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消费(通用4篇)
假日消费 篇1
摘要:假日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体现了一个国家以人为本的宗旨, 历来受到各届政府的重视。假日制度在我国经过多次变革, 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在假日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假日旅游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以江苏省假日旅游消费为例, 明确了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对进一步发展旅游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假日制度,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经济
建国以来, 我国奉行以人为本的宗旨, 对假日制度不断改革, 从2008年1月1日起, 新假日制度正式实施, 这势必会对假日旅游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影响到旅游经济。
1 旅游消费与假日制度的关系
我国假日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年到1999年, 实行双休日, 每周休息两天, 全年休息104天;1999年到2007年, 假日分为三大部分:双休日、三个“黄金周”、十天左右的带薪休假。全年的休假时间包括带薪休假天数是124天, 其中双休日进行短途旅游的人数较多, 而带薪假期并没有真正在全国推行, 所以游客出游多数集中在“黄金周”的21天时间里;2008年1月1日起, 开始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此次调整, 有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连休三天, 春节、十一休息七天, 职工个人带薪休假。其中, 在第二阶段实施的过程中, 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旅游热情, 旅游市场空前火爆。而第三阶段的假日制度正是为了调整“黄金周”所带来的恶效应颁布的。“黄金周”对我国的经济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但是由于集中大规模出游, 也给地方旅游带来诸如交通拥堵、旅游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势必会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而旅游消费行为的变化必然会对假日旅游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历史数据中所反映的问题与之相似,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1995年到1999年, 当时还没有假日旅游统计, 从统计年鉴中查得1994年国内旅游人次为5.24亿, 旅游收入1023.5亿元;1995年国内旅游人次为6.29亿, 实现旅游收入1375.7亿元。1995年比1994年旅游人次增加1.05亿, 同比增长20%, 旅游收入增加352.2亿元, 同比增长34.4%。由此推断, 1995年假日制度的调整, 使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第二阶段:1999年到2007年实行黄金周假日制度, 一年中有三个为期7天的长假。“黄金周”对旅游业、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催生了“假日经济”这一新兴产业。1999年“十一”旅游出现井喷现象, 出游人数高达4000万人次, 旅游收入141亿元;2007年“十一”期间, 旅游人数飙升至1.46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在1999年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 当年只有一个“十一”的情况下, 就实现了旅游接待人次3.5%的增长和旅游消费18.5%的增长。排除了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数据, 国内年接待人次平均增长率为9.3%, 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2%。
第三阶段:2008年我国开始采取根据传统节日、实行带薪休假的新假日制度。本次假日制度改革分散了长假模式, 但假期总量并未有显著减少, 旅游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理性。
2 相关理论阐述
在明确了假日制度对我国居民消费有影响之后, 还需要明确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分析, 笔者认为, 消费者行为理论、制度与行为关系理论与这一问题联系紧密。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和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吴清津, 2006) 。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诸如:心理因素, 其中包括了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环境因素, 有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市场营销因素, 主要有产品策略、营销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 (王曼, 2007) 。旅游消费者行为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 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具有综合性、边缘性、超常规性的特殊体验, 可以从心理、地理、经济、文化等抽象层次上多角度连续统一地考察 (刘菲, 2007) 。
2.2 制度与行为关系理论
马克思曾说,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 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越各种关系, 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一论述体现了制度与行为的根本逻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能够改变人们因为偏好所付出的代价, 改变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的权衡, 进而使思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占重要地位。人们按一定的制度约束行动保证了个人对他人的行为预期和关系协调, 有利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和风险的降低, 有助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实现, 也为公共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 (卢现祥, 2003) 。制度决定着人们从事活动的范围, 影响人的行为。
