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种分类

2024-10-12

工种分类(共6篇)

工种分类 篇1

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司委托,我校承担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医疗器械职业描述信息调研与分析”课题项目。该项目是主要配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而开展的前期工作。职业分类是国家经济工作、人力资源工作和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工作之一,科学的职业分类有助于培育合理的劳动力资源职业结构体系。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于1999年,由原国家劳动部、技术监督局、统计局组织编写完成,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了划分和归类,将其归入8个大类、1838个细类(职业)。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三部局联合下发通知(人社部[2010]55),正式启动《大典》修订工作。按照人社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我们完成了医疗器械相关职业信息的采集、录入、职业描述和岗位工种分析工作。本文根据研究工作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总结与分析。

1. 医疗器械类职业工种相关信息调研的思路与方法

1.1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尊重医疗器械行业单位对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应用性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本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人社部[2010]55号文件为指导,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类职业工种的划分和技术等级的设置,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类职业标准。

1.2 基本要求

为使划分医疗器械职业工种和职业标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更强,本次调研严格遵守原有医疗器械类职业标准的要求,通过紧紧依靠医疗器械行业、企业,深入与本类职业联系紧密的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和部门的沟通,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对本类职业标准需求的现状。

深入学习修典文件,认真领会修典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通过咨询和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对修典调研的关键问题做到准确把握信息,准确掌握尺度。

1.3 调研内容

主要调研现有职业大典中3个医疗器械职业,具体为:(1)医疗器械装配工(6-05-09-01);(2)医疗器械检验工(6-26-01-25);(3)其他医疗器械装配及假肢与矫形器制作人员(6-05-09-99)。

相应的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相关职业的名称、职业定义、主要工作任务、职业下所含工种、被调研人员人才结构、职业培训最短期限、职业资格要求、绿色职业特征和填表个人信息等。

1.4 调研范围

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和河南等地区的医疗器械企业,包括西门子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医疗器械、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西南医用设备厂……等分布在全国的有代表性的知名医疗器械企业。

1.5 调研对象

上海及全国有关省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人、车间主任、操作调试和维修检验人员,以及业务主管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

1.6 主要方法

采用书面问卷、个别面谈、电话访谈、小型座谈、文献检索和网站查阅等方式。

具体做法:(1)首先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为调研工作整理和提供的60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初步名单,结合我们学校就业工作办公室和合作交流办公室列出的与学校有较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医疗器械企业名单,经过分析筛选,最后确定调研单位。(2)组织学校各系部和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了修典工作基本调研队伍。(3)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向计划调研的80家医疗器械企业发出调研信息及表格;另一方面通过协作学校和单位发出调研信息及表格开展调研工作(要求每个企业至少提供2个职业的调研信息)。(4)对陆续回收的企业调研表,项目工作组边回收边分析和汇总反馈意见,本着既重视反馈意见的累积统计量,又不放过有价值的少数修改意见的原则,忠实全面负责地汇总调研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职业的职业描述信息建议表。

2. 医疗器械类职业工种相关信息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2.1 被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共回收43家企业的800多份信息调研表。

被调研企业地域分布统计:调研单位以上海本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主,兼顾长三角、珠三角和津京唐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地域分布见表1。

被调研企业类型分布:调研企业中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所占比例超过50%。企业性质统计见表2。

2.2 被调研人员的基本情况

性别比例:如表3,被调研人员中男性比例为61.3%,高于女性。

人员学历:如表4,被调研单位从业人员的学历情况以大专、高中和本科为主,其中大专和高中学历比例均高出本科约10个百分点。

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如表5所示,被调研单位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布,中级所占比例最大(37.8%),其次为无专业技术职务等级(35.1%),说明医疗器械行业内开展职业培训的力度应该大力加强。

行政职务级别:如表6,被调研人员行政职务覆盖高层、中层和基层,以基层和中层为主。

3.医疗器械类职业工种相关信息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

在对企业反馈的调研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实际,按照国家主管部委相关法规和文件,如1996年版国家劳动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医药职业)、2002年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共43类医疗器械)等内容,我们对医疗器械相关职业定义、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工种的划分提出如下分析研究的意见。

3.1 关于医疗器械装配工

职业定义:99版大典医疗器械装配工职业信息可能受“1996年版国家劳动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医药职业)”影响,原职业定义中过于突出“医用放射设备、体外循环设备、呼吸麻醉设备、齿科设备”等设备和工种,随着产业迅速发展和升级,该定义有不准确和覆盖面过窄之嫌;原职业定义中的“制造”意义或太过宽泛,根据调研反馈意见改成“加工”更为贴切。具体见表7。

