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2024-11-07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精选7篇)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篇1

摘要:通过对休闲、休闲旅游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从森林资源, 森林旅游市场, 森林公园辅助资源、科学技术条件四方面阐述了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条件, 并结合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的内涵, 从游客目的角度对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进行了分类, 包括观光休闲产品、参与性休闲产品、专门性休闲产品、综合性休闲产品四个方面, 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开发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 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 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人们绿色环保观念、休闲观念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休闲旅游活动, 使得休闲旅游业获得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对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走进自然, 走进森林, 在森林中呼吸新鲜空气, 享受森林浴等旅游健康体验, 以此来减少现代生活带来的压力, 修养身心。森林公园作为开展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 在推动森林风景资源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同时, 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对其休闲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有利于森林公园休闲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理论研究

(一) 休闲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赋予了不同的定义。在时间方面, 马惠娣 (2003) 认为:“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以外, 人们所剩余的时间, 它以缩短劳动时间为前提, 通过缩短劳动工时, 使劳动时间变得更紧凑, 劳动条件更好, 人们休闲的内容更丰富多彩, 从而对劳动产生更积极的作用”。邓崇清认为“休闲是人们在满足一天正常的生理需要以后所剩余的时间, 它不能为我们带来收入, 甚至还需要为此付出法定的时间”。布莱特认为休闲是人们扣除生理和满足物质生活所必须的时间之后, 可以本人自由选择和支配的时间。此外, 在人们活动的方面, Goodman (1965) 认为休闲是“不是在不得不做的压力下从事的严肃活动”。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哲迪尔 (1976) 认为, 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自己对工作、家庭及社会等的义务之后, 为了实现休息、放松心情、增长见识等目标, 积极自愿的参与可以自由开展创新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包括三个方面, 即减压、娱乐、个人发展, 其中最持久的组成部分的是个人发展。皮尔斯 (1980) 认为, 休闲是人们在自愿基础上开展的诸多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得到自由、放松与欢愉的休闲体验, 并不需要维持生理和物质生活所需。张广瑞、宋瑞 (2003) 认为, “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 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 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并从这些活动中享受日常生活所得不到的身心愉悦、自我发展与实现等”。从人们主体感受的角度来说,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 (1963) 指出“休闲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也不是空闲时间的必然, 而是人们精神及思想的一种休闲状态, 即人们保持一种平常而又平和的心态, 享受纯粹的快乐和幸福”。法国学者葛拉齐亚 (1962) 认为, 休闲是人们自我的一种感觉, 是内心平和的感受, 没有“客观的”休闲, 休闲与否是由人们的个人感知和认定所决定的, 不管人们从事什么活动。另外, 罗林, 刘春来认为, 人们对休闲的解读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即一段时间、一项活动、一种体验、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把休闲界定为:在一定的时间内, 人们通过开展一项活动, 获得一种体验, 从而享受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在此界定中, 一定的时间是指在满足生理需求和为维持生计的工作时间之后所剩余的空闲时间, 一项活动是指符合社会规范且有利于休闲感知的活动, 一种体验是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休闲感受, 而一种生活方式则是人们所获得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新的生活方式。

(二) 休闲旅游

在国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中, 喻学才 (1998) 认为“休闲旅游是指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主体, 将生理及生存需求满足之后所剩时间用于开展休闲旅游活动, 通过该类的休闲活动, 实现休闲旅游的目的”。刘群红 (2000) 认为休闲旅游是在拥有一定旅游资源的前提下, 为获得休闲体验, 满足休闲需求, 在相关休闲设施配套的基础上, 参与特定的休闲旅游活动项目, 在异地逗留一段时间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参与体验活动等。马惠娣 (2002) 认为休闲旅游就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陈向红 (2005) 指出休闲旅游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之外, 为了达到放松身心, 发展自我等目的, 暂时离开自己的居住地, 到异地一段时间以自己相对喜欢和自由的模式健身、消遣及修养, 体验一种形式简单、氛围轻松、费用合适、重游率高的新兴旅游方式。

二、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条件

(一) 森林公园资源条件

森林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森林旅游开展地, 存在着大量的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内有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有序的植物景观, 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有多样化的动物资源, 包括野生观赏动物、野生狩猎动物及被驯养的供娱乐的动物, 给森林公园增加了较好的野趣。此外, 森林公园大多拥有山、石、峰、谷、瀑布等地貌景观, 为森林公园提供了奇特的旅游产品开发资源。从文化的角度, 既有森林公园本身的生态文化及美学文化等多元化的文化, 也有森林公园内存在的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 提供了诸多的森林公园人文休闲资源。

(二) 旅游需求市场条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下, 我国的人口不断地向有限的城市空间集中为了暂时缓解城市工作的高强度及压力所带来的精神紧张, 能避开被污染的生活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倾向于到大自然中去休闲, 到森林中去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等。

根据统计, 2012年国内旅游已经达到29亿人次, 旅游收入达2.57万亿, 截至2009年底, 我国已建立73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经营面积9854200亩, 此外, 建成1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 总经营面积共计11519300公顷。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的推广, 对绿色环保的提倡, 森林及森林旅游资源以其特殊性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进入了森林中开展休闲旅游活动,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环保意识及旅游休闲意识的提高, 我国的森林公园休闲旅游需求市场的份额将会进一步增大。

此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带薪假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等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时间, 国家及社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使时间和金钱对人们开展旅游的束缚越来越小, 为更多的人们走进森林公园, 享受绿色休闲健康旅游提供了可能。

(三) 森林公园辅助资源条件

为了开发具有高质量、特色化、品牌化等特征的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 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使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可以使用这些资金对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更加有深度的考察和研究, 使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够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要想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并且有持续吸引力的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 我们需要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此外, 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的有效开发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设施, 比如原有的简单森林公园旅游设施, 当地的水电、排废、道路等基础设施, 使森林公园景区能够既减少投资、节约资本, 又可以及时开发出新的休闲旅游产品, 从而接待更多的森林旅游者。

