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质量

2024-09-18

统计质量(共12篇)

统计质量 篇1

摘要:统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文章分析了企业统计工作现状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 从五方面提出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确保统计数据准确的措施, 以期提高统计质量, 优化统计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统计,质量,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统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是认识国情、研究国力、制定国策、监督国是, 实行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中工业统计是统计的一个分支, 而作为工业统计基本单位的企业, 其统计又是企业认识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一种工具, 是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企业的诸多重大决策依据均来自于统计数据, 因此提高统计质量, 优化统计服务, 强化统计工作对企业强化管理,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为愈来愈多的企业所重视。

一、正视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 大部分国有发电企业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 虽已建立比较完备和成熟的统计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但在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要求面前, 仍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基础设施薄弱, 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电厂计量等设施建设。如某厂是一个建厂五十余年的老厂, 设备陈旧落后, 目前统计数据的取得还停留在运行人员的运行记录表纸阶段, 这就造成了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因运行考核主要依据被考核的人所记录的各项统计指标, 形成了运行人员既当“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的管理上的缺陷, 造成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下滑和统计职能上的缺失。比如其老厂主蒸汽系统为母管制, 由于小集体利益的驱使, 锅炉运行人员为提高锅炉效率会将锅炉蒸汽流量虚大记录, 汽机运行人员为降低汽机汽耗率会将汽机侧主蒸汽流量虚小记录, 这样就造成了计算中从锅炉到汽机的管道损失的增大, 与实际运行情况不符;另一方面由于运行记录为一小时记录一次, 由点之和代表全天情况难免有失偏颇。因此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快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的建设, 实现数据的在线采集;另一方面在计量设备上, 尽量将一些需要总量的数据如锅炉、汽机主蒸汽流量及给水流量的表计设为积算器, 避免点记出现的误差。二是统计数据严重滞后于企业市场化管理, 需进一步规范统计指标。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深入, 原有的部分统计指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比如在电厂的产成品上, 过去强调的多是发电量完成的多少, 而现在则更多强调上网电量———即最后进入电网的电量, 最终能形成收入的电量, 并且具备上网电量关口计量表计。目前一些财务指标如发电单位成本已同上网电量接轨, 变为单位上网电量所耗用的成本, 同步诸如发电煤耗、供电煤耗等指标也需同上网电量发生关系, 改为统计上网电量标准煤耗率, 即单位上网电量所耗用的标煤量, 这样才能真正反映电厂的综合能耗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三是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需进一步强化统计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数字加减, 因此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倾斜力度小。老厂存在的情况大多是统计人员没有正规学历, 只靠老师傅“传、帮、带”来开展统计工作, 但对于新建发电企业来说, 要么是新毕业的大学生, 要么是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的职工, 大多专业不对口, 统计人员的素质仍然参差不齐, 有待加大培训力度。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解决统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比如派统计人员到专业学校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或者请统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为统计人员讲课, 现场指导, 解难答疑等。四是数据上报渠道混乱, 需进一步统一上报口径。目前需要基层统计报表的部门主要有国家及政府统计部门、行业部门、企业上级及内部各相关领导及部门。这些部门所需报表数目繁多, 而且很多是一个部门一个系统, 这就造成同一指标统计人员要输入多次的现象, 既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增加了统计数据出现误差的概率。因此还需将对政府及上级行业部门的报表与厂内所编的报表程序进行链接, 直接取数, 这样就理顺了内部管理和外部提供资料的关系, 把向外部报告资料和内部管理融为一体, 不重不漏, 既方便了统计工作, 又能杜绝统计数据的主观造假及无意的出错。

二、加强统计管理工作, 提高统计质量

企业统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必须按照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化, 制度化、规范化推进, 确保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可靠、有效。

1. 必须深入贯彻执行统计法, 杜绝违法统计现象的发生。

统计工作, 首先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统计法, 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因此, 一方面统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时时、处处、刻刻注意宣传统计法, 尤其是针对原始数据的来源———运行人员的记录, 教育督促他们要尊从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映机组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 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统计局的号召, 定期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 利用活动时间认真学习统计法并进行重点抽查, 对虚记、估记数据的人员严格考核, 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

2. 完善统计管理办法, 规范统计工作秩序。

为搞好企业统计工作, 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发挥统计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更好地为发展电力市场经济服务, 根据统计法, 必须编制企业统计管理制度, 从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统计工作的分工和内容、统计管理、统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全厂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制度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 尤其是要将统计工作详细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 并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完成工作并相互报送报表的时间, 以减少统计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现象, 规范并理顺各部门的统计工作, 全厂的统计工作才能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3. 认真编报各类报表, 确保报表报送的时效性:

目前基层统计部门的报表按时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快报, 即在事件发生24小时以内必须上报的报表, 主要是针对一些异常、障碍及事故等方面的安全情况制定的, 目的是为了上级部门及时了解事件真相。第二类为日报, 即反映前一天全厂机组的运行情况, 包括发电量、上网电量、供热量、供电煤耗等一些大指标及压力、温度等小指标, 风力发电要有日平均风速等指标等, 主要是为生产部门及主管领导及时了解各种运行状况下的运行参数, 以便更好地进行运行调度, 保证机组在最合理、经济条件下运行。第三类为月报, 即在日报的基础上进行累计计算, 加上月末粉位调整、煤场盘煤及全月燃油后进行计算的报表;第四类为季报, 即在月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第五类为年报, 主要包括一些大的生产经营指标及机组设备方面的变更。无论是何种报表的编制, 均应严格按照统计标准, 并根据厂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统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统计人员在每月1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必须以比平时正常上班都要早的时间来提前上班, 统计人员牺牲了诸如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多个节假日, 目的只是为了保证能按时准确地向厂内相关部门、上级政府部门及行业部门提供准确无误的报表, 优质完成统计服务工作。

