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措施

2024-11-01

育秧措施(精选10篇)

育秧措施 篇1

摘要:水稻要高产, 壮秧是关键, 烂秧死苗会造成水稻减产和农民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水稻育秧经常出现的问题, 总结育秧中的“五害”问题, 即冷害、热害、药害、肥害、病虫害, 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供水稻生产参考。

关键词:水稻育秧,五害,育秧技术

水稻要高产, 壮秧是关键。但由于水稻育秧环节较多, 技术性强, 部分农户因未掌握好育秧技术或是粗心大意, 导致水稻出现烂秧死苗现象, 造成水稻减产和巨大的经济损失[1]。笔者根据常年实践经验, 归纳出5点原因, 即冷害、热害、药害、肥害、病虫害, 简称“五害”, 并据此提出安全轻简育壮秧技术。

1 冷害

秧苗发生冷害主要因为播种过早、遇寒流袭击造成的。表现在以下2种情况: (1) 青枯死苗。从心叶开始萎蔫, 进而叶片卷成针状, 苗基不烂, 由于死苗时叶绿素尚未分解, 因此表现为青枯死苗; (2) 黄枯死苗。从老叶到嫩叶逐渐变黄褐色, 苗基腐烂, 由于死苗时叶绿素已分解, 因此表现为黄枯死苗。南召县多数农户4月5日左右播种, 此时气温不稳定, 4月中下旬常有1~2次强度较大的冷空气袭击, 导致种谷长时间不出苗, 或出苗缓慢, 极易发生烂种, 有寒潮时秧苗正处2~3叶时, 抗寒力最差, 遇到低温生长停滞或感染立枯病, 而出现青枯或黄枯死苗。此期播种的, 秧苗遭受冷害的频率达80%以上。

预防措施:选用耐寒性较强品种, 适期播种。当地4月16日日平均气温多数年份稳定通过12℃, 此期以后播种覆盖地膜, 一般出苗率高, 成秧率高, 秧苗很少因气象条件不利而发生烂秧死苗, 同时还要加强水肥管理, 促进多蘖壮秧[2]。

2 热害

由于催芽时温度过高或播种后用大棚膜盖秧畦, 遇晴天中午膜下高温导致烧种烧芽。实践证明, 晴天中午薄膜下温度一般高达50℃以上, 面积越大、空间越大, 温度越高, 一个中午就可造成烧种。还有在出齐苗后未及时揭膜, 遇到晴天膜下温度高, 秧苗叶片被烙干, 造成秧苗死亡。

预防措施:育秧时用地膜覆盖即可。由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出苗快而齐, 只要把种子浸2个昼夜吸足水分, 捞出控水后即可播种, 不用催芽。或把浸透的种谷装在透气的袋子中保温催芽至露白即可播种。播后遇晴天中午温度高, 要在地膜上撒些麦秸或青草等进行遮荫, 出齐苗后及时揭膜, 以防烧苗。

3 药害

秧田施用除草剂发生药害, 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过量用药。秧田常用除草剂为丁恶合剂, 按说明用药一般安全。但多数农户担心草治不净, 常加大用药量, 实际用药量多是推荐用量的1.5~2.0倍, 甚至更多, 因而造成不出苗。 (2) 药液湿着种谷。部分农户把畦面喷到浸出水, 药水浸到种谷上;部分农户盖土薄或厚薄不匀, 盖土薄的地方药水浸到种谷上;有的是播种后浇水或地膜有破洞雨水把药洇到种谷上, 造成不出苗[3]。 (3) 滥用除草剂, 如乙草胺, 此药用于稻田除草极不安全, 更不能用于秧田除草。有的在水稻育秧时刚种过春花生, 在桶未刷或未刷净的情况下用喷过乙草胺的药桶喷秧田除草剂, 这种做法严重的会造成水稻不出苗, 稍轻的会造成秧苗出来后叶片宽短、黑绿、无心叶, 不扎新根, 逐渐死亡。

预防措施:秧田播种后均匀覆盖1.5 cm厚的细土。选择秧田专用除草剂, 按说明书推荐用量, 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根据秧田湿度、用药量加水, 待播种结束后统一均匀喷施, 喷药30 min后盖地膜。如果播种后畦面湿度大, 应晾起水后再喷药。不用有破洞的地膜。出苗前不能大水浇灌, 以免药水洇到种谷上而影响出苗。

4 肥害

肥害常见的情况如下: (1) 大量使用草木灰。秧苗喜生长在偏酸性土壤上。不少农户把草木灰施入秧田, 因草木灰呈碱性, 易造成秧苗不扎根、苗黄不长, 逐渐死亡。 (2) 秧田施未腐熟农家肥, 造成土壤悬空不实, 有机物在田内发酵易导致绵腐病发生, 形成弱苗, 一遇寒流成片死苗。 (3) 临播种整地施肥, 肥土未融合。大量肥料施在表层, 播后种子接触肥料, 造成烂种烂芽。 (4) 追施化肥量大, 不均匀, 未浇足水, 将秧苗烧死。

预防措施:冬春均匀施入人粪尿、腐熟农家肥, 耕翻冻土, 熟化土壤。播前10 d左右施用氮磷钾复合肥, 然后耕整做畦待播, 使肥土充分融合, 注意培肥土壤, 进行稀播、匀播, 秧苗生长期不用追肥, 即可满足秧苗对肥分要求, 培育出多蘖壮秧。

5 病虫害

水稻秧田期应预防的病害主要是稻瘟病、恶苗病、立枯病等, 虫害主要是蝼蛄等地下害虫和稻螟虫。预防病虫害省工、省投资,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生产上绝大多数农户为图省事, 不采取预防措施, 等到发生病虫危害才施药防治, 不但投资多, 而且效果差。

预防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2) 浸种消毒。播种前按1 g强氯精加500 g水, 浸500 g稻种的比例配好药液, 将种子放在药液中浸泡1~2个昼夜, 即可杀灭种子上携带的病菌。 (3) 常年发病的田块要调换秧田。 (4) 预防立枯病、地下虫:用55%敌克松喷洒秧田, 常年发生蝼蛄等地下虫的秧田加上毒死蜱或地虫净等药剂, 在最后一次耕地前拌细土撒施, 混入土中。如遇寒流, 应及时查看秧苗, 若发现有点片秧苗叶尖早晚无水珠, 应及时用敌克松500倍液加生根救苗叶面肥喷施。 (5) 拔秧前喷施送嫁药肥。拔秧前3~5 d用杀菌剂 (三环唑、稻瘟灵) +杀虫剂 (毒死蜱、或三唑磷) +叶面肥均匀喷雾[4,5]。

参考文献

[1]白雪.水稻育秧与施肥管理的探讨[J].华章, 2011 (20) :274.

[2]周守建.水稻育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5) :154, 159.

[3]王新生.水稻育秧技术[J].种业导刊, 2013 (3) :23-24.

[4]水稻育秧栽培技术管理措施[N].农民日报, 2012-02-06 (7) .

[5]张桂兰, 张宝恩, 辛建国.试述水稻育秧技术[J].农机化研究, 2000 (3) :115-116.

早稻地膜育秧技术要点 篇2

1. 科学选择和覆盖好秧田

秧田要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秧田整好后,秧厢要顺风起垄与风向平行。若秧厢与风成垂直方向,则碰上刮风,拉、盖地膜均有困难,如遇上大风则容易吹破地膜。盖地膜时,要顺风拉开地膜,还要特别注意防止地膜“贴膏药”(即地膜贴泥,造成闷种,影响正常出苗)。防止方法:选择排灌方便、透水性好的向阳田块做秧田,秧板要做得平整,软硬要适度,播种塌谷后要适当晾干秧板(晾干半天或1夜),然后撒上1层覆盖物(要盖没芽谷),作为秧板与地膜之间的隔离层。覆盖物要疏松、通气和不会与地膜粘贴,一般可用焦泥灰、地松泥、砻糠灰、麦壳、岩衣、切碎的麦秆、花草等。最后再盖上地膜。盖地膜期间不能灌水上秧板,做到晴天半沟水,雨天放干水(沟无水),严防秧板积水。万一发生地膜贴泥,要立即揭膜晾干秧板,添加覆盖物后再将地膜盖回。

2. 掌握地膜秧的适时播种

据试验,地膜秧一般膜内温度比常规育秧高3℃左右,因早稻早籼品种当临界温度通过12℃时即可播种,所以,采用地膜育秧当气温通过9℃时,就可适时播种,一般可比常规育秧提早7天播种。在长江以南稻区,平原地膜秧可在3月20日前后播种;山区地膜秧在3月25日后播种。播种时,除给秧田施足基肥外,最好用农家肥和磷肥一起堆沤腐熟打碎后作为保温肥覆盖,覆盖厚度以不见谷芽为宜。这样可使秧苗根系发达,促进其吸肥,既能保温,又能加速秧苗健壮生长。

3. 地膜秧可采用浸种不催芽方法

地膜秧播种方式有燥谷播种、浸种不催芽或浸种催芽播种等,据试验,以浸种不催芽方法效果最好。其理由有三:一是种子扎根发芽快;二是播时省工、落籽均匀;三是秧苗粗壮,抗寒力增强。因此,采用地膜育秧,可先行将种谷浸4~5天,捞出凉干后即可播种。

