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卫生情况(通用12篇)
基本卫生情况 篇1
近年来, 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所处环境的变化给乡镇卫生院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与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在新时期探寻出乡镇卫生院的作用与地位, 以及符合角色期望的途径与方法是公共卫生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近几年, 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 让我们看到灵璧县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使我县广大群众卫生防病意识显著提高, 也是群众获得卫生知识最直接的方法。
资料与方法
抽取在灵璧县19个乡镇乡居住>1年, 年龄>18周岁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院公共卫生人员基本情况、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结果, 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 人群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采取统一表格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9个乡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每个乡镇随机调查2个行政村, 每个村调查高血压患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10例。另外, 每个乡镇通过电话调查20例服务对象, 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满意度的调查。
结果
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对高血压、糖尿病、>65岁老年人、重性精神病、0~6岁龄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及部分正常人群分别建立健康档案, 累计完成电子健康档案805 774份, 全县平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2%。
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高血压患者累计管理120 689人, 累计规范管理62 204例, 规范管理率52%;2型糖尿病患者累计管理29 863人, 累计规范管理15 967例, 规范管理率53%。
健康教育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服务对象和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疾病防控知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问卷调查。每个乡镇调查30例, 全县共调查660例, 调查问卷通过计算机录入自动分析结果。群众健康教育知晓率82%、健康行为形成率78%。
电话调查满意度:每个乡镇电话调查20例服务对象, 全县共计调查440例。其中, 电话接通253例, 电话接通率58%;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满意的183例, 满意度72%。
乡镇卫生院公卫人员基本情况:利用调查表对全县乡镇卫生院所有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进行登记调查。目前, 灵璧县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138人, 仅占乡镇卫生院在岗人员的14%。其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7人 (27%) ;中专学历83人 (61%) ;无学历18人 (12%) 。按照所学的专业统计, 公共卫生专业47人 (34%) ;医士专业72人 (53%) ;非医药专业19人 (13%) 。
讨论
存在问题:自从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医药体制改革以后, 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职责之一[2]。乡镇卫生院既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执行主体, 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主体, 承担着双重角色。 (1) 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少、能力低, 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适应; (2) 医防合一的体制, 制约着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乡镇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所在的防保所, 只是乡镇卫生院的一个职能科室, 与其承担的大量工作不适应, 权小责任大, 人少任务重。 (3) 经费使用不合理, 严重挫伤人员积极性。目前, 村级经费实行打卡发放, 势必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乡镇经费不是专款专用和项目管理, 而是纳入经常性收入。势必造成乡镇卫生院花自己的钱, 干别人的事[3]。致使乡镇对村级管理不到位、督导不到位、服务不到位, 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些项目质量不高。随访不及时、辅助检查项目无法开展、电子健康档案不能及时更新[4]。
建议: (1) 培训工作前移下沉:县级各个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要组织精干师资力量走下去, 以乡镇为单位对村卫生室人员全员培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识。县级师资力量要进行岗前培训学习, 编制培训教材。对基层人员培训要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资料要齐全规范, 有通知、签到、照片、记录、试卷,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2) 创新管理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坚持“花钱买服务”的原则, 谁服务、谁收益。各乡镇抓几个样板村,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工作提高更高水平。各乡镇可以组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 直接进村入户搞服务。也可以指定某各村卫生室的某个医生单独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责、权、利。 (3) 规范经费使用, 严格绩效考核:坚持先考核、后拨款的原则, 经费拨付一定与工作的数量、质量挂钩, 奖优罚劣和奖先罚后。
参考文献
[1]杨丽, 崔颖, 徐显娣, 等.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分工及经费分配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1, 9 (2) :51-54.
[2]郝爱华, 刘勇鹰, 易学锋, 等.广东省顺德区和云安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况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 2012, 11 (4) :19-23.
[3]高生堂.宁夏南部贫困县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法和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3, 12 (2) :160-164.
[4]高洁, 王世清, 龙玲, 等.湖南省2012年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使用现况[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12 (2) :1530-1532.
基本卫生情况 篇2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截止2012年2月末,我院共为辖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12368份。电子档案11044份,其中老年人1724份,管理1682人,筛查高血压672人,糖尿病115人,0-6岁儿童909人,孕产妇149人。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结合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一般体格检查及血尿常规检查,我院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建档1724人,管理1682人。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1、高血压患者管理
截止2012年2月,我院共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为672人,体检409人,本随访411人次。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截止2012年2月,我院共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为115人,体检50人,本随访73人次。
(四)、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吉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工作规范》要求,按时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定期制作宣传栏,印制宣传单。截至2012年2月末,本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2次,健康教育咨询人次数1626人次,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62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2次。
(五)计划免疫工作
根据《吉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项目工作规范》按要求对辖区内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信息档案截至2012年2月末,已建立预防接种人数909人,规划疫苗接种1758人次,强化疫苗接种910人次,二类疫苗接种43人次,无一次异常反映发生。
(六)孕产妇保健工作
对于辖区内孕产妇均按《吉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管理项目工作规范》要求进行管理,截止2012年2月对辖区内的149名产妇按要求进行了一般产前检查及产后访视,并提供免费B超、血常规、血糖等检查。
(七)儿童保健工作
辖区内0-6岁儿童909人,均按要求建立健康档案,并按要求进行登记管理,结合计划免疫工作按程序开展体检工作,并绘制生长发育监测图。
(八)、结核病管理工作
截止2012年2月共管理结合病人14人,其中结束6人,正在管理8人。
(九)精神病管理工作
截止2012年2月辖区登记管理重症精神病人37人,管理35人,死亡2人。按市疾控中心要求,录入重病管理网络直报系统,并按要求进行档案管理、追踪随访。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缺乏、人员配备不到位,我院在职人员19名,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不足十名,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
(二)上级资金配备不到位,很多要求开展的业务,没有资金支持,无法开展。
(三)、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无法体现多劳多得,降低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部分职工和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乡镇卫生院生存的意义,从而根本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居民不了解此项工作的意义,对于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增加人员、合理分配人员工作,从新调整本院职工的各科室的工作安排,明确职责。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以逐步改变职工和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来。
(三)实行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培训方面的要求
1、希望增加业务培训机会,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2、希望能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到优秀单位学习。
五、完成工作建议
1、希望上级单位能够规范工作标准,统一工作要求。
2、希望相关业务部门能够把业务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相关要求融合一体,方便基层单位工作,简化工作程序,不要让基层人员做重复而没有意义的工作!!
