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调圆舞曲

2024-06-18

升c小调圆舞曲(共3篇)

升c小调圆舞曲 篇1

摘要: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流传百年的优秀作品, 其中圆舞曲共21首。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是较为重要的一首, 是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本文通过对乐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演奏特点的全面分析, 更深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特点

民族运动在九世纪的欧洲已经异常高涨, 产生了各种民族乐派。这些民族乐派大力提倡和发扬本民族音乐, 并与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运动紧密联系, 在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波兰的民族乐派最为突出, 主要代表人物就是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年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肖邦从小便显露出惊人的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天赋, 七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 八岁就已经公开演奏。1830年, 由于波兰政治局势动荡, 肖邦到国外旅行, 这次旅行令他终生都没有再回到祖国的怀抱。1831年9月肖邦开始在巴黎的定居生活。在这里他学到钢琴艺术的全部成就。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辞世, 享年39岁。根据肖邦的遗愿, 他那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 葬在一所教堂里。

一、《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赋予理想色彩, 另一类则是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升c小调圆舞曲》就是第二类的典范。作品64号第二首的《升c小调圆舞曲》作于1846年——1847年间, 是肖邦辞世前两年完成的, 他的晚期作品有着更深刻的忧郁之情和更强烈的民族感。

1836年冬肖邦结识了比自己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 敏感的肖邦发现和这个大胆、奔放甚至叛逆的女作家在一起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之后便和她在马略卡岛一起生活了长达9年的时间。这九年是肖邦一生中作曲生涯的最高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1846年11月他们还是分开了。重新回到巴黎的肖邦心情十分低落, 肺病的加重, 生活的压力都使他过得步履艰辛。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转起来, 他想到和乔治·桑一起生活过的日子, 感慨万千, 于是在重重思绪下创作出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抒情、优美的旋律透出对爱人的想念和对幸福的渴望, 但同时又隐藏着悲伤的忧郁之情。

二、《升c小调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有回旋曲特点的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其结构图应该是这样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 呈示部B段的材料在展开部和再现部都重复出现了, 符合回旋曲中主部材料隔时再现的特点, 因此是具有回旋曲特点的三部曲式结构。

1、呈示部

呈示部由两个主题构成。A段的第一主题由两个四句式的小乐段构成, a和a¹。乐段a, 犹如对话的宣叙调, 优美的六度音程旋律和左手和声的配合天衣无缝, 旋律从主和旋进入重属和弦再进入属七和弦, 一系列下行级进充满了忧郁、略带伤感的情绪。后面紧接着的一段下行二度经过性伴音阶更加重了这种悲哀的情绪, 暗示作曲家虽然对未来无限向往但又充满迷茫、彷徨的情感。而a¹乐段, 只是对a段的结尾做了微小的改动, 但是忧伤的情绪却加大了。整个A段给人一种既渴望生活又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复杂乐思。

呈示部的第二主题出现在哀思之后。B乐段中连续的八分音符快速流动, 旋律清澈、流畅, 像闪烁着点点波光的溪流, 有种奔流的喜悦。但仔细聆听, 八分音符是下行摸进的, 这里面又透出作曲家对生活孤寂无助的无奈和惆怅情思。

2、展开部

展开部出现新的主题。新出现的C段音乐形象宽广, 是一段抒情的慢板乐段, 调性也由阴暗的升c小调转成明朗的降D大调。这两个同音大小调的转换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矛盾。在相继出现的四、五度音上的旋律音以八度大跳的形式出现, 使情绪越来越热烈。好像肖邦在追忆和乔治·桑一起生活的日子, 甜蜜幸福中夹杂着遗憾和痛苦。乐段的结束, 具有离调性质的和弦配置增加了音乐的张力, 转而又回到那个呈示部中活跃的B段上。

展开部B段是呈示部B段的第一次回旋。这种伤感的情绪在短暂的美好回忆之后很快侵袭回来。仍是悲哀的乐思表达忧伤之情。

3、再现部

再现部是整个呈示部的完全再现。作曲家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缅怀, 对祖国家乡的想念和眷恋, 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彷徨, 再一次真实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让人们感受到作曲家无比矛盾的内心情怀。

三、《升c小调圆舞曲》演奏特点

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 旋律极富个性, 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 是一首“肖邦风格”极强的作品。

