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窗开颅术

2024-06-12

大骨窗开颅术(共7篇)

大骨窗开颅术 篇1

高血压脑出血(HCH)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症,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去除压迫便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1]。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患者90例,现将这90例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这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患者90例,全部患者都符合1995年第4次全国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都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9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62.4±2.3)岁。颅内血肿位置:脑叶34例,基底节区26例,丘脑20例,小脑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位置等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详细情况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选用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依据CT检查结果,选择切口的准确位置(切口在距血肿中心最近的皮层处,绕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并进行标记,给予强化局麻。于标记部位切一长为5cm的切口,行颅骨钻孔并扩大到直径达4cm,将硬脑膜十字切开后并悬吊,用探针穿刺以后切开大脑皮质到达血肿腔,逐渐吸尽淤血。存在活动性出血处给予电凝止血,血肿处理完毕以后,将明胶海绵贴敷于血肿壁,放置14号硅胶引流管[2]。对照组在全麻下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术后CT检查提示颅内没有血肿残留,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有效:术后CT检查提示颅内残留少量血肿,患者存在轻微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以基本自理。无效:术后CT检查提示颅内血肿清除率<30%,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死亡。以有效及显效患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均采用SPSS13.0运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标准是当P<0.05时,即可认为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术后死亡1例,占2.2%,都是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对照组术后死亡4例,占8.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有6例产生了并发症,占13.3%,并发症分别是消化道出血2例、呼吸道感染2例、肾功能不全1例、尿路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有14例产生了并发症,占31.1%,并发症分别是消化道出血4例、呼吸道感染5例、肾功能不全3例、尿路感染2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17例。实验组的手术总有效率是95.6%,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2.2%(P<0.05),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详细情况见表2。实验组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见图1。

3 讨论

大量文献报道[3]认为,脑出血6h内血肿开始增大,24h少数患者会继续出血,24h以后出血者少见。故脑出血发生后6~24h内,因为血液纤溶功能增强,凝血功能低下,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手术。血肿较易清除且处理充分。此外,因为血肿已比较稳定,再出血或继续出血的发生概率显著下降。所以,本组患者手术时机都在6~24h内。

(a:手术前头颅CT检查提示脑出血;b:手术后24h CT检查提示血肿消失)

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30%[4]。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颅内血肿突然产生、颅内压力突然升高,血液释放许多神经毒素引起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近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主要有小骨窗开颅术和大骨瓣开颅术以及血肿立体抽吸术等,其目的均是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减轻或避免脑出血后脑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损害[5]。微创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发展趋势,本组研究表明,小骨窗开颅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术。笔者认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安全快捷。(2)手术视野清晰,绕开了重要脑血管及功能区,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很少发生。(3)手术的时间短,创伤小,术后脑组织的水肿较轻。(4)止血彻底,较好的达到减压效果,并且可以减少去大骨瓣后发生脑膨出等并发症对大脑的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脑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对手术时距脑出血起病时间>48h、脑疝已经形成及血肿周围存在脑水肿的患者,在进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脑血肿时要特别小心。在手术过程中要保护脑组织结构的完整,尽可能地保留脑部重要血管,使脑组织得到最好的保护维持血压的稳定,以保护脑功能。血肿清除的标准是对脑组织的挤压显著减小,脑搏动正常,皮质塌陷明显,血肿处冲洗液清澈[6]。术中若发现有活动性出血,要仔细止血,完全减压后可以残留少量血块,不必完全清除,以免再出血伤及周围脑组织。到达血肿腔以后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到达血肿边缘时,操作范围不能超过血肿边界,以免电凝或误吸正常脑组织[7]。

总之,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对于大骨瓣开颅术的优点有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其创伤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26):58-59.

[2]王刚,田力学,吕新兵.神经内镜结合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9):826-828.

[3]Liu BQ,Zhang L,Yang QD.Genetic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 nsig hts f rom ca ndid ate gene approaches[J].Neu rolog yIndia,2012,60(1):3-8.

[4]王潼.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8):73-74.

[5]陈劲松,侯树勇.多方法选择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当代医学,2009,15(13):68-69.

