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价值

2024-09-29

社团价值(共8篇)

社团价值 篇1

风雅颂文学社、安东动漫社、百幅名画鉴赏社、学生校长管理实践社……一个个灵动而充满创意的社团名称,不经意间,不断冒出来,肆意张扬着铺陈在我们眼前,而且大有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活动越来越综合的趋势。

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社团活动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而备受欢迎?它能为学校带来什么?是中考成绩?是办学特色?是家长满意?是社会认可?还是学生成长?

毫无疑问,学生成长是社团活动的直接指向。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成长。

于是,我们还要再度追问: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成长带来什么?是技能?是知识?是能力?是素养?还是生命?

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挖掘并体验知识内在的伟大魅力,感知合作交往产生的巨大能量,从中锻造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培育核心素养,促进个性发展和生命健康成长。这,才是社团活动的魅力所在。毋庸置疑,“经历”,是其核心所在。

“经历”,即亲身历练和感受,也就是指一个人亲眼见过的、亲手做过的或亲身遭遇过的事情。它由三个关键概念组成:

一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我”,是“我”亲自参与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别人,是“我”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收获,所以,经历具有鲜明的“我向” 特征。

二是其行动一定具有过程性、参与性、实践性、体验性、生成性和内在性的特征,“在”是一个进行时态,“我”在参与事情,并在参与行动的过程中体验、收获所有情感和经验。

三是“事情”,这既是行动的方向和目标,是过程的内容和依据,也是结果的呈现和结论,因此,“事情”是实际的存在,而不是一个虚无的或者模糊的概念。

而社团活动的核心指向,无疑映照着“经历”的三个核心概念:

首先,基于学生成长。学生是社团活动内容架构的目标对象,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活动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也就是说,社团活动的一切是因为学生,也是为了学生,“学生第一” 是社团活动的应有理念。学生的兴趣需求最重要,这是社团活动的最大动力;学生的成长最重要,这是社团活动的最初起点。

其次,基于亲身经历和感受。正所谓“听过的,顺风而过;看过的,过眼云烟;做过的,牢记于心”。社团活动正是注重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和探究,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这一过程所获得的知识, 一定不是嫁接而来的知识,不是文字符号告诉你的知识,而是直接实践得来的知识,也有可能是验证知识,或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求得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再造,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身的实际本领,最终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知挑战的激情和勇气,品味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基于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社团活动是围绕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的。这一内容富含教育价值,并能通过构想、预设、规划、实施、评价得以开展。它是学期总课程规划中的一部分, 直接引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以及审美情感需求。

因此,社团活动是建立在经历基础上,遵循学习的内在规律,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的教育活动。经历,是社团活动的根本价值所在。

一、经历学习

什么样的学习不可阻挡?

是学习内容让大脑中枢系统上的“兴奋点” 被充分刺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从而充满了学习激情;是学习过程“我说了算”,“我”是学习唯一的主人,别人只能是“帮助者”甚至“旁观者”;是学习结果充满开放性,无所谓对还是错,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学习环境宽松,学习活动能得到充分理解,可以为“我”的成功鼓掌, 更能容忍“我”的失败,还能参与“我”的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社团活动无疑满足这些条件,让学习不可阻挡。

比如美术社团主题活动“3D绘创”。这是充分利用人的视觉成像和光学折射原理,让二维平面空间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绘画,从某个特定角度看过去,画中物、景、人等都凸显出画外,犹如“跳出来”一般。如果观者(也就是“我”)能成为其中的角色或者背景,这幅画将更加立体、生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每每有3D画展, 都会吸引很多人前去感受它的神奇,学生自然是主力军。

所以当“3D绘创”成为社团活动主题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无疑被充分刺激了起来,可以说,自这一社团活动公布之日开始,学生就不曾停止过尖叫,再加上“3D绘画的前世今生”“让手‘3D’起来”“电脑游戏主角的3D世界”等具体的学习内容,更让直接参观过、感受过3D绘画魅力的学生感慨:“哪能不让我热血沸腾?”“超爱这样的课。”这种基于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的学习内容,无疑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不断被学生“发现”:

小凯:“从地上往地下看,那效果肯定与众不同,可我画不出来,问题在哪儿?”

海伦:“将小凯的画放在范画的旁边比较一下,也许更容易发现问题。”

我:“记得曾经学过的‘成角透视’吗?”

书一:“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中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一左一右,都叫作余点。”

雅哲:“我懂了,我们以前学的成角透视是站在地面上往远处看,今天的成角透视换成了从地上往地下看。”

学生恍然大悟,并开始将知识结构进行再造来解决相关问题。就这样,原本绘画的透视、 三停五眼、三大面五调子、比例、结构等原理、知识,都随之变得“没那么难”,也不再枯燥乏味。 学习,正在发生着。

学生,正在经历学习———朝着目标,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于是, 学习“活”了起来。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也就成为幸福的期许。

经历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将学习尽量“放权”给学生,把学习机会留给学生,由他们自己来完成知识模型的建构,将教学行为建立在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还不能完成的基础上,从而实现“把整个教学交还给学生”,让社团成为孩子们猜想、探索、发现的场所。

二、经历挫折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告诫清华学子的那样,学习“不仅有梦想、荣誉、激情和浪漫,更重要的是经历挫折、经历失败”。挫折和失败,与学习相伴相生。

美术社团学生小洋,在学习色彩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会儿为块面造型和线条勾勒纠结,一会儿在彩度的浓或者淡之间徘徊,一会儿又为明度对比的强烈与柔和而矛盾,她不断改变着表现样式。同时,一贯自信的她因为不像素描学习的时候常常拿第一,而开始哀叹自己技不如人,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能力潜质,有时在画了一半的时候就结束绘画,甚至撕毁作业。

