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治疗(共10篇)
开颅治疗 篇1
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12年10月共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12例, 现就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37岁~71岁, 平均52.3岁。脑外伤7例, 脑出血3例, 颅内肿瘤1例, 脑积水1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是全部患者共有的首发临床表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表现及程度不一。术后7d内发热3例, 7d~14d出现发热者6例, 大于14d出现发热者3例,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达到 (0.1~1) ×109/L6例, (1~10) ×109/L4例, >10×109/2例, 血糖<2.25mmol/L者12例, 氯化物<120mmol/L者10例, 蛋白>0.45g/L者11例, Csf细菌培养阳性6例,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大肠埃希菌2例, 阴沟肠杆菌1例。
1.3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中白细胞>0.01×109/L, 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 血糖<2.25mmol/L, 氯化物<120mmol/L, 蛋白>0.45g/L。细菌培养呈阳性。凡具备以上3条者可确定诊断, 如脑脊液培养阴性需综合其余各条。
1.4 治疗
药敏结果回报前使用足量广谱抗生素 (以3代头孢为主) 分次静脉给药。药敏结果回报后, 根据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在静脉给药的同时3例患者每日行腰椎穿刺术, 每次置换脑脊液 (30~60) mL, 用含抗生素生理盐水通过穿刺针缓慢注入5mL, 然后持续释放脑脊液, 量出为入原则, 冲洗 (2~3) 次后再注入含抗生素生理盐水 (5~10) mL, 拔除穿刺针。病情轻者一日一次, 重者可一日2次;3例患者放置腰大池引流管, 6例患者留置脑室外引流管, 并从管中注入含抗生素盐水 (5~10) mL, 注入后闭管2h开放引流, 每日引流量控制在 (250~300) mL。
1.5 治愈标准
体温正常,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 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白细胞检查正常。
2 结果
患者体温最快于注入敏感抗生素1d后降至37℃左右, 平均6.5d体温降至正常。脑脊液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引流脑脊液颜色清亮,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3次正常时拔管。12例患者中11例5d~12d内感染得到控制, 1例好转后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 本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颅内感染发病急, 进展快, 病死率高[1]。以往多通过药物降颅压静脉点滴抗生素, 反复腰穿及内注射等方法治疗, 效果较差。颅内感染发生后, 炎性脑脊液刺激导致脑水肿从而出现颅内压增高, 颅内感染合并颅内高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有效保证颅内压, 迅速控制颅内感染成为颅内感染治疗的重要环节。
3.1 颅内感染的诊断
发热往往是颅内感染最早出现的症状, 但颅内感染的初期多表现为低热, 容易被忽视, 丧失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术后发热的患者应当早期做腰穿检查, 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值是监测颅内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 成为颅内感染诊断及开始治疗的重要依据, 争取做到早诊断, 早治疗。
3.2 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抗生素的使用
感染早期细菌培养和药试验结果出来以前以及细菌培养结果阴性者, 依据发病经过, 脑脊液和穿刺脓液的情况选择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3], 结果出来后, 根据药敏结果全身及冲洗用敏感抗生素。细菌培养应定期复查, 临床上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3d后体温仍控制不满意者, 应行细菌培养复查。一例患者首次培养为大肠埃希菌对美洛培南敏感, 应用3d后体温有所下降但不平稳, 复查培养为阴沟肠杆菌, 对阿莫西林棒酸敏感, 经更换抗生素并行脑室内注药后当天体温降到正常。
3.3 冲洗治疗
通过腰穿, 腰大池及脑室外引流对感染液进行引流, 符合外科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 是一种对感染灶的积极性清除, 通过引流能及时排除颅内的细菌、毒素及炎性物质, 促进脑脊液的代谢, 生成新的脑脊液, 降低脑脊液中细菌浓度, 减轻感染, 保证颅内压达到洗的目的。而冲洗则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在静脉应用无不适的情况下, 用生理盐水配制成较高浓度液缓慢注入脑室系统内, 闭管2h开放引流。抗生素浓度达到有效杀菌浓度 (MBC) 的10倍时, 其抗菌效果更好[4]。绝大多数抗生素经静脉用药鞘内难以达到上述有效药物浓度, 因而鞘内给药时可按此计算直接注入[5]。这样, 短时间内提高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既快速、又经济, 并且减少全身大剂量用药的副作用, 缩短疗程。
3.4 重视全身支持治疗
治疗颅内感染, 在加强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还应当适当应用白蛋白、丙种球蛋百、新鲜血浆行全身支持治疗, 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促进机体恢复, 有时支持治疗在抗感染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存在诸多易感因素, 一旦发生严重颅内感染则病情加重, 治疗棘手、预后差、病死率高, 给患者及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及早诊断, 选用敏感抗生素, 应用得力有效的冲洗治疗措施, 能够提高治愈率, 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柳国良, 罗世祺, 王涛.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死亡原因及教训[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11 (5) :228-229.
[2]陈锷, 康建建, 张俊卿.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 2004, 3 (3) 143-145.
[3]许彦钢, 杨军, 缪星宇, 等.神经外科开颅术后严重颅内感染的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3) :40-42.