(四) 科学技术条件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和森林公园方面的技术水平都有了极大地提升, 且多媒体技术、GIS技术、安全保障方面的技术等在相关领域有了较好的运用, 为森林公园开发高技术含量、高水平的休闲产品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三、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类型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 我们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本文在分析森林公园旅游消费者目的和方式的基础上, 根据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及相关配套资源的实际情况,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 森林公园观光休闲产品

森林公园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对于初入森林公园的游客来说, 提供基础的观光休闲产品, 可以满足对森林内动植物进行了解, 增长自己的见识, 开阔眼界, 学习科普知识的愿望。比如, 可以开发森林公园观鸟旅游产品, 使游客观看各种鸟类载歌载舞, 观察鸟类的习性;也可开发森林文化休闲产品, 在森林中设置森林文化展区, 通过高科技方法, 拍摄并播放森林公园内的森林风光, 使游客感受浓厚的森林公园文化;在森林公园内各旅游设施设置的细节方面, 增加森林元素, 使游客在休闲中随时看到森林公园的精致的森林产品, 满足视觉的美感需求。

(二) 森林公园参与性休闲产品

目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 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参与部分的旅游活动。人们对森林公园有一点简单的了解之后, 会转向一些参与性的休闲活动。在森林公园中, 可以利用森林公园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 大力开发森林人家旅游品牌产品, 使游客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积极的参与森林产品的制作, 参加森林民俗活动等, 开展有森林元素在内的体育比赛、登山、垂钓等寓教于乐的参与性休闲活动, 体验森林公园休闲魅力。

(三) 森林公园专门性休闲产品

专门性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某一特殊的动机而外出旅游。比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有部分游客是希望借助于森林公园特殊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以达到治疗慢性疾病或者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而进入森林公园旅游的。所以我们应该开发森林公园专门性休闲产品, 比如在森林公园可以开发体育保健游, 推广林中漫步、登山、骑车、垂钓等, 满足人们健身的需要, 也可开发森林浴, 使旅游者通过散步、娱乐、小憩, 呼吸植物散发出的药理效果的芳香物, 刺激植物性神经, 稳定精神等, 满足人们调理身体, 放松身心的需要。

(四) 森林公园综合性休闲产品

人们在进入森林公园休闲旅游时, 大部分的旅游者都会开展观光、参与或专项的休闲旅游活动, 所以森林公园应开发休闲类综合性的产品, 使人们的休闲方式和内容更加的多元化。如开发诸多类似登山、观景、摄影、休闲、丛林游戏等结合而成的经典休闲旅游产品线, 使游客获得观光与探险结合, 自然与人文结合等全方位、多样化的休闲体验。

四、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一) 微观方面

1. 注重休闲产品的特色, 加强主题性开发, 并辅以多样性

一方面, 特色和主题是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形成独特个性的灵魂。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有明确的主题与特色。具体地说, 首先要分析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哪些特色满足休闲市场的需要。其次, 确定开发的主题。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的特色将通过主题表现出来。最后, 在开发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系列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核心竞争力产品。

另一方面, 除了主题性外, 多样性也是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任何一个森林公园都要有主要景观和次要景观, 各个休闲旅游产品的合理配置和衬托, 会使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2. 注重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性和参与性

一方面, 由于游客职业、年龄、性别、性格、客源地等的差异, 游客在开展森林公园休闲旅游时对产品的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满足不同行为特征的旅游者, 在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层次性, 既开发满足国内游客的旅游产品, 也开发具有国际化的休闲产品;既开发大众化的休闲旅游产品, 也开发精致的特色旅游产品。

另一方面, 随着人们休闲理念的提高, 人们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希望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 亲身体验旅游产品所带来的快感, 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森林公园在休闲产品开发方面应多开发参与性较强的产品, 提高其在休闲产品中的比重。

3. 注重挖掘森林公园休闲产品的文化内涵, 实施森林文化的精品战略

首先, 作为生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森林文化, 影响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规定和行为标准。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森林公园作为森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 休闲旅游活动更注重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为了丰富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一方面充分挖掘森林公园文化内涵, 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另一方面要在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创造森林文化, 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 不断创新, 满足现代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森林公园休闲文化需求。

(二) 宏观方面

1. 加强对相关领域理论的研究, 建立合理规划机制, 提高产品开发的科学性

要使开发的旅游产品有很好的市场潜力及很强的生命力, 离不开旅游产品开发者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机制。尤其面对森林公园这种具有复杂性高和多样性等特征的旅游资源时, 我们在利用其开发休闲旅游产品时更需要有相关理论的支撑, 比如, 需要较全面的理解森林公园生态理论、动植物研究理论、休闲旅游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景观产品开发理论、森林经济与社区理论等。此外, 为了保证森林公园休闲产品的开发能够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达到合理的平衡, 使产品开发能更科学化, 还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规划策划机制。

2. 注重市场调查研究, 增加消费者参与度, 与时俱进

对目标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是人们开发产品的关键, 因为产品最终是要面向消费者, 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在市场环境中, 旅游市场需求表现的更加的千变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生活理念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需求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得多元化和特色化, 并且常理来说, 不同人的旅游需求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为了更好地使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适应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需求, 我们需要适时的对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增加森林公园休闲旅游消费者的参与, 使调查结果更加有深度, 更加有科学性。总之, 通过有效的市场调查, 游客的直接参与, 我们的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才会在合理创新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与时俱进。

