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社会

2024-10-09

三重社会(共12篇)

三重社会 篇1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突破领域的限制,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三重盈余”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三重盈余”概念最早由Elkington于1997年在“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中提出。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企业在追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需要在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绩效,即企业的“三重盈余”绩效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企业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因此,三重盈余也被称为投资回报的三重底线,企业只有不超出这三重底线,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是对一个企业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当今企业仅仅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置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不顾,使得企业无法进步,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顺应了当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使仅仅关注经济效益的企业逐渐改变其现有的生存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于三重盈余的相关研究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国外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自1997年“三重盈余”被首次提出后,1999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了第一个基于三重盈余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2000年发布了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称为G2指南(温素彬, 2009)。GRI在2006年发布了《可持续报告指南》的最新版 (简称“G3指南”)。G3指南采用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 理念,将指标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层面,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谢良安,2009)。

G3指南在学术上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的企业已开始进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披露。比如,美国物质排放清单要求排放超过一定限值的化学物质必须予以报告。

对三重盈余进行新的解读,能够提高其普遍性和适用性。将制度约束与三重盈余的三个方面看成一个“四面体”,当且仅当四个方面共同进步时才能让整个四面体实现可持续发展(Martin O’Connor,2006)。也有学者从三维的角度对“三重盈余”进行了重新解读,把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作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通用方法,这种三维解读可以作为该方法的核心原则(Wynn Chi Nguyen Cam,2013)。

通过使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报告,一个企业能够获得五类收益,即成本收益、节约营运成本、提升品牌价值、 提高市场知名度以及密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Dwyer, 2005)。成功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报告能够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明晰,并让所有利益相关者看到该企业计划未来在经济 绩效 、社会责任 和环境保 护方面的 改善(A. George Assaf,2012)。企业越大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开展得越多,中小企业没有很大的压力去从事这些活动, 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是微乎其微(Cristina Gimenez, 2012)。

虽然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理论上来看是相当诱人的,但是在行业量化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可比性这两方面始终存在问题。因为每个行业都是一个需要用特定参数来表现的复杂的系统,都需要单独 分析其中 的个体和 整个行业(Sneddon et al., 2006)。也就是说,虽然G3指南发布了很多指标,给各个公司提供了一个基于三重盈余的绩效评价模式的指南, 但是它的适用性和普遍性有待提高。比如,在加拿大的94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指标中,G3指标虽然被很多公司采用,却无法作为一个通用的标准(Laurence Clément Roca,2011)。基于三重盈余的G3指标,虽然给公司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绩效评价的方式,但是要成为普遍使用的指标还存在困难。

虽然现在度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准以及大量分散风险的战略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单独影响上,并没有提出一个领域的改善会对另一个领域造成什么样的具体影响,或者促进,或者阻碍,以及其影响程度。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可比性和可量化性在应用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有学者证明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行业标准所占比重的变化对评价公司的名次几乎不会产生影响(Carlos Eduardo Durange de C. Infante, 2013),但是将贝叶斯网络和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相结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计分卡,就能够作为一个解决全球层面仅仅运用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问题的工具。以澳大利亚乳制品行业为例,其试用计分卡的结果表明,这种结合的计分卡可以修订为有地方特色的评价工具(L. Buys,2014),从而为以后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大多数关于三重盈余的研究不再处于初级和选择评价指标的阶段,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特别是单一地研究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学者越来越少,他们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性研究。有学者将三重盈余和丰田生产模式相结合,来探讨基于三重盈余的标准和可持续性发展条件下,不同的丰田生产模式设计对企业产生的影响(Amy L. Bergenwall,2010)。也有学者分析加工行业之后发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进行供应链评估对三重盈余绩效没有影响,但是进行供应链合作却能够改善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Cristina Gimenez,2012)。有学者针对旅馆行业展开实证研究,发现旅馆对于财务、环境和社会责任报告的强化对企业绩效具有重大的影响(A. George Assaf,2012)。

国外的研究已经进入如何提升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普适性阶段,主要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三重盈余在各个行业的适用性和特定性,有实证研究也有理论研究。如对于供应链管理,应用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够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进行相应补充(Stefan Gold,2011); K. Devika(2014)等学者则以玻璃行业为例,分析如何设计一个基于三重盈余的供应链网络。有的学者则研究了企业的活动可能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 如Cristina Gimenez(2012)利用企业内外部活动来分析企业的三重盈余绩效。

三、国内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动态

相较于国外对于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不多。

当今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四种社会责任报告模式中, 全球报告倡议是最合理并且易于执行的全球报告(温素彬,2009)。日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报告模式必然会向全球报告倡议发展,我国企业必须看清眼前的形势,摆脱竞争劣势,更新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彭海珍等,2003)。现代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生态经济实体。生态环境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方拥军,2010)。随着经济逐步全球化,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已然成为重要指标。三重盈余评价模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体现了现代企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准确反映了现代企业的本质(宋荆、顾平、席娜, 2006)。三重底线意识促使企业管理层定期对经济、社会、 环境三方面做出报告,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不断增加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增强股东对公司的信任。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愿意不断地对该公司进行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共赢关系。

结合当今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应向构建“三重盈余”和谐绩效评价体系的方向发展(赵喜仓、周曼,2007)。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已有的研究为基础,三重盈余评价模型应不断创新。就当前我国国情而言,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G3指南中理性选择适合我国的评价指标,不断完善企业“三重底线”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重底线”指标(谢良安, 2009)。

