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习惯

2024-09-20

中学生不良习惯(共12篇)

中学生不良习惯 篇1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不良习惯的话,就要及时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转化这些不良习惯。

一、尊重差异,对症下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根据他们的特点来找到解决的方法。

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拿出字典查询,辅助自主阅读课文,但是却有学生忘记带字典了。对于班上这两个忘记带字典的学生,教师并没有统一对待,而是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其中一个学生一贯丢三落四,经常忘记带作业本、文具等,对这个学生,教师让他尝试每天记录下自己在第二天上学需要带的东西,然后坚持在睡前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久而久之,该学生丢三落四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另一个学生,很少出现忘记带东西的问题,教师在和该学生聊天后了解,原来该学生并非忘记带,而是故意没有带,她觉得书包太重了,认为上课可能用不着字典,所以没有带。面对这个学生,可以给她讲一些名人故事,主要讲述与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等美德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因为怕累而有所放松。渐渐地,该学生有所感触,改掉了娇生惯养的坏毛病。

教师要时常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早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这样才能够做到防微杜渐。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落脚点,同时这良好行为习惯是必须通过反复体验来养成的。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学生反复体验,同样,转化学生的不良习惯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有的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十分不好,喜欢乱扔垃圾,在同学的屡次批评之后,虽然有所改观,并没有将垃圾扔在地上,但是却将垃圾留在了课桌里,在夏天的时候往往弄得桌子里散发出异味。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要该学生马上改正不良习惯,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促使学生改进不良习惯。一开始的时候,只要学生没有将垃圾扔在地上,就可以给予他适当的表扬,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委婉地劝说,如:“虽然你没有将垃圾扔在地上,但是却留在了桌子里,飘出来的味道是不是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呢?”教师可以让该学生尝试养成习惯,每天下午放学之前清理一次垃圾,将垃圾丢到垃圾桶中。而后则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一有垃圾就及时丢到垃圾桶中。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可以让该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培养有很多方式方法,它们彼此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是什么方法都要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并按时进行反馈和评估。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提供范例,榜样引领

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些榜样,如书本中的正面人物、班级中的优秀学生等,都可以成为典型范例。这些榜样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感染力,也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班级里有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即使写了作业,也敷衍了事,在这种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让榜样起到带头作用。例如,可以将优秀作业在公告栏中展览出来,并且给那些在一学期中没有发生过漏交作业情况的学生精神奖励,给他们颁发“小红花”,让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其次,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里,让他们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并让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帮助引导学习习惯差的学生。

在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良好习惯也能够对学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的习惯就要及时教育他们改正,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在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时候不要鲁莽,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改正,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榜样,促使他们学习。

中学生不良习惯 篇2

1、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

2、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习课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

4、不准备工具书,需要查辞典字典时,还嫌麻烦,马马虎虎地应付学习;

5、爱面子,不懂不会也不问;学习时沉迷于空想;

6、快下课时就听不进去了,早早把书包收拾好,心中开始想着课后的娱乐活动;

7、下课马上放松自己,从来不想想这堂课都学了些什么;

8、做作业前不看书,做完作业不相信自己,总要找人对对答案才放心;

9、作业本、考试卷发到手,看看分数,扔到一边,不认真分析检查错题;

10学习时常说闲话;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

11、遇到好电视,就忘记做作业;边做作业,边听看电视;

12、学习完把书本胡乱一扔,再学习时现用现找,浪费时间;

13、平时不复习,考前开夜车;考得不好却不愿听批评;

14、喜欢哪科学哪科,偏科;

15、情绪波动大,因喜怒哀乐的情绪而影响学习;

有的放矢转化学生不良习惯 篇3

一、尊重差异,对症下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根据他们的特点来找到解决的方法。

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拿出字典查询,辅助自主阅读课文,但是却有学生忘记带字典了。对于班上这两个忘记带字典的学生,教师并没有统一对待,而是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其中一个学生一贯丢三落四,经常忘记带作业本、文具等,对这个学生,教师让他尝试每天记录下自己在第二天上学需要带的东西,然后坚持在睡前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久而久之,该学生丢三落四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另一个学生,很少出现忘记带东西的问题,教师在和该学生聊天后了解,原来该学生并非忘记带,而是故意没有带,她觉得书包太重了,认为上课可能用不着字典,所以没有带。面对这个学生,可以给她讲一些名人故事,主要讲述与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等美德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不能因为怕累而有所放松。渐渐地,该学生有所感触,改掉了娇生惯养的坏毛病。

