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2024-07-13

思想(共12篇)

思想 篇1

遇到问题有从数学角度去思考的意识, 有尝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的愿望, 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具有数学思想.

一、对应思想

所谓对应思想, 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另一类对象对应起来, 从而把所研究的对象转换成另一类对象去研究, 常能起到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抽象为具体、化空间为平面等重要作用.重点注意两点:

1.渗透对应思想

对应思想不能像教数学知识那样直接, 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中“对应”的例子不胜枚举, 应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型、对应的方向、对应的方法和对应转化后的优越性等, 并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对应思想”.运用对应思想的典型范例:

2.掌握对应方法

怎样应用“对应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要解决:一是和谁对应?二是怎样对应?拟结合教学内容, 就这两方面指导和训练.

例1 计数问题教学.如图1所示, 某地有南北街道6条, 东西街道7条, 一邮递员从该地西南角的邮局A出发, 送信到东北角的B地, 要求所走路程最短, 共有多少种不同走法?

简析 最短路线只能是向东走和向北走, 每相邻两街道间视为一步, 则每一最短路线的走法都是东走5步、北走6步, 计11步.东走一步记为1, 北走一步记为0, 11步对应11个空格, 则由A到B的每一走法对应着这11个空格中某5个填1 (另6个随之填0) 的一种填法, 反之亦然 (如图2) .所以, 不同走法共有N=Cundefined=462 (种) .

二、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有两项:一是记忆和应用模型, 就是把实际问题迭代到已知最适合的模型中求解;二是构建模型, 根据实际问题寻找最贴近的模型, 使之能解决实际问题.课标强调的“模型思想”, 主要指构建模型.指导数学建模, 拟注意三点:

1.重视发挥“不考”内容的作用

教材中阅读、思考、拓展、链接等材料, 大都不考, 常不被重视.其中不少内容对学生有形成模型概念, 了解建模方法, 激发建模兴趣的作用.因此, 对“不考”内容要足够重视.

2.进行信息技术指导, 掌握数据拟合方法

数学建模的主要内容是数据拟合, 而现代信息技术是数据拟合的有力工具.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 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拟合数据的方法.

例2 研究某地未成年男性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之间的关系.

方法步骤: (1) 抽取个体, 得相关数据:

(2) 根据上述数据, 利用Excel (插入/图表) 作散点图.

(3) 在图表/添加趋势线的选项中得候选模型:

①线性y=0.4294x-25.318, R2=0.9311;

②对数y=43.937lnx-182.25, R2=0.8467;

③乘幂y=0.001x2.1029, R2=0.9865;

④多项式y=0.0037x2-0.431x+19.697, R2=0.9971;

⑤指数y=2.004e0.0197x, R2=0.998.

其中R2为相关系数, 表示回归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百分比.R2越大, 此模型越接近实际.

(4) 选定最合适的模型:指数型 (如图3) .

3.利用实习作业, 亲历建模过程

实习作业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最好平台.布置实习作业时, 要强调收集数据, 这是学生亲临其境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数据应注意利用统计学中样本抽取的有关方法, 具有随机性、代表性.对完成的作业, 要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和老师讲评, 使知识、能力、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摘要: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对应思想”与“模型思想”是两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数学思想,对应思想,模型思想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15-126.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1-5)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思想 篇2

(1)标题,入党思想汇报格式 党员思想汇报格式 思想汇报格式范文 党课思想汇报格式。居中写“思想汇报”。

(2)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3)正文。思想汇报,这是思想汇报的主要部分。

(4)结尾。思想汇报的结尾语可写上自己对党组织的请求和希望。一般用“恳请党组织批评、指正”或“希望党组织进一步对我教育和帮助”等。

(5)署名和日期。在思想汇报最后,要署名和汇报日期。一般居右书写“汇报人×××”,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凡符合《党章》第一条规定的人均可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一般来说,要求入党的同学应向党组织递交书面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虽然没有固定的书写格式,但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标题。标题为“入党申请书”或“入党申请”。

(2)称呼。在标题下空一行顶格书写接受入党申请的党组织名称,后面加冒号。例如“党支部:”、“党委:”或“党组织:”等。

(3)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①为什么要入党。主要写自己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表明自己的入党愿望。要联系思想实际谈自己对党的认识,切忌脱离自己的思想实际,抄书抄报,空谈一般化理论。②自己的政治信念、成长经历和思想、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自己的优缺点和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③对待入党的态度、决心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上述内容是入党申请书的主要部分。另外,申请入党人可将个人履历、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或受过的奖励、处分等需要向组织上说明的事情,单独写个材料或附在入党申请书后面一并交给党组织。

(4)署名和日期。在正文下一行的后半行签上申请人的姓名(或盖章),在姓名下面注明写入党申请书的日期,即公历的年、月、日。

思想汇报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如下:

要求入党的同志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是培养能自己的组织观念、提高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最好能够根据学习情况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为了便于党组织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申请入党人员的思想状况,提倡写书面思想汇报。当然,也可以进行口头汇报。

思想汇报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通常如下:

标题。居中写“思想汇报”。

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正文。写思想汇报,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思想情况。具体内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如果对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有所收获,可以通过思想汇报的形式,将学习体会、思想认识上新的提高及存在的认识不清的问题向党组织说明;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有什么看法,可以在思想汇报汇中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参加了重要的活动或学习了某些重要文章,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写给党组织;如果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则要通过学习提高对事件本质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可以把自己有哪些想法,如何对待和处理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为了使党组织对自己最近的思想情况有所了解,就要把自己的思想状况,有了哪些进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提高的打算写清楚,等等。

结尾。思想汇报的结尾可写上自己对党组织的请求和希望。一般用“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或“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等作为结束语。

在思想汇报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汇报日期。一般居中书写“汇报人╳╳╳”,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写思想汇报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汇报应是真实思想的流露,最重要的是真实,切忌空话、套话、假话,做表面文章。

(2)写思想汇报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状况,集中新体会和认识深刻的一、二个方面的问题谈深谈透,不要罗列多个方面的问题泛泛而谈。

(3)写思想汇报要密切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不要长篇大段地抄录党章、报告、领导讲话和报刊文章的内容,防止形式主义。

(4)写思想汇报要实事求是,对自己做一分为二的评价,不但要对自己的成长进步进行肯定,而且要找准存在的不足,敢于向党组织暴露缺点和问题。

另外,党组织不能简单地用思想汇报次数的多少衡量一个人是否积极靠近党组织,但是对于要求入党的人来讲,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是加强同党组织联系,增强组织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申请入党的人应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入党申请书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衷心地热爱党,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从学生年代开始,一串闪光的名字--江姐、刘胡兰、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教育。我发现她们以及身边许多深受我尊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我发现在最危急的关头总能听到一句话--共产党员跟我上。这确立了我要成为她们中的一员的决心。我把能参加这样伟大的党作为最大的光荣和自豪。

参加工作后,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和教育下,我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党员的行动上,要求广大党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思想汇报《入党思想汇报格式 党员思想汇报格式 思想汇报格式范文 党课思想汇报格式》。《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走向繁荣富强。建国后,我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曲折,但党用她自身的力量纠正了失误,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作贡献;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成绩;要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

我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对我的考验,我郑重地向党提出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今后会我更加努力地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时时刻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用三个“忠实代表”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反对分裂祖国,维护祖国统一,不做侮辱祖国的事,不出卖自己的国家,不搞封建迷信的活动,自觉与一切邪教活动作斗争。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会奉献我的一切!