4. 苗床整厢要合理,覆盖方式要得当

苗床整厢时,一般要求厢长8~10米,厢宽1.3米左右(约为地膜宽的2/3,具体根据膜宽而定)。这样既便于管理,又经济合理。目前使用的方式有地膜平铺和拱形覆盖两种,二者各有优点,但早稻育秧却以拱形覆盖较好。其理由是:拱形空间较大,能够形成一个有利于幼苗发育的环境条件;拱形不会因地膜“贴膏药”导致缺氧,引起损种烂秧;在雨天不渍水,晴天高温不易灼伤幼苗,且幼苗长高后不压苗;便于揭膜炼苗和来寒潮时覆膜保温。

5. 注意控制膜内秧厢温度

地膜育秧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膜内秧厢温度,所以必须放入2~3支温度表,以观察膜内温度的变化,特别是秧苗起针后,要经常注意控制地膜内温度。秧苗生长温度一般要求30℃左右,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膜内温度容易升高,如果观察到膜内温度超过30℃以上就要及时打开风口,借助风力排热气降温。如揭开膜的两头后,膜内温度仍有上升趋势,则应揭开背阳边地膜至拱顶,加速降温散热。连续几次揭膜应向沟灌水1次,保持厢面湿润,满足幼苗对水分的需求。通风时间掌握在晴天上午8~9时膜内外温差较小时开始,切不可在中午温度最高时进行,因在中午高温下揭膜,由于蒸腾作用突然增强,会造成秧苗吸水不足,往往引起青枯死苗。通风时,必须先灌薄水上秧板再揭膜。夜间无论晴天雨天,只要气温还较低,都要严格保温,防止漏风。全部揭膜拆架不宜过早,应在气温稳定回升时才能进行。如拆架遇冷空气侵袭,可以灌齐腰水保温。

6. 防止高温烫苗和青枯死苗

秧苗1叶1心期以后,如果晴天中午膜外温度上升到20℃以上,膜内温度则易超过40℃,会造成叶片发黄焦枯,所以要及时两头揭膜通风,但应特别注意不能在寒潮过后的晴天中午气温高时突然揭膜,以防水分蒸发快导致生理失水造成青枯死苗。一般宜在上午膜内外温差较小时揭膜,到傍晚4时左右再盖好。在通风或揭膜时一定要先灌水后揭膜。

7. 防止盖膜时间过长或过短

地膜育秧要确保适宜盖膜时间,过短未能充分发挥保温作用,过长会过分缩短早稻营养生长期,甚至出现早穗现象,导致减产。二熟制早稻地膜育秧以促进早熟和防止烂秧为目的,可覆盖15~20天,盖至秧苗3~4叶期揭膜;三熟制早稻地膜育秧以保苗为主,兼顾早熟,一般可覆盖7~10天,1叶1心至2叶期揭膜。当幼苗长至1叶1心时,选择好晴好天气进行初次炼苗,初炼时间宜短,不宜过重,以免体内水分失衡,造成青枯死苗。随着幼苗的生长发育,炼苗次数可增加,炼苗的时间也可相应延长。在移栽前4~5天,开始日晒夜露,增强幼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提高成秧率,增强秧苗抗寒抗病能力,以提高秧苗素质。地膜覆盖育秧,膜内温度高,播种早,秧苗生长青绿,是第一代虫源集中为害的对象,还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要求在拔秧前5~10天连续打药两次,把病虫消灭在初发阶段。

水稻育秧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篇3

1. 秧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中性、偏酸性园田地做育苗田。秧田长期固定, 连年培肥, 消灭杂草。纯水田地区, 可采用高于田面50cm的高台育苗;苏达盐碱土地区, 育苗床应设隔离层。

2. 秧本田比例。

中苗1:80~100, 1hm2本田需育秧田100~120rn2。

3. 整地做床。

提倡夏施农肥, 秋整地做床, 春做床的早春浅耕10~15em。清除根茬, 打碎坷垃, 整平床面。小棚开闭式育苗, 床宽2.0~2.8m, 棚高50~60em, 床长15~20m, 床间步道宽奶—S0em;中棚育苗床宽5~6m, 床长30~40m, 高1.5m;大棚育苗, 床宽6~7m, 床长40~60m, 高2.2m, 步行道宽30~40cm。

4. 苗床管理。

水稻秧苗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5.5。具体调酸方法, 各地可灵活掌握运用, 但无论哪种方法, 都要保证调酸效果, 即在20d之内, 床土pH值不能超过6.0。

施腐熟草炭5~10kg/m2或腐熟猪粪10kg/m2。用硫酸调酸的, 施硫酸铵50g/m2、磷酸二铵60g/m2、硫酸钾40g/m2。用各种壮秧营养剂施肥调酸的, 要根据使用调制剂的化学含量, 适当调整化肥用量。苗床施用农肥、化肥调制剂、壮秧剂, 都要均匀混拌耕层10cm土中。

用清枯灵、立枯净、克枯星和病枯净进行床土消毒。一般用35%清枯灵10g对水可浇灌45m2苗床;用50%立枯净25g对水后可浇灌25m2苗床, 用克枯星、病枯净300倍液, 1m2浇2~3kg药液喷施。床土消毒前先浇足底水, 施药消毒后使床土达到饱和状态。

二、种子处理

先进行筛种, 筛出草籽和杂质, 提高种子净度。再用密度为1.08~1.10的黄泥水或盐水、硫酸铵水选种。用鲜鸡蛋测定密度, 鸡蛋在溶液中露出二分硬币大小即可。捞出秕谷, 再用清水冲洗种子。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d, 翻动3~4次/d。把选好的种子用10%施保克 (使百克) 或10%浸种灵5000倍液室温下浸种。种子与药液比为1:1.25, 浸种5~7d, 搅拌1, 2次/d。将浸泡好的种子, 在温度30~32℃条件下破胸。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 将温度降到25℃催长芽, 要经常翻动。当芽长lmm时, 降温到15~20℃晾芽6h左右即可播种。

三、播种

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第一、第二积温带, 4月10~25日播种;第三、第四积温带, 4月15~28日播种。播芽种200~275g/hm2, 落种要均匀一致。播种后拍压种子, 使种子三面人土。然后用过筛无草籽的疏松沃土盖严种子, 覆土厚度0.5~1.0em。播种后在床面平铺地膜, 出苗后立即撤掉。

四、秧田管理

1. 搭架盖膜。

小棚开闭式育苗, 每隔50~60cm插1根弓条。弓架高50em, 将窄幅膜盖在背风侧, 宽幅膜盖在迎风面, 上边与窄幅重叠15~20em。盖膜后膜上应拉防风绳, 呈之字型, 并将膜四周压紧, 用土培严。大、中棚盖膜后, 也要拉好防风网带, 设防风障。

2.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 密封保温。出苗至一叶一心期, 注意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秧苗1.5~2.5叶时逐步增加通风量;棚温到25℃时, 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2.5~3.0叶时;做到昼揭夜盖, 棚温控制到20℃。移栽前全揭膜, 锻炼3d以上;遇到低温时, 增加覆盖物, 及时保温。

3水分管理。秧苗二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 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当早晨叶尖无水珠时补水, 床面有积水要及时晾床。秧苗二叶期后, 床土干旱要早、晚浇水, 1次浇足浇透。揭膜后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但不能灌水上床。

4. 封闭除草。

用60%去草胺2L/hm2, 或50%杀草丹4.0~4.5L/hm2混25%扑覃净lkg/hm2, 配成药液喷雾;也可拌毒土, 每床拌毒土2~3kg, 均匀撒在覆土上。

五、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 稻瘟病。

(1) 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 (2) 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8对水25kg的比例, 将秧洗净甩干, 浸入药液中30g取出堆闷, 闷30min, 然后栽插。 (3) 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 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 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 不管田块是否发病, 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 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2. 水稻纹枯病。

(1) 清除菌源, 打捞“浪渣”, 铲除田边杂草, 不用病稻草还田; (2) 合理施肥灌溉; (3) 及时喷药:用1% (1万单位) 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 或2%井冈霉素1.125kg/hm2,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 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3. 稻杆蝇。

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4. 稻纵卷叶螟。

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 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 (兼治钻心虫) 、杀虫单等防治。

5. 稻飞虱。

浅谈水稻旱育秧技术 篇4

【关键词】李浩寨水稻种植;水稻旱育秧

李浩寨乡属于典型的农业乡,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乡共有耕地9 472亩(1亩约为667m2,下同),其中水田8 715.18亩。海拔在31~32m,平均海拔1 778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干湿分明,无霜期300d,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降雨量600mm左右。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0 700亩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 000亩。因为李浩寨乡属于山多地少的半山区,水源比较缺乏,多年来在育秧方式上存在着用种多、移栽秧苗质量差、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情况。因此,1995年,李浩寨乡农推站引进了旱育秧育苗技术。旱育秧技术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三早”(早播、早发、早熟)、“三省”(省工、省水、省秧田) “两高”(高产、高效)效应,特别是干旱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旱育秧对促进我乡水稻生产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当地农户对旱育秧及旱育秧大田移栽生产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所以近几年来旱育秧育苗技术在当地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

