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属植物资源(共9篇)
石斛属植物资源 篇1
荚蒾属 (Viburnum) 为忍冬科 (Caprifoliaceac) 大属之一, 其主要识别特征为:灌木或小乔木, 单叶, 常对生。花小, 两性, 整齐;花序由聚伞合成顶生或侧生的伞形式、圆锥式或伞房式, 很少紧缩成簇状, 有时具白色大型的不孕边花或全部由大型不孕花组成;苞片和小苞片通常微小而早落;萼齿5, 宿存;花冠白色, 较少淡红色, 裂片5枚;雄蕊5枚, 着生于花冠筒内, 与花冠裂片互生, 花药内向, 宽椭圆形或近圆形;子房1室, 花柱粗短, 柱头头状或浅2~3裂;胚珠1颗, 顶生。果实为核果, 卵圆形或圆形, 冠以宿存的萼齿和花柱;核常扁平, 内含1颗种子。
荚蒾属全世界约有200种, 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亚洲和南美洲种类较多;中国约有73种, 其中特有种46种[1],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以西南和中南部种类最多。该属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 观赏、药用、食用以及用作饲料、纤维、油脂、酿酒、蜜源等。
1 自然条件概况
攀西位于四川西南部, 地处横断山脉东缘, 位于东经100º03´~103º52´, 北纬26º03´~29º18´, 国土总面积为67857 km2, 由攀枝花市 (含米易、盐边2个县) 和凉山州 (西昌市及普格、宁南、会理、会东、德昌、盐源、木里、雷波、金阳、美姑、冕宁、喜德、越西、甘洛、布拖、昭觉16个县) 共计2市18县组成。攀西地区以亚热带为基带, 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多样, 赋予了攀西地区十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该区为荚蒾属植物分布的中心地区之一, 但对该属种类及其利用价值的认识较为缺乏, 对该类群植物资源的总体利用基本为空白。
2 攀西地区荚蒾属植物资源
笔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记录、资料的查阅[2,3,4]及国内部分标本馆标本的查询, 现确认攀西地区的荚蒾属植物资源种类有27种2变种, 具体种类及分布见表1。
3 分种检索表
为识别攀西地区荚蒾属植物, 编写如下分种检索表。
1.冬芽裸露;植物体被簇状毛而无鳞片;果实成熟时由红色转为黑色
2.花序无总梗;果核有1条背沟和1条深腹沟;胚乳深嚼烂状
3.花序无大型的不孕花…………………显脉荚蒾
3.花序周围有大型的不孕花……………合轴荚蒾
2.花序有总梗;果核有2条背沟和1~3条腹沟, 或有时背沟退化而不明显;胚乳坚实
4.叶临冬凋落, 通常边缘有齿, 叶卵形至宽卵形………………………………………………聚花荚蒾
4.叶大多常绿, 全缘或有时具不明显的疏浅齿, 侧脉通常近叶缘时互相网结而非直达齿端。
5.萼筒无毛;叶长2~6 cm, 上面小脉不凹陷
6.花冠钟状漏斗形, 裂片短于筒;老叶下面的簇状毛均匀而不完全掩盖整个表面……………密花荚蒾
6.花冠辐状, 裂片与筒等长或略较长;老叶下面的簇状毛覆盖整个表面………………………烟管荚蒾
5.萼筒多少被簇状毛;叶长5~25 cm, 叶卵状披针形至卵状矩圆形, 通常长8~25 cm, 宽2.5~8.0 cm, 革质, 上面各脉均深凹陷, 呈现极度的皱纹状;叶柄长1.5~4.0 cm;花冠外面几无毛………………皱叶荚蒾
1.冬芽有1~2对 (很少3对或多对) , 鳞片1;如为裸露, 则芽、幼枝、叶下面、花序、萼、花冠及果实均被鳞片状毛
7.果核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 有1条极细的线状浅腹沟或无沟, 决不带压扁状;花序复伞形式;果实成熟时蓝黑色或由蓝色转为黑色;叶常绿, 无毛或近无毛
8.叶具羽状脉, 叶圆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菱状椭圆形, 长3~10 cm, 顶端钝而有小凸尖, 边缘常有不规则小尖齿…………………………………蓝黑果荚蒾
8.叶具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
9.花序小, 直径4~5 c m, 无毛;叶长3~9 (~11) cm, 边缘通常有锯齿, 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至椭圆状矩圆形, 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至楔形………………………………………………球核荚蒾
9.花序大而松散, 直径6~15 cm;叶长6~13 (~18) cm, 全缘或近顶端偶有少数锯齿……樟叶荚蒾
7.核不如上述;如为椭圆形则果核具1上宽下窄的深腹沟, 或花序不如上述;果实成熟时红色, 或由红色转为黑色或酱黑色, 少有黄色
10.叶掌状3~5裂, 具掌状脉……………甘肃荚蒾
10.叶不分裂或具规则至不规则2~3浅裂, 大多具羽状脉, 有时基部1对侧脉近似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
11.花序为由穗状或总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 或因圆锥花序的主轴缩短而近似伞房式, 很少花序紧缩成近簇状;果核通常浑圆或稍扁, 具1上宽下窄的深腹沟
12.花冠漏斗形或高脚碟形, 很少辐状钟形, 裂片短于筒
13.叶的侧脉大部分直达齿端;叶纸质, 花无梗或有短梗;叶通常椭圆形至狭矩圆形…………红荚蒾
13.叶的侧脉大部分在近叶缘时互相网结;叶纸质、厚纸质至革质
14.叶边缘有尖或钝的锯齿, 齿顶不向内或向前弯, 叶上面侧脉和小脉凹陷……………凹脉肉叶荚蒾
14.叶边缘有尖锯齿, 齿顶通常向内或向前弯, 叶亚革质至革质, 少有厚纸质, 上面中脉明显凸起;花药紫红色;果实长6~7 mm;总花梗长 (1.2~) 2.5~7.0 cm……………………………………少花荚蒾
12.花冠辐状, 裂片长于筒
15.圆锥花序尖塔形;如因花序轴稍缩短而花序近似伞房式, 则叶下面脉腋有趾蹼状小孔
16.叶的侧脉至少一部分直达齿端;花序无毛或近无毛…………………………………………巴东荚蒾
16.叶的侧脉近叶缘时弯拱而互相网结, 不直达齿端
17.萼和花冠均无毛;果核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 顶端常多少骤然收缩而带圆形, 因而有肩……珊瑚树
17.萼和花冠或至少萼外面被簇状短毛;果核卵圆形或长卵圆形, 顶端常渐尖而无肩, 未熟果实常疏生簇状毛………………………………………短序荚蒾
15.圆锥花序因序轴不充分伸长而呈圆顶的, 外观近似伞房式;如为短圆锥式, 则叶下面脉腋无小孔, 叶厚纸质;果核略为压扁状, 叶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 长6~13 cm…………………………伞房荚蒾
11.花序复伞形式或稀为由伞形花序组成的尖塔形圆锥花序;果核通常扁, 有浅的背、腹沟, 有时沟退化而不明显, 很少无沟或在腹面深陷如勺状
18.冬芽有1对鳞片, 极少裸露
19.叶的侧脉全部或至少部分直达齿端;花序生于有1对叶的侧生短枝之顶, 幼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由带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总花梗的第一级辐射枝6~7条………………………………………广叶荚蒾
19.叶的侧脉在近叶缘时弯拱而互相网结, 不直达齿端;花序生于有1至多对叶的小枝之顶
20.芽、幼枝、叶下面、花序和花冠外面均被铁锈色、圆形鳞片状毛…………………………磷斑荚蒾
20.植物体无上迷鳞片状毛
21.花冠钟状, 裂片短而直立;叶下面有带红色或黄色腺点………………………………………水红木
21.花冠辐状
22.叶全缘或有时顶端有少数大牙齿, 基部中脉两侧常有大形腺斑;雄蕊远高出于花冠, 花丝在蕾中褶叠, 叶通常3枚轮生;托叶2枚;花序无或近于无总花梗……………………………………………三叶荚蒾
22.叶边缘除基部外有牙齿或锯齿, 基部两侧无腺斑;雄蕊稍长于花冠, 花丝在蕾中不褶叠, 小枝、叶下面、叶柄、总花梗、花梗和萼均被由宿存的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花序常为由2~4层伞形花序组成的尖塔形圆锥花序…………………………锥序荚蒾
18.冬芽有2对鳞片
23.叶的侧脉2~4对, 基部1对作离基或近离基三出脉状;如侧脉5~6对, 则叶革质或亚革质;或叶纸质或厚纸质, 而下面在放大镜下同时可见具金黄色和红褐色至黑褐色2种腺点
24.叶边缘有不规则、圆或钝的粗牙齿或缺刻, 大多倒卵状椭圆形, 长2~5 cm……………珍珠荚蒾
24.叶中部以上边缘常有少数浅齿或有时全缘
25.枝不作披散状;小枝亦不甚伸长, 不呈蜿蜒状;总花梗长 (0.5~) 2.0~5.0 cm………………臭荚蒾
25.枝披散;小枝伸长而往往蜿蜒状;总花梗极短或几不存, 最长达2 cm……………………直角荚蒾
23.叶的侧脉5对以上, 羽状, 很少类似离基三出脉;叶纸质、厚纸质或薄革质, 下面无腺点或有颜色纯一的腺点
26.花冠外面无毛, 极少蕾时有毛而花开后变秃净
27.花序或果序下垂;芽及叶干后变黑色或浅灰黑色, 果核两侧边缘不反卷……………………茶荚蒾
27.花序或果序不下垂
2 8.总花梗的第一级辐射枝通常7出;花生于第 (3~) 4~5 (~6) 级辐射枝上;果实成熟时红色………………………………………………桦叶荚蒾
28.总花梗的第一级辐射枝通常5出;花生于第2~4级辐射枝上, 叶不分裂, 边缘有小尖齿………宜昌荚蒾
26.花冠外面被疏或密的簇状短毛
29.叶下面在放大镜下有黄色或近无色的透亮腺点, 或有时腺点呈鳞片状, 更或为不明显的暗色, 幼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刚毛状糙毛, 很少幼枝有时无毛或近无毛;叶干后不变灰黑色或黑色…………荚蒾
29.叶下面无腺点, 叶顶端急尾尖, 有7~9对侧脉;托叶存在或否;总花梗的第一级辐射枝5~7条……………………………………………长伞梗荚蒾
4 利用价值
4.1 观赏
荚蒾属大多数种类具有繁茂而白色的小花以及鲜红夺目的果实, 所以可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5,6,7,8]。在攀西地区, 该属能应用于观赏的类群众多, 主要有: (1) 水红木, 四季常青, 花色艳丽, 枝叶稠密, 该种类在攀西地区广泛分布, 可人工栽培作为行道绿化的良好树种。 (2) 珍珠荚蒾, 果实密集, 形色如珍珠, 是理想的观果树种。 (3) 球核荚蒾, 干行挺拔, 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树种。 (4) 显脉荚蒾, 聚伞花序花序较大, 略带微红, 观赏价值极高。 (5) 珊瑚树, 四季常绿, 根系发达, 萌蘖力强, 易整形, 耐修剪, 耐移植, 生长较快, 病虫害少, 可作为篱垣树木类。在攀西荚蒾属植物中, 除上述绿化类群外, 具有很高绿化观赏价值的类群还有桦叶荚蒾、球花荚蒾、荚蒾、甘肃荚蒾、宜昌荚蒾、聚花荚蒾等。
