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特点

2024-09-29

系统特点(共12篇)

系统特点 篇1

1 GPS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简史

20世纪50年代末, 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科学家在对其跟踪时, 发现了多普勒频移现象, 并利用该原理, 建立了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存在种种不足, 1973年开始, 美国筹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在经历了原理方案可行性验证阶段 (1978-1979) 、系统研制与实验阶段 (1979-1984) 后, 于1989年发射正式工作卫星, 最后经过工程发展与完成阶段 (1989-1994) , 在199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期间一共发射了28颗卫星, 最终使用的是21颗工作卫星与3颗备用卫星。它们被均匀地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每个轨道都有4颗卫星, 平均高度20200km, 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CNSS) 。1983年, 我国陈芳允院士及其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导航的设想, 经过分析和和初步实地试验, 证明效果良好。1986年初, 我国正式以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为名开始进行整个计划, 到年底我国相关单位就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试验方案。1989年9月5日凌晨5点, 我国科研人员以库尔勒、南宁等4个用户机进行第一次定位试验, 结果证明, 利用双星定位可实现定位、定时、简短通信三大功能, 而且比当时GPS的民用码精度高好几倍。1994年1月, 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正式命名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并列为我国“九五计划”重大项目。接下来的6年多里,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又完成地面控制中心等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建立“北斗”系统的完整体系。2007年2月3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标志着我国继美国与前苏联后, 第三个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

2 GPS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构成与技术原理

GPS系统的组成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GPS定位采用空间被动式原理, 在测站上安置GPS用户接收系统, 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接收卫星发送的信号, 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己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 用户接收后, 由计算机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 三维方向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简称“三球定位”原理。首先假定卫星的位置为已知, 准确测定A至卫星之间的距离, 那么A点一定是位于以卫星为中心、所测得距离为半径的圆球上。进一步, 又测得点A至另一卫星的距离, 则A点一定处在前后两个圆球相交的圆环上。我们还可测得与第三个卫星的距离, 就可以确定A点只能是在三个圆球相交的两个点上。根据一些地理知识, 可以很容易排除其中一个不合理的位置。当然也可以再测量A点至另一个卫星的距离, 也能精确进行定位。因此, 最少需其中4颗卫星, 一般可以把客户机的坐标位置确定下来, 当然与GPS系统一样, 接收的卫星数越多计算的用户端三维坐标越精确。

北斗卫星导航的基本原理是以2颗在轨卫星的已知坐标为圆心, 以测定的卫星至用户终端的距离为半径, 形成2个球面, 用户终端将位于这2个球面交线的圆弧上。地面中心站配有电子高程地图, 提供一个以地心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为半径的非均匀球面, 用数学方法求解用户的位置, 定位精度可达数十柰秒的同步精度, 其精度与GPS相当。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最初设计思路是由三颗卫星组成, 随着国家逐步资金的追加, 国家逐步增加卫星数量。北斗系统在2003年就已经运营。但是当时需要双向通讯, 终端要求较为复杂且昂贵, 只在国家保密性强的领域才有使用。为了普及北斗系统, 我国把客户端增加了与GPS一样的单向广播定位, 终端数量不限, 这就给大规模普及使用打开大门。我们需要做的是继续发射卫星, 高精度, 全球定位, 才能GPS抗衡。目前北斗在轨16颗卫星, 可以覆盖亚太地区, 在2012年底, 北斗已经宣布对亚太地区提供定位服务, 并公开了定位接口文件, 预计未来不久支持北斗定位的导航仪和手机会多起来。

3 GPS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性能对比

3.1 定位原理

北斗系统前期工作原理需发射信号, 失去了无线电隐蔽性, 军事上相当不利, 设备还必须包含发射机, 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现在北斗系统采用广播发射, 与GPS系统一样的隐蔽性, 只接受信号就能解算。因此北斗系统完成后不但拥有全天候, 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性能, 部分特殊用户, 用户端还能发射信号, 这是美国GPS系统没有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北斗系统用户端可以有发射信号与不发射信号的两种机型, 这样就可以增加客户量, 满足不同客户需要。

3.2 覆盖范围

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亚太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 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 2020年系统完成后将覆盖全球。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9颗左右卫星。GPS是在6个轨道设置24颗卫星。

3.3 精度对比

北斗导航系统授时精度约100ns, 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随着发射卫星的增多, 定位精度会越来越高, 我国关键定位领域不再受美国定位系统的掌控。GPS的C/A码目前精度为12m, 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三维定位精度目前精度为6m。

4 对我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一些个人思考

研发北斗卫星自主导航技术, 提高抗毁能力。据报道, LONASS和伽利略卫星都采用的是卫星自主导航技术, 无论是GPS卫星的成功实践, 还是导航卫星的未来发展, 卫星自主导航技术都是一项值得注重的新技术。因此, 我国应该尽早引起重视, 研发卫星自足导航技术, 以便实时的检测北斗卫星导航电文的完好性, 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生存能力。卫星自主导航技术, 虽是当前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但是, 基于星间链路测距的导航卫星自主导航不能修正星座整体旋转误差, 地球自转非均匀误差和极移残差, 致使导航星座难于长时间自主运行。以脉冲星辐射的X射线信号作为外部信息基准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 能够高精度的测定卫星轨道、时间和姿态参数, 不存在星座整体旋转误差累积问题。这为导航卫星的自主导航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发思路和实现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 我认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最大的优点是全新的系统, 他能够总结全球各大导航系统的特点, 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少走弯路。由于北斗系统不但有定位还有通讯功能, 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把位置信息给需要关注的人, 这具有很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比如航海运输, 渔船的海上联络, 抢险救灾等。这都是GPS系统都无法满足的。这种短信功能在民用方面会大有作为的。北斗定位系统将在2020年左右系统建设完成, 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希望大家多思考北斗系统的成长, 为我国的北斗添砖加瓦, 可开发的潜力还很多,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 全球都能用上经济实惠, 定位精度高, 保密性强的北斗导航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勇虎.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测量型天线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2]何琴, 单庆晓, 唐洪.北斗一代单向授时接收机中时延容错研究与算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

[3]江雷, 丁胜昔.兼容软件GPS接收机的车载导航系统设计[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

[4]廖炳瑜.星载双频软件GPS接收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2005.

[5]张琳.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抗干扰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系统特点 篇2

电脑系统即计算机操作系统(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它是这样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它们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和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从而在计算机与其用户之间起到接口的作用。

现有Unix、Linux、Mac、OS/

2、GUN、DOS、Windows、windows XP等数种通用常规操作系统,另外还有特殊应用的操作系统。

主要特点

早期也有其他非IBM机的操作系统,如早期苹果有以Power PC为平台的Mac系统,后改用Intel x86 CPU平台。据统计国人有超过95%的计算机使用Windows系统。每一种操作系统又根据其内核不同细分为不同系列,例如Windows的Windows 1.0,Windows 2.0,Windows 3.0,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2003,Windows vista,Windows 7,Windows 8,Windows8.1。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及特点 篇3

关键词 电力系统 负荷预测 方法 特点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负荷预测是从已知的用电需求出发,考虑政治、经济、气候等相关因素,对未来的用电需求做出的预测。负荷预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对未来需求量(功率)的预测和未来用电量(能量)的预测。电力需求量的预测决定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新增容量的大小;电能预测决定发电设备的类型(如调峰机组、基荷机组等)。

负荷预测的目的就是提供负荷发展状况及水平,同时确定各供电区、各规划年供用电量、供用电最大负荷和规划地区总的负荷发展水平,确定各规划年用电负荷构成。

1负荷预测的方法及特点

1.1单耗法

按照国家安排的产品产量、产值计划和用电单耗确定需电量。单耗法分“产品单耗法”和“产值单耗法”两种。采用“单耗法”预测负荷前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产品单耗或产值单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规律是产品单耗逐年上升,产值单耗逐年下降。单耗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对短期负荷预测效果较好。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比较笼统,很难反映现代经济、政治、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1.2趋势外推法