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构建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如,由静态绩效评价、静态平衡性评价、动态协调性评价所构成的结合了静态绩效和动态绩效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温素彬、薛恒,2005)。“三重盈余”也可以视为一种分析框架,用以衡量和评价与企业经济因素表现相对应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赵佳荣, 2010)。以“三重盈余”框架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基于“三重盈余”绩效模式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宋荆、顾平、席娜,2006)。虽然“三重盈余”评价模型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关系,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所反映的单一的经济利益关系,但是此评价方法难以操作(麻晓艳,2007)。如果将“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指标与平衡计分卡模型指标相结合,使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相关因素成为平衡计分卡模型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评价模式。该模式从战略全局上考虑了企业的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结合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经济绩效的科学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企业综合业绩的度量与考核(林则毅、于悦,2008),让三重盈余评价模式能够更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

通过对已有“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分析和改进,我国学者开始研究针对不同行业的绩效评价模型。赵佳荣(2010)构建了用于评价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重绩效”评价模式,并且以湖南省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李永臣、何军石 (2012)则分析了当前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三重绩效”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模式。

不难看出,三重盈余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研究企业效益必须从传统的“成本 —效益”分析的经济层面推广到社会和环境层面,不仅要计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成本,而且要计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赵佳荣,2010)。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同时,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对不同行业构建“三重盈余”评价模式,特别是资源型的行业,运用“三重盈余” 绩效评价模式来评价企业绩效更是当务之急。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运用于实践,并逐步展开将三重盈余与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意欲推动我国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发展。

四、述评

全球报告倡议的目标是编制一套可信并可靠、供全球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框架,可供任何组织使用,以便组织能够像会计准则一样清晰而公开地披露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内容(温素彬,2009)。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型离它最初设立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前述分析不难看出,国外学者近年来都着重于不断提高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在不同行业的适用性,或者更具体地研究影响三重盈余绩效评价结果的因素。

而国内学者对于三重盈余的纯理论研究逐年减少,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基于三重盈余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通过运用各种统计方法来改进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从林泽毅(2008)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创新之处,其尝试将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 之后的学者更注重基于行业和我国国情的研究,旨在不断提升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在我国的可操作性。

“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这两方面难以量化,难以制定统一标准。特别是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甚至各个地区,虽然已经研究设计出生态经济模型,但是并没有解决各个指标的设定问题(Stefan Baumgaritner & Martin F. Quaas,2010)。由于各方面原因,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普遍适用性在国内和国外都是一个难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针对三重盈余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必然会加快其进展,或许未来可以从新的分析视角展开研究。可以肯定的是,经济、环境、社会是相互影响的,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基于三重盈余架构的绩效评价模式既适用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又适用于中观的行业绩效评价,也适用于微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三重社会 篇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三种境界被后人经常引用,当作对学问之追求和事业之奋斗历程的描述,堪称经典。

然而,如果情感也能用此三重境界来表达,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诠释。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情感中的最低境界。可以设想这样一种人,于浩瀚人海觅熟悉身影,却一直两眼茫然,不知香气何来。无奈中,四顾周遭,原来比邻。可想而知其情感的游移与不确定性,近在咫尺却无缘相知,待皓首白发,方揉目猛醒。此类人尚不如那种情窦初开之时就与一异性迎怀相撞,即抚掌大笑曰,就是你了,来得痛快。因后者也许从此低眉收目,不为远景所惑,亩地头牛,其乐融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中等境界。此类人堪称情种,举眸凝神,目无庞杂。即使山岳有奇观,流水含媚声,自岿然不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方为上上境界。

同处西楼,境界几何?须看谁人在如钩月下。低者:仰视月宫,艳羡吴刚,恨时运不济,肩无双翅。中者:似临其境,手擒巨斧,展腰挥臂,虽美眷在侧,却未能同船共渡。高者:如沐仙境,尽情尽兴,醉天籁于耳,伴嫦娥舒袖。

熊市“三重底”牛市“三重顶” 篇3

至2月6日,上证指数三度在3400点受阻回落,成交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20日和30日均线缺乏支撑力度,轻而易举地被空头击破。

站在目前的时间点,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和大家探讨目前的市场状况。

熊市“三重底”

2014年上半年,上证指数整体走势形成了“三重底”,是技术分析中经典形态之一。指数在1月20日击穿2000点后迅速反抽至年线附近,如此形成“三重底”中的第一底;随后,指数被打压至当年最低点1974点,后来再次被多头反扑形成第二底;而第三底则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在5月份形成。期间,该指数三度在2000点附近的位置被多头成功防守,空方力量则逐渐被消耗殆尽。7月28日,指数放量“长阳”突破颈线2150点,宣告“三重底”技术形态正式成立,一段波澜壮阔的行情也就此展开。

今年或将形成“三重顶”

2015年1月,上证指数经过前期一轮大幅上涨后,分别于9日、16日和23日在3400点处受阻回落。而这三次回落不乏有政策面的影响:港交所计划推出沪港通卖空服务,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融资业务的检查,以及传闻证监会再查“两融”导致新华富时A50指数盘中大跌,是该指数三次尝试突破3400点无功而返的导火索。

其实,价格走势完全和市场心态有关。在多番利空打压下,上证指数仍然一次又一次扳回失地,上攻3400点,表明了市场情绪的极度亢奋。

但值得警惕的是,至2月6日,上证指数“三重顶”的颈线点位3095点已被击穿,后市是否会加速下跌,需要投资者有所提防。

今年“三重顶”影响力相对较小

上证指数正式确立“三重顶”走势后,回调的最小幅度则是顶部3400点和颈线3095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2790点是调整至少需要到达的点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来说,今年“三重顶”的影响力理论上比去年的“三重底”要小,这和它们形成所花费的时间有关。