挫折,会带来心灵刺痛,痛感的强烈程度与对自我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实现要求成正比,定位和要求越高,痛感越强,反之越低。再配合个人的情绪、性格特征,不同的人对于挫折就有了不同的反应。小洋显然对色彩学习有着很高的期待,因此表现出了非常规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这说明小洋在向教师发出“求援信号”,所以教师的介入势在必行,不过,虽然“痛着你的痛,伤着你的伤”,可也只能适度干预,而非替代学习。

干预主要分两步走,一是与小洋分析挫折的来源,即绘画能力与目标要求反差所致,是对已有知识储备不足的焦虑忧患,也是已有某个模糊的成就意向目标,但一时没有找到通道而已。二是提出探索建议,比如换成大块面色彩的表达样式,把水粉纸换成水彩纸,在水粉工具中增加刮刀工具,运用肌理效果增加绘画的趣味性等。

挣扎,是唯一能描述小洋色彩新样式确立过程的一个词。但正因此而实现跨越,构成了完整的学习历程,帮助她的学习品质由量变提升为质变,使学习发展速度加快而走向成熟。虽然这是不可仿制的生命路程,但个中道理相同,那就是, 经历挫折不可怕,反而是一种难得的财富。

首先,收获了觉察内心、挑战自我的经验。 她知道刺痛自己的是什么,刺痛的感觉如何,自己的痛感有多深,自己又如何化解这种痛,又如何从中实现自我超越,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挑战、什么是价值,从而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

其次,收获了对环境压力的认识和理解。她懂得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懂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懂得怎样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再次,收获了对理想和目标的坚守。她不断思考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寻求挑战的勇气,强大自己的内心,建立人生自信。

最后,收获了质疑精神。质疑自己,质疑前人,质疑传统,质疑权威。事实上,经历挫折越多,就越富有质疑精神,而这不就是新思想、新创造的生发点吗?

显然,经历挫折的种种收获不仅仅影响着她的学习历程,更将影响她一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长。

三、经历交往

美术社团有一项常规主题活动“视觉日记———跟爸妈上班去”,就是鼓励学生利用寒假跟爸妈上班,用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记录爸妈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的整个过程,感受爸妈生活的“累并快乐”,然后同伴合作,共同设计图文并茂的主题展板,每年春学期开学第一周举行主题展。观展的家长们挤挤挨挨,眼中闪着泪光,学生的脸上也溢满自豪:“主题展让我走近了爸妈的工作,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对爸妈工作的劳累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让我有了更多与小伙伴合作的机会,也认识了小伙伴的超强能力。”这类主题活动旨在彰显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更是在帮助学生经历交往,这对于被全家宠爱着的当下学生而言,极为重要。

一方面,交往的对象从同学伙伴跨向了社会人群,拓展了交往群体和空间。同学交往,因为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似,活动目标一致,所以容易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并有效排除各方面压力,产生群体归属感,而同学间的个性气质差异,又促进了相互间的性格互补。然而, 跟父母上班去、前往广告公司制作展板,这些过程都会与社会人群发生交往,能有效消除“交往恐惧”,有利于提升交往能力。

另一方面,小组合作的基础是了解自己,了解同伴,发现自己和同伴的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板的图文编辑,擅长文字写作的同学可以操刀修改文本,擅长摄影的同学可以担当摄影师, 美术特长生在版式设计方面当仁不让,小组同伴各尽所能,力求更好。“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些活动促成小组成员建立一个平等、悦纳、支持、理解的团体,支撑起学生个体生命发出清脆的拔节声音,留下美好的成长足迹,达到力所能及的人生彼岸,过上健康幸福完整的智慧生活!

社团价值 篇2

群体是人们按某些相同心理和社会原则,以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以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追求、目标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参加活动的学生群体。它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以此进行的共同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其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中;具有自己的规范与心理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其群体特征具体体现在:自发性;群众性;自主性;实践性。

二、研究学生社团群体心理的意义

1.有助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随着学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学生社团实际上已日益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的工作领域。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2.有助于学校繁荣校园文化。学生社团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组织,它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方面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社团组织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

3.有助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党团组织育人的有效途径;不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风、学风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且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社团群体对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

1.社会促进作用。有他人在场或许多人在一起从事同样活动时,可以提高个人活动(工作、学习)的效率,出现增量或增质,这叫社会促进作用。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群体对个体产生社会促进作用的条件一是与活动任务的难度程度有关,若个人所进行的活动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操作,则有他人在场时可能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社团,都是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自觉地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所开展的活动灵活、随意,难度不高,极容易产生社会促进作用。二是与能否表现个体优势行为有关,若个体所表现的是优势行为,则他人在场容易起促进作用。在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当活动是他人评价尤其是被教师或异性评价时,能起社会促进作用。当个体知道自己在群体中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被鉴别出来时,当群体按个体努力程度给予报酬时,当感到任务艰巨个人有责任多作贡献时,就可以避免社会懈怠作用的产生。学生社团恰恰为个体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使社会促进作用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人都需要一种良性发展环境:得到承认———自信增加———表现更好———更大成功,去体现友爱、合作、求知、探索、审美、和谐、创造等等美好的特性,使自己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但人常常会因为自身弱势和遭遇逆境而使自尊心受到打击,丧失个人良性发展环境。而学生社团活动的广泛性,就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各自特长的平台,使他们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他人承认。自尊心得到满足,心情则舒畅,继而更加充分地展示人的潜能。学生社团文化越是丰富多彩,个性发展就能得到越大的空间,其社会促进作用就体现得越明显。