主要工作任务:装配工除了按照图纸,还应按生产工艺规程和技术要求进行医疗器械装配工作,根据调研反馈意见作“按照部件图、总装图和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机械加工、装配”,“按电原理图、接线图和工艺文件要求配置电气元器件,完成电路控制系统的装接”等修改。具体详见表8。

医疗器械装配工所含工种:医疗器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使得99版大典中工种覆盖面过于狭窄。且有些原有工种因产业和新技术发展产品淘汰已经不必要设置,如放疗用钴60机装配工等。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了增加工种的要求,但都局限于本企业涉及的产品种类,意见较分散,而这些意见恰恰又反映了原有工种需要重新规范组合和修订的要求。结合企业的要求和产业的发展,参考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02版),经全面分析和综合,提出9个基本覆盖医疗器械产业的有代表性的装配工种。具体详见表9。

3.2 关于医疗器械检验工

职业定义:根据企业调研反馈意见,在原来的“对医疗设备、器械的整机、机组、元器件、零部件等的性能、质量进行检测、安装、调试的人员”定义中删除“安装”、“调试”,新增加“检验”,改成“对医疗设备、器械的整机、机组、元器件、零部件等的性能、质量进行检测、检验的人员”。理由是原定义中“装配、调试”与医疗器械装配工职业定义相重复,而“安装、调试、维修”工作似应由安装维修人员完成。具体见表10。

主要工作任务:原有的列在装配工中,现与安装、调试区分开,单列并确定为8条主要工作任务:1)操作仪器检验医疗器械、设备、零部件、元器件、半成品的物理、电气、机械性能;2)选送合格品进行电气、机械组装和调试;3)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稳定性、机械危险、电气安全测定;4)按医疗器械检验规程作出检验结论;5)记录数据并处理,上报主检;6)维护保养精密电子测试设备;7)协助主检出具检验报告;8)维护试验室卫生与安全。

医疗器械检验工所含工种:医疗器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使得99版大典中工种覆盖面过于狭窄。结合企业的要求和产业的发展,参考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02版),经全面分析和综合,项目组提出9个基本覆盖医疗器械产业的有代表性的检验工种。具体详见表11。

3.3 关于其他医疗器械装配及假肢矫形器制作人员

根据对企业反馈的调研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建议将“其他医疗器械装配及假肢与矫形器制作人员”职业予以取消,因为医疗器械装配工、假肢制作装配工、矫形器制作装配工等职业的工作内容可以涵盖本职业和工种。例如,其工种如手术器械等分别应包含在医疗器械装配工(6-05-09-01)内,以及包含在假肢制作装配工(6-05-09-02)、矫形器制作装配工(6-05-09-03)等职业中。

4. 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调研时间过于紧张,项目组和调研人员学习、培训和理解尚嫌不够。

部分调研人员缺乏专业性,部分被调研人员对调研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够,一定程度影响调研信息的质量。

4.2 企业对调研工作总体是支持的,但也存在没有足够时间研究的问题。

另有个别企业、个别人员配合不够,尤其是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时,大部分企业和人员勉强同意填写并在规定的时间返回了调研表格,但有的企业不愿意将他们的技术人员信息外泄,还有个别人员拒绝留下自身信息,因此造成了调研的难度加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调研信息的质量。

4.3 调研表格内容设计不尽合理。

虽然已经区分了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人员各自的调研问卷,但其内容过于雷同。如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多是学管理出身,在招聘员工时他们仅负责基本的面试,而对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考核则交由岗位的负责人或部门业务主管负责,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事主管并不了解医疗器械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

4.4 医疗器械是在新兴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涉及学科专业领域广,技术发展快。

99大典颁布以来,医疗器械在技术、产品、门类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和变化。被调研单位限于本身的专业领域和业务范围,所提供的职业信息只能反映某个局部,客观全面反映职业总体情况难度较大。建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专门研究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专门从事特殊行业的职业分类、职业教育和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定期修典,以求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局令第15号)[N/EB/O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da.gov.cn/WS01/CL0053/24454.html,2000年4月颁发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6号)[N/EB/OL],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da.gov.cn/WS01/CL0063/16570.html,2000年1月颁布

[4]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颁发试行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通知[S/EB/OL],中国劳动咨询网:http://law.51labour.com/lawshow-58569-5.html,1979年10月颁发