可见, 假日制度的改革必定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旅游经济产业。
3 假日制度对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以假日制度下江苏省旅游消费为例
3.1 对消费者旅游偏好的影响
3.1.1 对旅游地选择的影响
假日制度的实施, 导致原来的黄金周减少一个, 短假增加三个, 这对于消费者进行旅游地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时间被限定的情况下, 部分消费者会倾向于短途旅游替代长途, 尤其是学生与上班族, 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之后便又将投入到忙碌的学习与工作之中, 短途旅游尤其是本地旅游会是他们最经济实惠又不感到疲惫的选择。所以从消费者的效用角度来看, 假日制度会导致整体旅游距离的缩短。
3.1.2 对旅游时间选择的影响
“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一些计划于长途旅游的消费者, 只能选择仅存的“十一”黄金周。这导致了“十一”黄金周的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长。2013年国庆假期期间, 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 比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增长0.7% (按可比口径, 同比增长15.1%) , 实现旅游收入2233亿元, 比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增长6.1% (按可比口径, 同比增长21.2%) , 游客人均花费支出521元。旅游市场呈现热点景区普遍爆满、市场秩序有所好转、自驾出游大幅增加、散客旅游成为主体等显著特点。
3.1.3 对出行方式的影响
“十一”假期期间, “十一”黄金周旅客出行踊跃, 不少居民采用自驾游的出行方式。2013年“十一”期间, 江苏省高速公路出口交通流量为1306万辆, 同比上升16.7%, 仅10月1日全省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突破210万辆, 创高速公路单日出口交通流量最高记录。在一些著名的景区, 车辆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交通的不便利会对消费者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并会增加影响旅游的时间成本。消费者偏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用, 因此假日制度对交通问题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反过来会对消费者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从而影响旅游收入。
3.2 假日制度下江苏旅游的发展趋势
3.2.1 短途旅游占比增加, 长途旅游占比减少
对于三天的小长假, 消费者更倾向于本地的短途旅游。通过笔者对旅游企业的采访来看, 全省五一假期出行的消费者中, 选择短途旅行的人数从1/5上升到1/3, 可见假日制度对于短途旅游市场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小长假进行短途旅游, 使得短途旅游市场发展迅猛。
3.2.2 整体旅游收入稳步提升
2013年的国庆长假, 江苏省旅游总收入达302亿元, 位列全国第二, 并且同比增长18.5%, 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江苏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 注重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假日制度的不断完善顺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 在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同时促进旅游经济的转型, 整体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而作为传统的旅游淡季, 短期旅游市场“闲而不淡”, 近程自驾游和市民外出旅游成为两个热点。以苏州市为例, 市内主要旅游景区和城市周边农家乐集中区域依然呈现游人如织的场景, 旅游市场整体安全平稳, 井然有序。据市假日办测算, 全市端午期间共接待游客259万人次, 同比增长13.10%, 旅游收入20.72亿元, 同比增长15.30%。
可见, 不论是在时间充裕的七天黄金周, 还是短暂的三天小长假, 经过合理的调配, 都能够找到适合的旅游方式, 从而整体旅游收入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另外, 由于长假期的减少, 能够避免在2000年到2007年间出现的群体性出游的不良效应, 使得每位消费者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3.2.3 自驾游等短途旅游方式越来越受青睐
随着假日制度的改革, 消费者在小长假里往往选择自助或者自驾游等形式出游。“端午”期间, 在南京莫愁湖的实地调查中发现, 短途自驾游成为了最受青睐的一种出行方式。在108名受访者中, 有71名表示是通过自助或自驾游的方式来此旅游, 其中有不少表示是本地居民, 一家人一起出游其乐融融。在现行假日制度下, 跟随旅游团出游愈加显现出成本高、自由度低的劣势, 人们纷纷选择自驾游, 方便快捷的同时, 更能享受到旅游带来的乐趣。
3.2.4 乡土生态旅游等文化旅游迎来发展契机
假日制度突出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使得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以苏州为例, 姑苏区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第九届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 整合苏州古城的胥门和盘门两地, 开展祭祀伍子胥、包粽子、吴文化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 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据统计, 端午期间全市各地共推出100多项文化、旅游、民俗、体育类节庆活动, 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41.83万人次, 同比增长15.58%, 门票收入2084.14万元, 同比增长20.14%。可以看到, 在假日制度下, 富有文化气息的乡土生态旅游迎来发展契机, 文化旅游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清津.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曼, 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刘菲.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5]顾永健.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08.
[6]顾永键.新假日制度对杭州假日旅游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 .