2.从众的作用。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从众。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证明:一个人对某些客体的评价受群体的影响,如果个人在认知和行为方面与众不同的话,他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以致于不由自主地否定自己而保持与大多数人的一致。影响从众的因素有:一是群体的内聚力程度和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较高者难从众,地位较低者易从众,一般说来,新进入群体的成员大多都有从众的表现;二是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个体有与大家保持一致的需求,有取得他人好感的需求,有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现状的需求,有不愿意受群体压力的需求,或者个体独立性不强,缺乏自信或智商较低,等等,都易从众。

在学生社团中,由于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志向,很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在彼此情感的倾诉和倾听中,达到情感宣泄和理解,最终达到价值倾向一致性的目的,从而使内心的情感归于安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可以从先于他们加入团体的成员学习,培养他们的同类兴趣,在群体中,他们相互交往、寻求友谊、发展感情,获得自我尊重、自我体现、学会宽容等心理特质,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新老社团成员相互影响,通过从众,实现个性社会化。

3.服从的正面作用。服从是按组织要求、群体规范或其他人意志行事的社会心理现象。学生社团的领导人是由团体全体成员选举产生,选举具有较高的民主性,人格力量不同于其他群体领导人员,且都是同辈人,年龄相仿,沟通更顺畅,因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团体领导人与团体成员之间因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经常“面对面”,拥有亲密和谐的空间关系;学生思维方式容易趋于绝对化,常走极端,陷入非此即彼的境界。以上学生社团特征都使得团体成员更容易服从,为团体的教育与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4.去个性化现象是个体在群体影响下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个体感,产生一些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当个体自我意识水平很高,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意识到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群体中发生的事情应保持而不能失去评价感时,他就能作出正确的自我导向,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代学生个性非常鲜明,时刻强调自我,主张自己的权利,在许多问题和事情上都有自己的判断,自我意识日趋于清晰成熟。这给学校的教育与管理都带来了挑战。但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学生参与到某个群体后,会按照群体的章程要求,不仅作为参与者的身份,还作为组织者,发起者,管理者,而淡化了学生个人角色。这些角色的转换,增强了团体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行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社团合作意识。通过角色转移,学生们得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理解和善待他人。在一些服务型社团中,普通的社团成员也由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一个社会工作者,他不再是社会消费角色,而是一个能给他人提供爱心和帮助的人。这种角色转移的感觉是美好的,有助于提升学生从个人情感和事务中走出来,关心社会大众的利益和幸福。

四、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心理的影响

1.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掌握社会经验即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一定社会的成员。学生社团通过其具有特色的活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其社团的运作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影响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抱负和成就感。

2.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学生个体充当一定的角色,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个体的归属感。当个体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社团能给个体以支持、鼓励,使个体活动能坚持不懈,这样可以增加个体的力量感和自信心。群体能对个体的认识产生影响,使个体改善认识结构,产生对群体的认同感。

3.为学生提供行为动力。法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论”认为: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能影响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驱动力源自群体内部;群体与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是群体的动力源泉。群体目标、群体成员的技能和能力、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士气、群体的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群体的领导者和民主参与、群体的心理氛围都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个体,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学校社团之间常有各种活动竞赛,展示社团之间的活力与特色,这都能成为学生行为强劲动力。

4.分散学生不良情绪。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的期待值较高,内心体验比较丰富、细腻但感情较脆弱,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因一些小事,引起情绪大幅度波动。有时,这种情绪还被转化为一种长时间的心境,使人消沉悲观,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社团是一种较班级管理松散的自由团体,成员的联系也是暂时的。成员间没有固定的交往模式,更谈不上个人利益的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心里压力就会相对缓和,个体更容易在群体中受到接纳和帮助。有的同学在班级往往会因为某一事件带来的影响而游离于班组之外。在社团环境中,过去的阴影不复存在,个人能力可以正常发挥,社团活动就能一定程度的弥补个人对群体的需要,使学生们获得归属感。同时,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很好地分散了学生们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 范克新.肖萍.团体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蔡笑岳.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牛俊红.浅谈学校社团建设.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高校体育社团的体育价值功能 篇3

一、高校体育社团在体育中的价值功能

1. 满足校园人的体育需求

高校体育社团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 如今已经成为高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在高校中以单项协会的形成存在, 数量大, 覆盖体育的各个项目和领域。高校体育社团门类齐全、层次分明,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为校园人搭建了一个参与体育运动的平台, 满足了校园人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体育社团为校园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校园人结合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体育社团, 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 因此体育社团得到了广大校园人的拥护和支持。在体育社团中校园人可以充分发挥主体选择性, 同时, 多元化需求也得到满足。

2. 促进学生体育消费

当前, 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快, 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增强, 追求体育健身与娱乐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因而, 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应运而生。它一般是由学校团委、学生处、学生会牵头, 学生自愿参加、自由活动、自己管理的一种群众性团体。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需求, 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使得身心全面发展。“花钱买健康”“玩体育”“追求健身健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时尚。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体育协会会员在经济许可条件下都拥有自己的锻炼器械并乐于自费参加体育活动。当前学生主要体育消费形式:一是运动服装类、体育社团会费;二是运动场地费 (如篮球馆、网球场、健身房门票) 、器械租用费;三是小型体育器材器械 (如球、球拍、哑铃、拉力器等) 。四是参加社团内外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所交报名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断加强, 体育课以及课、早操, 小组、班级、年级等课外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主体需要, 校园体育社团---一种更加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

3. 体育社团是系际、校际交流的纽带

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加强各个学校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校的体育社团会员本身来自于不同的系, 体育社团给本来联系机会不多的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交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 这有助于同学们开拓自己的视野。过去学校参加的各类运动项目、不同规模的校内外体育竞赛都是由专门体育职能机构来组织的, 能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外乎是校代表队队员, 学校的一般学生很难有机会参加比赛并获得其中的一切体验。而校园体育社团却能为一般学生创造机会, 通过不同学校社团之间交往, 促进相互了解与认识, 增进不同学校社团会员之间的友谊, 同时在交流中互递信息,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不同高校体育协会工作经验的交流, 通过协会组织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社团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将加快并扩大各高校单项体育协会之间的相互交流, 发挥社团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4. 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