3、能够解决基层人员不足、人员老化、业务水平低等制约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发展的相关因素,增加人员,提高人员素质、增加资金投入。
官马卫生院
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使用探讨 篇3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看法
为正确有效利用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基层医疗单位年初应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分配计划,计划要合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计划的制定非常重要,就和行政事业单位做年初预算一样,要科学合理。测算的标准中不仅要有劳务费的测算标准,还要有材料费用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费用测算标准。但具体执行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稍许变动,存在一定的弹性,可根据工作完成质量进行标准上的浮动,完成质量好可给予高标准,完成质量差的可给予低标准,以此作为激励,在确保工作数量的同时质量有保障。
实行专账管理。2011年新的基层医疗单位会计制度开始执行,公共卫生支出已经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日常支出,但由于资金来源是国家专项补助,因而要实行专账管理。专账管理是指开设同一银行账户,但在账务处理时把银行存款科目设立为两户,一是基本医疗户,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户。公共卫生经费支出从基本公共卫生户中支出,往往公共卫生经费预拨不及时,使公共卫生户出现赤字,但这不影响银行存款余额,只是体现了公共卫生资金不足,临时占用了基本医疗户的资金。在涉及领用公共卫生服务材料时,可借: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卫材支出或其他材料支出,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或其他材料等相关科目,同时借:银行存款——基本医疗户,贷:银行存款——基本公共卫生户,这样就及时调整了公共卫生户资金,保证资金付出的准确性,做到公共卫生资金专项核算。设立专账管理,有利于及时了解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透支与结余情况,有利于增加资金账户的透明度。
实行项目管理。设立财政补助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备查账,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十大类设置,备查账中可体现每个项目中人员经费支出、材料支出、劳务费支出等满足各种报表及财政、审计等各种专项检查的需要。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这需要相关的财务软件按备查账的具体要求进行设置,需要强大的财务软件技术支持。
及时核算与发放资金。基层医疗单位每月5日前核算前一个月公共卫生所做的工作量,及时根据工作量发放公共卫生劳务费及其相关支出,以至使支出与工作量相匹配。涉及卫材支出的,应核对卫材支出是否与总工作量中所需要相匹配,例如:公共卫生服务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用血糖试纸,所领用或消耗的血糖试纸是否与体检人员数相匹配。及时核算与发放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能够及时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可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待以弥补,也有助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有效地使用。
按人员配备发放经费。对于公共卫生专职人员可按照人员配备的比例要求进行配备(每万人服务人口配备2名专职人员),人员经费均列入公共卫生支出。如化验室、心电图室等涉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室,可按科室所做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进行绩效考核发放,发放的经费列入公共卫生支出——人员经费。对于村服务站,按国家规定工作量应不少于全镇工作量的40%,同时按工作量配备的经费考核发放,发放经费列入公共卫生支出、其他公用经费或劳务费。工作质量好与差应当在测算标准上有所区别,但总平均的发放总额不超过年初预定的分配计划总额。所有当月总支出应与当月总工作量测算的经费相匹配,体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测算与发放的及时性,同时也体现了公共卫生工作有效开展的情况。
规范使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关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的通知》财社[2010]311号文件规定,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支出。笔者认为其中的设备配备可认定是大型设备配备,而小型、便携式专门为公共卫生服务的设备,应可以作为公共卫生支出,如血糖测定仪等。与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基本设施建设、大型设备配备和人员支出培训支出则由财政根据年初预算给予特定的预算安排,而不再体现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公共卫生支出中。
合理支出信息网络维护费。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信息化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相关的信息网络维护必不可少。笔者认为,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接相关的信息网络维护费也可作为公共卫生支出,如建立的妇幼信息平台、计划免疫平台等。
至于水电费、电话费等公用经费因缺乏摊销的依据,无法正确计量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费用,可不列入公共卫生支出。笔者认为,如果有条件的单位能够正确计量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水电费、电话费等公用经费,也可列入公共卫生支出。
参考文献:
[1]贾红英,宁博,周凤荣,路阳,李士雪.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10).
基本卫生情况 篇4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北京市郊区的三个区县,对其进行函调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的收集。
(1)函调数据源自北京市郊区3个区县32个乡镇,调查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慢性病防治共三十六个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服务人口以及免费情况。
(2)入户调查数据,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区县中选出6个乡镇17个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认知情况。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利用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交叉表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情况。
数据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函调数据,涵盖了三个区县共32个乡镇,区县分别用字母A、B、C来指代。其二为入户调查数据,在51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性217人(42.4%),女性295人(57.6%);25岁以下10人(2%),25~35岁61人(11.9%),35~45岁78人(15.2%),45~55岁111人(21.7%),55~65岁162人(31.6%),65岁以上90人(17.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81人(35.4%),初中194人(37.9%),高中99人(19.3%),大专及以上38人(7.4%)。
2.2从供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通过对三个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的乡镇开展比例、受益人群比例(实际服务人口/应服务人口)和免费开展乡镇比例这三个指标的调查和分析,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方面,三个区县的开展程度差异明显(P=0.014,P<0.05),并且三个区县在开展服务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总的来说,预防接种的开展情况最好,计划生育的开展率最低;就地区来说,A区的儿童智力检测服务和妊娠合并症转诊服务的开展率较低,B区的儿童智力检测和两癌筛查服务的开展率较低,C区则是两癌筛查和计划生育服务方面的开展率低。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受益人群方面:无论是就地区而言还是就服务项目而言,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3和0.000,均小于0.05),绝大多数地区虽然都已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受益人群确达不到100%,甚至很低。如C区所辖乡镇都已经开展了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的接种服务,但是接种率分别仅为36%和26%。又如A区所辖乡镇虽然都已经开展了早孕检测服务,但是早孕检测率只有9%。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方面:虽然公共卫生服务的免费提供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区、C区和B区,但三个区县差异不明显(P大于0.05);就服务项目而言,则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其中,妇女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免费率最低,预防接种基本全部免费,而儿童保健服务和慢性非传染病防治服务项目的免费率介于中间。
2.3 从需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到A、B、C三个区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如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我们从需方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三项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代表,调查居民的利用情况和认知度。
2.3.1 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利用情况。
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内接受过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8.4%,46.7%以及49.6%,可见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均未达到50%。性别在过去一年内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筛查(X2=3.952,P<0.05)、糖尿病筛查(X2=5.558,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098,P<0.001)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在这三方面的利用程度均要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糖尿病筛查(X2=16.865,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476,P<0.05)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而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高血压筛查的利用上无差异(X2=11.589,P>0.05)。不同文化程度在是否接受过这三方面的服务无差异。
在过去一年内接受过这三项服务的人群中,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能保证至少三个月一次的农村居民分别占37.8%,19.8%和35.3%(表3)。在接受高血压筛查和糖尿病筛查这两个项目上,C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更加积极,A地区农村居民则比较滞后,A地区农村居民定期检查身体的良好习惯有待培养和形成,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健康教育上,则A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和C地区更加积极,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反映了在当地人们对于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观念深入人心。
2.3.2 卫生服务机构首选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卫生室/站在农村居民首选服务机构中占据了五成以上,这种情况尤其在相对容易检查和宣传的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更为突出,分别高达74.4%和69.9%。对于诊断条件要求较高的糖尿病筛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
2.4 认知度分析。
要了解需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还要结合分析需方的认知情况,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其二,是否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其三,必要性与意愿度的相关性。
我们将调查表中必要性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有必要、必要、不必要到非常不必要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服务必要性分值。从表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的分值1-2之间,介于非常必要和必要之间。
接下来,我们将调查表中意愿度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到非常不愿意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意愿度分值。从表6可以看出A、B、C三地农村居民意愿度评分基本上均在1.5以下,都非常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来看,B地区的意愿度分值为1.507,高于A地区和C地区的1.326和1.364,意愿度明显落后于后两者。而在不同服务项目上,健康教育的意愿度分值为1.358,受调查地区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
我们还对必要性与意愿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正相关(检验P值小于0.001),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及健康教育这三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8、0.712和0.796。说明提高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服务的意愿。
3 讨论与建议
3.1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任务。从所调查区县情况来看,存在“供给不足”和“享受不均”的问题[1],虽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已得到不同程度开展,但是不同区县间以及开展的服务项目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服务利用程度不同。可能和制度不健全,基层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有限,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为医务人员所兼职,并且卫生人员学历均不高[2]、以及没有明确把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等原因有关[3]。基于这些实际问题,国家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培训和交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现有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管理,定期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督导,细化考核指标,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评估;还需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等[4]。
3.2 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存在“意识不强的问题”[1],可能和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意愿。因此要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可以考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4],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可以免费提供相关材料,也可向辖区内群众公示免费服务项目,从而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并使其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寻求公共卫生服务,从而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3.3 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65岁以上的人群虽然服务需求较高,但其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显著下降。因此,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如针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应综合考虑就诊距离、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5]。调查还显示,居民对不同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意愿度不同,因此,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卫生服务,才可能较好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4 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村卫生室/站是农村居民的首诊机构,在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尤为明显,主要是由于村卫生室相对于乡镇卫生院及县医院有着就医便捷、收费低廉、服务态度好等优点,更贴近农村居民[6]。而糖尿病筛查则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糖尿病筛查需要必要的设备。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谦.实施妇幼卫生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EB/OL].(2009-08-10)[2009-09-06].ht tp://ww w.gov.cn/gzdt/2009-08/10/cont ent_1387790.htm.