[4]戴百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02-304.
[5]时忠华, 蔡学见, 陈铮立.鞘内给药治疗颅内细菌感染[J].江苏医药, 2006, 32 (2) :171-172.
开颅治疗 篇2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6-01
脑出血视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多见于高血压病人,发病年龄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有年轻化趋势。脑出血多发于基底节区,也见小脑、大脑皮层,其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其预后与岀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密切关系。
目前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方法有:1、去骨瓣脑内血肿清除术;2、小骨窗脑内血肿清除术;3、微创血肿粉碎穿刺术。小骨窗直视下血肿既能及时有效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彻底缓解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又能达到减少组织损伤的要求,操作时间短,且止血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可靠,是值得提倡的术式,尤其在医疗设备不太完善的基层医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护理做一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1.3岁。高血压病史患者45例,入院时血压均高于140/90mmHg,无高血压病史5例,入院时血压低于140/90mmHg。入院时均行头CT明确诊断,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41例,脑叶岀血7例,血肿量≥40ml;小脑出血2例,出血量≥10ml。入院时均有意识障碍,嗜睡7人,浅昏迷31人,中昏迷10人,深昏迷2人。
1.2方法 术前行CT定位扫描,选择血肿量最多,最接近颅骨的层面作出血肿中心标记点,以此为中心行直切口约4cm,咬除骨窗直径约2—2.5cm,,十字剪开硬膜,用脑穿针穿刺血肿腔有陈旧性血肿溢出,拔出穿刺针。在显微镜下切开该处脑皮质进入血肿腔,用脑压板牵开脑组织,清除血肿后用止血纱布或明胶海绵彻底止血,关颅,头皮下不放置引流管。本组患者好转治愈46例,无效或二次去骨瓣减压4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大部分的患者和家属没有了解基本的脑出血手常识,会对手术产生顾虑和恐惧。这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和家属讲解一定的手术知识和应该注意什么,同时告诉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是目前治疗脑出血手术中效果最好的手术。重点介绍小骨窗手术的微小创伤,头皮切口小。显微镜下对脑组织创伤更小等特点。同时介绍在床的脑出血术后患者,帮助患者消除顾虑树立手术信心,同时也要和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将手术存在的风险以及手术时或者是手术后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说明.以避免后期医疗纠纷的发生;
2.1.2脑出血病人大多有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大多突发起病,因生活不能自理而感到苦恼,因此术前须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免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再出血,并是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2.1.3前准备:进行手术之前患者应该很好地配合医师进行各项必须的术前检查,比如血常规检查、血糖枪查、头颅CT检查等。在手术前还应该给患者进行头发的修理,进行导尿。在医师的叮嘱下静脉推注镇静剂等各项准备工作。遵医嘱术前给予预防性抗生紊,备好术中用的庆大霉素、血凝酶等药品。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饮食 患者术后回病房时往往处于麻醉刚刚复苏之时,由于麻醉药物的残留,易引发恶心呕吐,同时全麻时气管插管刚刚拔除,气管内运动纤维绒毛紊乱并未完全恢复,咳嗽反射较微弱。综合上述因素,术后患者平卧位时头应尽量偏向一侧,不仅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而且一旦发生恶心呕吐时利于呕吐物的排出,减少误吸的风险。同时嘱患者暂时禁食水,以免诱发恶心呕吐。术后昏迷病人72小时常规给鼻饲肠内营养支持。
2.2.2 病情观察 ①意识观察:意识变化是判断颅内压高低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1],意识障碍加深或清醒后在昏迷要警惕颅内再岀血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术后有3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再次行去骨板减压术。② 瞳孔变化:瞳孔变化是判断脑疝形成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往往是脑疝初期和形成时的标志,术后有1例病人出现脑疝形成。③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血压过高可能导致再出血,血压太低可引起脑梗塞,因此血压应控制在140-150/80-100mmHg;一个小时测一次体温,术后患者常常发热,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以降低脑耗氧量减轻脑水肿。术中由于病人体液的丢失,术后禁食水部分病人可能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脉搏、呼吸频率的变化是判断休克的重要指标。
2.2.3基础护理:基础护理部分应该尤其注意患者口腔和皮肤的方面。每天用朵贝氏溶液清洗患者口腔l一2次,同时患者睡觉的被子和床单也要定时清洗更换,保持卫生,在患者的床头可建立翻身卡。提醒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翻身.经常给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经过以上环节的患者,本組患者均无口腔霉菌感染和压疮发生,但早期开展手术的病例有2例发生口腔炎、舌体肿大。本组研究患者中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收缩压>200 mm Hg(1mm Hg=0.1333 kPa),其中有3例患者有再出血症状,经过积极治疗以后,患者的病情才逐渐得到了控制;另外有l例患者冈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而死于再出斑。所以,24 h观察患者的J衄
压变化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及时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硝酸甘油微泵的速度,逐步使血压控制在150—165/85~95 mmHg,避免血压下降过快,以免引起心脑灌注不足。尽可能避免医源性过度刺激和连续护理操作。以免造成剧烈血压波动而致再出血。
2.3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①脑出血病人多半有肢体偏瘫,且部分患者长期昏迷昏迷状态,患者长期卧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3],应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昏迷病人应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要做好气管切开护理。②上消化道岀血:严密观察呕吐物、大便及全身状况,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食物,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尽早留置胃管。③ 褥疮 患者长期卧床,鼓励患者多翻身,每两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是否有压红等不良情况,必要时可使用气垫床,减少褥疮的形成。④肾功能衰竭:甘露醇是降低颅内压的常用药物,但较易引起肾损害,小骨窗病人由于无外减压,脑水肿较重,甘露醇的用量较多,且脑出血多发于老年人,肾功能损伤较常见[2],应严格记录24小时尿量,及时通告医生,及时纠正。
2.4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术后意识逐步转为清楚。但失语、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和恐惧心理;医疗费用的顾虑在农场贫困患者中也占有主要比例,因此,要给予安慰,对其顾虑给予解释和指导,教
会其学会放松、放下、放平,防止急躁情绪,或悲观失望而拒绝治疗的情绪。
3 总结
脑出血病人病情危重,小骨窗开颅手术不仅创伤小,而且又将血肿及时清除,减少了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有利于病人的恢復。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的细心、严谨的护理,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有利的时机,更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温塘芳,何进香.血肿碎吸加侧脑室号l流治疗高血压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8):628-629.