[6]Ochiai H,Uezono S,Kawano H.Factors affecting outcome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ronichemodialysis[J].Renal Failure,2010,32(8):923-927.

[7]罗民新.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2):95-97.

大骨窗开颅术 篇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大骨瓣开颅术

高血压脑出血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HCH) 是高血压病中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 通常是在人体活动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发病[1]。近年来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死亡率高, 对患者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 临床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是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典型手术方法为大骨瓣开颅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2]。这两种手术对患者临床疗效差异较大, 为了了解那种治疗方法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更突出, 对本院108例该病患者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54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研究组患者, 男30例, 女24例;年龄45~73岁, 中位年龄63.52岁;高血压病程4~11年, 平均 (6.8±2.8) 年。对照组患者, 男33例, 女21例;年龄43~75岁, 中位年龄62.63岁;高血压病程2~13年, 平均 (6.4±3.1)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基本综合治疗 (包括控制血压、抗感染、脱水、止血和亚低温等) 。研究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使用CT定位后取距离血肿部位最近点作为切口, 通常切口长度不超过6 cm, 钝性分离皮肌瓣、颅骨钻孔形成直径大约4 cm的骨窗, “十”字剪开硬膜;在“哑区”并距血肿腔最近位置穿刺, 抽出部分液态血肿, 沿穿刺道分开脑组织达血肿腔后, 采用吸引器进行缓慢吸引并及时冲洗与止血, 注意勿损伤脑组织;血肿清除后置14号硅胶管进行引流。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等方面的情况。

1.4 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标准。其中, 患者在手术后CT检查显示颅内没有血肿残留且患者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为显效;患者在手术后CT检查显示颅内还有少量血肿, 存在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为有效;患者在手术后CT检查显示颅内血肿的清除率没超过30%, 生活不能自理严重的出现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大部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30%,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48%,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 (12/54) ,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7.41% (31/54) ,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非常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该病起病急速并十分凶险, 导致残疾和死亡的几率均较高。主要由于脑内血肿占位与继发性的水肿引发颅内压增高, 使脑组织或脑干受压, 且血肿降解物可加重脑水肿及脑组织损害[4]。因此清除颅内血肿, 并及时降低患者颅内压, 才有可能恢复受压神经元, 降低脑出血后造成的病理变化。

目前, 临床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大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钻孔引流手术和锥孔微创血肿碎吸手术等, 使用前两种方式治疗可以消除80%以上的血肿,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5]。使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在直视下把血肿、液化的坏死脑组织彻底清除, 止血可靠, 去骨瓣的减压方式能使受到压迫的脑组织迅速减压, 同时能够避免因骨窗边缘有脑组织的嵌顿, 而导致脑内缺血与脑挫裂伤情况的发生;该术式的缺点是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且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不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 小骨窗开颅术具有手术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死亡率低等优点。该研究表明使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比大骨瓣开颅手术具有相对的优势[6]。但使用小骨窗治疗也存有骨窗偏小不能充分减压的缺点, 特别是对已经错过早期、发展迅速、出血量大和已出现脑疝的患者, 使用大骨瓣降压为宜。

综上所述, 高血压性脑出血使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或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且小骨窗开颅手术相对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效率高以及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腾, 邹华山, 陈伟强, 等.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9) :953-955.

[2]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1, 51 (26) :58-59.

[3]王辉, 廖正强, 王国福, 等.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处理原则[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3, 2 (2) :96-97.

[4]郭奕浩, 黄永谊, 余永明, 等.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6) :980, 982.

[5]谢兰军, 钱令涛, 陈洪山, 等.高血压脑出血90例开颅手术的治疗体会[J].安徽医学, 2011, 32 (11) :1867-1869.