1 农户对旱育秧的认识误区及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1.1 误区一:旱育秧苗矮小,无法实现深水栽秧

丘陵区特别是提灌区因抽水困难、费用高,加上以前的两段秧多为大苗移栽,农户一般只在移栽时抽一次水。为保证秧苗成活,这次抽水量都较大,稻田淹水较深,一般在10cm以上。而旱育秧苗因普遍较浅,在常规淹水深度的条件下,不但移栽困难(淹水太深易浮起来),还因淹水深、温度低影响前期长势,很多农户则因此而放弃旱育秧。对这种认识,关键是要转变农户“非要抽那么多水才能保证秧苗成活”的习惯思维,让其知道旱育秧苗抗旱能力比两段育秧苗和水育秧苗强得多,少抽水、浅水也能保证秧苗成活。

1.2 误区二:土里育秧,管水更麻烦

大多数农户认为水稻只有在水里才能正常生长,在土里育秧时更要时刻保证土里有水。这种认识往往造成两种后果:一是认为必须要经常浇水,比田里浇水更麻烦,干脆就不采用;二是即使采用了,也担心秧苗干死而经常浇水,反而造成苗床湿度过大、温度过低,病害严重甚至死苗。对这种认识要加强技术培训,做好示范田,让农民认识并切身感受到旱育秧苗床不需要也不能经常浇水。

1.3 误区三:担心秧苗被晒死而不揭膜

不少首次采用旱育秧的农户,往往在大晴天都不揭膜降温,从而造成高温烧苗。这其中,有的是忘了揭膜,有的则是不敢揭膜,他们担心揭膜后阳光直射晒死秧苗。一旦因没揭膜造成膜内高温烧苗,又会对技术本身产生怀疑和排斥,并影响其他农户对技术的认识和采用。对这种农户,只要让其将手伸进膜内感受一下高温并和揭膜后的温度对比就可以解除其“阳光直射会晒死秧苗”的顾虑了。

1.4 误区四:延长盖膜时间会使秧苗长得更高、更好

生产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农户在秧苗达到4、5叶时都不揭膜。这种秧苗在外观上比揭膜早的秧苗更长、更嫩绿,不少农户则认为这种秧苗是好秧苗。实际上,这种秧苗因长期盖膜,光照不足、高温徒长且炼苗不够,虽长得高,但素质差、抗逆性差。而2叶以前揭膜,长势矮壮、颜色深绿的秧苗才是素质好、适宜能力强、抗逆性强的健壮秧苗。

1.5 误区五:用了“旱育保姆”秧苗长势更差

“旱育保姆”具有“调酸、消毒、营养、化控”等作用,对旱育秧正常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含有多效唑成分,控制了秧苗徒长,秧苗虽矮小,但很健壮、分蘖早。没有使用“旱育保姆”的秧苗则容易徒长,秧苗瘦高,但素质差、分蘖迟。而不少农户恰恰认为秧苗要长得高才好,认为使用了“旱育保姆”的秧苗“不肯长”,所以他们不敢用“旱育保姆”,造成秧苗素质差。

1.6 调酸用磷肥和苗床底肥 施用不当造成肥害死苗

肥害死苗是生产中最常见、影响最严重的问题。按照标准技术规程,应当提前10d以上对苗床进行调酸和施底肥,且施肥后要翻挖3次,以保证肥料和床土混合均匀。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大多数农户都是临时腾土做床,施底肥后一两天就播种,加上劳动力缺乏,很少做到翻挖均匀。还有的不按技术要求施用了未腐熟的农家肥、渣肥等,从而造成肥害死苗或长势受阻黄化。而从秧苗需肥规律来看,只要3叶后及时追肥,就完全能保证其生长需要。因此,对那些临时腾土、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我们则采取撒“白水秧”的办法,即底肥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只施少量清粪水(但不能有粪渣),这样不但非常安全,对秧苗长势也基本没有影响。

1.7 对敌磺钠、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等旱育秧专用物资的使用重视不够

用敌磺钠进行苗床消毒是旱育秧技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很多农户对土传病害认识不够,加上平时很少使用敌克松,不熟悉这种农药,市面上也难以买到,所以根本就没有进行土壤消毒,以致苗期立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甚至死苗,从而导致以后不敢再采用旱育秧。同样,对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也认识不够,舍不得投入,认为即使不使用也没有多大问题。而当苗床杂草难以控制不得不人工除草或秧苗缺铁黄化时,又认为旱育秧又麻烦,效果又差。

2 加快旱育秧推广的对策建议

2.1 消除认识误区

转变农户“非要抽那么多水才能保证秧苗成活”的习惯思维,让其知道旱育秧苗抗旱能力比两段育秧苗和水育秧苗强得多,少抽水、浅水也能保证秧苗成活。要加强技术培训,做好示范田,让农民认识并切身感受到旱育秧苗床不需要也不能经常浇水。操作时让农户将手伸进膜内感受一下高温并和揭膜后的温度对比,解除其“阳光直射会晒死秧苗”的顾虑。向农户讲清楚秧苗长期盖膜、光照不足、高温徒长且炼苗不够,虽长得高,但素質差、抗逆性差。通过实验让农户知道“旱育保姆(多·多唑)”含有多效唑成分,能控制秧苗徒长,使用后秧苗虽矮小,但很健壮、分蘖早。在肥料施用上结合农户实际情况采取撒“白水秧”的办法,即底肥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只施少量清粪水(但不能有粪渣),这样不但非常安全,对秧苗长势也基本没有影响。加强宣传指导农户使用敌磺钠、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等旱育秧专用物资提高旱育秧的生产质量。

2.2 传授育苗技术及大田移栽管理技术

2.2.1 制定科学育苗技术与苗期管理技术措施

2.2.1.1 苗床选择: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旱地做苗床,切忌选用冷浸田、胶泥田和碱性田。一般每公顷大田需苗床375~450m2。

2.2.1.2 苗床的制作与施肥:苗床要在育苗前2个月翻耕晒垄、整理,视田块水分情况建成高苗床、低苗床和平苗床,床宽一般1.2~1.4m,长度不能超过8m,沟宽0.4m,床面要平整、翻碎。施肥分苗床培肥和播前施肥。苗床培肥:在播种前1个月,苗床用腐熟农家肥45t/hm2、过磷酸钙900~1 200 kg/hm2、氯化钾450kg/hm2,结合整地施入土中,保持湿润培肥。播前施肥:播种前10~15d,苗床施入腐熟农家肥30 t/hm2、尿素18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195~300kg/hm2,按耕翻、施肥、碎土的程序进行,在翻锄3次后(深度为10~15cm),将所施肥料与10~15cm深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

2.2.1.3 苗床消毒、调酸:苗床土壤偏碱和带菌是引发立枯病、造成死苗的主要因素。

为有效防止立枯病发生,播种前应结合整地消毒进行调酸。床土调酸时间安排在播种前25~30d,调节土壤pH值至6.0以下。一般每降1个pH值单位,施硫磺粉1 005kg/hm2,施后均匀翻入10~15cm的土层中,然后用清粪水充分泼湿床土。

2.2.2 种子处理和催芽

品种选择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大田用早季杂优30~37.5kg/hm2,单季或晚季杂优15~22.5 kg/hm2。播种前用三氯氰尿酸800倍液浸种12h,以防止水稻恶苗病发生。为加快生长、避免烂种,浸泡后的谷种要实行催芽,催芽程度以刚破胸露白为好,露白播种。晚季旱育秧切忌干谷播种。

2.2.3 播种、化学除草、盖膜

2.2.3.1 播種:播种前苗床要反复多次浇水,使15cm厚的表土充分吸收水分并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用碱性水。播种前再浇1次水,经土壤消毒和轻轻镇压床面后即可播种,播露白谷种200~250g/m2。播种期根据插秧时间而定,早季田秧龄35d左右,晚季根据品种的要求而定。

2.2.3.2 覆土、化学除草:播种后覆盖2cm左右的盖种土(用30%的腐熟细粪与70%的细土混合均匀)。盖种土要潮湿,覆盖要均匀、严实,不要使用火灰、草木灰等碱性土。盖后喷洒旱秧除草剂或禾草丹化学除草。

2.2.3.3 盖膜:早季或单季稻播种后要及时盖膜,以拱架式为好。拱架高40cm,薄膜要使用新膜,四周用土压实,以防大风揭膜使水分蒸发而影响出苗;同时要在田周围撒毒饵防鼠。

2.2.4 苗床管理

2.2.4.1 温度管理:早季或单季盖膜的秧苗要实行见苗通风,如在出苗前温度过高,要适当通风降温以防烧芽。秧苗转绿后要逐渐加大通风量,以免床内温度过高使秧苗旺长或烧苗。在此期间早晚要盖严薄膜,以防低温受冻。秧苗长出2~3片叶时逐渐进行炼苗,之后视天气情况适时揭膜。