大多数体育社团把开展体育竞赛工作只是当作年度工作计划的一部分, 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还包括了以下工作: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辩论赛, 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 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开拓了一个接触社会和社会进行交流的窗口, 这无疑对在校园读书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很多同学通过协会的工作使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前的怕接触人到喜欢和人打交道, 很多的协会会员都提到了在协会里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人变得开朗起来了, 有了归属感, 这都有利于更加完满地实现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与之并存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体育这个大平台上的互动本身是否能够为体育文化留下一些高质量的东西, 使体育文化的内涵不断深厚起来。高校体育社团也是校园人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的文化阵地, 是运用体育知识去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实践平台, 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文化活动节等文化活动中, 体育社团紧扣主题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宣传和弘扬体育文化,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作用。

5. 发展学生运动才能, 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体育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因此学生自发建立体育社团来弥补高校体育的空白, 并已逐渐发展为施展学生运动才能的重要组织。学校运动代表队有一部分队员就是在体育社团中发现并挑选出来的, 而且这部分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都能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为高校开展的各项竞赛中立下汗马功劳。可见, 体育社团能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才能, 为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6. 形成终身的健身意识

在大学期间, 一个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形成终身健身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社团成员大多是基于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加入该社团的, 它所覆盖的学生数量远大于其他社团。通过体育社团的日常体育活动, 逐渐提高运动能力, 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 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只开展两个学年, 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是没有体育课的, 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差。体育社团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能够把体育渗透到每个校园人, 促进他们形成终身的健身意识。

二、建议

虽然体育社团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较高的教育意义与作用。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并完善。

1. 加强、完善学校对大学校园体育社团管理、组织制度建设。

2. 加强专业对口管理, 高学生体协专业水平 (使体育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社团) 。

3. 加大社团体育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大学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环境。

4. 注重加强体育职能部门的指导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校园社团吸引力。

5. 加强开发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 增进社团学生体育骨干力量培养。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对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体育社团进行综合研究, 进一步认识与明确了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体育社团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满足了校园人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 促进系与系之间的交流, 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不但可以营造校园良好的体育氛围, 为学院选拔出体育人才, 更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为终身健身打下基础。

关键词:体育社团,高校体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俊雄.《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新探》.体育与科学.2007, (1) .

[2]王超英, 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3]赵越华.《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现状分析与探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 (6) .

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价值研究 篇4

1高校体育社团文化的特征

所谓的高校体育社团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长期的举行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是大学生活动活动形似和形态的体现, 社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涵盖了社团的各个方面, 包括社团的后动形式、社团的形象、社团文化、社团的规章以及品牌等。高校体育社团文化是目前高校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是属于亚文化的范畴, 但是其和主流文化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特征, 即其具有文化本质上的规范性, 又具有自身领域文化的个性。伴随着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而来的高校体育社团文化, 作为整体文化范畴下的一种亚文化, 其具有文化的通用特征, 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与超越这一主要发展矛盾, 高校体育社团文化的主体是目前高校的大学生, 他们在形成高效体育社团文化时候, 对于现在的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 也就是承认并且接受现在社会上已经存有的社会文化成果, 即现在社会上存有的科学技术知识、社会规范、思想观念等。与此同时, 大学生对于现在社会已有的文化成果不是简单的承认和接受, 而是根据自身社团发展的需要, 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和整合, 使新形成的社团文化超越现在已有的文化。在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发展过程中, 对于现有社会文化的认同和超越是一对主要的矛盾。

2.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统一。目前大学生即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客体, 其参与到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感受体育文化给自己带来的教义, 接受体育文化赋予自己的身心健康的元素。同时, 作为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的组织主体, 其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又发挥着主体性作用, 按照自身对于体育文化的需要, 不断地丰富文化的内涵、改造、创造和评价文化。

2体育社团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

2.1体育社团文化的功能价值

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社团文化的传播, 在高校大学生中发挥着广泛的功能和作用。概括而言, 体育社团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建设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第一、教育功能, 体育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采用到体育社团活动中, 从民族因素以及我国的文明程度角度, 对于已有的伦理、事理、法律和法规等进行深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熏陶, 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社团不是通过生硬死板的方式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播, 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是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的轻松环境中, 通过融入到活动的文化氛围和学生相互交流的环境中, 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文明行为。第二、发展功能, 大学生通过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能够通过自我表达、自我能力展开等,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道德素质, 同时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习得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第三、建设功能, 大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体育社团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体系,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第四、社会功能, 体育社团活动与大学常规的学习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他们是学生兼顾学校学习和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社团文化有意的将社会上的一些要求和规范引入到自己身上的活动中, 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加强自身与社会的平衡与协调, 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2.2体育社团作为文化载体的优势

目前各大高校中具有多种多样类型的体育社团, 例如球类社团、健美操社团、定向越野社团、自行车俱乐部、武术、拳击社团等。同时, 针对学校形形色色的社团, 通常还建立了一些公正裁决性的社团, 以便对各个社团的竞技活动进行公平的评定。同时, 组织不同社团之间进行更好的联谊。

由于体育社团设计范围大, 社团成员的来源比较广泛, 同时体育活动是一种建立友谊的很好的活动。因此, 以体育社团作为文化的载体可以体现出的主要价值有信息传播对象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同一信息非常容易被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接受。同时, 体育社团作为文化的载体, 还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二次传播信息的媒介作用, 使体育文化能够在社团成员和非社团成员中间同时传播。

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就是载体, 承载与传承着精神文明。体育社团推进的“健身工程”, 本身就是“亲民、利民”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在城乡社区中的社会生活中, 起到了净化社会环境引领文明风尚的导向性作用。许多青少年儿童在体育社团中, 享受到了管理良好、教学规范的各类培训, 从内心里依恋体育社团, 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或者是追求, 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所举行的体育活动就是面对现实生活的, 其能够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中, 不断地激发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轻易言败的精神和品质。通过体育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 恪守伦理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同时, 通过团队运动使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总之, 体育社团作为文化载体, 对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认为,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众多高校社团中的一员, 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载体价值, 更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大学生情操、传播体育文化等功能, 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文明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

关键词:大学,体育社团,文化载体,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5) :46-48.