大骨窗开颅术 篇3

关键词: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的创伤, 其发生率居第二位, 颅内压迅速增高, 造成继发性损伤较严重, 其致残率、致死率居机体损伤的首位[1,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脑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27例, 年龄20~71岁, 平均年龄 (48.5±11.8) 岁, 受伤原因:车祸事故伤害32例, 高空坠落伤害28例, 摔倒伤7例, 重物撞击伤害3例。其中加速性伤害36例, 减速性伤害34例。双侧瞳孔散大38例, 患者单侧瞳孔散大32例。通过CT检查确定颅内血肿位置和损伤情况, 硬膜外血肿并对侧脑挫裂伤28例, 广泛急性硬膜下血肿22例, 广泛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12例, 多发性颅内水肿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传统骨瓣减压术治疗组) 30例和观察组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组) 40例,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受伤原因、散瞳情况、脑血肿情况等均无明显差异, P>0.05, 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 患者在颞弓上耳屏前1cm到耳廓上向后上方延伸到顶骨中线, 沿着正中线到前额部发际下, 皮瓣翻向前下。游离骨瓣, 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 如果生命体征恶化可以在颞底部钻孔部位剪开一个硬膜小孔, 先清除部分血肿减压。骨窗前到达额极, 向下到达颧弓, 向后到达乳突前方, 将蝶骨嵴向深部咬除, 显露蝶骨平台和颞窝, 对硬膜外血肿进行清除。将硬脑膜切开, 自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 再做一个“T”字弧形切开硬脑膜, 暴漏额叶、顶叶、颞叶、前颅窝和中颅窝, 利于将硬膜下血肿、额部、颞部、顶部挫裂伤、脑内血肿彻底清除。术后放置好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

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语言、睁眼、运动等项目进行评价, 总分15分, 分数越低神经功能越差, 反之亦然,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2 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 (表1) , 观察组神经功能、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的氧、二氧化碳、酸碱度迅速发生异常性变化, 脑组织氧含量降低, 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高, 引起化学性的损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我院较为常用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方式[3]。其通过显露额叶、颞叶、顶叶, 骨瓣相对较大, 可以有效的缓解幕上横向的压力, 更加有助于小脑幕切迹疝复位, 同时术野清晰, 利于对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清除, 尤其是充分消除脑干和周围脑池、动眼神经及血管的受压, 对脑干及周围血液循环更好的恢复。另外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范围广, 位置低, 减压后能够更充分的将疝囊组织复位, 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害, 防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本研究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传统骨瓣减压术治疗组) 30例和观察组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组) 40例, 结果表明, 观察组神经功能、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可以更加有效的为颅内减压, 骨窗大、手术位置较低, 可以明显的解除前、中颅底窝底水肿对侧裂区血管的压迫, 清除坏死脑组织更加彻底, 利于术后神经功能和肢体的恢复。综上所述,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神经功能恢复明显, 肢体功能改善良好,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勇, 仲桂霞, 通格拉, 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6) :354-355.

[2]王正锐, 李平, 高永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5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30) :55-56.

