社会文化背景。与建构主义有关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外语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几乎涉及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最多, 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中国知网中“多媒体”为关键词的英语教学设计论文与论文总数的比例达, 约14%) 。

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源于三大学习理论的, 图2为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成学, 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在西方研究比较多的是二语习得理论, M.S.Troike在《二语习得导论》分别从语言学、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大角度来解释二语习得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语教学设计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从最初相对简单的语法—翻译教学, 发展到一个整合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和管理的多维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左右逐渐成熟的二语习得理论使得英语作为二语 (second language) 和外语 (foreign language) 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具体的理论依据。其应用和理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场国际化的行动, 遍及各种级别学校的课堂学习以及专业教育。本文尝试从英语教学设计的三大主线来粗略总结最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

1. 体现差异化, 因材施教———认知心理学为主线。

国内:主要是在班级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 如小班教学、作业分层、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等。其中基于多元智能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 探讨了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在项目教学法中的现实化。研究认为不能单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而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 而应重点培养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形势下, 多元智能理论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会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思路, 从而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外: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认知心理学, 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 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 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的符号中介、最近发展说、内化学说都在二语习得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主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二语教学设计作为主要方向, 如David Numan在《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一书中阐述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 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等一系列方法技术。国外许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辅助方法从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作用来编排教学程序和内容, 促进学生高效地习得英语这门外语, 如TOMAK·N·Ercan在土耳其两所小学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和土耳其语有意义地混合在一起, 类似我国香港等地, 一句话中中英文夹杂, 结果表明土耳其的小学用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 特别在人称代词和be动词的学习上。

2. 关注情境, 基于问题解决———建构主义为主线。

国内:中国知网以“英语教学设计”为标题的学位和期刊论文, 关键词含“任务学习”、“情境”、“互动”、“交际法教学”等与建构主义相关的词语的论文数量占 (约26%) 。

“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研究是这类研究的主力, 因为其更具实践性, 许多一线英语教师倾向于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英语教学期刊中任务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占13% (不完全统计)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交际法教学”更是今年来流行于中国英语教学界的话题,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伊娜曾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做过一个调查, 了解交际法在中学的使用情况以及教师对交际法的了解程度, 结果发现82%的老师认为交际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法, 超过半数的老师自认为是在使用交际法。国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自诞生之日起迄今已有四十多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80年代中期趋于成熟, 其标志是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的出版。在基本理论趋于稳定和完整的前提下, 近二十年发展迅猛, 在世界语言学发展潮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英语教学设计方面则表现为主流的教学设计方法———交际法教学, 如John Munby的《交际法教学大纲设计》, 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 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近年来, 在国外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非常盛行, 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 掀起又一潮改革大浪, 全面刷新人们的师生观、教室观 (教室不再拘泥于学校, 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网络) 。在下文的第三点将具体介绍最新动向。

3. 网络技术用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应用带来新活力。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 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发展, 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国内外的教学设计研究近年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教学技术运用及研究。2013年国际英语教学会议的主题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用于英语教学游戏设计”。2014年在阿拉伯国家召开的第四次国际英语教学会议则将语料库作为E学习的内容, 网络应用于英语语料库的研究。近来风靡教学界的“翻转课堂”, 重新转换课堂内外时间的安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 教师则采用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共同研究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 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身经验建构知识体系。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而“魔灯” (MOODLE) 则更进一步, 它是依据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管理系统软件平台,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相互协作, 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翻转课堂又催生了“慕课” (MOOC) , 即大规模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最初是国外大学开始尝试制作由知名教授讲课的视频开放课程, 以后发展迅猛, 以至于现在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MIT) 成立的EDX所提供的免费开放课程, 已经吸引了大约6000名大陆学生。我国也积极致力于抓住国内教学阵地, 清华近期将开发30门新一代在线课程。2013年7月,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MOOC”平台Coursera。

三、未来研究趋势

随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学理论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特别是一线教学工作者着手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研究。近年来, 我国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在宏观层面上, 探索课程领域的理论发展走向;同时对学科教学设计统整评价、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等课题进行探究。 (2) 微观层面上, 基于新课标, 从目标倒推教学内容的设计改革;细分英语学科部门如普通和专门英语等。 (3) 对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 探讨前沿课程理论与课题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 英语教学课堂将会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丰富, 借助现代技术的帮助, 积极参与并赶超国际上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实践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美国芬瑟曾写过一本著作《学校是一段旅程》, 其实, 教学也是一段旅程。教学设计则是布局:我们如何带领学生在获得知识 (经验) 的旅途中比较顺利高效地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需要完善制定出行目标、路线、时机、方式等。在教学之旅, 不同的教学设计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情”, 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就可能让学生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景”。在学习之旅, 教师和学生都是风景的领略者, 导游者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环境自身, 而学习者对意义进行个人或社会合作建构以及解决问题, 其内容纵向涉及问题解决的不同过程, 横向涉及不同的问题解决类型, 将二者融于一体, 并在一个框架之中整合出现了一个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为理论与实践搭建桥梁。日本学者以“未来的英语教师———一名充满革新、基于网络多媒介环境的研究型英语教学者” (My English teacher-An envo-lutionar, web-based, multi-Agent environment for Academic English teaching.) 为题, 勾画出当今时代英语教学的新变化以及对英语教师的挑战。未来英语教学设计研究也将着手于这种新变化下的重新整合。

摘要:21世纪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领域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飞速发展, 教学设计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国内外对教学设计研究多方面、多层次, 本文尝试从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学者以及教学一线人员的研究结果出发, 按三大主线索分析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分野, 并指出英语教学设计研究将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核心走向教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英语教学设计,认知心理,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整合

灵芝治病研究新进展 篇2

我国有很多关于灵芝仙草的传说,嫦娥就是因为服用灵芝而长生不老,并住进了月宫;据说武夷山彭祖活了760年貌似童颜,不见衰老,是因为他服食了灵芝仙草,故史称他的养生之道是“茹芝饮瀑,循迹养生”。传说灵芝的生成是千年灵精集地间之正气,集日月之精华,藏龙卧虎之地灵,集九星之星光,历经数亿万年后灵芝精现身,从而成为不死仙草。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对灵芝的功效有详细的极为肯定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灵芝的药理成分非常丰富,其中有效成分可分为十大类,灵芝对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治病种,涉及心脑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呼吸、运动等各个系统,尤其对肿瘤、肝脏病变、失眠以及衰老的防治作用十分显著。灵芝作为药物已正式被我国国家药典收载,同时它又是国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无毒副作用,可以药食两用。

灵芝,全名是灵芝草,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但现代文献及所见标本,多为多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性味甘平。紫芝主要含麦角甾醇、有机酸、氨基葡萄糖、多糖类、树脂、甘露醇和多糖醇等麦角甾醇、树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类,又含生物碱、内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

《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谓紫芝“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谓赤芝“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成仙。”近年来,对灵芝草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临床报道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糖尿病马来西亚的灵芝临床研究表明,服用灵芝提取胶囊(1g,3次/日)与对照组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相比;结果具有相同的降血糖作用。另据上海瑞金医院对6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报告显示、灵芝与降糖药合用降糖作用好于单用降糖药。

灵芝中的水溶性多糖,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灵芝降血糖之原理是由于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抑制脂肪酸的释出,可改善血糖、尿糖等症状。市面上的灵芝保健食品,已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

目前的降糖药只能单纯的降糖,还解决不了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病变,血脂升高等并发症,而灵芝不仅仅有降血糖作用,更重要的是,灵芝的降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保肝等作用能够防止或治愈糖尿病的合并症。

失眠《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国两本经典的中药专著)记载:灵芝能“安神”、“增智慧”、“不忘”。现代研究发现灵芝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灵芝制剂对神经衰弱、失眠有显著疗效。一般用药后10~15天即出现明显疗效,表明为睡眠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晕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强。属气血两虚者疗效更好。对于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备佳品,国家药典中,灵芝就是有效的安眠宁神之药。

高血压灵芝的各种制剂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降血压效果,尤其治疗老年高血压有一定疗效。同时,灵芝能延长和稳定其它降压药物的效果。能降低血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及β-脂蛋白,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之形成,对高血压、心肌梗死及脑栓塞均有预防作用。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用钙拮抗剂比如尼莫地平,或者是卡托普利,治疗1到2个疗程后发现,血压基本上不动或者动得非常小,在临床连有效的标准都达不到。再对这部分人用灵芝胶囊对照观察发现,不但大部分血压降了,且血黏度降低了,血液流变学改善,血脂降低等。

高血脂灵芝在降血脂方面比较突出,临床试验均表明,灵芝提取物(腺嘌呤核苷、灵芝酸等)具有抗凝和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从而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肝炎北京大学医学部灵芝研究室早在70年代就证明了灵芝的保肝作用,90年代初期台湾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灵芝对多种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无论在肝脏损害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服用灵芝都可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灵芝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慢性肝炎,灵芝可明显消除头晕、乏力、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并可有效地改善肝功能,使各项指针趋于正常。所以,灵芝可用于治疗慢性中毒、各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障碍。