[2]周小敏.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困扰及评价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2) :17-19.

[3]唐宇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探析——实践调查与路径探寻[J].体育与科学, 2008 (1) :96-98.

社团价值 篇5

一、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的价值

档案是一种“基于过去, 着眼于现在, 面向未来”的信息资源, 社团档案独具的原始记录性、参考凭证价值, 使其在实现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社团的完善与进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1. 高校学生社团档案有助于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

高校社团活动以兴趣爱好为中心, 形式多种多样, 规模大小不一。从社团发展的规划到社团活动的策划、实施, 学生自主组织并积极参与活动, 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对知识的运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效果, 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实际上是社团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外在化表现。持续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社团档案暗含了学生在社团期间的成长成才过程, 比如, 以某一社团成员为例, 我们可以通过对社团档案中关于其活动的相关记录 (比如角色的转变、工作任务的分配等) 进行系统分析, 更全面地分析了解该生的性格特点、优势和不足, 进而形成对学生更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校学生社团档案有助于促进社团的持续发展。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高校社团从成立到逐步完善发展不可避免地历经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既有成功的经验, 亦有失败的教训, 社团档案则真实的记录了这一过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流动性较强的特点, 与社团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凸显了社团档案的价值作用。社团档案固化了社团发展完善的过程, 使社团不因成员的流动而失去基础, 使关于社团完善发展的知识在社团档案中积累, 不随成员的改变而流失。齐全完整的社团档案揭示了该社团的客观状况, 为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有助于社团沿着科学的、可行的路径开展活动。

3. 高校学生社团档案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丰富, 表现多样, 它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1]73。学生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 一方面, 校园文化决定和影响着社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身体力行的品位校园文化, 传播校园文化;另一方面,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阐释着校园文化, 彰显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单份的学生社团档案, 记录的是学生社团活动的片段, 而完整的有机联系的学生社团档案则成为某一时期学生精神面貌的缩影, 反映和传承了特定阶段的校园文化, 是学生品读校园文化的直接素材。

二、以完整收集社团档案为切入点, 维护社团记忆的完整

哈布瓦赫认为, 在一个社会中, 有多少个群体就有多少个集体记忆。记忆是人类进行身份认同的基础, 是团队、组织记忆是其成员认同感产生的关键来源。高校学生社团档案是维护社团“记忆”的重要线索及工具, 是社团“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社团档案涵盖学生社团从诞生到发展完善的全过程, 包括社团的历史沿革、工作开展情况, 组织社团文化等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信息, 并为其决策、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也是学生和校友实践的真实记录。社团档案是社团“记忆”的固化, 是社团“记忆”存储的载体, 是重新提取社团“记忆”的重要基石, 做好社团档案工作, 不仅满足社团留存自身记忆的需要, 更是对社团记忆的构建、保护与传承。全面收集学生社团档案是维护高校社团记忆完整性的重要切入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日益增加着档案载体的种类和内容, 学生社团档案的收集变得更加复杂。为了确保学生社团档案能够得以及时完整的收集, 首先, 在社团管理中, 应形成关于社团档案收集的相关制度, 根据社团活动的内容明确社团档案的收集范围, 避免有价值的社团档案的流失。其次, 关注各类载体的社团档案, 现代社团活动形式不断多样化, 所形成的记录的形式也更加丰富, 除传统的纸质载体之外, 电子文件、声像档案的比重不断增加, 应进行及时收集并有效管理, 已形成完整的社团档案积累。

三、以科学管理社团档案为主线, 推动社团的有序运转

根据社团活动, 对社团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是科学管理社团档案的重要内容。从高校社团的发展和活动内容来看, 可将其分为, 一是关于社团创立的档案, 高校社团一般要经过本校社团联合会的批准而成立, 在遵守宪法、法律和校规校纪的前提下, 按照一定的章程开展活动。比如社团成立申请书、主管单位批准文件、社团章程草案等, 真实地记录了社团“因何而生”以及其诞生历程, 其所记载内容反映了社团的性质、目的、意义、拟发展方向等, 此类档案对社团活动中即具有凭证、依据作用, 又具有宏观引导性价值。二是在社团各类具体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记录。社团活动是社团功能和价值实现的载体, 文字记录、音频、视频等以不同形式记录着活动的过程, 比如活动策划方案、活动总结、现场视频等。三是社团管理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记录。每一个社团都有其自身的组织机构、成员, 人财物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是社团有序运转的根本保障, 关于社团成员的记录、社团财务管理的记录等是支持与维护社团延续的重要内容。社团及其成员应利用档案审视社团在存在和发展中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为社团的发展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降低管理中的成本, 使社团更具生机与活力。