教师要时常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早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这样才能够做到防微杜渐。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落脚点,同时这良好行为习惯是必须通过反复体验来养成的。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学生反复体验,同样,转化学生的不良习惯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有的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十分不好,喜欢乱扔垃圾,在同学的屡次批评之后,虽然有所改观,并没有将垃圾扔在地上,但是却将垃圾留在了课桌里,在夏天的时候往往弄得桌子里散发出异味。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要该学生马上改正不良习惯,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促使学生改进不良习惯。一开始的时候,只要学生没有将垃圾扔在地上,就可以给予他适当的表扬,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委婉地劝说,如:“虽然你没有将垃圾扔在地上,但是却留在了桌子里,飘出来的味道是不是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呢?”教师可以让该学生尝试养成习惯,每天下午放学之前清理一次垃圾,将垃圾丢到垃圾桶中。而后则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让学生一有垃圾就及时丢到垃圾桶中。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可以让该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培养有很多方式方法,它们彼此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是什么方法都要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并按时进行反馈和评估。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提供范例,榜样引领

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些榜样,如书本中的正面人物、班级中的优秀学生等,都可以成为典型范例。这些榜样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感染力,也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班级里有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即使写了作业,也敷衍了事,在这种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让榜样起到带头作用。例如,可以将优秀作业在公告栏中展览出来,并且给那些在一学期中没有发生过漏交作业情况的学生精神奖励,给他们颁发“小红花”,让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其次,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小组里,让他们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并让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帮助引导学习习惯差的学生。

在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良好习惯也能够对学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的习惯就要及时教育他们改正,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在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时候不要鲁莽,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改正,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榜样,促使他们学习。

中学生不良习惯 篇4

1、课堂教育法。

这也是各位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早会课、班团活动课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一系列学校常规要求, 让他们明确哪些话可以说, 哪些说不能说;哪些事应该做, 哪些事不能做。我还把平时观察到的某些不良行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与学生讨论不良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通过课堂教育, 学生明确了行为准则, 自然会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良好行为。这种行为长期表现出来, 就是良好行为习惯了。课堂教育法是大多数老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 但效果不一定明显, 其原因是没有注意效果的检验, 要想检验还得运用下一种方法。

2、跟踪观察法。

由于某此行为已成习惯, 仅仅凭课堂上的语言教育, 学生当时是接受了, 一旦转化为行动时, 又会不暴露出习惯行为。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一段时期的跟踪观察, 作好记录, 然后分类统计出哪些学生的行为已经有了明显改变, 哪些正在改变, 哪些一点也没变。这样, 自然会检验出教育效果。再把这些材料作为课堂教育的资源,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 (注意:为了保护学生的稳私, 最好只举案例, 不提学生姓名) 进行对比分析, 特别针对没有改变的要进行多次教育。采取“课堂教育——跟踪观察——课堂教育——……”的模式, 无限循地教育。最终达到鼓励良好行为, 矫治不良行为的教育效果。跟踪观察法还可以为下面的教育方法提供机会。

3、遇事而诲法。

这种教育方法是我国最古老的教育方法, 也是民间艺人教徒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遇到什么教什么, 哪里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在哪里教育矫治。用我们农村人的话讲叫做“不图出金屙银, 只求见机生情”、“问竹说竹, 问木说木”。它不必讲究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只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方式灵活多变, 不讲究场合, 没有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庄严, 没有办公室教师坐着审、学生站着答的肃穆。消除了师生间的等级观念, 保护了学生的隐私。这个时候对不良行为者进行矫沼并向良好行为方向引导, 学生最乐意接收, 最能达“药到病除”的效果。不过, 我们要与跟踪教育法联系起来运用, 要多跟踪观察、多与学生接触才能发现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再将典型案例引入到课堂上与下一种教育法结合起来进行教育。

4、以身示范法。

“身教重于言教”已成为至理名言。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自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学生学习的榜样。每天走进教室, 发现有垃圾就弯腰捡起丢进篓中, 发现卫生工具摆放零乱就就带一两个学生一起整理好, 还经常教学生整理学习用具, 课堂上没用完的粉笔头不乱丢乱扔。经常到学生寝室教学生整理内务等。由于学生天天与班主任接触, 天天看到班主任规范的举止言谈, 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为良好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治和训练, 就会养成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良好行为倾向。笔者在学校班主任工作会议上作过《念好班务“理字经”》的经验交流, 其中专门谈了“以身示范, 料理家务”这一点, 深得各位班主任的认同。