[2] 李艳芳,邓洁英.双侧脑室引流管交替开放治疗脑出血的护理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8):192-193.
[3] 张凤梅.微创清创术救治高血压病合并脑出血护理体会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7):136,145.
[4]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
[5] 龚国荣,关国清,黄明镜.脑室低位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3):214.
[6] 段杰,王庆珍,金颖.神经外科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开颅术,颅内感染,治疗
开颅手术由于手术时间长、脑组织直接暴露、破坏了血脑及血脑脊液屏障, 容易出现术后感染, 而且一旦出现感染, 治疗复杂, 常导致严重后果, 是临床医师棘手难题[1]。我们回顾了60例开颅术后感染患者的资料, 总结治疗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到2010年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开颅治疗的患者, 发生术后颅内感染者60例。其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18~76岁, 平均 (42.1±18.3) 岁;诊断:脑挫裂伤并出血30例, 高血压颅内出血18例, 腹腔脑室分流术4例, 颅内肿瘤8例。
1.2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2]
①CSF细菌培养:阳性;②影像学或再次外科手术证实有脓肿;③术后发热, 出现颅内高压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及脑膜刺激征;④CSF检查:WBC>10×109/L, 多核WBC>50%, 糖定量<400 mg/L, 蛋白定量>450 mg/L;血化验:WBC>10.0×109/L;⑤有脑脊液漏等明确的感染原因。只需具备第1或2条即可确诊, 也可根据其余三条综合进行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支持对症治疗
继续原发病的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和提高患者免疫力, 如输注免疫球蛋白或血浆。
1.3.2 抗感染
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 选用二至三种抗生素联用, 一般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1.3.3 鞘内给药
罗氏芬0.1加生理盐水5 ml注入, 或庆大霉素3万IU释后缓慢注入, 二者任选一种。
1.3.4 腰大池持续引流
每天引流脑脊液量150~200 ml。必要时可通过引流管进行鞘内给药。注意药物浓度、注入速度和温度适当。
1.3.5 双侧脑室引流冲洗
选择本方法时, 严格执行一根是冲洗管, 一根为引流管, 不可混用, 以免将引流液逆流入侧脑室。
1.4 效果评价
体温恢复, 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常规和生化正常, 为治愈。在治疗结束时总结感染治愈率、引流天数等。
2 结果
60例患者中, 所有患者均静脉滴注抗生素, 单用或联用其他几种治疗方法, 其中42例鞘内给药, 33例行腰大池置管引流, 9例经双侧脑室引流冲洗。治愈52例, 死亡8例, 死因为颅内感染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 脑疝3例。
3 讨论
开颅术后引起感染常见, 发生率为1.8%~8.9%, 死亡率达27.4%~39.2%[3,4],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需要积极治疗。林进平等[5]研究发现, 手术次数和切口脑脊液漏、手术持续时间、低蛋白血症是颅脑外伤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险因素。术前或术后伤口使颅内外交通, 易造成细菌进行颅内, 脑出血、外伤及颅脑手术损伤导致脑组织坏死, 坏死的组织适合细菌繁殖生长, 因此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常见。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基础, 但静脉使用抗生素果, 颅内血药浓度只有血液中的1/4, 难达到有效抗菌作用。我们采取鞘内给药, 明显提高了脑组织中抗生素浓度, 抗菌素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 能有效控制感染。颅脑术后感染与脑积水、脑水肿、颅内高压、脑膨出等同时存在, 它们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 直接影响患者预后[6], 脑积水、脑水肿、颅内高压、脑膨出时容易出现颅内感染, 而在颅内感染时, 又可会出现脑水肿, 颅压升高, 因此积极治疗脑水肿, 降低颅压, 减少脑脊液漏, 可以减少开颅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除药物降压外, 我们采取腰大池或双侧脑室置管引流, 有效降低颅压, 引流感染后的脓液及液化坏死组织, 还便于鞘内给药, 可提高感染治愈率。在开颅术时,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缩小术野暴露范围, 严密缝合硬脑膜和易遗留皮下积液的部位, 减少脑脊液漏, 术后早期降颅压, 防止颅外感染发生, 加强营养支持, 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时, 要积极治疗, 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提高治疗率,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宫卫东, 张永惠, 杜丽娟.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17例临床分析.实用临床医学 (江西) , 2010, 11 (3) :60-61.