当电力负荷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并且无明显的季节波动,又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时间t为自变量,时序数值y为因变量,建立趋势模型y=f(t)。当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能够延伸到未来时,赋予变量t所需要的值,可以得到相应时刻的时间序列未来值。这就是趋势外推法。

1.3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是电量平均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结合弹性系数得到规划期末的总用电量。弹性系数法是从宏观上确定电力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需求的重要参数。该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于计算。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

1.4回归分析法

回归预测是根据负荷过去的历史资料,建立可以进行数学分析的数学模型。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对变量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实现对未来的负荷进行预测。回归模型有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等回归预测模型。其中,线性回归用于中期负荷预测。优点是:预测精度较高,适用于在中、短期预测使用。缺点是:①规划水平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很难详细统计;②用回归分析法只能测算出综合用电负荷的发展水平,无法测算出各供电区的负荷发展水平,也就无法进行具体的电网建设规划。

1.5时间序列法

就是根据负荷的历史资料,设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这个数学模型一方面来描述电力负荷这个随机变量变化过程的统计规律性;另一方面在该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再确立负荷预测的数学表达式,对未来的负荷进行预测。时间序列法主要有自回归AR(p)、滑动平均MA(q)和自回归与滑动平均ARMA(p,q)等。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所需历史数据少、工作量少。缺点是:没有考虑负荷变化的因素,只致力于数据的拟合,对规律性的处理不足,只适用于负荷变化比较均匀的短期预测的情况。

1.6灰色模型法

灰色预测是一种对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系统进行预测的方法。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灰色预测技术,可在数据不多的情况下找出某个时期内起作用的规律,建立负荷预测的模型。分为普通灰色系统模型和最优化灰色模型两种。

普通灰色预测模型是一种指数增长模型,当电力负荷严格按指数规律持续增长时,此法有预测精度高、所需样本数据少、计算简便、可检验等优点;缺点是对于具有波动性变化的电力负荷,其预测误差较大,不符合实际需要。而最优化灰色模型可以把有起伏的原始数据序列变换成规律性增强的成指数递增变化的序列,大大提高预测精度和灰色模型法的适用范围。灰色模型法适用于短期负荷预测。灰色预测的优点:要求负荷数据少、不考虑分布规律、不考虑变化趋势、运算方便、短期预测精度高、易于检验。缺点:一是当数据离散程度越大,即数据灰度越大,预测精度越差;二是不太适合于电力系统的长期后推若干年的预测。

1.7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也称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具有反馈性、匿名性和统计性的特点。德尔菲法的优点是:①可以加快预测速度和節约预测费用;②可以获得各种不同但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③适用于长期预测,在历史资料不足或不可预测因素较多尤为适用。缺点是:①对于分地区的负荷预测则可能不可靠;②专家的意见有时可能不完整或不切实际。

2结束语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实时控制、运行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前提,是一个电网调度部门和规划部门所必须具有的基本信息。提高负荷预测技术水平,有利于计划用电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和机组检修计划,有利于节煤、节油和降低发电成本,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电源建设规划,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负荷预测已成为实现电力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解析网络舆论系统的特点 篇4

一、网络舆论系统的相关情况

“网络舆论”是“公众舆论”的衍生词, 是“公众舆论”在网络世界的表现形式。随着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 “网络舆论”这一概念也被重视起来。2003年, “网络舆论”一词正式被提出并使用, 相关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 因此2003年是学界公认的“网络舆论”元年。

关于网络舆论的概念很多,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是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公众关于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相对于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传播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信息发布及时性、受众讨论自发性、观点多元性和舆论集散性等特点, 这使得网络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有效、便捷场域。网络舆论是舆论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来表达, 是公众诉求与意见在互联网中的全方位映射与多角度重组。因此网络舆论在舆论力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了解并合理地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当前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系统:首先,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 每一个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主要包括八个要素, 即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其中前七个, 构成了舆论的必要要素。网络的要素对网络舆论同样适用。这八个要素互相作用, 互相联系。其次, 系统的各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之间的简单总和。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通过对客体——公共事务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个人意见, 最终形成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又可以催生一定的行为, 对事态发展产生影响。只有舆论的几大要素共同协作才能发挥推动事态发展的效果。最后, 系统内的要素都有各自的作用, 同时系统还受外部环境的作用, 这个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 同时保持系统的平衡稳定。网络舆论不仅受到来自舆论主体、客体、舆论自身、数量等要素的影响, 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如政治、经济、生态等。正是在这样一个内外互动的、开放的环境中, 网络舆论最终稳定, 促进事态往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舆论系统的特征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网络舆论是一个系统, 即网络舆论系统。它具备系统的特征, 同时也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征。

(一) 网络舆论系统的动态性

信息是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 也是舆论的衍生体。传统舆论系统受到信息发布机制的影响, 信息发布较为缓慢, 舆论形成及演变过程变化较为缓慢。相对于传统舆论场来说, 网络舆论系统的动态性更为明显。因为网络进入的便捷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网络信息场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 甚至是瞬息万变的过程, 网络舆论也随着信息流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网络信息中也就衍生了变化的网络舆论。2013年12月2日上午一条题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新闻在不少网络媒体平台上疯传, 网络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了这位“碰瓷”的中国大妈。然而到下午事情却峰回路转, 目击者以及监控证实, 是外国人无证驾驶, 撞倒大妈。此时网络舆论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网络信息瞬息变化, 随着信息逐渐明确, 真相也公布于众, 在变化中的信息基础上形成了变化的、动态的舆论。

同时, 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手机终端的盛行, 使得网民跟进信息的途径更为便捷。“导火索”——网络信息发布之后, 网民马上开始在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以及各种聊天工具上最快地参与讨论, 传达诉求意见, 网络舆论的形成也就更为迅速。虽然从时间纬度上来看, 舆论形成的流程依然是这样一个过程:从事件发生, 个人意见形成, 到舆论形成, 再到一定的行为发生。但是这个过程是开放的, 新鲜的信息被补充, 外部环境也在对舆论的形成产生着影响。网络舆论的发生和演变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 其动态性更为突出。

(二) 网络舆论系统的复杂多样性

互联网赋予了每个网民看似平等的话语权。“发布权”从少数的传统媒体以及精英手里分化到了每个人手里。从事件的发生到个人意见的形成再到舆论的形成就要经历一个更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造成网络舆论系统中“意见领袖”缺失和泛滥。

网络的“分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能力。在网络语境下, 很难找到可以振臂一呼具有绝对权威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缺失意味着, 舆论的台风缺少了中心, 直接结果就是意见的嘈杂。同时, 网民来自不同地域, 不同年龄, 不同环境, 个人层次也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舆论往往是良莠不齐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 对于一些并不是很明确的信息来说, 网络舆论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正确地表达出来, 而是充斥着各种意见, 形成不同“派别”的舆论。

同时, 网络的“分权”也带来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草根的崛起。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场当属新浪微博。根据新浪微博2014年3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微博月活跃数为1.29亿, 日活跃为6140万用户。经济界、文艺界、传媒界名人纷纷转向微博, 粉丝量超过1000的新浪微博用户已经不计其数。根据新浪微博2014年3月16日的“风云榜”排名显示, 第2000名的粉丝量为2006094位, 俨然一个个媒体。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媒体、政务部门开通了微博, 希望能在网络舆论场中分一杯羹。这也就造成了意见领袖的泛滥, 从而导致舆论系统的复杂及舆论引导效果的下降。

(三) 网络舆论系统的倾向极化性

美国哲学家凯特·桑斯坦在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 网络上的群体内传播容易造成舆论的极端化, 也就是“群体极化”。所谓的“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终形成极端的观点”。也就是说, 如果在舆论形成的开始阶段, 如果有偏激片面的意见表现出来, 并得到广泛宣传, 很有可能舆论朝偏激的方向发展。