1、旋律的连贯性

《升c小调圆舞曲》的旋律优美、抒情, 是一首完美的音诗。曲中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旋律, 有半音阶级进进行的旋律, 有连续、密集的八分音符下行进行的旋律, 还有以低声部宽广的和弦映衬出的长音慢板旋律, 都让人为之陶醉, 浮想联翩。弹奏这些优美的旋律时, 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控制, 恰到好处的触键, 半音阶和八分音符要弹奏轻盈, 手指贴键同时又积极地快起快落, 做到不粘连, 干净且连贯。而长音旋律手指则要充分做好准备后慢下键, 每个音都表现得悠长深远, 让人沉浸在无限的回忆中。

2、节拍的舞曲性

在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中, 可以感受到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 流露出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最开始主题旋律就以这种节奏型出现。右手典型的玛祖卡舞曲的节奏型, 重音在第三拍上, 中间用十六分休止符代替了符点音符。这样的节奏在演奏的时候心里要数好拍子, 十六分休止符一定要精确, 而带倚音的八分音符则要突出主音, 倚音要弹得细小清晰, 把玛祖卡舞曲的别样风格展现出来。

3、速度的多变性

《升c小调圆舞曲》每个乐段的速度都是不同的。主题出现的时候用的Tempo giusto的速度, 意思就是正确、准确的速度。这首曲子的风格属于中等速度的玛祖卡舞曲风格, 主题的演奏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左右。B段用了Piu mosso的速度, 译为更快些。这里稍快些可以更好地表达作曲家对生活短暂的希望。而歌唱性的C段作曲家又用了Piu lento更慢的速度, 为了加深音乐形象的意味深长, 表现出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四、结语

肖邦的圆舞曲是优美、高雅、华丽的化身, 在抒情音诗《升c小调圆舞曲》中, 集中体现了肖邦作品的个性及波兰的民族性。在看似欢快的节奏和速度里面隐含了肖邦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感慨, 表现出了他抑郁、孤独、痛苦的悲情心理。因此, 要深入了解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渊源, 才能完整地表达乐思, 更好演绎这首深受大家喜爱的《升c小调圆舞曲》。

参考文献

[1]、[苏联]A.索洛甫磋夫 (著) , 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 (译) .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6月

[2]、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年8月

[3]、郑雅心.《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音乐特征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 2008, 13卷 (06)

升c小调圆舞曲 篇2

关键词: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奏技巧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和钢琴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音乐启蒙教育,很小就表现出钢琴演奏和创作的不寻常才能,被人们誉为“第二个莫扎特”。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涉及的体裁广、数量多,充满着诗一般的浪漫气息,又被誉为“钢琴抒情诗人”。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和独特个性。在创作中,他善于发掘钢琴的内在表现力,不受传统的束缚,大胆突破传统并创新,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性, 又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天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肖邦的圆舞曲是其众多钢琴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是诗化了的音乐会圆舞曲, 而《升c小调圆舞曲》更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一、创作背景

肖邦作为一位波兰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其思想和创作道路都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在华沙起义之前,他的早期作品深受民族解放思想和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表现为充满青春活力,纤小细微的抒情性小品,没有矛盾冲突,无所忧虑的欢乐情绪,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如《e小调夜曲》、《莫扎特主题变奏曲》等;起义失败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民族的悲剧在他的心灵中剧烈动荡,更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常围绕祖国沦亡,充满悲愤,揭示内心世界的矛盾变化,刻画戏剧性和悲剧性冲突,充满了英雄性和史诗性的激情,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g小调叙事曲》等;晚期作品又以深切怀念祖国为中心,情感更为复杂化,悲观而又忧郁。《升c小调圆舞曲》就属于肖邦晚期作品,作于肖邦去世的前两年。在1846年11月,肖邦与相恋多年的爱人、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关系破裂后,心情十分忧郁,创作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孤寂和病痛时时缠绕着他。第二年的春天,当他想起和乔治·桑一起生活的这些年,深有感触,便写下了这首既抒情又充满幻想的精美之作。

二、音乐特点

(一)曲式结构

该曲采用带再现和回旋曲式的三段体结构:(A+B)+(C+B)+(A+B)

第一段:由两大主题组成。

A主题(1-32小节),充满忧郁和幻想。前部分由短促凝炼的小乐句组成整个大的乐段,小乐汇中巧妙运用休止符,先抑后扬,似乎将动机做了一个宽广的延伸;每个乐句中变化音层出不穷,倚音的修饰精巧而独特。接下来,半音音阶的出现,又扩展了旋律的自由舒展之后回到开始的动机。波兰音乐评论家J·伊瓦茨凯维奇是这样解释这段音乐的:他似乎在说,悲哀吗?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该怎样就怎样吧……充分说明了肖邦对往昔幸福时光仍充满着眷恋、回忆、无奈和幻想。