[2]安得仲.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9-411.
[3]胡广卉, 赵保钢.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 23 (6) :424.
[4]林进平, 杨绮帆, 钱锁开.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 21 (3) :143-145.
[5]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4:483-486.
开颅治疗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为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采用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置管引流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43-01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多需急诊手术治疗[1]。手术以降低颅内压、清除脑内血肿、改善脑血流循环为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小骨窗开颅术,手术操作并不困难,但是对患者创伤较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越来越受重视,经CT引导微创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微创置管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9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56.8岁。出血部位:脑叶出血10例,丘脑出血10例,基底节出血15例,小脑出血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意识状况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全麻插管后,依据患者CT检查结果,应用三维定向原理,选择距离血肿中心最近处为穿刺点,钻孔进入穿透颅骨,“十”字形切开硬脑膜,经脑针探查后达血肿腔。显微镜下进行血肿清除,清除后之管引流。术后抽吸、冲洗、液化每日1~2次,置管4~6d。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全麻插管后,按照术前标志选择距离血肿最近处,作小骨窗骨瓣开颅,骨窗直径小于3cm,直视下切开脑组织,用低负压吸引清除血肿,术后分层缝合头皮。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脱水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对于昏迷患者早起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防止肺部感染。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3个月,根据GOS评分(GCS预后评分)量表评定疗效。显效: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有轻度意识障碍;有效:生活能自理,但中度病残;无效:治疗后患者无意识,植物生存;死亡[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关于该病的机理有许多说法,长期的高血压,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内膜损伤,脑内穿透动脉处可形成薄弱部位,当颅内血压骤然升高,该处就破裂造成脑出血[3]。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疾病之一。针对该病的诊断,脑CT、核磁共振扫描均可早期确诊,且能精确定位出血部位,这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要及早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才能将对周围脑组织的伤害减到最小程度,因此尽早手术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4]。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改善脑循环、解除脑疝、促进受压脑组织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治疗组患者死亡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说明微创置管引流有易操作、创伤小、定位准确的特点,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因高颅压引起的继发损伤,预后明显优于开颅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焦玲, 裴桃枝. 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28(2): 109-110.
[2]黄春刚, 张国栋, 刘维田, 等.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 2010, 32(15): 2088-2088.
[3]文上康, 龙霄翱.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老年性小脑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28(2): 158-159.
[4]王雪松.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19: 033.
开颅治疗 篇5
关键词: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发生率约占全身损伤发生率的20%左右。由于其起病急, 病情凶险, 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5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51例, 女性34例, 年龄15~68岁, 平均年龄 (44.5±15.6) 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0例, 高空坠落伤20例, 其他伤害5例。术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5分者33例, 6~8分者52例。单侧瞳孔散大者45例, 双侧瞳孔散大者40例。通过透露CT检查, 确定血肿位置, 硬膜外血肿25例, 硬膜下30例, 广泛脑挫裂伤26例, 颅内多发性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受压, 中线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偏移, 中线移位>10mm者55例, 中线移位5~10mm者30例。血肿量40~150mL。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5例,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受伤原因、GCS评分、血肿位置、中线移位、血肿量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比较观察分析, 无明显差异, P>0.05, 提示本次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 根据患者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级血肿情况, 在颞顶部做一个切口, 去掉6.0cm×8.5cm的骨瓣, 将血肿清除, 对坏死组织进行清除, 对硬膜腔做减压缝合, 术后放置引流管。观察组采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 患者在颞弓上耳屏前1cm到耳廓上向后上方延伸到顶骨中线, 沿着正中线到前额部发际下, 皮瓣翻向前下。游离骨瓣, 顶部骨瓣旁边切开正中线矢状窦, 如果生命体征恶化可以在颞底部钻孔部位剪开一个硬膜小孔。骨窗前到达额极, 向下到达颧弓, 向后到达乳突前方, 将蝶骨嵴向深部咬除, 显露蝶骨平台和颞窝, 对硬膜外血肿进行清除。将硬脑膜切开, 自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 再做一个“T”字形切开硬脑膜, 暴露额叶、顶叶、颞叶、前颅窝和中颅窝, 利于将硬膜下血肿、额部、颞部、顶部挫裂伤、脑内血肿彻底清除。术后放置好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格 (GCS) 预后评价情况。良好: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患者CT复查无血肿或者出血, 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中残:患者存在某些神经和精神障碍临床症状, CT复查无血肿或者出血, 患者基本可以自理生活;重残:患者术后意识清楚, 日后生活需要人协助, CT复查无血肿或者出血;植物状态:患者长期处于长期昏迷, 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有恶化可能;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格 (GCS) 预后评价情况的比较,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 其伤后颅内高压、脑肿胀、脑水肿导致患者致残率、致死率明显增高[3]。颅脑损伤机理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氧、二氧化碳级酸碱度异常变化, 脑组织氧含量明显降低, 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高, 导致脑组织化学性损伤。缺氧还会导致脑细胞、脑组织出现坏死, 甚至可能脑死亡。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常用的治疗方式。其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 患者骨窗大、手术位置较低, 可以明显的解除前、中颅底窝底水肿对侧裂区血管的压迫, 缓解脑水肿临床症状; (2) 大骨瓣开颅内外均可以达到充分减压, 明显的缓解颅内高压症状, 为颅内代偿提供充分的空间, 清除额颞底区的坏死组织; (3) 手术治疗范围相对较广, 可以对单侧幕上急性颅内血肿、额颞顶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对额叶、颞前等脑挫裂伤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 从而控制出血和脑脊液渗漏。本研究通过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和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术后格拉斯格 (GCS) 预后评价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明显, 预后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毕建海.新改良型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12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2) :47.