当前学生的不良习惯有哪些 篇5

当前中国对孩子的教育,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学校教育,可能还经历了许多课后班的教育,但这些教育基本不涉及道德教育、情商教育。个体的成功是综合的成功,其中道德、情商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的系列教育从始至终没有发生过情商教育,道德教育形同虚设,以致长大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问题,虽然学历很高但行为却与之不符,如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不管身边有无异性脏话连篇,可能工作的业务能力较强,但内心世界不够阳光,这些问题一个原因是中国教育的缺德,另一个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懂,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素质,但许多家庭的教育是没有是非标准,孩子我喜欢,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不犯法。根本不注重自身修养,父母生活全包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差,好东西独享导致自私,自私则导致与人相处困难,说话采用命令语气,不知道尊重他人。拒绝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在吃的玩的上面争平等,不看书沉溺于游戏,不能够理解、关心他人,不学习他人优点,却嫉妒他人。不知道关心父母。家长批评指正时找各种理由,忿忿不平。只许他干扰别人,不许他人干扰自己。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这些坏毛病,长大后,从前的小问题就会变成社会的大问题。我现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罗列如下,希望家长有则纠之,无则勉之。

坏毛病包括:

1、乱发脾气,摔摔打打、大喊大叫

2、说话语气命令式,或语气过重等不尊重长辈的表现

3、家长批评指正不接受,找各种理由或与他人比较,忿忿不平。

4、早上起床时废话太多,发脾气,引发战争

5、三餐挑食,要求另做

6、喊人要水

7、自己不叠被

8、在吃的和玩的上面,攀比、争平等权利,症状表现为说那谁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

9、不服从家长安排,拒绝跑个腿扔个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

10、独自在家时,饭后不处理以致扔食物。

11、每天玩游戏超过半小时或与同学QQ聊天超过20分钟或抢手机且不打招呼玩超过30分钟,或在利用时限连续玩三天以上包括三天。

12、不关心家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及姑之家人。当这些人身体上、心理上受到伤害时,表现不关心,不谦让。

13、进屋不穿鞋、不放好书包,直奔电脑、手机或吃的。

14、放学不按时回家,且不给家里打电话

15、家长随便说不负责的话,伤害青少年心理,多鼓励少放弃。

16、袜子乱扔不洗

例谈学生不良解题习惯及应对策略 篇6

关键词:解题习惯;审题;作图;高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S)-0024-3

不少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遇题不会做,或者题目会做但正确率低,解题习惯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

1、引导学生过好“审题关”

学生问题一是审题缺乏耐心。物理计算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过程多且复杂,物理模型、条件较为隐蔽,需要学生沉静下来耐心读题。可是,不少学生读题就是走马观花,缺乏精读过程,对题中显性条件信息和隐性条件信息没有准确掌握,对物理过程和解题思路还没分析透彻就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二是审题不细心。物理题中条件众多,漏看或错看一个条件都会影响解题的正确性,造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只剩懊恼不已。三是审题凭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解题经验,多少形成了定势思维,比如要求选错误选项看成选正确选项。

应对策略策略一,习题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读题时间,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也要限定读题时问,具体时间可根据题目长短、难易而定,让学生逐步养成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抓住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教师千万不能为了教学进度和容量而代替学生读题。策略二,引导学生提取有价值信息。一是重细节,抓住题中关键词句。如光滑、恰好、水平面、竖直平面、忽略什么、不计什么、相对什么,对括弧中说明性语句应引起重视。二是抓主干,题十中有核心词,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静止、相对静止等,在读题时要有意识的用笔圈出核心词、关键词。策略三,培养学生反复审题的习惯。首先是通读,了解题中叙述的现象及题意,对题中关键信息进行标注,初步勾勒出基本物理图景、模型轮廓以及大致的解题过程,联想解题所需知识。其次是精读,提取有用信息,剔除干扰因素,使模型的建立,状态、过程的把握趋于明晰、具体,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再次是选读,进一步挖掘各种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寻找过程、状态间的相互联系,选用具体的物理规律和时空关系列出物理方程和数学方程,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要回归题目,进一步审题,以防疏漏或曲解。

典例分析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0.2kg的小球。用细绳吊在底角θ=53°的斜面顶端。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求:

(1)当斜面以多大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时,细绳刚好没有张力?(2)当斜面以10m/s2的加速度向右做加速运动时,求绳子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分析解第(1)问时,抓住关键词“向有做匀减速运动”、“刚好没有张力”,则知速度向右,加速度方向向左,受重力和斜面弹力,然后建立直角坐标系正解分解,列方程求解。解第(2)问时,学生往往“依葫芦画瓢”,殊不知该题隐含着一个临界状态,即向右加速度达到某一值时小球恰好离开斜面,应先把该临界加速度求出,然后判断10m/s2的加速度使得小球已经离开斜面,因此绳与斜面不再平行,再画受力分析图,正解分解,列出方程求解。

2、培养学生规范作图习惯

学生问题第一“好高骛远”,没有作图意识。物理解题过程中,作图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受力分析图、平行四边形、矢量i角形、运动轨迹图、图像等,化抽象的物理术语、物理模型、物理情景为具象的图形,形象直观便于分析。然而,有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得作图太麻烦,于是图只存在学生的脑子里,可想而知结果是怎样的。第二作图随意不规范。比如画受力分析图时不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的顺序,这样就难免多力、少力,再比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轨迹图不用圆规直尺画,图中所隐含的几何关系就难挖掘。

应对策略策略一,教师以身示范,做好板演。学生作图的随意性往往受教师的不良作图习惯影响,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课堂容量,重分析轻板演,作图要么随手画,要么用多媒体演示,作图的规范性只是口头强调,没有实际操作。长此以往,教师的这种习惯势必会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自然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作图时还是要直尺、圆规不离手,以身作则,让学生逐渐树立规范作图的意识,形成规范作图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策略二,让学生意识到规范作图的重要性。比如,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可以就学生因作图不规范而做错的地方给予评价,或者和规范作图做对的作业进行对比,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作图对解题的关键作用。

典例分析如图2所示,空间分布着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左侧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右,电场宽度为L;中间区域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不计重力的带正电的粒子从电场的左边缘的O点由静止开始运动,穿过中间磁场区域进入右侧磁场区域后,又回到D点,右侧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然后重复上述运动过程。求:

(1)粒子进入磁场区域时的速度大小以及运动半径:

(2)画出粒子从O点开始又回到O点过程的运动轨迹:

(3)中间磁场区域的宽度d多大;

(4)带电粒子从0点开始运动到第一次回到O点所用时间t。

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规范作图。用直尺、圆规画出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由于两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相等,故半径相等,运动方向始终与半径垂直,三个圆心的连线恰好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利用几何知识算出中间磁场的区域宽度d=Rsin60°。利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时间与圆心角的关系,第(4)问中的时间t也就迎刃而解,即在电场中直线运动时间加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时问。学生做该题时,第(1)问基本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第(2)问中,作图非常随意,可以说是“涂鸦”,自然也就想不到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关系,连带第(3)问和第(4)问也无从下手。可见,规范作图的习惯是解物理题的法宝。

3、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高考评分标准:只有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给分;解答中单纯列出与解答无关的文字公式,或虽列出公式,但文字符号与题中所给定的不同,不给分。所以一定要把符合题目及评分要求的、表达规范、清晰、整洁悦目的解题过程呈现给评卷人,争取最大化得分。物理规范答题的原则是:说理简洁、层次清楚、逻辑严谨、图文符号规范、学科特色鲜明。

学生的问题一是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间过程量以及所列方程的依据、规律等必要的文字说明。二是物理方程式书写不当,常犯舍本求末的毛病。比如,小习惯写最基本的方程式,而是跳步骤或者用变形式或者书写随意、左右颠倒。三是步骤繁杂,重点不明确。比如,演算过程可以在草稿纸上完成却写在试卷上,写了很多却得不到分数。

应对策略一是教师做好示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板演时要注重规范答题,有些学生不是不想规范答题,而是不知如何表述。这就需要教师经常示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二是展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小学生拖拉不良习惯的改善 篇7

关键词:拖拉,时间观念,鼓励支持

案例:“老师, 怎么办呢?小轩昨晚写作业又拖到了11点, 我陪着他都急死了。时间长了, 他怎么吃得消呀?”看着小轩妈妈的短信, 我陷入了沉思: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少, 写字慢、做题慢、列队慢、吃饭慢, 连出去上学生都期待的活动课也比别的学生慢一拍, 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大多数是不理想的。面对这样的学生、家长, 教师应该怎样来帮助他们改善这个拖拉的不良习惯呢?