4. 开展统计分析调查,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是企业对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发电企业均实行以月度为周期的统计分析制度, 每月各相关部门对所辖指标的当月及累计发生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统计分析工作, 由计划统计部门汇总并报相关领导、车间、部室、公司以及上级有关部门。每季召开一次全厂统计分析会 (经济活动分析会) , 党政主要领导及各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 以全厂经济效益目标为中心, 突出重点, 不回避难点和矛盾, 对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建议。在此基础上, 还应不定期地实行专题分析, 针对目前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专题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指标看问题。如针对某段时间供电煤耗奇高, 可进行降低供电煤耗的专题探讨分析、针对综合厂用电率高可进行上网电量的结构分析及降低厂用电率可采取的措施, 针对供热与电厂效益的关系可进行热电联产经济效益分析, 针对供水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可进行提高关口计量表计的准确性等专题分析, 尤其现在新建发电企业, 如风电、光伏电站, 因可借鉴的历史资料较少, 更应加强统计分析工作, 没有同期数据比较, 就要加大与可研资料的对比分析, 加大与同区域发电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 或者是针对实际问题开展一些专题分析。如某光伏电站, 经常出现直流柜空气开关跳闸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 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及实验数据的比对分析, 发现有一16回路汇流箱接入80A空开, 行成“小马拉大车”的情况, 负荷超过80A空开所能承受的电流后, 开关跳闸, 有一8回路汇流箱接入160A空开, 形成“大马拉小车”的局面, 影响发电量的减少, 经过厂家配合重新接线后, 再没出现开关跳闸情况, 且最高负荷提高了3个百分点。这些专题分析切实能起到统计分析的目的, 从而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为确保发电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5. 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统计人员整体素质:

统计事业是一项智力型事业, 高智力型事业与低整体素质的矛盾是阻碍统计工作大踏步前进的主要障碍。要冲破这一障碍, 就必须大力发展统计教育, 建立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科学和多方面技能的统计队伍。在统计人员的培训上, 要坚持国家与地方并举,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时间上以业余为主, 方法上以参加培训班为主, 内容上以更新提高为主。如:每位统计人员均需取得统计上岗证并保证年检制度;参加各种统计普法培训;参加国家统计学会及电力学会举办的培训班等, 进行多层次、多类型、多方位地教育培训, 大大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统计工作的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统计工作也会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统计工作, 不断提高统计质量, 优化统计服务, 确实当好企业领导及更高层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新编工业统计工作指南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工业统计手册.广西经济出版社, 2010

[3].樊华英.如何提高统计质量.广西经济出版社, 2010

[4].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计划与投融资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计划与投融资管理制度汇编

统计质量 篇2

一、东汽产品 1.东汽QN10/QN7 1)部件名称:钢板

部件图号:D600A.031.006 数量:2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要求宽度102,下料后宽度86。(共四件,却出现两种规格)原因:1.工艺排版图与图纸不符。

2.工艺员画图马虎,没有认真审查所致。

3.备料中心操作者没有当即自检出来,数控下料床作业者、开坡口作业者没有进行测底自检。

处理方法:重新下料。

损失费用:工时1小时,40元;材料280KG,1300元。预防措施:工作切忌慌、乱,这是导致工作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工作不允许马虎,模棱两可,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在工作前必须保证思路清晰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完工后,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仔细审核。如果前一道工序保证没有问题,会给下一道序带来很大的方便(质量损失减少,工期缩小);如果工艺操作认真,审核仔细,备料中心大批量工件就不用消耗大量时间去确认实物与单件图是否相符,操作者也可以大胆放心的去做自己本职的工作,这样浪费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工艺审核的时间。

综上所诉:上班族,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保证工作不出现问题,那么对于下道工序便可以放心大胆的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的做到降成本,减损失的目的。

2)部件名称:隔热板

数量18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要求孔径27,实际下料为21。(孔合计约700)原因:1.工艺排版图孔径尺寸为22。

2.此隔热板为图纸更改后重新下料,制造部要求工艺将隔热板上的孔直接气割成品,孔径放量,而工艺员理解为孔留加工余量。

处理方法:将孔径扩至27。

预防措施:此问题主要问题在于,1.工艺对自己的工作模糊不清,不能正确领悟上级所传达的意旨。2.传达要点对点,坚决不允许传达不明,理解不清便进行作业。

3)部件名称:圆筒

部件图号:D600A031.300

数量:8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要求气割成两间,实际下料为整件。原因:1.工艺排版图没留断续切割。2.工艺员经验不足。

处理方法:工艺将排版图改为断续,8件工件从新上数控切割床找正切割断续。损失费用:每件20分钟。合计240元。

预防措施:工艺犯严重的错误就是:同样的产品分给好几个人去做工艺,曾经犯过的错,纠正好几次,下次仍然出错。原因在于,1).工艺员之间交底不清,工艺与实际生产不能同步接轨。2).工艺员经验不足。

4)部件名称:筋板

部件图号:D330A-0311A019

数量:4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中要求尺寸150X100根角R25圆弧过度,现下料成直角。原因:工艺排版图没有画出此R25角。

处理方法:用CO2气体保护焊长肉至R20左右打磨。

预防措施:这是工艺犯的极其低级的错误。工作及其马虎,工艺员画图后没有认真复查图纸与所画排版图的一致性。复查仅几秒时间,而实际去修复将会花费甚多的时间及成本。(再次强调)

5)部件名称:气缸壁

图号:D330A-032110A009 数量:4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尺寸494位置,现下料为457.原因:1.工艺排版图画错。2.工作不进行复查。处理方法:两侧堆焊后气割坡口。预防措施:责任心。

6)部件名称:内缸筋板

定位号:1040,1050

数量:8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局部放大图“I”21.7/38尺寸,下料后没有。(每件有5处)原因:工艺排版图没有此位置。处理方法:开V行斜角坡口。