假日消费 篇2
目录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背景以及节假日消费方向.................3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4 三,大学生节假日消费的现状...............................5 四,节假日消费对大学生的影响.............................6 1.正面影响...........................................6(1)促销时购物使自己满足...........................6(2)消费欲望增加,但能释放压力.....................7 2.负面影响...........................................7(1)冲动消费, 造成资源浪费.........................7(2)积蓄数月, 压抑消费.............................7(3)带来经济和心理压力..............................8 五.做法.................................................8 参考文献.................................................9
节假日大学生消费的情况与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背景以及节假日消费方向
背景:伴随着B2C、C2C等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带动了网络购物、团购等多种网络消费形式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3亿人,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方式.首先网络购物打破了传统消费方式中地域对消费的影响,省际甚至国际间的购物成为普遍现象。人们的消费方向更加广阔。而在这个背景下 “假日经济”通过营造节日气氛,商家创造出各类节日狂欢和所谓的“娱乐盛宴”,为顾客提供大量的消费欲望刺激,“假日消费”也逐渐成为一大社会潮流。而在这一潮流中又包含着假日实体消费,和虚拟消费。而实体消费和虚拟消费的矛盾可以说在大学生群体中最为突出。
大学生的重要消费方向:首先就是在商家节假日促销狂潮中各种较大幅度降价的刺激和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的作用下,中高档的奢侈品,像化妆品,衣物,手表。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的低价购物的满足感的刺激下会购进一些必需品和食品(零食)和用品。其次是一些文化和虚拟消费,旅游,电影,还有虚拟事物的消费(游戏消费)。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各网络电营商之间甚至会出现极为激烈的竞争,通过推出各种节假日游戏套装,人物皮肤,以及各种折扣来刺激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尤其是在现今的虚拟文化风气下(83%的青少年玩过网络游戏,且其中有高达76%的青少年参与过虚拟消费,像购买游戏币和游戏装备之类的虚拟物品),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虚拟消费占生活费不小的比重。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
大学生消费心理大致分为四类: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
首先就是从众心理。在节假日时期, 从众心理能够引发抢购风;如果商家恰当把握和充分利用从众心理, 适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战略, 从而能够有效的激起大学生购买的欲望,例如,某种款式的双肩包在广告经营商的推动下成为潮流,那势必会引发一波因为追逐潮流而购买的浪潮。可见,从众心理能够引发人们在特定时期或者特定条件下进行决策, 来诱导人们去安排自己的消费或生产活动, 从而避免因延误了时机造成遗憾。但是这种从众心理极易衍生出盲目从众的情况。盲从不仅仅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长期从众还会淡化并扭曲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求异心理。简单地说, 就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创新思变。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对大学生消费者来说, 可以展示个性风采, 也可以愉悦自己,但这种消费方式并不是最主流的消费方式。
攀比心理。首先我们不能把大学生攀比心理与攀比虚荣、奢侈浪费简单地等同。攀比心理说到底就是一种竞争心理,但是竞争分为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在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中, 那些符合社会规范和个人实际的攀比消费, 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同时, 又没有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就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相反, 那些与社会规范和个人实际相悖的攀比消费, 拥有的目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而是以此炫耀比别人更优越的经济条件, 并造成资源浪费, 这是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实质是浪费。大学生的消费有些部分就是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
求实心理。求实心理不是一种决然独立于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之外的消费心理。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包含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中积极的、健康的方面。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是从需求中寻找符合自己个性的商品, 是从众与个性的统一, 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求中达到一种自我身心愉悦和社会评价良好的境界。这也是属于大学生的正常的消费心理。
三,大学生节假日消费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是当代社会消费的主力军之一,青年学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这也正迎合了商家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同时商家对产品做出的一系列的促销措施也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欲望需求。商家借助大众传播,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以互联网传播的实时性、海量性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影响,而作为接触互联网和新型媒体较多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较大。首先,家庭较为富裕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向也向着叫高端的层次倾斜,体现出半社会化的性质,例如较为成熟的打扮穿衣,用较为成熟的香水等等,在节假日期间由于商家的各种促销,他们或许会不介意多花一笔。然后是一般或者较为贫困的大学生,他们更加重视能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消费,消费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但节假日期间某些大学生或许也会,花费一笔。但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四,节假日消费对大学生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促销时购物使自己满足
消费者利用双十一节日促销购买所需的商品, 当仅价格下降时, 消费者以较少的钱买入商品;当买一送一时, 价格不变, 购买数量增加, 以相等的金钱获得较多的商品;当满减促销时两者兼有, 价格不变, 购买数量增加, 付款减少等方式购买商品, 都相当于以更少的钱购买更多的商品, 使得消费者满足感增强, 人民幸福感增加。(2)消费欲望增加,但能释放压力
电商大规模进行一系列促销活动, 当能用更少的钱购买更多的商品时, 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自然会增加。再者, 由于节日促销是大型狂欢购物促销, 宣传力度大, 影响力高, 对消费者来说更具有仪式感, 想要参与狂欢购物, 消费欲望也会随之增加, 进而更刺激消费。2.负面影响
(1)冲动消费, 造成资源浪费
节日促销本就是吸引消费者消费而进行的促销活动, 促销方式多种多样, 商家会设置一些如“满199减100”、“买3送2”等促销条件, 消费者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冲动消费、盲目消费以达到促销条件, 枉顾自身需求, 造成资源浪费。(2)积蓄数月, 压抑消费
双十一节日促销虽然在节日期间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但是却抑制了节前、节后的消费欲望。一些消费者为享受节日促销的优惠, 节前不消费或少消费, 节日当天大肆消费, 节后又没欲望消费, 积蓄数月, 压抑消费。(3)带来经济和心理压力