大骨窗开颅术 篇4

关键词: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发生率约占全身损伤发生率的20%左右。由于其起病急, 病情凶险, 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5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51例, 女性34例, 年龄15~68岁, 平均年龄 (44.5±15.6) 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0例, 高空坠落伤20例, 其他伤害5例。术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5分者33例, 6~8分者52例。单侧瞳孔散大者45例, 双侧瞳孔散大者40例。通过透露CT检查, 确定血肿位置, 硬膜外血肿25例, 硬膜下30例, 广泛脑挫裂伤26例, 颅内多发性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受压, 中线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偏移, 中线移位>10mm者55例, 中线移位5~10mm者30例。血肿量40~150mL。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5例,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受伤原因、GCS评分、血肿位置、中线移位、血肿量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观察分析, 无明显差异, P>0.05, 提示本次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 根据患者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级血肿情况, 在颞顶部做一个切口, 去掉6.0cm×8.5cm的骨瓣, 将血肿清除, 对坏死组织进行清除, 对硬膜腔做减压缝合, 术后放置引流管。观察组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 患者在颞弓上耳屏前1cm到耳廓上向后上方延伸到顶骨中线, 沿着正中线到前额部发际下, 皮瓣翻向前下。游离骨瓣, 顶部骨瓣旁边切开正中线矢状窦, 如果生命体征恶化可以在颞底部钻孔部位剪开一个硬膜小孔。骨窗前到达额极, 向下到达颧弓, 向后到达乳突前方, 将蝶骨嵴向深部咬除, 显露蝶骨平台和颞窝, 对硬膜外血肿进行清除。将硬脑膜切开, 自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 再做一个“T”字形切开硬脑膜, 暴露额叶、顶叶、颞叶、前颅窝和中颅窝, 利于将硬膜下血肿、额部、颞部、顶部挫裂伤、脑内血肿彻底清除。术后放置好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格 (GCS) 预后评价情况。良好: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患者CT复查无血肿或者出血, 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中残:患者存在某些神经和精神障碍临床症状, CT复查无血肿或者出血, 患者基本可以自理生活;重残:患者术后意识清楚, 日后生活需要人协助, CT复查无血肿或者出血;植物状态:患者长期处于长期昏迷, 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有恶化可能;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格 (GCS) 预后评价情况的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 其伤后颅内高压、脑肿胀、脑水肿导致患者致残率、致死率明显增高[3]。颅脑损伤机理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氧、二氧化碳级酸碱度异常变化, 脑组织氧含量明显降低, 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高, 导致脑组织化学性损伤。缺氧还会导致脑细胞、脑组织出现坏死, 甚至可能脑死亡。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常用的治疗方式。其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 患者骨窗大、手术位置较低, 可以明显的解除前、中颅底窝底水肿对侧裂区血管的压迫, 缓解脑水肿临床症状; (2) 大骨瓣开颅内外均可以达到充分减压, 明显的缓解颅内高压症状, 为颅内代偿提供充分的空间, 清除额颞底区的坏死组织; (3) 手术治疗范围相对较广, 可以对单侧幕上急性颅内血肿、额颞顶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对额叶、颞前等脑挫裂伤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 从而控制出血和脑脊液渗漏。本研究通过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和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术后格拉斯格 (GCS) 预后评价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明显,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毕建海.新改良型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1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2) :47.

[2]王正锐, 李平, 高永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5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30) :55-56.

大骨窗开颅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 行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颅内及全身感染及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严重的心、肝、肾、脑干功能衰竭者;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干出血及血肿累及脑干的患者, 男42例, 女性28例, 年龄36~76岁, 平均 (57.5±5.2) 岁。发病时间<72h, GCS评分≥6分, 患者均于发病后24 h内手术。临床表现为突发意识不清, 神志朦胧, 语言不利, 嗜睡, 呕吐。患者血肿均位于幕上, 血肿量均>30 mL, 平均出血量 (43.2±4.5) mL, 包括基底节区出血62例, 皮层下出血18例。其中破入脑室9例。采用抽签法将该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评分、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 手术切口中心点选在最小接近颅骨距离和最大出血面积的CT层面。全麻下, 行前弧形切口或者是马蹄形切口, 按常规术式完成手术。若出血量多, 则给予患者电凝处理, 或者行骨瓣减压。 (2) 治疗组:采用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 根据CT检查结果, 血肿中心距皮层最近点为切口, 避开重要功能区和主要血管区。最靠近血肿处小弧形切口切开头皮约3~4cm, 直达骨膜, 颅骨钻孔切开头皮, 颅骨钻孔并扩大至直径3 cm, 硬脑膜“十”形切开后悬吊, 沿穿刺通道方向以吸引器轻柔吸出血肿, 缓慢抽吸积血并适度止血, 血肿清除完毕后, 在血肿壁贴敷明胶海绵, 留置14号硅胶管引流, 依次缝合切口。若血肿腔中血凝块较多, 切忌强行抽吸, 将2~5万U尿激酶溶于2 mL生理盐水注入引流管残腔内溶解残血以避免再次出血[2], 夹闭引流管, 引流管留置时间一般为24h~72h。复查CT血肿基本消失时拔出引流管。