我深知按党的要求,自己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如处理问题不够成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希望党组织从严要求,以使我更快进步。我将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进而在组织上入党。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 申请人:某某某

······ 某年某月某日

思想汇报的格式:

··· 入党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对党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端正了入党动机。

以前,我对入党抱着执着的追求,认为只要入了党,就能得到锦绣前程,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经过党校学习,我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认识,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的宗旨。

因此,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我坚信共产主义将给平凡的生活带来庄严和神圣,给年青的生命带来旗帜和明灯。

高校是育人的地方,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奋斗目标模糊不清的困惑,主要表现在文化品位不高,社会公德意识下降,道德观念淡薄,道德约束力薄弱,道德权威性观念淡化,道德地位下降等。以前,我难免随波逐流,不太注意这方面的约束和自我监督,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想的缺陷,没有认真地、深入地学习有关先进理论。所以,我觉得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困此,在这一个阶段里,我着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并联系自己思想、工作实际,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加强我思想的先进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学生中也掀起了高消费的热潮,有的人品牌意思极强,注重生活奢华,推崇及时享乐,恨不得享尽人间奢华,于是思想腐化。社会变革过程中,人文思想也深受影响,有的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任意指责,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产生怀疑,认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好,资本主义的实践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前些年没有认真学习党的有关知识之前,我也曾迷茫,不这在经过过了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我坚定了社会主义的信念,特别是在经过党校学习以后,我更加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深信不疑。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虽然西部地区还相对落后,但中国的进步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深受广大人民的赞扬。

困此,我们只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抓住新世纪的经济高潮期,就能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达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将成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共产党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展望新世纪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提出了”三个代表”基本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三个代表”是党在新世纪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思想飞跃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要求,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我们要在具有自身特点的各项活动中,努力变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支去奋斗。我们要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高精尖要树立远大理想,坚持奋发学习,注重锤炼品德,不断开拓视野,勇于进取创新,始终艰苦奋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

虽然,我的思想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还有一些缺点,如,对一些党的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要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不放松,牢记党的教导,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 汇报人:某某某

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篇3

关键词:有效对话;对话a环境;对话误区

教学是一种沟通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与沟通,以培养学生个性、丰富性与批判力、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学又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形成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将“对话”作为一种理念贯彻于教学活动中,其根本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对传统“一言堂”教学方式的扬弃。对话教学较之以前有了更深刻的含义。首先,对话双方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文本也成为对话的主体参与到对话过程中。其次,对话的媒介不仅仅是语言,还包括各式各样的、能够表达思想的方式,如手势、肢体等等。再次,对话教学不仅仅是对话思想与教学的简单结合,它已经从教学方式转变成一种教学理念。

而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尤其要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美术鉴赏课上和学生展开有效对话和沟通呢?

一、构建平等的对话环境

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平等理解、互相真诚交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参与对话而实现意义生成的过程。所以,实现有效对话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师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是对话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就是积极自主的学习者、探究者和构建者。

二、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之一,是人类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对话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创设对话情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对话需要。其次,通过设置悬念,比如不和谐性、新奇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使之超出学生预期,引起学生的惊奇心,从而引起学生问题倾向。

三、选择跟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话题是对话教学得以进行的切入点。如果缺乏合理的、有吸引力的、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对话就很难在师生间展开。能够引起师生共鸣的话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话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还要照顾到学生兴趣所在,也尽可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并尽可能在师生对话协商中让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第二,话题要有目标性。课堂教学中的话题是受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引导的,或者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存在的,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为话题而话题”任意而为。第三,话题要有意义。促进共鸣的话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诱导师生精神交流和感悟人生,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四、避免对话教学误区

在课堂实践中,要避免以下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有人将对话教学简单理解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问答是对话,但对话却不完全是问答。问答是较低一级的对话方式,它还远远不是对话教学的全部。二是理解“標准化”。在对话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仍然喜欢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衡量学生的认识与理解,限制学生的思考,局限学生的视野,常常在学生的思维还未完全展开时就先“统一了认识”。三是操作简单化。教师不作为,一味追求学生的“主体”和完全的自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对话,误以为讨论就是对话,教师作为旁观者甚至退出课堂,不点拨、不引领,沦为看客和听众,使对话流于形式。

五、“无效对话”和“低效对话”原因分析

1.对话遭遇“冷场”

问题是对话的源头,一个好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还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问题设计的起点和关键。另外,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思维不能激活;如果问题太难,远远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学生很难实现和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类似问题,诸如问题表述不准确、呈现方式不恰当等等。

2.对话中产生伤害

对话教学要营造安全、融洽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说错了不会有人讥讽他;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如果学生不认同老师也不会有人批评他。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师生才能轻松交流。

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师预先设计的答案时,教师立刻打断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地把学生拉回预设的答案上来;或者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甚至存在明显错误时,教师立即批评学生。教师如果漠视学生人格尊严,用话语控制权压制学生的认识,学生不但会从心理上记恨和抗拒教师,今后也可能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使教学最终陷入僵化和封闭。

3.虚假的对话

当教师把不需要思索就能立即作出判断的“假问题”当问题提出时,就会产生虚假的对话。表面上师生互动充分,师生间一问一答环环相扣,其实所有问题都毫无意义,不能启发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深刻思考。热闹的课堂充斥着伪对话,使对话教学失去意义。

4.目标游离的对话

在对话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以有效地调控和引导,在抛出话题之后,任由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思维如脱缰野马,教学活动成了一种随意而为的漫谈,使对话教学偏离教学目标。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基本丧失。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从众多话题中筛选出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话题,有目的地进行对话,从而避免教学陷入一种看似热闹而实际盲目低效的状态。

对话教学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终极目标,它永远向未来开放,向永无止境的未知领域开放着,对话的结果无需达成统一的意见,但却追求参与的收获与快乐,使师生不仅在意义的分享中形成各自新的理解,而且还能围绕新的理解展开下一轮的对话。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金洲.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辩证统计的差异思想和平均思想 篇4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性, 在各个学术领域都要使用统计。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对统计的使用尤其多。本文主要从统计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作介绍。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 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 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统计的理论成果, 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使统计理论研究成果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 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统计思想是指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基础, 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也是统计工作中应遵守的指南。这里的统计思想是指统计不同于别的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数理统计权威的基础。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 需要经过不断实践形成观念、意识、理念等一步步阶段, 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时间、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 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统计思想有很多, 平均思想、差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以及检验思想。每一个思想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它们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以及分析和综合的统一等等。

2 平均思想和差异思想

统计的平均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 即从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客观全面的看问题, 从控制偶然性或抽象掉差异性出发, 通过综合、平均, 达到对现象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从统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来看, 统计平均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如总体水平的反映, 不同总体水平的比较, 同一总体水平时间发展水平的比较, 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的程度, 多种事物发展水平的综合变动情况等等。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 它的前提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 也就不需要做统计, 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推定, 也就不需要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应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 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说, 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和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 平均思想和差异思想关系