免疫因素是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灵芝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能力,能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免疫抗病毒功能。

另外,灵芝与其它药物合用不仅仅可以增强药物作用,还可以减少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

支气管炎和哮喘灵芝制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其中对虚寒型及痰湿型的患者效果最为显著。灵芝多糖能够提高免疫力,灵芝酸具有一定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又可有效防止反复的感冒,从而减少此病的复发。

冠心病临床研究发现,灵芝制剂能减轻或缓解心绞痛症状,减轻心前区闷痛及紧压感,改善心悸、气紧、水肿,并能减少其它抗心绞痛的药物用量,甚至可以完全停用相关药物,半数以上患者服药期间反映:食欲、睡眠、精神好转,降低血甘油三脂有较好疗效。在用灵芝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发现在冠心病改善的同时,伴随的心律失常也随着好转和消失。

肿瘤

自身免疫功能的低下或失调,是肿瘤之所以会发生并扩展的重要原因。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启动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灵芝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灵芝提取物具有提高免疫、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为化放疗增效减毒、抑制肿瘤等功效,在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了公认,世界范围内灵芝抗癌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尤其在中国使用率很高。

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多数是身体对外源性过敏物质过强的免疫反应造成的组织损伤,比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部分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直接攻击自身组织器官,比如红斑狼疮、甲亢、多种顽固性皮肤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萎缩性肌肉强直症,硬化症等。灵芝提取物对免疫是一个平衡调节作用,对免疫过强的可以抑制,对免疫力低下的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可以消除内部的免疫紊乱,保持机体自身的稳定。实验证明:灵芝可阻断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于目前治疗较困难的变态反应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部分对抗因长期使用激素而出现的毒副作用。

延年益寿灵芝能补五脏,尤其是肝肾精气。现代研究发现灵芝所含的多糖、多肽、SOD等有着明显的延缓衰老功效。此功效主要基于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调节代谢平衡,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抗自由基作用。灵芝多糖能显著促进细胞核内DNA合成能力,并可增加细胞的分裂代数,从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

美容作用民间称灵芝为“长生不老”药,主要在于它具有养颜护肤之功效,能延缓人体衰老。灵芝能保持和调节皮肤水分,恢复皮肤弹性,使皮肤湿润、细腻,并可抑制皮肤中黑色素的形成和沉淀,清除色斑、使头发增加光泽等功效,因此用灵芝制成的各种美容制品亦成为护肤美容中的新贵。若与内服灵芝合用,标本兼顾,对全身肌肤都可起到滋润和保护作用,可令全身肌肤光滑细腻。

除此之外,灵芝还有其它众多卓越的功效,如可刺激骨髓造血,升高白血球,提高对各种不良环境(壹口高原缺氧等)的耐受性,以及可抑制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流产;此外对视网膜色素变性,脑发育不全症等,灵芝都具有很明显的临床疗效。

灵芝治疗的疾病。大部分为老年性、顽固性、退化性的疾患。服用时应注意两点:

(1)内服研末或浸酒,每次2~3克。现代多改为片剂,每次3~4粒。每日3次,或用针剂,肌肉注射,每日1~2次。忌超量,因实验表明:大量则发生副作用,能使动物致死。

程序教学法研究新进展 篇3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外语教学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元认知 (Flavell1979) 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包括学习者在不同场合掌握的各种知识技巧时对其认知过程所作的了解和认识, 它是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即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和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元认知监控是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 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反馈, 和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元认知的三方面相互区别又相联系, 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体验和监控的基础, 元认知监控的每一步又使个体产生新的元认知体验。

为了梳理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研究, 本文基于在1996~2008年间国内13种外语类期刊上检索到的41篇文章和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 从元认知 (理论整体)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策略四个方面对国内研究分析。

一、元认知

1.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借鉴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 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把元认知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 探讨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元认知能力训练有助于语言学习水平的提高, 随着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日益重视, 元认知在外语学习中将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刘培华1998) 。

2.元认知能力培训

论证探讨其培训的必要性、途径、步骤以及培训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将元认知训练纳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采用直接和明确的方式进行等。培训主要遵循学前的意识培养、学习行为的执行控制、对学习的评估与调节三个步骤。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强元认知知识、结合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的眼认知策略培训。

另外, 还有国内学者探讨元认知的理论构成, 如吴红云、刘润清 (2004) 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研究中发现, 写作元认知由元认知主体评估、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任务评估三大要素构成。

二、元认知知识

国内外语教学中的元认知知识的研究不多, 检索到的41篇中此主题的文章只6篇, 是微观研究。研究视角有外语学习者元认知知识的水平状况、培训以及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数目少, 结论各不相同, 主体研究没有形成。

三、元认知体验

吴红云 (2006) 探索写作元认知体验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结果表明元认知体验主要有积极和消极体验两种。促成积极体验的主要原因是熟悉的作文题材和教师肯定性的批阅;导致消极体验的主要原因是构思困难和语言表达困难。调查表明消极体验通常伴随对自己写作能力的否定性评估, 而积极体验通常伴随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肯定性评估。写作元认知体验与作文成绩和语言水平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四、元认知监控

1.元认知监控情况与学习成绩

研究发现学生不经常使用元认知监控, 其使用在程度和内容上存在差异。使用最多的是自我管理、注意力安排、目标与计划, 最少的是评价类。元认知监控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 (刘慧君2004, 张萱2005) 。

2.元认知监控培训

此类主要关于培训的方式和效果。培训采用知识讲授和元认知监控运用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 元认知监控训练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监控意识和学习能力 (潘黎萍2006, 纪康丽2002) 。部分研究探讨元认知策略的培训步骤和内容, 结论与于元认知部分相似。

3.其他研究

郑敏 (2000) 认为有必要对元认知监控的涵盖内容重新诠释, 完善O‘Malley、Oxford等人的学习策略分类的框架, 提出元认知监控与其他学习策略是上下位而非并列关系。学习者监控的对象不仅直接针对学习过程本身, 而且针对间接的学习策略。

五、问题与不足

从元认知构成的三方面看, 对三者进行割裂研究, 且关注失衡。其中元认知监控的研究最多, 达到18篇, 元认知体验的研究只有一篇。情感因素是影响二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及其与元认知另外两方面的关系, 应该重视对元认知体验的研究。元认知的三个方面统一在同一认知过程中, 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目前研究止于三者的割裂研究, 未注意到其关联性。

从研究层面看, 面宽点少, 深度不够。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外语学习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元认知理论整体、元认知监控研究。以元认知知识为例, 元认知知识包括个人、任务、策略知识, 现有研究未涉及元认知知识的次级层面。

在研究方法上, 非材料性研究偏多, 少实证研究。非材料性研究占到16篇, 实证研究多调查研究, 少实验研究, 研究涉及的变量少。研究对象集中在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历时较长的发展研究不多, 未能揭示元认知及其对外语作用的发展规律。

总之, 近十年中国内研究呈上升趋势,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随着学习者主体在外语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的支持, 元认知这一呼应自主学习的课题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可以预测, 元认知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范围将不断拓宽, 研究的内容将逐渐深化;研究方法将更为科学、规范、质化研究、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将会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研究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纪康丽.外语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 2002, (3) .

[2]刘慧君.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2) :24-26.

[3]刘培华, 周榕.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8, (4) :84-88.

[4]潘黎萍.元认知策略在二语课堂阅读中的可教性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 2006, (2) :49-54.

[5]吴红云.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3) :28-30.

[6]吴红云, 刘润清.写作元认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现代外语, 2004, (11) :370-377.

[7]张萱.基础阶段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59-62.

[8]郑敏.对语言学习策略分类框架的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2) :33-35.