4.2 食用
荚蒾属植物果为核果, 虽小, 但果实密集, 肉质多浆, 可作为野生果实直接鲜食, 也可酿酒、制作饮料、提取食用色素或果实可加工成酸甜适中味美的果酱、调味品、果子羹、糕点馅等[9], 攀西地区果实可以鲜食或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类群有:心叶荚蒾、水红木、直角荚蒾、球花荚蒾、甘肃荚蒾、磷斑荚蒾、珍珠荚蒾等[10]。
4.3药用
荚蒾属类群植物在小儿食疗与保健方面有效, 对小儿发育不良、老年病、妇科疾患等亦有较好的疗效。攀西地区荚蒾属植物种类多分布广,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1,12]具有药用价值的种类有:荚蒾、心叶荚蒾、水红木、臭荚蒾、珍珠荚蒾、宜昌荚迷、茶荚蒾、桦叶荚蒾、直角荚蒾、合轴荚蒾、巴东荚蒾、烟管荚蒾、伞房荚蒾、球花荚蒾、陕西荚蒾、红荚蒾、三叶荚蒾等。
5 研究展望
荚蒾属植物在绿化观赏、药用、食用等方面均极具开发价值。国内外对该属植物已展开了部分研究。攀西地区荚蒾属植物是我国该属分布集中地区之一, 但几乎全部处于野生状态, 并没有引起当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本文虽然记载了攀西地区的荚蒾属植物资源种类, 但是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该属资源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对该属资源进行引种驯化、快速繁殖及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配套研究, 开发具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种类, 可为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树种资源; (2) 攀西地区众多荚蒾属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对其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探明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以获得新的发现, 对于进一步开发药用荚蒾属植物的临床应用与食疗保健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3) 对果实具有食用或加工利用价值的类群, 在色素提取、酿酒、水果、饮料加工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Yang Qiner (杨亲二) , Valéry Malécot.Flora of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 2011 (19) :570-611.
[2]刘建林, 孟秀祥, 冯金朝, 等.四川攀西种子植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441-445.
[3]刘建林, 罗强, 赵丽华, 等.四川攀西种子植物第2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369-370.
[4]罗强, 刘建林.攀西地区野生水果资源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版) , 2009 (3) :6-12.
[5]周武忠, 雷东林, 吴淑芳.荚蒾属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 l990, 8 (3) :278-285.
[6]王恩伟, 李根.有荚蒾属植物研究进展[J].江苏林业科技, 2009, 36 (1) :50-53.
[7]白长财, 马志刚.甘肃荚蒾属 (Viburnum L.) 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园艺学报, 2005, 32 (1) :155-158.
[8]李先源, 余蓉, 曹伟.重庆荚蒾属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利用[J].西南园艺, 2004, 32 (2) :32-34.
[9]刘爱群, 邵则夏, 陆斌, 等.云南荚蒾果实的开发利用[J].云南林业科技, 1995, (3) :36-40.
[10]刘孟军.中国野生果树[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1998:416.
[11]韦松基, 郑作文, 庞宇舟, 等.饭汤子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广西中医药, 2005, 28 (3) :50.
[12]祝之友.荚蒾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基层中药杂志[J].1999, 13 (1) :24-25.
石斛属植物资源 篇2
石蒜属植物花色艳丽、花姿优美,颇具园林应用价值.本文在阐述国内外石蒜属植物资源及其分布的基础上,对该属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园林应用方式以及常用种类进行分析,并推荐若干优良种类.文中还对石蒜属植物的开发应用提出建议.
作 者:江燕 朱炜 章银柯 JIANG Yan ZHU Wei ZHANG Yin-ke 作者单位:杭州植物园,浙江,杭州,310013 刊 名:亚热带植物科学 英文刊名: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年,卷(期):2009 38(3) 分类号:Q949.71+8.25 S688 关键词:石蒜属 植物资源 分布 园林应用★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中的研究现状论文
★ 离园倒计时主题反思
★ 表现母爱主题的中考作文
★ 在竹林间漫步作文800字
★ 周邦彦《四园竹·浮云护月》译文及赏析
★ 陈氏园咏竹,陈氏园咏竹黄庭坚,陈氏园咏竹的意思,陈氏园咏竹赏析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
★ 浅谈德育教育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 现代科学在火灾预防中的应用与发展
石斛属植物中茋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石斛属;化学成分; 类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22-3
基金项目:科技厅项目 2010-2012 长白山珍稀资源松茸菌丝体的发酵及产品利用(21200253)
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有1000余种,我国有80多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及华南地区[1]。石斛药用历史悠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俗方最以补虚,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逐皮肤邪热痱气,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补肾益力,壮筋骨,暖水脏,轻身延年等”。亦称它能“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益智除惊,轻身延年”,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等功效,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咳等多种病症,以“质重,嚼之粘牙,口甜,无渣”者为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四十多种石斛开展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报道的石斛中分离得到的主要涉及萜类,生物碱,联苄类,菲类,芴酮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多糖等类型。本文主要总结了石斛中分离得到的茋类化合物。
石斛属植物中含有较大量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是茋类,即联苄类和菲类。马国祥等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8种石斛类生药中chrysotoxene(菲类),erianin(联苄)及chrysotoxine(联苄)的含量,发现大部分石斛中都含有这三种成分或者其中的1-2种[4]。联苄类是石斛中具有抗肿瘤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石斛属中联苄类化合物一般在苯环上都有羟基和甲氧基不同程度的取代,近几年发现了一些在7、8位上有取代的联苄。前人已经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4个联苄及联苄衍生物,石斛属联苄类化合物的分布见表1-1。
菲类化合物是石斛属植物中抗肿瘤的重要活性成分。石斛属中主要是菲和二氢菲,以及少量的二聚体和菲醌,并且在大部分的菲类化合物在菲结构母核上都有羟基和甲氧基不同程度的取代。到目前为止从石斛属植物中一共分离得到了36个菲类化合物,其再石斛属植物中的分布见表2。
结语
从已经报道的文献来看,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多种多样,不同种之间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分布在我国的石斛属植物有80多种,目前只对少数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今后应更加深入的研究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寻找有活性的天然产物,并为石斛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规范药用石斛的药源,确保中药石斛的疗效。同时也要进行药理活性的研究,揭示一些石斛中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庆华,赵维民,秦国伟.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M]. 药物化学进展(彭司勋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113-14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8(24):705-711.