由于去年“三重底”经历长达半年有余而形成,对空头力量消耗充足,最终突破技术形态后,有非常强的上涨动力;而今年“三重顶”的形成仅仅用了1个多月,消耗多头的力量则相对较小,下跌的动能也不可同日而语。<\\Hp1020\图片\13年固定彩图\结束符.jpg>

三重社会 篇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认同维度

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基本行为目的,是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满足又是推动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因。列宁曾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称之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所以,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任何时代都不容回避的。只有关注人民的利益诉求,才能不断实现发展。同样,一定的物资利益作为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建国初期,我们曾较多地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再加上生产力水平的落后,造成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贫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满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物资匮乏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资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必须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适应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现实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者。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然伴随着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断提升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让民众能够切实得到实惠,通过自身利益的提高来体现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支持和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理论创新。因此,只要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改善民生作为党的工作重点,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落实于党的各项政策中,使人民群众在利益的共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环境营造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只是宣传口号,而且是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心,深深贯穿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我们必须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环境氛围,弘扬社会正能量,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新进程中,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常态。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冲击了我国原有的价值体系,不同的利益需求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多元的社会价值观,甚至带来了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对我国主流价值带来的巨大冲击,助长了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滋生,带来了人们思想行为的混乱。党的十八大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多元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认同的增强,有助于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发挥信息优势,传递正能量。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无论大众传媒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作出决策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是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在现代多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海量的信息,而且是信息传递的革命性变革。无处不在的信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处在现代传媒的包围之中,各种媒介信息可以引起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变化,正在每时每刻、全方位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心态,抵制消极现象,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正气。特别是对一些虚假信息,包括一些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言行,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众化认同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大众所接受、认同,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如何大众化、怎样贴近大众的问题。

首先,以情感共鸣的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要的是怎样让受众接受。虽然任何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且是一个客观的生活实践过程,但要把这种被表述的相对理性的“理”如何变成可以被认知的“理”,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使其真正渗入受众的情感之中,融入其思维过程,成为其自身思维的一部分,以助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资力量”的状态。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进入公众的心灵,发挥引领作用,就要采取大众化的语言、大众化的实践,来推动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真传播,才能以人格的魅力、精神的辐射和情感的认同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信服力,使之真正进入公众的思想,内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以熟悉性、生活性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存在。虽然党的十八大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的抽象,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回归到社会实践本身,使之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注重与各种日常生活的结合,善用公众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为例,利用社会重大事件和先进典型,注重思想道德的牵引。特别是在基层社会中,更要注重以邻里关系、社区建设以及居民需要的健康饮食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为载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引导公众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营造良好邻里关系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公民的日常生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培育人的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另外,在日常社会实践中,还应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相互教育作用,重视“朋辈群体”对同龄人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看做党政部门的事情,而应发挥社会公众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能力,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日常传播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的引领。

最后,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存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载体,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快速、便捷、网络化的方式改变着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交友、娱乐、微信、微博等成为现代人信息来源和社会交往主要媒介的情况下,传统的以理论灌输、报纸宣传等为主要形式的传播方式已难以有效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必须强化各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媒介的价值承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媒介中的价值存在。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必须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以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直观化、形象化、简洁化的方式渗透到信息传播的网络中,让现代年轻人在畅游互联网的手指运动中也能够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培育,从而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具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虹.医学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4,(28).

[2]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32-35.

[3]王秀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入发展中的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22-25.

[4]刘学坤.改革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的现转型[J].甘肃理论学刊,2015,(1):62-69.

三重一大议事原则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xx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xx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指“三重一大”是指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本单位的“三重一大”事项。第四条 “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实行集体议事。必要时可进行会议表决。

第五条 xx主任是该xx实施“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第一责任人,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其他成员,对分管的工作和其他工作负有xx主动建议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重要领导责任;纪检组员负有实施“三重一大”制度的监督责任。

第二章 “三重一大”事项范围

第六条 需要xx会议集体研究讨论的重大决策包括:

(一)研究决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学习传达上级重要会议、决定、决议、文件和指示精神,并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方案、措施。

(二)审定以xx名义上报的文件;审定以xx名义制发的关于重要工作部署、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 1 明建设等方面的文件;审定以xx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有关事项。

(三)酝酿本单位全局性的重大工作部署、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要点、总结。

(四)研究决定本xx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方面的重大事项;研究决定本单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党的建设方面的问题;研究决定党支部请示报告的事项。

(五)研究决定纪律检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

(六)研究异常、突发性事件的决策和处理,研究决定重要信访件的处理和人大、政协提案的回复办理。

第七条 需xx会议集体研究讨论的重要干部(人事)任免包括:

(一)审定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及调整。

(二)研究本单位内设机构(职能配置及调整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三)研究决定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四)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研究决定干部(人事)的任免、推荐、考核、表彰、奖励和处分等重要事项。研究决定干部(人事)的培养、选拔、交流、教育、管理和监督中的重要问题。

(五)职工人员晋职晋级等事项。

(六)重要工作xx人员构成事项。

第八条 需局xx会议集体研究讨论的重大项目安排包括:

(一)年度经费预算及需追加的经费开支;经批准的年度中心预算在执行中的重大变动事项。

(二)审议规模较大的投资、工程等项目。

(三)基本建设、维修项目等相关事项。

第九条 需局中心会议集体研究讨论的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事项包括:

(一)大额度资金使用,涉及金额10000元以上的支出,系统涉及金额40000元以上的支出。已列入预算并严格按预算执行的,可不再开会研究。项目资金的使用,已集体研究确定使用原则的,在使用原则范围内的具体支出,可不再开会研究。

