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发声练习

2024-05-21

爱的发声练习(精选6篇)

爱的发声练习 篇1

要想把歌唱好, 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 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 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 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 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1 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对于歌唱者来说, 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 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体现, 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在乐器制造中, 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 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 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 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 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 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2 歌唱各部分的协调要求

下面将歌唱各部分在练习中如何进行整体协调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2.1 站立姿势。

这是一个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在站姿上不讲究, 甚至长期形成某种毛病, 如低头、仰脸、哈腰、鼓肚、弯腿、伸脖子, 手势动作僵硬机械不协调等不好的姿势。这些姿势首先来说不雅观, 直接影响表现形象, 更主要的是对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烦, 产生诸如歌唱通道不畅, 气息控制失调, 声音易造成挤、卡等到不良发声状态, 成了歌唱状态的错误组成部分。如果强行去改毛病, 便会唱出很不习惯的声音甚至基本唱不出声音。可见, 没有一个良好的姿势, 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最佳歌唱状态。那么, 在练习中, 站姿应该双脚站稳, 身体直立, 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直线上, 眼睛和面部平视而略仰, 自我有一种挺拔、高大、兴奋、自信的感觉。由此也想到, 面部表情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演唱时闭眼、瞪眼、歪嘴、包牙、皱眉头、翘嘴唇等都是一些不良习惯, 给人以视觉上的不协调, 必须重视起来, 严格而认真地去克服掉。

2.2 气息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动力和基础。有人说:“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 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以本人的学习体验和实际效果来看, 感觉气息应吸到后腰的双肾处 (当然这只是一种意念和感觉) 。这样一是吸得深, 二是上胸部处于放松状态, 不易引起“端气”的毛病。在用气的时候, 正确地说, 应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 但是很多学习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总是掌握不好, 达不到气息深沉、通畅的效果, 关键是未把腰围扩张的原理搞清楚。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的协调统一问题。比方说, 用一个充了气的圆气球, 放在上下掌之间, 用两手掌上下对气球施加压力, 就会看到由于手掌上下的压力, 气球变成了扁形, 气球的四周向外扩张出来。气球本身是不会扩张的, 它的扩张取决于手掌上下的压力。在这里, 手掌的压力是“因”, 而气球向四周的扩张是“果”。同样的道理, 用气时, 腰围的扩张状态取决于上下给予气息的压力。上下给气息的压力是“因”, 腰围扩张的状态是“果”。只有对气息施以均匀、稳定的压力, 才会产生腰围扩张状态的保持。往往我们在用气之前, 首先做出腰围扩张的状态, 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 “因果”不协调, 不但用不上气, 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毛病, 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2.3 歌唱腔体。

歌唱时各共鸣腔体应该是充分打开的, 如此才能使气息声音通畅。正确的协调方法是首先用“半打哈欠——叹气”的办法把喉头放在最低位, 同时用颈部向四周扩张的力量把喉咙打开, 再向下做一个深咳气的动作, 这时,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颈窝 (两锁骨之间的坑) 下方的深处有一个着力点, 这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感觉上发出声音的地方。头部两侧的颌关节用向上抬上颌 (上口盖) 的力量打开, 不可用向下拉下巴的办法来打开颌关节, 那样将会牵动下巴, 容易造成下颌和舌根的紧张, 形成卡喉咙的毛病。在主观感觉上, 下巴在歌唱中永远处于无重量、无神经的状态, 好像不存在一样。就是下巴存在紧张问题, 也不要用任何办法去直接放松下巴, 那样做, 下巴很难放松, 甚至越“放松”越紧, 因为在意识中仍有下巴的存在。而是要把注意力和用力部位集中在对上口盖的使用上, 如此与其它部分的正确状态相配合, 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 一种是可调节共鸣腔, 如口咽腔、喉咽腔;一种是不可调节共鸣腔, 如胸腔、鼻腔、头腔。但在我们歌唱主观意识上, 都要把它们置于可调节的状态下, 在意念上是可以调整控制的。这一点, 是要经过长期的整体协调统一练习才能体会到的。