[3] 邓银华,徐康平,谭桂山.石解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2(09):677-680.
[4] 马国祥,徐国钧,徐珞珊,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8种石斛类生药中chrysotoxene,erianin及chrysotoxine的含量[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 25(2):103-105.
[5] Min ZD,Tanaka T,Iinuma M,Mizuno M.A new dihydrostilbenien Dendrobium chrysanthum[J].J Nat Prod.1987,50(6):1189.
[6] Majumder PL,Sen RC.Moqcatilin,a bibenzyl derivative from the orchid Dendrobium moscatum[J].Phytochemistry.1987,26(7):2121-2124.
[7] Veerraju P,Rao NSP,Rao LJ,Rao KVJ,Rao PRM.Bibenzyls and phenanthernoids of some species of orchidaceae[J].Phytochemistry. 1989,28(11):3031-3034.
[8] Majumder PL,Chatterjee S. Crepidatin, a bibenzyl derivative from the orchid Dendrobium crepidatum[J].Phytochemistry. 1989,28(7):1986-1989.
[9] 李满飞,平田义正,徐国钧,丹羽正武,吴厚铭.粉花石斛化学成分研究[J]. 药学学报,1991,26(4):307-310.
[10] Majumder PL,Pat S.Rotundatin,a new 9,l0-dihydrophenanthrene derivative from Dendrobium rotundatum[J].Phytochemsitry.1992,31(9): 3225-3228.
[11] Majumder PL,Pal S.Cumulatin and tristin,two bibenzyl derivatives from the Orchids Dendrobium cumuIatum and Bulbophyllum triste[J]. Phytochemistry.1993,32:1561-1565.
[12] One M,Ito y,Masuoka C,Koga H,Nohara T.Antioxidative constituents from Dendrobii Herba (stems of Dendrobium spp.)[J].Food Sci Technol Int. 1995,1(2):115-120.
[13] 马国祥,徐国钧,徐络珊,等.鼓槌石斛中一新的联苄类化合物——鼓槌石斛素[J].药学学报.1996,31(3):222-225.
[14] Yomaki M,Honda C.The stibenoids from Dendrobium plicatile[J]. Phytochemistry.1996,43(1):207-208.
[15] Miyazawa M,Shimamura H,Nakamura SI,Kameoka H.Antimutagenic activity of gigantol from Dendrobium nobile[J].J.Agric. Food Chem. 1997, 45(8):2849-2853.
[16] Ma Guoxiang,Wang ZT,Yin L,Pan Y,Xu GJ, Xu LS.Studies on chemical on constituents of Dendrobium chryseum[J].J China Pharm Sci.1998, 7(1):52-54.
[17] Miyazawa M, Shimamura H, Nakamura SI, Sugiure w, Kosaka H, Kameoka H. Moscatilin from Dendrobium nobile, a naturally occurring bibenzyl compound with potential antimutagenic activity[J]. J. Agric Food Chem. 1999, 47(5): 2163-2167.
[18] Majumderp L,Guha S,Sen S.Bibenzyl derivatives
from the orchid Dendrobium amoenum[J].Phytochemisty.
1999,52:1365-1369.
[19] Fan Chengqi, Wang Wei, Wang Yiping,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Dendrobium densiflorum[J].Phytochemistry.2001,57:1255-1258.
[20] 畢志明,王峥涛,等.流苏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6):421-422.
[21] 杨虹,龚燕晴,王峥涛,等.鼓槌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1, 32(11): 972-974.
[22] Ye Qinghua,Zhao Weimin,New Alloaromadendrane,
Cadinene and Cyclocopacamphane Type Sesquiterpene Derivatives and Bibenzyl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Planta Medica.2002,68:723-729.
[23] Zhao C.S.,Zhao Weimin, A new bibenzyl glycoside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L.) Sw[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3,14(3):276-277.
[24] Bi Zhiming,Yang Li, Wang Zhengtao,et al.A new bibenzyl derivative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2,13(6): 535-536.
[25] Zhang Xue,Gao Hao,Wang Naili,et al.Three new bibenzyl derivativ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06,8(1):113-118.
[26] Zhang, Xue, Xu Jiekun,Wang Jue,et al.Bioactive bibenzyl derivatives and fluorenon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J.Nat.Prod.2007, 70(1):24-28.
[27] Hu Jiangmiao,Chen Jijun,Yu Hong,et al.,Five New Compounds from Dendrobium longicornu[J].Planta Medica.2008,74(5):535.
[28] Li Yan,Wang Chunlan,Guo Shunxing,et al.,Two New Compounds from Dendrobium candidum[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8,56(10): 1477-1479.
[29] Li Yan, Wang Chunlan, Wang Yajun,et al.,Three New Bibenzyl Derivatives from Dendrobium candidum[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9,57(2):218-219.
[30] Majumder,P.and S.Bandyopadhyay,Stilbenoids and Sesquiterpene Derivatives of the Orchids Gastrochilum calcoelaria and Dendrobium amoenum: Application of 2D NMR Spectroscopy in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J].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2010, 87(2):221-234.
[31] Masanobu ITO,Keiichi Matsuzaki,Wang Jue,et al.,New Phenanthrenes and Stilbenes from Dendrobium loddigesii[J].Chem.Pharm.Bull.2010,58(5): 628-633.
[32] Song Juxian, Shaw Pangchui, Sze Chowing, et al. Chrysotoxine, a novel bibenzyl compound, inhibits 6-hydroxydopamine induced apoptosis in SH-SY5Y cells via mitochondria protection and NF-[kappa] B modulation[J]. 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2010,57(6):676-689.
[33] Liu Qunfang,Chen Wenliang,Tang Jian,et al.Novel Bis (bibenzyl) and (Propylphenyl) bibenzyl Derivativ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 Helvetica Chimica Acta.2007,90(9):1745-1750.
[34] Hu Jiangmiao,Chen Jijun,Yu Hong,et al.Two novel bibenzyls from Dendrobium trigonopus[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08,10(7):647-651.
[35] Zhang Chaofeng, Wang Min, Lin Ping,et al.A New Bibenzyl Compound from Dendrobium gratiosissmum[J].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2008,84(7):714-716.
[36] Zhang Chaofeng,Wang Min,Wang Lei,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endrobium gratiosissimum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J].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08,47B:952-956.
[37] Wang Lei,Zhang Chaofeng,Wang Zhengtao, et al.Five new compounds from Dendrobium crystallinum[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9,11(11/12):903-911.
[38] 陈晓梅,郭顺星.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1):70-75.
[39] Ma Guoxiang,Wang Zhentao,Xu Luosan,Xu GJ.A new fluorenone derivative from Dendrobium chrysotoxum[J].J.China Pharm. Sci.1998,7(2):59-61.
[40] Masae yamaki,Chie Honda.The stilbenoids from Dendrobium plicatile[J].Phytochemistry.1996,43(1):207-208.
[41] Chie Honda, Masae Yamaki.Phenanthrenes from Dendrobium plicatile[J].Phytochemistry.2000,53(8):987-990.
[42] Majumder PL,SenR C.Structure of moscatin-a new phenanthrene derivative from the orchid Dendrobium moscatum[J].Indian J.Chem.1987,26(8):18-20.
[43] Ye Qinghua, Zhao Weiming, Qin Guowei. New fluorenone and phenanthrene derivatives from Dendrobium chrysanthum[J].Natural Products Letter.2003,17(3):201-205.
[44] You Hui Lee,Jong Dae Park,Nam In Beak,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tumoral phenanthrene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Dendrobium nobile[J].Planta Med.1995,61:178-180.
[45] Talapatra B,Mukhopadhyay P,Chaudhury P,et al.Denbinobin,a new phenanthraquinone from Dendrobium nobile Lindl.(Orchidaceae) [J].Indian J.Chem Soc.1982,21B:386-387.
