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地区

2024-08-26

沿淮地区(通用7篇)

沿淮地区 篇1

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其出油率40%左右。菜油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 营养价值高, 不仅对人体起到贮备能量的作用, 而且还影响许多生理反应, 促使盐、氨基酸进入人体细胞, 帮助新陈代谢, 易于消化, 是良好的食用油[1]。近几年, 在沿淮地区由于栽培不当, 产量不高, 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笔者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 探索出一套油菜育苗移栽和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现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沿淮地区种植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 如秦优十号、国丰油9号、中油6303、皖油14号等。

2 种子处理

播种前选晴好天气晒种2 d, 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出芽率。

3 施肥与整地

(1) 育苗移栽苗床。选肥力中上等的土壤, 施三元复合肥525~750 kg/hm2、硼砂7.5 kg/hm2、尿素150 kg/hm2, 或过磷酸钙375 kg/hm2、硼砂7.5 kg/hm2、氯化钾90 kg/hm2、腐熟的干猪牛粪3 000 kg/hm2, 均匀撒施, 整平[2]。做到土壤细碎, 肥料充分结合, 畦面平整, 犁底层紧实, 利于幼苗扎根。

(2) 移栽和直播大田。肥力中等的土壤, 施纯N 225kg/hm2、磷肥150 kg/hm2、钾肥150 kg/hm2、硼砂15 kg/hm2。提前1周整地, 要求深度在20 cm以上, 同时使表面土壤碎平。

4 播种

育苗移栽在9月中旬播种, 早熟品种可适当推迟到9月下旬, 用种量7.5 kg/hm2。在苗床秧龄35 d左右, 约6片叶时, 选择均匀、健壮苗移栽, 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直播在10月上旬播种, 实行条播, 便于管理, 用种量7.5 kg/hm2。

5 苗期田间管理

5.1 育苗移栽栽培

(1) 苗床管理。早间苗, 适定苗。在第1片真叶时进行间苗, 去除拥挤苗, 第3片真叶时及时定苗, 做到苗与苗之间不搭叶, 留苗150万株/hm2以上。

(2) 化学除草。在移栽前5~7 d, 用50%扑草净1.5 kg/hm2加12.5%盖草能450~750 m L/hm2, 或农达2 250~3 000 m L/hm2对水750 kg/hm2, 在地表面喷雾化学除单、双子叶杂草, 或在移栽活棵后, 杂草二叶期左右, 用12.5%盖草能600~750m L/hm2, 对水750 kg/hm2喷雾。

5.2 直播栽培

(1) 适时定苗, 合理密植。在出苗后第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 四叶期定苗, 去除弱杂小苗、病苗, 保留健壮大苗, 适时匀苗补苗, 密度为18万~21万株/hm2。

(2) 化学除草。在油菜第4~5片真叶时, 用12.5%盖草能600~750 m L/hm2, 或油草龙450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

(3) 壅根培土。直播油菜多数根部裸露在外, 应在越冬前壅根培土保温, 于11月中下旬上冻前用锄头顺行两边培土, 将大草去除, 小草掩埋, 使油菜增强抗寒性。

(4) 旱灌涝排。在越冬前, 如遇到天气干旱, 油菜外层叶尖发黄或发红, 植株暗绿无光泽, 应及时浇水, 如果连续阴雨, 土壤水分过多, 应及时排水。

6 春后田间田管

(1) 及时摘除残病叶。油菜在经过严寒的冬天, 根基部的大部分大叶都会严重冻伤, 开春之际会变萎蔫、腐烂[3]。在融雪解冻后, 选择晴天, 连同个别杂草一同摘除, 防止病虫感染, 增强田间通风透光, 促进春发生。

(2) 追施蕾薹肥。在2月至3月中旬, 蕾薹5 cm左右, 趁雨雪后及时追肥, 追尿素75~120 kg/hm2, 促进薹期稳健生长。

(3) 花期巧施微肥。在油菜盛花期叶面喷施0.3%~0.6%硼砂溶液, 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 有利于角果数和角粒数的形成, 增加千粒重, 提高产量。

7 病虫害防治

(1) 病害防治。油菜的主要病害为菌核病和病毒病, 要坚持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菌核病在油菜后期易发生, 在初花期和盛花期, 用40%菌核净粉剂1 000~15 0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3 000 g/hm2对水900 kg/hm2, 各喷1次, 可有效防治[4]。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源是蚜虫, 因而在苗期和生长后期防治好蚜虫。

(2) 虫害防治。油菜的主要害虫有菜青虫和蚜虫, 菜青虫主要发生在苗期, 用4.5%高效氯氰菊酯300 m L/hm2对水750 kg/hm2, 或用47%阿维菌素450 g/hm2对水750 kg/hm2, 叶面均匀喷雾防治。蚜虫多发生在苗期和生长后期, 是病毒传播源, 对油菜产量影响较大, 可用5%敌杀死乳剂3 000倍液, 或40%乐果乳油1 000~2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8 适时收获

油菜应在终花后30 d左右, 2/3角果呈黄色时收获。收获过早籽粒欠饱满, 影响产量和质量;过晚籽粒容易脱落, 造成损失。

摘要:总结沿淮地区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施肥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内容, 以指导油菜生产。

关键词: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沿淮地区

参考文献

[1]黄秀芳, 孙敬东, 孙旭明, 等.优质油菜集约化轻型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3 (6) :931-934.

[2]黄秀芳, 孙旭明, 孙敬东.优质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4 (2) :17-21.