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认为, 在群体中个人容易失去独立的思路, 容易变为“统一人”, “群体只知道简单和偏激的感情”。他指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 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 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经被群体所同化。”尽管勒庞的观点有点偏激, 却很真实地反映了群体的自发性与无序性。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于网络中。在网络环境中, 存在巨大差异的网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匿名性的群体。匿名状态更是强化了群体的无序。从个人意见到舆论形成, 从无序走向有序, 由于匿名状态、相关法律和问责机制的缺失, 从而加速了公众意见以及行为沉默的螺旋的形成, 形成的舆论是不同群体对各自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反映, 这样的舆论带有很强的私利性, 造成网络环境中意见的片面性, 网络舆论系统的极端化。2012年3月23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杀医案”, 之后的调查显示, 竟有六成网友看到此新闻后表示“高兴”。这种极端化的情绪发泄正是匿名状态下网络舆论极化的结果。

(四) 网络舆论系统的自稳性

网络舆论系统具有自我修正的功能, 通过自身内部的修正, 最终达到系统的稳定。而且自稳性是网络舆论系统其他特点的最终归宿。

上文提到, 网络舆论场域是一个开放的场域, 网络舆论系统也存在复杂多变性, 网络可以通过自我的调节实现自组织和自稳定。学者杜俊伟认为, “舆论系统的自组自稳, 是指舆论在其自身运行的过程中, 随着信息被持续不断地呈现给公众, 公众对舆论对象的认识和意见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 由最初可能的偏狭、扭曲甚至错误的状态, 逐步地纠正到认识相对全面、意见相对理性的稳定状态”。因此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暂的非理性意见阶段, 但只要不终止这个过程, 舆论系统最终会走到理性合理的渠道上。

应该注意的是, 信息输入是舆论系统运作的前提, 网络舆论系统自稳性的前提是源源不断的正确信息输入, 只有在足够的正确信息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稳定正确的舆论。

三、结语

信息的不断输入是舆论形成的关键环节, 只有保障信息发布系统的畅通, 才能确保舆论系统的正常健康运行。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顺应这一特征, 建立及时公开的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的模糊只会加速谣言的流行和片面舆论的蔓延。

预防过度干预舆论。根据网络舆论信息系统的自稳性特征, 即使在舆论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波动和非理性因素, 但是随着事态发展, 通过舆论系统的自我调整, 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形成真正代表民意的舆论。不能因为一时的非理性而对舆论系统进行过度的干预, 甚至切断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引导的目的是调控舆论, 而不是消灭舆论, 媒体应该理性地对待舆论系统的波动。避免对网民的说教, 而是通过合理的发布信息和评论来引导舆论系统的有序运行。

网络舆论系统比传统舆论系统更为复杂, 其动态性、复杂多样性、倾向极化性、自稳性等特点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提出了新要求。在媒体实际操作中, 应对网络舆论系统的规律特点进行尊重和正确运用。只有正确掌握了网络舆论系统的特点, 并合理舆论, 才能正确监控舆论导向, 进而引导舆论朝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科联基金项目“重大事件中舆论引导效果研究” (项目编号2014lslktziwx-03) 的阶段成果]

摘要:舆论作为民意的直接反映, 一直是政府媒体等关注的重点。网络的兴起发展, 使得舆论更为复杂多变。网络舆论不仅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对于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系统, 研究其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三方面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系统的特点, 以此促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新框架的形成。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系统,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雷跃捷, 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4]凯特·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卫明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戴光年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价格监测预警系统的特点 篇5

监测点填报完数据后,监测模块自动采集监测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如价格出现异动,预警系统将按照预先设置的预警规则进行实时预警。

●价格指标分级

实现对监测指标的精细化管理,对监测的价格指标进行分级,统计时可以按不同价格指标分开统计,也可以汇总统计。

●数据充分共享

采用数据大集中模式,所有数据集中在价格监测中心,省、市、县(区)、监测点通过授权,都可以查询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自由对比

实现数据自由对比,如:跨监测制度自定区域自定时段、自定价格等。

●智能绩效考核

实现自动计分考核,对数据任务上报的厦时准确性、信息报送情况和数据报送情况、信息采用情况,自动计算考核汇总。

●监测实时调整

领导思维创新的特点与支持系统 篇6

【关键词】领导思维创新 特点 支持系统 着力点

【作者简介】王心起,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一、领导思维创新的特点

领导思维创新不仅具有一般思维创新的性质,更具有基于其特殊实践的特殊性质。领导实践活动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技术活动的最主要之点就在于,它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系统性。领导思维创新的特点就是由领导实践这一根本特性决定的。把一般思维创新的规律与领导实践活动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我们发现领导思维创新具有以下三类特点:

(一)视域结构上的特点

这类特点是领导思维创新的根本特点,它们直接来源于领导实践本身的特殊性。它包括:

1. 整体性。领导者的思维必须反映领导活动的对象——全局与整体,思维创新更要从这个角度来规定。领导思维创新无论从利害的评估和方案的选择上,都不是零敲碎打和只顾眼前,而是必须从整体上、战略上、全局上和长远性上考虑问题,这是领导思维创新的最根本的一条。

2. 预见性。预见性是领导思维创新的整体性在时间上的展开。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只是领导活动对象的过去时,把将来的情况加进去才是领导活动对象的全部“整体”,而这就需要领导者能够通过对过去、现在情况的认识与合乎逻辑的思维推理,把握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3. 系统性。系统性是领导思维创新整体性在结构层次上的展开。领导活动的整体性本身是有结构的,它在空间上有组成部分、子系统、要素,在时间上又有此时彼时,那么领导者的思维也一定要反映领导活动的这一特点,在思维创新中不但有中心意向和目的,还要有配套体系,“以数计襄一计”,而不是单打一。

一个领导者的思维在视域结构上是否能充分体现以上三个特点,决定了其思维创新水平的高低。

(二)时空形态上的特点

这类特点是领导思维在时空运作层面显示出来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超常性。在思维路径上不同于线性逻辑思维,而取发散、跳跃式的形态,打破常规,不受可见的、现有的、常态条件的限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把动态、可变、能动性等因素更多地考虑进来,敢于出奇想、奇招,创造性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2. 开放性。这是指在领导思维的时空维度上,不能只局限于一域、内部或一时,而要着眼于全域、全方位、全时段,把所有的思想资源和要素都纳入参考系,使领导思维在创新的时候能左右逢源,“办法总比困难多”,高效能地解决科学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3. 群智性。这是指领导思维创新不能靠单打独斗,而是必须吸收群体、群众、专家的智慧,在领导活动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共同实现创新。

时空形态上的这三个特点,是领导思维创新在方式上的特殊样貌,它们启示、引导领导者从模仿到创造、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追求和学会思维创新。

(三)运作方法上的特点

运作方法上的特点主要概括领导思维创新的方法论,提示领导者从思维科学本身的路径中如何做到思维创新。这里也有三个特点:

1. 继承性。很显然是,这是指领导者必须学习、继承一切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成果,以“继承”这种成本最小的方式获得人类创造的一切思维成果,使其在领导的思维创新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一切鄙视和盲目排斥传统的作法都是领导思维创新的大敌。

2. 拓展性。拓展性是自然界的一大特性,也是人的思维的一大特性,更是领导思维创新应当具备的一个特性。但领导者能不能有意识地拓展自己思维的视野、方法、结构,还在于每位领导者是否自觉地把握了它。创造学中所提出的关于一个思考对象“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等等,就是指导人们自觉拓展思维的具体方法,在领导的思维创新中都是可以借鉴的。

3. 反思性。反思是对思维本身的思考与批判,要害是经常不断地拷问思维的前提自身是不是合理。曾经合理的,现在未必仍然合理,现在合理的,未必永远合理。往往是我们的思维前提出了问题而自己又意识不到,使思维无法实现突破。1991年针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邓小平对我国建国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的反思,它颠覆了传统的观念,对我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以上三类特征中,第一类特征是根本性的,是其他两类特征的基础,后两类特征是其在方式和方法上的展开。

二、领导思维创新的支持系统

领导思维创新与个体思维创新及单一的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必须有一个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是使领导创新成为经常的、一贯的、持久的,而不是偶然的、时有时无的、可为可不为的事情。当然,这个支持系统应该是坚实有力的。