[2]吴雯,王玲,张翔.浅议新医改形式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J].医学与社会,2010,23(5):33-36.
[3]黄艳玲.浅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676-677.
[4]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0):58-60.
[5]高红霞,徐娟,冯珊.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免费供给和利用情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2):48-50.
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汇报 篇5
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汇报
根据区卫生局安排,自2011年12月30日起省规划提升项目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此,我院高度重视,专门召开班子会传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随后召开相关村卫生室负责人会议安排传达任务,要求严格遵循上级要求,在2011年12月20日前做好盘点,清理库存工作,将所有药物清点造册,交卫生院保存盘点表复印件。同时每月通过卫生院药房网上购进基本药物,严禁私自购进药物。包括: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至今,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已三个月时间,通过了解,检查实施情况,现汇报如下:
1.辖区相关卫生室贯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情况良好,检查中未发现药品加成现象,自实施制度以来,共购进药品1.1万元,但数量较少,原因主要为村卫生室盘点前库存较多,现正消耗中。
2.村卫生室人员普遍反映工作难以为继,主要是无财政投入,药品无利润,一般诊疗费收入太少,基本无辅助检查费。根据统计卫生室收入下滑约50%,虽然门诊量增加约10%,但纯利润太少,部分卫生室已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3.药品品种较少,范围较窄,因此影响到部分患者就医,出现病人转诊及到他处就医现象,加重了相关卫生室的收入下滑。
综上所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要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及时,足额的投入和补偿。
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将纳入考核 篇6
回款率和配送率将成重要考核指标
在2009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执行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部分基本药物供应或者配送不到位,导致老百姓就医受到影响。
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基本药物配送原则上由中标生产企业自行委托药品批发企业配送或直接配送。今后,相关部门将重点做好偏远、交通不便地区的药品配送服务,并将配送到位率和回款率纳入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考核指标。此外,考虑到邮政等物流行业服务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有关部门将支持其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参与药品配送。
对于不能按时履约的企业,这位负责人表示,将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他介绍,深化医改以来,各地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以药品供应保障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为支撑,加强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诚信管理,对在采购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蓄意抬高价格或恶意竞价,不按合同规定及时配送或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以及向采购机构、医疗机构或个人进行贿赂或变相贿赂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
不过这位负责人也补充说,根据前几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定价、原料供应、配送成本、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基本药物长期短缺现象由来已久。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已经逐步形成了短缺药品供应部门协调机制,其中,对于部分短缺基本药物以试点开展招标定点生产方式保障供应。5月下旬,基本药物招标定点生产第一批试点品种清单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基本药物使用将纳入考核
在2013年卫生工作安排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明确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出台,《办法》将对医院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提出政策要求。
他说,《办法》将结合基层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进展,明确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和金额。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含增补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40%~50%,其中,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二级医院应达到50%左右;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要达到25%~30%。这位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将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绩效的重要内容,并对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加强检查指导,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记者了解到,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目前已完成编审并出版发行。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录》、《指南》和《处方集》是3个基础性技术文件。2012年版《指南》和《处方集》的出版,对于指导药品采购,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各地应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基本药物知识培训,规范处方行为,并将合理用药作为医务人员竞聘上岗、执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强化药学人员在处方审核或点评等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的作用,重点增强基层药学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未完待续)
基本卫生情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来源于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病例来源于职业病诊断机构, 均为确诊病例。
1.2 方法
对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检测结果和职业病病例等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用人单位基本信息
根据嘉定区用人单位上报的《上海市职业卫生档案》, 至2008年12月底, 嘉定区有害作业单位数为1406家, 其中粉尘作业厂、毒物作业厂和物理因素作业厂各为480家、577家和454家, 共有职工216 815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有31 320人, 其中粉尘作业工10 633人, 毒物作业工111 63人, 物理因素作业工15 393人。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中的电焊烟尘、矽尘、木粉尘等:毒物中的苯系物、铅、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酸碱、酯类酮类醇类等:物理因素中的噪声、高温、紫外线等。在粉尘作业单位中, 电焊烟尘作业单位较多 (179家) , 占粉尘作业单位的32.3%;电焊烟尘作业工也较多 (2005人) , 占粉尘作业工的18.9%。在毒物作业单位中, 苯作业单位较多 (97家) , 占毒物作业单位的16.8%;苯作业工也较多, 为1400人, 占毒物作业工的12.5%。
2.2 嘉定区2002—2008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年均检测点数近2900个 (2136~3748) , 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3.4% (87.7%~97.9%) 、95.6% (90.0%~ 98.3%) 和72.4% (69.2%~76.6%) , 总体合格率为88.6% (84.0%~91.9%) 。见表1。
2.3 嘉定区2002—2008年职业病总体情况
共发现职业病260例, 涉及职业病5大类18种。其中尘肺5种, 职业中毒8种, 职业性皮肤病2种, 职业性眼病1种,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2种。例数最多的为职业性皮肤病 (147例, 56.5%) , 其次为职业中毒和职业性眼病 (均为40例, 15.4%) 。见表2。
2.4 嘉定区2002—2008年每年职业病情况
每年均在20例以上, 年均约37例 (20~65例) , 最近5年有上升的趋势, 并以2007年最多。其中皮肤病和眼病的合计所占比例, 每年均在50%以上, 2007年达到83.1%;尘肺和慢性苯中毒每年发生例数波动范围分别为2~5和1~5。见表3。
2.5 嘉定区2002—2008年急性职业中毒情况
共发现急性职业中毒11起19例, 死亡的7例均为硫化氢中毒。其中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所占比例稍高, 且二者的每起中毒例数均达2例以上。见表4。
3 讨论
嘉定区有害作业单位和工人数量较多,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2002—2008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总体合格率为88.6%, 远高于1992—1999年的60.2%[1], 可能由于,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 嘉定区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有所改善。职业病以皮肤病和眼病为常见, 二者合计所占比例近3/4, 并以化学灼伤为主。提示, 使用酸碱等化学品的单位若不重视职业病防护措施, 便很容易导致此类职业病的发生;反之, 将有效避免, 并大大降低职业病的发生。急性职业中毒年均发生2.7例 (19/7) , 略低于1991—1999年的3.7例[1], 以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所占比例稍高, 硫化氢的危害为甚。嘉定区苯作业单位和工人均较多, 虽然在近几年未发生急性苯中毒, 但在慢性职业中毒中却以苯中毒为多, 且每年均有发生, 年均发生2.6例。鉴于苯极易挥发、毒性大, 且有致癌性[2],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苯作业的防护。尘肺每年均发生2例以上, 年均发生3.9例, 以电焊工尘肺及矽肺为主。由于尘肺发病往往比较缓慢, 发病工龄多在10年以上[2], 因此, 近几年发病状况反映的是嘉定区以前的职业卫生状况。目前嘉定区电焊烟尘作业单位和工人均较多, 2000年7月—2002年1月期间曾发生过20例电焊工尘肺, 且均属一家货柜生产单位[3], 因此粉尘 (特别是电焊烟尘) 治理不可放松, 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综上所述, 嘉定区潜在的职业危害较大, 虽然作业环境可能有所改善, 急性职业中毒有所下降, 但职业中毒、尘肺等仍然时有发生, 各类职业病仍不断威胁着劳动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目前的职业卫生形势较为严峻, 用人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应着力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4 对策