数据之间的差异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如何把数据中蕴藏着的信息进行浓缩和加工, 并从千差万别的数据中将我们所需要的的信息提炼出来, 就产生了重要的统计的概念和思想方法。

比如, 为研究某个指标X, 得到n个观测值、……。它们是有差异的, 但这组数据有一种集中趋势, 他们在某个数值附近的频数较大, 而远离该数值的频数较小, 这个数据就是均值。均值只是反映观测值的集中趋势, 而观测值之间的差异可能很大, 也可能较小, 或者说数据、……可能集中于均值附近取值, 也可能远离均值取值, 那么如度何刻画观测值偏离均值的程度呢?我们用方差来刻画, 方差越小, 观测值、……越集中在均值附近;方差越大观测值、……越分散。

若我们要对比分析不同性质、不同水平变量数列的离散程度, 单单用方差这个统计量是不能表示的, 因为方差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绝对值, 其数据大小不仅受变量值离散程度的影响, 而且还受变量值平均水平的影响, 所以对于这类问题我们用变异系数来表示, 我们一般用标准差系数, , 这样就消除了两个总体水平不同的影响。

我们不难发现均值是测量数据变异的基础, 均值是在数据中传递出总体水平, 而方差又是体现总体内部的差异, 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事物。统计的平均思想和差异思想相辅相成, 互相作用。下面举例子来说明平均思想和差异思想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确定的情况下, 投资者决策可用确定性结果来描述, 在风险条件下, 任何行动的结果并不被确知, 并且结果用频率函数来表达。频率函数列示出所有可能结果和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意味着, 投资者不能再用一个数值或收益值来描述任何资产投资, 收益必须用一系列来描述, 而且每个结果都伴随着发生的可能性, 即概率函数或收益分布。

因此, 在风险条件下, 描述收益的两个最常用的属性是:期望收益和标准差, 前者是描述中心趋向性的指标, 后者是描述风险围绕着中心偏离的指标。

通常, 我们并不会列示出有可能性。真实资产的收益可能性非常多, 这使得为每类资产编制一个类似的表格就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进一步而言, 即使投资者决定编制这样的表格, 由于误差可能很大, 投资者使用一些概括性指标来代表结果可能会更好。通常, 至少有两个指标被用来描述概率相关信息;一个指标用来衡量平均值, 一个指标用来衡量围绕平均值的偏离。

有些差异是有意义的, 但有些差异是没有意义的。验证差异有没有意义,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平均数。比如说, 某教务处长声称全校高等数学的平均成绩达到了80分。为了验证这个结论, 决定抽查一部分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 结果算得平均分数为78分。很显然这个差异是不显著的, 因此不能由此就说教务处长在吹牛。但是如果算得的平均分数是60分, 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差异是有意义的, 因而也是显著的, 因此便得出结论, 教务处长在撒谎。

4 总结

由于统计研究的是由大量具有某种相同性质的个体所组成的总体, 而其研究目的又是揭示总体的特征, 因而必须通过其中许多个体单位的数值抽象出总体的特征。而这种抽象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计算总体中各个单位数量标志的平均值, 一次反映各单位的一般水平, 进而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

统计平均思想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 即认识事物要看主流, 不要片面性, 极端化。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发展趋势, 通常由其均值表现出来。人们只有研究和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平均水平, 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程度和趋势。统计平均思想为统计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统计研究方法都是在平均数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例如, 统计指数法、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统计预测和决策等方法, 无一不是建立在平均数理论之上的。

在统计认识中, 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 探求总体的同一性, 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 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 何谓同一性, 无可厚非, 就是探究总体的平均思想。

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 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 以使研究更全面, 更完善。统计的差异思想离不开平均思想的运用, 差异思想是平均思想的进一步使用。退一步说统计的六个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为了挖掘事物的本质。

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 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 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 互相抵消, 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变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 变现千差万别, 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 从个别单位, 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 通过大量观察, 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 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相, 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 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 消除诸多因素影响, 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 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统计的各个思想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相互交叉, 相互补充, 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就如平均思想和差异思想, 少了任何一方, 其中一个思想都不能孤立存在, 其功能和作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统计平均思想和差异思想辩证统一的关系为统计学的研究和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摘要:统计学是以现象的数量特征为研究对象, 利用自身特有的方法, 发现现象的规律的一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包含着丰富的一系列辩证统一的思想, 有平均思想、差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以及检验思想。文中主要是讲差异思想和平均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平均思想,差异思想

参考文献

[1]罗良清.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07.

[2]陈希孺.数理统计学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07.

[3]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 2004, 05.

[4]范文正.几种基本统计思想的现实意义[J].统计与决策, 2007, 08.

思想 篇5

夏建平(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天心区委书记)

解放思想引领社会实践,攸关事业成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宝。笔者以为,解放思想就是通过解剖自我、解放自我,达到新境界、增强新活力、提升新水平,更好地形成发展推动力。

剖析思想追求,提升发展的科学性。解放思想是对传统思维和惯性思维的突破,需要奋斗、需要拼搏、需要牺牲、需要成本,平平淡淡、求稳怕乱,不可能解放思想。近年来,我区积极抢抓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省府新区开发建设、长沙“南进”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创新观念,在创新观念中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推动发展,连续多年实现了高基数上的新增长,展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和喜人来势。但越发展我们越深刻地感觉到,现状与科学发展观的高要求、与长株潭“两型社会”核心区建设的高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欠优化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有差距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知难而进、知耻后勇,化压力为动力,变差距为潜力。在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首先就要从自身入手,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敢于亮丑、善于揭短,自觉把天心区发展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来审视,真正把思想解放的追求定位到“两型社会”建设上,把思想解放的归宿落实到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全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剖析思维方式,提升发展的针对性。针对客观存在的不科学但惯性起作用的发展观、政府就是经济社会的管制者等陈旧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务求不能用滞后的眼光来看待新一轮思想解放,不能用习惯的思维来考虑新一轮思想解放,不能用陈旧的方法来实现新一轮思想解放,不能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新一轮思想解放。在发展的方式上,我们要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地缘优势、保护良好的生态优势、率先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先行先试的工作优势,致力改变目前依然存在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投资增长的不利局面,坚决摒弃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再整治的老路,积极地试,大胆地闯,力争为省、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探索新经验、争做新贡献。在破解难题上,我们着力建立项目准入制度、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坚持先安后拆等措施来推动难题破解。在体制机制上,我们积极探索体现区别和差别的利益分配机制、凸现有为位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求实和求成的办事决策机制、善断失误和耽误的是非评判机制,构建解放思想、推进发展的长效机制。

思想 篇6

一、规矩是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一定的标准、准则和习惯。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要让他们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来认识到做为一名中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则,这就是要让学生懂规矩,让规章制度深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好规矩、遵守规矩。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发动学生结合本班实际进行讨论交流,形成班级公约,这样才能变“大”规矩为有班级特色的、便于执行的“小”规矩。