[5]国家医药管理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8月

[6]张淑秀编,医疗器械注册手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9月

[7]编委会编,2005年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产品标准[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

[8]朱家勇编,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11月

青藏高原人工种牧草试验成功 篇2

日前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 由东北农业大学崔国文教授承担的《青藏高原羊八井社区饲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项目, 于9月7日进行了现场测产, 测产显示此次试种的人工牧草高度最高达1.28米, 鲜草产量每亩达1 445公斤, 是当地原始草原产草量的近50倍以上。在海拔4 600米青藏高原人工种草取得成功, 填补了当地在4 3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饲草高产栽培技术的空白。该项试验的成功, 对改善当地藏族牧民生活、有效缓解当地冬春季节的草畜矛盾、提高养殖效益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崔国文教授介绍, 该课题组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 选择了耐寒、速生的中晚熟燕麦草品种, 以保证在当地仅有的2~3个月的生长期内, 获得较多的地上生物产量, 因为牧草品种选择适当, 为饲草增产奠定了基础。

专家认为, 此次在海拔4 600米高原上第一次人工种草试验获得初步成功, 为下一步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进行大面积人工种草奠定了技术基础。崔国文表示, 下一步将在引水渠的完善、精细栽培管理以及牧草加工调制等课题成果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当地乃至其他高海拔地区的人工种草技术规范以及当地社区的草畜供应模式,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藏族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做出科技贡献。吉

工种分类 篇3

关键词:消防,特有工种,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进行的认证考评活动。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以下简称“消防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郑州市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站为例,自2008年建站至今已累计鉴定初级消防控制室操作员、消防巡逻员近7 000余人,其中鉴定初级人员6 000余人、中级50余人,高级10余人,并于2011年成功举办首届全市消防职业技能大赛。消防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提高消防行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规范从业门槛,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

1 消防技能鉴定必须以岗位需要为基准

1.1 职业活动导向性

在普通知识教育活动中,主要是以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发展为导向,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强调学科体系之间的递进关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的考核,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知识面广、理论基础好,但往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训练,动手能力较弱。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以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依据,培养能解决具体工作中各种复杂问题、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必须以实际工作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开展。

1.2 消防职业分类及就业准入制度

我国《职业分类大典》把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定为“灭火员”、“消防抢险救援员”、“防火员”和“建(构)筑物消防员”等7大类,其中“建(构)筑物消防员”又细分为消防中控室监管员、消防巡逻员、火警报警系统操作员、固定灭火系统操作员等4小类,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监管消防中控室、进行内处部消防巡逻、操作消防报警和灭火系统、引导逃生疏散、报警和扑救初期火灾等。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精神,国家正在逐步推行和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施行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现实中,从事与消防行业相关的人员还包括消防设计、施工、监理人员及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等。但现行消防法律法规却未明确所有与消防相关的职业都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法律的欠缺使就业准入制度难以全面推进。

所谓就业准入,就是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及消费者利益等职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

1.3 消防法律规定及消防技能鉴定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规定: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对于从业人员持何种证件上岗,《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107号令)第八条第一款第五项明确补充为“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应取得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此外,现行的消防法律法规(不含地方消防法规及规章)仅要求加强消防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

1.3.1 延展鉴定对象

在现行消防法规体系下开展消防技能鉴定的问题: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应当持何种职业资格证;建(构)筑物消防员中除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以外的其他职业是否有必要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

根据职业技能鉴定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特点,笔者认为,电、气焊人员在施工时持国家认可的电、气焊工证即可从事施工活动,不应对他们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虽然他们的不当施工行为可能会引发火灾,但其电气焊的施工行为与消防管理活动还是有差异的,消防技能鉴定不应包含此行为,否则会造成多个部门或行业间对同一工种重复鉴定的“冲突”。

对于单位而言,保障其消防安全的人员不单是消防中控室操作人员,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员及其他消防安保人员掌握消防技能的熟识程度直接影响单位的安全。虽然《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劳社部 [2005]235号)明确要求,消防行业特有的“灭火员”、“消防抢险救援员”、“建(构)筑物消防员”3类工种实施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因现行消防法律法规只明确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应当持证上岗,所以在推行此项工作过程中,由于法律的缺失而造成工作迟缓。同时,因上位法《消防法》的不明确,各地方法规和规章也没能大胆明确“建(构)筑物消防员”必须施行持证上岗。