1.3 评价指标及其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疗效, 残留血肿量, 神经功能缺损及再出血率。其中: (1) 残留血肿量:手术后20h头颅CT扫描统计各组残留血肿量。 (2) 疗效:采用GOS转归 (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 来评价, 随访3~12个月。 (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DF评分评价。 (4) 再出血率:随访3~12个月, 两组患者均记录再出血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学件处理, 组间比较t检验, 率的比较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残留血肿量、手术时间、GCS评分、GOS良好率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GCS评分、GOS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的残留血肿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注:*组间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再出血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DF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的ND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组间相比, *P<0.05。组内相比, △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长见的病因, 发病急, 病死率高, 预后较差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 高血压脑出血其属于危险度最高的一种。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是尽早的清除血肿。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切口较大, 对患者的创伤较大, 术后并发症较多, 尤其是老年患者对此手术的手术耐受性较差[3]。

小骨窗微创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与传统开颅术相比, 有以下优点: (1) 可避开重要功能区和主要血管区, 直接清除原发性损伤, 感染率低、不容易渗漏、有效降低颅内压和防止颅内压波动等优点; (2) 能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和止血, 可完全可达到传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的要求, 将血块液化过程中分解产物及脑内血肿凝结过程中释放的物质被尽早、最大限度的清除; (3) 手术时间短, 操作简便, 早期微创手术对脑组织的人为损伤减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4]; (4) 只给予局部麻醉, 无需全身麻醉, 对不配合的患者加基础麻醉, 减少了治疗费用[5]; (5) 生物酶化技术, 有效溶解了血肿, 能保留血肿部位残存的神经组织。结果显示, 小骨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再出血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GCS评分、GOS良好率、神经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小骨窗治疗在血肿清除后可马上获得减压效果, 能够有效减轻脑水肿, 防止血管损伤和继发性损害, 尽可能恢复神经元的功能, 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降低再出血率。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 (2010年1月至4月)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 治疗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GCS评分、GOS良好率、神经缺损程度的改善、再出血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效果好,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降低再出血率。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术,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功能,再出血率

参考文献

[1]姚江伟, 李芸.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2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3C) :96.

[2]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1, 51 (26) :58-59.

[3]吴立群.微创小骨窗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56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10) :1342-1344.

[4]王浩, 郑德宇, 秦书俭, 等.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与微创治疗优势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32) :76-77.

大骨窗开颅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脑外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7例;年龄44~80岁, 平均 (59.2±3.5) 岁;高血压既往史1~15年, 平均5.8年。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46~81岁, 平均 (61.3±2.9) 岁;高血压既往史1~16年, 平均6.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 脑出血位置集中在脑叶和脑的深部。

1.2 方法

患者在手术之前均进行哥斯拉昏迷评分 (GCS) , 评分结果全部高于6分, 经过各项检查没有发现有手术禁忌证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术式清除血肿:患者在全麻下接受手术。在患者患侧的颞部开马蹄形或者是问号型切口, 目的是充分降低颅内压。硬膜切开以后, 于颞上回和颞中回处做3cm大小的皮质开口, 直深入至血肿腔内。将可控吸引器慢慢放置血肿腔内深处, 缓慢吸出腔内血肿。当遇到脑组织周围小血管破裂和活动性出血时, 先用无菌棉片压迫止血, 若无效后采用低电压电凝烧灼法准确烧灼出血点来止血。注意不要电凝没有出血的部位, 如豆纹动脉主干, 因为这样会增加手术不可控因素, 增大脑部缺血区域;而针对与脑组织和血肿壁粘连紧密的小型血肿块, 不要用力吸净, 这是为了防止脑部更严重的损伤。术后保持引流通畅, 密切检测患者颅内压情况。

观察组采用小骨窗清除术清除血肿。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接受手术。患者术前先拍摄X光片, 用来明确血肿定位。血肿定位以后, 实施常规开颅, 于颅骨位置开始钻孔, 孔形面积固定在2cm×2cm, 骨窗形成。使用骨蜡对周围出血部位进行止血, 完成以后, 剪开硬脑膜, 在软脑膜处找准远离血管的部位开始施行双极电凝, 电凝完成以后, 穿刺引流吸出血肿液。采用细窄型脑压板分离处理脑组织, 到达血肿腔。手术时要注意远离脑部重要功能区和大血管区域。之后的手术操作同传统开颅术。注意引流管置入以后, 要缝合硬脑膜, 目的是防止头皮渗出的血液进入到硬脑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