四、以有效利用社团档案为目标, 实现社团的创新发展

有效利用是对学生社团档案进行管理的根本目的, 学生社团档案具有独特的价值, “利用”是活化其价值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 创新已成为社会与时代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也必须在不断创新中彰显其存在意义与生命力[2]198。首先, 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成员应该主动培育自身利用档案的意识, “让历史告诉未来”。社团的发展历程具有持续性, 对历史的审视是创新的基础, 脱离本社团历史的创新容易导致因“水土不服”而失败, 因此, 基于对社团档案的利用, 分析社团现状, 在此基础上, 探索社团创新的理念, “量体裁衣”设计适合本社团的创新活动。其次,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是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应将社团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 互相促进, 在文化创新中实现社团发展的创新。“文化”孕育于组织、团队的发展历程之中, 社团档案记录着社团创立、发展完善的足迹, 凝聚着学生和社团指导老师的智慧与心血, 是社团文化的缩影, 因此,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 比如举办主题展览等, 来帮助师生感知社团文化, 感知校园文化, 并在社团文化的传承中探索社团发展的创新点。

高校学生社团档案是社团不可再生的珍贵财富, 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树立正确对待学生社团档案的理念, 通过科学的管理, 合理的开发利用, 充分活化和发挥档案价值, 有助于实现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助于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推动整个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档案的价值形态及作用表现, 在此基础上, 以“完整收集”、“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为三条线索, 探索了高校学生社团档案价值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社团档案,价值实现,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董晓欢.人文校园构建中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 .

社团价值 篇6

1 民间武术的社会价值

社会生活中,大众个体族际通婚使得种族意识被打破,然而,以族群进行划分的现代社会仍在一定社会中具有一定社会空间。民间武术的交流与个体习练过程中,给偏见的民族主义的消除起到助催剂的作用。纵然,通常意义上讲,民族主义是政治力量的集合性,是团结的信仰。但是,现行民族主义是政治民族主义居多,而缺少教育民族主义,使得民族主义的运用走向偏颇。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与的发展,给教育民族主义提供展演的空间。从形式上来看,政治民族主义,以国家政治防范或侵略为主体,而教育则以人类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从现代生活相互关系来看,教育民族主义是应该给予关注,使人类的利益不至于遭到恶劣的对待,民间武术的价值则有着教育民族主义的中和性转移性作用。

诚然,武学不应该以排除痛苦和磨难为目标,武学也不能包治百病,要慎审学习与社会性传承。犯罪学提示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更加显著,民间武术学习与传承要考虑到武术道德的规范。整个社会的自发反应的一致性是巩固文化稳定性的最强有力的势力,武术技术、道德则对个人品性的影响,决定于民间武术的影响力,还决定着社会对它的接受程度。通常情况下,武术行为比思想更加稳固,习俗被视为自发的,是经过长期不断的习惯行为确立起来。当他们上升到意识层面,我们的理性化冲动则要求一种合理的解释。紧跟着而来的则是一种思想模式的流行。民间武术行为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则体现在个体身体的发展上。

同时,文化的稳定性和行为本能的习惯性,给教育提示要想对抗自由的行为,则必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斗争。“从过去寻找正确的经验,不至于在现代生活中犯错。”“某时期的社会状态取决于传统行为压力下的个体相互作用”。现代人的生活也未能摆脱,甚至加剧。而武学的传承则应对“哪些应该发挥, 哪些应该注意规避。”

2 培养优良的武术社团管理团队

2 . 1武术团队机构的简约精干化

在民间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武术社团是现代民间武术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实现武术社会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武术社团管理团队的培养则成为提升武术社团管理能力和优化武术社团管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管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对团队培养需要体制上的进行优化与精神层面进行提升。

毋庸置疑,武术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提升武术社团管理团队能力的第一要素。从现行各类武术管理发展来讲,民间武术协会人事机构臃肿,组织效率低下体现较为明显。民间武术社团管理虽然与部分其他项目的民间管理相对比,整体上表现相对合理化。但是,其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武术人力资源的调整与优化则成为培养与提升武术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以“信贤用能”的管理思维进行武术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调整,“能者进、弱者让”使武术社团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才有充分的发挥平台,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进行个体能力的提升。同时,进行基层武术社团管理人才的选拔,以业务能力好结合综合素质高为评价标准,进行武术社团管理团队人才优化。

同时,从精神层面与思想政治方面进行入手,对武术社团管理团队进行“事必俱细,服务优先”的理念培养,要求团队与个体执行力的提升,强化服务优先意识,在武术社团管理的过程中,关注武术组织与指导等服务性产品的质量,对于大众所需求的武术活动的规范与需求,武术社团管理后续的跟进过程,使跟踪与督办成为武术社团管理人员必备的个体素质与团队的整体理念。并且,强化武术管理人员服务制度的调整与团队武术社团管理能力的探讨与思考,淘汰不合现状的规章制度,给予个体与团队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人事考评体系,从而培养武术社团管理团队与个体的武术社团管理驱动力。

2 . 2民间武术管理团队职能改善

适度转变武术社团管理管理手段与职能,武术管理决策层应从主导到促进,对武术社团管理个体的业绩、生活、个人能力提升等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促进武术管理和谐氛围的提升,增强武术社团管理团体的凝聚力,并且,确定武术管理各类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团体个体责权、主体与范围,促进武术社团管理团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加强教育培训,密切联系武术习练群众,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武术活动管理性队伍,努力提升团队与个人的业务能力和身心的素质。坚持关心习练者、爱护习练者和培养习练者的原则,培养和教育武术习练者善于在逆境中奋起,勇于在困难中坚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练、完善自己。充分发挥武术社团领导班子集体智慧和能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武术管理和草根组织的社会性、群众性的优势,进一步取得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武术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理解,迅速扩充武术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