3. 建立健全资金引进机制,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为了使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更有广度和深度, 使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所需的设施设备、所需的科学考察等不会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我们要在森林公园建立合理的资金引进机制, 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如鼓励资本市场投资, 政府财政给予适当资金补贴, 探索社区居民资金参与等, 建立资金的多元化合作平台。

4.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休闲产品的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撑

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需要一批对森林公园和休闲文化及旅游知识等有较多认识的人才, 这样可以积极的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引进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产品创新手段, 使新的森林公园休闲旅游理念能够很好地贯穿于产品的开发和运用中, 使森林公园的休闲旅游产品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 运用高科技更好地诠释森林公园休闲产品的文化品味、特色优势等, 全方位满足游客的需求, 传递森林公园的绿色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建章.森林旅游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6

[2]蔡谷登.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3]袁龙义, 赵春南.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绿色科技, 2010 (8) :107-111

[4]张静.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6 (1) :146-147

[5]顾晓艳, 李天佑.临安健康休闲旅游产品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8)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篇2

关键词:舒适,美丽,和谐

城市居住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 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 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 才能指导城市居住区在今后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 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1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的设计目标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 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带来而日新月异, 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 它要让临居住区公共绿地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 而是让其消融, 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 让自然过程伴随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 实现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与功能相统一的设计案例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的首要效能就在于它的生态和景观方面的功能。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特点, 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元不同风格与特色。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景观设计同样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 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 因势利导地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休闲环境。以北京市石景山花语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工程设计为例, 论述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与功能的相互统一, 相互融合。

“石景山花语城市休闲森林公园”位于北京石景山区阜石路大街附近, 整个公园被杨庄大街分成了2个部分, 面积约8万m2。阜石路两侧主要以居住区为主, 其次包括办公区、学校厂区等, 人流量大。公园现状东侧用地有高压线穿过, 周围有护栏围合, 现状植被状况良好;西侧用地有部分高压线穿过该地段, 并且有一些未拆迁的房屋, 需要整治。

石景山花语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工程设计原则:地方性原则、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保留原生态性原则、结合经济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多学科综合原则。整体景观构建充分考虑观赏视线以及现状高压线的走向, 结合高压线的走向对绿地进行功能分区, 以杨庄大街两侧节点作为活动空间。中间绿地作为道路景观带进行设计, 考虑高压线的不利影响, 运用杨庄大街路口节点结合自然式园路, 进行人为活动空间的设置。植物种植方面, 以流线型结合组团的形式作为景观的造景手法, 充分结合现有苗木进行景观的提升。

景观序列按照前、中、后3个层次进行营造, 前景以大规格苗木组团进行造景, 以季相景观为特色, 实现不同季节均有明显的色彩特色的季相景观轴线布局;中景采用色叶小乔木及花灌木形成生态景观带, 形成冲击力强的特色景观;考虑到绿地附近的居民区, 背景植物采用组团种植方式, 既减少了对小区的视线阻挡, 又是对小区周边环境很好的融合。充分考虑不同景观视线的观赏效果, 以微地型构建竖向景观骨架, 形成自然起伏的林缘线减少上层高架的眩晕性, 弱化周边硬质景观的不良影响。两侧节点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使用需要, 结合服务半径进行活动空间的考虑, 满足周边居民晨练、散步、游息、交流的使用功能, 让人们可以在花语中去感受自然, 放松身心的去体会景观的美感和神韵。以节能型的亮化设计为主, 增加景观夜间的生命力, 遵循经济、美观、实用相结合和的原则。

考虑后期的管理养护问题, 结合现有路网形成养护路, 以喷灌、浇灌, 并相结合满足绿地的供水需求。

该公园的建设不仅能改善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也为当地城镇居民提供了“健康、自然、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 提升诠释“宜居城市”的理念。本项目的建成,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流, 为社会和公园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实现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 倡导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主题化、多样化、生态化、人性化。

4 结语

该公园的建设不仅能改善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也为当地城镇居民提供了“健康、自然、舒适”的休闲健身场所, 提升诠释“宜居城市”的理念。本项目的建成,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流, 为社会和公园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市临居住区公共绿地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打破固定式的规划理念, 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 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 使公共绿地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 建造出适宜的临居住区公共绿地。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 是临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篇3

一、玲珑山森林公园拥挤问题成因探讨

自1999年玲珑山被开设为旅游风景区以来, 游客数量每年都发展变化。由统计结果可知, 1999年至2004年游客人数呈轻微向下的趋势, 在2004年降到了低谷。2004年到2007年, 游客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在2008年游客人数迅速增加, 出现井喷现象, 拥挤问题初步呈现。近几年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加, 在2010年人数为34.9万, 是2008年的2.22倍。玲珑山森林公园拥挤问题已十分突出。

根据游客数量变化趋势, 笔者将公园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为1999年至2007年, 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今。

在第一阶段, 游客数量基本趋于平稳, 这是因为玲珑山森林公园采用门票收费制度。第二阶段, 玲珑山森林公园免费开放, 游客数量激增, 不仅给景区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还给游客体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面积仅为六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中, 日接待游客量已上千人, 而且主要集中在早晨和傍晚这两个集中的时间段。

第二阶段所产生的拥挤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市民对于康体健身的需求在门票收费阶段远没有达到满足, 当政府取消了门票限制以后, 更多的市民会来到森林公园进行锻炼。第二、玲珑山森林公园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同样是免费对市民开放, 2010年比2008年增加了1.2倍的游客, 这表明玲珑山森林公园影响力辐射范围从原来的临安城西逐渐扩散到离玲珑山较远的其他范围。城市公共交通与自驾车的便捷使更远地区的市民每日前来玲珑山森林公园成为可能。第三、市民对于锻炼的需求在逐年增加。工作与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促使更多的人到玲珑山休闲健身以缓解压力。