1.4 疗效判断

显效:脑部血肿清除彻底, 术后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预后良好。有效:脑部血肿基本清除, 有较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无效:脑部血肿清除率未达到30%, 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或者属于植物状态, 预后不佳[3]。治疗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的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

两组手术均出现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出现2例脑水肿和1例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出现3例脑水肿、2例消化道出血、2例再出血和1例肺部感染。对照组病死率为16% (4/25) , 观察组病死率为0。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导致的急性脑出血是高血压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常常影响患者的预后, 而且出血后容易反复, 致残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因此, 良好的手术方式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和生活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表示, 脑出血的发病多为急性, 且病情恶化迅速, 在出血30min以内, 可以损害脑组织甚至其他脏器器官和功能[4], 因此脑出血的治疗对于时间的要求较高, 同时血肿清除的效率高, 这就需要血肿定位准确、术式安全便捷等有利于提高手术效率等一系列细节要求。传统的开颅手术费时多, 手术开放范围大, 容易引发感染, 但手术多针对大型血肿的清除较有效, 手术操作不够细微精确, 因此在相关文献报道, 在传统的开颅手术中, 术后患者的死亡率颇高, 并发症也较多, 患者术后预后并不理想[5]。而近年来新引进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治疗脑出血方面颇有成效, 能够准确快速地清除脑部血肿, 且操作简单快捷, 对患者的损伤范围也明显缩小, 血肿清除也较精细准确, 十分适用于小血肿的清除。近年来, 国内外也有相关的报道证实, 小骨窗清除血肿不仅快速精确彻底、手术创伤小、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而且患者预后良好, 住院时间减少[6,7], 这与本次实验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小骨窗清除颅内血肿已经成为脑外科手术发展的新方向。

摘要:目的 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传统开颅术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脑外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0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施行传统开颅术;观察组施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的治疗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的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2例脑水肿和1例上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出现3例脑水肿、2例消化道出血、2例再出血和1例肺部感染。对照组病死率为16% (4/25) , 观察组病死率为0。结论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治疗脑出血患者中效果要优于传统开颅术。

关键词:血肿,栓子清除术,颅骨切开术,脑出血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29 (6) :37-38.

[2] 陈立一.小骨窗微创术与传统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2 (7) :32-33.

[3] 陈江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5 (5) :152-153.

[4] 周小云.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救治重型高血压脑出血28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 7 (6) :47-48.

[5] Frizzell JP.Acute stroke: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ACN Clin Issuses, 2012, 16 (4) :421-440.

[6] 郜宪礼.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8例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会, 2010, 12 (2) :155-157.

大骨窗开颅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02~2015-02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1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A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63例)和B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54例)。A组中男45例,女18例;年龄21~75(42.2±5.2)岁;外伤原因:车祸伤34例,打击伤15例,摔伤11例,坠落伤3例。B组中男40例,女14例;年龄20~74(42.7±5.5)岁;外伤原因:车祸伤31例,打击伤12例,摔伤7例,坠落伤4例。A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分组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家属在医师告知情况下了解疾病及手术治疗方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入组标准

(1)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2)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指征,无手术绝对禁忌证。(3)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其它组织、器官严重损伤患者。(4)排除合并有休克、严重感染患者。

1.3方法

A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常规全麻后进行手术,从颧弓上耳屏沿着耳廓上方发迹到顶骨正中线然后到前额发际作手术切口。切开后分离,并颅骨上钻孔5个以上,游离骨瓣,在顶部骨瓣旁切开正中线大约长3cm,骨窗到额极最后于乳突止,尽可能将蝶骨脊外1/3咬除,充分显露颞窝与蝶骨平台,开骨窗大小约12cm×15cm。将额颞顶部硬膜行放射状切开,将患者坏死脑组织、水肿及血肿清除干净。充分冲洗后将骨瓣去除并放置引流管,后充分缝合。B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常规全麻后进行手术,患者取仰卧位,颅脑偏向健侧约45°,后将枕头垫在头下抬高。根据患者损伤情况、水肿及血肿选取单侧或双侧顶瓣开颅减压术或额颞开颅减压术,去除骨瓣大小约6cm×8cm,后行减张缝合术。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7d颅内压水平。(2)疗效评定:术后1月采用GO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良好:GOS5级,患者可正常生活、学习;轻残:GOS4级,患者基本生活能自理;重残:GOS3级,患者生活需要让人照顾;植物生存:GOS2级,患者长期昏迷;死亡[2]。(3)统计两组患者外伤脑梗死、外伤性癫痫、脑积液及脑切口疝并发症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表示颅内压水平并用t检验,率表示疗效及并发症并用χ2检验,α=0.05,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B两组术前及术后1d、7d颅内压水平比较