[46] Lin Tzong-Huei,Chang Shu-Jen,Chen Chung-Chuan,et al.Two Phenanthraquinones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J.Nat.Prod.2001,64(8):1084-1086.
[47] Zhang Guangnong,Zhong Lingyan,S.W.Annie Bligh,et al.Bi-bicyclic and bi-tricyclic compou-nds from Dendrobium thyrsiflorum[J]. Phytochemistry.2005,66(10):1113-1120.
[48] Yang Li, Qin Linhua,S.W.Annie Bligh,et al.A new phenanthrene with a spirolactone from Dendrobium chrysanthum and its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06,14(10):3496-3501.
[49] Chen Yegao,Li Jiangtao,Wang Liqin,et al.Aromatic compounds from Dendrobium aphyllum[J].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2008,36(5-6):458-460.
[50] Yang Hong,Chou Guixin,Wang Zhengtao,et al.Two new compounds from Dendrobium chrysotoxum[J].Helvetica Chimica Acta.2004,87(2):p.394-399.
[51] PL Majumder,B Rahaman,M Roychowdhury,et al.Monomeric and Dimeric Stilbenoids from the Orchid Dendrobium amplum[J].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2008,85(2):192-199.
[52] Ji Sang Hwang,Seon A Lee,Seong Su Hong,et al.Phenanthren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 and their inhibition of the LPS-induced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in macrophage RAW 264.7 cells[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0,20(12):3785-3787.
华东地区柃属植物资源 篇4
柃属(Eurya)植物属山茶科[1],我国约有13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华东地区约有26种(包括变种)。大多数种类在冬季开花,小花密集,具微香;浆果球形、大小似珠,密集枝干,十分可爱,为不可多得的观花观果园林植物,可用于园林配置、花坛栽培或盆栽观赏。在国外,英国已将其作为庭园树种来栽培[2,3],日本很早就将柃木栽植为庭园及绿篱植物[4]。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柃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典植物学分类上。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柃属这类极有发展前景的植物[5,6]。笔者在华东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植物资源调查,并结合标本对华东地区柃属植物种类进行了整理鉴定。
2 主要观赏价值
柃属植物为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通常为矮小灌木,叶绿色、革质有光泽,在自然界中叶有类似卫矛科金心黄杨、银边黄杨的花斑叶的变异类型。在春季,部分种类的新叶呈不同深浅的红色集生枝顶。大多为冬花植物,花小,密集叶腋,花相美,花色主要以白色、淡黄色、黄绿色为主,也有粉红色、深红色的变异类型。这些变异类型都是将来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材料,应进行整理和收集。花期长达1—2个月,不同种类开花的时间不同,自9月到翌年3—4月。有目的地将不同花期、不同花色的种类合理搭配栽植,可形成色彩丰富、观赏期长的景观。柃属植物为虫媒花,能招蜂引蝶,浆果紫黑色,有光泽,密集枝上,玲珑可爱,是不少鸟类喜食的食物,种植在公园绿地可营造鸟语花香的景观;耐修剪,可制成各种各样的造型。
3 种质资源
3.1 种的分类检索(表1)
3.2 有开发潜力的种类及分布
二列叶柃(Eurya distichophylla):花色奇特,花白,边缘稍带蓝色,是不可多得的育成新花色的种质材料,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6—7月。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和西南部,多生长在海拔200—1500m的山坡路旁或沟谷溪边阴湿地的疏林、密林和灌木丛中。
格药柃(Eurya muricata):花白色,花期9—10月,果期次年6—8月。在野外调查中发现,花色中除了白色外,还有一些植株的花呈桃红色,并且数量较多,现蕾期颜色较深。随着花的盛开,花色渐浅,是新品种的良好育种材料。枝叶瓶插时间长达3个月不凋谢,可作插花材料。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多生长在海拔350—13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灌丛中。
滨柃(Eurya emarginata):叶片窄小、树体低矮、葡匐生长、耐盐碱,是具有开发潜力的抗盐碱优良地被植物的种质材料,日本公园有栽培。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福建沿海的海岸边及岩石上。
米碎花(Eurya chinensis):花期长,可达30d左右,花密集,植株矮小,1m左右,多分枝,叶密集,叶形较窄,耐干旱、瘠薄;可用于高速公路绿化,地被植物、盆栽等。英国公园有栽培,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6—7月。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福建与南沿海及西南部、安徽南部,生长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阳坡灌木丛中。
细齿叶柃(Eurya nitida):叶较大,二列状排列,广布种,为优良的蜜源植物;花白色,花期11月至次年1月,果期7—9月。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安徽,多生长在海拔1300m以下的山地林中、沟谷溪边林缘以及山坡路旁灌木丛中。
柃木(Eurya japonica):英国、日本公园有栽培,目前我国主要作为花卉出口日本。花有白色和红色,花2—3月,果期9—10月。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宁波、普陀山、镇海、鄞县、洞头)一带,多生长在滨海山地及山坡路旁或溪谷边灌木丛中。
丛化柃(Eurya metcalfiana):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7—9月;树形矮小,树冠开展,耐荫性强,可作为地被植物、绿蓠等。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福建等地,多生长在海拔180—1600m的山地林中、林缘及沟谷溪边灌丛中。
黑柃(Eurya macartneyi):花冠有黄色、淡白色,花期长达2个月,是优良的冬季蜜源植物;花期11月至次年1月,果期次年6—8月。分布在江西东北部和南部、福建北部、多生长在海拔240—1000m山地或山坡沟谷密林或疏林中。
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 var.attenuata):叶质地硬革质,叶表光亮;花有红、白二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5—8月;全光照、半荫均可,抗逆性强,少有病害。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宜兴)、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多生长在海拔400—800m的山坡林中、林缘以及山坡路旁或沟谷边灌丛中。
短柱柃(Eurya brevistyla):叶大有光泽,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6—8月。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中部和北部、安徽南部,多生长在海拔850—2600m的山顶或山坡沟谷林中、林下及林缘路旁灌木丛中。
微毛柃(Eurya hebeclados):广布种,资源丰富,是优良的冬季蜜源植物。树冠开展,植株矮小,具较强抗逆性;花期长,交错开花达3个月;花期12月至次年1—2月,果期8—11月。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等,多生长在海拔200—1700m的山坡林中、林缘以及路旁灌丛中,有时也生长在干燥的阳坡草灌丛中。
翅柃(Eurya alata):该种植株分枝多,枝条伸展,叶窄小,二列状排列,叶色深绿,耐荫性强,耐寒性强,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地被植物;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6—8月。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和西部、江西东部、福建,多生长在海拔300—1600m的山地沟谷、溪边密林中或林下路旁阴湿处。
岩柃(Eurya saxicola):植株矮小,叶小而密集枝上,枝条伸展,有较强的耐荫和抗寒能力,是具开发潜力的地被植物和林下绿化植物;花期9—10月,果期次年6—8月。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和西部、江西东部、福建,多生长在海拔300—1600m的山地沟谷、溪边密林中或林下路旁阴湿处。
4 资源利用
柃属植物常见于常绿阔叶林间、林缘及灌丛中,尤以半荫山谷及坡地为主要生长地。大部分种类为阴性树种,生长缓慢,耐阴耐旱,萌芽力强,终年青翠,适合绿篱、修剪造型、花材,可用于园林配置、花坛栽培或盆栽观赏。有部分种类的抗逆性比较强,如滨柃、柃木通常生长在低山和滨海边,格药柃、窄基红褐柃、米碎花能生长在干旱、瘠薄的荒野向阳处,短柱柃能在石灰岩山地生长。岩柃、细齿叶柃等能耐-15°C的低温。目前,在日本大阪、神户等公园已有柃木、滨柃作为绿篱和园景树,如格药柃春季发出的新叶呈鲜艳的红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也可开发成绿篱植物。
柃木属植物的叶用水培养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不脱落,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都有用柃木、滨柃、细齿叶柃等植物的叶和果用作花材,特别是在野趣插花中用以反映山野景观和自然风情。柃木属植物易修剪、造型,生长速度慢,因此在盆栽和盆景上将大有作为。由于柃属植物叶形和开花时的香气与家桂花相似,故又称之为“野桂花”、“山桂花”,是非常珍贵的蜜源植物[7],所产蜂蜜的品质极佳,被称为“蜜中之冠"。其蜜具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等功效,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在古代则是皇宫的贡品。此外,大部分种类都是优良的蜜源植物,若种植物在公园绿地,其花能吸引蜜蜂、昆虫,其肉质的浆果可招引鸟类,形成鸟语花香的景观。柃属有部分种类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作为药用植物来栽培,如柃木俗称“柃木桂花”,是一种稀有中草药。《中药大辞典》记录:“柃木桂花祛风除湿,治关节疼痛等",其有效成分菊甙已被证明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野生植物资源不但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素材,而且对突出地方园林特色和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柃属资源十分丰富,在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均有分布,其中很多种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我们应合理开发与利用这类野生资源,丰富我国各地城市园林植物种类。同时,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广泛深入地开展杂交育种工作,开发新品种,使其为国内外城镇绿化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HuxleyA.The New RHS Dicitionary of Dardening[S].MacMillan Press 1992,ISBN 0-333-47494-5.