一、成因

(一) 认识世界的好奇心

小学生对世界是陌生的, 在他们眼中, 什么事物都是新奇有趣的, 这就是一些学生对着一窝蚂蚁都能看上半天的原因。好奇心驱使他们想了解所有感兴趣的事情, 但同样由于对世界的陌生而担心害怕, 在矛盾的心情中, 他们做很多事情都要犹豫, 自然就费了很多时间, 家长又没有及时引导。于是, 拖拉的习惯形成了。

(二) 追求事物的完美

阿玉, 一个聪明的小姑娘, 样样都好, 只有一样不如人意, 就是做事慢。别的学生一刻钟能搞定的作业, 她半小时都做不完, 课堂上常常要为她一个人耽误好多时间。数字写得不好看, 擦;字没写端正, 擦;空白处有铅笔污垢, 擦。写完作业, 她的课桌上总有一小堆的橡皮屑。这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完美而造成的拖拉。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字要写得有型、做题不许错、拼音要学好、英文也不许落下, 否则轻的批评, 重的责罚。使得学生不敢马虎, 做什么事都想做得最好, 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做事慢一拍, 形成了拖拉的习惯。

(三) 时间观念的缺乏

一些学生对时间还没有一定的认识, 当他们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就完全沉浸其中了, 根本没把时间放在心上。时间久了, 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 家长教师没有进行干预, 他们也会形成拖拉的习惯。

(四) 能力限制和兴趣使然

有一些学生做作业拖拉, 可能是没有能力完成。他们可能是想按时完成作业, 但因为某些原因不会做。也有可能是对这些作业没兴趣, 内心里就根本不想做, 潜意识地拖延时间, 以致很晚才能写完作业。

(五) 家长的过量任务

王浩, 各方面都不错的一个学生。可最近一段时间, 他的作业都要很晚才写完, 他的妈妈很着急。我找他谈了才知道, 学校的作业对成绩优秀的王浩来说是“小菜一碟”, 他妈妈看他有大把时间上网玩游戏、找小伙伴玩。妈妈很担心他的毕业考就买了很多试卷让他做, 可王浩看试卷和学校的练习大同小异, 不想做又不敢“违抗妈妈的旨意”就故意磨蹭, 好像作业很多的样子, 做到很晚, 这样妈妈就不会再让他做买的试卷了。

二、对策

(一) 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建立时间观念

对初识世界的小学生来说, 引导他们探索世界的同时, 家长教师多理解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其中一条就是建立时间观念。我们要蹲下身子从学生的高度看事物, 不要因为学生在某件事上多花时间就着急、就责备学生拖拉而拼命地催促学生快点、再快点, 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教会他们合理运用时间。比如, 刷牙洗脸20分、早饭20分、看电视30分……要运用手段让学生知道超过时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没有按时吃好饭只好饿着;看电视超时就要取消游戏时间等等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时间观念。当然, 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伟大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不能因为怕麻烦、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因为不会不明白而拖拉, 家长和教师要找到原因,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仔细观察, 认真研究, 对症下药。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习要求, 教师可以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布置分类作业。告诉学生学习做事有困难可以寻求帮助, 不要不好意思。而受到请求的成人必须热心地帮助学生, 不要嘲笑、责骂学生, 打击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感到寻求帮助是丢脸的事情, 认为自己很没用, 产生羞耻感, 内心就会形成宁愿不做也不去问的消极学习心理。其实我们可以用成人的实际例子告诉学生, 当大人有不懂、不会做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 让他们明白不会可以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愿意并勇于尝试、尽心专注地学习, 提起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懂得:自信、谦虚、助人、求教于人……都是学习做事的良好方法。

(三) 鼓励支持,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和学生观看电影《天才机器狗》后, 我问他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七嘴八舌说得很开心。见小伙伴都不说了, 一直站在边上的一个女生小雨慢悠悠地说:我最喜欢狗爸爸对儿子说的话, 他永远站在他的后面支持他。一句话, 说到了我的心窝里, 得到了大家的大力支持。最后大家一致通过:把最佳影评奖颁给了小雨。由此可见, 对学生来说, 家长和教师的支持是多么重要啊!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篇8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笔者对我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查分析, 个别交谈;然后编制发放《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调查表》调查问卷, 对七八九年级各100名抽样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最后与教师摆谈。经对个别交谈记录、问卷调查统计、摆谈记录进行归类分析, 发现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其不良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

1、怠惰行为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 做事虎头蛇尾, 缺乏责任感, 无毅力、无上进心、无耐心和恒心等。

2、攻击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打入、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同学, 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同学听课等。

3、欺骗性行为方面:表现为说谎, 抄作业, 考试作弊, 欺骗他人, 偷窃。

4、逆反性行为方面: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 有错不改,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5、破坏性行为方面: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 如破坏绿地, 花草树木, 乱扔废纸、垃圾, 乱写乱画乱刻, 破坏教室桌、椅, 损坏书本。