A组患者术前颅内压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5±4.7)mm Hg vs.(33.1±4.8)mm Hg,P>0.05];A组患者术后1d、术后7d颅内压水平显著低于B组[(23.1±3.1)mm Hg vs.(28.8±4.0)mm Hg,(14.2±2.9)mm Hg vs.(21.0±3.2)mm Hg,P<0.05]。见表1。

2.2 A、B两组疗效比较

A组患者治疗后良好率(50.79%)高于B组(22.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外伤脑梗死、外伤性癫痫、脑积液发生率低于B组[1.59%vs.11.11%,6.35%vs.20.37%,4.76%vs.18.52%,P<0.05]。见表3。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为神经外科中常见危重症,主要为外伤暴力所致,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危及患者生命健康[4]。研究表明,颅脑受到外力作用导致颅脑组织、神经损伤,引起颅内压恶性增高为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关键,临床中手术清除局部病灶、降低颅内压为治疗关键[5]。常规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具有局限性,主要通过额瓣、额颞瓣或颞顶瓣局部减压,其减压效果十分有限,往往不能获得显著疗效[6]。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其骨窗开放范围大、位置低,主要通过去除额、顶、颞的颅骨和硬膜,并通过减张力缝合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目的,充分减压后有助于损伤脑疝回纳,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帮助[7]。临床研究表明,双侧或单侧骨瓣减压可降低颅内压30%~70%,可有效、迅速、安全控制颅内压[8]。

本次研究A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B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得出术前A、B两组颅内压无明显差异;而A组患者术后1、7d颅内压水平较B组明显降低(P<0.05)。安全、快速减轻颅内压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关键,有学采用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得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恶性颅内压增高、严重脑挫裂伤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于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9]。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术中骨窗开放较大,便于清除血肿、坏死脑组织等,并有助于颅脑积液充分引流,快速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患者术后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得出,A组患者治疗良好率高于B组,外伤脑梗死、外伤性癫痫、脑积液发生率低于B组(P<0.05)。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临床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患者手术切口不易过低,并在术后注意保护侧裂区血管、Labe`s静脉级面神经,预防手术并发症发生,尽可能提高手术疗效。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可提高颅内血肿、坏死组织清除效果,快速、安全、有效降低颅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2~2015-02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1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A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和B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疗效及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术前颅内压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5±4.7)mm Hg vs.(33.1±4.8)mm Hg,P>0.05];A组患者术后1d、术后7d颅内压水平显著低于B组[(23.1±3.1)mm Hg vs.(28.8±4.0)mm Hg,(14.2±2.9)mm Hg vs.(21.0±3.2)mm Hg,P<0.05]。A组患者良好率(50.79%)高于B组(2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外伤脑梗死、外伤性癫痫、脑积液发生率低于B组[1.59%vs.11.11%,6.35%vs.20.37%,4.76%vs.18.52%,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

参考文献

[1]李传友,毛青.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9):2206-2207,2211

[2]苏放文.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9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1):152-154

[3]陈琴心.ICU重症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56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4):120

[4]陈子才.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6):963-964

[5]刘见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1):48-49

[6]张云侠,周修玉,刘传建,等.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6):68-70

[7]唐志清,胡庆荣,宁荣群,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31例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12,40(5):712-713

[8]向前,陈犇.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30例分析[J].西部医学,2013,25(2):251-253

上一篇:三维地震勘探下一篇:经肌间隙入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