预防措施:工艺员要加强复查自己的工作,建立自检,互检,专检模式。

7)部件名称:筋板

部件图号:D600B-030100A022 数量:4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半圆弧,下料后没有。原因:工艺排版图没画此位置。处理方法:铆工配研。

预防措施:工艺加强责任心。

8)部件名称:板

定位号:4480

数量:4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250X400方孔,下料后没有此尺寸。原因:工艺排版图漏画此尺寸。处理方法:铆工配研。

预防措施:加强复查,审查。2.东汽四套轴承箱(RN1/AEN1)

1)部件名称:顶板

定位号:1650

数量:4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排版图没有留断续切割。

原因:1.工艺员没有考虑到不留断续切割对曲形的影响问题;2.工艺员经验不足。3.工艺部对工艺员培训不足。

处理方法:将影响到曲形位置用板焊接,打磨平整。预防措施:工艺部加强对工艺员进行培训。3.东汽RN1低压缸

1)部件名称:板

定位号:1810/1410/2330

数量:1+1+1=3 责任部门:备料中心 不合格描述:下料后宽度不均,长度不等。原因:设备作业过程中发生问题。处理方法:堆焊、打磨至图纸要求。

预防措施:此问题已报给动力设备部多次,也进行多次维修,修复好后很快又坏了,一直拖到一周左右才叫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建议领导以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否则将影响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及质量损失。

2)部件名称:筋板

定位号:1470,1440,1480,1430

数量:16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中R角,现下料为R45角 原因:工艺画图不仔细

处理方法:下料R45 四分之一圆,将筋板R角处开单坡口2顿边。预防措施:工艺员责任心。

3)部件名称:轴向筋板

图号:D600D-031120A038

数量:4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尺寸250,R75的缺口,下料后没有。原因:工艺排版图没画此尺寸。处理方法:重新画排版图,再次上床找正下料。预防措施:加强画图准确性。4.东汽D1000A轴承箱

1)部件名称:盘车箱基架

部件图号:D1000A-198000A020 数量:1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3-D)127尺寸为加工尺寸,实测126,且没有R12.5角,没有加工量;

图纸(3-A)1396尺寸为加工尺寸,实测1396,没有加工量。原因:工艺排版图没有留加工量;

工艺员审图不仔细。

处理方法:焊接堆焊,保证加工量。

预防措施:加强工艺员的职业素质管理及有效的培训。

2)部件名称:箱盖

定位号:690

数量:1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图纸要求两边到中心孔尺寸为1105-806=299,实测为1639-1355=284; 原因:工艺排版图尺寸有问题;

工艺员尺寸计算错误。处理方法:焊接堆焊长肉处理。预防措施:加强工艺管理。

3)部件名称:挡板

部件图号:D1000A-181100C001

数量:1

责任部门:工艺部 不合格描述:按工艺路线XKH,坡口无法作业。原因:工艺路线问题。

工艺员经验不足。

处理方法:更改路线XJH,坡口转外加工。

预防措施:工作要充分按照,细实严好省新原则。

4)部件名称:前轴承箱基架

部件图号:D1000A-198000A001

数量:1 责任部门:备料中心

不合格描述:宽度尺寸工艺排版图2440,实际下料尺寸为2433-2437。原因:机床问题。处理方法:堆焊长肉。

统计质量 篇3

关键词 统计;职业道德;提高质量

【Abstract】Statistical departments must strengthen the moral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anti-jamming capability,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data,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atistical work. Give full play to statistics work in enterprise decision making "information window, barometer, staff " role. Current statistics are facing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already, also face the challenge of integrity.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tatistical work, maintain statistical data authenticity, improve good statistic image.

【Key words】Statistics; occupation morality; quality improvement

1 新形势下统计工作面临的考验

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自我意识、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济观念、交换意识逐渐地为社会所接受,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也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相比较而言,统计部门无疑是“清水衙门”,统计岗位清贫如洗、统计专业枯燥乏味、统计任务艰巨繁杂、统计队伍默默无闻。统计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种种的考验:一是面对社会分配不公和各种诱惑;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能否坚持任劳任怨的考验;三是处罚力度较弱,能否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考验;四是面对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五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能否经得起、站得稳、挺得住的严峻考验。

统计工作职能在不断强化与统计机构却在相应缩小、统计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与统计队伍却在相应减少、统计专业在不断增加与统计岗位却在相应削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统计制度方法、指标体系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统计工作日益增加的繁重任务与统计部门现有的人员编制、设施装备、经费待遇、工作条件不相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服务水平与企业决策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否做到在政治上不说糊涂话、生活上不做亏心事,在经济上甘于清贫、统计工作担负着主管一个企业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职能,把握着宏观数据的出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2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行风政风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统计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在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统计行风政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统计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统计行风政风建设,影响着统计部门的形象和统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确保统计部门为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不仅是统计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统计行风政风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对增强统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依法统计”、“统计为民”思想观念,提高统计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统计体制的需要。统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工作的主体,必须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弄虚作假,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作为收集、整理、提供社会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其作用将越来越高,地位将越来越高,当然,肩负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大。

3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

中国统计行政管理学会于1995年10月在大连举行过一次统计职业道德研讨会。会上百家争鸣,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对当前我国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多种意见。有的提出“准确、公正、及时、方便”;有的提出“求实、奉献、坚持真理”;有的提出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反对弄虚作假”;有的提出“实事求是,服务社会、保守机密”。会议秘书处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统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倡议书》提出了六条:1.献身统计事业,促进“四化”建设;2.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3.排除任何干扰,反对弄虚作假;4.保证准确及时,提高优质服务;5.自觉遵守法纪,保守统计秘密;6.加强学习修养,全面提高素质。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