二、玲珑山森林公园拥挤问题影响因子探讨

1. 调查方法选择。

为分析玲珑山森林公园拥挤问题的影响因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进行拥挤因素调查。问卷设计根据相关文献与管理者意见得到假设的与拥挤度相关的七个因子, 分别为目的、居住地、交通方式、频率、时间段、停留时间、旅游线路 (张丽, 张渊博2010) 。在完成问卷后对于这七个假设因子进行实地抽样检验。最后得出这些因子作为研究拥挤度相关分析具有可行性。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问卷, 样本数量为300份, 收回问卷中有效样本的数量为252份, 问卷有效率为84%。调查地点为玲珑山森林公园入口处。调查对象为上山游览的各年龄段的游客, 时间为早7点到晚8点。

2. 问卷分析方法选择。

在分析方法选择上, 本文采用较为成熟的因子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 把以上七个因子进行分析, 以得出其中的关联性。为检验因子分析是否可用, 本文先进行了KMO验证。KMO验证值为0.597〉0.5, 证明样本数据适合因子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 游客对玲珑山景区的拥挤度感知持不同态度, 认为公园不拥挤的占45.2%, 认为拥挤但能接受的占51.6%, 认为非常拥挤的占3.2%。

三、玲珑山森林公园拥挤因子分析

将调查问卷数据录入spss软件, 并进行相关分析, 得出目的、居住地、交通方式、频率、时间段、停留时间、旅游线路等七个因子的相关度情况, 得到目的与频率, 时间段、停留时间、旅游路线组成, 居住地与交通方式这三组因素的相关度较高。

再做七个因子对拥挤度的旋转因子分析。 (表略) 根据各因子载荷, 将三个相关度最高的要素可命名为目的要素、时间要素与地域要素。其中目的要素主要由目的与频率组成, 时间要素主要由时间段、停留时间、旅游路线组成, 地域要素主要由居住地、交通方式组成, 而目的要素、时间要素、地域要素对拥挤度的影响力度不同。由此为依据, 可以建立简单的拥挤度感知模型, 如图1所示。在模型中只需对这三大要素进行拥挤度贡献率研究即可得出影响游客拥挤度感知的主要原因。

在建立模型之后对目的、时间、地域三大要素进行贡献度分析, 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分析得到目的因素对于拥挤感知的贡献率为25.5%, 时间因素对于拥挤感知的贡献率为19.8%, 地域因素对于拥挤感知的贡献率为14.5%。

再对七个因子进行单因素分析, 以分析每个因子对拥挤度的具体影响程度。由结果可知, 目的因素对于拥挤感知的贡献率为25.5%, 时间因素对于拥挤感知的贡献率为19.8%, 地域因素对于拥挤感知的贡献率为14.5%。同时, 从单因子分析, 对拥挤度影响最大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目的、时间段、交通方式, 其影响率分别为70.4%、68.2%、63.8%。

从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的人群众多, 给森林公园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 并且该类人群多“以每天都来”为主, 从而引起拥挤现象。第二、影响拥挤的第二要素为时间因素, 有超过一半的游客将入园时间段放在早晚时段, 从而加剧了景区拥挤状况。第三、地域要素也是影响公园拥挤的重要因素, 居住在玲珑山森林公园附近的游客数量众多, 达到了总的访问游客人数的80.6%。

四、玲珑山森林公园拥挤问题解决途径

1. 拓展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

从玲珑山森林公园的案例中可以发现, 80.6%的游客都以锻炼身体为目的, 其中绝大部分以登山和散步为主。在平时, 以旅游观光和拜佛的人数仅占少数。对此, 森林公园应采取的措施是拓展公园的服务功能。鉴于玲珑山森林公园本身具有相当丰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 管理处可以借此开展人文教育的功能, 把休闲健身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2. 采取游客分流措施。

解决目前的拥挤现象主要要求核心景区内道路建设或者扩建现有的游览通道, 设法增加游客容量。另外, 也要综合考虑, 统筹规划好核心景区的游览路线, 形成景区内部人流合理化的设计, 加快客流的运转速度, 避免人流出现混流现象。在早晚高峰期, 可以采取游客分流措施, 根据每条道路的通行状况对游客提出行走游览线路的建议, 以避免在同一条道路发生过度拥挤的状况。当游客数量超过一定规模时, 可采取限制游客上山的策略, 以减少公园承载力的压力。

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大量游客的进入, 必然会对旅游基础设施造成很大的压力。森林公园应根据游客的需要,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目前, 入园与出园的路只有一条, 且路口较为狭小, 在早晚高峰期难免会发生拥挤现象。所以及时拓宽路口或修筑一条出园道路对于缓解拥挤现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另外, 景区内部也存在夜间照明设施不够完备, 对游客夜间游览造成一定影响。

4. 加强公园管理。

对于进入公园的车辆要严格控制, 以免在公园内部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在早晚高峰期更是应该禁止车辆上山。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游客安全的保护, 另一方面也是减少汽车尾气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 游客数量的增多也会对森林防火管理提出更加严峻的考验, 要求公园管理人员及时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当然, 游客数量增多也要求森林公园管理者加强对玲珑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工作, 尤其是珍稀动植物与人文景观的保护。

5. 加强游客素质教育。

在调查中发现, 玲珑山森林公园游客中部分游客的素质不高, 森林公园内部设施经常受到损坏。因此开展游客素质教育, 倡导和谐之风十分必要。城市森林公园的保护工作只有与游客共同开展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在此, 也要呼吁游客及时开展自我教育, 在享受公共资源带来利益的同时, 善待公共资源, 保护公共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五、总结

城市森林公园的拥挤度感知研究对于城市森林公园的管理与人文自然资源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并且城市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快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对于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管理而言, 此次研究有利于公园管理部门更好地落实自身工作, 了解发生拥挤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尽快解决拥挤问题。对林业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方面, 此次研究也有利于挖掘这些资源的优势, 提升整个游览的价值, 在游览过程中更加呼吁游客对这些资源开展保护。

摘要:目前,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城市森林公园已经给当地居民带来多种价值。然而, 伴随着城市森林公园休闲健身人数的不断增加, 部分城市森林公园开始出现拥挤问题。本文以城市森林公园以及游客两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对城市森林公园拥挤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建立拥挤感知模型, 分析了影响拥挤度的各个因子。最后, 本文根据造成城市森林公园拥挤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因子分析,拥挤感知

参考文献

[1]郭娟.旅游景区拥挤问题理论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以五台山景区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 :476-479.