[3]王燕, 王国槐.薹油两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6) :11287-11288, 11335.

[4]程建志.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 2002 (7) :8.

沿淮地区 篇2

对策

童琦

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郡县治,天下安”,科学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要现状

(一)发展滞后。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相反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共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0%以上。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皖北只有沿淮的凤台县,大部分县级财政运转困难。在经济投入看,皖北地区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二)优势明显。一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皖北地区的一些县区拥有煤、磷、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霍邱的铁矿资源华东第一,全国第五。在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和肉类生产基地,一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为68%,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皖北地区煤炭、钢铁、电力、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在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里支持皖北发展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四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农业结构低级化。种植业仍占主体,201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第三产业初级化。大部分县区生活性服务业档次低,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

2、内在经济活力不足。皖北地区县城创业氛围不浓,发展动力不强,内在活力不足,集中表现在反映人民群众创业总体水平的非公经济发展滞后。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皖北地区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投资总额较少。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县域工业中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尤其今年以来受物价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慢。

3、生产要素制约明显。一是资金缺乏。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二是随着国家加大对代款、土地等调控,皖北发展面临土地、劳力趋紧的挑战。三是水资源短缺。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

4、政策效应有待加强。一是随着新形势发展,出台的政策已不能满足皖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财政、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二是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尤其县一级缺乏分类指导标准。三是皖北县域财力不足,对需要配套的资金普遍难以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四是政策部分过于原则,没有细化为相关部门的操作性文件,在具体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

5、外部资本流入受阻。从省内看,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2010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620亿元,不及芜湖一市利用省外资的总量。从省外看,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承接形成强烈阻遏,沿江城市带和苏北正对皖北形成合围之势,“屏障”和“过滤”效应日渐明显。

三、推进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这次研讨班的学习和思考,参照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我认为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在皖北县域经济中,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上不能强求一致,关键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霍邱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以资源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当前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三大产业:一是启动千亿元钢铁产业。今年底力争达到百亿元产值,随着铁矿采选企业全面达产达效和一批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钢铁产业产值500亿元目标。二是依托雨润集团新上深加工项目和劲宇营养米、享禾米乳及蛋白饮料生产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确保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三是做大柳编产业。对柳编产业进行深度谋划,充分扩张发展空间,带动就业,增加出口。

2、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生产的建设项目。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霍邱县在“十二五”时期注重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是推进大招商,实行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严格兑现奖惩,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上半年实现境内引资41.5亿元,同比增长111.4%,其中工业引资41亿元。二是做强大企业。实行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一线调研指导,一线帮助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年底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90家,其中亿元企业46家、10亿元企业6家、50亿元企业1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20家。三是多争大项目。调整充实12个项目谋划小组,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和沿淮三市七县发展的21号和16号文件任务逐项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建好大平台。深入开展园区建设竞赛年活动,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三区两园”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

3、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把农民问题解决了。皖北地区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组织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经济生活来源。“治本”就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霍邱县近年来坚持做大城镇规模,完成城区规划修编,到2030年把县城规划建设为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新兴城市,远景目标为10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现代化新城,实现20%人在农村,30%在集镇,50%在县城。

沿淮地区大白菜栽培技术 篇3

1 品种选择

沿淮地区秋季栽培的大白菜品种主要有早熟5号、鲁白1号、山东4号、山东5号和一些本地品种等。

2 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轻黏壤土, 忌与青菜、甘蓝等叶菜连作, 以减少病害的感染。

大白菜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各类土壤均可种植, 但大白菜根系分布浅、需肥量大。因此, 对整地施肥要求较高, 可提前2~3个月将土地深翻15~18cm进行晒垡, 待墒情好时, 平整耙碎作畦。基肥可先撒施, 也可作畦后在畦中央开沟深施, 一般施腐熟有机肥60~75t/hm2及氮、磷、钾蔬菜专用肥750kg/hm2左右。

3 播种

3.1 直播

直播主要采取穴播, 也可条播。穴播:根据品种特性在畦上按一定的行株距挖浅穴;条播:在畦上开一浅槽。如土壤干燥, 先在穴内或槽内浇水, 待水渗透后, 每穴撒种子7~8粒, 要播得均匀散开, 然后用细土覆盖, 轻轻镇压。播种量为1 500~1 875g/hm2。早熟品种在8月上旬 (立秋前后) 播种, 晚熟品种在8月中旬播种 (一般不迟于8月23日) 。

3.2 育苗移栽

育苗的秧地要选在大田附近, 以便就近移栽。秧地翻耕后作畦, 畦宽1.0~1.3m。育苗播种期比直播的提早4~5d, 1hm2用种量15kg左右, 可种大田15.0~22.5hm2。播种方式为撒播, 播后轻轻镇压, 盖上遮阳网, 适量浇水。幼苗出土后, 于傍晚揭去遮阳网。当幼苗有5~6片叶时移栽至大田, 苗龄一般掌握在20d左右。移栽当天要浇搭根水, 以后每天浇水1次, 直至幼苗活棵。

4 定苗和定植

直播的大白菜, 苗出齐后, 分2次间苗, 第1次间苗的苗距约2cm;第2次间苗每穴留2棵, 条播的苗距12~15cm。长至7~8片叶子时就要定苗, 定苗的密度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不同, 一般晚熟品种行距50~67cm, 早中熟品种40~50cm。移栽的行株距与直播的相同。