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3.1 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正如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指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团主要精神;要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高尚思想和坚定信念,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腐朽意识。

3.2 全面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关于统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内容,要做广泛的科学的考察。这就需要如实地把统计活动看作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和它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关系,全面地加以研究和处理。要放开眼界,不能受限于日常工作的狭隘经验。另一方面,在各种关系中又要住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主观主义矛盾,把重点问题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报实数,讲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职业作风与职业态度。如果夹杂着个人私心杂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或迎合某些人的私欲需要,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就在所难免,也就会背离实事求是原则这一最基本的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统计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篇4

机务段统计人员的职责是根据《统计法》统计规则及有关规程与规定, 对机车统计及有关原始单据的正确填写进行监督, 做到统计报表如实计算、及时完整地上报, 并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开展统计分析工作, 做到优质服务。

1 提高机车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统计数据质量是衡量统计工作的核心, 尤其是在铁路深化改革的今天, 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统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统计质量低下将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决策, 因此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实现统计信息的准确、有效、全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

2 机务段机车统计的现状

铁路机车统计报表由最早经过手工计算包括总重吨公里在内的几项主要数据的人工报表, 到后来的计算机时代的4种包括除了几项主要的生产指标之外, 又相应增加了能源消耗指标, 成本指标等机打式报表, 又延续到9种报表, 一直到现在的20余种, 相应的增加了全方位的机车统计工作的报表, 其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涉及范围广。

机车统计报表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上报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效的为同科室、同岗位、同系统提供精确的数据。在如何提高机车统计数据质量方面, 近年来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各站段做了许多大胆尝试, 并探索出一整套适合铁路机车统计管理的新模式, 使得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3 完善源点信息的收集整理

3.1 源点信息的模式

主要为列车编组通知单、司机报单、站段分界点日志、机务本段运转日志、机务折返段运转日志、机务段内停留及点落火记录、机车中间技术检查记录、机车小辅修走行公里统计簿、机车临修登记票、机车检修登记票计10种。大致分运用数据、检修数据、成本数据。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列车编组通知单、司机报单和机务本段运转日志。前者涉及清算, 后者影响机务成本支出。司机报单数据涉及机车乘务员与统计人员。机车乘务员需要按照新统规要求的格式填写报单。关键是统计人员必须按照处理90项数据的要求, 整理报单数据, 特别是一些新的统计指标需计算核定数据平衡后方可录入微机。

3.2 加强源点信息的控制考核

作为直接用于清算的源点信息统计数据, 必须保证真实准确。铁路部门工作的特点是部门之间分工细、专业性强, 从管理层面又存在各系统的交叉管理, 各系统之间沟通和信息传递又不够及时, 各部门部分信息和口径不能做到统一, 这些都是严重制约机车源点信息质量的因素。因此, 必须从信息产生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管理, 规范作业步骤, 保证信息的采集、检查、核对、录入、报表生成至上报, 每个环节不容丝毫差错。进而规范信息采集渠道, 改进信息传递方式, 控制数据质量。

对考核台帐进行规范, 废止原有的一些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统计改革需要的制度。根据现行管理细则, 建立必要的台帐。如客车编组与报单填写核对登记台帐、机车报单源点信息填写质量考核台帐、机车报单整理输入质量考核台帐、机车统计报表制作质量考核台帐、客运公司及车务段客车编组收取记录台帐、非运行机车技术作业时间质量考核台帐。

4 提高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

1) 列车编组通知单填写必须规范。着重解决新旧编组不一, 编组内容不全, 列车担当局和加挂客车车辆及加挂客车配属局没有记录, 中转继乘旅客列车编组通知单收发不畅, 中转继乘客车利用电台通报编组, 司机和运转车长两方联系不彻底, 造成报单填写与补填编组吨数不一致问题。2) 列车车次必须统一。货网分帐后, 被用以清算的机报-7报表区分不同运输区段的标识就是列车车次。客网分帐后客车车次经过整顿已基本规范, 但现在的货车车次问题较多, 单从列车车次是看不出列车所属局的。3) 客货运文电必须及时。突出反映在临客车次上和变更终到站的货车。如果文电命令不能及时送达统计部门, 那么就可能输错列车担当局, 造成报表任务区段分劈错误。4) 充分利用“运器”里的第一手原始数据, 通过“运器”与统计服务器相连, 将其数据进行转储,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5) 要求“运器”开发部门, 将其数据更加规范化、更加完善化、采集数据越多, 数据真实性越高, 数据质量越高。6) 将各站段的数据采集程序统一起来, 做到统一管理, 减少由于手工干预所带来的数据不真实、误差。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 统计数据在各行各业已被广泛运用, 这就要求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对于铁路这个大的行业来说, 数据的庞大是有目共睹的, 这就更要求其保证数据的准确, 有效地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 尽快将“运器”中的数据完善, 减少手工干预, 统一利用“运器”的有效数据, 以达到数据共享来提高原始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统计数据质量论文 篇5

1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综合统计分析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综合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以达到分析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因数,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因数分析,测定各因数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评价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通过趋势动态分析,掌握医院的发展趋势。让领导者通过综合的统计工作,洞悉社会对医院医疗工作的需求,把握医疗需求变化的趋势,合理调整医疗布局,合理配置医院内部的人、财、物,强化工作重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取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统计质量 篇6

关键词:分级垂直管理体制;统计信息;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36-01

笔者认为中国未来的统计体制的改革应是建立集中统一领导,分级分类垂直管理,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民间统计四位一体,职责明确、协调一致、精干高效的统计体制。具体模式如下:

一、政府综合管理体制应实行分级垂直管理体制

对于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目前议论比较多的模式主要有“一垂三统”、“分级管理”、“中央和地方二元体制”、“上划下管”等,这几种体制模式各有利弊。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特点来看,统计体制“统”的太死不现实,也不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仍是主流趋势,如能将“分级管理”与“垂直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既可排除地方干扰,也能提高统计资料的时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大范围地开展国家、省、市地三级一套样本的抽样调查。为此就政府综合统计体制而言,我们设想为对省级统计局实行“双重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业务上受国家统计局领导,行政上作为省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受省政府领导。

二、部门统计要逐步建设成以统计信息为主体的行业信息中心。并对其所管辖的行业实行分类垂直管理

从目前部门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部门统计如只进行本行业的统计工作,由于其工作量较小,往往得不到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多数没有独立的统计机构,没有固定的专职人员,统计工作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其职能发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部门统计应适当扩展其职能,逐步向实体或半实体型的行业信息中心转变,部门统计应对其所管辖的行业实行分类垂直管理,对于财政、工商、金融、海关等重要部门的统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其统计机构编制与主要干部的任免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其他部门统计的管理可由部门自行决定,各部门所需的统计信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收集与汇总。

三、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企业统计整体功能的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

就目前企业统计的现状来看,首先应打破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局限,改变按上级统一规定的方法进行核算、填报的做法,根据企业的具体条件,成立相应的企业统计信息管理中心,采用“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企业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新的企业管理理念,以满足企业各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信息资源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发展变化,应用新的信息、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健全乃至重新设计、构造企业统计的全过程。实现统计手段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和数据库化,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企业统计运行方式。充分发挥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

四、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民间统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行为日益社会化,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必然要求统计组织类型多元化,统计体制改革也必然要向建立“社会化大统计系统”方向发展。民间统计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而产生,其作为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的必要而又有益的补充,是社会经济统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和加快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政府综合统计很难全面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微观信息的多样化的需求。而大力发展民间统计,由民间统计来更多地承担微观信息的调查和咨询服务职能,不但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社会公众的需求,而且可以使政府综合统计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统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方面,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服务。因此,21世纪应该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民间统计。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个人和集体积极兴办民间统计组织,促进民间统计的快速发展;要加强立法和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监督,规范和引导他们的统计调查行为;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统计打破地区、部门和专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走集团化联合发展的路子。

五、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和民间统计要实现合理分工,建立起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全社会大统计体系”

要实现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和民间统计四者之间合理分工的先决条件是要求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搞好统一规划,要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原则规范四者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应该由政府综合统计负责,并要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在明确职能、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法规对四者之间的关系加以确认,形成相互独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各干各的事,为各自的服务对象搞好服务,既能避免重复统计,也能防止出现统计“真空”,这将是中国未来统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六、推进我国统计体制与国际接轨

一是通过聘请国际统计顾问,以此为桥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官方统计管理经验,如外国的统计质量评价制度、统计信息发布制度、统计立法与执法制度、统计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官方统计管理体制等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加强国际间的统计合作,推动我国政府统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统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概念定义、方法制度、分类标准等方面形成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标准相互兼容、可比的方法制度,增加我国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此外,要积极参与国际统计标准、方法制度、统计理论的研讨和制定工作。参与国际官方统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芳,《统计数据质量及其管理研究》,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2004,5

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 篇7

一、对于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的简介

所谓的统计信用是指: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 数据统计者或者是提供数据的人在参与的过程中, 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将数据合理的安排、推理、分析, 最终为企业, 或者政府服务。所提供的数据与事实相符的程度为统计的信用。在整个统计数据与统计信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

首先, 数据要有真实性。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 数据不真实, 不准确, 导致统计数据分析错误, 甚至给企业或政府决策带来错误信息的指导, 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使用。

其次, 数据应该用科学的方式去统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所以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首先讲科学统计, 不能出现不符合科学规律的统计。否则统计数据的不真实性, 将影响统计信用的使用, 最终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和信用的提高。众所周知, 数据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试想一下, 如果所采集的数据本身存在虚假的话, 或者缺乏完整性, 那么最终的结果肯定与事实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 要尽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关于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如果不改进, 将会对于最终的决策产生不良的后果。经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信用统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足:

首先, 数据统计的重要性得不到足够重视。因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使得目前大多数的企业或政府并没有认识到数据统计的重要性。认为数据统计在工作过程中不过是起到记录的作用, 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 即使出现错误也可以原谅, 这样的心态使得数据统计的发展举步维艰, 停滞不前, 更不要说统计的信用问题。

其次, 说到数据统计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 指的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数据统计方式, 才能找到工作过程中正确的统计数据, 从而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才能有效指导工作。但是目前的问题是, 有些企业政府认识到了数据统计的作用, 但是仅仅将数据的统计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作为最后总决策的辅助资料。这样的重视程度, 统计信用的问题更是抛到一边。

最后, 我国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彻底也是目前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得不到重视的原因。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数据统计的法律法规, 并且这些法律法规经过实践证明可行性是比较高的, 但问题在于, 关于统计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公民的认可, 很多的公民在进行数据统计时, 依然我行我素, 不依照法规办事, 对于最终的统计信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要增加公民的依法行事的意识。

三、对于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存在不足的解决办法

(一) 加强统计信用的意识

一件事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只有在意识上认可某一件事情, 才会尽全力去完成。目前很多的民众不相信数据统计的重要作用, 主要是在以往的数据统计使用中, 出现过因为数据统计而使得最终的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出现这样的问题, 并不是数据统计这种方式本身不好, 而是因为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不科学, 不合理造成的。并且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数据统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之间的积累, 要通过数据之间的积累, 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使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可以提供一定的思路, 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很多人在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方面存在这样的一种误区, 即:数据统计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与政府的职能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样便出现了对于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的认识误区。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在政府决策时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民众要认识到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的重要性, 政府的执法部门同样要将这件事放到一定的高度上去看待, 一旦出现与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法规相违背的事情要严肃处理。