6、其它不良行为方面:表现为吸烟、早恋、心理承受力差,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二、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一) 主观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 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2、自我意识的出现, 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

(二) 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一) 不当的家庭教育, 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二) 不利的家庭环境, 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频繁、严重, 更能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1) 离异家庭。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 此类家庭占35%, 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 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

(2) “隔代监护”家庭。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 父母的关爱重物质, 轻精神, 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 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 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 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 “留守孩子”家庭。在20个家庭中, 此类家庭占25%。由于劳动力的东移, 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他们狠心地把娃儿独自放在家里,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4) 贫困家庭。一方面使父母的性格更为暴躁, 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又打又骂。另一方面, 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 而产生自卑心理。

(5) 富裕家庭。这些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平时忙于经商赚钱, 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 只是给他们大量的零用钱供其享受。

(6) 矛盾家庭。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 一有意见不和, 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 大打出手。

2、学校因素

(1) 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 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 社会各界也只关注学校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评价体制, 导致老师们“重智育, 轻德育”, 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 没有时间, 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进行心理辅导。

(2) 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 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 这种师生关系, 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考试、学业的压力。

3、社会因素

(1) 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 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 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 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 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2) 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一段时间以来, 格调低下的, 充满暴力的, 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 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 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 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 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3) 缺乏规范的“两室一吧”的引诱。好玩、寻刺激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一些不法商看中了这一特性, 在学校周围开办了“台球室”、“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 引诱学生入内玩耍, 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湎于此, 不思学习, 逃学旷课是常事。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

[2][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 (第一章) 。

[4]路继初、罗军:《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

[5]左其沛:《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浅谈问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改变 篇9

如何转化问题学生, 是所有教师、家长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应做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一、先问“为什么”, 而不是“怎么办”

一旦问题学生出现各种情况, 老师们最先思考的往往是: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只是从表面孤立地看问题, 或者用同一种方法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 看起来可能处理好了, 但是很多问题的症结在这平静的表面被压抑了, 也许会转化为更加严重的问题, 用其他更危险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面对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 而应该像科学家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样, 除了了解事情的现象, 还要追根溯源,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有个学生作业速度总很慢, 我问自己:他为什么速度这么慢呢?通过观察, 得出初步结论:他写字的速度并不慢, 题都会做, 是故意磨蹭。他为什么要故意磨蹭呢?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 在家学习时, 家长总是说:“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 时间早的话我布置作业给你做。”假如我是这个孩子, 我当然也能写多慢就写多慢, 因为写快了还有作业等着做。从第一个“为什么”开始, 不停地追问, 用一连串的“为什么”来寻根求源, 从表面现象入手, 步步深入分析孩子的心理, 直到确确实实走进孩子的内心。只有这样, 才真正有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全面了解学生

1. 关爱学生, 赢得信任

大多数问题学生拥有一颗叛逆而脆弱的心, 许多问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缘于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他们有自己的尊严, 不容许受到任何侵犯。同时, 问题学生容易自卑、敏感, 所以他们格外渴望真情, 渴望友爱。爱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 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 教师要无条件地去接受每一个孩子, 用坦诚和尊重赢得学生的信任, 用爱心去打动学生, 使他们愿意对你倾吐心声, 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和帮助。

2. 横向纵向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 常见的方法是观察法, 观察问题学生课堂内外的言行举动, 观察他们在集体中与人交往的情况, 观察他们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人相处的细节, 通过这些现象来分析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产生原因。其次, 可以用调查访问的方法, 向科任老师、向问题学生的同学调查了解情况, 更要注重与问题学生家长沟通获取信息。作为小学教师, 对学生的问题不仅要治标, 而且要治本,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 是在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 必要的时候, 可以采用心理测验来了解学生心理。如画图法, 让学生画果树、画全家福、画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画面的形态、布局、排列、颜色、背景等都在向你泄露他心中的秘密。稍大些的孩子可以采用词语联想法, 随便找一个词, 让他把从这个词联想到的词按顺序写下去, 写20个, 做三次, 然后把这些词放到一起研究, 你会发现他们有一定的规律和倾向。他的联想就暴露了他的智力取向、情绪状态甚至人格特征。