1.3.2 施行终身培训制

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规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五个级别,当拥有某个级别达到一定条件时可以申报鉴定上一级别,根据申报条件和要求的不同,期限可以为三年或五年不等。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较快,对鉴定人员实施持续培训尤为重要。如何建立知识复训制度,快速传播新知识新技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1.3.3 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2006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们要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高级技工水平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5%,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我国高、中、初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消防职业技能鉴定起步较晚,目前鉴定对象多为中级、初级,人员年龄结构偏轻、且流动性大,经验欠缺、队伍不稳固,造成消防从业人员特别是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工作能力弱、业务素质差。笔者认为,一是应当研究如何加强消防从业人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与劳动部门、企业加强沟通,推动职业资格等级与企业劳动工资衔接,建立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二是应当注重研究从业人员结构比例设置,注重人才的“顶层设计”,注重消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2 消防技能鉴定必须以提高鉴定质量为核心

对劳动者而言,职业技能鉴定注重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反映考生是否真正适合工作岗位需要。对职业或工作岗位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会做什么。因此,技能实操考试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同时也决定了技能鉴定要以质量为保证。因此,必须提高鉴定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

(1)树立权威和公信力。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促进就业与职业培训的重要纽带。从大的角度讲,鉴定机构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鉴定质量,影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持续推进。从小的角度讲,其核心工作之一是确保鉴定工作质量,只有保证鉴定质量、树立职业权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作为管理、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活动的部门与场所,其硬件建设、软件制度及运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部门有关规定,特别是实操设施和场地必须满足考生岗位考试和实践操作需要。按照劳动部门和公安部消防局的要求,已明确了建立消防技能鉴定站的软硬件标准,有助于树立鉴定权威和公信力。

(2)提高服务公众意识。

从属性上讲,职业技能鉴定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鉴定站所受国家或行业委托代表公众监督,考核劳动者是否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的能力,是否掌握从事某一职业应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鉴定机构是《劳动法》赋予的有职业技能鉴定职能的技术性服务机构。作为技术服务机构,鉴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公众服务行为。笔者认为,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公众服务能力,为鉴定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鉴定服务,如:消防技能鉴定能否考虑将“进站鉴定”改为“现场鉴定”,如何将从事鉴定获得的收益更好地回馈群众,如何做好鉴定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的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主动申请鉴定等。

(3)考评员素质及职业道德。

消防技能鉴定是涉及公众安全的特种鉴定,考评员是职业技能鉴定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其考评行为不仅决定鉴定质量,还关系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因此,担任考评员除满足一定条件,如具有相关高级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经过培训掌握一定技能鉴定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自觉遵守考评工作守则和制度外,考评员的职业操守尤为重要。笔者以为,考评员一定要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公平公正、廉洁自律,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3 消防技能鉴定必须遵循市场化规范化

我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以来,采用了第三方认证模式,鉴定行为由政府批准的技能鉴定机构实施而不是行政部门直接操作。由于鉴定机构在组织、职能和利益上相对独立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认证方式和考试技术上具有一定权威性,并且能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3.1 第三方认证与市场化

劳动保障部门与行业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参与管理技能鉴定工作是我国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一大特色,通常又称“条块结合”。具体就是,通用工种的技能鉴定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为主进行管理,行业特有工种的技能鉴定以行业部门为主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如消防技能鉴定,就是公安部消防局受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对本行业特有工种实施鉴定指导等活动。

职业技能鉴定站(所)作为独立承担鉴定任务的执行机构,是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的组织基础,依据现行有关法律制度,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均可申请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随着鉴定工作的推进和职业认证的普及,今后一个地区会有不止一个鉴定站(所);随着工种分类精细化,新工种也会越来越多。如何避免鉴定站(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如何让鉴定工作逐步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应考虑是否可以实施层级鉴定,用制度和规定避免鉴定与培训之间的利益切分,强化监督、考核和调研,运用市场管理手段引入退出、惩处等机制。

3.2 第三方认证与规范化

市场化带来社会化,社会化要求规范化。统一鉴定站所条件、统一考评人员资格、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统一证书管理原则是规范鉴定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技能鉴定涉及多个工种等级划分和标准制度,不仅考核理论知识,还考核操作技能,与就业、岗位选择和劳动报酬也密切关联,涉及众多劳动者和后备劳动者的权益。因此,规范与鉴定相关的内容和制度是做好鉴定工作的基础。消防技能鉴定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面铺开之前,要做好规范统一工作,以利于培养、造就高素质消防从业人员队伍,促进企业消防安全生产,提高社会消防安全效益。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苏敏.职业资格研究—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相互沟通的基础[J].职教论坛,2005,21(12):4-7.