在武术社会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两种激励的方式,一种是过程激励,这种激励在通常用在武术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随着大众对武术消费市场的变化与个体需求方式的调整,武术社团的操作和指导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另一种激励的重要方式是结果激励,在武术服务群体稳定的前提下,对武术个体的业绩上升的一种的刺激性方案。在组织与服务参与的过程中,以年终、季度性奖励进行定期的激励。从现实的发展上来看,社团由一个新兴的社会性组织与习武爱好者、专业武术人员所构成,创办前期处于协调转为现在沟通为主的中介性状态。从现行发展上来看,武术社团在民间武术管理的过程中,其业绩有着诸多多高,在服务理念与角色的适应方面也有所较大的提升,然而,武术社会的组织与经营管理理念还需要有着较大空间的调整,需要较多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可以进行应用。但相对当前的现和武术团体管理的具体情形,其半传统式的经营理念严重的影响着民间武术的顺利发展。尤其个别武术管理者以“老大”的社会角色出现以原有取得成绩自居的现象,对武术社会管理的现代化改革中的制度置之不理,影响着武术管理制度的落实。

现代网络媒介化时代,部分网络化知识相对欠缺的武术社团管理人员对这种网络化与媒介化宣传的结合显得相对难于适应,对各类网络应用相关的业务有所恐惧,甚至有抵触情绪。同时,随着大众武术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民间武术管理与服务策略应相应变化,其服务相关手段与流程需进行不断的变更,也使得部分安求现状的武术管理人员,难以短时期内接受,从而影响武术社团管理人员和团队整体聚合力的形成。在部分相关的层面上,甚至存在整个民间武术社会秩序的对运行模式。

3 结语

民间武术传承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民间武术文化优秀成果的落实于大众健身,如何转移与践行武学的社会道德与规范。同时,在武术社团管理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围绕民间武术实践与工作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骨干武术社团的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并且要对民间武术社会进行管理监督机制,完善分配机制,完善实践工作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机制创新上促进个体民间武术习练者的素质的提升,促进武术管理工作的开展。诚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民间武术社团结构调整与重建过程中,要提高社会武术主管部门对民间武术社团管理层的认知,得到官方武术管理者的支持和拥护,才得获得最大化的推行,否则,再好的设计,也难以得到推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民间武术的文化、武术社会管理的行为理念、行为方式、结构框架,都会因为官方的管理阶层的思维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

摘要:民间武术在现代生活中,作为人们践行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武术爱好者来说,是不是或缺的注脚。在习练过程中,对民间武术的现代价值应有所认知,才能获得身心双向的提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进行民间武术现代语境下价值的探析,并对现代武术社团的管理作以研究。

社团价值 篇7

中青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2005)中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该界定也就决定了高校社团具有组织上的自发性、结构上的松散性、成员间的认同性、运行中的自控性以及形式上的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各种高校社团通过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着大学生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起到隐性教育的目的。高校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创新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只有拥有创新素质才能灵活掌握与运用新知识,实现自我提高与发展,最终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一、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联

有研究指出,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素质间存在相关性,社团活动开展效果较好的高校,大学生素质整体状况也较好[1]。这是因为高校社团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施载体与拓展渠道,换言之,创新素质培养必须紧紧依托具体的实践活动展开,否则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社团活动需要有科学的理论进行引导支撑,那么,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理论基础和切入点对于确保社团活动质量乃至社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均大有裨益。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关联性,密不可分。

(一)社团活动目的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目标相吻合

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陷入“识”而不“通”的知识功能危机与育人危机中难以自拔。为了转变这种现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教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举”等等,大学育人模式也由此开始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走出学科限制,走进活动课堂,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应运而生。社团活动的目的就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让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提高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做准备,最终指向的是大学生的成才。创新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故而,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价值追求与目标取向上的一致性,两者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该相互促进,为大学生成才以及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而努力。

(二)社团活动特点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重点相统一

大学生社团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实践性、主体性与个性化,而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操作能力、求新求异能力,由此可见,社团活动的特点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例如,社团活动的多样性能够满足参加成员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其进行多领域探索、多方面的锻炼提供机会,同时社团活动往往需要参与成员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等等,这些特点都能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获得发展,最终指向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

社团借助组织社团活动来展开其各项职能,总体上讲,社团活动是以潜在课程的形式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把相对抽象复杂的人才培养工程转化为尽管带有明确教育意图却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社团活动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能力的训练及创新人格的塑造展开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中制约个体的内在力量,是个人创新素质中核心成分。有研究者指出,创新意识是主体在外界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造客观现状的创新意愿、创新观点、创新思想的总和,是一切创新的观念形态[2],怀疑精神、寻求进步与发展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自由决定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另一方面,社团活动所形成的民主、宽松、包容的氛围对大学生求知欲、探索欲起到有效保护作用,进而促使他们敢于、勇于、善于挑战权威,破旧立新。在积极的社团活动中,创新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让他创新”变成“我要创新”。

(二)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个体创造出符合社会价值或是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革新性成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获得锻炼与发展。高校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活动效果来检验创新思维的可行性,无论成功或是失败的切身体验均能很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高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主体表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同时,创新人格也是内在、持久、稳定促使个体取得创新的人格特征。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团活动的活动方向一定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最后,引导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社团活动的参加成员拥有不同的特长与爱好,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其中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协作。

三、践行“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育人才”理念的路径

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现联动整合,践行“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育人才”理念,是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总体思路是:纵向上,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实施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横向上,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指导理念规划社团活动。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立足于践行高校育人职能与素质教育的高位上,大力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保障社团活动开展的数量,确保活动种类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发展。第一,为社团活动提供经费保障。从现实情况上来看,经费紧张通常成为社团建设瓶颈,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失去最基本的保障。高校可以成立社团活动专项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范围。第二,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与设施保障。学校设置专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用来开展学生活动,学校配备社团活动所需的常见设备。