这里所说的“支持系统”,并不是在领导组织构架之外再另立一个独立的体系,而是对现有的领导系统以创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和调整,为其注入一种强烈的创新活力,它隐形于领导体系之内,使其体现出一种创新的精神和文化。

(一)内在动力系统

这是领导者思维创新的内驱力系统,主要由抱负水平、价值取向和敢为特征三个方面构成。抱负水平是一个人立志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程度。一个领导者有无远大的志向,对其能否创新和创新的持久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人们采取行动的方向和动力强弱。有着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领导者,其思维创新的动力不会枯竭;而只为权力、享受而奋斗的人,在获得一定地位和名利的情况下就会止步不前。

敢为特征是一个人把思想转变为行动的意志表现。意志力弱者,可能敏于思而怯于行;意志力强者,往往会慎于思而果于行。思维创新及其实现是需要勇气的,不敢想、不敢干,或者敢想而不敢干的领导者,都无法使创新变为现实。

抱负水平、价值取向和敢为特征三者相互影响,价值取向是核心,规定了思维创新的方向;抱负水平是个人自我实现愿望的强烈程度,决定着思维创新的高度;敢为特征是行动基础,为前两者的实现提供了意志保证,决定着思维创新的深度与长度。

(二)内在保证系统

这是领导者实现思维创新的才能条件,主要包括领导者的综合领导能力、知识经验储备、人格魅力、思维方式、心理耐挫力、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等。

领导思维创新仅仅具备了强大的动力,还只是有了主观上的愿望条件,要实现它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才干,否则愿望永远只是遥不可及的画饼而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都是既具有为国家民族复兴奋斗一生的远大抱负,又具备超人的治世之才,最终实现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三)外部支持系统

这是指领导思维创新的的外部环境,包括软件与硬件两个部分。

软件系统主要有支持创新的政策、制度(包括对领导思维创新的评价制度)和文化,上级领导对创新的积极态度,相关的信息资源以及必要的沟通等,这些既是领导思维创新的产物,又是领导思维创新的得力工具。

硬件系统如人才、资金、设备、机构等,这是创新思维的物质条件。

三、领导思维创新的着力点

领导思维创新的整个支持体系中所涉及的每一个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思维创新的过程与结果。如何从这诸多的因素中抓住关键的环节,是领导者思维创新能力提升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因为每一位领导者自身的素质状况、所处环境等不尽相同,其着力点也应该有所区别。但从一般意义上讲,领导者应该在增强自身内在创新动力的基础上,着力于外部软件系统与自身民主作风的建设。其原因是一些领导者思维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忽视制度文化这些软件方面的建设,还有的领导者缺乏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这些都成为妨害思维创新的关键因素。

(一)克服内在动力不足的倾向

内在动力不足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甘于平庸,无所作为,认为创新有风险,弄不好会掉乌纱帽,还是稳当点好。这些干部并不是不具备思维创新的潜力,而是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在自己任内不能为老百姓谋利、为国家作贡献,使领导岗位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也使其所领导的地区、单位错失了发展机遇。

内在动力不足的另一个极端表现是,一些领导者虽然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和“敢为”精神,但是其价值取向却存在严重偏失。这些领导者确实想干大事、想引起轰动甚至震动,然而其动机往往不那么纯正。

增强创新内在动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使命感、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树立和宣传典型等,使广大领导干部把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抓住外部软件系统建设这个根本

前面提到,“支持系统”并不是在领导组织构架之外再另立一个独立的体系,而是对现有的领导系统以创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和调整,为其注入一种强烈的创新活力。现在的问题不在于缺少制度,而是不少制度并不支持甚至是扼杀创新的。一些形式主义,违背规律的检查制度、评估制度,一刀切的管理措施等,都大面积地限制了群体成员的思维创新。

(三)真心实意地发扬民主

整个领导实践史和领导科学的研究都证明,领导者再聪明、智商再高,相对于他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而言,其智慧都是不够用的,必须有外来智慧的参与。而领导者有没有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就成为能否获得外来智慧的关键。现在的问题往往不在于民主的程序和制度是否具备,而在于领导者是否真心实意地接受和执行民主制度。如果内心深处对民主就是排斥的,那么制度与程序很可能成为摆设,成为“走过场”。只有自觉地、心甘情愿地实行民主,他才可以制定出鼓励民主的制度,并且使这些民主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发挥它反映民意、集中民力、汇聚民智的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民主作风是动力系统、硬件系统等无法替代的。

排烟冷却塔系统设计特点 篇7

在国内, 华能北京热电厂机组湿法脱硫改造工程为排放4×830 t/h锅炉脱硫后的净烟气, 采用“烟塔合一”技术, 目前已投产运行。

黑龙江省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5年开展了对冷却塔排烟技术专题研究工作, 与国外公司进行技术咨询和交流, 在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2×300 MW新建工程、国电哈尔滨平南热电厂新建工程应用“烟塔合一”, 这两项工程已完成环境评价并通过审批。目前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2×300 MW新建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 预计2009年底投入运行。

现将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2×300 MW新建工程 (以下简称哈一热) 采用“烟塔合一”技术前期工作及系统设计介绍如下。

1 工程概况

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2×300 MW新建工程厂址位于哈尔滨市群力新区。电厂一期装机容量为2×300 MW的供热机组, 规划容量为4×300 MW。该工程设计煤种为低硫烟煤, 设有湿法脱硫装置。由于该项目的厂址在机场的限高区域内, 烟囱高度限制为119 m。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 采用冷却塔排放烟气 (即烟塔合一) 有利于烟气的抬升和污染物扩散。

2 系统设计

2.1 工艺流程及特点

该工程烟气脱硫采用石灰石湿法脱硫技术, 脱硫后的净烟气达到烟气饱和温度 (一般为45~65 ℃) 。为增加脱硫后烟气抬升高度, 利用冷却塔巨大热量对脱硫后湿烟气进行抬升, 烟气从冷却塔排放, 即烟塔合一。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烟塔合一技术优缺点:

a.烟气通过冷却塔, 与塔中的水汽混合后排放, 节省了烟气再热装置及其相应烟道的投资和维护费用, 避免了因烟气再热装置漏风导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增加。

b. 冷却塔气流的提升力把净化处理烟气中残留的空气有害物排入大气。尽管气流温度低, 但是体积流量较大, 在多数天气情况下都能够达到同等烟气从烟囱排出的提升高度。

c.原则上没有必要再设烟囱, 节省了烟囱的费用。

d.在气流刚离开冷却塔时, 会出现强烈的空气有害物, 如二氧化硫和氧化氮, 与气流中水蒸气的反应提前形成酸, 在筒壁上形成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塔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循环水水质, 须采取防护措施。

e. 由于热烟气的作用, 增加了冷却塔湿空气的浮力, 增大了冷却塔的抽力。同时, 烟道布置于冷却塔内, 占据了部分冷却塔面积, 增大冷却塔的阻力, 降低了冷却塔的冷却效果, 两者作用相抵。综合考虑其影响, 大型冷却塔基本不会对冷却效果产生影响。

