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体育消费

2024-07-07

假日体育消费(共8篇)

假日体育消费 篇1

自1999年国务院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 增加法定节假日之后, 2007年11月国家再次制定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方案, 假日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假日时间的调整, 使人们不但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休闲习惯, 一种新兴的假日休闲活动已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假日体育消费。假日体育消费是休闲消费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兴的、时尚的消费形式, 它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节假日、双休日中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形成体育消费较集中的经济现象, 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历史时期,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背景下, 如何利用我国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巨大的体育需求来开发假日体育市场, 科学地推动体育与经济的互动与融合, 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产业, 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假日体育消费产生背景

1.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 促进了假日体育消费的发展

休闲时间的增多和相对集中, 为假日体育消费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保证。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引导人们更好地对自我进行休整, 调节个人的身心状态, 鼓励人们从事更有益的包括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在内的活动。

2. 经济增长是假日体育消费的基础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 人们有了从注重单一购物消费向物质与精神消费并重的经济实力。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正在不断下降 (如表1所示) , 其中, 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己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5年的36.7%, 农村地区的这一数值也从58.8%下降至45.5%。按国际标准, 己接近小康水平, 其消费己开始由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过渡到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人们不再为解决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 而是在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上做文章。这些发展变化给人们假日体育消费, 奠定了经济基础。

资料来源:摘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6年)

3. 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假日体育消费提供保障

我国体育产业的真正出现 (除体育用品业) 是近二十多年的事。体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 以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拉开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转换的序幕, 体育领域内的经营活动逐步活跃, 一个以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为龙头的体育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体育的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为群众假日消费提供了物质保障。

4. 大众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是假日体育消费的动力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文明, 使人们得到丰厚实惠的同时, 诸多困扰也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 被称为“现代文明病”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正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随着国民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 以及大规模的国际文化交流, 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资料介绍, 我国有体育人口近4亿, 他们经常利用余暇时间与节假日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健康加快乐等于幸福的理念正在被国人所认同, 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

二、假日体育消费的市场分析

1. 消费人群

城镇居民是节假日期间体育商品消费的主要群体。据资料反应, 1994年~1998年城市体育消费增加了115%, 1998年全国体育消费总额约1400亿元, 其中城市体育消费约占1040亿元。在假日体育消费的形式上, 已不仅是以家庭消费为主, 而是逐渐向自我需求消费的状态过渡。但我国居民单位体育消费额很低,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63.6%的居民只能承受3元及3元以下的门票, 能承受10元至10元以上门票的只占15.5%。有许多居民仍然认为体育是一种事业性消费, 更希望政府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出资让居民无偿享用。

2. 健身娱乐与竞赛表演市场

体育健身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人们对健身、娱乐和健美等项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 从1994年到1997年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投资兴办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的高潮。一些大中型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经营上的一个特点就是集健身, 娱乐、消遣为一体, 既有健身健美活动场所, 又有舞厅、桑拿浴、咖啡厅, 茶厅, 餐饮等经营项目, 还有配套的影视书刊室, 可以满足消费者健身。健美, 娱乐休闲, 消遣、交友聚会的需要。但调查中发现目前体育健身娱乐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1) 部分项目增长过快, 项目结构失衡; (2) 盲目上马, 价格定位偏高; (3) 企业经营和市场管理不善等问题。

在竞赛表演方面,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摸的体育产业市场, 国内现有各类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和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 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此外, 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 营业额约8000万元。但在节假日期间体育商品供给数量和品种单一。如足球竞赛产品, 双休日分别供给7场甲A和6场甲B比赛, 全部容纳消费者仅为70万人。节日期间甲A、甲B休战, 供给量更少。在意大利, 双休日各级职业足球赛达27场之多, 较好的刺激了假日消费。

3. 体育场馆、器材的使用

从1990年亚运会后, 我国在体育的投资方面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上都与时代并步前进, 大型体育基地、场馆等体育消费场所, 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大江南北, 人们进入各等级的体育场馆活动,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尚处发展初期, 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 政企分开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还没有落在实处。大型场馆在节假日是否开放、如何开放的问题在许多地区悬而未决。在国有场馆占主导地位的现时期, 更加剧了供求矛盾。管理、服务、开发没有形成体系, 影响了体育产业的换代升级。

假日期间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 对运动服装、器材的需求量增加。在运动服装及运动器材的消费上, 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且偏好购买知名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 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但调查中也发现, 人们在选择品牌的时候, 并没有有意地选择某一球队所开发的产品或某一球星所穿的品牌, 这也表明国内各俱乐部对球队的开发力度不够, 对球星的包装还不够令人满意。

4. 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 在我国己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2001年为我国体育健康旅游年, 在已公布的全年各地体育旅游计划中共有60次活动, 内容涉及49个体育健身项目, 除一些传统的武术节、登山节和民族项目外, 出现了漂流、热气球、雪地摩托车、铁人三项等新兴项目。在假日体育旅游中, 学生群体的消费十分活跃, 他们希望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经济以及寒暑假长的特点, 组织专项的体育旅游活动。

三、开发假日体育消费市场的策略

1. 培养居民体育消费观念, 提高体育商品质量

以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为契机, 加大宣传力度, 使体育消费成为新的节假日消费热点。重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加大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为产业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此外, 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制订相应的措施, 体现个性消费, 使假日体育消费与生活、工作、娱乐融为一体, 从而使创新与实践成为假日体育消费的新亮点

2. 挖掘体育的文化含量, 提升体育消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假日消费就其性质而言, 不是为生活所必需, 而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的一种时尚, 是人们自我人格, 个性品味和形象的消费, 具有很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 体育消费要融合在假日消费中, 需要不断挖掘、提炼其鲜明的文化含量。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 将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人众对体育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为假日体育消费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拓展空间。要抓住这一重大题材, 借助现代传媒业的高度发达, 大力宣传奥运文化, 使其成为体育产业的品牌, 使体育消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假日经济的热点。