2.2.4.2 水分管理:在育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水。浇足底水后一直到出苗都不须浇水。当出现早晚秧苗无水珠、床土干燥、午间叶片内卷等3种情况之一时,才能在早晚适当浇水,要一次浇透,切忌天天浇。叶龄为4~5叶、苗高为14~18cm时可进行秧苗移栽。移栽前要浇透水,用手拔或铁铲起苗,尽量多带土、少伤根,以缩短缓苗期。

2.2.4.3 立枯病防治:立枯病是水稻旱秧的主要病害,施用壮苗剂和苗期喷洒敌磺钠是防止该病的主要措施。在苗龄为15d左右,喷洒1次敌磺钠,揭膜后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立枯病。

2.2.5 大田移栽

2.2.5.1 大田准备:结合翻耕施农家肥22.5t/hm2、尿素180~195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氯化钾120kg/hm2做底肥。进水泡田后机耕整田、浅水平田,以提高整地质量。

2.2.5.2 合理密植:早季田株行距16cm×18cm,每丛2苗。插秧要做到“三浅”,即浅水平田、浅水插秧、插浅秧,才能充分发挥旱育秧的“暴发”效应,插秧时水层不能超过3cm,栽插深度不能超过2cm,以秧苗不倒为宜。

2.2.5.3 大田管理:田间管理以浅水管理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间歇式灌溉,以促进分蘖和秧苗早生快发,插后7~10d用除草剂结合追肥进行除草。浅水促进分蘖,够苗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可在幼穗分化前期追施尿素60~75kg/hm2。同时要根据当地病虫草鼠害搞好防治工作。

2.3 改变方式方法,加强宣传

要农户接受旱育秧,须让他们充分了解、掌握旱育秧技术,这就要加强宣传培训。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仅靠传统的开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很难让农民掌握新技术。必须改进方式方法,不能只是说给农民听,还要做给农民看,多举办有直观感的现场培训、多媒体培训。同时,针对农民“眼见为实”的特点,在刚刚推广旱育秧技术的地方,不要强求集中的规模,而要做好分散的示范点建设,并保证技术规范和效果,通过分散的示范点来带动更多的农民。从我们的经验看出,在一个乡镇集中搞几十亩示范片,远不如每个村搞1亩示范点。

2.4 创新组织形式,搞好综合服务

分散的农民造成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难度大、效果差、效率低。组建、依托协会或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极大提高旱育秧技术的推广速度。从我们在简阳市东溪镇的推广情况可看出,采用“专家+协会+农户”的模式在3年时间内就使全镇旱育秧技术得到普及。因为成立协会后,农民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整体,使得规模推广成为可能。同时,可由协会统一提供的“旱育保姆”(多·多唑)、除草剂、敌磺钠等配套农资,既方便了农户,又保证了配套农资的使用。协会的农民技术员还可对会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这样就避免了技术失真。

3 结语

旱育秧推广是我乡多年来一直难于突破的一个难题,在传播旱育秧技术的时候,必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让农户从认识误区中走出来,从而科学的接受、科学的操作、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卢向阳,彭丽莎. 补篇名 [J].作物学报,补年,卷,页码.

[2]赵国平,敬金星. 补篇名 [J].作物杂志,补年,卷,页码.

[3]张振铖. 补篇名 [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2),补页码.

[4]王强盛. 水稻旱育秧壮苗生理及肥水管理[J].南京农业大学,补年,卷,页码.

[5]韩孝顺. 补篇名 [J].云南农业科技,2011,(5),补页码.

育秧措施 篇5

关键词:水稻,标准化育秧,保障措施,成效,建议,安徽泾县

为有效突破机插育秧环节技术瓶颈, 发展机插秧, 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 根据省市部门要求, 泾县从2012年开始, 在琴溪镇的绿野水稻专业合作社等进行示范, 围绕政策扶持, 进行大户示范、科学管理、强化指导。通过近3年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 琴溪镇及泾县的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建设规模

1.1 建设数量

经申报单位申请、资格审查、实地考察论证、专家组评审等程序, 2012—2014年择优确定了在琴溪镇绿野水稻专业合作社等8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进行示范, 确定为水稻标准化育秧建设单位。全县共建标准化育秧示范点8个, 其中有2个在琴溪镇, 占全县的1/4。

1.2 建设内容

泾县育秧工厂严格按照省农委的方案要求进行建设。8个育秧示范单位配置播种流水线18套、碎土机6台、硬盘12万张、建设钢架大棚60 000 m2、轻钢板房播种车间8间2 500 m2、水泥场地3 000 m2。

1.3 育秧规模

建设的育秧工厂育秧均能满足大田机插面积133.33hm2以上、8个育秧工厂满足机插秧面积1 600 hm2以上。

2 操作程序

2.1 制定方案

根据省农委相关文件精神, 结合泾县实际, 及时制定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实施方案, 上报省农委、省财政厅。8个育秧工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各自育秧工厂的实施方案。

2.2 多方联动

经单位申请、资格审查、实地考察、专家组评审等程序, 综合评比后择优确定了8家扶持建设单位, 农技中心分别与各项目实施点签订了《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合同书》。

2.3 合格扶持

项目建设期间, 按照督查制度的要求, 县农委在项目实施期间会同财政、农机等部门, 对育秧工厂进行多次督促、检查、指导。根据检查结果、结合合同内容, 对验收合格的育秧工厂实行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为加强水稻工厂化育秧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督查、验收, 泾县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如泾政办秘[2013]23号文成立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领导组, 分管县长为组长。泾农技字[2012]1号成立了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小组;泾农[2012]28号文成立了作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泾农[2012]94号文成立了督查组;泾农[2012]95号文成立育秧工作验收组。琴溪镇也成立了相关组织。

3.2 资金保障

一是育秧工厂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整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控等项目, 捆绑实施、叠加倍增, 多方位为育秧工厂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3.3 宣传保障

按照方案要求, 每个育秧工厂都树立了育秧工厂标牌, 张贴宣传标语, 共制作标牌20个、宣传标语20条。

根据项目实施进程, 利用泾县电视台《走进农家》栏目、宣城电视台《5280》栏目、农业信息网等媒体, 及时宣传报道琴溪等乡镇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动态, 积极营造环境氛围, 提高育秧工厂的知晓度。

4 建设成效

4.1 推广机插

2012—2014年, 泾县共建育秧工厂8座, 每个育秧工厂育秧满足大田移栽面积133.33 hm2以上, 有力地带动了泾县机插秧的发展。育秧工厂的建设, 辐射带动该县机插秧跳跃式发展, 琴溪镇机插秧面积由4 hm2发展到333.33 hm2以上, 全县机插秧面积由以前的不足333.33 hm2发展到1 600 hm2以上。

4.2 拓展服务

泾县机插秧基本为标准化育秧工厂育秧, 秧苗素质较传统机插秧育秧大大提高;同时绿野等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订单, 进行代育、代插及“四代一管”服务, 为大面积“四代一管”服务摸索经验, 为泾县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发展奠定基础。

4.3 经济效益

工厂化育秧节本增效、机插秧增产增收。按增产5%、同时节约人工、种子、肥料等, 节本增收1 500元/hm2以上。按照1 333.33 hm2机插秧面积, 全县每年增收逾200万元, 经济效益显著。琴溪镇马鞍村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传统, 农闲时育秧大棚正好综合利用进行蔬菜生产等, 创造新的效益。

5 工作建议

通过3年的育秧工厂建设、运行,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需要加以重视, 以利育秧工厂的顺利运行。

5.1 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引导

种植大户土地难以集中连片流转等问题, 需职能部门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引导, 解决规模化种植土地流转环节问题[1,2]。

5.2 建议省市级加强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现场会学习等

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是一项新技术, 操作中因农机、农艺等技术环节失误, 出现烂芽、烂秧、土壤湿度过大等问题。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需加强。只有技术人员自己先学好, 才能当好“二传手”。

5.3 加大机械设备及农资补贴

建设内容中钢构大棚建设面积过大、投入高[3]。建议缩减大棚面积, 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机械设备和农资补贴等方面。

5.4 出台营养基质育秧等相关补助政策

标准化育秧所用营养土量大, 耕田挖土难以为继。泾县尝试引进营养基质育秧, 但增加了育秧成本;建议能像江苏等省份学习, 出台营养基质育秧等相关补助政策;给予育秧基质工厂良好环境发展, 促使育秧工厂的良性发展[4]。

6 结语

机械化种植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是新生事物, 破解了机插育秧环节技术瓶颈, 提高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应针对育秧工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加以重视、解决, 使育秧工厂建设一个、带动一片, 加快现代农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詹中华.安徽省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104-105.

[2]吴正贵, 吴建国, 杨云娣.机插水稻工厂化标准化多层育秧实践[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6) :123-125.

[3]徐文坚.山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2 (2) :15-16.