2.2 运行方式

根据供水系统优化结论:冷却倍率夏季m1=55, 冬季m2=33, 机组循环冷却水量见表1。

运行方式如下:

a.非采暖期:2台机组烟气及循环水分别进入2座排烟冷却塔, 即1号机组的烟气及循环水进入1号冷却塔, 机、炉、塔一一对应, 运行3~4台循环水泵。

b.采暖期:冬季根据气温及热负荷情况, 2台机组烟气及循环水共同进入1座排烟冷却塔, 运行 2~3台循环水泵 (低速) 。

2.3 排烟冷却塔布置

为了提高冷却塔内烟气抬升高度和扩散效果, 排烟冷却塔布置尽可能靠近脱硫塔。该工程排烟冷却塔布置在锅炉房后面, 靠近脱硫塔, 处于厂区的下风向。

此种布置有如下优点:

a.烟道较短, 烟气温降小, 进入冷却塔烟气的温度高;增加冷却塔的外排热量, 提高冷却塔的通风量和出塔速度。

b.烟道流畅, 可降低引风机风压和电耗。

c.烟道长度较短, 可降低工程投资。

d.冬季运行灵活, 保证烟气有足够的抬升蒸汽。

2.4 确定排烟冷却塔容量

“烟塔合一”技术的核心, 要求冷却塔在保证正常汽轮机循环冷却水冷却的情况下, 使排入的脱硫净烟气达到环保要求, 再进行排放。

该工程供水系统采用带自然通风排烟冷却塔的二次循环供水系统。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较高的冷却塔具有较好的烟气抬升效果, 冷却塔限高105 m;该地区类似工程优化后, 冷却塔P=10%日平均气象条件下出塔水温, 冷却倍率夏季m1=55, 冬季m2=33。结合排烟冷却塔的设计特点, 初步拟定3个塔型, 其几何尺寸见表2。

根据这3个塔型进行相应的热力计算, 计算其出塔水温、出塔气流速度、出塔汽温, 由环境评价来计算其烟气的抬升高度, 确定满足环保要求的塔型, 结合供水系统优化的结果, 最终确定排烟冷却塔的容量。

根据环境评价要求, 如果排烟冷却塔出口气流速度达到3.3~3.5 m/s, 出塔汽温在35 ℃左右, 一般其烟气的抬升高度可达到环保要求。

上述热力计算结果表明:在全年大多数时间内, 冷却塔排烟均可满足环保要求。

3 烟道的设计

玻璃钢 (FRP) 烟道具有自重轻、抗腐蚀、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耐温极限为80 ℃, 烟道的支撑仅需在脱硫塔、冷却塔塔壁和塔中心竖井处设置。

脱硫塔净烟气出口标高为24.67 m, 脱硫塔出口设第一支撑点, 并接口ϕ5 100玻璃钢烟道, 以相同标高进入排烟冷却塔。在排烟冷却塔壁外设第二支撑点, 然后进入排烟冷却塔中心并设第三支撑点。

烟气通过烟道直接排放至冷却塔内, 与冷却塔中的水蒸气混合后, 通过冷却塔出口排入大气。

4 排烟冷却塔的大气评价及预测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2×300 MW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污染物源强相同, 对烟塔排放和烟囱排放的污染物浓度预测进行比较, 比较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 烟塔排放方式下污染物年平均预测值小于烟囱排放方式。烟塔排放最大年均浓度:210 m和105 m烟囱排放最大浓度分别占73%和17%。说明一般情况下, 烟塔排放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评”分析结论, 通过污染物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全厂对周围地区SO2、NOX、PM10地面浓度的影响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96) 中二级标准要求。确定排烟冷却塔的淋水面积为3 850 m2。

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哈一热工程采用“烟塔合一”排放烟气, 在项目进行中, 遇到了技术、经济及评价标准等难题, 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具体如下:

a. 国内排烟冷却塔设计标准及计算方法研究。

b. 供热机组应用“烟塔合一”在低热负荷时的排烟效果。

对于寒冷地区, 尤其哈尔滨, 供热机组采用冷却塔排烟, 冷却塔在低热负荷时烟气的抬升高度能否满足环保要求?这是设计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 国外公司目前尚无运行业绩可参考, 但德国GEA公司专家通过计算分析认为, 为保证脱硫后净烟气正常排放和抬升扩散, 冷却塔循环水量不能小于设计值的50%或者热负荷不能低于设计值的30%。此外, GEA专家同意我国设计人员的观点, 即冬季混合气体温度与环境气温温差越大, 对烟气抬升越有利。

c. 供热机组应用“烟塔合一”的防冻措施。该工程排烟冷却塔尚未运行, 冷却塔防冻措施的可行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d. 排烟冷却塔环境评价方法的探讨。国内排烟冷却塔环境评价方法均采用了德国标准, 即德国在评价抬升效果时, 选取全年平均气温 (大约12℃) 进行计算, 此时只要满足环保要求即可。但这个标准同我国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 尤其是严寒地区, 供热期为5个月, 在此期间如何评价其抬升效果,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国家标准, 满足工程应用需求。

e. 防腐涂料国产化的应用研究。

f. “烟塔合一”在横流式冷却塔的应用。

6 结论

浅议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 篇8

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可以通过独立的外部审计 (即独立执业的信息系统审计师) 、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审部门的成员) 和作为财务审计的支撑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IT审计机构, 财务审计小组的IT控制专家) 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审计目标

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有四个目标:资产安全性、系统有效性、系统效率性和数据完整性。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可以评价企业目前的IT治理情况, 企业IT长期、短期战略能否满足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评价和监控系统开发和实施是否符合规范、合同、需求;评价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与合同相符;评价主要数据中心, 网络通讯设施的结构设计、财务系统与非财务系统是否建立并实施了足够的业务流程控制与安全控制;评价企业门户系统是否为企业带来足够的信誉;支持其他审计人员工作, 为财务审计人员与经营审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IT咨询服务;指导组织推广实施IT控制自评程序, 随时进行自我诊断。

由于现代企业的业务流程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 因此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格外重要, 加之近年来企业内部控制弱点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越发频繁, 针对企业内控进行定期审查和专项审查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法规遵循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各个国家有关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也在陆续出台。信息系统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首先要确定信息系统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使组织的行为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约束, 这是组织避免诉讼风险的最重要的方面。例如, 各国的银行业都有针对银行数据保护的立法, 如果由于数据备份恢复程序不完备, 而造成服务中断, 将面临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一些国家由于对信息系统及相关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加, 正在着手建立对信息系统审计进行立法。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有:对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法律要求、对信息系统审计组织的要求、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相关实体的责任, 以及财务、业务及信息系统审计职能间的相互关系等。

信息系统审计师应当建议或者验证管理层是否根据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 制定了组织中适用的隐私保护策略, 来保护个人数据的隐私及跨国界的数据流动。

组织各级管理层都应当了解与组织的业务目标、业务计划相关的外部法律法规, 也要了解与组织的信息服务部门、信息服务功能、信息服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两方面法规尤为重要。一是规范审计或信息系统审计活动的法律规则;二是与审计委托人的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及财务报告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后者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方面都很重要, 组织中任何违反法律法规的事项都将对组织的业务运营有负面影响, 甚至可能带来灾难。

2002年, 美国国会发表了SOX法案 (Sarbanes-Oxley Act:2002, 《萨班斯——奥克斯法案》) , 该法案涉及了美国证券市场治理的各个方面, 明确了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 以确保上市公司遵守证券法律, 以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等。SOX的出台使COSO控制框架成为目前最主流的内部控制标准。COSO中包括了对IT控制的明确要求, ISACA也及时推出了针对SOX与COSO相对照的COBIT控制框架, 成为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师进行SOX符合性审计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 根据Ernst&Young的调查报告, SOX法案404条款专案实施团队的专业构成中, 有66%左右的成员具备信息系统审计经验。

三、审计内容

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包括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一般控制就是和具体的业务关系比较弱的控制, 具体的一般控制内容如用户密码控制、操作环境控制、职责分离、变更控制、开发控制、文档控制、数据质量、信息安全等。

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应用控制是和业务逻辑密切相关的, 一般控制和业务逻辑无关或关系不大。以银行业为例, 如果审计某信贷管理系统, 信息系统审计师会重点审计信贷审批流程、客户评级体系、贷款5级分类、利率管理、收费管理等等这些控制。例如信贷审批流程里的重点在于审计系统对贷前调查、资料完整性、信用额度管理、贷款权限分配等方面有无控制, 以及控制是否起作用。如果存在系统控制, 则认为风险较小,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可减小抽样样本量, 否则增加样本量。