[3]Sheat W G.Propagation of Trees.Shrubs and Conifers[M].MacMillan andCo,1948.
[4]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图书发行公司,1953.
[5]潘健,程家寿,汤庚国.格药柃扦插繁殖实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4,31(6)∶12-14.
[6]张庆费.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2,21(3)∶61-64.
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进展 篇5
关键词:乌头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析方法,研究状况
1 乌头属药用植物的本草考证
1.1 药用历史考证
乌头类药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 川乌与草乌最早入药,统称为“乌头”,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又称“乌喙”。《本草纲目》中记载乌头“主大风顽痹”。与乌头及北乌头同属的其他乌头属植物也多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 可用于风寒温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等[1], 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从以下历代本草著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乌头属植物在被不间断的广泛开发利用,最早的《神农本草经》载乌头类药材7种、《新修本草》载乌头类药材6种、《证类本草》载乌头类药材6种、《本草纲目》载乌头类药材6种、《全国中草药汇编》载乌头类药材27种[2]、《全国中草药名鉴》载乌头类药材129种[3]、《中国中药资源志要》载乌头类药材92种[4]、《中华本草》载乌头类药材44种[5]、2010版《中国药典》载药6种[6],再到《全国医药产品大全》载乌头类药材及中成药高达350种[7],在涉及到的乌头属植物物种方面,从最初的《神农本草经》仅涉及1种乌头属植物到目前涉及高达约48种。
1.2 药用部位考证
乌头属植物功效显著, 疗效确切, 长于镇痛,大多以块根入药,如乌头、北乌头、黄花乌头、紫乌头、两色乌头、牛扁、短柄乌头、花葶乌头、铁棒锤、松潘乌头、太白乌头等等;少数也有以全草、茎叶及种子入药的,全草入药的如中药榜嘎[5],其药用为船盔乌头和甘青乌头的带根全草;露蕊乌头药用全草、叶及种子[5],全草治疥癣,叶内服驱虫,种子治肝病、淋病及胃病;茎叶入药的如铁棒锤茎叶[5]、草乌叶[5]。
2 乌头属植物分布状况
世界上约有30万种高等植物, 乌头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亚门毛茛科中的一类重要植物,物种极为丰富, 全球约有350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和北美洲。我国乌头属植物约200种,分布广泛,除海南外,台湾和大陆各省区都有分布,其中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 是乌头属的第一大分布中心,包括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是乌头属植物最丰富亦最复杂地区,具有该属植物的全部3亚属约170个种。北方各省是乌头属的第二大分布中心,有62种,其次东南各省有约31种。
3 乌头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3.1 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乌头类块根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至今已从30余种乌头属植物中分离出已定结构的生物碱有90多个[8],其中主要为C19的二萜类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去氧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3-酸乌头碱、N-脱酸刺乌头碱、滇乌头碱等[9],该属植物的活性多为这些成分引起,这些双酯型生物碱有麻辣味,分子中因含有双酯链而亲脂性强,毒性大,它们也是乌头属植物有大毒的主要毒性成分。《中华本草》中详细的列出了这些乌头类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状况,如花葶乌头含花葶乌头宁(Scaconine),花葶乌头碱 (Scaconitine) ,N-去乙酰花葶乌头碱 (N-deacetycaconitine) 等。乌头总生物碱包括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氨醇型生物碱和其他类生物碱, 这几种生物碱的毒性差异极大:单酯型生物碱为双酯型生物碱的1/5~1/10,氨醇型生物碱为双酯型生物碱的1/2000~1/4000, 同样含量的总生物碱,若这几种生物碱的比例不同, 总生物碱的毒性也不相同。研究资料表明,总生物碱中双酯型生物碱为有效成分,用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作为乌头疗效和毒性的相关指标是可以的, 它可以反映乌头类的药效和毒性情况,另外,在双酯型生物碱中二萜类双酯型生物碱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其巨毒性成分,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
3.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乌头属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年来的报道非常多, 提示出该属药用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多数乌头类块根都具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及解热等作用[10],对心血管系统则表现为强心、麻醉止痛、扩血管等作用。在抗炎作用方面, 乌头属植物研究比较全面,现代研究证实, 乌头总碱、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以及3-乙酰乌头碱均有较强的抗炎活性, 可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蛋清、组织胺及5-HT等多种致炎剂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及组胺、5-HT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减少炎性渗出液中白细胞的渗出[11]。在免疫抑制作用方面, 乌头碱类化合物对免疫器官及体液免疫均呈现免疫抑制作用, 由制川乌组成的复方乌头汤提取液, 能使幼年小鼠胸腺明显萎缩;川乌总碱能明显抑制结核菌素引起的大鼠皮肤迟发性反应。在镇痛作用方面[12], 乌头属药用植物如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伏毛铁棒锤、高乌头、铁棒锤、太白乌头、松潘乌头等无论内服或外用都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在临床上常用于多种痛症的治疗,如头痛、胁痛、痹痛、癌痛等[13], 其镇痛活性成分主要是其中乌头类生物碱,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刺乌头碱、N-脱乙酰乌头碱、镇乌碱、拉巴乌头碱及。乌头属药用植物的镇痛作用与局部麻醉作用密切相关,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使皮肤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呈兴奋现象,产生搔痒与灼热感,继以麻醉,丧失知觉。对心血管系统则表现为强心、降血压、扩血管等作用,乌头属植物作用有所差异,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附子、乌头等中药。乌头类生物碱可使离体或在体蛙心出现短暂的强心作用,随即转入抑制,最后出现心律失常、心跳停止等毒性作用;而制附子由于含有去甲乌药碱、棍掌碱、去甲猪毛采碱等强心成分,表现为显著的强心作用和抗心率失常作用,而且有明显的扩张血管的作用。在抗肿瘤作用方面, 乌头注射液对接种前胃癌FC的615纯系小鼠的瘤有抑制作用,对小鼠的肉瘤S180及肝癌实体瘤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乌头可用于抗肿瘤,可改善临床症状, 延长存活期。解热作用方面,伤寒菌苗发热家兔腹腔注射3-乙酰乌头碱0.04mg/kg或去氧乌头碱0.24mg/kg均有显著解热效果,于注射后30min起效,维持3h以上[26];皮下注射酵母所致大鼠发热,腹腔注射刺乌头碱6mg/kg及N-脱乙酰次乌头碱15mg/kg均有显著解热作用,但作用时间很短[14]。此外, 乌头属药用植物有的还对平滑肌具收缩作用或具神经肌肉阻断作用[10]、内分泌系统具调节作用[11]、血液系统具有作用、止咳平喘的作用等有药理作用, 显示出了该属植物广泛的药理作用和药用价值。
3.3 乌头属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总生物碱的测定方法有酸碱中和法、分光光度法,双酯型生物碱的测定方法有改良异羟肟酸铁法、电极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在目前的分析方法中,各有优缺点,酸碱中和法简便易行,但选择性差;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仪器要求低,适合于常规检验工作,但样品一般仅经简单分离,采用乌头碱作为对照品,测定在此波长下的生物碱含量,选择性较差;采用薄层扫描法,影响因素多,测定误差较大;电极法操作简单,专属性高,检测灵敏,但易受干扰离子的影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机制明确,分离效果好,选择性好,能同时测定几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但所采用的流动相碱性较强,易破坏色谱柱固定相;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分析方法。
4乌头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状况
近年来, 由于乌头类药材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其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除常用的川乌、草乌、附子以外, 其它的乌头类药用植物如黄花乌头、铁棒锤、丽江乌头、黄草乌、准噶尔乌头、甘青乌头、松潘乌头、太白乌头、西伯利亚乌头、露蕊乌头、高乌头、丽江乌头、花葶乌头、爪叶乌头、小白撑、黄草乌、牛扁等也受到了关注。另外,在长期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不同乌头类药材的不同的药理特性,如甘肃产的高乌头, 其根含拉马巴乌头碱, 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可用于治疗胃癌、肝癌、肺癌等, 且无成瘾性, 现已提取生产, 而且引种栽培已成功;伏毛铁棒锤是宁夏回族民间用药,经化学成析和药理研究, 发现所含总生物碱有较强的抗炎、镇痛和局麻作用, 现已成为当地大宗商品药材;雪上一枝蒿系云南省民间习用药,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 云南东川市制药厂已将其制成片剂和注射剂, 用于临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5]。