(二)大宗办公设备的购置及固定资产的处置事项。(三)涉及职工福利待遇的重大事项。

第十条 研究决定其他需要中心会议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

第三章 决策程序及要求

第十一条 本xx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要召开中心会议,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确定议题。议题原则上由中心要领导提出并确定,也可由中心委员提出,报请主要领导确定。

(二)会议准备。议题材料由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准备。对重大问题和重要议题,在会前要充分调研、协调和论证,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准备可供选择的方案。xx会议的召开时间和议题应提前通知各参会人员。

(三)会议讨论。xx会议由书记或书记委托的委员主持,实行一事一议。

(四)作出决定。在xx委员集体讨论的情况下形成统一意见,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对需表决的,会议实行逐项表决,每位委员的表决意见记录备查。表决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主持人宣布正式决定。如遇重大分歧,一般应暂缓决定。

第十二条 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xx委委员原则上应全体到会,以超过应到会委员数的二分之一通过形成决定。

第十三条 根据研究议题的需要,可请相关人员列席xx委会议。列席人员可就相关议题发表意见,但无表决权。

第十四条 中心委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应做好会议记录,《党组(党委)会议记录》应载明会议名称、时间、主持人、参会人员、列席人员、请假人员、记录人员,每项议题讨论、表决情况及最后决定意见和形成决定的依据和理由。

第十五条 实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末位发言制度。xx委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时,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其他xx委员意见全部发表后,再发言。

第十六条 对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的,党委书记可临机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其他班子成员通报。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局党委会议后应及时形成《党组(党委)会议纪要》,由局党委书记或其委托的党委委员签发,并向有关机构发出决定事项的通知。

第十八条 局党委会议作出决定后,应明确落实决定的责任及实施监督的办法,由班子成员按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组织实施。

第五章 纪律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讨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必须严格遵守本规则的各项规定,并遵守以下纪律:

(一)不准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党委集体议事和会议表决;

(二)不准在xx党委会议上临时动议;

(三)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负责人工作调动、职务任免时,突击研究人事调整、财务报销、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

第二十条 经局党委会议集体研究作出的决定,各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执行,个人无权改变。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的,由局党委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局党委委员的个人意见被否决后,允许保留,但在没有作出新的决定之前,必须认真执行党委会议集体作出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 与会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议纪律和保密规定,在讨论同与会人员及亲属有关的议题时,本人应主动回避;除经组织同意公布的以外,不得向外传播或泄露会议内容,对违反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要列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议题,并作为领导班子年度工作总结、年度目标考核、“四好”班子考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及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凡属下列情况,要追究相应责任:

(一)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三重一大”制度决策程序,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

(二)未经集体讨论决定而个人决策(第十六条实施细则的情形除外);

(三)未向局党委会议提供真实情况而造成错误决定的责任人;

(四)执行决策后发现可能造成损失,能够挽回而不采取措施纠正的;

(五)其它因违反本实施细则而造成失误的。第二十四条 责任追究主要依据本人职责范围,明确集体责任、个人责任或直接领导、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给国家、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严重政治影响的责任人,根据事实、性质、情节应承担的责任,依纪依法追究。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所涉及的内容,凡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词语教学“三重” 篇6

重感悟

教学片断:饯行

师:“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饯行”和“送行”的意思差不多。

师:差不多说明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就在于这个“饯”字上,看看它的偏旁,猜一猜,怎样送行是“饯行”。

生:应该是和吃有关吧。

生:我想是摆下酒席相送。

师:真聪明。想象一下,饯行时,两人会怎么做、怎么说,能演一演吗?

(学生表演:“李白”满满倒上两杯酒,举起酒杯对“孟浩然”说:“孟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日相见,你我就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仰头一饮而尽。)

师:请问“孟浩然”,为什么不说话?

(“孟浩然”):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啊!

评析:理解“饯行”,老师让学生在猜一猜、演一演中感悟词义,解词的方式竟如此生动、丰富。猜一猜,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轻松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同时,在猜的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这个字的字形,强化了对字形的记忆。如果这个词的教学仅止于此,那么“饯行”还是一个游离于学生心灵之外的符号。教学至此还只是理解。理解是理智的,是注释,它的主体是旁观者,而感受才是全息的、情智交融的,主体是参与者。而后的演一演,正是一种感性的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还要情感参与。此时,词语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了。这样的词语教学才会真正留在学生的心灵版图上。

重经验

教学片断:杨柳依依

师:见过河边的杨柳吗?有什么特点?

生:杨柳的枝条十分细长,非常柔软。

师:假如风儿吹过,它会怎么样?

生:杨柳细长的枝条就随风摆动,非常柔美。

师:是呀,这种感觉就是——

生:杨柳依依。

师:来,把这种感觉送到词语中读一读。

生:(柔声读)杨柳依依。

师:课文写两人分别,为什么要写岸边的杨柳依依呢?

生:我想,这杨柳就好比两个就要分别的人吧。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岸边是杨柳依依,而李白和孟浩然依依不舍。

师:这两个“依依”一样吗?