应用控制审计的审计发现不仅仅是系统设计开发方面的缺陷, 更重要的发现与防止舞弊行为。从审计的内容来看, 应用控制检查与单位的日常业务处理关系更密切, 审计发现也和财务报表等有更直接的关系, 信息系统审计活动的增值性更加明显,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系统审计报告。否则很多企业管理层对一般控制的检查结果将信将疑, 他们认为一直都是这样, 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四、审计过程

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搜集和评估证据, 以合理保证实现信息系统和相关资源充分保护资产、维持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提供相关和可靠的信息、有效实现组织机构目标、有效使用资源、有效内部控制等。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过程分为四步:

(一) 获取企业IT控制和风险信息

审计目的:为了使审计师能够熟悉审计目标所涉及的任务, 并且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如何确认他们已经实施了有效的IT控制, 包括识别出已实施的任务和规定的控制程序相关的人员、过程和地点。

审计程序:首先,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研, 并将控制目标下的相关活动用文档记录下来, 对管理层声明已实施的控制措施与程序进行识别, 以确认其存在性。其次, 与相关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访谈, 以理解业务需求特点和相关的风险、组织结构、角色和职务、政策和程序、法律和法规、已有的控制措施、管理报告 (状态、性能、行动项目) 。最后, 以书面文档记录与控制过程相关的IT资源, 特别是那些受到被审计的IT过程影响的IT资源。确认理解了待审核的IT过程, 该IT过程的关键性能指标KPI、实际的控制情况等。

(二) 评价现有控制的适宜性

审计目的:评估企业当前已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达到控制目的的程度, 主要是决定测试什么、是否测试、如何测试。

审计程序:通过对比已确定的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 控制方法的关键成功要素CSF和利用渗及时的职业判断来评价待审计过程应用的控制措施的适宜性:存在文档化的过程、存在适宜的输出、职责和责任是明确的有效地、在必要时, 存在补偿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的程度作出结论。

通过评估现有的控制程序, 以确认此程序是否提供了有效的控制。评估时要利用公认的审计准则、行业标准和必要的审计职业判断。同时, 一个有效的控制结构应当在任务已经被执行, 控制目标已经达到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节省人力、财力与物力。

(三) 符合性测试

审计目的:对组织符合规定的控制程序的程度进行分析, 把实际的的控制程序及补偿性控制措施与规定的程序进行对比, 并进行文档检查、访谈相关人员, 以判断控制是否被正确地、持续地实施。

审计程序:首先, 通过测试规定的控制是否按规定、一致地、持续地起作用。得到所选控制项目和阶段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其次, 使用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来保证待审核的项目和阶段一直遵守相关控制程序的要求。最后, 对过程或结果的充分性进行有限的审核。为了证明IT过程是充分的, 确定需要进行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其他需要进行的工作。一般只对被证明有效的控制程序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四) 进行实质性测试

审计目的:进行必要的数据测试, 就给定的业务目标是否达到, 为管理层提供最终的保证。证明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审计判断。

审计流程:通过分析技术和/或可靠的信息来源, 证明控制目标的风险不存在。或者证实控制目标没有被实现时所带来的风险。信息系统审计师要创造性地寻找和提出通常被认为是敏感的机密信息, 书面记录下控制弱点及其引起的威胁和漏洞;识别并记录实际的影响和潜在的影响, 例如利用因果分析法;提供比较信息等。例如, 通过基准比较的方法, 给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提出控制弱点和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海林.IT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会计研究, 2008 (11) .

[2]周梅.IS审计过程在COBIT过程中的实现[J].财会通讯, 2011 (13) .

地热采暖系统特点及管材选择 篇9

关键词:地热,采暖,特点,管材

1 地面辐射供暖的优点

1.1 舒适、保健

地面辐射供暖是最舒适的供暖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 通常人们感觉适宜的脚部温度为24℃, 头部温度为20℃。用地面辐射供暖时, 室内地表温度均匀, 室温由下而上逐渐递减, 给人以脚温头凉的良好感觉, 与人体的生理需求最接近,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1.2 卫生, 益于健康

不易造成污浊空气对流, 室内空气洁净由于上海地区传统的采暖方式为空调采暖, 而空调机会使空气的对流速度加快, 室内灰尘大量漂移, 细菌易被吸入人体, 且空调机有一定的噪音, 易引起室内空气干燥等缺点, 所以, 地面辐射采暖以其无噪音、无污染、不干燥、不闷热节能而被称为“绿色采暖”。

1.3 高效节能

辐射供暖方式较对流供暖方式热效率高热量集中在人体受益的高度内;传送过程中热量损失小;低温地面辐射供暖可实行分户分室控制, 用户可根据情况进行调控, 有效节约能源。并且在采用传统的空调或散热器取暖时, 室内天花板处温度高, 地面温度低, 其温差约有10℃左右, 这样就把相当一部分的热量浪费在无人活动的房间上半部分, 而采用地面采暖时,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4 节约空间、美化居室

地面辐射采暖采用地下埋管的方式, 室内取消了暖气片及其支管, 增加了房间的使用面积, 便于装修和家居布置。

1.5 热稳定性好

地面供暖地面层及混凝土层蓄热量大, 热稳定性好, 在间歇供暖的条件下, 室内温度不会有明显波动。

1.6 使用寿命长

低温地面供暖中塑料管材埋入地下, 不结垢、不腐蚀, 无人为破坏, 使用寿命与建筑物同步。较对流供热节约维护和更换费用。

但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在材料选用、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弊端日益显露, 尤其材料的选用很关键, 对于地暖的应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 地热管材选用

地热施工最大的特点是地热管埋于地板下, 一旦管材老化或破裂, 处理起来相当麻烦而且造成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地热管的质量问题将是关键。

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地热管材有交联铝塑复合管XPAP、交联聚乙烯管PE-X、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P-R和聚丁烯管PB四种, 这些管材各有优缺点:

XPAP:耐压能力强, 耐高温, 不透氧, 易弯曲, 不反弹;但是不能二次熔焊, 故一般采用机械卡式连接, 此种接头在热胀冷却时易产生拉拔作用, 容易引起泄露。铝塑复合管由五层材料构成, 其结构为铝板与聚乙烯复合而成, 两种材质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 若长期冷热交替变化, 易造成两种材质相互脱落, 管道强度和导热性下降。另外其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 温度变化也会造成混凝土层的开裂, 价格较高。

聚丁烯PB是一种高分子惰性聚合物, 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耐蠕变性能和力学性能优越, 在几种管材中最柔软, 可以热熔连接。在同样条件下, 相同的壁厚系列的管材中, 该品种的使用安全性最高, 适用于高标准要求的建筑热水及采暖系统, 但原料价格最高, 是其它品种的一倍以上, 而且PB管的导热系数比较低, 影响传热效率, 当前国内应用较少。

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耐高温性能好、力学能力好和连接性能优越, 但低温性能较差, 管壁较厚, 弯曲施工困难, 同时其抗蠕变性能也较差, 不宜做地板采暖的管材。

交联聚乙烯管PE-X目前在地板采暖系统中应用较高, 合格的PE-X具有力学性能好、耐高温和低温性能好等优点, 价格相对其它品种便宜。但是, PE-X管材没有热塑性能, 不能热熔焊接的方法连接和修复, 如果加热管损坏, 应整支管路更换, 不宜采用连接件修补。

目前常用于地暖铺装的管材为PE-X和PE-RT, 由于PE-X管在生产中的交联工艺较难控制, 产品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一般小型企业质量问题较多。而PE-RT由于其性能优越, 近年来在地暖领域的占有率快速增长。

PE-RT所特有的乙烯主链和辛烯短支链结构, 使之具有乙烯的优越的韧性、耐低温、耐冲击、和长期耐水压性和辛烯的热蠕变性能。PE-RT是目前唯一不需要交联, 便能在高温高压下呈现优异的长期静液压性能的塑料管材。而且可采用热熔连接方式连接, 遭到意外损坏也可以用管件热熔连接修复, 连接处无活接头, 可大大提高连接质量, 减少质量事故。