B主题(33-64小节),从八度大跳开始,采用下行二度的模进手法,展开一段急速的波浪式的激动旋律,似内心情绪起起落落,激动和快速流畅中不乏有着淡淡的一丝喜悦之情,但不断下行的模进却一改以往的华丽色彩,反而使音乐显得软弱而没有生气,这又增添了肖邦的浓浓悲伤之情。

第二段:乐曲转到降D大调,出现一段抒情的慢板乐段(65-96小节)。旋律静谧柔和,具有浓郁的令人心醉的气息。这一部分节奏稍自由,上声部主旋律单纯清澈,是肖邦内心的独白,宽阔的音域和上行大跳充满了内心的矛盾和感慨,旋律婉转深情又好似充满对以往幸福生活的回忆。这段旋律虽然转入大调,但只在一瞬间让忧郁的情绪明朗了一些,继而很快又回到B段(97-127小节)急速旋转的升c小调,再次出现忧郁的气氛。

第三段:(128-192小节)

再现第一部分。

(二)旋律特点

《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圆舞曲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首,是典型的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肖邦在写作中,特别注重钢琴作品的旋律美,富于歌唱性。该曲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旋律进行:叹息式音调的旋律、带装饰音的旋律、半音音阶式旋律、密集的、连续的八分音符下行级进旋律、开阔的大跳的旋律、滑奏、经过句……,这些旋律在钢琴上轻盈优雅的歌唱,使钢琴作品声乐化,使音乐抒情化,极大的增强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三)节奏特点

圆舞曲是源自德国南部和奥地利北部的一些三拍子的民间舞曲,如:兰德勒舞、旋转舞、德国舞等,引入城市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交舞会上跳的舞(华尔兹)。浪漫时期的作曲家因受圆舞曲流行风的影响,开始尝试将圆舞曲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是用圆舞曲写成,而肖邦和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独奏的圆舞曲,则是圆舞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和维也纳圆舞曲节拍节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既严格遵循其节拍节奏的特点,又从波兰前辈作曲家那里吸取了很多音乐元素。浪漫时期的波兰圆舞曲存在着明显的玛祖卡舞曲的因素,富于民族特色。在创作中,肖邦善于将这些民间音乐的素材与音乐相融合,而其内心又始终饱含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此外,他还将微妙的情绪变化与节奏类型融为一体,使节拍在速度上产生不易察觉的伸缩。该作品节奏变化复杂,如:重音延迟、交错节拍、舞蹈节奏等,不同于社交舞会上的圆舞曲,而是一首作为音乐会欣赏的钢琴作品。

(四)调性及和声特点

该曲的和声法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各主题调性多变、半音、转调十分丰富。第一部分两个主题均建立在升c小调的调性上,音程关系为小六度,色彩柔和暗淡。第二部分则转到了降D大调,旋律音在上行做八度的跳进,使得色彩更加明朗。加之升c小调和降D大调在键盘的位置关系上来说就等同于同主音的大小调,这一明一暗的调式关系相对比,正好体现了肖邦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焦虑,在往日美好时光和现实残酷生活之间痛苦的徘徊。该曲在和声的运用上, 其和声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大量的运用了属七和弦、重属七和弦、大小三和弦、副属和弦,并将这些和弦在旋律进行中进行巧妙的转位之后将这些不稳定的和声因素不断发展,最后完美地解决到主和弦,使得旋律在飘忽流动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把一切幻想和游移的暇思带回现实中来。这样的和声进行在全曲中随处可见。

三、演奏技巧

《升c小调圆舞曲》各个主题情绪变化多端、带有一定的对比性,饱含了肖邦丰富的情感生活经历,演奏者要多角度体会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作品的音乐特点,才能更好的表现作品。

A主题:首先是弱起开始的音调:手指贴键,单音向六度双音过渡处应高抬指慢触键,利用掌关节支撑、腕关节微调把手指力量平稳自然地转移,在连线末尾做一个落滚,收住,表达一种无奈的叹息。接下来带有休止的两个小节:力度处理上,注意重音要落在第三拍,这是肖邦圆舞曲中的玛祖卡舞曲风格的特点。它不同于传统圆舞曲强弱弱的节奏特点,而是像玛祖卡舞曲一样,将重音延迟奏出,这点必须在演奏中着重强调;双音的连续进行处,虽要注意休止的准确性,但手指仍然要平稳贴键弹奏,保证双音的整齐,并用手腕力量往前送,声断气不断的感觉。半音音阶处:用指尖的小动作,准确固定好指法,由慢渐快再渐慢地稍自由处理,表现肖邦内心激动不安的复杂心情。