如在学习教科版七年级下册《规则与秩序》时,教师对《守则》与《规范》进行重新解读,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只有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才能使学校工作正常开展,也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纪,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规矩是人定的,并需要我们共同遵守”的思想。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前提下,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就可以制定出本班的班级公约,这是学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所以也就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规矩。

规矩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只有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制定出的规则才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初中生的自我判,对善恶、对错的认识也在不断养成,只有以规矩来约束,才能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规矩源于学生生活的提炼

初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校园生活的有序、规范,需要纪律与规矩的共同作用,只有形成“人人守纪律,个个讲规矩”的良好氛围,学校的风气才更正,学生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和谐。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查自纠来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不讲规矩的现象,提出整改的意见或建议。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渗透“规矩”的思想,让学生明白规矩无处不在,只有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公共利益的维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组在公共生活中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图片,如公交车上不为老年人让座、在旅游景点乱刻乱画、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扔垃圾等,这些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也就让学生看到公共利益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维护,自己一时的方便或不文明都可能会造成对整个公共秩序的影响和破坏。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这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基本规矩,也是公民道德修养的体现。同时学生通过对自身存在现象的排查与思考,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下一步的学习与生活中努力改正,使“讲规矩”成为每一名学生的共识。

生活是个大舞台,要培养学生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就需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正能量,指引学生,使其感受到规矩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规矩在生活中起到了去掉污浊,展现纯真的作用,讲规矩、守规矩才能让学生更加优秀。

三、规矩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的根本是心中的规矩,只有从心理上认可了某种规矩,才能更好地按规矩去做事,并逐渐养成一种良好地习惯。让规矩深入学生心中,就需要培养起学生的心理认同感,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探究,认识到规矩存在的必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按规矩办事的热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假设与想象,假设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规矩会是什么样?由此来让学生感受到规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规矩”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走进市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来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验到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与态度。那么在市场经济给我们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如果你是一位个体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呢?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进行了展示,体现出了学生对于自身发现现象的认识与感悟。如有的学生说道:“我绝不会乱摆乱放,影响到周围的商户和整个市场的秩序。”也有的学生指出:“我会保证商品的质量,绝不以次充好,坚决抵制假冒伪劣。”还有的学生提出:“我会童叟无欺,注重诚信,让每一位顾客都感受到我的真诚服务。”对于学生的说法,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让学生感受到市场也要讲规矩,如果没有了规矩,市场就会一片混乱。

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来源于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并从中有了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想法,“讲规矩”是保证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感受到规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也才能让学生维护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并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想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情感共鸣中激活课堂

兴趣是一个人激昂情绪的内在动力, 是参与某种事情的心理倾向。具备兴趣的前提下, 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激发巨大的探索潜能。纵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教师的勾勾画画, 圈圈点点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无法唤起学生的参与激情。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换言之, 创设生活情境, 才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心理的共鸣。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敬人者, 人恒敬之》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节的学习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三个情景剧——《雨天的公交上》、《互喊不雅绰号》、《垃圾的困惑》。播放之后, 教师提问, 师:说说剧中人物的心情如何?生:被别人喊绰号真的是件很难过的事情。生:所以, 为了不让别人喊自己绰号, 我们必须做到不喊别人绰号。教师微笑着点点头, 师:为了改变剧中人物的心情, 我们可以怎样改编剧本呢?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生:让公交上那个年轻的妈妈将自己的孩子抱起来, 给老人让个座。生:第二个情景剧中让第一个喊别人绰号的学生先道歉, 这样纠纷就不会产生了。师: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要认识的一个道理……

只有拥有了生活的呼应, 学生的心理才能和课堂产生共鸣。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得到了集中体现, 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生活化情景剧, 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而课堂也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运用生活语言, 在激情中点燃课堂

教育的语言表达对于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 一些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语言表达单一, 缺乏艺术性和激情, 常常让学生产生厌倦和乏味的心理, 课堂效率明显降低。事实上, 课堂上最有魅力的语言就是最生活化的语言,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 让课堂语言生动风趣, 通俗易懂, 无形中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将学生的心锁定在课堂上, 以激情点燃课堂。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课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所有制”、“公有制”、“私有制”等专业化概念和理性化理论较为枯燥, 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 上课的时候教师结合生活举例———小明是我国著名企业扬子石化集团的员工, 而小亮自己经营着一家超市, 小强则在一家美国人创办的电子公司里上班。听完老师的举例, 学生们都开心的笑了, 人物的名字来自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称呼, 不同的工作单位也表示了不同的工作性质, 通俗易懂,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生活化语言,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变枯燥为生动, 变呆板为激情, 引领学生跨越思维的障碍, 充分的了解了我国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路线。

三、增强生活化体验, 在自主中贴近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民主的教育方法, 要使学生自动, 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 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前行, 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然而, 有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只专注自己的讲解, 学生是怎样的状态, 无从把握, 也无需把握, 这种自我陶醉似的授课方式又怎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为此, 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采撷素材, 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与父母平等沟通》中的“克服叛逆心理”一框教学时, 教师组织几个善于表演的学生演了一个小品《妈妈的唠叨》。晶晶:每天上学, 妈妈都唠叨“路上小心, 别迟到……”天啊!难道我天生是用来迟到的吗?明明:我喜欢李宇春, 周杰伦的歌, 妈妈总批评我欣赏水平差。娟娟:我也不喜欢妈妈的唠叨, 但是我有好办法, 你说你的, 我做我的……学生投入的表演立刻将所有同学的心“收”进了课堂, 大家情不自禁的讨论起来, 生:我妈也是这样, 总唠叨个没完没了。生:我妈跟晶晶妈妈差不多……

只有最贴近生活体验的东西才能唤起心灵的共鸣。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以小品的形式还原生活情景, 让学生产生“我也是这样”的认同感, 此时的课堂犹如一块磁石, 牢牢的将学生心吸住。

四、链接生活化方式, 在交流中开放课堂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中,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 教师垄断下的课堂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与学无法和谐统一。因此, 教师应当立足实际情况,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寻找深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不再当成一种负担, 而是当作师生彼此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杜绝不良嗜好”一节的学习, 对于青少年来说, 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很多, 但是学生真正能“说”出的不过一二。为了扩大学生视野, 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特意布置了前置性作业, 请同学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搜集“因不良嗜好导致人生走上歧途”的案例, 并利用学生熟悉的微信、QQ, 发送同组同学, 小组间再利用QQ聊天工具中的“讨论组”功能进行交流讨论, 并将最终调查结果汇报给老师。新颖时尚, 又贴近生活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前预习效果非常理想。课堂学习开始了, 小组之间争着抢着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展示, 几乎不用教师梳理点拨, 学生们轻松的总结出了“美好的诱惑”、“中性的诱惑”和“不良的诱惑”三者的区别, 并对“不良的诱惑”有了深刻的了解。

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紧扣时代脉搏, 链接学生生活, 创新教学方式, 师生、生生在课堂上交流创新, 思维在这里突破, 智慧在这里迸发。