(二) 建立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的相关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各行各业都应该具有标准和规范, 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传统的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的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建立一套新的统计信用与数据统计的制度。现在的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并且也渗透在各行各业中, 数据统计可以改变传统的方式, 使用计算机相关的技术, 并且也应该加强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相关法规的建设, 使得民众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有法可依, 加大对于数据统计法规的宣传。人才制度同样是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需要关注的重点,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目前很多的数据统计的人员在操作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谈到相关的理论时, 便是一片空白,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需要一批书呆子, 但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的学习方法。所以目前, 数据统计需要的便是一批专业的人才, 这些人才需要强大的扎实的理论基础, 并且也可以熟练的操作数据统计的系统。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不再是掌握单一技术的人才, 而是多方面发展的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人才。

(三) 进行必要的维信措施

前文已提及, 目前我国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想使得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在企业与政府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明确的认识到,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建立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的过程中, 需要每个工作人员踏实践行相关的要求。当然, 在人们意识到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的重要性之后还要有相关的维信措施。所谓的维信是指维护数据统计与统计信用的真实性。首先就要在制度上作出要求, 这样可以基本保证工作人员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其次, 应该认识到数据是掌握在工作人员手中的, 工作人员心中的维信观念如何直接影响最终的数据统计信用。所以要不断地给员工灌输统计信用的意识, 不断增加员工的责任感与信用度, 使之认识到统计的信用与最终的统计质量息息相关。只有保证统计的信用, 才能得到优良的数据, 为最终的结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信息时代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之下已经来临, 面对庞大的数据库, 进行统计数据是必要的举措。本文主要研究了与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相关的一些问题。首先对于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然后介绍了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存在的不足, 在不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值得一提的是, 统计信用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并且维信的措施也是必要的。总之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数字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数字信息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让人们逐渐意识到数据统计的重要性。数据统计是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决策的基础, 只有真实有效的数据统计才能使得企业政府作出正确的决定。所以本文将对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研究。

关键词:统计信用,统计数据,质量研究

参考文献

[1]唐继明.数理统计如何建成统一独立的统计学[M].职教与经济学研究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 2006 (4) .

[2]霍宏伟.探析数理统计方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实际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4) .

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 篇8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拼凑的数据: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5)数据的非同一性: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6)数据不完整: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7)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2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2.1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2.2 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3 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2.4 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3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统计质量 篇9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狭义上的统计数据质量指的是统计数据的精确性, 主要衡量标准是在进行统计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多少来表示;广义上其内涵已经进行了外延和扩展, 其内容更加丰富, 但是由于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主要概况为统计数据质量要核心化, 数据形式质量化, 数据外延质量化。

二、统计数据质量现状

统计系统的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尝试探索, 通过改革创新, 无论是在指标构架、调查手段、统计指标、专业技术方法、数据整理传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业各部门对其工作成果较为肯定, 统计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同时, 统计数据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 数据不真实。

统计对象由于涵盖范围广, 不同行业的统计手段、标准等存在很大区别;由于行业发展步伐不一致, 导致统计数据千差万别;在进行统计工作时的统计面的大小和依据的理论基础的差异大, 统计的核算时间和财会的核算时间不同步, 统计工作中各级管理层对统计数据的质量管理缺乏制约性, 监督不到位, 无法实现数据的核查工作, 都是导致数据不真实的原因。

2. 数据与公众信息不对称。

统计数据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信息, 但是现实中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 统计工作所得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应现实信息, 导致人们对统计工作的不信任。

3. 数据缺乏时效性。

统计调查工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统计部门在进行数据公布是要有一定的时效性。企业的各个部门需要提高工作效率, 及时提供效性强的统计数据。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统计部门虽然也在不断的采取各种手段, 依旧不能让数据用户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得到满足。

4. 数据缺乏可比性。

随着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统计系统也相应的进行了革新, 期间的统计数据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而失去了可比性;统计数据中的关联数据对比结果不被认同;统计数据的调整导致统计数据不可比性严重。现实中的统计数据会根据统计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进行数据使用时, 人们会采用最新的调整数据, 这样就导致数据前后缺乏可比性, 给人们的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三、造成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因素

1. 统计制度的影响

从狭义上来看, 统计制度对数据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这里所占的统计制度指的是统计的方式方法, 包括对参照样本的挑选, 各种指标的制定等, 参照样本选择恰当与否, 关系到最后得到的统计数据是不是能代表整体特性。

从广义上来看, 统计制度包括各级统计部门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设立的各种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统计体制进行分析得出, 其包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在这两种管理体系下, 制定的统计制度对执行中的统计制度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2. 人为因素

(1) 诚信缺失统计诚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各种瞒报、作假等现象经常出现。统计数据真实性缺失与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有很大关系;此外, 统计数据失真离不开各个企业的管理部门的纵容。

(2) 认识度不够。统计数据是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体现, 其重要作用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其服务功能不仅只限于对财务职能部门, 而且还服务于整个企业的参与者;统计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认识程度不强, 在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时, 不能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

四、解决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对策

1. 完善和创新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可以从两点出发, 首先是创新数据收集、整理等措施, 同时设置更适应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 以使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 对统计体系进行改革, 提高统计系统工作的职能性。同时对企业统计组织采取鼓励的态度, 使得统计制度能够更好的发展。

2. 排除人为干扰因素。

首先, 对统计工作的内部环境进行优化, 加强统计人员的诚信意识教育, 对外部环境实行法制化建设, 对统计对象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 如果涉及违法, 统计部门可以给予其惩罚。加强企业里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管理, 提高统计系统的工作效率。其次, 提高员工对统计工作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另外, 创新统计系统管理层的考核制度, 把工作重点倾向于统计工作质量上, 这样可以从体制上减少企业造假现象的发生。

五、结语

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 才能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不断完善统计制度, 满足企业各部门对高质量统计数据的需求是整个统计系统的奋斗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 不仅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支持, 同时离不开统计工作者的努力。

摘要: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 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充分体现了统计工作的特殊意义。统计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分方方面面, 通过统计工作所收集到的数据质量的高低, 是评判统计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准。当下, 统计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距离企业对统计工作的总体需求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为了应对企业发展对统计数据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国际化, 本文对企业统计制度下的统计数据质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统计数据,数据质量,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唐修亭, 韩鹏.试论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问题[J].统计与咨询, 2000 (6) .