2.4 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 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 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 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歌唱感觉比较松弛, 音色比较明亮优美。运用哼鸣练习, 可协调获得高位置声音。哼鸣时, 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 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哼”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 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 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 形成哼鸣状态, 哼出来的声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 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 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啊”, 用顺着上腭往里吸气的感觉, 把声音深深向后向下吸下去。“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样。“哼——吸———叹”分解开是三个动作, 但要通过练习把这三个动作协调统一成同时发出的一个整体动作, 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有半哼半唱的感觉, 明显感觉到自然的明亮、轻松、通畅。“哼———吸———叹”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下的, 发出声音的实际走向是向前向后的, 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另外, 哼鸣练习是内部气息与腔体的协调统一。纯哼鸣时, 嘴巴无论是轻轻打开, 还是轻轻闭上, 或是做咀嚼的动作, 对发出来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应该毫无影响。

2.5 歌唱咬字。

发声练习仅仅达到气息、腔体的协调统一是远远不够的。我个人认为, 声乐形式表现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声乐的语言表达, 主要表现在咬字方面, 咬字清晰、语言准确、吐字优美、字声结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歌唱咬字训练, 因为歌唱的咬字和语言的咬字是两回事。语言咬字就是一般的讲话, 而歌唱咬字就需要和声音、气息、音色、音乐等歌唱技术密切配合并融为一体, 才能达到理想的咬字效果。所以, 科学、系统、严格的歌唱咬字练习, 是整体协调的发声练习中必须而重要的。歌唱咬字训练的方法很多, 精通“十三辙”, 掌握中国语言的咬字规律和吸收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母音连接”、“母音变形”等咬字技术都是很重要的。在我们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正确而协调的歌唱状态尚未形成, 理想的声音效果还没有定形与巩固时, 咬字是不可能清晰的。我们练习时, 往往把字咬得过于清楚 (过死) , 而破坏了声音的统一和音乐的连贯。因此, 应做到“松中咬、动中咬、似咬非咬、气中咬、声中咬、清楚为巧”, 一定要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 而不能咬住字以后再行腔。在声音松弛通畅, 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 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尽管可能会出现咬字太松而不清楚的现象, 也要循序渐进, 慢慢进行协调, 待正确的歌唱状态和声音建立起来且巩固以后, 再细致讲究的完善咬字,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6 音乐连贯。

整体协调突出一点就是连贯。任何的音乐表现形式中, 连贯的音乐线条都是极为重要的, 可以说连贯的音乐线条是音乐表现的精髓和灵魂。声乐表现形式中, 音乐线条的连贯更为复杂, 它要求五个连贯, 即气息连贯、声音连贯、咬字连贯、音乐连贯、感情连贯。发声练习中就要把这五个连贯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 一定要脑子认识清楚, 理解准确, 方法得当, 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协调统一的练习, 以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 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 一定要方法正确, 从整体出发, 各方位协调统一。只有坚持从技术上将各部位最佳状态进行整体协调, 才能达成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知识手册2[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2.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02.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4]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5][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歌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6]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6.

爱的发声练习 篇2

1.两肋开(两肩自然下垂,口鼻同时进气将气吸至肺里,此时下肋向周围展开,展开幅度左右大于前后,胸部稍向前挺)

2.横隔降(横膈膜收缩收缩下降再加之两肋的展开使胸腔得意扩大有效地增加了气息的容量)

3.小腹收缩(在进气同时,腹部肌肉同中心位置(丹田)收缩,小腹被称为气根,气息的支撑点,呼气过程中小腹的自然收缩使两肋及隔膜不致迅速恢复原位)

#在播音主持中的运用何种呼吸方式,请谈谈要领(不用解释)吸气+呼气

呼气:小腹保持相对收缩状态,两肋有支持的往返收缩,气息均匀的缓慢流出。

吸气最后一刻状态:有发声的信心,横隔降两肋开,腰带部位渐紧,后腰部扩张,身体上部很自如,胯以下部位感到下沉有力即兴奋从容两肋开,小腹微收,肩不抬,扩展腰带七分满,不觉吸气气自来。呼气的控制状态:生活中是把吸气的意识一放松气就自然的呼出来了,播音时呼气是使用状态,是一种工作状态。播音时必须是有控制的呼气,不能单纯的称呼气,要加上控制概念这个概念。要靠吸气的肌肉群来控制(又可叫稳劲的状态)# 意识上要使吸气感觉大于呼气感觉,操作时不用考虑呼气,考虑吸气就可,这就是常说的呼气要有吸气的感觉。