[2]王正锐, 李平, 高永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5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30) :55-56.
开颅治疗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 年5 月至2015 年1 月我院57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 均经CT, MRI等方式确诊, 为高血压脑出血者, 经CT确定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临床表现为偏瘫、头痛和呕吐等, 均为首次发病, 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以内。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 脑疝发生时间低于1 h,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出血部位超过幕上, 出血量在80ml以上的患者排除。
根据手术方式分组, 常规骨瓣组患者29 例, 包括男女各为18 例和11 例;年龄38~69 岁, 平均 (58.34±3.12) 岁;高血压病程1~21 年, 平均 (7.67±1.45) 年;出血量最低30 ml, 最高80ml, 平均 (42.41±12.56) ml。小骨窗组患者28 例, 包括男女各为17 例和11 例;年龄35~69 岁, 平均 (58.13±3.08) 岁;高血压病程1~21 年, 平均 (7.46±1.57) 年;出血量最低30 ml, 最高80 ml, 平均 (42.45±12.25) ml。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脱水剂、神经营养、吸氧、止血治疗, 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肺部抗感染、颅内抗感染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给予全身营养支持。
常规骨瓣组患者以常规骨瓣开颅治疗作为术式, 行全身麻醉, 应用扩大翼点开颅法, 从发际内中线旁3 cm于顶结节前转向颞部, 并经耳前1 cm止于颧弓, 骨瓣翻往颞侧, 皮瓣则翻往前下方, 血肿清除后, 腔内放置引流管, 另戳口将引流管引出, 并常规进行骨瓣浮动, 将部分颞骨咬除, 进行颞肌下减压。若出血部位较深、出血量大, 脑疝时间长, 则去除骨瓣减压。
小骨窗组患者以小骨窗开颅治疗作为术式。血肿通过CT定位, 并根据接近颅骨最小距离和出血最大面积的CT层面作为中心, 在全身麻醉后取头皮切口约5 cm, 用乳突牵开器将切口撑开, 钻孔并将其扩大成直径3 cm左右的骨窗, 将部分血肿抽出以达到减压效果, 十字形将硬脑膜后沿着脑沟或者非功能区的部位切开脑皮质2 cm左右, 缓慢达到血肿腔内。通过低压吸除血肿, 边冲洗边止血。术后创面用明胶海绵贴上, 并常规进行血肿腔引流。
1.3 评价指标
对比术后并发症、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 并随访半年, 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经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以上, 患者0 级伤残为治愈;经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以上, 90% 以下, 患者1~3 级伤残为显效;经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上, 45%以下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纳入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2]。
1.4 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均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分别采用率表示和±s表示, 分别采用 χ2检验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比较
小骨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常规骨瓣组 (P<0.05) 。随访半年, 出血量在60 ml以内者疗效相当, P>0.05;出血量在60 ml以上者常规骨瓣组疗效高于小骨窗组 (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骨瓣组比较, P<0.05
2.2 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小骨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骨瓣组,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骨瓣组 (P<0.05) 。见表2。
注:*与常规骨瓣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 开颅术为经典术法, 其主要通过降低颅内压, 对脑血流情况进行改善, 有利于血肿的清除, 解除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并解除脑积水, 避免出现脑疝[3]。
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均为有效疗法, 多项研究均证实, 但关于两者的确切疗效和优缺点略有差异。其中, 小骨窗开颅具有两方面的优势 (1) 手术简单, 操作快速, 可快速到达血肿, 避免形成脑疝; (2) 安全性高, 对脑组织创伤低, 基本不需要对脑组织产生牵拉动作, 可最大程度避免损害周围脑组织, 避免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和病理性改变。但其缺陷为: ( 1 ) 脑压较高时, 脑组织容易在骨窗缘嵌顿, 引发脑组织坏死; (2) 术野小, 止血难度大, 减压不充分; (3) 要求操作人员技术娴熟, 手术照明条件高, 对严重脑水肿者不适用[4]。
常规骨瓣开颅术的优势表现在: (1) 可充分暴露病变部位, 可顺着颞叶疝压力反方向充分减压, 通过扩大减压窗, 可分散压力, 促进颞叶疝复位; (2) 开颅骨窗包括壳核和丘脑, 为高血压脑出血主要部位, 有利于血肿的彻底清除和止血; (3) 蝶骨脊咬除, 可防止术后脑组织肿胀所致静脉回流受阻, 有利于脑水肿的减轻; (4) 骨窗达前中颅凹低, 可避免出现脑组织嵌顿或缺血坏死。其缺陷表现在: (1) 手术操作时间长, 对患者脑组织带来的创伤大; (2) 电凝止血可诱发脑梗死, 对全身各脏器干扰大, 术后恢复时间长[5]。
本研究中, 常规骨瓣组患者以常规骨瓣开颅治疗作为术式, 小骨窗组患者以小骨窗开颅治疗作为术式。结果显示, 小骨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骨瓣组,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骨瓣组, 说明小骨窗开颅有操作简单、微创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可减少脑脊液漏发生,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随访半年, 出血量少于60 ml者疗效相当, 出血量大于60 ml者常规骨瓣组疗效高于小骨窗组, 说明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但常规骨瓣开颅治疗更适合出血量较高的患者, 可有效清除血肿。
综上所述, 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各有优势, 在临床上需结合患者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果, 董伟.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25 (7) :51-54.