4.1 用人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进一步改善作业环境, 并确保工人规范使用各类个人防护用品;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定期对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 对超标作业点, 特别是毒物、粉尘的超标作业点必须及时整改, 直至符合国家标准;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发现异常及时妥善处理;加强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培训;从事高毒物品作业单位, 应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器材、设备, 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并适时修订、定期演练;使用酸碱等化学品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护措施, 并设置应急冲淋装置 (包括洗眼器) 。
4.2 监督执法部门应抓好项目审批, 加强日常监管
对建设项目把好审核、审查和验收关, 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加大职业卫生监督力度, 提高监督覆盖率, 根据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职业病危害现状等, 确定监督频次, 提高监督效率;加强监督性监测, 及时、客观地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针对嘉定区存在的主要职业卫生问题, 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并督促企业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及时、有效地整改:督促用人单位不断改善作业环境, 并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重点培训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电焊烟尘和酸碱等作业单位的负责人, 提高其职业病防治能力。
4.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疾控机构应指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作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重点加强对易发生急性中毒单位, 特别是密闭空间作业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指导;在日常检测与评价工作中对用人单位进行现场指导, 对检测结果超标情况进行及时分析, 为用人单位提供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重点指导苯作业单位如何做好防护措施、加强健康监护等, 将潜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苯、电焊烟尘等为重点, 建立和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体系,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哨点和职业健康检查监测哨点;加大对工人 (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 的宣教力度,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培训, 使其全面了解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性及应急防范措施,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小贵.《上海市职业病防治条例》在嘉定区实施效果的评价.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2001, 19 (2) :114.
[2]粱友信.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2-94;135-163.
基本卫生情况 篇8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贵阳市清镇的占街、花溪的石板、开阳的马场和冯三乡的81名村医。
1.2 调查方法
对贵阳市郊县的81个村按农民人均收入分成好、中、差三类, 然后对这三类村的村卫生室进行抽样调查, 并制定统一的村医基本情况和卫生临床知识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县级临床医师现场完成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for windows11.5录入村医调查问卷数据, 对4个季度的调查数据进行平均数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村医的基本情况
81名村医的基本情况是:男性占67.9%, 女性占32.1%, 年龄分布20~50岁占89.3%, 民族分布汉族占93.83%, 其他少数民族占6.17%, 已婚占95.06%;文化程度以中专为主, 占79.01%, 从医年限在10年以下的占54.32%, 在20年以上的占23.45% (见表1) ;学医年限3年的占87.65%, 3年以上的占3.7%;在职称上, 注册乡村执业医生占86.42%, 助理执业医师仅占8.64%, 年培训次数5次及以上的占75.31%, 年培训时间在5天以上的占48.15%;在行医中村医态度好的占72.84%。
2.2 村医的卫生临床知识
为了解村医的卫生临床知识, 从基本诊疗技术、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基本知识等3个方面对村医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表2~3。村医在诊疗技术基本知识中只有注射知识的答对率超过50%, 其余的均低于50%, 特别是输液知识的答对率最低, 仅6.17%;在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中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答对率最低;在预防保健基本知识中, 村医对心身疾病、卫生法规、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知识答对率最低。
3 讨论
3.1 乡村医生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目前在贵阳市乡村医生队伍中, 执业医师所占比例太低, 仅占8.64%, 远远低于《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对西部地区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的参考指标要求;另外, 女性乡村医生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仅32.1%, 低于许多地区女性乡村医生所占比例[1], 不利于农村妇幼卫生工作的开展;同时, 目前贵阳市少数民族人口有61.49万人, 占总人口的15.86%, 而少数民族医生仅占6.17%, 大大低于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
3.2 乡村医生卫生临床基本知识不完善
贵阳市乡村医生的卫生临床基本知识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基本的诊疗知识和常见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知识的欠缺, 将会影响到农村的医疗安全和增加临床纠纷;同时, 心身疾病、卫生法规、食品卫生、职业病防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知识的不足, 将制约我市农村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建议
4.1 加速乡村医生的执业助理化进程, 提高女性和少数民族乡村医生的比例
根据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所占比例较低的情况, 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在岗乡村医生尽快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要将执业注册、培训与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制度化。同时, 要大力培养女性和少数民族乡村医生, 使女性乡村医生和少数民族乡村医生的比例尽可能分别达到50%和15%。
4.2 规范乡村医生的在职培训
目前贵阳市乡村医生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者虽然占93.83%, 但是, 在这部分乡村医生中, 用药、输液和诊断知识较为薄弱。因此, 今后要针对乡村医生在诊疗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来开展乡村医生的在职培训, 要建立乡村医生业务、技能培训和考核体系的长效机制, 在培训中要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外伤、中毒的基本治疗和用药作为基本培训内容。同时, 对食品卫生、卫生法规、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中草药的应用也应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培训。在培训中要强化乡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转化。
(在调查中得到贵阳市卫生局、清镇市卫生局、花溪区卫生局和开阳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基本卫生情况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全省各县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人员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基础建设和装备、派出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问题和建议等六部分,并分别从县级及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两个方面进行。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12月31日。
1.3 统计分析
全部问卷录入计算机,对连续变量和定性变量分别统计,计算均数和频数等,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卫生监督机构102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90个。在完成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所有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均建立了派出机构,共批准设置373个,建设完成率达100%。
2.2 主要职能
派出机构职能综合如下:负责各类卫生许可证的年度年检工作;负责食品、公共场所、学校、职业卫生、化妆品及传染病卫生监督检查和乡镇卫生院以下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查处各类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案件,并负责权限范围内的行政处罚工作;负责调查处理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县级所调查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县级所开展卫生监督抽样检验和现场监测工作;负责乡镇卫生监督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核;完成县级所下达的其他工作任务。
2.3 人员情况
全省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中,已挂牌运行数为333个,为批准设置数的89.28%。核定编制1 587人,现有人员1 422人。平均每个派出机构现有人员数为4.25名。在接受调查的1 193人中,男性占69.39%,女性占30.61%;学历分布:高级职称占2.00%,中级职称占29.16%,初级职称占53.04%,未定级占15.80%。年龄分布:25岁及以下占7.38%,25~35岁(含35岁)占43.92%,35~45岁(含45岁)占30.76%,45~50岁(含50岁)占9.30%,50~55岁(含55岁)占5.36%,大于55岁占3.27%。学历分布:硕士及以上学历占0.51%,本科学历占47.85%,大专学历占34.96%,中专学历占10.53%,高中学历占3.71%,初中及以下学历占2.44%。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3.32%。专业背景情况:预防医学专业背景占31.60%,临床医学占20.95%,法律类占20.44%,检验专业占1.11%,行政管理类占5.03%。
2.4 基础建设情况