(二)有效引导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向

正确的社团活动的方向是衡量社团活动质量的首要条件,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决定了该类活动必须坚持“求真、求善、求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社团活动的内容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一,建立社团导师制。高校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在活动自由灵活的本质上,对拟开展的社团活动进行调控与指导,引导相关社团的发展。第二,树立品牌社团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一些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开展较好的社团活动品牌,品牌社团活动定期开展,鼓励全校学生参与;同时,以品牌引领方向,借助品牌社团活动的核心理念影响其他社团活动的开展。

(三)切实加深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体验

作为高校较为常见的结构化活动,研究表明,大学生只要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多投入一些、参与程度深一些,就能够获得积极发展。所以,如何使学生深度参与社团活动并获得深刻的社团活动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从外部动机方面,将社团活动绩效纳入考核体系,形成激励制度。高校可以探索将社团活动的成绩与类似课程成绩挂钩,以及与学生评优评奖制度的衔接。第二,从内部动机方面,转变大学生观念,增强参与的主体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加强大学生对社团活动内在体验,必须依靠转变学生观念,确立正确实践观,主动学习。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通过有效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其重要的改革目标。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团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利用社团活动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同时,高校应该大力扶持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引导社团活动的方向、切实加深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体验。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社团活动,培养

参考文献

[1]汪庆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J].中国青年研究,2005,(3):45-46.

社团价值 篇8

一、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一) 思想基础

在高校教育中, 随着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分制的不断落实, 以及大学生个性追求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社团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筑学校历史传统、丰富校园文化等当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 科技类、文学类、艺术类等大学生社团建设越来越多, 并且种类与规模还在逐步扩展。为了追求自身的特色发展, 部分大学生社团缺乏对内涵与文化的重视, 为了可以标新立异, 基本已经放弃了办社宗旨, 只是片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得大学生社团越来越娱乐化、商业化, 造成大学生社团文化偏离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方向。[1]所以, 为了防止出现以上情况, 在各种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自身特色建设, 还要明确科学发展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 建设健康、积极的大学生社团文化。

(二) 建设方针

在高校中, 只有具备共同的奋斗目标与理想, 才可以产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且建设健康、积极的大学生社团文化。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就业压力的逐步加大, 大部分学生均是将追求个人发展作为主要任务, 缺乏理想, 甚至秉持事不关己的想法, 彻底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为此, 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建设, 让大学生树立共同的理想, 并且使大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文化的潜在阵地。在建设大学生社团文化的时候, 一定要鼓励大学生“立长志”, 明确自身建设中华民族的责任, 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结合, 这样才可以实现个人的长远价值。

(三) 建设动力

现代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敏锐, 并不缺少创新意识, 在大学生社团中, “创新”“求新”基本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话语, 但是必须明确:改革创新属于自主创新, 是战胜自我与超越自我, 是独领风骚与影响深远的创新。[2]为此, 在建设大学生社团文化的时候, 一定要借助课堂教学夯实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为大学生日后融入社会提供创新能量。

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策略

(一) 强化大学生社团的物质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社团建设中, 物质文化主要指的就是一些硬件设备, 如社团活动场地、生活资料、相关设施等, 其作为社团的精神文化载体,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此, 在建设大学生社团文化时, 一定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其作为完善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基石, 是提高校园文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在大学生社团中, 通过活动场地的正规化、场景布设的合理化、背景设计的特色化, 可以使社团成员一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并且享受相应的社团活动, 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 从而更加热爱学习与生活。与此同时, 还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开拓积极性, 使其学有所成, 得到身心愉悦, 从而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综合素质。

现阶段, 大学生社团物质文化建设中, 财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致使很多社团活动无展开, 只能停留于形式;同时, 很多高校缺乏对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 导致活动场地不足, 或没有固定场地, 使得社团活动无法进行, 限制了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 可以加强对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 并且在实践中增加投资, 扩展筹资渠道, 为社团活动的进行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 为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3]

(二) 强化大学生社团的制度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 一定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 以此为大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可靠的内部机制。在建设社团制度文化的时候, 不仅要重视有关方针、政策的建设, 还要注重有关制度、行为规范的建设, 以此为大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可靠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社团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 在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上, 大多数高校均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 很多社团活动都存在着审批程序不全的问题, 自由度大, 不利于社团树立正确发展方向;没有在学生管理中融入社团管理内容, 造成社团活动一直处在边缘;社团主管单位较多, 相互之间的权责不清, 工作落实不到位, 导致大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混乱, 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社团的文化建设。为此, 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施, 构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表彰制度, 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设定考核评价制度, 强化素质教育普及, 充分发挥社团作用, 达到资源共享。[4]除此之外, 大学生社团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明确每位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强化大学生社团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过程中, 精神文化建设就是全体成员共享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精神追求、行为规范。对于大学生社团的成员来说, 社团的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是整个社团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社团独具的口号、主题、标语, 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全体社团成员, 并且对其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使其可以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与学习当中,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社团精神文化建设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主要就是通过树立社团理念与建设社团文明实现的。在实际工作中, 重视感恩奉献、团结协作、终身学习等理念的树立, 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强化主流舆论的掌控与引导, 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 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 加强正面舆论的宣传, 形成正面形象, 以此鼓励、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 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而完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高校建设中, 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 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一定要予以重点关注。在建设大学生社团文化的时候,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施, 着眼未来, 与时俱进, 加强社团活动的开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社团建设中, 以此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宇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长安大学, 2014.

[2]刘兴华.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3]曹胜彬.社会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大学生社团活动中体现[J].改革与开放, 2012 (10) :143-144.

[4]周志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高校社团建设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 2014, 24 (02) :102-104.

上一篇:安全传递下一篇:系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