生:一个是杨柳柔软的感觉,一个是舍不得分别。但我觉得杨柳依依中似乎就有依依不舍的感觉。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告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时留意,得到起初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的确,人在生活中积累的表象是人精神仓库中存量最多的经验材料,是包括文字在内的一切抽象符号在主体心灵中得以扎根的土壤。好多词语学生已有了积累的表象,教师需要做的是将这些表象加以激活,让词语与表象得以同构。教学“杨柳依依”,教师自始至终没有给这个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在经验中找到了“杨柳依依”的感觉。更可贵的是,这位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找到了“杨柳依依”中所蕴含的“依依不舍”的情感,这样词语在学生心中就更丰满了。这样的词语教学方式“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重积累

教学片断:凝视

师:“凝视”是什么意思,不要你们下定义,来,凝视老师的手。(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老师的手)从你们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们懂了。那像“凝视”一样表示看的词语,你知道哪些?边说还得边做动作,把这个词的意思表达出来。

1:仰望、俯视(边说边抬头看、低头看)。

2:眺望f边说边踮起脚尖看远方)。

3:环顾(边说边向前后左右看)。

4:扫视(边说边快速向四周看)。

5:紧盯(说完紧盯黑板)。

6:瞻仰。动作做不出来,不过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三重社会 篇7

胡适14岁就离开了他的母亲。一个孩子自是无法深刻地体会他母亲背负一生的苦难, 可胡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 深谙世事的他回顾关于他母亲的许多往事时, 重新认识了他母亲的不易和辛酸, 也读懂了他母亲的伟大。所以作者在行文之时, 处处饱含深情,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把对自己而言的母亲身份放了在文章的最前面。这于他是最深刻的记忆。从读者, 尤其从初中生的角度看, 也是最易读懂的一块。在那个年代, 死了丈夫的女人, 有一个儿子是不幸中的大幸。儿子是母亲余生的寄托, 也是出身不够的她在这个体面的家族中安身立命的唯一希望。于是母亲在慈爱的同时又格外严格, 对儿子的教育处处小心, 唯恐儿子因一丁点儿错误而成不了才。即使儿子说了一句轻薄的话, 母亲也不放过。面对儿子的错误, 她没有丝毫的留情和懈怠。慈爱之中的这份苛责是母亲心头最痛的期待。作者对于母亲的这份爱之深、盼之切是抱着理解与感激的, 他称母亲为“严父、慈母、严师”。

值得一说的是, 母亲对于儿子的这种教育虽近于苛刻, 却显出其独特的智慧。首先, 母亲极力维护儿子尊严。“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 打我一下”, 对儿子的训诫总是选择夜深人静时或天亮时分。母亲惩罚作者的方式为或罚跪或拧肉, 并且无论怎样重罚都不许“我”哭出声音。敏感自尊的母亲深知, 在这个大家庭中, 儿子的尊严与她的尊严连在一起。这是多么睿智的母亲。其次, 母亲坚持每日凌晨训诫儿子。儿子的错事错话, 母亲天天总结, 使得儿子在不断的思过中进步。而且早上的训诫又对孩子一整天的言行起了有效的警醒和约束作用。这显然是母亲的精心安排。

文中, 胡适又提到,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没什么文化的母亲, 就这样天天坚持于天未亮时醒来, 然后叫醒儿子, 训诫儿子, 至天大亮时让儿子去上早学。儿子是母亲最大的期待。而更令人敬佩的是, 这个母亲在后来又忍痛放儿远行。胡适在结尾说, “我十四岁 (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 便离开她了”。她唯一的儿子先是外出求学, 后来又赴远洋求学, 她是多么的难以割舍!她身上有着何等的胸襟和气度!

母亲的第二重身份:当家后母。寡母难, 寡后母更难, 当家的寡后母尤其难。母亲在这个大家庭中本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她丈夫留下的孩子及媳妇与她年龄不相上下。而且此时家道中落, “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执掌这样的一个大家庭, 难处显而易见。而母亲最难面对的是这个大家庭中的是是非非。“大哥从小便是败子, 吸鸦片烟, 赌博, 钱到手就光, 光了便回家打主意”;两个继媳妇中, 大的最无能又不懂事, 二嫂能干却气量小, 两个妯娌之间争斗的气常撒在年轻的婆婆身上。

母亲失却了丈夫的依靠, 也没有来自娘家的支撑, 于是, 她只能依靠她自己的人格和心胸。一个个除夕夜, 她面无怒色地为大继子打发赌债;一次次出门, 躲避大媳妇和二媳妇的闹气。她从不和两个媳妇吵一句嘴, 她总是偏向比儿子小一岁的孙女。封建大家族中的长短是非全熄灭在从不露怒色的母亲那里。她的委曲求全终为她赢得当家的尊严, 当她因无法忍耐而轻声向死去丈夫哭诉之时, 尚有闹气的媳妇早起端茶劝慰, 且图得一段日子的清静。当她几次为继子定每月用费和毅然还击五叔诽谤时, 都能请得到本家长辈与她同主公道。她的温和隐忍与宽容大度, 赢得了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尊敬。当然, 这份尊严的背后, 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当家的后母后婆无限的辛酸, 也是母亲伟大力量的展现。

文章最后交代的是母亲的第三重身份:寡妇。母亲对待亲生儿子的苛责与对待继子的宽容形成一比, 对待家中长短的隐忍与对待他人闲言碎语的刚气则又形成一比。寡妇门前是非多, 更何况是一个23岁起就守寡的年轻女人。面对无业浪人五叔的污蔑, 母亲愤然决然地还击, “气得大哭”“请本家”, 直至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如此兴师动众的原因, 很简单, 捍卫一个寡妇的尊严。这个尊严是她的人生底线;这个尊严, 事关她的丈夫, 她的儿子。所以母亲一反常态, 表现得如此刚气。这份刚气既让人佩服, 又让人不禁心酸。如此宽和的女子, 竟如此大闹, 心头该承受了何等的煎熬, 这也许是她唯一的一次释放吧。