5 讨论与展望
楠属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篇6
1 楠属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
1.1 楠属植物资源的状况
据《中国树木志》 (第1卷 1983) [1]记载, 楠属约有94种, 分布于亚洲、美洲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约有34种, 产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主产西南和华南, 以云南、四川、湖北、贵州、广西、广东最多。多为珍贵用材树种。楠属植物大多散生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或沟边、溪旁, 多喜欢阴湿的地理环境, 为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 其中许多植物木材优质, 树型美观, 开发潜力很大。本文共筛选出观赏价值较高的楠属植物18种, 即:闽楠 ( P.bournei) 、湘楠 (P.hunanensis) 、白楠 (P.neurantha) 、紫楠 (P.sheaereri) 、山楠 (P.chinensis) 、浙江楠 (P.chekiangensis) 、利川楠 (P.lichuanensis) 、披针叶楠 (P.lanceolata) 、崖楠 (P.yaiensis) 、竹叶楠 (P.faberi) 、红毛山楠 (P.hungmaoensis) 、乌心楠 (P.tavoyana) 、细叶桢楠 (P.hui) 、桢楠 (P.zhennan) 、琴叶楠 (P.pandurata) 、大果楠 (P.macrocarpa) 、普文楠 (P.puwenensis) 、沼楠 (P.angustifolia) 等[2,3,4]。
1.2 楠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楠属植物虽多可作为优良观赏植物, 但有关它们的研究却极少, 现有报道也仅仅局限于闽楠、桢楠等少数种类在种群生态学和生长特性等方面作过调查研究[5,6,7,8,9,10,11,12,13]。虽然葛继稳就湖北省包括楠木属在内的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分布、就地保护现状提出了进一步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颜立红等也以湖南省的56种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 (含楠木属) 的定量化分级指标来确定植物种的濒危程度和优先护存序列, 但遗传学研究现状几乎空白。近年来, 主要针对浙江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从种实采集处理、育苗造林、生物学特性到生态习性、更新演替, 这对于这一珍稀濒危绿化树种的推广、繁殖、保护、更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15,16,17]。
1.3 楠属植物的园林应用
楠属植物多为世界著名的珍贵用材树种, 木材坚硬致密, 不翘不裂, 不易腐朽, 削面光滑美观, 芳香而有光泽, 为上等建筑、造船、家具、雕刻和精密模具的优良用材,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紫楠的根、茎、叶还可提炼芳香油, 供医学或工业用;种子可榨油, 供制皂或作润滑油[18,19]。而楠属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除了少数几种作为植物园或树木园的物种引栽外, 多数种类可谓久居深山无人问。这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园林绿化中, 植物配置水平仍停留在对传统成熟的植物应用上, 从而导致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植物材料单调、雷同, 千城一面的状况。
2 楠属植物资源的优良特性
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 城市园林对植物选择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和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栽培模式。楠属植物的许多种类是现代生态园林建设中观赏价值高的理想树种。主要优良性状[20]:
2.1 树型优美, 观赏价值大
楠属植物树型高大通直, 树冠端庄美观, 宜作庭荫树、行道树或风景树, 或在草坪中孤植、丛植, 也可在大型建筑物前后配置, 显得格外雄伟壮观。楠属植物为常绿阔叶树种, 四季常青, 在公园绿地中可与其它落叶树种配置使用, 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2.2 分布范围广, 适应性强
楠属植物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各省均有适宜其生长的乡土树种。近年研究发现, 虽然部分楠属植物的现有分布范围很狭窄, 但是其潜在的分布范围却相当广泛。闽楠的分布跨浙、鄂、湘、赣、川、黔, 最南分布到两广和福建, 最北可达安徽南部和河南。紫楠的分布范围也相当广泛, 最南分布在中南半岛, 最北可达江苏南部, 现宜溧山区尚有野生林, 与苦槠、青冈栎等混生。浙江楠的现有分布范围较为狭窄, 成片分布仅见于浙江杭州云栖、理安寺, 其余主要零星分布在江西、安徽和福建, 多与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野茉莉科和樟科常绿树种混生。近年试验发现, 浙江楠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 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 其潜在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目前江苏南部的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吴江、宜兴均已引种成功, 并能安全越冬。
2.3 繁殖容易, 便于引种推广
楠属植物大多在5~6月份开花, 10~11月份果实成熟, 可用梯子、枝剪、高枝剪采集, 也可用竹竿击落于地面收集。种实出籽率40%~60% , 种子千粒重250~360 g。混沙低温层积越冬贮藏, 也可阴干后随采随播, 层积处理可以解除休眠, 提高发芽率。试验表明, 紫楠的发芽率一般在64%~82%, 发芽势为32%~42% ;浙江楠的种子多胚, 发芽率较高, 一般在76%~92%, 发芽势为42%~54%;闽楠的发芽率一般在70%~86%。可见, 楠木属树种的繁殖是较为容易的, 便于大面积引种推广。
2.4 早期生长迅速, 成材期短
楠木属植物为深根性树种, 根繁叶茂, 早期生长快, 成材期短。据福建莱舟林场试验, 在福建, 闽楠1年生苗高可达40 cm , 根茎达0.82 cm, 4年半生闽楠幼林平均树高2.43 m , 最高3.6 m , 平均直径3.9 cm , 最粗5 cm, 冠幅1.57 m[17]。据南京林业大学树木组试验, 在南京, 浙江楠1年生苗高可达25 cm, 根茎达0.58 cm, 2年生苗高可达120 cm , 根茎达119 cm , 3年生苗高可达200 cm。根茎达218 cm。在马鞍山, 6年生平均树高达3.40 m, 最高5.8 m, 平均胸径达4.28 cm, 最粗5.8 cm。与其它常绿阔叶树种相比, 速生性明显。
2.5 病虫害稀少, 抗逆性强
楠属植物体内具油细胞, 有樟脑气味, 不易感染病虫害, 苗期虫害仅发现有少量的地老虎、卷叶蛾、灰毛金花虫等食叶害虫, 尚未发现病害。另外, 楠属植物苗期抗逆性强, 只要水分条件充足, 夏季在全光下也能正常生长而不遭受日灼危害, 因此完全可以全光育苗, 不需遮荫, 从而减少了育苗成本。
3 楠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楠木属植物资源的保护
历史上, 楠、樟、梓、稠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木, 而楠木被冠以其首, 足见人们对楠木的喜爱, 然而这一优良的树种特性也成了导致楠木致濒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作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中的伴生树种, 还是作为建群树种, 楠木都是众矢之的, 成为乱砍滥伐的主要对象。不仅楠木资源日渐减少, 楠木的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对于楠属植物而言, 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摸清资源的情况下, 尽早尽快开展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了解各种植物的遗传变异状况, 确立保护策略, 筹措资金来实施保护和开发计划[21]。①就地保护, 即在楠属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证楠属资源和其生长环境不再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使它们按照自然演替的规律生长、发展下去;②迁地保护, 即对那些分布不集中或生长在极其脆弱的生境中、实施就地保护有一定困难的楠属资源, 将其转移到人为选择的较安全的人工生态系统中进行保存;③离体保存, 即采用组织、细胞或DNA基因库等方法来保存楠属的基因资源。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一方法有可能成为未来基因资源保存的主要方法。
3.2 楠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将楠属植物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 首要的工作是引种驯化。引种驯化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 或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 并能正常生长发育, 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和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 只有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 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的方式为驯化引种[22]。追溯引种驯化理论的历史时, 一般都把达尔文学说作为起点, 其观点使引种驯化成为可能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真正在国际上最受重视和应用的是德国著名林学家迈尔 (Mayr H.) 1906年提出的气候相似论。
3.2.1 气候相似论