# 胸腹联合式呼吸总的感觉:小腹微收随着气流被口鼻被吸入肺的下部,两肌向两侧扩张,腰带渐紧,小腹随之收缩,呼吸时保持腹肌的收缩感以牵制横隔和两肌使其不能迅速回弹,随着气流的缓慢呼出小腹逐渐放松,但最后仍不失去收住的感觉而横隔和两肋在此控制下逐渐恢复自然状态。

呼吸控制的基本要求:使呼吸时要吸得多,用的少。简单的说就是稳劲、持久自如。

1.稳劲:汉语中有相当音节都带有爆发性质,如呼吸控制不好,会出现头重脚轻,播音中尤其新闻稿件要求吸气无声,平稳吸气为减少声带的损耗,并保持悦耳的且有利于稿件表达。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有较强控制能力。

2.持久:在播音时,为了完整表达语意常须一口气说出较多的字。3.自如:一切艺术活动都要靠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来反映时代的脉搏和气息自如的变换调整气息的力度。控制方式的僵持和单一会造成声音色彩的单一化,从而造成播音的质量,在表现作品的内容时,为用准确的声音色彩反映丰富的内用,要求主持人具有。

四、播音发生的练习:

1、口唇练习:口的开合练习--张嘴象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咀嚼练习--张口咀嚼与闭口咀嚼结合惊醒进行,舌自然放平。双唇练习--双唇打响,向前后左 右闭拢转圈。舌头练习--弹练,打响。

2、吸气练习:

到花园闻花香,寻找沁人心脾的感觉 到食堂闻饭菜香,收入肺底的感觉 向上抬重的物体,腰、小腹用力之处

3、呼气练习:吹蜡烛,让火焰尽可能小而又不离开。

4、放松练习:教你几个小技巧:

(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始终保持松弛状态,在播音发声的整个过程中,放松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意识和身体肌肉越放松,越能发挥出声音的魅力,突出声音的个性特点,整个的播音创作过程才能收纵自如、得心应手。

放松是相对于紧张而言的,可以解释为,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充分松弛(不是松懈),心理与生理保持本来面目的自然运动状态,也是人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正常发挥的状态。

当然,外界事物的刺激,生理的运动,总会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一些反映,这种反映必然会产生一些整体的或者局部的紧张。我们讲的放松,就是把这种紧张减到最低限度。从感觉与意识上来说,越是面对引起紧张的事越要进行心理调整,达到放松的感觉。越放松,越能发挥人的能力。尤其在播音发声中,发声器官任何部位的紧张感,都将导致声音的僵持,气息的阻隔。在播音员当中,由于紧张所造成的问题是很常见的,有的播音员由于紧张而使声音暗、哑、横,声音干净度、明亮度、圆润度较差。紧张如果伴随着整个发声过程,一是难于掌握正确的播音发声,二是使发声走向歪路,形成发声毛病。

不能放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不懂发声方法,以为发声就是用力。二是心理紧张,如怕发不好、发不准等。三是肌肉组织和发声器官不放松。这是习惯,或者是发声意识太强造成的。

所以,实现心理放松,才能使大脑保持高度的调节能力;实现肌肉组织放松,才能使用气发声各部位有机地、自然地、协调配合运动,使肌肉产生弹性,从而使声音具有弹性。

练气、练声、发声、吐字、语言训练、感受稿件、情感发出、内在语、寻找向人说话的感觉,使语言传播力求达到“字正腔圆、清晰持久、刚柔自如、声情并茂”的境界。

5、节奏练习:

(1)停连有致气脉贯通:

停连是语言表达中的停顿和续连。中国书法艺术中关于断连、空白的论述很精彩,其审美趋向同样适用于此。“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笔墨未到而气已吞”(5)、“以气脉为上,气所以行也,脉绾章法而隐焉者也。章法、形骸者也,脉所以细束形骸者也,章法在外可见,脉不见也,气脉之精妙,是为神至也”(6)……停顿有生理和心理双重需要,停中有续、断中有连;连接是语流语势的内在要求,连中有断、续中有停;连断结合、虚实相生、血脉流畅、气势相通。夏青的播音善用停连,尤其“顿挫”有致、逻辑慎密、含蓄深沉、意境高远。夏青的宣读式的语言样式,倍显端庄沉稳、气脉精妙,在新闻播报、重要文件宣读方面分寸恰当、气宇不凡、一脉相通。一个停顿往往让人感觉到气脉顺畅、游刃有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厚底蕴和泱泱大国的超凡气度;而我们从夏青的《唐诗三百首》的朗诵中得到的又是生命的感悟、心灵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夏青,作为中国语言传播史上的一代宗师,为语言传播树立了一种典范,他是在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语言传播实践中,气韵之美的发掘者和创造者,非常值得后来者学习和研究。(2)语气重音风骨浑成:

重音是最能够体现语句目的的中心词,重在思想,兼有感情,主其骨:语气是语句的内在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以及外在的声音形式,重在感情,包含思想,主其风。重音和语气的结合依靠明确的思想和恰切的感情的有机融合,也就是指思想感情的交汇融通、风与骨的相辅相成。风与骨是实现气韵美的重要表现形式,“风”关感情的力,而“骨”关思想的正确与深刻。“气是风骨之本”。(7)风骨是气的表现形式,在语言传播中,重音和语气就是气韵生成的形式依据。重音在句子中处于中心地位,重音前势在向重音推进,重音后势在连带与延续,其中凸现处如语句之脊,推进处如语句助之腱衔接构造流畅天成。一句话中一般只有一个重音,与此共存的还有次重音、次轻音和轻音等不同的层次,主次分明是语句目的的明晰的重要保证,即骨力浑成的必要条件。语气表现的感情色彩即恰切的声音形式——语势,是语句变化的内在依据和运行态势,它包含重音,以重音为估价,附着感情色彩的丰富变化,以至形成血肉丰满、健全生动的四肢和器官,是气的运行空间和运行模式;语势的变化模式很丰富,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是大致的划分,交融共生构成纷繁复杂的具体模式,如风之变换、气之积聚,浩森无际却又真实可感。在当今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界,普遍存在着忽视语言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的倾向,他们一味地追求快,或所谓的“自然”、消遣性,结果导致语义不清、感情暧昧,把祖先留下的那些精华置之不顾;连较好的传播效果都达不到,更无风骨气韵可言,却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新潮、前卫,这其实是很可悲、很危险的,应当引起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传播者的关注。

(3)节奏律动气象万千:

节奏是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语言传播过程中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把握立足于篇章,属气势、气象范畴。节奏是在语气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的态势和趋向,多种语气的变化、转换构成节奏的基本线条、基本框架。语气是节奏内部的诸多小单元,但语气的综合并不是节奏,节奏还有他更高层次的内涵——各单元间(即各语句间)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融汇了传播语言整体的态势和样态,气势、气象由此而生。气象万千表现在节奏类型的纷繁多姿上。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各种类型的气息状态、口腔状态、共鸣状态等各不相同;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轻先重、欲重先轻……种种转换方法都是超出一般语言范畴的东西。只重语气而轻视节奏,必然会导致有句无篇、零碎无章、气势不足、气象不丰

感觉说话费劲,声音传不远,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充分利用共鸣器官;其二是气息不稳。

我们所发出的声响都是依靠两片声带震动而成,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震动经过了咽、喉、口腔、鼻腔、胸腔等人体自然的空间后被逐渐修饰、放大,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在我们说悄悄话(用气声)的时候,声带并没有震动,仅仅依靠气息的摩擦,再怎样用力,也不会有任何声响,因为没有震动,也就没有共鸣!反之,要追求声音洪亮,一味依靠声带的强烈震动,只能造成声带充血,声音嘶哑。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共鸣腔,让震动在口腔、鼻腔甚至胸腔得到共鸣,放大,自己的声音才会饱满,圆润,高扬。