5 田间管理

5.1 科学管水

大白菜幼苗期需要水分不多, 一般可不浇水, 如果此时较干旱, 在间苗后浇些肥水。植株进入发棵期, 虽需大量的水分和养分, 但为了使大白菜的根系扩大, 为包心打好基础, 一般在前期采取蹲苗 (即停止供给水分) 10~15d, 蹲苗结束后, 供给水分, 以免缺水, 包心后更要及时供给充足的水分。供水的方法:幼苗期浇水, 苗长大后采取沟灌, 但灌后要及时放水, 以防雨涝引起病害。

5.2 合理施肥

大白菜除施基肥外, 在开始团棵时施发棵肥, 施尿素150kg/hm2, 在结球前5~6d施结球肥, 施尿素150kg/hm2。施肥最好穴施在离植株根部10~12cm处, 施后浇水1次。

5.3 除草与松土

大白菜在植株封行前, 除草、松土2~3次, 最后1次松土要结合培土, 但注意不要碰伤植株, 以减少感染病害的机会。

5.4 捆草

晚熟品种的大白菜, 包心后期为了避免或减轻心叶遭受霜冻的损害, 促使叶球质嫩色白, 要进行捆菜。方法是将外叶扶起, 包住叶球, 然后用浸软的稻草捆住。捆菜时间一般以经受1~2次轻霜后捆扎较为妥当, 否则有可能烂菜。

6 病虫害防治

大白菜的病害主要有软腐病、霜霉病和病毒病等。软腐病在雨水多、湿度高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病菌主要由植株伤口侵入, 从而发生腐烂。霜霉病在湿度高、温度低的情况下较易发生。病毒病苗期和保心期都能发生, 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发生较严重。为害大白菜的害虫有蚜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其中蚜虫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隔5~7d喷1次, 连续喷2~3次;小菜蛾用0.6%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 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

7 采收

根据品种生长期的长短适时采收, 早熟品种播种后60~70d采收, 晚熟品种播种后100~120d采收。具体的采收时间可根据当地气候和市场需要确定。早熟品种如市场需要, 即使包心不太坚实, 也可采收上市。大白菜耐轻霜, 但出现-3℃以下的低温会发生冻害, 故作为贮藏用, 必须适期采收。

参考文献

沿淮地区一季中稻直播试验研究 篇4

近年来, 寿县瓦埠湖周边33.33 hm2以上的种田大户基本上都采取水稻直播。直播面积技术扩展很快, 但很多农户对品种选择、播期安排、除草、施肥等技术了解甚浅, 每年都有较大面积的水稻不能安全齐穗和成熟, 有的能成熟但产量很低[5,6]。为了探索寿县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确定供试品种的安全播期、直播产量及不同播期之间的产量差异等技术措施, 进行一季中稻直播试验研究,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有绿旱一号 (常规籼稻) 、皖稻68 (常规粳稻) 、宁粳三号 (常规粳稻, 中江种业提供) 、天优华占 (杂交籼稻, 北京金色农华提供) 、新两优106 (杂交籼稻, 荃银高科提供) 、丰两优一号 (杂交籼稻, 合肥丰乐提供)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寿县正阳关镇红旗村余贵昌农户的耕地进行。设2个播期处理, 即6月7、17日。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0 m2 (8.0 m×2.5 m) 。四周种植沪旱15作保护行。

1.3 栽培管理措施

1.3.1 播种。

采取人工条播。杂交稻每畦播8行, 浸种12 h, 播量为30 kg/hm2;常规稻每畦播9行, 浸种24 h, 播量为75kg/hm2。播后洇透水。

1.3.2 水肥管理。

整地时施45%复合肥600 kg/hm2、尿素150kg/hm2作基肥。三叶一心期施尿素150 kg/hm2, 拔节期施尿素225 kg/hm2。播后1个月采取旱育秧方式, 以利扎深根防倒伏。以后则一直保持干干湿湿。

1.3.3 除草。

播后苗前, 在田间没有明水时, 用33%施田补3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 进行封闭除草。三叶一心期, 用陶氏益农公司的60 g/L稻喜 (千金+稻节) 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进行茎叶喷雾。

1.3.4 病虫害防治。

水稻前中期主要防治稻纵、纹枯病、叶瘟、稻曲病, 后期防治稻飞虱、三化三代、二化三代和穗颈瘟。

1.4 调查统计

每小区采取单打单收, 计算实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安全性

6个品种在2个播期里均能安全齐穗和成熟。绿旱一号生育期短, 6月7日播种, 8月18日齐穗, 正遇高温, 结实率下降。考虑到绿旱一号对高温的敏感性, 宜适当推迟播期, 在6月15日左右直播较合适。丰两优一号虽然安全成熟, 但其生育期较长, 晚播有风险。

2.2 产量分析

2.2.1 品种间产量差异。

由表1可知, 2个粳稻品种中, 宁粳三号比当地主栽品种皖稻68产量高, 6月7日播种的产量达9 100 kg/hm2, 证明粳稻可以在寿县作麦茬稻直播, 且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4个籼稻品种中, 2个晚籼品种天优华占和新两优106的产量较高, 天优华占在6月7日播种的产量达9 850 kg/hm2, 新两优106在6月17日播种的产量达9 750 kg/hm2。寿县的直播稻品种宜选择杂交晚籼品种和生育期偏短的粳稻品种。