五、丰富生活化活动, 在实践中升华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六大解放”, 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和时间, 强调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其核心思想提倡学生要从生活中去学习, 将学习应用于生活, 这也是生活教育的彰显。为了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要保障“生活———教学———生活”的有效循环,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夯实所学内容, 挖掘源头活水, 成就精彩课堂。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成长在社会》一课的“感受社会的变化”一框学习中, 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一次社会调查, 问问自己的亲朋好友, 谈一谈家乡的变化。学生们借助聊天、采访等不同方式获取信息。最后总结出了我国几十年间百姓生活的十大变化:收入从曾经的“万元户”变成了“亿元户”, 人们生活富裕了;住房从遮风挡雨到安居乐业, 居住环境改善了;曾经满大街的“自行车”也换成了“小轿车”;娱乐从“听评书”、“听相声”变成了“看演唱”、“喝咖啡”......抚今追昔, 社会发生了巨变, 未来社会将继往开来, 日新月异。于是, 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 我布置了讨论活动———我为社会发展做什么, 学生再一次投入到讨论活动中来, 将所学理论融入生活, 为祖国发展描绘蓝图。

教学基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通过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家乡的变化, 了解了今天生活的幸福美好, 更激发了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 课堂变得丰富而立体, 生动而饱满。

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来, 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的生活动态, 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创设生活化情境, 运用生活化方法, 让学生在兴趣中走进教材, 在思考中提高素养, 在引导下逐渐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塑造社会发展需要的“真”人。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 不仅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教育改革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立足新一轮课程改革, 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如何贴近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内化思想, 彰显核心, 让思想品德课堂汲取其中的养料, 实现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的课程价值。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陶行知思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西江.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 (中学) , 2016 (03)

[2]畅运芳.如何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工作[J].学周刊, 2016 (14)

[3]贾平豪.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高[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03)

思想 篇8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 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世界观。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痛苦的探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有“人间天国”的构想;康有为、梁启超有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的设想;孙中山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构想。所有这些都遭到了失败,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依靠广大工农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而使中国正在小康之路上向前奔走。因此,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的世界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学生进行灌输。

二、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现在的中学生, 独生子女居多, 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在许多地方有偏颇, 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盛行, 衣食无忧, 不思进取在他们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 对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 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时, 加强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首先, 要教育学生做到自立。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要家长接送;有的学生值日让家长代劳;有的学生自己穿脏的衣服让家长洗涮, 自己的家庭作业要家长三番五次地加以督促等等, 这些情况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立意识的表现。教育学生要懂得什么是自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 是学生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 也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锻炼自己的能力, 离开家长和教师的呵护, 独立自主地去做事, 做到不依赖别人。其次, 教育学生有自强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 勇于开拓,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民族精神。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自强的例子。牛顿小时候读书不用功, 学习成绩较差, 一次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风车拿到学校, 同学们讥讽他, 还打碎了他的风车, 从那以后, 牛顿变得肯动脑筋, 爱学习了, 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梅兰芳小时候想学戏, 别人说他天生不是唱戏的料, 他刻苦练习自强不息, 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只要我们能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就能成为强者。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 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 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 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 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集体。个体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曾经有一个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进大海里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 个人离不开集体, 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在学校要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荣誉, 明白自己时时刻刻地代表班集体和学校的形象。在日常的交往和活动中, 做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互相理解。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了解这些举世瞩目, 众所周知的辉煌成就背后, 要让学生了解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我国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不动摇, 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 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始终不能放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思想 篇9

早期维新思潮“承洋务思潮之余绪, 倡戊戌思潮之先声”, 鲜明地提出维新者们对国家外交问题上的谏言。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加强, 其外交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他们对国家主权的认识, 对国际公法、国际外交准则的分析与提倡, 关于使节制度的主张, 关于对外交涉方针的探讨等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外交思想。

一强调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 平等看待国与国关系

冯桂芬认为, 鸦片战争以来, 西方对我国的语言、经史、朝章、吏治、舆地民情多有了解, 而我国上至官员, 下至百姓, 对西方国家一无所知, 零星所得, 也大都是以讹传讹。我们要和西方国家打交道, 必须知己知彼, “彼国书不可不观, 若能知其未译之书, 所得必倍多”。 (1) 这段话是说, 我们应多了解西方国家的国情, 尤其要想办法看懂他们没有翻译出来的书, 这样必将有很大收获。王韬也强调了了解西方国家政治、军事情况, 应多翻译他们的报纸, 逐条译出, 日积月累, 将获益匪浅。郑观应建议只有“洞悉他国民情之好恶, 俗向之从违, 与夫地利之饶痔”, 才能“立和议, 设商约, 定税则, 而不为人所愚弄”。 (2) 最初, 这些维新思想家们强调的是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从翻译书籍、报纸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随着对国际形势了解的不断加深, 早期维新思想家们认识到不仅要知己知彼, 还应积极与西方国家开展交往。王韬针对中外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睦邻的主张, 他认为,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应当“开诚布公, 讲信修睦”, 遇有中外交涉重大之事, 不妨召见其使臣, 双方好好交流, 把事情讲清楚, 而在平时, 总理衙门的大臣应当经常与各国使节往来, 联络感情, 集思广益。“勿外示以羁摩, 勿内行其阻抑, 勿加以束缚驰骤, 勿苛以繁文缛节”。 (3) 也就是说, 不要故意为难他国, 用中国的繁文缛节去要求别国。

王韬还批评了清朝贵族“自视甚高而视人太卑”, 他有感于当时世人对外界的无知, 痛惜地指出:“中外语言文字, 迥然各别, 彼处则设有翻译官员, 及教中之神父、牧师, 效化言, 识汉字, 留心于我国政治, 于我之俗尚、风土、山川、形势、物产、民情, 悉皆勒之成书, 以教其国中之民”。 (4) 而当时中国之能说外国语言, 能认识英文者, 统治者却“深恶而痛嫉, 中国文士亦鄙之而不屑与之交”, (5) 当然,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东南沿海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的相关人员, 在统治者看来, 他们都是“浅见寡识”的逐利之人, 对西方国家的政事得失、制度沿革, 毫不关心。统治者轻视他们, 他们也对政治不感兴趣。结果造成“通商十余年来, 无能洞悉其情状, 深明其技能, 抉其所短而师其所长”。 (6) 统治阶级的很多人, 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问他们这些问题, 他们则认为这不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或以为洋务一端自由主者, 非我能越俎。且动援成例以为裁制, 此事之所以多决裂也。” (7) 这里, 王韬分析了造成中外信息不对称, 西方国家了解我们, 而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的原因所在。

二萌发外交策略的意识, 在与外国交往时根据局势分清敌友

薛福成在1875年上清政府的《筹海防密议十条》中首先就说道:“择交宜审也。”他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世界局势, 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 略弃小嫌, 此中国之强援, 不可失也”, (8) 他认为美国是中国强大的支持力量, 应好好拉拢。而“德人新破法国, 日常炎炎, 几与俄、英鼎峙。幸其通商之船尚少, 则交涉之事亦无多。” (9) 在这里, 薛福成已看到了美国和德国这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认为可以好好拉拢这些国家来对抗老牌的殖民国家。但马建忠也指出, 这些新兴国家“亦中国他日之强敌, 不可恃为援”, 以免养虎为患。马建忠还指出, 掌握好国家间交往的正确方法, 则“仇敌可为外援”, 方法不恰当, 则“邻援皆为仇敌”。所以, 统治者应“预筹布置, 隐藏为联络, 一旦有事, 则援助必多。以战则操可胜之权, 以和必获便利之约矣。” (10) 初步认识到了国家实力与外交实力的关系, 他的这一主张也得了到政府的重视。