经比较分析, 在当今材料市场鱼目混珠的情况下, 材料的选择对地暖的发展很重要, 用户应考虑长远发展及经济分析, 选择合适的管材应用。保证地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需求特点分析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互联网,系统分析,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潮流也席卷全球。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电子商务应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投入成本, 而且与此同时也为企业拓展了网络市场, 增强企业的网络市场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中, 各企业可以通过组建企业内联网和局域网, 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 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互连接, 这样可以使企业可以进行跨地区的信息收集和及时占领当地范围内的市场, 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交易, 这不仅极大的方便了及时商务信息的共享, 而且方便了企业与全球范围内客户的沟通和洽谈, 极大的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以及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等。企业陆续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也对企业传统的贸易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 改变了传统的市场贸易体系结构。使传统的贸易方式向新型的网络市场贸易结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结构也就是企业生产产品, 并将产品提供给各省各市的一级、二级代理商, 最后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然而在电子商务应用时代,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使得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逐渐减少萎缩, 改变了传统供应链结构, 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减少了企业商品交易过程中所投入成本。

1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在社会实践中, 所谓的信息系统, 首先它是一个系统软件, 所谓系统软件也就是一个由人为控制的能够对及时的商务信息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计算机软件, 而且它还具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功能。其次它也是一个信息系统, 主要是具有收集信息等功能。

1.1 企业对外的接口界面大大扩展

伴随着电话、计算机网络和手机WAP网络的普及和使用, 标志着电子商务应用日益成熟,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传统的信息系统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只能够给计算机终端操作者使用, 而不能普及, 但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打破的传统信息系统的格局, 操作简单, 更容易让广大客户接受。而且极大的方便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行。

1.2 提高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生产和销售等, 而且任然还包括企业的财务、库存以及对客户的管理等。例如, 企业对客户的管理, 在实际环境下, 企业可以通过组建和雇用呼叫中心, 来帮助企业对客户的管理, 客户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决定作用, 如果企业没有客户资源, 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企业通过组建现代化的呼叫中心, 可以极大的方便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 客户可以通过呼叫中心了解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电子商务企业也可以通过呼叫中心消除客户对产品的隐患。呼叫中心的建立, 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要求不再是局限于为客户提供产品的相关信息, 而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在线式服务。想客户所想, 解客户之忧。

1.3 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新形势下, 企业面对着电子商务应用的冲击, 其管理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伴随着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的成熟发展, 使得商务信息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子商务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推广使得各企业内部的员工由此也加强了沟通与交流, 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 也减少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 在新形势下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也要求企业必须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以适应网络运作方式的转变, 否则企业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1.4 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应用也逐渐成熟, 企业的各项日常交易和信息处理纷纷涉足互联网。因此, 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不可否认的。

1) 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处理特性, 主要负责信息数据的日常处理功能, 在全球化背景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将是空前的, 超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应用, 电子商务应用也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独的企业、内部的服务器, 而是支持分布式处理的集成化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冲击下, 企业的信息量也哎逐渐增大, 这也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 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企业在对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 必须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各项功能能够得到保障, 其次就是要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操作简单方便、故障率低。并且能够保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能够按照电子商务系统原先设计的传递路径传递信息, 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共享等。

3) 跨平台运行, 并且支持多应用程序系统数据的交换。伴随着企业信息化潮流的冲击,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组建和使用, 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市场份额。随着时间的流逝, 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仅仅局限于一个独立的平台, 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由此, 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2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

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网络经济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而且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 这将必然促进商业模式的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因此, 也为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要求企业突破固有的传统商业信息系统模型和功能等方面的缺陷, 换而言之,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新的新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存在,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平台无关性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不但要实现企业内部个系统之间相互连接, 而且也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 也就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与平台以及操作系统无关, 也就是指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能够在同一个平台和不同平台之间进行应用。

2.2 系统的高度无缝集成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沟通与共享要求能根据企业事先已经设定好的方式和流程, 并将这些信息数据传到各自的功能模块当中, 由此达到智能化处理各项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提高企业自动化信息数据处理水平。

2.3 模块化的系统结构

企业在开发信息系统时, 在保证系统高度无缝集成的同时也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相对独立。因此, 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 要尽量保证各项功能相对模块化。只有模块化的信息系统结构, 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以及客户提供更高的质量标准。因为也还有通过模块化的系统结构才能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的实际需求。

2.4 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互联网中进行交易, 消费者最担心的莫过于交易过程的安全性问题, 以及消费者个人隐私配泄露等。黑客攻击以及病毒威胁等问题, 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安全问题提供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也要建立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势在必行。在互联网中, 数据信息的远程传输与共享, 需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提供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的能力, 能对出现的各种突发意外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2.5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功能

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必须要具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功能, 只有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才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也就是要求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应当具备商业智能化功能。通过该系统, 可以自动和智能化的处理数据信息。通常而言, 对于管理系统来说, 可以方便的识别商业交易业务的类型等。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用户的设置不断的学习新的普通业务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2.6 智能化的应用管理界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对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传统意义上只能够提供电脑终端服务给该系统的使用者, 而在电子商务时代, 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多种形式的终端, 除了可以通常固定的电脑终端之外, 还有更广泛的各种数字终端等, 这也就要求新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也要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资源, 更加方便用户的日常使用和操作。

2.7 扩展业务框架, 开放应用程序接口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没有十全十美的软件系统, 每一个系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以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要针对企业的特点采取最适宜该企业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案。一个信息系统不可能满足全球范围内所有客户的需求,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也不例外, 因此,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只有不断更新, 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这不仅方便了消费者, 而且是企业大大节省了成本投入,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基础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主要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 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组织模式支持的信息技术与系统的形式多种多样,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技术支持形式。其中按照支持组织模式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特征和功能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系统形式。

3.1 计算机安全技术

目前, 网络安全问题存在着多种隐患, 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病毒的侵害以及黑客攻击等。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系统工程。针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问题, 不仅仅要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而且还要从法律和道德上监控。伴随着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发展,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否则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难以得到持续发展。

3.2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需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作为技术保障体系, 这样可以极大地方便用户的使用, 而且还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压力, 提高企业为顾客服务的整体水平等。

3.3 系统决策管理

在信息系统中, 系统的决策支持技术主要是辅助企业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 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而监控支持技术主要是指基于计算机系统的, 主要目的是保障安全, 用于监控系统运行状况环境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主要是负责企业管理者与下层员工之间进行信息收集与共享的过程。

3.4 通信处理技术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通信技术成为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信技术主要是方便及时联系客户, 为客户及时提供优质服务, 一般包括及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以及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 事实上, 目前现实中广泛采用的通信支持技术往往主要是将以上各种形式进行有机结合的利用, 期望达到最优的效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全新的行业, 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任然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现代企业发展必须要构建适应时代潮流的信息管理系统, 用现代化的设施为企业服务, 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可能也会导致成本和风险的增加, 企业同时也面临着众多困难, 企业必须从实际从出发, 了解其详细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息系统优化的成功率, 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耘.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整合方法综合比较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9) .

[2]徐小峰, 刘家国, 赵金楼, 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构架设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7) .

[3]俞立平.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游静, 刘伟.信息系统集成过程中知识扩散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9) .