[2]蒋贤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6) :988-989.
[3]李格, 沈铭.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 21 (2) :160-160, 171.
[4]刘道清, 江敏, 周志娟, 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 2014, 20 (15) :2807-2809.
开颅治疗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50例, 女8例;年龄20~60岁, 平均40岁;车祸伤48例, 凶器伤8例, 坠落伤2例;闭合性损伤16例;血种类型:硬脑膜外血肿8例, 硬脑膜下血肿5例, 硬脑膜外、下混合血肿4例, 脑内血肿2例;脑挫伤36例, 广泛脑挫伤原发脑干损伤3例。未经脑CT检查入院后立即手术38例, CT检查确诊后20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体查意识障碍38例, 伤后昏迷时间不详20例;其中伤后立即昏迷逐渐加重14例, 伤后昏迷有中间清醒期4例;伤后意识清楚18例均有剧烈头痛;躁动不安频繁呕吐48例均有血压升高, 脉搏缓慢, 呼吸急促;锥体束征及不同程度肢体瘫56例, 去脑强直2例;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皮挫伤及颅盖或颅底骨骨折。伤后, 距手术时间5 h者25例, 7 h者15例, 10 h者16例, 24 h者2例。
1.3 术式及效果
单侧颞肌下减压硬膜外血肿清除, 单侧颞肌下减压硬膜下血肿清除, 颞肌大部切除, 双侧颞肌下减压硬膜外及硬膜及硬脑膜血肿清除, 广泛脑挫伤原发性脑干单侧或双颞肌下减压。术前气管切开15例, 术后切开气管43例。术后鼻饲49例。除13例死亡, 余者均达到满意效果。
2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及时检查, 早期诊断, 确定血肿部位、脑挫伤的程度、脑干受压情况, 多发性脑内血肿及时手术, 术前有脑水肿、脑疝利用脱水药, 使水肿的脑组织脱水, 以降低颅内压, 切断脑水肿的恶性循环;术前及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脱水药、激素的应用及预防感染等, 这是在治疗中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对严重脑挫伤、颅内血肿脑疝形成的重患, 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往往是注意清除血肿、坏死脑组织及止血, 而忽视颅腔的充分外减压, 导致术后出现用药物难以控制的脑水肿, 使手术失败。本组58例重型颅脑损伤, 术中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和止血后, 均去骨辨不小于10 cm×10 cm, 同时星芒状充分剪开硬脑膜及受损的颞肌切除, 力求达到充分减压为目的, 使颅腔内容物不再受到有限颅的约束, 利于肿胀的脑组织膨出, 缓冲颅内压, 切断术后用药物难以控制的脑水肿的恶性循环。
我们在以往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中, 行颞肌减压术中发现, 损伤后的颞肌原位缝合后, 淤血肿胀处有头皮禁固, 使肿胀的颞肌从减压颅骨缺损处向颅腔内突起, 压迫向外膨出的脑组织, 从而严重影响减压的效果, 导致减压失败, 使成活率降低。因此颞肌下单侧减压充分有利于减小颅腔内张力, 从而缓冲颅内压。
开颅治疗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患者90例,全部患者都符合1995年第4次全国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都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9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49例。年龄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62.4±2.3)岁。颅内血肿位置:脑叶34例,基底节区26例,丘脑20例,小脑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位置等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详细情况见表1。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选用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依据CT检查结果,选择切口的准确位置(切口在距血肿中心最近的皮层处,绕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并进行标记,给予强化局麻。于标记部位切一长为5cm的切口,行颅骨钻孔并扩大到直径达4cm,将硬脑膜十字切开后并悬吊,用探针穿刺以后切开大脑皮质到达血肿腔,逐渐吸尽淤血。存在活动性出血处给予电凝止血,血肿处理完毕以后,将明胶海绵贴敷于血肿壁,放置14号硅胶引流管[2]。对照组在全麻下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术后CT检查提示颅内没有血肿残留,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有效:术后CT检查提示颅内残留少量血肿,患者存在轻微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以基本自理。无效:术后CT检查提示颅内血肿清除率<30%,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死亡。以有效及显效患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均采用SPSS13.0运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标准是当P<0.05时,即可认为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术后死亡1例,占2.2%,都是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对照组术后死亡4例,占8.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有6例产生了并发症,占13.3%,并发症分别是消化道出血2例、呼吸道感染2例、肾功能不全1例、尿路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有14例产生了并发症,占31.1%,并发症分别是消化道出血4例、呼吸道感染5例、肾功能不全3例、尿路感染2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17例。实验组的手术总有效率是95.6%,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2.2%(P<0.05),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详细情况见表2。实验组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见图1。
3 讨论
大量文献报道[3]认为,脑出血6h内血肿开始增大,24h少数患者会继续出血,24h以后出血者少见。故脑出血发生后6~24h内,因为血液纤溶功能增强,凝血功能低下,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手术。血肿较易清除且处理充分。此外,因为血肿已比较稳定,再出血或继续出血的发生概率显著下降。所以,本组患者手术时机都在6~24h内。
(a:手术前头颅CT检查提示脑出血;b:手术后24h CT检查提示血肿消失)