三种身份, 犹如三座大山, 各有各的痛苦。而三种身份叠加在一起的苦难又何以堪言!而深究这其中的原因, 一切又因寡而起。如果丈夫尚在, 这重重的苦难该不会如此深重吧。母亲的刚强在寡的境遇中逼出, 而其伟大也因寡而练就。而恰恰是母亲寡的境遇中的种种, 对胡适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母亲的训诫是言传, 母亲在这个封建大家族中的做人处事则是身教, 它更为深远地影响和教育了作者。如作者结尾所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一个寡字, 三重大山。这, 就是胡适刚强至美的母亲。

摘要:对胡适的《我的母亲》中胡适母亲的三种身份进行了具体分析, 指出了其中的种种不易和艰辛。

销售的三重境界 篇8

第一个小商贩, 得知老太太要买李子后, 就不亦乐乎地忙着向老太太推荐他那“又大又红又甜的李子”, 而老太太却摇了摇头, 毫不感兴趣的就走了。第一个小商贩纳闷了:屡试不爽的推销说词, 我这一招对谁都管用, 怎么在老太太身上就不灵了呢?

第二个小商贩, 同样得知老太太要买李子后, 并没有向老太太急于推销自已的李子, 而是进一步询问老太太想要什么样的李子。出乎意料的是, 老太太告诉他想要买酸的李子, 而且越酸越好, 第二小商贩看时机成熟就趁机向老太太介绍:我这里是李子专卖店、品种齐全、物美价廉, 正好有一批从某某地刚进货的新鲜酸李子……。结果可想而知, 老太太买了1斤 (1斤=0.5 kg, 下同) 酸李子, 第二个小商贩也露出来得意的笑容。

到这里故事还没有完, 老太太似乎还是不满意, 又走向第三个小商贩。

第三个小商贩, 重复了第一个、第二个小商贩的询问过程, 但还是没有发现有商机, 因为老太太已经买了酸李子, 不会再买李子了。而第三个小商贩并没有就此放弃, 而是进一步好奇的询问:大妈, 李子要甜才难得, 为什么你偏喜欢酸李子呢?———原来是, 老太太的儿媳妇怀孕了, 惟有酸的李子才解其“谗”。第三个小商贩, 往细里一想豁然开朗, 其实老太太的深层次需求不是买李子、也不是买酸李子, 而是疼儿媳妇亦或是疼尚未出世的孙子多一点吧?于是, 第三个小商贩向老太太说到:“大妈, 恭喜您马上要抱孙子了, 你知道为什么孕妇偏喜好吃酸水果吗?那是因为, 一般酸的水果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不仅孕妇爱吃, 对胎儿健康的发育也非常有帮助, 比如酸橙子、猕猴桃、杨梅等都有同样的功效。同时, 科学研究证明, 各种水果所含的营养元素比例是不一样的, 如果能够将各种酸水果搭配着吃, 效果会更佳……”在第三个小商贩这里, 老太太没有买李子, 但却同时选定橙子、猕猴桃、杨梅, 各买了1斤。法○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不防先对上述故事再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分析。

第一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是一个勤奋敬业的推销员, 熟知自已的产品, 精于总结自已的产品优势特点, 充满激情地向客户进行推销。不足之处在于, 只从自己的产品与经验出发, 不顾客户的需求变化。

第二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是顾问式销售的业务精英, 通过询问, 清晰地了解客户的购买意图后,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推荐, 大大的提升销售成功概率。不足之处在于, 只停留在了解客户的显性需求, 不能深入的挖掘客户的真正购买动因, 只能满足客户简单、表面的需求。

第三个小商贩, 我们评价他为解决方案营销的高手, 善于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求, 结合自身丰富的产品、行业知识, 向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客户的深层次需求往往是模糊、难以发现, 有时甚至客户本身也不能清晰地表达。作为营销人员, 就应该是所经营产品、行业的专家, 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行业客户的销售, 由于涉及的产品金额大、技术复杂、客户需求隐晦, 更需要销售人员耐心的了解客户需求, 再结合自已的产品, 提出创造性的需求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营销, 不再是单纯的销售产品, 而是通过销售顾问、需求引导、方案建议、项目实施、培训指导等一系列营销过程, 实现客户增值和方案销售。

这个故事通俗易懂, 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 却往往容易犯第一个小商贩的错误。比如, 我们制作产品宣传资料时, 经常用是一些晦涩的技术语言, 大篇幅地介绍公司产品优势特点, 而对客户面临的问题, 我们如何差异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 却提之甚少;我们的销售人员, 在拜访客户时, 急于向客户谍谍不休的灌输自己的产品特点, 却不事先详细了解一下客户的真正“痛”处, 不能对症下药, 最终落得被客户厌烦的“扫地出门”的下场。

教师的三重境界 篇9

大抵每一位教师也都是从接受教育开始的。教育长者的“传递”与教育晚辈的“继承”之间具有文化上的天然联系。所以, 每一位新教师都会热切地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以“自我”“主体”的立场和态度观察、体验、参与教育活动, 在不断实践、感知、转化和生成中自主反思和自觉调适。随着眼界的开阔、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积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外在的需求, 而是把阅读、观察、思考、实践视为生命的需要。他们把享受教育的过程当做求真、至爱的过程。

纵观小学语文教育改革30年, 涌现出的每一位名师, 无一不是在一个又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追问中, 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中, 在“批判———建构”的往复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将个体价值展示、奉献给社会, 艰辛探索却乐此不疲!他们把享受教育的过程当作向善、达美的过程。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语文教师不仅要磨课, 更要修心。文章讲究文质兼美, 语文教师应当文质兼备。”试想, 身为语文教师, 能在自我的修炼中, 以美好、宽容、善意充盈自己的内心, 然后传播开去, 以人性之美感召人, 以智慧之光引领人, 何其乐也!