派出机构工作场所建筑面积平均为135.45平方米,人均31.82平方米。每个派出机构人员数平均为4.25人。在接受工作场所性质调查的80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中,其派出机构工作场所全部为租赁的有35家,占总数的43.75%。工作场所全部为借用的有30家,占总数的37.50%。拥有自由产权的为2家,占总数的2.5%。各类现场快速监测设备,每个县各派出机构合计有3台,取证工具为6个,电脑为4台。执法车辆为1辆。
2.5 经费保障情况
在接受经费调查的81个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中,派出机构的经费统一纳入县级所进行核算的占87.65%,没有纳入县级所统一核算的占7.41%,部分纳入县级所统一核算的占3.70%,其他途径的占1.23%。
2.6 运行机制和模式
派出机构是隶属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领导,实行垂直管理。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其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工作考核办法由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制定,并由其具体负责考核。浙江省各地的派出机构积极探索有利于工作开展的运行机制,创立了“八化”内部运行机制,即学习多样化、责任网格化、执法人性化、管理规范化、稽查经常化、考核制度化、信息公开化、培训大众化的“八化”运行机制。同时,创新十种对外执法模式,即卫生监督信息公示;监督管理登记卡制度;有奖投诉举报制;食品卫生安全承诺制;农村和餐饮单位聚餐申报备案制;重大活动和重大节日卫生保障制;食品卫生示范单位(示范街)评选;跟踪督查制和首次教育制;错时检查制;日常监督管理片警制。
3 讨论
3.1 人员队伍结构较优化,资深人才有待培养
派出机构人员偏年轻化,主要集中在25~35岁这个年龄段(全国为39.3岁)。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分别占47.85%和34.96%,高于全国的学历水平(全国以中专和专科为主,分别占27.1%和38.3%)。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分别占29.16%和53.04%,低于全国的职称情况(中级和初级分别占33.4%和28.5%)1。原因分析客观上主要是由于派出机构是一个新兴事物,其人员也是以新近人员为主,辅以部分县级所较高资历人员。所以人员普遍学历较高、年龄较轻、职称较低。这样的人员构成,是充实进入我省卫生监督队伍的一支有战斗力和后劲的队伍,当务之急是加紧进行系统培训和带教,使之真正成为卫生监督的坚固网底。
3.2 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中,全部派出机构工作场所性质为自由产权的仅占2.5%,其余县的派出机构均需租赁或借用。人均工作场所面积为31.82平方米,低于我省要求人均不低于50平方米的标准。现场快速监测设备普遍数量偏少,种类单一。建议在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中,着重加大派出机构的基础建设,并予以规范化,以加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3.3 建立派出机构绩效评估体系
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是为促使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在乡(镇、街道)设置的执行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下达的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的卫生监督机构。当前,我省在派出机构建设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投入一定的资金,并辅以相应的政策,以加快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建设。但是任何组织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以达成组织的绩效目标为根本目的,作为实现卫生监督服务均等化的载体-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也不例外。衡量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绩效,推进派出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最有效的就是进行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发现当前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判断,找出存在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对政策实施的监测与评估,不断改善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绩效,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基本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派出机构人员情况、基础建设、经费保障及运行机制和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2008年,浙江省派出机构挂牌运行数为333个,人员1422名。人员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段,占总人数的43.9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3.32%;人员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分别占29.16%和53.04%。工作场所人均建筑面积为31.82平方米,工作性质为自由产权的占2.5%。派出机构经费基本纳入县级卫生监督机构核算。现有派出机构工作职责明确,均进行业务考核。结论:派出机构人员队伍结构较优化,资深人才有待培养。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立有效的派出机构绩效评估体系有助于推进派出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参考文献
基本卫生情况 篇10
1 我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稳步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尽管破冰艰难, 但各县 (区) 都迎难而上。通过各县 (区) 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 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组成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和门诊的液晶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基本药物政策内容和意义目的;运用《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医务人员;出台本县 (区)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偿方案等相关文件;在国家和省督促下, 稳步推进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农村卫生院的实施, 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编制、人事、分配、补偿) 。第一批试点县中最早启动的新津县是2009年12月10日开始执行的, 最晚的三台县是2010年7月1日全县开始启动 (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先在6个乡试点) 。其余的9个县 (区) 都是在2010年4月上、中旬开始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有以下初步效果。
1.1 预期目标实现
调查11个县 (区) 的353个农村卫生院, 100%执行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四川省的补充目录, 100%的执行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1.2 群众初享实惠
各县 (区) 基药报销比例高于非基药5至10个百分点。调查统计显示, 2010年4月至9月底, 11个县 (区) 药品让利共计6 464.28万, 次均门诊费药费下降30.2%, 次均住院药费下降22.56%, 人民群众看病贵得到缓解。
1.3 行为得到规范
药品统一招标、阳光采购、统一配送, 不仅降低了购药成本, 而且规范了卫生院的药事管理及药品采购管理, “药串串”、“包包匠”没有了, 有效遏制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基本药物目录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 滥用抗生素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规范了医疗行为, 超范围执业, 超服务能力接诊病人得到有效遏制。绩效考核替代过去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办法, 过度医疗消费得到了有效遏制;卫生院形象进一步提升。
1.4 卫生回归公益
破“以药养医”, 立“以财政养医”, 彰显国家重建农村卫生院运行机制的决心。从制度上改变卫生院的趋利局面, 减轻群众治病用药的经济负担, 凸显了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和责任, 卫生公益性逐步得到回归。
2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出现的困难
虽然基本药物制度的设计理顺了农村卫生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降低了群众治病的医疗费用, 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
2.1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偏少, 出现新的看病难
这是基层的普遍反映。据统计, 我国药品按通用名计算是12 000种,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按通用名是307种, 占到总数的2.56%。四川2010年10月1日执行的职工医保目录是2404种, 国家基本药物307种加省的补充药物174种 (第一批31个品种+第二批143种, 第二批143种中有63种是品规, 只有78种是新增加品种) , 共计481种, 占职工医保目录品种的20%, 比四川省的新农合用药目录594种少113种 (新农合药物未限剂型)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除去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艾滋病药、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诊断性用药 (硫酸钡等) 、一些目录有而未挂网的药 (麻仁丸、云南白药、制霉菌素片) 以及部分利润低挂网无货 (破伤风抗毒素) 等因素, 调查统计338种 (因143种尚未挂网) , 真正能够买到的品种只有274种, 调查发现农村卫生院使用基药最多的259种, 最少的127种 (邻水县牟家卫生院) 平均229种。一些基层医生喜欢用、老百姓喜欢服、价格又便宜的常用药如安痛定、伤风胶囊、天麻素等都没有。专科用药少, 儿科用药只有庆大颗粒和银黄颗粒2种, 味苦, 不适合儿童口感;妇科洗剂基本没有, 急救药回苏林都不是基药。青霉素、四环素等部分药品因多年广泛应用, 耐药性增加, 疗效差, 百姓不愿服。名优品种少。由于药物品种的限制, 一个农村卫生院的医生, 无论职称有多高, 技术有多好, 能力有多强, 你有法诊断, 莫法治疗 (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医生处方难。一些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回院的医生感到才华无法施展, 千方百计想调离卫生院。在诊疗活动中, 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看病跑了医院跑药店 (买药) , 怨声载道, 另一方面是一些本来可以在基层治疗的疾病也要到县城就医, 县级医院门诊门庭若市, 住院部巷道加床, 县级医院压力增大, 导致新一轮看病难。大竹县一位新农合患者, 需服用降压的“氨氯地平”药物, 因卫生院没有, 他只能多方求购, 新农合门诊就医每人每年可报40元, 他的交通费就花了50元, 引发了这位患者的极大不满, 还向上级部门投诉。资中县因需“破伤风抗毒素”搞得医患不愉快, 该县龙山乡溪家村一农妇把手砍了, 去乡卫生院清创后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卫生院没有 (买不到) , 医生劝她去县里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她说:“那你们得给我车费, 不然你就不要给我治疗。”又劝她到乡村医生处看有没有, 她说:“那不该我去找村医, 你们给我治疗, 出了问题要你负责。”最后, 院长只好安排医生去村医处买回破伤风抗毒素给她注射了, 才把这件事搁平。
2.2 部分基本药物价格上涨过快, 造成新的看病贵
根据基层反映,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有部份药品的采购价格不降反升, 有的药品超过卫生院过去自主采购进价的几倍。详见表1。