在信息压力之下,大量的消费购物信息使大学生消费群体产生“趋同”与“盲目服从”等现象,以保持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一致。压力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经济主要由父母供给,大量的物质消费给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费用造成了一定困扰;在因不必要消费而购买的商品的后续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以及慢速、丢件、损坏等情况,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困扰;大量精力投入甚至熬夜通宵后造成身体健康方面的伤害,致使大学生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状态不佳;精神层面的空虚并没有在疯狂消费中得到实际的满足,当冷静下来,反而产生更大的空虚。
五.做法
大学生是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也是消费心理转型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消费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很多不良的消费行为,影响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家庭、社会、学校要担负起培养、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责任;大学生自身也应从多方面努力,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参考文献
假日消费 篇3
关键词:假日体育 体育消费 体育事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也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体育的理解已经不单单是进行简单的锻炼,人们更注重假日出游等新型的锻炼方式,在领略世界各地不同风景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假日体育的发展让人们从心理和身体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带动了我们体育经济的发展。
1、影响假日体育消费的因素
1.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随着我们经济改革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人们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支出,可以有一部分资金用来自由分配,这就为一些体育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出游的经济基础。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除了正常生活所需要的开支外,基本没有什么钱可以用来娱乐或者出游,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在小区锻炼或者是平时散散步等,现在生活条件普遍都提高了,所以在节假日时,大家都愿意在周围的景点或者和好友相约一起去其他城市游玩,散心、出行游玩除了可以开阔视野,使人心旷神怡之外还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人们通过旅游、观光不同的风景,缓解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调节身心,强健身体。
1.2、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80年代初人们的思想都是努力的工作,挣钱,养家,在休息时间都是在家休息,很少安排出去旅游或者出去郊游,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从思想上改变了过去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之余,人们更愿意享受假日出游给我们带来的快感,从而缓解生活中和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压力。在平时的休息时间或者是五一和十一等小长假或者大长假,人们基本都会充分的利用假期时间给自己安排一些出游计划或者登山计划,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呼吸更多新鲜的空气,来充分的享受假期给心理和身体带来的自我放松。如今体育已经不仅仅代表体育运动和体育项目,它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的影响
体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要发展好体育事业就必须解决好当前所遇到的问题。
2.1、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不同,体育事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体育产业更多的是注重获取经济利益,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体育竞技业。大众健身业、体育用品商、体育器材商。体育服装商、体育旅游业、体育博彩、体育建筑、体育广告、体育赞助、体育保险、体育消费者等。其中体育消费者是体育产业的主导力量,假日消费体育必然带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人们在出去游玩时都喜欢穿一些运动服装或者专业的户外服装,户外活动的发展也带动了体育用品的发展,户外项目是一项比较专业的项目,所以在进行户外活动是人们都喜欢穿着专业的户外服、拿着专业的户外手电、户外水壶、户外拐杖等。为了让消费在更好的了解户外品牌,户外商就会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自己的品牌这样也就带动了体育广告也的发展。假日体育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链的发展,为我们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利润。
2.2、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体育事业相当体育产业来说更加注重社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人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可以强身健体,提要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对身体的侵害,同时在一个轻松、自由、快乐、安静的环境中锻炼也能使人忘记痛苦,改善不良情绪,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创建良好的心态。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者舞蹈运动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气质,使自己变的更加美丽。
2.3、促进国家体育经济发展
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体育经济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假期出游时,会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会在当地进行消费,比如人们出去游玩时,首先会购买出行所必须的衣物、日用品、购买机票、火车票、汽车票、预定宾馆、购买特产、去有名的景点参观,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消费活动,带动了国家的服装产业、日用品产业、交通产业、酒店产业、农副食品产业、和旅游产业、广告产业等多个行业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体制的共同发展,带动了国家级经济的繁荣发展,假日体育消费在近年不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必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突破,我们应该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充分的发挥假日体育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总结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革新,电子化的办公设备,减轻了人们的繁琐的工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人们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全自动等家用电器的使用,也减少了人们做家务的时间。小时工、钟点工、家庭保姆的出现也减少了条件较好家庭的家务时间,人们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去参加体育休闲活动,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休闲时间的充裕,在节假日人们更愿意选择在近距离或者远距离的旅行,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缓解生活中带来的不快乐,这必然带动了我国体育产业、体育事业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向发达国家看齐迈出了更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田林.我国假日体育消费的若干思考.商场现代化[J].2008年.第21期.