2.2.2 播期间产量差异。

由表1可知, 2个生育期最短的品种绿旱一号和新两优106, 迟播产量明显高于早播。其他粳稻和籼稻品种, 播期推迟, 产量均下降明显。

2.3 品种性状评述

2.3.1 绿旱一号。

为常规籼稻品种, 是寿县旱直播面积最大的品种。直播全生育期105 d。由表2可知, 6月7、17日播种的株高分别是110.0、108.0 cm;千粒重分别是25.51、26.22g;结实率分别是71.40%、86.50%;穗粒数分别是138.10、135.85粒;有效穗数分别是321.62万、306.15万穗/hm2。可以看出, 迟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6月7日播种的结实率较低, 导致产量下降。该品种抗倒性较好, 生育期短, 在沿淮地区直播很安全, 耐迟播。

2.3.2 皖稻68。

为常规粳稻品种, 是寿县水直播面积最大的品种。直播全生育期135 d。6月7、17日期播种的株高分别是108.0、87.4 cm, 说明迟播影响营养生长;千粒重分别是24.04、23.35 g;结实率分别是95.21%、90.84%;穗粒数分别是115.24、94.54粒;有效穗数分别是320.36万、361.17万穗/hm2, 可以看出, 迟播产量显著下降。该品种抗倒性好, 生育期偏长, 直播宜在6月10日前结束, 否则会影响产量和下季小麦播种时间。

2.3.3 宁粳三号。

为常规粳稻品种, 2010年在寿县首次试播。直播全生育期130 d。6月7、17日播种的株高分别是103.6、95.4 cm, 千粒重分别是24.65、26.66 g;结实率分别是88.95%、92.96%;穗粒数分别是159.60、125.74粒;有效穗数分别是309.77万、290.37万穗/hm2。可以看出, 前期播种的产量显著高于后期。该品种抗倒性好, 生育期适中, 产量高, 适合沿淮地区麦茬稻水直播。

2.3.4 天优华占。

为杂交晚籼, 是超级稻品种, 在寿县首次试播。直播全生育期120 d。6月7、17日播种的株高分别是105.7、106.6 cm;千粒重分别是23.57、24.11 g;结实率分别是75.50%、72.30%;穗粒数分别是198.96、215.28粒;有效穗数分别是333.15万、294.75万穗/hm2。可以看出, 迟播产量下降明显。该品种抗倒性较好, 生育期适中, 产量很高, 适合沿淮地区作麦茬稻直播。

2.3.5 新两优106。

为杂交晚籼品种, 在寿县有小面积种植。直播全生育期112 d。6月7、17日播种的株高分别是123.9、116.1 cm;千粒重分别是29.75、29.82 g;结实率分别是85.57%、83.57%;穗粒数分别是135.33、145.89粒;有效穗数分别是289.15万、297.08万穗/hm2。可以看出, 迟播种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该品种抗倒性差, 生育期短, 耐迟播, 产量高, 在沿淮地区直播注意防止倒伏。

2.3.6 丰两优一号。

为杂交中籼, 是安徽超级稻品种, 在寿县作一季中稻栽培面积很大, 近2年也有小面积直播。麦茬直播全生育期130 d。6月7、17日播种的株高分别是122.7、131.8 cm;千粒重分别是26.72、28.33 g;结实率分别是74.37%、72.94%;穗粒数分别是233.38、205.16粒;有效穗数分别是250.48万、236.21万穗/hm2。可以看出, 迟播产量下降明显。该品种抗倒性差, 生育期长, 作麦茬直播宜早播, 迟播风险很大。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天优华占、宁粳三号产量高, 生育期适中, 适合在沿淮地区作一季中稻直播, 新两优106、绿旱一号生育期短, 宜迟播。同一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产量差异显著, 绿旱一号和新两优106的生育期较短, 迟播产量高于早播;皖稻68、宁粳三号、天优华占、丰两优一号4个生育期稍长的品种, 播期推迟, 产量均显著下降。

参考文献

[1]杨桂梅.豫南丘陵山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 2010 (8) :44.

[2]王连延.中稻免耕直播示范效果与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 2005 (1) :58.

[3]朱炳耀, 黄永耀.福建山区中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 1999 (6) :6-7.

[4]黄兴贵.杂交中稻直播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2S) :112-113.

[5]江瑞林, 颜明朝, 刘春平, 等.中稻直播不同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22) :42, 75.

沿淮地区黄心乌栽培技术 篇5

1 生物学特性

黄心乌的生物学特性与普通的白菜接近, 一般株高10~20 cm, 开展度15~24 cm, 总叶数26片左右, 可以食用的叶片数为20片左右, 单株重500 g左右。株型呈菊花状, 半塌地, 叶片圆形全缘, 外部叶片呈均匀瘤状皱缩, 叶柄短、扁平为白色, 心叶黄色, 其中有6~8片心叶紧抱未展开。其植株长成之后, 可以在田间延长120 d左右, 随时可以进行采收销售。黄心乌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100 g新鲜黄心乌中含有VC22.8 mg、钙72.3 mg、钾168.7 mg、铁3.2 mg、锌0.83 mg。

2 生长环境

黄心乌对环境的要求不高, 适宜的温度范围大, 在5~30℃均能生长, 最适宜的温度为10~20℃, 故而在沿淮各地均可进行栽培, 只是由于各地的气温有些微的差别, 播种期略有不同。根据各地的气温和上市时间的差异, 沿淮各地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均可播种。黄心乌适合栽种在各种土质上, 但是为了提高产量, 最好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结构合理、性状好、肥力高的土壤[1]。