育秧措施 篇6

苗床选址和调酸、培肥不当。部分农户为了管理方便, 就选择离家不远的背阴, 土壤板结、土质黏结、同时施用过过多以草木灰为主的碱性的菜园地做苗床地。苗床不背风向阳造成苗床膜内长期保持低温状态, 升温缓慢;土壤板结、土质黏结, 就会造成土壤含水多, 易积水, 秧苗根系生长困难;苗床地施用过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没有调酸, 会给秧苗立枯病创造侵染环境。

播种过密、播量过大。部分农户为了节省成本, 在播种时播得不均匀播得很密, 播种量过大, 导致秧苗相互拥挤, 遮阴闷气, 挣肥挣水, 生长瘦弱, 严重时死亡, 栽秧时根系相互交错, 难以分开, 根系损伤严重。

起拱过矮、弧度过低。有的农户在播种结束后, 所使用的搭拱架竹片过短, 在插竹片时间距过宽, 盖上薄膜后就造成拱棚过低, 薄膜经过太阳暴晒后秧苗叶子被炙烤死亡。

拱膜陈旧破损。有的农户为了节省成本, 使用多年使用过的旧膜, 有的甚至多处孔洞, 这样就造成旧薄膜内壁不易产生水珠, 膜内温度低保温保潮能力差, 不利于种子生长发育。

淹水管理。有的农户在播种前不浇足底水, 秧苗出土后, 一看见有卷筒现象就灌水, 除在厢面周边的沟里灌满积水外, 有的甚至将水淹至床面, 这样一是造成影响根系生长;在一叶一心期开始常浇水造成土壤板结和表面湿度过大, 根系不易下扎吸水, 高温或多风时, 秧苗因失水而青枯;如在中午揭膜后马上浇水, 温差大造成青枯死苗。

温度偏高。由于旱育秧播种早, 有的农户担心早春冻害, 还认为温度高苗子长得快, 在旱育秧的苗床期就不让苗床通风, 或者通风时间短, 就造成秧苗长势不健壮, 甚至由于高温烧苗。

施肥不当。有的农户在苗床培肥时没将肥料均匀混入10~15cm的土层内并且施用化学肥料、未腐熟的有机肥做种肥, 在苗期追肥时浓度过大, 这样就造成肥料层浅肥料混合不均匀, 根系延及到此层时被烧伤, 烂根死苗;施用化学肥料或未腐熟的有机肥做种肥时会出现烧种烧根, 成片死亡;苗期追肥时浓度过大, 或施后不及时清水清洗, 或直接撒施肥料会出现秧苗灼伤。

洗根栽植。有的农户在秧苗可以栽植时, 由于所栽植的本田距离苗床地较远, 为了搬运方便, 就将秧苗放在水里洗掉根泥土, 这样栽秧, 既易出现浮秧, 又会出现秧苗栽后返青。

2 提高水稻旱育秧技术的解决措施

针对苗床选址和调酸、培肥不当的解决措施。旱育秧苗床地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地下水位低、酸性的沙壤土及排管方便的地方, 最好是常年的蔬菜地。苗床面积按每栽667m2本田需净播面积小苗、中苗12~15m2, 大苗20m2, 如果土壤p H值大于6或施用过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要用硫磺粉或过磷酸钙调酸。如果用过磷酸钙调酸应在播种前10d进行, 如果用硫磺粉调酸应在播种前25~30d进行, 用量为用过磷酸钙200g/m2, 用硫磺粉50~100g/m2。

针对播种过密、播量过大的解决措施。播种数量一般掌握在小苗每15m2苗床播1kg种子, 中苗每30m2播1kg种子, 大苗每60m2播1kg种子。播种时分厢定量均匀撒播, 播时开始稀播, 然后再在稀少的地方补撒。

针对起拱过矮、弧度过低的解决措施。起拱的竹片一般不得低于2m长, 再按照间距50cm的距离插好竹片, 以防止薄膜塌陷, 起拱高度在40~50cm, 竹拱应弯成弓形使苗床两侧土壤离膜也有一定高度。

针对拱膜陈旧破损的解决措施。可使用新膜, 或旧膜打蜡, 如遇出现破损, 及时用透明胶布粘贴。

针对淹水的解决的措施。在播种前一定要浇透底水, 达到饱和状态。在秧苗现针前床土不发白就不浇水, 之后在早晨叶尖有露珠, 中午叶子不卷筒, 也不用浇水。除此外, 可在上午或旁晚适当浇水, 浇水以湿透土层3cm为宜。以保证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根系发育, 达到壮秧。切忌在中午浇水和雨水至今淋浇。

针对温度偏高的解决措施。旱育秧苗床温度湿度是管理的关键, 在温度管理方面做到在出苗期莫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 最高不超过35℃;在一叶期时开始控温控湿防止徒长, 膜内温度不超过25℃;二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 这个时期开始通风炼苗, 晴天时上午打开苗床两头薄膜, 16:00以前盖好, 如遇阴天中午可通风2h左右。

针对施肥不当的解决措施。苗床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尽量少施化肥;未腐熟的有机肥不得施用,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化学肥料时, 须施入10~15cm深的土层内, 且来回翻3次, 使土肥充分混合均匀;在追肥配制是配成1%肥液浓度, 并立即用清水淋浇秧苗。

针对洗根栽植的解决措施。在秧苗栽植时做到带土移栽, 并且提倡带药移栽, 尽量保持根与土壤不分离, 及时栽插。

摘要:水稻旱育秧是水稻育秧的一种方式, 该技术具有“四省” (省种、省工、省肥、省水) 、“三早” (早播、早发、早熟) 、“两高” (高产、高效) 、“一利” (利于蓄留再生稻) 、适应面广等优点, 早在1995年就被四川省政府列为七大增产技术措施之一, 该技术已在邻水县推广运用多年, 现在已成为石滓镇水稻育秧的主要方式和水稻生产的基础, 约占全镇水稻面积的90%, 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育秧措施 篇7

1 病原及主要症状

立枯病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围广,除茄科、瓜类蔬菜外,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目前,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一般来说,立枯病的病原主要有2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原,如土壤粘重、排水不良、覆土过厚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原,主要由丝核菌、镰孢菌、腐霉菌等引起。这些侵染性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因此,土壤带菌是该病的主要来源。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发病时,在谷壳或秧苗颈基部产生赤色绒毛状霉层(分生孢子),发病秧苗枯萎,基部腐烂,拔秧时易断。

2 发生原因

2.1 苗床土壤消毒不充分或未消毒

苗床使用前不消毒是造成黄化死苗的重要原因。在铜陵县王松镇,多数农户选用蔬菜地作苗床,但忽视了对苗床的消毒问题,造成土壤中存在大量病菌,这些侵染性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活,在保温育苗的条件下,病菌繁殖快,从而引发立枯病。

2.2 管理不当造成立枯病发生

引发立枯病的病原除了土壤带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如苗期床温高、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肥料、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徒长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在苗床管理上松懈大意,是造成本地早稻苗床立枯病频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 应对措施

3.1 选好苗床,细致整地

应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旱地作苗床,尽可能避免在连作地,以及易感病植物的栽培地块和洼地育苗。一般1hm2大田需苗床300m2左右。苗床要在育苗前2个月翻耕晒垄、整理,床宽一般1.2~1.4m,长度不能超过8~10m,沟宽0.4m。苗床地要平整,深翻细耙,以免播后高低不平而积水,土块太粗造成漏风,影响出苗;整地宜在土壤干燥和天气晴朗时进行,以免水分太大造成板结,幼苗不能出土。

3.2 做好苗床消毒

土壤消毒是旱育秧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播种前用70%敌克松600倍液喷雾消毒苗床,播后盖细土。每次喷雾后都浇1次清水,使药液充分与土壤融合,以达到杀死土壤病菌的目的。此外,还可用70%敌克松2.5g/m2掺细土7.5kg/m2均匀混合后与农家肥一起施在苗床上,再与床表10cm厚的土层多次搅拌,充分拌匀,浇透清水后播种。或在稻苗一叶一心期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3.3 选择良种,适时播种

要选择品质好、抗病性强的优良稻种,以确保发芽率和齐苗率。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从病原上把立枯病的发生几率减小。具体用强氯精拌水浸泡24h后,用清水淘洗2次,然后晾干。浸泡的时间不能够过长,否则对种子发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适时播种,铜陵地区薄膜覆盖旱育秧一般应选择在3月下旬播种。

3.4 合理施肥

施用农家肥一定要选择充分腐熟的,并在播前至少1周施用,施用后应至少进行2次以上翻土并混匀。同时可根据土壤肥力,合理施用化学肥料,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苗床施硝酸铵40~50g/m2、过磷酸钙100~150g/m2、硫酸钾(或氯化钾)20~30g/m2,硫酸锌3~4g/m2,再翻锄3次,将所施肥料与10~15cm深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另外,施用肥料不能过多,确保苗床地力适中即可。

3.5 苗床用水管理

播种至现针前,以保温、保湿为主;现针后,严格控水,促进根系下扎。苗期灌水要注意勤排勤灌,经常晒秧脚,防治秧苗过分伸长和“软脚”,并可增加土壤氧气,消除还原物质;排水口要不高不低,既要保持一定水层,又要让降雨能随时排除;大雨时要彻底排净水,薄膜要密闭,压好膜脚,防止膜内外水分对流。揭膜至抛栽前的水分管理尤为重要,一般在出现秧苗叶片早晚无水珠或早晚床土干燥或午间叶片打卷时,选择傍晚或上午浇水1次,以3cm表土浇湿为宜。只有严格控制苗期水分,才能增强本田期的生长优势。

3.6 加强出苗后薄膜的管理

及时揭膜炼苗、培育健壮秧苗是防治立枯病的重要技术措施。从出苗现青开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阴天雨天不必揭膜。晴天盖拱膜的揭开两头降温,气温升高快时全揭,如出苗阶段遇晴天,气温较高,一定要在膜上加盖遮荫物(如秸秆、稻草等)以降温。如果气温较低,可以连续日揭夜盖3~5d,以后全揭。盖平膜的从现青开始揭膜,连续日揭夜盖2d, 80%出苗后即可全揭膜并进行炼苗。切忌不能长期盖膜,以免秧苗细长柔弱,抗病性差。

3.7 药剂防治

可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施药间隔7~10d,视病情连防2~3次。药剂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

摘要:介绍了早稻旱育秧立枯病的病原、主要症状及发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 以期为早稻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稻,立枯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许永久, 王长征.水稻旱育秧苗床期死苗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下半月刊) , 2006 (2) :32.