3. 创建假日体育消费经济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配套工程的日益完善,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逐渐统一,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假日体育应以经济发达城市为消费中心, 向周边省市乃至较远的县、市、区、镇辐射, 加强区域间协调配合, 提供不同形式和种类的商品, 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利用大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周边城镇独特的地理、人文等因素, 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形式, 形成相互推动的假日体育消费圈。

4. 加大体育商品在节假日时期的供给数量、品种

可将体育竞赛表演, 娱乐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博彩作为今后我国节假日期间重点发展的体育行业, 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国有各类场馆应考虑在节假日期间的全面开放, 可以不同形式开放, 适宜作健身娱乐的以此为主, 不适宜的可从竞赛等角度出发实施开放。开放时可依据情况适度收取费用, 弥补成本投入和资金不足的状况, 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创造经济效益。

5. 大力培育体育旅游市场

与旅游部门协调配合, 将民族体育融入体育旅游业。特别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这些民族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采, 把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旅游中, 形成独具特色的西部旅游。此外, 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控制观赏性项目所占比例, 增加可供消费者参与体验的健身内容, 做到互动、互补和互助, 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利润增加。

6. 拓展体育培训服务领域

我国体育培训服务业务应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目前我国体育培训服务, 大都是面向广大健身爱好者的球类、舞蹈类、技击类的短训班。虽满足了群众健身娱乐的普通需求, 但应随着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 拓展培训领域。例如:重点为体育差生和体育中考高考学生的赛前训练和辅导班, 针对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运动队培训及承办运动会等服务、面向大众的健身保健和运动处方讲座等, 充实节假日体育市场, 扩大假日体育消费领域。

参考文献

[1]鲍晓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黄迎乒:我国假日体育消费的发展前景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9 (41) :37—41

[3]柳伯力: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张西平:体育产业与假日经济增长点的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2 (16) :6—8

[5]任春香:我国体育竞赛表]产业市场宏观环境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4.3 (25) :14—17

[6]孙季成:假日经济中体育消费的潜在市场及发展对策.体育文化导刊, 2002.3:40—41

假日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假日经济;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人民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的提升,假日经济在我国发展速度极快,成为了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日經济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每天只能为生存奔波,考虑如何让家人吃饱穿暖,甚至对于一些困难家庭连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从没有人敢去奢望和家人或者是朋友外出旅游。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自由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于旅游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旅游业日渐成为假日经济产业中的先导。而且随着交通出行方式的进步,人们的旅游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某一省内或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出国旅游。据了解,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40个,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可见,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产值也在逐年增加,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假日经济促进了居民购买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也随之上升。由于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压力较大,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消费,每天的消费只是满足必要的生理需求。因此,多数人会选择在闲暇时间进行消费。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尊师敬长的传统,人们通常会在节假日拜访自己的长辈,这自然会涉及商品的买卖。由此不难发现,人们在假日的经济消费量与平日相比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居民的购买力在逐年升高。

3、假日经济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日出游,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逐渐升高。面对行业内日趋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客源,运输公司不仅会采取降价措施,还会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包括车辆档次的提升、细致的服务、线路的扩大和更加精准的运送时间等等。此外,由于假日期间出境人员的比例逐年上升,我国也开通了更多的海外航线,在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国与国外经济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可谓是一举两得。

4、假日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在假日消费,这就会帮扶一些企业的发展,促进相关行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改善生产关系,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厂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5、假日经济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就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旅游业的火爆,旅游景点的参观人数会在假日期间急速增长,为了能够更多的吸引游客、更好的接待游客,景区必然会对自己的硬件进行升级,同时增加景区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应对客流高峰;第二,旅游人数的增加必定会促进景区周边的餐饮、娱乐行业的发展,他们也会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增加服务人员的数量。

6、假日经济促进了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举一个例子,前些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草原文化节”,甚至连我这个来自内蒙古的人对它都不是十分了解。但是近几年,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因为内蒙古在近几年加强了自身的文化建设,并利用暑期这个有利的时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内蒙古度假休闲,并以此为契机宣传了自己的草原文化,同时也从游客身上学习到了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做到了文化双赢,而这都是假日经济所带来的成果。

假日经济虽说给我国带来了许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在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1、盲目竞争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公,造成企业利润下降。为了在假日期间获得更多的利润收入,企业往往会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导致资源没有被企业很好的利用,而且企业忽视了自身的生产能力,在现有的生产关系下进行不适合生产力水平的生产活动,严重违反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铁的纪律。这样做不仅不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反,它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亏损,不利于假日后生产的进行。

2、短时间的“经济过热”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危害主要体现在商业领域。例如,一些商场为了能在假期获得更多的收入,往往会采取打折的措施来吸引消费者,这样一来,一些消费者就会利用打折降价的机会“疯狂”购物。过了这一时期后,由于消费者没有了需求,商场即使利用打折的方式也很难吸引到消费者,犹如“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3、假日致使工人的生产销率下降。人们在假日期间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了放松,但是这种放松也会带回到生产工作中,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导致企业获利减少,失去市场竞争力。

4、井喷式的人口流动使得各地的旅游资源紧张。由于人们都选择在假日出游,而且多数人出游的目的地相同,这就给旅游景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短时间内景区游客数量猛增,很多游客都抱怨说不能很好的欣赏景色,只能简单的“一扫而过”;第二,由于旅客人数增加,景区的接待能力不足,景区周边的住宿资源也极其紧张,这就导致了许多游客没有住所,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诸如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假日体育消费 篇3

关键词:假日制度,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经济

建国以来, 我国奉行以人为本的宗旨, 对假日制度不断改革, 从2008年1月1日起, 新假日制度正式实施, 这势必会对假日旅游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进而影响到旅游经济。