B主题:这是一段急速的无穷动,由八分音符组成的下行二度模进,音乐似波浪起伏,连绵不断,旋转飞舞。演奏时,手指水平方向触键,要注重用手腕带动手指到位作旋转运动,四指的支撑点必须落实,用一个力量弹奏多个音的感觉,力求做到清晰圆润,颗粒感强,手指不粘连。音色要柔美,力度表现细腻,情绪越来越激动。半音音阶上行处由快到慢力度由强到弱,似肖邦忧郁内心情感不断延续永无止境,左手的和弦伴奏要控制音量。

C主题:转入降D大调,显得更为抒情。弹出柔和的色彩和明亮的声音是对这一段歌唱性旋律的最好诠释。触键时应强调指尖坚实牢靠的贴键,甚至有种推的感觉。上方宽阔的旋律音和下方伴奏声部的和弦音在节奏上均采用了延长至下一小节的特点,内心跟着歌唱很关键,但要将这些主音音乐织体中的旋律美体现出来,还不能忽略了低声部的和弦音,弹奏时要仔细倾听其中的和声结构,里面的多声部,以及具有旋律特征的低音声部线条,强调音乐的多层次来丰富声音的总体形象。速度要放慢一点,左右手均要严格遵循连线奏法,乐句要有起伏感,84小节的八连音处,可做两头松中间紧的稍自由速度处理,左手的节拍则必须保持规整。

当然,在练习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合理的指法:在练习之初确立正确的指法是确保以后有规律、有条不紊地弹奏的前提。该曲在指法编排上有很多特殊的地方,从一开始的双音连线(如1-9小节)就有5指到4指以及1、3指到2、4指到2、3指到1、5指的转换;半音音阶进行处(如9-16小节) 在同音上也有3指到2指的转换;上行半音音阶进行处(如45-47小节)有很多1指在他指下穿过的特殊指法;65小节后的C主题,更是出现了同音上的换指或相邻音用同一指法,二度音之间的缩指等等特殊指法。这些都必须逐一单独提出来,通过分手细致慢练去解决。

2.确定乐句的走向、连线、呼吸:肖邦圆舞曲的旋律美赋予了作品的音乐化,表现连绵起伏的线条美是练习的标准之一。在分手慢练中,要一边内心歌唱,一边分析乐句的起、止,乐句的起伏、表情等,再用耳朵倾听弹出来的声音,控制好力度、触键,表现好清晰流畅的旋律。

3.体会不同声部的和声效果和声部层次:如C主题,通过单练右手感受主部主题的旋律性,单练左手确定好和弦的各种手位,感受其中蕴含的和声效果和声部层次。

4.解决小细节处的技巧:如3、4小节,有休止、前倚音、双音的进行,休止做到精确,双音要整齐、音色统一,前倚音要轻巧、且与旋律融为一体,都要通过分手慢练解决;再比如B主题,快速流动的旋律应在分手慢练时充分调动4、5指在扩张中的独立性,确保声音的均匀清晰。

5.复合节奏练习:该曲出现的复合节奏处是在84小节,是一个三对八的节奏,练习时要保证左手保持节拍和速度的规整,右手做两头松中间紧的处理,双手的弹奏互不干扰。

6.踏板的练习:肖邦是使用踏板方面的一个先驱者,他能非常巧妙的运用踏板,似乎与生俱来一种天赋和直觉。因此,合理的运用踏板对他的音乐是很重要的。《升C小调圆舞曲》在第一部分每小节开始处几乎都标记了一个踏板记号,目的很显而易见,就是要凸显这个重要的低音,要通过单独练习踏板来体会低音的句法;在第二部分则开始改变踏板法,并采用对比性的踏板法。在连续的和弦进行处,以切分踏板为主,没有标记踏板的地方,通过不用踏板的变换来进行和弦之间的移位;半音音阶跑句的地方踏板只在开始和结束处踩下……练习时可采用左手单独弹奏的同时与踏板相配合的方式,更好地检验踏板的控制和弹出的声音效果。

四、结语

升c小调圆舞曲 篇3

《升c小调前奏曲》 (OP.3NO.2) 创作于1892年, 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创作的一部佳作, 也是拉赫玛尼诺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时为献给老师阿连斯基先生所作, 为24首前奏曲中最著名、最引人赞誉的一首。