该理论认为树木引进时, 引进地和原产地的气候必须相似, 引进的树木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一理论明确了气候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制约作用, 对树木引种驯化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失为现代树木引种驯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成功的引种例证, 如杭州植物园从气候相近或相同的天目山、黄山、九华山等地引进大量树种, 成活率较高, 而南京地处北亚热带, 其引种范围则没有浙江、江西等地广, 很多常绿树种受到气候的限制, 在南京不能安全越冬。
3.2.2 生态历史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前苏联总植物园在试验了3 000多种植物后总结出来的, 并由库里基阿索夫于1953年提出[23]。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某一植物区系成分起源的分析和揭露这些成分的生态历史, 在引种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外来的区系成分, 把它们迁回原来生存过的生态条件下, 这些植物不但极容易引种成功而且生产率可以得到大大提高。最著名的事例是天山苜蓿, 它不是天山植物区系的成分, 当将其从天山的旱生条件引种至湿生条件下时, 它的生长状态比在天山好, 而且其后代的植物体结构和功能也由旱生类型迅速地变回湿生类型。许多孑遗植物的推广种植成功是对生态历史分析法强有力的支持, 比如, 水杉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广布种, 但由于冰川的袭击其分布范围变得十分狭窄, 目前该种在很大范围内的推广栽培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目前此方法对于自然区系植物的引种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3.2.3 生态相似法
这一方法由中国学者朱彦丞提出, 认为植物引种驯化应从整个植物生态环境出发来分析, 在生态条件相似时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引种就容易成功, 生态条件相差悬殊的植物材料引种不易成功。
我国劳动人民在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贡献, 早在汉武帝元鼎6年 (公元前111年) , 就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引种原则。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出“顺天时, 量地利”和“人力之至, 抑或可以回天”的引种驯化原理, 指出了植物是可以驯化的, 20世纪30年代庐山植物园的建立使得植物引种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江西官山荚蒾属植物资源研究 篇7
有鉴于此,本文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荚蒾属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地概况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市,地跨宜丰、铜鼓两县,地处九岭山脉西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9'~114°45',北纬28°30'~28°40',保护区总面积11 500.5 hm2。区内主要属于中山地貌,最高峰麻姑尖海拔1 480 m,气候为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森林覆盖率高达93.8%,植物种类丰富,区内已查明种子植物有1 915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8属19种,被子植物190科772属1 896种。区内栖息和分布着以世界上最大的白颈长尾雉种群为代表的多种雉科鸟类以及数量较多的野生猕猴等动物资源,同时还保存着大面积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Hance)Pilger.)、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Cheng et L.K)、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longipes)、巴东木莲(Magnotietia patumgensis Hu)等珍稀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4]。
2 研究方法
2.1 标本查阅
自2010年10月开始,系统查阅江西省内各主要标本馆馆藏荚蒾属植物标本,包括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庐山植物园标本馆(LBG)、九江森林植物标本馆(JJF)、南昌大学植物标本馆(JXU)、江西农业大学树木标本馆(JXAU)等处,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官山荚蒾属植物。
2.2 实地考察
2011年10月赴官山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调查,采集荚蒾属植物标本,进行鉴定。
3 研究结果
3.1 种类
经研究,官山共有荚蒾属植物12种,分别是金腺荚蒾V.chunii Hsu、短序荚蒾V.brachybotryum Hemsl.、荚蒾V.dilatatum Thunb.、宜昌荚蒾V.erosum Thunb.、直角荚蒾V.foetidum var.rectangulatum(Graebn.)Rehd.、南方荚蒾V.fordiae Hance、湖北荚蒾V.hupehense Rehd.、琼花V.macrocephalum Fort.f‘Keteleeri’(Carr.)Rehd.、蝴蝶荚蒾V.plicatum var.tomentosum(Thunb.)Miq.、球核荚蒾V.propinquum Hemsl.、茶荚蒾V.setigerum Hance、合轴荚蒾V.sympodiale Graebn.,其中,荚蒾、宜昌荚蒾、直角荚蒾、南方荚蒾、茶荚蒾等5种较为常见。
3.2 经济价值
3.2.1 生态。
本属植物多为灌木,尤其是荚蒾、宜昌荚蒾、茶荚蒾等种类,在保护区内海拔300~500 m向阳山坡为灌丛优势植物,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在保护区动物分布集中的区域,该属植物无疑可
为其提供一定量的食物。
3.2.2 观赏。
上述种类均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分析如表1。
3.2.3 油脂。
球核荚蒾果核含油23%~31%,茶荚蒾果核含油10.3%~16.7%[5]。荚蒾种子含油10.03%~12.91%,可制肥皂和润滑油;宜昌荚蒾种子含油约40%,供制肥皂和润滑油[2]。
3.2.4 食用。
荚蒾果可食,亦可酿酒[2]。宜昌荚蒾果可食及酿酒[1]。茶荚蒾果可酿酒[3]。金腺荚蒾果可酿酒[1]。
3.2.5 纤维。
荚蒾韧皮纤维可制绳及人造棉;宜昌荚蒾茎皮纤维可制绳索及造纸,枝条供编织用[2]。
3.2.6 药用。
琼花茎煎水,熏洗疥癣及风湿;球核荚蒾全株药用,可止血、消肿止痛,治风湿痛、跌打损伤及骨折;蝴蝶荚蒾根及茎药用,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茎治小儿疳积;荚蒾根、枝、叶及果供药用,枝叶可治风热感冒、疔疮发热,配芡实治小儿疳积,鲜茎及叶治外伤骨折、过敏性皮炎;根治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结炎、牙痛及跌打损伤;果治食欲不振、肠炎腹泻、月经不调;南方荚蒾全株药用,可散瘀活血;根煎水治感冒、月经不调,浸酒涂治肥大性脊椎炎、风湿痹痛;根、茎及枝煎水洗治湿疹;宜昌荚蒾根、叶及果药用,可清热、除风湿、止痒,鲜叶治口腔炎、湿疹,根治风湿痛,果可补血[1]。
4 结论
官山自然保护区荚蒾属植物种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观赏等经济价值,值得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2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2]《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7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胡嘉琪,梁师文.黄山植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刘信中,吴和平.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石斛属植物资源 篇8
关键词:冬青属,药用植物资源,浙江庆元
冬青科冬青属 (Ilex) 植物为常绿或落叶, 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 托叶早落, 花小, 辐射对称, 单性异株, 稀两性, 呈簇生或呈聚伞花序, 花萼4~6裂, 常宿存;花瓣4~6片, 分离或基部连合;雄蕊4~8个, 花药2室, 子房上位, 3~8室, 每室1~2个胚珠。花柱短, 柱头常头状或4~5浅裂, 核果, 柱头和花萼宿存。我国约有160种 (包括变种, 下同) , 其中43种及变种可供药用,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浙江是冬青属植物集中分布区之一, 产36种, 可供药用的有17种, 庆元县冬青属植物27种, 其中15种可以药用[1], 资源蕴藏十分丰富, 是一类值得大力开发利用的野生天然药物资源。
1 自然概况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东经118°49′~119°29′, 北纬27°15′~27°51′。地处亚热带南缘,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暖湿润, 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光热资源丰富。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 最高峰海拔1 857m, 最低海拔240m, 相对高差达1 617m。境内山地起伏, 山峦重叠, 立体小气候复杂多样。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 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成土, 这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生长, 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2 冬青属药用植物的种类
经过野外调查、采集标本、鉴定和查阅文献[2], 发现庆元县有冬青属药用植物27种, 其中15种可以药用 (见表1) 。
3 结语