1 旅游消费与假日制度的关系

我国假日制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年到1999年, 实行双休日, 每周休息两天, 全年休息104天;1999年到2007年, 假日分为三大部分:双休日、三个“黄金周”、十天左右的带薪休假。全年的休假时间包括带薪休假天数是124天, 其中双休日进行短途旅游的人数较多, 而带薪假期并没有真正在全国推行, 所以游客出游多数集中在“黄金周”的21天时间里;2008年1月1日起, 开始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此次调整, 有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连休三天, 春节、十一休息七天, 职工个人带薪休假。其中, 在第二阶段实施的过程中, 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旅游热情, 旅游市场空前火爆。而第三阶段的假日制度正是为了调整“黄金周”所带来的恶效应颁布的。“黄金周”对我国的经济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但是由于集中大规模出游, 也给地方旅游带来诸如交通拥堵、旅游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势必会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而旅游消费行为的变化必然会对假日旅游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历史数据中所反映的问题与之相似,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1995年到1999年, 当时还没有假日旅游统计, 从统计年鉴中查得1994年国内旅游人次为5.24亿, 旅游收入1023.5亿元;1995年国内旅游人次为6.29亿, 实现旅游收入1375.7亿元。1995年比1994年旅游人次增加1.05亿, 同比增长20%, 旅游收入增加352.2亿元, 同比增长34.4%。由此推断, 1995年假日制度的调整, 使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第二阶段:1999年到2007年实行黄金周假日制度, 一年中有三个为期7天的长假。“黄金周”对旅游业、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催生了“假日经济”这一新兴产业。1999年“十一”旅游出现井喷现象, 出游人数高达4000万人次, 旅游收入141亿元;2007年“十一”期间, 旅游人数飙升至1.46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在1999年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 当年只有一个“十一”的情况下, 就实现了旅游接待人次3.5%的增长和旅游消费18.5%的增长。排除了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数据, 国内年接待人次平均增长率为9.3%, 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2%。

第三阶段:2008年我国开始采取根据传统节日、实行带薪休假的新假日制度。本次假日制度改革分散了长假模式, 但假期总量并未有显著减少, 旅游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理性。

2 相关理论阐述

在明确了假日制度对我国居民消费有影响之后, 还需要明确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分析, 笔者认为, 消费者行为理论、制度与行为关系理论与这一问题联系紧密。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和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吴清津, 2006) 。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诸如:心理因素, 其中包括了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环境因素, 有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市场营销因素, 主要有产品策略、营销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 (王曼, 2007) 。旅游消费者行为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 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具有综合性、边缘性、超常规性的特殊体验, 可以从心理、地理、经济、文化等抽象层次上多角度连续统一地考察 (刘菲, 2007) 。

2.2 制度与行为关系理论

马克思曾说,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 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 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越各种关系, 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一论述体现了制度与行为的根本逻辑。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能够改变人们因为偏好所付出的代价, 改变财富与非财富价值之间的权衡, 进而使思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占重要地位。人们按一定的制度约束行动保证了个人对他人的行为预期和关系协调, 有利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和风险的降低, 有助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实现, 也为公共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证 (卢现祥, 2003) 。制度决定着人们从事活动的范围, 影响人的行为。

可见, 假日制度的改革必定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旅游经济产业。

3 假日制度对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以假日制度下江苏省旅游消费为例

3.1 对消费者旅游偏好的影响

3.1.1 对旅游地选择的影响

假日制度的实施, 导致原来的黄金周减少一个, 短假增加三个, 这对于消费者进行旅游地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时间被限定的情况下, 部分消费者会倾向于短途旅游替代长途, 尤其是学生与上班族, 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之后便又将投入到忙碌的学习与工作之中, 短途旅游尤其是本地旅游会是他们最经济实惠又不感到疲惫的选择。所以从消费者的效用角度来看, 假日制度会导致整体旅游距离的缩短。

3.1.2 对旅游时间选择的影响

“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一些计划于长途旅游的消费者, 只能选择仅存的“十一”黄金周。这导致了“十一”黄金周的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长。2013年国庆假期期间, 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 比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增长0.7% (按可比口径, 同比增长15.1%) , 实现旅游收入2233亿元, 比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增长6.1% (按可比口径, 同比增长21.2%) , 游客人均花费支出521元。旅游市场呈现热点景区普遍爆满、市场秩序有所好转、自驾出游大幅增加、散客旅游成为主体等显著特点。

3.1.3 对出行方式的影响

“十一”假期期间, “十一”黄金周旅客出行踊跃, 不少居民采用自驾游的出行方式。2013年“十一”期间, 江苏省高速公路出口交通流量为1306万辆, 同比上升16.7%, 仅10月1日全省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突破210万辆, 创高速公路单日出口交通流量最高记录。在一些著名的景区, 车辆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交通的不便利会对消费者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并会增加影响旅游的时间成本。消费者偏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用, 因此假日制度对交通问题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反过来会对消费者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从而影响旅游收入。

3.2 假日制度下江苏旅游的发展趋势

3.2.1 短途旅游占比增加, 长途旅游占比减少

对于三天的小长假, 消费者更倾向于本地的短途旅游。通过笔者对旅游企业的采访来看, 全省五一假期出行的消费者中, 选择短途旅行的人数从1/5上升到1/3, 可见假日制度对于短途旅游市场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小长假进行短途旅游, 使得短途旅游市场发展迅猛。

3.2.2 整体旅游收入稳步提升

2013年的国庆长假, 江苏省旅游总收入达302亿元, 位列全国第二, 并且同比增长18.5%, 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江苏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 注重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假日制度的不断完善顺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 在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同时促进旅游经济的转型, 整体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而作为传统的旅游淡季, 短期旅游市场“闲而不淡”, 近程自驾游和市民外出旅游成为两个热点。以苏州市为例, 市内主要旅游景区和城市周边农家乐集中区域依然呈现游人如织的场景, 旅游市场整体安全平稳, 井然有序。据市假日办测算, 全市端午期间共接待游客259万人次, 同比增长13.10%, 旅游收入20.72亿元, 同比增长15.30%。