3 栽培技术

3.1 整地

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 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为黄心乌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播种前应进行整地。翻耕之后应捡除栽培地上的石块等杂物, 再将土壤耙平耙细, 同时做宽1.5 m左右的畦。苗床和大田一般按1∶6 (育苗系数) 的比例确定苗床面积。在整地的同时, 还应施入底肥, 可施用腐熟的农家肥45 t/hm2左右, 以提高土壤的质量。

3.2 播种

选用出芽率高的种子, 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 播种量约15 kg/hm2, 播后应浇1遍水。为了保持土壤的湿度, 可以在种子上覆盖约0.5 cm厚的细土。为了促进出苗, 也可覆盖遮阳网进行保温保湿, 等到出苗之后即可去除遮阳网。

3.3 苗期管理

为了保证黄心乌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 出苗之后要及时进行苗期管理。对于过密苗应及时间苗, 使苗间空气流通、日照充足, 同时, 还应拔除病弱苗。对播种不均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出苗过于稀疏的局部地区, 可以进行再次播种。在整个苗期, 一般可间苗2~3次, 最终使苗间距保持在10 cm左右。一般将高10~15 cm、具有6~8片叶片、叶片肥厚、颜色浓绿、没有病叶虫叶的幼苗视为壮苗。根系发达的黄心乌, 在苗期容易受到小菜蛾和黄条跳甲的危害, 可用菊酯类药剂进行防治[2]。

3.4 定植

定植前先整地, 整地方法和要求基本和育苗地相一致, 最好应选择前茬没有种植同科蔬菜的地块。当幼苗生长25 d左右, 植株高度达到12 cm, 有6片叶子的时候即可进行定植。定植的株距和行距均以保持在25~30 cm为宜。从定植一直到11月底, 都要保持土壤湿润, 以促进黄心乌快速生长。在幼苗成活且长出新叶的时候, 要进行中耕锄草, 疏松土壤, 并浇腐熟的稀粪水2~3次, 以促进叶片生长。黄心乌生长的中后期, 可以追施1次尿素, 用量为150 kg/hm2左右。生长后期, 特别是进入12月, 则应该使土壤保持干燥。收获之前3周之内不应再施用速效氮肥。

3.5 防治病虫害

3.5.1 病害防治。

(1) 软腐病防治。每次用100~200 U农用链霉素1 125~1 500 kg/hm2喷雾, 若灌根, 每窝250 g。用70%敌克松原粉500倍液浇根, 每窝250 g, 均有良效。 (2) 霜霉病防治。加强田间检查, 重点检查早播地和低洼地, 发现发病中心时要及时喷药, 控制病害蔓延。常用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等。上述药剂与浓度也适用于白锈病的防治。

3.5.2 虫害防治。

(1) 小菜蛾、菜青虫防治。在小范围内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的连作, 加强对育苗地块的管理, 可以通过翻耕消灭部分虫源, 也应及时清除田地内的残枝落叶, 避免细菌和害虫滋生[3]。小菜蛾有趋光性, 在成虫发生期, 可以在田地内设置灭虫灯, 吸引并捕杀小菜蛾。使用1.8%阿维菌素2 000~2 500倍液也可以对小菜蛾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在化学药剂方面, 可以喷施5%锐劲特2 500倍液、25%菜喜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 (多杀霉素) 、安保1 000倍液、15%安打3 500~4 000倍液等防治。 (2) 蚜虫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 可用5%扑虱蚜2 000~3 000倍液、20%康复多2 000倍液、50%马拉硫磷1 000倍液、阿克泰1 000~1 5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 000~5 000倍液喷雾, 效果较好。 (3) 黄条跳甲防治。加强幼苗期肥水管理, 促进黄心乌植株早生快长, 以缩短或度过幼株受害危险期。在重危害区, 播前或定植前后可用撒毒土、淋施药液法处理土壤, 毒杀土壤中的害虫虫蛹。可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配成毒土撒施土表浅松土;或淋施90%敌百虫结晶1 000倍液, 或80%敌敌畏1 500~2 000倍液, 或20%速灭杀丁3 000~4 000倍液, 或2.5%敌杀死3 000倍液, 或40%菊马乳油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

3.6 采收

由于播种和上市的时间不同, 各地的采收时间并不一致。一般说来, 在植株饱满, 内部有6~10片鲜黄色叶片, 植株底部叶柄呈现茶杯状, 用力横压较为紧实时采收较好[4]。采收的时候, 应将黄心乌按照品种和大小规格不同分别放置, 采收后2 h之内, 将其运往预冷库进行保存。预冷库温度一般控制在0~1℃, 湿度控制在95%以上, 以利于黄心乌的存放。远距离运输时, 需要使用冷藏车进行运输, 冷藏车温度应控制在5℃以下为宜。

参考文献

[1]查振英.黄心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蔬菜, 2013 (5) :23-24.

[2]田学飞, 朱守凤.沿淮地区黄心乌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7) :135.

[3]吴炳坤, 陈魁庭, 姚春凤.黄心乌菜品种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蔬菜, 2002 (2) :11.