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 篇4

重新认识现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既往研究已证实,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酮类等)、降脂药物和某些降压药均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但其作用特点及机制不尽相同。

格列酮类在本届年会报告中,多项研究涉及格列酮类药物(以吡格列酮为代表)的作用机制及特点。Mori等发现,降低血清胎球蛋白A是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之一。而Kutoh等的研究不仅再次证实吡格列酮能改善高胰岛素血症,而且发现吡格列酮还能纠正低胰岛素血症,即“双向”调节胰岛素水平。其纠正低胰岛素血症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或)恢复高糖毒性或脂毒性引起的B细胞分泌功能抑制有关。

α-糖苷酶抑制剂Ishii等用米格列醇短期治疗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发现不仅糖负荷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而且脂肪负荷后血甘油三酯水平也下降。长期(8周)治疗可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Itoh等发现,与其他ARB相比,替米沙坦用于治疗肥胖高血压患者能更好地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因此更适于患有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

探寻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新药物

Zhang等报告,用选择性腺苷A2B受体(A2BAR)阻断剂-ATL801短期干预糖尿病小鼠2天后,可明显提高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近来研究表明,大麻素受体拮抗剂利莫那班(rimonabant)可能通过减轻体重及内脏脂肪改善糖代谢,并能完全恢复其胰岛素敏感性;还有研究显示,抗肿瘤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可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但其作用机制仍未明确。

此外,Wang等发现,龙艾(artemisia dracunculus)L提取物PMI-5011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Lee等证明右旋肌醇(D-chiro-inosito1)具有增加葡萄糖摄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Hwu等用抗抑郁药物西布曲明治疗肥胖亚裔患者,发现能减轻体重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而且患者对该药有良好的耐受性。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

Kondo等用中强度电流刺激及热疗法(MET)治疗高脂喂养的小鼠,发现MET能上调小鼠肝脏、骨骼肌及胰腺中热休克蛋白72(Hsp72)的表达,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及B细胞功能。

非刺激性电兴奋胃方法的做法是在就餐时给予与胃不应期同步的电兴奋。Ludvik等对24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微创置入性胃兴奋装置TANTALUS-TM系统进行治疗,1年后患者血糖水平和体重均明显降低。

心理护理研究新进展 篇5

1 心理护理的内涵

目前对心理护理的定义仍缺乏一个普遍认可并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这不仅与文化背景有关, 也与各科之间护理工作的重点不同有关。一般认为, 心理护理应包括四个部分, 即护理的主体、护理的客体、护理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以及护理的具体目标[9]。几乎所有定义都是围绕这四个部分展开的。

1.1 国外的概念

国外学者在定义“心理护理”时往往先解释护理的实质和核心, 重视对于心理护理地位和作用的确立, 进而确定概念。美国对于心理护理的表述为“PsychiatricNursing-mentalHealth Nursing”, 认为它是在护理实践领域中开拓的一种新的、特殊的分支, 它应用人类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框架, 有目的的应用主体 (护士) 进行实践, 对于客体 (患者) 实际存在或潜在的精神障碍及其长期作用的不良反应做出识别和干预, 最终实现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状态, 促进精神障碍的康复, 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目标[10]。英国学者则认为心理护理是主体 (护士) 系统应用心理学方法,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然后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处理客体 (患者) 因疾病或损伤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最终为患者提供有实践意义的、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学关怀[11]。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心理护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体系不同, 美国的定义更强调人的一般特性, 主张应用人类行为学的理论框架, 而英国偏重于对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

1.2 国内的概念

中国学者对于心理护理的描述略有不同, 认为在中国中医的传统思想当中就有心理护理的思想, 认为传统医学当中, 强调“形神合一, 心神一体”的生命观, 构成了中医当中“整体恒动观”的重要内涵, 成为心理护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心理护理实践[12]。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将心理护理表述为“Psychologicalnursing”或“Psychologicalcare”, 对于其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13,14]。

2 心理护理的主要技术

尽管对于心理护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是主要的干预手段。目前对于国内外心理护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心理学方法进行归纳,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效改善患者的消极认知

认知心理护理过程中, 主要是指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态度、知识和观点[15]。在心理干预技术当中, 以Beck的认知疗法最具代表性。龙瑞芳[16]曾经应用认知干预技术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对患者认知缺陷进行干预, 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 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吴艳[17]等应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可有效纠正患者的自我丧失感、失去控制感, 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2.2 带动和影响患者的积极行为

心理护理过程中, 可通过心理护理知识以及护患双方的良好互动,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行为, 尤其在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中, 作用突出。余洁[18]对于90例进行放化疗的癌症患者进行行为干预, 通过介绍患者与治疗成功的案例之间的积极互动, 影响和带动患者的积极行为, 结果发现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不安的情绪, 加快了病情的康复, 也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吴玲玲[19]对于急诊创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采用了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等行为干预技术, 发现不仅有效地改善急诊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和负面情绪, 而且使患者学会了积极的应对方式, 促进其心理康复。

3 心理护理的应用领域

随着临床各科对于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整体护理理念的普及, 心理护理应用的范畴也在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临床各个专业, 现分别予以简述。

3.1 心理护理在内科的应用

刘晓东[20]对112例内科住院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结果发现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谭萍秀[21]先后对460例住院内科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 显示心理护理在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姚皆帆[22]对96例消化科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发现, 经过心理护理后消化科疾病患者的病情有明显改善, 可缩短治疗周期与住院时间。周定群[23]等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普遍存在态度消极甚至悲观、绝望, 通过心理护理, 包括对于患者本人的心理支持和对于家属的积极沟通, 能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 控制血糖, 促进疾病康复。李海燕[24]对140例冠心病患者的院外护理过程中实施了心理护理, 结果发现, 患者伴随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建议将心理护理由院内拓展到院外护理过程中来。马艳[25]对于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时发现, 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 增强健康教育的内容, 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因疾病恐慌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 使护理效果更为显著。

3.2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

精神科由于接诊患者的特殊性, 所以从内科中独立出来, 单独讨论。尚简[26]等对3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无条件积极接纳、带动患者积极融入社会以及普及精神病的科普知识等, 在出院1个月后进行随访, 发现心理护理可以增强患者对事物的客观性分析与观察能力, 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有效改善预后。谢立军[27]对80例产后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研究, 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包括明确导致产后精神障碍的具体原因, 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并做好围生期的预防工作等。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发现,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产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提高产妇的产后生活质量。张立玖[28]对89例神经症性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比较心理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和消除患者的心理行为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为神经症性障碍患者临床护理不可缺少的护理措施。

3.3 心理护理在外科的应用

王刚[29]等以196例行食道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于患者疗效的差异, 心理护理措施包括认知干预、暗示疗法、示范脱敏、音乐干预的联合应用, 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张云霞[30]对41例喉癌围手术期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在围手术期加强心理护理, 能减轻喉癌患者术后疼痛状况, 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景晋秀[31]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结果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颅脑外伤预后状况, 降低患者焦虑和疼痛程度, 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3.4 心理护理在妇产科的应用

朱红艳[32]等探讨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而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 结果发现研究组护理的总有效率及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 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预后效果。赵秀玲[33]对于产科住院的88例产后抑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发现,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张红[34]在对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研究时发现,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 通过暗示、转移以及分散注意力的方式, 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心理负担, 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并认为心理护理是妇产科手术患者整体护理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对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5 心理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马秀凤[35]等认为在儿科护理中应充分考虑患儿自我意识较强、乐于接受表扬、感情波动较大、自制能力较低等心理特点, 注意以尊重及关怀的态度对待患儿, 并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消除其紧张情绪, 使用轻松的语言及恰当的类比向患儿解释心理护理措施的应用, 减少其恐惧心理, 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付晓荣[36]认为, 儿科中实施心理护理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患儿本身, 还可以拓展到患儿家属。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 通过心理护理、心理支持以及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 使得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 对于患儿疾病的恢复起到良好的效果。张瑞红[37]则系统总结了儿科护理的工作特点, 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强调用心分析患儿和家属心理需求, 掌握心理护理时机, 适时进行心理护理, 才能确保心理护理效果。

总之,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和普及, 心理护理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因为疾病产生的消极情绪, 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38];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39]和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 促进护理人员的自我提高。

摘要: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对患者的心理加以疏导, 从而缓解患者的相应心理问题, 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本文系统总结了心理护理的内涵、心理护理的应用领域和相关的技术方法, 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程序教学法研究新进展 篇6

新读写 (New Literacies) 或多元读写 (Multiliteracies) 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概念是针对多元文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给英语等语言读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New London Group 1996;朱永生2008) 。近十多年来, 学者们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新读写研究:一是关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 二是研究语言以外的意义资源, 即“语言文化的多元”和“交际手段的多元”。

目前对多元化交际手段、意义资源的多模态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 吸引了大批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由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Len Unsworth主编的《新读写与英语课程:多模态视角》反映了这一研究潮流的新近发展, 2008年由Continuum出版社出版。该书汇聚了众多名家的精品, 同时也不乏新近学人的力作, 探讨了与新读写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包括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创作和叙述体的数码化以及对英语测试的重新考量等方面。

二、内容概览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 由十五章组成。第一部分 (即第一章) 勾勒了英语国家新读写教学的现状和全书结构, 第二、三章考察“早期读写学习中的多模态特征”, 第四至七章探讨“社会符号学视野中的文学类图文读物”, 第八、九章讨论“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新英语”, 第十、十一章阐述“对中学生英语回应语篇的重新思考”, 第十二至十五章则关注“英语课程测试面临的挑战”。下面介绍各章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英语教学中的新读写”由Len Unsworth教授撰写, 他指出, 目前一些英语国家 (如英格兰和澳大利亚) 已将新读写明确列入政府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信息交流技术 (ICT) (Andrew 2004) 已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他指出, 对“新读写”存在两种理解, 即“同化” (assimilation) 和“调适” (accommodation) 2。前者立足传统、常规的读写教育, 试图让新读写为现存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服务;后者则更具革新精神, 认为应该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新读写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同化观只关注语言以外制造意义的新方式, 而调适观还研究新的意义潜势和意义系统。作者还对全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定位, 即考察印刷体和电子语篇中的语言和图像在当前读写教育中的角色, 及其对读写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图文阅读中的文化知识互动设计”由悉尼大学教育学教授兼研究员Peter Freebody和昆士兰大学Bette Zhang Bin博士合作, 他们首先从符号学、认识论和互动分析等角度分析我国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字和图像资源在传授课本知识、构建文化关系中的作用, 指出教学中的图文设计具有“知识组织”和“课堂活动组织”双重导向。此外, 作者还对比了中西教育语境 (Baker&Freebody 1989) 中的“机构/公共—家庭”关系, 认为阅读学习为读者提供了“可读的”经验, 同时也为意识形态服务。