可见, 不论是在时间充裕的七天黄金周, 还是短暂的三天小长假, 经过合理的调配, 都能够找到适合的旅游方式, 从而整体旅游收入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另外, 由于长假期的减少, 能够避免在2000年到2007年间出现的群体性出游的不良效应, 使得每位消费者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3.2.3 自驾游等短途旅游方式越来越受青睐

随着假日制度的改革, 消费者在小长假里往往选择自助或者自驾游等形式出游。“端午”期间, 在南京莫愁湖的实地调查中发现, 短途自驾游成为了最受青睐的一种出行方式。在108名受访者中, 有71名表示是通过自助或自驾游的方式来此旅游, 其中有不少表示是本地居民, 一家人一起出游其乐融融。在现行假日制度下, 跟随旅游团出游愈加显现出成本高、自由度低的劣势, 人们纷纷选择自驾游, 方便快捷的同时, 更能享受到旅游带来的乐趣。

3.2.4 乡土生态旅游等文化旅游迎来发展契机

假日制度突出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使得富有民俗文化气息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以苏州为例, 姑苏区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第九届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 整合苏州古城的胥门和盘门两地, 开展祭祀伍子胥、包粽子、吴文化表演等传统民俗活动, 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据统计, 端午期间全市各地共推出100多项文化、旅游、民俗、体育类节庆活动, 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41.83万人次, 同比增长15.58%, 门票收入2084.14万元, 同比增长20.14%。可以看到, 在假日制度下, 富有文化气息的乡土生态旅游迎来发展契机, 文化旅游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清津.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曼, 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刘菲.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5]顾永健.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08.

假日里体育也应充“电” 篇4

1.知——奥运知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假期中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奥运会的历史、典故、奥运明星、我国奥运史、体育明星、奥运相关知识等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

2.练——一项体能,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暑假近50天的时间好好地进行锻炼,或练耐力或练力量。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训练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有计划地加强体能训练,不断增强体质。如夏季可以利用江河湖海进行水上安全运动,开展游泳等活动;可以练习骑自行车,可以登高望远;可以利用荒原进行步行拉练、野营;可以利用草原进行骑马、武术等;可以利用森林山地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可以利用山地丘陵,进行登山运动和开展有氧耐力运动;可以利用沟渠田野,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等。可以利用沙丘,进行沙疗、爬沙丘、滑沙、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活动。

3.会——一项技能,如游泳、骑马、骑自行车、滑轮、旱冰、划船、急救等,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会一两种常见的运动方法或急救方法,当然,有些危险的项目必须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学习或尝试,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注意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4.学——一项知识,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喜爱但在学校中很少涉及的内容如羽毛球、拳击、网球、台球、独轮车等,充分利用假期有目的地加强学习,重点对技术、战术、规则等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掌握,力争成为这方面的小专家。

5.做——一项体育课件,假期中学生很多时间去玩电脑,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体育教学或体育常识性的相关课题或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电脑知识,学习和制作自己感兴趣、实用的体育课件或体育知识网页,返校后进行比赛、交流,帮助和指导同学进行体育学习或锻炼。

6.交——一些新朋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回归社会是必然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假日,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社区体育活动或竞赛,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扩大社会交往面和层次,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假日经济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篇5

1 假日经济的本质属性

“假日经济”本质上是在节假日空闲时间内的一种消费现象, 也是人们在特定时段内消费的集中体现。人们的闲暇时间, 即:每天工作以外的时间, 包括:周末和节假日。由于各个时间段的时间长短不同, 人们的消费倾向也不尽相同。短时间居民一般用于日常性的消费, 而对于时间比较长 (暑假、五一和十一等等) 的消费则属于非日常性消费, 人们要到离居住地比较远的地方去进行非日常的的消费也就是假期移动消费。

旅游动机、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这三项内容是发生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在国家对节假日没有调整以前, 由于休闲时间条件的限制, 长距离和长时间的旅游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移动消费根本无法形成, 居民的消费只能限制在居住地, 由于无法形成移动消费, 所以“假日消费”也无法形成。旅游消费是移动消费的一种, 必须在“五一、十一、和春节等等”长时间的假期进行消费。在长假期间, 由于旅游消费需求拉动, 交通运输业、各地商业等都有不同的增长, 因此, 旅游消费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根据上面的论述, 可以定性的认为假日消费的本质就是在节假日时间内的旅游消费, 根据推论假日经济的本质也就是旅游经济。

2 发展体育旅游经济的社会背景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假日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文化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善,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以及社会的文化条件是假日体育消费和假日旅游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其次, 现代人的消费观念, 消费时尚是假日体育旅游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当今社会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 希望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会落伍, 要想成为社会当中最为幸福的人, 就必须拥有理想、文明、快乐、美好的闲暇生活, 这是任何人所期盼的。有品味、有情调是现代社会的时尚, 同时也是人们进行消费和度假方式, 也是社会发展的潮流。现代人一到假期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去哪里玩?或者去哪旅游?”假期出去游玩已成为城镇居民不可缺少的事情,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社会富有了, 经济发达了, 娱乐休闲已成为时尚, 也为假日体育旅游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这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色彩, 同时假日体育消费也对假日体育旅游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再次,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整天忙着为工作和事业奔波, 再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进步, 对人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为了适应社会, 跟上社会的节奏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激烈竞争。在这样长期激烈竞争的状态下人们都渴望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得到休息、放松和调整的机会。假日体育是人们休息和调整的最佳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促使人们从事各种体育消费活动, 同时也对假日体育旅游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 经济的发展, 社会节奏的加快等等促进了假日体育旅游的形成和发展。

2.2 发展假日旅游的理论基点

按照体育旅游产生原因可以将其供求非均衡分为两类:

第一, 由于技术性因素引起的非均衡称为技术性的体育旅游供求非均衡, 技术性因素包括:国家、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等因素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旅游供求非均衡的原因, 比如:旅游者的需求不同, 要想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就必须要求旅游具有多样性, 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的话就会产生矛盾;旅游者的需求随着时间的变迁使得他们的需求具有多变性和发展性, 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就会产生矛盾等都可以划归为影响体育旅游的技术性因素。

第二, 由于制度性因素引起的非均衡称之为制度性体育旅游供求非均衡。它包括:文化、体制、发展战略等因素。比如由于选择的旅游发展战略导致旅游供求非均衡, 给旅游供求非均衡成为可能创造了条件。具体的谈到假日体育旅游供求非均衡制度性原因, 是指国家对节假日时间的规定安排所导致的体育旅游供求关系非均衡的。体育旅游的需求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 体育旅游与多数产业一样, 供给状况跟不上需求的变动, 从而导致供给状况的改善往往带有滞后性, 也就是说, 供给往往表现出来的固定性, 而对于需求的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发展的具有可变动性。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产业,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正是由于体育旅游的特殊性, 使得更加突出了供给的滞后性, 而且体育旅游的开展与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到节假日体育旅游的需求量开始增加, 而对于旅游的供给根本无法采取地区间移动的方式来满足需求, 再加上体育旅游供给有一种天然的区域分割性特征, 地区结构也是造成体育旅游供给与需求之间非均衡的原因之一。

2.3 发展假日体育旅游的心理动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假日经济的本质属性以及假日经济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指出了我国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我国发展假日体育旅游经济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的理论基点与社会心理动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假日经济,体育旅游,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明.中国“假日经济”发展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荆彦宏.试论假日经济下体育旅游业的开发[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3]梁利民.假日经济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浅谈体育产业与假日经济 篇6

一、假日经济及其产生的背景

所谓“假日经济”其实质是由于假日的出现而体现出的一种短期、相对集中的消费经济。“假日经济”就其本质而言, 是一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以消遣娱乐、饮食文化、旅游购物、体育休闲等为目的的消费经济。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 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 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行业的旅游业外, 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 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 假日经济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 假日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 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假日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年收入到500至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的时期。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 已达500美元左右, 有的城市已达1000美元, 可以说我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期的门槛; (2) 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时间, 全年达到114天, 占全年总天数的31.2%。从某种意义上说, 假日消费情况的好坏, 决定了一年消费市场的阴晴; (3) 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道德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短缺经济”下的艰难生活使大多数中国人重积累, 轻消费, 尤其无暇顾及精神消费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实际上, 这是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恩格尔定律表明,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低档品、基本生活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下降, 用于高档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将大幅增加。伴随着我国迈入“相对过剩经济”时期, 在政府和媒体相关措施的影响下, 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没有这一点, “假日经济”是无从谈起的。 (4) 我国大多数市场进入买方主导态势, 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假日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 各大商家在此时都重仓蓄势, 以罕见的低价投放市场。好多厂家还推出返现加赠、以旧换新等活动, 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高端平价带来的震撼体验, 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引起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基于以上原因, “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遂成为必然。

二、假日经济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1. 假日经济的发展为体育产业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 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少, 而精神文化消费将会越来越大, 消费者追求生活质量, 渴望满足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化, 并日益趋向理性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体育价值的新取向。由于人们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逐步增加。健康加快乐等于幸福的理念正在被国人所认同, 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 也为体育产业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假日经济的特点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假日经济, 它本质上是一种休闲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 运动娱乐消费将成为假日经济消费的新热点。居民节假日消费选择的变化趋势为体育产业提供了潜在市场。体育消费者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体育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的选择也不同。现代人在体育消费中注重参与性, 注重寻求刺激、新型、新奇的运动项目。人们在休闲消费中追求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 而是追求一种经济和体验。而体育这种运动娱乐消费既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同时又能起到健身、休闲和娱乐的多重作用。如果根据假日经济中游客活动量大的特点, 与旅游部门协调配合, 把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假日经济融为一体, 做到互动、互补和互助, 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 这一切都将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舞台和发挥空间。

3. 假日经济的系统性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

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扯面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可以与体育及其他行业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例如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的结合, 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开发组合。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它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 有会使旅游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欲望, 使游客在亲身体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 深刻地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 可以丰富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 拓展假日活动空间, 振兴民族地区经济,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我国假日经济环境下体育产业开发对策与设想

1. 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 保障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的规范、健康、快速发展, 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做保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建立健全促进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并加强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 做到思想统一, 有法可依, 为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 体育产业在假日经济中的发展应该走与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等相关的服务产业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效应。因此, 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主要是把它融入到旅游等产业中去发展, 从而互相推进, 谋求共同发展。同时, 旅游和体育部门及政府应加强体育市场的法制化, 制定规范的体育市场发展政策, 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手段, 使体育市场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通过开发使体育产业在假日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 开辟自然安全的健身路径

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 开辟公民走向自然的健身路径, 在野营路线上, 建设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 采用国建民营的方式, 让体育产业滚动发展。

4. 促进体育消费知识化, 增添假日消费文化内涵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时代, 开辟体育消费市场, 丰富假日经济还需掌握新知识、新方法, 提升体育消费的文化内涵, 增加吸引力。

5. 借西部大开发之际, 发掘西部传统体育项目, 发挥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优势, 形成独特的西部旅游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仅以云南为例, 该省分布16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体育活动, 渊源流长, 千姿百态, 体现着特定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每逢喜庆节日, 男女老少集在一起.载歌载舞, 打鸡毛球, 扔石头, 顶竹杆, 划龙船等, 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情, 让人觉得古朴有趣。同时, 西部地区山青水秀, 风光无限, 适合旅游。若把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旅游中, 形成独具特色的西部旅游, 将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一方面可以促进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又可以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