统计质量 篇10

1 新时期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统计体制的必然选择。统计职业的道德建设,要求统计人员恪守职业操守,及时传递出准确、真实的数据信息,还要从根本上反对弄虚作假。作为这样一个收集、整理、统计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工作部门,他所提供的数据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高,在受到社会广泛认重视的同时,肩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在新时期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统计质量的必然要求。

1.1 忠诚统计是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

忠诚统计是对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每一位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尽管统计工作有些乏味和枯燥,工作量有很大,但是统计出来的数据甚至可以关系到国家经济决策,所以作为统计工作者应该感到无限荣耀。所以忠诚统计要求统计工作者热爱统计事业、献身于统计事业,可以克服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任务,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恪守职业道德理念,用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求严格约束自己,自觉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需求,努力提高统计的质量。

1.2 实事求是是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统计的数据是客观反应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工具,如果统计数据失真,那么统计工作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了,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统计工作必须以实事求的态度是为价值取向,准确、及时、全面的进行科学的统计,以事实为基础实施有效的管理,不能出假数,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弘扬优质服务,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认可。

1.3 依法统计是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保证

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任何一项工作有序、健康的展开都少不了法律的支撑。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全面贯彻依法统计的理念,束缚以法律的准绳,加大对虚报、迟报、瞒报、拒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有序的开展。依法统计是以法律的形式来是规范统计着自身的行为,保证统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还有一些涉及到国家机密的统计内容,进行的法律的约束,督促统计着严守国家机密。

2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方法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在思想上和统计工作者达成共识,在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来,切实提高统计的质量。国家统计局颁布了32字方针,“忠诚统计,乐于奉献 ;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依法统计,严守秘密 ;公正透明,服务社会”,所有统计人员务必将其作为统计工作的行为指南,用心体会,认真落实。

2.1加强统计职业道德的思想建设

职业道德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反应的是人们的思想境界,所以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要获得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的认同。一方面,科学系统的职业道德理念是经过无数经验总结出来的行为准则,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一定要进行专门的系统学习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将职业道德标准作为一种内心的信念和标准。另一方面,只有由内而外的认同统计工作的意义,指明统计的价值就在于信息的客观公正,才能明确应该怎么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所以要加强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荣誉感、责任心方面的培养,统计工作者就会自觉遵守统计这也道德标准了。

2.2建立统计职业道德监管体系

当今社会,统计道德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高,某种程度上要比统计的专业技能还要重要。所以管理模式的体系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把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机的统一起来作为衡量一个合格统计人的标准。在部门内部,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把遵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量化考核的标准来实施,作为奖惩的重要指标,促使工作人员树立职业道德理念,发挥部门监管的作用。另外,也要逐步完善监管体系,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把自律和他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全面促进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提高。

2.3 培养统计职业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统计的职业道德建设体现的是一种自身的素质修养,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自觉遵守,也只有自觉主动的加强道德建设才能真正保证统计质量。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统计职业道德环境熏陶,标榜职业道德典范作用,给予职业道德先进人物积极的肯定,让职业道德理念深入人心,让统计工作者在榜样的作用下,自觉主动的践行职业道德观念。此外,职业道德是一种品质的体现,要在不断的渗透的培训中不断深化职业道德的意义,促使统计人员从善而行,自觉主动的升华内在的气质和素养,塑造出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统计工作者,彰显人格的魅力。

3 结束语

统计信息质量提高方法分析 篇11

【关键词】统计信息;质量;体制

1.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讨

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为因素,如篡改、虚报、瞒报、伪造等;也有非人为因素,如调查人员认识能力的局限、调查方法落后、统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等。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统计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一是在行政上受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二是在业务上由国家统计局代表国务院负责和协调国家统计业务工作。当统计工作与行政工作相矛盾时,统计业务部门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经常是统计业务工作服从行政工作,当一些地方领导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追求时,极易诱导或迫使统计人员提供虚假的统计数据。因此,这种“双重领导体制”是造成统计信息失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2干部考核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近年来,统计数据在各级政府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中越来越重要。不少地方把经济发展数据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不能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没有建立起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致使一些干部的头脑中存在着“数字能出官”的观念。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在统计数字上大做文章,造成统计信息的人为失真现象,模糊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误导了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客观真实地分析和判断。

1.3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统计部门的机构一直不健全,统计人员待遇偏低,造成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在一些企业,统计人员没有专职专责,马虎了事,得过且过,形同虚设;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统计工作,根本就没有设置统计机构,使统计工作出现极大的随意性。部分统计人员素质偏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去工作,容易唯领导意志是从,结果成为领导造假的帮凶。

1.4统计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统计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规模、高效率、深层次地开发统计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信息的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面做得很不够。各级统计部门应加强网络建设,在全国形成完备的统计信息网络,使统计信息和市场信息有机地结为一体。

1.5执法不严,打击不力

《统计法》中明确规定:“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信息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但在实际统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级统计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执法力度不够,没有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规定执行,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阻挠统计执法检查等统计违法行为打击不力,致使“假数出官,官出假数”的现象屡屡出现。

2.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2.1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改变统计机构的隶属关系,维护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实行中央、省、县统计机构垂直领导的统计管理体制,各级统计机构对下一级统计机构的人、财、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服务于当地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使整个统计系统自成体系;实行内部管理,从根本上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数字的行政干预,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真正起到监督政府和企业是否正常运行的作用。