[4]蔡涉.玲珑山志[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5.

[5]郭强, 董骏峰.旅游景区门票的资源保护型定价模型研究[J].旅游学刊, 2010, (8) :72-76.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篇4

1 森林公园的概况

大夫山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以西3km处, 跨市桥、钟村两镇, 毗邻顺德碧桂园, 北与祈福新村接壤。总面积约600hm2, 是广州地区生态型森林公园的又一奇葩。园内湖光山色、参天树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鸟语花香, 令人产生来到世外桃源的感觉, 多种棕榈科植物营造的热带风情更使人陶醉。

2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其一,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需要以森林美学为理论依据。讲究的是, 森林美学与景观管理之间的相融相合, 以体现出生物多样性保护, 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能。无论是森林公园建设, 还是森林调整, 乃至植物造景, 都应该以森林美学为引导, 去展现生态美学价值。简单来讲, 依据森林美学理念, 从树种分布、区域分布、采伐规模、培育形式等角度入手, 去处理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二, 景观生态学在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斑块、廊道、基质、边缘带的景观格局设计方面, 可以在景观结构、功能效能、时间空间方面发挥巨大的效能。

2.2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2.1 明确森林公园规划功能分区和景点分布。

依照公园开发和保护的基本需求, 本着和谐处理游览与生产服务之间的关系, 合理利用地域空间, 因地制宜满足森林公园功能需求, 表现出不同功能分区的效能, 并且展现出整体的协调性。由此, 将森林公园规划为5个分区: (1) 众春天香植物景区, 以周主山、北山沟、瓦窑沟为主。 (2) 文化风情区, 以茶园、秦腔戏园、滑草运动场为主。 (3) 滨河游览区, 主张的是水体景观的形态变换, 季节更替, 城市游憩休闲的和谐布局。 (4) 经济林带, 以经济林开发区, 农家乐、纪念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为主要特色。 (5) 退耕还林建设区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景区的景观资源, 合理处理好主景和次景之间的关系, 以达到景观效能。

2.2.2 制定完善的森林公园景观基础设施体系。

基于其基本效能的考虑, 森林公园景观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其一, 主干道要保证车辆能够顺利通过, 不要占据太多的空间, 在消防环道宽度、坡度, 转弯半径的处理上也应该达到相应的要求就可以了。其二, 次要干道秉持自由舒展原则, 灵活布局地形和建筑群。其三, 合理处理好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保证对于原有资源最低浪费的基础上, 实现建筑成本的降低, 比如以半边街、之字路、爬山街的形式太构建特色的道路网络结构体系。其三, 森林公园区域内道路系统就应该处理处理好出入口, 景区车行路、人文景观步行路、停车场、会车处的布局和安排, 以保证道路系统的合理性。其四, 给排水规划方面, 在现有给排水系统基础上, 合理分点分区供水, 以达到公园生活, 消防绿化需求, 使得景区的水源能够得到保护, 在此基础上处理好自然环境与排水设施之间的关系, 污水处理也要做到慎重排放, 避免给予环境造成影响。其五, 在电信工程规划方面, 健全内部管理和对外通讯体系, 满足游客和公园工作人员之间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此基础上合理组织布局电视接收系统, 以实现对于景观的保护, 达到电信规划设计效能, 比如供电供热规划的合理性, 森林防火规划的科学性。

2.2.3 构建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审核机制。

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需要健全的审核机制, 才能够保证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 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形成之后, 就应该结合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经验和教训, 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审核工作, 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讲, 应该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 组建专家小组, 制定健全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审核制度, 强化制度建设, 以保证审核工作的切实开展。其二, 组建专业化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审核组织体系, 保证各项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最大化保证森林公园景观规划方案的科学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不仅仅牵涉到森林公园景观项目经济效能的实现, 还有利于促进森林公园景观长远目标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 不断总结和归纳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实现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的构建, 最大化发挥森林公园景观规划效能。

参考文献

[1] 卡尔·斯坦尼兹著, 黄国平译.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 (下) 一在北京人学的演讲[J].中国园林, 2001 (6)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篇5

当前以“森林人家”为代表的森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我国森林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福建省已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重庆市表示今后森林旅游的重点要实现从森林公园向“森林人家”转变。“森林人家”的发展主要有景区带动型、特色村寨型及城市依托型等,笔者认为依托森林公园发展“森林人家”比边远乡村更具优势。

二、资源现状

贵州青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现有森林面积2600.81公顷。天然林面积999.08公顷,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和灌木林;人工林面积1601.73公顷,以杉木、马尾松、阔叶林和茶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77.63%。公园分三大景区,青云湖景区位于都匀市区周边,森林面积1271.57公顷;石门湖景区和螺蛳壳景区森林面积分别为750.65公顷和578.59公顷。

三、“森林人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森林人家”发展状况来看,以福建省兴起,发展最快,而且正在走向规范化创品牌的道路,山东和重庆等省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适合发展“森林人家”旅游产业的森林景观资源较少;

2、“森林人家”景观营造色彩不够丰富,也缺少季相变化;