沿淮地区 篇6

历史上淮河在淮阴会沂沭泗河后独流入海, 水路是通畅的。1194年-1855年长达661年之久黄河夺泗夺淮, 使淮河失去了入海的通道, 泥沙淤塞了干支流河道, 由此沿淮地区变得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人民的生活频繁遭受水灾的影响。其水灾主要表现为洪、涝两种形式, 一般相伴而生。据统计, 流域性洪涝存在大约460年、200年、80年和40年的周期变化及一些更小尺度的波动 (图1) (1) 。大洪涝年周期性发生, 局部洪涝几乎年年都有。涝灾是因区域内的雨水过多、排水不畅, 或因上游洪水抢占河槽后内河水无法外排, 造成的农田或居民区积水, 长期积水会造成房倒屋塌、交通中断的严重情况, 内涝对农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首先, 气候特点是形成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因为淮河流域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 汛期多暴雨, 1974年沂沭河的暴雨, 1975年洪汝河的特大暴雨。1975年暴雨中心林庄最大三天降雨1605毫米, 最大一天1005毫米, 最大6小时830毫米, 创全国纪录。其次, 地形特点也是导致经常发生内涝的原因之一, 淮河流域有2/3的面积是平原和洼地, 地势高的山丘区分布在流域的周边。暴雨后洪水从山丘区很快汇入干河, 抢占河槽, 但进入中下游平原后, 因比降平缓 (约七万分之一) 宣泄不畅, 往往形成前后洪水叠加, 山区和平原区洪水叠加, 因而水位高流量大, 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最后, 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洪涝灾害关系极大, 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淮河流域人口稠密, 每平方公里530人甚至更多, 环境的承载量已达到极限, 人与水争地, 开发区向洼地甚至河滩地发展, 使得蓄滞洪区的库容减少, 现在淮河中游行洪区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行洪能力。里下河地区围垦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 占原湖荡面积的3/4, 导致汛期该地区的灾情严重。

苏皖沿淮内涝地区的乡村居民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 也形成了特有的乡村聚落景观, 传统村落选址的两大关键因素是耕地和水资源, 也是为了耕作与生活方便, 所以传统乡村聚落都是高地选址、田地环绕和靠近水流。村落布局也可反映出地缘和血缘纽带, 例如, 很多村庄都是为一个祖先发展而来, 由最初的单体建筑逐渐发展成宗族聚居的院落式建筑群。人文环境是淳朴自然的, 景观的生态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采光、通风、调温等都有很好的功能与形式。但是, 到了现代人们似乎忘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自顾自掠夺性地占用生态资源, 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被破坏, 如同好好的四合院最后变成了“大杂院”, 加之经年累月洪涝灾害, 使得乡村聚落面貌呈现颓势。

2 流域性乡村聚落景观设计

如今面临内涝频发的生态危机难题?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怎样才能重建有淮河流域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这是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出了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共生的内在精神气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反过来, 人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环境, 苏皖沿淮内涝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脉和历史记忆。但如今当人们开始重视地域景观特色保护的时候, 却忽视了流域性的线性规划序列特点, 各地的景观规划也大多是划省而治, 甚至划村而治, 很少做流域性乡村聚落景观统筹设计。在景观的点线面构成要素中, 一地一域的景观节点目前大都是各自为阵的零散布局, 形式不统一, 功能缺乏系统集约效益, 因此, 只有围绕淮河整体的流域性乡村聚落景观设计, 才能使规划设计以点带面, 一线贯通, 完成淮河流域上中下游乡村聚落景观的系统工程。

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 现有的聚落景观设计存在如下弊端:1) 缺乏流域性 (特别是内涝地区生态危机环境) 各类用地布局的科学规划, 现有布局中, 农村生产生活占地面积较大, 居住分散, 景观破碎, 土地集约化程度低, 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用地结构单一, 致使排涝设施难以扩容。2) 优秀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文化传承遭遇严重破坏, 新农村建设在很多乡镇被错误理解为“拆建”, 由于快速的城镇化步伐和盲目的强拆和土地占用, 乡村景观中用于淮河流域水环境的生态调节机制所剩无几, 传统的乡村聚落景观正在被异化为“乡村城市化景观”。3) 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同时恶化, 村民各自只注重建房, 而忽视集体防涝环保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污染源缺乏管理, 水、土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压力大。

要想重建有淮河流域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 必须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统筹资源, 科学规划和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政策, 节约集约用地, 提倡政府财政支持下兴建一批乡村规模集中式的住宅, 好处是选址可以充分避开内涝频发地段, 提高土地利用率, 有利于配套设施建设, 舒适性好, 管理和流域推广价值高。要实现这个目标, 还必须加快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土地流转政策。只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摆脱土地束缚,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才能让人居环境不至于让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捆牢锁死, 也只有创新了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模式, 新型的生态村环境治理目标才有可能被实现。水系采取疏浚、清理处理, 形成水网景观。洪涝季节, 水环境系统设计利用水库、湖区、池塘、湿地、溪流、明渠综合排涝, 平时水体着重进行雨污分流设计, 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这样以来, 淮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环境将得以根本改变。以水为契机, 变水患为水利, 淮河流域特色乡村聚落景观将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目标。