6. 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

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体育产业经济超常规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把知识与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 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的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应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文化修养高, 既懂体育知识, 又有经济头脑的专业管理队伍, 为假日经济环境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基础。

7. 加强宣传促销, 拓宽客源市场的覆盖面

宣传促销是推动保障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因此, 各地要强化宣传促销。在宣传促销战略方面, 要注重客源市场的针对性,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式的渗透宣传。

8. 加强联合与协作, 加快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还不协调, 水平很低, 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 形成共享客源、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利益的互惠模式。

摘要:近年来, 假日经济和体育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假日经济产生的根源、假日经济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假日经济的环境下开发体育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产业,假日经济

参考文献

[1]佳佳:“假日消费”是篇大文章[J].中国第三产业, 2000[2]:6~7

[2]自玲:《体育西班牙旅游业中的地位[J].国外体育动态, 1998[45]:372

刍议假日经济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假日经济,体育旅游,自然环保

1 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背景

随着生态经济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人类对体育锻炼的自主认识越来越高, 生态体育旅游演变成为一种适应人类潮流发展与需要的经济发展形势, 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起飞, 另一方面加强了人类体质锻炼, 取得了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双赢。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负荷催生了绝大部分的旅游经济发展, 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都需要一个安宁的地方释放心灵, 也是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日益迅速的原因之一。而体育旅游属于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势, 是社会体育的一种重要产业分支。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 体育旅游得益于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是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字面上看, 体育与旅游是两种基本不沾边的人类活动。体育活动是一项全民运动的社会活动, 是一个聚集人气和宣传效力的有效平台, 而旅游则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自主选择性, 是人类释放心灵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样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具有活力的行业, 体育和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共振效应。因此在生态经济背景下, 需要把体育旅游摆在当前经济、文化、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

2 假日经济下生态体育旅游的内涵

作为一种社会效应较广的活动, 体育旅游主要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竞技竞赛、体育文化交流与旅游过程中各个元素之间关系的综合。既是为了满足旅游主体的专项需求, 也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一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动, 是以一定的体育设备和体育资源为条件, 以旅游为商品形式, 为旅游主体提供包括健身、娱乐和休闲的服务形式。

在生态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适应时代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并且有效的保障生态价值的持续增长。

一般来说, 生态体育涵盖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多种形式, 形式多样, 但是这些体育形式都是建立在生态绿色的基础上的。在当前生态体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背景下, 在体育实践中加强生态理念的渗透十分必要。

胡小明认为:“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 在自然环境下, 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 亲近自然, 贴近自然, 它是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天然体育, 更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

顾名思义, 生态体育旅游则是在自然的条件下, 以体育活动为目的, 以旅游为基本形式的社会活动。是在具有完善旅游系统的条件下, 加强全民身体素质, 提高体育水平, 同时达到身心释放的双赢活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人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提高的表现形式。

郑晓祥认为:“所谓生态体育, 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 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也就是说生态体育旅游是集人类发展、体育运动、环境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 是体育、环境和文化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的体育运动或者旅游形式。

因此, 可以概括地说, 生态体育旅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 体育活动是在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生的, 通过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相互融合, 并达到一定的适合体育旅游的发展环境, 形成的一项社会活动;第二, 体育旅游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自主生态意识, 具有自然、和平、进步、和谐的绿色体育发展理念, 在参与体有活动的过程中, 能够自主进行环境保护, 捍卫生态平衡, 遵守一定的体育伦理和体育道德;第三, 体育旅游的活动目的是生态和谐的, 活动过程中始终坚持自然条件与体育人文的和谐统一、体育旅游主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统一;第四, 是一种以旅游为形式的体育竞技活动, 旅游者通过参与多种健身体育活动进行旅游, 得到身心的释放。

3 生态体育旅游在假日经济中的必然性

生态体育旅游是一项环保、绿色、健康的体育活动, 在旅游地举行的旅游者踊跃参与的体育互动, 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和人类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提高的前提下, 生态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特别是在节假中, 假日经济的推动了体育旅游的迅速发展。

3.1 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距离正在逐步缩小, 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发展的步伐都开始密切相关。我国的体育事业正从突破与国际水准的体育事业望其项背迅速发展。特别是2009年, 我国承办了奥运会, 迎接了一个奥运时代的到来, 使我国逐步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要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 必须要激发广大体育爱好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建立优质的人才储备和欣赏消费市场, 继而使体育事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就目前来说, 我国体育事业受到了场地、设施和资源等条件的制约, 体育运动项目与大众的体育发展观不相适应, 因此相对来说我国的体育运动开展的并不是十分活跃。而生态体育旅游则能恰到好处的解决这一当前矛盾, 激发了广大旅游者在休闲过程中加强体育锻炼的热情, 仅仅围绕着旅游者的个性选择和自主因素设置体育项目, 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点, 利用得天独厚的体育生态环境, 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国民的体育发展水平, 加快我国进入体育强国的步伐。

3.2 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

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层次的提高, 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 对社会生活的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 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健身服务业体系, 以体育服务业, 体育竞赛表演也和体育用品业得市场框架体系, 使得生态体育旅游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实践上取得了可行的机会。特别是21世纪以来, 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生态的生活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大, 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也在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 生态体育旅游面临的是社会进步的发展需要, 是时代烙上的印记。生态、健康、环保是时代的标签, 也是体育旅游的关键字。生态体育旅游要求旅游主体具有生态环保理念和自主运动的意识, 同时对旅游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 与国家中长期规划步伐相一致, 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健全的生态体育体系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因此说生态体育旅游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

3.3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假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生态体育旅游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生态体育具有独特的运动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断充实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同时, 生态体育崇尚的遵循自然规律的体育馆, 以人、自然和的和谐统一为最终的发展目的。“生态体育体现自然、率直、娱乐特点, 在自由、自然、自愿、自乐的状态下, 追求调节、娱乐。它不仅是休闲娱乐健身的载体, 也是消除寂寞、拓展交际, 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润滑剂。”而当前,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目的, 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需要加强人们的整体素质, 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步伐。而生态体育旅游则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 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有效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促进人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因而, 生态体育旅游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推进器。