第三章“多模态语篇与幼儿读写能力的出现”是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副教授Jane Torr的研究论文, 同样关注早期读写教育。正如需要学习阅读文字一样, 图像阅读同样也需要学习 (Doonan 1993) 。Torr考察了24名儿童在与母亲或老师一起阅读图文读物时双方的对话互动, 包括叙述体中的情态变化、图像的显著性、儿童的情绪反应等方面。研究发现, 成人和儿童对图像意义的解读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这在阅读寓意深远的故事中尤其明显, 儿童阅读图像的方法反映了视觉“语法”意识的出现。图书本身和关于图书的对话都有助于语言发展和“视觉读写 (visual literacy) ”能力的培养。

建立一套能系统描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及其相互关系的元语言 (metalanguage) (New London Group 1996) 一直是多元读写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为此做了不少重要尝试和不懈努力。本书第四至七章关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正体现了新读写多模态研究中这一语法观 (Kress&van Leeuwen 2006) 趋向。

第四章“多模态儿童生态话语中的人类中心说和自然存在论”为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麦考瑞大学英语系教授John Stephens所作。长久以来, 关于生态环境的儿童读物大多以人类为中心, 故事中的自然物只为故事人物的生存发展服务。Stephens运用社会符号学理论, 分析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态为中心转变的多模态图书和环境保护短片的概念和人际意义特征。作者发现, 提倡环境保护的多模态语篇也具有强烈的“理解”和“关爱”的人性化主题特征, 语篇中不同模态的汇聚形成视觉衔接, 通过人的感知和对自然的关怀行动赋予自然价值。

第五章“儿童图书中色彩的作用:情调氛围的选择”一文由新南威尔士大学高级讲师Clare Painter博士所著, 文章关注的是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中色彩选择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营造情调氛围方面的作用。基于对50多本面向各个年龄段儿童叙事图书的分析, Painter建立了关于色彩的“情调氛围”符号系统网络, 发展出“明快”、“温暖”、“熟悉”等次系统, 并详细讨论了Piggybook故事中语篇展开时对情调氛围的选择, 指出色彩的运用不仅表达了某些概念意义, 从人际意义上看还体现了特定的情调氛围, 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回应有引导作用。

第六章“模态间关系与和解信息:双方的合力”由悉尼大学语言学教授J.R.Martin撰写, 文章运用社会符号学方法分析读物中的语言和图像资源如何抓住 (bonding) 读者、表达语篇主旨。Martin指出图文模态具有互补的特征, 比如语言中的主位推进等格律特征与图像中参与者的显著性和框线互补, 语言中的作格与图像中的矢量互补, 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与图像中人物情感的体现、色彩渲染互补, 投射、介入等语言特征与视觉聚焦互补, 等等。Martin指出, 必须联系语篇体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 社会符号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就是要归纳出各种语篇体裁中模态间的互补方式。文章还论述了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标化” (iconization) , 可以物化特定社会团体共享的价值观, 从而粘合 (bonding) 社会群体。

第七章“精明的混血儿:评价图标”由新英格兰大学Corinne Buckland博士与Andrew Simpson合作, 分析对象是被指具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文学作品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作者运用评价理论 (Martin 2000) 对比分析了该故事的纯文字版本、最初的插图版 (1976/1899) 和新近的插图版 (2003) 中语言和图像在价值观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并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的版本来进行文体、文化等方面的批判性读写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当前青少年在课堂外可以通过博客、个人网页、视频短片等形式进行网上多媒体创作。第八、九章考察了网络环境中的读写教学。第八章“引擎电影 (machinima) :多媒体3D叙述”由悉尼大学Angela Thomas博士撰写, 研究对象“Machinima”由“Mechanical Cinema”合并而成, 指的是运用游戏引擎制作的3D动画。Thomas考察了澳大利亚青少年使用3D动画制作工具Kahootz制作叙述体3D动画的情况, 重点放在符际共现、多模态密度以及两种符号意义不一致等情况, 认为符际不一致也是衔接的一种手段, 某种模态被前景化会产生多模态密度。

第九章“文学数码化表现形式的对比与创作:多媒体写作和元交际知识”是Len Unsworth的研究论文, 提出了“元交际知识” (meta-communicative knowledge) 和“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critical multimedia literacy) 两个概念, 认为数码化文学作品是发展儿童元交际知识的一种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数码化文学作品的符号学分析, 认为虽然青少年在电脑软件操作方面也许比他们的老师更熟练, 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可以一起共同探讨数码化的文学形式和传统的书面文学作品, 并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发展元交际知识, 即掌握多种符号系统的意义潜势、并培养策略性地运用这些符号系统的能力, 进而尝试对其他书面文学作品进行数码化再现, 从而发展批判的多媒体创作能力。

在当前的读写课堂教学中, 学生经常要对图文并茂的多模态语篇、电影等进行命题作文, 这反映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新读写中的“同化”现象, 即把对多模态语篇的理解置于现有的常规读写教学之中。第十章“高中英语及其目标:让‘旅途’变得有意义”由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教育系教授Frances Christie与Sally Humphrey博士合作, 文章指出, 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入手解决学生对学习任务、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存在的困惑。作者对理想语篇的纲要性结构和价值取向进行了语言学分析, 认为通过考察、归纳成功语篇的语言学特点, 能帮助学生掌握目标语篇体裁的要点, 从而减少写作任务的神秘感, 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第十一章“散文小说的网上欣赏与解读”由墨尔本大学教育系副教授Kristina Love所作, 文章注意到, 网上论坛作为欣赏、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和途径正越来越得到普及。这类论坛或由政府教育部门统筹, 或由学校机构设计和发展, 或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这种方式是对课堂面对面讨论的补充, 并能超越地域的界限, 让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分享对同一部作品的阅读体会。作者认为, 有必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网上论坛的结构潜势、论证方法、如何评价各种形式的论坛等。通过对“塔斯马尼亚学生论坛”和“哈利·波特迷官方网站论坛”的具体分析, 作者指出教师在指导网上讨论时, 应明确其目的是欣赏还是解读, 如果是以解读为目的, 就应强调思路的清晰程度而不是情感的过多表达。该研究反映了新读写朝“调适”方向发展的一种尝试。

功能语言学者和符号学者认为, 阅读理解应该被视为语言、图像等符号系统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 (Unsworth 2008:13) 。本书第十二章“小组测试中图像对阅读理解影响的评估”由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及培训署Kate O’Donnell与新英格兰大学Ann Daly博士合作, 在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出阅读理解测试多模态语篇中的“详述” (图文内容对应、相符) 、“扩展” (图文内容不相同, 包括互补和相反) 以及“增强” (一种模态为另一种模态提供时间、地点、原因等环境成分) 等图文关系, 并总结出学生在回答阅读理解问题时使用的一系列策略。

第十三章“多元读写与‘基本技能’”为新英格兰大学副教授Mary Macken-Horarik所著, 作者注意到在命题写作教学中, 不少题目是开放性的, 除了语言之外, 题目中还含有图像、图表等模态, 但学生的回答通常是单模态文本。Macken-Horarik通过分析三、七、十二年级学生面对的“多模态问题”和他们较成功的“单模态回答”, 考察了描述文写作中详述、强调、词汇衔接等策略的使用, 指出多元读写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不仅包括阅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还包括掌握成功回应语篇的修辞写作技巧。

第十四章“高中英语、读写考试与态度意义:运用评价理论来解读图文关系”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副院长David Baxter与新英格兰大学Andrew Simpson合作, 文章指出, 成功的命题写作与对题目评价取向的正确把握以及写作者正确的评价立场有关。运用评价理论对语篇进行态度分析, 弄清评价意义在语篇中的构建方式, 有助于学生把握语篇的主旨和价值观。文章认为, 语言和图像共同构建了语篇的主旨, 在读写教学中, 如果能加强这方面的明确指导和有效训练, 就有利于学生辨认并掌握表达态度等评价意义的资源, 从而写出在人际意义上符合要求的语篇。