假日消费 篇4
一、假日体育消费产生背景
1.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 促进了假日体育消费的发展
休闲时间的增多和相对集中, 为假日体育消费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保证。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引导人们更好地对自我进行休整, 调节个人的身心状态, 鼓励人们从事更有益的包括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在内的活动。
2. 经济增长是假日体育消费的基础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 人们有了从注重单一购物消费向物质与精神消费并重的经济实力。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下降 (如表1所示) , 其中, 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己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5年的36.7%, 农村地区的这一数值也从58.8%下降至45.5%。按国际标准, 己接近小康水平, 其消费己开始由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过渡到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人们不再为解决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 而是在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上做文章。这些发展变化给人们假日体育消费, 奠定了经济基础。
资料来源: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6年)
3. 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假日体育消费提供保障
我国体育产业的真正出现 (除体育用品业) 是近二十多年的事。体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 以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拉开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转换的序幕, 体育领域内的经营活动逐步活跃, 一个以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为龙头的体育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体育的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为群众假日消费提供了物质保障。
4. 大众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是假日体育消费的动力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文明, 使人们得到丰厚实惠的同时, 诸多困扰也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 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正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 以及大规模的国际文化交流, 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资料介绍, 我国有体育人口近4亿, 他们经常利用余暇时间与节假日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健康加快乐等于幸福的理念正在被国人所认同, 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
二、假日体育消费的市场分析
1. 消费人群
城镇居民是节假日期间体育商品消费的主要群体。据资料反应, 1994年~1998年城市体育消费增加了115%, 1998年全国体育消费总额约1400亿元, 其中城市体育消费约占1040亿元。在假日体育消费的形式上, 已不仅是以家庭消费为主, 而是逐渐向自我需求消费的状态过渡。但我国居民单位体育消费额很低,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63.6%的居民只能承受3元及3元以下的门票, 能承受10元至10元以上门票的只占15.5%。有许多居民仍然认为体育是一种事业性消费, 更希望政府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出资让居民无偿享用。
2. 健身娱乐与竞赛表演市场
体育健身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人们对健身、娱乐和健美等项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 从1994年到1997年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投资兴办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的高潮。一些大中型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经营上的一个特点就是集健身, 娱乐、消遣为一体, 既有健身健美活动场所, 又有舞厅、桑拿浴、咖啡厅, 茶厅, 餐饮等经营项目, 还有配套的影视书刊室, 可以满足消费者健身。健美, 娱乐休闲, 消遣、交友聚会的需要。但调查中发现目前体育健身娱乐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1) 部分项目增长过快, 项目结构失衡; (2) 盲目上马, 价格定位偏高; (3) 企业经营和市场管理不善等问题。
在竞赛表演方面,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摸的体育产业市场, 国内现有各类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和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 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此外, 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 营业额约8000万元。但在节假日期间体育商品供给数量和品种单一。如足球竞赛产品, 双休日分别供给7场甲A和6场甲B比赛, 全部容纳消费者仅为70万人。节日期间甲A、甲B休战, 供给量更少。在意大利, 双休日各级职业足球赛达27场之多, 较好的刺激了假日消费。
3. 体育场馆、器材的使用
从1990年亚运会后, 我国在体育的投资方面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上都与时代并步前进, 大型体育基地、场馆等体育消费场所, 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大江南北, 人们进入各等级的体育场馆活动,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尚处发展初期, 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 政企分开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还没有落在实处。大型场馆在节假日是否开放、如何开放的问题在许多地区悬而未决。在国有场馆占主导地位的现时期, 更加剧了供求矛盾。管理、服务、开发没有形成体系, 影响了体育产业的换代升级。