3、“森林人家”之间大同小异,缺少差异性;

4、乡土和民俗文化挖掘不够充分;

5、旅游产品比较粗糙;

6、服务设施与环境不够协调;

7、缺乏既懂生态保护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快都匀市“森林人家”发展的对策

从全国“森林人家”发展情况看,都匀市“森林人家”的发展已经滞后,必须找准“捷径”,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后发赶超。

“森林人家”指以具有较高游憩价值的森林景观为载体,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为背景,充分利用乡村特色农家产品和森林动植物等生态资源,把生态文化与当地民俗风情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吃、住、游、购和娱乐等多方面服务的新型生态旅游品牌”(陈静,2014)。可见“森林人家”旅游产业涉及到交通、商业、建筑、医疗保健、森林和环境保护以及娱乐业等多个行业。

目前我市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停留在由村民利用自家的民房开办度假村、农家乐、山庄、渔村等,既无准入制度,又无等级划分,属低层次无序发展状态。虽然我市“森林人家”旅游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恰恰有利于我们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少走弯路。笔者认为要实现我市“森林人家”后发赶超,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

1、充分利用青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青云湖森林公园是依托都匀市国有马鞍山林场建立起来的,森林资源保存良好,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紧邻市区,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客流集中,发展“森林人家”投资少,见效快,示范效果好。但公园应当制定“森林人家”的详细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无序地发展。

2、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都匀市要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个“森林人家”的市场准入制度,该制度可率先在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实行,再逐步向全市林区推广实行。凡是申报在森林公园规划范围内开办“森林人家”的,都必须满足市场准入的条件,包括场地面积大小、景观营(改)造方案、房屋建设风格、环境保护措施、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和从业人员素质等。

3、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分级”。

2013年3月15日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森林人家等级划分与评定》(LY/T 2086~2013),为了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和规范化的目标,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减少浪费,应当要求“森林人家”开办者从申报开始就要符合公园规划的总体布局,确定拟建的“森林人家”等级,并按此标准的进行建设,完工后工商、林业和旅游等部门要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对照标准进行验收,达到要求的发给工商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允许开业经营。否则必须整改到位。

4、新办“森林人家”要体现差异,避免同质化现象。

贵州是一个有着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多样化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这为建立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森林人家”,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提供了绝佳条件。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努力在环境营造、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人员着装、服务方式以及旅游商品开发等各个方面体现差异,从而达到给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的效果,尽可能多地吸引回头客。

5、对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资源实行有偿使用。

青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一直不够理想。在森林公园内发展“森林人家”旅游产业是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因此公园要首先做好“森林人家”详细规划,因地制宜,精心布局,对森林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6、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旅游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实现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水,为全市发展“森林人家”提供示范。

7、加强既懂林业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除注重每年从高等院校引进“森林旅游与游憩”专业的毕业生外,要以开办培训班或者委托培养的方式加强“森林人家”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青云湖国家森林公园》(2015-2025).

[2]国家林业局:《森林人家等级划分与评定》(LY/T2086-2013).

[3]石田等:“森林人家”林业生态旅游模式发展分析与建议,湖北林业科技,2016(4).

[4]陈静:关于福建省创新“森林人家”的思考,林业经济,2015(3).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篇6

(一)地理位置

昆明市西山林场位于昆明市区的西北面,西山林场森林覆盖率为67.12%,有林地覆盖率66.44%,林木绿化率为68.91%,其中,有林地覆盖率66.44%,灌木林覆盖率2.47%,在5个营林区中武家箐营林区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最高,其次为黑泥凹营林区。

昆明市西山林场场部设在西山区马街街道办事处,辖武家箐、普吉、马街、黑泥凹、陷塘5个营林区。林场范围内村镇密集,有西山区团结乡、碧鸡镇、马街街道办事处;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办事处、普吉街道办事处,另外还有多家工矿企业。林场交通方便,各营林区都有公路,林道网已基本形成。

二、开发条件

(一)交通、通讯优势

西山林场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离昆明主城约8km,是离昆明城最近的一个国有林场林区所在地,宝花公路修通后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从马街沿宝花公路上到苹果园约10多分钟车程,沿路已经建立了公交车站台,交通工具发达,出行花费时间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林场很好地把森林防火资金和建设项目与林区道路建设结合在一起,2010年打通了从苹果园到黑泥凹林区的防火通道,使两个林区连片,森林便道修通后增添了城市人群驾车、步行探索森林乐趣的通道,将都市休闲游延伸到林区腹地。

通讯发达,2011年西山林场与中国移动、联通加强合作,在场部和林区己建立起联通、移动的基站,通讯网已覆盖到整个林场。

(二)资源优势

西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较高,2006年二类资源调查统计时达67.12%,乔木占54.9%,优势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栎类、柏木、蓝桉、桤木、圣诞树、油杉,乔木树形高大,林相整齐,景观较好,并与灌木林、草本植物天然搭配成城市面山的一道绿色屏障。西山林场培育的云南乡土树种有滇润楠、云南冬樱花、云南樱花、滇朴、云南拟单性木兰、云南含笑、翠柏、云南铺地柏、头状四照花、清香木、云南七叶树、云南三角枫、云南小叶樟、滇叶轮木、尖叶木樨榄、滇栾、云南小叶爬山虎、棕榈等。现在林区几乎被优势树种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滇油杉林所覆盖,天然林与人工林、纯林与混交林共同组成西山林场丰富多彩的森林画卷。林内空气清凉,林荫成片,色调清晰,层次分明,自然形成了绿的天地,林的海洋。放眼望去,到处是松涛碧海。在这里如遇刮风,哪怕是很小,站在山顶上出有一种“轻风拂面擦肩过,耳闻呼啸林涛声,风声林声伴心声,美妙乐章傲苍穷”的新奇感觉。