以上仅举了7种, 据基层反应, 价格不降反升的品种西药占30%左右, 中药占80%左右。现在卫生院的药品价格, 与同一乡镇的个体诊所和连锁药店相比, 不但品种少而且价格高。卫生院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业务量下降, 病人流向县城。加之县城普遍执行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 远高于一级卫生院的收费标准, 而医保、新农合报销比率又低于乡镇卫生院, 这样一来, 看病贵的责难声、抱怨声再一次响起。统计表明1至9月, 业务收入农村卫生院普遍减少, 县级医疗机构普遍增收, 全县业务总收入高于2009年。
2.3 历史债务沉重, 自身化解难
近年来, 由于农村卫生院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设备装备,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原因, 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都负有很重的历史债务。详见表2。
医改前, 卫生院还有一定比例创收来源, 债务可以慢慢还, 医改后没有药品差价利润, 而政府又未出台还债的政策, 债主逼债, 影响卫生院的正常工作。
2.4 补偿配套政策及资金到位滞后, 卫生院运行难
对基本药物零加价销售减少收入的补偿政策, 除中央 (人均1~2元) , 省 (人均2元) 、市 (1~3元) 、县 (不低于3元) 财政补偿政策清晰刚性外;与之配套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药事服务费收费标准两项补偿政策滞后, 至今未出台;“三项医保基金补偿”只有原则, 没有细则, 缺乏可操作性。
从调查中了解到县级财政对农村卫生院的补偿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综合算帐, 差额补偿。即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包括医疗收入、公共卫生项目收入, 药品销售收入, 财政现有经常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业务支出, 药品成本支出和其他支出。收入减去支出后差额为负数的, 即经常性收支差额, 由财政补偿缺口, 当年收支平衡。按这种模式补偿的有新津、邻水2个县, 占调查县总数的18.1%, 其结果只能保运转, 不能保发展。因工作需要招聘的编外人员待遇没有保障。
另一种是定额补偿, 即财政现有经常性补助收入不变, 对药品零差率减少的收入以2009年实际药品利润为基数定额补偿。按这种模式补偿的有9个县 (区) , 占调查县 (区) 81.9%, 其中全额补足到位的有成都 (市) 温江、资中、安岳、大竹4个县 (区) , 占9个县 (区) 的44.4%;补偿缺口的5个县, 占9个县 (区) 的55.6%, 详见表3。
盐边县红格中心卫生院院长曾誉林说:“卫生院2009年药品价差是120万元, 2010年得到4万元补偿, 补偿率仅只为3.3%。”无论哪种补偿模式, 2010年得到的补偿都少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前的补偿额度。
对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不能按时到位。6月份前, 卫生院基本得不到补偿资金, 6月份后才能陆续拨付卫生院, 而卫生院的运转, 人员工资, 购药款又必须按月支付, 导致卫生院资金运行困难。如夹江县财政补偿预算了204万, 每月应拨22.7万, (实施基药9个月) , 4-9月应拨136.2万元, 实际到位70.2万元, 到位率占51.4%。
个别地方存在补偿责任转移、补偿资金转嫁的现象。
由于补偿资金有缺口, 加之绩效工资没有落实, 在职人员个人收入减少, 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造成卫生院职工思想不稳定, 人心浮动。广安等地的退休人员不断上访, 引起不稳定。
2.5 村卫生站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村医生存难
乡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 门诊费用降低, 村卫生站未实行基药制度, 费用相对较高, 造成农民群众为追求廉价医疗而不能就近就医。即使是类似感冒这样的小病也会“舍近求远”到乡卫生院就医, 导致一方面村医业务量减少, 而生存困难, 另一方面也与医改制度设计的“小病不出村”相悖。究其原因是县里财力薄弱, 村级药品指标采购管理不便等因素所致, 如不妥善解决, 基层担心村医将会进一步萎缩。
2.6 药品招标网络平台速度慢, 申报购药计划难
基层反映, 四川药品采购交易监督平台运行速度慢, 不能离线上报药品采购计划, 导致挂网采购申报计划耗费大量时间, 目前只有60%的县 (市、区) 基层医疗机构在招标平台上挂网采购基本药物都这样慢, 今后180个县 (市、区) 的基层医疗机构挂网采购怎么办?凉山州反应部分卫生院还未建立网络, 都用卫生局的网络, 两三天都报不出去, 出了网络故障, 维修又跟不上, 工作开展难。
3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3.1 三点思考
调查中了解到基层的同志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另一方面, 积极探讨前进中的困难, 提出了三点思考。
3.1.1 对基本药物目录的思考。
现在我国有三个目录 (职工医保药品目录, 新农合用药目录,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农村卫生院绝大部份病员是农民, 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品种和品规少于新农合用药目录, 在一定程度上农民使用新农合用药品的权益没有完全得到保障, 同时也不利于部份在乡的职工的医疗。有的老病号过去服用的新农合目录中的药品有效, 而现在卫生院没有了, 很有意见。可否考虑国家把三个目录合并成一个目录, 或者四川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四川新农合药品目录合并成一个目录。
3.1.2 对“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第七条规定:“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而关于“全部配备使用的正面理解,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本药物, 不能使用其他药品;二是这些机构应全部配备基本药物不能缺货, 他可以使用其他药品;逆向理解, 国家政策没有禁止使用非基本药, 那么就是可以使用的非基药物。目前, 普遍是根据第一种解释执行的, 因此, 卫生院使用的药品品种及品规限死, 医生不能根据病情及病人的个体差异选择用药, 既不方便医生也不方便病员。可否按第二种理解执行。让非基药能进入卫生院, 实行零差价销售。对一个病员来说, 虽然不报销, 但花钱能在卫生院买得到自己需要的非基药, 比买不到心里总是要好受一些吧。
3.1.3 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 卫生改革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上, 选择了市场主导, 经过实践, 导致了看病贵。在医疗纠纷举证上, 选择了举证倒置, 进一步加重了病员负担。后来, 在补需方与补供方上选择了补需方, 看病仍然贵。说明医疗机构、医生是调节医疗消费闸门大小的关键, 只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 才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否则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达到设计的初衷。研究显示, 公共财政每增加对医院100元的外部投入, 可以减少社会666元的药品费用负担[1]。
3.2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几点建议
3.2.1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地理条件、医学历史文化沉淀的不平衡, 不同区域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不同, 同一地区农村卫生院的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同。再说农户经济水平也有好、中、差之分, 农村医疗消费水平也有层次不同, 都套用相同的基本药物目录, 不能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水平, 这与党的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相悖。基层希望:一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增加品种。农村面广人多病种多, 一般卫生院应配600~800种 (占四川职工医保目录中的24%~33%) , 中心卫生院应配800~1 000个品种左右 (占四川职工医保目录的33%~41%) , 且不限剂型为妥 (方便病员服用) , 才能满足临床需要。让农村医生和县以上医疗机构医生享有用药的基本公平, 让农民和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基本享有服药的基本公平。二是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对已入目录不挂网或挂网后消失的药品要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三是探索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与职工医保目录和新农合用药目录的衔接工作。四是鉴于国家对省里补充基本药物目录没有限制比例, 我省应从四川省情出发, 适时出台四川省第三批基药补充目录, 应多补西药, 少补中成药, 进一步体现医改强基层的精神。据有关材料反映,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增加了292种, 山东省增补了216种, 安徽省增补了274种, 四川两批共增补了174种, 其品种少于东部的省, 时间迟于东部的省。
3.2.2 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稳定的长效补偿机制。
基层提出2010年是按2009年财政补偿和药品实际价差作为补偿基数, 那么2011年又按什么标准补偿呢?调查组认为, 一是确定补偿项目、标准和明确责任。因此, 在政策层面上, 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性支出由政府根据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支出、公用支出应以政府预算为主, 医疗服务性收入作补充, 保障卫生院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 保证农村卫生院平稳运行和发展。公共卫生经费应在2010年当地人口人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基础逐年增加。在操作层面上, 财政预算应按卫生院上一年度实际支出加物价、工资增长等增加因素作为下一年度补偿的基数, 这样才有可操作性。应明确各级财政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比例, 中央和省加大支持份额;二是要加快落实中央对地方财政“以奖代补”资金的到位, 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 对卫生院应按月兑现, 以利卫生院工资按时发放和正常运转;三是制定“三项医保基金”对基本药物制度补偿的可操作性细则;四是卫生院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改变服务理念, 开展上门服务, 巡回医疗, 开辟新的服务项目, 如理疗、针刀等非药物疗法, 千方百计增强自身补偿能力。调查中发现一些搞得好的卫生院门诊病员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五是财政应对农村卫生院的历史债务兜底, 制定化解债务的时间表。六是尽快出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解决好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待遇, 以稳定人心。七是尽快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 出台药事服务收费标准。八要切实加强卫生院收支的监管。
3.2.3 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监管工作。
一要加强价格监管, 药品价格是个迷局。近年来, 药品价格降了20多次, 理论算帐减少人民群众医药费支出上百亿, 但群众感觉不明显。针对部份基本药物价格不降反升的情况, 要建立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在保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获取合理利润的前提下, 由国家统一定价;二要尽量减少药品广告, 以降低药品成本;三要减少药品招标过程中的不合理费用, 以减轻企业负担。四要完善统一协调的药价联动监管机制, 从新药审批和价格核定进行联动, 从药品招标和药品流通进行联动, 从药品使用和药品报销进行联动;五要坚持《四川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鼓励医疗机构执行上网限竞价, 发挥千百个院长的监督作用。当然, 不是越低越好, 药价过低使生产企业没有合理利润, 打击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会造成基药短缺。二要加大督查财政补偿政策落实的力度, 以解决政策出台快, 补偿额度不到位, 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三要加强医疗行为监管, 杜绝各种违规医疗行为。