[2]郁晓斌, 吕宏生, 张葵, 等.水稻旱育秧黄苗、死苗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下半月刊) , 2006 (2) :61-62.

[3]任玉才, 付永平.水稻旱育秧立枯病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J].陕西农业科学, 2003 (5) :80-81.

[4]夏元兵, 冯军.水稻生产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上半月刊) , 2005 (9) :19.

育秧措施 篇8

笔者主要从早稻不同育秧方式 (旱育和水育) 、不同秧龄等方面, 分别采取机械栽插和手工栽插方式, 研究对水稻产量、叶龄、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的影响, 以期对于安徽省北缘双季稻区全程实行机械化栽插提供一些理论支持。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池州市贵池区观前圩 (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 进行, 试验地土壤属于潜育型水稻土, 沙泥田土种, 土壤肥力中等, 试验前土壤 (耕层20 cm) 含有机质32.1 g/kg, 碱解氮165.7 mg/kg, 有效磷10.3 mg/kg, 速效钾112.7 mg/kg, p H值6.1,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年均气温16.1℃, 年降水量1 400~1 700 mm。供试作物为早稻, 品种为早籼7099。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分别为:旱育秧龄25 d机插 (A) 、水育秧龄25 d机插 (B) 、旱育秧龄25 d手栽 (C) 、水育秧龄25 d手栽 (D) 、旱育秧龄20 d机插 (E) 、水育秧龄20 d机插 (F) 、旱育秧龄20 d手栽 (G) 、水育秧龄20 d手栽 (H) 。小区面积为60 m2 (4 m×15 m) , 随机区组设计[1,2,3], 3次重复, 各小区间走道为40 cm, 重复间走道为50 cm。各处理间肥水管理一致。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14年3—7月实施。育秧均在育秧大棚中进行, 第1批播种时间为3月30日, 第2批播种时间为4月4日, 机插播种均在井关THK-3017KC机上实行, 育秧基质均为营养土, 播量均为芽谷130 g/盘, 手栽秧播种密度均为150 g/m2, 旱育秧大棚管理为摆盘时沟内灌水, 秧苗现青后缺水实行人工喷雾, 水育秧大棚保持沟内灌水, 直至栽插前2~3 d断水。统一于4月24日栽插, 插秧机为井关PZ-60型, 机插行株距30.0 cm×11.5 cm, 手栽行株距19.6 cm×17.4 cm, 为保证栽插基本苗, 于栽后第2天进行查漏补缺。大田肥水管理为基施45%复合肥450 kg/hm2、尿素112.5 kg/hm2, 5月2日拌优草龙除草剂、施尿素37.5 kg/hm2, 5月25日施尿素60 kg/hm2、氯化钾60 kg/hm2;水浆管理采取湿润分蘖、分次烤田、有水孕穗、浅水抽穗、湿润灌浆至结束的方式;5月20日防治二化螟, 6月11日防治纹枯病、稻飞虱、二化螟[4,5,6]。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移栽当天 (4月24日) 机插秧每个处理取生长均匀的3个秧盘, 每个秧盘取10 cm×10 cm面积的秧苗, 考察单位成苗数、秧苗整齐度 (以各处理群体的平均株高为基准, 将秧苗株高在平均值的±20%范围的苗划为标准苗, 高度高于平均值20%的苗和低于平均值20%的苗分别划为大苗和小苗, 统计各种苗在群体的比例) 。机插及手栽秧每处理取50株秧苗考察秧苗苗高、第一鞘叶高度、茎基宽、叶龄、根数。烘干后测定地上部干质量及根量。秧苗栽插后主要调查返青期、败苗率、分蘖动态、关键生育期、叶龄及水稻成熟后每个处理取20穴稻株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并进行小区测产及实收。

1.5 数据处理

各处理试验数据在DPS7.05软件及Microsoft Excel 2003上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水稻秧苗素质的好坏对水稻栽后的管理及产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旱育方式能较好地提高秧苗的素质。由表1可知, 大棚旱育秧苗均表现为根多、苗重、第一叶鞘高度低, 根冠比高, 出叶速度较水育秧慢。从秧龄上看, 25 d秧龄的早稻秧苗素质均强于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在栽插标准上25 d秧龄的水育、旱育秧及20 d的水育秧均能满足机插的要求。

2.2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大田茎蘖动态的影响

分蘖动态曲线图1、图2表明, 25 d秧龄的早稻大田茎蘖动态:从栽插方式上分析, 手栽秧比机插秧分蘖快, 高峰苗比机插秧早5~7 d, 且大田群体茎蘖苗比机插秧多70.8万株/hm2;从育秧方式上分析, 旱育秧分蘖均比水育秧早, 水育手栽秧高峰苗比旱育秧推迟5 d左右, 且群体大于旱育秧方式, 机插旱育秧分蘖比机插水育秧分蘖早、快且群体高于水育秧, 后期分蘖消亡也比水育秧慢。

20 d秧龄由于秧龄短, 叶龄小, 栽后前期受温度影响比25 d秧龄大, 分蘖速度慢, 但温度上升后, 分蘖速度快于25 d秧龄, 大田茎蘖高峰苗高于25 d秧龄54万~108万株/hm2。但旱育方式及栽插方式对早稻大田茎蘖的影响均与25 d秧龄相近。

2.3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叶龄的影响

由表2可知, 育秧措施及秧龄长短对早稻叶片总数无影响, 但对早稻同一时间叶龄却有影响, 具体表现为:从育秧方式上看, 旱育秧在苗床上的叶龄小于水育秧, 其中, 机插旱育 (25、20 d秧龄) 叶龄比机插水育秧叶龄分别减少了0.4、0.2叶, 旱育手栽比水育手栽秧减少0.7、0.2叶,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旱育措施胁迫秧苗水分吸收, 促进水稻地下部分生长, 根系发达, 地上部分生长相对较慢。栽后, 由于旱育秧受水胁迫解除, 生长速度加快, 叶龄 (出叶速度) 增长反而快于水育秧, 到生长后期, 水稻叶龄也趋相同。从栽插方式上看, 由于手工栽插, 秧苗机械受损轻, 缓苗期短, 水稻生长相对较快, 叶龄也相对较大。从秧龄上分析, 20 d秧龄由于播种推迟, 前期叶龄较小, 栽后受温度的影响, 水稻叶龄逐渐与25 d秧龄之叶龄接近, 至6月9日 (孕穗期) , 两者机插水育秧的叶龄持平。

(叶)

2.4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从育秧方式分析:育秧方式对早稻全生育期没有影响, 但各生育阶段表现不一样, 如25 d秧龄中机插旱育与机插水育相比较, 移栽期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延长2 d, 始穗至齐穗期延长1 d, 齐穗至灌浆期缩短1 d, 但全生育期相比较无差距, 20 d秧龄的也有类似规律;从栽插方式上比较, 机插秧均比手栽秧的全生育期延长2~3 d, 其中25 d秧龄延长3 d, 20 d秧龄延长2 d, 从秧龄分析:25 d秧龄全生育期比20 d秧龄全生育期延长4~5 d,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播种时间提前受前期低温影响所致, 另一方面则是因生育后期温度较高逼熟而致。

(d)

2.5 育秧措施及秧龄对早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 栽插方式、育秧方式及秧龄对早稻株高影响不大, 对早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影响较大, 从而导致对产量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从育秧措施进行比较, 旱育较水育的产量增产1.2%~14.3%;从栽插方式进行比较, 机插较手栽方式增产0.2%~13.1% (除20 d机插秧外) 。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区组间差异不明显, 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土壤肥力无差异, 表明引起产量差异的原因是处理间形成的。再进行新复极差分析, 25 d旱育机插产量最高与25 d水育机插差异不明显, 但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呈极显著, 结果表明在早稻生产上, 秧龄25 d采取旱育机插或水育机插均能取得较高产量。