3 沿淮内涝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预警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指出:“我们将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 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他提醒人们复杂性问题需要系统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 本课题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富有流域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 课题集合防灾、地域文化、生态村景观设计等多领域问题。需要揉合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建筑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规划学、设计学、生态恢复学等关系学科, 由于视角聚焦于苏皖沿淮内涝频发的生态脆弱地区,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评价和预警机制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用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分析评价体系的方法有很多, 有的偏重于质的研究, 也有的偏重于定量研究, 例如, 在指标选取与层次分析基础上构建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或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 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或采用加权平均模型建立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中, 生态环境、人居需求、生活方式、经济模式与资源状况等等都是关键要素, 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要素间关系出现危机和恶化, 系统将走向健康的反面。因此, 以上述指标为参考可以建立一个苏皖沿淮生态脆弱地区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苏皖沿淮内涝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预警就是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沿淮乡村聚落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质量退化、恶化的及时报警, 当预警系统监测到土地规划不合理、人口压力超极限、防洪排涝设施满负荷等等, 就会给出退化、恶化趋势和危机临界点, 提前预警。这个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系统识别、环境预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与分级指标体系。可以建构起目标层、功能层、要素层、指标层等若干层次, 每个层次又分别建立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各系统因子关联性和影响力计算指标权重系数, 最终评定预警等级。依据预警模式与参数、预警目标与内涵, 预警等级可分为不良状态预警、负向演化预警和恶化速度预警等。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预警系统的建立是积极的, 有实践价值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加大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科研力度。本课题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十分明显的, 尤其是在苏皖沿淮内涝地区应加强对流域性乡村聚落景观生态恢复与保护、生态村流域空间布局、水系景观生态恢复、乡村聚落景观扩散的生态控制及流域性人类聚居生态学等系列问题的动态研究。

4 结语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试错与探索的过程, 几千年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适应到抗争, 再到和谐相处, 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科学认识的进步, 人类不断缩短着自己的试错周期。苏皖沿淮内涝地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肩负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针对内涝地区生态景观重建, 流域性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序列, 以及现实迫切需要建立的聚落景观生态预警系统, 积极筹建富有淮河流域特征的乡村聚落景观试点工程, 希望结合沿淮乡村水土相连格局, 再造一条苏皖沿淮新农村水乡田园风光带。

参考文献

[1]汪佩.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2]周寅康, 周成虎, 汤其成.中国近500年流域性洪涝初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 1996 (02) .

[3]谭良斌, 周伟, 刘加平, 等.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再生和规划研究[J].规划师, 2005, 21 (10) .

沿淮地区 篇7

2013年, 在东片稻区马坝镇万斛村试验基地进行杂籼品种比较试验, 通过比较掌握品种特征特性、产量水平、抗逆性、抗倒性等, 为品种在沿淮地区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有广两优矮93、盐两优2218、Y两优5867、扬两优818、扬籼优68、V优303 (品系) 、两优383、Y两优608 (品系) , 共8个品种。在基地规划一条田, 每个品种种植1 334 m2, 按以上顺序依次排列。

1.2 主要田管措施

1.2.1 育秧

采用肥床旱育方式育苗, 5月4日播种, 播种前用甲霜咪鲜胺拌种 (20 g拌3 kg种) 后直接播种, 每667 m2大田用种量0.6 kg, 秧大田比1∶20。

秧田基每667 m2施45%复合肥35 kg;三叶一心期667 m2追尿素20 kg, 移栽前3 d每667 m2追尿素10 kg。秧田二叶一心期和移栽前各防治病虫1次。秧苗素质较好。

1.2.2 大田栽培

试验田地势平坦, 肥力中上等, 为黏土质, 前茬为小麦。6月20日人工栽插, 行距30 cm, 株距16.5 cm, 单株栽插, 秧龄48 d。

1.2.3 大田基肥

667 m2用15% (氮、磷、钾比为8∶4∶3) 有机、无机混肥100 kg。栽后6 d结合化学除草, 施第一次分蘖肥, 每667 m2施尿素7.5 kg、钾肥5 kg;栽后12 d施第二次分蘖肥, 每667 m2施尿素5 kg;栽后35 d施穗肥, 每667 m2用尿素5 kg、45%复合肥10 kg、钾肥7.5 kg。

1.2.3 病虫害防治

7月10日, 45%稻丰散·毒死蜱100 m L+25%吡蚜酮20 g+90%杀虫单90g;7月27日, 3.2%阿维菌素100 m L+25%吡蚜酮20g+20%苯甲·丙环唑20 m L;8月21日, 25%吡蚜酮20 g+20%茚虫威10 g+20%苯甲·丙环唑20 m L;8月30日, 20%甲维·茚虫威10 g+顶妙20 m L;9月7日, 25%吡蚜酮20 g+45%咪鲜胺20 m L+2%阿维菌素100 m L。

水浆管理根据需要正常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成熟期每个品种单打单收, 测水分按标准水分计实产。每667 m2产量超过600 kg的有V优303、盐两优2218两个品种, 其余品种在549.8~597.7 kg之间。V优303每667 m2产量最高达619.0 kg, 扬两优818最低为549.8 kg, 两者相差69.2 kg。V优303比扬两优818每667 m2产量高12.6%。

2.2 生育期

全生育期最短的是Y两优608, 为145 d, 全生育期最长的扬两优818, 为159 d, 两者相差14d;其余6个品种全生育期在154~157 d之间。

2.3 植株性状

株高:8个品种株高在112.2~144.2 cm之间, 两优383株高最高达144.2 cm, Y两优608品系最矮为112.2 cm, 两者相差32 cm, 广两优矮93、Y两优5867、扬籼优68、V优303株高在120~130 cm之间, 盐两优2218、扬两优818株高在130~140 cm之间。

穗长:8个品种穗长在24.0~31.0 cm之间, Y两优5867最长, 为31.0 cm;扬籼优68最短, 为24.0 cm, 两者相差7 cm。

2.4 分蘖与成穗

高峰苗:Y两优5867最多, 为29.75万, 其次广两优矮93, 为29.16万, 盐两优2218最少, 为18.87万。

成穗率:扬籼优68最高, 为72.0%, 其次盐两优2218, 为62.06%, 广两优矮93最低, 为40.74%。

2.5 产量结构

有效穗:8个品种每667 m2有效穗在11.4万~15.53万之间, 其中扬两优818、V优303、扬籼优68有效穗在15万左右, 分别是14.92万、14.83万、15.53万, 两优383 667 m2有效穗最少11.4万, 扬两优818比两优383有效穗多4.13万。