怎样才能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呢?我个人认为:熟悉言语产生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言语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通过频繁使用而发展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表情达意的手段。其实,做到正确发音吐字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是学习一点语言学的常识,二是养成勤查字典,随时正音的良好习惯,三是广泛的从社会信息中寻求帮助,利用看电视、电影、听广播等有意识的听辨,矫正自己在发音吐字方面的毛病。当然,进行发音吐字的训练不能忽视.1、发音器官训练。如口腔开合练习、唇的圆展练习、舌的前伸后缩练习、舌尖练习等,学会灵活控制发音器官的各种活动,能使发出的声音准确、清楚。

2、声母、韵母练习。声母训练时要严格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找准着力点,使发出的音有弹力;韵母训练时要严格控制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圆展和舌位的前后。

浅谈声乐发声练习特点 篇3

关键词:发声练习;新疆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48-01

一、正确发声练习的重要性

正确的发声练习对声乐有着重要作用,主要是对表演者与表演作品的两个方面。通过合理的发声方式可以对表演者喉部的各器官与肌肉群进行伸展热身,快速达到一个良好的表演状态并充分调动表演者的情绪使其能够快速进入表演状态。如果在表演作品前没有充分的进行热身对于表演者和作品均是有着不好的影响。对于表演作品发声练习更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发声练习是声乐最基础的一种练习方式,在日常练习的各个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可以使歌唱者对歌曲文字有一个良好的表达,气息的训练为歌唱提供了最基础的保证。在表演作品时有很多的感觉是稍纵即逝的,而在发声练习时可以对这些稍纵即逝的感觉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感觉。通过发声练习使演唱者能够最快的掌握歌唱技巧对于歌曲的表达能够快速表达是表演者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应对多样的音乐艺术表演。

二、发声练习中的基础站姿与呼吸

声乐表演中最基本的舞台表演方式便是站姿表演,一个正确多的站姿不仅关系着表演者的舞台风范同时关系着表演者的表演状态。在日常的训练中站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合适的姿势首先要保证各个通道的畅通使歌唱者在歌唱时感到舒畅,同时保证一个正确的头颈角度这样有利于保证喉头的位置。正确的喉头的位置十分重要这是嗓音的保证。声乐中的呼吸方式为下肺叶呼吸,这样的呼吸方式有利于增加肺活量提供更大的气量,同时横膈膜下沉的同时加大了胸腔的体积共鸣腔体积增加。呼吸分为呼气与吸气,虽然无论吸气还是呼气都能震动声带使其发声但是声乐中主要为呼气。声乐练习与演唱中的呼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及合作也对抗的的过程。胸腹肌群、肋骨、横膈膜、等结构相互合作控制气息使其能够匀速流畅的呼出,同时对抗气压使气息的供应稳定且连贯。

三、发声练习中音高音准的练习

在新疆音准的训练是绝对有必要的,是有着其特殊原因的。这里音准训练不仅仅只是指对音高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可以唱准音,有时同样训练1/2音的情况。新疆是一个两大陆、四大古文、三大乐音体系交汇的地方,各个民族交叉吸收了各个音乐体系的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其声乐作品中经常出现1/2 、1/4音的情况,没有一定基础与经验的表演者在表演之前一定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针对训练。在发声练习时利用和声效果训练这些平时很难接触到底音,同时对于复拍子的节奏型中的重拍子的位置。因为就是这些的游离音与复杂节奏性支撑起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同样针对少数民族训练时则更需要加强音准的训练。

四、发声练习中发声音的选择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激起声是指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五、共鸣腔的运用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越在嘈雜的地方,我们说话越大声,结果声嘶力竭,自己嗓子累得要命。其实培训的时候也有,如为了让学员都听到,尤其人多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就提高音调嗓门,不久就有“失声”的感觉。 其实好的用声者,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1/5,而4/5的力量用在控制发音器官的形状和运动上面。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共鸣器官把发自声带的原声在音色上进行润饰,使声音圆润、优美。科学调节共鸣器官可以丰富或改变声音色彩,同时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延长声带的寿命。