4 当前假日经济中体育旅游存在缺陷

假日经济背景下的体育旅游是一直新型的旅游方式, 也是形势独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供需矛盾的升华而产生的一种是是适应时代需求的运动方式, 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发展很不成熟, 因此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下面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滨体育旅游发展为例, 分析当前生态体育旅游存在的缺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滨体育旅游是在投资者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的情况下开发的, 形成了产品单调、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善的尴尬局面, 同时缺乏政府的支持, 导致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精英的各体育项目设置不科学, 缺乏个性和创新性, 2008年底被评为AAAA级景区的黄岛金沙滩是我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海水浴场之一, 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但是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 因此, 目前的生态体育旅游依然处于开发比较紊乱的阶段。

另外, 生态体育旅游还存在旅游格局不突出、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滨休闲、旅游开发在沿海一线遍地开花, 但各地海滨浴场的滨海体育休闲产品设置雷同, 规模都不大, 基本是零散的个体经营, 没有依据各地海滨体育资源情况, 形成各自符合游客需求且具有特色的某一类型的以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为体系的产品。”缺乏专业人才主要是由于生态体育旅游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大部分都是比较廉价的初、高中劳动人才, 缺乏一定的专业培训。

5 如何利用假日经济促进体育旅游

5.1 依托国家政策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后奥运时代是体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国家旅游局曾经提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口号, 因此, 在开发体育旅游地之前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持, 才有继续发展的前景和可能。生态体育旅游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开发, 持续发展。

5.2 加强假日生态体育旅游的整体规划

开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系统科学的原则。促进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科学的综合平衡。需要在租金课题的前提下开发旅游项目, 是生态体育旅游与旅游规划的步伐相一致, 然后通过高标准、高起点来制定相应的计划, 科学实施, 实现生态体育旅游的科学有效发展。

5.3 树立假日经济的品牌发展意识

品牌化发展是一种经济发展趋势, 因此, 可以将这一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到生态体育旅游的应用中。品牌化发展, 科学规划, 根据当地的实际打造品牌, 形成品牌效应。

5.4 在假日旅游据点建立具有专业素质的生态体育旅游人才队伍

打造一支基础过硬的生态体育旅游人才队伍, 需要从思想上提高、从专业技能上加强, 从技术上增加投入等多方面进行着手, “加强旅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在岗培训, 重视他们管理能力、业务能力的提高, 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在服务品质上大下功夫。”

6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假日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适应时代的需求, 但是依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本论文提出从政策上加强, 从方式上更新, 从管理上突破等多方面进行改善, 随着假日经济的不断提升, 相信未来的体育旅游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背景下秦巴山地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11) .

[2]王瑞静, 沙磊, 牛婷, 孙刚, 韩江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滨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2) .

[3]马卫东.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作用、优势及路径[J].中国商贸, 2011 (08) .

假日体育消费 篇8

“假日经济”主要指人们利用假日期间集中开展文化娱乐、购物、休闲旅游等消费活动, 带动市场的繁荣与经济快速发展。也就是说, 假日经济是人们集中在假日期间消费, 造成销售量大幅上涨, 市场短暂火爆等经济现象。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 可将假日经济定位于三大层次:一是重大节日经济, 假期时间长、消费额度大, 成为价值经济的主体;二是小节日经济, 如中秋节、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元旦等消费;三是日常双休假日经济。但是假日经济并不单单是“节日经济”, 同时包括休闲、娱乐、旅游等形式, 涉及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商品消费等各个领域。

假日体育经济主要指群众在节假日期间产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以我国当前体育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 体育旅游; (2) 体育竞赛表演; (3) 运动装备、服装、器械的市场销售; (4) 开发体育场地或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随着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 人们休闲时间增多, 体育逐渐成为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内容, 对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假日体育经济的特点分析

假日体育经济建立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础上。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晚, 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 体育经济仍处于相对滞后水平。在这一特殊条件下, 我国假日体育经济发展体现出下面几方面特点。

2.1 主体年轻化

一直以来, 我国体育作为福利事业, 由国家垄断。因此, 很多年长者不愿自费参与体育锻炼。因此, 假日体育经济的消费对象始终以年轻人为主。由于年轻人对新潮、时尚的消费领域较易接受, 因此对体育经济需求迫切。在假日体育经济的今后发展中, 应该找准突破口, 除了保证年轻人的需求之外, 还应激发中老年人在体育领域的消费欲望。

2.2 短期集中性

假日体育消费大多集中于短期假日消费, 随着节假日的到来而快速增长, 又随着节假日的结束而日益消退。虽然经济有一定的持续, 但是产生的效益不明显、时间过短。在节假日期间, 商场中的体育服饰、体育用品专柜等销售量激增, 也是消费快而短的集中体现。

2.3 消费领域时尚性

以社会学角度为出发点, 在过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被推崇“劳动最光荣”, 而将“休闲”视为好逸恶劳的表现。自上世纪60年代之后, 随着劳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强度下降, 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的自身价值也逐渐由劳动过渡到休闲与劳动并重, 并将此当做一种时尚。目前, 假日体育经济作为一种高层次消费, 具有一定先进性、时尚性。

3 我国假日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假日体育经济观念

一方面, 很多经营者、管理者缺乏对体育经济现象的充分重视, 没有认识到假日经济的巨大潜力。例如, 体育旅游具有比普通旅游高出几倍的利润, 但是很多旅行社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 或者由于准备不足, 而放弃了诸多机会;另一方面, 大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没有转变, 仍停留在普通商品消费阶段, 再加上宣传力度不足, 假日体育经济的重要性没有体现, 很多消费者没有及时获得假日体育信息。