(三)客源市场充足

客源市场以省内游客为主,省外游客仅占很小比重。省内游客主要来自昆明市本土地区,最多的高峰时段是冬至、春节、清明、五一、国庆、周末双休日,平时人数少,据各林区护林点设卡点《入山登记表》数据统计,2008年重大节假日、双休日游人数为29000人次,平时人数8000人次;2009年重大节假日、双休日游人数为34400人次,平时人数10000人次;2010年重大节假日、双休日游人数为41280人次,平时人数12000人次,游人规模年均增长率20%,通过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的游人数据统计分析,2011年增长率接近20%,之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游人规模年均增长率20~5%。

根据上述方法,预测出自2011年至2015年各年游客规模

西山林场游人规模预测

(四)发展机遇

西山林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更加有利于西山林场争取中央、省、市开发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昆明市建设高原湖滨特色城市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对保护耕地、建设山地小镇等政策的实施,要求保护耕地,城市上山,将加大对林业的投入。

西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67.12%,是昆明市直管的2个林场之一,森林资源保护较好,周边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到林区郊游的人员较多,具备了发展森林休闲游的成熟条件。

三、开发种类

(一)野外露营

野外露营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户外活动,是都市生活的年轻人释放压力、感受自然、凝聚亲情、友情的最好休闲活动,节假日邀约家人、朋友结伴去露营,选择在山谷、湖畔、海边安营扎塞,点一堆篝火,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吃烧烤,累了躺在宽广的田野上,抬头仰望星空,感受大自然的生活,呼吸纯净的空气,回归自然。野外露营已是现在较为流行的户外活动之一。

(二)森林保健游

1、康复休养

林场内森林生态环境制造了富含负氧离子和细菌含量低的清新空气,而林场内春夏季节盛开的多种鲜花也含有适宜治疗和减轻多种呼吸疾病的成份,据此,规划在杜鹃林、森林浴场和健身草坪处建设森林康复健身区。建议对林中的负氧离子进行科学测定,并请医疗专家研究制定此产品的专题规划。

2、森林浴

此产品以“阳光浴”、“沙滩浴”为提示模型。在适当地点可以适宜的开展森林浴。规划建议适当增加一定的吊床、木结构的“森林浴室”,增加其吸引力。

3、康体休闲度假游

此项为专题型旅游活动,游人活动以游览观光、呼吸大自然清新空气及参与休闲运动为主要内容,停留时间2-3天。规划安排对林场作一日系统观光游览,住宿在度假区。然后进行休闲运动类项目,包括攀岩、登山、徒步远足、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内容。

(三)林业科普教育休闲游

为增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配合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以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为阵地,加大青少年生态文明观念,西山林场面向社会普及林业科学知识,科普项目主要有:

1、校外科技活动:

利用基地条件进行小课题研究,包括昆虫饲养、种子发芽、苗木生长观测记录、组织培养、物候观测等试验,由科普人员指导立题,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及实践操作能力;有相关科技图书及网络检索系统可供查阅,指导学生利用科技信息科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可委派校外科普辅导员。

2、专题科普讲座: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林业生态方面的专题科普讲座。

3、建林业展览馆:建立林业展览馆,包括昆虫标本展示馆、种子标本、树木标本展示馆等常年对外开放。

4、树种参观:

基地内逐一为每一个树种挂牌建档,标牌注明了树种的名称、属种及主要生活习性等,学名还附有拉丁文,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认识树木、了解自然的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5、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鼓励式教育,重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正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它可以培养个人独立生存能力,锻炼磨砺孩子自强、自主的意志和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只有亲密合作、相互激励、充满爱心的团队、集体,才是克服重重困难的有力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夏令营活动可以开拓视野,抚摸大自然的美丽和雄壮,增长知识面,融入社会大环境,更加热爱大自然,提高孩子的生活知识情趣。

四、结论

森林休闲游是一种深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以走近自然、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正被更多的人群喜爱。通过对西山林场森林休闲游资源的实地调查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昆明市西山林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林场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的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城市面山的森林景观,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让生态成果与市民共享,西山林场发展森林休闲游有自己的优势条件。

(二)西山林场开发展森林休闲游与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林场开展的森林防火通道建设与森林旅游道路建设可以协调一致,不断延伸到林区深处,增加森林休闲游的探险乐趣;

林场的年度绿化造林工作任务与森林旅游必需的优美森林景观建设可以融合在一起,合理布局,即可完成绿化任务也可提升森林景观;苗圃基地的生产育苗工作可以为森林休闲游景观布局提供树形好的苗木,西山林场发展森林休闲游有工作支撑。

(三)西山林场开发森林休闲游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如林权矛盾和资金困难、人才缺乏等,但并非是影响发展森林休闲游的决定性因素,林权矛盾可以通过互利互惠、共同开发、合作共赢等方式协调解决;

资金困难可以通过申报项目要资金、招商引资合作、与当地村社共同出资开发等方式解决;人才短缺可以通过内部培训、高校引进、临时聘请、公开招聘等方式逐步充实,不断增加急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四)针对西山林场开发森林休闲游存在的问题,制定以下对策:

重视总体规划强化功能区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旅游特色、完善基础实施,提高服务质量、多种形式联合开发、资源共享、提高、扩大森林旅游的知名度、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并举、建立健全森林休闲游科技支撑体系、健全森林休闲游管理制度。

森林休闲度假公园 篇7

1 地位变动情况

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1999—2008年统计数据, 对我国林业系统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情况进行排序整理发现, 近十年来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与我国各地区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对比情况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1.1 调整性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总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收入虽然从长期的发展上看呈现总量增长的趋势, 但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波动较大, 主要出现在2000年、2002年和2005年的旅游收入比上一年均出现负增长。2003年虽然比2002年有所好转, 但仍然比2001年的旅游收入减少, 2006年以后出现强势增长。因此,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的增长趋势、占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的比重均呈现调整性增长势态。