2.2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以及升迁、任免等,都要建立在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之上。组织人事部门在考核干部时,要科学地对待统计数字,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仅要看到数字,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环境质量、群众意见等多种指标做出综合评价,从而有效地避免因干部考核制度不全面而导致统计信息失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干部不仅不提拔,而且还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2.3加强基层统计建设,提高信息源头质量

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基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统计信息的质量,只有基层的统计数字搞准了,才能使逐级上报的总资料准确;否则,即使科学再发达,使用再高级的电脑操作,也不过是假数真算、自欺欺人。因此,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必须把重点放在基层。具体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健全统计机构,配齐统计人员,统计机构之间要形成一个网络,保证统计信息的畅通传递;其次要制定一整套的统计工作考核办法,对统计数据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统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

2.4提高统计设计质量

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以及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所做出的通盘考虑和安排。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分类、目录、统计调查方案、汇总整理方案等,这些方案对以后各阶段的统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产品的生产始于产品的设计,因此,作为统计工作产品的统计信息的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然后才是生产出来的。如果统计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那么就生产不出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来。

2.5不断改进和完善统计核算方法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最关键的是统计制度的创新、核算方法的科学和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首先,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统计制度;其次,要不断改进、规范现有的统计核算方法,对一些核算指标应增加其概念与核算原则;再次,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增加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有效地增加专项统计指标体系,以反映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6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干扰和影响统计数据的各种举动,最终能否实现,都会在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上体现出来的,因此,培養造就一支敢于坚持原则,抗干扰能力强、思想端正、热爱统计事业、技能过硬的统计队伍是统计建设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细化职业道德规范,以便于统计人员在业务工作中更好地执行、贯彻和操作,弘扬务实求真、忠于职守的正气;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强统计队伍的自身建设,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

2.7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统计法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宜的治理统计工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统计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各级统计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克服统计工作中的“人治”思想。首先,要加大统计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单位、部门领导人,真正在单位、部门领导人中形成统计法律意识和执法的自觉性,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出,要公开曝光,予以严惩;其次,要加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频率和统计执法力度,使统计工作切实纳入法制轨道,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科]

【参考文献】

[1]仇洪江.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北京统计,2004,(3):37~38.

浅论统计质量问题 篇12

1.1 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领导重会计、轻统计。企业统计人员基本都是会计兼任, 部分企业未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只知道《统计法》的存在, 对《统计法》具体内容并不了解;二是个别企业统计人员有迟报、瞒报现象;三是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依法统计意识淡薄, 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 填报的报表不规范, 随意性大。

1.2 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 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 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 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 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 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3 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 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 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 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 面目全非。

1.4 基础工作较差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是统计工作的最原始凭证。一些单位虽建立了统计台帐, 但记录不完整、不准确, 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有些填报单位怕“露富”, 害怕增加税费, 不说实话, 不报实数, 支持配合程度不高, 所报送的报表经不起推敲, 出入较大。

2 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数据结构尚待完善, 有的统计过于宽泛, 缺少细分类数据

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为例,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认为CPI统计标准基本上仍是20多年前制定的, 其权重虽经过一些基本的调整, 但与当前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巨大变化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医疗、教育、住房改革之后, CPI构成中八大类价格权重与居民的实际支出比重的差距明显扩大。

2.2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全面

全程性上, 只重视调查环节, 不重视统计设计环节对数据需求的研究, 从而影响数据相关性、及时性的提高;全域性上, 所实行并取得很大成功的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及经验, 主要集中于几个专项的普查, 应用范围较窄;全员性上, 只重视统计系统内部的人员控制, 而对统计系统外部的, 占统计工作人员2/3的基层统计人员却无从控制。

2.3 研究机构的散乱, 没有形成合力

调查中发现, 除国家标准之外, 各地还有不同的统计标准。比如, 各地对于高新技术所占比值的统计口径就各不相同, 很难进行比较。这种情况, 在不同的部委、研究机构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2.4 缺乏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和统一的质量管理规范

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缺乏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缺乏相对统一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和规范, 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混乱。

2.5 控制措施与事后评估结果及发现的问题没有很好结合

统计是一项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每一次新的修订统计设计都应反映出上一次数据质量评估的结论以及质量改进的要求。但是从公布实施的统计调查制度上看, 事先的控制措施, 如填表要求中的平衡关系, 逻辑审核关系用于质量控制的设计内容较少。

3 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 治理优化基层统计工作环境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基层统计工作收集报表难, 开展调查难, 搞准数据难, 统计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统计法》是规范统计工作的法律武器, 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统计部门要多汇报、多协调, 主动积极地与相关部门配合, 加大统计执法的频率, 加强统计执法的力度。首先, 要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增强力度, 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处罚力度, 加重统计违法的成本和后果。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 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 都要坚决依法严惩, 决不能手软, 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这样, 统计法才能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才能不断优化统计工作环境, 排除外界对统计工作的干扰和影响。

3.2 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

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 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 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 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 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3.3 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 因此, 对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培训在统计基础建设中至关重要。统计部门要不定期地举办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统计人员培训, 要注重更新统计人员的知识, 改善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中要注重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 不要搞花架子, 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要讲求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培训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4 把握数据的源头, 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如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必须从源头抓起, 要从统计产品生产的源头, 从被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汇总、上报的全过程, 从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口径, 包括范围、取得渠道, 指标的来龙去脉, 数据的采集操作制度化, 以及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帐制度。原始记录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础, 这项工作必须做细, 做准, 不得有半点的虚假, 这也从源头上杜绝了虚假数据的产生, 保证了对原始信息的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金昌.论什么是统计数据质量【J】.统计与决策, 1998, (9) .

【2】陆蓉.运用抽样调查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4, (4) .

上一篇:智能环保下一篇:生猪疫病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