我们在声乐起步练习时,多采用中声区,而中声区主要形成于口腔上下,这就决定了用声的共鸣重心在口腔上下,以口腔共鸣为主。在这里我稍微提一下共鸣腔。一般提到的共鸣腔有头腔、鼻腔、口腔、胸腔,这四个共鸣腔最基本。声乐学习中还有提到腹腔共鸣,不过有些人不赞同这个提法。

练习中除了口腔共鸣为主之外,胸腔共鸣是基础,可以加多一点,如果有高音的时候,增加呼吸量,发挥一点鼻腔、头腔的作用更好。

要想声音圆润集中,需要改变口腔共鸣条件。发音时双唇集中用力,下巴放松,打开牙关,喉部放松,提颧肌、颊肌、笑肌,在共同运动时,嘴角上提。可以通过张口吸气或用“半打哈欠”感觉体会喉部、舌根、下巴放松,这时的口腔共鸣会加大。在打开口腔的时候,同时注意唇的收拢。

综上所述,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一定要方法正确,从整体出发,各方位协调统一。只有坚持从技术上将各部位最佳状态进行整体协调,才能达成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参考文献:

[1] (美)菲尔兹著.《训练歌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歌唱发声练习方法的点滴体会 篇4

首先要协调歌唱状态, 我们的人体就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 能够演奏出美妙的歌曲。学习歌唱, 不能只注重练习方法, 更要注重歌唱的整体协调性。作为歌者只有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才能够得到整体、统一、松驰、通畅的声音。作为演唱者或学习歌唱的人, 每天练习的目的就是寻找歌唱的最佳状态。

再者, 歌唱技术主要由身体姿势、气息、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吐字技术等五个方面构成。下面主要针对每个部分进行具体地阐述。

(一) 身体姿势

正确的姿势在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姿势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声音是否畅通、舞台姿势是否优美。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歌唱者身体自然挺立, 两脚稍分开站稳, 两肩放松放平, 颈椎、胸椎、腰椎在一条垂直线上;全身重力均匀分布在脚上, 身体重心稍向前, 胸部舒展, 小腹微收;面部表情自然、头正、双目平视而略仰, 使自我有一种挺拔、兴奋、自信的感觉。如果在站姿上不注意, 养成一些诸如低头、伸脖子、眨眼等不良的习惯, 不仅使得歌唱姿势不雅观, 更为重要的是使得歌唱气息控制失调。

(二) 气息

有人说:“掌握了正确的歌唱呼吸, 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歌唱中, 气息是其根本, 掌握了气息的调整, 歌唱也会变得容易。既然气息的掌握如此重要, 那么在气息当中遇到的一些个别问题可能会有哪些, 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

正确的吸气状态:用口鼻将气息快速吸入, 两肋向外扩展。把气吸到什么部位呢?笔者认为, 应该吸到后腰的双肾处 (只是意念和感觉) , 歌唱者的后腰部及整个腰部有明显扩张。这样一来是吸得深, 二来是使上胸部处于放松状态, 这样就有大量的气体, 供歌唱时发声使用。但在气息运用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 吸气时间掌握在开唱前的一瞬间; (2) 在用气之前, 不能主观上作出腰围的扩展状态; (3) 吸气不能有声。

正确的呼气状态:两肋有弹性也保持扩展, 使气息经过相反过程, 从口鼻呼出, 气吸进去后, 马上开口唱, 横膈膜有弹性地将气息向胸腔推进, 使胸部稍有扩张动作。此时注意: (1) 挺胸、收腹、两肋扩展; (2) 要控制气息平缓呼出。

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着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宽窄和音色的好坏等, 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 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把气息控制得平稳才能使声音饱满圆润。

(三) 歌唱腔体

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叫基音, 基音在共鸣腔内引起共振作用, 在歌唱上称为“共鸣”。

人体的共鸣主要有三大部分:头腔、口腔、胸腔。共鸣的调节, 可以让声音的色彩、音量的大小得到改变, 同时也可以促进声区的统一。

口腔共鸣, 在歌唱的发声中, 占有最重要影响的器官是口腔。在进行歌唱时, 一定要让口腔保持自然打开的状态, 微提笑肌, 自然放下下颚, 感觉到上颚有一种向上提的感觉, 整体呈现半打哈欠的状态, 下巴放松, 喉头的位置处在最低位, 竖起后咽壁。