新的信息交流技术 (ICT) 在为我们服务的同时, 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Unsworth 2008:328) 。第十五章“数码读写的评估:还是一样的评估吗?”由布里斯班女子语法学校Kay Kimber和格里菲思大学教授Claire Wyatt-Smith合作, 文章提到, 许多中小学英语老师已将数码电子语篇融入读写教学环境, 但很少研究探讨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作的多模态语篇。作者认为, 多模态语篇的创作包括网络熟练程度 (e-proficiency) 、衔接、内容、设计等方面, 并提出一个“标准-引用框架” (criterion-referenced framework) 来考查学生创作的数码语篇, 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超模态” (transmodalilty) 现象挑战着传统对“知识”的理解和评估。该研究更接近于新读写研究中的“调适”趋向。

三、简评

综观全书的选文涵盖了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新读写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内容翔实新颖。该书的学术价值和亮点包括:

首先, 对语言学、符号学的完善和发展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比如联系语篇体裁的特征来解读模态间关系、关于色彩符号系统网络的建立等, 这些新观点关注的都是当前多模态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次, 书中不少选文是语言学、教育学、符号学理论研究者与语言教学的实践者 (如中小学一线教师) 合作的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早期读写教育、图文并茂的读写教学材料、多媒体和网络创作、学生写作、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 语料真实、生动, 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 该书论述较为中肯、辨证, 讨论的方面既包括新读写中的“同化”思潮, 也包括“调适”趋向, 既分析多模态读写材料等输入语篇, 也考查学生写作、网络多媒体创作等输出语篇。

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书中的研究大多从语篇分析的角度, 在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讨论, 较少对大样本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尽管该书有一定局限性, 但其研究目标明确, 无论从语言学、符号学多模态研究方法论的角度, 还是从课堂新读写教学研究的角度, 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 2008 (4) :10-14.

Andrew R.Where next in research on ICT and litera-cies[J].Literacy Learning:The Middle Years, 2004, 12 (1) :58-67.

Baker C D, Freebody P.Children’s first school books:introductions to the culture of literacy[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9.

Doonan J.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M].Stroud, Glos:The Thimble Press, 1993.

Kress G, Leeuwen T.va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2nd ed.London:Routledge, 2006.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English[C]//Hunston S, Thompson G.Evaluation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142-175.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Review, 1996, 66 (1) :60-92.

压疮护理研究新进展 篇7

压疮(pressure ulcer,又名压力性溃疡,俗称褥疮),压疮是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1]。欧洲压疮咨询组2007年7月提出新的定义:“压疮是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局部损伤,一般发生在骨隆突处,是压力损伤的结果,或者是压力和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结果[2]。”此定义重视了剪切力、摩擦力在压力性溃疡病因中的作用。

2 压疮的流行病学

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压疮绝大数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院存在较高的压力性溃疡发病率及患病率。欧洲整体压力性溃疡的患病率约为18.1%,美国一般医院压疮发生率为2.5%~11.6%,国内尚无全国性的压力性溃疡流行病学资料,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压疮完全可以预防,医院管理年检查将压疮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提出院内压疮发生率的标准为零,“除不允许翻身的特殊患者外一律不得发生压疮,带压疮入院的患者不准扩大。”[3]

3 发病机理

根据国内外有关压疮形成机制的文献报道[4],压疮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受重力、摩擦力的作用使组织受压变形后,毛细血管血流被阻断导致局部缺血或皮肤受牵拉阻断血流均可产生缺血,导致身体局部组织营养不良、溃烂、坏死,所以又称为压力性溃疡。正常毛细血管的压力约为4kPa,当皮肤及皮下组织特别是骨隆突部的局部血管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力时引起局部组织血流障碍而缺氧。其次,皮肤组织在承受9.33kPa下持续受压72h可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组织坏死,为不可逆损害。压力损害最早发生在附着于骨隆突部位的肌肉组织,并随压力增加和时间延长,由深部向浅层组织发展。如经高压短期(500mmHg,4h)或低压长期(100mmHg,10h)压迫,虽皮肤仍完整而深部肌肉损害已出现,不同组织缺血时间和深部组织的超声检查可支持该理论。而临床压疮分期正好相反,认为完整皮肤出现可消退的红斑是压疮损伤的初始信号[5]。

4 引起压疮的病因

4.1 外部因素

4.1.1 压力垂直作用于受力面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缺血性损伤学说”中的始动因素,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压时间的长短有关,短时间强压力、长时间较小压力对组织的损伤作用相同[6]。但同类研究[7]也有报道,较小压力的持续压迫危害更大。如果9.3kpa的压力持续2h就可出现不可逆的细胞变化,而25.3kpa达1h也不会出现组织改变(正常毛细血管受压为2.1~4.3kpa),提示每隔一断时间需变换体位减轻局部压力的重要性。

4.1.2 剪切力是压力与摩擦力相加而成,与体位有关,如处于半卧位患者,身体下滑,坐轮椅患者身体前移,均能在骶骨及坐骨结节产生较大的剪切力[8],使受力面的血管扭曲、撕裂而发生深层组织坏死。

4.1.3 摩擦力是两物体表面运动时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阻力,当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时易破坏皮肤的角质层。当床铺不平整存有碎屑时或搬动患者使用推、拉、拽等动作均会产生较大摩擦力[9]。

4.1.4 潮湿:由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引起,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极易为剪切力、摩擦力损伤,在潮湿的环境中,压疮的发生率会增加5倍[10]。

4.2 内部因素

4.2.1 营养:营养不良既是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又是压疮经久不愈的主要影响因素,营养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受压处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11]。

4.2.2 感觉异常:截瘫、四肢瘫痪的患者因感受不到过度压迫引起的疼痛,不会要求变换体位,引起局部过度受压。

4.2.3 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弹性下降,皮下脂肪萎缩皮肤皱褶易发生压疮。

4.2.4 温度:压疮的发生与温度有一定关系,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2]。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可大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

4.2.5 其他:吸烟量与压疮发生率呈正相关,应急引起的代谢紊乱和消耗性状态增加了压疮的易感性,男性患者比女性发生压疮的危险性高。

5 压疮的分期

唐维新[13]主编的《实用临床护理“三基”》对压疮的分期是:“Ⅰ期淤血红润期:局部皮肤为红、肿、热、痛,解除压力30min后,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Ⅱ期炎性浸润期:如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局部静脉瘀血,红肿向外浸润扩大,变硬,皮肤颜色转为紫红色,压之不退色。Ⅲ期浅度溃疡期:表皮水疱破溃,有黄色渗出液流出,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疼痛加剧。Ⅳ期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围及深部组织扩展,侵入真皮下层和肌肉层,可深达骨骼。”周玉洁[14]等根据国内外不同分期建议根据皮肤及组织结构、临床表现进行分期,即Ⅰ期(瘀血红润):皮肤完整。受压皮肤出现红、肿、热、硬块,解压后30min皮肤未回复正常,感觉上有麻木或触痛。Ⅱ期(炎性浸润期):表皮及真皮受损。受压皮肤起水泡,皮肤易破损,创面有渗出液流出,感觉疼痛明显。Ⅲ(浅度溃疡期):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受损。全层皮肤受损包括皮下组织,可延伸至筋膜但不穿透筋膜,溃疡面较浅有感染性分泌物,疼痛明显。Ⅳ(坏死溃疡期):皮肤、筋膜、肌肉、肌腱组织受损。组织广泛受损,组织坏死或损坏,并侵蚀至骨骼,分泌物较多,呈黄色、白色,结痂呈黑色,疼痛不明显。2007年美国国家压疮指导专家组发布了新的压疮分期将压疮分为6期,除了上述Ⅰ~Ⅵ外,增加了不可分期和可疑似深部组织损伤期即Ⅴ(不可分期):皮肤缺损涉及组织全层,但溃疡的实际深度完全被创面的坏死组织掩盖,无法确定其实际深度,除非清疮暴露出创面底部。此期临床表现通常归为Ⅲ或Ⅳ期。不可分期指由于压力造成皮下软组织受损,在完整皮肤上出现局部紫色或形成充血性水疱。有疼痛、硬肿、糜烂、松软、较冷或较热。此期临床表现通常归为I期。

6 压疮的预防

6.1 评估:

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是预防压疮的关键一步。高危人群最常用的评分是Braden压疮评分法[15],其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个部分,广泛应用。

6.2 翻身与护理:

床铺要松软平整,尽可能地经常改换卧床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h翻身一次。翻身动作要轻柔,避免推、拖、拉等,以防止擦伤皮肤。经常检查患者骨骼突出处以及受压部位,受压局部要垫气圈、棉圈、海绵垫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更换其尿垫,注意保持皮肤和被褥的干燥、清洁。对使用夹板或者其他矫形器械的患者,应加上松软的衬垫,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调节夹板或器械松紧[16]。

6.3 增进营养:

鼓励患者进食,保证充足的营养。饮食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并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注意每日摄入适量的水果和蔬菜。

7 治疗

随着压疮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压疮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湿性愈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压疮治疗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