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性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旱育措施能够培育壮秧, 延长秧龄弹性, 提高产量。本研究中通过旱育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插盘育秧苗素质、增加根冠比, 并且25 d秧龄的秧苗素质明显优于20 d秧龄的, 增产幅度为6.3%。在短秧龄中, 旱育机插盘秧比水育机插盘秧的分蘖快、有效穗数增多, 产量增幅达到14.3%, 本研究也表明应用中熟偏迟品种, 适当提前播种, 延长秧龄, 可以提高产量, 这也是安徽北缘双季稻区实现机插秧创高产的关键技术点。而目前, 农户在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方式中主要采取水育秧为主, 其原因是由于旱育秧前期操作繁琐, 后期补水多, 用工相对较多, 农户不愿意采取旱育秧。目前, 部分农户在工厂化育秧的苗床选择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苗床秋季不培肥, 苗床临时采用水稻田或生地, 而不是熟田或熟地, 土壤通透性差, 保水能力弱。因此, 在选择好苗床的基础上, 有必要加强育秧大棚苗床的管理及培肥工作。

早稻机插增产显著。本研究中, 在栽培密度相近的情况下, 机插方式较手栽方式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及粒重, 从而增加了产量。由于受农业劳动力的制约, 人工栽插时水稻移栽密度大幅下降, 一般早稻栽培密度24万~27万穴/hm2, 而机械栽插最多能够达到33.3万穴/hm2, 有力地保障了大田基本苗, 因此采取机插能够有效地提高产量。

早稻机插方式延长了水稻全生育期。本研究中通过统一播期、统一秧龄并分别采取早稻机插与手工栽插的试验方式, 表明早稻机插延长了水稻全生育期2~3 d, 与唐海明等[7]早稻机插延长全生育期结果相近。

摘要:早稻在工厂化育秧大棚中分别采取旱育秧及水育秧措施, 通过25 d和20 d的秧龄控制, 对机械栽插及人工栽插方式进行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在2种育秧方式及秧龄栽培中, 早稻机插均比人工栽插全生育期延长23 d, 可以有效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 提高产量0.2%13.1%, 25 d秧龄机插较20 d秧龄机插产量增加6.3%19.9%。

关键词:早稻,育秧措施,秧龄,栽培方式,农艺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薛艳风, 于惠林.2000年水稻机插秧试验小范中有关技术问题初探[J].江苏农机化, 2001 (6) :16-18.

[2]沈建辉, 曹卫星, 朱庆森, 等.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6 (3) :7-9.

[3]李世峰, 刘蓉蓉, 吴九林.不同播量与移栽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杂志, 2008 (1) :71-74.

[4]徐光良, 马荣荣, 舒巧云, 等.杂交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初报[J].杂交稻, 2001, 16 (2) :31-32.

[5]景启坚, 薛艳凤, 钱照才.不同播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化, 2003 (2) :13-14.

[6]毕春发.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型机插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 (13) :30-31, 66.

水稻集中育秧操作模式与要点 篇9

一、水稻集中育秧模式

1. 播管分开式

该模式由育秧主体组织承担集中育秧工作,农户参与部分育秧活动并提供软盘、地膜等部分育秧物资。这种统分结合的育秧方式,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和物化成本,还可降低育秧风险,适合于有劳力而缺技术的农户。

2. 代育式

该模式是农户提供种子,由育秧主体负责育秧,农户不参与育秧过程,只按协议价购买秧苗。该育秧方式适合于在自家附近打工、经商和不愿意育秧的农户。

3. 全包式

这种模式由育秧主体组织并全程负责为农户培育水稻秧苗,农户不参与育秧过程,只按协议价购买秧苗。从理论上讲,这种全包式集中育秧模式是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成熟的标志。但现实是:购秧方担心育秧失败不好索赔;育秧方担心集中育秧的种子多、工作量大、成本高、风险大。因此,推行这种方式还需要一定时间,不可急于求成。

上述集中育秧模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户的意愿进行选择,也可相互结合运用。

二、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要点

1. 选定培育水稻集中育秧主体

水稻集中育秧主体是具有一定水稻育秧能力,并能帮助农户进行育秧的个人或单位(组织)。选定培育育秧主体是水稻集中育秧成败的关键,因此,一般应选水稻育秧技术好,协调组织能力强,有较好群众基础的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种粮科技示范户或农技人员、基层组织、涉农企业等。

2. 合理安排水稻集中育秧类型和布局

水稻集中育秧类型主要以塑盘抛秧和塑盘机插为主,科学布局,规模适度,以“方便群众,规避风险”为原则,设立集中育秧点,每个集中育秧点秧田面积以5~10亩为宜,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农户取秧、运秧。

3. 充分做好育秧准备

①选择优良品种。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和农民意愿,选用和推广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主导品种。2012年永丰县早稻主导品种有株两优02、淦鑫203、湘丰优402、潭两优83、陆两优996和株两优4024等。杂交早稻每亩大田用种量:塑盘抛秧2千克,塑盘机插秧2.5千克。常规早稻每亩大田用种量在5千克左右。

②秧田准备。一是做好秧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的田块做集中育秧秧田,塑盘抛秧按秧田与大田1∶25~30、机插秧按1∶80的比例准备好秧田。二是翻耕整厢。播种前按南北方向整理好秧厢,秧厢宽150厘米左右,厢沟宽20~40厘米、深15厘米,腰沟深20厘米,围沟略深(20~25厘米),做到沟沟相通。厢面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软硬适中。播种前一周施好秧田基肥,每亩秧田施入25%的复合肥25~30千克。三是育秧物资准备。软盘抛秧每亩大田准备353孔软盘80~90片,长220~250厘米竹拱20根左右。机插秧准备专用秧盘(58厘米×28厘米×2.5厘米)25~30片,地膜宜选用0.21毫米厚的优质地膜。

4. 科学浸种催芽

①晒种选种。浸种前3~5天选晴天晒种3~4小时,可用风选、筛选或水选,清除虫粒、病粒、秕粒,选完种后用清水洗净准备浸种。杂交稻种子饱满度较差,一般用清水选种,以便分级浸种催芽。

②浸种消毒。水温30℃时浸种时间约需30小时,水温20℃时约需60小时。浸种时间不宜过长,实行“少浸多露”。杂交稻种子不饱满,发芽势低,采用间隙浸种或热水浸种的方法,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浸种时用咪鲜胺、三氯异氰尿酸进行种子消毒。

③催芽。催芽前,将浸好的种谷冲洗干净,然后用“两开一凉”温水(55℃左右)浸泡5分钟,再起水沥干上堆,保持谷堆温度35~38℃,15~18小时后开始露白。种谷破胸露白后,要翻堆散热,并淋温水,保持谷堆温度在30~35℃。齐根后适当淋浇25℃左右温水,保持谷堆湿润,促进幼芽生长。同时要注意翻堆散热保持适温,可把大堆分小、厚堆摊薄,播种前炼芽24小时左右。遇低温寒潮不能播种时,可延长芽谷摊薄时间,结合洒水,防止芽(根)失水干枯,待天气转好时播种。每次催芽的种子数量不宜太多,要分批催芽,防止“烧包”。

5. 适时抢晴播种

根据永丰县春播气候特点,在3月中下旬“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根据亩用种量和软盘多少确定每厢的播种量,分厢过秤,均匀播种,并用泥浆踏谷。播种完成后,用敌磺钠20克对水15千克均匀喷施到厢面,然后插好竹拱,盖好地膜。插竹拱时秧盘两边各留15厘米左右空位,防止盖膜后影响厢边秧苗的生长。膜四周用泥土压实,防止被风吹开,提高保温效果。

6. 精心管理秧田

①肥水管理。芽期半沟水,保持秧厢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抛栽前3~5天每亩追施尿素2.5~3千克做“送嫁肥”。育秧期间,如果秧苗出现绵腐病等病害时要用敌磺钠、咪鲜胺等进行防治。

②膜温管理。秧苗1叶1心后,晴天中午秧厢两头注意揭膜通风换气,傍晚时盖好。膜内温度以保持20~25℃为宜,不能超过35℃。秧厢过长的,温度太高时除了两头揭膜外,中间也要间隔揭膜,以防烧伤秧苗。如遇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尽量延长盖膜期,促进秧苗生长。经过充分炼苗后,秧龄在2.5~3叶时揭膜,揭膜时最好选晴天下午,厢沟内先灌水后揭开两头或一侧,以防青枯死苗。揭膜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或极端低温恶劣天气要继续盖膜。

③适时、适龄抛、插秧。早稻一般3.5~4叶时抛栽,秧龄控制在28天以内,机插秧秧龄控制在20天以内。

7. 有序做好秧苗分配及育秧物资回收

①秧苗分配。播种育秧后,要在秧厢上挂标识牌,标明购秧农户姓名、秧盘数量等信息,避免分秧纠纷。分秧前要提前通知农户及时整好大田。取秧、运秧由购秧农户负责,要尽量减少取秧、运秧过程中的秧苗损伤,不抛栽隔夜秧。

②育秧物资回收。抛秧后应将软盘、地膜、竹拱清洗干净,储存在阴凉处,以备下次使用,节省来年水稻集中育秧成本。

8. 完善相关手续

①索要购种发票。购种时,要向种子企业或个体经营户索取种子发票,并妥善保存,以防种子出现质量问题时索赔有据。

②签订供秧、购秧协议。育秧主体要与购秧农民签订供、购秧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供、购秧品种、秧苗数量、价格等,协议签订时尽量收取育秧押金或育秧款。