三注重国际公法和条约制度, 但不迷信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外交思想上的重大进步在于注重国际公法和条约制度, 但不迷信它们。他们中的不少人发表《公法》专论, 或在涉外文章中对公法的起源、性质、作用, 以及与国家强弱的关系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提出各自的关于国际公法的观念。总体来说, 早期维新派人士一致认为:要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必须认真学习国际公法, 积极培养, 利用精通国家公法的外交人才。同时他们也认识到, 作为“万国之大和约”的公法, 在字面上虽然是非分明, 客观公正, 但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 运用公法时往往“善自为谋”、“曲拘其私”, 因此他们并不迷信公法, 同时提出公法与国家实力的密切关系。

四结束语

晚清外交观念是在时势变化中不断生成的, 由于两次鸦片战争对清廷的冲击, 使得外交观念和理论的更替速度加快了。缘于天朝意识的陈腐外交观念渐次让位于更务实的观念, 经世致用的学风和对西方的加深了解是外交观念嬗变的双重因子, 从一定程度上也可认定, 这种对外观念上的变化体现和印证了近代社会越来越强劲的观念走势:从儒家理想主义趋向经世务实主义。吸收了西方外交新知, 融会贯通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形成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外交理念。

摘要:在清末中外交往不断加强的背景下, 伴随着对中国传统的夷夏观的反思与批判, 早期维新思想家逐步形成了具有近代意识的外交思想, 包括注重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平等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初步萌发外交策略的意识, 注重国际法和条约制度但不迷信等。

关键词:早期维新思想家,近代外交思想

参考文献

[1]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绪论[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21

思想 篇10

关键词:颜氏家训,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汉族传统社会典范———《颜氏家训》, 被誉为开后世“家训”先河的经典之作。其中,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尤为丰富, 思想政治方法也沿用至今, 对我们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颜氏家训》的著书背景

(一) 时代背景

《颜氏家训》写于南北朝时期, 在这分裂的朝代, 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 使这一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 形成多元化的思想, 其突出表现为玄学、佛教以及道教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 由于世家大族子弟长期处于优越的地位, 导致了许多人不思上进。高门士族升迁极快, 南朝的“清华贵重”的官职, 几乎全被高门所垄断。虽然一些寒门子弟凭借军功获得了统治地位, 使得世家大族的地位有所削弱, 但其还依然具有极高的地位。

(二) 自身经历

颜之推 (531年-约595年) , 字介, 汉族, 原籍琅邪临沂 (今山东省临沂市) , 生于“世以儒雅为业”的士族官僚之家, 自幼博览群书,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 教育家。

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分裂割据、多次改朝换代的年代, 历任四朝, 一生遭逢离乱, 艰难困苦, 多次有杀身之祸, 依他自叙, “予一生而三化, 备苶苦而蓼辛”, 叹息“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集灵记》等。

颜之推为维护家族荣誉, 不愿失去士族地位和家学门风, 使颜氏家族在动乱中能够延续发展下去, 他四朝为官, 也练就了其务实的精神和才学。

二、《颜氏家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 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 以“孝”“礼”“仁”“修身”“齐家”的思想最为突出, 也突显出“学而优则仕”、立身扬名的传统儒家思想。

(一) 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生观

颜之推历任四朝, 一生颠沛流离, 背井离乡, 但仍然意志坚强、积极进取, 以维护颜家士族地位和荣誉。“自古明王圣帝, 犹须勤学, 况凡庶乎!……及至冠婚, 体性梢定, 因此天机, 倍须训诱。有志向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无履立者, 自兹堕慢, 便为凡人。” (1) 颜之推认为, 无论帝王还是平民百姓, 都要努力学习, 积极进取, 磨练自己的意志, 维护家族的荣誉。

颜之推认为积极进取, 勤奋读书有助于安身立命, 天下太平时, 可以立身扬名;天下大乱时, 还可以保全性命。“有学艺者, 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 诸见俘虏, 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 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 不晓书记者, 莫不耕田养马, 以此现之, 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 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1)

(二) 节俭知足的修身观

《治家篇》中, 子曰:“奢则不孙, 俭则固。与其不孙也, 宁固。”实际生活中, 俭朴之人过于吝啬, 好施之人过于奢侈, 所以, 奢侈不好, 吝啬也不好。颜之推又提出“俭者, 省奢, 俭而不吝, 可矣”,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 俭省而不吝啬, 那就很好了。

颜之推认为知足在于度的把握, 东西越多, 人越不知道适可而止, 就会奢侈浪费, 给自己、家族、国家带来祸患。也因为此, 他明确提出了家产的限度:“常以二十口家, 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 良田十顷, 堂室才蔽风雨, 车马仅代杖策, 蓄财数万, 以拟吉凶急速。” (2) 以二十口之家为例, 奴婢不能多于二十人, 有十顷良田, 房屋能遮挡风雨, 车马仅以代替扶杖。

(三) 胎教及早期教育的教育观

《颜氏家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尤其强调注重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颜之推主张学习古人的“胎教”之法:“怀子三月, 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 耳不妄听, 音声滋味, 以礼节之。” (3) 怀孕三个月的时候, 孕妇要住到别的好房子里, 眼睛不能斜视, 耳朵不能乱听, 听音乐吃美味, 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胎儿出生还在幼儿时, 要请有德行的人讲解孝、仁、礼、义, 以引导幼儿学习。“凡庶纵不能尔,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便加教诲, 使为则为, 使止则止。” (3)

颜之推不仅继承了古代胎教早教的思想, 而且提出要及早使婴孩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忠孝、仁爱、礼义的道理, 在长大之后就能够习惯成为自然, 做到有礼有节, 行为也不会越过界限。

三、《颜氏家训》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 环境教育法

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不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基于此, 颜之推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

“是以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自臭也” (4) 。他指出外在环境会对人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要想发挥教育的效力, 就要注重优化教育环境。颜之推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少年成长的影响。“人在年少, 神情未定, 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 言笑举动, 无心於学, 潜移暗化, 自然似之, 何况操履艺能, 较明易习者也!” (4) 儿童的心智发展还不完全, 环境的影响尤其重要。

(二) 榜样学习法

“夫风化者, 自上而行于下者也, 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 兄不友则弟不恭, 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5) 教育感化这件事, 是从上向下推行的, 是从先向后进行影响的。这种上行下效的教育方法也被我们演化为榜样教育法。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 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 阐述了一套修身养性、教子治家、为政治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这些经过时间和实践磨练的思想、经验以及方法, 也会对现下的我们正确审视自己、评价自己以及改正自己提供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M].