1.2 地位不断提高

从统计数据的变化上看,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经历了从1999年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的排名第17位、2000年的排名第23位到2001年的排名第5位, 表现出大落大起;2002—2006年的排名相对平稳, 在第7—10名之间徘徊;2007年和2008年,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已稳居全国森林公园旅游收入的第2位。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也从1999年的1437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225029万元。十年间,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提高了150倍。同时,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中的贡献不断增加。2008年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占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的12.03%, 说明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在我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高。

2 地位变动的因素分析

2.1 积极因素分析

主要表现在:①天然资源环境。江西省数量众多的森林公园依托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及其高质量的景观资源, 在现行的国家森林公园等级质量评定体系中, 符合我国森林公园等级评定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森林公园内优良的生态环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具有良好的发展森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江西省地理区位优越, 东南部与经济发达的省市接壤, 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接点, 也是东西部地区的中转枢纽, 可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原料来源基地和理想的旅游休闲“后花园”[3], 因此具备较好的产业发展建设市场环境。②产业发展环境。从整个国家层面来看,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 对我国森林公园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方向, 对森林公园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较大扶持, 给江西省森林公园产业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 这对江西省各级森林公园产业建设发展来说是发展森林公园产业建设的一个绝佳机遇。③产业建设投资。1999—2008年,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投资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建设发展到现在的国家投资、森林公园自筹资金和利用森林公园丰富的旅游资源引进外来资金三种投资方式, 共同发展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由于国家对森林公园产业发展建设的投资及森林公园内部自筹资金数量有限,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的数量却逐年增加, 现在引进的外部资金量占江西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投资的主要部分, 这对江西省森林公园产业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拉动了与江西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相关产业及其支持产业的发展。④经营管理形式。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形式灵活多样:一是通过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林权所有单位自己经营管理。二是由县林业局牵头成立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 地方政府将森林公园划归或租赁给旅游局、企业经营管理。三是成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等。管理形式的多样性能更好地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参与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 更好地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业发展先进技术进行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也更能更有效地吸引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有效流动, 促进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⑤产权管理改革。江西省是在全国率先实行集体林权改革的示范省份。2005年开始的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实施, 解决了困扰江西省森林公园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由于江西省森林公园内各区域森林资源产权、所有权明确, 对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发展的利益分配更加合理, 使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获得了合理的产业发展带来的应得利益, 他们都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来, 对江西省森林公园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⑥产业发展策略。2006年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结合江西省的实际将旅游业培育成江西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级森林公园按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进行区划, 促进江西省各级森林公园区域按生态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了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红色、绿色、蓝色、古色“四色”交映、风光无限的鲜明特征, 并紧密围绕江西省旅游发展 “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后花园”形象定位[4], 以森林公园旅游景区为中心, 以红色旅游为龙头, 绿色为主导, 引领古色、蓝色旅游全面发展。

2.2 消极因素分析

主要表现在:①区域产业决策。虽然国家在宏观上对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导向性政策, 但是在具体落实到某一区域时区域产业决策如果不能适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将对区域产业经济产生消极抵触甚至破坏等负影响[5]。由于江西省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 在产业经营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未经市场调研、预测和科学论证与规划, 不考虑长期的生态效益和森林公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不以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为前提进行产业开发建设, 不考虑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破坏进行开发, 造成众多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重复建设;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极不平衡, 一段时间内游客大量涌入, 破坏了森林公园原有的森林生态平衡, 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作用难以发挥, 当地社区生活环境恶化, 甚至影响到多种动植物的生存繁衍。②经济危机影响。受国际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 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主要客源是区域周边的城市居民。随着江西省旅游市场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国内面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客源市场, 国外面向旅游休闲的“后花园”方向发展。因此,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将产生经济周期性变化, 对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如经过2004年的高速增长之后, 世界经济在2005年明显减缓。受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国内经济建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对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变动影响较大。③突发性自然灾害。由于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森林公园区域内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平台, 以区域内生态、宗教、建设等文化活动为核心进行区域性的旅游开发产业建设。因此, 区域突发性自然灾害不可避免, 对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影响较大。从统计数据结果可见,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受突发性区域自然灾害产生的负面影响明显, 如2002年暴发的SARS病毒、2005年的禽流感对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影响极大。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近十年来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中的地位变动数据分析可见, 江西对森林公园的旅游产业化发展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使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对我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的贡献越来越大, 在我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由于一个地区产业经济增长的快慢往往取决于该地区产业体系的结构状况。在该区域分工和区际竞争中, 是否拥有一个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能否在区域竞争中及在国家的产业经济产业链条上拥有一个高附加值的必经环节, 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结构成熟而有活力的标志[6]。虽然影响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根源, 主要是江西省在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旅游产业体系构架不完善, 不能灵活应对影响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以实现江西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 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要在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稳定发展, 必需以完善的政策法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为支撑, 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模式, 将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健全的旅游市场、配套的旅游服务和有序的产业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构架健全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体系, 为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使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在适当超前的条件下, 保持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协调发展,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即使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在特定时期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因素制约, 也可通过合理调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确保江西省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功能仍然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2009年度全国森林公园建设经营情况[EB/OL].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slgy/s/2452/content-400971.html.2010-5-5.

[2][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刘群红.江西“后花园”战略背景下的旅游房地产开发策略[J].价格月刊, 2009, (9) :52-54, 59.

[4]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jxta.gov.cn/News.shtml?p5=36962.2009-7-16.

[5]臧旭恒, 徐向艺, 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济南:山东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配电线路运行技术分析下一篇:比较在阅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