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30%[4]。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颅内血肿突然产生、颅内压力突然升高,血液释放许多神经毒素引起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近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主要有小骨窗开颅术和大骨瓣开颅术以及血肿立体抽吸术等,其目的均是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减轻或避免脑出血后脑组织的继发性病理损害[5]。微创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发展趋势,本组研究表明,小骨窗开颅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术。笔者认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安全快捷。(2)手术视野清晰,绕开了重要脑血管及功能区,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很少发生。(3)手术的时间短,创伤小,术后脑组织的水肿较轻。(4)止血彻底,较好的达到减压效果,并且可以减少去大骨瓣后发生脑膨出等并发症对大脑的不良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脑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对手术时距脑出血起病时间>48h、脑疝已经形成及血肿周围存在脑水肿的患者,在进行小骨窗开颅清除脑血肿时要特别小心。在手术过程中要保护脑组织结构的完整,尽可能地保留脑部重要血管,使脑组织得到最好的保护维持血压的稳定,以保护脑功能。血肿清除的标准是对脑组织的挤压显著减小,脑搏动正常,皮质塌陷明显,血肿处冲洗液清澈[6]。术中若发现有活动性出血,要仔细止血,完全减压后可以残留少量血块,不必完全清除,以免再出血伤及周围脑组织。到达血肿腔以后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到达血肿边缘时,操作范围不能超过血肿边界,以免电凝或误吸正常脑组织[7]。
总之,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对于大骨瓣开颅术的优点有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其创伤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26):58-59.
[2]王刚,田力学,吕新兵.神经内镜结合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9):826-828.
[3]Liu BQ,Zhang L,Yang QD.Genetic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 nsig hts f rom ca ndid ate gene approaches[J].Neu rolog yIndia,2012,60(1):3-8.
[4]王潼.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8):73-74.
[5]陈劲松,侯树勇.多方法选择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当代医学,2009,15(13):68-69.
[6]Ochiai H,Uezono S,Kawano H.Factors affecting outcome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ronichemodialysis[J].Renal Failure,2010,32(8):923-927.
三叉神经痛,别轻易“开颅” 篇9
田先生打开电脑搜索相关信息,“65年科研成果、神经细胞激活素、神经元节点介入、五脏阴阳疏通法、神经物理外透法……”这些眼花缭乱的三叉神经痛就医广告,让他迷惑不已。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年发病率约为27/10万,是医学界公认的神经系统中最痛苦、最顽固、治疗最困难的一种疾病。多数患者40岁起病,其中又以女性患者为多。三叉神经痛通常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如刀割、针刺、闪电、烧灼、撕裂、电击样,难以忍受,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为明显,常因洗脸、刷牙、咀嚼、吞咽、说话、等动作剌激诱發,所以有些患者常常数月不洗脸、刷牙,不敢言语,严重者可影响进食,有些患者甚至将牙齿拔光。
“开颅”对身体条件要求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后根在脑桥部被异行扭曲的血管压迫,局部产生脱髓鞘所导致。临床上流行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手段,但该方法是一种开颅手术,对患者的自身条件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概率也高,复发后也不能重复治疗。因此,并不适合所有三叉神经痛患者,尤其是那些60岁以上的年老体弱患者。要知道,即使是为了配合手术的全麻,也需要患者自身体质能够耐受,这些都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其实,对于70%~80%的早期患者,服用诸如卡马西平或者奥卡西平之类的药物,就能较好控制疼痛。但长期服药的患者,易产生依赖性和很多不良反应,停药后疼痛又常会反复发作。
射频热凝讲究“温度”
如患者病程长,疼痛重,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可优先考虑采用定向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该手术采用反戴立体定向头架,脑立体定向导航技术和高排螺旋CT卵圆孔三维重建技术,精确计算靶点,用一根只有0.7毫米的“高温神针”——射频针,局麻下精确定位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并用高排CT清晰显示和验证电极针的位置,保证穿刺成功到位,随后进行痛觉神经纤维毁损,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通路。
该技术定位准确,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仅需10分钟,住院时间和费用均较少,且无明显禁忌证,年老、体弱、多病的患者均可耐受。
但要提醒的是,现在热门的射频热凝毁损手术治疗,术后有时也会出现病情反复。头部卵圆孔偏大、毁损温度低可能是导致射频热凝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我国患者头部卵圆孔的长径均值为7.54mm(毫米),宽径均值为3.66mm,卵圆孔过小,可能导致穿刺针无法顺利到达半月节,导致手术失败;卵圆孔过大,影响毁损靶点定位,导致半月节射频热凝靶点精确性下降,使术后效果不佳。
为避免患者术后面部感觉异常,射频热凝温度一般采用60~75℃。在进行痛觉神经纤维毁损前应进行充分的试毁损,反复询问患者面部有无发麻及触觉异常情况,在可以耐受的前提下进行毁损,不超过80℃应该是安全的,特别是对于复发病例。因原毁损靶点处已形成纤维疤痕,80℃毁损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复发几率。
开颅治疗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大骨瓣开颅术