头腔共鸣是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稍向后面移动一些, 把下腭放下来。同时, 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提, 舌根有放下一些的感觉, 这样口、鼻、咽喉之间的通道和空间就会更宽广些, 声波便沿上腭骨传递给鼻咽腔、鼻腔和渚窦, 引起声波的回荡。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头腔共鸣, 而且也使歌唱者发出来的声音多彩、清脆、铿锵有力。

胸腔共鸣, 在进行发声时, 自然放松下颚, 适当地张开, 呈现一种半打哈欠的状态。当获得共鸣时, 好像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有意地把声音下压, 以免咽喉部的肌肉紧张, 造成喉音的出现。

(四) 声音位置

声音的位置一般放在高位置, 即头腔位置,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面罩部分, 这种声音出来后集中、明亮、松驰且具穿透力, 获得高位置声音的办法一般采用哼鸣的方法。

哼鸣时, 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 然后哼出高位置的声音。哼鸣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 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 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 形成哼鸣的状态, 哼出来的声音走向是向后、向下的。在轻轻地闭上唇哼鸣时, 上下嘴唇不应感到发麻。如果感觉到发麻, 就说明声音位置不正确。另外, 检查哼鸣正确与否, 还有其他方法, 就是嘴巴是打开或是闭上或是咀嚼, 对发出来声音的音色都没有任何影响。

(五) 咬字吐字

歌唱咬字吐字训练方法很多, 本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松中咬、动中咬、似咬非咬”。在声音松驰、通畅, 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练习咬字吐字, 咬字死、吐字死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歌唱时要求音乐线条连贯, 也就是说要求以上五个环节中每一个都不能忽视, 要紧密联系, 连贯成自然。它要求我们每天都要正确练习, 只要脑子想清楚, 正确理解, 我们一定会更好地完成歌唱。

歌唱与发声练习教案 篇5

一、课题名称:歌唱与发声练习

二、课时安排:45分钟

三、教材分析:

《歌唱与发声练习》是人民音乐出版出版的《声乐教程》的第九部分,主要内容是对哼鸣发声、母音发声、发声练习曲、换声点以及发声练习与歌唱关系的综合学习与练习,对教材中歌唱的姿势、呼吸、语言、声音共鸣等前八个部分内容的融合学习,同时为下一部分也是教材最后一个部分《歌曲处理和表现》教学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声乐教程》科学系统地介绍了与歌唱有关的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适用于我们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四、学情分析:

1.学生来源:12-15岁之间,初中毕业起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

2.有利因素:有一定的发声概念及音乐知识基础,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浓,对音乐感兴趣。

3.不利因素: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动力不足,学习

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播放《高音不是想飙就能飙》的新闻视频,从新闻主角长沙市民李某因K歌太猛导致肺大泡破裂引发气胸险丧命事件的专家点评,引导得出正确发声的重要性,导入课题《歌唱与发声练习》。

2.推陈出新(3分钟)

运用提问法,复习已上课题中,歌唱的呼吸以及身体状态,引导学生提笑肌,感受呼吸时横膈膜的舒张,准备开展哼鸣练习。

3.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5分钟)

运用情境创设法,请学生模仿不屑的哼声、撒娇的哼声、平淡的哼声、疑问的哼声,模拟哼鸣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提问探究,推进课程哼鸣练习的教学。(10分钟)

运用探究法,探究哼声时,鼻腔、口腔、气管、横膈膜、胸腔的状态,通过问答得出,哼唱时声音集中在鼻腔,以及身体的状态,顺势推进发声练习曲第3条、第11条的哼鸣练习,全体同学一起进行一个八度音级的练习,点3名同学单独演示并点评。

5.换声点的教学及练习(10分钟)