三、分析确定不良学习习惯产生的根源

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会对学生的问题根源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问题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相似的, 但问题产生的根源却不一定相同。例如, 同样是马虎, 有的孩子是因为性格急躁, 做事情匆匆忙忙;有的孩子是因为情绪不稳, 如和同学闹矛盾, 丢失了心爱的东西, 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有的孩子是因为缺乏责任感,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大大咧咧, 敷衍了事……有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 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态度或者道德问题, 但是问题不一定都出在孩子身上, 所以不要一味地从孩子身上找根源。分析孩子的成长经历, 不少案例反映出老师或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

在找到问题的根源后, 先不要忙着下结论, 还要对自己进行质疑, 有意识地寻找反例来推翻自己的结论, 当发现一种新情况是自己的结论无法解释的时候, 再提出新的解说来解释新现象, 然后继续用事实验证和反驳这个新的假说。只有这样, 才是科学探究方法, 也只有这样, 才能最接近问题的本质。

四、根据个体差异, 制定可行的改变措施

从现象挖掘出了不同的根源, 问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转变的措施也因此千差万别。必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如果把这措施比作一味药, 那这药方最好是只适合这一个孩子的独一无二的。总的来说, 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 激励学生, 培养自信

教师要抓住问题学生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 激励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问题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多赞许少指责, 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 点滴的成功, 达到一个小目标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产生自信、力争上游的心态, 从内心体会到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 有“成为好学生”的主观愿望和信心, 这样不良学习习惯更容易得到转化和矫治。

2.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前文中作业速度慢的孩子, 我让孩子写完作业后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作业速度自然加快了。因为心急而马虎的孩子, 我让他在作业前深呼吸, 或者默念“静下心来、细心答题”等进行心理暗示:因为情绪不稳而马虎的孩子, 我尽量帮助他解决影响情绪的问题, 并进行情绪疏导;因为缺乏责任感而马虎的孩子, 我从生活习惯入手, 让他在生活中培养责任感:因为视觉障碍导致马虎的孩子, 则需要医生的帮助。

3. 家校结合, 共同改变

问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 这就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尤其要与家长取得联系, 争取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家长, 用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只有家庭与学校配合教育, 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不良习惯 篇10

一、创新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师生 对话过程 是积极的,互动的。教师在 “对话”的过程中将丰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启智明德,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实践活动中,本是激情四射的 “对话教学”却演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问答式教学”。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我的老师》为例,这是著名作家魏巍的 一篇回忆 性散文,课文内容 以 “回忆—依恋—思念”为情感线索,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美好情感。 为此,我采取回忆性导入,提问:同学们,从读书开 始至现在,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你记忆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为什么这么难忘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七嘴八舌说起来了。有学生回答:是某某老师,因为在自己 困难的时候,帮助过自己。也有学生回答:是某某老师,在自己考试失败的时候,鼓励自己。当然,也有同学说:是某某老师,因为自己犯错,狠狠地批评自己。当学生回 答完毕后,教师总结引导:不管老师批评也好,鼓励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你好,所以,你才难忘。再由此引 入新课。由此可见,通过创新导入,用学生身边事,设计师生对话,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言之有物。整个对话 过程充满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新课,乐于阅读下去。

二、教会方法,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由于学生 的情况不同,比如,学识、性格、智力等,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势必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会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抓住作者的情感脉搏,感知作者的思想内核。目前,大多数学生学无定法,阅读时,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有些同学,只会死记硬背,花大量的时间记忆教参答案,没有任何 的阅读技 巧与方法。 因此可见,教会学生读书尤为重要。下面,以苏教版初 中语文课文《社戏》为例,这是鲁迅的一篇小说。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类的文章,其实阅读方法是相同的。小说体裁也无非是从人物性格分析,重点语段理解,特定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角度入手。因此,在教不同体裁的课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相关体裁的特点后,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设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社戏》这一课,篇章有些长,担心学生读不下去,我采用长篇短讲的方法,抓住文中几件事:一是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二是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三是看社戏前的波折,四是夜航去看社戏途中,五是赵庄看社戏,六是看社戏后归航偷豆,七是六一公公送豆。设计不同的问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且每一位代表告知答案的时候,让他讲一下思考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对文体不加区别地讲解,学生会云里雾里弄不懂。因此,通过具体的 问题设计,并针对具体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课外延伸,拓宽阅读视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反复阅读就能读懂文章,并强调了温习 的作用。只是在实 际阅读教 学过程中,如果让初中学生反复读一篇文章,只会让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目前,大多数初 中生普遍存在阅读量小,知识面窄的现状,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课外书。可以指定一些有益的书籍,有计划地让学生阅读。甚至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活动,比如,阅读竞赛,最美书籍推荐等。对于书籍的推荐,教师一定要把握古今中外相结合的特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看。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检查环节不能缺。一定要在 某个特定的时段,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设计时加入课外延伸的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春》为例,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关于春的散文,在授完课时,我将杜甫的古诗《春夜喜雨》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人,在不同的地方, 对春的不同感受。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 内容,而且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相当重 要的,教师一定 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够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语文教师也不要急躁,要有信心,更要注意 细节,根据不同的情况寻找解决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目标、性质、课堂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规定。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使学生形成了诸多不良的习惯。