3.2.4 把村卫生站纳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范围。
要解决农村病员逆向流行, 基本药物制度必须乡村联动, 但应解决好村医的经常性补助 (邻水等县调查村医每年收入是1.2至1.4万元) 和村医的养老保障。因村医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药品利润, 一旦取消药品价差, 村医的基本医疗服务就没有了报酬, 随着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的推进, 村医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任务, 但村医的公共卫生补助都很少。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村医队伍, 利于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的全覆盖, 只有这样才能扎牢三级卫生网的网底。如果不解决经常性补助和村医养老问题, 刚性推进基药目录和零差价销售, 基层的同志感到三级卫生网的网底有破裂的隐忧。正如老百姓所说:“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 这样的马儿哪儿去找?”。鉴于村医身份不清晰, 可借鉴安徽省的补助办法 (1 200个服务人口省财政每年直补8 000元) 。
3.2.5 加强统筹协调, 保障政策的统一。
围绕基本药物出台的政策不统一, 具体表现在:省里政策规定可用“三项医保基金”补偿, 卫生部出台文件不能用“新农合基金补偿”,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行文不能用“医保基金补偿”, 三推两推, 卫生院补偿不到位, 卫生院难以生存。新农合卫生院报销比例高, 用利益导向引导病员流向基层;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少, 因缺少药品导致病员流回县城, 造成农民看病难、又贵。卫生规划投资基建与设备有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之别, 基本药物目录则没有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之分。晋职称、考执业医师, 全国统一, 开处方用药分城市与农村医生不统一。基本药物目录落实快, 药事服务费与医疗服务费调整按兵不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规定不得进行二次议价, 而《四川省医疗机构阳光采购管理办法考核积分细则》规定可以上网限竞价。总之, 应加强统筹协调, 保持政策的统一, 以免基层有利的执行, 不利的就不执行, 以有力促进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3.2.6 增加投入加强药品招标网络建设。
基本卫生情况 篇11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评价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2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5-0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社会居民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卫生干预措施,主要发挥疾病防控的作用。该干预措施的实施程度和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慢性病防治情况和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以保障人民公平、可及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本文重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和评价模式进行阐述。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医务人员总体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严重匮乏,且面临日常工作量大、压力大等问题,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薪资水平较低,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同时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医疗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但多数医疗机构未对医务人员就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且上级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层缺乏对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有力监督,从而导致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下降[1]。基层医疗机构忽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已逐步推行对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绩效考核,但对考核结果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仍未及时跟进。由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建立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上报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并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未得到有力落实,因此难以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方法
监管层次划分,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的相关要求,监管层次可划分为管理层、执行层和结果层三个层次。其中卫生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属于管理层,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起整体领导作用。执行层和结果层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负责和承担后续服务职责。
作用机制的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中运用各项作用机制,有助于质量监管的顺利开展,并且可有效解决监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⑴考评机制:上级卫生监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服务质量督导检查和医务人员服务水平考核,并及时定期上报检查和考核结果,同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就检查和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⑵奖惩机制:通过施行薪资奖励、荣誉奖励和晋升奖励,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对检查中出现严重问题、考核不合格或因工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医务人员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和通报制度,以提高医務人员的服务质量[2]。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体现服务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通常委托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可有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并提升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率。
3.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原则
核心是公信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设立第三方评价模式是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出发的科学举措,因此第三方评价模式需以公开化、透明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提升第三方评价的可信度和规范程度,从而赢得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的认可[3]。
关键是专业水平,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建立完整的包括项目、财政支出、资金使用、季度年度报告、预算和职能行使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以保障评价的权威性。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根据评价事项的不同,组建专业的评价团队,并在实施评价前对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立足点是独立性,第三方评价的全过程需接受上级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但若监管部门过度行使监督职权会对第三方评价造成消极影响,并使第三方评价丧失其独立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因此,监管部门、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应尽量减少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过度干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准确。
3.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前、中、后期的评价,评价前期卫生行政监管部门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评价部门,需委托有评价资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服务项目等进行评价,并签订第三方评价协议,对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明确认定。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就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负有监督职责的卫生监管部门确立评价方案,并根据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期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进行项目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在评估后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写出评价报告[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运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评价结果,为其绩效考核和资金使用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向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使用效果,为其改进评价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健康干预措施,在具体施行各项服务举措的过程中,需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管,并建立公共服务评价制度,以增强全社会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全社会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降低慢性病患病率,从而实现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莎莎,等.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1):70-72
[2]谢明霏,等.黑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质量监管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27(04):01-03
[3]练惠敏,等.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5(01):74-76.