[3]苗月霞.日本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经验及借鉴[J].国际人才交流,2010,22(3):33-34.

工种分类 篇4

土建工程施工涉及到现场多专业、多工种的交叉作业,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土建工程施工能够顺利进行,施工现场的各个工种之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如果各个工种配合得十分得当,就能够将各个工种之间交叉施工所造成的相互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进而减少重复施工的几率,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量的施工材料;反之,不仅耗工费时,还有可能影响土建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形成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施工协作体系,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钢结构、装饰、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丁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终究会给整个建筑工程的投资、质量、工期、安全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土建工程施工在人防工程中的配合措施

人防工程涉及到的主要专业有电气专业、通风专业以及水暖专业。以上专业工种与土建工程施工的配合措施为:(1)将各个安装专业的技术人员召集在一起,召开技术协调会,并对预留管的标高、位置以及截面进行反复落实,然后拟好书面技术材料(表明轴线与坐标位置以及管径截面),报土建专业存档。(2)进行支模时,应给技术人员留有一定的铺设与焊接预留管的时间。(3)模板合模前,土建专业应组织各个工种的技术人员按照专业申报资料进行仔细检查,确认检查结果无误后,合模浇筑混凝土方可实施。

2 土建工程施工在防雷接地的配合措施

通常来说,建筑物必不可少的一项施工任务就是防雷接地,这样能够避免建筑物因遭雷击而酿成事故。主筋往往作为建筑结构防雷接地的接地体,当然,也有其他接地方式应用于土建工程建筑中。当室外回填土已经到达防雷接地引线的出外墙引铁标高时,须提前通知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做好下面几项工作:做好室外周围地极、焊接好护坡桩接地与由室内引出的引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日后挖沟而造成重复用工。

3 土建工程施工在防水套管中的配合措施

防水套管涉及到的专业主要有煤气专业、给排水专业、电气专业以及空调专业。以上专业工种与土建工程施工的配合措施为:(1)将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召集在一起,召开技术协调会,土建专业在协调会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给各个专业工种提出该部位施工的具有始末时间与进场要求,同时和建设单位以及各个专业一同核实施工图纸;对于市政专业的电力、热力、煤气以及电讯的进户均有建设单位负责,并和各市政单位进行核实。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必须做详细会议记录,并将其整理成会议纪要。建设单位与各个专业提供给土建专业的相关技术资料必须为书面文字形式,其内部应包括预留出外墙套管的功能、数量、管径、专业、距相邻轴线的位置以及标高,以便于检查与施工。出外墙套管通常是在混凝土外侧预留1米,在内测预留100毫米,然后中间焊上防水隔板(应事先加工制作好)。安装完套管,土建专业应组织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仔细检查审核,看各个专业预留出的套管是否和所提供的资料一致;结构钢筋是否有扭曲变形与切断的现象;施工工艺是否与专业防水规范要求及相关设计标准相符。(2)如果土建专业需要进行正负零以下外墙防水层时,必须要以书面文字形式来召集各个安装专业、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共同核实出外墙管。并处理好错位、遗漏与调整部位等工作。

4 土建工程施工在屋面工程中的配合措施

屋面工程的主要对象为屋顶设备基础、各种管线与管路设备,其与土建工程施工的配合措施为:(1)土建专业和建设单位共同对屋顶大型设备进行检验核对。若发现两者不一致,应立即通知设计单位并联系设备供货厂家。管线托架、设备基础以及地锚均以厂家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准。当安装专业选择好位置后,土建专业才可以进行屋面设备基础施工。(2)将屋面工程的坡度、厚度提供给其他专业,合理安排时间来铺设出面层与隔热保温层里的各种管路。(3)当找平层抹完后,召集各个工种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各种设备与管线进行检查,检查无差错并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各方签字,然后将文件存档。

5 结束语

土建工程应以整体为主,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为各工种创造最佳的施工条件。另外,还要定期将各个工种召集在一起,开展协调会议,对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工种相互配合而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与总结,最终制定出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解决方案来处理这些技术问题,进而保证施工任务在规定的工期内高质高效地完成。

参考文献

[1]许民.安装配合土建工程施工界面的技术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06).

[2]杨林.关于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问题之浅见[J].山西建筑,2010,(07).

[3]高泓,白秀华.土建工程土建专业的施工配合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1).

[4]陈兴.浅谈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J].建厂科技交流,2008,(2).