[2]李合亮.解构与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做有思想教师,培养有思想学生 篇11

关键词: 创客教育 创新习惯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日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教育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创客教育已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客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重视创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一、小学创客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就包括创新能力。创客教育是为培养创客而开展的各种教育或培训活动,已在我国小学、中学、中职和高等院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具体到小学阶段,主要是发明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用Scratch简单编程、学习定格动画制作等。创客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吻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真是我国学生所缺乏的。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低,这广受西方国家的诟病,创客教育模式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应重视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二、创客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习惯的措施

创新习惯的培养对创客教育至关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创新习惯,学生才会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创客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

1.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某种程度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有时只需根据经验或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而提出问题往往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古今中外,有许多科学发现是从质疑开始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后受启发提出质疑并论证发现的。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创客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小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信息技术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动画片是如何做出来的?“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等卡通形象是如何设计出来的?然后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性学习,再引导学生运用Scratch软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过的知识,自己制作动画形象。

2.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创客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拥有较高的想象力,学生才会产生各种新奇的想法,并对想法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创客教育中,应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造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在想象的海洋里徜徉。比如针对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信息技可为学生准备自由创作环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Scratch软件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比如和蔼可亲的“太阳爷爷”、色彩绚丽的“彩虹姑娘”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创客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就是空口说白话。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在拥有想象力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发挥创新意识,将想法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比如上例中和蔼可亲的“太阳爷爷”卡通形象的制作,想象力是基础,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思考应如何将太阳爷爷的形象表现出来?是用白色的胡子还是眼角纹呢?色彩绚丽的“彩虹姑娘”应如何将彩虹转化为人物形象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探索。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关键,表现为学生通过发挥创新意识,对创新活动进行各种实践探索,这是创客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探究能力一方面与学生先天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受后天培养的影响,而且更多的在于后者。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创客教育中,应重点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和蔼可亲的“太阳爷爷”卡通形象的制作,需要学生在发挥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动手运用Scratch软件尝试制作各种形象的“太阳爷爷”,最后与老师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看自己的哪一作品更符合这一卡通形象,并与他人的作品作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无论是在文化课的学习,还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如果学生退缩直接向老师请教的话,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学生的学习就过于被动,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探索精神是创客应当具备最重要的素养,在遇到困难时,学生应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创新习惯。比如用Scratch软件制作色彩绚丽的“彩虹姑娘”,学生在颜色和线条的处理上存在一些困难。这时信息技术老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探索的意识,找到处理颜色和线条的相关内容,对照彩虹的照片,逐步绘制出色彩鲜艳的“彩虹姑娘”。再如对“彩虹姑娘”的人物话处理存在困难,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在彩虹的卡通形象中加入人物表情,是在颜色中加入深色的颜色显示表情,或是留出空白再画出表情?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应做有思想的老师,在创客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文迪.创客教育在小学科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3:74-75.

思想 篇12

一、孔子中庸思想和印度龙树中道思想的产生背景之比较

孔子中庸思想是在中国春秋时期产生的。春秋时期, 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之中。天子驾驭不了诸侯, 诸侯彼此争霸, 强国吞弱国, 大小领主争夺土地, 攻伐不休, 矛盾激烈, 一片混乱的封建割据局面。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乐崩溃、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社会大转型时期, 孔子正是在思考如何实现社会由乱达治从而化解矛盾的时代问题过程中, 提出了中庸思想。龙树生活的公元150—公元250年间, 正是印度文明从公元前2世纪初孔雀帝国溃灭而笈多时代尚未到来的分裂、混乱、黑暗的长达500多年时期中的一个阶段。佛教自佛陀创立以来, 已经历了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几个发展时期,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虽然当时的部派佛教已经逐渐僵化, 逐渐失去原始佛教之生机活泼的气象, 但是, 如果缺乏一个具有足够的才力, 智力的人起而倡导, 则弥漫在民间的进步的大乘思想仍然无法摇撼小乘部派教团, 而大乘佛教也必然无法建立与勃兴。另外, 由于当时国王反对佛教, 受印度其他宗教尤其是婆罗门教的影响, 认为佛教是邪见。龙树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重新弘扬佛教, 破除佛教内部尤其是小乘佛教和外道的偏执和邪见, 阐述真正的佛教义理而提出了他的中道思想。

孔子中庸思想和印度龙树中道思想正是为了解决时代矛盾而产生的。这可以从二者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相似性得到说明, 即都处于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当时学派或佛教部派斗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形成的。但是由于它们毕竟产生在中国和印度两个不同的东方文明古国, 所以孔子中庸思想和龙树中道思想的产生的具体背景不同。如前文所述, 当时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新旧交错动荡不安, 社会各种矛盾异常激烈, 在对待矛盾的态度上, 孔子与老子、韩非等都不同。老庄虽然看到了矛盾, 却对此抱以退却避让的消极态度。与此相反, 韩非等人看到了当时的各种矛盾, 并且激烈地主张变革, 孔子则主张中庸, 当时主要为了达到政治斗争的目的。而龙树中道思想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弘扬大乘佛学的真理教义破除小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等外教的偏执邪说而产生的, 主要是为了满足宗教斗争的需要。

二、孔子中庸思想和印度龙树中道思想内涵之比较

孔子中庸思想和印度龙树中道思想作为古代东方中道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代表了古代东方中道思想的最高理论水平。二者有着独特的哲学内涵和深刻的思想魅力。