被动式接受教育是“非我之我”, 能动的感受教育是“个体之我”, 创造的享受教育是“社会之我”“自由之我”!

民企突围三重门 篇10

第一重门:宏观调控

让我们来看一些盛世中令人深思的数据。

2008年4月下旬,浙江省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GDP增幅同比回落了2.8个百分点。以温州经济实力最强的瑞安市为例,一季度GDP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从省、市、县上报的各类数据来看,2008年开春的一系列数据的滑落,已经不是用“结构性”问题可以解释的。“一产、二产、三产全线回落,这也是今年极少见的情况”,浙江一位经济人士如是评价。

2008年4月底,温州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应温州市政府要求,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反映,温州40%的中小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处于关、停、半停工状态,甚至倒闭。5月,据人大温铁军教授的研究,温州地区的民间地下融资利率达到了月息二至四分。在信贷骤然紧缩的2007年底,东皖、顺德、温州大批民营企业也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2007年初,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中国政府也在这一年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针对的问题是投资全面过热,通胀压力陡增。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很容易找到解释: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降、资金成本过高、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在这些因素下,企业终端产品涨价没有完全消化成本,企业撑不下去,只有倒闭。

2007年以前,在中国企业将近三十年的成长史上,大抵经历过六次宏观调控,分别是1981年、1985年、1989年、1995年、1998年和2004年,而每一次宏调都非常显著地展现出“宏观吃紧,调控民企”的特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合理的金融和税收政策,使每次调控都成为民企的梦魇。

而这一次,很多学者和专家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遭遇危机的企业都是低端制造业与出口贸易型的民企,根本无法适应当今世界价值链的竞争模式。如果“中国制造”与“中国出口”无法顺利完成转型,把利润重心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该类民企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期间必将大面积死亡。

第二重门:行业壁垒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来看,民营企业的投资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41.5%,民营企业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之一。然而,在民营经济内部,投资结构失衡的现象较为严峻,短期趋利特征明显。

探究中国民企投资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许多行业过多的“进入壁垒”应该是一个主因。截止到2007年底,除了国资委明令限制民企进入的七大经济命脉产业之外,民营企业在近30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诸如大型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业、金融保险、教科文卫等领域都是民营企业“限进”领域,而只有一些传统产业如家电、纺织、服装、饮食和房地产等行业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民营企业投资结构呈现严重的行业和部门不均衡。

以房地产为例,在国家统计局2008年刚公布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年一季度,房地产业投资继续强劲增长,增速创出新高34.7%,投资额达5278.86亿元,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8.8%,比去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刷新了自2003年以来这一比值的所有纪录,同比升幅也是近年来最大的。

投资结构继续向房地产业倾斜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整个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的假象;二是加大了整体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

由投资结构的失衡看到民企处处面临“进入壁垒”的窘境,如果政策歧视没有改善,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国资以及各细分行业主管的施政逻辑不能贯彻一致,那么民企群落是无法靠自己平衡各产业的投资结构的,大部分短期趋利、一拥而上的民企必将在产业的暴涨暴跌中溃败无疑。

第三重门:文化基因

10年前,柯林斯与波勒斯——这两位西方管理学界的双子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持续6年的深入研究。他们先后选取了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为对象,这些公司包括通用电气、3M、默克、沃尔玛、惠普、迪士尼等,平均拥有近百年的历史;他们在其后的著作《基业常青》中明确提出企业家的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家恒久的伟大公司,一个真正值得常青的基业,乃是崇高的使命。”

经由这本《基业常青》,我们看到了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一个终极命题——研究如何帮助企业家建立治理优秀、长盛不衰的伟大企业。而在今天,当中国的管理学家急于搬运这套理论的技术分支进入国内,希冀帮助民营企业家建立自己的百年基业之时,其方法却显水土不服,其结果也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人深刻理解过中国的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

昔日太平洋建设的掌门人严介和,中国最大的建筑业民营企业家,身价曾接近于中国首富。他有过几段非常惹人深思的表述:我们这行业民营不能做老大,必须让国有做老大,我认为我们的销售额在300亿左右比较合适,超过500亿那还得了,铁道部的中铁总公司才多少,我们不能超过他;我规定我们的管理层在达到300亿的时候就出去游泳,打打高尔夫球;我2001、2002、2003三年重组了31家国有企业,分布九大行业,包括臭名昭著的上市公司纵横国际。这些企业过来的时候都是负资产,家家亏损,都是政府硬塞给太平洋的,附带的国有职工一共8万人。而我接手烂摊子的目的是要改变我严介和包工头的形象,而且我们也是很听话的;我是在商不言商的商人,我不会把这些国有企业转手卖掉,我们和政府合作从不讲商业,我们要和政府共进退;马上我就要退了,我已经准备把股权无偿赠送给我的管理层,我想回去做一个教书匠,我觉得这个比做商人光荣;我觉得企业也是有寿命的,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成了百年老店,那不成恐龙的时代了吗?企业也是有死亡有新生的,该死的死,活着的质量更高。我就不希望太平洋活个十年二十年。严介和的话应验得很快,他的太平洋集团真的没能活过10年。就在他说这段话的两年后,严介和面临银行逼债,企业资金链几近断裂,他也很豪爽地拂袖而去,一并把集团交给妻子打理。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严介和又重出江湖,创办了华洋建设集团和香山华佗商学院,舒舒服服地给中国1300万的中小企业做起了教书匠。

应该说,严介和与太平洋建设的案例折射出了我国一代民营企业家与民营企业的微妙关系,那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管理学界所能理解的企业经营观。仔细观察严介和指挥太平洋建设的许多举动,比如他不让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当销售额超过300亿时便让企业停止发展;比如他接手了那么多亏损的国有企业,在产业不能互补的情况下无疑对太平洋建设形成了严重伤害;再如他在接手时有八万的国企冗员不去裁撤,而接手后发现了紊乱的企业文化又不去整合。如此种种漠视商业逻辑的行为一定不能为今日的学界所接受,但在这一系列的“败局”中严介和的个人目的却达到了,他赢得了政府的信任和自身形象的改善。他用太平洋建设脆弱的管理体制和资金链,压缩太平洋的生命来换得个人的富达,难怪他会说自己个人的无形资产应该远超过太平洋的总资产。

理论上说企业家是父亲,企业是孩子,但为何会出现严介和这样父亲“虐待”孩子的情况呢?