③建立集中育秧到户台账。各乡、村、组均要建立集中育秧到户台账,详细记录农户地址、姓名、承包水田面积、集中育秧品种、类型和购秧面积、价格、联系电话等情况,以便核定水稻集中育秧实际面积和兑现补贴资金。

第一作者简介:高春庭 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已先后发表调研报告和科普论文30余篇。联系地址:江西省永丰县农业局 邮编:331500。

育秧措施 篇10

水稻旱育秧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种、增产的效果, 并且秧苗健壮、根系发达, 返青期短, 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 在生产过程中已初步发现其病虫、倒伏率较高的现象。究其原因, 除大田中氮素施用量过高及方法不当外, 与水稻在旱作条件下育苗硅素吸收困难, 太田硅素供应不足, 导致硅素缺乏有关。硅素可增强稻株的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减少叶面水分消耗, 提高光合生产力, 增强根系活力。因此, 本研究通过对育秧土壤调酸后有效硅的分析, 发现了调酸的不良影响, 通过追加液体硅肥, 证明在旱育秧时施甩硅肥对秧苗的硅素积累是非常有效的, 有利于旱育秧苗素质的提高, 为栽植到大田具有较好的抗逆性打下基础[1,2,3,4]。

1 重大发现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1.1 重大发现的核心

旱育秧的核心技术是床土调酸, 床土调酸的目的就是创造酸性的土壤环境, 抑制立枯病菌的活动。

重大发现的核心是, 床土调酸后, 潜在了要害的副作用, 即调酸后使床土有效硅降为0。这是几十年就存在, 没人发现和解决的。

1.2 调酸后, 床土有效硅降为0的原因

硅酸为二元弱酸, K1=1.7×10-10, K2=1.2×10-12, 比碳酸还弱。当水溶性或枸溶性硅酸盐遇到较强酸时 (包括碳酸) , 就会生成偏硅酸 (即硅酸) , 硅酸难溶于水, 是多硅酸的胶体或硅酸凝胶。

如:现在常用的土壤调酸剂为硫酸, 下面的反应必然发生:

(注:Me Si O3代表可溶性硅酸及硅酸盐的通式。)

与碳酸的反应如下:

当前旱育秧配套技术规定床土理化指标为:4.5≤p H≤6,

按上述指标下面的反应必然发生, 毋庸置疑, 其后果是苗床有效硅变成0。写成反应通式:

(什么是有效硅:土壤有效硅即指土壤中可以被水溶解的有效性二氧化硅的量。)

1.3 床土有效硅降为0, 对水稻的重大影响

1.3.1 当前措施下, 水稻幼苗生长与胚乳消耗情况

由表中看出, 幼苗在第二完全叶生出前, 主要靠胚乳营养生长, 称为异养阶段。经测试, 水稻籽粒中一般含有1%左右硅, 异养阶段有效硅主要靠胚乳供给。第二叶生出后便进入半自养阶段, 即由种子根和初生根从土壤中吸收较多营养生长, 这就开始出现胚乳中硅已快耗尽而土壤中无硅可吸收的硅饥饿状态。当生出第三叶时, 胚乳中营养已消耗殆尽, 这时称为离乳期, 完全靠根系吸收营养独立生活, 进入自养阶段。通过调酸把土壤有效硅调到0, 自养阶段幼苗无硅可吸收。

1.3.2 从水稻一生吸硅高峰期看苗床有效硅为0的危害

众所周知, 水稻的吸硅高峰期是从苗期到幼穗分化期约60d左右。一般来说, 幼苗从半自养阶段到自养阶段再到离床 (小苗) , 约10~15d, 相当于水稻一生中吸硅高峰期中有20%~25%的时间无硅可吸收, 这对水稻壮苗和一生提高抗病能力影响重大。

作物对某种养分吸收是有规律的。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 常有这样一个时期, 即对某种营养成分要求绝对数量虽然不多, 可是在这个时期如果这种养分不足, 将影响作物以后发育, 即使以后再供给这种养分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也难纠正或弥补损失, 这个时期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水稻从异养阶段到自养阶段胚乳中硅养分消耗殆尽, 这就是水稻硅营养的临界期。

事实上, 垦区近几年一直推广水稻本田大量施硅 (主要是固体硅) , 仍然离不开以防病为主的基本方针, 其主要原因是水稻苗期硅的营养临界期无硅可吸收。

1.3.3 旱育秧壮秧的标准

秧苗体内养分状况:N约4.0%、P约1.0%、K约4.5%、Si约1.0%。充分证明水稻苗期硅是与氮、磷、钾并列的重要营养元素, 水稻苗床调酸后有效硅为0。若不及时补硅, 对水稻一生生长的影响是不可弥补的。

1.3.4苗床土有效硅降为0是旱育秧水稻致病、降产主因

根据研究, 旱育秧立枯病主要发病期在秧苗自养阶段, 进入4叶期后很少发生。这一问题长期存在, 却很少有人找出真正原因。立枯病发生三个要素是弱苗、低温和病原菌。在稻苗由异养到自养阶段转化时, 即进入硅素营养临界期, 此时床土中无硅可吸收。硅素对水稻是与氮、磷、钾并列的重要营养元素, 从苗期开始, 水稻吸硅后, 在茎叶表面形成硅化细胞, 这是水稻壮苗、抗病的本能, 因此, 硅素营养不足的苗才是真正意义的弱苗, 无硅可吸收已构成易发立枯病的要素。

青枯病大多是生理性青枯, 即病弱的苗遇到叶片水分蒸发而不能及时补充所致。苗期喷硅后, 加速光合作用, 加速干物质的形成, 使苗的生理功能运转正常, 青枯病硅到病除。

育秧棚中以散射光为主, 研究表明, 硅化细胞对散射光的透过率是普通绿色细胞的10倍, 水稻干物质的积累90%来自光合作用, 苗期开始水稻补足硅素是水稻创高产的核心, 研究表明, 高产水稻茎秆干物质中Si O2含量达到15%~20%。

2 结果

经系统研究和反复试验确认, 苗期喷施有效硅是今后旱育秧床土调酸最佳配套的技术措施。第一, 隆垦液体硅肥经过黑龙江垦区2007、2008、2009三年肥料联网试验, 被认定适合在垦区水稻上应用, 并列入黑龙江垦区推荐使用肥料产品。第二, 隆垦液体硅肥是我省唯一获得农业部颁发肥料登记证的硅制剂产品。第三, 今年隆垦液体硅肥已在我省垦区、五常、肇东、密山、虎林等地推广应用百万余亩。在今年水稻苗期遇低温、阴雨、寡照的不利气候条件下显示出明显的作用, 实践表明, 喷硅后, 青枯病、立枯病没有发生, 苗齐苗壮;而没有喷硅的, 即使大量喷药, 也不能壮苗, 不能有效抑制青枯病、立枯病的发病。

3 重大发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本发现及配套补救措施的实施将为我省 (我国) 农业带来一场大的变革, 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第一, 把水稻从苗期开始一生大量用药转向补充硅素营养, 壮苗、壮体抗病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 将明显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增加农户效益, 减少农药对环境及食品的污染, 有利农业可持续发展。据调查, 为了抗低温弱苗, 每栋大棚 (360m2) 药品投入平均在500~1 000元, 仍未解决弱苗和病害问题;而喷硅花费不超过200元/棚, 可使苗壮, 使青枯病、立枯病得到有效抑制。

第二, 可使水稻产量得到突破, 大幅提高单产。硅素是水稻的重要营养元素, 硅能增加水稻光合作用, 增加干物质积累, 能增强水稻抗病能力, 进而增产。本发现破解了现在水稻抗病、高产的密码。配套措施实施后, 从苗期开始补足硅素营养后, 必将带来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水稻亩产应该能达到700~800kg, 而现在平均亩产500~600kg, 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4 结论

本文的核心是发现了水稻旱育秧床土调酸的要害副作用, 即调酸后使床土有效硅降为0, 破解了水稻抗病、高产的密码, 将带来水稻种植领域的一次大变革, 将会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抑制水稻苗期青枯病、立枯病, 使其达到壮苗, 目前唯一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喷施隆垦液体硅肥。水稻缺营养 (硅素) 产生弱苗, 而用大量喷药来解决是无济于事的。苗期喷施隆垦液体硅肥作为旱育秧床土调酸的配套措施是可行的, 将使水稻单产、大幅提高, 增产15%~20%。

5 建议

建议把水稻苗期喷施隆垦液体硅肥作为旱育秧的配套技术措施, 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奕松, 何方, 黄仲青.高灿红水稻旱育秧施硅效应[J].安徽农学通报, 1998, 4 (3) :14-16.

[2]周为民.硅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23) :103-104.

[3]方展森, 关丽君, 王枫林.北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研究第1报研究概要[J].吉林农业科学, 1991, (03) :1-4.

上一篇:出口总额下一篇:行政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