图书馆视觉系统中地域特点的表现 篇11

地域性的构成

地域性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每个城市都有其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特征。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最具有代表性且最能突出其文化内涵的公共文化设施,所以只有把图书馆放入一个城市特定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或历史文化背景中,其表达出的地域性才是有意义的。例如成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且拥有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所以要想体现出成都市图书馆的地域特点,可从多方面挖掘其特点。

1.自然环境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与普遍地区具有不相同的特点和地位。自然特点具有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例如从形式感方面可以挖掘出其中的外形和色彩。在图书馆视觉方面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或动物为元素,例如成都图书馆我们可以用市树银杏和市花芙蓉的形象颜色进行设计。

2.民俗文化

城市的最大组成部分就是人,当地人的生活习性、民族传统、相处模式等形成了这个地区人类文明的文化特点。当地民俗文化一般具有的社会性、民族性、区域性、传承性、变革性等,往往能够成为图书馆视觉形象设计的一个主要精气神进行挖掘、提取和归纳。例如成都是一个慢节奏的休闲之都,打麻将、喝盖碗茶和遛鸟是成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所以在进行成都图书馆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入盖碗茶和鸟笼的元素,并且将整体视觉系统定位为休闲、舒适等风格。

3.历史文化

在城市的历史长河中唯一不变的是永远在发展。历史是人类活动中的产物,是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它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通常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历史文化具有时代性、稳定性、实际理论性等,所以在挖掘设计特点时应该注重其真实性和象征性意义。例如成都平原是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地区,其中有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古蜀文化,所以在进行成都图书馆设计时我们可以从金沙出土的器具和古蜀文化入手进行视觉系统的设计。

图书馆地域特点的选择与创新应用

人类获得的外部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感知到的,视觉形象是大众可以感知到的最直观的信息。大众通过用视觉来感受地域性来感知其他地区与本地图书馆的差异性,从而达到宣传本地文化的作用,故地域性是视觉系统设计表现的重点。

1.地域特点的选择

在进行图书馆视觉系统设计的符号选择时,我们应该在遵循设计原则和审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域特点进行选择,使得形式美、文化精神与实用性进行统一。

当确定结合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别的地域特征后,设计师应该对选择的元素符号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例如背景、来源等。通过扎实的调研分析,设计师才能准确的表达出地域特点。除此之外,选择的元素符号还应该符合图书馆本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周边环境、建筑体积、楼层分布等。

2.地域特点的创新应用

在确定所选用的元素符号之后,设计师要做的就应该是对其的运用和创新。最直接的应用是把具有地域特点的符号独立且完整的提取出来,直接将其应用于设计的色彩或图形来表现其文化意义。而创新是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要求的一项工作,不仅考验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还考验设计师对所选地域特点的理解程度,这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设计出符合地域特点的图书馆视觉系统。创新的设计是要将地域文化的特点作为基础元素,凭借创造力进行抽象化提取或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大众在视觉感官下产生对地域文化的联想,唤起其情愫或精神追求。

创新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对成都图书馆的设计,可以选定银杏叶和芙蓉花的外形进行辅助图形或logo的设计,运用打散重构、平移、旋转、抽象等方式进行创新,色彩方面可以选择银杏的颜色和相近色等进行整体视觉色彩的确定。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创新时不能违背元素原有的意义,并且要考虑识别性和受众的认可度,还要注意不能违背图书馆的定义和形象。

结论

地域性作为图书馆视觉系统中的设计重点,对现代设计中所要表达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图书馆视觉系统的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符号,使得地域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特征得到沿袭和传承,使得城市的历史内涵得以延续,并且使地域中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更好的发展。

系统特点 篇12

一、ISIS仪表的内部结构

如图2所示。

二、与传统备用仪表相比, ISIS仪表所具有的特点

1. 采用硅压力传感器替代传统的真空膜盒和开口膜盒感受静压和动压, 并由微处理器根据空速和气压高度测量原理运算后得出空速和气压高度 (见图3) 。

ISIS仪表的空速和气压高度测量原理与传统的备用空速表和备用高度表测量原理相同:空速根据指示空速与动压的关系进行测量, 气压高度根据气压高度与静压的关系进行测量。但信号的处理方式不同:传统的备用高度表用真空膜盒感受静压, 备用空速表用开口膜盒感受动压, 数据显示都是通过膜盒直接带动驱动机构将指针指到相应的刻度;而ISIS仪表是通过后板的Pt、Ps孔接收皮托静压系统收集的全压和静压, 并传输至压力传感模块, 压力敏感器感受全压和静压并相应输出表示全静压大小的模拟电压信号, 经A/D转换成数字信号后输出到控制处理器, 控制处理器根据空速和气压高度测量原理, 经数字信号处理计算后得出空速和气压高度数据, 最后经图形显示模块处理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相应数值。

2. 采用全固态速率陀螺取代传统的机械式垂直陀螺测量飞机姿态 (见图4) 。

传统的备用姿态指示器利用1个支撑在2自由度万向支架上的机械式垂直陀螺测量飞机姿态, 该陀螺系统在启动后利用1个自转球体自动将陀螺竖立以跟踪地垂线, 竖立进程到陀螺自转轴垂直于地平面时显示姿态球达到稳定, 此时姿态球倾斜和俯仰的角度即表示飞机姿态。

ISIS仪表内置的固态速率陀螺为一个3自由度电子陀螺, 当飞机姿态改变时, 采集叉敏感飞机的角运动, 获取的信号经采集放大器放大并滤波后, 传输至同步解调器;同步解调器的另一路输入信号代表飞机平飞时的姿态基准, 它是由驱动叉信号触发驱动振荡器并经幅度控制器处理而产生的。来自采集叉的飞机角速率信号在同步解调器内, 与由驱动叉触发的表示飞机平飞姿态的基准信号进行比较并被解调, 解调后的信号经滤波放大后得到与角速率成正比的直流电压, 该DC信号即表示飞机绕横轴、纵轴或立轴的旋转角速度, 最后经控制处理器进行数字积分计算, 得出俯仰角、倾斜角 (即飞机姿态) 和航向角数据。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线性加速度计敏感飞机沿横轴、纵轴和立轴的直线加速度, 敏感的线加速度信号被送到控制处理器进行2次数字积分计算, 最终得出飞机的横向、纵向和垂向线位移。

3. 用“数码+图形”的液晶显示方式取代传统备用仪表的指针式和机电式指示方式显示测量信息。

传统的备用仪表使用指针式和机电式指示方式, 显示的数据信息量很少, 而且工作稳定性和视觉感观性较差。而ISIS仪表利用内部的图形处理模块, 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通过彩色液晶实现数码与图形的组合显示方式, 使得信息显示非常直观丰富, 而且性能稳定可靠, 精度也大大提高。如图5所示。

4. 运用测试软件程序实现BITE自测试功能。

传统3个备用仪表中通常只有备用姿态指示器具有自测试功能, 但其测试数据源来自ILS接收机, 利用机电方式驱动航向旗/杆、下滑旗/杆动作并观察航向/下滑杆的偏离格大小和方向, 来判定仪表着陆指示功能的好坏和精度, 但不能自测姿态测量功能的好坏。而ISIS仪表内部装有控制处理器模块, 其内装载有测试软件程序和故障隔离程序, 通过软件程序的有效运行, 能够自测包括空速、高度、姿态角、着陆指示等ISIS所具有的全部测量和指示功能, 并能隔离出已故障的功能模块, 还能通过数据总线将BITE自测结果传输给CMC/FDIU等机载数据监控系统进行储存, 以便于故障诊断。

自测试详细的操作步骤如下:当同时按压“B U G S”钮和“L S”钮时, 进入显示有“T E S T S” (对应“+”按钮) 和“O T H E R D A T A” (对应“-”按钮) 2个行选键的页面, 若按压“+”按钮进入自测试页面, 启动机内自测试 (耗时约1 1 0秒) , 测试结束后显示“T E S T O K”或相关故障信息;若按压“-”按钮进入OTHER DATA页面, 显示“LRU I D E N T” (对应“+”按钮) 和“E N G I N E E R I N G D A T A” (对应“-”按钮) 2个行选键, 若按压“+”按钮则进入LRU IDENT页面, 显示ISIS的件号、序号、使用时间等部件识别信息, 若按压“-”按钮则进入ENGINEERING DATA页面, 显示ISIS故障的功能和故障级别, 以及故障代码等故障数据信息。

5. 多功能液晶显示器AMLCD的技术特点

普通彩色显示器其产生视频显示的成像单元 (即像素) , 一般是由按三角形分布的R、G、S三个色点组成, 而ISIS仪表采用的多功能液晶显示器AMLCD, 其像素是由按正方形分布的R、G、S、W四个色点组成, 从而提高了色彩的多样性、显示的清晰度和稳定性。这也是ISIS仪表在LCD关键技术上的一大创新。

上一篇:社团价值下一篇:金属切削工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