冬青类药物民间及临床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炎、镇咳、祛痰、止痛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大多数冬青属植物则主要作为民间草药及制药工业的原料药材利用, 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庆元县均有丰富的药物资源, 如能对其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利用, 将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冬青属植物的嫩叶, 作为代茶饮料, 民间广被利用, 如大叶冬青即是一种纯天然药用植物茶, 我国自东汉起, 就是贡品, 在清末失传,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 部分省区开始恢复栽培。现代研究表明, 该植物具有明显的降压、降血脂、减肥及抗肿瘤作用, 制成苦丁茶, 其味先苦后甜, 回味持久, 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多功能植物保健茶。作为代茶饮料的该属植物浙江省还有枸骨等种类, 这些药茶均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消炎解暑等功效。庆元县目前除大叶冬青有人工种植及加工外, 其余种类还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因此, 加速庆元县冬青属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浙江植物志编委会.浙江植物志 (第4卷)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石斛属植物资源 篇9
关键词:素馨属,植物资源,园林应用
素馨属 (Jasminmu) 隶属于木犀科 (Oleaceae) 素馨亚科 (Jasminoideae) , 该属植物枝叶繁茂, 花形优美, 且多具芳香, 不乏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 如花色洁白芳香的茉莉花、毛茉莉, 枝条婆娑的迎春花、探春花, 枝、花、果俱佳的丛林素馨、白皮素馨等。我国素馨属植物资源丰富, 有50余种, 但大多处于野生状态, 园林应用也仅限于常见的几种, 这与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十分不协调。目前, 对该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分类[1,2,3]、药物化学[4,5,6]及繁殖技术[7,8,9,10]等方面, 对其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报道较少。该文通过对我国素馨属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的分析, 期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对素馨属植物资源研究和应用的重视。
1 我国素馨属植物资源概述
素馨属植物为小乔木, 直立或攀援状灌木, 常绿或落叶。小枝圆柱形或具棱角和沟。叶对生或互生, 稀轮生, 单叶, 三出复叶或为奇数羽状复叶。花两性, 排成聚伞花序, 聚伞花序再排列成圆锥状、总状、伞房状、伞状或头状;花常芳香;花萼钟状、杯状或漏斗状;花冠常呈白色或黄色, 稀红色或紫色, 高脚碟状或漏斗状;浆果, 果成熟时呈黑色或蓝黑色。素馨属植物全世界有200余种, 分布于非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南部诸岛屿。我国产47种、1个亚种、4个变种, 其中2个种系分布于秦岭山脉以南各省区[11]。我国素馨属植物资源见表1。
2 素馨属植物观赏特性
2.1 观叶类
观叶类树木主要是赏其叶形、叶色或叶质。心叶素馨, 叶片长圆形, 基部狭微心形, 寓意深刻。迎春花和野迎春的三出复叶给人以轻快舒爽的感觉。亮叶素馨叶片革质, 上面深绿色, 下面浅绿色, 有光影闪烁的效果。毛萼素馨叶片两面被黄色长柔毛, 极富野趣。
2.2 观花类
观花类树木主要是欣赏其花色、花香、花形和花序。花色包括以下几种: (1) 白色花。有川素馨、短萼素馨、华南素馨、披针叶素馨、倒吊钟叶素馨、素方花、清香藤、白萼素馨、绒毛素馨、茉莉花等。 (2) 黄色花。有滇素馨、矮探春、探春花、黄素馨、迎春花、野迎春等。 (3) 红色花。有红素馨、西藏素馨、淡红素馨、双子素馨、丛林素馨等。素馨属植物大多具有芳香, 如滇素馨、茉莉、毛茉莉、云南素馨、元江素馨、密花素馨、厚叶素馨、清香藤、青藤仔等。在花形上素馨属植物多为钟状、杯状、漏斗状或高脚碟状, 花序上多排成聚伞花序, 聚伞花序再排列成圆锥状、总状、伞房状、伞状或头状, 大而密集, 观赏效果极佳。
2.3 观果类
园林中观果类树木的选择应注意形与色两方面, 或色彩鲜艳夺目或果形奇、巨、丰。素馨属植物果实颜色以黑色、蓝黑色、紫黑色为主, 果期全年均有。尤其特别的是大叶素馨果实幼时呈绿白色, 后变橘红色;青藤仔果成熟时由红变黑;清香藤果实成熟时黑色, 干后呈桔黄色, 在枝头形成美丽的景观。
2.4 观枝类
观枝类树木通常具有枝干优美或是色彩美丽。迎春花、野迎春小枝碧绿, 枝条柔软, 姿态婆娑优美。黄素馨藤蔓缠绕, 植株轻盈。川素馨小枝纤细, 具有条纹。此外, 素馨属植物还具有色彩美丽的枝干, 如盈江素馨小枝淡黄色, 双子素馨小枝紫红色, 厚叶素馨小枝黄褐色, 华素馨小枝淡褐色、褐色或紫色, 白萼素馨、白皮素馨和元江素馨小枝灰白色, 亮叶素馨当年生小枝紫色或淡褐色, 丛林素馨小枝暗紫红色等。
3 素馨属植物园林应用方式
素馨属植物姿态优美, 绿叶繁花, 且花色清淡优雅, 多具芳香,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是非常理想的观花地被、立体绿化和庭院观赏植物, 在园林中与其他植物配置, 效果颇佳。
3.1 庭院观赏树种
素馨属植物多为灌木, 少数为小乔木;花色以白色、黄色为主, 少数为红色、紫色, 且多具芳香, 是优良的庭院观赏树种。如在古典园林入口处, 迎春花通常与贴梗海棠、日本五针松、桂花、红枫等配植, 形成花或叶的视觉色差, 及枝条直立与下垂的对比效果。迎春花、探春花、野迎春等可栽种于建筑墙隅, 利用其枝条的曲线来打破建筑呆板的线条。茉莉花可用于庭园丛植美化, 毛茉莉于冬春少花季节开放, 可以在庭园独立栽培观赏。
3.2 花灌丛类
素馨属中的滇素馨、矮探春、探春花、野迎春、迎春花、茉莉、异叶素馨、毛茉莉、素方花、清香藤等是花、叶俱佳的观花灌木, 可孤植于假山一隅、林缘或是丛植于路边。
3.3 绿篱类
绿篱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形式, 可以起到隔离、防护和美化的作用。例如将迎春花、云南黄素馨、探春花等种植在规则式的硬质驳岸线边, 用其下垂的枝条来遮掩石岸, 可以增加自然气息。若是将其种植在自然式驳岸边缘, 不仅能够起到绿化作用, 突出野趣, 还能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加固和保护驳岸, 一举两得。
3.4 观赏藤木
素馨属植物中多攀援灌木和木质缠绕藤本, 如扭肚藤、多花素馨、毛茉莉、素方花、银花素馨、毛萼素馨、红素馨等, 可将其用于各种形式的棚架供休息或装饰用, 也可用于建筑及设施的垂直绿化, 亦可使之攀援于施行过防腐措施的高大枯树上形成独赏树的效果。
3.5 室内装饰及其他应用
茉莉株形玲珑, 枝叶繁茂, 叶色如翡翠, 花朵似玉玲, 且花期长, 香气清雅而持久, 浓郁而不浊, 可谓花之珍品[12], 非常适合在室内盆栽观赏。迎春、野迎春枝条细长拱形, 四季常青, 可将其编扎成各种形状栽培观赏。毛茉莉花白色芳香, 红素馨花红色或紫色极芳香, 亮叶素馨当年生小枝紫色花白色, 这些均是室内观赏佳品。此外, 还可将山野多年生迎春花、探春花老树桩移入盆中, 做成盆景观赏。
4 素馨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我国素馨属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多,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较强的适应性,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在园林中的应用多集中在迎春花、茉莉花、云南黄素馨少数几个品种上, 多数种类仍处于野生状态, 尚未得到开发应用, 这相对于我国丰富的素馨属资源来说开发应用明显不足。鉴于这一现状, 素馨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对素馨属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 建立素馨属植物种植资源库;二是积极开展野生驯化栽培, 努力探索该属植物无性繁殖关键技术和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为实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加快素馨属植物园林应用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步伐, 利用其观赏特性与其他园林素材合理配置, 从而丰富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总之, 素馨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颇具推广、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素馨属植物的相关生理、生态以及形态机制, 探索其园林应用方式, 必将为城市园林建设增添新的景致。
参考文献
[1]韦仲新, 周浙昆, 白佩瑜.素馨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88, 70 (3) :271-279.
[2]刘建林.四川素馨属 (木犀科) 一新变种[J].植物研究, 2005, 25 (1) :7.
[3]曹玲玲, 甘小洪, 黄晓梅.云南黄素馨的开花习性与传粉的生物学特性[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 (7) :48-50.
[4]闫大勇, 曹瑞敏, 刘洁宇.中药茉莉根挥发油成分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6 (2) :121.
[5]闫大勇, 李静, 曹瑞敏, 等.中药茉莉根脂肪酸成分[J].人参研究, 1999, 11 (3) :38.
[6]刘扬, 杨峻山.素馨属植物中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4, 19 (6) :234-237.
[7]程淑娟, 唐东芹, 刘群录, 等.盐胁迫下的2种素馨属植物生理特性[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2, 32 (1) :33-38.
[8]孙艳妮.茉莉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0.
[9]汪仁, 孟祥静, 何丽斯, 等.双瓣茉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 (5) :260-262.
[10]BHATTACHARYA S, BHATTACHARYYA S.Rapid multiplication of Jasminum officinale L.by in vitro of nodal explants[J].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7, 51 (1) :57-60.
[1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6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174-175.
【石斛属植物资源】推荐阅读:
马钱子属植物09-27
猕猴桃属药用植物10-06
铁皮石斛产业07-16
复方铁皮石斛09-26
铁皮石斛作文10-20
铁皮石斛林下培育技术08-12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研究09-11
铁皮石斛的种植技术06-22
铁皮石斛人工种植技术08-18
石斛明目丸说明书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