工种分类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舟山市船舶修造业船厂的规模, 将船厂分为大、中、小三级, 运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 每级随机抽取2家, 共6家船舶行业作为调查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6家企业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焊作业工人340名;抽取油漆工118名;抽取打磨工113人, 同时选取6家船厂的行政管理人员321名作为对照组。2010年6家船厂对232名电焊工、90名油漆工、100名打磨工以及260名对照组 (行政管理人员) 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了解船舶修造业的主要工艺流程,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料, 各车间作业环境状况, 调查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和防护情况。

1.2.2 不同工种作业岗位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按照《作业场所有毒气体采样规范》 (GBZ159-2004)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GBZ/T192.1-200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160-2004或GBZ/T160-2007) 采集作业岗位的电焊烟尘、其他粉尘、锰及其化合物、苯系物、丁醇、臭氧、一氧化碳等。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189-2007) 现场检测噪声、紫外线辐射。

1.2.3 工人健康状况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表,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工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包括职业史) 、烟酒史、健康状况和企业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情况。

1.2.4 职业健康检查

对6家船厂232名电焊工、90名油漆工、100名打磨工以及260名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188-2007) 进行, 检查项目包括一般内科、外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 (加测尿锰) 、后前位X射线胸片、肺功能、电测听。听力结果判定按《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 (GBZ 49-2002) , 并排除其他致聋原因。电焊尘肺病依据《尘肺病理诊断标准》 (GBZ 25-2002) 。

1.3 资料统计处理

问卷资料及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状况

大中型企业设立了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及专职 (兼职) 的职业卫生人员, 小型企业缺乏职业卫生专业管理人员。车间工种以电焊工、油漆工、打磨工为主。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电焊尘, 其次为苯系物;车间工作环境噪声为混合噪声, 部分船厂劳动条件较差, 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手工生产, 劳动强度较大, 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h, 配有防尘口罩及耳塞等防护设备, 但仍有工人不使用防护设备的现象。

2.2 一般情况

调查的电焊工年龄为20~51岁, 平均31.6岁;工龄为0.5~12年, 平均5.1年。油漆工年龄为21~45岁, 平均25.8岁;工龄为0.25~15年, 平均2.6年。打磨工年龄为19~45岁, 平均25.8岁;工龄为0.25~15年, 平均2.3年。对照组 (行政管理人员) 工人年龄为19~58岁, 平均29.8岁;工龄为0.3~12年, 平均4.9年。经检验, 电焊工、油漆工、打磨工和对照组的年龄和工龄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工种工人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调查的6家船舶企业电焊作业以手工焊、气保焊为主, 所使用的焊条或焊丝含有锰、碳、硅。电焊工的焊接作业接触时间为4~8h/d。所使用的各类油漆及稀释剂主要成分包括:甲苯、二甲苯、丁醇、丙醇、丙酮、甲基异丁基甲酮等。根据焊条、油漆的主要成分和工艺流程判定电焊工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电焊烟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臭氧、一氧化碳、噪声和电焊弧光;油漆工接触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丁醇、噪声;打磨工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监测结果显示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二甲苯、丁醇和噪声存在超标情况, 超标率分别为28.80%、38.09%、54.54%、18.18%、34.57%。 (表1)

2.3 职业健康体检实施情况

大型船厂有96%工人进行了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 92%的工人进行了在岗健康体检。中型船厂的上岗前、在岗职业健康体检率分别为60%、83%。小型船厂的工人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健康体检率分别为34%、42%。

2.4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情况

被调查的571名电焊工、油漆工和打磨工中防护用品配发率从高到低分别为手套81.5%、眼镜68.3%、工作服84.2%、头盔84.2%、耳塞45.6%、纱布口罩62.1%、防尘口罩25.6%和劳保鞋84.2% (表2) 。而现场调查显示, 已配发了工作服、帽子、眼镜、手套和劳保鞋的焊工100%穿戴, 仅18%焊工作业时佩戴防尘口罩和耳塞。

2.5 健康状况调查

被调查的电焊工、油漆工中分别有17.1%、14.4%的工人自诉最近两周内有症状出现, 对照组工人321人中6.9%自诉有症状, 经卡方检验, 电焊工、油漆工的自诉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16.16, P<0.01;χ2=6.08, P<0.05) , 而电焊工、油漆工、打磨工的2周内病伤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3)