3.2 市场运行不规范

目前, 我国假日体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一些项目的费用比较高, 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 再加上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

3.3 假日体育项目缺乏专人指导

在节假日期间, 很多体育项目火爆起来, 但是由于设施过少, 难以满足群众消费需求。尤其在一些具有特色的项目中, 如滑雪、索道、蹦极等新颖、刺激的活动;另外, 还有一些生态特色旅游、民族特色旅游等项目尚未开发, 如健美操、网球、羽毛球等技术较高的体育项目, 登山、漂流、攀岩、越野等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 如果能加强专业人员的组织指导, 可进一步激发消费欲望。

4 改革假日体育经济的几点对策

4.1 树立大众假日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经济消费既是消耗时间, 也是消耗人力资本。在整个体育经济消费过程中, “健康资本”已成为重要的基础与前提。经相关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居民应将“健康”纳入最关心的事件中, 甚至位居第一位。若想进一步扩大体育经济消费的影响力, 应加强媒体宣传, 正确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向, 提倡“花钱买健康”的体育观念。以经济学角度为出发点,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 需求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以我国民众目前的经济实力以及闲暇时间来看, 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多, 因此合理发展体育市场, 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以当前体育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 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以法律、政策等手段加强规范。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 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管理权限、管理范围等, 规范体育市场发展, 维持市场竞争秩序, 实现体育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 与人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若想促进假日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标准, 实现体育市场的依法管理。

应该认识到, 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整体民族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国民健康的基础保障, 同时也是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全民体育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与“文化产业”政策扶持类似, 出台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包括金融、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手段。例如, 对于投资体育事业的项目, 可以比其他项目更加优惠, 包括贷款利率、征收税费、土地转让等。另外, 有关体育商品生产、体育产业发展等, 都应采取低征税、低费率手段, 提高体育投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3 营造良好的假日体育发展环境

随着我国全面开展“奥运计划”、“全民健身规划”等活动, 民众体育健身意识越来越强, 更多人走出家门, 积极参加体育休闲锻炼、体育旅游, 对体育热情日益增高。因此, 大力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具体到各个省市地区, 借助“全民体育运动”良机, 以本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全力打造体育旅游产业, 不断提出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体育旅游管理体系, 鼓励旅游投资, 加大融资渠道建设, 为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规范从业条件与服务水平, 让更多社会先进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等加入到旅游市场开发行列中, 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另外, 社会应加强对体育旅游的重视, 加大体育旅游资源宣传力度, 在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等方面, 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全面带动体育旅游行业发展, 给假日体育经济发展提供契机。

4.4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假日体育经济

以各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实现假日体育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首先, 整合省内、各市区的旅游资源, 将山水等自然资源与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民俗体育等有机结合, 发挥体育交流、体育竞赛、强身健体、放松身心等功能, 通过系统开发、统筹规划, 突出当地旅游资源特色, 从高水平、高质量角度加强体育旅游规划;其次, 积极开发旅游资源, 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加强体育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维修、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各方面,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另外, 为了刺激假日体育经济消费, 还应制定与规划发展相适应的宣传策略, 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广告形式, 加大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宣传, 树立地方体育经济发展的品牌效应, 刺激消费行为, 形成我国体育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4.5 全面推行生态旅游建设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加, 再加上中国“低碳经济”建设的大环境, 生态体育旅游已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国际热点旅游项目。在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保护自然的情况下, 既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同时体现度假、观光、修养、探险、考查等各项功能。在假日体育经济消费中,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旅游者真实体现自然美景, 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近年来, 很多地区举办休闲体育竞技互动, 如龙舟大赛、漂流竞赛、赛马等。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经济建设, 可将一些游乐项目融入到体育运动中, 实现体育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平衡, 吸引更多消费者。但是在此过程中, 应该避免短期效应, 不得盲目开发利用, 而是以生态保护、自然平衡为前提, 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4.6 拓展体育培训工作

鉴于体育运动的专业性, 亟需开展系统化、安全化的体育培训业务。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培训教育中, 大多针对普通运动, 如游泳、舞蹈、球类、健美操等, 满足大众化要求。但是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适当拓展体育培训教育领域非常重要。例如, 加强体育差生或体育中考学生的辅导教育工作;给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体育运动专业培训;承办运动会、开设运动保健论坛讲座等, 拓展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领域, 提高消费能力。

4.7 加大体育经济开发人才的队伍建设

若想提升我国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品位与质量, 必须加快体育旅游从业人才的队伍建设, 组织并规划体育旅游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规范化市场运作、服务管理等。开发假日体育经济市场, 需要一批既懂基本体育知识、具备一定体育技能, 又懂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旅游学、体育学等复合型人才。因此, 加强体育旅游的学科建设, 深入分析体育经济发展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我国高校的体育院校中, 开设体育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一批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实现体育竞技与旅游管理的结合, 以人才的力量推动并规范假日体育经济发展。

由上可见,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 在假日体育经济市场中具有较大潜力。随着“假日经济”的日益成熟, 带动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如何利用假日机遇, 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空间, 已成为当前政府、经营者、消费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发展假日体育经济过程中, 应充分调动正面因素, 减少不利因素的制约, 促进假日经济和体育消费的有机结合。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促进假日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炜, 张惠萍.假日体育经济中体育旅游业的存在问题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13) .

[2]孙华义.我国城镇居民假日体育消费市场探析[J].中国商贸, 2009 (21) .

[3]薛涛.休闲体育产业与假日体育消费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06 (6) .

[4]王秀英.经济发展与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发展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9 (19) .

[5]王卫国, 李辛田.论假日经济促进体育消费的因素[J].商场现代化, 2006 (35) .

[6]王翔, 孔军峰.对我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互动关系的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 (4) .

[7]沈喆.假日体育消费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上一篇:个例分析论文下一篇:识别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