作品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主调升c小调, 分为A、B、A¹三个部分。乐曲从头至尾都充满着庄严与稳重的情绪, 表达了作曲家对19世纪末俄国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愤怒之情。单一主题展开的中段通过对呈示段A段主题动机的裁截、模仿及和声的色彩变幻进行展开性处理。动力性再现段突出了浪漫主义时期主题反复时避免循规蹈矩, 而采用对主题进行装饰变化的写作手法。参见结构图示:

A段 (1~14小节) 是一个慢板 (Lento) , 曲式结构为反复乐段, 由a和a¹组成。a乐段由两句构成, 2+2扩充2个小节, 和声停在属功能, 开放终止;a¹乐段也由两句构成, 是对a乐段的反复, 2+2补充2个小节, 和声以其属功能结束。A段是作曲家源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声的灵感创作而成的, 由中、大、小钟交错鸣响。这一主题确实能够使人联想到悠远的钟声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的祈祷般的颂歌声, 其中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情绪。作曲家用十分庄严、沉思的低音引出主题。乐曲开始的两个小节由双手同时奏出的伴奏音型—固定低音 (帕萨卡利亚) 动机 (1) , 即称为“命运主题” (谱例1) 。在A乐段当中持续出现了8次, 一直在强调左手的固定伴奏音型, 穿插于旋律声部的下行音列动机 (2) 与之相呼应, 和声结束在主调升c小调属功能, 开放终止。a¹乐段是对a乐段的反复、减缩再现, 和声同样结束在属功能。整个A段不动声色的较弱力度, 表现了一种相对安静的情绪。

谱例1:

B段 (15~43小节) 为激烈地 (Agitato) , 表达动荡不安的情绪。曲式结构为反复乐段, 由c和c¹乐段组成。c乐段由两句构成, 4+4扩充9小节, 和声结束在主调升c小调主功能, 收拢性乐段。c¹乐段由两句构成, 4+4扩充9句, 和声结束在属功能, 开放性乐段。c¹高八度重复c乐段主题旋律, 力度增强到ff, 低音继续持续主音。相对A段来说, 力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B段的织体也发生了变化。在激烈的三连音符装饰中, 奏出升c小调的旋律主题。这是从A段主题动机 (2) 的下行音列中派生出来的新主题, 右手高声部与左手的变音声部呈平行四度的下行进行, 代替了动机 (2) 的展开, 音乐流动, 富于歌唱性 (谱例2) 。B段为了巩固强调主调升c小调, 低音持续了11小节的主音。在B段中, 右手的旋律以上行展开为主, 为接下再现作铺垫。在乐曲的第36小节, 右手和弦的下行级进, 左手连续的强音下行演奏, 力度再次增强到fff。和弦的交错弹奏持续8个小节, 推至全曲的高潮 (谱例3) 。44和45小节是连接部分, 是一种叠入, 和声停在属功能, 期待再现段的进入, 引入A段主题动机帕萨卡利亚。

谱例2:

谱例3:

A¹段 (46~55小节) 回到了乐曲A段的速度 (tempo primo) , 是一个动力性再现的复乐段, 由a和a¹乐段组成。a乐段由两句构成, 2+2扩充2个小节, 和声结束在属功能;a¹乐段也由两句构成, 2+2。再现段的力度已经增强至fff和ffff, 声部加厚一倍, 呈现出强大的音响效果, 给人以震撼的音响效果, 用沉重的和弦表现了钟声的威严性, 一切黑暗将被吞噬。a¹乐段省略呈示段中补充的两小节, 和声D—t的进行, 但旋律仍继续, 期待尾声的进入。

最后, 乐曲还有一个尾声 (56~62小节) 一共是7小节, 左手的和声为主持续, 像钟声拖着冗长的重音, 逐渐消失而终了。力度上用渐弱的方式dim表现出钟声随风飘去, 渐渐飘远, 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本曲以简洁的和声手法、强大的音响效果及富有冲突性的音乐形象使得作品在音乐历史长河中仍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不愧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不朽之作, 同时也成为了钢琴音乐文化中的魅力之作。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处于世纪之交时期的重要人物, 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气质, 创作领域以钢琴作品尤为突出。《升c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早期创作的一部佳作, 至今还是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本文通过分析《升c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来揭示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其创作手法, 希望广大音乐爱好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曲式结构,再现单三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重度Ⅱ型呼吸衰竭下一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