根据第11条哼鸣练习曲,探究得出不同音高有不同的发声状态,引入换声点的教学,然后引导学生用延长打哈欠的发声形式进行练习,感受每一个音区的发声状态以及各音区

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发声练习 篇6

一、小学生在不同阶段发声练习的特点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声练习。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是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理论性比较强的方法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对声乐产生兴趣的障碍。趣味发声练习曲比较适合这一学段的学生,在新课标中对这一学段的儿童有这样的描述:“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发声练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中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这一学段的学生除了要结合更加有难度的趣味发声练习,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练习的方法,使学生的声乐水平在发声练习中得到更进一步提升。通过发声练习可以使这一学段学生的认识和感知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声练习。高年级的学生已接近变声期,有部分学生已经度过变声期。所以,可以让他们逐渐接触成人的发声练习了,可以在趣昧发声练习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母音的专门练习。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应注意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不要让他们大声地演唱,注意保护好嗓子,等待他们度过变声期以后再进行系统的训练。

二、小学生发声练习的几种方法

(一)趣味发声练习曲。这种方法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声乐,还没有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兴趣。所以,作为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及手段来培养他们对声乐的兴趣,趣味发声练习曲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趣味发声练习曲的编写也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通过趣味发声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发声练习中逐渐地喜欢上唱歌。

(二)“哈欠”法。运用“半打呵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地获得打开喉咙的适度感,使学生真正获得唱在气流上的感觉。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的身体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轻松地打开口腔,就像困了想打哈欠的感觉。气息穿过喉咙向下通过全身,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不要动,让学生用这种感觉唱歌,充分感受口腔中空洞的感觉和声音靠后的感觉。发声时不要要求学生的咬字,主要感觉声音的位置。

(三)“叹气”法。“叹气”法是通过向下叹气的方法使学生上浮的气息放松下来。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双脚与肩同宽竖直站立,向下叹气,肩、手臂同时自然向下垂,停留在放松的状态,让学生记住这种放松的状态。这个动作可反复做。

(四)“说话”法。事实上,歌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就像是说话一样,所有关于唱歌的方法都是为了追求自然的声音服务的,但是这种自然的状态被很多初学者想象得过于复杂,所以,在教学生们歌唱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声音的自然。在歌唱前,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朗读歌词,声音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美,口腔自然地打开,每个字尽量念得很圆润,口型不需要太大变化,让学生记住朗读时口腔中气息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唱歌,使歌声自然、流畅、优美。

(五)“呼唤”法。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学生的头声具有很大的作用。用理论来诠释头声的位置学生很难理解,而这种“呼唤”法采用简单形象的游戏方式使学生很容易找到头声的感觉。让学生自然地站直,眼睛向窗外看,在窗外的高处找一个标志物,比如对面的楼顶,想象对面的楼顶上有自己的好朋友,叫自己朋友的名字,让他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声音尽量传向远方。

(六)“扭颈”法。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紧张的脖子往往会很僵硬,这就是气息紧张的表现。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尽量通过扭动脖子来放松,最好是在学生正在演唱的时候来做这个动作,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不要停止演唱。这样,演唱就会变得比较放松。这个动作在做的时候要注意,孩子们在扭动脖子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的用力,所以,一定要叮嘱他们在扭动脖子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力量都放掉,达到最自然的状态。

(七)师生互评“提高”法。如果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发声的位置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声音辨别来使学生甄别声音的对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演唱一句歌曲,然后让学生来鉴别声音的好坏,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到前面来为大家做示范,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演唱者的声音,教师在讨论完毕后给予总结。

三、发声练习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注意演唱时的表情。著名音乐家穆塞尔曾经这样说过:“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而声乐教学又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声乐教学也要从表情开始。

(二)注意呼吸,不要紧张。呼气对于歌唱来说非常重要,有一个轻松、自然的呼气,才能够很好地演唱。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要求不要太高,让孩子们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不要憋气,脖颈和肩膀不要因为呼吸而导致僵硬就可以了。

(三)注意演唱时的口型。在发声练习的初期,可以不要求学生的口型一步到位,只要能够自然地张开嘴,让声音自然地流出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发声练习中,再逐渐培养学生达到标准的口型。

(四)注意不要喊唱。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洪亮,孩子们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会用力地喊唱,对于他们的嗓音伤害非常大,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引导,让学生知道,声音大不一定是声音好,自然、优美地声音才是好声音。

总之,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发声练习必须与学生年龄、课堂的教学密切结合,要充分体现歌曲教学的需要,为歌曲教学做好铺垫。

上一篇:中部经济下一篇:油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