注:a经χ2经验, 各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b P<0.05。

主诉症状中, 电焊工的胸痛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8.87, P<0.01) , 油漆工的头痛、头晕症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9.18, P<0.01) 。电焊工、打磨工的耳鸣症状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1.92, P<0.01;χ2=7.65, P<0.05) 。 (表4)

注:a:经χ2经验, 各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b:P<0.05。

2.6 血常规检查

电焊工、油漆工、打磨工的血常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5)

2.7 X射线胸片检查结果

电焊工的肺纹理紊乱增粗率为3.45%, 对照组的增粗率为0.77%,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 P<0.05) 。而打磨工、油漆工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表6)

2.8 肺通气功能异常情况

电焊工的肺通气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59, P<0.05) 。而油漆工与打磨工的肺通气功能异常率与对照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表7)

2.9 纯音听力测试结果

焊工组高频损失与语频损失均高于对照组 (χ2=83.37, P<0.01;χ2=15.36, P<0.01) ;打磨工的高频损失与语频损失均高于对照组 (χ2=79.54, P<0.01;χ2=35.27, P<0.01) ;油漆工的高频损失高于对照组 (χ2=43.00, P<0.01) 。 (表8)

注:a:经χ2经验, 各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6家船舶修造船企业作业场所的检测结果表明, 电焊烟尘超标率28.80%, 锰及其化合物超标率38.09%, 二甲苯超标率54.54%, 丁醇的超标率18.18%。因只设置轴流风机作为全面机械排风设施, 通风除尘效果并不理想,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使作业环境中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达到国家标准, 以保护焊工健康。

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是电焊工人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期吸入电焊烟尘可引起肺组织的广泛纤维化, 也可经呼吸道吸入引起慢性锰中毒[4,5]。现场检测发现有不少岗位的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超过了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成为电焊工人接触职业危害的关键岗位。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作业岗位作业空间相对狭小, 局部通风条件相对较差, 作业时问较长, 或者通风设施达不到卫生要求造成的。电焊工的主诉症状中胸痛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电焊工X线胸片检查结果显示, 肺纹理紊乱增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本次体检结果发现, 电焊工肺通气功能异常率高于对照组, 肺功能是反映肺和呼吸道损伤程度的指标 (P<0.05) 。接尘工人通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尤以小气道损伤为重。这与粉尘致小气道管壁增厚、腺体增生、分泌增多, 导致气流阻力增加有关[6]。改善电焊作业场所作业条件, 加强通风, 选择含锰量低的焊条代替含锰量高的焊条, 强化工人防尘防毒意识等成为预防电焊工尘肺和慢性锰中毒的关键。要加强宣传和监护管理.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 保护工人身体健康, 加强个体防护措施。

目前, 油漆、涂料中不同程度地含有甲醛、苯、甲苯、二甲苯[7]。从本次的现场监测结果看, 二甲苯的超标率为54.54%。油漆中的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在常温下即可挥发, 在喷漆作业时经呼吸道被吸收入体内, 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 导致神经衰弱综合征、肝功能异常[8]。在自诉症状中, 油漆工的头昏、头痛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建议从事油漆作业的工人, 必须注意个人防护, 在施工中要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和鞋袜, 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和对皮肤黏膜的刺激。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及其同系物可以造成作业工人健康损害, “三苯”主要影响血液系统, 尤其对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影响较明显[9,10], 而本次体检结果显示油漆工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在喷漆作业时使用环保安全型油漆, 对企业以及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造船行业工作场所噪声超标现象较普遍和严重[11]。听力损失是本次焊工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焊工组与打磨工的听力损失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焊工组的高频、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达43.10%、7.8%, 打磨工的高频、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达49%、16%, 油漆工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3.30,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这与34.5%场所噪声强度超过85dB (A) 和只有18.0%焊工佩戴防噪耳塞有关。与刘强报道的电焊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以听力损伤为主一致[12], 在不同噪声强度作用下, 噪声作业工人早期即可出现耳鸣, 常出现在耳聋之前。从事噪声作业工人语频正常的耳鸣患者, 当出现耳鸣时可以早期发现高频听力已经受损[13]。在自诉症状中, 打磨工、电焊工的耳鸣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噪声除引起听觉系统特异性损害外, 还可以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损害[14]。鉴于目前对噪声性听力损失无有效治疗方法, 加强预防和采取听力保护措施显得十分重要。应积极采取吸声、隔声、消声、隔振、阻尼降噪等技术方法将工人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dB (A) 以下。其次, 用人单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加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对噪声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检查, 包括就业前体检、在岗期间体检和离职体检, 并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一旦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失者, 应脱离噪声环境, 或减少噪声接触时间, 或根据不同噪声强度采用轮岗操作, 从而降低噪声危害, 保障作业工人的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舟山市船舶行业不同工种的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以及健康状况。方法 随机选取6家修造船企业, 对其进行卫生学调查, 对不同工种的作业环境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对不同工种的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职业健康体检。结果 阪电焊烟尘平均浓度为3.47mg/m3, 超标率28.80%;锰及其化合物平均浓度为0.31 mg/m3, 超标率为38.09%;二甲苯平均浓度为131.65 mg/m3, 超标率54.54%;噪声平均83.9dB (A) , 超标率34.57%。工人主诉症状中, 电焊工的胸痛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油漆工的头痛、头晕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电焊工、打磨工的耳鸣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P<0.05) , 焊工组、打磨工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1) ;油漆工的高频损失高于对照组 (P<0.01) 。电焊工的肺纹理紊乱增粗率、肺通气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P<0.05) 。结论 电焊作业、油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超标多, 需加强防护。电焊作业人员疾患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现场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较为严重, 尤其是电焊工、打磨工更为严重, 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工种分类 篇6