7.1 湿性治疗:

陈菁[17]根据临床效果观察表明,金黄膏外敷治疗Ⅰ、Ⅱ期压疮优于碘伏,且压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金黄膏能使创面持续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张军燕[18]采用胶体敷料(康惠尔敷料)治疗Ⅰ~Ⅲ期压疮效果明显,康惠尔胶体敷料可有效阻隔水分和各种微生物的侵入,对压疮皮肤起到良好的保洁、保湿作用,较好的促进了创面愈合[19]。应用康惠尔敷料对重症压疮(Ⅲ-Ⅳ期)患者进行治疗,首先应彻底清创,去除痂壳及脓性分泌物,用生理盐水擦洗干净,注入水凝胶填平创面,用泡沫敷料覆盖。严密观察压疮创面渗液情况,根据渗液多少,决定换药次数,渗液多时,2~3天换药1次,渗液少可5~7天换药1次。结果通过对34例重症压疮患者采用康惠尔敷料治疗后,治疗组压疮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也可减少了换药次数,延长换药周期,减少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恐惧。王春秀[20]认为对压疮的最新认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压疮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很重要,认为压疮创面不应随意使用外用药,用不含药物成分的水胶体效果较好;在压疮处应禁用理疗如擦拭、按摩、冷疗、热疗或吹干,实际上这些做法削弱了皮肤屏障,妨碍了创面的愈合。

7.2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丰富的蛋白质摄入显然可以预防压迫性损伤,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构建新组织和对损伤组织的愈合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7.3 全身治疗:

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应用、营养支持疗法等。

8 护理

8.1 健全管理制度:

针对压疮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分级预防,建立预防压疮翻身卡,每次翻身后及时在相应的表格里做上标记,并详细记录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可为制订不同患者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8.2 翻身:

由于活动受限而对压疮的愈合产生影响,常规地翻身,间隔时间从2h翻身1次至6h翻身1次,文献报道不一,翻身的频率应取决于患者的需求和患者整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压疮所处的位置、皮肤整体情况和患者的接受程度,临床一般根据病情每1~2 h翻身1次,半卧位,床头抬高<30°。避免创面与床面接触而继续受压是压疮最基本的治疗,应用气垫床或海绵垫,酌情使用减压敷料,不使用圆形气圈。

8.3按摩:

现临床护理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因为按摩无助于预防压疮,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30~40min褪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程度[21]。

8.4 心理护理:

我们应多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的伤后生活,并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告诉他们疾病的转归及愈合,并通过现身说法、举例等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明白现在对于患者而言亲情最重要,促使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治疗,以利于疾病转归。

8.5 饮食护理:

营养不足可延迟创面愈合,降低免疫力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结构比例合理的膳食,保证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合理供给。对于不能进食者应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以保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合理供给,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8.6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教会家属一些预防压疮的措施,如勤换体位、勤换洗、勤检查、勤整理、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等,使患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压疮一般病程长,愈合慢,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护理上应预防为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早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如何防止压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作好患者的评估及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措施,加强基础护理和有效预防措施,提高压疮护理质量。

摘要:压疮是指压力或压力合并摩擦力和剪切力所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害,一般发生在骨隆突处。压疮的防护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更新护理人员的压疮知识结构,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加强基础护理,最终达到提高预防效果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有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分别从压疮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因、压疮的分期、预防、治疗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阐述了压疮分期,由原来的ⅠⅣ增加了不可分期和可疑似深部组织损伤期,即共分6期,在治疗护理方面不主张按摩,主张湿性疗法,望能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发生率。

化学堵漏技术研究新进展 篇8

关键词:井漏,化学类堵漏材料,堵漏机理

井漏是指在钻井、固井、测井或修井等各种井下作业过程中, 各种工作液 (包括钻井液、水泥浆、完井液及其它液体等) 在压差作用下漏入地层的现象[1]。这是钻井、固井中最普遍、最常见而又损失较为严重的一种问题。在钻井作业中因处理井漏所耗费时间约占钻井时间的10%[2]。井漏处理不当, 会引起恶性井下事故, 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钻井液或完井液中加入堵漏材料是常见的堵漏方法。按照来源堵漏材料可分为一般堵漏材料及化学堵漏剂两类。化学堵漏材料是利用高聚物在界面上的静力、分子间的作用力、化学键力, 使化合物在界面处形成粘结而起到堵漏作用, 这类材料包括凝胶堵漏剂、树脂堵漏剂、膨胀性堵漏剂[3]。本文主要介绍化学堵漏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以期为新型堵漏材料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1 凝胶类化学堵漏剂

凝胶类堵剂从广义上来讲, 分为无机凝胶类堵剂及有机凝胶类堵剂, 最常见的无机凝胶类堵剂是各种水泥与石灰等的混合物, 是钻井工程最为普遍的一种堵漏材料[4]。因为水泥来源广泛、使用简单、价格低等优点, 而被广泛应用于现场。近年来通过外加剂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在提高水泥浆的可泵性, 缩短凝固时间, 提高水泥石早期强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有机凝胶类堵剂主要是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或其二者的共聚物。其聚合物可以和无机多价离子或具有双官能团的有机物进行交联而形成吸水性能很好的凝胶。使用时与多种材料形成稠浆共同泵入井底, 在地底漏失层间形成粘弹体固化以达到堵漏的目的。苏联[5]采用以水解聚丙烯酰胺为基础的水泥浆有效隔绝了十个强吸收地层, 如克拉斯诺谢尔的621井。分子量800~1000万的聚丙烯酰胺[6]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 可使固相沉淀速度大为加快, 在巴什基里亚地区此种堵漏方法已得到成功的使用。此外, 还有[7]聚丙烯腈与片状填充材料配合使用堵漏的文献报道。近年来, 又发展出了多种有机凝胶类堵剂, 如将聚乙烯醇43份、硼酸钠22份、泥煤苔35份均匀混合并制成小球。将82公斤小球/m3泥浆加热至约71℃约2小时, 单个的小球就膨胀至原体积2~4倍, 且在此膨胀状态下具有很高的强度。

2 树脂类化学堵漏剂

按照堵漏机理树脂类堵剂可分为吸水膨胀型及固化型。吸水树脂[8]是遇水溶胀但不溶解的交联聚合物。利用吸水树脂在漏失地层发生吸水膨胀, 通过填充堵塞和挤紧压实双重作用, 有效的封堵漏失地层。在其分子结构上含有亲水性基团, 如羧基、羟基、酰胺基等。根据亲水基团种类, 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以及复合离子型。

阴离子型吸水树脂主要包含聚丙烯酸类、磺酸类和磷酸类等。聚丙烯酸类吸水树脂耐盐性差[9], 不能在盐水环境中应用。而磺酸类、磷酸类树脂都具有很好的耐温、抗盐性能, 通过改变反应单体配比及反应条件能得到不同性能的吸水树脂材料[10,11,12]。阳离子型吸水树脂主要是季铵盐类。秦涛[13]、张娜娜[14]等人分别合成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型树脂堵剂, 并通过加入刚性单体的方式, 提高了堵剂的热稳定性。非离子型吸水树脂主要有聚 (甲基) 丙烯酰胺及聚多糖类等[13]。其吸水倍率低, 但耐盐性好。其中, 聚 (甲基) 丙烯酰胺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非离子型吸水树脂材料。黄珠珠[15]采用适当分子量的PAM和交联剂乙酸铬制备了随钻堵漏型弱凝胶堵漏剂, 该堵漏剂在60℃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加入重铬酸钾后, 其抗温性提高到80℃。Heying[16]将不同配方、不同粒径的适度交联的PAM颗粒加入到钻井液体系中, 到达漏失地层附近后, 逐渐吸水, 在漏失通道处膨胀, 堵塞漏失裂缝或孔隙。

通常来说, 离子型吸水树脂吸水倍率大, 但耐电解质 (盐) 能力差;而非离子型吸水树脂则恰恰相反[17]。在现场应用时, 通常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进行共聚或交联, 得到一种亲水基团多样化的吸水树脂堵漏材料, 它同时含有非离子型亲水基团和离子型亲水基团, 并可通过调节单体配比提高其吸水性和吸水速度, 同时提高其耐温耐盐性[18], 以更好满足堵漏的需求。

吸水树脂类堵剂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难题是如何控制其发生吸水膨胀反应的速率。若未进入地层即发生吸水膨胀, 不仅堵漏效果差, 而且还会造成施工困难。通过包括延时溶解材料、接枝疏水性单体或采用非水携带液的方法可延迟其吸水膨胀反应发生的时间。

可固化树脂与吸水树脂不同, 在未使用时保持流动度较好的低粘态, 加入固化剂后或在高温的影响下则迅速固化, 生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树脂。目前, 较为常见的可固化树脂为脲醛树脂及酚醛树脂。