基本卫生情况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城区所有中小学, 对其卫生室/保健室及人员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小学44所, 中学32所。
1.2 方法
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1], 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 对学校进行逐一调查。
2 结果
2.1 校医/保健教师情况
全区共有中小学76所, 校医及保健教师133人, 其中小学62人, 中学71人。
2.1.1 校医/保健教师年龄、学历及专业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校医年龄结构偏大, 中小学校医大于45岁的有76人 (中学47人, 小学29人) , 占总数的57.14%。中学校医年龄结构偏大更为突出, 45岁以上的占中学校医总数的66.7%。
133人中有10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占79.70%。其中中小学各53人。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27人, 占20.30%。具有医学专业学历的校医96人, 占72.18%, 非医学专业学历37人, 占27.82%。其中小学具有医学专业学历的校医仅有27人, 占小学校医总数的43.55%, 中学达到了97.18%。见表1。
2.1.2 医学专业校医职称、执业资格情况
(不包括保健教师) 96名医学专业校医具有中、初级职称的分别为48.96%, 无职称2人, 占2.08%。其中, 中学中级职称占57.97%, 而小学中级职称仅占25.93%。
医学专业校医中具有执业资格的有90人, 占93.75%。执业专业依次为护理36人 (40%) 、公卫24人 (26.67%) 、临床22人 (24.44%) 、中医4人、其他4人等。见表2。
2.2 学校卫生室/保健室情况
2.2.1 学校配备校医比例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 中小学校应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或保健人员。76所学校中, 达到要求的共59所 (小学35所, 中学24所) , 占全区的77.63%。有17所学校 (小学9所, 中学8所) 未达到要求, 占全区的22.37%。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2 学校卫生室资质
76所学校中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19所 (中学 17所, 小学2所) , 占25.00%。其余学校因各种原因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2.3 寄宿制学校情况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 非寄宿制学校可视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1]。东城区现有学生住宿的学校21所 (中学12所, 小学9所) 。其中卫生室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9所 (中学8所, 小学1所) 。12所学校卫生室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其中9所学校有医务人员, 3所小学有保健教师。
2.3 卫生室/保健室的面积
19所学校卫生室建筑面积符合要求>40 m2的有16所 (中学14所, 小学2所) , 有3所中学面积未达到要求。19个卫生室有2~4个功能分区的有13个, 6所中学卫生室无功能分区。57个保健室面积大于15平米的有44个, 13个小学未达到基本要求。
2.4 卫生室/保健室设备配置
19个卫生室基本设备 (1~23项) 不完善的学校16所 (小学2所, 中学14所) , 占88.90%。57个保健室基本设备 (1~16项) 不完善的学校有47所 (小学 36所、中学11所) , 占82.50%。防病和日常办公工作应有设备 (46~50项) 中, 有55所学校卫生室/保健室未配备直播电话 (小学35所, 中学20所) 占72.37%;未配备洗手池19所 (小学13所, 中学6所) , 占25.00%;未配备专用计算机4所 (小学) , 占5.26%;未配备打印机12所 (小学8所, 中学4所) , 占15.79%。
3 讨论
3.1 东城区校医队伍的稳定性有待加强
2010年东城区校医队伍将有25人退休, 到2013年还将有17人离开岗位, 合计占校医总数的31.58%。这些老校医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较长, 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能够出色地完成学校卫生工作任务, 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中坚力量, 他们大批退休, 使得学校卫生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应尽快采取措施补充引进人才。
另外, 由于校医队伍卫生专业人员不足 (尤其小学) 、专业结构比例护理专业偏大、技术职称较低, 使得学校卫生工作难以细致深入, 特别是学校传染病防控、常见病防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工作水平难以提高。学校卫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从事校医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公卫、宣教等相关知识[2], 否则无法适应当今的学校卫生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要求, 保证学校卫生人员编制, 建立校医资格准入制度, 有计划地在中小学校逐步配齐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挑选人才, 并注重专业结构的比例, 尽可能选派医学或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担任学校卫生保健人员, 岗前进行系统的培训, 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经过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同时, 要建立起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分批次地培养校医业务骨干, 确保继续教育的效果, 形成学校卫生专业人员的梯队型结构, 使学校卫生工作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3.2 校医/保健教师配备不足、大部分学校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全区按600∶1比例配备校医/保健教师的学校有22.37%尚未达标。由于人员配备不足, 再加上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深入, 虽然每年都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和新校医相关知识培训, 由于时间短、内容深度广度有限, 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保健老师仍然难以胜任校医工作。但较余小鸣等[3]调查的结果, 东城区已有明显改善。大部分学校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原因主要是:卫生人员职称低或非临床专业;非医务人员;卫生室面积不达标等。另外, 未建立卫生室的寄宿制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必须尽快纠正。
各学校要依法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有600人以上学生的学校必须配备专职的卫生技术人员, 并创造条件逐步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60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要配备卫生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 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3 部分学校卫生室/保健室面积不够、设备不达标
学校卫生室面积不够, 是该区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学校比例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 用于学校卫生工作。各学校要调整、扩大医务室的面积, 设立必需的科室, 配齐医务室的设备。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遵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 加强对学校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 按相关规定进行登记注册或验收评审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卫生部, 财政部.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2007.
[2]殷俊伟, 王霞.宜兴市中小学校 (保健教师) 队伍调查与思考.职业与健康, 2008, 24 (4) :368.
【基本卫生情况】推荐阅读:
江门市农村卫生站基本情况的报告调查08-30
2024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08-24
基本医疗卫生06-20
基本卫生保健07-08
龚庄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05-21
基本公共卫生知识08-28
基本医疗卫生资源10-08
基本医疗卫生法11-01
基本公共卫生自查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