高血压脑出血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HCH) 是高血压病中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 通常是在人体活动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发病[1]。近年来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死亡率高, 对患者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 临床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主要是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典型手术方法为大骨瓣开颅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2]。这两种手术对患者临床疗效差异较大, 为了了解那种治疗方法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更突出, 对本院108例该病患者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54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研究组患者, 男30例, 女24例;年龄45~73岁, 中位年龄63.52岁;高血压病程4~11年, 平均 (6.8±2.8) 年。对照组患者, 男33例, 女21例;年龄43~75岁, 中位年龄62.63岁;高血压病程2~13年, 平均 (6.4±3.1)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基本综合治疗 (包括控制血压、抗感染、脱水、止血和亚低温等) 。研究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使用CT定位后取距离血肿部位最近点作为切口, 通常切口长度不超过6 cm, 钝性分离皮肌瓣、颅骨钻孔形成直径大约4 cm的骨窗, “十”字剪开硬膜;在“哑区”并距血肿腔最近位置穿刺, 抽出部分液态血肿, 沿穿刺道分开脑组织达血肿腔后, 采用吸引器进行缓慢吸引并及时冲洗与止血, 注意勿损伤脑组织;血肿清除后置14号硅胶管进行引流。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等方面的情况。
1.4 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标准。其中, 患者在手术后CT检查显示颅内没有血肿残留且患者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为显效;患者在手术后CT检查显示颅内还有少量血肿, 存在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为有效;患者在手术后CT检查显示颅内血肿的清除率没超过30%, 生活不能自理严重的出现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大部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30%,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48%,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 (12/54) ,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7.41% (31/54) ,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非常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该病起病急速并十分凶险, 导致残疾和死亡的几率均较高。主要由于脑内血肿占位与继发性的水肿引发颅内压增高, 使脑组织或脑干受压, 且血肿降解物可加重脑水肿及脑组织损害[4]。因此清除颅内血肿, 并及时降低患者颅内压, 才有可能恢复受压神经元, 降低脑出血后造成的病理变化。
目前, 临床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大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钻孔引流手术和锥孔微创血肿碎吸手术等, 使用前两种方式治疗可以消除80%以上的血肿,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5]。使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在直视下把血肿、液化的坏死脑组织彻底清除, 止血可靠, 去骨瓣的减压方式能使受到压迫的脑组织迅速减压, 同时能够避免因骨窗边缘有脑组织的嵌顿, 而导致脑内缺血与脑挫裂伤情况的发生;该术式的缺点是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且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不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 小骨窗开颅术具有手术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死亡率低等优点。该研究表明使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比大骨瓣开颅手术具有相对的优势[6]。但使用小骨窗治疗也存有骨窗偏小不能充分减压的缺点, 特别是对已经错过早期、发展迅速、出血量大和已出现脑疝的患者, 使用大骨瓣降压为宜。
综上所述, 高血压性脑出血使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或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且小骨窗开颅手术相对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效率高以及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利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腾, 邹华山, 陈伟强, 等.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9) :953-955.
[2]王赣江.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1, 51 (26) :58-59.
[3]王辉, 廖正强, 王国福, 等.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处理原则[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3, 2 (2) :96-97.
[4]郭奕浩, 黄永谊, 余永明, 等.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6) :980, 982.
[5]谢兰军, 钱令涛, 陈洪山, 等.高血压脑出血90例开颅手术的治疗体会[J].安徽医学, 2011, 32 (11) :1867-1869.
【开颅治疗】推荐阅读:
开颅血肿清除术08-15
去骨瓣开颅09-28
颅脑外伤开颅术10-23
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05-15
大骨窗开颅术06-12
大骨瓣开颅术论文06-05
小骨窗开颅清除术06-15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06-16
开颅手术护理注意事项05-16
大骨瓣开颅硬脑膜形成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