脲醛树脂是尿素与甲醛缩聚得到的线性脲醛低聚物。以氯化铵为固化剂时可在室温固化。促进剂如硫酸锌、磷酸三甲酯、草酸二乙酯等可加速固化过程。梁涛[19]等人研制了一种改性脲醛树脂堵漏剂, 其基本配方堵漏剂使用温度高达140℃, 固化时间在10~72h范围内可调, 封堵率可达99%。赵文娜[20]等人研究了各反应因素对脲醛树脂性能的影响, 并制得综合性能较好, 游离甲醛含量低的低毒脲醛树脂。刘晓平[21]等人通过组分用量筛选, 研制了一种脲醛树脂堵水堵剂:适用于井温60~120℃, 固化时间在5~24小时可调。目前已在中原油田15口井试用, 堵漏成功率为100%。

酚醛树脂是由苯酚和甲醛在酸触媒或碱触媒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可作为堵剂使用的酚醛树脂为热固性酚醛树脂, 其固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称为A阶、B阶及C阶。A阶树脂是线型树脂, 能溶解于酒精或丙酮中, 一般是指从合成釜中生产得到的酚醛树脂。B阶树脂是A阶树脂经进一步反应而转变成支链型的酚醛树脂, 其中部分树脂已接近凝胶, 因此B阶树脂只能部分溶解于酒精或丙酮中。C阶树脂是已转变成体型结构的完全固化的树脂。热固性酚醛树脂在受热时, 能自动地从A阶树脂转变为B阶树脂, 进而成为C阶树脂。在热固性酚醛树脂 (A阶) 的贮存过程中也会逐渐发生此类变化, 因此树脂有一定的贮存期, 一般贮存期为3个月左右。

酚醛树脂常见的固化剂有苯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氯、硫酸乙酯和石油磺酸等。它们都能分解出氢离子, 对固化反应有催化作用。其中, 对甲苯磺酰氯的酸度较低, 因而固化速度较慢,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 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也不固化。苯磺酰氯作为固化剂, 固化速度适宜, 通常在20℃下40-60分钟内完成初凝, 固化后产物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好。但在施工时会放出刺激性氯化氢气体。石油磺酸作为酚醛树脂的固化剂的优点是:毒性低、易与树脂混匀, 施工条件好, 通常使用的固化剂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 以便于调节固化产物的性能。

酚醛树脂类堵剂的研究应用较广泛, 余吉良[22]研制了一种改性酚醛树脂封窜堵漏剂, 固化时间在3~8小时可调, 固化后的抗拉强度为12.5~10.8MPa, 抗压强度为13~87MPa, 抗剪切强度为20.0~29.2MPa, 使用该剂在华北油田3口油井实施封层、2口油井实施封窜, 其中包括储层渗透性很低的井和套管补贴后失效的井, 封堵率均为100%。郑莉[23]研究了高活性、高固含、低挥发性物质并能快速固化的工程堵漏用酚醛树脂。探讨了适用于工程堵漏用酚醛树脂的合成工艺条件, 如反应温度、时间及催化剂种类用量对树脂活性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酚醛树脂堵漏的现场施工难度及成本, 拓宽了其适用范围。

3 膨胀型堵漏剂

膨胀型堵漏剂是指在水或钻井液侵泡下发生体积膨胀并堵塞漏失通道的一类堵剂。按照组成不同, 可分为上文提及的化学凝胶类、吸水树脂类及一些复合体膨型堵漏材料。如左凤江等[24]研制了水化膨胀复合堵漏材料。该堵剂引入了具有遇水延时膨胀特性的材料, 同时复配长纤维, 在进入裂缝后能产生较高的桥塞强度, 达到快速、安全、有效堵漏的目的。A li[25]等研发了复合堵漏材料 (blend of lost circulation materials, BLCM) , 主要是由粒径2~120mm的特殊纤维颗粒、植物纤维及聚合物颗粒组成。当投入井下时, BLCM材料吸水膨胀形成具有强度和黏弹性的网状结构, 在压差作用下被挤入漏失层填充, 从而解决漏失问题。

Davidson等人[26]介绍了体膨型聚合物体系, 此体系由适当尺寸的特殊纤维和水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此堵漏材料对地层无伤害, 受地层温度影响可在两星期内降解, 将此堵漏剂用于现场, 成功地治理了失返性漏失并恢复了循环钻进。

4 结论

谈资 美国肾癌疗法研究获新进展 篇9

癌细胞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复制,而肾癌是最难治疗的癌症之一,因为它在扩散到其他器官之前通常并无明显症状。目前的一些肾癌化疗方案可以减缓癌细胞复制,延长患者存活期,但药物毒性也会导致严重副作用。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能进一步提高肾癌化疗的有效性,就可以最大限度杀死癌细胞,减少化疗次数和用药量。从而减少患者痛苦。

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癌症生物学和疗法》杂志上介绍说,在包括肾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p21基因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帮助修复癌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尤其在面对肾癌化疗药物攻击时,它可以帮助癌细胞自我修复,从而降低化疗有效性。科研人员试图找到能够阻断p21基因通路的“特效”化合物。

据研究负责人罗伯特·魏斯介绍,他们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3种很特别的化合物能够显著降低p21基因的表达,阻断肾癌细胞自我修复的过程,使化疗药物更加容易对癌细胞产生作用。

研究小组还将深入研究这3种化合物,以确定它们能发挥效用的最低浓度,并进一步优化它们的抗癌特性。之后,他们将把3种化合物与标准的肾癌化疗方案相结合,以探索出新的疗法。

山东省级医院手术费大幅上涨

以后到大医院检查、开刀要多花钱了!根据山东省物价局及卫生厅的统一部署,驻济部属及省直医院诊疗费、手术费等作出大幅调整,有的手术费甚至是原来的三到五倍。

这次的收费上调方案,是依据省发改委、物价局、卫生厅的联合发文。从今年2008年12月1日起执行,涨价医院为部属及省直医疗机构。

山东省省立医院物价办负责人说,该院从2008年12月3日开始实施新收费方案。上调项目包括一般医疗服务、一般检查治疗、社区卫生及预防保健项目等,共计四类91项。调整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诊疗费和手术费上。

以驻济各大省直及部属医院为例,以往专家诊疗费统一定价为2元,此次按职称级别分别增加到6元、8元不等。尤其是新增的“知名专家”诊区,诊疗费达到20元。但记者了解,由于这类专家资质要求较高,不但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还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或是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多数医院目前未开设此诊区。

同时,各项手术费几乎都上调了,有的甚至上涨了千元以上。历下区某省级医院物价科负责人介绍:“以肝移植手术为例,不算治疗费,以前单纯的手术费在3000到5000元,但价格上调后,手术费约为15000元,是原来的三到五倍。”小肠移植术也从1000元涨至5000元。

生宝宝的费用也调高不少。医院剖腹产费用也增加了三四百元。以一家医院为例,剖腹产手术费从720元涨到1000元,加上麻醉费、护理费、床位费均在上调之列,总共6000多元,比以往多花上千元。

(都市女报)

中国白领家庭理财五大病症

任宪奎

2008年岁末,中华理财网公布了中国白领家庭理财调查数据结果,在保证对客户信息保密的前提下,选取了全国171份家庭理财体检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中国白领家庭理财存在五大误区和隐患。

消费指标过剩

据数据显示,消费不健康的白领占75%,其表现就是通常所说的“月光”。他们最好将每月的费用分为基本开销、必要费用和额外费用3个项目,养成记账习惯,减少不必要开销。流动性指标不健康

流动性不健康的白领占79%。其中流动性过剩的占42%。流动性不足的占37%,这些白领手里留的资金不够,容易导致突发事故时手足无措。家庭保障不足

家庭保障不健康的白领占80%。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年轻,不需要保险。其实,保险防损防灾的功能是任何理财产品无法取代的。

收入构成过于单一

有61%的白领阶层此项诊断不达标。这类人收入构成过于单一,容易造成一旦该项收入中断,家庭会因为没有资金来源陷入瘫痪状态。

投资收益能力差

获取投资收益的目的是达到家庭财务自由。数据显示,有87%的白领家庭此项诊断不健康。

国外顾客价值研究的新进展 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顾客价值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1]。企业给顾客提供优异顾客价值的能力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最成功的战略之一[2]。这种从竞争优势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顾客价值是企业不断寻求竞争优势必然结果[3]。因为传统的竞争优势源已受到质疑和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西方的质量管理运动,被认为是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然而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虽然质量仍然是必需的,但是质量不再作为一个提供竞争优势的清晰来源。随后流行的组织精简、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塑等管理思想确实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仍未取得最低预期的公司业绩目标(Hall等,1993)。在继续寻求竞争优势的进程中,人们发现战略优势来自于优异顾客价值的提供。这主要是因为价值是决定顾客购买行为和选择产品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顾客是最大化价值的追求者[4]。为此,顾客价值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从整体上看,最近国外学者对顾客价值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顾客价值的定义与视角;二是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和提供方式;三是顾客价值的测量;四是顾客价值对顾客购买态度、购买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采用定性和规范研究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是采用定量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1 顾客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概念界定