农村小学生作文不良习惯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99-01

小学语文学习环节中,作文是一个一直困挠师生的难题,尤其是农村广大师生。“作文难写,难写作文”,“作文难教,难教作文”,这几乎成了学生的口头禅、教师的紧箍咒。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流露出了学生、老师们对作文的普遍心态和畏难情绪。长期以来,之所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难以走出作文教学“耗时多,效益低”的难堪局面,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许多教师还不能彻底转变陈旧的作文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适应作文课改,还无法把新课标中提出的习作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笔者身居农村学校,与多位小学语文教师交流,发现目前农村小学生作文不良习惯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学生不注重日常观察与积累,感觉无事物可写,内容虚假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有图书馆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家中可供阅读的书藉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视野相对狭窄,所以作文内容总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陈词滥调,雷同虚假。

二、学生内容空洞、欠真实,语言贫乏、平淡和作文题材雷同,千篇一律的不良习惯

农村学生自己很少课外书,而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图书室,因而学生除了课本,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加上因安全等因素,学校很少开展校内校外活动。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因而,学生写出的作文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物。

农村学生大多生活单一,见识较少,加上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过死,因而写出的文章雷同,甚至千篇一律。

三、教师教学指挥棒的不良影响

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1、是教师只关注了形式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习作素材的指导。在作文课堂上,现在还有很多教师总是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先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题目让学生写。熟不知这样只重视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指导,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让学生久而久之失去了自我。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无奈之下,只好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是把以前写过的材料搬来炒炒冷饭。

2、是教师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作文的自改和讲评。每次作文,学生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了。大部分教师也许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简单打个成绩,泛泛地写几句评语,就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走个来回了。这样单一的评价,缺乏鼓励性的评语,势必使学生对作文变得索然无味了。可想而知,每次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也自然就收效甚微了。由于教学条件及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相比城市学生更低,一般写作兴趣不高,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等现象。

四、农村小学生不勤于观察与注意积累的习惯

中学生不良习惯 篇12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 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 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 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民的子女等。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在校顶撞甚至辱骂教师;部分学生喜欢与社会青年来往, 时有恐吓、抢劫等犯罪行为;班集体出游时在车上抢位置, 常在教室的课桌凳椅上涂鸦。种种现象表明,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不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城乡结合部区域教学条件相对薄弱, 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 自主学习能力弱, 过多依赖教师的督促;易开小差, 许多不愿意回答问题, 不愿做练习, 也很少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看法;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更没有阅读有益课外书籍的习惯。

3.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经常迟到;初一的学生还不会扫地, 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的染上了网瘾。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奶期”, 个体思想不成熟, 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但又想自我独立, 容易发生心理冲突, 也容易受到暗示。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学校向来重智育, 轻德育, 再加上投入少, 发展滞后, 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 或没有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 见一桩抓一桩, 治标不治本, 无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得到矫正。

3.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当地的村民, 或者外来务工等基层工作者, 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精力有限;部分家长生活起居不规律, 或倒班, 或起早贪黑, 子女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空当去了哪里, 与什么人来往, 做了什么根本无从了解。孩子放学便“放羊”, 家庭缺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周边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粗口不断, 随地吐痰, 有攻击或破坏性行为, 甚至辱骂教师。这些陋习无不跟学生日常所听所看所接触的人有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 公共场合少, 黑网吧众多, 染上网瘾的学生比比皆是。

四、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1.学校教育的矫正策略

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 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或者专项的心理辅导课。其次, 开发有关习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作为习惯的内容范本, 但它们的内容比较模糊笼统。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外, 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爱来学校, 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营造气氛, 在校园里张贴警句、标语等。

2.联合家长和社区的力量, 加强校外管理

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 可以向大学等地方招募志愿者集中社区管理, 让志愿者给学生辅导功课, 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 而不是在放学路上或其他地方闲逛。

3.加强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 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安

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力量, 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 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意识, 抵制违法犯罪现象, 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环境。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 消除居民聚众赌博的现象, 为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上一篇:养猪方法下一篇: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