每穗总粒数:8个品种在233.8~180.8之间, 其中盐两优2218最多233.8粒, 扬籼优68最少180.8粒, 相差53粒。

每穗实粒数:8个品种在194.0~155.7之间, 其中广两优矮93最多为194.0粒, 其次Y两优5867为184.3粒, 扬籼优68最少155.7粒, 最多最少相差38.3粒。

千粒重:8个品种在25.58~27.04 g之间, Y两优5867最高为27.04 g, 其次两优383为26.91 g, 扬Y两优818最低为25.58 g, 最多最少相差1.46 g.

结实率:8个品种在76.1%~88.8%之间, 其中扬两优818、Y两优608品系在80%以下, 偏低, 与2013年盱眙7月底至8月上中旬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有关, 其余6个品种在86%以上, 未受高温影响, 属正常范围。

2.6 抗性

病害:特殊的高温干旱天气以及适时防治, 8个品种纹枯病、稻曲病均没有发生, 只有盐两优2218穗颈瘟2级轻度发生。

抗倒性:受2013年第19号超强台风“天兔”影响, 盱眙县9月23—24日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部分品种倒伏。其中扬籼优68、两优383倒伏70%, Y两优5867倒伏30%、盐两优2218零星倒伏在10%, 其余4个品种均未出现倒伏。

3 品种评述

3.1 V优303

试验产量619.0 kg/667 m2, 居试验第一。该品种全生育期158 d, 株高129.8 cm, 穗长28.6 cm, 分蘖性强, 每667 m2有效穗14.83万, 结实率高为87.3%, 千粒重26.49 g;2013年度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没有发生, 综合抗病性好。该品种株高适中, 剑叶坚挺, 穗型较大, 生育期偏迟, 后期熟相好, 抗倒性强, 可以再示范。

3.2 盐两优2218

试验产量611.7 kg/667 m2, 居试验第二。该品种全生育期154 d, 株高137.6 cm, 穗长25.7 cm, 穗型偏小;分蘖性差, 成穗率高, 每667 m2有效穗12.12万, 结实率87.8%, 千粒重26.44 g;2013年度纹枯病、稻曲病没有发生, 穗颈瘟轻度发生, 综合抗病性一般。该品种株型紧凑, 植株偏高, 熟期适中, 长势较旺, 群体整齐度好, 粒数最多, 籽粒排列紧, 后期熟相较好, 抗倒性一般, 适宜在该区种植。

3.3 Y两优608品系

试验产量597.7 kg/667 m2, 居试验第三。该品种全生育期145 d, 特早熟。株高112.2 cm, 穗长29.8 cm, 穗型较大, 粒数较多。分蘖性较强, 成穗率中等, 每667 m2有效穗13.86万, 结实率77.1%, 千粒重25.78g。本年度高温对该品种结实率、千粒重有影响。2013年度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没有发生, 综合抗病性较好。该品种株型紧凑矮小, 长势较旺, 群体整齐度好, 后期熟相一般, 抗倒性强。该品种在该区播种期应推迟到5月10日前后, 可以作为杂交稻机插秧品种再示范。

3.4 Y两优5867

试验产量586.0 kg/667 m2, 居试验第四。该品种全生育期155 d, 熟期适中。株高122.2 cm, 穗长31.0 cm, 分蘖性强, 成穗率低, 每667 m2有效穗12.81万, 粒数207.6粒, 结实率87.8%, 千粒重27.04 g;2013年度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没有发生, 综合抗病性较好。该品种株高适中, 株型紧凑, 穗形较长, 籽粒排列疏松, 叶片挺直,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 抗倒性一般, 适应在该区种植。

3.5 扬籼优68

试验产量576.9 kg/667 m2, 居试验第五。该品种全生育期154 d, 熟期适中。株高129.6 cm, 穗长24.0 cm;分蘖性中等, 成穗率高, 每667 m2有效穗15.53万, 结实率86.1%, 千粒重26.45 g, 粒型中等;2013年度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没有发生, 综合抗病性较好。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株型紧凑, 剑叶较长较宽易披, 后期熟相一般, 抗倒性较差, 在该区种植注意防抗倒。

3.6 广两优矮93

试验产量560.6 kg/667 m2, 居试验第六。该品种全生育期154 d, 熟期适中。株高129.4 cm, 穗长25.5 cm, 穗型中等, 粒数较多, 排列较紧密;分蘖性强, 成穗率低, 每667 m2有效穗12.72万, 结实率88.2%, 千粒重26.16 g;2013年度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没有发生, 综合抗病性较好。该品种株型紧凑, 叶片挺直,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 抗倒性强, 适应在该区种植。

3.7 两优383

试验产量552.7 kg/667 m2, 居试验第七。该品种全生育期157 d, 偏晚熟。株高144.2 cm, 穗长27.0 cm, 分蘖性较差, 成穗率低, 每667 m2有效穗11.4万, 结实率88.2%, 千粒重26.91 g。2013年度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没有发生, 综合抗病性较好, 抗倒性差。该品种株型高大, 长势和后期熟相一般, 易倒伏, 不适应在该区种植。

3.8 扬两优818

上一篇:煤矿开采中的采煤技术下一篇:触发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