随着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和管理者们对顾客价值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出现了三种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认识视角和其相应的研究领域。

(1)顾客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研究。

。顾客感知价值研究是从顾客角度来研究和定义顾客价值。在这种视角下,大多数学者认为顾客价值是市场交易中顾客对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以及顾客如何评价他们的供应商相对于竞争者所提供的价值。但是目前,这个视角的研究绝大部分只是理论研究,实证和应用研究较少。

(2)企业视角下的顾客资产研究。

顾客资产研究是从企业角度来研究和定义顾客价值。该视角下的顾客价值定义把顾客看作是企业的资产,认为吸引、发展和维系顾客是企业经营的关键。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顾客资产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不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在研究方法上,该领域除了大部分的理论研究之外,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和定量研究。

(3)关系视角下的关系价值研究。

关系价值研究是从企业与顾客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和定义顾客价值,这是顾客价值与关系营销理论相结合的一个最新发展。该范畴研究的主要观点是企业与顾客通过建立、维系双方关系可以为双方创造和带来价值,因此,该领域强调的不是单独为企业或顾客创造价值,而是如何体现持久的双赢。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于进行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与大多数学者一样,采取从顾客的角度来定义和研究顾客价值,但侧重于顾客价值的应用研究。

2 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

有关顾客价值驱动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献中居主导地位的认识是,顾客价值主要是由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因素驱动的。Ulaga(2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顾客价值的驱动因素可以分成3类:产品相关特性、服务相关特性和促销相关特性[5]。Berry(2001)认为品牌权益也是增进顾客价值的重要因素。此外,Gronroos(1997)认为顾客在感知价值时除了关注企业供应物以外,还应关注相互间的整体关系,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良好而持续的顾客关系为顾客创造价值。

一些学者还对顾客价值驱动因素的动态性进行了研究。Woodruff(1997)等人提出了一个顾客价值变化的驱动因素模型。他们认为,由于环境和组织的动态性而导致顾客产生压力,而压力正是导致顾客期望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因为顾客压力将会使消费者依赖于供应商来减缓这种压力,当这种需要越来越紧迫时,他们就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期望价值。

3 顾客价值的测量

有关顾客价值测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顾客价值探测方法和量表开发的研究几乎是凤毛麟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Gale、Woodruff和Sweeney等人的研究。

首先,Gale(1994)基于“顾客价值是相对于一定价格的质量”这样的定义[6],提出了一个相对于竞争替代品的基于质量和价格两个维度的顾客价值度量方法。这种测量方法提供了一种直接比较企业与竞争对手提供顾客价值的方法,实现了顾客导向与竞争导向的结合。但是,Gale的测量只是对企业当前所提供的价值进行测量,忽视了其价值创造潜力;而且质量和价格两个维度的划分难以全面反映顾客的真实心理过程。因此,其理论假设和具体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其次,Woodruff(1997)提出顾客价值是由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层级组成,分别为产品属性层、结果层和目标层。相对于Gale的研究而言,该层级结构,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揭示顾客内心的价值评价流程。但是,这种测量侧重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和当前价值,忽视了其创造过程和未来的价值创造潜力;同时,没有就顾客对不同品牌的感知差异进行测量,因而其测量结果缺乏竞争导向性。

再次,Sweeney等(2001)在一项研究中构建了耐用消费品顾客感知价值量表,包括感情、社会、质量和价格4个维度[7]。该量表创造性地将情感价值、社会价值等内容纳入到顾客价值测量体系当中,进一步丰富了顾客价值的维度。但是,该量表只是对耐用消费品进行价值评估,并不适用于产业市场;而且量表没有就顾客对不同品牌的感知差异进行测量,也忽略了竞争导向。

从整体来看,上述三种量表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顾客价值的构成,对企业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强调对结果的关注,而忽视其价值创造过程;强调对当前价值的测量,而忽视对供应商未来价值创造潜力的评估;强调顾客导向,缺乏竞争导向等。

4 顾客价值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述,顾客价值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是决定顾客购买行为和产品选择的关键因素,因而将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正向作用。一些实证研究文献已证实顾客价值与企业绩效的不同形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1)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

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顾客价值决定顾客满意。Heskett(1994)在服务利润链模型中描述,顾客满意是由顾客认为所获得的价值大小决定的。Ruyter(1997)等学者对博物馆和旅馆业的顾客感知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从过程的视角论证了价值对顾客满意的影响。Mc Dougall(2000)等人在对服务行业的研究中也论证了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之间存在正向相关性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推出,顾客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直接影响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水平。

(2)顾客价值与顾客转换成本。

顾客转换成本表明了一个顾客更换企业(购买地点、品牌等)的难易程度。顾客更换企业,则前期所积累的信息等就会失去作用,顾客必须重新搜集新企业的有关产品、品牌等信息,在搜集过程种甚至还伴随着潜在的风险。Farrell和Shapiro(1989)通过对顾客转换成本的构成分析,指出企业提供的顾客价值越高,则顾客的转换成本就越大。Annie等(1999)的一项研究表明顾客价值与顾客感知的转移成本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3。

(3)顾客价值与顾客忠诚。

众多文献表明,影响顾客忠诚度的主要因素是一些价值要素,优异的顾客价值可以提高顾客忠诚度。Zins和Andreas在一项实证研究中证明,高顾客价值型企业的顾客忠诚度要比低顾客价值型企业的忠诚度要高,提供高价值的企业每年顾客离失率仅为3%,而提供低价值的企业每年有16%的顾客离失率。

(4)顾客价值与市场份额和成本节约。

Zins和Andreas通过对一家企业的跟踪研究,证实了顾客价值与市场份额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性,而且发现提供高顾客价值的企业通常比竞争对手具有更低的运营成本。这可能是由于提供高顾客价值的企业非常重视内部业务流程的重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顾客的稳定性。顾客价值越高,顾客转移成本也就越高,从而顾客的忠诚度就越高,企业的营销成本就相对较低。

(5)顾客价值与利润和股东价值。

高顾客价值的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具有更好的成长性和更高的边际利润率。美国顾客满意指数研究机构(ACSI)调查了数个行业的几百家企业,调查显示高顾客价值型企业的收益率要比低顾客价值型企业要高。Buzzell和Gale等人为了确定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利润和收益率,进行了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研究,通过对数千家企业的分析,发现顾客感知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

(6)顾客价值与品牌忠诚和品牌权益。

Kim和An(2003)采用“基于顾客的”和“基于财务的”两种品牌权益测评方法,以品牌忠诚、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品牌认知等4个维度对酒店业的服务品牌权益进行测评,得出顾客感知质量是酒店服务业品牌权益最重要的构成维度。Yoo和Donthu(2001)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了顾客感知质量与品牌忠诚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384。

5 简评与展望

本文主要是对顾客视角下的顾客感知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但是,从顾客价值的定义、驱动因素以及测量等方面来看,本文认为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大多数学者认为顾客价值是市场交易中顾客对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本文认为这种认识存在一些缺陷:第一,这种观点关注价值创造的结果,而对价值创造过程特别是供应商与顾客合作所开展的价值创造活动并没有强调;第二,这种观点以资源基础观为基础,认为价值来源于提供物,并没有指出能力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其次,在驱动因素研究中,许多学者指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品牌和关系是影响顾客价值的关键因素。其实,这些因素只是用来判断供应商提供当前价值的大小,并不能衡量供应商未来的价值创造潜力。事实上,供应商的能力和资源是评估其将来价值创造潜力的关键指标。但在理论上,有关顾客如何评价供应商的价值创造潜力的研究却相当少见。

最后,以往顾客价值的测量研究强调对结果的关注,而忽视其价值创造过程;强调对当前价值的测量,而忽视对未来价值创造潜力的评估;测量缺乏竞争导向、缺乏行业针对性等。本文认为,对供应商未来价值创造潜力的测量要比目前价值的评估更为重要,因为这是顾客选择供应商的主要指标,因此,还有待于根据不同行业和顾客的特点进一步开发供应商未来价值创造潜力的测量量表。

摘要:顾客价值是众多营销学者和企业高层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从顾客价值的定义、驱动因素、测量以及影响结果等四方面,对国外顾客价值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顾客价值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顾客价值,驱动因素,测量

参考文献

[1]Woodruff.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2):139-153.

[2]Gronroos.Value-driven relation marketing:from products to resources and compet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7,13:121-143.

[3]白长虹:《西方的顾客价值研究及其实践启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1(2):51-55。

[4]Doyle Mona.New ways of measuring value.Progressive Grocer-Value,Executive Report,1984:15-19.

[5]Wolfgang Ulaga.Customer value in business markets:an agenda for inquir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1,30:315-319.

[6]Gale B T.Managing customer value:creating quality and service that customer can se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25-54.

上一篇:自燃机理下一篇:软土路基地质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