近年来, 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 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人们无法取代的第六感官, 用户在移动端使用软件的比重越来越高, 截至目前, 我国手机网民达5.27亿, 手机上网使用率达到83.4%。此外, 碎片化生产办公时代已经到来, 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和移动环境下实现产业互联, 推动企业创新式发展, 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智慧员工系统”依托于《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智慧油田的应用示范》这一国家级重大专项, 开展了“移动智能终端、数据服务云系统、生产及办公系统对接”等一体化技术攻关, 实现了智慧员工在关键技术、产品研制、系统应用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

一、智慧员工系统

依托智慧员工管理平台, 在移动端安装App, 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各类生产办公消息, PC端的管理人员则从数据处理服务器获取、发送信息[1]。目前智慧员工系统已衍生出多个版本, 适用于不同的工种:数字查修工、智慧巡检、智慧消防、物资管控系统等。

智慧员工管理平台依托数据服务器、业务服务器、文件服务器及Web Service服务构建, 对智慧员工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提供实时数据显示、员工信息管理、报表 (定制、编辑、查询) 、安全教育、发布各类消息等功能;智慧员工移动端APP基于i OS和Android两大主流系统研究设计开发, 主要功能与管理平台相对应, 包括实时数据、工单任务、即时消息、文件上传等模块;生产及办公系统对接安全对接接口将智慧员工系统、云办公系统通过数据中心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接入到现有的办公、生产以及ERP系统中, 接入系统的安全性和各平台数据的融合是研究的重点。

总体架构图:

二、智慧员工系统的应用

针对不同工种, 围绕生产、办公、学习进行基础性功能模块开发。

实时数据及设备管理模块:面向采油工和集输工设计, 用户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实现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慧巡检模块:面向巡检工设计, 按照地图上显示的线路巡线, 实现GPS坐标实时回传, 可查看巡检点的设备详情。

任务管理模块:面向检修、维修工设计, 操作规程随任务下发, 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意识, 且任务全流程可追溯。对于日常任务工单采取定时自动派发, 紧急任务实时派发。

物资管理模块:实现用料上报、报料查询、用料审核、审核查询等功能。

移动办公模块:实现移动办公、远程办公、协同办公、远程维护等功能。

经验分享模块:实现解决方案的快速查询, 经验库的实时补充。

通过修改、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 “智慧员工系统”不只局限于服务石油石化行业生产、办公领域, 还可推广应用到民用生活场景中, 如:公安警务、医疗管理、教育培训、公共交通管理、天燃气安全等[2]。作为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在员工信息化领域的首次尝试, 该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华北油田各大采油厂、水电厂、消防队、通信公司、二连油田、山西煤层气、中石油煤层气、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等多家局内外单位, 减少了纸质工单、电话费、人工费和物资消耗等费用, 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三、结束语

“智慧员工系统”优化了生产管理方式与组织结构, 从根本上减少员工工作强度,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实现了跨行业、跨工种的信息化手段管理信息化设施, 为组织运维提供支持;提升整体信息系统功能, 提高系统集成度, 深化系统应用, 显著提高决策支持层、经营管理层和生产运行层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智慧水平, 提高生产、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余冬, 于振山, 刘东超, 等.“智慧员工系统”应用提升华北油田智慧化水平[J].信息化建设, 2016 (4) .

上一篇:辅助工具下一篇:混凝土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