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容主要概括为: (1) 孔子深知, 事物都存在对立与统一的两端, 所以我们在对待事物时, 要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且利用事物内在的矛盾来解决问题时, 要采取执两用中, 叩其两端的方法。这样才能合理地解决矛盾, 而不激化矛盾。他说:“吾有知乎?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1]孔子善于从事物中发现矛盾, 然后加以分析和综合各方面情况给予回答, 而不走极端或片面地看问题。如果处理问题只抓住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 就必然带来危害。所以说: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2) 中道作为方法论, 告诉人们认识与处理问题, 都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 即“中”, 不可过, 亦不可不及, 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论语·先进》篇载:“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1]子贡问老师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好一些?回答是:子张有些过分, 子夏有些不及。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言下之言:只有中正, 适合, 适中, 才是最好的。孔子心目中当然“中行”“中道”之人, 才是最好的最有道德的人了。 (3) 中道的执两用中, 叩其两端, 过犹不及等, 作为方法、手段、途径、标准, 都是为了兼顾人己, 兼顾两端, 会合融通, 实现“中和”的境界。“中和”是中庸、中道的目标和目的。《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1]人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发动而合乎中道不过度与不不及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共同的准则。达到了中和之境, 天地各得其所, 万物秩序井然并且生长发育。“中和”是天、地、人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并行不悖的理想境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1]这就是说, 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的标准, 小人的言行都违背中庸的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 是因为他们的言行时时符合中道原则。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的原则, 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和畏惧。孔子把中道视为君子之道, 而君子是他塑造的理想人格, 所以可见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龙树的中道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论》之中。在《中论·观四谛品》对“中道”下了一个定义:“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为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2]两首偈颂中, 龙树指出, 一切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事物, 都是空无所有的, 也可以说是“假名”, 又可称之为“中道”。龙树中道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 八不中道也叫做八不否定。龙树在他的主要论文《中论颂》中开章明义地说到:“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3]在龙树看来, 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四对矛盾, 是一切矛盾的主要矛盾, 它们包括了事物的自身、运动、空间、时间等方面, 也即经典中常说的“诸法, 一切法”———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切矛盾现象。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个命题是佛教内部和非佛教的外道论师所执的主要偏见。龙树认为这八种偏见是错误的。必须用否定的模式“不”加以批判。“不”有二义:第一, 事物本身内在特征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第二, 应按事物的本来面目 (本有的特征) 作如实地观察或领会, 不可偏执于生或灭, 不可偏执于常或断, 不可偏执于一或异, 不可偏执于来或去。只有这样看待事物, 才不致导向小乘的偏执和外道的邪见, 才可领略到大乘中道思想的真谛。 (2)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也就是万法必须从因缘而生, 既从因缘, 必无自性, 以有自性, 既不待因缘故, 若待因缘定无自性, 此无自性即是性空之义, 以性空故, 方能客受缘起。这就是龙树思想的精要之处:缘起性空见。以诸法从缘起生故, 说性空;以诸法自性空故, 说缘起, 故: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缘起性空, 换言之, 即在绝对的意义上说, 万物无自性、无实体可言, 所以是空;而从相对的意义上说, 万物又是依众缘而存在的, 是有, 但这种“有”, 并不是“实有”, 因世间的一切“实有”之物, 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着, 它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存在, 拆散诸缘即是空, 所以一切事物的本身不能说成实有。缘起性空, 非二法合一, 而是一法之两面。 (3) 为什么因缘生的事物一定是空的呢?为什么“空”又可以称为“假名”和“中道”呢?对此, 青木作注曰:“众缘具定, 和合而生物;是物属从因缘, 故无自性, 无自性, 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 以假名说。离有, 无二边, 故名为中道。是法无性, 故不得言有;亦无空, 故不得言无。”[4]这是说, 第一, 因缘所生的事物, 都没有他们自己内在的本质———“自性”, 因为由各种条件 (因缘) 所产生的事物, 当它所依存的条件发生变化时, 它也必然跟着产生变化, 所以不可能有它自己内在的, 真实不变的本质。事物既然是没有自性的, 也就是“空”的, 没有自性就是空。第二, 虽然一切事物自性空寂, 但是这种空并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空无所有, 并不是否定一切, “空”只是空其自性, 事物作为没有自性的“假名”, 还是存在的。第三, 所谓“中道”, 是指对缘起法, 不仅要看到它无自性 (空) 的一面, 又要看到它假设 (假有) 的一面。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因其无自性才是假施设, 因为假施设才是空。这种既不偏于有 (实有) , 也不偏于空 (虚无的空) 的方法, 就是龙树所极力宣传的“中道观”。根据龙树的中道观, 现象界的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空无自性的, 也可以说是“假名”施设, 那么, 我们就要用不偏不倚的中道方法去对待它们, 既不偏于有, 也不偏于无, 既不偏于这边, 也不偏于那边, 这也暗含了要去除偏执邪见, 离开各个极端, 超出所有戏论。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这就是中道义。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龙树的中道思想作为古代东方中道哲学思想在中国和印度的集中体现, 作为古代东方两大中道哲学思想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主要表现在: (1) 二者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东方中道哲学思想的内涵。如前文所述东方中道哲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 孔子的中庸思想“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东方中道哲学思想内涵一个方面的体现, 而龙树的“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中道思想则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东方中道哲学思想的内涵, 二者在追求真理实相的过程中都反对极端、偏执, 要求全面、深刻、真实、适度地把握真理实相。 (2) 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更为系统, 讲究逻辑演绎和推理, 这种方法属于科学性;而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印度龙树的中道思想则共同体现了东方哲学的神秘、玄奥、顿悟、亲证等特点。如孔子的中庸思想多散见于他的言论中, 其论述多以判断和多作喻说而使弟子顿悟, 而龙树的中道思想则阐释的更为深奥, 虽有一些逻辑但也是东方式的逻辑, 使得他的中道思想隐藏在他的观点中, 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和领会。总之, 二者体现了东方中道哲学思想含蓄、深邃的共同特征, 从而使东方中道哲学思想有了西方中道思想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二者虽然作为东方中道哲学思想有着一些共同点、相似点, 但是由于它们毕竟产生在中国和印度两个不同的东方文明古国, 所以二者的中道哲学思想其内涵还是有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 (1) 孔子中庸思想和龙树中道思想的前提不同。孔子中庸之道是以天命为大前提, 以礼为小前提, 宣扬的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而龙树的中道思想是以缘起性空为前提, 宣扬的是佛教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2) 二者的中道思想的目的不同。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注重个人德性, 更注重社会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对个人而言, 培养中庸的人格, 实行儒家标榜的“内圣外王”;对社会而言, 中庸的目的在于以中复礼, 这也是中庸的根本目的即在于通过人人用中执中以建立一个有序的政治统治, 从而达到中和的目的。龙树的中道思想目的是让人们抛去邪见偏执, 达到实相涅槃的解脱境界。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具有经验性, 有着现实的具体性;而龙树的中道思想比较抽象, 形而上学色彩更浓。孔子的中庸思想具体运用非常多, 如政治方面, 孔子认为舜能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谓之“大知”;经济方面, 孔子主张施取其厚, 事举得中, 敛从其薄;在教育上, 主张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在文化上, 认为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在文化娱乐方面, 有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乐盈而不反则反, 乐极则忧,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以及个人修养行事方面等都有论述, 可见孔子中庸思想是非常注重实用的。而龙树的中道思想则很少具体直接的论述, 仅限在认识修行范围中, 非常的深奥、抽象, 更多的是一种非现实的出世智慧。

三、结束语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龙树的中道思想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历史产物, 今天还有无价值?这几乎是不言而喻就可以肯定下来的。而且不论任何历史都并未远去, 还经常呈现为一种新的现实, 在古老的东西里有着与现代相通的东西。单从二者都是东方两大中道哲学思想作为东方中道智慧的精髓, 是构成东方哲学乃至东方文明的瑰宝而言, 孔子中庸思想和龙树中道思想的现实价值即可略见一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 孔子中庸思想从各方面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是后发型的发展中国家, 而且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虽然社会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但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失序、失衡、失调、失范状态, 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把握“度”, 防止过与不及, 达到“中和”状态, 这无疑是新时代对中庸思想的反思课题。当然, 孔子中庸思想的价值体现不止这些, 它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品质和精神, 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龙树的中道思想, 既不执着于有, 也不执着于无, 而是即假即中即空, 这样的思维方式给现代人提供了整合物质与精神, 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理论启发, 使人的欲望既不是完全投向物, 从而丧失主体独立性, 也不会使人脱离物质和现实而去追求世界之外的虚无存在物。总之,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龙树的中道思想作为古代东方两大中道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中闪烁着东方哲学的独特光芒, 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可轻视的训诫作用和整合功能。

参考文献

[1]肖安平.中庸思想合理因素刍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5) .

[2]大正藏[M].支娄迦谶, 译.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卷30:33.

[3]龙树.中论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47~67.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下一篇:产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