唯一的解释是:迫不得已。这简单的四个字几乎可以诠释出所有当代民营企业家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思维方式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改革的三十年中,企业家默默无闻,却扮演了探险者、违法者、殉难者、得益者的多重角色;他们大多起于草莽,受到文化与政策的歧视,却又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甚至到今天,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因为贡献巨大而得到提高,只是因为财富的爆棚而为经济社会所关注。

如果再拉开一点距离,把视野拓展到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叙述。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自古就对商业文明保持着若即若离、暧昧不清的关系。历史上,中国古代成就了晋商、徽商为代表的民间商业系统的发达,然而主流的社会文化中又对商业进行刻意的贬低和排斥,造成了中国商人被漠视的历史传统。

就算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仍然是在文化与制度的双重歧视下艰难创业。制度困境已无需赘述,光在文化上,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家被称为“倒爷”,90年代被称为“个体户”,即使到了今天,社会在称呼他们时仍喜欢用上一句“暴发户”来表示“亲昵”。

女人三重罪 篇11

爱儿女,那是女人们本能的天性使然。无论孩子们的爹多么的浑蛋,无论丈夫的种多么的劣质,可一旦植根于她的身体中,就是她的灵魂,她未来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灵魂是不分贵贱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你尽可以奚落她花儿插在牛粪上,你也可以咒骂她该死的丈夫诸多的不是,但你绝不能议论她的孩子,除非你是无聊得骨头痒痒。

生育前的女人是不知道珍惜父母之爱的,因为父母之爱是取之不尽的。她们可以为了一个男人而撇下父母远走他乡,让父母备受思念的煎熬;她们可以蔑视父母的反对甚或与父母彻底决裂,后盾就是那个被称之为爱情的东西。爱情是女人至高无上的人生哲学,似乎拥有了爱情,就仿佛寻找到了长生不老的灵丹。如果不是日后将爱情反复咀嚼,她们决不会相信爱情实际上是一颗艰涩的苦果。

女人们大多都有着灵敏的第六感,她们可以在空气中轻易嗅出男人的胡作非为,再狡猾的男人也逃不过女人的直觉。然而最让女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男人们既是制造爱情的高手,又是毁灭爱情的能手。事实告诉我们,女人一生只爱一个男人,那是因为她们喜欢活在幻想中;男人一生见一个爱一个,那是因为他们乐于活在现实中。

归根结底,女人的痛苦来自于她们总想着要与人海枯石烂,如果她们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她们本来可以活得潇洒自如得多。

读书的三重真实境界 篇12

王国维也曾经谈过读书的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论读书很著名,很有影响力。每一个读书有所求、有所得、 有所悟的人对此都会有某种感受和体会。

由此,笔者想到读书其实应该有更加具体的三重真实境界: 求知、探理和悟道。

第一重真实境界:求知。读书首先是为了求知。什么是知识?直白地讲,知识从不同角度划分,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有描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有理论性知识,也有应用性知识。我们认为如上知识都可通过读书获得和掌握。不可否认的是,“读书求知” 所追求的不仅包含知识,还包含与知识相关的技能等。从人的发展角度看,“读书求知”无疑是第一作用,第一层次,第一境界,这应该是大家所公认的。

第二重真实境界:探理。探求真理是读书的另一个层次和境界。我们要探求的是什么真理?一个基本的认识是,在我们有了世间事物是与不是的基本判断(亦即知识)之后,我们需要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机制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这是发展了的知识,扩展了的知识,这便是对真理的探索。人们认为,真理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和特点,但有相对和绝对之分。我们知道,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对真理孕育于绝对真理之中。我们人类的社会实践和思考就是要发现相对真理并逐步接近绝对真理。我们提出,读书探寻真理,一要坚持探寻客观存在的真理,二要坚持真理一元论,要通过比较、推理、判断、概括、归纳、演绎等不同思维方式探求前人和今人实践中的真理所在并通过实践验证真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皓首穷经,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客观真理。以信仰追求真理,以生命捍卫真理,是读书人的又一境界和品格。

第三重真实境界:悟道。悟道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书人在生命之巅、理想之脊、“灯火阑珊处”的一种飞跃。悟道是读书人生命之绽放,精神之提升,灵魂之升华。其实,悟道原是佛家语,是指领会佛理,悟道成佛。读书人通过读书,要悟出自然发展之道,懂得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要悟出社会发展之道,懂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要悟出人的发展之道,学会理解人生,升华人生,绽放人生。能读书又能悟道的人会成为自然精灵、社会精英、人中俊杰,季羡林先生如此,周有光先生如此,他们的读书进入了悟道境界,才成为哲人、大师、楷模,他们既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精神。他们从心灵深处表现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关切之情、悲悯之情、热爱之情。他们主张真善美, 强调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变化万端的世界中,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知道美丑。读书能够如此悟道,才是一种大智慧,大成就,大境界。

上一篇:高温氧化性下一篇:药学教育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