假日期间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 对运动服装、器材的需求量增加。在运动服装及运动器材的消费上, 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且偏好购买知名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 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但调查中也发现, 人们在选择品牌的时候, 并没有有意地选择某一球队所开发的产品或某一球星所穿的品牌, 这也表明国内各俱乐部对球队的开发力度不够, 对球星的包装还不够令人满意。
4. 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 在我国己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2001年为我国体育健康旅游年, 在已公布的全年各地体育旅游计划中共有60次活动, 内容涉及49个体育健身项目, 除一些传统的武术节、登山节和民族项目外, 出现了漂流、热气球、雪地摩托车、铁人三项等新兴项目。在假日体育旅游中, 学生群体的消费十分活跃, 他们希望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经济以及寒暑假长的特点, 组织专项的体育旅游活动。
三、开发假日体育消费市场的策略
1. 培养居民体育消费观念, 提高体育商品质量
以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为契机, 加大宣传力度, 使体育消费成为新的节假日消费热点。重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加大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为产业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此外, 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制订相应的措施, 体现个性消费, 使假日体育消费与生活、工作、娱乐融为一体, 从而使创新与实践成为假日体育消费的新亮点
2. 挖掘体育的文化含量, 提升体育消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假日消费就其性质而言, 不是为生活所必需, 而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的一种时尚, 是人们自我人格, 个性品味和形象的消费, 具有很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 体育消费要融合在假日消费中, 需要不断挖掘、提炼其鲜明的文化含量。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 将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人众对体育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为假日体育消费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拓展空间。要抓住这一重大题材, 借助现代传媒业的高度发达, 大力宣传奥运文化, 使其成为体育产业的品牌, 使体育消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假日经济的热点。
3. 创建假日体育消费经济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配套工程的日益完善,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逐渐统一,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假日体育应以经济发达城市为消费中心, 向周边省市乃至较远的县、市、区、镇辐射, 加强区域间协调配合, 提供不同形式和种类的商品, 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利用大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周边城镇独特的地理、人文等因素, 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形式, 形成相互推动的假日体育消费圈。
4. 加大体育商品在节假日时期的供给数量、品种
可将体育竞赛表演, 娱乐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博彩作为今后我国节假日期间重点发展的体育行业, 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国有各类场馆应考虑在节假日期间的全面开放, 可以不同形式开放, 适宜作健身娱乐的以此为主, 不适宜的可从竞赛等角度出发实施开放。开放时可依据情况适度收取费用, 弥补成本投入和资金不足的状况, 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创造经济效益。
5. 大力培育体育旅游市场
与旅游部门协调配合, 将民族体育融入体育旅游业。特别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这些民族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采, 把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旅游中, 形成独具特色的西部旅游。此外, 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控制观赏性项目所占比例, 增加可供消费者参与体验的健身内容, 做到互动、互补和互助, 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利润增加。
6. 拓展体育培训服务领域
我国体育培训服务业务应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目前我国体育培训服务, 大都是面向广大健身爱好者的球类、舞蹈类、技击类的短训班。虽满足了群众健身娱乐的普通需求, 但应随着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 拓展培训领域。例如:重点为体育差生和体育中考高考学生的赛前训练和辅导班, 针对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运动队培训及承办运动会等服务、面向大众的健身保健和运动处方讲座等, 充实节假日体育市场, 扩大假日体育消费领域。
参考文献
[1]鲍晓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黄迎乒:我国假日体育消费的发展前景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9 (41) :37—41
[3]柳伯力: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张西平:体育产业与假日经济增长点的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2 (16) :6—8
[5]任春香:我国体育竞赛表]产业市场宏观环境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4.3 (25)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